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法典养殖用地政策

民法典养殖用地政策

民法典养殖用地政策

民法典养殖用地政策范文第1篇

一、我市畜禽养殖小区发展现状

据统计,全市现有各类规模养殖场(户)7083个,畜禽规模养殖总量达5000多万头(只),占总养殖量的40%;各类规模养殖小区152个,其中养猪小区46个、养牛15个、养羊13个、养禽78个。各类畜禽养殖小区年创利润4000多万元,户均2万元。*县城关镇兴隆养猪小区有24户,现存栏生猪1万余头,去年共出栏生猪1.7万头,年销售收入1683万元,全年获利310万元,户均12.9万元。由于畜牧业整体规模效益明显提高,全市已初步形成了“小群体、大规模”的区域优势。

养殖小区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庭院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和防疫困难等问题,改变了“分散养殖,人畜混处”这一农村传统习惯。对拥有小本资金的专业户来说,集中建舍,分户饲养的养殖小区成为适宜的选择。这种“小规模、大群体”的方式,已经成为我市现阶段畜牧业的生产的一种主要组织形式。目前,我市的畜禽养殖小区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龙头企业+农户”型。农户负责生产,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良种、饲料,提供防疫、技术服务、回收产品,小区作为龙头企业的初级产品生产基地。如:潢川华英集团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养鸭,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协会带动型。小区内实行“协会+农户”的形式,由协会牵头为养殖户提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如:*县包信养殖小区由镇蛋鸡协会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方式,不断吸引农户入驻小区。目前,小区内饲养蛋鸡千只以上的农户已发展到近300户。三是能人与经济人带动。*等一批生猪养殖大户,带动周边地区400多农户从事生猪养殖,年规模饲养量达20余万头,已形成了谭家河乡大桥,柳林乡*等一批生猪养殖小区。

二、我市发展畜禽养殖小区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领导重视,强化责任

我们把加快畜禽养殖小区建设,作为发展规模养殖、促进畜牧业发展的突破口,明确提出了“紧紧围绕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畜禽养殖小区”发展方针,并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创造宽松环境,加快了畜禽养殖小区的建设步伐。一是优惠政策扶持。我们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明确规定了在畜禽养殖小区建设用水、用电、用材、用地等方面应给予优惠。固始县每年拿出100万元重点用于发展畜禽养殖小区,凡建一个标准化养殖小区,奖励5万元。*县每年投入200万元小额贷款用于扶持规模养殖户扩大生产,并从2004年开始连续5年把财政贴*贷款重点用于养殖小区建设上;二是抓好服务,创优环境。我们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对全市的畜禽养殖小区建设实行了统一发展规划、统一建设用地、统一设计标准、统一建筑模式。全市还成立了“抓基地、带小区、促进农民增收”领导小组,成员每人包联1-2个养殖小区,并为每个小区配1名技术人员,实行全面跟踪指导和技术服务。同时定期组织技术帮扶服务队对小区和规模场的技术骨干进行培训和指导,解决技术难题,全面提高小区畜禽养殖技术水平;三是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全市将畜禽养殖小区建设任务逐级分解到各县、区,由主要领导亲自抓小区建设,并将小区工作纳入重要日程。同时,采取了各种激励机制,对完成目标较好的县、区以及达标小区和规模大户进行表彰奖励。各县、区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了畜禽养殖小区的快速发展。*区在2003年把建设银钱村养殖小区做为当年的“一抓一”工程,不断加大扶持和发展力度。目前,该村养猪户已由最初的不足10余户发展到现今的50余户,年可出栏7500头左右,创利润150多万元。该村养殖大户张载辉存栏生猪1000余头,年出栏2000头,获利达40多万元。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畜禽养殖小区是现代畜牧业的雏形,是适应大市场、参与大流通的基础,是改变畜牧业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但由于我市过去以传统散养为主,规模化养殖比重小,小区发展基础较为薄弱。为此,我们一方面向农户宣传传统散养方式存在着资源利用率低、产品质量低、技术推广难度大、市场对接困难、经济效益差等弊端;另一方面大力宣传建设养殖小区,实现规模化养殖的好处。同时,积极培育养殖典型,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县城关兴隆小区的刘保刚入区前,年销售500生猪头,利润只有4.3万元;入区后,生猪存栏达520头,2004年出栏生猪550头,销售收入55.4万元,年获利润10.2万元。刘军入区前利用自己家的责任田盖了15间猪圈,由于地方小,没有发展余地,年获利润不足2万元;入区后,2004年销售生猪630头,当年获利达到11.5万元,比进入小区前翻了几翻。由于畜禽养殖小区在种猪、饲料、药械等方面进行统一采购,价格进一步降低,并且养殖规模大,一次性出栏数多,减少了经纪人零星收购环节,价格要普遍高出市场价格。*县城关镇兴隆小区生猪出售价格高于市场价0.4-0.6元/公斤。活生生的典型,使广大养殖户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并使他们逐步认识到:只有发展畜禽养殖小区,才能实现畜牧业的规模效益,加快实现畜牧业现代化,有效促进增收。在此基础上,市畜牧局因势利导,科学合理地制定出畜禽养殖小区建设发展方案,计划到2007年,全市统一规划,布局合理、标准一致、示范带动的小区要发展到100个。

(三)舞动龙头,辐射带动

紧紧围绕龙头企业建设畜禽养殖小区,在积极培育和扶持畜禽龙头企业的同时,认真做好畜禽养殖小区与龙头企业之间的对接,以工业化理念、产业化经营为指导思想,加快发展小区畜禽养殖生产,大力推广“公司+小区农户养殖”模式,实现“小区搞饲养,龙头打市场”的目的,有效的回避和分摊风险,促进了畜禽养殖小区及所在地区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带动小区养殖业兴起。实践证明,畜禽养殖小区只有走产业化之路,才能够长盛不衰,也只有在强有力的龙头企业拉动下,采取良好的运营机制和形成良好的产业链条,才能实现多赢。目前,全市各类畜牧龙头企业蓬勃发展,大小龙头企业已达300多家。年产值超亿元的大型畜牧龙头企业有潢川华英集团、三高固始鸡发展有限公司、商城中原制鬃厂等。华英集团利用自身优势,采取和乡镇联办的方式,通过农民申报、小区经理考察认定、专人管理、养殖全程“一条龙”服务的程序,建起了一批高标准的养殖示范园区。同时还在小区内的养殖场户实行“五保一扶一优”,即保证鸭苗供应、保证饲料供应、保证成鸭回收、保证提供技术服务、保证养殖利润、对资金不足的场户进行扶持、对场户在鸭苗和饲料的购置上均享受一定的优惠价格。2005年上半年,集团又投资1000万元,在312国道沿线以南6个乡(镇)各兴建了年出栏100万只的华英鸭养殖小区。截止目前,潢川周边县市先后有3万余农户、10万余人从公司直接受益,年人均收入6000元以上。

(四)健全组织,强化服务

发展畜禽养殖小区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农民增收。而养殖小区服务组织和服务功能的建立健全、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是发展养殖小区能够最终获得较高收益的关键。因此,在发展养殖小区上确立了“工业化的发展,工厂化的管理”的理念和模式,积极引导园区成立养殖业协会,对每个养殖户实行全方位的管理和服务。从加强农村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和培植营销大户、农民经纪人入手,一方面利用营销大户、运输专业户、农民经纪人的市场和信*优势,积极组织畜禽产品营销,拓宽销售流通渠道;另一方面依托养殖大户的规模优势、技术优势,组织成立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养殖小区,共同开拓市场,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县包信镇蛋鸡协会,已发展养蛋鸡1000只以上的293户,其中万只以上规模的达18户,形成了6个养殖小区,每个小区养殖规模在20万只左右,该镇每天可供鲜蛋30多吨,通过养殖协会远销到合肥、上海、武汉等大中城市,蛋价比当地市场价高0.2元/公斤以上。

三、存在问题

通过此次调研,发现我市畜禽养殖小区普遍还存在以下五个问题:

一是部分干部群众对发展小区还存在消极认识。认为畜禽养殖是传统产业,家家户户都会养,在哪都能养,没有必要建小区,对入驻小区的必要性缺乏认识。

二是资金短缺。养殖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严重不足,造成部分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缺乏后劲,畜牧业发展资金主要依靠养殖场户自筹,无法推动畜禽规模养殖和小区发展。例如:光山县槐店乡王寨村民组农民王德营存栏种用麻鸭1000多只,年孵化鸭35万只,销售麻鸭3.5万只,年收入50余万元,是远近闻名的养鸭大王。但由于受资金限制,全家6口人承担全部的养殖生产任务,场区设施简陋,孵化采取的还是原始的土炕孵化,想进一步扩大规模,走成立公司、带动农户发展养殖的路子难度较大。

三是生产管理水平不高。一些畜禽养殖小区内的生产经营者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只依靠传统粗放养殖方式进行养殖,饲养管理水平低,常有购进劣质种畜禽、饲料、兽药等情况发生;在养殖中,随意用药,影响了畜禽产品质量。例如:罗山楠杆田堰良种猪场尹前国在2003年一次购入60吨伪劣饲料,导致生猪出现不良反映和死亡,造成损失近10余万元。

四是相关扶持政策不多,政策落实不力。一些优惠政策和资金补贴还没有很好的长效落实措施。特别是国家已明确规定养殖业用地按农业用地对待,但部分地方仍未得到很好的落实。浉河区柳林乡对建规模养殖场依照建筑用地高额收费,并对原已建成并使用多年的养殖场征收临时建筑用地费,不交纳的强行拆除,严重影响了当地群众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同时,养殖场用于贷款抵压的产权证办理费用过高。按1个500头标准养猪场计算,办理产权证需交纳2万余元。而农户拿这笔钱能再引进20头种母猪,年可增加出栏生猪400头。没钱办不到证,没证贷不到款,没资金发展不起来,有钱办证又不划算。这个问题目前在广大养殖场户中存在的现象十分普遍。

五是小区内部相对封闭。一些畜禽养殖小区内生产经营无规划,信*无交流,由养殖户自行组织生产,缺乏统一沟通与配合,缺乏统一的防疫、消毒、污物处理措施,没有形成统一规划、防疫、用料、生产、销售、技术服务,发挥不了小区整体融资、对外竞争、抗御风险的作用和规模效益。

四、建议与对策

(一)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工作落实

要通过各种形式和各类媒体,深入宣传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对促进农民增收制定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切实把大力发展畜禽养殖小区建设作为农村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真正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由主要领导亲自抓,主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对养殖小区的品种选择、场地占用、规划设计、服务组织建立都要亲自安排部署,确保落到实处。

(二)规范发展养殖小区,促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

要把畜禽养殖小区与畜牧业结构调整和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紧密结合,突出当地畜禽养殖优势和特点。对畜禽养殖基础好、群众积极性较高的乡(镇)村,要正确引导,优先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政策扶持、科学引导、稳步推进”建设畜禽养殖小区的原则,大力发展以养殖小区为重点的规模生产。按照《河南省畜禽养殖小区建设规范》,对相对集中的养殖小区进行改造和建设,使之规范为标准化养殖小区,使散养户向养殖小区集中,降低全市散养数量,使传统落后的庭院散养向大规模、集约化、高效益转变。

(三)创造发展环境,促进小区发展

一是要优化舆论环境,提高思想认识。通过宣传发动、外出参观、专家讲座、典型示范,充分调动和保护广大干部群众发展养殖小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二是优化执法环境。行政执法部门要依法行政,为畜牧业和养殖小区建设保驾护航,要加大对涉牧案件的打击力度,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三是要优化投入环境。积极促成政府部门落实养殖用地、信贷、税收等优惠政策措施,探索建立符合农村特点的畜禽养殖信贷方式,采取多种途径加大资金投入;四是优化技术服务环境。通过举办学习班、现场观摩、定期培训等多种方式行对小区人员进行培训,切实提高养殖户的技术水平,着力培养出一批技术能手和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五是优化建设和治理环境。各级政府要对养殖小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大力扶持,积极推行“三通一平”。即:水、电、路三通,土地平整。同时做好小区环境治理,凡新建养殖场,必须要有粪便等污物综合处理设施,对现有小区要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并结合沼气建设,加大整改力度。

(四)抓好制度建设,增加养殖效益

建立起卫生防疫制度、人员物品管理制度、消毒制度、培训制度、标准化生产管理制度等。采取多种形式,对畜禽养殖小区内生产经营人员进行业务管理等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小区内科技化生产水平;通过对小区基础设施、操作程序、防疫程序、品种要求和产品质量等制定控制标准,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饲养随意、管理松散、防疫水平低等弊端,以达到不断提高饲养水平,增加养殖效益的目的。

(五)强化市场体系建设,努力搞活畜产品流通

在注重培育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基础上,积极搞好现有畜禽养殖小区与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产销利益衔接,引导建立双赢机制;强化与上海、北京、广东、武汉等畜产品主销区的联系,完善产销联建机制;积极培育和规范畜牧业农民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充分发挥各类协会作用,及时给他们提供政策支持和信*,为农民和生产者进入市场提供优质服务。通过以上综合措施,确保畜产品产销渠道通畅,实现增产增收。

民法典养殖用地政策范文第2篇

这次由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全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作会,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全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验交流会议精神,总结、交流我市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新典型、新经验,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基本情况和发展特点

近年来,我市在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涌现出了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影响的先进典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截止今年4月,全市共有各类农民入股的有限责任公司、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社区综合服务社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21个,入会、入社农户达61000余户,入会、入社农户人均年纯收入达到3860元,比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1070元;联系带动农户超过40万户,带动农户人均增加收入280元以上。涌现出了广汉友谊禽业有限责任公司、广汉绿健果蔬有限责任公司、中江县通济肉鸽养殖专业合作社、中江县兴隆食用菌协会,什邡湔底食用菌协会、绵竹市无公害果蔬协会、罗江县黑虎村蔬菜专业合作社、罗江县供销社中桥村生猪专业合作社、旌阳区旌阳乡养殖协会等享誉全省乃至全国的先进典型,取得了许多新鲜的经验,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领导高度重视

一是责成市委政研室、市政府政研室牵头,有关单位参与,对全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作法、经验、问题及发展对策进行了专题调研。二是市委、市政府领导经常深入农村开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作调研,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还以个人名义向省委、省政府专题汇报了我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同时利用各种会议,宣传专合组织先进典型,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深怀爱民之情、为民之心,切实抓好专合组织的发展。三是市委、市政府认真学习、贯彻学忠书记、忠伟省长等领导有关专合组织建设方面的重要指示,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市长办公会,专题研究、部署我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作,并在省委乐山座谈会的第二天,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德委发[*]12号),从思想上、组织上、政策上、服务上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创造条件、营造氛围、提供服务。各县(市、区)委、政府和市级相关部门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情况制定了贯彻意见和实施规划,提出了扶持专合组织的具体措施和办法,群策群力,共同搞好农村专合经济组织。

(二)政策扶持力度强而有力

去年5月,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发展专合组织的政策措施,今年市委1号文件再次强调了相关政策及工作要求。将农村专合组织建设工作纳入了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总体规划和农业产业化项目,享受龙头企业、民营经济的相关配套政策。建立了专门的工作班子,完善了组织体系。农口组成部门、科技和科协组织积极为农村专合组织的发展提供信息、技术等保障。财政、民政、工商、税务等部门制定了加快农村专合组织建设和发展的具体措施和办法。

(三)重视典型示范

我市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坚持尊重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合作制原则,把着力点更多地放在通过典型、示范来引导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和壮大。2002年3月,市供销社深入到广汉市高坪镇园觉村,通过与农民促膝谈心,召开座谈会,组织村干部、村民代表外出参观等方式,发动该村农民依托鱼腥草生产的优势组建合作经济组织。在村支书、村主任的带领下,一个由12户农民共同出资10万元,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组建了广汉绿健果蔬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成立一年多来,通过规模化生产、品牌化经营,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供销社将现代企业制度引入到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起了中央、省、市媒体的广泛关注,激发了该镇党委、政府兴办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热情。*年,引导农民按照合作制原则,依托蔬菜、优质大米、优质稻制种和家禽孵抱育雏优势,建立了“一公司三协会”的全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框架,基本涵盖了该镇的特色农业,建立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长效体制。

(四)注重舆论导向

一是农口部门组稿,通过新闻媒体、党政网、互联网等载体加强宣传。如市供销社利用自办的《农经快讯》刊物、《新农网》系统介绍合作经济知识、专合组织先进典型。二是日报、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进行了大量的有一定深度的报道,引导推动作用明显。其中:由电视台制作的广汉绿健果蔬有限公司的专题片先后多次被四川电视台、中央电视台采用播放。三是组织参观考察,进一步开阔了眼界,增加了对专合组织的感性认识。

二、主要成效和经验

(一)按照合作制原则,引导发展

在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各县(市、区)和市级相关部门始终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合作制原则,按照“重引导、少干预、多服务”的工作思路,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做到了组建自由,管理自主,真正体现了民主管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

(二)发展加快,质量提高

去年全市新增规范化专合组织达100多个,较*年增长了20%;加入专合组织的农户达1万多户,联系带动农户10多万户,增加了25%。新建的这些专合组织一开始就注重了建章立制,普遍做到了体制新、机制活、运作规范,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同时加强了对原有专合组织的规范和完善,帮助其进一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不断充实服务内容和服务手段,进一步提高了管理水平和运行质量。

(三)带动作用突出,助农增收效果明显

1、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农民开展互助合作的经济组织,能够结合本地的区位优势,按照市场规律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产业特色。中江通济镇肉鸽养殖专业合作社带领会员发展庭园特色养殖成效显著,养殖规模从过去的几千只到今天的近70万只,产值达近700万元,入社农户人均纯收入增加7000元,带动800户农户人均增加纯收入330元。最具特色的是在肉鸽销售淡季,以高于市场1——2元的价格收购,通过淡储旺供,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养殖户的利益,仅此为会员增加近140万元收入;广汉友谊禽业公司带领三水镇友谊村发展肉鸭养殖,养殖规模从过去的60万只左右,发展到今天的近300万只。其中,会员户人均纯收入达4000多元,带动农户人均增加1000元纯收入。仅此一项,会员户比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4000元,联系带动户高出1000元;什邡市湔底食用菌协会,通过协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会员的分工协作,有力地促进了全镇黄背木耳的发展壮大,成为了该镇的重要支柱产业。今年全镇食用菌种植规模已达到1亿袋,预计产值过亿元;罗江县略坪镇黑虎村是一个偏远山区村,为了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罗江供销社引导农民合资创办的黑虎村蔬菜专业合作社,成立当年就为社员户增加收入3000多元。

2、增强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和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千家万户的农民连接千变万化的市场的有效载体。广汉市高坪镇素有小家禽孵抱、育雏的传统,过去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缺乏市场竞争力。广汉市高坪镇家禽业协会通过品种、技术、防疫、营销、信息等方面的服务,有效地组织、指导养殖户的生产和经营,成为了连接生产和经营、农户与市场的纽带和桥梁。目前全镇已发展养殖户1200余户,养殖种禽50多万只,年销售禽苗5500万羽,家禽出栏120万只,实现产值5000多万元,占到全镇农业总产值的42.2%,禽苗远销到了湖北、湖南等13个省市;罗江县大井镇中桥村是有名的养猪专业村,过去未组织起来时常常受制于商贩。今年初在市、县两级供销社的帮助下,将全村的养猪大户组织起来,组建了罗江县供销社中桥村生猪专业合作社,通过专业合作社统一采购饲料、统一采购仔猪、统一与加工厂签订销售合同,降低了生产成本、保护了农民利益、增加了农民收入。

3、完善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自身特有的民办性、合作性和专业性等优势,把服务渗透到从生产到流通的各个环节,解决了国家包揽不了、一家一户农民干不了的事,完善了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关键的一环。中江县供销社通过创办社区综合服务社,实现与农民生产技术、资金、信息服务和营销等合作,把基层供销社真正办成了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社区综合服务社+村级综合服务站+专业合作社+农民”的发展模式所体现的便民性、社区性、综合性、直销性、配套服务性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得到了中华全国供销总社、省委、省政府的肯定;中江兴隆食用菌协会积极开展技术服务和新技术推广成效显著,如改进装袋技术,平均每袋降低成本0.03元,全镇可节约61万元;改进消毒灶,全年节约400万元,改进棚架节约135万元;中江县通济肉鸽养殖专业合作社依托四川大学,成功选育出优良绿白肉鸽新品系,其商品乳鸽25—30日龄体重达0.6至0.76公斤,解决了传统肉鸽“一对种鸽产一对乳鸽”,周期长、产量和效益不高的问题。

(四)基层组织加专合组织模式,推进了农村三个文明建设

我市在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始终注重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形成了“支部加协会,农民得实惠”、“公司加支部,带富家家富”的模式。广汉高坪镇园觉村村支书、广汉绿健果蔬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益发,从90年代开始探索人工栽培鱼腥草,到2002年,带动全村发展到了300多亩,但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加剧了市场竞争,亩产值已由过去的近万元下降到了3000元左右。此时的村支部、村委会和他困惑了,如何进一步发挥传统产业的优势,增加村民的收入时刻困绕着他们。他们遇到的问题促成了供销社工作职能转换的探索。在两级供销社的指导、帮助下,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组建的绿健果蔬公司,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通过一年多的运作,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绵竹市广济镇常年种植蔬菜3500多亩,年产量达500多万公斤,种植黄金梨、黄花梨2000多亩,年产水果50多万公斤。为了使当地的产品优势变为经济优势,为农民带来更大的收益。今年2月,在绵竹市供销社等涉农部门的帮助下,广济镇党委、政府发动11个村的村支书和蔬菜、水果种植大户、运销大户共同发起组建了绵竹市无公害果蔬协会。我市在实践中探索出的“支部+协会,农民得实惠”、“公司+支部,带富家家富”的鲜活经验,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肯定,中央办公厅、中央组织部、中央政研室对这一典型经验进行了总结,并通过《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向全国推广。

(五)能人牵头,带动发展

选好一个致富带头人,是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的关键。旌阳区旌阳乡通过养殖协会形成了以蛋鸡饲养为主的养殖业结构,成为该乡的支柱产业。去年全乡养殖业总收入达392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39元,养殖业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达51.9%。该协会理事长杨洪国是乡政府的农业专干,他利用家居农村的条件,兴办家庭蛋鸡养殖,经过近10年的滚动发展,建起了占地100多亩,集蛋鸡养殖、良种繁育、水果种植于一体的农业示范园。几年前,他邀约20名养殖大户组建了禽业养殖协会,协会“统一供应良种鸡苗、统一育雏技术、统一注射疫苗、统一防疫治病、统一饲料供应、统一市场信息反馈”,提高了养殖业的组织化程度,有力地促进了该乡养殖业的发展。

一年多来,全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势头方兴未艾,效果显著。但还普遍存在数量少、规模小、家底薄、人才匮乏、融资困难、法律地位不明等问题。具体表现在:各地发展不平衡,有的地方认识尤显不足,重视不够,引导乏力,扶持政策不到位,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还没有解决;部分专合组织停留在一般上,未能提升其服务内容;现有专合组织以社团法人居多,缺乏市场主体地位等等。这些问题说明专合组织的发展还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三、促进发展的思路与措施

(一)基本原则

农村专合组织是由农民自愿联合组建的,在引导、帮助、支持其发展的工作中必须坚持四个原则:第一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合作制原则;第二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既要积极,又要稳妥的原则;第三要坚持体制和机制创新的原则;第四要坚持“三个有利于”原则。只要有利于农村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就要大力支持,积极探索和实践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多种实现形式。

(二)基本思路

当前和今后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要求是“发展、巩固、提高”,重点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规划:各县(市、区)一定要按照市委、市政府有关专合组织发展的意见和要求,认真做好长、中、短期发展规划。市上计划在全市开展“百千万工程”,即用3年时间,在全市120个镇乡建立1500个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吸收、带动70万农户致富奔小康。

二是抓发展: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深入农村第一线,扑下身子,真抓实干。抓试点的重点要放在引导发展以资金、劳动、生产工具、土地使用权、产品、技术等入股的,利益联结紧密的生产经营型专合组织上。一是要充分发动农村种养大户、营销大户、业主开发,依托当地的产业和产品优势,发展能人带动型、业主开发型的专合组织。二是要充分借助我市龙头企业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优势,大力发展龙头带动型专合组织,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民,通过资本联合,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三是发展市场带动型合作经济组织。鼓励民间资金等投入到各类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中,通过市场建设,拓宽农产品销路。四是要加快建立健全禽肉、蔬菜、水果等重点农产品的行业和商品协会,引导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五是要进一步总结、完善、推广“支部+公司”、“支部+协会”模式,通过基层组织建设与专合组织建设的结合,推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

三是抓规范:针对我市部份专合组织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管理不规范、经营无法律地位、运行不正常等现状,要逐步使之完善。一是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将“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与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结合起来,从专合组织体制和机制入手,引导、帮助专合组织用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式进行规范,通过建立和完善专合组织章程、经营管理制度、财务制度等,使专合组织真正成为“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主体,真正成为全体社员(股东)的利益代表。二是通过寻求更好地服务社员的新途径,扩大专合组织的经营业务,不断巩固和增加社员的利益。三是加强专合组织之间、专合组织与外部的合作,形成专合组织的整体力量,实现规模经济,全面提升专合组织经济实力。四是扩大专合组织的业务范围,延长产业链,为增加社员利益创造条件。五是积极探索专合组织的功能创新,提高专合组织的整体实力,使社员获得更多的实惠。六是加强法规和制度建设,引导专合组织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发展。

四是抓典型:市上在抓好省委、省政府确定的试点县广汉市的同时,确定中江龙台镇和通济镇、广汉市高坪镇和三水镇、罗江县金山镇、旌阳区旌阳乡、什邡市湔底镇、绵竹市广济镇作为全市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示范镇。各县(市、区)也要结合当地特点,总结一批运作好,效益好,辐射带动力强的典型作为示范,通过抓典型促进面上的全面发展。

五是抓服务:积极为专合组织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专合组织发展政策,积极为专合组织争取各类项目资金和扶持资金,协助争取生产经营贷款。二是引导专合组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兴办农产品加工型企业和开拓农产品市场。三是做龙头企业、职业学校与专合组织的牵线人,争取龙头企业、职业学校为农户提供培训、营销服务,以及研发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开展基地建设和污染治理等服务。四是积极为专合组织提供农业政策、市场信息、科技知识、法律咨询等服务,协助他们办理工商登记注册、商标注册、各种认证等。

六是抓调研:各级各部门要经常性地深入农村开展专合组织专题调研,认真研究、总结专合组织发展中的新经验、新情况和新问题,

七是抓宣传:广播电视、报刊等公众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在全市形成鼓励、支持其发展的良好氛围和舆论环境。要积极与涉农部门共同开办合作经济知识、农业经济、农产品信息、农业技术节目和专栏,由公众媒体免费提供载体,涉农部门免费提供资料,加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知识、政策、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在全市形成鼓励、支持其发展的良好氛围和舆论环境。

(三)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将农村专合组织建设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与农业、农村工作同计划、同安排、同检查。将发展农村专合组织纳入农业产业化项目,享受龙头企业、民营经济的相关配套政策。二是建立由农办牵头,供销社主抓,组织、宣传、财政、工商、民政、农业、畜牧、科协等部门组成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农村专合组织建设工作。三是农口各部门、科技和科协组织要积极为农村专合组织的发展提供信息、技术等保障。财政、民政、工商、税务等部门要迅速制定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和发展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四是将发展农村专合组织的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和督查督办管理,并进行目标考核。年末由市委、政府进行表彰奖励。五是将发展农村专合组织与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总结好的经验。

(四)政策扶持

民法典养殖用地政策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业政策性保险 生猪养殖 保险模式

1982年以来,四川率先试办了耕牛保险、奶牛保险、养猪保险、大牲畜保险和农作物保险。1993年,四川农业保险保费规模达到历史最高峰,保费收入达到1722 万元。1994年以来农险业务亏损较大,业务规模趋于萎缩, 2003年保费收入下降到83万元。

2004年5月四川省正式启动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当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达到238万元,比2003 年增长188%。随着农业保费收入逐渐增长,试点项目拓宽到奶牛、生猪、烤烟、麻竹等领域。目前比较成功的是眉山市奶牛保险试点和资阳市生猪保险试点。截止2007年农业保费收入7.25亿元,提供风险保障161亿元。其中能繁母猪保险在全国率先启动、率先理赔,承保数量达491万头,生猪承保数量达1664万头,居全国首位,约占全国总量的1/3。

但是四川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现状与农业大省的地位仍有较大差距。特别近年来,四川省频发自然灾害,农业保险业务风险大、赔付率高、亏损严重,保险业务的平均综合赔付率超过120%,而相应的政策支持不够,导致农业政策性保险业务不断萎缩,其生猪养殖保险就是典型事例。

一、生猪养殖保险商业性运营的困境

1.生猪养殖风险的强损性与商业保险经营原则根本冲突

生猪养殖面临的风险具有多样性和并发性,疫情周期和频率较高,其结果是成灾率高、损失严重。高赔付金、管理费用及损失准备金之和小于当期保险费收入,与商业保险盈利目标相冲突,偏低的边际收益,会导致保险经营者以经济利益的回报率来选择保险险种,从而降低生猪养殖险种的投入和经营强度;保险公司则不可能介入亏损经营。因此,抑制保险供给以至退出其经营策略是必然选择。

2.生猪养殖保险的低补偿性与养猪产业的高风险性的矛盾

常发性蓝耳病、“猪链球菌”疫情等,是生猪养殖平稳发展的最大威胁和风险。由于动物疫病和药物残留等问题,导致日本、韩国、俄罗斯等不进口我国猪肉等偶蹄动物产品,其市场风险难以应对。作为养猪产业发展唯一“保护伞”政策的低补偿远低于实际损失的价值。

3.高保费标准与养猪户低收入不相容

养猪风险的随机偶发性和独立性,是利用大数法则分散风险为前提的。养猪产业风险的广延性、分散性、疫病的复杂性和成本价格的不稳定性,其性质已经不属于典型的可保风险。如果按商业化操作的要求制定保费率,农民买不起;如果按农民可以接受的标准制定保费率,保险公司赔不起,最终导致生猪养殖保险的有效需求和供给都严重缺乏。

二、区域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模式

实现农业保险由商业性保险向政策性保险的转变,政府需承担如下制度创新的预期成本:即政府提供农业保险制度框架;政府承担组建政策性保险公司的义务;政府对农业保险公司及其服务对象提供管理费用补贴、保费补贴、巨灾补偿和优惠政策;政府对商业性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业务提供相关优惠政策。

基于国情和省情,本文提出“农业发展银行+商业性保险公司+保监会”的政府主导性发展模式。其中①管理机构农业发展银行主要负责对经营生猪养殖保险的商业公司提供再保险,提供部分保费,经营管理费补贴,制订财政、税收优惠政策。②商业性保险公司负责直接经营相关业务。③保监会负责监督政策性保险业务执行。

这种模式是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生猪养殖政策性保险经营模式,国家根据效益最大化原则,由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负责生猪养殖保险的发展规划、政策制订、宏观调控管理、基本险种设计、费率厘定和提供生猪养殖保险再保险支持。获准经营政策性保险的商业性保险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主要经营生猪养殖保险监管部门设计的基本险种,也可经营经保险监管部门审查和批准的自行开发自愿投保生猪养殖保险险种。

该模式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在于:一是充分借鉴了国际上发展生猪养殖保险业务的成功经验,遵循了政策性保险发展的客观规律。二是充分利用了现有政策性银行、商业性保险公司的资源,实现了政策性贷款和政策性保险的有机融合,有利于发挥政府政策性金融政策的整体效能,有效规避信贷资产风险,提高经营效益,避免市场垄断,降低财政支出。三是为生猪养殖政策性保险体系的尽快构建提供了现实可行性,避免了机构设置的巨大财政成本投入。四是符合保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村金融体系支农作用的宗旨。

三、对生猪养殖政策性保险的政策建议

1.财政补贴政策

各级财政应进一步提高生猪养殖政策性保险补贴,将生猪养殖保险补贴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具体包括:第一,提供保费补贴。对保险经营费用进行补贴,由政府按照保险公司对养猪户收取的保费收入比例给予全额补贴经营费用,保险公司不从保费中提取任何费用,保费全部用于对养猪户受灾后的赔付。第二,提供管理费补贴。对经营生猪养殖政策性保险的保险公司提供一定的费用补贴。第三,提供再保险补贴。对生猪养殖政策性保险业务购买再保险给予一定比例的保费补贴,以进一步降低保险公司保险风险,增强赔付能力。

2.建立巨灾风险基金制度

生猪养殖面临饲料涨价,疫病等风险,很容易形成巨灾损失。因此,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巨灾损失基金,积累巨灾风险保障基金,对遭遇巨灾损失的保险公司提供一定程度的补偿,增强抵抗巨灾风险的能力势在必行。

3.税收减免制度

政策性农业保险税收减免制度有利于扶持农业保险基金的积累,增强保险的自我发展能力。对生猪养殖来说,应将政策性保险业务与其他业务严格分开,实行单独列账,单独核算,专账专人管理,免征营业税和所得税,实行保险公司经营一定区域范围内(县以下的范围)的其他险种相关税目免税,从而调动保险公司从事保险的积极性。第一,对生猪养殖保险进行单独的保费收入管理,建立单独的电子化信息系统。第二,对资金结余的管理要明确规定,要求专款专用,不得任意拆借。第三,要对生猪养殖保险分险种核算,积累数据,为未来相关规定的制定提供依据。

第四,建立费用的分项管理系统。建议相关部门对全国的生猪养殖信息进行统计、调查、研究,做好生猪养殖保险的基础工作,掌握完整的产量及疫病统计资料和各种饲料的成本数据,使定损理赔有所依据,从而促进生猪养殖保险快速发展。

4.全省统一承保条件和赔付标准

依法统一生猪养殖政策性保险的承保条件和赔付标准,坚持承保生产成本和赔偿生产成本原则,避免保险公司经营的不确定性。如农户需要投保产量或产值保险,可鼓励保险公司开发相关商业化险种。

参考文献:

[1]王鹏.地方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经营模式探讨[J].中国保险.

[2]梁敏.我国应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J].保险研究,2005,(12).

[3]谢家智,蒲林昌.政府诱导型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研究[J].保险研究,2003,(11).

民法典养殖用地政策范文第4篇

旗委、旗政府组织开展的这次全旗农村工作大检查,主要基于三方面的考虑:一是通过现场观摩,直观地展示各苏木镇场、各有关部门今年以来农村工作取得的成效,在更大范围内坚定抓落实、干实事、促发展的决心和信心;二是进一步加强各苏木镇场、各部门之间的工作交流,总结经验,推广典型,达到相互学习、相互启迪、相互促进的目的;三是认真查找当前农村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强化措施,完善提高,扎实有效地做好下一步各项农村工作。从昨天开始,由四大班子领导带队,组织各苏木镇场和旗直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参加,共观摩了26个点,所有这些点都是精心筛选出来的,能够反映各地的工作成绩和总体水平,各苏木镇场对此次检查都比较重视,准备充分,安排紧凑,组织严密,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今天我们专门召开会议,对观摩检查情况进行总结,希望大家认真领会会议精神,并且抓好落实工作。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总结成绩、寻找差距,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这次现场观摩检查活动,所看到的点数量有限,但涉及农村牧区工作的方方面面,很有代表性。总体感到,今年各苏木镇场、各涉农部门按照旗委、旗政府的要求,做了大量的工作,全旗农牧业工作呈现出了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尤其是所看到的这些先进典型,覆盖面广、代表性强老典型有了新进展,新典型呈现出新气象。总结起来,我想这些成绩都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做好农村牧区工作,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才能有成效。各苏木镇场、嘎查村按照长期规划和既定目标,坚持行政推动和利益驱动相结合,新建和巩固提高相结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一抓到底,对认准的路子盯紧目标不放松,始终如一抓落实,各项工作在巩固中取得了实效。二是做好农村牧区工作,必须用于探索,不断创新,才有活力。各苏木镇场、嘎查村和相关部门都能够在发展思路、机制体制上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实践,创出了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新路子,一些先进的发展理念在干部群众中逐步形成。三是做好农村牧区工作,必须依靠科技,优化服务,才能有保障。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人才培养为关键,打造特色品牌,培育优势产业,农牧业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效益明显提升,为发展现代农牧业注入强大生机和活力。四是做好农村牧区工作,必须建好班子,带好队伍,才能有基础。我们的工作能够顺利推进,关键是基层有一个好班子,有一支能够干事业的干部队伍。这次观摩所到之处,基层干部办实事,劲头足氛围十分浓厚,党员干部带头、群众跟着干已经成为基层工作的总体反映。

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问题。从这次观摩检查所掌握的情况看,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差距和问题。一是工作进展不平衡的问题较为突出。各地、各部门之间在思想认识、工作思路、方法措施、工作进展上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性,工作成效参差不齐,大部分苏木镇场村与村之间发展失衡,不够协调,差距在不断拉大。二是特色产业发展规模比较小,还没有行程规模效应,部分示范点建设标准不高,科技推广应用停留在低层次,一些先进典型后续开发和管理还跟不上,经济效益和示范带动效果不明显。以上问题,我们要采取得力措施,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力以赴做好今后一个时期的农村牧区各项工作

㈠农牧结合,大力推广黄牛四种养殖模式。

畜牧业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旗的主导产业,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坚定为养而种、农牧结合的思想,大力推进健康养殖,实现农业与畜牧业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要以百万头黄牛发展规划为指导,在全旗推广黄牛养殖四种模式。一是要在全旗范围内要培育养牛大户。要培养更多、更好、规模更大的养殖大户,来带动和加速我旗黄牛产业的迅速发展。二是以304国道两侧沿线为重点,推广育肥牛专业村养殖模式,通过集中养殖的方式,不断扩大养殖面。三是以农区为重点,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鼓励为养而种、秸秆养牛的养殖模式。四是以半农半牧区为重点,大力推广母犊分离、基础育肥饲养技术。同时,要培育龙头企业,推广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强以养牛协会建设为主的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养牛协会和合作社,努力提高养牛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农牧业部门要加大品种改良和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力度,确保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加大投入,扶持发展基础母牛,鼓励农牧民发展养牛业,各地一定要宣传利用好旗委、旗政府有关黄牛养殖补贴的政策,牧业比重大的地区要大力推进建设养畜,农区要大力推广秸秆转化,提升农区畜牧业比重。要进一步转变生产经营方式,通过多种方式融资,鼓励养殖大户建养殖场和养殖小区,推动养殖业由小规模大群体向规模养殖、标准化养殖小区方向转变。每个苏木镇场至少要选择一个嘎查村作为典型专业村,每个嘎查村要选择一户作为典型养殖户,以此来带动各地黄牛产业的发展。

㈡夯实基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结合生态建设、围封转移工程和黄牛为主的畜牧主导产业发展,坚持为养而种、为牧而农的原则,大力发展饲草料基地,依法和有计划、积极稳妥地推进盐渍化草牧场改良,扩大优质牧草和人工种草种植面积,大力发展林草产业。要坚定不移的实施禁牧舍饲政策,指导农牧民加强棚舍窖池、饲草料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奠定舍饲养畜的物质基础。当前,已经进入玉米青贮的最佳时期,各地、各部门要积极动员农牧民群众,做好青贮饲料的贮备工作,通过近两年的禁牧工作来看,饲草料储备严重不足,各地要加大工作力度,动员每家每户都要青贮。有牛羊户要贮,没有牛羊户也要贮,有窖池的要贮,没有窖池的用土埋的办法也要贮,用足够的青贮为明年的禁牧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㈢高效种植,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标志,具有高投入、高技术含量、高品质、高效益的特点,其效益比传统农业高几十倍。各地在发展设施农业上,必须坚定不移,强力推进。要按照“投入成本低、群众能接受、效益最大化”的标准,选择城郊和公路沿线,搞好规划,及早动手。一是科学制定设施农业发展规划。各地要坚持规模化生产、市场化运作和产业化经营的原则,科学制定发展规划,要选择积极性高、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户,结合本地实际,着力发展以蔬菜、食用菌、经济林为主的设施农业。二是努力提高农牧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各地要充分认识到发展设施农业的重要性,大力宣传国家、自治区、通辽市对发展设施农业的产业政策,采取政策引导、组织外出考察等方法,调动农牧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三是建立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保障体系。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着力提高农牧民设施农业技术水平,要建立起一整套跟踪服务机制,为农牧民发展设施农业提供充分的技术支持。同时,要下大力量抓好其他高效农业生产,对一些已具备一定基础和规模的特色产业,继续在提高品质、扩大规模、拓宽市场上下功夫,提高整体效益。

㈣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努力提高农牧民收入。要积极推进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摒弃传统粗犷种植业生产方式和天然畜牧业的养殖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努力实现农牧经营方式、农牧业产业组织形式、农牧业生产手段、农业发展路径等方面的转变。从小生产转变为更富有效率和效益的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大生产。通过专业化的社会服务将分散经营农牧民的主要生产经营环节纳入规模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大生产轨道。要坚持从政策上加大对农民增收的支持力度,把上级的惠农惠牧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每一户;完善农村牧区路、电、水、讯等公共服务体系,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持续增收创造良好的环境;不断优化农牧业经济结构,要在确保农牧业业增效的基础上,注重培育特色产业基地,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设施农业,延长产业链条,最大限度地扩大农牧民增收渠道。

民法典养殖用地政策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金寨县;林下经济;主要做法;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0-82-02

林下经济是指依托森林生态环境,有效利用林地空间,实行农、林、牧等多种形式的立体式生产经营模式。近年来,金寨县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发挥林业资源优势,挖掘林业资源潜力,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探索出一条集林禽、林药、林粮、林畜、林菌等为一体的全新林业经营模式,形成了近期得利、长期得林、远近结合、林农牧渔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截至目前,全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业的农户有25 000余户,3.33hm2以上的大户有2 000余户,企业经营的有150余家,其中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建立林业合作社125家,发展壮大经纪人队伍400余人;全县林下种植、养殖的产品已在周边市场占有一定份额,2013年林下经济产品销售额8.75亿元,占林业产值的35.7%。

1 主要做法

1.1 创新理念,加快发展 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明晰的产权给更多的企业和林农提供了经营林业的空间,广大林农和企业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他们一方面充分利用丰富的林下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因地制宜开发林菌、林药、林草、林粮、林菜等模式;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大力发展林下养殖,实行林禽、林畜、林渔、林蜂等多种养殖模式。同时,广大林农和企业依托绿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以森林旅游为主体的农家乐、旅游休闲度假、森林人家项目,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特色。目前,全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业的品类达16种,利用森林资源发展农家乐在10家以上。

1.2 广泛宣传,推动发展 组织乡镇及重点村民组干部到林下经济先进地区考察取经,到县内几个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参观学习,让镇村干部充分认识到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性;召开发展林下经济动员会,大力推广典型经验,宣传林下经济的效益,让更多村民意识到发展林下经济是一条增收致富的好途径;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通过技术讲座、科普活动等方式,广泛宣传发展林下经济的前景、效益及成功典型。通过宣传发动,充分调动了广大林农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截至目前,全县已有25 000余户农民参与林下养殖、种植,且规模较往年大幅增加。

1.3 企业参与,规模发展 大力倡导并鼓励有一定生产能力的企业,依托其自身资源优势,从事林下经济的生产和开发,有力促进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林业可持续发展。金寨县森岭畜禽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利用余岭林场40hm2林地养殖土鸡,年出栏1万余只,采用定点直销的办法进行销售,年产值50余万元;金林生态养鸡专业合作社在林地内养殖黑鸡,在上海举办的农特产品展销会上卖出1 198元/kg的高价,一举成名;安徽新思源林业生态科技公司是我县招商引资的一家新型生态林业开发公司,该公司已在我县流转林地333.33hm2开展立体种植,同时计划到2020年改造1.33万hm2低产板栗园,引植薄壳山核桃,复层种植有机绿茶及大别山中药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积极探索新型林业开发之路。

1.4 拓展市场,带动发展 加强市场研究,建立市场预警机制,使农户能够及时了解市场行情,最大限度地规避市场风险;积极协调合益食品、大别山科技等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签订保护价购销合同,确保种养户的切身利益;组织推动协会负责人、种养大户与酒店、旅行社加强合作,组织林下经济销售人员到北京、上海等地考察,与知名宾馆、酒店、加工企业建立固定的销售关系,确保林下产品有销售市场。市场销路有了保障,广大企业、林农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明显增强。

1.5 政策扶持,促进发展 2011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产业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发展林下经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目标、任务和相关的保障措施,促进了林下经济的发展。各乡镇也立足实际,对发展林下种植、养殖业的企业和农户,给予政策扶持,并在林权流转、行政办证、科技信息和动植物检疫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有的乡镇还从乡镇财政中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对林农发展林下经济给予补贴和奖励,对资金周转困难农户给予帮扶,支持、扶持林农发展林下经济。

2 存在问题

2.1 规模总量不大 近年来,我县林下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缺乏产业带动和行业牵动,发展林下经济还存在着小而散等问题,缺乏规模效应。同时林下经济产品的品牌不多、数量有限、市场竞争力不强,即使是一些销路较好的产品,也因规模小,只能满足自产自销或定单销售,难以满足市场的批量需求。据统计,我县目前仅有约5.33万hm2林地发展了林下经济,还有约18万hm2森林有待开发。

2.2 生产与管理手段落后 林下经济产品的生产、加工等环节多为手工操作,机械化、现代化程度不高,生产的成本相对较大。同时大多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和生产方式,靠自然生长,生产周期长,靠手工操作完成产品的初加工,影响了产品的产量,增加了经营成本。还有少部分林农为了发展天麻、茯苓、灵芝等中药材,时有发生典山卖山、过度采伐等现象,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

2.3 资金缺乏,发展后劲不足 大多数农户对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很高,但由于缺乏发展资金,在做大规模、拉长产业链方面止步不前,林下经济发展缺乏后劲。

3 对策建议

为更好地推动金寨县林下经济的发展,建议下一步重点应在人力、财力、物力上加大投入,逐步把林下经济培育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

3.1 强化组织领导 县政府要成立以分管县长任组长,林业、财政、农业、畜牧水产、科技、扶贫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县林下经济建设工作领导组,负责组织、领导和监督、协调发展林下经济的各项工作。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县林业局,由林业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具体承担全县林下经济建设日常管理工作,具体负责各项建设项目的实施和保障措施的落实。各乡镇和相关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单位“一把手”要亲自抓,及时掌握和通报建设情况,交流建设信息和经验。县林业局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将发展林下经济纳入林业建设的指标体系,摆上全年林业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做到年初落实计划,年中督导检查,年末考核验收;要扩大横向联合,加强与农业、畜牧水产、科技、供销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共同申报、建设和管理各类林下高效种植养殖项目,促进林下高效种植养殖业成为支撑全县农村经济发展的社会化公众产业之一。

3.2 落实相关政策 县委县政府要尽快出台《全县林下经济发展实施意见》,为我县的林下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支撑;结合实际,组织编制全县林下经济发展规划,把发展林下经济与林业产业化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扶贫开发和美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突出特色,合理确定林下经济发展的规模、方向和模式;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发展林业产业的相关政策,包括林地使用政策、收益分配政策、税收优惠政策、资金扶持政策等,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同时,对具体工作要进一步明确政策措施。如利用国有林地发展林下经济的,在不影响权属单位正常抚育经营和林地既有效益的前提下,可签定合同,谁使用、谁建设、谁收益;对承包集体林地发展林下经济的,按照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的有关政策给予大力支持,保障林地承包者的合法权益;使用流转林地发展林下经济的,要根据林权制度改革的有关规定,做好林地流转工作。

3.3 典型示范带动 加快建立林下经济发展示范点、示范基地,以典型示范带动林下经济快速发展。县级要建立现代林业示范园一处,规划面积333.33hm2以上;示范基地10处,每处规划面积133.33hm2,重点发展高效经济林立体种植;乡镇要建立示范点,每处规划面积在33.33~66.67hm2,突出地方特色,打造乡土品牌,乡镇示范点要在50处以上。要积极创建森林旅游示范区,引进和培育一批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市场化运作方式;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一批名牌产品,强化标准化建设,严格实行标准化生产,确保林下经济产品质量;切实搞好林下产品产地认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提高市场竞争力。

3.4 加强技术服务 积极搭建企业、林农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之间的合作平台,推进产学研协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林下产业发展机制;引进和推广适宜林间种植、养殖的新品种、新技术,建立林下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体系;结合“阳光培训”、科技下乡等活动,加强对企业、示范户和农民技术骨干的信息咨询和技术培训服务,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