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核心论文

核心论文范文精选

核心论文

核心论文范文第1篇

根据核心能力达成的困难度,我们将大学生的核心能力区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的大学生核心能力是指“能够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竞争对手难以模仿超越、无可替代的核心能力”。它具有唯一性、价值性和延续性特点,但就培养学生的角度而言,在全民教育模式下,每个学生都获得“唯一的、不可替代”的核心能力,是难以企及的教育目标。另一方面,大学生核心能力的狭义定义的更为现实,是学生通过专业知识训练能够获得的、为社会接受的终身学习能力。狭义定义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涵:具备一定水准的专业能力,具备持续思考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相比于广义的核心能力的“遥不可及、高高在上”,狭义下的核心能力则更接近当前高等教育的现状,可以通过专业训练获得。下文中若不加刻意说明,大学生核心能力均是指狭义概念。

2培养核心能力的探索

根据办学背景、所处地域、办学类型和社会对信息人才的多层次需求,信管专业的核心能力应有所不同,但地方普通高校在培养模式上几乎均是参照知名高校的信管专业,很少有自身的培养特色。另一方面前期调查结果显示信管专业差强人意:学生普遍存在专业信心不足、理论基础差、实际动手能力不强等缺点,毕业生没有明确的行业期待、就业前景悲观。出现的问题与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更为深层的原因是培养核心能力的体系存在问题。对此,湖南商学院北津学院信管专业做了实验性的改革和探索。湖南商学院北津学院是2001年经国家教育部确认、由湖南商学院创办的本科独立学院。按照建设发展规划,学院中长期目标是要建设发展成为一所办学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运行机制优势充分发挥、现代大学生管理制度健全完善、商科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特色鲜明、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独立学院。在此背景下,信管专业坚定培育学生核心能力的目标,不断更新教育教学体系、完善实践教学和教授博士讲坛等三个方面。第一是教育教学体系的改革:根据教育部对信管专业培养目标的界定,信管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理论基础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因多学科交叉增加了课程设置的难度,如需要厘清各学科之间的主辅关系、课时分配比例、授课内容的难度层次、教师知识储备等。在我们设置课程时,根据湖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实现企业信息化的计算机相关课程为主,以管理学和经济学为辅。考虑到蓬勃发展的互联网产业和亟需技术人才的电子商务行业,在大三学期开设行业相关的专业限选课和和任选课,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为就业储备知识。第二是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考虑到三本学生的就业性质,将动手能力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培养目标。在部分课程结束后,实行两个周的封闭式课程设计,设计作品与省级和部级竞赛挂钩,也是课程考核的重要指标。和多家相关企业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安排学生暑假实习,切实感受第一线的信息生产、采集和处理环节。第三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改革:开设教授博士讲坛,讲授科技发展动态和预测行业发展前景,引导学生思考行业发展,并通过校级课题鼓励学生实现创业规划。上述改革明确了信管专业的学习方向,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同时学生也了解信息生产第一线的状况,加深了学习的目的性。

3培养核心能力的建议

3.1依托新兴产业,明确以社会需求为根本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社会需求发生变化的形式下,原有人才培养方案职业图谱的思路需要做部分调整,借鉴、依托与信管专业密切相关的互联网行业,吸收信息产业管理模式,学习新技术、新方法,积极参与新兴行业建设。如互联网产业孕育的大数据、云计算、在线教育等技术手段,必将改进、重塑部分行业,甚至催生新的产业。信息产业升级和新兴信息产业出现,必将带来大量的管理问题,需要创新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以适应新兴信息产业的发展需求。

3.2引入多方资源,提高教师队伍专业素养

多学科交叉是信管专业的特色,因此教师来自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统计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但来自企业的、具有丰富信息处理经验的人才则很少。

3.3更新课程设置,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知识体系

核心论文范文第2篇

1.1一般资料:选择本校2013年级护理本科生共计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内科护理教学,观察组在此基础之上,引入基于护理核心能力的教学模式。观察组男11例,女39例,平均年龄(23.8±1.2)岁。对照组男10例,女40例,平均年龄(22.7±0.8)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观察组、对照组学生均应用《内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3版)教材展开内科护理教学。对照组50例学生给予常规教学模式。以常规护理程序为依据,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对内科各种常见疾病的护理原则、护理要点、以及护理目标进行讲述。观察组50例学生给予基于护理核心能力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实施要点为:①病案教学法:要求教师结合自身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设计具有典型特征的病案资料,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护理技巧,提高反应能力。②小组讨论法:以专科护理为切入点,设置相关的问题,课前要求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课堂教学中展开组内、以及组间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护理重点。

1.3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7.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内科护理考试成绩(83.25±3.15)分,对照组内科护理考试成绩(71.29±2.83)分,观察组学生对内科护理学知识的掌握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学生,观察组学生对的临床综合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学生,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内科护理是临床护理专业课程中关键性的组成要素之一,是提高学生内科护理临床能力的重要部分。在现阶段的内科护理教学中,受到教学模式局限性等因素的影响,还无法保障内科护理教学的质量与水平。近年来,有关护理核心能力教学模式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备受各方关注与重视。在本次调查研究中发现:观察组学生对内科护理学知识的掌握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学生,观察组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学生,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内科护理教学中,引入护理核心能力教学模式的主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通过对护理核心能力教学模式的实施,使得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充分的激发,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记忆性教学转变为思维性教学,更加有助于学生对护理要点的理解。②通过对护理核心能力教学模式的实施,有助于教学相长,受此影响,教师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不但会熟练应用相关的教学方法与技巧,同时也能够在教学中融入临床以及科学研究的发展动态,提高学生对新兴知识的掌握程度。

核心论文范文第3篇

课程结束后对两组进行护士核心能力测量及护理操作技能考核。护理操作技能考核是从72个临床常用护理操作技能项目中抽取1项基础护理操作和4项专科护理操作进行考核。学生抽签决定考核项目,统一评分标准,并对考评教师进行考前培训,每名学生均由两名教师监考。护士核心能力评价,采取刘明以国际护士会2003年公布的“护士核心能力框架”为基础,在中国注册护士核心能力质性研究框架基础上编制的“中国注册护士核心能力量表”,该量表总体信度Cronbach’sα值为0.89,7个维度Cronbach’sα值为0.79~0.86。两周间隔重测信度Pearson’SR为0.83[2]。

2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护士核心能力7个维度得分比较,除在法律伦理实践维度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外,其余6个维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操作技能考核成绩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3讨论

3.1构建核心知识课程模块,提升护生专业知识水平护士核心能力培养,需要构建核心知识体系。应以临床为依托,结合社会、行业对技能型护理人才的要求,在课程设置上改革传统的以医学课程为模块的基本模式,调整课程结构,突出护理专业特点,加大心理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比重,增强护生人文关怀意识。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系统知识和核心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课程观,同时通过人文课程和能力拓展课程模块,加强护生的人际沟通、教育咨询和领导能力培养。

3.2遵循能力本位原则,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是培养护生创新精神、操作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有效举措。确立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体的现代教学观。实现护生核心能力发展目标,需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观察组采用的“立体化”教学模式是针对以单向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提出的,它以课程为单元,以素质培养为轴心,以教学资源为平台,运用所有教学要素,立体化、全方位地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一体。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采取案例分析、PBL、角色扮演、分组讨论、情境模拟、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实现教与学双向互动。实践表明,观察组专业发展能力优于对照组。

核心论文范文第4篇

(一)基本能力

基本能力是指学生毕业后从事职业活动必备的通用能力,包括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内容。在国际经贸活动中,处处离不开人与人的合作、沟通,国贸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基本能力才能使国际贸易业务顺利进行,尽量避免风险的发生。

(二)专业能力

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专业能力体现在:(1)能够通过各种渠道寻找潜在客户,能够通过英文函电或面对面地与客户进行交易磋商,可以经过谈判签订书面合同。(2)能够独立履行合同,及时安排生产,准备好待出口货物;根据进出口货物的特点选择适宜的运输方式,计算运费,与货运公司签订运输合同;为进出口货物合理投保;正确制作各种运输单据,及时发出装运通知;正确填制报关、报检申请单,及时为各种贸易方式下进出口货物办理报关及报检手续。(3)正确签发汇票,选择适当的汇付方式,选择国际贸易中常用的结算方式;当结算方式为信用证时,能及时开立/催开、审核、修改信用证。(4)熟练准备各种结汇单据,防范收汇风险,最终顺利结汇。

(三)发展能力

学生的发展能力是指学生能顺应时展,并在发展中不断开拓创新,始终保持与时代同步发展的综合能力。它包括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等。外向型企业可进行的创新大致有三种: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国贸专业的学生具备了较强的创新能力,就有可能在外向型企业开展各种创新工作,通过探索新路子开创新局面。在国际贸易过程中,由于涉及的环节和风险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时有发生。关键时刻应变能力显得尤其重要。无论遇到什么情况,当事人必须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尤其在国际商务谈判中,要对各国或地区的谈判模式或风格作出灵活判断,综合运用贸易知识和谈判技巧应对各种变化。

二、提高核心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基本能力培养途径

1.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

一些高职院学生与本科生相比自卑感较强,还有一些学生心理脆弱、心理承受力较差,遇到挫折会一蹶不振。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在校内开设心理咨询机构,配备心理咨询师、疏导员,及时将高职学生心理压力排解或将他们的不良情绪释放,让他们轻装上阵,增强信心,从而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

2.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将来工作中必定要与世界各地的外商沟通。而英语是国际贸易沟通的主要语言。因此,要提高学生用英语沟通的能力。可以通过对专业核心课实施双语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以知识灌输为主的做法,借鉴国外的行动导向法、任务驱动型教学、案例分析讨论等新型教学方法,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制作幻灯片。讨论结束后让学生上台做演示,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演讲能力。高职院校可组织学生参加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利用假期安排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实习或参加公益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与人沟通的技巧和方法。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校园内可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专题讲座、文化艺术节、读书节等,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组建学生社团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精神。因为社团组织的活动需要学生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才能完成任务。课堂教学中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可采用分小组讨论、案例游戏、课堂知识竞赛等教学方法,不仅将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积极引入拓展训练。拓展训练是起源于英国,现风靡全球的一种培训项目。它安排参训者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通过专业的训练课程进行情景式心理训练和户外体验式模拟训练,让参训者在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过程中磨练意志,认识集体的作用,提高团队合作精神。高职院校的学生也可参加拓展训练,通过训练体验团队与个人的关系,培养团队精神。

(二)专业能力培养途径

1.以市场为导向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必须以市场上企业需求为根本指导,制定出以能力培养为主的培养目标。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前,学院可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到社会开展广泛调研,了解各行业最新发展动态,以及各专业的人才需求变化。或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多家企业调查分析,明确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进入哪些企业从事何种岗位的工作。各高职院校还应坚持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通过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了解人才培养的效果,及时调整培养目标。为了制定出恰当的专业培养目标,学院可定期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多方面听取企业管理人员、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委员会成员可由行业、企业、高校的专家组成,重点负责专业建设。会议应共同研讨人才需求、培养目标定位、修订教学计划等重要问题。

2.依托岗位群剖析职业能力,完善课程体系

国际贸易专业岗位群是:外销员、单证员、跟单员、报关员、报检员、货运业务员、进出口业务员等。具体设置课程时,应对职业岗位群所需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进行分析,开发设计职业技能核心课程,并在教学计划制订中破除“老三段”(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模式,将课程设置为四个模块: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技能实训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围绕行业需求设定;技能实训课程针对专业核心能力设置,这样的课程设置十分精炼,也增强了实践技能的训练,突出了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技术技能,构筑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学校需要坚持理论“必需、够用”的原则,坚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实践教学内容。

3.强化专业能力证书与毕业证书并行制度

高职毕业生在求职时往往发现职业资格证书比毕业文凭更管用,具有一技之长的大学生更容易赢得企业的青睐。在招聘会场,招人单位会以各种资格证书作为筛选人才的条件。针对这一现象,许多高职院校已实行专业能力证书与毕业证书并行的制度,强化专业能力的培养。就国际贸易专业而言,很多高职院的教学计划已规定学生必须获得外销员、单证员、跟单员等岗位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否则不能毕业。两证并行制度既体现了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育特征,又为提高专业能力培养质量提供了制度保障。为使学生能顺利获得证书,高职院校应把与专业对口的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更好地贯彻两证平行制度。

4.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许多高职院校为突出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在制订国贸专业教学计划时已加大了实践性教学在专业总课时中的比重,让学生从第一学期就开始实践性教学,三年实践教学不断线。但为了保证实践性教学质量,学校必须像理论教学那样,构建一个比较完整的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包括总培养目标和分阶段培养目标。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是将实践教学目标具体化,将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合理配置,把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一定要包含校外实训体系,因为虽然在校园内可尽量构建逼真的实训中心、实验室,但其内容与外向型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还是有较大的差别,校内的模拟实践无法替代校外实习的作用。实践教学的条件体系主要包括: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实训基地的建设、校企合作的开展。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包括实训室(基地)管理、实践教学组织管理、实践教学运行管理、实践教学制度管理。高职院校还应制定出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包括:对学生“学”的考评,重点考核与评价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列出各项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项目、考核方法、评分标准以及应达到的最低等级标准。对教师“教”的评价,重点考查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效果,再结合同行评价结果、学生评教结果,在每个学期末给每位实践教师评定等级。

(三)发展能力培养途径

1.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兴趣是学习最重要的动力,如果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就愿意付出努力,学习时也不觉得苦和累。高职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生活中的人和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学生对学习产生非常浓厚的兴趣。教师可借助多种教学资源,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高职学生学习习惯普遍较差,需着重培养。教师在新生入学后应立即帮助他们建立学习信心,学生适应学校的学习后再制定新的学习目标。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教师应当对其进行及时的辅导与帮助,最终帮助学生提升自主学习意识,增强自主学习能力。高职院校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从传授知识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上的引导者,鼓励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此外,要在全校范围内树立良好的学风,营造勤奋好学、你追我赶的学习环境。

2.培养提高学生的情商

情商高的学生更容易形成发展能力,因为情商可以强化大学生的适应性,密切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调节大学生的情绪、情感,从而促进大学生发展能力的形成。高校必须加强学生的情商教育,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更好地应对人生和社会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引导学生注重自身情商的培养、积累和提升。社会各界也应重视推进学生情商的培养工作,这是顺应时展要求的一项重要工作。

3.培养学生的个人创造能力

在竞争激烈的国际贸易领域,如何能打败竞争对手,取得成功?这就需要企业的员工及管理层具有个人创造能力。高职院校应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构建创新型课程体系,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高校迫切需要改变应试教育、知识灌输的教育模式,培养大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高职院校要实行开门教学,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丰富自身的想象力。高职院校不仅要鼓励大学生不断创新,而且要注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人格。因为创新人格是开展创新活动的动力源泉,是一个人的内在较稳定持久的心理品质。高职院校学生只有具备了创新人格,才能在工作中产生强烈的创新欲望,并在创新活动中勇于克服困难,使创新活动有效、持续地进行。

三、结语

核心论文范文第5篇

职业核心能力是就业竞争力的关键能力和重要标志要解决价值体认与价值实现的矛盾,就要领悟价值的实质:价值不是实在,既不是物质的实在,也不是精神的实在,价值的实质在于它的有效性。因此,实现高校贫困生的价值体认就在于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以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助推顺利就业,而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培养和提高职业核心能力。当下,社会价值观念转变、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改革如火如荼。而社会改革带来对于政治经济制度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迁,必然推动人口在空间和职业阶层间的流动。劳动力结构的不断变化,使职业的变换、岗位的更新也随之加快。这些必然使单纯掌握某一特定职业领域知识与技能的适用性捉襟见肘,劳动者被期望具有可以参与更多行业工作的能力,亦即对劳动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胜任现有的工作岗位,还要能顺利在不同岗位间“游走”,要有更强的职业适应力和迁移力,也就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具有“双核”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的人才成为各高校的培养目标。而学生能否就业、就业竞争力如何,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是否科学、合理,人才培养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作为适应于所有职业、所有岗位和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的职业核心能力,是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能力和重要标志。我国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研究和实践借鉴了国外的成熟经验。德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提出了作为劳动者应具有的关键能力的概念,并逐渐把关键能力定位为从事任何职业都应具有的核心能力,进而在1996年5月,把这种职业的核心能力培养纳入课程设计,以行动导向课程模式进行授课。美国也于1991年提出了从业人员应该具备五项核心技能,并建立了一整套较完善的职业核心技能测评和认证体系,进一步把职业核心能力具体化和可操作化,进而于1998年又在原先五项核心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整合与新增,提出了八项核心能力。我国在2004年颁布了《国家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后又提出了《职业核心能力培训认证体系》,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在全国倡导和推广开来。虽然目前对于职业核心能力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各国专家和学者都认可这是从事任何职业都必需的基本技能,是关键性的职业能力,是可迁移的、促进个体发展的、终身适用的能力。同时,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以帮助学生实现有效就业、提高工作适应力、促进发展为目标,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我国的职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信息处理、问题解决、自我管理、言语表达、沟通协作能力等。近些年,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并将其作为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因此,高校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注重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和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实践创造的能力等等,确保学生拥有良好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能力,能够较快适应职业发展和变更的需要。就现代职业教育思想而言,高校应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与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既要考虑对于职业的适用性,又要避免把人才工具化,要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然而,目前还有一些高校没有真正认识到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具体落实上还有一些差距:对于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内容及方法等问题,还不够明晰,有所偏颇;对于“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宗旨未能全面和理性理解,存在一些功利倾向;在课程设置和能力培养上偏重实用性和职业性,忽略了个体的发展性、创造性价值。

二、价值体认的实现

突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提升高校贫困生就业竞争力价值的实现是由主体创造的,价值具有创造性,即价值不是从来就有的,也并非天外来物,而是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实践亦即通过发挥主体能动性创造的。在价值的主客体关系中,不是人趋近于事物的需要,而是事物趋近于人的发展。

1.价值的创造性

发挥主体能动性从价值哲学角度来看,需要与生产是紧密关联的。实践论观点就说明了人的需要具有超越性和能动性,它总是不满足于现实,总是指向未来。不仅如此,在指向未来的人类实践中,主体创造性的活动还不断实现着由“是”向“应该”的转化。“是”是事实、此在,“应该”是价值、在。价值来源于自然界,并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的发展而进化和发展,价值的实现只能依凭运动着的物质世界和劳动着的人类社会,在于外在尺度与内在尺度的统一。在价值的主客体关系中,事物趋近于人的发展,但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一事物的特性、功能和本质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此的发现需要人的积极努力探索和研究。创造性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发现,一是发明。发现就是找出已存在但尚未被人认识的事物和规律,发明则是制造出不存在的新事物。事物的符合人的价值诉求的特性,需要人去发现,而在很多情况下,事物的特性并不是直接符合人的发展需要的,人必须改造事物,使其向着人的需要改变,能符合人自身的内在尺度。人创造客体的价值、建构其与事物的价值关系,是通过生产、劳动实践来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人创造的结果或产品,不仅使自然界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创造了人自身和人类历史;不仅创造了自然与社会统一的现实世界,而且创造了赋予主体与客体之间满足和满足于关系的价值世界;不仅创造了作为客体的价值,而且创造了作为主体的人自身的价值。人的需要的满足、人的存在和发展就在这种价值实现中得以彰显。“自我实现的人(即更为成熟、更为完满的人)的定义是:在他们的基本需要已得到适当满足以后,又受到更高层级的动机———‘超越性动机’———的驱动。”由此,价值从本质上来说,是被人能动地创造出来的,价值关系的建立是人以自身的价值诉求为导向而积极主动开拓的。培养贫困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就在于要克服他们自身的消极性因素,激发出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价值体认的实现

突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贫困生作为高校中的特殊群体,其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除了一般的普适性方法外,如开设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在一般课程的教学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理性看待公共课在培养职业核心能力中的作用等,还要有特殊的方法,这主要体现在对于第二课堂进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面的设计。

其一,实现科学定位,明确贫困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内涵与载体。我们要培养贫困生的职业核心能力,首先就要对什么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有一个科学的定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就是以活动为导向,以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构建发展性、终身性的职业核心能力提升体系。以活动为导向,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这一特点与第二课堂的特点相近,因此,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除了要注重第一课堂这个重要载体,还要积极开拓第二课堂,通过主题教育、班会、社团活动、素质拓展、社会实践等项目创建发展平台,注重实践性和社会化。具体来说,就是要在确定贫困生的最近发展区后,如就业消极、期望值高等,以主题教育、社会实践等为平台,凭借项目内容、教育过程、多元的考核标准,促进关键能力的养成。同时,构建系统性、发展性的职业核心能力养成体系。这一体系以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以清晰职业目标、明确职业定位、寻求最佳发展路径为总体教育目标。具体可以分解为:一年级适应高校生活,认识自我、了解专业,侧重心理素质测评和心理健康教育;二年级确立职业目标,培养职业能力,侧重生涯设计和优化心理素质;三年级进行职业导航教育,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和进行心理素质实践;四年级侧重就业技巧指导。四个阶段互相贯通,逐步推进,系统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自主意识和职业核心能力,促进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的职业发展。

其二,开展主题教育,以项目任务为平台进行第二课堂课程设置、教学与评价。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是简单地讲授一门课程,而是以培养能力为目的的一系列行为活动,这些行为活动以项目任务为平台。因此,在高校中,要优化第二课堂课程体系,进行体验式课堂教学,形成多元考核评价方式,以有效提高贫困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水平。课程的设置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市场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毕业生就业的岗位要求,并结合贫困生就业竞争力弱势的表现,筛选出代表性的工作任务,进行课程开发,并形成课程体系。以岗位需求为基点,融入企业文化,是贫困生职业核心能力养成的一个关键点。通过校企文化相结合的平台,学生一是认识和了解企业文化,二是依凭职业需求进行自我价值的体认,三是寻求和创造自身与企业的契合点,提高岗位适应能力,实现自我价值。教学模式要进行改革,采取行动导向教学法,践行教学做一体。这种教学模式较有利于贫困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思考问题的设计,并布置项目任务给学生,就设定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现象分析、小组辩论等,尽量减少传授知识的比例,为学生创设条件进行自我探索和观点表达。学生的学习就在于以教师的项目任务为蓝本,组成团队分析项目,在这种合作与思考分析中,养成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形成多元考核评价方式,有效测评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水平。对于考试,可能较多的学生存在一定的焦虑和抵触情绪,因此,在考核评价方式方面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如进行过程性考核,注重平时的表现;在考核成绩中提高项目成绩比例,降低笔试成绩比例;把企业实习实训评估纳入评价体系等。另外,教师在综合评价学生时,也需考量学生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职业修养等方面的因素。

其三,进行素质拓展,以积极心理辅导进行团体专项心理行为训练。积极心理学认为,应该通过发掘个体的正向、积极的力量来有效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和治疗心理疾病,单向地关注个体的缺点与不足不能形成有效的效果。积极心理学主张从两个方面探寻问题的积极意义:一是寻究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二是从问题本身获得积极的力量。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素质,较强的理解、接受能力和自我发展意识,因此,采用积极的心理辅导方式进行团体心理训练效果更佳。团体心理行为训练,可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某个或某几个能力要求为培训目标,设计特定的活动进行专项培训,以提升就业适应力。专项心理行为训练是提升贫困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较直接、较有效的途径。针对贫困生心理特点、职业发展规律和现代企业所需要的职业核心能力,制订具体的训练方案,开发科学、系统的“团队训练包”,其中,包含具体的训练项目和配套的主题活动。该项“团队训练包”,要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趣味性,要能够为知识向能力转化提供良好的导向和桥梁作用。同时,调查研究贫困生的心理特征,建立由心理咨询、心理健康讲座、个别谈心等方式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开展挫折教育、成功教育和励志教育,以培养贫困生自立、自强、自尊、自信的意识。这些都是有效提升贫困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良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