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流动人口普查的目的

流动人口普查的目的

流动人口普查的目的

流动人口普查的目的范文第1篇

居民的参与意识不强

在第六次人口普查正式开始之前,各级政府已经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包括领导的电视讲话,报纸、电视上的公益广告,社区横幅上的宣传标语,宣传力度不可谓不大。但在摸底和正式普查的时候,还是遇到大量的居民不情愿、不配合的情况。从普查员的入户到要求居民出示户口簿、身份证、房产证,每一步都要解释很久,有时甚至被居民直接拒绝。原因主要有二:第一,居民的信任程度不高,首先表现为对陌生人的不信任(社会信任)。在传统社会中,中国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陌生人往往很难获得身份认同;其次表现为对当地政府的不信任(政治信任)。居民在拆迁、住房、看病、就学等方面有着更多的利益诉求,在与当地政府的互动中往往得不到满足,造成对基层政府的不信任。第二,没有与居民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问题的根源在于居民利益的多元化。居民更关心自己的日常生活,而历年人口普查的宣传口号则与此很少关联。比如常见的宣传标语有:“人口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人口问题关系国计民生”、“人口普查需要你的支持”等。而美国的人口普查采用这样的宣传:“2010年人口普查工作将有助于让每个社区在公路、学校、医疗设施等许多方面,获得你和你的邻居所需要的公平份额,没有全面、准确的人口普查数据,你的社区可能得不到应有的公平份额。”两者比较,不难发现美国人口普查的宣传更加务实,更加贴近居民的日常生活,也更容易获得居民的支持。

普查表的填写困难

第六次人口普查采用短表和长表相结合的方式,其中10%的户填写长表,其余的户填写短表,短表的户记录共有6项,人记录共有12项。长表的户记录共有17项,人记录共有28项。在这些项目中,选项复杂,不容易区分。目前普查表采用数字识别录入技术,编码的汉字和数字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稍出差错,就有可能重新填写普查表。这对普查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国共有几百万普查员,大多数都是临时招募,没有调查经验,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临时培训时间较短,普查登记的时候的确遇到了不少困难,一些选项甚至随便勾选,影响了填报的准确性。

普查中的错报、重报、漏报

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大约”、“差不多”、“大致不差”等词语,对数据不敏感。在普查中我们也遇到了类似现象,比如年龄大的人不记得自己的出生年月,有的人不清楚自己的工作职位。另外,也有一些人出于不信任心理故意说错自己的年龄、住房等信息。

普查中也遇到了一些重报的现象。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结构深刻变动,人口情况日益复杂。流动人口规模持续扩大,拥有几处住房的不断增多,人户分离现象持续增多,“空挂户”现象时常发生。

普查中的漏报要分地区考虑。城市、乡镇中的漏报主要与流动人口有关。据统计,2010年中国的流动人口超过2.1亿,大大超过2000年的1.4亿,所以第六次人口普查所面临的困难更大,形势更加严峻。大部分流动人口都是来进城务工的,他们在城市中的居住条件差,工作时间不固定,普查人员很难进入到他们的住所当中去,容易漏报。

在农村中的漏报主要是与人口计划生育政策有关。五普时漏报非常严重,近几年来,我国很多地区的计划生育政策逐渐放宽,漏报问题有所好转,但仍不能掉以轻心。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普查登记中肯定会发生漏报。普查时的被登记对象分为两大类:在公安局登记过户口(C);未登记户口(N2)。一些人在普查登记时漏掉了,却在公安局登记过户口(N1),而真正漏掉的人是普查时未被登记,在公安局也没有登记过户口(X),如下表所示。

对策与建议

改变宣传口号,与居民的切身利益联系在一起

宣传口号不仅要有宏观高度,也要考虑到微观层面。居民关心教育、医疗、住房、消费等内容,在宣传时以这些方面为切入点,引导民众积极参与人口普查。

对普查表内容进行修改,让短表更短,长表更长

普查的核心问题是搞准人口数量与人口结构,其中人口数量是第一位的。短表的问题越少,调查起来越容易,所受到的阻力就越小,填写的准确性也就越高,这种短表对普查员的文化素质、经验要求低,出现问题的几率也低。而人口的社会经济构成则通过抽样普查长表来调查,长表的内容可以比现在更加丰富,但是需要有经验的、专业的调查队伍来做。

应对重报与漏报,多措并举

增加身份证一栏。考虑将原来的出生年月一栏删除,替换成身份证号码一栏。首先,身份证号码是惟一的,对16 周岁及以上的人要求填写,这样可以从另一角度检查普查登记过程中的重报与漏报。其次,身份证号码在户籍系统中是有记录的,可以藉此核对姓名、出生年月、户籍所在地等信息,纠正错报的信息。

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人口的大规模流动,是目前人口普查的主要困难。在当前这种形势下,应该做好两点,认真做好摸底工作和加强户籍整顿工作。人口普查前的摸底工作中,要查清流动人口总数。在绘制调查小区地图时,对流动人口聚集的住房要重点标出。在入户摸底中,要重点询问流动人口情况。

将人口普查独立出来。人口普 查不得与超生罚款挂钩,消除一些人的戒心。尤其在农村地区,要将这一点重点宣传,让老百姓放心填报。

让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到普查中来,及时公布普查数据。目前我国的普查调查、统计工作仍停留在统计系统内部,应该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普查的整个过程应该让社会进行监督,一方面提高社会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大家的参与也容易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问题,提高数据的及时性和可靠性。

流动人口普查的目的范文第2篇

一、普查的目的和

要求人口普查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和平时期最大的社会动员。这次普查的主要目的,是查清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我国人口在数量、结构、地区分布、受教育程度、迁移流动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通过这次人口普查,还可以查清我市较为突出的流动人口问题、农民工问题、人口老龄化的进展状况等等,为研究制定人口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提供依据,并为社会公众提供统计信息服务。

二、普查的对象、范围和规模

普查对象: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对象是指普查标准时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包括中国公民、中国境内居住的港澳台人员和外籍人员,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员。本次普查填表登记的对象基本确定为现有人口加户籍外出人口,既包括普查时点居住在本户的人口,也包括普查时点未居住在本户、但户口在本户的人口。

普查范围:全市1440平方公里土地上有人居住的岛屿以及有人居住的船舶,都属于此次普查范围。

普查规模:全市近40万个家庭户、集体户,140多万登记人口(现有居住人口加户籍外出人口),以及7000左右的死亡人口。

普查区的划分和设置:普查区域的划分坚持地域原则。以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所辖区域为基础划分普查区。全市4个县(区)、普陀山、新城的43个乡(镇、街道)所管辖的434个村(居)委会,各设一个普查区。每个普查区按300人左右划分成若干个普查小区。各普查小区在地域上不能交叉、重叠和遗漏,所有普查小区连接起来,要完全覆盖全市。由于岛屿人员居住分散,全市约为6000个普查小区。

三、普查标准时间、登记原则和方式

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为2010年11月1日零时。

人口普查采用按现住地加户籍地登记的原则。每个人必须在现住地进行登记。普查对象不在户口登记地居住的,户口登记地要登记相应信息。

人口普查以户为单位进行登记。户分为家庭户和集体户。普查登记的方法,采用普查员入户查点询问、当场填报的方式进行。

四、普查内容和普查组织形式

人口普查登记的主要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户口登记状况、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

人口普查表分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表短表》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表长表》。普查表长表抽取百分之十的户填报;普查表短表由其余的户填报。2009年11月1日至2010年10月31日期间有死亡人口的户,同时填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死亡人口调查表》。

中国人民现役军人及军队管理的离退休人员,由军队领导机关统一进行普查、汇总。

在军队各类单位服务的职工、文职人员、非现役公勤人员以及家属、保姆等,居住在军队营院内的,由军队机关负责普查,普查表移交当地人民政府指定的人口普查机构;不在军队营院内居住的,由地方人口普查机构负责普查。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由武警机关负责普查登记,普查表移交当地人民政府指定的人口普查机构。

在武警部队各类单位服务的职工、非现役公勤人员以及家属、保姆等,居住在武警部队营院内的,由武警机关负责普查,普查表移交当地人民政府指定的人口普查机构;不在武警部队营院内居住的,由地方人口普查机构负责普查。

驻外外交机构人员、驻港澳机构人员、其他各驻外机构人员以及派往境外的专家、职工、劳务人员、留学生(包括公费和自费)、实习生、进修人员等,由其出国前居住的家庭户或者集体户申报登记。

依法被判处徒刑、劳动教养(包括强制隔离戒毒)的人员,由当地公安机关和监狱、劳教机关进行普查,普查表移交县(区)、市人口普查办公室。

五、普查需要投入的力量

根据国务院第六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要求,每个市、县级普查办平均配备25名工作人员,乡镇(街道)普查办平均配备12名工作人员,每个普查区(村、居委会)平均配备5名工作人员,每个普查小区至少配备一名普查员,原则上四至五个普查小区(或少于四个普查小区的村、居委会)配备一名普查指导员,另外各县(区)还需配备一定数量的对外籍人员调查的专业普查员。据此测算,这次人口普查全市需投入的人数大约在1万人左右,约比第五次人口普查多4千人。上述人员包括专项编码员、录入、数据处理人员,未包括各普查小区带路上门的陪调人员。

六、普查的工作步骤

第六次人口普查全部工作用时3年多,分四个主要工作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从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底,历时1年。主要包括:建立、健全各级普查机构;落实普查经费和办公用房、人员;开展调研;制定工作规划和流程;召开工作会议全面部署普查工作;进行各项普查试点;筹备普查物资;开展普查宣传动员;编制审核地址码本;培训乡镇(街道)以上业务骨干;选调和培训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会同公安部门进行户口整顿;绘制普查地图;进行清查摸底;进行长表的样本抽取;准备普查数据处理的机房、设备及安装,程序调试,培训技术人员等。

第二阶段为普查登记复查阶段,从2010年11月1日至2010年11月30日,历时1个月。主要包括:普查员入户登记,进行复查和事后质量抽查。其中,11月1日至10日完成全面登记;11月11日至30日完成全面复查、验收。

第三阶段为编码和数据处理阶段,从2010年11月16日至2011年11月,历时1年。主要包括:进行快速汇总;普查表编码;进行普查表光电录入;数据审核;对普查主要数据进行评估和上报;主要数据公报;数据编辑、转换、汇总、制表。其中,2010年11月16日至12月15日完成快速汇总并上报省;2011年3月底前完成普查表短表的录入和主要数据的汇总;2011年6月底前完成对普查主要数据的评估,并主要数据公报;2011年11月底前完成普查数据的汇总、转换制表、存储等处理。

第四阶段为公报、资料开发和总结阶段,从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历时1年。主要包括:普查全面数据公报;编印计算机汇总数据资料本;开发利用普查资料;总结普查工作。其中:2012年10月底前完成机器汇总数据的编辑、印刷、出版;2012年12月底前全面完成普查工作总结、技术业务总结、数据处理总结等,并进行总结表彰。

七、普查的主要措施

人口普查是和平时期最大的社会动员,是一项十分庞大而又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新形势下要高质量的完成普查工作目标,任务十分艰巨。各级人民政府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这次人口普查的顺利进行。

1、加强领导。各级领导重视是搞好人口普查的关键。各级人口普查机构,应及时向同级政府报告工作情况,主动争取政府加强对人口普查工作的具体领导。各级政府领导,要把人口普查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列入2010年政府工作目标考核内容,特别是在普查登记阶段更应突出工作重点,全力以赴集中力量完成人口普查登记工作;要及时解决普查中遇到的经费、人员、办公用房等困难和出现的重大问题,市抓县(区),县(区)抓乡(镇、街道),一级抓一级,明确责任,按照国家、省的要求精心准备,科学部署,力争人口普查工作达到较高水平。

2、建立、健全各级普查机构。各县(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必须建立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各级人口普查领导小组要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确定一位政府负责同志任组长,组织各有关部门参加。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人口普查领导小组组长建议由乡(镇)长、街道办事处主任兼任。人口普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选调德才兼备、积极负责、工作认真细致的各有关部门的业务骨干从事调查、编码、宣传、综合、数据处理等工作,组建起一支强有力的工作班子。

3、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的力量,共同搞好人口普查工作。人口普查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需要各部门的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公安部门要根据全国的统一部署,会同各级人口普查机构和计生、民政、卫生、住房和城乡建设等有关部门共同做好户口整顿工作,协调提出查准流动人口、水上人口、出入境人口的有关政策,并协助配合做好人口普查登记阶段的相关工作;民政部门要负责行政区划的冻结,区划地名信息、婚姻登记信息、死亡火化登记信息的提供等工作;人口计生部门要负责协调制定有利于开展人口普查的相关政策,做好人口普查期间查准出生人口方面的协调配合工作;财政部门要落实普查的必要经费;宣传、文广新闻部门要主动协助人普办广泛开展人口普查的宣传教育和动员工作;教育部门要协助做好普查的社会动员工作,协助做好查准学龄人口的审核工作;民宗部门要协助做好有关宗教组织人口登记的配合协助工作;人劳社保部门要协助做好普查人员选调的有关政策及协调工作,做好有关劳动力就业、社会保障项目的审核工作;城建部门要负责协调提出查准住房项目的有关政策,提供房屋登记信息;外侨办、台办等部门要协助做好有关外国人及港、澳、台人员的普查登记工作;国土资源部门要协助做好有关人口普查制图所需的地理数据和资料的保障工作;卫生部门要协助做好在医疗机构出生、死亡人口的调查工作;各驻舟部队要做好军队系统的普查工作,等等。总之,各有关部门都要通力合作,群策群力,共同把人口普查工作搞好。

4、开展广泛深入的人口普查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各种宣传力量,运用各种宣传工具,采取各种宣传方式开展宣传活动,努力做到家喻户晓。特别是2010年10月份,要组织好声势浩大的宣传月活动。在临近全面开展普查登记之前,各级政府负责同志要作一次电视、广播动员讲话。在普查登记期间,要大力宣传人民群众积极支持、配合普查登记的情况和广大普查工作者不怕困难、乐于奉献的精神。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使广大干部群众明白依法如实申报人口情况是每个公民的应尽义务,以取得广大干部群众的支持,并积极主动地如实申报人口情况。

5、切实做好社会力量的动员工作。社会力量动员工作的好坏,关系到人口普查工作的成败。在社会力量动员中,既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政治优势,又要充分考虑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普查人员抽调工作的实际影响,一级抓一级,全面动员,分类指导,精心组织,逐个落实,使人口普查的繁重任务由社会各界来共同分担。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可以从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借调,也可以从村民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干部以及大学生村官等基层力量中选调,或者面向社会招聘。配备的“两员”必须具备政治素质好、工作责任心强、文化素质高、身体健康、熟悉当地情况等基本条件。

流动人口普查的目的范文第3篇

一、前一段工作开展情况

(一)及时组建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去年7月份,以市政府名义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政字[2009]132号文件,成立由常务副市长Xx任组长,以市统计局局长Xx任副组长的Xx市第六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设成员26人,分别由26各部门领导担任。按照文件要求,又建立了Xx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设主任和常务副主任各1名,副主任4名,内设普查组、行政文秘组、宣传组、数据处理组、财务管理组、户口整顿组,选调20名业务素质高、有责任心的工作人员和26个部门联络员组成的办事机构。各县区也按照全市的统一部署在2009年9月底前全部组建了领导机构并成立了办公室,到目前全市乡级以上已全部组建领导机构个办事机构。各级普查机构都实行了集中办公,市普查办公室已到位13人;全市县级普查机构人员到位合计337人,最少的也有4人,最多的抽调30多人。办公设备的配备也能按照要求配置,每个县区都配置了电脑、打印机、传真机等设备,全市县级共配备电脑253台,各县区都有专门的办公用房。

(二)积极申请普查经费。根据国务院关于人口普查经费“由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以地方为主”的原则,我们及时按照工作进度编制了人口普查经费预算申请,上报市政府,得到市领导的批准同意,并列入市级财政分别纳入年度预算。为了确保各县区普查经费的落实,根据各县区人口总量和工作任务的大小,对各县区人口普查经费进行了测算,核定了最低标准,要求按照核定的最低标准拨付,必须予以保证,有条件的县区还可以在这个标准的基础上增加经费,对经费不能按时到位的、达不到标准的县区将采取市级财政集中转移支付的方式解决。全市20个县区都按照不低于市里下发的最低标准申请了经费。最低的也在11万以上,最多的达到105万。到6月底20各县区共落实经费135万元,最多的是赤诚和怀来都在30万以上,但仍有4个县区经费还未到位。

(三)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和工作责任。按照全省人普工作进度的要求,为了加强办公室管理和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及时制定起草了《Xx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进度》、《Xx市第六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Xx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请示报告制度》《Xx市第六次人口普查通报制度》《Xx市第六次人口普查例会制度》《关于人口普查办公室内设机构职责的通知》等工作制度,确保机制规范、分工明确、责任落实、运转有序。对各县区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记录,每项工作进行通报,作为评比依据。

(四)认真做好前期调研工作,为高质量完成普查任务打好基础。根据省第六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组织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前期调研活动的通知》和《关于开展六普调研活动的通知》精神,为了高质量完成调研任务。一是成立了Xx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前期调研活动领导小组,抽调10名工作人员,组成5个调研组,分别负责对公安部门、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卫生部门、民政部门、教育部门和基层单位的调研活动,各负其责,各司其职,责任到人。二是召开了有关部门联席会议,要求被调研的部门,高度重视,积极配合,对调研的内容,历年的数据、资料、有关情况,要提前着手准备,各部门联络员要负起责任,认真组织实施。三是下发了《Xx市关于组织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前期调研活动的通知》,要求各县区同时开展人口普查前期调研活动,要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市人口普查办公室统一组织实施,各县区按照全省调研提纲结合本地实际认真开展调研。市普查办公室围绕普点难点问题,以点面结合的形式,开展了基层调研。分别与公安部门深入到Xx区Xx乡派出所、Xx区Xx街派出所、Xx区Xx路派出所等基层单位进行了调研,重点了解人户分离、出生死亡、流出流入、空挂户等情况,深入到街道社区和村委会了解如何搞好外出及流入情况的调研;与计生部门调研了出生情况;与民政部门深入到市殡仪馆,对死亡人口进行调研,调研死亡人口的火化情况。通过调研掌握了人口普查面临的难度和困难,各组都依据调研提纲完成了专题调研报告。同时各县区也按照全市的统一部署开展了调研,完成了调研报告。市普查办公室对各县区调研情况进行了通报,对调研较好的县区进行了表扬,对部分工作不认真的县区通报批评,要求各县区引以为戒,发扬成绩,做好以后的工作。另外我们还深入县区街道就摸底入户登记以及如何做好资料包装、运输和管理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完成了调研报告。同时组织开展了市、县两级人口预测,结合定量分析参考公安、计生、民政等部门资料,对全市各县区人口发展的趋势和人口总量进行综合测算和总体把握,按照省给我市测算的定量常住人口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4250427人,对各县区进行了测算。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实现数据质量控制关口前移。

(五)强化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一是利用“12.4”法制宣传日,悬挂横幅标语、发放宣传资料等各种形式,加大人口普查的宣传力度,引导社会各界支持配合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二是发放省人普办制作的人口普查宣传明信片,在2010年元旦、春节两个节日时段,下发全市有关单位。三是在春节期间开展“送福进万家”宣传活动。组织Xx区、桥西区、Xx区人普办在人口流动较大的商场、超市、农村集市等场所向群众发放印有人口普查宣传口号的精美“福”字,扩大普查宣传面,这一活动信息被《中国信息报》采用登载。四是利用全市元宵节大型灯展,制作了宣传人口普查的彩灯,为人口普查营造良好氛围。五是在综合试点期间印发了《致调查户的一封信》和两个试点区悬挂了横幅标语,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六)召开人口普查工作会议。一是3月10日,市政府召开全市统计工作会议暨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会议。各县区常务副县(区)长、市第六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及县(区)统计局长参加会议。会上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市人口普查领导小组组长Xx作了重要讲话,市统计局长、市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Xx对前一段人口普查准备工作进行了总结,对今后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全体普查人员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质量地完成人口普查工作。市人普办办公室主任,统计局副局长Xx同志就全年人口普查工作也提出新的要求,要求要认真做好宣传动员、户口整顿、普查试点、普查员的选调和业务培训等前期准备工作,要层层落实责任制。始终把人口普查工作放在工作的第一位。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圆满完成人口普查工作。目前20各县区都已召开动员会。二是3月31日,借全省电视电话会议后,召开了领导小组协调会议,安排部署落实全省会议精神和下一步工作,常务副市长Xx作了重要讲话,要求各部门高度重视,树立大局意识;明确责任,强化工作任务;通力合作,加强协调配合。三是5月17日,召开了县区办公室主任会议,听取各县区前一段工作汇报,总结全市工作开展情况安排部署下阶段工作。四是不定期召开业务骨干会议,安排部署各项工作。

(七)完成了综合试点工作。于5月16日——25日,组织20个县区的业务骨干,在Xx区Xx街办事处Xx街社区的4个普查小区和Xx路办事处Xx村委会的4个普查小区开展了人口普查综合试点工作,经过了方案的制定;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的组建;普查员和指导员的选调;进行业务培训;摸底;长表的抽样;登记复查;快速汇总等工作过程。按预定时间圆满完成试点工作。这次试点共抽取692户,总人口1794人,常住人口1657人;入户登记的627户,人户一致的715人;住在本普查区,户口在外普查区的950人;户口在本普查区、住在外普查区的71人;出生的8人;死亡的6人。综合试点达到了预期目的。另外于3月和4月分别参加了全省流出流入试点和全省综合试点。

(八)认真部署户口整顿工作。按照省公安厅、省普查办公室文件精神和试点工作方案,及时与市公安局研究确定,成立了以市公安局副局长Xx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抽调10多名工作人员,确定了Xx区Xx街为我市户口整顿试点单位,目前户口整顿试点工作已全面结束。正在进行全面户口整顿,预计7月底前结束。

(九)按时完成各项报告制度。按照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统一要求:一是制定下发了《关于对外出和外来人员进行摸底工作的通知》,要求从2009年的11月1日到2010年的10月30日之间,分三次建立市、县、乡、村外来外出人员台帐并按时上报。二是制定下发了《关于建立出生和死亡人口统计台帐的通知》、要求从2009年11月开始,每月上报出生死亡报表,并要求建立台帐。三是每月5日前上报工作进度情况,包括机构组建、经费落实、人员到位、办公设施配备等项。四是按时上报县级行政区划图的搜集工作。

(十)按进度正在完成区划图的绘制。这次人口普查区划图要求在第二次土地调查遥感地图的基础上进行绘制,由于我市土地局没有及时从省设计院取回地图,经多次与土地部门协商和联合下发文件,并请示省人普办与省国土厅协商,才同意我市取回地图,拿回地图后我们立即进行拷制,并分发各县区,目前各县区正在绘制,乡级区划要求本月20日前全部完成。

(十一)参加全省业务培训。7月2日到7月9日,全省在Xx进行了业务培训,每县区参加4人,市里参加7人,全市共87人,培训期间,各县区都能认真听讲,培训达到预期效果。

(十二)完成的其他工作。一是于去年11月份开通了人口普查网站,为开展业务交流和宣传互动搭建了信息平台。二是及时编发人口普查工作简报,已编发43期,其中国家网采用二期,省网全部采用。三是迎接全省的督导检查,6月9日到10日,省普查办连松和玉涛来我市检查区划图绘制、出生死亡台帐、外来人口外出人口台帐的建立情况。四是参加全省几次会议。

二、认真做好近期人口普查各项任务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2010年10月底之前结束,主要包括建立各级普查机构、拟定工作计划、制定普查方案、试点、落实普查经费、筹措普查物资、宣传动员、选调培训普查员、户口整顿、普查区域划分、地图收集与绘制、地址码的编制、摸底等工作;第二阶段为普查登记复查阶段,从2010年11月1日至2010年11月30日,主要包括普查员入户登记、复查和事后质量抽查;第三阶段为数据整理和阶段,从2010年12月至2012年底,主要包括快速汇总、普查表编码、数据录入、审核汇总、主要数据公报、普查资料开发利用等。目前各项准备阶段已基本就绪,下阶段主要工作是普查员的选调、普查员的培训、普查区域的划分、地图的绘制、宣传动员、行业一览表的编制、摸底、登记等重大工作。

一是是认真抓好宣传发动工作。要充分发挥舆论先导的重要作用,根据不同对象、不同阶段,开展针对性强、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既要调动各级政府、各级普查人员履职尽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要努力消除普查对象的思想顾虑;要全面、深入地宣传普查的主要内容、重要意义和相关法规,确保人口普查政策、对象、内容、时间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确保普查对象依法自觉配合调查;宣传工作从现在起就要立足于抓早、抓快,不断升温,突出工作重点,讲究宣传效果。全省将于10月份开展人口普查宣传月活动,各地要搞好配合,在全省营造一个关心、了解、支持人口普查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是积极抓好普查员队伍的选调培训工作。据测算全市共选调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2万多,要选调这么多的队伍,工作难度非常大,再加上普查员工资难以落实。为此,要求各级普查机构要认真按照普查方案和普查人员选任培训工作细则的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强化政府行政推动力度,同时采取抽调、聘用等方式,严格筛选,认真把关,努力把责任心强、热爱普查、富有普查和群众经验的同志吸收进来,确保普查员的数量和质量;认真做好普查员的培训工作,省要求下培两级,培训时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切实做好普查人员的培训工作,确保培训“时间、人员、内容、经费、效果”五落实。省要求“两员”选调务必于8月底之前完成;乡、村两级普查员培训工作务必于9月底之前完成。

三是做好普查区域划分和制图工作。要严格执行普查区域划分和地址编码工作细则,以现有行政区划为基础,按照地域原则,自上而下逐级划分好普查区域,绘制好普查地图,做到普查小区全面覆盖、无缝连接,地图上建筑物标注不重不漏、清晰准确。各县之间、各乡(街道)之间、各村(社区)之间有人居住的交接、交叉区域,对于新建的跨行政区划的街道、建筑物,要派人实地勘察,切实查清、划清、标清。普查员在绘制完普查地图后,要实地核对是否有建筑物遗漏,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同时做好行业编码一览表的编制工作。小区普查地图务必于9月底前完成;行业编码要求8月底完成。

四是做好普查摸底工作。要严格按照普查摸底工作细则的要求,深入扎实地做好普查摸底工作。要严格按照普查小区地图,依据建筑物编号,逐街逐巷、逐楼逐室、逐门逐户进行查验,甄别普查对象,摸清每幢房屋内的人口居住情况,摸清每个普查小区内特殊户和特殊人员的基本情况,摸清调查区域内出生和死亡人口情况,特别是人户分离情况、无固定住所的流动人口情况以及特殊单位和场所中的人员状况,认真编制《户主姓名底册》,及时汇总摸底结果,确保在2010年10月底之前完成。

五是全力做好普查登记工作。普查登记是整个普查工作的重点,因此要严格执行普查方案,加强对一线普查员的业务指导,特别要加强对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工作责任心的教育和调查方式、方法的指导;要适时进行督导检查,把工作重心下移,通过深入一线、深入现场,及时发现和解决普查登记过程中的倾向性、苗头性和普遍性问题,采取有针对性措施加以解决;严防“坐登”、“估登”、“抄登”现象发生,切实做到区不漏房、房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整个登记工作只有10天的时间,到11月10日前完成。

六是继续做好各项定期报表工作。

流动人口普查的目的范文第4篇

一、基本概念

关于流动人口的界定,要界定流动人口的口径,首先需要对流动人口进行定义。国际上一般只有“人口迁移”、“迁移人口”概念,而没有“人口流动”、“流动人口”的概念。人口流动是我国独特的现象,流动人口也是我国独特的人口群体。为此,在定义流动人口之前,有必要先考察一下迁移人口。国际上一般把人口迁移定义为人口在空间上的位置变动。根据国际人口科学联盟主持编写的《多种语言人口学辞典》,人口迁移就是“在一个地区单位同另一个地区单位之间进行的地区移动或者空间移动的一种形式,通常它包括了从原住地或迁出地迁到目的地或迁入地的永久性住地变动”。发生人口迁移活动的人则是迁移人口。这个概念强调了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时间”因素,定义里的“永久性”并非指一旦一次人口迁移发生以后就不能够有第二次人口迁移,而是指人口迁移活动应该有“足够长”的时间;二是“空间”因素,即人们要在两个相距“足够远”的空间位置之间发生位置移动。我国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大家常常把人们的地区移动或者空间移动区分为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两种,发生迁移和流动行为的人则分别称为迁移人口和流动人口。人口迁移和迁移人口伴随有户口的相应变动,人口流动和流动人口则没有户口的相应变动。

人口流动:一般指为工作、求学、旅游、探亲和从军等原因离家外出但未改变定居地的人口移动。我国流动人口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它不仅指那些因公出差、旅游、探亲等短期流动的人员,也包括在流入地经商、务工、居住而又无本地常住户口的人口。目前,急剧增加的人口流动实际上包含两种主要类型:一类是伴随经济发展而增加的城市功能型流动人口,他们在城市滞留的时间一般较短,这类流动人口的流向由城市功能、城市辐射范围所决定,时间和空间分布相对平衡;另一类就是进入城市寻找工作机会的劳动力,这类“流动人口”规模大,在城市滞留时间长,且流向相对集中,因而产生的社会震荡也更大。后者通常依其户口登记状况被称之为“暂住人口”或“外来人口”,又被理论界戏称为“中国特色的流动人口”。

所以,不论定义迁移人口还是流动人口,都应选择明确的“时间”和“空间”标准。换句话说,并不是所有的空间位置变动都被当成人口迁移或人口流动,只有超过“一定”时间限度、跨越“一定”空间范围的位置变动才被视为人口迁移或人口流动;发生这种行为的人才能被视为迁移人口或流动人口。原则上讲,这种时间和空间范围不能太大,太大则会使许多位置变动不能恰当地被纳入人口迁移和流动的视野之中;也不能太小,太小则事无巨细,甚至连人们由楼房的一层到另一层、甚至连由一个房间到另一个房间的移动都被当作人口迁移或流动了。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准确反映人口迁移或流动的状况。所以,应选择“合适的”时间和空间标准。

二、我国流动人口统计

自1982 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我国历次人口普查和1%抽样调查的数据都可以用于关流动人口的分析研究。这些普查和调查有关流动人口的数据收集方式时有变化,依据每次普查和调查数据得到的流动人口统计口径也相应地有所变化。

1982 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将“常住人口的户口登记状况”区分为以下五种类型:常住本地(指本县、市、区,下同),户口在本地;常住本地一年以上,户口在外地;人住本地不满一年,离开户口登记地一年以上;人住本地,户口待定;原住本地,现在国外工作或学习,暂无户口。根据此种划分方法,一个地区的第二种和第三种人口可视为该地的流入人口。这两种人口在“空间”上跨越了本县(市、区)的范围、在时间上则是离开户口所在县(市、区)一年以上、同时也没有发生相应的户口变动,因而符合前述关于人口流动的定义。简而言之,依据1982 年普查数据得到的流动人口是“跨县”、“一年以上”的流动人口。

1990 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将“户口状况和性质”分为五类:常住本县、市,户口在本县、市;常住本县、市一年以上,户口在外县、市;人在本县、市不满一年,离开户口登记地一年以上;人住本县、市,户口待定;原住本县、市,现在国外工作或学习,暂无户口。调查结果表明,“已在本县、市常住一年以上,常住户口在外地的有19829712 人,占总人口的1 .75 %;在本县、市居住不满一年,但已离开常住户口登记地一年以上的1523911 人,占总人口的0 .14 %”。将上述两类人口之和作为1990 年人口普查时我国的流动人口,则1990年年中我国的流动人口为21353623 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 .89 %。和1982 年人口普查的口径一样,前述1990 年流动人口也是“跨县”、“一年以上”的流动人口。

1995 年全国1 %人口抽样调查将“调查对象状况”分为与1982 年“常住人口的户口登记状况”及1990 年“户口状况和性质”相似的五类,但划分的时间和空间标准则作了较大调整。时间标准由一年缩短为半年,而空间标准则由县(市、区)缩小为乡(镇、街道)。调查结果表明,1995 年的流动人口即“常住本乡、镇、街道半年以上户口在外乡、镇、街道”和“在本乡、镇、街道居住不满半年、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合计达7073 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近6 %。

2000 年人口普查将“户口登记状况”分为五类:居住本乡(镇、街道),户口在本乡(镇、街道)(以下简称第一款人);居住本乡(镇、街道)半年以上,户口在外乡(镇、街道)(简称第二款人);在本乡(镇、街道)居住不满半年,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简称第三款人);居住本乡(镇、街道),户口待定(简称第四款人);原住本乡(镇、街道),现在国外工作学习,暂无户口(简称第五款人)。对于第二款人和第三款人,2000 年人口普查进一步收集了他们的户口登记地信息,包括:本县(市)其他乡;本县(市)其他镇;本县(市)其他街道;本市区其他乡;本市区其他镇;本市区其他街道;本省其他县(市)、市区;省外。

三、流动人口统计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由于我国流动人口研究与统计中关于流动人口的概念界定模糊,外延口径不统一,各级各类政府部门为满足自身统计资料的需要,制定出了不同的流动人口统计口径。以至于我国关于流动人口的统计相当混乱,没有可比性,准确度较低。主要表现在:

国内有关流动人口研究和统计的资料文献中出现了与流动人口相似的许多术语,如非户籍迁移人口、暂住人口、外来人口、盲流、民工潮等。统计时有的部门用暂住人口,有的部门用流动人口,有的部门用外来人口。每种称谓都是从某个角度来定义一类发生移动的人口。它们之间存在互相交叉甚至混淆的情况。但它们之间又存在一些差异。如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口之间显然有交叉现象,但外来人口中有一些人的户籍可能迁移,也就是说它们之间又有不一致的情况。再如流动人口与民工潮,我国流动人口中很大一部分是民工,因此它们之间是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国际上,对构成“流动”行为的时间限定为离开原居住地半年以上,而国内关于时间的限定较为混乱。目前,公安部门的暂时人口统计,划分为居住三天以上一个月以下、一年以下和一年以上三项。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对流动人口的统计基本上把三个月确定为最低时间标准。国家人口普查对时间的限定更是不确定。

我国流动人口统计对跨越行政区的大小界定也不一致。从全国性的几次人口普查统计来看:对流动人口来源地的调查,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均细化到县、市、区一级,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对于本县、市、区以内的流动可以细化到乡镇街道一级;对于现居住地的调查同样存在一定的不一致性,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对现居住地的调查是细化到县、市、区一级,而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对现居住地的调查细化到乡、镇、街道一级。

流动人口普查的目的范文第5篇

一、人口普查调查的历史变迁

建国的五次人口普查,除年的次普查按户口所在地登记外,四次按常住人口登记,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防止重复和遗漏、地普查人口、反映人口规模和结构的国情,为科学决策了作用。但在社会开放的,市场经济机制,产业结构急剧,常住地与户籍所在地分离的越来越,这就限制了以常住人口为的普查资料所能的社会效益。改进人口普查,已是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五普”调查的利与弊

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调查是共和国国籍并在共和国境内常住的自然人,每个人在唯一的常住地登记。共分五款人:

1、居住在本乡、镇、街道,并已在本乡、镇、街道办理常住户口登记的人;

2、已在本乡、镇、街道居住半年,常住户口在本乡、镇、街道以外的人;

3、在本乡、镇、街道居住不满半年,但已离开常住户口登记地半年的人;

4、普查时居住在本乡、镇、街道,常住户口待定的人;

5、原住本乡、镇、街道,普查时在国外工作或者学习,暂无常住户口的人。

常住户口在本乡、镇、街道,但已离开本乡、镇、街道半年的人,在户口所在地只登记人数,不计入户口所在地的常住人口内。

第五次人口普查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的普查,其调查上是延用传统的常住人口调查,加上过于的调查指标体系,客观上了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瑕疵。

三、对“六普”调查的思考

年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试点方案,港澳台和外籍人口也将纳入普查范围,这在我国乃至世界人口普查史上尚属首次,可以说是了性的,“六普”试点方案的调查为试点区域内的人口,既包括大陆居民也包括居住的港澳台居民和外国人,调查的界定与以往不同,由的常住人口为“现有人口”和“外出人口”,即调查时点“在被抽中调查小区居住的人”和“户口在、人已外出的人”调查,都要填报调查表,由计算机汇总出本地的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外来人口和外出人口。调查的,主要是当前人户分离情况严重和人口流动量大、程度减弱而的措施。做的初衷是现场登记质量,人口分布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