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核心价值观学习材料

核心价值观学习材料

核心价值观学习材料

核心价值观学习材料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7)05―0069―04

英国历史教学法专家汤普森说:“历史学习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本身或发生了什么上,而是要集中在我们如何发展对历史的认识。”而历史认识的发展及深化,要尽可能地采取设身处地的态度和基于同情之理解的原则去认识和分析。要实现这一点,一个有效的策略就是师生共同回到“历史现场”,尽量地接近历史真相,以获取更多有价值的历史知识,如此学生才能在“过程与方法”中得到能力与价值观的提高。要回到“历史现场”,就必须借助于史料教学。随着历史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史料教学无论作为一种教育教学理念,还是作为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范式都已为许多历史教师所认同并积极践行。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影响历史“真味”的“泛化”、有失历史“原味”的“伪化”和淡化历史“韵味”的“简化”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没有很好地把握历史学科本质和历史教育本质,在史料教学的育人终极价值取向和基于明确宏观主题框架下的系统化、整体性建构等方面有所缺失。上述问题的存在,也使我们产生了路在何方的困惑。而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颁发,及其根据该意见精神,即将颁布的明确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内涵的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无疑为史料教学走出困境指明了方向。如何在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视野下优化史料教学,也就成为了我们研究的关注点。

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史料教学的基本认识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中最重要的能力和品格,是使该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核心能力和品格。W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能力的核心,其提炼要立足于学科本质及其育人价值,但素养要素的命名不能不考虑课程内容。

历史学科素养,指的是通过历史教学和自我学习而获得的历史知识、历史思维方式、研究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形成的学习习惯、心理品质、价值取向及历史意识。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学习历史的能力和方法、学习历史所形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是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形成作为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方面。

史料,也就是历史资料,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史料是还原与重构历史的证据,是解释历史的依托,是现实与历史对话的桥梁,是培养学生基于史学理论用历史思维思考、解决问题并形成历史意识的载体。

史料教学,即根据历史教育的需要,围绕历史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应用恰当的历史材料,引领学生在丰富的历史信息、真实的历史场景中学习历史知识、感悟历史。史料教学是学科特质的“还原”,历史学科本真的“回归”,代表的是历史教学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彰显的是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和社会功能。

史料教学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也只有着眼于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史料教学才有价值和意义。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强调:“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中学历史教育的根本任务也应该是培育具有历史意识、历史思维的“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历史学习是增进个体与整个人类的情感联系和熟悉人类经历的心路历程的桥梁和纽带,历史知识的掌握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历史教育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让学生记住多少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形成理性的思维方式,从而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要“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因此,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理应是历史课程学习的重要目标,也是学科价值的集中体现。而正是为了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才需要我们从“无史料即在教学”走向史料教学,引领学生从“读历史”走向“做历史”。

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视野下实施史料教学,就必须重视史料的文化意义和育人价值。丰富的历史资料,不只是历史事件的证据材料,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是人类文明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学中不只是用来帮助学生识记、理解历史知识,而且要帮助学生存续文化传统、养成健全人格、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我们教师必须改变教学中史料运用的“泛化”“伪化”和“简化”等现象,以历史课程的视野,学科发展的视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视野,关注史料来源的多元化、内容的多样性,挖掘史料的文化意义和育人价值,充分发挥史料本身对学生提高素养、发展能力、优化品性的重要作用。

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视野下实施史料教学,就必须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应用史料自主学习、探究历史问题的活动过程。现在不少教师的所谓史料教学,往往是碎片化运用史料,本质上仍是服务教师的教,服从于完成教学任务。着眼于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中必须真正落实以“学”为主,组织和指导学生自主选择和应用有效史料去观察历史现象,探究历史问题,追寻历史规律,领悟历史方法。必须突出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性、探究性。

二、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视野下史料教学优化策略

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视野下实施史料教学,不仅要准确把握历史学科的价值定位,深刻领会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和内涵阐释,而且要在史料教学的技术策略上不断研究与创新:

(一)遵循史料教学精神,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和主题立意。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的主题立意是一节课的灵魂,它们决定了课的方向与品质。因此,在教学定位、目标确立、主题选择等方面首先必须体现其精神追求。如“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我们的教学为“超越知识识记,聚焦学科素养,挖掘育人价值”,教学主题为“殇思与镜鉴”。由此确立如下学习目标:“(1)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学习、探究,理解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分析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归纳战争的影响,培养阅读、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历史理解能力、历史逻辑推理能力、历史解释能力以及史论结合的史证意识。(2)结合现实,反思战争的启示,深化史感意识、现实意识,形成“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历史情感和正确价值判断。

(二)聚焦核心素养的培养,优化史料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碎片化地选择史料,片段式的展开活动,本质上不是史料教学,反而会削弱史料教学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功效。因此,必须基于体现史料教学基本精神的教学定位、教学目标和教学主题,整体建构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流程、学习活动。如“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根据上述学习目标及主题立意,我们选择了2014年4月13日《人民日报》上《从甲午战争的废墟上崛起》一文中“120年前的那个甲午,是黑暗的、痛苦的、流血的、沉沦的甲午”这段充满历史感的论述,作为课引,引领学生进入了特定的时空情境,勾勒了黑暗、痛苦、流血、沉沦的主线,揭示了本课学习要旨。主题学习活动设计为层进式的“难以避免的灾难”“惨痛沉沦与唤醒”和“或然战争的深思”三大篇章。学习方式为基于史料研读的问题探究,主要围绕以下问题渐次展开:“甲午中日战争为何不可避免?战争胜负为何在战前已定?如何全面客观分析战争的影响?对于中日或然的战争,该如何应对?现在和未来我们该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针对上述设计,我们精心选择了相应的史料和现实材料,引导学生回顾、体会那段黑暗和痛苦的历史,通过中日比较、现实联系反思、感悟流血、沉沦的历史给我们的惨痛教训与现实启示。进行这样的创新建构,较好地克服了以往战争史教学习惯于渲染战争场景、英雄人物表现,忽略对特定政治和文化背景的解读,缺乏面对现实和着眼未来的价值引领等肤浅行为,提升了学生在唯物史观核心理论指导下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能力,激发了学生“痛记于心留其史,奋发于行促今事”的家国情怀,增强了学生以史为鉴、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历史意识。

(三)彰显学科育人功能,关注史料的文化价值。史料的选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史料教学的实效,我们在遵循史料与教学的相关性、相容性,史料服务于特定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尤其注重挖掘史料的文化价值,以彰显史料的文化意义和育人价值。如“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我们设计的三大“篇章”中分别选择了下面一些材料。

材料1:日本是以世界文明进步为目的展开的这场战争,战争不是人与人、国与国之战,而是一场信仰的较量。日本在亚洲国家率先理解文明世界的理念,力图彻底摆脱独裁国家制度和野蛮文化,因此成为日本迈入文明国家行列的起点。

――(日)福泽谕吉

材料2:以倭奴弹丸小国,狡诈无信,年来诌事欧洲,袭其毛滓,讵敢夜郎自大,弃好寻仇……想天戈所指,不难指日荡平。

――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三

《甲午中日战争》

材料3:中国所制子弹,有大小不合炮膛者;有铁质不佳,弹面皆孔,难保其未出口不先炸者。即引信拉火,亦多有不过引者。临阵之时,一遇此等军火,则为害实非浅鲜。

――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三

《甲午中日战争》

材料4: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大地既通,万国蒸蒸,日趋于上,大势相迫,非可阏制。……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上述材料作楸尘啊⒊砂茉因及影响分析的补充素材,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史实,而且渗透了主动追求进步文明、克服盲目自大、反对腐败、顺势变革等价值引领。

核心价值观学习材料范文第2篇

【关键词】隐形培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69-02

党的十提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十八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全过程已成为社会主流意识。

一、以国学为载体的可行性

国学是指以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为载体,表现中华民族传统社会价值观与道德伦理观的思想体系。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学热开始兴起。众多国学传播机构设立,它们普及国学知识、弘扬国学精萃、建设先进文化。在这些机构的广泛宣传和弘扬下,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蓬勃复兴之势。

国学文化扎根于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是中华民族核心的价值理念和追求,是数千万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高度总结。其经典的《经》、《史》、《子》、《集》中暗含了许多中华民族的优良民族精神,例如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这些优良传统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匹配。

因此,以国学作为载体,在在校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可行的。

二、进行隐形培育的优势

在在校大学生中,采用隐性教育的方式,更多采用隐形的教育手段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相比较正面常规化的德育方式,具有一定的优势。

首先,节约教育资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属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由于目前高校中普遍已开设大量的思想品德课程并列为必修科目,如再开设单独的此类课程在组织和课程安排上较为复杂,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且诸如《形式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中已包含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再单独开设此类课程存在教育重复与资源浪费。

其次,作为显性教育的补充,提高学生的接受度。相对于显性教育,隐性教育改变了单纯的灌输、说教或者禁止、要求等教育形式,转而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渗透式教育。在没有明确告知受教育者教育目的的情况下,感染、熏陶学生,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这种非“高大空”的教育形式,更有利于营造重他人、明志致用、天人合一的价值观,降低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抵触情绪。

最后,提高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和培育,是学生个人思想道德品质养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国学教育为载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隐形培育,不但能增强学生个人的文化素养,更能提高其本人的道德品质。

三、以国学为载体的隐形培育路径

1.校园氛围营造

在校园中有目的的,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营造浓郁的国学文化氛围。校园氛围的营造,主要体现在校园硬件设施和校园环境布置上。

国学中有许多典籍典故和名言警句,能够很好地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有计划性的将这些国学经典制作成为宣传材料,利用教室、走廊、公寓、橱窗、横幅、道旗广告等宣传场地,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时时感受到这种国学文化的熏陶,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不同的宣传场所,在宣传内容、宣传主体和材料更换频率上有所差异。

宣传内容的差异主要来源于不同宣传媒介信息容量的不同。宣传主体则是由宣传媒介的所有者差异决定的。对于教室、走廊等相对固定场所,其宣传材料更换频率可以降低以节约成本。而公寓、道旗广告等则可以适时更换。橱窗及横幅由于其时效性,可以经常根据时事结合国学经典推出新的宣传材料。

2.融入课堂教学

各个高校均开设有相当数量的思政课程,这些思政课程,或多或少均体现出对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在这些内容的课堂讲解上,任课教师如能将国学典故融入到教学内容上,不但丰富教学手段,同时能改变灌输式的教学关系,通过一些耳熟能详的的经典故事达到师生互动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效率。

以“诚信”为例。在名言警句上,孔子的“民无信不立”,墨子的“言不信者,行不果”,孟子的“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都是很好的教育素材。而诸如“曾子杀猪”、“立木为信”与“烽火戏诸侯”的对比等故事,可以生动地反映失信与守信于个人的重要性。这些国学素材的运用,都能起到很好的隐形教育效果。

3.依托团学活动开展相关活动

团学活动在大学生群体中拥有很强的号召力。采用国学素材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关的团学活动,也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相关活动可以分为常规性的与非常规性的活动。

常规性的活动是指以国学教育为基础的日常性活动。例如部分高校建立的国学研究社团等,由这些社团作为主导,开展相关活动。非常规性的活动是指一些竞赛性或者娱乐性的社团活动,在其中穿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4.其他有组织性的活动

除去以上一些活动以外,高校内开展的其他一些有组织性的活动,也可以起到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隐形培育的目的。例如,在晨读等较为固定的时段,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吻合的国学内容,开展诵读活动等。也可以利用寒暑假的空闲时期,开展与此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四、结论

总结来看,以国学作为载体,在高校学生群体中,通过营造校园氛围、融入课堂教学、依托团学活动和其他有组织性的活动,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隐形培育,一方面顺应了当前提倡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流,另一面也提高了学生自身的人文修养和道德水平,是可行且具有较高德育教育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张春梅.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基于传统文化的视角[J]高教论坛,2018,(8);

[2]张辉.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阐释――以有关论述为中心的探讨[J]理论学刊,2014,(7);

核心价值观学习材料范文第3篇

高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围绕四个方面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进一步明确教师的责任,挖掘教材内容,努力探索施教的策略,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关键词:

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学

在高中的思想政治课堂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时展必然的结果。虽然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但是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是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不仅要理解社会主义价值观,同时也要在生活和学习上践行这一价值观。教师应准确把握教学实践要求,将社会主义价值观与高中教材相结合,相互贯通,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价值观的核心所在。

一、抓好课堂教学,把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

谈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往往会感觉此思想是如此的笼统,同时也会模糊这一价值观的真正内涵所在。在思想政治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将社会主义价值观与课本教材相结合,既要保持它的完整性,也要体现它的内涵所在。例如:在教学《文化生活》一课时,其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一单元大体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阐述的。顺应时代的发展,将社会主义价值观融入到每个知识板块中,在渗透知识点时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悟社会主义价值观。即使教师能够深入讲解这一价值观,学生也未必能够真正理解。同时也要让学生抓住要点,在正确理解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前提下,更好地践行。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深知高中生的心理需求。他们对于社会主义价值观这一思想理论是不感兴趣的,但是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变化。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学生的需求,让学生认可这一价值观的影响力。如“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这一单元例举了许多名人名事,足以让学生感受到、认可这一核心价值观。

二、深入挖掘教材,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应当加强对学生进行国家观念的教育,在有关的政治课本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国家观念与书本知识相结合,隐形中让学生感受到国家利益与民族尊严的重要性。虽然高中生他们对于某方面的处理能力有待提高,但是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社会阅历不断地被丰富,他们有自己的判断事物的标准。也许他们对新奇的事物比较感兴趣,比如追星、追剧等,而对于国家大事未能引起他们的关注度。教师在教学时,要巧妙地引用一些对国家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事件,通过知识点的灌输,改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让学生感受它的生动有趣。当教师抓住每位学生的心理变化,从而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为更好地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打下夯实的基础。例如,在讲解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这一知识点时,教师要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入手,为学生理清公民享有的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种权利,同时要承担相应的义务,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三、结合生活主题,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教师更善于将学习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得以学习,在学习上能够感受生活的乐趣。在高中的政治思想课本中,教师们可以发现书本材料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书本中所出现的知识点虽笼统,概念模糊让人无法理解,但是结合社会生活更清晰直观地了解到其中的奥秘。此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吸引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在教学《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时,教师应要学生细心揣摩问题,再结合社会生活实践,让学生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见解。为了保证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分配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有条理的、有目标的讨论。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教师可以让小组代表来发表本小组的讨论结果,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团结一致的凝聚力,同时也有利于增强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大到国家小到社会个体,社会上出现一些不良风气都需要每个人付出行动,每位公民都需要增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意识。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更要提高自己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四、开展研究学习,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实践中

虽然素质教育被推行多年,但高中生面临高考的压力。更多的学校仍然采用应试教育,这容易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厌倦。同时,也不利于将社会主义价值观融入到实践中。教师要适当的开展研究性学习,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实践中。通过深入社会生活,教师要立足于实践,引领学生细心观察生活,让学生锁定自己的研究目标。通过在社会生活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建立考察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实地考察研究,之后让学生在班级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是心得体会。例如,对于《股票小常识》《舌尖上的家乡》等课后研究性学习材料,这些知识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点的相互贯通,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教师耐心听取学生的探究结果,并要善于从中抓住要点与问题所在,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借此还可以加强对于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与指导,将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到实践教育中。教师也要紧贴课本内容,不能脱离书本,否则这不但起不到教学的效果,同时也会使教学效率大打折扣。

综合上述,高中的政治课堂不仅仅是对于高考考点的讲解,也是对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养。教师要善于将书本知识与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相融合,让学生养成关切国家大事的好习惯,注重研究性学习活动,使得自己的学习生活变得多姿多彩,让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作者:陈岩 单位:江苏省淮安市范集中学

参考文献:

[1]王丽丽:情感元素在培养核心价值理念中的作用[J],学术探索,2014(08)。

核心价值观学习材料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英语;审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

在全国政治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职学生的思想文化意识的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思政课上,高职教学中的各门课程都要树立“立德树人”的意识。高职英语教学的开设不仅具有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能力,更在于通过中西文化的对比,深刻理解中国民族文化的精髓,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此,高职英语教学必须适应当下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主动担当使命,培养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

美育教育说到底是一种价值观的教育。高职院校的学生价值观处于发展和成熟阶段,他们的价值取向需要科学的价值体系来证明和指导。在本次研究中将以高职英语教学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性为基础,结合具体情况,对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职英语教学中进行分析。

一、高职英语教学教学中问题分析

从80年代初至今,我国高职教育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近些年高职教育进入快速发展轨道。笔者多年从事高职英语教学深深体会到高职英语教学在审美,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选材认识不准确,重西方文化而轻中国传统文化

现行的高职英语教学中大多教材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导致很多大学生缺乏应有的爱国主义情怀,盲目崇拜西方文明,部分高校的英语教学中忽视了传统文化教学,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一般的英语教材选取的文章主要以西方现代文作为教育蓝本,内容包含西方的科技、教育、文化、宗教等方面,其中一个重大的缺失就是过于注重西方文化,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中国文化的灌输。许多学生以过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为时尚浪漫,却不知道清明节的神圣肃穆中秋节的浪漫传说,甚至连中国最大的节日春节也说不上来龙去脉。

(二)教学中照本宣科,重语言知识教学而轻文化思想提炼

许多高职院校在英语教学中重语言知识教学,强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忽视了英语作为基础课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的功能。高职英语教学一方面要遵循通用英语阶段的语言学习规律,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材料和活动设计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是学生在认识世界,了解社会,发现自我的过程中,增强民族自信心,促进自觉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跨文化语言能力,从而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深度融合。

(三)教学计划单一,重课堂灌输而轻课外渗透

作为高职英语教师不能忽视课外对学生的文化及思想意识形态的灌输和渗透。学生审美感受的来源许多层面都是通过教材、教学等途径由教师教授与自我学习的发展而来的。而教师的教授与学生自我学习阶段所接受到的美感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教师的讲授偏爱与教材的选取。

二、深入挖掘教材,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中国文化自信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发生兴趣。”本论文以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的《大学“文化体验”英语》教材为例。本教材将中华文明和文化融于英语教学,通过英语学习,让学生更加熟悉中国的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能用英文有效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与各国人民的交往,提升文化软实力。

(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中国文化自信

大学“文化体验”英语系列教材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双向跨文化意识,设置按主题分类,内容选择时加强了对中国文化的宣传,涉及中西方文化中社会、政治、经济、历史、宗教、体育等等填补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中国文化教育的缺失,发挥教材应有的对学生既培养知R,又培养人文素养的作用。教材改变了英语教学中以介绍西方文化知识为主、缺失中华文明传播的状况,使中西文化结合起来采用对比式加强中国文化宣传,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能量的元素渗透于教材,让学生成为既了解西方文化,又牢记中国历史与文明,成为具有较强明辨能力和主动传承中华优良传统的新一代知识分子。

(二)丰富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综合文化素养

本套教材资源丰富,内容详实,兼容中西文化。在综合教程第一册第一单元就介绍了伊甸园中亚当与夏娃的神话故事,同时也介绍了中国的开天辟地、女蜗补天、夸父逐日和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第二册第三单元是关于航海与探索。郑和下西洋给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哥伦布航海则是西方开拓殖民地对世界经济掠夺进行原始资本积累。在综合教程第二册第二单元Confucius,课文讲述了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以及孔子思想。课文介绍了仁、义、礼、智、信、孝等哲学思想。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职英语教学当中的实现途径

作为高校英语教师,我们要在日常的教学中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

(一)关键词导入法

课堂导入好了,学生会很快进入状态。教学过程也会顺利实施。本套课本中有一些优秀的篇章,比如在第三册讲到了一带一路在英文中为onebeltoneroad很是生动形象,还有“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以及四大发明唐三彩等等极具中国风中国特色的词汇。汉语中耳熟能详的的词汇在英文中能找到其对应的说法,学生肯定极有兴趣,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人物性格分析法

本套教材中有很多人物,不管是神话传说还是历史人物和现代人。比如第一册中有孟姜女,孟姜女是中国文化传说中忠诚之爱的典范。在第一册第二单元中讲述了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孔子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国家、人民的关注都融入自己的教学当中,形成了儒家学说。

(三)主题活动渗透法

英语教学中很多学校都会采用多种形式的课内课外活动来丰富英语教学。我们可以把这些活动跟学习英语与认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以课文为参照以生活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来进行。

核心价值观学习材料范文第5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长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意识形态的制高点,是社会和谐共同发展的价值规范,也是个人发展的精神支柱和行动向导。对高中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其理论和现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笔者试通过分析现阶段在高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困境,找到研究性学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价值所在,从而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长点。

一、在高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分析

高中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文化环境的多元性,核心价值观理论的凝练性、抽象性等多方面因素对现阶段进行高中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挑战。很多时候,核心价值观教育只是走“形”,而没有走“心”。

1.尚未成熟的认知对价值观教育造成困难

高中阶段是青少年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之所以如此认定,是因为16至18岁的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个年龄段是人的身体、智力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初期。一方面,高中生对世界的人与事心怀好奇,独立意识增强,思维日渐成熟,批判质疑意识增强,但仍然对直观、具体的事物比较敏感,而对抽象的理论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由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不足,情绪和思维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思维和行动表现不能始终如一。

2.丰富多元的文化对价值取向造成冲击

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化推进,文化领域泥沙俱下。不同国家的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良莠不齐的文化冲击着国内的主流价值观,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有研究表明,受西方思想的影响,中学生的个人取向明显,他们普遍将“自我的完善、个人能力的发展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视为最重要。

3.抽象内隐的价值观难以评估量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追求,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尽管国家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了具体的内容规定,但这些内容仍然难以评估和量化,这给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价值观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

二、研究性学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1.开放性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丰富情境

研究性学习主要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习活动。一方面,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综合开放的。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来源于自然现象、社会热点、学科知识、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丰富的课题内容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载体。立足研究性学习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体化提供丰富的情境素材,有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另一方面,研究性学习的形式是开放的。其研究视角、研究目标、研究过程、研究方法、手段、研究成果等可以各不相同,形式的开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多元的学习过程。

2.探究性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认知体系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发现问题,自主选择研究课题,自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性学习区别于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它更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探究的感受和体验。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调用已知解决未知的过程。立足研究性学习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把已知现实与核心价值观的理想蓝图相链接,从而把未知纳入已知的认知体系,把新知纳入已有知识体系中,进而实现核心价值观的内化。

3.实践性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寻求情感认同

研究性学习提倡学生通过实践积累直接经验,在实践中利用所学的间接经验去解决现实问题。立足研究性学习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学生的直接实践获取直接认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找到情感的共鸣和认同。同时,实践还是检验学生已有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标准。

三、利用研究性学习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策略

1.整合Y源,丰富教育素材

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是研究性学习得以开展的必要条件。课内课外凡可供学生学习研究的人力、信息、物质等资源都可视为研究性学习的教育资源。挖掘课堂内外的教育资源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开展提供有力抓手。

一方面,挖掘学科知识与价值观相契合的研究点。课堂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学科作为德育学科,其很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本学科有很多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学时,充分挖掘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中具有探究价值又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部分。例如,在上《生活与哲学》模块“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一课时,结合学生自身参与学校的台风后的恢复家园活动,亲眼所见社会各界的抗台救灾行动,探讨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的途径。另一方面,不断拓展校外资源。独具特色的校本资源和地方资源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体化、形象化的抓手。

2.实践体验,活泼教育形式

“行是知之始。”充分发挥实践活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作用,学生能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同步实现价值观的内化和外化。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情景模拟、分组辩论等形式讨论社会热点问题。在校园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在网络上,利用校园网开展集教育性、学习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活动。在社会中,借助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形式开展实践。例如:

在《红砖古厝》课题研究的中期,学生亲身走访了海沧新村的红砖古厝,并且采访了古厝中的原住民、租住者,采访了当地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和当地居委会的工作人员。通过实地考察和采访,他们对红砖古厝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他们获得了更多一手资料:收集了大量红砖古厝的照片,收获了前一阶段没有了解到的更多古厝的辉煌历史和感人故事,也了解到目前红砖古厝面临的危险境地。

走访过程中,学生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都震撼着学生的心灵,他们深刻感受到保护红砖古厝的紧迫感。实地调查、访谈等实践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探究、交流沟通能力,更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感受社会现实,使自己的价值认识与现实结合起来,有利于使价值观内化于心。

在研究性学习的结题阶段,学生通过研究过程中收集的材料,为红砖古厝的保护提出了许多可行性建议:政府从财政拨款修缮破旧房屋;承包给企业进行保护和综合开发,对部分民居进行商业开发,改做闽南特色餐馆、旅店;对典型的古厝进行挂牌保护,并介绍其价值;对古厝的木雕、石雕进行修复;开发旅游线路等等。他们还将收集到的资料做成了宣传小册,自发组织了宣传活动。这些行动表明,学生通过本次研究性学习活动,不仅丰富了关于红砖古厝的知识,增加了家乡文化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他们认识到自身对保护和弘扬家乡文化的责任,真正将所见所闻升华为爱乡爱国的价值观。

3.开放评价,注重教育过程

价值观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对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评价应该更注重形成性评价,这与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方式不谋而合。研究性学习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老师、学生,甚至与活动有关的企业、社区等都是评价主体;学生参与活动的认识和态度,学生在研究中获得的收获体验,研究成果的呈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实践能力等都是评价的内容;他评、自评、互评相结合,个体评价与集体评价相结合,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都是评价方式。评价主体、内容、方式的多元灵活,使得评价角度多面,评价纬度全面,评价结果准确。因此,采用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方式能够完善原有的教学评价体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在知识、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成就和问题,切实促进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小利.研究性学习方法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运用的价值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8):45-46.

[2]刘峥,刘新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路径探索[J].求索,2011(9):122-123,135.

[3]王睿.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与策略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5(S1):194-195.

[4]王永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标指向和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3(3):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