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推广计划

高校推广计划

高校推广计划

高校推广计划范文第1篇

一、“指标到校”计划录取人数大幅提升

今年指标到校招生学校范围从公办示范性普通高中扩大到公办市示范性普通高中,指标分配比例从30%提高到50%。全市65所公办示范性普通高中(69个校区)的指标计划共19243个,录取13385人,较去年增加6896人,计划完成率达70%。

示范性普通高中方面,43所学校(46个校区)提供指标计划14455个,录取9813人,计划完成率为68%。省、市属示范性普通高中指标在越秀、海珠和天河3个区的完成率超过70%。区属示范性普通高中方面,海珠、黄埔、花都3个区计划完成率超过80%;南武中学、仲元中学等9所示范性普通高中的指标计划完成率超过90%。市示范性普通高中首次参加指标到校录取,22所(23个校区)提供指标计划4788个,共录取3572人,计划完成率为75%,其中南沙东涌中学、增城区郑中钧中学的指标计划完成率超过90%。

此外,今年还增加面向集团的直接指标分配,集团核心校面向集团直接分配指标共180个。市第三十三中学分得南武中学10个指标,并全部完成;白云区人和三中分得6个大同中学指标完成5个,该校总指标计划完成率达到97%。集团核心学校牵头引领作用进一步发挥,定向分配,精准输出,补短板、促均衡,推进集团办学融合发展。

指标计划录取的考生中,5011人的录取分数低于招生学校前3年录取最低分平均分,占比约为37%。“指标到校”进一步深化供给侧改革,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让周边城区及农村地区的学生享有“看得见、摸得着”入读优质高中的机会,深入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二、示范性普通高中继续提质扩容,优质学位更普惠

我市持续推进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进一步增强优质学位的供给能力,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我市提出的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的新定位。今年提前批统一招生计划共录取15987人,其中公办学校15277人,民办学校710人。

省、市属示范性普通高中生源质量良好,录取分数保持。执信中学等9所学校(含校区)在提前批高分优先投档线686分以上完成招生计划,较去年增加2所。广东实验中学录取最低分数为715分,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广雅中学、市2中录取最低分数同为705分。

区属示范性普通高中办学质量稳步提升,受到广泛认可。市7中、天河外国语学校同在提前批高分优先投档线686分以上完成招生计划,表现亮眼。广州中学录取最低分数为681分,仲元中学、市16中录取最低分数超过670分。考生跨区升学踊跃,区属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外区计划共计4508个,录取1091人。

民办学校录取整体情况良好,黄冈中学广州学校在提前批高分优先投档线686上完成计划。在未完成招生计划的学校中,有30所学校的缺口计划将并入下一批次进行录取,有5所学校缺口计划将按录取规则统一安排补录。

高校推广计划范文第2篇

2011年,全区教育战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国家和广西的教育规划纲要,扎实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实现了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十二五”规划的良好开局。概括起来,主要是办了七件大事,取得了八项成效。

七件大事:一是颁布实施广西教育规划纲要,精心谋划我区教育改革发展宏伟蓝图;二是抓紧启动实施教育改革发展“双十”工程,集中力量为我区今后的教育发展增添后劲;三是认真抓好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努力促进公共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四是扎实推进教育惠民工程,积极促进教育公平;五是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断完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体系;六是深化与东盟各国的教育合作,扩大广西教育开放合作影响力;七是教育系统视频会议培训监控平台和电子政务系统建成投入使用,改变了传统的会议和公文处理方式,大大提高了应急处理能力和工作效率。

八项成效:一是教育基本建设专项工程顺利完成。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6亿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03%,比去年增长14%。二是教育公平进一步推进,对学生的资助力度不断加大,全年共投入资金28.77亿元,资助学生236.36万人次。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扎实推进,全区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89.98%。解决了12.84万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保障了149.31万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三是基础教育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编制和启动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启动了“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促进年”活动;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86%的目标顺利实现。启动“普通高中建设推进年”活动,80%的县(市、区)建成了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四是职业教育吸引力进一步增强。2011年全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32.7万人(含技工学校),超额完成了32万人的计划招生人数。南宁首府职教园区等四大职教园区取得了阶段性建设成果,一期工程52万平方米教学用房已竣工投入使用,相继启动了二期工程建设。由于成绩突出,广西职教攻坚获第二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五是高等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推进“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广西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和桂林理工大学获得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单位。2011年新增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69个,实现了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零”的突破,填补了22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空白。六是教育服务全区产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深化。启动“高校服务广西产业新发展深化年”活动,实施高校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科技活动和“科技特派员工程”,各高校与百色市政府、企业共签订科技合作协议100多项,向企业选派了500多名高校科技人员开展实用新型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为企业解决技术瓶颈。七是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立项建设了4个示范性教师教育基地和9个重点培育教师教育基地,建立了师范生到农村学校任教的学费代偿机制,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2011年共招聘4242名高校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共培训中小学教师13.64万人次。加大了中职师资培养力度,进一步加强了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八是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加强,教育系统持续保持和谐稳定。大学生党员队伍进一步扩大,学生党员总数83970人,占学生总数的14.3%。认真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进一步提高。持续抓好学校安全稳定工作,深人排查矛盾和安全隐患,持续保持校园安全稳定。

高校推广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从青年学生的特点出发,深入渗透到大学生活的各个阶段,有效指导和服务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系列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断完善大学生素质拓展体系,已成为急需解决的一个课题。

一、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

不少学生认为素质拓展活动可有可无,学校不会因为学生完不成学分不给毕业。一些学生认为素质拓展仅仅是学校的事情,与自己无关。还有一些学生认为会有学生干部登记、审核,不需要自己做什么。这些都可以看出,学生对素质拓展活动的认识是不足的,重视是不够的。学生是素质拓展计划的直接利害关系者,是素质拓展计划的直接参与者,他们的这种认识与态度会导致素质拓展计划推进缓慢、成效不理想。

2.内容认识不清晰。

不少学生对素质拓展计划的内容认识不清晰,他们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等同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也仅仅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一些学生对于素质拓展计划中涉及到自身的科技学术与技能培训、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创新创业这三方面很关注,而对于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这三方面却不太关注。

3.宣传认证不到位。

宣传是素质拓展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基础工作,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营造氛围、形成力量的重要环节。然而不少高校对素质拓展计划的宣传工作不够重视,各部门、各院系与班级的步调节奏不一致,没有形成整体效应。认证是素质拓展计划落实的核心工作,不少学校的认证工作在衔接上仍存在一些不足。

4.参与积极性不高。

部分学生认为参加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会占用自己的学习时间,因而积极主动性不高。虽然大学生是素质拓展计划的主体,但在实施过程中则表现出被动的地位,给整个计划的推进带来了困难。

5.社会认同程度低。

尽管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提出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已经多年,多数高校也在推行,但从中央到地方,都缺乏面向社会的宣传和推广。用人单位对学生参加素质拓展活动了解甚少,在招聘录用时看重的还是平时成绩和临场表现。

二 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在学生中的认同感不够明显。

长期以来,素质拓展在高校实施缺乏联动机制,导致在学生中的认同感不明显。素质拓展存在着"精英化"的严重形式,很多活动只适合一些基础好、兴趣浓、信心强的学生参与,而大部分兴趣爱好不多、特长不明显的学生,由于没有参加比赛的信心,也不具备在活动中胜出的本领,因此会缺乏参与的积极性。

2.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内容设计与专业联系不紧密。

现在不少专业教师没有认识到素质拓展与专业学习之间的关系,素质拓展活动不被重视,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活动设计层面不高并且无明显特色,针对性不强。违背了素质拓展计划是在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基础上拓展学生的学科领域,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宽广知识视野和完善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的初衷。

3.参与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教师队伍结构较单一。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几乎涵盖了学生能力培养的各个方面,内容广泛而复杂。目前高校实施素质拓展计划的教师队伍结构单一,参与教师的专业技术职称中、初级的多,高级的少,正高级的更少。学校几乎看不见有正高职称的教师愿意去引导学生开展素质拓展活动。

4.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活动效果与社会需求有差距。

目前,素质拓展活动的制定上只包含了传统意义上的综合素质的各个指标,在责任心、压力承受、团队合作等心理素质的强化力度明显不够,以至于综合素质强的学生不多,从而导致了社会用人单位对素质拓展计划的认知度降低。另外,素质拓展计划的宣传也不够广泛,活动的最终目的和效果并未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足够关注。

三 应对策略

1.明确认识,统一思想。

高校要提高对素质拓展计划出台背景、实施目的和意义的认识,使广大老师尤其是领导干部和政治辅

员增强实施素质拓展计划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素质拓展计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只是团组织、团干部的事情,而是全校师生的事情,各部门必须明确自身在素质拓展工作中所承担的职责和扮演的角色,要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此外,要让学生了解实施素质拓展计划的目的、意义,使学生从被动转到主动,积极参加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2.加大宣传力度,及时认证。

在宣传上要有完整性,既要从宏观、理论内容的层面去开展,让学生理解和把握实施素质拓展计划的目的、意义等内容,又要从微观、操作认证的层面去开展,让学生清楚和熟悉素质拓展计划的具体执行。在加大宣传的同时,更应该做到各级各层及时认证,形成素质拓展强势推进的浓厚氛围。

3.合理安排,提高参与积极性。

在素质拓展计划开展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学科、年级的不同的特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合理安排素质拓展计划的有关活动,推出质量高且确实对学生有帮助的活动,才能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合理安排学生在第一、第二课堂的时间,在保证学生学习好的前提下,也要积极参与素质拓展活动。

4.扩大社会认同。

社会的肯定是学生重视素质拓展计划的最大动力。高校要加强社会宣传,使之成为社会人才综合素质评定的重要参考。同时,学校本身也应利用各种机会对素质拓展计划进行社会宣传,以推动、加快被社会认可的速度。

5.健全工作体系。

健全工作体系,就要做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人员。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内容多、过程长、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为保障计划的顺利有效实施,学校要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二是经费。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项目创新需要经费来支撑,学校应想办法在财力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共青团组织和学生会要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寻资金找项目。三是硬件。要进一步规划学校素质拓展阵地体系,整合原有传统育人阵地,开辟校内外新的素质拓展阵地。要进一步加强学生活动中心和其他学生活动场所建设,改善活动场所的硬件条件,为学生参加素质拓展活动创造良好条件。四是制度。学校要尽快建立和健全各方面、各环节的配套制度,既规范操作,又明确职责,形成约束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各级领导、有关部门的作用,使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 郭丹婷.加强高校大学生社团建设是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的有效途径.科技信息,2010(12)

[2] 雷建平.创新: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动力和源泉.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05)

高校推广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教学改革;项目优化;优化手段

1更新教改项目优化理念

更新教学改革项目的优化理念是教改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将教学创新性作为高校教学改革的突破口,进而提高全校师生参与教学项目优化研究的积极性,并将改革理念落实到实际教学项目中,在实践中检验教学改革的效果。在计算机应用背景下,教改项目的优化理念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的优势[2],变更教学改革项目的优化方式,将计算机教学理念作为现阶段高效发展的重点,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增加网络教学、多媒体课件等趣味环节,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进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改项目优化过程中,还要充分借鉴其他优秀改革项目的优化手段,并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研究出符合高校发展特色的教改项目优化手段,使教改项目的优化与实施能够真正服务于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2规范教改项目优化流程

教改项目优化流程的规范,要从教改项目优化前、优化过程中和优化后三个阶段进行规范,严格按照优化计划进行下一步的优化过程,还要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对教改项目优化过程进行监督与评估,最后还要重视对优化成果的推广,使教改项目的优化成果具有更高的现实推广意义。

2.1制定教改项目优化计划

教学改革项目的优化计划要根据高校的教学目标而制定,主要以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范围界定两个方面作为教改项目优化计划的衡量标准,以确保教改项目的优化效果符合高校发展特点。在教学指导思想中,要引导教师明确高校教学改革项目优化的重要性,将教改项目的实用性和创新性作为本次优化研究的重点。在计算机应用背景下,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的优势,在计算机内呈现优化计划,并在教改项目优化过程中不断对优化计划进行调整,从实际出发,研究出适合教学指导思想的优化手段。同时,在强教学改革实践性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对教学改革理论的研究,要积极鼓励教师对教学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以为教改项目的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教学范围界定上,要正视高校教学改革过程中涉及到的诸多问题,如专业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及教学改革管理等方面[3],都要确保教学改革项目得到有效的优化,进而促进高校教学改革的全面开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改革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根本,因此,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以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改革为切入,准确划分教改范围,确保每项教改项目都能符合学校教学的发展方向。

2.2计算机应用监督

教改项目优化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优势,及时监督优化管理的关键环节,避免出现教学改革项目流于形式的现象。为了保证教改项目的优化成果能够顺利实施,必须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对教改项目的优化过程进行定期检查、跟踪与管理,保证教学改革进展与教改项目优化计划保持同步。一方面,要求教改项目优化负责人定期提交项目中期检查报告,使相关管理部门能够及时了解教改项目的优化进展;另一方面,可以采取观摩、走访、师生座谈等形式[4],对教学改革进展进行实时了解与监督,从而使教改项目的优化过程在计划范围内。教改项目优化作为教学质量监控管理的重要内容,将其纳入教学管理中是对其优化过程监督的另一重要手段,以便管理部门能够及时对教学改革情况进行监督与指导,保证教改项目的优化能够有序开展。

2.3优化成果推广

为保证教学改革项目优化成果具有实践性和推广意义,对教改项目的优化成果进行推广使用是极其必要的。通过对教学改革成果推广过程中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评估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改革成果进行汇报与总结,以全面分析教改项目的优化情况,进而对教学改革成果的实际推广效果进行评定。学校还要以教学改革示范课的形式对改革成果进行展示,同时邀请其他优秀学校的教授对教改成果进行评定,以促进教学项目改革成果的有效推广。

3建立计算机教改激励机制

有效实施教学改革项目优化的激励措施,可以充分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在计算机应用背景下,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快速、便捷的优势,建立计算机教学改革项目优化的激励机制。首先,在高校内部建立教改激励机制,加大对教改项目研究的宣传力度与资金投入,充分营造教改氛围,使更多教师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改革项目的优化建设中来。同时,学校还要对有价值的教改项目的优化手段予以实际的资金奖励,使教师能够切实看到奖励,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到教学改革项目优化研究工作中来,以提出更具推广价值的优化手段,切实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其次还要建立高校外部奖励机制,学校可以与企业、社会建立合作关系[5],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检验教学改革项目的实际优越性。最后,还要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性,以强制手段鼓励教师参与到教学改革项目的优化研究工作中来,为高校的教学改革优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以政策支持和资金奖励共同协作的方式积极引导教师关注教学改革,并激励教师参与到教学改革项目的优化研究中来,以生产出更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学改革研究成果。

4结束语

本文对计算机应用背景下教改项目的优化手段进行分析与研究,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优势,更新教改项目的优化理念,规范教学改革流程,并建立计算机教改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学改革积极性,提高教学改革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水平。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教学改革项目的优化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杨少辉.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优化[J].数码世界,2017,12(4):147-148.

[2]万欢.新时期计算机应用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教学模式优化[J].科技展望,2016,59(35):101-103.

[3]乔心阳.大学生教育资源整合优化方法仿真[J].计算机仿真,2017,34(8):239-242.

高校推广计划范文第5篇

近几年国家对农村的重视程度加大,投入也越来越多,同时一些公益组织和慈善机构在国家的号召下纷纷加入对农村的扶贫减贫中来。尤其当前的校企合作、政企合作等取得了巨大的实质性突破,针对农村的薄弱环节,国家要求全国各大高校加强对农村扶贫。而且高校的扶贫逐渐显示出它的实力和优势,高校扶贫可以在人力、物力、设施等各方面对农村扶贫进行优势互补,对高校的教育实践工作也是一种很好的促进,同时定点扶贫基地可以发展成为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接受德育教育的教学实践基地。作为有着二十多年办学经验的浙江树人大学,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最早成立并经国家教育部首批批准承认学历的全日制民办本科高校之一。

为了提升扶贫农村的特色乡村品牌文化内涵,我们从高校的校农合作现状和模式分析入手,以帮扶对象安吉县鄣吴镇昌硕艺术家村为例,立足浙江树人大学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研究专业领域的设计对扶贫的攻坚作用,重点通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工业设计专业、环境设计专业这三个专业的重点专业课程,对扶贫对象的独特传统文化、特色产品、旅游资源进行整体品牌形象包装和工业设计产品的系列开发,以及环境资源的规划和设计。在高校扶贫机制下,运用独有的设计专业领域知识,塑造扶贫对象的特色乡村品牌文化和产品。为此,通过对扶贫农村的调查研究,我们结合设计专业中的重点课程进行与扶贫对象的对接研究,重点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课题:

1.针对扶贫对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的帮扶对接研究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主要包括标志与企业形象设计、包装设计、品牌策划与广告推广等设计,在这些设计中,我们找出扶贫对象乡村的特色,来进行开发研究。

(1)标志与企业形象设计课程的对接研究

标志与企业形象就是指企业的经营理念、文化素质、经营方针、产品开发、商品流通等有关企业经营因素。从信息观点出发,从文化、形象、传播的角度来进行筛选,找出企业具有的潜在力,找出它的存在价值及美的价值,加以整合,使它在信息社会环境中转换为有效的标志。这种开发以及设计行为就叫“企业形象设计”。我们深入了解扶贫对象的文化传统、生态环境、旅游资源、特色农产品等,在此基础上围绕该村整体品牌的企业形象设计进行课程教学,让学生深入挖掘扶贫对象的核心价值,通过企业形象设计宣传该扶贫对象,给社会大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2)包装设计课程的对接研究

包装设计是以商品的保护、使用、促销为目的,将科学的、社会的、艺术的、心理的诸要素综合起来的专业设计。包装设计的目的是为消费者服务,从消费者使用、喜好的角度考虑是包装设计最基本的出发点。我院深入了解扶贫对象的特色农产品,在此基础上围绕该村特色农产品的包装设计进行课程教学,让学生认识和熟悉扶贫对象的绿色农产品,运用以环境和资源为核心的包装设计概念,选用合适的绿色包装材料,运用绿色工艺手段,为扶贫对象的商品包装进行结构造型和美化装饰设计,极大地提高了该产品的促销能力。

(3)品牌策划与广告推广课程的对接研究

品牌策划与广告推广是商品营销计划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广告推广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营销计划的成功与否。因此借助品牌策划与广告推广课程,很好研究扶贫对象的地域性、产品自身特性、生态环境等诸多因素,走品牌发展之路无疑是一种突破。以品牌的核心理念带动消费,并以此增加产品附加值,借助广告推广抢占市场,利用品牌控制市场,走具有特色的农村文化价值扶贫之路。

2.针对扶贫对象,工业设计专业课程的帮扶对接研究

工业设计是指以工学、美学、经济学为基础对工业产品进行的设计。工业设计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将工业产品加以美化与功能化的课程。该专业主要是处理人与产品之间关系的问题,具有多学科交叉性,如涉及机械工程、人机工程、心理学、市场学等学科知识。为加快推进经济的转型升级与校农对接,工业设计始终作为当前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一种有力推动剂。在当前高校扶贫的大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课程利用自身的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应用能力,可以对接校外扶贫乡村,通过前期市场调查与消费对象分析,从产品的功能与结构出发,开发与设计当地的工业产品。从理念与外观上进行提升,对当地的产品销售增长与经济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这是专业领域对接地方经济的有力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