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核心技术的作用

核心技术的作用

核心技术的作用

核心技术的作用范文第1篇

1 相关文献回顾

1.1 核心能力

1990年,C.K.Prahalad和Gary 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中,首次提出了核心能力的概念,如今企业核心能力已成为企业管理的热门话题。

(1)国外学者的研究

C.K.Praha-lad和Gary Hamel(1990)认为:企业开发、配置和保护资源的能力决定物质资源能够发挥多大的效用,所以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的能力。Leonard-Barton(1992,1994)认为核心能力是一种知识群,能够使公司保持持续竞争优势。Hamel(1994)基于知识整合的观点,认为核心能力是各种技能的融合。Henderson&Cockbum(1994)从能力构成的角度提出核心能力是元件能力及构架能力的组合。Hamel&Prahaladfl994)&Coyne(1997)提出核心能力是企业在以往经营的过程中的投资和学习行为所累积的技能与知识的结合,是能使企业的关键业务达到极致的能力。Faulkner&Bowman(1995)基于知识整合角度,认为核心能力是扎根于组织的,企业独有的,能帮助其保持持续竞争优势、适应市场变化、获得超额利润的一种综合的能力。Gallon(1995)认为核心能力是一个组织竞争能力因素的协同体。Foss(1996)从知识资本角度提出核心能力既是社会资本又是组织资本,它使得企业的协调能力和组织能力更好地结合。Patel&Pavitt(1997)强调技术能力,他们认为核心能力关键特点在于技术创新。

(2)国内学者的研究

国内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的核心能力进行了研究,指出了识别和培育核心能力的切入点,为更加深入地研究核心能力奠定了基础。杜纲等从技术、管理、市场三个层次对核心能力进行分析,把核心能力分为开发与合成能力、吸收能力、延展能力。等认为,企业核心能力由能力元和能力框架组成,蕴藏于企业所涉及的经营环境、企业、技术整合三个层次。叶学锋等将核心能力系统分为市场、技术、系统、基础四个层次。近年来,许多学者对核心能力的研究大多涉及三个层面中的21个要素:基础层,包括理念、企业文化、形象、价值观、特色、人才和信息、创新;载体层,包括规模、结构、战略、机制、关系、制度和品牌;转换层,包括成本、质量、技术、能力、服务和营销。

关于核心能力的概念和界定,目前在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认识,认同度较高的还是拉普哈拉德和哈默的定义:企业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

1.2 市场导向

市场导向是一种战略导向,它是由Kohli、Jaworski(19901基于“营销观念”这一经营哲学,首先提出来的。Kohli,Jaworski对市场导向的定义是:一组具体企业行为,是企业市场信息的产生、传递及对市场信息进行反应的过程。Narver和Slater(1990)认为,市场导向是一种组织文化,在这种文化氛围下,组织承诺持续为顾客创造优异的价值。Kohli、Jaworski和Kumar的MARKOR量表和Narver&Slater的MKTOR量表是有效的市场导向测量工具,常作为有效评价指标为营销学者们了解企业市场导向所用。许多的学者对市场导向和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二者之间具有显著的关系,而且市场环境对市场导向的作用发挥具有显著的影响。还有一部分学者对市场导向和企业文化、顾客价值、价值创造、技术创新、战略柔性、核心能力、竞争优势、创新绩效、组织绩效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

1.3 战略柔性

随着经营环境不断变化,研究战略柔性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最近十多年,战略柔性逐渐被认为是一种关键的能力,能够使得企业在当今激烈的竞争中培育核心能力,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和卓越的绩效。关于柔性的探讨,已经在多种学科中广泛研究(如制造业管理、经济学、战略管理和信息技术管理),在战略管理领域,战略柔性被视为一种战略资产,是企业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对企业的绩效有重大的影响。本文采用的定义是:战略柔性是企业识别外部环境变化,在应对变化的行为和行动中快速地投入资源以及运用自如地投放资源的能力。Sanchez提出战略柔性由资源柔性和协调柔性组成。

根据Sanehez的研究,资源的潜在用途可以用以下三个维度来表示资源柔性:(1)资源的可被利用的范围较大,即资源可以用于开发、生产、配置不同的产品时,资源的柔性就大。(2)资源在多种用途之间转换的成本和难度较小时,资源的柔性大。(3)资源在多种用途之间的转换率高,即资源从一种用途转换到另一种用途时,所需的时间越短,资源柔性就越大。资源柔性是由资源本身的属性决定的,而协调柔性反映了企业利用这些资源的能力。协调柔性也可以分为三个维度:(1)确定资源使用的范围,即决定组织将开发、制造、销售哪些产品或服务的能力。(21识别并建立一条能实现战略转换目标的资源链。(3)通过资源用于目标用途的组织系统来利用获得的资源。

2 战略柔性如何培育核心能力

战略柔性能够帮助企业在面对快速变化的环境时,迅速地调整自己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对企业的冲击,并培育出适应环境变化的相应能力。虽然不少学者从战略柔性的不同角度和分类,都证实了战略柔性对企业绩效有着明显的正向作用,市场导向与企业绩效之间的显著关系,市场环境的变化对市场导向作用的发挥具有显著影响等。但是市场导向和战略柔性是如何在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帮助企业适应环境的变化,进而培育核心能力、提高绩效的却缺乏研究。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能力最重要的来源和最显著的表现,市场导向和战略柔性正是通过对企业的技术创新产生影响,进而培育企业的核心能力。为此,本文提出如下图所示的研究框架。

2.1 市场导向的作用

市场导向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Narver和Slater(1990)、Deshpande(1993)、Pelham和Wilson(1996)、Laughlin(2002)、Kara和Kaynaka及Karab(2004)等许多学者对市场导向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都进行了实证研究,多数研究都表明,市场导向与企业绩效有着显著的正向关系。

市场导向是一种战略选择,企业的根本目的是盈利,而培育核心能力是要付出成本的,只有当核心能力带来的收益超过培育核心能力付出的成本时,培育核心能力才是有价值的。核心能力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如果把一个企业比喻成一棵大树,核心能力就是树根,只有通过最终产品或服务(花、果)体现出来,而这些最终产品和服务是直接面向市场、面向消费者的;只有最终产品和服务被市场所接受,才能给企业带来收益,核心能力的价值才能得以体现。因此,培育核心能力应以市场导向为基础。

命题1:市场导向是培育核心能力的基础。

技术创新是核心能力的最显著的表现和最重要的来源,但市场导向对技术创新的作用一直以来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一些学者认为,市场导向有利于技术创新以及相应的组织绩效;而且市场导向对产品创新行为和绩效的作用也很明显,但是市场导向和产品创新是否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在实证研究中还没有得到证实。另一些学者认为,市场导向对产品创新存在负向影响。因为市场导向型企业主要关注于顾客的显性需求,倾向于开发不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而错过针对顾客隐性需求开发全新产品的时机。因此,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市场导向能够帮助企业规避风险。但过分强调市场导向,会使企业局限于当前的市场需求,而忽视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倾向于进行渐进性创新,造成技术创新上的短视行为。这样一来,市场导向会在短期内有效地改善企业的绩效,但是由于忽视潜在的需求,而不利于维持企业长期的发展和核心能力的培育。

命题2:市场导向对技术创新有一定的正向关系,但是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2.2 市场导向与战略柔性的关系

市场导向能使企业洞察市场的动态,了解消费者需求,及时抓住市场机遇。基于资源基础论的观点,企业是资源的集合体,市场导向能够使企业及时发现资源配置和利用上的缺陷,通过学习新技术、参加培训以及改善管理方法等,挖掘现有资源的新用途或进行资源创新,进而进行符合市场需求的生产。在市场导向的基础上,战略柔性可以使企业资源用途的转换时间大大缩短、有效降低人力和财务成本,通过重新整合资源,使资源的转换时间短、成本低,快速地应对环境变化的冲击,完成战略转变,进而获取新的竞争优势,保持绩效的持续、稳定增长。因此,市场导向能促使企业向转化成本低、资源多用途及资源创新的方向发展。

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能够迅速地了解市场环境的变化,准确掌握新客户的偏好,有效地识别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位置,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而作为战略柔性的重要维度,协调柔性正是协调环境不确定性和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它体现为对自身竞争力的识别和对市场机会的把握。以及协调这种关系所用时间的长短。因此,市场导向对企业协调柔性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

命题3:市场导向对战略柔性有正向作用。

2.3 战略柔性的作用

大量的研究都已经证实了战略柔性对企业绩效有正相关关系。但是战略柔性是否对核心能力的培育有影响,尚缺乏研究。在动态的环境中,企业不仅要关注基于最终产品和消费者显性需求的市场竞争活动,更要注重关乎组织竞争成败的战略资源和能力。也就是说,企业必须不断强化自己的战略柔性,不断通过学习运用和更新当前和未来需要的各种资源和能力,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不断取得竞争优势。战略柔性是一个动态多维组合,包含多项复杂要素,企业要在不确定性环境下获得动态竞争优势,必然要立足于表现为知识、资源和能力形式的组织内部资源柔性和协同柔性。此外,战略柔性有利于提高计划、沟通的效果和战略有效性,从而与相适应的产品和市场营销组合起来,共同强化企业的核心能力。综上所述,战略柔性能够促进企业不断学习、更新、创造组织的资源和能力,从而对组织内部的资源和能力进行整合、协调、重新配置,进而培育动态核心能力以应对环境的变化。战略柔性从市场导向出发,有助于企业正视外部市场需求并进行有效的响应,进而促进核心能力的关键评价标准——价值创造的实现。

命题4:战略柔性对核心能力的培育有积极的影响。

面对高度竞争的环境,企业需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来应对快速的变化,创新活动的开展和创新收益的获取都需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必须要以企业的资源来提供支撑,资源柔性会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影响。资源柔性低,现有的资源就很难用于新用途,以至于无法满足企业创新收益对资源的需求。但是,随着资源柔性的不断提高,资源可被利用的范围扩大,能用来开发、制造不同的产品,为技术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撑;再者,因资源柔性的提高,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资源的转化成本低、所需的时间短,进而整个创新活动的成本就降低了,创新收益也随之增加。但是当资源柔性过高时,反而不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一方面,过高的资源柔性会使企业在开展技术创新时,过分地依赖于现有资源,而对环境变化不敏感,不能及时地发现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创新的成果就可能得不到市场的认可。另一方面,过高的资源柔性在外部环境变化时往往会形成能力陷阱,不利于企业学习新的知识和能力,这不利于企业利用新的知识开展技术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不能局限于渐进性创新。而应该向外界学习、获得新知识和能力,从而进行突变性创新,创造出新的工艺、产品、行业甚至市场,才能在知识经济中保持竞争优势。但是企业现有的资源柔性过高,会使得企业不愿意获取新的知识、资源和能力,对企业创新收益的获取产生不利的影响。

命题5:资源柔性与技术创新呈倒U形的关系。

企业要进行技术创新,必然要对企业的资源进行重新配置、组合和利用。技术创新不仅要以企业的资源做支撑,利用这些资源的能力也很重要。而企业利用资源的能力恰好能通过协调柔性来反映。因此,在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中,协调柔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协调柔性可以帮助企业在动态的环境下发现已有资源的新用途或新的资源,通过对资源的重新整合,有效利用资源,从而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保障。较高的协调柔性会使得现有资源和新资源有效地配合,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过程,先于竞争对手将新产品推向市场,争夺到大量的顾客群,进而提高企业的绩效水平。因此,协调柔性不仅能够为技术创新提供保障,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还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绩效。

命题6:协调柔性与技术创新呈正相关关系。

3 结论

核心技术的作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技术生态;通信技术;信息化

一、前言

上世纪70年代末期,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技术问世,它标志着世界领域内移动通信技术的诞生与发展,自此,移动通信产业开始了迅猛的发展,该产业也成为了整个全球经济发展体系当中的核心要素与推动力。

移动通信技术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无限可能,并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现代科技的研发与创新,新技术正日新月异出现在世界相关产业领域之内,技术也不在是独立的个体,它们的产生与发展都会与其他技术形成互动关系,并在紧密的联系当中相互促进发展,技术成本也伴随着这种互动性增加,且一项技术的寿命长度也越来越短。

因此,一项技术的生存规律与生存条件类似于自然界当中有机生命体,蕴含着一套自身的特有的“生存机制”,本文正是在此基础之上,以生态学视角为研究切入点,将技术生态作为研究模板,对移动通信技术的演变做深入的探析。

二、相关理论概述

(一)技术生态

“技术生态”首先是国外学者开始关注,以Hannah与Freeman为代表,它们认为技术之间是以共存的模式为基本状态,在此过程中协同演化,单一的技术发展是离不开其他具有相关性的技术的影响,并且各种技术之间的生存环境是相互作用的[1]。

技术生态,是以生态学视角为核心,从中衍生出来的一种新型技术分析视角,所以将技术生态学看作是利用基础生态学理论的方法论,来分析技术系统的内外部互动关系的理论视角。

(二)移动通信

移动通信技术从萌芽到发展,直至今天的成就可以总结为经历了生命周期的三个发展阶段,并在当今社会的应用中已经相对成熟。从生命周期理论来看,整个移动通信技术已经进入了其成熟期,即所谓的S曲线的成熟阶段;从技术发展角度来看,该项技术已经开始进入到了第四个发展阶段,即4G阶段,并在该领域内开始尝试与应用。

最新的移动通信技术是在3G通信技术的基础上研发的新技术,这项技术中包括OFDM技术、IPv6技术、MIMO技术等等,并在多个技术领域取得相当大的成就[2]。

我国的移动通信技术相关领域研究,也经历上述三个主要发展时期,第一代时,技术落后,需要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供给,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已经有了自主研发的萌芽,第三代,在原来的基础上,真正实现了自主研发的相关技术,并开始对4G技术进行尝试并应用。

移动通信技术已经成为现代民众生活的必备品,将来它会深入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将作为国家发展的核心技术存在,移动通信技术也将会伴随着国家相关科技的发展,推动技术生态系统的发展。

(三)技术生态系统

技术生态系统如同自然生态系统一样,技术之间存在竞争、互惠共存以及寄生等复杂多变的关系。

技术生态系统包括多个组成部分,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出多个组成部分,以技术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为标准,可以将其划分为核心技术与辅助技术;根据辅助技术与核心技术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其中的辅助技术划分为竞争与共生技术,其中竞争技术是指,与核心与共生技术相竞争的技术,共生技术则是指与核心技术相互配合与协作的辅助技术。

技术生态系统的内部构成并不是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技术之间存在着相互复杂与紧密的联系,技术生态系统是一个内部存在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

三、移动通信技术分析

(一)演化路径分析

导致技术生态系统演化的动力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内部作用力,另一种是外部作用力。

内部作用力是在竞争技术的的刺激与共生技术的促进下所产生的内部推动力量;外部作用力是在市场条件的要求下,其中还包括政治环境、经济发展程度等多个外部因素的推动下所产生的作用力[3]。以内外相互作用力的影响为研究界点,移动通信技术的演化路径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以核心技术元为核心,到核心技术的演变,再到共生技术出现,最后形成完整的技术生态系统,即组成核心技术的技术元,从产生到改进,不断的更新前进,组成核心技术,各个核心技术无法单独在技术环境当中长时间存在,由此单独的核心技术开始相互吸引形成共生技术与相应改进的核心技术相互兼容,以便更好的辅助新型核心技术,从而影响整个技术生态环境。

第二,以竞争技术为开端,形成核心技术,并在不断吸引的过程中形成共生技术,并组成整体技术生态系统,即核心技术为了不使自身在竞争技术的激烈作用下而被取代,会不断的升级或改变,以此来提高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进而出现共生技术,并对生态技术系统产生影响。

第三,以共生技术为出发点,衍生出核心技术,将核心技术作为整个技术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相应的生态系统。即共生技术在演化时,核心技术为了适应共生技术,以更好的相互协调,自身也会不断的革新,由此影响整个技术生态系统的完善与演化。

(二)演化过程分析

首先,识别相关生态系统的核心技术。将多址技术作为核心技术,分析该项技术的整个演化过程,再分析技术生态系统的相应演化过程以及核心技术对共生及竞争技术的影响。

其次,识别竞争技术是以识别相关共生技术为基础,此技术是提供类似服务与功能的他种类型技术。

最后,识别共生技术,此项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共生技术实现相应的功能发挥,或在此基础上增加相关的用户增加价值的技术。

移动通信技术在其发展过程当中,初期使用频分多址技术,但因其本身缺点,包括业务种类有限、无高速业务等限制,使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被分多址以及码分多址技术取代。

现代移动通信技术是分多址与码分多址共存技术阶段,但其在通信的速度性、智能性等多个方也表现出了众多不足。虽然使用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可以解决先前技术的不足,但是其本身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因此,4G技术还需要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多加考量与更新,以实现新的技术生态环境形成。

四、结论

综上所述,技术本身的生存机制与技术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与自然界生态系统相似,它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相应技术的进步,内部结构也在不断的调整与融合。

“技术生态”理论的应用是在现有技术理论的基础之上,对相应技术系统的演化过程及其技术系统内部构成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的新型模式。

参考文献

[1]毛荐其,刘娜,陈雷.基于技术生活的技术自组织演化机理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1,12(6):121-126.

核心技术的作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科技型企业;核心竞争力;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 F276.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8-0057-03

[作者简介] 黄 春,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

吴凯雷,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当代商业史。(江西 南昌 330077)

科技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因其自身所特有的成长发展规律,及其内外部环境与条件的差异性,故应采用不同的策略来培养其核心竞争力。经过多年艰苦的创业,科技型企业已进入其正常的发展时期。成熟的技术和产品,以市场为导向的观念,成就了企业开始向提高知名度转变,并注重实施“名牌战略”。这一时期,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成为关键。传统理念认为,科技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在于高新技术,一旦拥有先进的核心技术,就意味着企业获得了核心竞争力。实际上,科技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综合能力,任何单一优势因素都不能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其核心竞争力构成是以智力要素为基础,主要包括企业研发核心技术能力、技术知识管理能力、企业市场营销能力、文化合力和持续学习能力。企业的技术能力只有同企业的发展基本目标一致,同企业的技术知识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以及其他有价值的能力进行相互协调共同发展,才可最终形成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科技型企业成长期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原则

1.价值性原则。科技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从可能的有价值的培养点入手,在科学分析自身优劣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确定培养重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实行重点与统筹兼顾相结合,综合安排。通过“系统论”和“木桶理论”可知,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培育和综合素质提高的是木桶中最短的那一部分。只有坚持重点与一般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加以培养,如在技术方面把握不准的,可对现有技术进行分解、归类、整合,把握一般技术、通用技术、专有技术、关键技术之间的区别;然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专有技术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攻关、开发、改造,并进一步提高和巩固,以形成自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才会有效克服核心竞争力培育的“瓶颈”和薄弱环节,迅速取得突破性进展。

2.独创性原则。科技型企业,由于实力有限,不可能像大企业那样进行多元化经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可以有多种,鉴于企业有限的资源,不可能对多个要素加以培养。确切地说,一个企业不要在两个不相关领域各自培育两个不相关的核心竞争力;否则,会产生资源供给短缺的危机,从而影响核心竞争力的充分培育。要集中公司资源,从事某一领域的专业化经营,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在经营管理、技术、产品、销售、服务等诸多方面与同行的差异。在发展自己与他人上述诸多方面的差异中就可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可以提高消费者特殊效用的技术、方法等,而这些就是构成今后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

3.动态性原则。科技型企业在成长过程中,自身经营与外部环境都是动态变化的。企业经营环境变化的因素包括:技术进步、顾客需求、竞争对手竞争力,这些都会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领先性和适应性,把握这些因素变化,就能及时强化核心竞争力或确定应培育的新的核心竞争力,以保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地位。因此,科技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高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应注意其动态适应性。

4.持久性原则。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设,更多的是依靠经验和知识的积累,而非某项重大发明导致的重。因此,很难“压缩”或“突击”实现。即使产品周期越来越短,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仍需数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将使竞争对手很难模仿,因而具有较强的持久性和进入壁垒。已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领先企业是很难一时被赶超的。

二、科技型企业成长期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内部途径

1.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其企业成长的主要动力及自身培育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源泉。以技术变化迅速和产品周期不断缩短为特色的商业竞争,决定了企业必须保持较强的研究与开发能力,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技术,不断开发新的产品或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为企业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提供条件,最终打败竞争对手,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保持长久不衰的竞争优势。科技型企业之间竞争和实力上的差距,其实就是技术创新的差距。现代企业制度体现的是企业资源配置的高效性,而这种高效率能否充分发挥,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直接影响其在市场中的生存地位。从实践中看,技术创新不仅使科技型企业赢得发展的机遇,更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拥有强大的内核――企业核心技术能力。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无不具有上述特征。如果没有技术创新,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成了无本之木。

2.积极进行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是指企业为了实现目标综合运用多种资源的计划、执行、指挥、监督、控制等新的行为过程。管理创新表现为在技术经济目标驱使下,将各种物质技术因素运用于某种管理中,科学合理地组织起来,使其转化为新产品或新服务,并推向市场的组织行为过程。管理创新的内容包括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方式创新、管理手段创新、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等,它们都将影响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可以说,管理创新是通过对技术创新过程的有效管理,确保技术创新的成功。技术创新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创新能保持核心竞争力持久,观念创新则是管理创新之首,是企业一切创新活动的动力之源。

3.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作为知识、能力和资源总和的人力资源,代表了企业所拥有的专门知识、技术和能力的总和,是企业核心能力的根本。因此,核心能力归根到底是人的能力,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核心能力的建立和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既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还有助于企业在产品差异化、品牌、技术等方面获得竞争优势,竞争对手很难将其竞争优势进行模仿和复制。英国经济学家哈比森曾指出:人力资源是国民财富的最终基础,资本和资源是被动的生产要素,而人是积累、利用资本,开发自然资源,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的主动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素质、高学历、稳定的知识型员工日益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市场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充分发掘、利用和发展知识型员工的创造力和潜力,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是科技型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过程实质上就是企业员工各种能力的匹配、整合过程,即使现有的人力资本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作用,把短缺的人才资源通过教育、培训等手段尽快地弥补起来。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所依据的是富于创新与开拓精神的人才,而非企业的物质资源。但是,人才虽不是核心竞争力,却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操作者、培育者,是创造核心竞争力的最活跃因素。所以,企业应当从人力资源的管理入手,如充分、合理地利用薪酬体系、奖惩措施、激励手段、培训方案等调动、激励、发挥人才的现有能力和潜力,建立基于团队和知识贡献的激励制度等。因此,加强对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是提升科技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4.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

从文化建设入手,创建自己富于个性和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构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文化体系,把握企业文化塑造的核心,就是要提出和统一价值观,规划企业愿景以及经历的过程,以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另外,通过构建学习机制和面向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未编码技术知识转化为编码技术知识,促进企业对技术知识的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应围绕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和经济的全球化、信息化,用新的价值观、新的视角来谋划和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为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形象地说,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应从四方面进行培育:首先,明确公司使命和愿景,建立共同价值观,并让企业员工广泛参与、理解和接受。其次,对企业精神正确地把握和传播,发挥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再有,建立规范化的行为准则。最后,创立一个独具特色的视觉识别形象。

5.建立创新发展型组织

发展型组织,就是通过员工成长、利润和生产率的提高来实现经营目标,强调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和再造能力。在一个充满竞争的市场中,挖掘出员工的全部潜能是企业生存并发展壮大的最佳途径。故将所有的资源要素用于加强员工的集体智慧,从而为顾客提供更有效率的服务,形成―种员工成长和发展至上的氛围。此时,管理者已从传统的控制者、监督者的角色转变为绩效教练的角色。员工除了学习更精深的技术之外,还要担负起更多的责任,包括获取新知识,并在工作中理解、转化、整合这些知识的能力。这时,员工自身培养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过程。所以,发展型组织的真正含义是要创造条件去鼓励、奖励和表扬员工的个人成长和开发,从而形成一种员工成长发展至上的氛围。企业由传统型组织向发展型组织演变的过程是自觉的,通过全面的组织变革,企业获得了更高的效率和活力,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得到培养和提高,并促进了成长。

三、科技型企业成长期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外部途径

通过内部途径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于依靠自身经验和知识积累的积淀,有企业独特性,故较难被仿制,这种较长的自我积累时间过程,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未来发展。因此,不少企业采取通过外部途径来培育核心竞争力,以此作为企业内部核心竞争力培育的有力补充,既能缩短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时间,又将大大增加公司的竞争优势,并减少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成本。

1.组建知识联盟

可通过知识联盟获得企业核心竞争力。科技型企业常常与相关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合作,建立知识联盟;或围绕企业自身的核心知识与企业、大学及科研机构就某些互补性技术进行合作开发,建立水平联盟;或与供应商、用户建立紧密联系合作,建立垂直联盟;或综合垂直、水平联盟的优势,整合企业内外研究开发力量,进行技术合作。科技型企业通过知识联盟向合作方学习,不仅学习合作方的新技术和市场诀窍,还要将技术诀窍内部化为企业的内部能力。不仅学习合作方显性知识,还学习能力方面的隐性知识。不仅通过学习提高技术,还要学习管理经验,缩小文化差异,真正消化吸收合作方的技术能力。建立知识联盟使高科技企业借助外部技术资源来增加企业核心知识,专业能力优势互补,专业分工和信息共享。技术的引入增强了技术实力,创造新的交叉知识,专业分工和信息共享,降低了开发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创新能力。知识联盟具有以下特征:联盟的各方合作关系非常紧密;知识联盟的参与者广泛;具有巨大的战略潜能,等等。因此,知识联盟是企业从外部获得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知识联盟的形式主要有三种:资源互补型、能力互动型和知识共享型。第一种形式特点是互补缺陷,一般双方均拥有不同且互补的资源和能力,主要包括生产作业与研发、生产作业与营销网络、生产作业与商业连锁、研发生产与销售等方式。第二种形式特点是以能力增强为目的多方位联盟,联盟企业在多个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在原有能力基础上,进一步占领更多市场,提高市场份额和利润,合作双方的核心竞争力均得到培育和提高。第三种形式特点是知识智力优势企业的强强合作,相互建立起知识共享合作体系,不仅开展企业硬件能力和互动协助,而且在经营概念、文化教育、员工培训、信息交流等软件方面互相支持,构建合作平台,提升相互间核心竞争力。知识联盟可使企业获取互补资源,增强核心竞争力。能获得学习机会,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提高规模经济和实现范围经济,拓展核心竞争力。降低投资风险,保护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技术创新,培育、巩固和提升核心竞争力。

2.进行综合资源的整合

这包括外部购买和企业兼并,是指从市场上购买培育核心竞争力所需的资源,包括购买专利权、特许经营权、雇用有特殊专长的人才、设备等。外部购买方法对于迅速获得企业未充分开发但容易理解的要素能力特别有效。当某种知识或竞争力不容易获取并包含在另外一个企业不可分割的各部分中时,企业通过并购、收购股份等方式,对于获取该知识或竞争力恐怕是最适宜的途径。通过企业兼并获得核心竞争力。企业兼并是企业迅速扩大规模,快速进入其他竞争领域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兼并,企业可以重新整合自己的内部资源,构造新的企业经营格局,调整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构建新的企业经营机制,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目的。因此,兼并也是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一条重要捷径。并购、收购股份的优势在于它的快捷性及排他性。

3.建立产业集群

众多的企业集结成群后,解决了单个企业资源十分有限的问题,“群体效应”可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蕴藏于企业整体长期学习和经验积累之中,体现企业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有机结合是企业的一个学习过程。集群有利于企业学习能力的培养并激发创新 ,促进核心竞争力的充分发挥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得以充分发挥与提升,就必须建立一个健全、完善的产业集群网络。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关系除市场交易关系外,还包含了信任、合作、嵌入、相互锁定等特征在内的网络关系。集群可以整合外部诸多因素,垂直和水平产业联系的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顾客之间,企业与当地政府、中介机构等相关支撑体系之间,通过竞争和合作形成本地化网络。在一个功能比较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体系中,各种正式非正式关系频繁地进行贸易性或非贸易性地交易、交流和互动学习。群内企业借助这种网络关系以实现资源共享,特别是对无形资源的共享,是企业保持创新和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参考文献:

[1]黄继刚.核心竞争力的动态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2]李品媛.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徐琳.培育我国中小企业的核心能力[J].工业技术经济,2000,(6).

[4]朱国春.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家文化[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5]胡振鹏,陈华,傅春.技术知识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机理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4,(9).

核心技术的作用范文第4篇

第一条根据《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结合实际,围绕我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推广服务的目标及要求,为了加强人员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增强责任感,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进村入户,特制订本遴选办法。

第二条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及推广员遴选,应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建立起适应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推广体系,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第三条中心主任岗位职责是:

(一)负责制定区域内农业产业技术推广服务计划并组织实施。

(二)负责组织农业产业关键技术和新品种的集成推广,做好推广效果监测工作。

(三)负责农业产业技术建设项目的编制审核工作;负责组织实施重点农业产业技术项目和示范培训基地下达的推广项目。

(四)负责开展农民产业技术的专业培训。

(五)负责开展产业技术、信息服务;积极指导农业推广机构、群众性科技组织和农民技术人员的农业产业技术推广活动。

第四条推广员岗位职责是:

(一)引进当地急需的新成果和新技术,进行推广服务,落实推广项目的具体实施,建好示范区、样板田,培训农民技术员。

(二)具体指导示范户和农民的技术应用,向农民做好新型产业技术普及工作。

(三)带头应用先进技术向农民宣传新技术和新成果,并把农民反映的技术难题及时向中心反映,协助解决技术问题。

第二章 遴选方式

第五条按照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选出一批技术能力强、业务素质高、有丰富实践推广服务经验,有工作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愿意为农牧民服务的专业人才,实施科技进村入户。

第六条中心主任应具备一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较强的领会和执行政策的能力;熟悉农业产业技术发展动态,了解和掌握产业技术,至少有10年以上从事农业生产或推广服务工作的经历;责任心强,吃苦耐劳,经验丰富;年龄不超过50岁,具有农业推广类高级职称。

第七条推广员应具备承担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及时提供农业信息,向农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工作能力;甘于扎根基层,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综合素质较高;年龄不超过45岁,具有相应专业或农业推广类初级以上职称,至少有5年以上从事基层农业生产或推广服务工作的经历。

第八条推广服务中心主任,由产业示范培训基地根据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工作目标和要求,一般由岗位专家担任,同时,聘用县农业主管部门、推广部门负责人担任副主任,上报产业示范培训基地批准。

第九条选聘推广员由产业示范培训基地,根据农业产业技术推广服务的特点和技术要求,从当地农业推广部门、农业院校、科研部门和涉农企业聘用;或面向社会公开考试,择优选聘,由推广服务中心批准,上报产业示范培训基地备案。

第三章 考核

第十条每年对中心主任和推广员实施工作绩效考核,作为续聘和奖惩的重要依据。

第十一条考核应坚持客观公正、民主公开、注重实绩的原则。

第十二条考核内容主要是德、能、勤、绩四个方面,重点考核绩效。

德:主要考核政治思想、职业道德、遵纪守法和爱岗敬业等方面的表现。

能:考核业务技术水平、组织管理能力及工作能力等方面,包括业务水平、组织协调、开拓创新及其他适应职位职责工作要求的能力。

勤:考核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工作积极性等方面的表现。

绩:主要考核聘期内完成工作的成绩与效果(包括完成推广服务工作的数量、质量、难易程度、效果、贡献大小等),以工作人员的职位、职责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为基本依据,重点考核工作实绩。

第十三条考核程序是:

(一)被考核对象如实填写年度考绩记实手册和年度考核表。

(二)被考核对象应提交推广服务业务总结相关材料。

(三)由产业示范培训基地会同推广服务中心召开考评会。首先由被考核对象述职,然后由测评人员对考核对象评分。

第十四条考核主要采取民主评议和绩效考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行百分制计分考评。民主评议主要面向服务农户测评占考评总分的30%,主要是测评工作人员的服务效果和满意程度,测评结果分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等次,绩效考评分占考评总分的70%,主要考评年度规定目标和任务的完成情况。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

第十五条由考核委员会依据考评分,拟定考核对象的等次,并在推广服务中心公示。

第十六条如对考评分和拟定的考核等次无异议,由考核委员会确定考核等次,将考核结果向考核对象反馈,考核对象签署意见后即上报考核结果,考核结果存入考核对象的个人档案。

第十七条考核结果计入个人档案,考核结果将与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和续聘挂钩。

核心技术的作用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培育;保持

一、 高新技术企业和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内涵

1. 高新技术企业的内涵。高新技术企业是由高新技术的概念延伸而来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2000)中划定高新技术为:电子与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技术、新材料及应用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现代农业技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环境保护新技术、海洋工程技术、核应用技术、其它在传统产业改造中应用的新工艺、新技术。

高新技术与传统的技术和产业相比有着许多显著特点。主要体现在:(1)知识密集、技术密集、智力密集和R&D资金密集是世界高技术及其产品的主要特征。高技术及其产品的知识、技术、智力和R&D资金密集程度决定着其水平和层次;(2)创新性。高技术是以世界最新科学成就为基础,通过代价高昂的研究和探索,使技术不断创新;(3)高风险性。开发高技术产品要应用新工艺,需要投资较大,要求水平较高,风险也很大;(4)时空性。当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高新技术从研制、开发到生产应用的周期迅速缩短,高新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在缩短,竞争更加激烈,时空特性更加突出。

2. 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内涵。核心技术竞争力是指能为企业带来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的技术资源和能力。虽然国际上对不同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技术竞争力有不同的描述,但较为一致的共识是,决定一个企业的核心技术竞争力有四个维度:有价值的技术竞争力(能为企业在外部环境利用机会、降低威胁而创造价值的技术能力)、稀有的技术竞争力(极少数现有或潜在竞争对手能拥有的技术能力)、难于模仿的技术竞争力(其他企业不轻易建立起来的技术能力)、不可替代的技术竞争力(不具有战略对等资源的技术能力)。

二、 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培育

1.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前提。战略是企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方向,它是企业组织结构设计、资源配置的依据,战略选择的准确与否,将对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培育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此,企业要把战略的制定和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培育结合起来,使二者的发展方向与市场趋势相一致。而对市场趋势的把握,则要求企业既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又要以最快的速度从市场上获取信息,并迅速做出反应。

2.塑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灵魂。高新技术企业所具有的内在特性决定了企业必须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一是高新技术企业最大的内在特性就是它的创新性。坚持以人为本,建设企业文化,关键是营造“学习、创新、超越”的氛围,建立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为员工创造事业需求发展空间,把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融为一体,充分展示作为,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二是高新技术企业最关键的内在特性就是它的智力密集性。人才聚集和员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关键在于团队精神的培养。坚强的企业团队精神,是企业获得巨大成功的基础条件。在现代化大生产的条件下,企业内部的分工越来越精细,这就要求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必须具备较强的合作能力,而合作能力只有通过相应文化氛围的培养和相应价值观的陶冶才能养成。团队精神的养成是形成合作能力的基础。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企业员工只有相互协调,才能整合各类知识资源,形成合力。三是高新技术企业最突出的内在特性就是它的开放性。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管理等的创新,必须不断吸收外界的先进技术、知识和智慧,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原创能力,打造自己的专利和核心技术。高新技术企业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来,就必须不断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形成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相协调的新的经营理念、发展方向、价值观和组织行为,以适应科学技术和信息化的加速发展带来的变化,适应全球性市场竞争时代的到来。

3.建立适合知识型员工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内部保障。高科技企业的核心工作人员皆为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源管理要关注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其重点是如何开发与管理知识型员工,对知识型员工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特点和个性特征决定了我们不能运用传统的管理方式来对待他们,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营造相互尊重及和谐的工作环境,实行弹性工作制。(2)把严格的刚性管理和柔性的人文关怀有机结合,增强员工执行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3)形成完善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持续技术创新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高新技术企业只有实施持续的技术创新才能推动产品和产业结构升级,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和企业长远发展的动力。

高新技术企业实施持续技术创新可采取如下模式:(1)自主创新。以企业自身力量为基础独立进行研究开发,实现新的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拥有原创性的核心技术对于增强竞争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加入研究联合体。高新技术企业可出资建立研发联合体,利用行业技术优势降低企业研发的成本,其性质是风险投资。依靠雄厚的科研实力,可以在那些已形成产业集群的高科技企业间建立研发联合体。(3)并购。为了保持由高新技术所产生的差异化的竞争优势,降低本企业研究与开发的成本,高新技术企业应多考虑兼并那些有很好产品创意的或高素质的技术开发设备的人员,但缺乏资金和管理经验的初创企业。(4)外包。当高新技术企业决定开发新产品时,无法保证一定能成功,而借助业务外包,企业可以把制造和研发的风险分散到一个或多个外包商身上,从而降低企业的运营风险。(5)建立技术联盟。与发达国家建立技术联盟,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并转化为自己的技术优势。

5.专利战略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桥梁。所谓高新技术企业的专利战略,指高新技术企业从长远的发展和全局的利益角度出发,为了抢占或维持技术创新的制高点,运用专利制度,在技术竞争和市场竞争中谋求最佳经济效益,并能保持自己技术优势的谋略。

实施专利战略,在企业决策层面上,要使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放眼全国乃至全球范围,洞察市场和评估技术的变化所产生专利产权的价值变迁,在其中辩识机会,规避风险,发现新技术发展方向或重新界定企业主导产品的业务范围,运用专利制度对技术创新战略做出科学决策,并确定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方向和专利工作目标。

三、 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保持

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弱化或丧失,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的开发,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持企业的核心技术竞争力。

1. 提高企业的反应能力和战略决策能力。企业的反应能力是指企业在恰当的时间内对重要事件、机会和外部威胁做出有意识的反应以获得或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企业的反应能力取决于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和信息反馈系统。增强企业的反应能力,就是要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建立高效的信息反馈系统,使企业具有敏捷的反应能力。

企业的战略决策决定了企业主要资源的配置,从而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企业高层管理者在制定战略决策时,更应考虑如何有利于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培育、成长和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