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土地利用规划分析

土地利用规划分析

土地利用规划分析

土地利用规划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土地利用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由于人们的肆意开垦和不加节制的砍伐,造成了现在水土流失,环境日益恶劣的现象。不合理的滥用土地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越来越严重,土地退化的情况越来越多。这样的状况不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本着切实保护土地,维护生态环境的原则进行土地的开发和利用,既要发展也要保证生态环境的平衡。根据目前的状况,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应运而生,逐渐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1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就是对土地利用规划后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进行评价和预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预测,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对土地利用的状况进行跟踪监测,环境评价再大的方向上包含多方面的因素,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等多方面,根据我国土地利用的状况,对涉及到的环境进行系统的评价是具有重要的意义的。

1.1 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促进土地的合理利用

社会的发展进步会导致对土地的大量开发利用,以前我国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仅限于对土地的结构和布局进行合理的规划,实现社会发展需求,用有限的资源来满足无限的需求。现在,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以前的方式不但不能解决社会需求还会增加环境的负担,造成更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现在的土地规划应该结合土地本身的生态功能,结合环境问题对土地的使用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通过对土地利用对环境的影响分析和预测,将环境评价考虑到土地的使用规划当中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合理有效的利用土地。

1.2 有效的控制土地使用规划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

要想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就要找出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源,从根源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大量的研究表明,人类大量的开发利用土地是导致环境问题的根源,自然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配置,造成了环境问题的产生。土地的利用规划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规划和计划来逐层实施的,过去的土地开发利用中没有从根本上考虑到这个问题。在环境评价方面也只是从单个项目最环境进行评价,评价不全面也导致了环境的恶化,所以说,目前的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能够有效的控制环境问题。

1.3 强化了土地利用的综合协调功能

土地不仅仅是用来进行生产的工具,它还具有调节社会经济,调节生态的功能,因此,土地的开发利用具有综合调节的功能。土地的开发利用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生活用地,同时也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了保障。除此之外,还对市场经济下的资源配置起到了综合协调的功能。土地的利用规划不仅是针对土地本身的,而是关系到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所以说对土地的合理利用规划,做出正确的环境影响评价,对于社会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优越点

传统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土地规划方面也会考虑到对社会效益的影响,见解的考虑到了环境影响方面的内容。但是对土地使用规划和环境之间深入的联系并没有做较深入的分析,单纯的从社会经济效益的大方向进行了分析考虑,不能够准备深入的反映出土地利用和环境影响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所以在环境问题上还存在着较大的漏洞,所以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较传统形式来讲,更加深刻具体。

3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3.1 对土壤方面的影响

农业活动中对土地的利用,进行环境评价的时候只要针对土壤流失,还有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的土壤沙漠化、盐碱化和土地退化等问题进行评价分析。

3.2 对水环境的影响

土地的利用是和水环境密不可分的,土地的利用规划问题也会水资源产生影响,主要是对水质、水量和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状况会产生影响。城市土地的扩展利用会导致水量的减少,农业用地的增加势必会导致用水量的增加,导致水资源出现平衡问题。

3.3 对生态环境的整体影响

土地包含多种形式,农田、草地、湿地、林地等都属于土地的包含范围内。土地利用出现问题会直接导致整个生态系统出现问题,所以说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也是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内容。

3.4 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自然灾害也是由于人们的不合理活动造成的,土地的利用可能会对自然灾害的发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导致湿地等自然资源的破坏就会造成自然灾害的产生,所以说环境评价的内容也要讲自然灾害考虑到其中。

4 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环节

4.1 对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进行评价

人类的生产活动是离不开土地的,所以说环境问题的产生都在一定程度上和土地的开发利用是有关的。环境问题其实在大的方向上包含很多方面,环境问题也分为多种多样的形式,但是针对土地的利用规划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对可能出现的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土壤沙漠化等问题上进行分析和预测评价,避免造成环境的破坏。

4.2 对可能引致的环境影响因子进行识别

土地的使用规划可能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在进行环境评价的过程中要考虑到主要环境因素的影响,更有方向性的进行环境评价。与一般的噪音污染、大气污染的影响因素有所不同的是,土地使用规划环境影响因子主要考虑是土壤的沙漠化程度和水土流失程度等方面的指标和内容。

5 开展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议

5.1 加强评价的基础应用研究

土地使用规划环境评价是要应用到实际的情况当中去的一项环境保护政策,评价要求在结果上具有科学依据性,评价的方法和内容都要本着科学合理的原则进行。对于这项评价基础应用很重要,对于基本方法的研究显得尤其重要。在大方向的环境问题的研究上,可以先从基础研究下手,这样才能够应用于大尺度区域的研究中。所以说加强基础应用的研究对于评价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2 建立合理的空间体系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土地规划的实施做服务的,不同的土地规划与之相对应的环境问题也是不相同的,因此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指标进行空间体系的规划。将土地利用问题分为部级、地区级和地方级的层次,有针对性的进行环境评价,对于评价的整体影响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5.3 构建数据库和指标体系

评价要向具有科学性,就不能仅通过语言表达和调查的形式进行,要想具有说服力,就要拿出真实的数据,让数字说话,才更加具有说服力。建立评价数据库能够解决这方面的困扰,数据库的形式主要包括现状数据库,土地利用状况的数据库以及生态环境本底数据库等,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进行数据分析,建立不同生态环境下的指标体系,更好的为评价的实践作用服务。

6 总结

总之,土地的使用状况严重的影响着生态环境,环境评价制度的产生能够对土地造成的环境问题起到保护的作用。所以在各个方面加强环境评价的力度,能够有效的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土地利用规划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总体规划 环境影响评价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U4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8-0366-0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发展,人们必须立足于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上展开生活生产,而且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需求量日益剧增。鉴于土地需求量的增加,土地规划不合理致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家的一种发展战略规划,它以区域内整体土地资源为规划对象,通过对土地使用供需比的有效协调,以促进可利用土地规划更加科学合理,进而提高土地使用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必要性和作用

(一)环境影响评价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必要性

虽然,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不能忽视环境影响,比如酸雨、水土流失以及沙漠化等问题,严重影响到人们日常生产生活,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若是未能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将会产生严重后果,故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间,相关人员必须重视环境评价,并采取科学手段对其进行评估。比如,土地规划过程中先有效组织土地资源和用途,以免土地原有状态被打破,给环境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所以,土地规划要以科学全面的依据理性地进行分析,才能协调土地规划和环境之间的发展。

(二)环境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深远影响

环境变化过程中土地利用规划具有相应的累积效应,这种影响虽然短期难以发现,但其造成的后果无法逆转,如果不能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考虑环境因素,有可能会造成严重的自然灾害,而且一旦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势必影响到当地生物的多样性,故而在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时,对当地环境影响充分考虑,是避免环境对人类生活造成不良影响的主要途径。

(三)环境问题与土地规划的相关性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土地规划给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并且就这一方面人力物力的投入巨大,也取得了阶段性的发展,然而我国现阶段仍然存在较为突出的环境问题,而我国环境问题目前主要表现方面包括:较为严重的土地沙漠化和干旱,较为恶劣的生态环境,不断减少的耕地面积,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诸如此类问题都在威胁着正常的生产生活。

二、环境影响评价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具体内容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生态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对于环境影响的评价,是针对总体规划进行环境影响分析,以此实现政府土地规划决策的科学化。而在土地利用中分析评价各种生态系统或环境影响有可能产生的影响就是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植被方面影响的体现

土地利用会导致地表植被覆盖率日渐降低,植被空间格局以及数量结构的变化,促使生态系统不断发生改变。如果不能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将会造成土地沙漠化、土地功能退化,使得林地植被和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因此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需要针对植被进行针对性评价。

(二)土壤方面影响的体现

如果土地利用规划缺乏合理性,将会对土壤产生严重影响,例如造成砂土退化、土质污染等现象。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对基础设施建设需求量的增加,都将造成土地面积急剧减少,导致通过不同方式进入并积淀于土壤中的各类污染物或有机物的增加,破坏土壤生物群体,甚至破坏土地生态平衡等。因此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应分析土地利用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三)自然灾害影响的体现

纵观自然灾害的发生不难发现,人类活动和自然条件的共同作用是主要原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不合理也影响着自然灾害的发生。例如,非农建设用地扩展到水滨湿地,破坏或造成洪水调蓄能力降低,促使区域洪涝灾害不断增大其损失和程度。因此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需在分析土地利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四)水文环境受到的影响

土地利用与水环境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影响到水环境质量以及水资源区域的分配,包括水利工程施设、水电水量等。例如,农业方面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后,有可能导致灌溉用水资源供不应求问题产生,即未能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造成水资源严重匮乏。因此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对水文环境的影响。

三、环境影响评价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方法

(一)实施评价的思路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评价土地利用功能或结构在时空间变化过程中,给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尤其是重点评价预测生态景观及系统安全和服务功能的影响,包括评价预测城市生态建设用地的影响,并制定科学替代或改进的方案措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紧密联系着国民经济社会的发展,故而,加强对其的评价预测将尤为重要。

(二)实施评价的方法

我国现目前尚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体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和程序可依据的实际理论体系。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现行的常用方法主要为指标法。所谓指标法就是指以土地经济行为对环境影响程度为依据,综合性评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对应目标。针对环境影响评价而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规划指标值是否能反映合理环境,另一方面,对适应土地利用根据生态系统的考虑。

通常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两个目标,即总体和具体的目标。分别分析土地利用规划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方案,以保证目标之间不会产生矛盾,并制定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至关重要。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分析已确定可利用土地对环境的影响,再将明确的环境目标作为依据,通过相关环境标准的查阅参考,然后对相应规划目标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并将其编制为评价环境的指标表。最后,将环境影响评价结果作为依据,不断完善优选可行性高且不影响环境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

(三)提高公众参与度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更需要多个相关学科间相互配合。环境影响评价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要确保合理性、科学性,必须结合多学科的知识、力法和人才。鉴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过程中要求土地使用主体的积极参与,因此,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和热情十分有必要。

结束语

要对土地利用给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科学评价,首先要认识到其必要性和作用,并认真分析它的具体内容,然后采取合理科学的方法进行评价,即针对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及结构变化分析判断环境影响,不仅是环境影响评价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独特体现,更是评价的重点所在。

参考文献

[1]雷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分析[J].城市建筑,2014,(18):377-377.342.

[2]姚立英,王伟,周阳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环境与发展,2015,(4):41-45.11.

土地利用规划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主要功能分区 土地评价 结构调整

引言

都匀市位于贵州省南部地区,总面积2274.00平方千米。山地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80.00%以上。在山地、丘陵之间有众多小盆坝和河谷槽地。平均海拔938.00米,最高点海拔1961.00米,最低点海拔540.00米。属中低山山原地貌。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70℃。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城镇工矿功能分区存在的问题

①《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的历史机遇,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特别是在建的贵广高速的铁路、贵广高速公路、厦蓉高速公路、黔桂复线、已建成的贵新高等级公路等国家西北、西南出海大通道的完善,西电东送等工程的相继建成,其土地利用结构已发生了巨大影响,用地结构正在趋于合理。

②由于历史上该城市就是属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经济落后、基础设施薄弱、但同时,对当地的自然资源的保护从另一方面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于利用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利用当地天然气候等自然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科学合理利用土地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③亿元GDP指标远低于全省及至全国水平,第一产业水平低,经济总量偏小,外向度低,又缺少足量规模企业拉动,中心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功能未能充争发挥,废弃独立工矿用地未得到有效利用,城镇人均占地41.27平方米/人,又远低于建设部制定的标准中等城市人均标准90-105平方米/人,农村居民点用地有较大浪费(人均占地132.12平方米/人高于《贵州省村镇规划标准》规定的最高上限79.60平方米/人),

2、城镇工矿功能区各种分析方法评价

1)、根据原建设部对城市用地的分类进行归类,具体详见原建设部颁布的《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

2)、特尔菲法和层次因子分析法

①特尔菲法

应用特尔菲法分配权重值的步骤是。

(1) 设计意见征询表

(2) 选择专家并请他们填写问卷表格

(3) 整理和反馈专家意见

(4) 不断整理和反馈专家意见

②层次因子分析法

影响城镇工矿用地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和特殊因素。根据分析确定城镇工矿用地的指导性影响因素体系如下:

③资料的收集

1)、土地利用效益资料

2)、地租、地价资料

3)、影响城镇工矿的因素资料

4)、其他资料

④指标的计算

1)、单元土地质量指数计算

根据土地功能分区内单元总分值进行级差收益测算时,单元土地质量指数按下式计算:

Xin = fi/ n(23)

式中:Xin :某单元土地质量指数

fi :某单元总分值

n :土地功能分区数

2)、行业或类别资本效益折算系数的计算

分别以商业、居住、工业中某种行业或类别的资本为标准,按下式计算各行业或类别的资本效益折算系数:

Kci = Crm/Cr(24)

式中:Kci :某用地类型中的某行业或类别资本效益折算系数

Crm :该用地类型中某一行业或类别全市平均资金利润率

Cr :该用地类型中标准行业或类别全市平均资金利润率

3)、 规模资本效益折算系数的计算

分别以商业、居住、工业中当地行业最佳企业规模或技术水平下的资本为标准,按下式计算规模资本效益折算系数:

Kcs = Crn/Cmax(25)

式中:Kcs :某一行业或类别某一规模下的资本效益折算系数

Crn :该行业或类别某一规模下的全市平均资金利润率

Cmax :该行业或类别最佳规模下的全市平均资金利润率

4)、 企业标准资本额的计算:

企业标准资本额按下式计算:

Cs =Ce×Kci ×Kcs(26)

式中:Cs:企业标准资本额

Ce :企业实际使用的资本额

Kci 、Kcs同前

5)、 合理工资量的计算

按当地各行业不同技术水平下劳动力的定员标准,用下式计算合理的工资支出标准:

Lcs = Lce ×LPs/LPe(27)

式中:Lcs :某企业在标准定员情况下应支出的工资额

Lce :该企业实际支出的工资额

LPs :某一技术水平下同等规模的企业应有劳动力标准数量

LPe :企业实际占有的劳动力数量

6)、企业效益资料的整理

将收集到的企业效益资料,按标准化公式计算整理,并将结果填入本附录相应表格。

⑤ 指标选择与样点数据归类

1)、 土地收益测算指标的选择

土地收益主要是对级差收益的测算。级差收益测算选择的指标主要有单位土地面积的净收益、单位土地面积标准资金占有量、单位土地面积合理工资占有量、企业所在土地的功能分区或单元总分值。

2)、样本数据归类

以土地功能分区为单位,分别以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进行数据归类,对商业用地可继续划分金融保险业、办公服务类、综合商厦类、小商店与居民服务类等行业,进行资料归类。

3)、 样本数据检验

数据检验以土地功能分区或均质区域为单位,分土地利用类型进行抽样样本的总体和方差检验。

用卡方检验法、秩和检验法分别对已知数据总体分布类型和未知数据分布类型的样本进行总体一致性检验。

用 t 检验法和均值方差法分别对样本总体为正态和非正态分布的进行异常值剔除。

当检验后的数据不能满足模型建立的需要时,应增加抽样数据,按以上方式重新进行数据归类。

(2)级差收益测算模型选择方法

根据数据资料,用以下方法进行模型选择:

将样本数据依次代入可能的数学模型中,得到不同样本的回归模型,同时对各样本模型进行经济、统计和计量检验,按检验结果,选定测算模型。

⑥系数估计

1)因素系数数值的可靠性检验

(1) 经济意义检验

一般从符号和值域两个方面检验。符号检验主要是根据模型中变量设计所要达到的条件进行检验;值域检验是根据现实经济条件加以具体限定。

(2) 统计检验

通过回归系数的统计显著性检验,判断因素在在总体上对净收益的影响程度。

通过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判断建立的模型与样点数据的拟合程度。

(3) 计量经济检验

通过异方差性检验和多重共线性检验,判断统计检验的有效性。

某一级地租的平均值按下式计算:

⑦用以上两种分析方法进行相互印证,并进行合理调整

⑧计算分值

测算各自然单元各影响因素分值,分值的计算方法可采用德尔菲法或层次因子分析法定量测算的方法进行。各自然单元影响因素综合分值计算,即在计算出各自然单元各影响因素的分值后,按照下列公式计算各自然单元影响因素综合分值:

⑨ 测算各自然单元的影响因素综合分值

影响因素综合分值的计算,可采用专家打分的方法和因素分值定量测算的方法。

采用因素分值定量测算法,可按照评分估价法中的因素分值计算方法进行评价测算。

⑩各评估单元的各影响因素的分值确定后,按照下述公式计算各评估单元的影响因素综合分值:

最后,根据上述得到的自然单元影响因素综合分值,采用总分数轴确定法、总分频率曲线法等划分各因素功能影响分区。

3)、GIS分析

叠置空间分析,分为自然因素(成本指数、土地利用系数、地质环境条件)、社会因素(历史形成原因、人口因素、技术水平、规划指标和政策影响因素)、经济因素(投入产出比例、投入强度)等属性数据层。根据空间分析进行最终的综合功能分区的划分。

4)、定性分析

对评价的结果要进行进一步对不能确定的,要进行实证分析,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功能分区。

5)、评价结果

①都匀市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需对土地利用的使用强度特别是人均指标进行调整,合理分配;

②都匀市已受到不合理建设项目,特别是矿产资源开发的影响和不合理的城镇工矿用地使用造成的了土地资源的一定破坏;

③需通过进一步的调整,确定商业、居住、工业等区域的科学合理划分。达到“天地人”的和谐的统一与社会经济持久稳定的发展。

3、结论与建议

1)、城镇工矿功能分区根据当地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确定多因素影响指标,建立分区评价模型,运用GIS技术进行分析评价。

2)、对评价的成果,进行定性分析相结合,与实际不相吻合的情况,应进行分析,找到原因,调整功能分区。

3)、此次评价是在现势情况下的评价成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具体情况也会发生变化,需要进行适当的修改调整,规划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长期而言是动态变化的。

4)、功能区的划分是与历史分不开的,而且受到历史的影响比较大,只有在特定的时期特定政策也即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有时甚至将会起决定性、不可逆转的影响,在此限制条件下,进行布局调整以达到把不合理性减小到最小程度。

5)可以自然形成的街坊为个分块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归并相似的街坊,比较大的街坊应以能区分其明显功能的界线进行再次划分。

6)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关规划,特别是城市规划的调整,对其功能区的划分也会发生变化。

7)可根据当地的实际需要对有关功能分区细分进一步评价。

参考文献:

1、《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研究》 张薇(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06)

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谢敏等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6.11)

3、《基于3S技术的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 张婧等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8.08)

4、《区域土地利用集约发展的阶段性分析》 汤怀志等(资源与产业 2007.12)

5、《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测度方法》李秀彬等 (地理科学进展 2008.11)

6、《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影响评价》 王瑞燕等 (农业工程学报2008.12)

土地利用规划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土地利用;环境保护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也随之加重。生态环境与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为了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必须开始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城市化推进,将环境保护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挂钩,更好的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发展结合起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够保证环境保护,从而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1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概念

1.1生态红线的概念

在生态环境中,有一些区域处于生态破坏边缘,这些区域就被成为生态红线。作为环境保护的底线,生态红线在环境保护中一直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红线与土地资源利用规划的衔接又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想要处理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就必须做好生态红线与土地资源利用规划的衔接。

1.2三界四区的概念

所谓“三界”就是指土地资源利用扩展边界、土地资源利用规划禁止建设边界以及土地资源利用规模边界。所谓“四区”就是指禁止建设的禁建区域、限制建设的限建区域、被允许建设的允建区域、具备建设条件的可建区域。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出发,每个地方的土地利用规划均明显划分了这些区域。想要提高我国土地利用效率,在进行“三界四区”划分时,就应该进行慎重的考虑、科学的规划,达到土地利用最大化。

2生态红线规定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红线规定原因的划分主要有三个类别,分别为:生物保护的多样性、生态环境的敏感性、生态功能的重要性。生物保护的多样性生态红线根据评价的高低分为三类,高评价的一类为野生生物类保护区和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区等;中评价的一类为自然林地、灌木林等;低评价的一类为草地、耕地等。生物生活环境的敏感性也可以根据评价指标分为极敏感、高度敏感、中度敏感以及低度敏感。生态功能根据评价指标可以分为极重要、重要、一般重要。其中极重要的生态功能包括林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生态功能包括河岸带和湖滨带,一般重要的生态功能包括农业区域等。生态红线规定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具体、系统地划分生态环境的保护标准,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一定的指导。有了生态红线的划分,在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时候,就有轻重缓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效率。

3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土地利用规划与环境保护规划的空间衔接

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目前,我国部分地区正作为生态红线划分的试点,施行生态红线划分,不久的将来,生态红线划定将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施行。只是,在实际施行过程中,生态红线与环境功能的并没有做到很好的融合,在目前,我国生态红线的划定内容并没有增加到环境功能划分区域内。因此,想要实现在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土地利用规划与环境保护规划的空间衔接,就必须首先实现生态红线与土地利用规划的有效衔接。具体内容如下:

3.1土地利用规划与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分区的空间衔接

环境空气质量根据一定的依据被分为一类区、二类区、三类区,其中一类区包括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其他特殊保护区等,在这一类区域中,人工开发不足、大气环境承载力大,为了保护这类区域的空气质量,在土地利用规划的划分中,通常被列为禁止建设区域。二类区包括商业区、居民区、工业区等,这一类区域中,人工开发平衡、大气环境承载力适中,在土地利用规划的划分中,通常被列为限制建设区域。三类区包括特定工业区等,这一类区域中,人工开发过度、大气环境承载力较小,在土地利用规划的划分中,通常被列为允许建设区域。

3.2土地利用规划与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分区的空间衔接

地表水水域根据一定的依据被分为Ⅰ类区、Ⅱ类区、Ⅲ类区、Ⅳ类区、Ⅴ类区等五个区域。其中,Ⅰ类区包括国家自然保护区水源、源头水源等,在这一类区水域当中,人工开发不足、地表水环境承载力比较大,在土地利用規划的划分中通常被列为禁止建设区域;Ⅱ类区包括水生物生息繁衍区域、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区域一级保护、珍惜水生生物栖息区域等,在这一类区水域当中,人工开发平衡、地表水环境承载力适中,在土地利用规划的划分中通常被列为限制建设区域;Ⅲ类区包括水鱼虾越冬区域、集中式生活饮用水二级保护区域等,在这一类区水域当中,人工开发失衡、地表水环境承载力较小,在土地利用规划的划分中通常被列为有条件建设区域;Ⅳ类区包括人体未直接接触娱乐用水区域、一般工业用水区域等,在这一类区水域当中,人工开发失衡、地表水环境承载力较小,在土地利用规划的划分中通常被列为有条件建设区域;Ⅴ类区包括景观用水区域、农业用水区域等,在这一类区水域当中,人工开发过度、地表水环境承载力很小,在土地利用规划的划分中通常被列为允许建设区域。

3.3土地利用规划与声环境质量控制功能分区的空间衔接

声环境质量控功能总共划分为五个功能分区。其中康复疗养区等对声环境要求很高的区域被划分为0类区,在土地利用规划的划分中属于禁止建设区域;文化教育、居民住宅等对声环境要求较高的区域被划分为1类区,在土地利用规划的划分中属于限制建设区域;商业、贸易等对声环境要求一般的区域被划分为2类区,在土地利用规划的划分中属于限制建设区域;3类区在土地利用规划的划分中属于有条件建设区域;交通干线等对声环境要求较小的区域被划分为4类区域,在土地利用规划的划分中属于允许建设区域。

4结语

生态环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生态环境也受到了不小影响。近年来,我国因生态环境恶化造成的人体疾病、物种数量减少等现象越来越严重,因此,国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可持续发展,在生态文明的角度下将土地利用规划与环境保护规划的空间衔接起来,确保在进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保护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高吉喜.国家生态保护红线体系建设构想[J].环境保护,2014,6. 

[2]王金南,许开鹏,迟妍妍,等.我国环境功能评价与区划方案[J].生态学报,2014,2. 

土地利用规划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土地规划 问题 对策

1 前言

针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存在着与全面发展相悖的矛盾问题,土地资源与经济发展难以协调。本文以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分析我国土地规划存在的问题,总结其中出现的原因,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构建完整的土地利用机制,促进土地规划管理,拒绝破坏土地规划对土地进行不合理的开发,从而实现保护土地资源环境与发展社会经济效益双赢,重视土地绿化,节约利用,通过土地规划整理好经济、环境和社会三者关系,促进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我国土地规划发展概况

2.1 土地规划制度不完善

当前,土地规划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社会发展新局势的今天,我国实行的土地规划制度不完善,与实际执行相互矛盾。由于土地规划的相关理论比较落后、历史资料准确度不高、科学性操作存在问题等原因,使得土地规划发展缺乏经验。目前国内一些土地规划内涵还未取得准确看法,各有关方面提供的数据资料差别很大。规划进展依据不足。土地利用总体发展是一个广泛、多层的土地区域规划,我国主要实行逐级管理的方式进行土地规划工作,由土地主管部门下达目标,下级部门以此为目标展开工作,但此方式缺乏工作依据,不符合现状发展需求,影响落实工作计划,造成管理空缺。

2.2 工作开展缺乏经济技术和评价系统

在土地规划工作进行过程中忽略了经济和技术方法。土地资源没有在国家经济市场调控下充分利用经济进行规划发展,政府部门的土地规划工作往往受到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做出改变,使得土地建设出现不实,难以对土地利用规划出现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在土地规划实行中缺少对规划结果进行评判分析,缺乏对土地规划发展进行长期跟踪记录,比较土地规划前后区域发展情况以及作用效果。即使进行一些评价工作,但评价方案和评价系统不完善,没有合适的标准和方法来进行准确的评价工作。随着社会市场发展,土地资源环境不断改变,土地规划评价标准不能及时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不利于及时反馈信息,制约了社会发展脚步。

2.3 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

我国土地规划工作公众参与度低,不能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在土地规划工作开展前未进行深刻调研工作,对市场经济发展趋势没有透彻的认识,重复设计建设土地规划方案,对人力资源和经济效益产生损失。政府没有开展适当的宣传工作,没有对土地规划地区进行特别学习了解,缺少对土地区域性特点、自然环境属性考虑分析,无法进行合理的土地规划设计,导致土地资源利用率低,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由于受到国家政策制约等因素影响,土地规划工作设计不能充分体现,工作进行受阻。

3 推动我国土地规划发展的对策

3.1 建立健全土地规划制度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地规划问题发生,促使土地规划同社会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我国应对现行的土地规划制度进行优化和完善;对于土地规划的编制、审批以及公示等过程,应加强其全过程中动态监督管理,可有效约束土地规划执行过程中落实不到位等行为。同时我国还应出台系列关于土地规划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监督体系及约束机制。保证我国土地规划能够在法律法规的约束和保护条件下顺利实施。

3.2 完善土地规划方法

传统的土地规划方法难以适应动态的经济发展趋势,为了能够使我国的土地规划能够同社会经济发展达到和谐统一发展,必须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我国的土地规划方法;具体分析可通过采用定性分析同定量分析结合、动态分析的方法进行土地规划方案的分析、研讨及确定。采用动态分析法研究土地规划方案,能够更为全面地分析相关相关影响土地规划的因素,对各种影响因素对土地规划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和判断,避免因土地规划方案的不合理造成发展经济的同时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造成破坏。

3.3 深化土地规划体制改革

为了能够更好地发展社会经济建设,促使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应加强对土地规划体制的深化改革。(1)我国应加强对各级政府领导的土地规划指导思想、路线政策方针的宣传工作,使各级政府领导树立土地规划意识,认识到土地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以积极的行动落实开展各项土地规划工作。(2)加强对土地规划体制改革,加强土地规划的衔接性,尽可能低减少土地规划数量,明确界定土地规划范围。(3)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功能规划为基础平台,建立土地规划专项规划为主,各项土地规划为辅,规划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土地规划体制。加强各级政府对土地规划工作开展的指导理念,加强针对性的宣传工作,树立政府合理规划土地资源思想,认识到认真开展土地规划工作的重要性。为了适应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必须以此为基础建立深化改革系统,加强土地规划工作制度改革,建立严格管理制度,能够更好进行土地规划工作全面发展。

4 结语

通过分析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相互关系,发现了土地规划存在的不科学之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经济建设,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加强我国土地深化改革,完善土地规划制度,建立完善的工作评价系统,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确立适合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市场经济提高的土地规划指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适合我国国情发展需要的土地规划工作,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经济道路。

参考文献:

[1]肖廷茹.浅析我国农村土地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技展望,2015(08).

[2]周明茗.我国土地规划中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技术开发,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