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

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

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

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范文第1篇

【关键词】林业生态 环境保护 经济建设 和谐关系

传统林业和现代林业一直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近些年来社会发展加快、人口快速增长、物质需要成倍增长,导致自然界的森林资源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在提倡可持续发展的今天,传统林业也必须进行调整和改变,不能持续先发展后治理的老办法,必须要坚持经济和生态环境共同和谐可持续发展。同时,现代林业建立在标准林的基础上,应注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试图在林业生态发展和林业经济发展中找到平衡,使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走上又好又快的道路。现从以下几方面简单论述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的关系。

1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意义

1.1现实意义

在我国社会和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生态环境呈几何速度恶化,自然生态系统被污染和严重过度索取,大量自然资源都面临着短缺和后续乏力,其中林业资源也是其中之一。按常理来说,作为可再生资源的林业,只要统筹科学、开发合理,是可以持续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贡献的。但是,我国森林产业的现实状况是:森林生态系统退化速度比建设速度快,局部好转,总体恶化,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缺位、供体错位,载体即林地和林木发展跟不上经济发展需求。林业生态环境恶化造成了每年数百亿的经济损失,传统的林业经济模式已经无法适用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改变势在必行。

林业主要以森林为主要资源,森林是一种复杂的复合生态体系,是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是人类氧气的制造者和二氧化碳的净化器,也是生态链中重要的一环。

林业是所有生态建设的主体,同时其又可以是规模巨大的生态经济循环系统,林业生产的物质产品绝大部分都是可降解再生的绿色能源,在节能减排目标中具有不可估量、不能替代的重大意义和作用。林业又是生态文化的源泉。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树立正确的森林经营理念,体现在人与环境、资源与生态、经济与自然的协调和统一的发展,通过科学、政策、技术和不断进步的管理措施,通过不断地适应寻找到适合我国社会自身发展情况的道路,以期达到林业资源的多方面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2经济意义

森林是大陆生态系统的主要环节,也是林业经济的最重要载体。培育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是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的最主要目标。完整平衡的森林生态系统不仅能够持续提供生态效益也能持续提供经济效益。被破坏的退化的森林不仅在物质生产能力上明显衰退,森林的其他效益功能也必然相应减少。我国现有森林生产力只相当于其潜在生产力的1/3,这是国内林业产业界内的共识,因此恢复、开发和提高森林生产力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也是必要的。此外,林业生态环境可以支持复合经济体系的发展,可以帮助建设和发展多样化的经济结构,在成熟健康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是共生的,如果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的效益,都会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失去推动力与生命力。因此,完全可以在建设功能性完整的林业生态体系的同时,形成以林业资源为依托、以商品林基地为龙头、以林业商品产业和绿色旅游产业为一体的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如木材、林果、花卉、草坪等产品的深加工产业,逐步形成比较发达、系统和绿色的林业产业。

2林业生态保护建设发展的亮点

一是发挥林业的经济功能。生态优先并非不考虑经济功能,只有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才有物质基础;应分清国

家对天然林和人工林管理的政策界线,切实保护天然林资源,按照森林经营的技术要求合理利用人工林;遵循林木生长的自然规律,科学合理地采伐利用,让林业在发挥生态、社会效益的同时,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二是提高林农的积极性。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后,林业部门划定采伐区域、数额,企业与林农实现“订单林业”,减少了企业的灰色支出,使林农直接受益,可有效提高森林加工企业和林农植树造林的积极性。三是建立林业要素市场。林业要素市场建成后,通过林权有序、规范流转,可以盘活林木林地资产,解决森林资源经营周期长、效益兑现慢、生产风险大的问题,提高林农的生产积极性,促进林业规模经营、集约经营。通过林权证抵贷款,解决林农发展林业资金不足的问题,促进了社会闲散资金与银行资金流向林业,加快推进林业产业化进程。

3保护林业生态环境产生的新经济建设点和经济增长点

传统林业只将注意力集中在森林所能提供的最主要资源——木材上面,但是林业资源可以提供远比木材更多的产 品,能够对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以下是3种主要经济增长形式。

3.1促进森林旅游业的发展

森林旅游业的发展是林业生态环境最主要的贡献。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休闲娱乐也开始日益重视,森林旅游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也是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途径,并且正在我国迅速生成和增长。完善的森林资源是森林旅游的基础,森林旅游业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可以发展出主要如森林公园、交通运输、餐饮、商贸、旅行社、娱乐等多种依托森林资源的经济体。此外,还可发展各种层次的辅助服务机构和组织,这些都是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多方支点。

3.2促进林业副产品产业的开发

林业资源除了能够提供木材之外还能提供很多林副产品,如动物、林果、花卉、次生动植物资源。根据不同地区的林业资源特色,可以建立不同的副产品产业,最主要的有野生动物资源产业、林果深化加工产业、次生动植物开发产业等。深化开发林业资源的副产品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遇。

3.3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形成产业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的、持续的生态工程,需要有组织的、科学的、专业的主体承担,这一投入过程本身就对经济建设有着积极作用。要发挥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时社会和人民的力量,在保护林业环境的同时把林业融入到自然——社会大系统中去,使其成为社会生产和社会服务、生态建设和生态服务的工程。要突出“以人为本”和发挥人的主体性参与性,做到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产业的民主化、科学化和制度化,使林业保护产业社会化和社会的广泛参与到林业保护产业中。充分利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集中力量让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产业服务大众,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出贡献。

保护林业生态环境并不与经济建设相对立,相反,它是一个非常好的经济建设方式。提高林业资源利用率,充分发掘林业资源开发潜力,多角度建设林业资源相关产业,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变成经济增长引擎。健康的生态林业发展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支点,提供形式多样的经济发展模式和途径,为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何锁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道德思考[J].道德与文明,2006(3):69-72.

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环境保护工程;作用

Abstract: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low carbon economy is more urgent, human development in the long-term practice only pay attention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neglec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cept of awakening, low carbon economy is not only emphasizes the development speed of economic slowdown, but in this process,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huma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dvocate of natural the respect and protection, and help get the economy more long-term development.

Keywords: low carbon economy;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effect

中图分类号: [TU984.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加速了各国之间的交流,同时也带来了对于世界性环境问题的探讨。在面对全球面暖的局势下,联合国以及各个国家都分别成立了相关的部门来做好对环境的保护工作,不断深入对环境问题的研究,将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作为了关系到人类未来的大事来抓。倡导低碳理念,做好节能减排,降低温室气体的浓度,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系统的破坏,促进经济的长远健康持续发展。在低碳的经济背景下,建设环境保护工程是对低碳理念的践行,同时也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进程的重要举措。

一、低碳经济的理念

低碳经济是在世界各国的积极参与和促使下形成的一种经济观念,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具体的分配到每一个国家的发展任务中,遏制温室气体对大气层的破坏。

(一)低碳经济的奋斗目标

在低碳经济的理念被英国政府首次提出时,就得到了大众媒体的广泛关注,其首相布莱尔还对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设立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到2010年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低到1990年的80%左右,到2050年,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60%,全面建设低碳型的社会发展模式。

(二)低碳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低碳经济的理念倡导是对人类发展的长远打算,具有高度的人类使命感和责任感。低碳经济对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模式都有了约束,使得相关国家在制定相关政策时,需要不断考虑到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开展环保理念下的经济活动,提升低碳技术的创新和进步,将新能源的建设和发展放置到国家的发展战略中,从而为世界的低碳工程作出贡献。

(三)低碳经济对环境保护工程的要求

低碳经济的理念本身是一种绿色、环保的经济发展方式,提倡对环境、资源保护性的模式,而环境保护工程正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低碳经济理念的具体执行过程。建设环境保护工程,能够约束企业以及个人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行为,同时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最终共同促进社会全面、协调的发展。

二、建设环境保护工程的重要性

建设环境保护工程是世界性的低碳发展任务,对于人类经济的发展具有长足的促进作用。建设环境保护工程对于国家的经济以及社会发展也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加快环境保护工程的建设,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理念和任务。

(一)建设环境保护工程促进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建设环境保护工程能够减少经济活动中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制止对环境的破坏行为,促使企业在追求利益的同时能够考虑到社会利益,从而将环保工程的理念运用到企业的发展理念中,带来企业更加长足的发展空间。只有注重了对环境的保护,才能提供给经济发展的长足动力。如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过多的强调发展速度,不计后果的盲目建设,所带来的社会危害是也是极大的,而且是不利于经济的后续建设和发展的。

(二)建设环境保护工程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建设环境保护工程能够体现人在社会活动中对于环境的保护,从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模式。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快资源整合,调整企业的发展模式,将环保的理念始终贯彻到具体的经济行为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建设环境保护工程带来个人身心发展的愉悦

建设环境保护工程也是个人身心发展的需求。作为社会结构的最小元素——个人的需求最终集合成了社会的发展意愿,只有注重个人的发展要求,才能最终促使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是具有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的需求的,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人的物质满足提供了越来越多的途径,而相对来说,精神需求的满足则薄弱一些。美好的生态环境、融入大自然的生活场景能够带给人以愉悦的精神享受,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建设环境保护工程的具体措施

环境保护工程既是一种发展目标和要求,也是一种发展手段,需要相应的措施来进行实施。在进行环境保护工程时,应该充分认识到低碳形势下的世界发展格局,了解到个人和社会的长足发展需求,利用高科技手段,不断推进环保工程的发展。

(一)制定环境保护法规

建设环境保护工程应该是在具体的法律法规之下进行的,从而使得环境保护工程的实施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制定环境保护的法规,是对我国依法治国理念的具体体现,也能够促使各个地区对于环境保护的工程建设,提高环保工程的执行率。

(二)利用高新科技手段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减少对环境有害的活动是促使环保工程建设的重要方面,这就要求在社会发展中,应该加强对环保材料的研究,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努力发展新能源技术。改变传统方式中对于环境有较大影响的模式,引入环境友好型的发展观念,不断利用高新技术手段来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共同发展。

(三)提倡绿色出行方式

绿色出行方式是环保工程落实到具体个人的体现,强调个人在平时的生活习惯中保持良好的习惯,不仅注重家庭生活环境的建设,也注重社会生活环境的保护。提倡对环境污染小的出行交通工具,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对资源的浪费,做好资源的二次回收利用,从而将绿色环保理念深入到每一个人的思维意识中。

总结:

低碳经济理念体现的是人类在经济活动中对于环境的重新认识和保护意识,低碳经济是有具体的奋斗目标的,能够起到对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约束作用,将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分配到国家的发展任务中。环境保护工程是低碳经济的践行,能够将环保工作落实到实处,促使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促使政府环保工程的建设,也促使个人加入到对环境保护的任务中,从而共同建设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美好环境。

参考文献:

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范文第3篇

1.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哲学基础

1.1 体现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从哲学的角度分析,林业经济发展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是林业发展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它们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如果片面追求林业经济效益而破坏林业生态环境、就会导致林业产业陷入昏乱状态,林业生态环境被恶化,人与自然的矛盾就会更加尖锐,这显然是违背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过分强调保护林业生态环境而忽视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就会造成林业资源的浪费,不能充分发挥林业的经济功能和作用。我国林业发展的经验表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事业需要依靠林业经济的推动,林业经济的发展能够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从而调动林业经营者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林业经济和林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林业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在林业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

1.2 充分发挥人在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林业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应该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深刻认识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善于合理开发利用林业资源,努力做到以最小的资源与环境代价,创造良好的林业经济与社会效益,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林业经济增长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林业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加强林业生态科技研究,将生态环境保护的科研成果应用到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中去,提高林业生态建设效益,始终坚持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意识,以坚强的意志和十足的干劲从事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事业。林业经济活动必然涉及到林业生态环境,人类应该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遵守自然规律,如按照林木的生长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采伐时间和方式,人类活动不能超越林业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1.3 注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客观普遍联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都存在着联系。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是构建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资源安全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改善生态环境、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林业生态环境不仅与林业经济关系密切,而且与生态系统多样性、人们的居住环境、气候变化紧密联系。林业建设必须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才能使林业的生态价值得到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群众观点的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应该充分发挥林区群众的作用,天然林、公益林的养护和经济林的推广和种植都离不开林区群众。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为林业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有利于提高林区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林业生态环境能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保障农业生产,同时改善林区周边生态环境,为建设美丽中国,提高人们的生活的幸福指数创造了条件。

1.4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因此,在发展林业过程中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正确处理好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关系,是系统与子系统的关系,是整体与个体关系,是大厦与基础的关系。人类要提升生态伦理关怀,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林业产业体系,使林业生态环境和林业经济能够共同发展,在拥有优美的林业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挥林业在增加农民就业增收的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科学合理的措施来推动林业服务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

1.5 蕴含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蕴含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我国森林资源丰富,古代人在利用林业资源中也有关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观念,如儒家的主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如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其中就要求遵守林木的生长规律,在合适的时间进行林木采伐。传统文化中还有很多关于林业环境保护的生态智慧可以借鉴,在当前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应对其进行继承和创新,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林业发展状况,按照现代林业的发展要求,研究新的发展思路和对策,可以从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研究、创新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加强林业产业管理等方面来完善和创新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方案。

2.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在长期的发展林业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经验,不断探索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制定生态与经济双蠃式林业发展战略,妥善处理林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林业健康持续发展。根据《2011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资料显示,我国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天然林保护工程全年造林57.16万hm2,森林改培3.33万hm2,森林抚育175.13万hm2,1.15亿hm2森林得到有效保护。但是,目前仍然存在若干问题制约着林业生态环境建设。

2.1 未形成科学的林业生态保护意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部分地区和群众尚未形成科学的林业生态建设意识,或者没有充分认识到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作用,这就阻碍到林业生态环境的发展。一是政府对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宣传不够,使林区群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法律意识薄弱,偷砍滥伐现象依然严重存在。林业具有商品生产的属性,部分地区为了获得林业经济效益,对在林业发展过程中‘‘重用材,轻护林”的现象没有加以引导。二是对林区的生物多样性重视不够,有些地方采用单一林木品种培育模式,缺乏林下经济意识,因此浪费很多林地空间,没有形成科学的林业生态结构,森林增长量与消耗量比例不合理,导致森林生态功能下降。三是利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科技的意识不强,我国对林业生态保护科技成果的推广不够到位。

2.2 群众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必须依靠群众的力量,努力使群众获得更多的生态经济效益,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这也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体现,但实际的情况是贯彻不力。一是目前林区群众参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基本上是由政府的号召和行政力量的推动,但是按照林业的发展规律,这样的群众参与方式并不是长久之计,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把林业生态环境保护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二是部分林区的公共财政投入不足,部分林权所有者不能按规定获得国家的生态补偿,林农利益得不到保障,没有严格依法实施管理经营,导致公益林建设效果不佳。三是林业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林场职工应该既是森防工作者又是森林的保健工作者,然而对他们的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培训较少,不利于他们开展林业生态保护工作。

2.3 未实现林业生态建设质量的全面提升

结合我国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分析,当前林业生态环境建设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一是我国人口基数大且增长较快,对林业资源的需求量大,但是林木生长量较低。我国现阶段的人均森林面积占有量只达到世界人均森林面积占有量的21%,而人均森林蓄积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2%。这种供需的不平衡是人类活动造成林业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实现林业生态建设质的发展的阻碍因素。二是林业生态保护科技的研究仍须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率不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贡献率较低,林业生态保护科技创新水平尚待提高。三是林业产业对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支持力度不够,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后劲不足,林业生态保护激励机制不健全。生态文化体系初步构成,但要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格局,还需要以林业产业为支撑、全社会共同努力繁荣林业生态文化。

3.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对策

生态文明建设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而森林是大陆生态系统的主要环节,所以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应该针对当前林业生态保护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地提出相应的对策,推动林业生态环境优质、稳定地持续发展。

3.1 增强科学的林业生态保护意识

—是强化群众的林业生态意识。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必须通过政府开展全方位的宣传推介,增强群众的林业生态意识。大力宣传生态林业的重要性以及内涵,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和意识,是建设好生态林业的重要措施之一。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要获取长远的和宏观的经济效益,就必须从单纯地追求提高经济效益转为追求提高生态经济效益,使产业与生态相互促进,同步提高。所以,要转变传统林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林业生态保护的观念。在农村中推广新能源的应用,降低农村生产生活对于林木的需求量,减少人类活动对林业资源的破坏。二是重视林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林区的生物多样性,维持林区的生态平衡,根据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原理,形成以林木为主体,其他物种共同发展的森林生态系统,保护野生动植物,提高林业资源的利用率,推动近自然林业的发展。三是增强利用科学技术来促进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意识,完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科技服务体系,增加林业生态科技研究经费的投入。加强林业科技人员相关知识培训,安排林业科技人员深入林间进行技术指导与服务,从而为林业生态建设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使林业生态科技在森林有害病虫防治、防护林信息化建设、荒漠化治理等方面发挥作用。

3.2 充分发挥林区群众的主体作用

林区群众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因素。一是保护森林资源要从保护利益主体开始。林区群众既是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又是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收益的主体。发展林业经济,增加林业群众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提高林区群众进行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增加公共财政对林农的生态补偿,保障林农的利益,促使他们依法进行林业经营管理。国家按照核定的退耕还林面积,向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提供补助粮食、种苗造林补助费和生活补助费9。通过这些措施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保障公益林建设顺利开展。三是加强对林业工作者的生态保护技术专业技能培训,做好以生态伦理观和现代生态保护科技为主要内容的林业生态保护教育,壮大精干高效的林业科技保护工作队伍,为林业建设和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人才支撑,全面推进林业生态环境建设。

3.3 推动林业生态建设质量的全面提升

实现林业生态环境建设质量的全面提升,要做到统筹林业经济与林业生态的发展,保障林区群众生产和生活所需的林业资源,利用科技来提高生态环境建设的效益,以林业产业的发展推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一是严格做到维护生态系统整体性、多样性和稳定性,以保证森林资源总量。在当前造林绿化的高潮中,要改变那种只求数量的造林方式,加强技术指导工作,应大力发展工程造林,确实做到“造—片,成一片,管一片”。一方面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天然林养护,打造品种多样、层次复杂、结构稳定的公益林,另一方面加强经济林科学的经营管理,充分利用林业土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实行绿色无公害培养,林种结构和林龄结构要合理,增强森林资源的接续能力。二是加强与林业科研院所、高校、专家的交流与合作,切实保障维持林业生态工程研究经费,建立基层林业生态科技推广机构和壮大从事林业生态保护的人才队伍,充分利用科技巩固和发展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成果。三是繁荣林业生态文化。林业生态文化建设要广泛地传播生态文化知识和观念,体现不同地区的生态文化特色,处理好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和产业体系的关系,完善林业生态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鼓励林业生态文化的艺术创作,推动林业生态文化蓬勃发展,促进中华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4.结语

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等级公路建设项目环境经济效益分析

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经济效益分析,是在拟建项目决策时,预测分析其环境正负面影响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直接和间接效应。不同类型与特征的开发建设项目,其环境经济效益各异。高等级公路建设项目与工业建设项目相比,环境经济效益的衡量,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工业建设项目的环境经济效益,以其项目实施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措施后副产品回收价值或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的销售收入衡量;高等级公路建设项目的环境经济效益,以其项目实施后给公路受益者带来的费用支出节省,拉动区域经济增长,促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的环境贡献衡量。笔者以合徐高速公路淮南连接线建设项目为例,分析项目建成投入营运后,周围区域中长期国民经济效益和环境经济效益状况。

1国民经济效益分析

1.1分析内容

合徐高速公路淮南连接线属新建一级公路,其交通量主要来源于淮南及其周围原有相关公路的转移与诱增交通量,其中:原有相关公路的转移交通量是该项目建成后的主要受益者;本分析对现有主要相关公路转移交通量可取得的中长期经济效益进行正面影响分析,主要有:晋级效益、缩短里程效益、货物节约在途时间效益、旅客节约在途时间效益、减少交通事故损失效益等。

1.2分析方法

1.2.1晋级效益

Bhj=(ChW-ChY)×QhK (1―1)

1.2.2缩短里程效益

Bhd=ChO×QhdK (1―2)

1.2.3货物节约在途时间效益

Bhs=Pr×QhK×I×T/(16×365)/L(1―3)

1.2.4旅客节约在途时间效益

Bks=Ic×QkK×T/(8×365)L(1―4)

1.2.5减少交通事故损失效益

Bjsh=Pjsh×(Jw-Jy)MK(1―5)

合徐高速公路淮南连接线建成后,较原有公路缩短里程30公里;提高了车辆行驶速度,降低了油耗与车辆损耗;按3000元/吨计,社会折现率取12%;交通事故损失费取10000元/次,事故率差取0.02次/万公里。

1.3分析结果

合徐高速公路淮南连接线建成投入营运后的国民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见表1。

建设项目国民经济效益分析结果

表1 单位:万元

水平年 晋级

效益 缩短里

程效益 货物节

时效益 旅客节

时效益 减少事

故效益 合计

2003 2561.78 1919.20 10.99 247.31 127.62 4866.90

2005 3226.88 2221.97 14.16 318.53 162.64 5944.19

1010 5455.62 3202.23 26.53 596.91 298.22 9579.51

2015 7709.27 4190.46 45.23 1017.76 502.71 13465.43

2020 10259.79 5429.02 75.88 1707.21 839.79 18311.69

2022 11264.88 6005.22 92.82 2088.49 1028.66 20480.08

2环境经济效益分析

2.1分析内容

环境影响的经济分析评价,是用于开发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中战略防御的一种经济预防手段或措施,其表现形式,为直接和间接的经济代价或效益,即:费用-效益;内容包括:环境经济损失、环境工程建设投资、环境保护经常费用、环境经济效益。本分析,对合徐高速公路淮南连接线建设项目中的主要环境经济代价、投资、费用、效益进行分析。

2.2分析方法

2.2.1环境经济损失

(2―1)

式中:Es~环境经济损失费用(万元/年);

Pi~直接环境经济损失(万元/年);

Wk~间接环境经济损失(万元/年)。

2.2.2环境工程建设投资

((2―2)

式中:Et~环境工程建设投资(万元);

Fij~环境工程硬件投资(万元);

Rk~环境工程软件投资(万元)。

2.2.3 环境保护经常费用

(2―3)

式中:Eg~环境污染控制或环境保护工作经费(万元/年);

Yij~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设施运行维护费(万元/年);

Zk~执行环境政策费用(万元/年)。

2.2.4 环境经济效益

(2―4)

式中:Ez~环境经济效益总值(万元/年);

Iij~直接环境经济效益(万元/年);

Tk~间接环境经济效益(万元/年)。

Er=Ez-Eg (2―5)

式中:Ez~环境经济效益净值(万元/年);其余符号意义同前。

2.3分析结果

合徐高速公路淮南连接线建成投入营运后的环境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见表2。

建设项目环境经济效益分析结果

表2单位:万元、%

项 目 主要内容 投资总额 比率 备注

一、噪声防治工程 隔声降噪绿化林带工程 36.18 1.87 建议增列投资

二、污水处理工程 服务设施生活污水处理 21.00 1.08 建议增列投资

三、水土保持工程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1640.40 84.66 ――

1. 桥梁防护工程 大中型桥梁防护设施建设 35.20 2.15 已列入主体工程

2. 桥涵防护工程 小型桥梁涵洞防护设施 145.00 8.84 已列入主体工程

3. 路基防护工程 高填土路基防护工程 256.90 15.66 已列入主体工程

4. 路基防护工程 一般路基防护工程 406.00 24.75 已列入主体工程

5. 边沟防护工程 道路边沿水沟防护工程 420.50 25.63 已列入主体工程

6. 坑沿植树工程 集中取土坑边沿植树工程 15.00 0.91 建议增列投资

7. 公路绿化工程 拟建公路沿线绿化工程 361.80 22.06 已列入主体工程

四、环保经常费用 环境保护工作总(年)经费 228(114) 11.77(6.29) 建议增列经费

其中:管理监测费用 公路环境管理与监测 12(0.6) 0.62(0.53) 建议增列经费

五、环境经济效益 总 效 益 18922.76 ―― 净效益18300.25万元

2.4环境经济效益分析

2.4.1环境经济损失

由表2可见,建设项目的直接环境经济损失有二:一是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设施运行维护费,包括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费、水土保持设施大修费、绿化林带与草地养护费、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经费等,预测需求量11.77万元/年;二是执行“三同时”制度投资,按建设项目实际需求,本分析增列生活污水处理、绿化林带与草地等污染控制与生态保护投资376.8万元,占该项目环境保护总投资的22.97%。建设项目的间接环境经济损失,主要是农业中种植业损失;合徐高速公路淮南连接线工程建设征地121.13公顷,按拟建公路沿线区域国民经济统计资料中种植业的单位产值估算,平均农业经济损失233.94万元/年;由于执行了“三同时”制度,采取了污染控制与生态保护措施,因此,正常情况下不会发生水污染物超标排放和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赔(罚)款等费用。

2.4.2环境工程建设投资

表2显示,建设项目的污染控制与生态保护总投资需求1709.58万元,其中:交通噪声污染防治工程36.18万元,生活污水处理工程21万元,水土保持工程1640.4万元,分别占环境保护总投资的1.87%、1.08%、84.66%;水土保持工程中,桥梁与涵洞防护工程180.2万元,路基与道路边沟防护工程1083.4万元,取土坑与公路沿线绿化工程376.8万元,分别占水土保持工程的10.99%、66.04%、22.97%;建设项目总投资41693.85万元,考虑改项目增列的环境保护投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投资占项目总投资的4.09%。

2.4.3环境经济效益

建设项目的直接环境经济效益主要是:合徐高速公路淮南连接线建成投入营运后,2003年直接收入3988万元,2022年直接收入10625万元,年均7060.35万元;内部收益率(FIRR)10.43%,净现值(FNPV)19444.2万元,费用效益比(FBCR)11.46,投资回收期(FTRC)14.83年。建设项目的间接环境经济效益有两个方面:其一,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工程实施后,可减少水土流失量9306吨/年,若河道与沟渠清淤费用按25元/立方米计算,亦可减免河道与沟渠清淤费用23.27万元/年;其二,合徐高速公路淮南连接线建成投入营运后,淮南及其周围市县原有相关公路的转移与诱增交通量,可获取的国民经济效益:2003年4866.9万元,2022年20480.08万元,年均11839.14万元。建设项目的环境经济总效益18922.76万元/年,扣除合徐高速公路淮南连接线环境保护工作经常性费用后的环境经济净效益18300.25万元/年,费用效益比(FBCR)13.29。

高等级公路建设项目环境经济效益分析

任向清

(淮南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安徽淮南232001)

摘要:依据合徐高速公路淮南连接线的沿线区域环境现状调查结果,预测分析项目影响区域的中长期国民经济效益和环境经济效益状况,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高等级公路建设项目环境经济效益分析

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经济效益分析,是在拟建项目决策时,预测分析其环境正负面影响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直接和间接效应。不同类型与特征的开发建设项目,其环境经济效益各异。高等级公路建设项目与工业建设项目相比,环境经济效益的衡量,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工业建设项目的环境经济效益,以其项目实施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措施后副产品回收价值或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的销售收入衡量;高等级公路建设项目的环境经济效益,以其项目实施后给公路受益者带来的费用支出节省,拉动区域经济增长,促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的环境贡献衡量。笔者以合徐高速公路淮南连接线建设项目为例,分析项目建成投入营运后,周围区域中长期国民经济效益和环境经济效益状况。

1国民经济效益分析

1.1分析内容

合徐高速公路淮南连接线属新建一级公路,其交通量主要来源于淮南及其周围原有相关公路的转移与诱增交通量,其中:原有相关公路的转移交通量是该项目建成后的主要受益者;本分析对现有主要相关公路转移交通量可取得的中长期经济效益进行正面影响分析,主要有:晋级效益、缩短里程效益、货物节约在途时间效益、旅客节约在途时间效益、减少交通事故损失效益等。

1.2分析方法

1.2.1晋级效益

Bhj=(ChW-ChY)×QhK (1―1)

1.2.2缩短里程效益

Bhd=ChO×QhdK (1―2)

1.2.3货物节约在途时间效益

Bhs=Pr×QhK×I×T/(16×365)/L(1―3)

1.2.4旅客节约在途时间效益

Bks=Ic×QkK×T/(8×365)L(1―4)

1.2.5减少交通事故损失效益

Bjsh=Pjsh×(Jw-Jy)MK(1―5)

合徐高速公路淮南连接线建成后,较原有公路缩短里程30公里;提高了车辆行驶速度,降低了油耗与车辆损耗;按3000元/吨计,社会折现率取12%;交通事故损失费取10000元/次,事故率差取0.02次/万公里。

1.3分析结果

合徐高速公路淮南连接线建成投入营运后的国民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见表1。

建设项目国民经济效益分析结果

表1 单位:万元

水平年 晋级

效益 缩短里

程效益 货物节

时效益 旅客节

时效益 减少事

故效益 合计

2003 2561.78 1919.20 10.99 247.31 127.62 4866.90

2005 3226.88 2221.97 14.16 318.53 162.64 5944.19

1010 5455.62 3202.23 26.53 596.91 298.22 9579.51

2015 7709.27 4190.46 45.23 1017.76 502.71 13465.43

2020 10259.79 5429.02 75.88 1707.21 839.79 18311.69

2022 11264.88 6005.22 92.82 2088.49 1028.66 20480.08

2环境经济效益分析

2.1分析内容

环境影响的经济分析评价,是用于开发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中战略防御的一种经济预防手段或措施,其表现形式,为直接和间接的经济代价或效益,即:费用-效益;内容包括:环境经济损失、环境工程建设投资、环境保护经常费用、环境经济效益。本分析,对合徐高速公路淮南连接线建设项目中的主要环境经济代价、投资、费用、效益进行分析。

2.2分析方法

2.2.1环境经济损失

(2―1)

式中:Es~环境经济损失费用(万元/年);

Pi~直接环境经济损失(万元/年);

Wk~间接环境经济损失(万元/年)。

2.2.2环境工程建设投资

((2―2)

式中:Et~环境工程建设投资(万元);

Fij~环境工程硬件投资(万元);

Rk~环境工程软件投资(万元)。

2.2.3 环境保护经常费用

(2―3)

式中:Eg~环境污染控制或环境保护工作经费(万元/年);

Yij~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设施运行维护费(万元/年);

Zk~执行环境政策费用(万元/年)。

2.2.4 环境经济效益

(2―4)

式中:Ez~环境经济效益总值(万元/年);

Iij~直接环境经济效益(万元/年);

Tk~间接环境经济效益(万元/年)。

Er=Ez-Eg (2―5)

式中:Ez~环境经济效益净值(万元/年);其余符号意义同前。

2.3分析结果

合徐高速公路淮南连接线建成投入营运后的环境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见表2。

建设项目环境经济效益分析结果

表2单位:万元、%

项 目 主要内容 投资总额 比率 备注

一、噪声防治工程 隔声降噪绿化林带工程 36.18 1.87 建议增列投资

二、污水处理工程 服务设施生活污水处理 21.00 1.08 建议增列投资

三、水土保持工程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1640.40 84.66 ――

1. 桥梁防护工程 大中型桥梁防护设施建设 35.20 2.15 已列入主体工程

2. 桥涵防护工程 小型桥梁涵洞防护设施 145.00 8.84 已列入主体工程

3. 路基防护工程 高填土路基防护工程 256.90 15.66 已列入主体工程

4. 路基防护工程 一般路基防护工程 406.00 24.75 已列入主体工程

5. 边沟防护工程 道路边沿水沟防护工程 420.50 25.63 已列入主体工程

6. 坑沿植树工程 集中取土坑边沿植树工程 15.00 0.91 建议增列投资

7. 公路绿化工程 拟建公路沿线绿化工程 361.80 22.06 已列入主体工程

四、环保经常费用 环境保护工作总(年)经费 228(114) 11.77(6.29) 建议增列经费

其中:管理监测费用 公路环境管理与监测 12(0.6) 0.62(0.53) 建议增列经费

五、环境经济效益 总 效 益 18922.76 ―― 净效益18300.25万元

2.4环境经济效益分析

2.4.1环境经济损失

由表2可见,建设项目的直接环境经济损失有二:一是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设施运行维护费,包括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费、水土保持设施大修费、绿化林带与草地养护费、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经费等,预测需求量11.77万元/年;二是执行“三同时”制度投资,按建设项目实际需求,本分析增列生活污水处理、绿化林带与草地等污染控制与生态保护投资376.8万元,占该项目环境保护总投资的22.97%。建设项目的间接环境经济损失,主要是农业中种植业损失;合徐高速公路淮南连接线工程建设征地121.13公顷,按拟建公路沿线区域国民经济统计资料中种植业的单位产值估算,平均农业经济损失233.94万元/年;由于执行了“三同时”制度,采取了污染控制与生态保护措施,因此,正常情况下不会发生水污染物超标排放和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赔(罚)款等费用。

2.4.2环境工程建设投资

表2显示,建设项目的污染控制与生态保护总投资需求1709.58万元,其中:交通噪声污染防治工程36.18万元,生活污水处理工程21万元,水土保持工程1640.4万元,分别占环境保护总投资的1.87%、1.08%、84.66%;水土保持工程中,桥梁与涵洞防护工程180.2万元,路基与道路边沟防护工程1083.4万元,取土坑与公路沿线绿化工程376.8万元,分别占水土保持工程的10.99%、66.04%、22.97%;建设项目总投资41693.85万元,考虑改项目增列的环境保护投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投资占项目总投资的4.09%。

2.4.3环境经济效益

建设项目的直接环境经济效益主要是:合徐高速公路淮南连接线建成投入营运后,2003年直接收入3988万元,2022年直接收入10625万元,年均7060.35万元;内部收益率(FIRR)10.43%,净现值(FNPV)19444.2万元,费用效益比(FBCR)11.46,投资回收期(FTRC)14.83年。建设项目的间接环境经济效益有两个方面:其一,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工程实施后,可减少水土流失量9306吨/年,若河道与沟渠清淤费用按25元/立方米计算,亦可减免河道与沟渠清淤费用23.27万元/年;其二,合徐高速公路淮南连接线建成投入营运后,淮南及其周围市县原有相关公路的转移与诱增交通量,可获取的国民经济效益:2003年4866.9万元,2022年20480.08万元,年均11839.14万元。建设项目的环境经济总效益18922.76万元/年,扣除合徐高速公路淮南连接线环境保护工作经常性费用后的环境经济净效益18300.25万元/年,费用效益比(FBCR)13.29。

高等级公路建设项目环境经济效益分析

任向清

(淮南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安徽淮南232001)

摘要:依据合徐高速公路淮南连接线的沿线区域环境现状调查结果,预测分析项目影响区域的中长期国民经济效益和环境经济效益状况,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高等级公路建设项目环境经济效益分析

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经济效益分析,是在拟建项目决策时,预测分析其环境正负面影响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直接和间接效应。不同类型与特征的开发建设项目,其环境经济效益各异。高等级公路建设项目与工业建设项目相比,环境经济效益的衡量,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工业建设项目的环境经济效益,以其项目实施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措施后副产品回收价值或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的销售收入衡量;高等级公路建设项目的环境经济效益,以其项目实施后给公路受益者带来的费用支出节省,拉动区域经济增长,促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的环境贡献衡量。笔者以合徐高速公路淮南连接线建设项目为例,分析项目建成投入营运后,周围区域中长期国民经济效益和环境经济效益状况。

1国民经济效益分析

1.1分析内容

合徐高速公路淮南连接线属新建一级公路,其交通量主要来源于淮南及其周围原有相关公路的转移与诱增交通量,其中:原有相关公路的转移交通量是该项目建成后的主要受益者;本分析对现有主要相关公路转移交通量可取得的中长期经济效益进行正面影响分析,主要有:晋级效益、缩短里程效益、货物节约在途时间效益、旅客节约在途时间效益、减少交通事故损失效益等。

1.2分析方法

1.2.1晋级效益

Bhj=(ChW-ChY)×QhK (1―1)

1.2.2缩短里程效益

Bhd=ChO×QhdK (1―2)

1.2.3货物节约在途时间效益

Bhs=Pr×QhK×I×T/(16×365)/L(1―3)

1.2.4旅客节约在途时间效益

Bks=Ic×QkK×T/(8×365)L(1―4)

1.2.5减少交通事故损失效益

Bjsh=Pjsh×(Jw-Jy)MK(1―5)

合徐高速公路淮南连接线建成后,较原有公路缩短里程30公里;提高了车辆行驶速度,降低了油耗与车辆损耗;按3000元/吨计,社会折现率取12%;交通事故损失费取10000元/次,事故率差取0.02次/万公里。

1.3分析结果

合徐高速公路淮南连接线建成投入营运后的国民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见表1。

建设项目国民经济效益分析结果

表1 单位:万元

水平年 晋级

效益 缩短里

程效益 货物节

时效益 旅客节

时效益 减少事

故效益 合计

2003 2561.78 1919.20 10.99 247.31 127.62 4866.90

2005 3226.88 2221.97 14.16 318.53 162.64 5944.19

1010 5455.62 3202.23 26.53 596.91 298.22 9579.51

2015 7709.27 4190.46 45.23 1017.76 502.71 13465.43

2020 10259.79 5429.02 75.88 1707.21 839.79 18311.69

2022 11264.88 6005.22 92.82 2088.49 1028.66 20480.08

2环境经济效益分析

2.1分析内容

环境影响的经济分析评价,是用于开发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中战略防御的一种经济预防手段或措施,其表现形式,为直接和间接的经济代价或效益,即:费用-效益;内容包括:环境经济损失、环境工程建设投资、环境保护经常费用、环境经济效益。本分析,对合徐高速公路淮南连接线建设项目中的主要环境经济代价、投资、费用、效益进行分析。

2.2分析方法

2.2.1环境经济损失

(2―1)

式中:Es~环境经济损失费用(万元/年);

Pi~直接环境经济损失(万元/年);

Wk~间接环境经济损失(万元/年)。

2.2.2环境工程建设投资

((2―2)

式中:Et~环境工程建设投资(万元);

Fij~环境工程硬件投资(万元);

Rk~环境工程软件投资(万元)。

2.2.3 环境保护经常费用

(2―3)

式中:Eg~环境污染控制或环境保护工作经费(万元/年);

Yij~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设施运行维护费(万元/年);

Zk~执行环境政策费用(万元/年)。

2.2.4 环境经济效益

(2―4)

式中:Ez~环境经济效益总值(万元/年);

Iij~直接环境经济效益(万元/年);

Tk~间接环境经济效益(万元/年)。

Er=Ez-Eg (2―5)

式中:Ez~环境经济效益净值(万元/年);其余符号意义同前。

2.3分析结果

合徐高速公路淮南连接线建成投入营运后的环境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见表2。

建设项目环境经济效益分析结果

表2单位:万元、%

项 目 主要内容 投资总额 比率 备注

一、噪声防治工程 隔声降噪绿化林带工程 36.18 1.87 建议增列投资

二、污水处理工程 服务设施生活污水处理 21.00 1.08 建议增列投资

三、水土保持工程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1640.40 84.66 ――

1. 桥梁防护工程 大中型桥梁防护设施建设 35.20 2.15 已列入主体工程

2. 桥涵防护工程 小型桥梁涵洞防护设施 145.00 8.84 已列入主体工程

3. 路基防护工程 高填土路基防护工程 256.90 15.66 已列入主体工程

4. 路基防护工程 一般路基防护工程 406.00 24.75 已列入主体工程

5. 边沟防护工程 道路边沿水沟防护工程 420.50 25.63 已列入主体工程

6. 坑沿植树工程 集中取土坑边沿植树工程 15.00 0.91 建议增列投资

7. 公路绿化工程 拟建公路沿线绿化工程 361.80 22.06 已列入主体工程

四、环保经常费用 环境保护工作总(年)经费 228(114) 11.77(6.29) 建议增列经费

其中:管理监测费用 公路环境管理与监测 12(0.6) 0.62(0.53) 建议增列经费

五、环境经济效益 总 效 益 18922.76 ―― 净效益18300.25万元

2.4环境经济效益分析

2.4.1环境经济损失

由表2可见,建设项目的直接环境经济损失有二:一是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设施运行维护费,包括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费、水土保持设施大修费、绿化林带与草地养护费、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经费等,预测需求量11.77万元/年;二是执行“三同时”制度投资,按建设项目实际需求,本分析增列生活污水处理、绿化林带与草地等污染控制与生态保护投资376.8万元,占该项目环境保护总投资的22.97%。建设项目的间接环境经济损失,主要是农业中种植业损失;合徐高速公路淮南连接线工程建设征地121.13公顷,按拟建公路沿线区域国民经济统计资料中种植业的单位产值估算,平均农业经济损失233.94万元/年;由于执行了“三同时”制度,采取了污染控制与生态保护措施,因此,正常情况下不会发生水污染物超标排放和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赔(罚)款等费用。

2.4.2环境工程建设投资

表2显示,建设项目的污染控制与生态保护总投资需求1709.58万元,其中:交通噪声污染防治工程36.18万元,生活污水处理工程21万元,水土保持工程1640.4万元,分别占环境保护总投资的1.87%、1.08%、84.66%;水土保持工程中,桥梁与涵洞防护工程180.2万元,路基与道路边沟防护工程1083.4万元,取土坑与公路沿线绿化工程376.8万元,分别占水土保持工程的10.99%、66.04%、22.97%;建设项目总投资41693.85万元,考虑改项目增列的环境保护投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投资占项目总投资的4.09%。

2.4.3环境经济效益

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环境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11+5 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们国家的小城镇规划建设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做为世界上拥有小城镇最多的国家的中国,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既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同时也有利于解决当前我国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如果不能重视和及早研究解决小城镇问题,则会造成建设的浪费,严重影响现有资源的利用的开发,也会影响到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解决小城镇环境问题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造成小城镇建设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1.1城镇、城市都存在着环境方面的问题,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1.2在城市和城镇规划中环境规划是基础、前提。在城市规划中这一点贯彻的比较好,但在小城镇建设之中却容易忽视环境规划甚至有的根本没有环境规划这一部分。现有的小城镇的环境规划许多是参照城镇总体规划提出的,这有悖于现代环保理念。

1.3现有的小城镇污染治理体系不健全甚至于根本没有建立起来,造成小城镇中的工矿企业废弃物排放随意,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1.4由于环境监管不严,在小城镇中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只注重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对于环境问题重视程度不够,使得小城镇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

1.5从保护城市环境的角度出发,城市规划建设中对环境方面的要求较高,管理制度相对健全,使得相应的工业企业中的三类企业在城市中无法立足,进而造成这类重污染企业将视线投向乡镇,而目前我国社会体制中鼓励乡镇招商引资,发展工业企业。在此过程中一些重污染企业逐渐向小城镇转移,进而为小城镇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2编制小城镇规划的主要原则

在编制小城镇规划过程中为了避免环境问题应注意以下几项原则:

2.1环境建设、经济建设、城镇建设坚持同步进行。

环境建设、经济建设、城镇建设要坚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协调城镇建设及经济发展活动所造成的生态环境与资源、经济、社会等诸方面的矛盾,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众所周知,经济与环境是相互矛盾的。小城镇为了发展经济而不得不损害环境,致使到目前为止小城镇的环境规划,环境保护问题都未得到妥善解决。经分析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1、各级领导积极性不高,工作的重点往往以抓经济建设为主,领导的政绩也是以经济为杠杆,对基础建设方面抓的不是很紧,而对于小城镇的一些规划,根本就不列到工作日程上,主要的精力是抓项目。而对于小城镇的环境保护规划,由于看不到直接的经济效益,各级领导都没有较高的积极性,小城镇的环境保护规划工作也就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2、资金难以落实,资金问题是小城镇环境规划的关键,当地政府的重点工作一般都是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据调查了解,即使是由上级环保或是政府部门出资进行环境保护规划,当地领导也没有很高的热情,其原因也出在资金的短缺上,因为要改变小城镇的现有格局需要较多的资金,道路改建、土地征用等都需要较多的资金,缺资金、缺项目,已成为小城镇发展的主要问题。

3、环境意识淡薄,由于经济增长仍是政绩考核的主要标准,在小城镇的领导干部中,普遍存在牺牲环境发展经济的思想。而小城镇居民,很多都是刚刚农转非的农民,文化素质、生活水平和思维观念相对落后,环保意识很低。

2.2坚持小城镇保护规划服从区域、流域的环境保护规划原则。

小城镇发展建设应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相适应,使之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共同发展。注意环境保护规划与其他专业规划的相互衔接,充分发挥环境保护规划在环境管理方面的综合协调作用。

2.3要充分考虑小城镇的土地、水域、生态环境的基本情况和使用功能来进行城市规划

在环境保护规划编制中,要根据小城镇的土地、水域、生态环境的基本情况和使用功能,考虑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保护对不同区域的功能要求,结合小城镇总体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对具有条件分区的小城镇进行不同类型功能区(如工业区、商贸区、住宅区、混合区等)的划分并提出相应的保护要求。

坚持合理用地、节约用地、总量平衡的原则。村镇发展用地数量及分布,与基本农田、生态系统存在矛盾的地区,要区别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补充耕地、退宅还耕、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田还湖等计划,保持耕地占补平衡,保护基本农田与生态环境。

做好小城镇的土地利用规划,划定不准发展区、控制发展区及近期发展区,实现城镇土地的合理配置和使用,使环境、生态与经济发展协调。建立与城镇化相适应的高效、集约的用地布局结构。

2.4各功能区应合理布局,对在各功能区内的开发、建设提出具体的环境保护要求

严格控制在城镇的上风向和饮用水源地等敏感区内建设有污染的项目。在进行城镇建设过程中,应合理开发利用小城镇的各项资源,适当控制工业用地规模,优化产业结构,重视环境保护的规划与建设,在达到经济目标的同时满足环境保护的目标。小城镇规划过程中往往是过于注重用地平衡等相关的硬性指标,注重于短期经济效益,过于迁就于现有功能分区,在编制过程中应避免这种问题的产生。

统筹小城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镇域规划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对镇域的风景名胜、自然与文化遗产、生态环境要采取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措施,实现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2.5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针对小城镇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环境特征、功能定位,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合理确定小城镇产业结构和发展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