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老龄化趋势

社会老龄化趋势

社会老龄化趋势

社会老龄化趋势范文第1篇

[关键词]彝族聚居区;人口老龄化;因素分析;对策探讨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13)05-0056-09

基金项目:本文受到教育部规划项目(10YJA850044)、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项目的资助。

作者简介:杨胜利,男,重庆奉节人,经济学博士,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张宇辉,男,贵州贵阳人,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双学位本科学生。四川 成都610041

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部,是西部的交通枢纽和经济发展高地,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同时也是一个多民族汇聚得大省,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数的61%,其中,彝族和藏族人数最多。四川省拥有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全国第二大藏区。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显示,四川省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7551万人,占总人数939%;各少数民族人口为4908万人。同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相比,四川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的比重由386%提高到431%,居全国第六位。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位于四川西南部的川滇交界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凉山州常住人口为45328万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10年共增加4511万人,增长1106 %,年平均增长101%。而凉山州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5245%,彝族人口占比4913%,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比71%。

按国际标准划分,当一个国家或者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大于10%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大于7%时,标志着老龄社会的到来(见表1)。我国从1999年开始步入老龄社会,四川这一人口大省同时呈现出明显的老龄化特征。时至今日,人口老龄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而凉山州少数民族人口基数大,少数民族种类多,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制约着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将影响当地人民的生活。因此,如何缓解少数民族人口老龄化问题对经济的影响,寻找应对措施已迫在眉睫。

国内早有学者关注四川少数民族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但并不针对少数民族地区,也没有结合数据和模型,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影响人口老龄化的多因素及其关联度,本文在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及文献的基础上,先着重分析凉山州少数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特征,然后结合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采用灰色关联法得到各个因素对人口老龄化影响的关联度,再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影响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最后根据数据的分析结果,针对性地提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及对策。

一、凉山州人口老龄化特征

我国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水平并不完全同步,其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由于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鼓励和支持政策,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在政策作用下会显示出某些特征。同时,民族地区的人口老龄化①与少数民族人口老龄化②水平也不完全一致,同一个民族分布在不同地区,其老龄化趋势和水平是不同的;同理,同一个民族地区内部的少数民族人口老龄化水平也是不同的。四川凉山州是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不仅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包括多个少数民族种类。其发展历史及民族结构形成了凉山州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独特的特征,主要体现在:

(一)人口老龄化趋势起步晚

从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凉山州人口老龄化趋势较全国整体趋势晚,现正处于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初期。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统计显示,凉山州老龄人口数为2089万,其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的512%,属成年型社会结构。10年后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凉山州老龄人口增长至3218万,占全州人口总数的71%,已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之列。从2000年至2010年,十年间,凉山州从成年型社会发展到老龄化社会。

同四川省人口老龄化情况比较,凉山州人口老龄化延时10年。早在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中,四川省老年人口系数为571%,到2000年止,此数据已经达到756%,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四川省老龄人口系数已经达到1095%,标志着四川省进入老龄化社会。同期相比,比当年全国老龄人口系数887%还高208个百分点,远超全国人口老龄化水平。因此,比较同期统计数据,我们不难发现,凉山州人口老龄化的水平低于全国,也远低于四川省的整体水平,人口老龄化趋势起步晚,还处于人口老龄化社会初期。

(二)老龄人口系数增长缓慢,但老龄人口绝对数量增长率较快

1.凉山州老龄人口系数低于全省水平

统计数据显示,凉山州从2000年至2010年,老龄人口系数由512%上升至71%,上升了约3867%,年均递增为352%;而四川省老龄人口系数在相同十年间,由756%升至1095,上升约4484%,年均递增408%;同凉山州人口相近的绵阳市,老龄人口系数十年间上升了约5533%,年均递增503%。数据表明凉山州老龄人口系数的增长在全省处于较低水平。

2.凉山州老少比③增长速度也远低于全省水平

凉山州的老少比增长速度落后于四川省整体水平。2000年,四川省老少比为335%,到2010年末,该数据已经达到6456%,上升了约31%;而凉山州同期老少比由169%上升至2598%,只上升了9个百分点。

3.凉山州老龄人口和少儿人口绝对数量增长率都高于全省水平

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凉山州老年人口绝对数从2000年的208923增至2010年的321815,十年净增长了112892人,增幅达5404%,年均递增491%;同期全省老龄人口总量只增加了4139%,作为四川五个人口最多的市(州)之一的凉山州,同其余四个城市(成都、南充、达州、绵阳)相比,其老龄人口绝对数增长速度最快。而凉山州少儿人口绝对数增长速度也很快,从2000年1236369上升到2010年的1238659,上升了2290人,且上升了约019%;同期相比,2000年至2010年,四川省少儿人口绝对数却在下降,从18600386降到13644450人,降幅达到2664%;成都、南充、达州、绵阳等个人口较多的四个城市,少儿人口绝对数也在不同程度地减少。

可见,同全省和人口规模相近的城市(州)相比,凉山州呈现出老龄人口系数增长缓慢,而老龄人口和少儿人口绝对数增长率较快的特点。这样,凉山州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就明显滞后于整个省的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

(三)高出生率延缓了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中长期人口老龄化的直接因素。1956年,联合国研究成果表明,对于封闭人口而言,人口老龄化的决定性因素是生育率下降,而不是死亡率下降所导致的平均寿命的延长。若婴幼儿死亡率下降,则会促进人口年轻化,从而舒缓了人口老龄化趋势,但若是老龄人口的死亡率下降,相反会促进人口老龄化的发展。

80年代初期,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有力地控制了总体人口基数,也使得我国婴儿出生率快速下降,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迅猛。但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计划生育政策指标较为宽松,所以,作为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州与省内其他非民族区域的人口出生率有所差别。不过,凉山州从2000年到2007年出生率还是同大多数非民族地区一样保持平稳的下降趋势,主要是“少生优生”观念深入人心,加之户籍制度改革及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程度有所提高。2008年“5·12”大地震让国家对灾区的生育政策做了调整,凉山州婴儿出生率突增,这对凉山州人口年龄结构又是一次大调整:

1.凉山州人口出生率先减后增

从2000年至2009年,四川省人口出生率始终在下降,且下降趋势缓和,年均下降49%;而凉山州人口出生率则呈现出先减后增的现象,从2000年到2007年,婴儿出生率年均递减54%,但2008年汶川大地震当年婴儿出生率飙升至185%。新出生的婴儿为凉山州人口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从而也缓和了原有的人口老龄化趋势。

2.凉山州人口死亡率始终呈缓慢下降趋势

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到2007年,凉山州的人口死亡率年均下降速度为39%,而同期四川省人口死亡率年均下降速度仅为13%;到2008年止,凉山州人口死亡率为91%,这一年人口死亡率同2007年比上升了41%,超出前7年平均水平12个百分比。

由于凉山州人口高出生率的影响,其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放缓,人口老龄化程度远低于全省整体水平。

(四)经济发展水平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

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前半叶,法国、美国、英国等欧洲国家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随后日本及北美洲等国也陆续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他们的经验来看,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呈现着正相关关系,即“先富后老”,这样给老龄人口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养老政策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据统计,发达国家当老龄人口比例超过总人口比例的7%以上时,该地区的人均GDP远高于1000美元。而我国,在1999年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时,全国人均GDP仅为780美元,人口老龄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反差很大,将我国老龄人口推向了“未富先老”的尴尬境地。

不过,作为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楷模,凉山州经济始终高速发展,其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居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第一。早在2006年,人均GDP已经突破1000元美元。凉山州一直紧紧围绕“跳起摸高、跨越发展”工作基调,大力实施提速增量、提质增效“双提升”战略,着力增强投资拉动、产业支撑,使其在2011年GDP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与成都、绵阳、德阳、宜宾、南充、达州等六个市州并肩跃入“千亿俱乐部”,是个名符其实的“少数民族经济特区”。

高速发展的经济现状,势必为凉山州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奠定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实现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对凉山州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方法是优化经济资源在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中的配置,改进医疗卫生条件,建立健全养老保障制度和养老保障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养老及相关的配套产业。通过产业发展、制度完善和服务体系的健全,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为经济发展减负,建立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凉山州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

就中长期来说,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人口老龄化的最直接因素,针对目前人口老龄化问题,应高度关注人口年龄结构即人口惯性的影响(人口惯性即人口再生产过程中,人口群体有着保持原有增长(或减少)趋势的特性,也就是过去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作用下对如今人口发展趋势的表现)。就整个人口发展过程来看,出生率和死亡率是人口老龄化的主导因素。研究者普遍认为,出生率的改变是人类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现代化的必然结果。随着人类的生育环境发生改变,从而生育志愿也就降低了。日本学者大渊宽和森冈仁则将影响人口出生率的因素细化到教育普及、公共健康、经济生活水平等指标。对于死亡率,医疗水平、社会养老保障、卫生环境等能够影响其大小,如:我国在1949年之前,因医疗环境恶劣,人口死亡率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新中国成立后,才出现逐渐下降的趋势。

(一)老龄化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考虑到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对人口结构变化的综合影响,本文在借鉴了相关文献后,筛选了20个影响人口老龄化的因素。(如表 3)

本文综合选取影响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共20个因素作为量化指标,构建数列,并应用灰色关联法求解各个指标的关联度,从而得到影响人口老龄化因素的关联度大小排序,再根据主成分分析法获得影响凉山州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综合因素。所有指标的数据来源于《凉山州统计年鉴》(2000-2010)、《四川省统计年鉴》(2000-2010)、《凉山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报告》(2000-2010)、《凉山州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00-2010)。

如表5所示,各个因素的单独作用对凉山州人口老龄趋势都有所影响,而且影响的大小也各有高低。但是,人口老龄化是各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产生的结果,因此,就需要考虑到各因素所提供的信息上的重叠以及综合作用,为了实现化繁为简,本文继续引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因素信息再次整理,力求能够科学地进行数据分析,抓住主要矛盾,减小由于信息重叠产生的误差,有的放矢地对凉山州人口老龄化趋势提出应对措施。本文采用SPSS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分析结果如表6、表7所示。

三、应对凉山州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的对策

据前分析,凉山州的经济发展水平是适合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的,这势必会给养老保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同时,经过对老龄化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是影响人口老龄化趋势中第一成分较多的种类中,影响最大的因素种类。基于此,我们在应对凉山州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方面有如下对策思考:

(一)加快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速度

由灰色关联分析结果知,若只考虑单个因素作用,城市化率对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影响最大,这也从一个角度揭示了城市化发展的快慢直接影响到凉山州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由于凉山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六万平方公里的辖区内,几乎全是山地,这给城市化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城市化发展,需要发展、完善础设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经济实力作后盾。目前凉山州的地形地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城市发展现状,使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受到制约。其次,居民消费支出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也很大。凉山州的人均GDP早在2006年就已经过了1000美元大关,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但是,凉山州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两极分化严重,西昌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其它县,而在部级贫困县名单,凉山州有11个县榜上有名,是四川省各市(州)中贫困县最多的地区,其中美姑县、昭觉县、布拖县、雷波县、普格县等的经济水平更是处于全省各县的末端。要应对凉山州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以发展产业为突破口,结合凉山州的特点,加大相应优势产业发展投入,通过产业和经济发展得好的地区带动经济发展落后的县(区),减少贫富两极分化,减缓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大脱贫致富的力度,促进城镇化、城市化的发展。

通过经济发展,来消除贫困和经济发展的失衡性,助推城市化发展,通过城市化发展带动教育、卫生、福利机构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质的提升,是应对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必然选择。

(二)统筹兼顾地发展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

由主成分分析结果来看,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达到82%,因此,在缓解老龄化趋势事业上,就应该将重心放在旋转成分矩阵第一主成分中的高载荷因素上,由前分析可归纳总结为加大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的投入。凉山州大多数县地处山区,教育条件相当恶劣,有些地区几乎没有正规的建筑充当教室,更别提现代化教育设备,有些村落里,师资配备仅为当地一两名初高中文化人员,一人承担大部分课程的讲授,老师授课和学生听课的效果很差。文化水平不高,师资不足以及教学设备的匮乏,也导致了学生失学和教育效果差的恶性循环,导致大批文盲和文化水平很低的年轻人进入社会。低素质的、无法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又会严重制约产业和经济的发展,影响城镇化、城市化的发展。其次,这些山区缺乏医疗机构,卫生条件差,有些乡或村仅一个卫生防疫站,而且药物、卫生人员也不足,更无法应对突发重大病故。另外,其社会保障也严重缺失,缺少针对贫困户和鳏寡孤独老人的救助机构和救助措施,存在极端贫困的死角。所以,从旋转成分矩阵第一主成分中的高载荷因素变化情况分析,应该统筹兼顾,加大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的投入和发展,在发展教育,提高教育水平的同时,要加强医疗、卫生经费的投入,建立完善救助贫困的帮扶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所以应提高这些因素种类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影响力度。

很显然,增加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统筹发展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可能改变或影响一个地区或区域人口老龄化发展的趋势。所以,建议通过发展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来应对凉山州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三)大力发展养老产业

凉山州开始呈现人口老龄化趋势,势必会带来老龄人口数的增加,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如何满足不断增长的老年人口的生活需要呢?防范未然,未雨绸缪是凉山州应对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必然的选择。

按照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表中分类:基本医疗保险人数、社会福利院个数、社会福利院床位数在社会养老保障中占主要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基本医疗保险、社会福利院是养老产业的组成部分,他们构成社会保障因素的主要成分,因此,养老产业的发展影响社会保障,也会影响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尽管凉山州目前人口老龄化水平低于四川省整体水平,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但是,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困率高,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使其面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压力日益增大。针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结合凉山州的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特点和现状,主动作为,尽早规划和发展养老产业,是凉山州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适宜的选择。

养老产业是一个新型的综合性产业,其业务涉及老年人的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还有娱乐、文化等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建议政府将社会保障制度、文化建设和发展养老产业结合起来,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引导养老产业发展,鼓励社会资金进入,支持企业开发养老产业的系列产品,发展养老产业。同时,还可以深挖孝道文化、彝族民族传统文化,通过精神文化层面来丰富养老产业的发展,让日益增多的老龄人口真正做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注释:

①民族地区的人口老龄化: 我国所有民族地区整体达到老龄化水平,或者某部分少数民族地区达到老龄化水平,既包含该地区少数民族人口也包含该地区汉族人口。

②少数民族人口老龄化:我国55个少数民族整体达到老龄化水平,或者某部分少数民族人口达到老龄化水平。

③老年人口数与少年儿童人口数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计算公式是:老少比=(≥65周岁人口数/0~14周岁人口数)×100%。

参考文献:

[1]何建宁.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的选折与分析[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0(4):93-97.

[2]邱丽玲.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8):86-87.

[3]朱霄雪,何建宁.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税务与财经,2010(6):29-3.

[4]刘向红,李红英.影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6):138-140.

[5]原新,刘士杰.1982~2007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原因的人口学因素分解[J].学海,2009(4):140-145.

社会老龄化趋势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本文运用中国人口信息中心开发的中国人口预测系统((cpps)软件预测青海人口老龄化进程,分析青海省人口老龄化趋势对养老保障带来的挑战。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已经超出了作为人口数字的具体意义,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挑战,逐渐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青海省在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时总人口数为167.65万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4.7万人,老年人口比例是2.8%。第二次人口普查时,总人口214.56万人,老年人口比例下降到2.1%。第三次全国普查时总人口增长了145万人,老年人口比例上升到2.7%,第四次全国普查中总人口增长了56万人,老年人口比例是3.07%,到“五普”时,总人口增长到了518.16万人,老年人口比例增长到4.56%a 2005年青海省1%人口抽样调查中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6.04%。少年儿童人口比例为24.11%,计算出相应的抚养比为43.29%,老年抚养比是8.77%,老少比为25.1%。由此可以看出,青海省在2005年少年儿童的比重低于30%,老少比高于15%,65岁及以上老人的比重接近7%,可以判定青海省人口年龄结构类型正处于由成年型人口快速向老年型人口转变的阶段。由于青海省是一个西部贫困省份,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预测人口老龄化进程,分析青海省人口老龄化趋势对养老保障带来的挑战,是积极应对青海人口老龄化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间题的决定》的具体措施。

一、青海省人口老龄化末来趋势预测

(一)预测方法和条件设定

基于青海省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统计资料,运用中国人口信息中心开发的中国人口预测系统( cpps)软件,可对青海省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本项研究的目标时间段为2005年一2030年;实际预测分三套方案进行(高方案、中方案、低方案);预测未考虑迁移人口因素影响。

在人口预测过程中,预测参数(生育率参数、死亡率参数等)的选取直接决定着预测结果的质量。对于预测期内初始年份总和生育率的选取,具代表性的意见有两种:一是青海省统计局的有关专家认为,初始年份的总和生育率应为1.93左右;二是青海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有关专家认为,初始年份的总和生育率应为1.98左右。综合考虑以上两种意见,笔者在实际预测时选择了三套方案:高方案:青海省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在预测期内的初始年份为1.98,并在整个预测期内保持不变;中方案:青海省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在预测期内按从期初的i .93持续下降至2030年的i.b;低方案:青海省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在预测期内按从期初的1.93持续下降至2020年的1.8,此后一直保持不变。在死亡率参数的选取方面,根据世界人口转变所取得的经验,平均预期寿命达到一定水平后将出现减速递增趋势。联合国的经验数据表明,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67.5-70岁时,男性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每10年将增加1.5岁,女性人口这一数字为3.6岁;达到70-72.5岁时,相应的数字为男性人口每10年增加0.9岁,女性人口每10年增加2.8岁;达到72.5-75岁时,相应的数字为男性人口每10年增加0.4岁,女性人口每10年增加2岁;达到75岁以上时,相应的数字为男性人口每10年增加0.2岁,女性人口每10年增加1岁。按此结合基年数据可计算得到预测期内青海省预期寿命的变化模式并对死亡参数做出选定。

(二)预测主要结果

1.人口年龄结构将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化,且这一转化过程将于2009年左右完成

如表1所示,按照表2所示国际上关于人口年龄构成类型的划分标准,三种预测方案均表明,2006年度,青海省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尚属成年型,2009年则将步人老龄社会(按高方案、中方案、低方案预测,老年人口系数均在7%以上,儿童少年人口系数均在30%以下,老化指数均在30%以上)。2030年,按高方案、中方案、低方案预测,老年人口系数分别将达14.01%,14.27%,14.33%左右。按照三种方案的预测结果还可以看出,2006年度人口年龄金字塔尚处于由增长型向静止型的过渡时期,其后则将逐步实现向缩减型的转化。

2.步入老龄社会后,总体而言青海省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仍将持续深入,2030年之前老年人口抚养比将呈不断上升态势

图1,2分别对2030年之前按三种方案预测得到的青海省老年人口比重及老年人口抚养比的变动趋势作了直观说明。表3亦列出了青海省老年人口抚养比、少儿抚养比及总抚养比等指标在预测期内的变化趋势,从中可以看出,预测期内,少儿人口所占比重及少儿抚养比指标总体上的变化趋势将不断下降(如图3 .4所示),而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及老年人口抚养比指标的变化趋势则呈现出与之相反的上升趋势,且其上升幅度总体而言要大于少儿抚养比的下降幅度,进而带动了总抚养比在预测期内趋于上升。由此可得,人口老龄化将使得劳动适龄人口的抚养负担日益加重。

3.劳动适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2030年之前将呈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

无论按何种方案预测,至2030年止,青海省劳动适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均在60%以上,说明预测期内劳动力资源的供给还是较为丰富的,亦说明在此期间就业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仍将不容忽视。图5对2030年之前按三种方案预测得到的青海省劳动适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的变动趋势作了直观说明。

二、青海省人口老龄化趋势对养老保障带来的挑战

(一)人口老龄化趋势导致养老负担加重

预测结果表明,青海省老年人口抚养比在2030年之前的这段预测期内将呈现出不断上升的态势。值得注意的是,在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老年抚养比的上升是伴随着少儿抚养比的下降而同时发生的,且其上升幅度总体而言要大于少儿抚养比的下降幅度,进而带动了总抚养比在预测期内趋于上升。由此可知,人口老龄化将使得劳动适龄人口的抚养负担日益加重。此外,针对每万名就业人口所负担的老年人口数进行分析的结果,亦证明青海省正在发生的人口老龄化进程不仅仅是一个老年人口与总人口之间的比例不断提高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缴纳和负担养老保险费的就业人口与作为养老金领取者的老年人口之间的比例不断下降的过程。根据《青海统计年鉴2006》所提供的青海省1990-2005年的从业人口时间序列数据,以时间变量为自变量,用spss 15.0进行曲线拟合的结果表明从业人口(此处用变量p表示)与时间变量(此处用变量t表示)之间存在着较为理想的对数函数关系,其具体形式为:p= 8019.2ln(t)-60671.3,r2=0.994, f=2231.163,将其进行趋势外推至2030年,可以预测出青海省这一期间的历年从业人口数。结合前文所预测得到的老年人口数(以中方案为例),便可以得到每万名就业人口所负担的老年人口数(如表4所示)。从表4中不难看出,青海省每万名就业人口所负担的老年人口数将呈现出不断攀升的态势,因而将对养老保险基金帐户的平衡产生直接的影响。

(二)人口老龄化趋势挑战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模式

当一个国家人口年龄结构较为年轻或者处于较为稳定的时期时(或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初期),一般采用现收现付模式来筹集养老保险基金,费率较低且稳定是其重要原因,但这种代际转移负担的基金筹集模式亦有其自身的缺陷,如将退休一代人的养老金负担压在了下一代人身上,如其负担过重则势必会影响到下一代人的生产积极性进而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根据国际经验,支撑一个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障体系需要三个条件:(1)一个相对年轻的人口结构,以支撑现有的退休人口;(2)一个有效率的税收体系,以便于潜在的养老保险费用的足额收缴;(3)一个高效且健全的基金管理体系,以确保养老基金能够不断地保值增值。目前,后两项条件就现实国情而言显然尚难以实现,而就第一项条件而言,虽然目前青海省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仍然较高,但养老负担已经开始大幅度上升,并且就预测期内的情况言之,人口结构的不断老化已成为一个确定无疑的趋势。实际上,如果没有来自财政的补贴和对个人账户资金的占用,养老统筹基金收支之间的不平衡将成为一种常态,长期累积下去则会形成一个巨额缺口,现收现付制度也将因此难以为继。目前,随着青海省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深人,离退休人员将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快速增加,实行现收现付模式将给企业、职工,甚至国家财政带来巨大的负担。由于青海省自然条件差,经济总量小,地方财政困难,养老金筹集面临困难,主要依靠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补助,还未能实现良性循环,依靠自身的力量难以解决“两个确保”资金需求。如果保持目前的养老金替代率,随着人口年龄结构渐趋老化和在职职工的缴费率的持续上升,如不改变现收现付模式,青海省的养老金支出与工资总额的比例极可能在不远的将来超过国际公认的20%---25%的警戒线,届时将极可能产生养老金支付困难等消极现象,也会严重地影响到社会稳定。

(三)人口老龄化趋势挑战家庭养老功能

人口老龄化会弱化家庭养老功能的表现包括:一是使得家庭规模缩小。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等因素的综合作用,近年来青海省的户均人口规模呈现下降态势。2000年户均人数为3.96人,2005年则降至3.66人;二是使得家庭结构模式由传统的联合家庭向核心家庭转换。由于老年人口、特别是高龄人口的增加使得家庭内的代际数相应增加,再加上计划生育政策的作用,家庭的抚养和赡养结构大多呈“4-2-1”型,家庭中可供照料老人的成员减少,导致家庭养老功能减弱,甚至会导致低龄老人供养高龄老人的现象产生,家庭供养能力会有所下降。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发展,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比重亦将随之增加,除经济供养问题随之加重外,社会照料和医疗护理问题亦将随之不断增加。就青海省情而言,截至2005年底,全省农牧区贫困人数高达120.5万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633万人,低收人贫困人口57.2万人;贫困比重大,全省总人口为543.2万人,农牧区人口为329.9万人,农牧区贫困人口的比重高达36.5%;且直接为老人生活服务的各类社会福利机构基本上还处于初级状态,发展比较缓慢;大部分收养单位、福利院设施不健全,管理欠规范,环境不够理想,专业服务人员短缺,老人们的生活医疗需要根本无法满足,这无疑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时又为青海省增添了难度,将导致农牧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愈益突出。

(四)人口老龄化趋势挑战医疗保障模式

社会老龄化趋势范文第3篇

中国人口迅速老龄化,必然加重社会赡养负担。据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在一份最新研究报告中说,目前相对每100个中国适龄工作者,仅赡养16个老人;而到2025年时,这个比例将要翻一番;到了2050年,这个比例会达到61%。

其实非但中国如此,很多发达国家早已迈入了老龄化社会。美国在19世纪40年代就进入了老龄化,只是老龄化的趋势比较缓慢,到2005年,老龄人口才占总入口的12.4%。

欧洲和日本的老龄化趋势比较显著,据统计,2007年德国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到19.4%;2008年日本占到21.25%,英国和法国都占到了16%。

发达国家应对老龄化不仅有比较完善的法律保障,比如美国出台了《美国老年人法》和《禁止歧视老年人就业法》。日本制定了《老人福利法》和《老人保健法》等。

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发达国家的老人都有着积极的观念,真正实践着“老有所为”和“老有所乐”。美国老人,不论男女,甚至到了高龄,还在积极地转换工作。据报道,美国一位106岁老人还在上班,经营着自己的一家服装大卖场。80岁以上的美国CEO群体数量正在呈直线上升的趋势。在日本的大街上,你可以经常看到那些穿着西服、提着公文包的日本老人匆匆而过,甚至在菜市场也可以看到工作着的头发花白的老者。在欧洲的餐厅,大家也并不奇怪看到一些彬彬有礼的老年人在做端盘子的工作。

“积极老龄化”的主张成为全球共识。我们要适应社会老龄化,就应该学习西方发达国家那样发掘老人的价值。其实,老年人的经验、知识、能力和爱心都是社会的宝贵财富。老年人力资源是老龄化社会赖以发展的重要资源。像高校、医学和传媒行业,就喜欢聘用那些有着较长工作经验和深厚人生阅历的长者。

社会老龄化趋势范文第4篇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保险制度;未富先老;人口机会窗口

作为人口再生产模式转变的结果之一,人口的老龄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不可逆转的趋势。人口老龄化及与其相关的养老保险制度的选择不仅关系着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而且老龄化也会通过对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等要素市场的作用进而对整个宏观经济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老龄化的大背景下,世界上大多国家也都面临着养老保险改革的困境,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老龄化情况不同,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面临着“未富先老”的形势,因此不断健全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降低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实现养老保险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便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态势

(一)人口老龄化呈现出“未富先老”的态势

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一般都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经济高速发达,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他们属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已具备了应对老龄化压力的能力,而我国则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即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仅有1000美元,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

(二)区域间人口老龄化差距明显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均衡,因此,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也表现出了由东向西的区域差异特征。显然,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老龄化比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以更快的速度在发展,城市地区的人口老龄化也比农村地区更严重。说明在选择养老保险制度模式时,必须充分考虑到我国的特殊国情及城乡、区域间的特殊情况。

(三)2000-2025年间“人口机会窗口”期会始终打开

“人口机会窗口”指由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速度先于老龄化的速度,在生育率下降的早期,由于人口再生产的惯性,孩子数量的下降速度快于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几十年后,老龄人口才会逐步超出未成年人口,在这一人口转变的进程中,会造成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年龄结构,即总人口出现“中间大,两头小”的构成形状,使得劳动力供应充足,社会负担也相对较轻,对经济发展非常有利,人口学家称这一时期为“人口机会窗口”。①我国在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尽管老龄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但在2030年之前,由于老龄化的速度慢于出生率的下降速度,而人口的抚育比也较低,因此这段时期为我国的人口机会窗口期。基于人口红利的存在,应利用这个机遇期来大力发展我国经济。

二、人口老龄化给养老保险制度带来挑战

(一)老龄化导致人口赡养比不断提高

人口抚养比包括老年赡养比和少儿抚养比,赡养比是指老年人口占劳动适龄人口的比重,表明每百名劳动年龄人口负担多少老年人口。目前,国际上通常将0-14岁的人口定义为少儿人口,15-64的人口定义为劳动年龄人口,65岁及以上人口定义为老年人口。很明显,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将导致人口抚养比的下降和赡养比的不断提高(如表1)。

由表1可以看出,1950-2010年世界人口老年赡养比仅由9%上升至12%,而从2020年至2050年老年赡养比将从14%上升到25%,相比之下少儿抚养比将稳步下降。在发达国家,少儿抚养比自1950-2010年也一直呈下降趋势,而老年赡养比自1950-2010年一直呈上升趋势(表2)。总之,在老龄化背景下,世界人口负担系数总体将呈现赡养比不断上升,少儿抚养比不断下降,及总抚养比整体上升的态势。

(二)老龄化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

人口老龄化导致赡养比不断提高意味着领取养老金的人越来越多,随着出生率的下降,未来劳动人口也越来越少,相应地缴费人数也会逐渐减少,因此,政府的财政负担将会越来越重。以我国为例,从1998至2005年,各级财政针对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金资金支出约在4000亿元,3600亿元左右为中央财政资金补助。在2006年,各级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补贴971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安排为774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49.2%和42.3%②。近年来,虽然政府在养老保险领域的财政支出力度不断加大,但养老保险改革中的最大问题仍旧是资金的匮乏问题,逐年扩张的基金缺口正在使当前的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着严重的财务风险。

(三)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提出挑战

社会保障基金作为老百姓的“保命钱”,它的安全性和保值增值也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个人账户基金的投资范围仅限于银行存款和政府债券,企业年金规定投资于银行存款等流动性产品和货币市场基金的比例不低于基金资产的20%,投资于国债的比例不低于基金资产的20%,这种投资保证了基金的安全性。但随着老龄化的到来,需要进一步探讨如何使基金在保值的基础上实现增值。

三、国外应对老龄化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实践——以德国为例

德国是世界上老龄化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两德统一以及提前退休人口的持续增加,德国的法定养老金开始趋于萎缩,政府的财政危机也不断加重,因此德国进行了以开源节流为主要手段的养老保险改革。

首先,提高养老金缴纳比例。为解决不断增加的养老金领取人数与缴纳人数比例不断下降带来的收支失衡问题,德国一直在不断提高养老金的缴纳比例,同时,降低法定养老金的替代率,德国政府正设计将退休员工养老金占工资的比例逐渐由53%降为2020年的46%,到2030年降为43%。

其次,鼓励支持补充养老保险的发展。德国政府为鼓励雇主和雇员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从2002年1月起,允许雇员以工资转换方式建立自己的企业补充养老金,同时政府对企业建立的企业补充养老金提供一定的税收减免或相关补贴,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德国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普及程度逐步得到提高。

再次,继续发挥政府在养老保险体系中的主导作用。德国的社会保障事业同政府的社会政策密切联系,政府组织、规划和推动包括养老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并为养老保险的持续运行提供强有力的财政支撑,同时政府根据社会经济的变化制定和适时推出社会保障政策,对各种民间组织和社会保险机构进行监督。

德国作为当今世界上社会保障体制较为健全的国家之一,其制度的创立和成长也历经了漫长曲折的历史进程,其中的很多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去吸收和借鉴,比如德国完善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法定养老保险与补充养老保险相结合的保障方式,以及在老龄化趋势下引入的长期护理保险和“个人服务时间存储制度”等,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借鉴并适当地结合自身的实际更好地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应对人口老龄化我国养老保险的制度选择

(一)养老保险制度应定位于保障型制度

社会保障具有互济、调节收入再分配的功能,养老保险无疑也具有这种功能,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养老保险制度也必须进行不断地调整和变革,建立一个统一的保障型的养老保险制度而非福利型的养老保险制度不仅可以发挥养老保险的保障功能而且还可以发挥其收入再分配和激励的功能,这也是我们在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中所追求的。

(二)建立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模式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应更加灵活,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家庭养老、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等都是建立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选择,通过建立多层次、多支撑的养老保险模式,也可以充分有效地分散保险责任,给予公民以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障。

基本养老保险应坚持广覆盖的原则,为公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在此基础上企业年金可以保持养老保险的替代水平,保障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不因为寿命延长而下降,鼓励个人购买商业性储蓄养老保险,政府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这样也可以满足不同群体的养老需求。

(三)积极推进养老保险基金运作的市场化步伐

虽然安全性是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基本要求,但在老龄化趋势下,养老保险基金不仅要做到安全性,而且要实现保值增值。应不断扩大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范围,除银行存款、国债、股票等品种外,国家还应适时出台相关政策法规给予优惠,让养老保险基金积极参与到资本市场的运作中。

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保基金的投资运营也出现了由政府部门投资到私募基金公司投资运营的趋势。私人运营的社保基金具有灵活性和盈利性,体现了市场作为基础手段配置资源的要求。政府可以通过挑选相关私人基金投资公司运营部分社保基金,同时制定法律法规加强监管,通过市场化道路不断壮大社保基金规模实现保值增值。

五、小结

为了应对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挑战,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同时减少其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在对其他国家养老保险改革的有益经验进行借鉴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所处的具体的宏观经济环境,有必要对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重新的定位和选择。通过坚持保障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不断建立健全全方位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积极推进养老保险基金的市场化运作,达到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才能更好地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注释:

①苏春红.人口老龄化的经济效应与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选择[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38.

②2006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参考文献:

[1]苏春红.人口老龄化的经济效应与中国养老保险制度选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38.

[2]孙祁祥,朱俊生.人口转变、老龄化及其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挑战[J].财贸经济,2008,(4).

[3]杨燕绥,李学芳.“创造”老龄人口红利[J].中国社会保障,2010,(5).

[4]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J].经济科学参考,2011,(34).

[5]张车伟.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后果及其战略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2006,(4).

社会老龄化趋势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GM(1,1)模型;灰色关联度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3002204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等原因使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于世界平均水平,产生“未富先老”现象。2002年湖北省老龄化系数(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8.81%,从此迈入老龄化社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湖北省60岁以上人口占比13.93%,居全国第9,这一占比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约0.61%。2013年湖北省65岁以上人口占比9.91%,居全国第1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约023%。老龄化社会给经济产业结构转型、老龄产业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又给湖北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劳动力供给和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带来巨大挑战。

国内诸多学者和研究者对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有所研究,探讨了人口老龄化的地区差异,老龄化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问题。王金营,梁俊香(2008)从未来人口发展面临的问题出发,对社会保障的战略设计和体系构建面临的诸多矛盾给予了分析,认为我国应该从长期的角度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完善的能应对未来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的社会保障体系。袁俊等(2007)从时空角度描述了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分异特征,揭示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区域差异扩大的内在机制和影响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主要因素。张冬敏(2010)以人口扰动为切入点,分析了陕西省人口年龄结构的非正常波动,并构建人口扰动模型,测定人口波动规律,判断人口老龄化进程与人口扰动的关系。侯大强(2012)对湖北省人口老龄化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Leslie模型对湖北省的人口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胡芬(2011)利用灰色―线性回归组合模型预测了湖北省老龄人口。在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方面,叶宁,尹文耀(2006)研究了人口发展趋势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并提出各项应对措施。杨雪,侯力(2011)研究了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宏观和微观影响。姚从容,李建民(2008)对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国际比较,并得出对我国的启示。

本文在老龄化问题相关研究基础上,利用灰色预测理论对湖北省老龄化人口进行预测和分析,并运用灰色关联度对湖北省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关联度分析,最后根据老龄化人口与老龄化系数预测结果及老龄化系数的影响因素分析,提出应对老龄化问题的政策建议。

1 湖北省人口结构现状

2013年湖北省常住人口为5799万人,城镇人口有3161.03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54.51%;乡村人口有2637.97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45.49%;出生率为11.08%,死亡率为6.15%,自然增长率为4.93%;从湖北省人口年龄结构上看,0-14岁的有866.37万人,占14.94%;15-64岁的有4357.95万人,占7515%;65岁及以上的有574.68万人,占9.91%。2013年湖北总抚养比达33.07%,少年儿童抚养比1989%,老年人口抚养比13.18%。湖北省人口结构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湖北省人口自然增长率呈阶段性缓慢增长趋势。2001-2004年湖北省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244%、2.21%、2.32%、2.40%,保持在2.21%―244%范围内,作为人口增长的第一个阶段;2005-2009年湖北省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3.05%、313%、323%、271%、3.48%,在2.71%―3.48%范围内,作为人口增长的第二个阶段;2010-2013年湖北省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4.34%、4.38%、4.88%、493%,保持在434%―4.93%范围内,作为人口增长的第三个阶段。

第二,人口结构中少年儿童系数比大体呈现下降趋势。2001年湖北省少年儿童系数为22.43%,而到了2012年和2013年分别为14.09%和14.95%,在12年的时间里系数下降了7.48个百分点。

第三,人口结构中老年人口系数大体呈上升趋势,人口老龄化趋势较为明显。湖北省2001年的老年人口系数为6.73%,2012年和2013年分别为10.76%和9.91%,2013年比2001年提高了3.18%。2001年湖北省老年人口抚养比为9.51%,而到2013年已经达到13.18%,与2001年相比提高了3.67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抚养比增加,少年儿童系数减少,承担养老的子女减少,这将会给社会养老方式和社会保障带来更大的挑战。

2 基于灰色GM(1,1)人口预测模型的分析

2.1 灰色GM(1,1)模型介绍

灰色系统理论的GM(1,1)模型适用于贫信息的不确定性问题的预测,抗噪声能力强,优于传统预测方法,该模型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生态、工程预测控制等领域。灰色GM(1,1)建模过程如下:

(1)设一组原始数据为X(0)=x(0)(1),x(0)(2),…,x(0)(n),对X(0)作一次累加,得到生成数列为X(1)=x(1)(1),x(1)(2),…,x(1)(n),其中,x(1)(k)=∑ki=1x(0)(i);k=1,2,…,n。

(2)生成X(1)的邻均值等权数列,且Z(1)=z(1)(k)/k=1,2,…n,其中,z(1)(k)=0.5x(1)(k)+0.5x(1)(k-1)(k=1,2,…,n)。

(3)根据灰色理论对X(1)建立关于t的白化形式的一阶一元微分方程GM(1,1):dx(1)dt+ax(1)=u(a,u表示待解参数),设Φ=[a,u]T,用最小二乘法求解,则Φ=[,]T=(BTB)-1BTY。

令Y=x(0)(2)x(0)(3)x(0)(n),B=-z(1)(2)1-z(1)(3)1-z(1)(n)1

(4)解出Φ后,即可得到白化形式的微分方程的解:(1)(k+1)=x(0)(1)-e-k+。

(5)将上述结果累积还原,即可得到预设值:

(0)(k+1)=(1)(k+1)-(1)(k)=(1-e)x(0)(1)-e-k

2.2 老龄化人口预测及趋势特征分析

根据《2014年湖北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4)整理了2001-2013年湖北省常住人口数、65岁以上的人口数以及老龄化系数的数据(见表1),对湖北省2014-2060年的老年人口总数及老龄化系数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见表2。

由以上预测分析,可知湖北省人口老龄化速度较稳,根据GM(1,1)模型预测结果,2014年65岁以上人口达619.66万人,老龄化系数为10.71%。到2060年湖北省老龄化系数将达到25.57%,65岁以上人口超过全省总人口的1/4,老龄化人口将达到1601.58万人,老龄化程度相当严重。湖北省未来50年人口结构向老年型转变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2060年湖北省65岁以上人口比2014年增加了981.92万人,年均增加21.35万人,年均增长率为2.09%。从表2中的预测数据可以看出湖北省老龄化系数逐年增加,增速稳定,2011-2020年这十年的老龄化系数增速为1868%,2021-2030、2031-2040、2041-2050、2051-2060这四个十年的增速均约为18.56%。2015-2060年每年的同比增速保持在1.91%。湖北省人口老龄化发展有区域差异,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此外,湖北省人口老龄化发展出现城乡倒置现象,大城市的老龄化系数反而比中小城市低,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

3 湖北省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3.1 灰色关联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是通过灰色关联度来分析和确定系统因素间的影响程度或因素对系统主行为的贡献测度的一种方法。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的关联度越大,反之越小。灰色关联分析的具体步骤如下:

(1)确定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参考数列是反映系统行为特征的数据序列,比较数列是影响系统行为的因素组成的数据序列。

(2)对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初值化:矩阵中的每个数均除以第一个数得到的新矩阵。均值化:矩阵中的每个数均除以矩阵所有元素的平均值得到的新矩阵。区间相对值化。

(3)求参考数列与比较数列的灰色关联度系数ξ(Xi)。参考数列X0,比较数列X1、X2、X3…,比较数列相对于参考数列在曲线各点的关联度系数ξ(i)η(k)=

minminX洌0)(k)-X(0)(k)+ρmaxmax|X洌0)(k)-X(0)(k)||X洌0)(k)-X(0)(k)|+ρmaxmax|X洌0)(k)-X(0)(k)|

称为关联系数,其中ρ为分辨系数,0

r(x0(k),xi(k))=miniminkΔoi(k)+ρmaximaxkΔoi(k)Δoi(k)+ρmaximaxkΔoi(k)

(4)求关联度。r=1n∑nk=1η(k)称为X洌0)(k)与X(0)(k)的关联度。

(5)排关联序。因素间的关联程度主要用关联度的大小次序描述,而不仅是关联度的大小,将m个子序列对同一母序列的关联度按大小顺序排列,便组成了关联序。

3.2 湖北省人口老龄化影响因子关联度分析

通过文献研究及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以下7个变量,分别用X1,X2,…,X7表示,其中,X1为少年儿童系数(%);X2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X3为城镇恩格尔系数(%);X4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支出(万元);X5为卫生技术人员数(人);X6为高级中等学校招生数(人);X7为城镇人口比重;X0是参考数列,表示65岁以上的人口比(老龄化系数)。2001-2013年湖北省上述各影响因素及X0的原始数据见表3。通过MATLAB软件编程计算X0与X1,X2,…,X7各个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值的大小,结果见表4。

按照灰色关联度大小对7个影响因素进行排序,其关联序为X7>X3>X5>X6>X1>X2>X4。从排序结果可以看出,城镇人口比重与人口老龄化系数的关联度最大,为0.94,相比于农村,城镇有较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和较好的生活环境,老年人死亡率较低,这便促使湖北省人口年龄结构向老龄化方向转变。城镇恩格尔系数与人口老龄化系数也有较强的关联度,为093,城镇恩格尔系数比农村恩格尔系数小,即城镇人口的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较小,一般认为,恩格尔系数越小,地方越富有。城镇条件优越,生活交通较为便利,广大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用于陶冶情操的文化艺术、健身等方面的支出稳步增长,从而人们的平均寿命延长,必将加剧湖北老龄化进程。卫生技术人员数与老龄化系数有较强关联度,为0.92,医疗卫生条件越好,老年人死亡率自然会降低。高级中等学校招生数与老龄化系数的关联度为0.91,地方受教育程度越高,受教育人数越多越普及,人们综合素质得以提升,懂得更多健康之道,人们更加长寿。少年儿童系数与老龄化系数的关联度较高,为0.87,少年儿童系数的大小对老龄化系数起决定性作用。从关联度排序可以看出人口老龄化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支出的关联度较小,分别为0.78和0.71,说明湖北省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未富先老。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灰色GM(1,1)模型预测了湖北省未来47年的65岁以上人口数和老龄化系数,预测结果显示,2060年湖北省65岁以上人口将达1601.58万人,老龄化系数将达到25.57%,届时湖北省老龄化程度相当严重。根据灰色关联度计算结果可知,湖北省老龄化系数与城镇人口比重关联度最大,为0.94;城镇恩格尔系数、卫生技术人员数、高级中等学校招生数、少年儿童系数分别与老龄化系数有较强的关联度,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支出与老龄化系数的关联度相对其他因素而言较小。根据灰色预测模型和灰色关联度的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以下几项建议,供相关部门参考。

第一,建立完善的以社区服务和村镇卫生院为主的全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根据灰色关联度计算结果可知,老龄化系数与卫生技术人员数有较高的关联度,说明卫生医疗保障是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65岁以上人口增多,意味着医疗保障的费用将增加,极有可能造成老年人“看病难”、“看病贵”等现象。我国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构建国家卫生服务系统,建立覆盖广、效益高、费用低的较公平的医疗保障体系。

第二,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产业格局,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根据灰色关联度模型计算结果可知,老龄化系数与城镇人口比重的关联度最大,城镇化率对于人口老龄化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完善城镇化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工作十分紧要,关键要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减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积极推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

第三,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制定政策,将老龄服务业列入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项目,创新老龄产业融资方式,鼓励民营资本和外资兴办老龄产业,多渠道筹集老龄产业发展资金,建设一支为老服务的职业化日常看护、医疗保健、心理辅导服务队伍,鼓励和号召志愿者参与到为老年人服务的过程中来。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精神需求,满足老年人的消费需求,要提前布局与养老服务相关的产业链,发掘与老年人相关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产业。

第四,健全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灰色关联度计算结果表明,老龄化系数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关联度相对于其他因素较小,可知湖北省老龄化有“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未富先老”的现象。应提前做好应对老龄化和高龄化问题的准备,除了政府发力外,还应充分发挥个人与家庭、市场、非营利机构的积极性,健全养老、医疗等制度。以人口结构变化趋势为依据,制定短期、中长期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加快实现老有所养的目标。

第五,延迟退休,挖掘老年人力资源。湖北省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是不争的事实,全国的人口老龄化也在逐渐加重,这必然使得老年抚养比增加,加重社会和家庭的财政负担。因此,延迟老年人的退休时间,让有能力的老年人为社会建设继续添砖加瓦,贡献力量,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有研究表明,“老有所为”是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客观的要求,它可以消除劳动力的不足担忧,也是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延缓退休,可以增加社会劳动力,帮助更多老年人实现社会价值,同时减少家庭、社会、政府的财政压力。

参考文献

[1]毛凤藻.湖北省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19572175.

[2]张恺梯,郭平.中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状况蓝皮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56.

[3]王金营,梁俊香.未来人口发展失衡引发社会保障制度的战略思考[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4]袁俊,吴殿廷,吴铮争.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7,(3).

[5]张冬敏.人口扰动下的陕西省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0,(5).

[6]侯大强.基于Leslie模型的湖北省人口老龄化预测及分析[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72.

[7]胡芬.灰色―线性回归组合模型在湖北省老龄人口预测中的应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1112.

[8]叶宁,尹文耀.我国人口发展趋势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

[9]杨雪,侯力.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宏观和微观影响研究[J].人口学刊,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