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绩效考核管理办法

高校绩效考核管理办法

高校绩效考核管理办法

高校绩效考核管理办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民办学院教师绩效考核机制

绩效考核是一个非常熟悉的名词,很多民办学校负责人都声称自己学校亦开展绩效考核。但是,其绩效考核也存在不少问题:他们所说的绩效往往大部分是根据其主观判断,而不是客观的事实,或者有客观事实,而这些事实往往不全面,不能真实反映员工的工作表现,不能通过考核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甚至影响一些教师的正常教学,使其为考核而教学,不注意教学质量的真正提高。因此,以公平、公正为原则,建立科学的员工绩效考核体系,对民办学校来说非常重要。

一、绩效考核的含义

绩效考核包括绩效评估与绩效管理两方面。绩效评估通常指的是一套正式的、Y构化的制度,用来衡盘、评估及影响与员工工作有关的特性、行为及结果,发现员工的工作成效,了解未来该员工是否能有更好的表现,以期待员工与组织均能获益。至于绩效管理则是一套有系统的管理活动过程,用来建立组织与个人对目标及如何完成该目标的共识,进而实行有效的员工管理方法,以提升目标完成的可能性。所以,绩效考核不仅包括个别员工的绩效评估,更将个别员工的绩效与组织的绩效结合,最终目的是提升整体组织的效能。

二、民办学院教师考核机制现状

目前民办高校教师绩效考评有不少问题:比如缺乏明确的教师工作绩效考核标准:工作绩效考核标准不贴切或主观性太强;工作绩效标准不现实,不能激发教师的潜力;工作绩效考核的可衡量性太差;考核者可能出现偏见、晕轮效应、经常性误差、居中趋势以及害怕出现敌对情绪等:工作绩效考核的反馈不良,不能进行积极的沟通;工作绩效考核使用的数据出现偏差或出现多重考核标准、权重确定失误以及考核频率的确定不当等等。

传统的民办高校的教师评价是由其管理者在内部管理机制中完的。常以学校督导评价为主体,按照上级主管部门对教师的定位制定评价标准,更多的聚焦在教师评价指标的教育维度上。这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冲突,对教师人力资源的自我开发也会产生一定的阻滞作用。内部督导评价固然具有监督、调控、指导、支持的功能,但其极大的导向性和权威性有可能导致民办高校教师的主体性缺失,价值取向上趋于功利主义,出现强制性的理性主义管理倾向。标准的理想性容易导致民办高校教师创新能力的降低,影响民办高校的特色发展。

1.普通高校的教师考核机制。《教师法》的规定,高校教师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实绩。这是教师考核内容的国家标准,是高等学校为实现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对教师的要求的体现。我国高校考核由学校内部自行组织,主要采用的是定量考核方法,也就是机械式的算分数,即把各类教授、副教授、讲师划成若干档,然后规定每档的分数,而分数由上课类别、到款课题费、数等组成。对教学工作量的考核主要以量化的教学学时为依据,对科研工作的考核主要以量化的科研经费为依据。在考核工作中,设定诸如学生评教、领导听课、教师互评、考核小组考核、领导考核等若干个评价指标,每个指标占一定的分值,最终为每个教师计算综合得分作为考核依据。

2.民办学院与普通高校教师考核制度的比较。

2. 1基本模式相同。我国教师考核以学校内部自行组织考核为基础,学校主管部门给以鼓励、支持和指导。民办学院一样基本采用教师填写、教研室(研究所)审核、院系部决定、学校审查各案的方式进行。

2. 2具体考核指标有所调整。普通高校教师考核强调科研与教学工作量两方而,重点在科研方而,所有的晋级和评比都会有科研方而的硬性指标。但对民办学院来说,师资力量的缺乏和年轻化,决定了不能采取或者不能强调到科研经费、具体到款课题费、数等方而要求。

2. 3民办学院对考核工作的重视程度较高。多数民办学院中,因没有普通高校教师的编制,教学工作更偏重应用性和实践性等原因,对优秀的高校教师没有明显的吸引力。作为民办学院,在依托优质教育资源,保障教学质量的要求下,必须高薪待人。有效的薪酬制度是与教师考核制度相辅相成的,我国的人部分民办学院都对考核工作高度重视。

三、民办学院教师考核机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民办学院教师考核机制在实践中还呈现出一}}亚待解决的问题。结合自身工作实践,笔者浅析现有独立学院教师考核制度存在的一此问题。

1.考核标准设置缺乏科学性。在考核内容设定上基本上为德、能、勤、绩四个方而,比较模糊。对工作的量和质没有科学合理的定量考核指标,考核结果带有片而性,不能进行同系列的纵向比较和各系列间的横向比较,达不到奖优惩劣和自我完善的目的。

2.考核标准缺乏针对性。考核标准对不同职务、不同岗位的教师没有区别对待。教师中有教学、科研、行政、教辅、工勤等不同岗位和高级、中级、初级等不同专业技术职务系列,但考核却用一样的标准。还有考核指标体系无法兼顾全而性与可操作性,指标体系与环境发展之间存在矛盾,指标偏重行政等问题。

3.考核价值不平衡。学生评教的考核价值很难真实反映教学水平。有的学生觉得合眼缘的就是好老师。年轻、漂亮的老师往往很受学生欢迎,考核分数很高。

4.考核工作低效率。缺少科学的分类考核标准,一此学校对自身定位不准确,在制定考核标准的时候,仅仅是简单地照仿其他独立学院设置的考核内容,缺少战略性的科学规划,缺少有针对性的考核内容,只看重业务能力、科研成果等硬指标,缺少先进的考核于段,很多学校对教师的考核采用于工涂卡、人工统计,难免出现误差。

四、民办学院教师绩效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1.学院的管理者不够注重对教师进行绩效管理

在我国,民办院校的领导并不是十分重视教师的绩效管理,对绩效管理的效果也没有充分的认识,简单地认为绩效管理就是绩效考核,没有把绩效管理和民办学院长期的战略目标结合起来。民办院校在对教师实施绩效管理时,学校职位较高的领导首先在态度上就不是十分重视,同时也没有直接地对教师进行组织管理,以为绩效评估完了之后整个绩效管理过程就结束了,没有进行后续必要的反馈和沟通,那么就更谈不上对教师进行绩效改进,还有一些院校把绩效考核的结果完全看成是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标准,甚至对于绩效考核结果较差的教师进行解聘,而不是帮助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之,目前的院校在绩效管理时,由于领导的不够重视,并没有很好地利用绩效考核结果,也没有把绩效管理跟教师和院校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使绩效管理失去管理的价值和意义。

2.中层干部没有足够的执行力度

民办院校的高层管理者对教师绩效管理认识不够充分,这使得学校的许多中层干部对绩效管理也不够重视,相应地执行力度就会减少,而学校的中痈刹康闹葱辛Χ戎苯佑跋旒ㄐЧ芾淼闹葱薪峁。在民办院校,学校的许多中层干部同时兼顾教学的任务,中层干部要进行教师绩效管理,并对教师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改进,一方面,加重了中层干部的工作内容,而且在执行过程中很难保证教师绩效管理的公平、公正、公开;另一方面,这些中层的干部觉得教师绩效管理应该是由人事来执行,这使得中层干部在执行时十分被动。因此,中层干部对教师绩效管理的执行力度不够,在绩效管理过程中缺乏上下级之间的有效沟通,相应绩效管理的作用也大打折扣,失去意义。

3.教师的积极性不高

实施绩效管理就是为了找出个人、组织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但是,多数院校在绩效管理时并没有反馈这一环节,只是对教师的绩效进行评估之后就结束了,没有反馈那么相应地就不会使教师的绩效水平得到提高,因此,多数民办院校的教师没有积极参与到绩效管理中来,同时认为绩效管理是管理者的事跟自己无关,态度不积极。另一方面,许多民办院校没有完善的评估指标,教师甚至不知道绩效管理的计划、目标等方面,这种不规范化使得一些教师积极性不高,参与的热情也不高。教师对绩效管理参与热情不高使得民办院校绩效管理效果不明显。

4.教师绩效管理考核存在不公平现象

由于民办独立院校管理者对绩效考核工作不够重视,导致教师绩效考核存在不公平现象。具体表现为过分重视教师学历和职称,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学历和职称是能否胜任教学岗位的一个重要条件。在大多数公办院校在人员选拨和录用上可能比较重视这个问题,但在工资待遇相差不很大,在一些民办独立院校讲师、副教授、教授,本科、研究生、博士之间的待遇差距很大,这样确实能够吸引很多高学历和高职称的人才,但是极大的打击了一部分工作积极能力强、工资低的教师,造成了混日子、磨洋工到校外兼课、办培训班、从事第二职业,有些人把主要精力用在追求学历和职称上,还有的教师为了多挣工资拼命多上课重量不重质,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五、建立有效的绩效考评体系的途径

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绩效考核一般分三个主要步骤:界定工作本身的要求;评价实际的工作绩效;提供反馈。首先,界定工作本身的要求意味着必须明确民办高校和教师在工作职责和工作标准方面达成共识。其次,工作绩效考核就教师的实际工作绩效与在第一个步骤所确定的工作标准进行比较,比较时通要使用某些类型的工作绩效考核等级表。最后,工作绩效考核通常要有一次或几次的反馈,在这期间,应由管理人员同下属人员及教师一道就其绩效和进步情况进行讨论。

为了促进教师个人的发展,还应共同制定必要的人力开发计划,依据绩效考核的原理,民办高校在分配教学任务之前,首先由校师资管理部门与教师个人进行深度会谈,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订立详实的、有可操作性的工作目标,编写工作说明书,并事先制定好量化的考核标准。同时师资管理部门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监控其工作进展,随时对工作的进程和短期效果进行反馈,以调整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使工作绩效的优化得到保证。

另外还要注意的一点是:教师的许多工作是很难仅仅从质和量两个维度来衡量的,比如备课的工作量、批改作业的工作量、搞科研时查阅资料的工作量等,这就给绩效考核带来了很多的困难,而教师的工作量主要由教学和科研两部分组成。同时,课程的难易度也可能带来绩效考核的偏差。科研工作中的课题和论文两个维度也不全面,因为课题获得以及成果发表很不容易,论文的发表和质量的考核都不是完全可以进行量化的对象。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或预见性的偏差,可以综合使用各种不同的考核方法,比如目标管理中的考核方法、行为锚定等级考核、面谈、描述表格法或关键事件描述法,将理化标准与行为描述相结合,根据权重的分配分析最终数据,综合考核。

六、结论

总之,通过对教师工作绩效的考核,能够在教师中建立良好的竞争机制,强化教师正确的教学和科研行为,引导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为未来的教育教学计划提供量化化的借鉴对象。从某种程度上说,民办高校教师的绩效直接影响民办高校的绩效。对教师的绩效考核作为民办高校师资管理部门进行教师管理的有效手段,通过绩效考核可以使民办高校的教师提供其工作情况的反馈,使其扬长避短,改善绩效,提高综合能力与素质。绩效考核的结果又是奖惩、培训等人事决策的重要依据。当然,在绩效考核中要注意以人为中心,考核只是民办高校教师管理的一种手段,提高民办高校办学质量、提高民办高校教师素质才是根本,因此不仅要关注民办高校教师考核的结果,更要关注民办高校教师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过程,从而打造纯一支具有高素质的民办高校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晓月.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初探.[J]北京教育.2000年第,10期.

[2]毕岩、工强.独立学院教师考核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沈阳建筑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高校绩效考核管理办法范文第2篇

公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考核普遍存在着思想上重视不够、使用效率不高、盘亏现象突出、占有苦乐不均、使用记录不完整等问题。究其成因主要由国家及主管部门对高校缺少成本核算的政策与高校内部缺少重视资产使用绩效的管理环境所致。应通过树立成本观念,强化绩效意识;建立“权责发生制”会计制度,夯实绩效考核基础;促进共享平台建设,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科学制定配置标准,全面实施效益评估;控制增量预算,实施全程监控;注重结果运用,强化奖惩机制;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等措施,以不断加强公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绩效工作。

关键词:

公立高校;固定资产;绩效考核

为促进固定资产的有效配置,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很多高校对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进行考核,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确实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与完善。

一、公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绩效不高的成因

公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考核普遍存在着思想上重视不够、使用效率不高、盘亏现象突出、占有苦乐不均、使用记录不完整等问题,究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国家及主管部门对高校缺少成本核算的政策所致(1)宏观法规政策缺失,导致不讲办学成本与讳言使用绩效。一是法律法规没有要求按成本办学。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七号)虽然指出:“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根据在校学生年人均教育成本,规定高等学校年经费开支标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订本行政区域内高等学校年经费开支标准”;2005年国家发改委虽然出台了《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试行)》把高校教育培养成本纳入政府监管范围,但严肃来讲不是通过会计核算程序计算而来的会计成本,只是一种统计成本。虽然2006年12月25日教育部就说正在和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研究高校学生生均培养成本的计算和核算方法,[1]但是直至今日也没有制定出大学生培养成本。再如《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都没有要求进行成本核算。由此造成高校所有人员没有成本意识,不按成本办学,导致资产使用绩效普遍不高。二是办学条件与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办学没有资产使用绩效衡量指标。如规定“教学设备利用率”,对校内实训条件优秀的则要求“利用率高”:“①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理工农医类≥4000元,文史财经管类≥3000元;②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8台;③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座位7个”,[2]却没有对教学设备利用及校内实训条件提出量化指标。另外规定的合格要求是:新增教学仪科研器设备所占比例不低于10%。(2)主管部门的“指定”大赛设备及软件,导致部分资产使用的单一与低效。目前,教育主管部门热衷于技能大赛,如某省2015年就组织了15次技能大赛,其出发点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能力,但是由于每项大赛在不同周期内都有不同的赞助商,而参赛又必须使用赞助商的设备及软件,这就迫使参赛院校不论有无同类设备及软件都必须新购这种“指定”设备及软件。导致其作用仅限于大赛,其受众面很少与使用绩效极低。其次,高校内部缺少重视资产使用绩效的管理环境

(1)绩效意识普遍淡薄,无偿使用观念盛行。

在高校内部对资产的诉求一直处于只讲需要,不讲绩效;只讲“社会效益”,不讲经济效益;只讲无偿占用;不讲投资问报;只讲我有我用,不讲共有共享。在重视采购,轻视管理的环境下,导致在“教学需要”、“社会效益”的幌子下,各部门在资产配置上普遍追求“大而全”、“小而全”、“不求人”,致使重购不止,利用偏低,闲置浪费。[4]

(2)重视账物相符,忽略使用绩效。

一是重视账物相符。在高校内部尽管每年都要进行一次资产清查,但是其核心是为了完成《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所要求的“年度终了前应当进行一次全面清查盘点,保证账实相符”亦即资产管理一直是以账物相符为主要目标。二是不讲使用效率。对如何集中管理,余缺调剂、物尽其用、资源共享等现有固定资产管理的核心问题重视不够、考虑不多。[5]既缺乏对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的刨根问底,更没有建立资产使用经济责任制度,造成重复购置,低效使用。

(3)未建衡量标准,考核缺乏依据。

一是资产使用绩效考核缺乏政策标准。关于贵重仪器设备的效益标准教育部做出了明确规定,高校在进行资产绩效考核可以作为参考依据。而关于非贵重仪器设备的效益标准则无论是教育部,还是各省教育主管部门,虽然都要求进行资产管理绩效考核,但是普遍停留在定性标准上,没有明确的量化指标。如《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教财[2012]6号)尽管要求:“真实地反映和评价本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绩效”,“坚持分类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日常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绩效考核与预算考评相结合,采用多元化的指标体系和科学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高校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和有效性”,“资产管理绩效考核,应当包括国有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和处置等主要内容”,但是却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再如《江苏省省属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考核评价实施细则(暂行)》(苏教财〔2013〕4号)考核内容之绩效管理(10分)也只是中列出了(1)开放共享(5分):高校逐步实现各类资产开放共享3分与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率逐年提高2分;(2)建立资产绩效考核办法(5分):建立校内资产管理绩效考核办法2分与设置绩效考核指标3分,同样缺乏量化标准。二是资产购置论证缺乏标准。不仅要论证申购理由、拟购仪器功能指标及质量调查情况报告、购置与使用的风险规避与应对方案,更重要的是要论证开放共享、使用效益。如校内同类仪器工作机时小于1600h/a,则不主张购置新仪器等。[6]但实际上则是只论证申购理由,致使从源头上就注定了使用的低绩效。三是资产使用绩效考核缺乏客观依据。如某校对10万元以下的实验室进行绩效考核时要求达到1296课时/年,而事实上则是在127个实验室中只有2个实验室的课时达到了规定标准,平均仅599.78课时/年。这就失去了绩效考核的意义。四是资产使用绩效考核缺乏必要经验。如2013年江苏省教育厅规定在3年内对省属高校国有资产进行一次考核,并在2004年对12所高校进行试点考核。目前的情况是大多数高校没有开展过绩效考核。如上所述,某高职院也是在2004年底首次进行绩效考核,其间存在着许多困惑。

(4)设备使用单一,难以形成共享。

首先是使用单一。一是仅用于教学,几乎没有用于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二是仅用于技能大赛,而非还能用于教学、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其次是难以形成共享。由于缺乏一级共享平台(学校)和二级共享平台(院系),实验室建设中的课程化与小型化特征越来越突出,使用绩效越来越低。如某高职院在2004年绩效考核时,发现有2个实验室全年未使用,9个实验室半年从没开机,有的实验室全年开机仅8小时与16小时。

二、加强公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绩效工作的建议

1、树立成本观念,强化绩效意识

在这方面需要:一是高校领导要有成本与绩效的观念,要像抓教学与科研一样重视固定资产工作,把提高固定资产使用绩效管理水平列入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以便营造出优化固定资产绩效管理工作必需的良好氛围。二是高校实训与资产管理人员一定要有绩效观念、管理意识和责任担当。[7]不仅要宣传绩效管理的政策法规,而且还必须制定绩效管理的制度与标准,并且要进行科学严谨的购前论证把关,从源头上保证固定资产使用的高效化。

2、建立“权责发生制”会计制度,夯实绩效考核基础

目前,高校会计制度一直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尽管已要求计提折旧,但是并不对高校管理活动进行成本核算。只有根据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逐步建立“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制度,并进行成本核算,才能夯实对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进行真正考核的基础。[8]促进共享平台建设,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创新管理机制,加大资源调剂。认真分析学校闲置资源的现状,搭建资源调剂平台,积极推进闲置设备调剂工作,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3、科学制定配置标准,全面实施效益评估

要摸清配置依据。认真学习国家、行业相关的办公用房、办公设备的参考文件,领会文件精神,制订符合学校实际的办公用房、办公设备的配置标准。要深入调查研究,论证测算标准,开展标准试点,全面系统实施。要加强目标效益评估。即以项目申报时预定的每年使用目标为标准,在年底对每个项目的目标效益进行评估。其次是教学与资产管理部门对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进行年度评价,作为今后是否扶持的依据。再次是严格控制报废报损。报废报损既不能取决于使用部门,也不能取决于教学与资产管理部门,而应由专家组论证决定,以提高报废报损的科学性。

4、控制增量预算,实施全程监控

要控制增量预算。对增量资产的配置进行全程、系统监督,以实现固定资产静态管理与动态管理的相结合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率。要注重结果运用,强化奖惩机制。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不能停留在反映情况和问题上,必须真正与预算管理、提高效益相结合,以形成“钱投向何处,绩效说了算”的新局面。[9]因此,必须完善资产管理绩效的奖惩制度,对使用绩效偏低的部门不仅要停止新增资产,而且要在学校年度综合考核中实施一票否决制,至少也应当占有较高的权重。对使用绩效较高的部门不仅要保证其新增资产的需求,而且要大为宣传与褒奖。以保障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有效实施。

5、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要倡导自主学习。要学习国家、省主管部门关于资产与设备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理论学术界关于资产与设备管理方面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思路;同行关于资产与设备管理方面的新经验、新方法等,结合学校实际开创新的资产管理新途径。要开展高效服务。既要树立很强的服务意识,更要有突出的服务能力,以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要提升业务能力。要积极学习业务知识,密切结合学校的管理实际进行科学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石希.教育部:高校培养成本核算方法正在研究中[Z].2006-12-25.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Z].2004-04-19.

[3]教育部办公厅.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Z].2004-02-06.

[4]张煜.以绩效管理推进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水平[J].经济师,2011,(05):97-98.

[5]王玉香.公立高校固定资产使用效益评价研究[J].会计之友,2015,(05):93-96.

[6]凌辉等.大型仪器购置可行性论证的方法与流程[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10):224-227.

[7]朱丽霞.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创新探讨———基于绩效视角[J].现代商贸工业,2012,(19):122-124.

[8]朱丽霞.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探讨[J].经济视角(上),2012,(05):146-148.

高校绩效考核管理办法范文第3篇

绩效管理是一种提高员工的绩效和开发团队、个体的潜能,使组织不断获得成功的管理思想和具有战略意义的、整合的管理方法。它包括岗位分析、制定绩效计划、实施绩效考核、绩效考核结果运用的循环过程。管理者通过运用科学的手段对员工的绩效进行考核,找出不足之处,使员工朝着更高的绩效目标努力。

对高校的行政办公实施绩效管理,既是突破旧的管理模式,增加学校自身竞争力的需要,也是提高整个高校行政管理办公人员素质的重要途径,它最终可以促使和引导学校与教职员工的个人发展达到双赢的状态。

2当前高校行政办公中绩效管理的缺失

目前高校行政办公管理一般采用的是科层制,即在校党委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下,实行校、院(系)两级管理层次。在校级管理层次上,设若干职能部门,每个副校长分管若干部处、院(系),每个部处又分若干科室分管具体工作。院(系)是最终执行任务和指令的基层单位。

在学校总目标管理下,各级行政管理单位制定自己的分目标,以岗位责任制的方式固定。各级管理单位都以一整套规则和程序来规范组织及其成员的管理行为,以保证组织管理的一致性、明确性、稳定性;学校的重要决定和指令一般以文件、会议的形式向下传达,并要求严格照章办事,以确保学校政令畅通。

然而在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运行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1)明确的部门分工和比较模糊的工作界限存在一定的矛盾性。在工作过程中,部门间的划分比较好确定,但有些具体工作并不好绝对划分;有的工作可以划归这个部门,也可以划归到另一个部门,工作本身存在于部门分工间的缝隙。工作如果不认真做,部门之间就会出现工作空档,容易导致推诿、扯皮等不良现象,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办公成本,降低行政效率。

(2)职级权威和行政权力的集中,容易导致官本位思想盛行。高校行政管理为了保障工作的平稳运行,每个部处、院(系)单位,按照管理权限和岗位责任的不同,设立了不同的职级,由高到低,形成金字塔式分布的管理等级层次;并且上级的行政命令和权力被认定具有权威性。这种状况容易使低职级人员将注意力集中到对上级职位的崇拜上,容易将对事负责、对工作任务负责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对人负责、对人际关系负责上,导致“官本位”思想风起。实际工作过程中,有部分人就会过分注重人际关系,对上级领导绝对顺从和迎合,而对工作却敷衍了事,得过且过。

(3)政出多门,“婆婆”过多,基层工作负担沉重,部门间又人浮于事。目前大部分高校都采用定编定岗的方式进行行政管理,以事定岗、因事设职,以满足管理本身的运行需要。在岗位设置上,基本采取一人一岗。但是不同岗位之间工作量的多少、范围都不尽完全对等,所以就造成部门间甚至同部门不同科室间工作不均衡,人浮于事与超负荷运行并存,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4)现行高校的行政管理主要依靠各类规章制度和各岗位职责来约束教职员工行为、促使他们完成工作任务。这种管理方法比较机械、单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致使大家逐渐丧失管理的个体精神,容易导致整个管理系统效率低下,整体工作目标难以实现。

3绩效管理在高校行政办公中的运用

目标管理法是目前在高校主要使用的绩效管理方法。它由学校的上级管理人员与下级管理人员一起制定管理目标,并由此形成每个成员的责任和分目标,明确规定每个人的职责范围,最后又用这些目标来进行管理评价和决定对每一个部门和成员的奖惩。高校行政办公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参差不齐,高校在发展战略既定的前提下,应遵循目标管理原则来构建行政办公管理人员的绩效管理体系,这样更容易调节和带动全体管理人员的积极性,管理效率将会明显提高。岗位分析、绩效分析、绩效考核、绩效考核结果运用是高校行政办公绩效管理系统紧密联系的四个阶段,可以分别与目标管理的计划、执行、检查和激励四个阶段相结合,激励管理人员在实现学校目标和院(系)工作目标的方向上努力,同时促进管理人员的个人能力成长。

3.1岗位分析

为了更好地进行绩效管理,使绩效管理工作成功而有序地进行,必须对高校行政办公人员的工作进行岗位职责分析、界定和说明,对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责、考评指标、任职资格等作具体描述,保证岗位说明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使它真正成为绩效考评的依据之一,使绩效管理落到实处。

3.2明确岗位职责和绩效目标,制定绩效计划

确定岗位职责目标即是确定行政办公管理工作的绩效目标;它是绩效管理考核的基本依据。岗位职责是在组织目标明确的前提下,通过层层分解,并在分解过程中上下沟通,达成共识,搞好定岗职责工作,以明确职务不同、岗位不同、管理职责也不同。设立切实可行的目标,形成较为合理的目标体系,通过目标设定,在对岗位进行相应分析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一起根据工作目标和职责制定绩效计划。

绩效计划从静态看,它是关于工作目标和标准的契约;从动态看是管理者和被管理人员进行沟通互动,对工作目标和标准达成共识,形成契约的过程。在绩效计划周期内,要明确管理工作应完成的任务,做到什么程度,又需在何时完成等,尽可能的详尽和周密。

3.3绩效管理的考核和考核方法

绩效管理的目标实施后,应对管理人员的目标实施考核。考核包括工作结果考核与工作行为评估两个方面。其中结果考核是对行政办公工作目标实现程度的测量和评价;行为考核则是针对办公人员在绩效周期内表现出来的具体行为和态度进行评估。考核应可能多角度、全面地去评价,尽量使用量化的指标和客观性的描述,以减少主观性的影响。对不能量化的指标,在考核时应尽量吸纳相关部门的意见,采用多向考核的方式,力求考评的客观公正性。并且减少不确定性和随意性,为绩效管理工作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3.4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

高校绩效考核管理办法范文第4篇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结果主要用作于年底奖金发放和评优的依据,考核目的较狭隘,定位不明确。一些行政管理干部仅将考核作为一项例行公事、当成了走过场的形式,甚至出现了他人代填考核表、工作总结的现象,使得考核秩序混乱,考核结果有失公允。很多学校虽重视绩效考核,但在实际操作却重结果轻过程,把先进的绩效考核管理当作传统的人事管理看待,忽视了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绩效考核没有起到提高工作积极性、责任感的作用,导致高校行政管理干部绩效管理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

现行的考核中,往往是按照事先制订的几个项目和多个指标,将考评等级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种。看似很健全很规范的考核方法,却无法对考核结果做出有针对性的评判和分析,更别说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了,出现了“优秀”轮流坐庄,大家都是“称职”的现象,学校管理层无法对考核结果做出有针对性的评判和分析。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考核仍是年终一次性考核制的传统考核方式,仅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简单的定性考核。落后的考核形式不容易区分每一个岗位教职员工的具体业绩情况,分不出优劣次序,达不到真实评价和全面考核的目的。考核形式化和走过场的情况就是长年采取这种考核方式造成的,甚至教职工产生无所谓的心理,考核变成了领导和管理人员的“负担”。

目前高校行政人员绩效考评定性有余、定量不足,大多采用主观描述方法。通常的做法是每人在年终填写一份年度考评表,逐一填写自己在一年中完成的事情,或写述职报告,让主管领导对员工个人的年度工作总结做出鉴定意见或者是通过召开职工代表大会进行民主测评。虽然部分高校也采用德、能、勤、绩四方面定量化的考核表进行考核,但评分标准基本上采用定性的描述,使考核结果主要由考评者的主观印象决定,容易产生晕轮效应、近因效应或个人成见等认识偏差。在操作性方面,现行的考核指标体系把德、能、勤、绩四大块作为一级考核指标,然后再逐项分解出若干二级指标,相应的给予每一指标规定分值,考核时逐项打分,汇总后得到总分。考核体系中,对每一项指标规定并不十分精确,缺乏可比性,在具体操作时只能凭印象打分,跟着感觉走。这就有可能出现同一个人却到得了两个不同的考核者截然相反的评价,这会使得考核失去应有的公正和真实性。

考核作为一种绩效管理手段,其考核的重点应是对既往的工作进行比较全面的总结,给被考核人指出明确的努力方向,这样的考核不仅有利于行政人员个人的成长,也有利于单位工作绩效的改进。理想的考核结果能让被考核者清晰看到自身优点及与周围同事的对比情况,对未来的行动产生指引性。然而,目前高校对行政人员的考评主要采用奖惩性评价即总结性评价,奖惩成了考核目的,虽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但过分专注于既往工作的总结,缺乏考核信息反馈,无法对行政人员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无助于提高广大行政管理干部的积极性,不利于管理、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实行绩效薪酬制度的价值取向

在高校行政管理干部中实行绩效薪酬制度,必须遵循正确的价值取向,主要是处理好“一个根本”、“两个关系”和“三个结合”。坚持一个根本,努力促进高校与教职工个人的共同发展在高校,学校与行政管理干部都有其既定的目标,教职工希望自己的劳动能够得到认可,取得尽可能高的报酬;学校则希望降低办学成本和提高办学收益,实现投入产出最大化。两者的目标既存在矛盾,又是相互统一的,这就需要在二者之间找到恰当的接口。只有将学校的发展目标同教职工的薪酬分配机制统一起来,才能够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鼓励教职工努力工作,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绩效水平,进而进一步提升教职工个人的薪酬水平。因此,学校在制定行政管理干部个人绩效薪酬制度时,要将学校的发展战略、办学目标的实现融入到管理干部的考核当中,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提供支撑保障,要将实现学校发展战略和办学目标的具体举措转化成每一个行政管理干部的努力方向,从而把促进学校的发展和个人的提升紧密结合起来。

一是处理好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关系。实行绩效薪酬制度,必须处理好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关系,即基础性津贴和奖励性津贴的比例要适当。以湖南大学为例,学校绩效薪酬部分,分为职务津贴和业绩津贴,职务津贴注重公平,按照各岗位、职务人员分等级计算额度,保障行政管理干部的基本生活,保证学校的和谐稳定;业绩津贴注重效率,根据各岗位人员的工作实绩计算,激励行政管理干部努力工作,促进学校发展的速度与水平。同时,两者之间的比例必须要恰当,如果激励部分过高,就会出现人心惶惶的局面,严重影响学校的正常办学;如果激励部分过低,则其功能难以正常发挥。根据部分高校的经验,奖励部分的比例大约占到40%-60%是比较恰当的,过高过低都起不到期许的作用,甚至会适得其反。二是处理好教学科研人员与管理人员的关系。高校行政管理干部在学校中与教学科研人员相比属于辅助和从属地位,从总体水平上看,他们的收入、声望等都处于相对劣势。在绩效薪酬制度的制定中,也要处理好两个队伍之间的关系,既要相对独立,又要协调一致。两支队伍在工作内容上存在很大差异,其可量化的水平差异较大,因此在考核内容、标准以及考核方法等方面都存在了很大的差异,如果采用同一种方法,不可能同时适用于两支队伍,因此必须分别为其设计相对独立的薪酬体系。同时,高校办学的目标是一致的,两支队伍的工作都是为了保证学校办学的正常运行和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由于行政管理干部的服务对象是全校教师学生,其服务水平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科研队伍的成绩,因此他们的绩效薪酬应当与教学科研人员的绩效薪酬密切挂钩。要在以教学科研人员为主体的前提下,高度重视行政管理干部和教学科研人员的相互依赖关系,使二者协调一致。为了将二者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应当以教学科研人员当年的平均工作量为行政管理干部工作量基础,建立良好的对应关系,由此可设计管理人员的绩效薪酬计算公式:管理人员绩效薪酬=岗位职责系数×绩效基数。其中岗位职责系数为行政管理干部完成岗位职责的程度,绩效系数则以教学科研人员平均工作量为基础。这样,教学科研人员的绩效薪酬增加了,行政管理干部的绩效薪酬会增加。这样就更能够提升行政管理干部为教学科研人员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p#分页标题#e#

高校绩效考核管理办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

中图分类号:F606.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9-0144-02

一、民办高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的意义

民办高校加强财务预算绩效管理,是完善高校绩效管理制度和加强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部门精细化管理水平、强化部门责任意识、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2015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也明确提出“预算绩效”管理要求。

1.民办高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是学校内部控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完善民办高校制度建设,保障学校资金、财产等安全运行,保障高校持续健康发展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2.民k高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建设能够使预算体系内相关人员树立成本意识、团队意识,增强效益观念,强化落实责任,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3.建设与民办高校治理结构相适应的财务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有利于增强决策透明度,促进授权审批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风险控制等制度的有效落实,保证民办高校财务运行健康稳定。

4.加强财务预算绩效管理,是民办高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加强预算绩效管理,促进各责任中心的负责人从 “重支出”往 “重绩效”方向转变,是当前竞争环境下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民办高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的现状

1.领导层财务预算绩效管理意识不强,考核指标笼统模糊。大多数民办高校领导者习惯于“财权一支笔”的集权式审批思维,对财务预算编制、监管、考核缺乏重视,预算管理从编制、执行到监督 均交给财务部门来完成。而民办高校由于机构精简,财务部门精力有限,往往导致财务预算绩效考核流于形式,即便落实了有关规定,也不能做到预算指标科学、公正。加之财务预算绩效指标粗放,没有细化量化指标,也造成了绩效评价效果打折扣。

2.财务预算绩效考核指标单一,缺乏关键指标考核。个别推行预算绩效考核管理的学校,只是建立了单一的预决算是否超标的考核制度,没有兼顾非财务指标考核;或者是关键考核指标考核不突出,没有针对各个职能部门具体特点设置考核指标和权重指标,无法全面考核预算执行情况。

3.财务预算与绩效管理脱节。一些民办高校也能够重视财务预算编制,但是预算编制最终由财务部门下达,权威性不高,一经下达便被各院(部)置之不理,也缺乏合理的配套执行措施、监督管理措施,更没有绩效考核措施。没有绩效考核的财务预算使预算编制没有真正对学校的财务目标和成本控制起到应有的作用。

4.财务预算松弛,预算严肃性不足。大多民办高校采取增量预算的方法,加之财务预算监管部门的信息不对称,没有精力对相关预算项目进行详尽调查,造成责任单位预算松弛,预算成本逐年攀升。甚至有些责任单位谋求部门利益,在财年末期通过人情关系,随意调整预算,突击花钱。这些刚性不足的预算管理不仅影响了校风建设,而且还推动预算规模不断增大,造成资源浪费。

5.缺乏财务预算绩效考核评价制度。由于预算考核机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涉及很多部门的通力协作,也由于领导重视不够,预算水平较低,因此很多民办高校没有建立财务预算绩效考核机制,缺乏激励和约束措施,无法给财务预算提供制度保障和管理支撑。

三、民办高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建设

1.建立多层次的预算组织管理体系,推行绩效目标管理机制。确立校预算管理委员会为评价主体,建立由董事长领导下的由校财务总监、校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各院(部)及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拟定年度预算目标及绩效考核等政策。

建立由财务总监直接负责的预算管理小组,负责日常管理工作。成员由财务、人力资源、审计、监察部门组成,具体负责宣传董事会授权的校财务预算政策方针、预算编订程序、绩效管理措施;遵循收支平衡、讲求绩效的基本原则,针对不同的部门采取零基预算、增量预算、项目预算的综合预算方法,编制清晰具体、可量化、便于考核的绩效指标。

作为评价客体的各院(部)及职能部门,其第一负责人对本单位预算承担首要责任。依据统筹兼顾、勤俭节约、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本部门预算草案;监督本部门预算的执行情况,并根据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及时反馈、调整。及时准确地向校预算管理小组提供编制预算的基础数据。

2.健全财务预算执行的跟踪监控机制。跟踪监控机制是顺利实施财务预算方案的重要保障,否则预算方案就成了一纸空文,更谈不上及时优化和改进。因此,各院(部)、职能部门加强自我监控,依据预算目标和项目进度定期进行预算执行情况工作总结,并反馈给财务预算管理小组。财务相关责任人同时要深入各责任单位落实进度,追踪问效,避免财务部门只关心如何拨钱、不关心钱花于何处的尴尬现象。

各院(部)、职能部门要建立健全预算支出责任制度,提高预算支出执行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 效性。必须通过编制部门预算执行台账以及预算执行责任书等措施,加强本部门日常监管。财务预算管理小组要加强过程执行管理,健全预 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把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作为加快预算执行进度的落脚点,确保财务资金安全规范运行。

在硬件建设上,以财务部门为中心构建财务预算绩效管理信息网络,促进各预算单位与财务部门、审计部门之间信息沟通顺畅、相互关系协调,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

3.完善财务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机制。预算执行结束后,各部门(预算执行单位)要及时组织本部门及所属单位对财务资金的预算、结果进行绩效自评,对本部门和所属单位自评工作和自评报告进行严格审核,并在规定时间内将绩效自评报告上报校财务预算管理小组。校预算管理小组根据评价规则指导、监督并检查各部门的绩效评价工作,或根据年度工作重点对部门自评项目进行一定数量的自评抽查,自评与考评相结合,以加强评价管理,提高部门自评质量。校财务管理委员会每年要选取一定数量的重大项目,实施重点评价。校财务预算管理小组要积极探索引入第三方参与绩效管理工作,设立准入标准,规范准入程序,采用“花钱买服务”的方式,组织、指导中介评价机构⒂爰ㄐ评价,建立第三方评价的质量控制机制,尤其是实验室立项、基建立项、大宗设备购置、图书资料采购等大宗项目,应实行有监察、财务和专家参与的集中招标制度和预算审计制度,让评价结果更客 观公正。

4.建立财务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反馈机制。绩效评价有利于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改进教学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经营业绩,增强学校的市场竞争力。因此,校财务预算管理小组要善于利用预、决算数据,对考评客体的实际绩效进行科学评价,客观公正地评价责任单位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提高预算绩效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将绩效评价结果分出层次,例如可将标准划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几个水平。对于绩效考核层级低的,校预算管理小组要及时反馈信息给评价客体,提出质询,交流沟通,达成共识,以便尽快改进业绩。当然,评价客体如有意见也可以通过申诉等方式,提出理由和事实。校财务预算管理小组要将绩效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评价客体,要求其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完善本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认真落实收入支出责任制。并把绩效评价的结果作为安排以后年度预算重要参考依据,优先考虑和重点支持绩效评价结果优良的部门,相应减少绩效评价结果差的部门的项目和资金安排,直至取消无绩效的项目。

5.建立预算绩效考核结果公开机制。各院(部)及职能部门要定期向校预算管理小组提交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总结,说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情况、支出绩效状况、存在问题、纠正措施和下一步工作重点。校预算管理委员会每年要向董事会报告预算绩效管理综合情况和重点项目绩效评价结果,为董事会决策提供参考。按照学校财务信息公开的有关要求,逐步提高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将绩效评价结果尤其是影响力大的重点项目支出绩效情况,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接受教职工的监督。

民办高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建设是高校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高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具体要求,也是各院(部)及职能部门提高管理水平的客观需要。加强财务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的建设可以有效优化财务资源配置,增强院(部)及各职能部门支出责任意识,改善服务质量。民办高校利用自身的体制优势率先开展财务预算绩效全过程管理工作,使得资金流向更加科学合理,为民办高校早日建设成当地名牌院校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