首页 > 文章中心 > 土地面积测量方法

土地面积测量方法

土地面积测量方法

土地面积测量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土流失量;测定和分析

1.水利工程的工程概述

某城市在最近几年内大兴修建水利工程,并在新修的同时对原有的、运行多年的故障水利工程进行整改。鉴于原有的水利工程病险问题严重,运行安全堪忧,所以在处理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加固处理,而在加固处理时难免会大面积的扰动地表,引起水土流失,给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所以如何在建设或维修之前准确测量出工程的水土流失量,随后采用有效措施减少水土流失便在此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某水库是该城市的一座大型病险水库,由两个库区共同组成,库区之间由联通渠连接。在对该库区进行改造和维修时,对地表的扰动面积比较大,施工周期也相对较长,所以由施工所造成的水土流失量也较大,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略微严重。为此,在进行水库改造和施工建设时,工程的水土流失量测定工作将成为施工重点,尤其是对工程渣"料场的水土流失量检测!由于该水库所处地区的取土场和弃渣场较多,所以实际施工时施工人员采用了钢钎法和简易坡面量测法来测定施工项目的水土流失量,并通过测定所得的数据来分析工程中布设的水土保护措施是否到位。

2.水利工程的水土流失监测方法

对于该工程水土流失量的监测,该工程在实际计算测量中采用了调查监测法、地面定位观测法和巡查法。下面对实际检测中所采用的两种监测方法作详细介绍。

2.1 调查监测法

所谓调查监测法是指定期对现场监测情况作全面的调查。调查时可通过实地勘察和借助 GPS 定位仪器、数码相机、测距仪、标杆、尺子等测量工具来对现场情况进行监测,以测定出工程不同分区地表所扰动的不同类型的面积。

2.2地面定位监测

本工程主要使用钢钎法和简易坡面量测法。

钢钎法:在汛前,将直径0.5―1.0cm、长30cm的钢钎,根据坡面面积,按照横3行,竖4列的布局布设于监测区域,每条钢钎前后左右各相隔2m,样方面积为80m2。钢钎沿铅垂方向打入坡面,距坡面均留5cm,编号登记入册。当暴雨和洪汛结束之后,分析钉帽和地表之间的高度,进而得出土壤的侵蚀尺寸等。

简易坡面量测法:对于挖掘的边坡中出现严重侵蚀现象的区域,经由选择,分析侵蚀沟的总数和规模,而且记载导致侵蚀沟的雨水水量,所有降水沟的规模,进而得知各个时期的沟蚀总数,而且经由其比例等得出流失总数。

2.3巡查法

积极的开展线路的勘察活动,假如得知有比较严重的流失问题或是其他变动的话,要积极的记载。

3.监测工作的实施

3.1 监测前期准备工作

该工程实际监测时主要采用巡查法和调查监测法来对水土流失量进行测定和计量。监测前期:主要采用巡查、调查监测法。组建

工作组,调查该工程地理位置、气候水文、地形地貌、土壤类型、原地貌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植物种类及覆盖度、项目区所属的水土流失类型区、水土流失形式、土壤侵蚀模数背景值。

3.2 施工期

依据监测方案对项目区进行全线踏勘调查,选定典型地块设立水土流失观测场,对工程建设的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措施的拦渣保土状况进行定期定位观测;同时开展面上的调查、巡查监测,及时掌握工程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的动态变化情况,记录工程进展状况、损坏水保设施量、土石方量、弃渣量、水土流失量、流失强度,以及对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危害情况。

3.3 植被恢复期

采用样地调查及巡查等方法,监测项目区水土保持措施落实情况(数量和质量);工程措施的数量、完好程度和运行情况;植物措施的生长情况、成活率和覆盖度;各项防治措施的拦渣、保土效益等。

4.监测数据分析

利用钢钎法和简易坡面量测法测得广东省高州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施工期共产生土壤流失总量为1.8万吨,平均土壤侵蚀强度为8416吨/km2。其中主体工程区产生的水土流失量为1.04万吨,其是导致流失的关键点,平均侵蚀强度为7266吨/km2;其次是取土场区,水土流失量为0.56万吨,平均侵蚀强度为12500/km2;弃渣场产生的土壤流失为0.10万吨,平均侵蚀强度为10800吨/km2,施工(营)场地产生的水土流失量为0.05万吨,平均侵蚀强度为4800吨/km2;临时道路产生的水土流失量为0.04万吨,平均侵蚀强度为8000吨/km2

在复原期间,结合项目的地形状态以及植被的覆盖情况和降水特征等,对工程的地表种类做了一定的划分,其植被的覆盖指数为58.7%,其中建筑物及固化面积为24.96hm3,该地区不存在水土流失现象.平地面积为35.50 hm3,该地区出现的流失是非常轻微的;坡度为5-8的面积为12.33 hm3,该区域的问题的是轻度的;坡度为8-15的面积为5.05hm3,该区域的问题的是轻度的。项目区多年的平均降雨量为1938.8mm,施工期项目区的年平均降雨量为1787mm.结合植被的覆盖情况和地形以及降水等的特点可知,植被恢复期的土壤侵蚀强度小于500吨/km2。

建设时期的水土流失总数的监测使用的是桩钉措施和坡面测量措施,其分别对不一样的区域开展了监测工作,批复的方案的防止责任范围是95.81 hm3(扣除淹没区面积),预测的水土流失量为5.13万吨,项目区的土壤侵蚀模数为52990吨/km2,对于侵蚀强度来讲,是强烈的级别。具体的防治区域是77.84 hm3,实测的水土流失量为1.8万吨;施工期实测水土流失量比方案预测值减少了3.33万吨。

植被恢复期项目区的土壤侵蚀强度低于500吨/km2。通过分析相关的信息得知,扰动制后的区域经由整治,布局更为优秀,环境得以有效的完善。

5.结束语:

目前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举步维艰、监测手段相对落后、监测成果数据系列性差。针对存在的问题,需增强监督管理,改进监测方法、提高监测水平和监测成果质量。只有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广泛度增加,监测成果质量的提高,类比工程选择域度的加大,才能提高其相似性、可比性和代表性,为类比修正系数取得提供条件,从而实现准确预测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量、奠定水土保持方案设计基础的初衷。利用类比法进行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量预测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现在所论述的只是一个探索的思路和方法,距实现应用还有较大的距离,也需要深入探索和研究及实践验证其客观合理与可行性。希望大家齐心协力,增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量预测方面的认知。

参考文献:

土地面积测量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石油储备基地工程;水土流失危害;水土保持监测分析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047

1 项目概况

兰州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工程位于甘肃省兰州市北部的永登县秦川镇六墩子村,西北距永登县城46km,西南距兰州中川机场21km处,距西部管道兰州末站61km。本建设工程设计原油储备能力300万m3,设计标准为I级,项目由储油库站场工程、进出库输油管道、进库道路、输电线路、通信线路、施工便道6部分组成。工程总投资21.64亿元,其中土建工程投资5.29亿元。工程占地总计106.50hm2,其中:永久占地87.37hm2,临时占地19.13hm2,占地类型分别为水浇地、川台地、荒地。挖方总量148.36万m3,填方总量142.57万m3。

2 项目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类型及危害

2.1 水土流失类型及部位

项目区地貌类型以黄土丘陵沟壑地貌为主,丘陵腹地地形破碎,沟壑纵横,梁峁坡陡峭、冲沟发育,沟道切割较深。土壤侵蚀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局部沟道和较陡梁峁坡因不良地质现象发生滑坡、崩塌等重力侵蚀,冬春风季兼有风力侵蚀。水力侵蚀主要发生在的地表,梁峁顶以面蚀、溅蚀为主,沟坡以面蚀、沟蚀为主,主要侵蚀方式是地表在强降雨作用下产生径流冲刷,造成水土流失。

2.2 水土流失危害

兰州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工程建设在各分区产生的水土流失主要有:施工期厂区的地基开挖、土方挖填:储油库区以及场地平整等破坏地表植被,造成土壤松散失去防冲、防蚀能力,增加了新的水土流失,对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进出库输油管线区:在管线开挖过程中破坏地表植被、造成土壤结构的变化,加剧了沿线的水土流失。

进库道路:道路修筑造成的水土流失类似于水管线,施工机械和人为扰动加剧了水土流失。

3 水土流失监测重点区域与监测点布局

根据项目建设和重点防治区域确定该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时段为施工期,重点区域为:储油库区、进出库管道区、进库道路区。该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共布设监测点8个,基本代表了本地区地形、地貌特征和水土流失类型。

4 水土流失监测方法

结合本工程的实际情况,采用实地测量、调查与定位监测、巡查监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监测。通过设置监测点,对不同的水土流失防治重点在施工建设期进行监测。

4.1 实地调查法

4.1.1 地形、地貌、植被的扰动面积、扰动强度的变化

采用实地勘测、线路调查、地形测量等方法,结合GPS技术的应用,对地形、地貌、植被的扰动变化进行监测。

4.1.2 复核建设项目占地面积、扰动地表面积

采用查阅设计文件资料,利用高精度GPS,沿扰动边际进行跟踪作业,结合实地情况调查、地形测量分析,进行对比核实,计算场地占用土地面积、扰动地表面积。

4.1.3 复核项目挖方、填方数量及面积

采用查阅设计文件资料,现场测量,计算项目挖方、填方数量及面积。

4.1.4 项目区林草面积及覆盖度

林草地面积采用逐块测量统计,林草地面积为投影面积。项目区林草覆盖度在每一植物措施布设区块采用抽样调查方法进行监测。即在本项目每一植物措施布设区块,选择调查样方,先现场量测、计算各样方林草植被覆盖率,对各样方林草植被恢复率经加权计算后计算整个项目区林草植被覆盖率。

具体而言,灌木覆盖度的监测采用线段法。用测绳或皮尺在所选定样方(2m×2m)灌木上方水平拉过,垂直观察灌丛在测绳上的投影长度,并用卷尺测量。灌木总投影长度与测绳或样方总长度之比,即为灌木覆盖度。用此法在样方不同位置取3条线段求取平均值,即为样方灌木覆盖度。

草地覆盖度的监测采用针刺法。选取1m×1m的小样方,测绳每20cm处用细针(φ=2mm)做标记,顺次在小样方内的上、下、左、右间隔20cm的点上,从草的上方垂直插下,针与草相接触即算有,不接触则算无。针与草相接触点数占总点数的比值,即为草地覆盖度。用此法在样方内不同位置取3个小样方求取平均值,即为样方草地的覆盖度。

4.2 定位监测法

定位监测法主要监测土壤侵蚀,主要采用测钎法进行定位观测。在各监测点分别布置测钎,每次吹风或降雨后,观测1次测钎露出高度,直到1个完整的监测季结束,配合风速及降雨观测,计算侵蚀量。每处简易观测场(1m×1m)布设测钎9个,测钎长30cm,测钎直径0.5cm,测钎地上部分长5cm。布设后定期观测测钎出露情况(暴雨后加测),计算土壤侵蚀深度和土壤侵蚀量。

4.3 场地巡查

巡查监测法是施工期间水土保持监测中的1种特殊方法,因为开发建设项目施工场地时空变化复杂,定位监测有时是十分困难的,如临时堆土时间很短,来不及观测,土料已经搬走或回填,因针对具体施工进度情况,在开挖填筑施工高峰期根据大风或降雨情况适时巡查、及时监测。

5 水土流失监测结果

5.1 实际扰动面积监测结果

根据实地监测该工程实际发生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为152.16hm2。其中:项目建设面积106.25hm2,直接影响区45.90hm2。

5.2 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情况监测结果

5.2.1 工程措施监测结果

本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主要完成的水土保持工程有表土剥离35250hm2;土地整治47.78hm2;浆砌石挡土墙长2031.5m,浆砌石量7171.2m3;浆砌石护坡长535m,浆砌石量3415m3;碎石压盖21.13hm2;截排水沟3383.6m;雨水收集池土方开挖95600m3,土壤回填2530m3,M7.5浆砌石3640m3;灌溉系统1套。工程基本按水土保持方案要求和主体工程设计要求施工修建,防治水土流失的效果明显。

5.2.2 植物措施监测结果

植物措施布设在储油库区,面积17.39hm2。其中乔木10437株,灌木254868株,花卉96551株,草籽3295kg。绿化措施实施后,不仅减少了的水土流失,而且起到了美化的作用,提高了生态环境。当绿色植物覆盖地表后,将会增加水分的入渗,减少地表径流,具有不可替代的水土保持功能。

5.2.3 临时措施监测结果

本项目水土保持临时措施主要有临时彩条布苫盖、临时碎石压盖与临时洒水抑尘防护。共使用彩条布苫盖15600m2,完成碎石量3100m3,累计完成洒水量12900m3。从防止效果上看,土体苫盖及碎石压盖后有效的抑制了风水蚀,减轻了水土流失,对改善施工环境起到了明显的作用,洒水后达到了一定的抑尘效果,对施工环境保护起到了明显的作用,做到了文明施工。

土地面积测量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地面定位观测;水土流失;分类分级标准。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 概述

广东是南方水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近年来兴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截止到2009年12月31日,广东省的有大中型水库334座,小型水库7036座。受当时条件所限,已修建的水利工程经过几十年的运行,普遍出现老化,病险问题突出,安全隐患大。从2003年开始大规模开展除险加固工程建设,许多加固工程也相继完成。这些工程的建设和维修加固过程中大面积的扰动地表,必定会产生水土流失,如何准确的测量出此类工程建设扰动地表产生的水土流失量对以后水土保持的实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广东省高州水库是广东省的大型病险水库之一,该水库由两个库区组成,之间由联通渠连接。工程扰动范围大,施工周期长,工程建设产生的水土流失影响范围广。本工程取土场多,弃渣场多,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因此,开展本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尤其是渣、料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是监测的重点。施工期采用钢钎法和简易坡面量测法测项目区水土流失量。植被恢复期采用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对项目区侵蚀强度采取定性分析,最终判断出工程水土保持措施是否落实到位,这就是水土流失量监测的最终目的。

2 监测方法

该工程监测方法主要采用调查监测法、地面定位观测法和巡查法。

(1)调查监测:调查监测是指定期采取全面调查的方式,通过现场实地勘测,采用GPS定位仪结合地形图、数码相机、测距仪、测高仪、标杆和尺子等工具,测定不同分区的的地表扰动不同类型的面积。

(2)地面定位监测:本工程主要使用钢钎法和简易坡面量测法。

钢钎法:在汛前,将直径0.5~1.0cm、长30cm的钢钎,根据坡面面积,按照横3行,竖4列的布局布设于监测区域,每条钢钎前后左右各相隔2m,样方面积为80m2。钢钎沿铅垂方向打入坡面,距坡面均留5cm,编号登记入册。在每次暴雨后和汛期终了,观测钉帽距地面高度,计算土壤侵蚀厚度(采用均值)和土壤侵蚀量。

简易坡面量测法:在开挖边坡和堆填边坡已经发生侵蚀的地方,通过选定样方,测定样方内侵蚀沟的数量和大小,以及样方坡面面积、初形成的坡度、坡长、地面组成物质等,并记录造成侵蚀沟的降雨,每次降雨或多次降雨后量测侵蚀沟的体积,从而得出各时段的沟蚀量,并通过沟蚀与水蚀的比例计算出流失量。

(3)巡查法:不定期地进行全线踏勘,若发现较大的流失现象或扰动类型的变化(如出现新堆渣、已堆渣消失、开挖面采取了措施等)及时监测记录。

3 监测点布设

监测点布设主要指长期定位监测点。根据广东省高州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特点和扰动地貌的土地类型划分结果,定位监测主要布设在弃土弃渣场平台和坡面、土料场、大型开挖面、挖方区域、填方区域以及相应的背景值观测点。

4 监测的实施情况

(1)监测前期:主要采用巡查、调查监测法。组建工作组,调查该工程地理位置、气候水文、地形地貌、土壤类型、原地貌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植物种类及覆盖度、项目区所属的水土流失类型区、水土流失形式、土壤侵蚀模数背景值。

(2)施工期:依据监测方案对项目区进行全线踏勘调查,选定典型地块设立水土流失观测场,对工程建设的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措施的拦渣保土状况进行定期定位观测;同时开展面上的调查、巡查监测,及时掌握工程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的动态变化情况,记录工程进展状况、损坏水保设施量、土石方量、弃渣量、水土流失量、流失强度,以及对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危害情况。

(3)植被恢复期:采用样地调查及巡查等方法,监测项目区水土保持措施落实情况(数量和质量);工程措施的数量、完好程度和运行情况;植物措施的生长情况、成活率和覆盖度;各项防治措施的拦渣、保土效益等。

5 监测数据分析

利用钢钎法和简易坡面量测法测得广东省高州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施工期共产生土壤流失总量为1.8万t,平均土壤侵蚀强度为8416t/km2.a。其中主体工程区产生的水土流失量为1.04万t,是土壤流失的主要来源,平均侵蚀强度为7266t/km2.a;其次是取土场区,水土流失量为0.56万t,平均侵蚀强度为12500t/km2.a;弃渣场产生的土壤流失为0.10万t,平均侵蚀强度为10800t/km2.a;施工(营)场地产生的水土流失量为0.05万t,平均侵蚀强度为4800t/km2.a;临时道路产生的水土流失量为0.04万t,平均侵蚀强度为8000t/km2.a。

植被恢复期,根据项目区的地形条件、植被覆盖率和降雨情况,对项目区地表类型进行分类,项目区的植被覆盖率为58.7%,其中建筑物及固化面积为24.96hm2,本区域不产生水土流失;平地面积为35.50hm2,本区域产生的水土流失为微度流失;坡度为5~8°的面积为12.33hm2,本区域产生轻度流失;坡度为8~15°的面积为5.05hm2,本区域产生轻度流失。项目区多年的平均降雨量为1938.8mm,施工期项目区的年平均降雨量为1787mm。根据植被覆盖率、地形条件和降雨量综合分析得出,植被恢复期的土壤侵蚀强度小于500t/km2.a。

施工期项目区水土流失量的监测通过采取桩钉法、简易坡面量测法对不同类型的施工工区进行了监测,批复的方案的防止责任范围是96.81hm2(扣除淹没区面积),预测的水土流失量为5.13万t,项目区的土壤侵蚀模数为52990t/km2.a,侵蚀强度属于剧烈侵蚀级别;实际监测的防治责任范围是77.84hm2,实测的水土流失量为1.8万t;施工期实测水土流失量比方案预测值减少了3.33万t。

植被恢复期项目区的土壤侵蚀强度低于500t/km2.a。监测结果表明,扰动后的项目区经过水土流失治理,项目区的水土保持布局更为合理,生态环境改善明显。

6 结论

(1)多数维修加固工程由于工期短或者是工程占地面积有限等因素,不具备径流小区和卡口站观测条件,所以简易观测法作为最直接和最直观的观测方法适用于绝大多数开发建设项目。其观测数据通过多次测量汇总后翔实的反应了项目区的水土流失情况。

(2)结合工程的监测方案、合理划分监测区域并布设监测点、选择科学的监测方法,做到多种方法相结合,以提高监测的时效性和准确性。采用了定期定位的监测方法,整个监测过程所记录、整理的数据及图文资料可真实、动态的反应出工程建设中水土流失变化状况、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和防治效果,为今后水保方案设计和工程水保验收提供依据。

(3)在监测过程中,采用了调查监测法、地面定位观测法和巡查法。多种方法同时使用,解决了监测点布设受制约的情况,综合分析多项测量结果,最终得到较为可靠的数据。

(4)从预测的侵蚀模数到实测的侵蚀模数到最终的植被恢复期的侵蚀模数,是一个陡降的过程。这个数据的变化过程可以看出本工程在施工期过程中实施了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

参考文献

[1]宁建国,广东西南部地区开发建设项目土壤侵蚀强度监测方法探讨[J].中国水土保持,2006,11(3):32-34

[2]陈法扬.城市水土流失强度分级标准商榷.中国水土保持,1999(3):30,36

土地面积测量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土地执法;传统土地测量;测绘技术

中图分类号:S29文献标识码: A

在传统土地执法中, 测绘技术对工作效率及收集到的结果数据精确度都有较为直接的影响。 传统的土地测绘方法已难以满足当前对土地测绘精确度的需求, 因而为了有效提高测绘的精度和质量, 土地执法人员在土地测绘技术中推陈出新显得尤为重要。

1 土地执法的传统测绘技术

1.1 钢尺与比例尺结合的测量方法

将钢尺和比例尺结合使用是一种较为常规的测量方法。 通过将不同规则和类型的土地, 分割为若干个可规则的土地块形来进行计算, 并最终对各个土地面积进行加总。 钢尺和比例尺结合的测量方法有时可能有较大的误差, 且人为因素干扰较多, 遇到较为规则的土地还好处理, 但若是遇到折线或呈弧形的土地则不好进行处理, 就很容易引发争议,引起土地纠纷和浪费。 由此可见, 这种测量方法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

1.2 经纬仪与钢尺结合的测量方法

如上所述, 钢尺与比例尺结合的测量方法适用于形状规则的土地测量; 如果遇到形状不规则的土地, 则可以使用经纬仪与钢尺结合的测量方法。 该方法还是需要以钢尺与比例尺结合的方法为基础,通过把经纬仪架设在不规则土地上的各个拐点处进行适当的角度测量, 然后再与钢尺所测量的长度相结合, 综合计算出土地的面积。 但是由于建筑物形状的复杂性, 用经纬仪对拐点的实际测量也会变得十分困难, 致使难以在土地执法中运用。

1.3 全站仪测量方法

以上两种测量方法实际操作繁琐, 工作效率较低, 并且只能实现对土地面积以及标高的测量, 而并不能很好地测量土地拐点的具体坐标值, 因此土地测量效率和质量都大打折扣, 同时人工投入量大, 测绘成本高, 测算工作超负荷。 为了适应人们对土地测绘精确度的需要, 引进了全站仪, 提供了方便适用的面积测算功能。 与前面的经纬仪相比,全站仪的测量方式不需要将任何仪器架设在土地各个拐点进行测量, 与此同时还可以实现较大面积区域以及整个区域的测量。 测量者可以通过在各个目标点位置架设全站仪, 然后将全站仪附件棱镜按照顺时针顺序放置到目标位置点上。 选择了全站仪的面积测量程序之后, 在全站仪的显示屏幕上就可以实时实地读取目标点之间连线围成多边形的面积数值。 目标点的数目并不受限制, 因此测量某个弧形地块时可以使用多点模拟的方法确定几个界点, 使用仪器瞄准测量这些界点以后输入全站仪, 仪器便会自动闭合成多边形并计算出土地面积。 可以看出, 此种测量在土地测绘过程中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也保证了土地执法中资源的合理运用, 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 因此应该提倡这此种方法。

2 土地执法测绘技术的推陈出新

2.1 GPS 全球定位技术与测绘软件的开发

在对原有传统测绘技术研究的基础上, 土地测绘技术也日益高科技化。 接收机技术、 广域差分技术、 实时差分技术、 CCD 技术的持续发展和应用,满足了静态、 动态和高精度定位的需求, 接收机的形态也更为轻便灵活。 与此同时, 信息化测绘软件也逐步发展, 数字测绘技术与 GIS 结合, 数字信息采集后可以直接转换格式并存入数据库中, 实现多种用途以及数据平台共享, 加强了执法工作的连续性, 提高了工作效率, 可应用于湿地资源的勘测利用等, 切实利用有效的定位优势, 充分优化配置。

2.2 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与遥感技术

通过 GPS, 遥感 (RS) 技术可获得丰富的数据资源, 并可将数据和其他文档信息提供给 GIS 技术, GIS 技术是把传统地理学科和现代信息学科相互融合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空间信息技术。 该技术为达到土地利用和规划的目标,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遥感技术的应用也逐渐普及, 尤其是在实时动态检测系统方面, 它可以为社会提供多种产品和服务, 在逐步推动数码摄影测量和工程测量技术应用普及的同时, 在土地执法中也保证了数据的综合实效性, 方便了生活, 服务了社会。

2.3 空中摄影测量技术

空中摄影测量技术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全自动数码航测相机与 GPS 连接, 并与激光扫描仪结合使用, 就能制作出三维的地面物体模型,从而在建筑施工、 文物保护、 建筑维修、 地形测量、 交通事故现场测量、 城市规划以及安全监控等多个方面得到充分应用和发展, 也使土地执法难度减小, 该技术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数字时代。

3 结束语

传统不是守旧和不思进取, 而是为高科技奠基, 使之能在土地执法工作中更好地运用。 如今高科技测绘技术还未完全普及, 传统测绘技术在土地执法的过程中仍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持续发展, 传统测绘技术和新兴高科技测绘技术, 还将长期共存, 互相促进发展与应用。 因此, 只有推进综合利用, 才能更有利于土地执法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王孝强. 疏导、补漏、严查破土地执法顽疾 [J]. 国土资源导刊. 2011 (08)

[2] 张维宸. 让土地执法之剑更锋利 [J]. 资源导刊. 2011 (08)

[3] 阎秀明,安永建,韩会伟. 传统测绘技术和现代高新测绘技术的关系及应用 [J]. 河北水利. 2011 (06)

土地面积测量方法范文第5篇

现状调查、勘界资料制作等,在现状图测绘及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与常规测量进行比较,论述

了其基本要求、内容和特点,针对其特殊性采用和常规测量不同方法;在勘界资料制作过程中,

应用编制的勘测定界测量系统,自动化编辑基本数据,生成各类勘界成果,通过采用这些方法

和技巧,确保了测绘成果正确性。

关键词:土地整理项目; 前期立项测量; 现状图测绘;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勘界资料制作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通过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查、改造、综合治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土地整理测量由于其服务对象是土地整理,属于一种专题测量,它贯穿于整个土地整理过程,分为前期立项测量、中期施工测量、后期竣工测量,其中前期立项测量尤为重要,它关系到工程项目设计、概(预)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在科学决策、节约投资、规范工程行为等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其具体内容包括现状图测绘、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勘界资料制作等三大方面。它源于常规测量,又不同于常规测量,下面就其内容和方法不同之处具体阐述。

2、现状图测绘

2.1准备工作

(1)收集测区及附近高等级控制成果资料,分析其系统和精度,确定其可利用程度。

(2)到国土管理部门收集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规划图、土地利用分类面积汇总台账、项目可研资料、1:10000航测地形图等资料。

(3)测量技术人员在作业前,应与国土部门、镇(乡)、村、组等相关人员一道,到实地进行踏勘,根据项目拟总投资额度和当地的具体情况,将需要整理、新建道路、水渠、山坪塘、水田、坡改梯等内容初步确定下来,以便在测量过程中按不同要求和精度,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为下一步工作提供满足要求的优质测量成果资料。

(4)收集当地的气象、水文、地质、民风民俗等资料,以便在测量过程中测量人员入乡随俗,不触犯当地百姓的禁忌,确保测量工作的顺利进行。

2.2控制测量

(1)平面控制采用1980年西安坐标系,高程控制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2)在个别较困难地区,无法联测国家系统,则可以在1:10000航测图上量取近似系统,但要保证同一个项目区内系统基准相同,采用这一方法要报项目区国土管理部门批准,在测量技术方案中要加以说明。

(3)项目区首级控制:平面采用E级GPS控制以上等级布设,高程采用四等水准以上精度观测。

(4)作业方法及技术要求和常规测量相同,在此不作详述。

2.3精度要求

(1)项目区普遍采用1:2000比例尺测绘,规划的土地整理区提高到1:1000(500);点状工程,如塘、堰、提灌、新村建设地址提高到1:500,个别特殊要求地方以1:200测绘;线状工程按带状地形图测绘,测图比例尺以1:200(500)为宜,也可以测量线状工程的纵横断面图来代替带状地形图。

(2)测图等高距:平原1米,山区和丘陵2米;高程注记至分米。

(3)测绘重点是项目区与建设整治有关的区域,与整治建设方案度不紧密的区域可降低测绘要求,如林地不是目前土地整理的重点,则只绘林地地类边界线,加注林地植被,形成林地图斑即可。

2.4碎部测绘内容

(1)按1:500(200)比例尺测绘部分

a、渠(含水沟)的位置、长度、宽度按实际测绘并标注,当宽度无法用双线表示时,则用单线表示,但需在其旁边注明宽度值,每隔30米应至少测注一个沟渠底的高程,转弯处必须测注高程,当材料不是土质时,要加注材料名称,同时调查水流方向,如k为材料,a为宽度,b为底度。

b、道路包括贯穿整个项目区的各等级道路,项目区内的田间道、生产路、支路等,大于或等于1米的道路用双线表示,小于1米的道路用单线表示,道路中央及相关特征点应测注高程,其周围20米内的地形地貌应详测,以满足设计的需要,标注道路名称和路面材料。双线道路边线和房屋、围墙等建筑物重合时,用建筑物外边线代替路边线,道路和建筑物的接头处应间隔0.2mm。

c、在经济发展地区,对于需要整治的居民房,应逐栋测绘,区分楼层,调查房屋所有权人姓名和建成年代,对于居民房旁边的空闲宅基地应重点测绘其范围线并标注清楚。

d、水库、堰塘等要测绘其周围坝和水涯线,并标高程,调查其名称,当四周为陡坝时,无法用水涯线表示时,则画出四周坝子并测注塘底的高程,对于其坝建筑,按实际测绘,坝顶底应详细测注高程。排水涉及的沟道,需测注堤顶高程、水位、宽度等;水源涉及到的塘、坝、水库等,需测注蓄水工程的特征水质,如堤项顶高程、溢洪水后、灌溉渠道水位等,各级堤灌站实测绘图,对于工程的水闸应测注闸顶高程和高度A孔数口和宽度B,用n×A米×B米样式标注,所有涵洞均应测注洞底高程、高度A和宽度B,用A米×B米表示。

e、电线杆、电塔、地下光缆、输度电、供排水、天然气、输油管等各类管线,按实际位置和走向进行测量,电线不连线,只标注其走向即可。

(2)按1:2000比例尺测绘部分

a、农村居民点只测轮廓、内部标注村名、居民点内与相项目区有关的沟渠、路、桥、水系均应测绘。

b、项目区内坟地、沟渠、空地、菜地、荒草地、双线田埂等应按实际测绘,不能取舍,梯田坎过宽时,间距小于图上5mm可舍去,水田、旱地内的人行路及主要田坝必须测绘。田土坎在图上投影宽度≥1mm时,逐条测绘其长度和宽度,陡坎、斜坡的源头,从表示的高程开始测绘,等高线不能直穿陡坝、斜坡,要错位相接,与高程相符。

c、在(1)中未提及的其他地形、地物均按1:2000比例尺精度测绘。

(3)不详测部分

a、国有建设土地范围内;

b、经济欠发达地区不整治的农村居民点,项目区内镇乡所在区域;

c、林地;

d、坡度大于25度的区域;

e、项目区外的一般区域,与项目区相连接的沟渠、道路、水系等相关地物应测绘上图。

3、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主要内容包括:行政界线、权属界线、地类、地名等。

3.1行政、权属界线调查

行政界线主要有省、县(区)、镇(乡)、村界、组界,包括插花地和飞地界,权属界线主要是工矿、机关团体、学校等单位的土地权属界。

以实测的现状图作为工作图,本权属单位和相邻权属单位的指界人员,共同到现场确定界线,双方对指定界线无异议后,实测指定界线,并由双方指界人签字盖章确认。

对于项目边界的主要界址点,均应埋设混凝桩标志,并采用全站仪或GPS RTK测绘界桩坐标和高程。

3.2地类调查

地类就是土地表面的植被类型和用途,地类调查可在现状地形测绘时一并进行,也可在完成现状图后,打印工作底图再到实地调查,这两种方法各有优劣,在具体的工作时,一般是将两方法相结合,即在测现状地形时,同时调查地类,待现状图内外业完成后,打印一份工作图,到实地进行地类核查和补充完善,同时核对地形和调查地名,地类测至二级,地类成图最小面积居民点4平方毫米、旱地、林地等其它地类是6平方毫米,对不够最小上图面积的零星地类进行合理归并,不作打点注记。对于无法准确确定、模棱两可的地类,参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资料进行实测。

对于水库、堰塘的堤坝,面积够上图的则单独标绘,而面积不够最小上图面积的并入水面,对于堤坝上有道路的,将道路按实际测绘出来。

4、勘界资料制作

以现状图为基础图,编制勘测定界图,土地分类面积统计表,图斑碎部面积量算表,勘测定界报告等资料(具体流程见图01),由于这一流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我单位根据流程特点,利用VB语言编制了一套勘测定界测量系统,它由数据编辑和成果提取两部分组成,数据编辑部分由面积属性、村组编号、定义图斑地类、地类检查、图斑编号等内容组成,成果提取部分由土地分类面积统计表、图斑碎部面积量算表,地类号和地类编码组合体等内容组成。

4.1划定图斑

(1)划定原则:同一图斑内只能有一种地类;同一图斑不能跨越行政和权属界线;图斑面积不宜过大。

(2)划定方法:

a、项目区内行政界线、权属界线、项目边界直接作为图斑线;

b、居民点图斑包括房屋及周围的竹林盘地和空闲地;

c、图斑线尽量沿沟、道路等线状地物划分;

d、旱地、水田划分以田土坎和地类界等为界,个别图斑过大时,应沿地形变化或特征线划分,并确保图斑形状协调一致。

e、斜坡作为图斑时,直接利用坎上边线和坎脚线作为图斑线。

4.2 面积拓普

(1)将图斑线文件导入MIPGIS软件中,进行断线、多余线、重复线等编辑处理,生成封闭的图斑线和图斑面积文件。

(2)将(1)生成的文件嵌套入现状图,检查图斑线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对不合理的进行调整,对不正确进行修改后,再将文件分别依次转入MIPGIS,重复(1)操作。

(1)由4.2生成的图斑线和图斑面积文件,分别依次调用勘测定界系统中的面积属性和村组编号两个功能程序,生成过渡图斑图。

(2)将过渡图斑图嵌套入现状图,运行定义图斑地类功能程序,依次定义每一个图斑的地类。

(3)运行地类检查功能程序,检查图斑地类的正确性,如有错误则重复(2)操作。

4.4 提取勘界资料成果

利用勘测定界系统的成果提取部分中的功能程序,计算机就自动生成土地分类面积统计表、图斑碎部面积量算表、地类号和地类编码组合体、勘测定界图。

利用勘测定界测量系统,在整个勘界资料制作过程中,只是在各个程序衔接时才进行人工干涉,其余部分均是计算机根据提供的基础数据,自动编辑、统计、生成所需勘界资料,从而使整个过程基本实现了自动化,确保了数据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当然,各个单位使用软件不同,原理和理论依据是相同的,因此即便作业方法和过程不一样,其成果资料同样满足规范要求。

5、结束语

土地整理自2003年开展近十年时间,土地整测量这项专题测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形式上看它是地形测量和地籍测量的结合,由于它的服务对象、用途和目的不同,说明不是简单的结合,它有自己的具体内容和特点。各个从事土地整理测量单位根据自身的设备和技术水平,制定了相应的技术方案和作业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丹,刘庆元. 土地整理中问题及对策 [J]. 矿山测量,2011(02).

[2] 古志新等.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J]. 国土资源信息化,2007(02).

[3] 闻恭俊,苏炳华,朱玟,夏宗勤. 土地整理与权属调整 [N]. 中国国土资源报,(2001).

[4] TD/T1014-2007.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