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教育政策

现代教育政策

现代教育政策

现代教育政策范文第1篇

目前的人才市场出现了两种怪现象:一是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技工荒”并存,二是大学生“找工难”与企业“招人难”并存。这种怪现象反映了我国大学生就业结构方面的供需失衡产生的矛盾。高级技能人才能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承担起在科学实验、科学技术创新中的技术攻关能不可替代的重任。构建现代技工教育体系政策,培养技工方面人才,是解决眼下“技工荒”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就业矛盾的关键,更是促进经济良性发展,追赶并超越世界其他国家高新技术的需要。

1.构建现代技工教育体系面临的问题

1.1 对技工教育存在着认识视觉上的狭窄

尽管在改变,在进步,而社会对职业教育仍存在偏见,大部分人对技工教育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认为读技工是考上不好的大学的无奈之举,技工工作脏累差,技工生低人一等,受到歧视。

1.2 政府对技工教育的重视度不足

政策支持不足,如高校有“211工程”“985工程”院校,相对比之下,职业技工院校建设水平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规模小、专业少,大部分为民办,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师资队伍,而且职业技工学校学习商业化气息浓,学习风气差。与市场衔接程度不够,不能培养出市场需要的人才。

1.3 技工教育体系的学生素质不高

技工教育体系招生困难,为了吸引更多人报到,都是低门槛甚至无门槛入学。办学层次低,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特长。目前大部分技工院校培养的是中低级技工或短期培训生,学校的教育设备、实习设备也远远落后于普通设备,培养的学习存在着知识面狭窄,技能单一,普遍素质不高的情况。这种教育机制下,难以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级技能人才,缺乏创新能力。技工院校更关注于本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往往忽略人文素养、健全人格方面的培养。

1.4 技工教育体系现实上的封闭,学生的发展空间受限

技工教育在教育水平上的享有的平等权,能否最大限度地与社会衔接,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技能人才,需要依赖于教育体制上的开放、企业的实际接纳。而目前我国的技工教育体系还达不到这个水平。技工教育与高等院校教育水平存在脱节现象,技工教育的学生“不入主流”。就像自学考试属于国家承认的高等成人教育,其含金量却不能与全日制普通高校生相提并论一样。技能职业类的人才的地位近年来提高了不少,依然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

2.现代技工教育体系的相关政策

2.1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4年6月,对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做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并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作为全国技工院校综合管理部门,2014年12月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了《关于推进技工教育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1]。

《若干意见》提出了推进技工院校新一轮改革创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一,推动技工院校多元化办学;其二,加大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其三,深化校企方面的合作;其四,完善扶持政策;其五、加强基础方面工作。

这些政策对进一步促进我国技工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而有力的保证。

2.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六章十四条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纲要中明确了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等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

3.构建现代技工教育体系政策的建议

3.1 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经验,构建完善和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技工教育体系政策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技工人才,有较好的“待遇”和较高的社会地位,而这些国家和地区,一般有较为完善的法律制度和职业教育体系。教育、就业、再教育、再就业……这是发达国家中学习型社会对人才成长的最基本路径,如瑞士、德国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只有打破、打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的堡垒和界限,才能更好地衔接教育体系内的各种教育,才能改变“只有课堂学习才是学习”的观点,认可课堂以外的多样的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要把教育与就业贯通。

3.2 完善现代技工教育体系予以技工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首先,技工教育院校的规模发展与质量并重,需要技工教育资金和科研的支撑。技工教育体系的健康、良性发展离不开技工教育科研。其次,技工教育体系的生源危机问题:高等院校的扩招,技工院校的无序竞争、招生秩序混乱需要体制机制及社会的配合,政府要严格审批制度,清理规范办学机构,加强政府统筹管理系统保障,强化学籍管理。再次,疏通技工教育出口需要强化校企合作管理、技术研发及质量管理的系统建设。充分发挥技工教育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4.结束语

现代教育政策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新媒体作为当代具有革命性意义的科技成果之一,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交往和交流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和生活。走在时代前沿的大学生,他们所受到的冲击和影响也更加强烈,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新时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创新已经成为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优势

(一)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新媒体的出现为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信息搜索平台,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和自我总结的教育经验,而且可以通过网络媒体获取更丰富的教育素材和教育经验,不仅能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同时也能使得教育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具有趣味性和知识性,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同时教育者可以将自己的课程材料传输到网站上供大学生去学习和下载,也可以通过手机媒体或网络聊天工具等方式,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更加便捷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

(二)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课堂上老师耳提面命的传授方式,或者通过书本的方式进行的。新媒体的出现使得老师有了更多选择,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机、微信等方式学习材料,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下载,打破了时间和地点的约束,教育方式更加灵活。教育者还可以通过网络媒体方式与学生交流,让学生觉得自己不再处于受教者的被动地位,而是与对方是一种平等互动的交流,这种交流更能够使学生放下心理包袱,敞开心扉,更有利于接受对方的观点和意见,也更能够促使学生放映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极大地调动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信任度,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通过精心的准备,在特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现在,由于新媒体的发展,教育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随时随地的与学生进行沟通,无需受时间的限制。无论是通过电脑或者是手机,教育者都可以轻松的信息,学生可以即时收到信息,并且可以立即互动,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教育者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即时进行教育引导。这种时效性来源于新媒体的发展,新媒体让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更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更快捷的做出新的行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观点,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二、新媒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挑战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于新媒体的了解和使用不多,对于新媒体带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认识不够,有些人甚至对于新媒体存在抵触心理,他们的观念、学历和知识结构往往难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需要。要改变这一情况,困难和挑战都是巨大的,这也成为了新媒体时代能否推动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试金石。

(二)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出挑战。新媒体出现之后,呈现出了信息大爆炸的态势,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不在局限于以往的载体,而是通过更加广泛、自由的新媒体获取更多不同的声音,学生的思想更加开放和自由,他们不愿意接受一些别人强灌输给自己的思想。在新媒体时代环境下,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改变固有的单一灌输式教育模式,转变为灌输与引导并行的教育模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身观、价值观、道德观,已经成为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又一个重大问题。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性提出挑战。大学生作为新媒体使用的主力军,他们借助新媒体平台能够便捷迅速地获取到自己所感兴趣的信息,对于一些社会现象的解析,理论观点的评述,网络上的资源往往比思想政治教育者本身所能提供给学生的更加全面、更加丰富,有些大学生自认为比老师了解的更多,甚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产生了怀疑,认为老师讲的都是一些陈腐的观点,这就使得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受到“撼动”,权威性收到了挑战,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添了难度。

三、新媒体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对策

(一)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培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媒体”素养。我们广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思想观念,正确认识到新媒体在当今时代作为信息传播的重大作用,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巨大优势,要正确认识和使用新媒体工具,利用新媒体工具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利用博客、微博、QQ、MSN、网络论坛等媒体形式和大学生进行开放的交流和沟通,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舆论,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二)构建思想政治新媒体教育平台,丰富教育手段。新媒体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针对这一特点,各高校应该加大力度建立红色网站,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内容枯燥乏味、形式主义、更新速度慢等特点,要丰富网站的内容和形式,加大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内容要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使得大学生喜欢并乐于登陆浏览。同时,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微博、微信、QQ等工具的应用,加大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动态,培养意见领袖,引导学生的思想舆论,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得学生真正地相信思想政治教育、相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树立积极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

现代教育政策范文第3篇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发展越来越广泛,思想政治教育也因此介入了互联网世界。由于我国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实践历程并不长,因此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知识体系。一些研究的专家学者其实并没有丰富的网络技术知识,所以研究和探索这个领域的问题也就进展得不是很理想。

二、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理解

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具体的定义就是根据传播学原理和思想宣传的理论,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所施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方式是立足于现代计算机和多媒体传播技术知识基础,采取构建和传播以及控制网络信息的方法,引导网络受众在接触网络信息的过程中选择性的接收正确健康的信息,进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三、互联网时代下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网络社会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空地带

1.人不但掌控着网络技术的质量,也影响网络信息的思想内容和性质。所以,网络人的思想素质甚至比技术素质更重要,提升网络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就成为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任务。

2.互联网时代的网络社会中,计算机前面的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发挥着个体的不同主动性,但又并不孤立的通过计算机彼此联系构成人与人之间的网络社会关系。网络社会中的个性以及个体之间形成的社会性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两者之间的协调。

3.自由的网络社会对于人性的尊重不代表着人性的优化,从某种程度上说甚至反而容易造成人性中劣根性的滋长。自由或许能让人无拘无束但也同时容易让人无法无天,保护隐私固然安全但也同时容易陷入危险……总之,网络社会对于人性的不利影响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予以纠偏。

(二)互联网时代诸多网络行为问题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解决

1.黄色信息污染。网络的国际化对于那些在西方国家被视作合法的色情信息没有任何障碍的在网络中肆意传播,对我国的网络社会造成污染,泛滥的黄色信息污染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科学引导。

2.网络道德问题。网络社会能够为人们提供独特的虚拟空间和环境,让人们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操作和交流,因此难免一些人由于没有现实社会诸多人伦道德束缚就做出各种社会道德感缺失的行为。目前网络犯罪问题已经不再陌生,虚拟的网络社会同样因为各种道德问题行为的增多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介入。

四、互联网时代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影响

(一)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意识普遍薄弱并且网站建设不足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当中,上网赫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笔者对某地区18-50岁人群的上网状况调查结果表明,高达59%的人上网都是为了查资料或者看新闻以及看视频或者小说,还有超过31%的人上网都是为了聊天交友以及玩游戏或者没有任何目的性的随意浏览,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人简直是屈指可数。这充分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的内容由于缺乏丰富性和趣味性而且不贴近百姓生活,因此和网民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而这样的问题大多来源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化意识普遍薄弱。

(二)网络让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工作凸显其滞后性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通常采取单向灌输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在如今更显开放自由的互联网时代就显得较为苍白无力和落后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多以组织读报学习或者观看教育影片和录像为主,而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却可以通过网络网络平台寓教于乐而且不受时空所限,明显比已经完全不适应以人为本持续发展观之下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凝聚力。

(三)网络问题造成道德意识的弱化并加剧价值冲突

网络社会的虚拟特性造成很难得到外界的有效监督,所以难免会形成社会网民的道德意识淡薄并且自由主义思潮盛行。而且网络无边界,也给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利用网络倾销霸权文化更多可趁之机。经常接触网络信息的人很容易受到各种不受限制的思想文化所影响,造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偏移和冲突。

五、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对策

(一)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设目的应该是通过传播健康的网络信息帮助网络受众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设应该在风格上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采取通俗化和生活化的语言风格,采取主客互动化的方式,采取活泼形象化的形式。网站内容应该不但宣传我国政治路线和方针政策,还应该同时针对社会焦点和热点问题进行政治思想分析,给予群众工作和生活中会影响思想情绪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正确的引导。

(二)提高网民是非辨别能力和综合素质

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对于社会群众网络行为的伦理道德教育,特别是需要引导初涉网络的人尤其是青少年形成积极健康的网络伦理道德观念,成为遵纪守法的现代文明网民,在网络行为过程中自觉抵制不良思想文化的侵蚀。这样才能提高网民的综合素质,在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中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以此促进网络文明建设的同时也让互联网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

(三)加强对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研究

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要形成信息传播的多种方式和手段,就必须加强对于网络技术的作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工作部门以及工作人员首先应该转变传统工作观念,树立自身正确的网络意识,加强对于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研究。增强对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研究不能仅只是停留于表面形式而必须要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上,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技术含量,提高对网络群众和网络行为的深入研究,提高对网络信息和舆论的监督控制方法研究,这样才能让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网络平台更有效的发挥作用。

(四)构建完善网络文化市场管理的政策法规

为了行之有效的实施对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监控,积极抵御互联网平台可能会对国家利益造成威胁或者可能会对大多数人的意志以及心灵造成不良影响的恶劣信息侵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协助相关部门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研究制定适宜于网络健康发展的政策法规,确保我国信息产业中网络文化的规范化管理和发展,让网络信息知识产权等问题能够有法可依有理可据。

现代教育政策范文第4篇

一、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远离学生需求

在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依然认为,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的实现教学效果,学生只需要跟随教师的脚步,认真对教材进行学习,就能够取得良好的成绩。实际上,当前新环境下,学生的思想状态发生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成长环境发生差异,也无法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很多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抵触情绪。

(二)缺乏与学生的有效沟通

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快速发展的年龄段,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与教师有着很大不同,并且,学生之间的个性、学习习惯、家庭环境不同,使得学生之间的差异也比较大,如果教师没有与学生进行沟通,就可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无法顺利进行。

(三)缺乏对家长、社会的引入

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分依赖学校和教师,没有将家长和社会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分子予以引入。实际上,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学生在心理上和观念上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如果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下成长,会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大增强。

二、现代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措施和方法

(一)联合家长、社会、学校,共同营造良好氛围

目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整个社会外部环境联系密切。 中学生德育教育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也不是单靠某一方面的力量完成的,它需要多方面的相互配合。江泽民同志指出:“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支持他们为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贡献力量。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和外部社会,不再局限于校园环境。同时,家庭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与父母的影响密切相关。“以学校为主导,建立开放式的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营造人人关心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学校、家庭、社会相互合作,将学校的课堂教育、家庭的辅助教育、社会的实践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德育教育网络。从提高中学生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的实际需求出发,拓展教学内容,转变单一的教育模式,从中学生实现1+1+1>3的教育效果”

(二)以身作则,提高教师的文化、道德修养

在新的形势下,教师更应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将自己的一言一行、文化水平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租车定之一,不断在教学中为学生进行观念上和行为上的渗透,让学生能够从教师的身上感受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并不断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发挥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使命感,注重自己的日常行为,并学习更多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能够在教学工作给予学生学习上、生活上的指导,在潜移默化中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同时,教师应秉承实践教?W的基本原则,在教学中,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和自然中,通过自身的感受,对做人做事的道理进行理解和吸收,从而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例如,教师可以经常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并参加交通协管、关爱老人等社会活动,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纠正,对自己的观念进行完善。

(三)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

在教学中,应充分认识到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关注到学生在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并加以了解,在教学中进行渗透,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时代性,与他们的生活紧密联系,从而能够产生兴趣,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关注。例如,在《两会》开展期间,有很多学生喜欢的演员、歌唱家也作为人大代表,参与了两会,并提出自己的提案。教师可以在两会期间,以“看看今天两会上发生了什么”作为主题,对两会上的有趣故事和提案进行分享,着重对一些演艺明星、运动员、歌唱家等提出的问题进行探讨,使学生能够以娱乐生活作为切入点,对两会期间自己喜欢明星的表现和发言进行了解,从而关注到更多与两会有关的消息,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渗透到中学生的生活当中。

现代教育政策范文第5篇

述反映出了职业教育本身所具有的、鲜明的时代特征,“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更接近政策范畴中的命题。同时,

政策属性在当代可以从其存在、核心价值及“专业知识”等方面加以体现。

[关键词]职业教育政策属性

[作者简介]单作民(1964-),男,山东寿光人,南京师范大学在读博士,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研究方向为

教育领导与管理。(江苏南京210097)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5-0008-02

职业教育具有政策属性,这是职业教育诸多属性中较有时

代特征的一面。当前对于职业教育本质和属性问题的研究均侧

重于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原发性、自在性的讨论,这不失为一种

视角和有益的观点,甚至可以作为一种范式去看待。显然,对职

业教育诸多属性中那些富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固有属性的发掘和

理解,对进一步接近职业教育的本质性认识无疑是有着重要义

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国家管理者施政工具之一的政策对

于当代职业教育而言便有了一种不同寻常之意,甚至可以认为,

近现代以来的职业教育在这个时代的节点上说是一种政策范畴

中的命题。

一、职业教育与政策的关系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属性即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性质,是物质必然的、基本的、不

可分离的特性,又是事物某个方面质的表现。一定质的事物常

表现出多种属性,且有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的区别。关于职

业教育的属性问题的认识也是这样,有论者对职业教育的属性

分出了若干种,但其中既包含有职业教育的本职属性,也包含了

职业教育的非本质属性。所谓非本质属性,即不是其所固有的

规定性和区分性。以这个逻辑框架去看待职业教育的政策属

性,显然它并不是其本质属性。

从现代语义学看,与并不是同一个从属

“职业教育”“政策”

系列,因为从形式上去理解,二者反映出来的是一种概念外延上

的交叉关系。一般认为,“职业教育”的上位概念是“教育”,而

“政策”也可以加以变化,比如给它一个限定——“职业教育政

策”,因此二者从逻辑上不存在从属关系。但是,仅仅以现代字

义形式上的演绎去进行探究,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二者之间

的本质性联系。事实上,“职业教育”的概念是动态的、不断演化

和发展的,在一定程度上说,“职业教

正是由于政策的动态性,

育”的概念才得以在某种意义上存在并被定义的。比如在我国

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的“农村职业教育”是一个发展性的概念,

在新农村建设语境中,它应被重新解读为一种“现

“大职业教育”

代职业教育”和“多样化的职业教育”。①这样的假设并不否认职

业教育现象在现代意义上的政策产生之前的存在,而是意在说

明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人类活动,它的内涵、发展的动力机制(矛

盾的主要方面)在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不同。而这

种不同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一种政策属性,虽非本质性,但却有

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并影响着当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规模和

水平。因此,可以说政策与职业教育不仅有不同层面上的交叉

关系,从概念动态发展的意义上说,它们之间还存在某种内在衍

生关系。

(二)职业教育与政策的外部关系

职业教育与政策的外部关系是指二者概念之间的平行性关

系,或是意指它们的概念外延交叉之外的部分。政策是一种统

称,除具有一般特性以外,它还具有不同的特殊性和具体的指向

性,比如政府的经济政策、文化发展政策、人口政策等。职业教

育与政策之间的这种外部联系,反映出作为教育指向性的一个

重要方面的职业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关政策的共存性与

互动性关系。它不仅指职业教育整体与一些具体政策的关系,

还包括了某些职业教育的构成因素与具体政策的关系,因此并

不存在职业教育与抽象的、一般性政策的外部关系,比如职业教

育中对“校企结合”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倡就与国家现行的一

些经济政策背景有密切关联。在此,是职业教

“人才培养模式”

育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某项“经济政策”则是政策的具体表达形

式。从逻辑学概念中的含义出发,属性也是对象的性质及对象

之间关系的统称。职业教育与政策的外部关系反映出二者之间

以不同的方式和途径相互影响,甚至相互界定、映照,这样一种

相对的存在方式本身就是职业教育政策属性的固有之义。

(三)职业教育与政策的内部关系

职业教育与政策的内部关系体现在与职业教育本身联系更

为直接的政策,包括国家的教育政策、人力资源政策、产业政策,

甚至是涉及职业教育自身的政策等。从政策的形式逻辑视角看

职业教育政策,则职业教育政策是政策在某一社会领域里的具

体化、专门化。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特别是在当代,从

其整体活动过程来看,职业教育政策是职业教育活动运行的必

要条件和有机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职业教育与政策的

内部关系也可以说是其概念在外延上的交叉关系,但这种交叉关系并非职业教育与政策所独有。在此,仅以此阐述作为职业

教育与政策内在逻辑关系立论的一种参照和区分,因为我们需

要在一种动态概念意义上对职业教育的政策属性进行论证,即

当代职业教育概念的提出,以及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存在和有

组织的实施实际上是一种政策行为。以二者概念的逻辑交叉关

系的立场看待职业教育与政策的内部关系,实际上并未触及其

政策属性的内核,而是一种形式上的演绎过程,区分这一点对于

深入理解职业教育的政策属性是重要的。

二、政策范畴的命题——职业教育

(一)政策的特征与职业教育含义的动态性

就政策的一般意义上说,英国学者

H.K·科尔巴奇就政策这

一观念的存在,提出了政策通常依赖于对社会秩序的核心假

设。这种核心假设是由“工具性、等级化和一致性”组成,并认为

“这三个假设为政策提供了很多权力,是它们的价值所在”。这

种观点首先把政策理解为实现组织目的的工具;其次认为政策

是组织自上而下的,并且是“关于某一特定领域之内将要做什么

的权威性的决定”;最后是政策具有价值上的“一致性”,政策拥

有“规范性”的权力,是“协调”不同的“参与者”,是一种“交互模

式”。他认为政策与“秩序、权威、专业知识”密切相关,并且这三

个核心的要素反映出政策的特征。②

溯源教育的产生可知:初始的职业教育萌芽并不是独立于

教育整体之外的,而是蕴涵于教育之中的,特别是随着语言的产

生和运用,人们交往过程中产生的教育活动既包含日常生产生

活的技能、常识,也包含有人与人交往的经验。社会文明的进步

和思想观念的引领,便得人们自觉地把那些能够使个体获得生

产、生活技能和谋生的教育活动专门化了。在这个漫长的过程

中,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自发要求,形成了某种相对稳定

的职业教育需求和满足这种需求的实体和方式,比如“师徒制”

的形成等;另一方面是由于统治者及行会、邦会等社会组织的政

策推动,尤其是当时的各类政策在对职业教育本身的概念形成、

演变,以有目的、有组织的倡导和实施上更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

用。这种关键性作用的发挥与如前所述的政策的本质特征密切

相关,因此就职业教育概念提出本身而言,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及

政策的各异而赋予其不同的含义和意义的。

(二)职业教育与教育分类的政策意蕴

职业教育是社会的一种教育现象,但它是否可以作为一种

教育类别却不是不证自明的。人们在何种认识和研究范式上把

它作为一种类别,它与所谓其他的教育类别进行区分的依据问

题,依然在困扰不少研究者。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当前的教育分

类显然是一种政策性的分类,即它是从政府主管部门管理和政

策目标的角度对教育的类别进行划分的。但是,从教育活动内

在规律来看,这种政策性的分类体现的是国家管理者的政策意

图和目的,或者也可以说是为了追求管理的效率;但是我们却不

能否认这种以政策为参照的分类方法并不存在排他性,特别是

在对职业教育活动作为一种教育现象而不是作为一个类别来进

行研究时就更是如此。众所周知,我国的教育一般分为学前教

育、基础教育(含九年制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职

业教育、特殊教育、少数民族教育等几大类,③其中学前教育、基

础教育、高等教育和特殊教育基本上是以受教育者成长的不同

特点、阶段以及所完成的不同的受教育内容划分的,而职业教育

等教育类别的划分则为国家管理者的意志体现在教育政策上的

自觉。

一般意义上所说的教育是一个整体概念,其功能可以从两

个方面去理解,而职业教育所侧重的是受教育者的技术技能职

业性方面,这是由其本质属性所决定的,④这种本质属性与教育

的社会有着天然的联系。尽管在具体的教育实施过程

中,我们强调的是人本发展与社会功能的兼顾,但二者之间的统

一性问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

题。但是,职业教育活动作为一种国家政策的考量和制度设计,

却可以在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层面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效用,并可

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并且可以提升受教育者

的生活质量。因此,在当代社会条件下,职业教育不仅是一种教

育的类别,更是一种国家的治理政策。

(三)作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调控杠杆的政策

就教育原理而言,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分具有相对性,

但是如果对二者的关系没有一个很清晰的认识,特别是没有教

育政策直接参与其中的调控因素,或调控不当,人们在实践中很

容易走到方向相反的两个极端,从而导致对立,这种情况的发生

在当代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不乏先例。事实证明,职业教育在过

去的大起大落和不断反复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调控

“政策”

者的作用。因此,也可以这样说,教育实践中的职业教育与普通

教育的冲突和对立首先是在不同执政理念影响下的教育政策上

的冲突和对立。作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调控杠杆的政策,更

多的是反映出它们之间的内部关系,这种内部关系的作用机制

进一步证实了当代职业教育的存在和发展是一种政策性的过程

和结果,具有较为鲜明的政策属性。

三、职业教育政策属性的体现

(一)政策使职业教育的存在更具现实意义

职业教育现象的初始状态是混沌的、自发的、无序的。在人

类社会职业教育现象存在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其意义是不断地

被人们所赋予并更新的,每一个历史时期的职业教育活动都被

赋予了那个时期的意义和现实价值。但是,这种意义和现实

价值的实现只有在政策所体现的价值观念的影响、调控下才有

可能具备现实感。这种现实感体现为一种政策的时代特征和

价值观的“一致性”。当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在不同的国别和地区

均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这种不同的特征反映了不同地区社会经

济发展水平及文化、政治传统等诸多的差异,但在职业教育较

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中,在依赖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政策来调控

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规模和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这一点

上却是具有共性的。正是由于国家教育政策、产业政策和人才

政策的相互协调,才使得职业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一种“秩序

性”,而这种“秩序性”在对当今世界职业教育潮流的引领和维

护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使得职业教育活动作为一

种社会存在更具明确的指向性,因此也更加具有其存在的现实

意义。

(二)政策影响职业教育核心价值的实现

职业教育核心价值问题主要回答职业教育在社会发展、经

济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问题。因此职业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问题是职业教育价值问题的具体体现。有论者认为,

“职业教育

作为一种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直接、最为密切的教育,在社

会经济发展中处于不可替代具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⑤社会经

济发发展所需要的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不能完全依靠社会自

发的调节和培养,尤其在当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集团化趋势下,

政府对于职业教育的推动更加依赖于政策的“权威性”引领,需

要一种自上而下的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并且政策本

身就有一个明确的指向性,它把职业教育的发展纳入全部社会

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之中,而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又反过

来为政策的运行提供环境和条件。此外,职业教育政策所隐含

的价值观念对职业教育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也最为直接。因此,

没有政府的倡导和政策的“权威性”引领和规范,职业教育的地

位就难以保障,其作用就难发发挥,更谈不上实现职业教育的核

心价值。

(三)职业教育更加依赖于政策在该实践领域内的“专业

知识”

政策作用的发挥和评估,源自于“专业知识”在一些公认的

实践领域的政策性运用。比如

H.K.科尔巴奇在谈及教育政策

和运输政策时曾说:像这种环境以

“当出现了新的政策关注时,

及就业之中的机会平等,都肇始于一些被广泛共享的原则,但是

随着时间逐渐发展出一套专门的专业知识。”⑥这使得政策成为

一种对“解决问题”的应用。同样地,职业教育政策的社会功用

不仅应反映出诸如教育平等、就业机会平等普适的原则和价值

观,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要向着解决现实问题的

向度引申。以这样的政策观去引领和规范当代职业教育的发

展,将把政策本身导向一种更为“专业知识”色彩的样式。以这

样的视点来观照职业教育,则不仅为职业教育本身的科学化、系

统化奠定了基础,更主要是使得政策与职业教育的内外部关系

不至于流于一般的形而上的层面,而是对二者内部的必然联系

的探索活动提供了更多元的途径。职业教育的属性有多种,但

就其政策属性而言,政策的“专业知识”特征无疑将会使职业教

育的政策属性更为彰显。

[注释]

①张胜军,张乐天.新农村建设语境中的“农村职业教育”[J].教育学术月刊,

2010(8):87.

②⑥(英)H.K.科尔巴奇.政策[M].张毅,韩志明,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11-12,13.

③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Z].2010-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