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美术;教学优化思考

所谓“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的中应当具备的适应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强调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自主学习、创新精神、社会责任等内容,是最关键核心的素养。判断一个学生是否具备学科素养,不是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而是看学生在生活中能否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近年来各个学科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美术学科也不例外。

一、高中美术有哪些核心素养

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确立将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作为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

“图像识读”是对图像符号的认识、比较、辨别。图像具有直观性、真实性的特征。它是当今图像传播方式变革的需要,成为当今社会人们必不可少的一种素养。“美术表现”是指运用媒体、技术、美术语言,创作有思想、文化内涵的美术作品,它是因交流、表达的需要提出的,是人们交往、表达不可少的一种素养。“审美判断”是对美术作品中隐含的各种美的因素的感知、分析、比较和诠释。它是人们对美与丑事物的判断,是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不可少的又一种素养。“创意实践”是指运用联想、想象生成有创意的意图,可进行创造和实践。它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今社会发展中不可少的素养。“文化理解”是从文化角度出发,尊重、理解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内涵。它是为了尊重、理解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需要,是当今社会不可少的素养。

通过美术的学习便可以形成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最终会成为人的一种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因此,作为高中的美术教师,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这一素养的培养。

二、高中时期的“核心素养”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得到优化

1.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首先,教师对教学模块进行优化,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高中的美术课,是培养学生全面性的美术学科素养。教师对每个教学模块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优化,丰富教学活动内容,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形成。其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资源,使用图片、视频、声音等多种媒体,让学生感受、体验美术的魅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艺术素养。第三,教师培养高中学生美术素养时,教学评价是重要的手段。建立良好生评价机制,使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美术素养得到提高。第四,教师使用多种教学方式,来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提高。

2.利用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发展

教师不仅可以在美术课上对学生进行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还可以利用丰富的课外活动,对学生的美术素养进行培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多欣赏中外著名美术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量的实践机会,能够促进学生对艺术的应用。

3.参加美术学科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美术核心素养

学生参加美术学科竞赛,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历练,能够获得课堂上不能获得的知识、经验,如:色彩对比调和、黑白灰分布、形式美法则的运用、用笔、线条组织、构图安排、造型设计、元素融入、托物寄情等,使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

4.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作为美术教师,要将课本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并积极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知学习内容中的美术情感和思想。通过专门的教学方式、方法,将学习内容中的思想情感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这样学生才会乐于学习,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兴趣,提高美术学习的效果。如在湘版《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三课《托物寄情》中,课前我问了几个问题:同学们,你们孤独吗,孤独的时候你们会去干点什么?然后展示自己孤独时候画的一张国画小鸟,并进行讲解,进而引出课题,这样学生会有共鸣,对本课的内容会有兴趣,假如很理论的说课,学生的兴趣减弱,课堂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5.优化师生情感,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提高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关系的好和坏,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美术的学习效果,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得到优化,为学生的美术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积极的氛围,学生自然会喜欢美术的学习,这样也会形成一个良好的情感教育氛围。要想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首先教师要具有较高的美术素养,它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不断地进行美术方面的训练和学习,来满足新课改中美术教育教学的需要,从而提高学生美术教育教学的质量。另外,高中美术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积极的、充分的尊重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对美术作品的认识,让学生结合作品创作的背景,来充分认识创作者的意图,来理解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另外,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很重要。高中生作为个体,是有人格、有尊严的人,因此如果教师在美术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尊重学生,不理解学生的想法,学生的心理会产生阴影,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会受到阻碍,师生情感教学无法顺利进行。所以,在美术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基础。

三、结语

“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是 “核心素养”的核心问题。教育部门和教师应当重视地方文化的发掘、整理、开发、利用,形成有效的校本课程,唤醒人们更多地关注自然、生活、生命、社会,以及身边的文化遗存,让学生真切地感受身边文化的存在,不忘历史、文化史,延续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方文化,让这种属于我们自己的地方文化生根发芽,不断传承。作为一名高中的美术教师,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告诉我,提高民族文化的素质需要美术文化教育,塑造民族的性格需要美术文化教育,开放民族的胸怀需要美术文化教育,提升民族的理想需要美术文化教育,推动民族的创新同样需要美术文化教育。美术文化教育在提升“核心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知凡. 基于高中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命题与测评[J]. 教育参考,2016,04:9-17.

[2]李艺明.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美术鉴赏课――千年历史文化古镇贡川[J]. 学周刊,2017,10:232-234.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2篇

那什么是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哪些内容?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共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六大核心素养,18个具体要点。其中,文化基础中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在人文底蕴中又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审美情趣的重点是“具有艺术知识、技能和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这些素养的培育只能在艺术教育中实现。其中美术课承担着很大的重任。

那如何在美术课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

一、美术课就是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作美的阵地。

(一)课前备课一定要找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点

美术课堂看似枯燥,但是里面蕴含着很多美的元素。因此,教师在上课时,一定要精心设计课堂内容,要变单纯的知识传授变成美的欣赏,美的创作。要多搜集整理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让学生来欣赏,让学生感受美的存在。要让学生放宽眼界寻找课堂外面美的东西,让学生在寻找的过程中来发现美。教师在进行指导创作的时候,不是单纯教给学生创作方法,而是引导学生自由去想像,自由去创作,让学生有一种创作的欲望,这种创作的欲望就是一种表达美的欲望,只有学生创作欲望被激发出来,学生才能够真正感觉到美的存在。美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展美、感受美,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评价美。要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认识到这个世界所有的事物不都是美的还有一些不美的东西存在,但是,我们要学会辨别,学会审美,用自己的笔来表现美,来宣传美。在评价美的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评价方法,在评价中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审美能力。有了正确的评价方法,学生才能够真正认识到这个世界有很多美的存在。这个世界是多么地美好。

(二)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要建立在扎实的技能基础上

美术教师一定要大练基本功,一定有过硬的课堂艺术和教学方法,一定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自己的作品来表现美,懂得创作美的方法。审美情趣是学生重要的核心素养,只有学生心中有美的存在,学会审美,主动去发现美,去创造美,学生心灵才是美的。当然,要想真正让学生具有审美情趣,还需要我们认真去研究,努力去探索,特别是要抓住核心素养的学习,用正确思想来武装头脑,在课堂中不断实践,不断研究和探索,针对学科的特点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我想抓住了核心素养的本质,在课堂中有意识的去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就一定会形成,就一定会为未来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

二、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尽可能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一)尊重学生不同的情感表达

美术,是一种表达,是一种沟通,在创作者和观众之间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从而引起共鸣。通过美术教学过程和学生坦诚地进行情感的沟通。让他们在作品中自由地宣泄情感,不要在作品内容和形式上过多地去束缚和限制他们。比如,同样的风景,在某同学的画中体现出来的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但在另一个同学眼里,则有可能是乌云密布,荒凉一片。这样,让他们把平日里所不能表现出来的各种情绪都在美术作品中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始终保持对学生的尊重与激励,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可减轻或消除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压力,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改善学生的负面消极的不良情绪,使学生乐于学习。

(二)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差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就兴趣而言,有的喜欢体育,有的爱好音乐,有的迷恋美术,有的倾心文学;所以要承认和尊重每个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差异。有些学生的成绩不好,就会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批评、指责和埋怨,严重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让他们心里找不到一个平衡点,就会在负面爆发,引起学习差、纪律差、思想道德败坏,等一系列的问题,导致越来越多“问题学生”的产生,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所以,鼓励学生尽可能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正所谓“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未必就要在文化学科不见起色的成绩上去耗尽他们的精力,去伤害他们的自尊。

(三)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心理学认为:受教育者的心理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又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让学生主动地学,创新地学。多赞扬鼓励学生,达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理。在教学中多加强积极的心理暗示,如:“你真棒!”“你画的真好!”“没问题,你肯定行!”。并同时和学生建立多些联系,消除他们的紧张心理。

(四)训练学生的自控能力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3篇

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美术审美教育就是要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逐步塑造人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情感,美化人的心灵,使其更加热爱生命。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不是简单的学科知识与技能,而是将美术学科或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是美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美术学习期望获得的主要成就。因此,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是为满足21世纪快速变化的社会需要,对美术学科育人目标的再思考。

一、培养审美情趣,让学生的感官敏锐起来

达芬奇认为视觉是人的心灵与外界沟通的要道,是最准确的感官。视觉体验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形象内容感知阶段(即这是什么东西)。第二层次是形式认识阶段(即是怎样表现,怎样做的)。学生开始关注画面中的色彩、造型、构图等形式语言的认知,这是加深学生审美体验,提高审美的理解能力的关键环节。第三层次是情感共鸣阶段(即看了之后自己有什么感受、想法)。

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观察,说出自己的感受,并对作品进行评价,如学习岭南版四年级上册《千姿百态的树》这课之前,先利用课余的时间和学生一起欣赏教室前面植物园的植物和叶子,让学生边看边思考:有哪些种类的植物?不同植物的树干、树枝、树叶在形状、颜色、大小方面又有什么不同?实物植物的观察加上课堂上叶子图片的观察,使学生认识到不同植物在形状和色彩上的差异性。这样,他们反映在作品中的植物异彩纷呈。学生绘画视觉语言的丰富离不开各感官的敏锐感知,教学中让学生用眼睛去发现,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观察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

二、鉴赏优秀作品,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

我们在让学生进行欣赏时,必须选择含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作品或具有强烈美感的图片、实物,让学生进行欣赏。这是培养儿童艺术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让孩子从小就接触经典,与大师直接对话,孩子发展的起点高了,眼界开阔了,对美的视觉体验和选择也会更敏感。在世界艺术宝库中,有各种类型的丰富的艺术作品,都是我们进行欣赏的素材,都可以为我们教学使用。例如我们在进行美术课《绘画作品中的劳动者》时,就可以出示列宾的绘画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等作品进行欣赏。通过与大师作品的经验接触,孩子们吸收了艺术大师们的创作意境和表达的情感,在潜移默化地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灵世界,丰富着他们的艺术感觉,提高他们的综合艺术素养。

三、多渠道结合,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具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将为学生审美判断能力的培养提供不可多得的活力源泉。小学生活泼好动,对新奇的事情保持着时刻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将教学内容通过动画、声音以、动态图片、微课和多媒体游戏的形式展示出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的主动积极性和热情,在使得学生获得了大量的知识信息的同时培养自己的审美判断能力。

同时学校应积极组织定期开展美术实践活动,例如,组织画展,参观展览、举办社团交流展示活动等。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或鼓励学生走出教室体验大自然,让学生去到公园、乡村等地方,引导学生积极观察身边的一切,发现大自然的美,发现身边的美,多渠道结合、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

四、情感共鸣,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美术教学;教材

一、小学高年级培养美术核心素养的意义

在日常教学中,高年级学生由于获取信息途径的多样,身心理的飞速成熟等原因认为自己什么都懂,老师讲得太简单形成眼高手低的学习困难期。小学美术素养的培养是美术核心素养的起点,从学习程度上来讲,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美术学习主要是选择合适的技法运用,对不同艺术特色的理解、审美等一系列素养方面的要求,这些素养的培养需要学生认真领会作品背后自然、社会、文化、思维方面的间接经验,在美术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美术基础能力的参与,这些是小学美术素养的培养核心。

二、小学高年级美术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一)重组教材课程目前,小学美术教学主要依赖于教参,以2019版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为例:通过表格(表1)我们可以看出第8至11节,第14至15节课程都与画人物有关,但是加入了《运动的动物》和排排动作这两节课将整个人物画单元一分为二,采取单元和单课结合式编写,独立的分为单人和家庭两个教学部分,对学习人物的深度会产生情境中断的现象。每一堂课仅仅获得本堂课的关注,并没有触动学生自身经历从而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寻找独立课程与小单元课程的关联之处,根据线索调换课程之间的顺序将情境串联起来,打造一个长期的主题大单元课程。就以上述的人物画课程为例:本单元的主题就是学画人物画。人物画常以身边的人为描绘对象,这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基于这一点可以从绘画主体入手将有关动物的两课先排除;再根据描绘的是静态还是动态,绘画材料的难易度将比较难表现的课程排除。这样我们就等到了初步形成的人物画单元。根据初步形成的人物画单元课程我们可以再细看各课的关联,比如《画人物》《爸爸妈妈》两课都要求用写生的技法,因此可以将这两课放在一起,在这两堂课中系统学习写生技法,之后根据其他线索安排后续课程。具体人物单元课程如下:1.走进人物画——画人物(一课时)。学习人物五官、比例,学会运用线条表现人物。2.研究人物画——画爸爸妈妈(一课时)。选择爸爸或妈妈作为观察对象,结合爸爸妈妈的职业、爱好、特长等细节抓住爸爸妈妈的面部特征去表现作品。3.欣赏构思大师画——欣赏、学画大师装饰画(二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学会从欣赏、分析、评价三方面欣赏大师的人物画,在课外选择一位大师利用网络资源了解这位艺术家。第二课时选择一位自己最喜欢的大师,尝试模仿其风格画爸爸或妈妈的装饰画。4.创作人物绘本——瞧这一家子(二课时)制作家人间发生的趣事绘本。在这样重新整合的单元课程里,学生在教师和递进型任务要求的指导下,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整经历了“如何创作人物画”的美术体验过程。多种表现方式的尝试,深入学习人物画的相关美术知识与技能,为爸爸妈妈创作装饰画、绘本,是让学生会联系到生活情境的“真实性学习”。

(二)图文传递知识以往由于高年级难教、课堂纪律难管的原因,导致小学高年级美术课堂普遍以技能的讲解为主,学生的思维受限于展示的图片中,对图片背后情感等深层知识理解不到位。美术教育依靠视觉图像但不仅限于视觉图像,在高年级我们让学生读图不只是对图像的识别,是要对图所要表达的情感、精神的识读。图片并不是单纯的展示,而是图以何种方式展现给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1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言识读能力丰富,如果通过文字结合图片的方式,相信完全可以给学生带来全新的视觉印象。图文结合主要是通过“以文导图”的方法去实施,学生美术作品的创作虽然提倡自主完成但是需要教师的引导。水墨画人物一课中,由于用到了水墨这一传统材料,所以我想到了用历史人物作为本课的主题去开展教学。因此我用一个历史人物的故事去引导学生用水墨画出人物的特征。案例:水墨画人物——历史人物木兰从军花木兰是古时候的一名女子。年少时正碰到皇帝招兵,她的父亲的名字也在名册上。她的父亲因年老多病而不能胜任,木兰便女扮男装,替父亲出征。骑马转战共十余年,多次建立功勋,屡建奇功。根据上述文字和图片,我向学生提出以下几点问题思考:1.读完这段文字,你想到木兰长什么样子?2.你心目中的木兰身上有哪些品质?文中的哪里表现出了这些品质?3.如果你来画花木兰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材料表现?在画的时候要注意哪些地方?从而告诉学生,用水墨画人物需要表现该人物的典型特征、内在品质如木兰是个女生,她是替父从军,她坚韧、勇敢等是不会变的。至于学生选择木兰从军前还是从军时或上阵杀敌时等等就全凭学生自己的自主意识。

(三)例规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往往采取“规——例——规法”的形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方式在五六年级实施时会出现面对老师的提问往往会出现全班大部分人不敢兴趣,只有几个或总是那几个人回答,老师不知道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新知识,得不到及时的反馈的困境。这是因为教学中“规——例——规法”是先给出一个规律,接着呈现一系列例子,分析这些例子是如何说明这一规律的方式去理解该规律,再通过一些例子实践此规律的普遍方法导致的。发现问题是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首要环节,基于这个环节才能开展学生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学生对活动否定、消极的态度会从发现问题的环节开始逐步阻碍问题的解决,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因此,我们可以调换例规法中的展现顺序,先现出示某个概念的几个例子,接着抛出这个概念的定义,然后在这些例证中分析印证这一定义完成教学。从例子入手抛出界定含糊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多角度的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达到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培养。

三、结语

我国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表明国家对学校要培养学生所具备的素养提出具体的、每门学科要落实的要求。素养的培养需要长期,作为学生知识获取最基础的小学阶段应逐步渗透学科核心素养于教学实践中,遵循“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学生美术方面的各种能力,为学生美术素养的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程瑞清著.《一丘平台——图文美术教学新主张》,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5篇

一、掌握素质教育的含义,明确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

美术教育的定义是将人类在视觉艺术方面创造的理论、技法及成果,按照教育规律再创造成适合不同对象的教学材料,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公民对美的认识、判断、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可见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公民的素质,也是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层次、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上。

美术教育除了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外,还应该特别重视学生自我观察、自我发现、自我整理、自我创造等能力的培养,并把这些能力贯穿于美术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结合美术学科特点,发挥其特殊优势,发展学生的智力。在学生进行美术学习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其个性,加强创造性思维训练,开发其潜能,利用学生的一切可用条件,联系其他各门学科的内在因素,达到学生学会发现美、审美、爱美、追求美、创造美的学习氛围和兴趣,最终把美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真正转移到素质教育轨道上来。

二、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制约,多数美术教师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感到枯燥,更增加了学生对单一教学的反感。学生学习好美术学科的最好途径应该是利用综合知识,结合实际课堂教学内容,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我攻关,突破重难点,增强学习积极性,从而获取知识,为未来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把艺术教育由专门传授技法技能转为培养素质这是美术教学的革新,符合现代教育思想与规律。

在基础教育中,学生应具备的基础素质主要是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等,学生的素质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忽略和缺少哪一方面都不完整。在课堂教学中,我把美术教学比作一门综合性学科加以分析理解,应用一些教学常识,对学生进行有逻辑的启发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我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直接观察对象、认识对象,运用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在欣赏课教学中,我要求学生结合作品内容,运用政治、历史、人文背景、社会科学等领域对作品进行理解分析。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从而激发学生加深对美术的了解和热爱。在创作课中,我结合语文、英语中的写作和音乐中的艺术效果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艺术教育贵在创造,艺术学科要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才能,促进学生其他方面综合性可造才能的发展。

三、结合实际,落到实处,让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融为一体

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了提高,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智力也得到了发展,学生学会了辨别区分美与丑,学会了从生活中发现美、追求美、表达美、创造美,从而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学习和生活。学生的艺术素质和综合素质也相应得到了提高。

让学生走出课堂,到自然界中去,让学生通过对祖国的名山大川、生态环境、花鸟鱼虫、林园风景的感受;通过对日月星辰、江河湖泊的观赏等。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提高学生的审美原则,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通过参与学习逐步提高审美能力,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思想品德,这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基本保证。

让学生到美术馆、博物馆、展览馆等参观,充分利用多元文化资源,让学生观察、欣赏美的事物。在活动中重视直观性原则,重视教学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直接观察对象、认识对象,运用现代先进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掌握知识,马蒂斯曾说过:“创造始于观看,而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需要一种努力。”创造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核心,艺术教育贵在创造,艺术学科要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才能,促进学生其他方面综合性才能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注意营造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环境,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囊括世界。”从形象思维入手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提倡独创精神,加强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