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产业融合当前的现状

产业融合当前的现状

产业融合当前的现状

产业融合当前的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微工业企业;融资渠道;效率评估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7-138

工业企业是推动湖州市国民经济发展,构造市场经济主体,促进社会稳定的主要力量。然而融资难、成本高的结构性问题一直是工业企业发展的桎梏,特别是小微工业企业尤为突出。有效缓解小微工业企业融资成本,既可以为企业“输氧供血”,促进湖州市当前经济增长,又能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互动,使经济固本培元、行稳致远。所以,解决好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高的问题,对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具有重大的意义,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1 湖州市小微工业企业的融资现状

为了解湖州市(下简称我市)小微工业企业的融资现状,本文从湖州市工业企业中抽样选取165家小微工业企业作为调查样本。研究发现我市小微工业企业存在如下问题。

1-1 小微工业企业资金占用效益偏低

从反映企业资金占用的经济效益的指标总资产贡献率看,165家被调查的企业若剔除2013年新增企业19家,在146家小微工业企业中,有52家企业总资产贡献率小于10%,占35-62%;48家在10%~20%,占32-88%;27家在20%~30%,占18-49%;仅19家超过30%。被调查的146家小微工业企业中有超过2/3的企业的总资产贡献率小于20%,有13家企业甚至出现负值。反映出大多数小微工业企业全部资产获得利润的能力仍然较弱,导致企业自由资金的不足,影响了贷款的风险化解和补偿能力,从而使银行没有向其发放贷款的意愿。所以,目前小微企业仍很难从根本上走出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

1-2 小微工业企业资金结构偏向性较大

绝大部分小微企业融资不易、成本较高的结构性问题的存在是由于其不合理的资金结构造成的。合理的资金结构,需同时实现资产结构合理和负债结构合理,实现负债结构与资产结构的互相适应,在资金结构合理的情况下,企业的投资收益最高,企业价值最大,企业的资金来源稳定,偿债风险最小,企业的资金成本最低。

据调查,在我市165家小微工业企业的资产结构中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的平均占比为58-89%、3-95%、33-21%及3-95%。总体资产结构偏向于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长期投资和无形资产等占比很少。90%以上的小微工业企业没有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占比为50%以上的企业数高达33-94%。从负债结构来看,被调查的165家小微工业企业以流动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为主,平均长期负债的占比不到5%,165家中仅10家企业有长期负债。反映了我市小微工业企业资金结构的偏向性和不合理性。

1-3 小微工业企业融资渠道较窄

我市小微工业企业的融资方式以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的间接融资为主。其中,内源融资方式主要是将自身的留存收益和折旧转化为投资,或是民间借款。而银行贷款在近年成为我市小微工业企业外源融资的唯一渠道。

从被调查的小微工业企业的融资方式来看,165家企业中基本没有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其主要依赖银行贷款,77-58%的企业当前拥有银行贷款。少数企业靠民间借款来筹集资金,有民间借款的企业占15-76%。其他的融资形式在我市小微工业企业的融资过程中不太常见。

1-4 小微工业企业融资难问题比较突出

从我市工业企业中随机抽取165家小微企业的样本调查结果看,有50%以上的企业认为当前融资困难。近30%的企业将融资难列入该企业当前面临的最突出的三个问题之一。我市小微工业企业融资难问题比较突出。

在被调查的企业中35%以上企业当前资金紧张,缺口较大。但由于企业自身发展动力不足,企业经营状况不佳,被调查的165家企业平均营业利润率仅为7-49%,其中有13家利润甚至为负值。加上资金结构和融资结构的不合理性等原因,当前我市小微工业企业仍很难从根本上走出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

2 小微工业企业的融资效率评估

为更好地分析我市小微工业企业的状况,特进行融资效率评估。为便于分析与计算,剔除2013年新增企业19家和负利润增长的13家,整理出由133家企业组成的新样本。对该样本数据利用数据包络法(DEA模型)进行融资效率评估。选取能有效反映企业融资效率的指标若干个,确定投入型指标两个:资本成本率、资产负债率;产出型指标四个:总资产周转率、流动比率、营业利润率和总资产贡献率。

本文利用MaxDea软件的数据包络法对调查样本进行融资效率的评估。评估结果如下。

2-1 小微工业企业融资效率总体处于低效的状态

从133家被调查小微工业企业融资效率的总体状况来看,被调查的133家小微工业企业中仅8家技术效率有效,16家纯技术效率有效,8家规模效率有效,分别仅占被调查样本总数的6-02%,12-03%和6-02%(如表1所示)。

表1 133家被调查小微工业企业融资效率的总体状况

93-98 数据来源:调查样本数据包络法运算结果。说明:是否有效意味着企业是否在投入一定的条件下实现了产出最大化。

在技术效率有效的 16家企业中,仅8家企业的相关的松弛变量全等于零,说明这8家企业在 CCR 模型假设条件下同时达到了规模报酬不变和技术效率有效状态,其公司投入不存在投入过剩或产出不足,表明融资效率处于有效状态,但仅占6-02%(133家被调查小微工业企业规模报酬状况见表2)。16家纯技术效率企业有8家未达到技术效率有效。其余被调查企业融资效率值均小于 1,即融资效率为非有效,说明这些企业融资效率处于低效的状态,存在投入过剩或产出不足,故其投入或产出有待进一步改善。

2-2 绝大多数小微工业企业规模报酬递减

在被调查的我市133家小微工业企业中有118家企业规模报酬递减,仅7家企业规模报酬递增,8家企业规模报酬不变。造成超过80%的企业规模报酬递减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是生产要素可得性的限制。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逐渐扩大,由于原材料供应、劳动力市场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可能会使企业在生产中需要的要素投入不能得到满足。其二是生产规模较大的企业在管理上效率会下降,如内部的监督控制机制、信息传递等,容易错过有利的决策时机,使生产效率下降。

表2 133家被调查小微工业企业规模报酬状况统计表

6-02 数据来源:调查样本数据包络法运算结果。

说明:规模报酬(Returns to Scale)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出量变化。

3 缓解企业融资难的对策建议

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必须做到标本兼治,多措并举。无论政府、相关机构还是小微企业自身,都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

3-1 要强化政策的支持与引导,完善优化金融市场

(1)强化政府支持与引导:建立和完善对小微企业融资的扶持政策体系;引导民间借贷规范健康发展;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2)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优化金融服务:建立完善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健全融资担保体系;完善资本市场;放开多种金融产品,坚持金融创新。

3-2 加快市场体制建设,协助建立互助小微企业金融机构

(1)构建小微企业多层次金融组织体系。

(2)采取科学考核,分类处理,创新小微企业贷款融资方式。对经营效益好、产品供销状况稳定、产品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小微企业,在经过有关部门评估后采取不同的抵押贷款方式;同时积极探索联保贷款方式,探索最高限额抵押贷款管理办法。

(3)逐步完善银行服务。建立有利于小微企业融资的信贷审核管理体制。创新信贷品种,创新金融产品,提供更多符合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金融产品。

(4)合理定价,制定科学的风险定价模式。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浮不可盲目,更不可一刀切。小微企业是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推动力量,在货币紧缩的大背景下,有关部门应该对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融资成本进一步上升给小微企业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进行全面评估。

3-3 强化小微企业内部管理,健全信用担保体系

小微企业要提高企业综合素质,增强内在融资能力关键是要规范运作,提高竞争能力。

(1)强化企业信用观念,构筑良好银企关系。

(2)要规范企业财务制度。小微企业要切实加强内部管理,规范财务管理,严格按照会计法规和商业银行要求,建立全面、准确、真实的财务制度,增强信息透明度,准确反映企业的内部财务和经营状况,有效地提高自身的对外形象。

(3)小微企业要提高自身竞争能力。我市积极推动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对小微工业企业经批准立项或备案的符合产业导向的当年零土地技改,生产性设备投入在500万元及以上的,按生产性设备投资额4%给予奖励。

3-4 完善小微企业融资法律法规,为小微企业融资保驾护航

(1)加强信用法律体系建设。

(2)完善融资法律法规。结合当前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现有小微企业融资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全面清理,对符合当前经济发展,有利于推动小微企业融资的规定进一步完善,适时上升为法律,对不适合当前经济发展,阻碍小微企业融资的规定,要及时的修订。

(3)建立和完善投资者保护法律制度。健全的投资者保护法律制度体系,有助于促进小微企业融资。

参考文献:

[1]周建春-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安徽模式[J].中国金融,2011(4).

[2]李泽惠-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法律环境建立与完善[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2(2).

[3]毋照生,周卓尔-以银行信贷结构为视角分析小微企业融资难――基于江苏省银监局的调查数据[J].中国证券期货,2013(1).

[4]曾江洪,陈迪宇-基于 DEA 的中小上市企业债务融资效率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1):50-55-

产业融合当前的现状范文第2篇

0 引言

随着农业人口人均收入的增长,农民已不再满足一般的储蓄业务,而对于农合金融机构的理财业务提出了期望。在这一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农合金融机构在理财产品开发和销售上也呈现出可喜态势。然而与城市经济体系不同的是,农村中需求理财产品的客户仍处于零散状态,以及我国农村特有的农村民间金融形态,也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用于理财的资金数量。为此,农合金融机构理财业务的发展及探讨也就十分必要。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农合金融机构需要增强自身的增值业务创新能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机。

1 农合金融机构理财业务发展中的困境分析

农合金融机构在发展农村理财业务中有诸多困境。笔者从工作体会出发,将目前的发展困境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1 农村人口的理财意识薄弱

众所周知,农合金融机构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民,农村市场中农户的金融知识水平相对低下,在理财观念上更是趋于保守,加上所受教育程度不高以及对金融理财产品缺乏认识,尽管部分农业人口通过自主创业和外出打工积累起了一定的资金,但在农耕文化的作用下难以涉足商业银行的理财增值业务。而且这一传统意识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无法在短期内得到改善。这就意味着,农合金融机构理财业务发展的上述困境,将在长期内持续存在。另外,农村人口对理财风险认识不够,一旦投资出现风险,往往不是从自身找原因,常常将责任归咎于农合金融机构。

1.2 农合金融机构的理财品质不高

根据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定义可知,银行理财业务是指理财师通过收集整理客户的收入、资产、负债等数据,倾听客户的希望、要求、目标等,为客户制定投资组合、储蓄计划、保险投资对策、继承及经营策略等财务设计方案,并帮助客户的资金最大限度地增值。从中可以知晓,良好的农合金融机构理财业务,不仅需要理财师专业能力的支撑,还需要具有吸引农民眼球的理财产品。结果,似乎这两点都不十分完美。

2 分析基础上的现状反思

在上述分析基础上,就有必要对当前发展现状进行反思。在反思之前还应强调,在未来发展路径的构建上需要遵循可操作性的原则,即关于改变广大农业人口的传统意识并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具体而言,现状反思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2.1 针对需求方的现状反思

上文已经指出,农合金融机构的理财业务无论在理财师水平,还是在可供选择的理财产品上都不尽如人意。这一点加上农业人口的传统意识,就进一步限制了对理财产品的需求。这些都是在短时间内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能否从农业生产所需资金的循环特征出发,来设计出符合农业人口偏好的短期理财产品,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不难理解,这里的理财业务须满足区域植根性要求。

2.2 针对供给方的现状反思

上面已经提到了供给方需要着手开展的问题,即设计出满足农业人口偏好的理财业务来。另外,针对农户作为农村经济系统中的基本单位,还需要通过农合金融机构人员的上门访问,来建立起银行与零散分布农户的联系。

以上两个方面的现状反思表明,在推动农合金融机构理财业务发展中,应主要从供给方面下功夫。而对于需求方,则可以在选择机制下进行针对性的偏好引导。

3 反思引导下的发展路径探讨

发展理财业务是当前农合金融机构加快自身战略转型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农合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根据以上所述并在反思引导下,农合金融机构理财业务的发展路径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建立。

3.1 注重理财专业人员的培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理财团队

理财产品的开发涉及的基础资产较多,如何能有效地分析基础资产的收益性,又能保证客户理财资金的安全性,就需要研发和设计理财产品的人员对投资标的有充分的了解和市场把握,这就对产品开发团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目前我们恰恰和商业银行理财开发团队的核心差距就在这里。因此,要从根本抓起,给现有人员创造培训机会,加大培训力度,选拨人才,引进人才,逐步打造一支高综合素质的理财产品研发团队。

3.2 提炼出区域植根性元素

本文一直在强调,农合金融机构的理财业务应主要针对本土农业人口。因此,当地农业人口的收入来源就与本地的农业种植和养殖特征息息相关。之所以指出这些特征在于,设计变现能力强的理财业务需要认真考虑其中的变现周期。这不仅关系到银行的运营成本,也涉及理财产品的成功与否。从现阶段的诸多文献中,很难找到这一观点。

3.3 优化当前理财业务结构

不难理解,若要实现农合金融机构理财业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首先就要提高本地农民对理财产品的认识,扩大广大农业人口的需求拉动。农业人口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这就要求在理财业务开展中应简化产品的设计内容,并能在通俗易懂的语言下来告知农户有关增值效果。因此,对于城市银行中的诸多理财业务,在农村区域中就需要抛弃。这里笔者建议,可以将农户自主创业时的资金安排作为理财业务来开展,这样也有助于农合机构深入了解该农户的经济能力,并为放贷提供原始信息支撑。

3.4 提升人员上门访问力度

在成本控制基础上的人员上门访问,仍需要借助市场营销学的原理,即需要界定目标客户。一般而言,对于理财有需求的农业人口,往往具有商品经济意识,并积累起了一定相对稳定的资金量。因此,可以将当地的专业养殖户、种植户,以及乡镇企业的管理者作为重点访问对象。

3.5 有效细分客户资源,培育广阔的农村金融理财市场

农合金融机构要因地制宜根据农户的需求发展理财业务,针对本地农村居民的经济、生活和金融知识水平,开发出一套符合本地农民理财需要的金融理财产品,而且这种理财产品一定要符合本地农民的理财心理,操作上力求

简单方便,在农户所能承受的范围内尽可能做到风险低、收益稳定、能随时赎回,以此提高农户对理财产品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以上便是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因我国农业人口分布广泛,且各农村区域的自然禀赋条件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本文并没有结合特定区域展开讨论,而是结合当前问题从发展趋势层面进行了原理性探讨。但本文的结论,将支撑各地理财业务开展中的思路。最后,对于本文主题的讨论还可以从其他方面展开,但笔者仍在独特的视角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产业融合当前的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增长;农村金融;发展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诸多行业均取得了非常快速的发展。农业是我国名副其实的第一大产业,这些年来也取得了非常可喜的进步,不但农业生产力以及生产效率均有所提升,而且农业现代化状况也得到了改善,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创造出了非常大的经济效益。因为农村金融发展为农业经济发展举足轻重的支撑力量,因而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上具有了突出的作用。在这些发展状况之下,农业金融发展方式宣告诞生。深入探究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对于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朝着正确的方向持续发展具备了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农村金融发展对于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

一是农村金融的发展与完善十分有利于我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农业经济要想取得发展,必须得到农村金融的巨大支持。首先是从农村金融组织机构来观察,一般都是以农信联社为本区域之中的示范性单位来进行服务的,如此金融机构主要服务于最广大的农户群众。其次是从农信联社的资源优势来判断,金融职能之所以能够得到尽情地发挥,主要就在于其能合理地分配相应的资金发展优势,而且还能缓解资金匮乏的实际状况,强大地支持农村地区金融行业取得新的发展。同时,还存在着信用联社的体制问题,主要包括了产权关系不够明确;既非从属于合作制也不应从属于股份制,而且还应能提升信用贷款对外发放的质量。因此,致力于提升我国农村金融行业之发展,确定农村信用联社所具有的产权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加之贷款等与之有关业务的不断拓展,必须创建合理的信贷规则,才能切实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急需资金的问题,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农村金融结构上的持续改进有利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积极改进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结构,这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具备了相当强烈的推进作用。同时,在金融结构调节之后,可很好地调整现实之中的实体经济,从而为我国农村金融产业的发展打下很好的基础。从客观来考虑,开发我国农村金融,可不需全面满足农村经济体系之中的多元化之需求,这就应当对农村金融市场实施不间断的长期考察,而且随农业需求而落实改革来进行支持。在改革上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理应予以相应支持。比如,可以在健全融资体系、改进融资方式上加以支持。当前我国农村融资市场包括了外援融资以及间接融资等不同的组成部分,然而事实上此种融资已难以切实满足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之所需。有鉴于此,唯有持续拓宽融资工作的各项途径,切实而有效地控制成本,有效降低贷款频率,才能够真正推动我国农村金融结构实现新的调整,进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同步协力增加。当前,贷款融资和存款依然是农村市场之中最为常见的融资方式,但长此以往还是难以满足企业和个体业主的需求,因此,农村金融方式必须强化灵活性方面的改革,才能够让金融服务变得更加立体化与全面化。

三是农村金融效率之提高十分有利于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实现新的增长。与金融结构以及金融规模比较起来,金融效率能够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所产生的作用要稍微弱一些,然而其调控起来却更为便利。运用实践可以表明,为了切实发挥出金融的效率,对农业经济发展所具有的推动作用,还需把平衡机制全面落实于农村金融组织机构的日常运作之中,从而有效地实现彼此之制衡,如此才可保障我国农业经济之增长及其所获收益。当前,我国农村金融量已成为未来发展过程之中不能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强化金融机构所具有的协调功能,不断提高金融工作的效率,才能够切实满足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之所需。

二、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实际状况分析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之中的作用已经出现了逐步弱化,这对于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增长,实现我国农村金融的持续发展具有非常大的挑战。就宏观经济的发展而言,农业产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进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支撑功能。我国是举世无双的人口大国,和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的同样情形是,农业人口始终占据了我国人口总数之中非常大的比例。就当前实际状况而言,相当多的国家对于农业经济开发所具有的作用并未引起充分的重视,以至于诸多金融资源与机会均被用在开发别的产业上,如此一来就造成了农业经济一直以来处在十分薄弱的地位上,同样也就造成了农村金融未能实现良性发展。笔者觉得,农业经济在诸多经济类型当中始终处于基础性的地位,别的类型产业只要得到了发展,肯定就会弥补农业经济在发展当中的各种不足之处,从而推动我国农业经济与农村金融实现新的进步,而实际上诸多不同经济类型和产业在其发展进程中往往都会产生极大的竞争性。对工业与别的产业的过度重视,就会造成农业人口出现进一步的减少,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会影响到我国农村经济实现新的发展,导致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不平衡的状况。

三、关于协调推进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的建议

(一)推进农村信用联社体制改革

我国农村金融的不断发展,能够为农业经济的产业化开发创设出十分有利的发展条件。在此过程之中,农村经济为了能够得到更好发展,必须推动农村信用联社的体制改革,不断强化其对于现代农业经济开发所具有的正面推动作用。农村信用联社能够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然而农村信用联社所提供的资金又是相当有限的,且提供的时间比较短,这就会影响到我国农业经济产业化之发展。为此,在对农村金融进行改革时要对农村信用联社实行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改革,让现代产权制度能够运用到农信联社之中,这就十分有利于帮助农信联社明确自身所具有的产权关系,而且在联社的利率、税收以及收益等诸多方面更好地推动其发展。在实行产权制度改革之中,要十分重视经济效益,这样一来才能够更好地提高农信联社的经济效益,让其在改革与发展进程之中能够得到更好的经济利益回报,从而切实提高农信联社所具备的资金供给力,稳固其在农村地区金融体系之中的核心地位,进而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奉献出更多的力量。在引入公司治理结构之后,就应当要求农信联社在发展中更为注重确定自己所具有的实际定位,在确保资金能够有效地供给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经营的范围,进而得到更多的记经济效益。随着其经济实力的增强,也就有力量来推动农村经济实现更好地发展。

(二)发挥农村商业银行的重要作用

在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进程之中,农村商业银行始终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为我国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创设出十分有利的条件。然而,结合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实际,只依赖于信用联社是极难满足农业领域产业化发展需求的。为此,一定要强化与农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彼此合作。在农村商业银行的崛起之中,应当通过分散化经营来增加市场份额。这是由于小规模农村金融机构只能提供小规模资金,然而由于我国农业经济往产业化进行发展,对资金所具有的需求在飞速增长。这就需要不断强化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通过发挥合力来满足农业经济对于资金所具有的各项需求。

(三)强化对民间资本的运用

在我国农业经济开发之中,民间资本所起到的作用正在变得愈加显著。通过大力引导民间金融往正规化方向加以发展,健全完善我国农村金融开发体系,这是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实现更快发展的重要环节。与此同时,就农村金融的开发状况来判断,我国农村信用联社的发展还不够健全,这就为各类民间资本发挥作用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然而,我国民间资本借贷还缺乏正规化的制度约束,因而在非常大的程度上影响到我国农业经济实现新的发展,其重要问题就是借贷的利率太高,从而极大地影响到我国农业经济开发的成本。因为我国农村金融资源具有稀缺性的特点,所以农村地区的民间借贷利率相当高。这一民间金融开发方式会极大损害农民群体的切身利益,从而影响到我国农业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有鉴于此,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应当紧紧依据农业经济的实际状况,强化对于民间资本的管理和控制工作,以此来推动民间金融往专业化、科学化、正规化方向加以发展。要不断健全规范化运行机制,对民间资本经营的范围、运转方式等实施严格监管,从而确保其能为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健全政府部门支持机制

对我国农村金融机制的健全完善来说,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是极为重要的环节。政府部门应当依据当地农村金融的实际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健全的扶持政策,而且应当规定各相关部门各自的职责,从而健全对各方面的要求。应当建立健全合理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体系,真正做到产生问题时能够切实做到有法可依和有章可循。政府部门还应不断增加对农业经济之投资,切实调整农村金融体系的税率,从而推动农村金融之中的融资发展,实现更为高效化的管理与服务。

结束语

总之,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新形势之下,农业经济发展与农村金融发展两者之间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不仅彼此影响,而且还彼此制约,一定要加以高度关注。为更好地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实现新的发展,就应当全面运用好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等两大关键元素,应用其彼此促进的作用形成巨大的发展力量,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只有我国的农村金融实现很好的发展,才能积极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实现新的增长。同时,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增长,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两者具有彼此联系的密切关系。

参考文献:

[1]张路阁,赵海燕.论农村金融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农业经济,2013(07)

[2]张宇青,周应恒,易中懿.农村金融发展、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民增收[J].农业技术经济,2013(11)

[3]齐英.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关系探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5)

[4]⒉屎.关于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关系探究[J].农业与技术,2015(07)

[5]刘金全,徐宁,刘达禹.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机制的迁移性检验[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

[6]张乐,黄斌全,曹静.制度约束下的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J].农业技术经济,2016(04)

产业融合当前的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银行 金融产品 创新

一、我国当前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伴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对外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已经逐步构建起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外资银行三大部分并存,众多地方性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小额贷款公司作为有效补充的银行体系。在这一形势下,我国银行所处的金融市场竞争环境日趋激烈,银行机构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就我国当前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发展现状来看,其金融产品创新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创新的品种并不多,并且缺乏自身独创性,基本上都是采用的模仿方式。具体说来,我国当前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品创新缺乏高度整合

从我国当前银行金融产品的管理现状来看,我国银行通常都非常重视产品的开发,而忽视了对客户的关注,尚未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理念,这就导致银行创新的金融产品不一定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除此之外,银行开展产品创新大多都是站在银行内部利益的角度进行的,而没有对客户进行科学的细分与整合,使得创新出来的金融产品的吸引力以及前瞻性较差。

(二)自主创新性不足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金融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状态,但是金融产品能否进入到市场中仍然受到我国金融监管部门的直接干预。金融监管部门一旦发现其存在的风险就会采取相应措施予以限制。虽然我国银行目前也在开展积极的金融产品创新,但是仍然严格受制于金融监管部门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安排,在这一环境下,我国银行开展金融产品创新的效率性以及积极性必然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三)产品缺乏较高的独创性,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

我们通过分析西方发达国家银行推出的金融产品可以看出,其大部分都属于原创性的金融产品,每个产品的特色都非常鲜明,这是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深度挖掘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必然结果。但是我国银行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传统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在金融产品创新方面缺乏高度热情,这也就使得我国银行之间在金融产品创新方面相互模仿。由于金融产品同质化现象的严重存在,不仅使银行自身的利润得不到提升,而且还导致了大量资源的严重浪费。

二、我国银行金融产品创新问题的原因分析

导致我国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存在上述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有国家宏观经济环境方面的因素,而且也有银行内部管理方面的因素。下面本文就从这两个方面出发对导致银行金融产品创新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金融产品创新是推进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收到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非常明显。西方发达国家银行金融产品创新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政治经济环境的有利。西方国家的银行在开展金融产品创新时,首先是通过银行自身自主研发,继而再通过政府开展进一步的规范,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以市场需求为主、政策引导为辅的金融产品创新机制。但是在我国,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则主要是依靠国家政策来开展的。我国金融管理部门对金融产品的种类、额度、价格以及交易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严格的监督管理。我国银行要想推出一项新的金融产品首先应当获得政府相关部门的批准才能够实现。在这种管理模式下,银行开展金融产品创新的动力就被严重挫伤了。

(二)银行内部管理方面因素的影响

1.我国银行金融创新机制尚处于起步阶段,银行内部各部门之间缺乏明确的分工,产品创新活动存在较大的随意性,金融产品创新的组织协调机制尚不健全,这是制约我国当前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根本性原因。

2.我国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缺乏有针对性的市场营销,再加上银行金融产品售后服务以及其他配套措施不健全,使得银行新型金融产品在推出之后难以得到市场的认可。

3.缺乏较强的风险管理意识。金融产品创新是一项具有较大风险的金融活动,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始终比较薄弱。由于我国银行风险管理意识以及风险管理手段的落后,使金融产品购买客户对于风险获益类金融产品的接纳程度降低。

三、推动我国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对策措施

针对上述部分关于我国当前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的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措施,以期能够对我国当前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一)改善产品创新的政策环境

目前,我国金融管理部门所应当开展的首要工作就是完善政策环境、变革监管理念。笔者认为,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应当进一步完善担保法规,促进财产担保类信贷产品的创新;其次,应当逐步健全信息披露以及信用评价机制,将信息披露标准进一步明确,发展信用评级市场,从而使金融产品创新的信用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再次,应当加快推进金融监管改革,使银行获得较高的自主创新权,鼓励银行积极开展金融产品的创新。

(二)深入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制度建设

一方面,应当立足金融产品的市场需求构建完善的产品研发以及推广流程。应当积极发挥客户经理作为市场前端在创新中的源头作用,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产品经理在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将客户经理培养成为金融产品创新的主要力量。建立一个产品研发快速通道,最大限度地减少客户需求审批环节,直接抵达产品需求整合部门。应当彻底改变银行内部各部门之间职责不清的现状,单独指定一个部门承担产品需求整合的全部职责,开展产品服务创意、功能设计、流程设计、销售、推广、维护及售后的全过程管理。另一方面,应当制定有利于金融产品创新的激励机制。首先,应当构建起鼓励创新的考核评估机制。建立创新评价机制和奖惩机制,能够有效的保证金融创新收益的最大化。其次,还应当注重金融产品创新人才的培养。应当积极引进海内外产品创新高端人才,加快创新发展;要制定具有长期性和规划性的人才培训机制,不断提高员工产品创新方面的整体素质。

(三)加强中外资银行之间的合作力度以及合作范围

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之间存在着非常广阔的互惠互利、协调合作的空间。在许多金融业务方面,中外资银行各有自身的优势,并且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基础,能够开展有效的分工合作,共同创新产品和开拓市场。个人业务方面,考虑到中资银行在网点、门槛和本土化等方面的较大优势,预计较长时间内,“合作为主、竞争为辅”将是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采取的阶段性策略。中外资银行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和阶段战略选择合作伙伴,共同发展。在引入外资金融机构方面,金融管理部门应当拓宽视野,积极推动国外特色、精品银行和境内银行的合作,引入海外中小特色银行发展特色产品的丰富经验。

结束语

通过上述几个部分的分析与论述,我们可以看到,推进我国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已成为当前提升我国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式。面对日趋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环境,我国银行应当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积极开展金融产品的创新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推动我国金融市场改革,才能使我国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郭赛君.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策略探讨[J].海南金融,2011.4

[2]刘安霞,陈昭旭,李晓彪.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学决策,2010.2

[3]姚瑜琳.我国商业银行产品创新中的制度约束及对策研究[J].上海金融,2009.4

产业融合当前的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博弈论;物流金融信用;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1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009(2015)21-0204-02

企业融资,特别是中小经营规模的企业进行融资,实际上是当前很多市场经济当中的难题,很多金融体系相对比较完备的市场当中,很多中小规模的企业仍然相对比较难获得各种类型的融资。从根本上看,是因为很多刚刚发展的中小规模企业仍然没有充分的信用记录,普遍都缺少充足的抵押物,这些都导致这一类型的企业在融资上遇到瓶颈。因此,对于金融信用风险的管理控制,成为了各种类型金融市场顺利运转的重要条件之一。

一、物流金融的运作模式简析

物流金融是最近一些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金融模式,但是对于物流金融仍然没有学术性的规范,一般而言,从广义角度分析物流金融是物流运营的整个过程,包含了金融产品的应用,整合资金和信息等,重点是在于物流运营过程当中重视对资金效率的应用。这种过程当中,金融业和物流业是互相之间产生积极影响,对于金融市场或者物流市场都是一种新兴的产物。在当前的市场发展而言,物流金融主要有以下的运作模式:第一种运作模式,是通过仓单质押的方式进行运行。融资类的企业将货物质押在第三方的物流企业仓库里面,然后凭借仓单进行融资行为,银行等融资机构就可以充分根据仓单上的货物进行估值以及放款。从这个形式上看,相当于融资企业将权利进行质押,有直接的仓单质押模式,也有一种融资模式是先票后货。第二种运作模式,主要是以具体货物进行质押,这是一种实物质押。融资企业将实际的货物存放在第三方物流企业当中,然后获得相关的货物款项。一般而言,银行要基于一定的了解掌握,特别是对于实物的具体状况等的了解,才能够允许融资企业通过这样的一种形式申请贷款。第三种运作模式,主要是保兑仓的模式进行物流金融运作。保兑仓主要是由经销商向银行等融资方提供相关的保证金,才能够开出承兑汇票,由银行承兑,当货物抵达仓库之后转变成为仓单质押的模式。第四种运作模式,呈现为物流保理的运作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货物的供应者和出口者互相之间维持的一种契约关系,从这种契约出发,让货物相关方将合同所发生的应收账款转给保理方,由保理方提供相关的金融服务,比如贸易过程当中的融资,催收应收账款,或者是对信用风险的控制。其他的一些物流金融的运作模式,还包括了垫付货款、统一授信等。这些方式实际上都在很大程度上鼓励物流金融的快速发展,并且为物流产业相关的企业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金融渠道,让物流金融可以更加成熟服务物流相关的运营者。

二、物流金融信用风险基本分析

物流金融在中国的发展还并不是具备悠久的历史,对于金融行业以及物流市场而言还是一种新兴的产物。不同的风险主体其面对的收益状况也是有所不同的,资产的不断流动,物流金融行业也可能出现信用贷款业务经验上的不足状况,加上风险管理上可能出现的方法不当问题等,这些都可能从实际上造成物流金融形成客观上的信用风险,特别是最为需要面对的就控制方面的问题。信用风险问题作为所有经济活动当中都客观存在的问题,需要引起更为深入的关注,但是对于物流金融产生的信用风险问题,不同的层面又有不同的分析。如从传统的角度看,物流金融行为当中也客观存在部分对象没有办法对约定进行履行的问题,也就是债务人无法及时地偿还债务,这样就可能给金融运营的主体造成一定程度的风险。从另外一个角度上看,物流金融的信用风险实际上也可以从不同层面上看。从广义的层面上看,信用风险包含了所有的金融对象可能出现的违约状况,这种过程当中不仅仅是借款人存在的偿还信用风险问题,也包括了给予货款的人可能出现的经营问题,比如资产状况恶化造成的一系列市场信用危机状况;而从狭义的角度上进行分析,也就是信贷行为本身所客观存在的风险。不过也有人认为,物流金融信用风险问题,也有另外一种客观状况是借款人或者是整个物流金融市场出现深刻变动而出现的违约状况,这种违约状况具有不可抗力的状况。传统的金融信贷风险,对于新兴的物流金融信用风险而言并没有非常深刻的参照作用,而且随着现代化金融的不断发展,融资企业所面对的风险问题也不断地产生新的发展趋向,这一部分包括了信息不对称状况下可能存在的主观违约危机。因此,在当前的物流金融市场发展形势下,新的金融信用风险问题,对于物流金融的健康发展而言需要密切加以关注,才能够真正意义上推动自身的发展,避免信用风险对于自身产生过多的负面影响。

三、基于博弈论的物流金融风险管理思考

从博弈论的角度进行分析,物流企业实际上提供的物流金融服务,不仅仅是为企业和银行互相之间的融资合作提供渠道,而且还能够让物流企业融入到市场的供应链条当中,为市场提供更具备效率性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以规模化运作的方法,鼓励企业进行系统的融资和调整,降低银行系统的金融风险。所以,以市场上多个方面的博弈上看,以物流企业所提供的物流金融服务进行多方的博弈制衡,有助于企业的稳定化。物流企业当前参加物流金融的积极性越来越高,特别是物流企业处在于物流金融的供应链条核心,面对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大量涌动,基于博弈论条件对物流金融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可以更好地解决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首先,银行应该对于物流金融服务的提供方,也就是物流企业进行充分的信用资质考量。很多银行实际上是非常担心融资企业和物流企业进行联合诈骗,这一点从博弈论的角度上看也是可以形成的,比如物流企业开出虚假的仓单或者是允许借款方私自将货物提出来等。因此,银行要从博弈的角度,对物流企业进行充分考量。虽然当前对于提供物流金融的物流企业还没有非常成熟的资格考量,但是银行可以从物流金融服务的提供方,也就是物流企业所掌握的信息流以及物流链条状况进行更有效的信用评级。物流企业承担的风险应该通过银行方进行提醒,避免物流企业过分陷入其中,造成市场上次级贷款的增多。其次,物流企业在提供物流金融服务的时候,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物流金融风险的控制能力。对于物流金融行为而言,其核心的信息流以及资金流,都是通过货物供应链条来实现的。物流企业应该清楚地掌握商品流动的状况,借款方的交易状况等。从博弈论的角度上看,物流企业只有和银行保持一种默契和良性互动,才能够对物流金融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当前国内很多物流企业对于金融风险的控制能力实际还不是非常成熟,在商品的销售过程当中,物流企业虽然对于借款企业的状况有所掌握,但是物流企业在金融管理方面还缺乏专业性。这一点也要求物流企业在提供物流金融服务过程当中,应该对于金融管理模式进行系统化反思,重新调整物流金融管理过程当中客观存在的弊病。在风险控制方面,物流企业应该和银行方面进行紧密合作,才能够从博弈的角度上维持双赢。再者,融资企业从博弈论的角度上,应该从信息披露以及审查监控效率优化上进行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很多融资企业对于自身的信用风险的把握并不到位,特别是对于中小经营规模的企业,其实际上的运行状况、财务状况等问题上都没有得到全面的考量和支持。融资企业应该督促中小经营规模的企业尽快主动披露自己的信息,只有掌握这些基本信息才能够促进企业的顺利融资。而且从另外一个角度上看,融资企业还应该从审查以及监控的角度上控制自身的效率以及成本,特别是银行方面应该优化物流金融方面的业务成本。中小运营规模的企业对于贷款的需求往往相对比较急,所以银行应该对于中小运营规模的企业进行金融审查成本的控制,保障融资企业的评估过程当中不出现逆向选择过程,以及融资成本过重影响融资行为的顺利运转。因此,从博弈论的角度上看,物流金融信用风险控制应该是多方共同控制的结果。这一点需要参与到物流金融各方的充分考量,并且提高风险控制的效率,更好地避免道德风险以及经营风险。

四、结束语

很多企业在经营过程当中不断发展起来的金融服务,特别是物流金融服务,已经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经营规模的企业在融资上的问题,成为了物流和金融两个市场的交汇热点。不过,对于当前刚刚崛起发展的物流金融,对于市场经济发展而言还是一个新兴产物,其自身仍然客观存在很多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部分,首要部分就是对其客观存在的信用风险进行研究。因此,基于博弈论的角度,特别是从多方共同管理的角度进行博弈论分析,对物流金融信用风险进行探究和控制就有现实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杨文钰.我国网络消费信贷的信用风险分析——基于博弈论视角[J].商业故事,2015,03.

[2]何静,郑洁.基于三方博弈的农产品物流金融信用风险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