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有机农业研究

有机农业研究

有机农业研究

有机农业研究范文第1篇

在城乡经济发展差距不断加大、粗放型农业产业链价值缺陷不断显现、小规模经营成本投入问题不断受到关注、农村精神文化建设不断落实的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发展有机农业,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在实践中有意识地结合传统农业的特征和农业市场的现代化需求,进行有机农业市场营销探索。在此背景下,文章针对以有机农业为基础的市场营销策略展开研究,以期为推动有机农业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

有机农业;市场营销;营销策略

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用有机肥完全取代或基本取代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等,保证种植业作物生长过程中的营养需要,或用有机饲料完全取代或基本取代畜禽饲料添加剂等成分,满足养殖业畜禽生长的营养需要,进行农业生产的形式就是有机农业,可见有机农业在开展的过程中,通过对生产要素的调整,改变了农作物自身的品质,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进而改善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市场竞争能力。但要充分发挥有机农业的作用,需要利用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扩大有机农业的市场影响力。

1有机农业市场营销的必要性

相比传统农业,虽然有机农业也以农业资源为载体,但其在生产的过程中会利用人类的智慧,将传统农业中对农产品、种植环境可能造成污染,影响人类健康的生产要素进行了替换,不仅提升了农产品自身的“绿色”品质,而且与可持续发展观念更加相符,这不仅使产品的整体附加值得到提升,而且与现代消费者的饮食安全需求相符合。但有机农业在舍弃应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等化学物质的过程中,农作物的产量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而且虽然传统生产要素被取代,但对人工管理和投入的依赖性大幅提升,人工成本明显增加,如果有机农业创造的附加值不能被市场所接受,将使有机农业的发展面临比传统农业更大的威胁。在有机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要使高品质、低产量、高价格、环境友好性突出的有机农业所提倡的健康环保理念被市场接受,就需要结合有机农业产品的实际特点进行有效的市场营销,拉近有机农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实现有机产业的经济价值,所以有机农业的特点直接决定了市场营销的必要性。

2有机农业的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有机农业在发达国家发展得相对较早,而且现阶段不仅覆盖范围广,而且已经被消费者所接受,形成了较稳定的有机农业消费市场,例如行业机构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欧洲目前拥有有机农场面积在1213万公顷以上,年均有机农产品创收超过260亿美元,在欧洲家庭中,78%的家庭会依据食品标签选择有机农产品。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也开始进行了有机农业的相关探索,并凭借我国传统农业历史悠久、地域广阔等优势,将有机大豆、有机花生、有机葵花籽等有机农产品销售到其他国家,在云南、江西等地域建立了众多有机食品基地,但国内有机农业市场仍处于缺失的状态,有机农业整体发展状态的“畸形”,加大了我国有机农业市场营销的难度,特别是在我国以有机农业产品开发、市场竞争、产品创新为重点的背景下,忽视了针对性的营销管理、特色管理、导向管理的营销思想,市场营销更难以满足有机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笔者认为,根据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状态,采取的市场营销策略必须注重以下方面。

2.1市场细分

虽然有机农业产品在发达国家被广泛地接受,但受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绝大部分消费者难以接受价格在传统农产品价格1.3倍甚至1.5倍的有机农业产品,所以在市场营销前必须进行市场细分,明确我国国内有机农业的目标市场。消费者生活背景、消费理念、认知水平等方面差异,其接受的商品性质、营销策略等也存在差异,所以要针对消费群体在消费需求和消费欲望等方面的表现,进行市场细分。客观的市场调研和调研数据挖掘是细分的主要依据,在市场细分后,有机农业企业将有机农业产品的特点与细分市场的消费需求进行匹配,明确自身有机农业产品在接触不同类型、层次消费群体时存在的优缺点,确定符合自身有机产品特点的目标市场,并基于产品和市场分析,建立针对性的营销策略。例如我国翁牛特旗黑鱼泡子有机农牧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结合有机农业市场形成的水稻有机农业、苹果有机农业、玉米有机农业、小麦有机农业、蔬菜有机农业等市场细分形式以及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将有机水稻、有机水产、有机中草药和有机畜牧业作为主要有机农业发展内容,在将敖汉旗、奈曼旗等周边城区作为目标市场的基础上,将目标市场锁定在中国北方,针对北方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能力进行销售对策制定,不仅形成了“中国北方有机水稻第一村”品牌,而且其生产的有机农业产品的市场影响力也不断提升。

2.2注重宣传营销

部分地区在进行有机农业市场营销的过程中,将目标市场锁定在周边,在进行市场营销的过程中,以生产有机农业产品为重点,以期通过产品自身的口碑扩大市场,这种“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发展理念,实际上是忽视了市场营销的作用。扩大宣传是最主要和最直接的营销手段,现代消费者虽然在主观上比较易于接受健康环保的事物,但要想促进消费者产生有机农业产品消费意识或消费冲动,甚至培养消费者产生有机农业产品消费习惯,必须先要让消费者对有机农业产品产生基本的认知,这就要求市场营销注重市场宣传,宣传的有效性甚至可以强化有机农产品的品牌效应。营销宣传的渠道随着社会发展也越来越多元化,如电视媒体、互联网、报纸、期刊、室外大屏幕、农产品会展等均可以作为营销的有效渠道,在市场营销的过程中具体选择何种宣传途径以及具体的宣传形式,要结合具体的有机农业产品特点以及目标市场特点进行。例如安徽田园日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进行有机蔬菜、有机大米、有机鸡蛋等有机农业生产和营销的过程中,积极探索营销推广的途径,在地方台电视媒体中进行“生鲜有机认证,宅配健康保证”的广告宣传;在公交车上进行“摘取有机天然,配送健康自然”的车载广告宣传,使其周边城市居民对有机农业的认识更为深刻,而且对安徽田园日志农业品牌也较为认可,该公司也因此被评为合肥市有机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

2.3顺应时展

有机农业的产生和发展,本身就是顺应时展的产物,所以在进行有机农业市场营销的过程中,也要将此思路贯穿始终。笔者认为有机农业市场营销顺应时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加大有机农业的信息化建设,在互联网时代下,“互联网+”已经成为各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有机农业市场营销的过程中,如果忽视“互联网+”模式,将会导致其市场范围狭窄,所以在进行有机农业市场营销的过程中,有机农业企业要积极进行信息化建设,将线下的营销形式向线上扩展。其次,政府相关部门应结合当地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积极建设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以政府为后盾,进行商务模式的探索,符合互联网时展和服务型政府转型的特点,而且,可以将区域内有机农业合理整合,提升市场营销的整体影响力。除上述途径外,笔者认为培养专业的、灵活的且具有较高道德情操的营销人员,也是推动有机农业市场营销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只有形成高水平的营销队伍,才能将具体的营销策略落实并不断优化,这对政府、高校、企业等主体均提出了较高的人才培养要求。

3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人们已经认识到发展有机农业对改善农村生活方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城乡产业统筹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有意识地将先进的技术、管理理念等融入到有机农业发展过程中。通过符合现代消费者心理的市场营销策略,推动有机农业不断扩大市场份额,这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绿色发展、集约化发展的具体体现,应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此方面的成果经验,不断优化和推广。

作者:李梦柯 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宁,刁希强,李萌.潍坊市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蔬菜,2015(7):39-40.

[2]陈杰,钟诚吉.有机蔬菜微信营销存在的问题与策略[J].农业网络信息,2015(7):16-19.

[3]张胜利.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4.

有机农业研究范文第2篇

随着中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善,有机农业作为保障食品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作方式方兴未艾。有机农业生产方式兼具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和特色农业生产的特殊要求,同时对生态环境保护有着较好的作用。但有机农业生产经营作为农业生产经营的特殊形式与常规农业一样面临着来自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在一定条件下,这种风险程度甚至超过后者。因此,对有机农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重点考察有机农业政策支持的相关研究,分析有机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政策支持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有机农业;政策支持;现状与问题

1引言

绿色革命以来,农药和化肥大量使用,造就了石油农业的兴起,这对提高粮食产量、保障全球粮食安全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石油农业的发展造成了诸如土壤板结、水体污染、土壤重金属集聚等环境破坏问题,并可能将污染传导到食物链终端。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有机农业作为石油农业的替代选择之一日益得到重视,相关研究与支持政策不断涌现。在1920年代的瑞士和德国,有机农业概念被首次提出。21世纪以来,有机农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有机农业是对农作物培育过程要求极高的现代新型农业,兼具安全、优质、营养的特点,有着较广阔的消费市场,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与常规农业一样依赖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同时,有机农业生产环节对生态环境有较好的恢复与保护作用,能够形成经济行为的正外部性。伴随着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过程,有机农业不使用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因此其生产的风险性较之于石油农业更高。有机农产品的产量较低,而其农产品的市场价格较之普通农产品弹性系数更大。因此,其发展面临着生产与市场的双重风险。基于以上几点,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有必要对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

2何为有机农业

自从“有机农业”概念提出后,学界从不同角度尝试对其定义进行规范,但尚未形成较为统一的观点。本文将几种主要的观点进行简单归纳:

(1)农业系统说。有机农业是一种环境和技术要求最为严格的具有持续性发展特点的农业系统[1]。系统说从农业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角度考察有机农业定义是合理的,但关于有机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及其生产过程、生产目的等方面未作具体阐释。

(2)生产过程说。李显军(2004)对有机农业的定义中强调了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和有机农业基本标准的重要性,在生产过程中完全遵守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不使用化肥、农药和各种调节剂和添加剂,绝对避免基因工程技术,维持种植、养殖业的平衡,采用具有可持续性的农业发展技术,保证农业生产过程的稳定性。总而言之,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建立生物多样性、恢复良性循环是其观点的核心[2]。

(3)生产方式说。葛体达等(2008)从生产方式的角度考察了有机农业的定义,他们认为有机农业的生产方式应该符合现代社会所追求的健康、安全、优质的理念,在生产过程中完全使用绿色、无污染的生产资料,结合生物学和生态学等学科,发展科学原理和技术,协调种植、养殖业的平衡,实现农业的可持续进步,维护农业生态系统的持续稳定[3]。我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对有机农业的定义如下:遵照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而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过程[4]。不难看出,从农业系统、生产过程和生产方式的角度考察有机农业的定义都有其合理性,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对有机农业概念的界定根据专业性和具体性,从有机农业的生产环节、生产特点、系统协调等角度对这一概念加以界定。虽然有机农业的概念众多,但综合各种观点会发现它们所要阐述的内容具有趋同性,即有机农业是在生产中完全不使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本文将采用这一定义。

3研究现状

20世纪以来,有机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方式,学界对其政策支持的研究也不过几十年的历史。考察国内外有机农业政策支持研究,不难发现,研究的重点集中于对有机农业政策支持的必要性分析、对有机农业政策支持的具体经验总结和有机农业政策支持的建议对策等。

3.1有机农业政策支持的必要性研究

如前所述,有机农业不仅有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还兼具特色农业生产的特殊要求,尤其是有机农业面临的生产和市场风险较之普通农业生产更大,且有机农业的生产过程对生态环境的正外部性更大。因此,国内外关于有机农业支持政策内在原因研究也主要集中于上述几点,且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有机农业政策支持的必要性具体表现为:

3.1.1农业的弱质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作为自然在生产与经济在生产交织的生产活动,其面临的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远大于工业生产活动,普遍表现出较强的弱质性[5]。农业的弱质性特征不仅表现在普通农业生产方面,也表现在有机农业生产和销售过程中。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农业的弱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自然环境作为农业生产活动中难以实施有效人为控制的因素,即便当今科学技术水平高度发展,自然条件仍是限制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面对自然灾害,普通的农业生产本就难以抵御,而有机农业对其承受更显无力。总体而言,“靠天吃饭”仍是当今农业生产的基本现状,因此,相对于其他产业来说,农业生产面临着更大的自然风险。石油农业可以通过大规模施用化肥农药抵御来自病虫害以及土地贫瘠带来的自然风险,而有机农业在这方面明显处于劣势,正因如此,有机农业在面临同样的自然灾害时,其风险抵抗能力相对更低。

(2)有机农业市场风险更大由于生产中的风险不完全可控,有机农业的弱质性还体现在其他领域上。就消费层面而言,人类生存所必需的食品等生活资料,主要是通过农业生产而来,农产品是最基础的需求,因而需求弹性很小。就流通层面而言,农产品流通中价格和供求之间存在着时滞,这意味着农产品供给的数量难以在市场的自行调节下及时跟随价格的波动而变化,从而导致消费者接收到有关农产品短缺或过剩的信息往往都被放大,农业经营者难以建立起稳定的价格预期。如此一来,相对于其他行业,农产品面临着更高的市场风险。而有机农业作为农业市场中新兴的一员,消费受众又具有局限性,因而面临的市场风险更大。

3.1.2有机农业生产过程的正外部性

有机农业相对于常规农业而言,不仅给农业生产者带来收益,更重要的是有机农业生产过程对于公共环境的保护能够产生较大的积极作用,能够更好地保护耕地、水源、空气等公共资源。有机农业的公共效应外溢主要是:一方面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可以提升有机质在作物土壤中的含量,增强土壤肥力,同时提高碳的储量[6]。近年来,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等问题日益凸显,国家出台了诸多政策,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以期生态环境得以改善。有机农业作为一种生态型的农业生产模式,不仅能够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还可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分析有机农业的作用主体,一方面,生产者能够从生产过程中获得经济收益;但是另一方面,生产者采用有机的农业生产方式形成的积极效应作用于公共领域却未能得到相应的补偿,而有机农业生产形成的相对较好的生态环境由于农业生产空间的不可分割性导致有机农业形成的正外部性难以被具体测量。因此,对有机农业的政策支持就成为公共机构对有机农业生产者所带来的社会贡献进行补偿优选方案。

3.2有机农业的政策支持现状

3.2.1设立专项资金进行直接补贴

对于从事有机农业的相关企业、组织和农户,政府设立了专项资金,对其投入的生产资料及认证时所需的费用进行直接补贴。目前,相关的扶持政策中,进行资金直接补贴的有35项,总政策量的80%左右,其中大部分(70%~80%)补贴资金是用于资助进行有机生产、认证的企业,仅有少量资金是用于发放给从事有机农业的农户的。

3.2.2提供技术支持

政府投入专项技术资金,牵头组织、提供一系列有关区域性有机农业的规划、咨询、讲座培训以及技术推广等基础支持服务,设立高质量的有机农业产业基地。设立相关科研项目,推行有机农业种植技术示范,探索有机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积极推动有机农业的不断发展[7]。此外,对于在进行有机生产的企业、组织和农户,政府承诺在金融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范围包括配套的基建、贷款和税收等方面,同时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有机生产。

3.2.3实施金融政策倾斜

对于在进行有机生产的企业、组织和农户,政府承诺在金融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倾斜范围包括配套的基础建设、贷款和税收等方面,同时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有机生产。

4结束语

有机农业的发展经历了历程较长,本文通过分析有机农业政策支持研究现状,梳理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成果,相关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有机农业政策支持的理论论证方面。在有机农业政策支持的必要性研究方面,研究学界的理论观点趋同;在政策支持的实施方面,我国的有机农业政策支持实践虽处于快速发展期,仍相对滞后,难以有效覆盖有机农业生产的行为主体。

作者:曾卓 王振 单位: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参考文献

[1]杜相革,董民.中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优势及对策[J].农业质量标准.2007(1):4-7.

[2]李显军.中国有机农业发展的背景、现状和展望[J].世界农业,2004(07):7-10.

[3]葛体达,黄丹枫,宋世威,陈恩桃,王澍.有机农业与有机食品生产--未来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产业导向[R].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2008.

[4]王宏燕.全球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和我国有机农业发展对策[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3,19(3):223-229.

[5]林志玲.农业的弱质性及保护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9(1):286-287.

有机农业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江西;有机农业;发展对策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江西省作为农业大省必须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推进农业市场化与国际化进程,突破绿色壁垒对农业发展的制约,协调统一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效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江西省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

江西是全国传统农业大省,农业在全省经济中历来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自2001年江西省委、省政府确立了“依托全省丰富的生态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重点抓好绿色农产品的开发生产和深度加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路后,江西省政府围绕“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即把江西建设成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基地、优质农副产品供应的基地、劳动力输出的基地和旅游观光的“后花园”)的战略构想,提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可持续发展思路。在这些政策的指导下,江西绿色(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呈现逐年递增趋势。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数量连续8年均保持两成以上的增速。截至2007年底,绿色食品产品数量达916个,比上年增加205个,继续位居全国前列;全省有机食品数量415个,比上年增加94个,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

二、江西省发展有机农业的优势

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是现代农业的前沿,是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和理念。有机农业产业化走的是“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模式,是建立在专业化、区域化、规范化、制度化基础上的契约性经营,是贯彻我国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方针所应达到的最高标准。江西的有机农业之所以发展平稳,关键在于江西省具备了有机农业发展的制度优势、基地优势以及组织成本优势。

(一)制度优势

江西重视发展传统农业,为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新制度经济学认为,良好的制度能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激励机制。江西素有发展农业的传统,农业在江西的经济总量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01年,江西省政府确立将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产业作为全省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绿色(有机)食品产业的发展。不仅如此,当地政府还从资金支持、技术推广、市场开拓等各环节为农民分担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二)基地优势

江西的生态环境良好、生产基地优越,为有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目前,全国最大的有机绿茶生产基地、最大的绿色有机茶油基地、最大的绿色有机矿泉水和纯净水基地以及国家环保总局认定的江南唯一的“全国有机食品生产基地”都在江西。截至2006年上半年,农业部公布的首批创建部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名单,江西省有23个县的25个基地列入创建计划,占全国基地总数的29.8%,列全国第1。可以说,江西有机农业生产基地的发展规模非常适合产业化经营需求。

(三)组织成本优势

从江西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情况来看,其成本优势较明显:第一,有机农业生产基地都是建在远离污染的生态园区,生产基地周边环境较好,缩短了有机转换期的时间,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所在地的农民一般没有使用化学、农药的习惯,这使生产出来的有机产品和普通产品在产量上不会有较大的差距。第二,相对于华东其他地区,江西有充裕的劳动力,劳动力价格一般为20元/天,远远低于上海等发达城市的劳动力价值。第三,中绿华夏有机食品中心江西分中心(COFCC)的认证标准已经与国际接轨,同几家世界闻名的国际认证机构达成了协议,凡通过COFCC认证的有机食品,可“一次认证,颁发四个有机证书”,即获得中绿华夏有机证书、瑞士SGS有机证书、日本OMIC有机证书、绿色食品AA级有机证书,从而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认证成本。

因此,无论从产业组织还是从生产成本来看,江西实行有机农业产业化经营均具备较好的市场竞争条件。

三、江西省发展有机农业的对策及建议

尽管江西有机农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也存在较多不足。例如,江西省工业基础薄弱,导致有机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有机农产品市场开发力度不够,品牌竞争力不强;有机农业发展遭遇人才瓶颈,相关生产技术较为缺乏;有机农业产品市场不健全,有机食品生产流通体系还未完全建立等。针对上述问题,江西在发展有机农业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加强以下方面:

(一)强化有机农业的技术支撑与制度创新

加快有机农业技术的研究、示范和推广,要加大生产力,必须抓好、抓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新产品开发,提高绿色、有机食品原料加工利用转化程度,使粗加工产品向精深加工产品转变;单一产品向系列化产品转变;利用农业推广站,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培训,切实提高绿色、有机品生产者的科技素质和科技应用水平。政府应制定优惠的政策扶持有机农业发展,在税收、贷款上制定一些优惠政策,适当给予绿色、有机食品的生产企业一些补贴;要重点加大对标准制修订、监测检验体系、质量认证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以及示范基地建设的投入;各地可以借鉴一些其他省区在引导、扶持政策方面好的做法,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增加投入。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广泛争取和吸引社会各方资源,参与有机食品开发,并积极争取更多的国家支持。

(二)强化有机农业的产业化运作

做大做强本地有机产品品牌,增强有机产品的社会公信力。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市场存在的可能会导致消费者的逆向选择,尤其是目前有机食品的高额利润已经吸引了不少非正规的假冒伪劣食品混淆有机食品市场,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因此,从长远来看,应在已有基础上,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以区域发展为框架整合资源,做大做强有机产业龙头企业,打造区域品牌,增强有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有机产品的社会公信力,增强消费者的购买习惯和对品牌有机产品的信任度,从而实现企业和有机农业的“双赢”。

(三)抓好创建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工作

迅速扩大示范辐射能力按照“品种特色化、基地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生产标准化、投入科技化”的“五化”要求,积极创建全国的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县(场),创建全国的绿色农业示范基地县。根据江西省规划,到“十一五”期末,江西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总数将达1200个以上,绿色食品、有机产品环境监测面积(含山林、水面、耕地)达5000万亩;完成销售收入200亿元。为完成这一目标,江西省将围绕提升产业素质和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发挥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区位优势,突出抓好重点产品、重点产业和重点地区的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开发与管理,建设一批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壮大一批加工规模大、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大型绿色食品、有机产品龙头企业集群。

(四)调整政府行为加强宏观调控,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提高财政支农水平

现阶段,我国农民自发组织优质农产品生产的能力仍然较差,要把有限的财政支农资金用于关键环节的扶持上,使优质农产品生产形成一种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在农民培训、优质农产品生产协会启动、知名品牌的创建等环节上给予必要的扶持。由于农民承担风险的能力较弱,对一些开拓性的工作往往心存疑虑,通过在关键环节的扶持,降低农民的风险成本,使农民的发展有一个较高的起点,等发展成熟后,逐步减少支持力度,让其自我发展,缩短优质农产品市场化发展的进程。

(五)支持有机农业发展的金融政策

有机农业技术性强,有很高的条件限制,而且发展有机农业都需要相当长的转换期,一些企业和农民有意愿发展有机农业,但是又担心发展的收益问题,因此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采取相应的金融政策保障有机农业生产者的利益。

主要应该发展有机农业的目标与对策,从信贷政策、农业保险和资本市场运作等方面对有机农业进行调控。一方面应尽快实现信贷政策的三个转变,实现扶持数量型农业向有机农业的转变,按农业结构调整规划来确定信贷政策,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上做好扶持工作;实现由支持初级农产品加工向综合型、种养加、贸工农等内外结合的有机农业产业方面转变,支持农业走专业化、规模化发展道路;实现由支持粗放型、密集型产业项目向高科技、高附加值、高商品率、高效益出口创汇的有机农业转变,大力支持开发名、优、特、新的农产品,不断增强有机农业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建立江西省有机农业风险保障体系。首先,建立有机农业风险保障机构。研究和制定江西省开展有机农业风险保障的计划和措施,确定风险保障的范围和项目,组织和协调各相关部门进行防灾、承保、理赔等有机农业生产风险管理,监督保险双方履行各自职责,研究和促进有机农业风险保障机制的改革和完善,对有机农业风险资金实施监管。其次,制定农业风险保障的地方性法规。明确有机农业风险防范和政府在开展此项工作中应发挥的职能作用,避免政府支持有机农业风险保障工作的随意性,提高农民的风险保障意识,建立一个有利于有机农业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再次,建立有机农业的风险准备金。准备金只能用于有机农业保险受灾后赔偿,不能挪作他用,要单独立账、独立核算,结余留存,逐年滚动积累。

依托农垦和龙头企业的优势,建立有机农业的资本市场,推进有机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资本市场筹资,把一部分城市居民手中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汇小成大,集液成裘,直接转化为发展有机农业的资本;也可以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等多种直接融资手段,为有机农业类上市公司进行产业化投资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这是有机农业产业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和崭新模式,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进行有机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可以分散投资风险,减轻政府与银行的压力,具有融资额度大,成本低、操作灵活等优点,可以有效地促进经营机制和经营理念的转变;还可以凭借资金优势和成功经验,通过收购兼并,资产重组和产权交易等手段进行资产重组和改造,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益,获得低成本、超常规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明林,黄国勤.江西省无公害食品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2(1).

2、方颖,卞新民.我国有机农业健康发展的对策研究[N].环境导报(南京),2003.

3、江西农业发展现状概述[DB/OL].中国江西新闻网,2009-07-25.

4、绿色农业是江西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DB/OL].大江网,2007-02-12.

5、江西:打造绿色产业品牌[DB/OL].品牌万里行网,2006-07-25.

6、杜相革,王慧敏.有机农业概论[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

7、张明林,黄国勤.江西省无公害食品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2(2).

8、陈双溪,魏丽等.发挥区域资源优势调整江西农业产业结构[J].江西气象科技,2002(3).

有机农业研究范文第4篇

(一)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目标

朱士光学者认为,生态环境是由人或人类社会及其周围之自然环境要素及人文环境要素组成的互动性复合型环境。即自人类社会产生以后,这种新型的环境才广泛出现在地球上,在这种环境下,人、以及人类社会其他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影响和作用是相对应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生态环境文明的基本准则,生态环境文明旨在使人类最终走出“人类中心主义”,从根本上树立保护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理念,走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新文明的发展进程,从而实现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文明象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强调尽可能的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与危害,人类任何社会生产活动必须从保护环境出发。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工厂大规模聚集,资源约束逐渐趋紧、生态系统不断恶化、环境污染愈发严重,人类健康也受到严重威胁。日益退化的生态环境使人类清楚地意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能以破坏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必须对水资源、土壤、大气和物种多样性进行保护,谋求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实现生态环境文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目标。

(二)生态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生态经济是指以生态学的有关理论指导构建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解决由于工厂大规模聚集所带来的各类环境污染问题。在保证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人类应按照生态发展规律积极构建生态经济发展体系,大力倡导发展绿色产业、环境友好型产业,通过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实施清洁生产,减少环境污染,加强环境保护,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生态经济是指将现有的以市场力量为导向的经济转变成以生态法则为导向的经济。生态经济提倡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在可持续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经济观的指导下,建立一种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节约型经济模式。生态经济强调不仅要实现经济增长目标,更要注意提高生态质量,谋求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即人类要同时遵循大自然的生态规律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来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在规划经济发展时,要将资源环境的承载力考虑在内,根据区域生态功能进行产业布局,将“限制开发”、“禁止开发”、“重点开发”和“优化开发”等明确区分开来,做到科学划分。生态经济克服了传统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端和根本缺陷,是一种在良性生态循环和经济循环轨道上发展现代经济的崭新的经济体制。生态经济符合生态文明的要求,旨在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相互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探索生态经济发展规律的过程其实也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过程,只有实现了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最终才能实现生态文明。

(三)生态文化和社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

生态文化是以生态意识和生态思维为主体构建起来的一种文化创新体系,坚持实现人、社会、自然相互之间的和谐发展,共生共荣,标志着人类价值观由“人类中心主义”走向“生态主义”的划时代转变。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和灵魂,生态文化和社会要求向人民大众普及环境保护观念和生态道德意识,从而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将过度享受的消费方式转变成一种适度、绿色的消费观念,这样既能满足自身需求又不损害自然生态。生态社会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前提下,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和谐相处、互利共生、协调发展,人类积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建设高度生态文明的社会形态。通过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及其生产方式的深刻反思和理性批判,生态文化和社会有助于构建一个绿色发展、社会文明公正、生态和谐的未来发展局面。建设生态文明除了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还应使全民形成与保护生态环境适应的价值观、消费观、生活观,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以生态文化和社会文明指引人类生态文明的发展,指导人类进行社会生产活动,感染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建设生态文明,不仅仅是某个部门的责任所在,而应是大家广泛所关注的一项事业。生态文化和社会文明是人类朝着生态文明健康、有序发展的力量源泉。

(四)生态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生态制度是指人类在生产活动过程中围绕自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所制定的各种规章安排。生态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帮助人类解决由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资源减少、物种毁灭、水土流失等带来的生态问题。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在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之间的协调发展,而如何实现协调发展,最基本的是要依靠完善的生态制度,即通过生态制度协调和监管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制度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和精髓为基本准则,全面系统地反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将生态制度文明建设纳入整体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此外,制度的文明程度还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整体精神文明水平,社会治安的恶化、由信仰和诚信缺失导致人类行为的无序化等,都亟待严谨有效的生态制度。因此,建立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制度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保障。

二、有机农业的原则与基本要求

自然资源的耗竭、生态环境的恶化诱发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问题,有机农业的出现为全球农业的改良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动力在初期主要来自出口贸易和市场需求,随后,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等我国现代农业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推动了有机农业的发展。

(一)有机农业的基本原则

有机农业的基本原则为健康、生态、公平和关爱,在有机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和消费等各个环节都遵循这四个基本原则。这四个原则即相互独立,又相互支撑。

1.健康原则将生态系统连接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健康是体现了生命系统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不仅指人类的健康,也包含地球上其它生物的健康,例如:水、土壤、植物、动物、微生物等。有机农业能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富营养的产品,以服务于人类的健康和动物的保护福利。首先,有机农业需要健康的生产和加工环境,健康的生产地土壤、水、空气状况才有可能生产出健康的作物,而健康的作物才有可能保障动物和人类的健康。在有机产品的加工和销售过程中,避免或严禁使用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的食品添加剂等。还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健康并不仅仅指没有疾病,免疫能力、适应性、可再生性也是健康原则的关键特征。健康原则有助于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利益。

2.生态原则有利于循环可持续发展。生态原则说明有机农业的根基为有生命的生态系统,它强调有机农业的生产应以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为基础。有机农场应基于健康的生态系统和物质循环系统,确保在所有的阶段都能与自然和谐共处。此外,有机农业采取适应当地生态条件、社会文化和规模的生产方式,通过回收和循环利用使资源和能源都能得到管理,较少使用外部投入品,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护生态自然资源。生态原则体现了有机农业的和谐、循环、低碳的理念,通过促进资源、能源、环境的循环和可持续发展来实现生态平衡。

3.公平原则强调发展的互利共赢。有机农业倡导建立开放、机会均等的生产、流通和贸易体系,以公正、公平的方式管理自然环境、利用生态资源。这一原则强调,应以维护所有相关方的公平权利的方式来处理人际关系。这些相关方包括参与到有机农业中的所有农民、工人、加工者、分销者、管理者、认证人员、贸易者和消费者等。公平要求生产、分配和交易的系统都是平等、公开透明的,而且需要考虑到真正的环境和社会成本,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万物、人与社会之间的公平,使相关方共同达到互利共赢的发展状态。

4.关爱原则有利于保障健康与福利。关爱原则包含关爱自然环境、关注动物福利、关爱人类,关爱社会等。进行有机农业生产,首先就要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尊重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唤醒人们对这些生物的关爱,顺应自然,使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有机农业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食品添加剂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关爱与保护,也减少了有机生产者与化肥、农药等的接触,关爱有机生产者的身体健康。有机农业也重视在生产过程中的动物福利,善待动物,不仅体现了人类对动物的关爱,同样也保证了动物和人类的健康安全。此外,有机农业通过向人们提供健康、优质的食物,弘扬传统文化和平等、友善的相处方式,传播正面能量,以改变当前浮躁、压力过大等社会不良风气,通过推行有机环保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帮助人们逐步树立乐观向上、富有责任、相互关爱的精神社会风貌,促进整个社会的良性稳定发展。

(二)有机农业的基本要求

1.有机农业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有机农业充分发挥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内部自然调节能力。有机农业采取的生产措施均以实现农业生态系统内养分循环、最大限度的利用农业系统内物质为目的,包括:利用系统内有机废弃物;合理耕作、轮作、间作、套种;采用生物和物理方法防治病虫草害等。有机农业通过建立合理的作物布局,满足作物生长条件、提高农业生态系统内的自我调控能力。长期采用有机农业耕种方法,土壤中生命体的数量和种类可以显著增加,如蚯蚓、有益节肢动物、共生生物和细菌等,尤其是一些濒临灭绝的土壤物种。此外,研究表明,土壤能储存大量的有机碳,有机农场的土壤碳水平比非有机农场高,有机农业进行土壤固碳可以抵消掉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1/4。

2.有机农业主要依靠人力。人工劳动主要集中在田间管理上。由于有机农业在成长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化肥等化工合成的养料,只遵循自然的成长方式,因此,大半部分的田间管理劳动都必须依靠人力来完成,包括除草、浇水、间苗等工作。有机农业有利于农田杂草生长,有机农田的杂草种类及数量与常规农田相比等都相对较高,处理杂草就成了田间管理一个最大的问题。由于不能使用除草剂,只能利用传统工具,如锄头、镰刀等进行除草,因此,就需要较多的人力资源的投入。

3.有机农业需要全新的技术体系。有机农业在生产、加工、储藏等环节都存在诸多方面的技术需求,需要建立一套新的技术体系。有机种子培育及处理技术,有机生产土壤培肥与养分管理技术等,特别是病虫草害防治的关键技术,包括利用温室揭露点控制蔬菜病虫害的环境调控技术;以轮作和间作为核心的病虫害控制技术、以营养调控为核心的病虫害营养控制技术。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会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

三、生态文明与有机农业的耦合机制

(一)有机农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

基于生态、健康、公平、关爱四个原则,有机农业符合生态经济规律,强调农业发展的生态本质,以及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全面优化与统一,体现了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是呼应生态文明这一重要战略目标的具体实践形态。有机农业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通过其特定的理念内涵和生产方式,支撑着生态文明的建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机农业改善了生态环境。有机农业符合生态原理和自然规律,其目的是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良性循环的农业生产体系。在有机农业生产过程中,严禁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畜禽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也不可以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而是采用一系列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通过物理、生物的作用实现肥料的循环利用,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确保生物的健康和多样性,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过程,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机农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有机产品从生产至销售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均体现了保护生态环境、关爱人类健康的理念,这符合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涵特征,促进改善了生态环境。农药、化肥使用的减少,增加了土壤的保水保肥性能以及土壤中的有机质;通过固碳减排,降低对空气的污染;和固碳减排相类似,减少氮素淋失,可降低对地下水的污染;增加生物多样性,使土地具有更高的生产力。

2.有机农业促进了生态经济的发展。生态经济旨在建立一种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节约型经济模式。宏观经济方面,很多地方政府将有机农业作为发挥区域环境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地方农业经济的重要举措,编制了有机农业发展规划,出台了鼓励政策,在取得生态环境效益的同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国际贸易中,各国为了保护本国产业、设置了各种绿色壁垒,我国农产品经常会因质量问题遇到贸易障碍,被要求退货或索赔,这些都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而按照有机农业国际标准进行生产、加工的有机产品却不存在任何的贸易障碍。此外,有机农业会促进其它产业的发展。有机认证的生态农场,依托于得天独厚的原生态无污染的自然地理环境,将有机农业生产与休闲旅游结合在一起,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的消费模式,使消费者真正走进田园,走进大自然,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这也有效促进了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微观经济方面,有机农业因不使用化肥、农药、添加剂等投入物质,减少了一定的生产、加工成本;有机产品有助于企业树立品牌形象,提高竞争力;有机产品深受消费者亲睐,较高的市场价格有助于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有机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其生产过程中需要精耕细作,并将传统农业耕作方式与与现代科技有效融合。在自然资源丰富、经济欠发达地区施行有机生产,防止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转移,有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由此可见,有机农业不仅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我国农业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更有利于增加我国农民收入,促进经济健康、稳步、持续发展。

3.有机农业促进形成良好的生态文化和社会氛围。有机产品与常规农产品在外观上并无明显区别,其区别在于内在品质和意义。就消费而言,有机产品似乎已经成为优质、安全、绿色食品的代名词,有机产品在消费市场的覆盖面越来越大,占有率也越来越高。有机产品有助于消费者形成健康、节约、环保的良好习惯、养成适度的生态消费方式。有机农业健康、生态、公平、关爱的原则也适用于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相处模式,有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形成人与人相互关爱、相互信任、友善互助的社会氛围。

4.有机农业有助于生态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有机农业从生产、加工、认证管理、销售等都有一系列明确的制度规定,而生态文明的建设也需要一定的生态制度作为保障,有机农业的制度体系对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有机认证的本质是信任担保,作为传递信任、服务发展的重要一环,其本质属性决定了促进建立社会诚信体系的内在动力。认证服务的信任担保属性,要求认证行业的发展必然以诚信为基础,推动生产企业、经营单位、认证机构、检测机构、从业人员、生产者提高诚信意识,建立相关诚信档案,共同促进社会诚信制度体系建设。此外,有机农业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有利于循环经济制度的建立,有机认证生产、加工、认证过程中的监管也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监管制度的建立。

(二)生态文明促进了有机农业的发展

1.生态文明为有机农业提供了有利的生产环境。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资源能支撑、环境能容纳、生态受保护的基础上,要使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进行生产生活。生态文明建设并不仅仅局限于“种草种树”、“末端治理”,而是要从源头治理。生态文明提倡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尽量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加快建设生态农业,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进行有机农业生产的基础。

2.生态文明为有机认证提供了健全的制度体系。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加快建立并逐步完整的制度体系,保护生态环境离不开完整的制度要求。能耗、水耗、地耗、污染物排放、质量环境等方面的标准,使有机生产的优势得以凸显出来。健全的价格、财税、鼓励等激励性政策充分调动了大家积极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有机农业生产的决心,加快推行有机产品认证等机制。严格的绩效考核、责任追究制度及有机产品的可追溯性又为有机产品的认证提供了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

3.生态文明为有机农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各行各业、千家万户。无论是政府、企业或个人,都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建设者,通过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来提高全民的生态文明意识,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从而引导全民在生产、生活中都应该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的要求,培养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倡导勤俭节约、低碳环保的消费观。这一切,都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结论

有机农业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有机农业;有机食品;雁鸣湖镇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的质量和食品的品质产生了独特的要求,追求纯天然、无污染的健康食品已成为一种时尚。有机农业已经成为促进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和持续发展的可实践的技术和措施,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新的切入点,对拉动农业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吉林省敦化市雁鸣湖镇是全国的有机大豆生产基地,该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依托资源优势,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把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发展有机绿色农产品作为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的重点来抓,不断加大有机豆类、绿色水稻、优质烟叶、有机大豆机械化示范、中药材栽培五大园区的建设力度,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有机大豆、小粒黄豆、绿色水稻等为主的特色主导产业稳步发展。

一、有机农业的相关概念

(一)有机农业的含义

有机农业(organic agriculture)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二)有机农业生产体系中的有机食品

有机食品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是一种新兴产业,指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并通过合法的、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禽畜产品、蜂蜜、水产品、调料等。有机食品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有机食品生产、采集、加工、包装、储藏,运输标准,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激素(生长调节剂)、抗生素、食品添加剂、防腐剂等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禁止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及该技术的产物及其衍生物,禁止辐照处理。

二、雁鸣湖镇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

(一)雁鸣湖镇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座落于吉林省敦化市雁鸣湖镇的吉林省雁鸣湖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是以经营出口有机小粒黄豆等农产品为主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主营业务包括有机农业及其相关配套产业。从2002年起,为了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公司在稳定贸易出口的基础上,用工业思维谋划农业,积极向农副产品深加工方向转变,先后组建了六个子公司,重点从事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农业产业化的配套服务。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食品中摄入的营养要求提高,由于豆制品含有丰富优质的营养成分继而豆制品类耕地面积比重逐年增大,仅次于粮食主体玉米的比重(如图1所示)。

(二)雁鸣湖镇特色有机食品(有机大豆、小粒黄豆)发展现状

地处高寒山区,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是高蛋白大豆和小粒豆最佳种植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气候条件十分有利高蛋白大豆和小粒豆的生长,这是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

据考证渤海时期即有种植,有记载的面积是1924年种植10475公顷,占粮豆面积的15.6%。据敦化市统计局统计,从1999-2008年有机大豆的种植面积和种植比例呈波动上升的趋势(见表1)。

敦化市小粒黄豆具有径粒小、口感好、色泽亮、豆皮薄、蛋白质含量高的特点,该市小粒豆历史悠久,品质好,营养价值丰富。吉林1号在敦化市具有以下特性:每公顷单产水平3500斤,具有产量高,粒型小,抗逆性强的优点,改变了该市小粒豆品种的缺点,并形成了本地制种和异地制种相结合的良种繁育制度。后来吉林小粒3号、吉林小粒4号、吉林小粒6号、吉林小粒7号都是吉林省农科院在吉林小粒1号的基础上通过野生大豆杂交选育的,和敦化的本地品种长白一号(俗称压破车)具有同源性。

由于小粒黄豆营养丰富,现在被用来生产纳豆,作为一种保健食品出口到日本。纳豆是由小粒黄豆经纳豆菌发酵而成的一种微生态、有机健康食品。纳豆在日本盛行一千多年,并形成了丰富的纳豆文化。纳豆是世界230多种普通食品中唯一能溶解血栓的食品,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正在被各国医药食品行业所重视和研究开发。

三、雁鸣湖镇有机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在产业发展中的地位不明确

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2000年以来,以有机农业方式生产的安全、优质、健康的有机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雁鸣湖镇抓住时机大力发展有机农业,但是有的部门或机构片面夸大有机食品在该镇农业发展中的作用,甚至将发展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称为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出路,提出一些不切合当地实际的目标。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既面临着耕地减少、环境污染的矛盾,又要满足庞大的消费人口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安全的要求。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求有相当规模和适度的增长,另一方面要求不断提高食品的质量和安全,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要。

(二)基础理论、技术研究滞后,服务体系不健全

目前,雁鸣湖镇有机农业的一整套技术措施及社会服务体系很不完善,如从常规农业向有机农业的转换中,对付病虫害的能力还比较弱,有效地生物农药品种还比较少;肥力投入的措施和手段仍没有保障;在市场管理上,有机食品生产流通和规范销售的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发展有机食品要从基地抓起,土地从常规生产系统向有机生产转换通常需要经过2-3年的转换期,而转换期间的产量一般不高,生产资料和人力资源的投入相对增加,这些都会影响到生产者的积极性。有机农业生产研究开发缺少经费,特别缺乏对有机农业生产资料的研究和开发。

(三)将技术与当地实际结合的能力较低

在有机农业发展过程中,雁鸣湖镇过分依赖外部技术培训或指导,忽略主动将技术与当地实际结合的能力。在没有项目或当地技术咨询力量弱的情况下,引导农民进行有机生产就显得十分困难。尤其在一些贫困村落,农民没有知识,缺乏经验,没有足够的进行创新的自信心。

(四)缺乏有机农业发展的配套政策

敦化市政府对开发有机产品还缺乏明确的政策、资金扶持,主要体现在:一是解决资金问题及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不够;二是缺乏科技项目扶持。据调查,有的村屯有机农业刚刚起步,先行的部分农民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但政府苦于经费有限,对有机农业的深入发展和吸引更多农户参与到有机农业生产中难以给予资金支持,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妨碍了当地有机农业的推广和深入。由于农业项目投资期较长、收益率偏低,商业银行不愿投资农业领域,而政策性银行的业务比较窄、职能单一,不能有效提供服务。

(五)生产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低

雁鸣湖镇农业龙头企业总量不足,且缺乏规模大、实力雄厚、辐射带动力强的骨干企业,这是制约雁鸣湖镇有机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现有的大多数龙头企业内功基础差,自身的水平低。一部分龙头企业的产品结构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初加工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绿色产品、有机食品、名特优产品的比重低,企业规模较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有机农业进一步向优质、高效和外向型方向发展。

        四、雁鸣湖镇发展有机农业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有机农业的功能定位

一般来说,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生产加工的难度要大于常规生产,这是事实,但是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雁鸣湖镇没有开发相应的技术,价格优势没有得到实现。经过一定时间的探索,相当部分有机农业不仅在技术和生产上可以与常规农业抗衡,而且完全具备竞争优势,关键是如何转型。这在雁鸣湖镇有机大豆生产中已经得到证实,如果再加上有机农产品的价格优势,其竞争力必将进一步增强。综合比较各种农业发展的探索模式来看,现代有机农业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它可以兼顾生产、经济、生态环境与社会需求,所以我们绝不能因为它的比重小而轻视。

(二)健全和完善有机农业的组织管理体系

良好的组织管理体系从生产、认证、销售等整个环节对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进行规范,这就需要农业、环保、海关、技术监督、认证认可、工商等各个行业主管部门的协调和配合。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国家层次的农业经济立法相呼应,雁鸣湖镇急待建立本地区相应的政策保障体系与扶持措施。建议以农业行业主管部门为主体,在产业政策的指导下,本地区认监委、科技部、海关等相关部委积极配合,健全和完善在相关部委内对有机生产的管理机构,强化以促进生产和贸易、维护有机产品质量为目的的组织管理,确保有机农业的生产、营销、监管、认可、技术研发等工作正常有序的进行。

(三)加强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的研究、示范和推广

发展有机农业,已成为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集农业环保、植保、土肥、种子、栽培、管理、收获、包装、储运及市场销售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它要求农民具备相应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强烈的绿色环保观念。为此,雁鸣湖镇必须强化对农民的绿色环保认识,利用地方众多相关媒体积极宣传,家喻户晓;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大规模培训农村骨干力量。通过宣传和培训,让农民熟悉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技术规程,增强对生物多样性、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及有机农业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

(四)制定、完善和实施有机农业的产业扶持政策

各级人民政府都应该制定政策,积极鼓励有机食品生产、加工和认证,除了在基地建设、现代化农业示范工程、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配套方面给予优先资金扶持外,还应该为现代有机农业生产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在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的同时,加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增加有机农产品的比重。雁鸣湖镇继续实施国家有机产品基地建设项目,对于列入国家有机产品基地建设的产地,在土地整理资金、生态补偿基金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持。另外,该地区应重点扶持与农业增效和与农民增收相联的有机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带动雁鸣湖镇特色农业和创汇农业的发展,促进有机农业的产业化。

(五)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要认真落实好对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在资金、技术、用地、税收等方面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支持龙头企业技术改造,开发新产品,搞好精深加工。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兼并、租赁经营等多种形式快速膨胀规模。重点突破金融资金对农业的投入机制,改变当前“农”字企业贷款难、融资难,发展资金不足等突出问题。

参考文献:

1、孙红军,李红,戚建强.有机农业在中国[j].科技创新导报,2009(23).

2、黄国勤.井冈山及周边地区有机农业的发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8(2).

3、宗良纲,卢东等.有机农业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典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3).

4、刘权政,强百发.韩国有机农业的发展与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