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市场经济理论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社会市场经济理论

共产党经济理论探寻之路

建党90周年,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按党在建国前、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三个时期来总结党的经济理论探索历程,对发现和掌握经济规律,总结经济发展经验,走好“十二五”规划开局年及未来继续带领人民群众走向文明、富强、和谐与幸福均意义深远。

一、建国前党的经济理论探索

1919年“五四”运动,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并且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种信仰和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科学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

1、建党初期,确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经济观。1921年建党初期,党的经济思想成就主要是确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经济观。党的创始人在经济思想方面着重论述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党的一大通过的纲领,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提出了无产阶级武装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主张。一大后,党试图在领导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的同时,完成社会主义革命。

2、党的二大前后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形态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分析上。党的二大前,当党认识到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二者不能同时进行时,党的二大纲领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形态作了初步考察与分析,提出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规划,即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最低纲领是民主革命,最高纲领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二大以后,党的一些领导人在经济理论方面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分析上。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陈独秀的《资产阶级的革命和革命的资产阶级》及瞿秋白、邓中夏等人均对中国的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作了研究和分析,将中国资产阶级区分为革命的、反革命的和非革命的三部分,从而改变了把资产阶级看作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的错误看法,并提出了在中国思想史上曾经产生过非常深远影响的“官僚资产阶级”的概念。党对近代社会性质及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3、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党对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进行了系统论述。这一时期,党展开对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的理论分析主要是客观形势使然。革命根据地的创立,使党的经济理论有可能和必须转化成经济实践。正是由于实践的需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对新的经济形态作了初步“摸索”。在第二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我们的经济政策》的报告中,对根据地的经济结构作了具体分析,认为根据地的国民经济由国营事业、合作事业和私人事业三部分组成。这一时期虽然还没有明确指出根据地经济就是新民主主义经济,但事实上已经实实在在开展了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抗日战争时期,一方面由于经受革命实践的中国共产党开始走向成熟,另一方面由于党在北方建立了稳固的抗日根据地,这种主客观形势使党有条件展开对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的全面探索。这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等论著对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作了系统论述。新中国建国前夕,经济建设的新使命,促使党进一步深化对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我党此时提出的“东北提纲”里。“东北提纲”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经济主要由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小商品经济及半自然经济构成。这个提纲受到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在七届二中全会所作的报告中直接采用了“东北提纲”提到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成分的说法。

点击阅读全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研究

【摘要】

经济是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状况的一个标准,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结合本国的国情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中的一个关键点,它占据着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逐渐的走向大众化,同时随着大众化的深入所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就需要研究解决。

【关键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大众化;基本问题

经济的发展状况是和社会制度与国情是分不开的,什么样的国情选择什么样的制度,什么样的制度决定了什么样的市场经济,这是环环相扣的环节,少了那一项社会的发展都是不均衡的。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结合我们的基本国情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是紧紧围绕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基本国情决定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概述

点击阅读全文

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历程

作为理论形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实践形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互动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探索中,我们踏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此过程中不断孕育、形成和完善。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孕育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和社会主义实践进程,以及西方经济学理论,在我国改革开放前都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也都毫无例外地认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具有制度属性,且分属于不同的社会制度。可以说,以改革开放为标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的突破,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产物。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探索中,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为指导,坚决摒弃离开生产力抽象讨论生产关系先进与否的错误倾向,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全面地把握我国的具体国情,积极面对国际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不断从过去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形而上学等错误的思想认识中解放出来。同时,以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为立足点,在实践的发展中进行理论创新,进而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本质及规律的认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孕育作了较为充分的理论准备。可以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走入穷途末路的前提下,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也已经无法回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的局面下逐步孕育成熟起来的。当然,尽管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已经认识到,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具有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管得过多、统得过死;忽视商品经济及其价值规律的作用;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经济方式和经营形式单一化等缺陷。但是,在上世纪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大体上是在坚持计划经济体制的前提下,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进行改良式的改革。在对待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上,先后经历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79年);“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1984年);“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1987年);“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1989年)等认识阶段。可以说,认识上存在的障碍主要在于在人们头脑中尚残存着“计划经济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属于资本主义”等观念。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所面临的形势是,作为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的国有企业改革,在整个80年代经历了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两权分离;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到90年代初,进一步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目标。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表明,在坚持计划经济的前提下,是无法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或者说,只有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提下,才能够真正构建现代企业制度。这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才在90年代初浮出水面。不仅如此,在80年代末叶,市场经济体系建设、分配制度改革、宏观调控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都走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即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已经难以适应和容纳这些方面的改革内容,至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已经成为历史和逻辑发展的必然。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历史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无论作为一种理论形态,还是作为一种实践形态,或者作为一种体制形态,都将呼之欲出。邓小平1992年的南巡讲话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2]373邓小平开创性的论述,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言,可谓一锤定音。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起基础性作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史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项亘古未有的事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后,还必须在理论上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操作模式,探索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构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描绘了到2000年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蓝图,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作为理论体系开始形成。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科学论断,进一步拓展了公有制的涵义,强调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多样化。为了搞好国有企业改革,1999年9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从12个方面论及我国国有企业改革问题。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局面是,一方面,改革的方向已经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另一方面,改革进程中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已经显现,如“三农”问题、国有企业改革问题、政府职能转变等问题。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应对这些现实问题中逐步形成。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完善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小康社会已初步经实现。根据90年代初的既定计划,到2000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显然,21世纪初应该将历史的走向定格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上。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并强调指出:目前的总体水平的小康只是总量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是低标准的不均衡的小康,要在2020年代实现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小康社会,为此必须巩固已经初步建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加以完善。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发表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新世纪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走向完善具有三个典型标志: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初步建成;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问题意识

点击阅读全文

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摘要题】研究综述

【关键词】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回顾与评述

【正文】

我国理论界对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研究,始于1992年“南方谈话”,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92-1993年为第一阶段,主要是对这一理论进行宣传、阐释、论证和相关概念的争论。1994-1995年为第二阶段,表现为对这一理论研究的拓展和深化。第三阶段从1996年起到现在,则在缓进中酝酿着突破。经过和正在进行的这些宣传、研究,使理论界对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认识,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存在有些内容尚未涉及和已有成果有待细化、深化、准确化、系统化等问题。为此,本文拟作一概略的回顾与评述。

一、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的“源”和“流”

(一)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的“源”

点击阅读全文

主流微观经济理论管理研究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脱离实际的假设前提;主流理论的预言与实际状况的差距等进行讲述,包括了既然主流微观经济理论的分析前提往往是不符合实际的、分析前提的脱离实际并不是一种理论的重大缺点、市场供求均衡不仅是主流微观经济理论分析的核心问题,也不仅是它的研究范式等,具体资料请见:

目前在国内的经济学教学和经济研究工作中,学习和使用西方主流的微观经济理论已经成为风气。这为我们研究实际经济问题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分析工具,对于提高我国经济学界的学术水平也很有好处。但是在这样一股持续性的学习主流微观经济理论的潮流中,也夹杂着一种有害的偏向,那就是把主流微观经济理论中的各种理论原理都当成了可以简单地使用于一切环境之下的信条,许多人已经把主流的微观经济理论视为不容质疑的新正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有必要清楚地认识主流微观经济理论的缺陷,以免受误导而错误地滥用这些理论。

主流微观经济理论的性质和用途

谈到主流微观经济理论的缺陷,实际上就是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究竟能从主流的微观经济理论中学到什么。

要正确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明白主流的微观经济理论不能教给我们什么,还要明白主流的微观经济理论在什么范围内可以是正确的。搞清了这些问题,就等于搞清了主流微观经济理论的性质和用途。

中国的经济学人常常是急功近利的,许多人都想在主流的微观经济理论中找到有关最好的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的结论。由于主流的微观经济理论都是外国人阐发的,这样一种追求等于认定,主流的微观经济理论教给了我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是最优的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可是在实际上,主流的微观经济理论不能告诉我们这样的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我在《混乱的经济学》一书中已经详尽地说明,这样的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是不存在的(左大培,2002,特别是第五章和第二章)。而精通主流微观经济理论的大师们自己也清楚,他们的理论绝不能论证诸如“在任何地方都应当实行自由交易的市场经济”之类的“政策指南”的正确性,因为微观经济学的标准教科书都承认,在存在着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的地方,自由交易的市场经济很可能是低效率的。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