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主义价值观

社会主义价值观

社会主义价值观

社会主义价值观范文第1篇

关键词:价值 核心价值体系

价值及其特征

(一)价值

1.价值。哲学的价值范畴是表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概念,是指客观事物对人的需要的满足,即对人的有用性。主体是现实的人,客体是指进入实践活动领域并和主体产生联系的客观事物。客体自身的属性构成价值的客观基础,人的需要构成价值的主观条件。在主客体相互关系中,客体是否按照主体的尺度满足主体的需要,是否对主体的发展具有肯定的作用,这种关系的表现就成为价值。价值是客体及其属性在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所形成的为主体服务的效果。价值的实现,一方面要有客观条件,一方面要有主观需要,二者缺一不可。价值评价是主体对客观现实所持的态度,或者肯定或者否定,即表明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在什么意义上满足主体的需要,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主体的需要。价值存在于主体与客体的联系之中,是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是主体需要与客体自身属性的统一,这是价值的本质。价值是以主体需要的满足和主体尺度的体现为实质的,所以,价值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关于人的问题。

2.价值观。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思想理论,是人们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在内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人的认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属性与本质运动规律的认识,形成科学理论。一类是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即价值的认识,形成价值理论。前者是追求真理,解决是什么事物的问题;后者是创造价值,解决做什么用的问题。在价值理论中,价值观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形成一定的价值目标、价值理想。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成为人们进行价值判断的依据和行为规范。

3.核心价值体系。人们关于价值的理论,在思维中形成的主次、轻重、高低的排列次序,就是价值体系。在价值体系中,处于最基础、最根本地位上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任何社会里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因社会制度、历史时代、人们需要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价值体系。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国家现代化的建设,全体社会成员的福祉,形成了多方面、多层次的价值取向,构成了复杂的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处于最根本的地位,决定着整个社会价值取向的基本方向和前途,规定和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与价值行为。

(二)价值的特征

1.社会性:人是社会存在物,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人的价值是在与他人的社会关系中体现出来的。人生就是人的社会生活过程,就是人们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人生价值观就是人对其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的态度和认识。

2.能动性:人生的价值就在于人们利用自然、改造社会的能动的创造力。人们以自己有目的的劳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同时也改造着人类自身。人类社会中的一切物质形态价值和精神形态价值,都是人们能动创造的结果,是人的价值的体现。

3.历史性:人们在社会历史过程中,在不断改变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时,同时改变自己的思想方式。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人们会形成不同的价值理念、价值观点和价值评判,表现出不同的价值行为和价值实践,使价值具有历史的时代感。

4.双重性:人一方面进行创造活动,生产社会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另一方面,人们又是自己生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消费者和享受者。人既是价值物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物的消费者,人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始终是手段和目的统一。

5.差别性:由于人们生存的历史条件、自然环境、社会地位的不同,在体力、智力、意志、兴趣和主观努力程度上的不同,人们的能动创造作用也不同,所创造价值物的多寡、优劣、有无也不同,人生价值的实际差别也就很大,会形成不同的价值追求和价值选择。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

(一) 人的社会价值

人的价值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人与社会关系问题。如果以社会为主体,人的价值就是人对满足社会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所做的贡献,这是人的社会价值。社会价值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社会所做贡献的多少。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和人们所从事的职业、担负的职务有一定的关系,但这不是决定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们为社会、为他人努力工作,多做贡献,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思想和行为。

(二)人的个人价值

1.人的个人价值是人与社会关系的另一个方面,是社会给予社会成员个人一定程度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如果以个人为主体,在现实生活里,人也需要人,有获得别人帮助和支持的需要。人们还有生产物质和精神财富的需要,实现思想文化创造的需要,实现个人理想和追求的需要等。这些需要都是人们在交际互动的实践中互相提供的。因此,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主体间的关系中,人同样也可以成为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的价值客体。从他人或社会的需要出发,我们每个人都是价值客体。

2.人在本质上属于社会。一个人只有在对社会、对他人做出贡献之后,才能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这是人生的价值所在。人生价值一方面是个人对社会所尽责任和所做出的贡献,一方面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在这两者中,个人对社会尽责任、做贡献是前提,社会对个人的尊重、认可和满足是结果。人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价值的两种表现方式。社会提倡自己的成员积极工作,对社会多负责任、多做贡献,同时,社会要尽可能满足每个成员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创造必要条件。

3.个人价值是对自身生命及劳动的肯定,也是对个人内在素质的肯定。人的生命价值在于能够劳动和创造,对劳动和创造的肯定也是对人自身的肯定。人内在素质的高低是个人价值大小的重要标志,包括人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发展能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人的潜在价值有时难以实现,对这些现实的矛盾和问题应该正确对待,采取切实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三)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

1.价值存在于主客体的统一中,表明主客体的关系。人的价值体现在贡献和满足的辩证统一。人作为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的统一,是一种特殊的价值类型,从价值客体上说,其价值与其他客体的价值具有某些相同点,这就是以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为标志。但是,人又有与其他价值物不同的地方,物是以它的属性或功能直接供人们消费的,从而表明物对人的有用性。而人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体现和实现价值,人的实践活动对人和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对社会有益,对他人有用,而且这种贡献越大越有价值,也会越加得到社会的赞赏和褒奖。

2.强调人的价值主要在于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并不否定社会满足人的正当需要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决定了人的价值必须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才是科学的。一方面是人对社会的贡献,一方面是社会对人的正当需求的满足,对人的肯定也要同时从这两个方面加以明确或评价。从人对社会的意义来说,人的价值必然体现为人对社会有用、有贡献,为社会所需要。从社会对人的角度来说,社会只有尊重人的劳动和创造,合理满足人的需要,人的价值才能得到真正的肯定和正确评价。因此,只有做到贡献与满足的辩证统一,才能客观地实现人们的价值。

3.人的价值的实现,体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合理整合。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这种整合的理论成果,是全社会的公共价值,代表了全社会的最高价值理念。把握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合理界限,实现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辩证统一,意味着人们由现实人格向理想人格的升华。理想人格是人们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共同认同的具有榜样性的人的形象。理想人格的追求则是个人把自身的价值融于人类社会的整体价值之中,实现真善美的现实统一。在理想人格的追求中,把人的社会价值放在首位,积极奉献社会,体现更大的社会价值。而社会价值也内在地包含个人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必要组成部分,离开了个人价值的社会价值,客观上是难以成立的。个人价值是通过社会价值得以体现、得以实现的,个人价值不能脱离社会孤立存在。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辩证关系说明,人的社会价值处于基础的和根本的地位,这完全是由人的本质即人的社会性所决定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必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处于统领地位,是价值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科学化的最新成果,在当代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而不是别的什么旗帜能够最大限度地团结和凝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智慧和力量,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别的什么道路能够指引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当代中国人共同的价值理想。价值理想是解决走什么道路,实现什么样目标的问题,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共同价值理想的高度概括。富强才能振兴,富强以综合国力强大为基础,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特征。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文明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志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要坚持先进文化方向,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两个精神,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核,是中国人民的价值品格,是应有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人民对自己祖国最深厚、最神圣的情感。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成为时代的最强音,表现为突破陈规、大胆探索、勇于创造的思想观念;不甘落后、奋勇争先、追求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韧不拔、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爱国是起码的道德规范,要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脱离人民为耻,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热爱祖国、服务人民是根本价值准则。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要树立科学思想,提倡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养,倡导科学的生产生活方式。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热爱劳动是美德,要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崇尚科学、辛勤劳动是基本价值取向。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行己有耻”,要反对以私利为中心。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人无信不立,诚实是根,信誉是本。团结互助、诚实守信是起码价值品位。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要懂法、守法、用法,建设法治国家。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和我们党优良作风的具体体现。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价值观是科学的价值理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以此为指导,在全社会确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引导全体公民的价值选择,形成文明向上的价值取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形成全社会共同的价值理想,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增强人民的向心力、凝聚力,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企业文化,形成符合企业特点的多种形式的企业精神,发挥其在企业中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是激发职工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的活力源泉。总之,社会主义价值观,在国家建设,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现代化,这种作用会日益明显和突出。

参考文献:

社会主义价值观范文第2篇

关键词:自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自由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价值理念的提出

自由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的理论体系覆盖了他本人关于未来社会形态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社会是由人所共同组成的,人的需求和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马克思所提出来的自由的观点,正是立足于人们所需要的根本观点、根本需求为了人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斯宾诺莎说:“自由不在于随心所欲,而在于自由的必然性。”[1]自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本质要求。历史上的封建时期,奴隶时期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迎来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是民主的,自由的,开放的,是能促进人们思想观念发展的一种社会制度,这也是人们所希望达到的一种生活状态,是自由的。

二、马克思主义的自由理念观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自由是一种集体主义自由。马克思主义的自由理论不仅仅是关注个人发展的自由论,也是关注集体自由的理论,集体自由得到保障,个人自由才能够得到保障,如果只关注个体的发展而忽视集体,那么我们不可能获得集体的发展,也不可能促进社会的进步。马克思认为,没有人是可以独立在集体之外的,个人自由和集体自由之间是有相互关系的,个人自由受集体自由的束缚和制约。人的自由不可能是纯粹个人主义形式的,是要以社会背景和社会关系为前提的。没有人能够离开集体独立生活,但同时集体的建立也离不开个人。马克思主义自由理论中的自由是一种实践性的自由。实践出真知,我们的任何思想观点,或者是生活行为都是需要通过实践来实现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实思想理论再好,也不如实践来得好,我们可以把我们脑中的思想观念,心中所想要表达的想法通过实践来展现出来。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的本质在于人的实践,通过实践人们既表达出了自己心中所想,脑中的一些思想观念也得以验证,同时又可以按照自己本身的意愿达到自己所需要达到的目标。马克思主义自由理论中的自由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可以真正享有的自由。在历史上,自由只是相对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的少数人的自由,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以及贵族通过强取豪夺剥夺了人民的自由权利,是权力对人的奴役的表现,人民没有真正的自由。马克思认为能够使全人类都享受到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人人生而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个人都有享受自由的权利,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实现人的自由的条件: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由价值理念的实质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自由是一种真实的自由,是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万事万物皆有其规律性,我们不论做什么事情都是有其目的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自由,是指人们不受外界的约束干扰和强迫自主自觉的活动,自由不是能够摆脱自然规律的虚无缥缈的幻象,而是我们能掌握其中的自然规律,能够让其为我们所需要达到的目的服务。真正的自由是建立在一个“真”的基础上的。这里所谓的真就是人们在自由活动的同时,必须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和其本质,我们不能不遵循这些本质或者打破它的规律。社会主义所倡导的自由不仅是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的,而且还是提倡人性的,能够体现出人性的真善美。现实中的自由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权利是我们在这个社会中生存所享有的一种特殊的权限。在我们所生活的社会中,我们拥有很多的权利,比如说接受教育权,获得报酬的权利以及获得人身安全保护的权利等等。我们的权利是受法律法规的保护的,但同时我们有我们所必须要承担的义务和责任。这是我们做人的一个底线,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个人高尚道德情操的体现。权利是义务的载体,这里所说的自由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可以得到社会以及法律的确认,并受到法律法规的保障,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并进行活动的权利。理想中的自由是个人自由与社会自由的高度统一。个人自由是比较狭义的自由理念,而社会自由是广义的自由理念。但是这并不代表着社会自由要凌驾于个人自由之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自由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这个理念的倡导下,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不受他人因素的干扰。也不会以牺牲个人自由为前提而成全社会自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自由一直是指向于个人的精神和行动的自由以及个人和社会的自由的一个高度统一。个人自由和社会自由之间两者互为补充,同时又互为条件,两者之间的目标是趋向于高度的统一。

参考文献:

[1](苏)戈卢宾科.必然和自由[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13.

社会主义价值观范文第3篇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文化建设;深化教育;率先垂范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辟论述,不仅深刻反映了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精髓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也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个人层面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奋斗的目标和任务。对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汲取了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有丰富的思想和坚实的理论基础作支撑。

1.中国几千年的文明为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源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符合民族心理、反映民族特性,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任何一个社会都会出于自己的需要,提出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古代,“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之说融入儒家礼教思想之中,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传统文化中许多闪光的思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深厚基础和重要支撑。例如,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积极奋斗精神;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广胸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宽容精神;父慈子孝、伉俪和美、兄友弟恭的和谐家庭关系;言必信、行必果的诚实守信的处世之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责任意识;民胞物与,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观等。

2.马克思主义为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宣布:“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都是围绕着如何使人摆脱剥削、压迫和异化,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发展展开的。他们把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发展,视为无产阶级和人类奋斗的价值理想和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然包含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诚实守信等基本内容。事实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以科学发展观和公平正义的原则去解决市场经济带来的矛盾,才能以对人类未来文明和后人负责的态度去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才能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要求去解决人的生活方式中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矛盾,更好地形成社会的文明道德风尚,同心协力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立足中国国情、反映时代精神、研究中国问题、回答时代课题、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的迫切需要和紧迫任务。

1.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应全球思想文化交流需要

进入全球化时代,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频繁,外来文化大量涌入,既给我们吸收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带来机遇,也给我们的民族文化带来挑战。西方国家以“民主”“人权”为旗号,使用网络、影视、扶持组织和分裂势力等各种手段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和价值观的灌输。在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消费模式和拜金主义影响下,在现代信息传播的商业环境之下,我国也出现了物欲膨胀、精神衰退的苗头。一些人被经济利益所驱使,丢弃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丢弃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追求与奋斗的主旋律,通过一些丑陋的甚至是不道德的方式吸引大众注意力。戏说红色经典、炒作负面新闻、曝光不雅照片、明星吸毒斗殴、代言虚假广告。一些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而对传统文化失落迷茫,没有温情和敬意。种种有违传统文化中真善美品德的不良现象,弱化了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追求,侵蚀着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造成社会公德的萎缩和社会风气的鄙俗,使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传播面临危机和挑战。在这样的情况下,能不能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促进主流文化的发展壮大,维护我国文化的安全和“文化”,是亟须正视和回应的时代课题。

2.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现实需要

十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布局――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建设五位一体布局。思想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且越来越成为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撒切尔夫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只能出口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的国家,成不了世界大国。”此话让人深思,让我们在社会建设中感受到精神文化缺失所带来的影响,也说明了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所以,全社会强烈地需要凝聚和形成价值共识。

3.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解决我国当前存在的文化问题的需要

一个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文化。我国当前存在的文化问题突出表现为“六无”现象:一是文化无根,传统文化断裂,马克思主义危机;二是文化无魂,魂飞魄散,碎片化、物化;三是文化无序,道德失范、社会脱序;四是文化无力,缺乏凝聚力、吸引力和创造力;五是文化无声,理不屈而词穷,话语权很小;六是文化无信,信仰、信任、信心危机日深。这些现象导致历史、价值观的缺失。例如,大禹婚外情被臆断出来,孔子私生子身份被揭露出来,关公好色的本性被推断出来,司马相如包二奶被设想出来,李白、李清照喝酒等,历史在所谓的通俗化中日益庸俗化。因此,我们必须完成价值观重建的任务。

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深刻反映了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精髓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也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个人层面上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了奋斗的目标和任务。

1.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深化教育工作

教育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阵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创新宣传方式。广泛运用新闻媒体、互联网等传播载体,运用形式多样的社会宣传,运用贴近实际的教育实践活动,运用先进人物的示范引领,运用遍布各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运用各具特色的文艺作品,运用丰富多彩的出版作品,源源不断地推出原创性的文化作品,并且有一个强大的文化产业来传播和营销其价值观和文化作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更好地走进群众、深入心灵,转化为社会的群体意识和人们的自觉行动,形成自己一套独立的核心价值体系宣传平台。有利于凝聚起全国人民的精神力量,并在价值输出上占领制高点,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员领导干部要自觉践行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主力军作用和青少年的生力军作用,充分发挥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社会知名人士、公众人物的独特作用,带动全社会共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伴随这种表率和引领,社会风气也会随着主导的引领而逐渐向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落地生根。

3.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要加强制度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赖于制度的改革创新与健全完善。只有锐意改革创新,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法治、公正以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制度体制机制之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支撑和可靠保障,才能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实现、维护、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也才能真心认同、热烈追求和忠诚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衷心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实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价值追求,并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而制度的规范作用对于人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内在品性也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人们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敬畏规则,信任规则,遵守规则,久而久之,就会将制度的外在约束内化为内在的道德自觉和自身的道德品性。

参考文献

[1]管子・牧民.

[2]共产党宣言.

[3]王晓晖.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求是,2012(14).

社会主义价值观范文第4篇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相距仅仅六年,二者的时代背景、最终目标与本质等都有相同之处。

(一)提出的时代背景相同

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以及社会转型期思想的多元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的时代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整个世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全球化时代。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就是文化的全球化,客观来看,这是一种必然趋势。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的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相互融合。文化之间的激荡与碰撞,人们就需要思考自身文化的优势与劣势,思考如何传承自身优秀传统的文化,如何吸收借鉴有益的外来文化,抵制外来不良思想的侵蚀,如何形成引领社会思潮、整合社会上存在的多元的文化与思想的一种思想体系或价值观,从而发挥其引领与指导作用。

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伟大的三个改变,中国社会再次进入转型时期。转型期间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所带来的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无疑给整个社会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精神活力,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之一。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当如此之多、不尽相同或彼此不可通约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同时共存时,没有使个体的日常生活变得井井有条、安然有序、淡然笃定,相反使有些人茫然不知所措。因此,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对大众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的工作任务迫在眉睫。

(二)本质属性相同

从根本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和体现,它们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识的作用就是用于指导实践,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思想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思想对事物有阻碍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均是对优秀历史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均是对时代主流精神的概括与抽象,能够整合社会多元思想,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意识形态。对引领社会思潮、形成良好社会风尚、构建和谐社会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最终目标相同

整合社会多元文化思想,构建和谐社会是二者共同的目标。

首先是整合社会多元文化思想。在社会转型时期,由于利益格局的变动,人们的思想也变的多元,甚至产生冲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高就是为了应对这种不良趋势,整合社会多元文化思想,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其次是构建和谐社会。十六届六中全会中谈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行,需要有统一的思想意识,有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不管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们的道德水平高,思想觉悟高,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提高人民的幸福感与归宿感,让人们在感受物质的极大丰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精神的愉悦。

(四)建立的根基相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同根基。2014年2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提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历史具有继承性,文化也具有继承性。一种思想体系或价值观的形成总是与其历史的文化息息相关,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和根基。

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二者有着不同的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处于核心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一定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精神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了国家社会形态的方方面面,体现着意识形态的内容和性质,进而也体现着整个社会思想体系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与概括,三个“倡导”明确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表达。它更加符合大众化、通俗化的要求,便于阐发、便于传播,强化了教育引导实效。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既有内在关联性,又各有侧重。从某种角度上说,二者是表象和内容、外延和内涵的关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只有将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统一起来,才能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制度安排和实践运动提供科学、完整的依据。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启示

正所谓善于总结才会有大的收获,通过对比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现实生活,有以下实践启示。

(一)厘清内涵,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

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明确二者的关系是首要任务。唯物主义认为要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其本质,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全面把握事物。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就要先厘清二者的基本内涵,探究其产生的原因与时代背景,探究其产生发展的整个过程,探究其目标与作用。明确二者的关系是关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相距仅仅六年,在名称上也很相似,没有仔细琢磨思考的人就容易将二者混淆。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等,对于普通民众了解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至关重要。

(二)加强宣传,让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正确而充分的宣传让社会成员更易认识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被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才能为人们所自觉遵守和奉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加大研究和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使其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使人们时刻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染和熏陶,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观念,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让“社会主义荣辱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思想随处可见,人们可以随时可以用这些主流思想衡量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为,以约束自己的行为。

(三)是建立健全社会奖惩制度的依据

制度建设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小平同志有一句名言:好的制度能让坏人干不了坏事,不好的制度,能让好人变坏。这句话深刻体现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每一个人都需要有一种行为标准来约束和衡量的自己的所思所想,整个社会也需要一定的奖惩制度来激励人们恪守诚信、关爱他人、遵纪守法等。因此,社会奖惩制度必不可少。社会奖惩制度是一种外在的形式,它需要丰富且切实可行的内在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我国社会的核心思想,既包含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既内涵丰富,又通俗易懂,简洁明了,可作为社会奖惩制度的重要依据。

(四)重在推动人人参与、人人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践行。正所谓将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唯有真正的转化为实践,才能发挥其生命力和指导力,才能掷地有声、落地生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重要的就是实践,而且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部分人的实践,而是中国社会每一个人的实践,即人人参与,人人实践。只有人人实践,坚持知行合一,才能最终达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才能更快的构建起和谐社会,才能提高国家的软实力,伟大的中国梦也才能更快的实现。

社会主义价值观范文第5篇

【关键词】价值观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现实需要

核心价值观体现着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精神内核,培育核心价值观是巩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必然要求。历史已经反复证明,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政治统治秩序总是极力维护和巩固其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等核心价值观,维持着资产阶级在西方国家的统治。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已建立起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必然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

历史一再证明,社会的和谐与繁荣需要多种价值观念同时并存,但其中必须有一个核心价值观。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开放的扩大,我国社会的意识形态日趋多样化。同时,国际政治斗争更加复杂,东西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激烈,西方敌对势力凭借其经济和科技优势依然在全球范围内大肆推行其政治霸权和文化强权。其对我国所实施的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不断加强,且内容日益宽泛,形式更加多样。而在国内,我国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的多样化必然导致思想观念多元化和价值观念多样化,消极落后的价值观利用互联网进行传播,对网民,尤其是对广大青少年造成冲击和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批判错误的价值观念,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必定有助于进一步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渗透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攻坚阶段和关键时期,社会意识更加多元,社会价值取向更加复杂多样,非主流意识和主流意识相互交织,先进意识与落后意识同时并存,这就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凝聚社会精神力量。

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

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需要一代新人来推动和实现,而一代新人的培养需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经历了3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后,中国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历史洪流。社会转型必然导致社会分化,诱发社会躁动。而中国社会自1840年开始出现的社会破裂这一历史悲剧为今天的人们提供了重要借鉴:如果中国社会不能维持稳定与和谐,那么中国社会不但无法继续前进,而且以往的发展成果也会迅速消耗殆尽。因此,如何保持中国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就成为一个带有根本性的现实问题。社会和谐有两个基本纽带,一个是现实利益,另一个是价值观。关于利益与社会和谐的关系,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学术界都已经有了非常清醒的认识,社会科学工作者围绕这个问题做了大量研究,提出了通过调整和改善利益分配格局的对策。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我国社会结构转型步伐加快,我国社会出现了价值多元化和核心价值观边缘化的趋势,特别是多元价值观的矛盾冲突和相互碰撞导致共同信念淡漠、社会凝聚力下降,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申核心价值观的话语,以此实现对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的引导。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经济、政治、文化好比社会机体上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三个齿轮,他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经济、政治和文化更是密不可分。实践证明,一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与全面进步,至少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经济发展,二是政治进步,三是文化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源的开发。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肩负着极其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四有新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文化软实力作为综合国力的一部分对我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要内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民族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主要来自于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但当前,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我国的发展中大国地位还不相适应,加之西方思想文化对我国的渗透和影响在不断加剧,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一个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共产主义思想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目标有多种阐述,包括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而协调的发展。马克思强调了全体社会成员的智力和体力在生产过程中的多方面地、充分自由地、协调地发展,给人的全面发展描绘了一张目标蓝图。马克思特别指出,人应当是一个“完整人”,全面发展的人。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中,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价值观培育,继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列宁、斯大林、和许多马克思主义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都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全面的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不仅是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根本性保证。

人的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物质生活的全面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来说固然重要,但是,作为标识着人的全面发展状况和程度的只能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离开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关注,就没有人类追求自身全面发展的全部思想史,进而也就没有人类追求自身全面发展的全部实践史。离开人的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就谈不上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具体体现为人的精神需要的满足、精神世界的丰富和精神力量的增强。价值观在人的成长和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价值观支配着人的追求、思维、行为和情感方式,价值标准决定着主体对于人生感性和理性的体验和信仰,正确的价值选择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人的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既要靠自身的修养,又要靠外界的教育。通过培育人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自然、人类和社会,使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价值信念和价值理想。

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开展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的重要方面,它担负着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使命。当代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归根结底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与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斗争。因此,培育人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关系到党能否在意识形态领域牢牢掌握主导权,以及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重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是做人的工作、做人的精神世界的工作,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职能,而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职能的实现从根本上来说要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念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念、基本职能和基本理论,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梳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历史,探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原则、途径和方法,有助于深化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能够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且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完善和实践发展。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于凝聚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共识和精神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