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体育教育

社会体育教育范文精选

社会体育教育

社会体育教育范文第1篇

社会体育

也称“群众体育”、“大众体育”。厂矿、企业、事业、机关的职工,以及城镇居民与农民,为达到健身、健心、健美、娱乐、医疗等目的而进行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身体锻炼活动。按区域特征分有:城市体育、乡镇体育、农村体育;按年龄分有:婴幼儿体育、儿童少年体育、青年体育、中年体育和老年体育;按性别分有:女子体育、男子体育;按职业分有:职工体育、农民体育、军人体育;按健康状况分有:正常人体育、残障人体育;按活动场所分有:家庭体育、社区体育、企业体育等。

休闲体育

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人们在闲暇时间以增进身心健康,丰富和创造生活情趣,完善自我为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特点是具有自由性、文化性、非功利性和主动性等。对增进健康、强健体魄,预防疾病与康复,提高文化素养与精神文明建设,丰富生活内容与加强人际关系,以及促进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形成等都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民族体育

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各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带有显著民俗特点,以健身、防身、娱乐为主要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往往以其悠久的历史,动人的传说,瑰丽的色彩和独特的情趣反映了各民族的生活习俗、文化特点、道德风尚和宗教信仰,是各民族政治、文化、生活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具有传统性、集会性、节庆性、游艺性、风俗性、表演性等特点。

民间体育

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有鲜明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性的身体锻炼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自娱自乐,多数项目不受时间、地点、器材的限制。具有娱乐性、趣味性、民俗性、游戏性、表演性、节庆性的特点。

城市体育

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在城市开展以健身、休闲、娱乐为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其主要作用是有助于市民建立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在我国,城市体育正向社会化、社区化、家庭化、设施配套化、活动内容多样化和高档化方向发展。

农村体育

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在农村开展以健康、休闲、娱乐为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主要特点是:活动项目多样化、乡土化,活动时间农闲化,活动形式分散化。

乡镇体育

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在乡镇开展以健康、休闲、娱乐为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在我国,主要作用是以其辐射作用促使农村体育网络化,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

婴幼儿体育

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对出生1个月至学龄前的婴幼儿进行的身体锻炼活动。目的是促进身体正常发育、机能协调发展和身心和谐,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发展基本活动能力。要选择适合婴幼儿生理条件的各种户外活动,充分利用空气、阳光、水等各种自然因素;对活动场地、服装、设备。器材和项目等的安排要以安全、卫生为原则;合理掌握活动的生理负荷,一般以中等强度的有氧代谢为主;教法手段要生动活泼、有趣、多样化,活动组织游戏化。

儿童少年体育

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对7—18岁儿童少年进行的身体锻炼与教育活动。以身体运动、卫生保健为手段,有学校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外体育活动等多种组织形式。目的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培养体育能力,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青年体育

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对18—25岁的青年进行的以健康、娱乐、休闲为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这一年龄阶段是身体的成熟期,要充分发挥其身体的潜在能力,学习和提高体育的技术、技能,发展身体素质,掌握未来从事职业所需的身体活动能力和体能。

老年体育

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对老年人进行的以增进健康、延缓衰老、防治老年性疾病,丰富晚年业余生活为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要根据老年人的健康、体力状况和兴趣来安排活动内容;锻炼时要注意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安全卫生和因人而异;不要做憋气、速度太快或猛然使劲举起重物,以及突然蹲下

或低头等动作练习;应避免剧烈的对抗性竞赛。此外,定期的医务检查并指导参加者日常的自我医务监督,是开展老年体育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女子体育

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对女性进行的以健身、健心、健美、娱乐、医疗等为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按其不同时期的不同生理特点可分为:青春期体育、怀孕期体育、产后期体育、更年期体育等。

职工体育

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在工商、企事业、机关、团体等职工中开展的体育锻炼活动。目的是提高职工健康水平,调节情绪,增强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和防止职业病。以职工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和适合职业岗位劳动特点的各种有益于健身和娱乐的锻炼项目为主。形式有工前操、工间操小型多样的锻炼或竞赛活动、简易运动会等。

残障人体育

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对身体残疾或精神障碍者进行的身体锻炼活动。帮助残障人解除身体上、精神上的痛苦,锻炼掌握各种生产和生活技能,增强自信心。锻炼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坚持户外,健残兼顾,注重实效,持之以恒。

聋哑人体育

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对双耳听力丧失、听觉障碍、不能说话或语言障碍者进行的身体锻炼活动。目的是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健康,获得健康生活的乐趣。主要特点是以直观形象的演示,结合手势、口型等方法进行指导。

盲人体育

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对视力丧失以至全无光感者进行的身体锻炼活动。目的是提高机体的灵活性,触觉的灵敏感,发展听觉以补偿视觉的缺陷,提高定向、平衡能力和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活动前要让运动员熟悉运动场地。活动中结合采用辅助设备器材,以声音和触觉为导向是主要特点。

肢残人体育

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对四肢残缺或麻痹畸形而导致运动系统功能不同程度丧失或障碍者进行的身体锻炼活动。目的是增强残疾部位的血液循环和营养供应,避免残疾部位的肌肉萎缩和神经坏死,提高生理机能,改善残疾部位的畸形状态等。锻炼时要充分发展和锻炼健全肢体,加强残疾侧尚存肢体的锻炼,使补偿薄弱环节与促进身体全面发展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从而提高锻炼效果。

智障者体育

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对脑器官损伤引起认识活动的持续障碍、智能明显低于常人平均水平者进行的身体锻炼活动。目的是促使其身体得到正常发展、增进健康、增添生活乐趣,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社区体育

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由社区居民自主进行的简便易行、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多样的身体锻炼活动。具有自主性、公益性、多样性、有趣性、服务性等特点。对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交流邻里感情,改善人际关系,促进社区繁荣发展等都有重要意义。

企业体育

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在企业中开展以健康、休闲、娱乐为主的身体锻炼活动。形式有工前操、工间操、小型多样竞赛和简易运动会等。是建设现代文明企业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振奋企业精神,增强企业活力和劳动者身体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

社会体育指导中心

中国社会体育的组织领导机构之一。是领导、组织、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群众体育组织。主要职能是健全社区体育组织的有关规章制度,制订社区体育发展规划,科学地组织社区体育活动,以及组织社区体育骨干的业务学习,开展社区服务,提高居民文化素养,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等。

社会体育指导员

中国开展社区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者。从事体育基本知识、技能传授,指导锻炼活动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属非职务性,具有社会服务性,工作对象广泛的特点。主要职能是组织和带领居民参加体育活动,指导居民科学健身,有效地提高锻炼效果,引导和帮助居民进行合理的体育消费和投资。

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制度

社会体育教育范文第2篇

现代高校体育教育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的现象:大多数高校学生对体育课热情不足,业余时间也多为室内活动,很少有自觉进行室外体育锻炼的群体。体育课堂教学极为被动,大多数学生不愿意积极配合老师参与体育学习活动。这些不良表现最终导致的体育教育结果表现如下:

(1)近年来大学生身体素质状况每况愈下。分析1989~2012年以来我国的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不难发现其变化趋势,在体型方面,肥胖率、近视率逐年增加;在运动素质方面,短跑、长跑及立定跳远都出现了逐年下降的现象。

(2)过紧或者过松的教学组织,使得体育教育的外延功能难以体现。前文提到,除了增强身体素质这一最基本的内涵功能以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体育教育还拓展和延伸了精神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两大外延功能。然而,在实际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常常因为教学组织过松或过紧阻碍了体育教育功能的全面发挥。一方面传统教育方式以教师为教学主体,侧重于体育技能的简单模仿和反复练习,忽视了对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主动探索知识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散漫的“放养式”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下,学生缺少老师的管制,容易出现静多动少、闲话聊天多体育讨论少的状况,此类教学组织法最终结果就是学生没有学到真正的体育知识,更罔论实现体育教育的全面素质提升。

2高校体育教育功能缺失的社会渊源

体育对于青少年来说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是极为必要的课程。步入高等教育阶段后,与以前的教育阶段相比较而言,学习压力有了一定程度上的缓解,获得体育教育知识的途径和渠道应该更为丰富,然而体育教育却难以实现其应有的功能,究其社会原因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长久以来,大多数学校因为中国高考制度的原因,文化课的地位远远高于体育课这类“鸡肋课程”,为了增加文化课的教育时间,有些学校经常把体育课“充公用”,堂而皇之的拿来上语、数、外等其它科目,甚至在高三阶段直接不开设体育课。因此,造成了在初级阶段教育时体育教育被严重忽视的情况。虽然国家教育部一直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号召全面素质发展,然而当前中小学极度重视文化课程忽视其他素质培养的现象没有丝毫缓解的趋势,这种文化课程为本的思想充斥着我国的初级教育阶段的整体模式,补习班、熬夜写作业等现象在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久而久之,学生内心渴望体育,而现实的教育制度却让学生不由得不放弃体育,这一矛盾愈演愈烈,体育在初级阶段受轻视的地位没有任何改变,本来初级教育阶段是学生培养体育运动习惯,发展体育学习兴趣的高峰期,然而却不得不为文化课程让步,葬身在高考的“独木桥”之下。因此,大学生体质下降这一现象,不仅仅是大学体育教育制度不够完善、教育组织方法不合理的问题,更多的是因为大学生在初级教育阶段中,没有受到良好的体育教育,没有形成明确的体育锻炼意识和正确的体育学习知识,进而导致进入高校后没有接受体育教育的意识,在大学的体育教育中存在着长久以来积累下来的对体育课的排斥心理,难以真正用心学习体育知识和认真进行体育锻炼。

3将高校体育教育功能完成由实然到应然转变的几项建议

通过以上探讨的我们可以看出,导致高校体育功能缺失的社会渊源是来自多个方面的,其中主要责任归咎于高校自身的教学,故而,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出问题的根源和矛盾,并以此为问题的中心,针对性的制定解决措施,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根据以上问题,建议从以下几点着手处理。

3.1建立完善的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监控体系

众所周知,在当代教育教学中,很少有针对高校体育教育质量的制度出台,来对个方面进行约束。因此,对于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好坏只有教师本身最了解,在进行期末考核的过程中,成绩也受到体育教师直观因素的影响,并且对于当代高校体育的考核内容和形式而言,均具有单一性,考核的重点主要局限于简单运动技术的比划,因此,学生要想取得较好的成绩也相当容易,但是却达不到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同时在社会适应性和心理健康状况上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并且当一学期的体育课程结束之后,也不能对学生的心神发展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验证。基于此,作为高校而言,必须建立较为完善的目标监控体系,为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保驾护航,并以此为契机,对学生学习前后心理极其身体等各方面的变化进行系统的评估,保证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并且还能够督促高校体育教师不断地用心教学和创新教学。

3.2提升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业务水平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为了使学生的发展能够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就要求了老师必须具备过硬的素质和能力,这里的能力所指的是教师专业的业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即不能将组织教学模式、方法滞留于传统的理念中,更不能不重视高校体育教学,产生随意放养的心理。由此可见,加强高校体育教师专业业务水平以及综合素质的培训至关重要。在培训的过程中,应将思想品德教育作为首要内容,其主要原因是它能够对高校体育教育者的心理动机产生绝对的影响作用,同时使他们热爱并重视这份职业。目前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创新型体育教师,他们将体育教学的理论知识不断地丰富,但是却停滞不前,不能够将理论与实践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并且由于惰性心理的影响,致使在监督上不严,对学生持放任自流的心态。

3.3将意志品质以及个性心理的发展教育功能逐渐强化

对于当代高校学生而言,在家庭中多以独生子女的形式存在,因此,在进行高校体育施教的过程中,必须充分的考虑当代独生子女的个性与意志品质特征。进而促进学生意志品质以及个性心理的发展。目前,这两点也是世界各国所关注的重点内容,并借此来形成国民品格,塑造儿童个性。同时,体育教育本身而言,也具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增强社会适应性的作用。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对体育教育的重视度已从小学体育开始,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能力以及坚韧不拔的品质。使学生在磨练与锻炼中健康成长,因此,我们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也应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教学模式和手段,促进学生意志品质以及个性心理的发展。

4结语

社会体育教育范文第3篇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浙江省全民健身条例》,充分整合和利用学校体育资源,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健身需求,现就学校现有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为出发点,以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和生活品质为根本目的,切实加大学校体育资源向社会开放的力度,加快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让居民能就近方便地健身、娱乐,实现学校与社会“共赢”,推进我市省体育强市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开放范围

学校体育设施面向社会开放应遵循安全有序的指导原则,坚持在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前提下逐步开放。首批开放学校为:实验中学、城北实验中学、百官中学、春晖外国语学校、城东小学、阳光学校、华维文澜小学、实验小学、百官小学、鹤琴小学、师范附小、滨江中学、滨江小学。待条件逐步成熟后,再分批公布其他体育设施开放学校,原则上到2009年底前,全市中小学校体育设施都要向社会开放(其中普通高中、职业学校、市聋哑学校、少体校和教师进修学校实行预约开放)。

三、开放安排

1、开放时间。为避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育工作,在学校正课时间(一般是周一至周五),采用定时开放形式,原则上开放时间每天不少于2小时;在节假日期间(含寒暑假),除学校有大型活动安排以外,每天开放时间不少于4小时。具体时间由各学校确定,并报经市教体局同意后张榜公布。

2、开放场所。开放学校的室内外场地(包括田径场、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室内乒乓桌、室内羽毛球场等)原则上应向社会开放。具体开放范围由学校确定。

3、开放管理。有关乡镇(街道)和部门单位要高度重视并协同做好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后的日常管理工作,建立相关管理工作小组,具体协调处理开放活动中的有关问题。各开放点要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包括管理协调小组工作制度、例会制度、会员卡办理方法、活动登记制度、开放日志等。

4、有关费用。学校体育设施开放不以营利为目的,开放活动中涉及水、电及其他消耗的,由市财政定额补助,原则上城区学校1万元/年,有室内场馆的城区学校补助4万元/年,乡镇中小学校0.5万元/年,有室内场馆的乡镇中小学校补助2万元/年。乡镇(街道)和社区根据实际情况也应适当给予经费补助。在活动期间,属人为损坏活动设施和器械的,应照价赔偿。

5、宣传引导。有关乡镇(街道)要积极做好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宣传引导工作,教育广大市民自觉遵守各项规定,爱护学校的公共财物,组织辖区群众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四、职责要求:

(一)市教体局

1、掌握全市学校设施对社会开放的基本情况;

2、对学校体育设施开放提出指导性意见,协助乡镇(街道)协调处理学校体育设施开放中的有关问题,制订考评办法;

3、积极鼓励志愿者参与开放场地的管理工作;

4、汇集各单位资源开放实施细则、管理制度、开放项目、管理小组成员名单等资料;

5、定期组织召开开放学校信息交流会和总结交流会;

6、对学校体育设施开放工作进行考评。

(二)市财政局

做好学校体育设施开放工作经费补助预算,并及时下拨有关经费。

(三)市公安局

协助做好辖区体育设施开放学校开放时段的安全保卫工作。

(四)乡镇(街道)

1、成立乡镇(街道)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管理协调小组,负责协调处理本乡镇(街道)开放活动中的有关问题;

2、全面落实所辖区域内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有关要求和具体事项,提高辖区内体育资源的利用率;

3、协调开放学校与周边社区(行政村)的关系,做好宣传、发动工作,提高社区(行政村)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教育居民自觉遵守活动规则,文明活动,在保证不影响学校教学、环境卫生和人身安全的情况下参加体育活动,使开放工作有序、有效、和谐、安全。

(五)开放学校

1、落实专人管理开放工作,学校门卫和管理人员要做好管理工作,将活动情况记入开放日志册;

2、在学校门口明显位置悬挂“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告示牌”;

3、落实专人加强对学校体育设施的日常检查和保养,及时维修被损坏的设备、设施。

(六)社区(行政村)

1、教育锻炼群众注意运动安全,不搞危险性高难度动作,遵守开放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爱护活动场所的设备设施,注意个人卫生习惯,不带有果壳的食物进入活动场所,不在活动场地大声喧哗,保持活动场所的文明、整洁和有序;

2、加强与开放单位的日常联系,及时妥善处理锻炼人员与开放单位之间可能产生的矛盾,维护双方合法权益。发生重大问题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反映,并采取措施,以防事态扩大;

3、建立健全会员准入制度,负责做好居民(村民)活动登记和准入证发放工作,要求参加活动人员在开放时间内凭证进入场地开展活动;

4、落实保险公司,引导居民(村民)参加“意外人身伤害险”的保险工作。

五、考核奖励

市级将组织有关部门不定期对学校的开放工作进行检查,并于每年12月下旬依照工作要求进行考评(考评办法另订),并根据考评结果,分别给予一定数额的奖励。

六、有关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工作是顺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多元化群众体育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各有关单位要充分认识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高度重视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工作,有效缓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和群众健身场地设施不足的矛盾,为市民提供就近方便优质的体育健身设施。

2、明确职责,密切配合。学校体育活动场地向社会开放是一项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综合性工作,各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单位要根据各自职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要通过电台、电视台、报纸、网站等新闻媒体,宣传开放工作,努力形成社会关心、群众了解、领导支持的良好社会氛围,使学校体育设施开放工作健康、持续开展。

社会体育教育范文第4篇

(一)核心价值观内涵

我们将人类生活主体的基本需求与客观事实所能提供的供给是否能够实现对等,以及在对等方式的实现上进行物质以及精神层面的考量和分析,研究其在个人和社会阶级中所能产生的意义称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其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方面的内容。只有将上述的几个方面的内容加以联系和辨别就能够在思想上对于核心价值观形成一个有机的认识整体。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1.我国各族人民进行积极向上的日常生活的思想源动力就来自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个共同的思想信仰将整个国家,整个民族凝聚在了一起。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一切事物展开和成功的基础,更是我们在困难时的精神支柱。而以总书记为代表的党中央则提出了社会主义更具体的目标,即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促进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2.整个民族精神的升华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们国家具有深远的历史沉淀,具有优秀的文化精神传承,经过千百年的洗礼,所遗留下来的都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精髓所在,其中构成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爱国主义精神,不屈的奋斗意志以及不竭的开拓精神。我们对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在当代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加以体现的。虽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但是这四个部分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彼此之间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缺一不可,进而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也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础所在。

二、体育的社会育人价值体现

(一)具有培育人公平竞争意识的价值

在体育比赛中必须坚持人人平等的原则,任何人或者任何组织都不应在打破平等的前提下开展体育比赛活动。这种人人平等的精神也应当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说体育是以竞争为前提的,但是竞争的前提是公平,对于违反公平的行为都将会受到惩罚,而公平主义原则也将会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

(二)具有培养人进取精神与创新理念的价值

体育是需要发展的,是需要不断向着更高的层面去进步,只有人们永远不满足于自己当前所取得的成就才会不断地拼搏和进取,为下一个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在体育运动中没有最好,只有更强,因此更高、更快、更强成为了体育发展的目标,运动员的信息也在不断的超越中不断增强。而对于竞技类的体育活动来说,只有不断地创新,提升动作的难度才会赢得成功。创新是体育运动最好的保鲜剂。大家都应当在现有的基础之上,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断地提升体育运动的技术难度,推进体育运动的不断发展和壮大。

(三)具有培养人责任感与团队精神的价值

对于集体项目来说,只有每个人切实担负起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才能够取得团队的成功。我们以篮球运动为例,场上的五个人都应当投入到进攻和防守之中,个人的表现往往决定着整个球队的胜败,当最终的结果产生之后,一切都已不再能够挽回,因此,每个队员都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意识,严格控制自己的行为,对于自己应尽的责任必须承担,坚决不允许因为个人的差错造成整个集体失败。在日常的学生和生活中,我们往往很难体会到这种团队协作的重要意义,而这种牺牲小我,顾全大局的精神,恰恰是当前构建和谐主义社会最需要的东西。

(四)具有培养人品德意志的价值

人类开展体育运动的意义在于它很好地展现了人类的意志力以及能量。体育活动是建立在付出的基础之上的,从事体育活动的人必须不断接受各种挑战,这是对于人的意志和身体不断考验的一个过程,体育活动者在体育运动中不断地超越自我,体验着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这样使人的意志和信念得到了极大的磨练,能够进一步完善人的道德意识和人格修养,只有个人素质和品德修养都能够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准的人才能够担负起大的责任。基于此,应当鼓励人们积极地参加体育活动,进而提升人的心理愉悦度,稳定个人情绪,让人保持开朗乐观的性格特性,做到热爱生活,热爱社会,保持积极性上的奋斗心态。另一个事实也证明,即积极参加运动的人很少会因为心理问题而自杀。

三、当前体育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审视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背景下所展开的思政教育也变得更为复杂,即已经由过去的单一的思政教育转变为现在的集政治,经济和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教育。另一方面来说,社会多元化和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也呈现出了多种形式,当前体育教育核心价值观的欠缺表现如下:

(一)缺乏核心价值教育系统

理论只有以理性和非理性的双重角度展开思想道德的教育工作,才能够让思政教育发挥真正的作用。通过调查我们不难发现,当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完整地体育道德教育理论,更不可能在体育教材中插入一些思想道德的教育内容,因此教师也难以将体育教育和道德教育融合在一起开展教育。现如今,我国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对于专业课以及文化课程的教育比较注重,而对于德育教育却不够重视,对于体育的教育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主要集中在体育技能的培训,而对于个人素养的提升却不做过多关注。即便是当前有部分学校已经提出了加强体育思想道德的培养,但是这一目标太过宽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难以实际操作,更不可能和真正的体育教学融合在一起。所以说,实现体育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完美结合还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二)忽视学生核心价值观

教育的表现特点当代青少年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对自己的未来也充满了希望,但是由于受到了社会发展形式转变的影响,呈现出了两种不同的思想道德的发展趋势,即:成才意识和从众意识,在成才意识的约束下,学生不断地加强自我约束,进行创新,将自己塑造成为可用之才;而从众意识是一种社会公德以及自我控制不断削弱的体现。然而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对于两种思想道德形式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学生的教育也只是停留在表面,所以说,实现德育目标就变得更加困难。

(三)忽视学生思想发展的内需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而当前学生的生存环境和思想意识都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当前的金钱社会的影响下,学生的唯利主义思想日渐严重。将思政教育和体育教育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正常的体育教学中除了向学生传授正常的体育知识之外,还要根据学生发展的切实需求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基于此,教师应当抓住学生的内在需求,在迎合和引导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以最高效的方式完成体育教学工作。

(四)忽视课程的体育精神培养

当前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目标过分地关注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严重地忽略了体育活动的本质,许多的传统体育项目着重于对人体育精神的培养,而在当前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都已经被淡化。学生的体测结果逐渐降低,人们的吃苦精神逐渐弱化。而根据国家体育总局2014年公布的学生体测结果得知,在19-22岁之间的学生在爆发力,力量以及耐力等方面都极大地下滑,肥胖率却在不断增加。基于此,提升当代学生的个人身体素质已经是体育人最迫切的任务,而对于课程的改革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

四、体育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对策

(一)针对体育教学的特点

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我们都知道,体育运动是体育教学的重点,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目的地促进学生对于事物解决的协作意识,让学生理解互相尊重的重要性,增强集体意识。教师可以根据体育运动激烈的对抗性来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带领大家观看体育比赛,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拼搏主义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而集体性则是体育运动的另一个主要性质,可以通过观看一些团体类项目的比赛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挖掘体育教材的丰富内涵

培育学生时代精神因为体育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思想品德的教育,让学生树立不怕艰苦,迎难而上的个人思想意识,以一些学生喜爱的团体类体育项目展开集体协作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让学生加强彼此之间的关心和爱护。而一些较为困难的体育项目的练习则可以培养学生坚韧的精神品质,另一方面,我国一些传统的体育项目则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实施个性化体育教学

树立共同理想体育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心理,而不是培养专业运动员,加强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教育,根据每个学生的真实需求渗透德育教育,从而实现体育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共赢,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体育教育的观念和意识,树立共同的人生理想。对于一些不能正确理解体育运动的意义的学生,教师应当及时地进行讲解,只有让每个学生认识到体育运动的意义,才能够促进体育工作的发展。

(四)创新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将荣辱观教育和正常的体育教学进行有效的融合是大多数体育教师所面临的难题,这也是教师实现价值目标的追求。但是,科学的教学办法和较强的教学能力是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比如,在体育考试中,对于一些比较诚实的学生可以在成绩上进行适当地鼓励,并予以表扬,而对于一些弄虚作假的学生则应当在进行成绩处罚的同时还要进行点名批评。让学生将普通的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意识,并且能够自觉地遵守相应的制度和规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从自身做起,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荣辱观。

(五)拓展体育课程

培养学生体育精神大学校园应当同时具备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浓厚的体育活动氛围,让学生在学习文化课的同时加强体育锻炼,对于部分已经淡化的传统体育项目应当加以保留,鼓励学生在实际的体育活动中开发新的体育项目,不断磨练学生的个人意志力,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五、结语

社会体育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职业道德教育;转型发展高校;社会体育专业

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旨在加强一线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提高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中坚力量,近年来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均昭示着新时期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巨大社会需求。然而,目前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存在一定的问题,与社会需求“脱节”严重。新时期适应社会需求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核心逐渐聚焦于“实践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上,然而却忽视了人才培养中的职业道德教育。新时期,高素质、高水平的应用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首先应当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从而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因此,探讨新时期我国转型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转型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

指出:我们一定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是道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转型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的社会体育工作者即将奋斗在指导、管理的一线,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平高低直接关系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体育事业的发展,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2016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的《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注重人才培养,强化智力支持是体育产业迎接重大战略机遇的主要措施。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积极发展健身休闲运动产业。这些政策的给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体育产业发展重要的生力军。因此,如何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社会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是摆在我国转型高校面前的重大研究课题。为突破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需求脱节的困境,学者们提出“市场需求导向”和“职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普遍认可。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表明,契合新时期社会需求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走上了“职业化”道路[1,2]。然而职业化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职业道德教育,且职业道德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职业化发展,职业道德教育也将势在必行。有学者指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思想存在不足,没有在培养思路上做好让学生选择并愿意终身从事社会体育工作的顶层设计[3]。而职业道德教育却可以有效改善这种情况。因此,重视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既是满足新时期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重要保障,也是突破社会体育专业发展困境的重要手段。

2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职业道德教育历来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本科院校由于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一般都是通过开设公共基础课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以实现学生的基本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却鲜少提及职业道德教育。近年来,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普遍开展,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教育中会涉及到职业道德教育,然而基本上都是泛泛而谈,难以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另外,通过“中国知网”以“体育专或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为主题进行文献搜索,查阅不到任何相关资料。由此可看出,目前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部分高校意识到职业道德教育在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开设了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但教学内容却是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这显然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总体培养目标是不相符的。相关研究表明,从大学教育目标出发,道德推理课程在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中是缺失的,学生难以通过判断形成自己的道德观[4]。因此,职业道德教育还得注重实效性。另外,实践环节是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这也本应成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实施的关键时期。然而由于学校不重视,浪费了大好时机。实训、实习等实践环节均有相应的考核要求,然而由于不重视,基本流于形式。职业道德教育的缺失和不到位,直接带来了一些现实问题,如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毕业后缺乏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功利性就业、就业后离职快、频频跳槽转行、缺乏奉献精神、服务意识不强等。研究也表明,我国职业体育工作者对社会道德寄予了较高的期望,但道德行为却出现缺失[5]。还有常见诸报端的兴奋剂、假球、赛场上相互辱骂、斗殴等事件,这是职业道德水平不高的真实写照。这也给忽视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敲响了警钟。因此,重视和加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职业道德教育不容忽视。

3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3.1树立职业道德教育观念

顺应时展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社会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是我国转型高校的重要任务和使命。《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中将“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作为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由此可看出,道德教育是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居首位。而职业道德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应用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也不容忽视。同时,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职业化发展趋势,也要求加强新时期应用型人才的职业道德教育。因此,我国转型发展高校应将职业道德教育纳入新时期应用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并将职业能力强和职业道德水平高的应用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树立新的人才培养理念。这是也充分贯彻落实“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这是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实施职业道德教育的第一步,也是社会体育工作者职业道德培养的一个基础环节,将直接影响学生后继的择业、就业及整个社会的社会体育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3.2合理选择职业道德教育内容

转型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确定。第一,与时俱进,体现时代要求。目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而全球化又给传统价值观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因此,我们既要尊重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也要把握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以满足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职业道德要求,如爱国敬业、诚实守信、公正、平等、友善、竞争意识、效益意识、创新精神、协作精神等。第二,要有专业针对性。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是不同的。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主体不能仅限于高校教师(思政部教师和辅导员),而应当通过邀请行业权威、企业专家、用人单位负责人等通过讲座、授课、实践指导等手段一起参与,凸显行业特点,也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职业道德的重要性。第三,加强法制教育。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尤其是近年来大学生由于懵懂无知触犯法律而追悔莫及的报道不在少数。通过法制教育,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律思维,在道德层面形成基于是非观念的高层次的价值判断,能正确审视现实生活中违反职业道德的事件,便于他们远离在日后工作岗位上由于对法律的无知而偏离职业道德的行为。

3.3重视职业道德教育手段

转型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可以通过“课内+课外”模式实施。“课内”是指课堂教学,包括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这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课外”是指实训、实习环节和社会实践活动,这是职业道德教育重要的实践平台。课堂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认知水平,建立起道德情感,为学生提供将来面临职业道德问题时的解决思路。课堂教学中,除了讲授基本的道德理论和规范,还要充分利用案例进行教学,这是增强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教学方法。通过各种现实案例,不仅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和违反职业道德的危害性,起到示范和警示作用。同时,让学生参与到“案例”的分析、讨论中来,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职业道德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另外,专业课程教学中应当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使学生的德育和智育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不仅会做事,更是一个会做事的人。职业道德教育具有实践性和角色化的特点,因此,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实践环节不仅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和平台,也是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实训实习环节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工作情境中感受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性,并将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与企业文化对接。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学生亲身感受和理解职业道德规范,促进自身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因此,转型高校除了重视和加强实训实习期间的职业道德教育外,还应该多组织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参加如社区体育服务、群众体育工作、志愿者活动、体育赛事组织等与专业知识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增强大学生职业道德实效性的重要环节。这些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认同感,提升学生职业道德能力。

3.4构建职业道德教育评价体系

职业道德评价体系是实现职业道德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转型高校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评价应通过明确的评价方式、评价主体、评价指标等来实现。首先,职业道德评价方式不应仅由考试分数决定,还应当将职业道德表现作为职业道德评价的重要指标,如实训、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职业道德表现情况。其次,职业道德评价主体应包括学生本人、学校、企业3个。学生的自我评价,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教育。学校评价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和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激发学生的职业责任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企业评价是以行业职业道德评价标准来进行的职业道德评价,利于学生道德意识的提高、职业情感体验的增强和树立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再者,无论是实训实习还是各类社会实践,都应当通过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工作的职责和要求等,让学生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形成正确的判断能力,逐渐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另外,激励机制可以有效地促使学生将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内化为良好的习惯。因此,可以通过评优、加分、表彰等手段来提高职业道德在学生心目中的影响力。

4结语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同时又愿意全心全意为我国社会体育工作奉献、服务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才能充分满足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转型发展高校要充分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在培养高素质、高水平应用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强该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并将其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庹权.以职业为导向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J].体育学刊,2010,17(7):33-35.

[2]黄思敏.社会体育专业人才职业化培养的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5,5(14):150-151.

[3]梁旭鹏.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思想的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2012(S2):310-311.

[4]陈国强,翟丹.我国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反思[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12):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