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发展理念

高校发展理念

高校发展理念

高校发展理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后勤改革;教育属性;经济属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8-240-01

高校后勤的改革其实质上就是要将高校的后勤服务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当中来。二十几年来,我国一直在不断进行高校后勤改革的探索,这其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毋庸置疑整个改革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高校后勤的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并不仅仅是单纯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的问题。高校后勤改革的过程当中,我们必须认识到其多样性和复杂性,首先要正确认识高校后勤的本质属性,然后要明确高校后勤改革的理念,最后选择一条合适的改革路径。

一、高校后勤的本质属性:教育与经济

一直以来,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后勤集团都是采取一种公益性的、无偿的、福利化的服务体系,这种体系是一种国家统包学校、学校统包后勤的运作模式和格局。在这样一种模式之下,后勤集团的资源没有办法得到合理的配置,其效率也不能够得到提高,效益更是十分低下。这也就直接导致了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传统的后勤服务体系违背了市场经济的规律,造成大量的浪费,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学校的财政负担,影响了学校的正常建设和发展。因此,高校后勤改革刻不容缓、势在必行。但是改革的过程当中,我们首先要正确认识高校后勤的基本属性。高校后勤固有的基本属性有两种:教育属性和经济属性。

首先对于高校后勤来说,其服务的基本对象就是高校,准确来说是高校的人才,服务于高校的基本建设,满足高校师生的基本需求,保证高校的基本运行,为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研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这也就决定了教育属性是高校后勤最为基本的属性之一。教育属性决定了高校的后勤必须牢牢把握住服务学校发展、服务人才培养这一基本的目标和使命。从另一方面来看,高校的后勤又具有经济属性。高校的后勤是社会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属性同样是其最基本的属性。经济属性决定了高校后勤的运行不能仅仅是完全的公益性的、无偿的、福利化的服务,其必须遵循市场的规律。高校后勤的改革就是要及时还原高校后勤的基本属性,实行后勤的企业化管理。因此高校后勤的改革首先要准确把握其教育属性和经济属性,遵循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将二者综合考虑,而不应隔离开来。

二、高校后勤改革的理念:公益与效率

高校后勤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其改革的双重理念。高校后勤的教育属性决定了改革过程当中要注重社会效益,注重公益,充分合理配置各种资源,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为高校人才的培养,科学的研究提供良好的条件。与此同时,高校后勤的经济属性决定了改革还需要追求经济效益,注重效率。高校的后勤是社会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按照市场的规律去运行,要保证自己效益的提高。高校后勤改革的过程当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和贯彻改革的理念。

首先,公益与效率两种发展理念代表的是高校后勤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追求经济效益,不断提升高校后勤的实力,提升其经营的效率,能够为学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为实现高校后勤的社会效益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而与此同时,高效后勤追求社会效益,为高校人才的培养、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条件,能够更好地获得广大师生的信赖与支持,这也就为高校后勤赢得更好的声誉,吸引更多的客源,从而为高校后勤经济效益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由此看来,公益与效率两种发展理念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

其次,公益与效率两种发展理念又是存在一定差异和区别的。两种发展理念所追求的目标不尽相同,其中的差异必然是存在的。我们应当认识到,高校后勤具有稳定而广阔的市场,要大力树立经营意识,不断引入市场机制,壮大后勤的活力,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但是与此同时后勤改革的最终目标还是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发展,服务全体师生,而不应当将经济效益作为唯一的动机。高校的教育和经济双重属性决定了其改革发展的公益与效率的双重理念,我们要正确看待二者的关系,寻找二者之间的平衡,不能顾此失彼。

三、高校后勤改革的路径:传统与创新

高校后勤的改革要坚持传统的公益性,同时也要加强创新,提高其运行的效率。因此,高校后勤的改革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实施:

高校发展理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企业家精神;评价体系

一、引言

在经济增长乏力、“黑天鹅”事件不时出现的当今世界,中国经济进入“结构优化、效率提高、创新驱动推动发展”的新常态。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可见一斑。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由于经管类学生与理工类学生知识背景不同,所能接受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形式亦有所不同,即发展路径不尽相同。基于目标导向理论,在探讨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路径之前,十分有必要厘清相关教育理念。

二、创新创业教育内容

(一)创新创业的内涵

从字面上看,创新创业包含了创新和创业两方面。基于当代经济管理的视角,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根据杰夫里•提蒙斯的经典教科书《创业创造》,“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结合运气的行为方式,它为运气带来的机会所驱动,需要在方法上全盘考虑并拥有和谐的领导能力。”简言之,创新创业是通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实现创业者潜在价值的过程”。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则认为“创新是体现创业的特定工具”。创业需要通过创新来完成。在新常态经济下,强调创新的创业教育更符合我国的国情及当前世界的经济态势。由此看来,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国际上的创业教育属于同一范畴。

(二)美英日大学创业教育的内容

从国际上看,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英、日等国的创业教育相继开展,发展至今日趋成熟。美国劳工部认为,创业教育是通过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经历风险、汲取经验教训等方式,将学生培养成有责任心、有事业心的创业者或就有创新思维的人。英国的创业教育包含了“关于创业”和“为创业”两部分,前者侧重于理论层面的创业精神、意识的培养,后者侧重于实践层面的体验式培养。日本的创业教育以“创业精神培养”为主,并培养创业知识和技能,可简单分为涵养型课程和教育型课程,前者针对全体学生,后者则针对有创业想法的学生。简而言之,国际上的创业教育都包含了对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两个层面的培养。

(三)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涵盖

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综前所述,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亦应包含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技能两个层面的培养。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主要包括企业家精神、创业意识、创业知识等理论类课程。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一词出自于西方,包括创新、承担风险、敬业、合作、学习、执著等性格特质。中国商人经营之道自古有之,以其进取心、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爱国心、乐善好施(社会责任)、仁义诚信、重教好学等品格享誉世界。将中国商人精神与西方企业家精神相融合,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既挖掘并强化了学生内在的中华传统美德,又与时俱进、了解当今企业家精神的精髓。运用案例分析、头脑风暴、小组讨论、课堂讲授等教学方法,将创业想法、市场评估、团队组建、创业财务等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进而具有企业家的思维方式。创新创业技能的培养主要包括讲座、情景模拟、企业实习、参观创业园等实践类课程。使学生将创业理论层面知识,直接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创业想法、工作热情。

三、高校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

与理工类专业探索未知的科技领域不同,经管类专业重在学习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金融前沿理论及实务、行为心理、经典的经济学思想等社科知识,教育目标是培养未来的高级经管人才。在经济“新常态”下,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应服务于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国家战略。

(一)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高级经管人才

创新创业精神层面的教育,定位为针对所有经管类专业大学生的通识类教育。其目标是,学生在掌握了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基础上,从创业者角度对企业经济管理进行学习,并对企业的实际经营有所体验。使学生进入企业时,能够具有企业战略的全局观、创新意识以及企业家精神的优秀品质,工作中有明确的目标和主观积极性。对于打算创业的学生,则是种下了一颗强健的种子,使其具有创业者的基本素质,提高创业成功的几率。从这一角度说,创新创业精神层面的教育也是一种素质教育。

(二)挖掘具有创业天赋的人才

总理2015年3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38次提到“创新”,13次提到“创业”,2次专门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已成为政府、企业衡量人才的重要指标。在21世纪的信息时代,企业的发展将转向个性化、私人订制,具有创新服务、创意产品的小微企业。世界在变化,未来的机会有很多,如何能将一个个商机抓住,需要创业者们披荆斩棘。创新创业技能层面的教育,定位为与企业家、投资者、创业者、学者等各方面社会人士交流学习的实践类教育。其目标是:学生通过创新创业理论层次的学习和本层次的实践,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景和成就感,从而挖掘出具有创业天赋的学生,鼓励其创业。

四、高校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路径

创新创业教育,被称为“第三本教育护照”,是学生在未来谋生的第三类技能。经管类专业学生专长于经济管理理论,对学习创新创业理论知识有夯实的基础,辅以相当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创业者甚至是企业家。创新创业教育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更为紧迫重要。与国际相比,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高校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仍在完善和探索中。未来我国高校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路径,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开展。

(一)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划分

依据前文所述,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可分为创新创业精神教育(理论层面)和创新创业技能教育(实践层面)。1.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精神教育课程。本类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对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认知和对创业意识的培养。依据是否与专业相结合,本类课程分为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和创新创业专业类选修课程两大类。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以创新创业基础知识为核心,开展如创业基础、创新思维、初创企业风险管理、企业家精神等课程。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未来对初创企业的创新性要求越来越高,简单复制已有商业模式对小、微企业来说很难生存。因此,未来的创业者应该同时具有经济管理类知识和基本的科技知识。如非理工专业出身的企业家马云所说,“我不懂技术,但是我敬畏技术”。在电子商务已普及的今日,经管类专业学生应当对科技发展的前沿有基本了解。因此,创新创业专业类选修课,可根据专业划分为与创新创业相关的战略管理类课程、金融类课程、会计类课程、金融类课程、市场营销类课程等经管类专业选修课程,和与创新创业相关的科技普及课程。2.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技能教育。本类课程旨在通过情景模拟、实地参观、实习、讲座等与企业家、创业者、学者等交流及实践的方式,使学生体验接近现实的创业历程、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激发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主观意识。通过邀请成功的企业家校友和正在创业的校友回校讲座,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等全国性创业竞赛,带领学生参观企业或实习,建立创新创业基地、网络平台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学习创新创业技能。

(二)完善壮大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高校经管类专业教师已经具有开展创新创业理论课程的深厚基础,需要完善的是社会实践的内容。首先,各高校应采取有力措施鼓励教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组织这部分教师参与创新创业的师资培训。根据学校条件,遴选优秀教师“走出学校”,在企业中实习锻炼,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在课堂上的讲授更有的放矢、具有吸引力。其次,不定期邀请国内外、本地知名创新创业学者、企业家、投资人等,与本校师生交流、讲座,提供多角度视野。定期组织本校教师相互交流教学、学习心得。最后,鼓励教师申请国家公派项目赴国际名校学习、观摩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总之,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既是高校教师由理论转向理论结合实际的提升过程,同时也是高校由专注就业率转向关注毕业生能力供给及相关就业的过程。

(三)取得地方政府、企业支持

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战略已十分明确。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技能教育,必须走向社会。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持,则能大大提高地方企业与高校联合的积极性,为技能教育的实施提供保障。另一方面,选择地方中、小企业,就企业遇到的问题,依托经管类的专业优势,由教师带领学生开发项目并完成。企业可以根据问题的解决程度,考虑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选拔优秀毕业生留企业任职、与高校的长久合作。高校根据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开发新的创新创业课程,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经验指引。由此,既可以解决企业的现实问题、提高企业竞争力,又可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本领。

(四)建立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介于传统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之间,两者兼而有之。因此,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当有别于传统的理论和实践教育。经管类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可从教师、学生和课程组织三个层面进行。1.教师层面评价。对于教师的评价可以分为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一方面,要求教师跟踪创新创业前沿动态,定期将所研究成果通过讲座形式,与其他教师及学生交流。另一方面,组织创业者、企业家、投资者、知名学者以听课形式对教师理论、实践、教学能力进行评价及交流。最后,通过教师带领学生所做的创新创业项目成果,评价教师。2.学生层面评价。学生层面评价包括期末考试、课堂表现、实践成果、团队表现等方面。旨在考查学生是否具有创新创业的想法及创业能力。3.课程组织的评价。该层次评价旨在考查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契合程度。例如,在创新创业课程期初,对学生有否创业想法、是否具有创业者素质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在该课程结束时,对学生进行调查目的相同、问题不同的问卷调查。两次问卷调查分数的正向差值越高,则说明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的契合度越高。以此指标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并不断更新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的评价。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正当其时,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提高了经管类专业学生实践的能力和企业家素质,推动了培养高层次经管人才的教育目标。

作者:赵宇凌 单位:东北财经大学创新创业与实验教学中心

参考文献:

[1]游振声.美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48).

[2]宫福清,闫守轩.英国大学创业教育课程特色与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16(08).

高校发展理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发展性咨询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4.084

Abstract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the implementation mode in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s, we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and feasibility of the reforms of the mental health courses assisted by "developmental counseling", according to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the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nother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reconstruct a kind of implementation mode i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s, suitable for the actual life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o bring the reforms of the mode, function, content and the philosophy of the mental health courses in colleges.

Key words developmental counseling;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0 引言

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心理健康课的开设对早预防、早发现、早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我们仍要清醒地意识到,目前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在课程实施模式上存在一定问题,教学效果和实际应用价值欠缺,很难满足当代大学生群体。因此,根据大学生心理特点及所处的外部环境,重新设计一种更科学、更有效的心理健康课程实施模式势在必行。而“发展性咨询”理念给心理健康课程改革带来了很多启示。

1 “发展性咨询”理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启示

发展性咨询是指以全体学生为对象,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帮助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尽可能地圆满完成各自的心理发展课题,妥善地解决心理矛盾,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以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为重要目标的一种咨询活动。①从“发展性咨询”的视野来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成长。每位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潜能,如果能够有效激发这种潜能,使学生能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从而妥善地解决自身问题,最终达到促进其人格完善的目的。因此,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1.1 增进大学生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主体的自我认识,是对自己的认识和对自己的态度的统一。②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与心理健康状况关系密切。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已接近现实,他们不断地思考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这类问题,开始树立自我理想,考虑未来的生活道路。然而,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使得他们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理想我”和“现实我”的矛盾、渴望独立与依附的矛盾、心理的闭锁性与寻求理解的矛盾、性成熟和性心理的矛盾以及情绪上的矛盾。③由于内心世界存在着种种矛盾冲突,有的大学生可能会出现自我意识混乱,自我定位不准的现象,甚至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因此,在心理健康课程设计时就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引导大学生按照自我方向度过人生的各个阶段,有效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1.2 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

人格反映着个体心理与行为的稳定性和整合性,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态度、气质和性格等方面的整合。④人格会影响心理健康,比如A 型性格容易产生更多的心理压力,罹患紧张性疾病(如焦虑、抑郁、心血管疾病)。⑤情绪不稳定者(高神经质)的症状检出率较高,且神经质可直接预测心理压力水平。⑥而且,大学生的人格还与其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高度相关,⑦甚至可以影响他们的学业成绩。⑧因此心理健康课程如能有助于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则不但能够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还能够增强他们的幸福感,提高他们在学业等方面的表现。这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今后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承受挫折和考验,实现个人价值的需要。

1.3 提升大学生心理韧性水平

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复杂的问题及扑面而来的各种压力,有的学生因内心比较脆弱,充满无助感,导致情绪失控,甚至走向极端。这是因为在现实压力下,人们往往过于关注所面临的问题,而忽视了自身应对困境的潜力。心理韧性是面对逆境时能调整自己灵活适应外界多变环境的能力。它可以在不利环境下对个体的良好适应起到保护作用,可以抵消或对抗风险因素的不利影响,甚至对个体自杀行为也可以起到缓冲作用。然而就像只有少部分人天生就具有音乐或绘画的才能一样,这种灵活适应外界多变环境的复原能力也只是少部分人的“天赋”,其余大多数人则是具有这种复原的潜能,是有待被发现、挖掘的。如果大学生能学会发掘并利用这种潜能,他们在大学四年乃至整个一生就能不畏艰辛,有所收获。在心理健康课程设计中注重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培养,可以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增强其心理健康水平,使其在面临学业、经济困难、人际交往、就业等压力的时候能够坚忍不拔,愈挫愈勇,甚至将逆境转化为机会,这对大学生的毕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发展性咨询”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实施模式构想

在“发展性咨询”理念的基础上,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建构一种更有效的心理健康课程实施模式。这就要求一方面要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运用发展心理学中的一些原理,解决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着重激发大学生自身存在的积极力量和品质,帮助其渡过“自我同一性”危机。另一方面要改进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能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1 教学目标从笼统到具有操作性

目前心理健康课程设定的教学目标往往不具备可衡量性和操作性,如“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增进自我意识,提升心理韧性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等等。这样的教学目标看上去比较明确,但却很难得知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因此,可以将上述教学目标调整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

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增进大学生自我意识――使学生能够客观地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且能坦然地谈论自己的优缺点,同时接纳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并且能够根据自身特点对未来发展进行规划。(2)提升大学生心理韧性水平――使学生了解自身内在的资源,发掘自身潜能;培养学生积极心态,掌握ABC理论,使其在面对困境时能习惯性地从积极角度思考,改变认知偏差。

为了检验教学目标的实施效果,还可利用心理量表对该领域的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自评和他评。

2.2 教学内容从重理论到重实践

目前很多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授课对象并不是心理学专业出身。这些学生本身不可能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知识。所以我们的教学目标也并不是把他们培养成心理学专业人才,而是使他们能够运用心理学的知识理解世界,养成积极心态。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纯粹照本宣科,那么理论化和抽象化的教学内容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要结合发展心理学领域中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

一是要使大学生了解大学阶段可能产生的心理困惑,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并接纳自我。二是在此基础上,解决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如角色转换和适应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求职与择业问题等等。应用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以这些常见心理困扰为重点进行案例分析讲解,使学生认识自身问题,达到改变自我的目的。

2.3 教学模式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填鸭式”的教育,但这种教学模式的实际教学效果并不好。我国新课程改革提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发展性咨询”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与新课改的要求相契合。在“发展性咨询”视野下,除了传统的课程讲授,教师还可运用如下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的理念就是让学生学习问题“是什么”、解决问题的一些技巧和问题产生的原因,形成一种态度,做到知行合一。这种方式贴近大学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挑选的案例要发人深省,具有教育意义,同时还要蕴含一定的心理学原理。案例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事件或名人事例中选取,也可以从经典的电影、电视剧等视频中截取。比如,在讲授学生情绪管理课程时,可选择大学生人际交往受挫的现实案例来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体验案例主人公的情绪感受和想法,探讨案例主人公对事件看法的不合理之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改善这种不良认知,调节消极情绪。随后引申到现实生活中,若自己遇到类似挫折事件的时候,如何调节我们的心态。再比如,通过观看电影《美丽心灵》片段了解心理异常的表现,进一步说明有了心理疾病或心理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视这些问题,并做出积极的改变。

(2)课堂体验式活动。课堂上使学生亲身体验某种心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产生情绪情感的共鸣,并进一步整合和内化所学的知识。体验式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积极感受,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这种“做中学”的过程会令学生印象深刻。比如,在讲授赞美在人际沟通中的重要作用时,让学生三人一组进行“戴高帽”活动,即让每个学生说出另外两名组员的三个优点,并说明理由。学生通过挖掘别人优点和自身优点,体验到被人赞美是幸福的。同时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体会到别人获得赞美的时候也会产生同样的感受。亲身感悟赞美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使学生领悟到世界上并不缺少美,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同样我们也有自身的优势,也有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

(3)情景模拟法。模拟一定情境,让学生参与活动,使学生领悟到现实生活中类似情境的可能结局,改变学生对某些事情的看法。比如,在讲授大学生恋爱心理时,针对目前某些大学生把恋爱视为大学生活的必修课,盲目恋爱而忽视学习的现象,现场进行“爱情配对活动”。让学生身带不同筹码,进行一场挑选与被挑选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因筹码大的同学往往成为大家竞相追逐的对象,筹码小的同学则被人“嫌弃”,使同学们意识到爱情也是讲究“门当户对”的。当你平台高,筹码大,可供选择的机会就更多,接触的对象层次也更高。进而教育学生应努力使自己变得优秀,从而提高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的竞争“筹码”。同学们通过情景模拟亲身领悟到学业才是大学生活中真正的主修课,爱情只是大学的选修课。

(4)小组讨论法。以小组为单位,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集思广益,目的在于打破“惯性思维”和“群体思维”,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新思维,同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比如在讲授个体思维差异的时候,给学生呈现16幅图,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16幅图两两配对。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每一位成员将自己的配对结果与其他组员分享,并谈谈理由。因个体看待问题角度的差异,同学们在交流过程中会发现,每个人的配对结果可能都不一样。然后让各小组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再让小组派代表谈谈本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而说明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各不相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多事情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站在不同的角度,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也提示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多角度看问题,多角度欣赏他人,多听听他人的见解,多站在对方的立场来理解对方。

3 结语

学生在课堂上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印象更为深刻。通过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方式要比单纯地听老师讲课所学的知识记忆更好。这意味着,采用寓教于乐的互动教学模式效果更好。研究还发现“发展性咨询”理念指导下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模式与原有填鸭式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模式相比,在课程价值、教学方式和实际助益上都得到了学生更强烈的认可,教学效果有了显著提升。⑨这说明,这种课程实施模式是有效的,并可以为今后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充分发挥心理教师在课堂上的能动性和创造力,根据“发展性咨询”的原理,完善现有心理健康课程的实施模式,更好地完成高校的教育目标,达到新课改的要求,培养出心理健康、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强的大学生。

基金项目: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发展性咨询理念指导下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模式的建构”(编号:QJY 1251505);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课题“大学生对网络负面新闻情绪反应的实证研究”(编号:Hnky2016-2);海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编号:hdjy1642)

注释

① 马建青.发展性心理咨询:学校心理咨询的基本模式[J].当代青年研究,1998.5:7-11.

② 杨治良等.简明心理学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153.

③ 赵迪.发展性心理咨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拓展[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4.

④ 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8.

⑤ 孙菲,王生,吴咏今,余善法.人格特质与职业紧张及工人健康关系的初步探讨[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4):436-438.

⑥ 黄敏儿,吴钟琦,唐淦琦.服务行业员工的人格特质、情绪劳动策略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学报,2010.42(12):1175?1189.

⑦ 张兴贵,郑雪.青少年学生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98-103.

高校发展理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和谐理念,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

目前,在全国继续开展学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和实践中,图书馆界也围绕这理论深入研究。笔者认为,作为高校图书馆,如何以和谐理念构建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探讨,这对促进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发展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1.和谐理念对高校图书馆服务产生的新动向

1.1服务中的情感化

情感化服务是在和谐理论指导下,馆员与读者之间的服务行为所形成的是一种和睦相处、和蔼可亲的氛围,其表现在两者的相互关怀和爱护,尊重和谅解。高校图书馆在构建和谐服务环境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新理念,馆员把读者视为亲人、朋友。以诚恳的态度,内心的真情打动读者的同情和理解,渗透着以情助人,以情为人的情感服务。

1.2服务工作规范化

服务是图书馆的生命线,没有服务,图书馆犹如失去了生命的支柱。而服务是受到一定的职业道德所制约的,它包括工作行为、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等方面。和皆理念下高校图书馆服务注重了规范化管理,尤其在服务用语、服务礼仪、服务公约等形成一种和谐的、人性化服务的新格局。

1.3服务形式多元化

一直以来,衡量图书馆的规模是以馆藏量的多少为标准,而忽视了馆藏资源的利用价值。这种“以藏为主”的被动服务模式已被历史潮流所淘汰,取而代之的是“藏用结合”的主动服务新模式。免费论文参考网。目前,高校图书馆从“一切为了读者,一切方便读者”的服务理念出发,在服务形式上大胆创新,呈现出开放性、主动性、针对性等多元化服务形式。

1.4读者需求多样化

在信息化时代,高校图书馆正面临着读者对文献信息需求的挑战。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不仅是传统文献资源,如各种图书期刊等。而且还需要大量的网络信息,如多媒体文献、声像型文献等。随着新的学科不断出现,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不再满足于现状,而是追求文献信息的新颖性、时效性及准确性。免费论文参考网。由此可见,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趋向多样化。

2. 影响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不和谐因素

2.1思想认识不足。

众所周知,图书馆是学校三大支柱之一,教学的第二课堂。事实上,如果没有图书馆,学校的教学、科研就失去了知识信息的支柱。可是,有的校领导对图书馆的认识不深,重视程度不高,认为图书馆是学校的辅助部门,却忽视了图书馆在服务育人、培养育人中所产生的影响和效果。有的馆员由于缺乏自身价值的提升,认为服务工作没出息,既辛苦又受气,而对工作产生消极情绪。这样,不但影响个人的上进,也严重影响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2.2服务观念淡薄

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被单一、被动的服务方式所束缚。表现在服务对象单一,信息资源没有得到广泛利用和共享;服务项目少,仍处于借还为主体的被动状态;服务方式仍停留在一般的管理水平上。这样,根本不能满足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也不符合新时期高校图书馆的发展。

2.3馆员素质较低

在图书馆,馆员的素质就是图书馆的素质,没有一流的图书馆员就没有一流的图书馆。事实上,图书馆对读者的影响是与馆员质素的高低有直接关系的,馆员质素低的主要因素:(1)学校对高层次人才引进重视程度不高,影响人才的合理结构。(2)图书馆对馆员的学习不够重视,馆员学习提高的机会没有保障。(3)馆员观念滞后,缺乏自我增值意识。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图书馆的有效信息服务,对开展深层次的信息服务也难于保证。

3. 以和谐理念构思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策略

3.1和谐氛围是图书馆人性化服务的体现

和谐氛围主要体现在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舆论氛围和为大多数人所认同的行为原则。这种氛围是和谐的、心情舒畅的、健康向上的。免费论文参考网。 为此,图书馆要面向读者,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完善和改进服务方法,大胆开创具有本馆特色的服务项目,让读者在这种和谐的文化氛围中得到受益。

3.1.1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就是要把人放在第一位,以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发展,体现人的关怀。因此,馆员对读者应做到:(1)尊重。就是要耐心倾听读者的诉求,尤其对违章或顶撞过自己的读者,决不能因他们的过错行为而岐视他们。 (2)方便。就是要以读者为中心,从方便读者为出发点,尤其是读者对图书馆的习惯使用,不能因某种原因而随意改变,给读者造成不便。(3)平等。图书馆的大门是为读者敞开的,每个读者都享有获得图书馆服务的权力。因此,馆员服务读者都要做到一事同仁。 (4)诚实。就是要重诺言,守信誉,尤其是向读者许下的承诺,必须要兑现,否则就会失去自身的人格。

3.1.2创造和谐的服务环境

图书馆是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的活动场所,舒适,优雅的环境可以培养人的好心情,达到双赢的效果。创造和谐的服务环境,首先,从外部环境的构建,既有中国文化的传统特色,还要有新时代文化的品味色彩。其次,内部环境的构建,尤其是馆藏布局,既要遵循科学性,又要兼顾读者使用的习惯性。此外,馆员在服务中不仅要做到热情服务、微笑服务,还要做到用心、专心和尽心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图书馆文化内涵和人性化服务的品味。

3.1.3 以和谐理念构建图书馆人性化的管理

图书馆的管理需要的是既有科学性,也要有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如果没有规范化的管理,全馆的工作就不能正常运作。因此,在制定图书馆规章制度时,在条文上应尽量少用带有命令式或强制性的文字,应做到文明用语、规范用语。在实施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给读者多一点关爱心,少一点处罚。特别是对违章的读者,要坚持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原则,决不能以强制处罚的手段来替代思想教育。

3.2网上信息服务是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重要途径

3.2.1利用校园网开展信息服务

近年来,随着网络化的兴起,各校先后建立了校园网,并连接互联网。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这个网络环境开展服务创新,为读者提供更多、更新和更全的信息服务。开展服务如下:(1)将馆藏资源信息送上校园网,让读者足不出户便可了解馆藏信息,也可在网上办理预约借书。(2)把馆内已建立或购买的数据库挂在校园网上,方便读者检索馆藏书目,或通过互联网进行全文检索。(3)网上电子公告服务。如公告馆藏进展、新书报导、培训或专题讲座等。

3.2.2开展参考咨询服务

一直以来,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常常以传统式服务为主,而忽视了服务的主动性。现代的服务方式,就是利用网络环境为读者开展咨询服务,其方式:(1)以E-mail为咨询工具。在图书馆的主页上设立参考咨询台或相应的链接,读者将咨询的问题用E-mail发给参考馆员,参考馆员再通过E-mail将答案发回读者。(2)建立网上留言簿。读者把咨询问题写在留言簿上,参考馆员将咨询结果及时回复读者。此外,还可以利用网络电话,网视传真、网络视频等新型、便捷的通讯手段开展咨询服务。

3.2.3开展定题跟踪服务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图书馆要发挥其作用,必须把馆藏有形的资源转化为无形的信息资源,为教学、科研提供信息服务。在开展服务的专项中,应注意策略性和针对性。即根据不同读者的需求,定做个性化服务项目。如为特定读者群开展文献信息定题检索、查新、编译、科研调查等服务;为教师提供科研前查新、科研中追踪、科研后成果转化等服务。

3.2.4加强信息技能培训服务

网络化时代,随着电子资源日益巨增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引入,激发了广大读者对各种专业知识和信息资源的迅速获取和有效利用。而肩负着服务育人和培养育人的图书馆,应根据不同层次的读者开展各种专业知识和信息技能的培训。(1)介绍计算机操作技术、光盘检索技术和方法。(2)常用数据库的介绍。如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国期刊网专题全文数据库等的使用。(3)搜索引擎的使用。如Yahoo、Baidu、Google等。通过培训帮助读者掌握网上检索查询、下载复制技术等获取信息的技巧,提高读者现代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同时,馆员要主动参加在岗培训、学术交流和学历教育等形式的学习。通过学习,提高专业水平、外语水平,以及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开展全方位的服务中真正起到“信息导航员”的作用。

3.3服务创新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3.3.1构建合理化的馆藏资源体系

构建合理化的馆藏资源体系,就是构建多样化、整体化、特色化的信息资源体系。其方法:(1)有计划地补充馆藏。根据学校的专业设置和科研的需要,增加馆藏数量和确保质量。(2)加强对网络资源的开发。安排专业人员运用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有针对性地将网上信息资源整理和综合处理,把网络上杂乱无序,良莠不齐的信息资源转化为分类有序、高速配送的增值信息资源来优化馆藏资源。

3.3.2 积极开展馆际协作

馆际协作是高校图书馆实现网络化管理的重要标志。其目的是减少浪费,达到互助互惠,资源共享。图书馆要达到这目的,必须利用高校信息资源的优势,主动参与资源共建共享。通过馆际协作,满足读者对信息资源的需求。此外,还可通过地域网建立联机公共书目数据库,供用户远程查询馆藏,为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网络信息服务。

3.3.3 建立特色的数据库

所谓特色数据库,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特的与众不同的文献信息数据库。高校图书馆建立特色数据库,就是要根据学校的教学、科研及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信息的需求来确定学科范围。并通过全面地从文献资料及网络资源中搜集相关的信息资料,采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加工、整理,把各种杂乱、无序的信息进行有效的组织,使其形成具有本馆特色的数据库。如建立图书馆馆藏数据库、特色专题数据库、学科导航库、论文库等等。

总而言之,和谐理念下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创新发展,必须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宗旨,从服务内容、服务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并以满足读者对信息需求为目的, 优质、高效服务为终结,高校图书馆服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必然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群策. 论21世纪高校图书馆服务[J].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05,(6)

2 杨锦荣. 论21世纪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J]. 图书馆, 2004,(1)

3 程亚男. 图书馆服务新论[J]. 图书馆,2000,(3)

4 孙丽芳. 和谐理念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创新[J]. 科技管理研究, 2006,(7)

5 逯爱英. 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图书馆[J]. 图书馆论坛,2006, (5)

高校发展理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开架借阅 高校图书馆 发展理念 管理

[中图分类号] G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1-0151-02

尽管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在提倡开架借阅,但是由于科学有效管理机制的缺失,开架模式出现了不少混乱的情况,给相应的工作增加了难度。诸如藏书的破损与丢失事件频发,各种错架、乱架问题加剧,不仅浪费了管理人员的时间与精力,更给读者检索筛选书刊资料增加了障碍。笔者根据多年工作实践经验,就高校图书馆开架借阅管理的优势、存在问题及具体管理策略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高校图书馆开架借阅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图书丢失现象逐渐明显

个别读者总是心存侥幸,趁着工作人员不注意,肆意撕掉图书内的磁条,从而将书藏在书包或衣物中带走。更有甚者将图书从馆内卫生间窗户或阳台扔下,然后找人配合捡走。还有读者在阅读浏览的过程中将图书中对自己有用的部分整页撕下来,然后随身带走。这些图书丢失现象日渐明显,要求图书馆管理工作不得不做出应变。

(二)图书乱架现象相对严重

尽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在图书馆各项管理工作中发挥出越来越多的重要作用,但电脑仍然无法完成书库的归架、理架及借阅秩序维护等管理工作。当大量的读者一齐涌进书库,他们其中很多对馆藏图书分类及排架规律不清楚,有的不能恰当使用甚至不会使用代书板,书库就很快出现乱架的现象。还有一些读者本身没有明确的借阅目的,加上思想素质不高,只顾自己方便,不为他人着想,在书库随意抽取图书,边翻边换。有的读者尽管借阅目的明确,但是由于对馆藏的位置不熟,不知道自己要借的书属哪一类,于是经常在书库乱翻,这种行为直接增加了书库乱架的概率。

(三)图书使用周期缩短

现在高校图书馆都是开放式的书库阅览,这让读者失去了对出借图书无损处罚的约束,因此让更多的图书加速了破损。不少读者习惯在阅读的书籍上圈圈画画、写写点点,有的读者甚至直接在书本上做习题。图书的频繁抽取使图书的磨损、卷角与撕裂情况加重;更有读者带入水杯导致图书沾水发霉腐烂。所以,过不了多久,一些图书就变得面目全非,使用周期大大缩短。

(四)图书馆占位问题严重

高校图书馆是开放式的,这是公共服务机构的职责所在――不会拒绝也没理由拒绝任何一个渴求真知的人。而随着高校扩张,读者数量激增,阅读座位、馆内通道都瞬时变得紧张。因此一些读者长期霸占图书馆阅览座位,以书本或书包的形式占座,却终日不见人影,还有一些不讲公德霸着位置在图书馆睡觉的人。

二、高校图书馆开架借阅之科学管理策略

(一)强化图书馆工作人员管理

丰富多彩的馆藏图书资源,离不开图书馆管理人员的辛勤工作,只有图书馆管理人员具备良好的业务能力与专业素质,才能更好地为读者、为教学、为科研服务。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修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的开发利用水平,强化工作人员管理主要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是完善充实图书馆阅览工作人员队伍。最好是将一些热爱图书馆事业,愿为图书馆事业尽一份力的工作人员招募进来,他们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还要有强大的责任心和较好的业务素质,这样才能实现工作配合与优化组合,切实解决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多样问题。在平时要多关心工作人员的身心,通过激励与奖励的方式,有效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让他们自觉主动完成每一项图书管理工作。第二是定期对图书馆管理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不断强化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引导工作人员通过自身的良好风貌与服务去感染每一个读者,让那些不遵守规章制度的读者自行内省去改正他们的不良行为,将图书的丢失破损率降到最低。

(二)完善借阅读者服务管理

作为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对读者的管理也是图书馆工作的重要一环。首先是要做好入馆的宣传工作,尤其是对大一新生,可以通过集体讲解授课结合实体参观的方式,全方位地完成对读者的图书馆教育工作,让每一个新生从第一次进入图书馆开始,就树立起图书保护的意识与思想,摒弃偷书、撕书的不道德行为,养成正确查阅图书资料的优良习惯。与此同时,还要教给他们一些具体的图书馆检索技术、排架知识,学会利用图书学习与掌握阅读技巧的艺术。对于个别违规的读者,可以通过经济惩罚或纪律处罚的方式进行纠正。开架阅览难免会出现书刊丢失的情况,一旦发现这样的偷书、撕书者,绝对要从重处罚,以防再次发生,同时也能警示他人。在越来越提倡开架阅览服务的今天,针对读者管理的细节方面,需要做更多的探索创新,不断改进完善。

(三)改革阅览室管理工作模式

在高校图书馆,图书应当是阅览室为读者服务的主要物质载体,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图书阅览室不再是纯粹的学习、阅览图书文献的空间环境,而慢慢地成为方便文献阅览和安静舒适学习环境的合二为一。当阅览室的功能发生本质性变化,早先的阅览室管理模式已亟须改革。必须构建一套满足藏阅一体化开架借阅管理的全新工作模式,从改变先前阅览室只阅不借的做法作为切入点,规定明确的借阅时限,并严格按照借阅时限执行。图书资料可借出阅读之后,图书资料的流动性加强,又有可能造成馆藏书报的不足,导致供需之间出现矛盾。这时采取一定的应对措施是极其必要的,比如对专业教学类的科研书籍,可以实行短期借阅以防止师生之间的用书矛盾。又如为方便毕业学生撰写毕业论文,阅览室应主动提供相关的参考图书与资料,允许学生在短期内将书带回去然后在规定时间内归还。每个寒暑假或节假日,可以实行押证借阅的方式,以提高图书的重复利用率。这种利用短期借阅和假期借阅的管理新模式,可以让读者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解决供需之间的矛盾。图书馆要不断强化馆藏图书建设,不断研究了解读者的阅读心理,把握图书需求方向,及时进行信息反馈,以有限的经费为馆藏图书建设提供及时可靠的支撑,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

(四)营造良好图书阅览环境

尽管开架阅览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图书错位乱架带来的麻烦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太多书籍在上架不长的时间里就被损坏,尤其是一些热门书刊,撕页盗页的现象相当严重。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图书阅览室的管理。首先对于图书的借阅,必须全部由图书馆管理人员来完成办理借阅手续,在归还时要严格检查书籍是否有图画划痕及撕页现象。这需要工作人员在具体工作过程中格外认真仔细。其次还要做到2个字――勤快。经常整理书架,及时归类整理错乱图书,是谓手勤;平常多观察发现可疑现象及时处理即为眼勤;经常性地巡视走动,剿灭偷书者任何一丝侥幸心理,此为腿勤;当发现偷书、破坏书的读者时,要及时进行纠正、警告并悉心教育,就是要嘴勤。再者要实现图书阅览室的双落实。一是落实卫生责任制,保持阅览室相对整洁舒适的环境。二是落实书架责任制,实行书架承包,各司其职。此外,还应加强防盗设施的安置,提高安保水平。因为工作人员管理的流动性及随机性,对开架阅览图书安设防盗装置是完全有必要的。只有实施这些高科技的安防措施,才能将图书丢失率降到最低,从而保证大部分读者的利益,发挥高校图书馆的最大价值,真正实现开架借阅的目的。

作为现代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开架借阅是未来图书馆管理的前进方向,也是图书馆改革的源泉,更是众多高校图书馆读者的期待。在具体的图书馆管理工作中,我们既要发挥开架借阅的优势,又要不断解决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逐步建立起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系与措施制度。图书管理人员如果对图书馆工作充满热情与责任,细心为每一个读者好做服务,结合科学的管理方式,就一定能使开架借阅管理工作更加完善,发挥高校图书馆的高效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 安亚敏.高校图书馆开架借阅之管见[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1).

[2] 陈碧玮.图书馆开架借阅管理工作的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S2).

[3] 刘风娥.图书馆开架借阅及创新服务[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

[4] 张美莉.高校图书馆开架借阅的不文明现象及对策[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