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建设的重点

经济建设的重点

经济建设的重点

经济建设的重点范文第1篇

一、我区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总体思路

近期,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这不仅标志着“一带一路”框架下的第一个多边合作规划纲要正式启动实施,也为我区参与“走廊”建设指明了方向。未来一个时期,我区要紧紧抓住中央扩大内陆开放,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大历史机遇,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依托交通干线、口岸、城镇、园区着力提升基础设施水平、优化生产力布局,进一步完善我区在国家向北开放大局中联通蒙古国、俄罗斯的战略枢纽地位,创新同蒙古国、俄罗斯的各项合作机制,持续深化与两国的各领域合作交流。具体来讲,主要是在四个方面完善对外开放的整体思路:

找准定位:建成“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核心地带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区发挥了对蒙俄开放的先导作用,一些中心城市和口岸城镇成为了连接沿边地区与国内腹地的枢纽。目前,以满洲里和二连浩特为重要节点的两条欧亚大陆桥,是环渤海、长三角等东部地区通往欧洲最便利、快捷和安全的陆路通道,而且回程货源充足,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在打造中蒙俄经济走廊过程中,应当进一步充分整合我区自身优势,加快与蒙俄两国毗邻地区、国内周边省份及沿海地区在要素集聚、基础设施及经济一体化发展等方面形成良性互动。我区完全有条件成为连接俄、蒙与内地,集加工、贸易、中转和进出口服务为一体的经济走廊核心区。

明确战略:以“五通”为基本内涵,不断提升与蒙俄两国合作的层次水平

对于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落实,2013年9月访问中亚四国时提出要从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五个方面入手,逐渐形成跨国大合作的格局。我区在参与打造中蒙俄经济走廊方面,也要将 “五通”作为基本战略取向,不断深化与蒙古国、俄罗斯的全方位合作水平。不仅要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参与经济走廊建设的关键领域,以“通道经济”带动与蒙、俄两国沿线地区开展经贸合作;而且要继续深化现有的合作平台和相关机制,拓展新的合作领域,开启产业、金融等方面的共同发展之门;还要把沿线地区民众受益视作根本保障,让经济走廊建设真正实现惠民生、暖民心。

落实抓手:全力推进三座陆桥建设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连接中蒙俄三国的交通运输网络,是打造中蒙俄经济走廊需要优先考虑的战略重点,这方面,重点是要打通中蒙俄跨国战略通道的“大动脉”和“毛细血管”。具体来讲就是涉及这一地区的三座“大陆桥”。一是经满洲里至俄罗斯至欧洲的国际铁路大通道。在扩能的同时,还需要贯通满洲里至大连港、营口港的出海通道,形成海铁联运大通道;二是二连浩特、乌兰巴托、乌兰乌德至莫斯科的国际铁路大通道。围绕这条区域纵贯线,我区还需要继续“织密”东西部主要城市与其的联通能力;三是临河―哈密―阿拉山口公路、铁路大通道。该线从阿拉山口出境后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至欧洲有关国家。由临河沿包兰线向东在包头形成3个方向的出海通道,可以形成一条广泛联通我区周边省区新的欧亚大陆桥。

主动对接:启动中蒙俄双边和多边次区域合作机制

要按照的指示精神,在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打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主动在能源资源、生态环境、城市建设、科技文化、投融资、水资源保护等领域开展跨国界的次区域国际合作,以地方的实际行动和成效推动国家相关工作的开展。把资源开发与保护自然环境、改善当地基础设施、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结合起来,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结合起来,拓展合作的形式和内涵。大力推进经济、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等人文领域的常态化合作机制。营造互利共赢的开放合作局面和文明负责的形象。

二、我区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定位目标

一是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坚实的“支撑区”。“中蒙俄经济走廊”是我国目前提出并积极推进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计划设想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是从我国至欧洲波罗海战略方向的一条关键路径。建好这样一个联通欧洲、襟带中亚、纵深广阔的活跃经济带,有条件在使其成为本区域发展新动力的同时,沟通带动整个“丝绸之路经济带”涉及地区的经济增长,从而成为撬动欧亚经济一体化的中枢性平台。深度融入其中,也将使我区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北线当中的一个关键区域。

二是成为整合各类市场资源,互惠互利,推动次区域经济迅速成长的“增长区”。中蒙俄经济走廊涉及区域(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蒙古国全境以及俄罗斯西伯利亚联邦管区的12个联邦主体)自然资源条件极为丰富,产业互补性强,增长潜力十分巨大。不仅铜、铁、铝等大宗金属矿储量均十分可观、能源储藏量占世界总储量的25%以上,木材积蓄量、淡水储量和渔业资源也名列世界前列。区域内不断完善的现代交通网络和逐步建立的高水平贸易投资规则,将使整个次区域将逐渐形成一个超越国界的统一市场,使资源优势真正和欧亚大陆东西两端工业化地区的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使得经济走廊涉及地区成为亚太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极。

三是成为打消蒙俄两国顾虑,全面提升中蒙、中俄各领域合作层次的“示范区”。从建设只涉及三国部分领土的次区域经济合作走廊起步,逐步积累经验,不仅有助于在贸易投资便利化的互利合作中打消蒙古国、俄罗斯在对华交往中一直以来担心沦为我国原材料供应国的顾虑,使得经济走廊涉及地区的居民、企业和政府尽早享受到深化合作带来的“红利”,对俄、蒙两国形成“以开放促发展”的带动效应。

三、我区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点

“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最终落实,需要我们从区域资源禀赋特点和经济互补需求出发与俄、蒙开展深度合作,重点推进7个方面的工作。

(一)优先促进基础设施发展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铁路方面:一是加快干线扩能改造,积极推动国家以援建、合建等方式,加快集宁―二连浩特―乌兰巴托―乌兰乌德铁路复线建设和升级改造;二是持续推进塔本陶勒盖至甘其毛都、那林苏海图至策克、珠恩嘎达布其至毕其格图等蒙古国南部重点矿区通往我国境内的纵向铁路;三是加大协调合作力度,不断完善区域内、特别是中蒙边境两侧通往各自腹地的铁路网络。公路方面:重点延伸集宁―二连浩特高等级公路至乌兰巴托,直至乌兰乌德和伊尔库茨克。协调推进蒙古国“千禧公路”与我国及俄方公路网络进行对接。同时,不断完善我区自身的边境口岸集疏运公路体系,加快口岸公路建设力度。同时,研究开辟对蒙供电的新通道,实现蒙西电网与蒙古国电网进行“网对网”模式交易,通过输电配套参与蒙古相关能源和资源开发项目建设。重点打通经二连浩特、满洲里的出口光缆路由,借助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将我区打造成为“信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二)进一步加强口岸建设和海关、检验检疫监管合作

在外部协调上:一是通过与蒙古国就道路运输达成最终协定以及加快《中蒙俄三国跨境道路运输协定》的协商和谈判进程,不断优化完善中蒙、中俄之间在跨境运输和过境运输领域的合作协调水平。同时,持续推进我区与蒙古国、俄罗斯之间边境口岸的海关联合监管。在中蒙海关联合监管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动在三国之间的边境口岸统一《载货清单》等通过文件,实现监管文件的电子化传输和双向车辆放行的均衡化。内部整合上:通过促进外事、海关、边防检查、检验检疫等部门共同配合,形成合力,将国家便利运输委员会之前为配合大湄公河次区域便利运输合作取得的一系列协调成果推广到中蒙、中俄之间的便利运输合作中去。还可以通过不断扩大实施我区自身边境口岸绿色通道、快速通道、提前申报、预审价、预归类和原产地预确定、企业电子手册管理等便捷化通关措施的覆盖面。进一步完善无纸化报关的相关程序,完善预约查验放行制度,推动口岸铁路、交通及相关运输单位与联检部门通关执法指令信息的交换与共享,优化运输工具和货物的通关调度。

(三)加强产能与投资合作

比如在清洁能源生产输出领域,可以结合近年来我区在现代煤化工、新能源、光伏材料制造等相关产业装备技术和人才储备,适时向俄、蒙两国进行技术输出,鼓励推进光伏、风能等新能源行业企业“走出去”进军蒙古国、俄罗斯市场。再如在在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领域,我区既可以发挥好我区乳、肉、绒等农畜产品加工优势,鼓励支持伊利、蒙牛、鄂尔多斯、小肥羊等农牧业龙头企业在蒙俄设立生产基地,利用当地资源,进军国际市场;也可积极向国家申请,进一步放宽满洲里、二连等口岸粮食等农牧业产品进口品种和数量限制,以此带动我区农业企业到境外投资生产的积极性;鼓励支持企业在境外建设洗净加工等初级加工企业,采用技术措施使其达到进口要求,增加相关初级产品的进口规模。

(四)创新和深化经贸领域合作

目前在我区对蒙俄两国的贸易中,本地产商品层次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较为突出是我区打造中蒙俄经济走廊的一个重要的短板,亟需花大力气加以解决。未来我区可以依托内陆口岸、海关特殊监管区等基础平台,在沿黄沿线和赤峰、通辽等区内工业集中地带打造一批特色外向型产业基地。积极发展服装鞋帽、皮毛加工、电子产品组装制造等面向蒙古国、俄罗斯市场的出口加工产业。引导县域和园区外贸产业发展壮大,打造一批外贸强旗(县、市)和外贸重点园区。同时,加强口岸与腹地经济的有效对接,加快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工作,争取建成若干部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依托对俄、对蒙贸易,在乌兰察布、巴彦淖尔、通辽、赤峰等地规划建设一批规模大、专业化水平高的农产品出口基地。

(五)持续拓展人文领域交流合作

文化方面,就可以通过深入挖掘草原文化资源,与蒙古国、俄罗斯合作拍摄、邀请蒙俄演员参演等方式制作相关文化产品;还可通过扩大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蒙语频道在蒙古国的覆盖范围、提供国内优秀影视剧译作等方式进一步扩大我区传媒和文化产品输出。医药卫生领域,充分打好蒙医药这张牌,与经济走廊涉及地区联合开展蒙中医药临床研究,开展蒙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及蒙中医药服务贸易。教育领域,要发挥好我区民族教育的优势,探索与蒙俄共同创办更多更好的民族教育机构,包括各级各类使用民族语言教学、讲授专门课程、培养专门人才的学校。

(六)加强生态环保合作

加强同俄、蒙两国在防沙治沙和荒漠化治理方面的合作,合作加强天然草原保护和修复合作,共享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等成功经验,共同探索开展水资源规划、信息共享、技术交流等战略合作,共同推进中蒙、中俄界河和贝尔湖水体保护。此外,与俄、蒙两国探索在矿山环境治理,野生动植物保护、疫病防治,火灾联防等方面的合作,争取与俄、蒙两国在经济走廊建设的框架内建立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长效合作机制。

(七)领先推动地方及边境地区合作

经济建设的重点范文第2篇

中国经济报刊如何面对新形势、新媒体、新挑战,洁身自好,赢得和巩固话语权,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挥巨大作用,从而影响中国?

日前,中国经济报刊协会智库研究中心成立,印发了《经济报刊智库建设推进计划》。下一步,该中心如何打造高质量智库?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国经济报刊协会副会长兼智库研究中心主任卫思宇。

《西部大开发》:近年来,智库逐渐成为中央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您能简单介绍一下中国经济报刊协会智库研究中心成立的背景、意义吗?

卫思宇:在全球化背景下,智库在应对全球化挑战、为政府决策咨询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智库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应对国内外环境挑战、破解发展难题、回应人民期待都迫切需要强而有力的智库支持。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就明确提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又提出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 他就加强智库建设多次作出重要批示,为新形势下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中国经济报刊协会就建设经济报刊智库研究中心进行了深入调研。近年来,报刊协会历任会长紧密围绕国家治理,经济转型,积极建言献策,一批优秀课题及时转化为政府决策和政策。这些都为发挥智库作用、推进智库建设奠定了基础。

《西部大开发》:目前,中国经济报刊智库建设的水平是否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

卫思宇:总体来看,目前中国经济报刊智库建设还明显滞后,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还存在很大不足,主要表现在有分量、有影响的智库不多,结构不尽合理,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匮乏,高质量的、具有真知灼见的研究成果不多,提交的课题报告对重大决策产生影响还不理想。

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多种,根本原因是问题意识不强、联系实际不足、评价机制不健全、改革和支持力度不够。当前,要着眼解决经济报刊智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大力推进中国特色新型经济报刊智库建设,提高报刊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在前期调研基础上,我们经过将近半年时间的研究起草和修改完善,并征求多方意见,出台了《中国经济报刊智库建设推进计划》。该计划突出了改革、创新,突出了对经济报刊智库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的导向作用。

《西部大开发》:您如何理解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象征?

卫思宇: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面临着经济、能源、环境、生态、战争等大量全球性问题,综合国力竞争中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各类智库成为各国决策者在处理社会、经济、科技、军事、外交、文化等问题时所依靠的一支重要力量,为各国政府、经济组织提出研究报告、咨询建议以及预测分析,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功能和作用。

高水平、国际化的智库建设成为一个国家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的重要象征。据美国最新推出的《2013 年全球智库报告》,美国拥有1828个智库机构,且世界排名前10位的智库中美国占了6个,遥遥领先于世界上其他各个国家。可以说,今天美国的强大与它拥有世界上最顶尖的智库是分不开的,特别是与经济报刊智库分不开。

《西部大开发》:经济报刊在建设中国特色智库方面有什么优势?

卫思宇:从世界范围看,经济报刊智库通常在政策研究领域占很大比例。考察国外著名的智库,可以发现经济报刊与智库关系具备以下一些特点:

一是经济报刊内部可以形成多个智库。经济报刊智库多是在充分发挥基层研究优势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转化和推广的基础上形成的,我国有影响力的报刊均有多个优势研究领域,这些研究中心或研究所都可以生成智库。

二是经济报刊智库的强势研究领域与优势领域互为倚重,长期积累。报刊优势是报刊智库的深厚根基和依托。

三是从我国来看,中国经济报刊具有建设高水平智库的良好条件:一是人力资源集中,可以为智库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二是人才门类齐全,有利于解决综合问题。三是基础研究力量雄厚,可以为智库开展政策研究、战略研究提供丰厚的学术底蕴。四是对外交流和合作广泛深入,为开展战略研究和政策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网络。

《西部大开发》:我国经济报刊已有少量的研究机构,是不是都可以称之为“智库”呢?

卫思宇:目前中国经济报刊研究机构虽然有,但高水平的智库还不多,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与一流报刊智库有较大差距。中国经济报刊智库应具有战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和公共外交五大功能。

中国经济报刊智库不仅仅要建言献策,还要为国家发展提供前瞻性的战略研究成果,及时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良好的决策基础、研究资料和宏观政策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能引导舆论,特别是能够发出中国声音,这也是经济报刊的根本。

战略研究、建言献策、引导舆论和国际话语需要高水平的人才团队和科学研究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济报刊智库不是一个单纯的学术组织,但是,几乎所有的经济报刊智库往往都是以学术组织的形式出现的。经济报刊智库研究方向和成果的实用性,决定了经济报刊新智库与传统研究机构的差异。

经济报刊智库产出的研究成果不是主要通过论文等形式显现的,而是通过一种类似于政府采购的方式卖给政府或者企业,为政府、企业提供有价值的知识服务。在经济报刊智库建设中,如何评价智库水平,如何评价智库成果的优劣,不仅是经济报刊智库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国家传媒体制改革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西部大开发》:中国特色新型经济报刊智库应该具备哪些特点?

卫思宇:一是体现鲜明的中国特色,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立场观点方法,牢牢把握正确导向,既要有国际视野,学习借鉴各国智库建设的成功经验,又能立足基本国情,服务于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实践。二是体现经济报刊自身优势和特色,紧扣国家治理需求,明确主攻方向,充分发挥战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公共外交的重要功能。三是要有发展理念和组织管理方式的创新。通过深化改革,促进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区的优化组合,不断提高智库的创新活力。四是能拿出既有前瞻性、战略性,又有针对性、操作性的研究成果,成为治国理政决策的思想高地,形成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智库品牌。

人才是经济报刊智库的第一资源和建设核心,应立足中国经济报刊特点,以记者为核心,创新体制机制,打造经济报刊智库品牌。

《西部大开发》:推进中国特色新型经济报刊智库建设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举措有哪些?

卫思宇:中国特色新型经济报刊智库建设的总体思路是: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四化同步”新要求,聚焦国家急需,明确建设目标,立足经济报刊特点,以记者为核心,以机构建设为重点,以项目为抓手,以成果转化平台为基础,创新体制机制,整合优质资源,打造经济报刊智库品牌。

主要举措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

一是建设新型智库机构。这是智库建设的重点,我们将协同北京泛亚智库国际咨询中心,重点以革命老区、特困县基地建设研究为抓手,重点打造一批有影响的经济报刊新智库,带动经济报刊智库总体建设;推动社会治理专题数据库和经济转型实验室建设,推动报刊智库研究手段和方法创新;结合经济报刊“走出去,走下去”计划的实施,通过建设一批区域问题研究机构,支持经济报刊智库积极参与和设立区域组织、参加与举办国际培训等,扩大中国经济报刊智库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二是通过凝聚高端智库人才、加强青年后备力量、推动经济报刊智库人才交流,培养和打造智库队伍。人才是智库的第一资源和建设核心,首先要凝聚一批立场坚定,造诣高,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熟悉政策制定的高端人才,创造条件支持和引导他们围绕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以及难点热点问题开展研究,及时向中央各部门建言献策,并以各种方式引导舆论;同时要注重加强青年学术后备力量,培育并长期支持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还要通过聘请有较高理论素养的实际工作部门领导干部参加智库研究,推荐智库核心人才到基地挂职锻炼等重点举措,推动智库人才交流。

三是拓展成果应用渠道。成果应用转化渠道是制约经济报刊智库发挥作用的瓶颈问题,推动智库建设,必须着力解决好渠道和平台的问题。要通过鼓励对外开展合作研究、支持举办高层智库论坛等,加强中外经济报刊智库交流平台的建设;通过完善集中报送专家建议的工作机制,建立咨询报告数据库,跟踪汇总分析相关信息等,加大智库成果报送力度;同时要规范流程,严把成果政治关和质量关。

四是创新智库组织管理。建设新型报刊智库,关键是深化综合改革,推动管理和组织形式创新。主要推动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一)大力推动协同,强化报刊与政府、报刊与报刊、报刊与企业合作,建立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深度融合的协作机制,改变封闭分散、各自为战的局面;(二)改进科研评价,建立以政府、企业、社会等用户为主的评价机制,把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实际贡献作为核心标准,加强绩效评估;(三)改革项目管理,建立完善后期资助方式等;(四)从健全管理体制、完善政策配套支持、加强经费支持等三个方面为智库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西部大开发》:当前经济报刊智库建设的重点领域有哪些?

卫思宇:中国经济报刊智库建设的总目标是:服务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围绕这一目标,结合经济报刊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按照国家重大需求与报刊能力相匹配的原则,力求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外交与国际问题、“一国两制”实践与推进祖国统一这领域里,找准关键环节,瞄准国家急需,凝练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开展针对性研究。

《西部大开发》:经济报刊智库如何瞄准国家需求,明确主攻方向?

卫思宇:发现和找出真正需要研究和咨询的问题,是智库研究过程中一个关键的环节。这要求智库与实际部门建立起密切联系。一是要密切跟踪重大决策。全程紧密跟踪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大决策,及时提供动态监测、实时预警、效果评估和信息反馈。同时要加强战略研究,就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前瞻性研究,提供决策储备。二是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如选拔推荐智库优秀学者到国际组织任职、到基地挂职,参与政策制定,推动智库人才在实践中锻炼能力。三是要建立与需求对接的新模式。邀请实际工作部门直接参与选题征集,共同确定智库的重点任务,联合组建研究团队,从源头上解决科学研究与决策需求脱节的问题。拓展成果应用渠道,完善专家建议报送机制,打造经济报刊智库成果平台,增强对政府决策和社会舆论的渗透力、影响力。

《西部大开发》:如何使经济报刊智库推出更多具有真知灼见的研究成果,提高建言献策的质量?

卫思宇:真正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实用性的政策建议,必须有厚重的理论、多学科的视角和先进的方法作支撑。经济报刊智库不仅要出对策,更要出思想,谋战略,特别是在一些前沿应用问题和重要理论问题的研究范式上取得突破。

提高经济报刊智库建言献策的质量,一是发挥经济报刊基础研究实力雄厚的优势,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重点支持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安全具有长远影响的基础研究项目,推出对理论创新具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为提升应用对策研究水平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二是着力推动跨行业研究,为应用对策研究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撑。三是大力推动方法创新。吸收借鉴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实验室和数据库建设,推动资源共建共享,为经济报刊智库建设提供有力的方法支撑和条件保障。

《西部大开发》:人才培养是智库建设的一个重要功能,经济报刊智库如何处理好智库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发挥人才培养优势,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卫思宇:人才培养是经济报刊智库建设的根本任务。一是要凝聚一批立场坚定、学术造诣高、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熟悉政策制定的高端人才,创造条件支持和引导他们围绕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以及难点热点问题开展研究,及时向中央各部门建言献策,并以各种方式引导舆论;二是注重加强后备力量,培育并长期支持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三是通过聘请有较高理论素养的实际工作部门领导干部参加智库研究,推荐智库核心人才到实际部门挂职锻炼等重点举措,推动智库人才交流。

《西部大开发》:智库建设在推动经济报刊社发展中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卫思宇:智库建设是经济报刊社深化改革、推进制度建设的总揽性抓手。机构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平台建设以及经济报刊社“走出去,走下去”计划都可以通过智库建设来推动。我相信,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整合优质资源、打造中国经济报刊智库研究中心品牌,必将有力地推动中国经济报刊社的综合改革,提升创新能力,促进经济报刊社各项事业的创新发展和科学发展,使之成为中国梦的代言者。

(本刊记者张永军采访整理)

链接

中国经济报刊社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推进计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智库建设的重要批示,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推进中国经济报刊社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持,提出倡议,制定本计划。

一、服务国家决策,明确建设目标

1.明确经济报刊社智库的功能定位。经济报刊社智库应当发挥战略研究、建言献策、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公共外交的重要功能。一是发挥中国经济报刊的优势,着重开展事关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为科学决策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二是围绕重大突出问题,开展全方位的综合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三是发挥人才培养的优势,努力培养复合型智库人才,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四是发挥自身优势,针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积极释疑解惑,引导社会舆论,传递中国梦正能量。五是发挥对外交流广泛的优势,积极开展人文交流,推动公共外交。

2.建立形式多样、结构合理的智库组织。按照总体设计、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分类实施的原则,创新机制,整合资源,打造中国经济报刊社智库品牌,带动经济报刊社社会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一是以记者为核心,支持和培养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高端智库人才和咨政研究团队。二是以智库建设为重点,培育建设一批具有集成优势的新型智库。三是以项目为抓手,提高应用研究项目实践质量。四是以成果转化平台为基础,拓展转化渠道,搭建高端平台。

二、聚焦国家急需,确定课题主攻方向

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结合报刊社优势和特色,统筹规划经济报刊社各类智库机构、人才团队和项目设置,凝炼智库建设的主攻方向,力求在以下关键领域、关键环节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上取得突破。

1.经济建设。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重大问题,重点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创新驱动发展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三农问题、财税体制改革、金融创新与安全、粮食与食品安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重点领域研究。

2.政治建设。围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依法治国等重大问题,重点推进发展人民民主、行政体制改革、公共治理创新、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善、司法体制改革、民族与宗教问题等重点领域研究。

3.文化建设。围绕提升国家软实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等重大问题,重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文化产业发展、中国文化走出去等重点领域研究。

4.社会建设。围绕民生保障与改善、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等重大问题,重点推进教育现代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人口发展战略、收入分配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等重点领域研究。

5.生态文明建设。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重点推进国土开发、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研究。

6.党的建设。围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等重大问题,重点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等重点领域研究。

7.外交与国际问题。围绕维护国家与安全、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等重大问题,重点推进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周边环境与周边外交、新兴国家崛起、海洋战略与海洋强国政策、反恐维和、全球治理、公共外交等重点领域研究。

8.“一国两制”实践与推进祖国统一。围绕“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重点推进完善与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深化内地与港澳经贸关系、推进两岸交流合作等重点领域研究。

三、整合优质资源,建设新型智库机构

1.以中国经济报刊协会智库研究中心为抓手,重点打造一批部级智库。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重大”的总体要求,深化经济报刊社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总体布局,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认定和建设一批智库中心。

经济建设的重点范文第3篇

生态区域建设规划的实践分析

规划是生态区域建设的指南,规划内容既不能是研究报告,也不能过于原则。结合编制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生态经济区建设总体的实践,提出思考和分析。(1)建设内容的确定。生态经济与生态产业体系建设、可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生态环境体系建设、生态人居体系建设、能力保障体系建设和生态文化体系构建,生态区域建设规划应当以此为主线,确定不同领域的建设重点。参照《省级生态县建设指标》和《全国生态县建设考核验收指标》的要求。(2)措施、重点项目与工程支撑。若生态经济区评价指标并未达到《省级生态县建设指标》和《全国生态县建设考核验收指标》的要求,则需要重点项目和工程是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支撑。针对宝鸡市金台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和单位GDP能耗进行分析。(1)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生态经济区规划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省级标准为≥5500元,部级标准为≥6000元。而金台区2011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为6079元,已达创建生态经济区规划省级及部级要求。但为继续提高此指标对生态经济区规划建设的影响,工程措施应继续支撑。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大“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巩固农民人均纯收入,加大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力度。(2)单位GDP能耗生态经济区规划单位GDP能耗省级标准为≤1.1吨/万元,部级标准为≤0.9吨/万元。而金台区2011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为2.61吨/万元,未达创建生态经济区规划省级及部级要求。因此必须通过重点项目和工程的支撑,使此指标达到创建生态经济区规划省级及部级要求。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将生态经济区的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实现“资源消耗减量化、产品利用循环化、生产建设清洁化”,构建法律规范、政策激励、技术创新、体制机构四大支撑体系。使此指标达到创建生态经济区规划省级及部级要求。

编制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重点问题

经济建设的重点范文第4篇

深化改革贯穿全年九大重点工作任务,成为《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条主线。

改革是中国发展的最大红利,重庆如何抢抓机遇?

全国“两会”期间,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重庆代表团和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的住渝全国政协委员们,为抢抓新的历史机遇,推动重庆跨越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谋求丝绸之路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枢纽地位

——中央若将重庆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两带”建设的枢纽,将使重庆在中国未来开放的格局中处于关键地位和发挥关键作用

【历史机遇】

去年,中央提出以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核心的“两带一路”宏伟战略,促进东中西平衡协调发展,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带作为推动发展的战略支撑。要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推进孟中印缅、中巴经济走廊建设。

【全团建议】

3月3日,重庆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通过了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全团建议——《关于充分发挥重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中重要作用的建议》,并迅速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全团建议提出,充分发挥重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将重庆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两带”建设的枢纽。

代表们呼吁,充分发挥好重庆在两大经济带建设中的枢纽和支点作用,对实现国家战略意图至少具有三大重要意义——

借助“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利于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沿线国家与地区的经济交流合作。

重庆既有较好的产业基础、较强的科技实力、广阔的经济腹地,又是长江上游地区最大综合交通枢纽,左右传递、东西互动的作用十分明显。将重庆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两带”建设的枢纽,能实现两大经济带的融合贯通。

将重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向西南打通与云南的联系,使长江经济带与中印孟缅经济走廊连接起来,实现西部地区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连接,可破解“马六甲困局”。

【重庆优势】

代表们提出,谋求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两带”建设的枢纽,重庆至少具有四大优势——

重庆处于中部和西部、南方和北方的连接地,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具有联动东西、带动南北的区位优势。

“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的成功实践,对“两带”战略建设起到了先行先试作用。

重庆拥有西部地区唯一长江一级航道,铁路形成了“一枢纽五干线二支线”网络,高速公路形成了“二环八射”骨架,国际客货运航线达到40条。

重庆有较好的产业基础,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综合化工、材料、能源和消费品制造均成为千亿级产业,多业支撑格局基本形成。

【会场声音】

要着力扩大开放和深化区域合作,坚持改革创新与对外开放相互促进,更好地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积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以及成渝经济区和成渝城市群建设,不断提升重庆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水平。

——全国人大代表、市委书记孙政才

重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中有四大优势。重庆是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如果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两带”建设的枢纽,带动的不仅仅是重庆,同时还能把周边西南兄弟省份一起带动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市长黄奇帆

重庆对外开放发展到今天的局面很不容易,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建设,我市将获得更大的对外开放和发展空间,希望代表们提出有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建议,认真尽职履责。

——全国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轩

如果重庆代表团的全团建议被国家采纳,将为重庆深化内陆开放营造一个最大平台,其意义不亚于中央赋予重庆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的定位,可以使重庆成为内陆中西部地区最大的货物集散贸易中心。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海关原关长马忠源

申请“两翼”纳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有利于确保国家生态安全,有利于增强生态功能区自我发展能力,有利于长江经济带建设,有利于探索扶贫攻坚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的经验,有利于国家生态文明制度创新

【历史机遇】

为加快启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相关工作,国家发改委联合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制定了《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国务院决定选择100个有代表性的地区,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集体提案】

3月3日,住渝全国政协委员提交集体提案《关于将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纳入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建议》,建议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将重庆渝东北、渝东南地区“打包”纳入进去。

委员们建议,将这两大区域纳入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意义重大——

一是有利于确保国家生态安全。这两大区域是全国最大淡水资源储备库和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肩负着水土保持、淡水储备、南水北调等战略任务。将这两大区域纳入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有利于确保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生态安全。

二是有利于增强生态功能区自我发展能力。这两大区域环境保护、生态修复任务艰巨,绝大多数区县属国家或市级贫困地区,面临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重压力。

三是有利于长江经济带建设。这两大区域处于长江上游,将其建设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探索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对推进长江经济带转型升级、建设美丽中国具有战略作用。

四是有利于探索扶贫攻坚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的经验。这两大区域既有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又是全国重点集中连片贫困地区,需要保护生态与改善民生。

五是有利于国家生态文明制度创新。这两大区域涉及地域广,三峡库区主体在重庆,部分在湖北;秦巴山区涉及重庆、陕西和湖北;武陵山区涉及重庆、贵州、湖北、湖南。将这两大区域纳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有利于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向全国推广。

六是有利于重庆五大功能区域战略的实施,实现两大生态区保护与大都市区建设的有机统筹。

【会场声音】

去年重庆市委提出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将渝东北确定为生态涵养发展区,将渝东南确定为生态保护发展区,完全契合十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这次大会,住渝全国政协委员提出集体提案,建议将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纳入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希望得到全国政协和国务院有关部委的重视和支持。

——全国政协委员、市政协主席徐敬业

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对于保障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先行先试,推动两大区域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将在全国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市政协副主席杨天怡

通过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可以把扶贫、长江经济带建设、生态区自我发展和完善结合起来,并改善这两个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保障人民群众安稳致富,也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全国政协委员、市林业局副局长张洪

《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明确先行示范区应建立生态文化体系,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如果渝东南、渝东北地区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可以在这方面作出表率。

——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军医大学教授余争平

呼吁在重庆设立自由贸易园区试点

——这是抢抓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和要素重组的重大战略机遇的需要,有利于加快推进“两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促进内陆地区开发和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历史机遇】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好、管理好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体制机制,并开展若干新的试点。

【积极呼吁】

在审议和协商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代表、委员们积极呼吁,希望国家有关方面从培育内陆沿边开放战略支点的角度,支持重庆设立自由贸易园区试点,推动重庆和西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代表、委员们提出,在重庆设立自由贸易园区试点意义重大:一是有利于探索内陆开放新路子,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二是有利于推进“两带一路”建设,扩大向西向南开放;三是有利于加快长江经济带建设,促进东中西协调发展;四是有利于西部地区以大开放带动大开发。

【重庆优势】

代表、委员们提出,重庆已具备良好的试点条件——

一是重庆处于全国版图的几何中心,在重庆设立自由贸易园区试点,可联动中西、带动南北。

二是重庆有先行一步的开放平台。建立自由贸易园区,首先要有保税区,而重庆已有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和西永综合保税区。

三是重庆有实实在在的国际贸易大通道,虽然一些地方也开设有通往欧洲的铁路专列,但“渝新欧”出口货物量占借助这条通道出口货物总量的60%以上。

四是重庆有较完整的开放型产业体系。2013年,重庆进出口额达68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6亿美元、服务贸易额达105亿美元,均居中西部地区第一位。

【会场声音】

在重庆设立自由贸易园区试点,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实施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的需要,也是联动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内陆地区开发和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两江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汤宗伟

在重庆设立自由贸易园区试点,本质就是解决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问题——内陆地区从地理上讲,在对外开放条件上相对不足。在重庆设立自由贸易园区试点,有利于内陆引进企业,拓展对外开放平台,增加开放度。

——全国人大代表、巴南区委书记李建春

经济建设的重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立体交通体系;重庆战略

中图分类号:F127;F51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131(2017)02-0030-09

一、引言

L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是中华民族繁衍与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中国中部,流域面积广,历来是中国国土开发的主轴。早在1984年,中国生产力经济学研究会就提出了“长江产业密集带”之说,之后中国科学院陆大道提出“T”形格局,将沿长江作为中国国土开发中的一级轴线。20世纪90年代初期党中央提出发展“长三角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的战略构想,2005年长江沿线七省两市签订了《长江经济带合作协议》。经过中央和地方推动,官方和民间的互动,长江沿线省市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近年来,长江黄金水道的货运量一直保持全球内河航运首位,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愈显突出。2013年,党中央、国务院基于国际经济局势变化和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考虑,提出:“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2014年9月的《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将长江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正式印发,表明长江经济带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黄金时期。为引导社会公众正确理解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的重大意义、深刻内涵以及对沿线省市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把握机遇,找准定位,在深度融入国家战略中加快立体交通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其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本文从长江经济带提出的背景、战略意义、空间布局以及我国物流空间格局演变入手,探讨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体系现状与问题、规划目标与建设重点,最后以实证分析重庆战略与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契合。

二、长江经济带提出背景及意义

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9省2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1%,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纲要》中明确提出四大战略定位: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长江经济带在空间布局上提出“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格局(图1):“一轴”是指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以沿江主要城镇为节点;“两翼”是指发挥长江主轴线的辐射带动作用,向南北两侧腹地延伸拓展;“三极”是指以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为主体。

从国际背景看,长江经济带战略是构建新型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重大举措。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但在全球经济贸易领域尚缺乏应有的地位,未获得与之相称的话语权和决策权。长江经济带在中国外贸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为改变国际经济和贸易空间格局,实现世界经济重心从大西洋转移至亚太区域作出重要贡献。从国家和区域背景看,长江经济带战略是国家经济进入新常态的现实需要。长江经济带是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验的重点区、智力密集带,发展潜力巨大,尤其是长三角地区,是国家经济“压舱石”、“稳定器”;同时,我国的生产力要素配置需要加快从东向西、从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助推中西部加快发展。

在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国内发展面临诸多矛盾的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旨在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挖掘中上游广阔腹地蕴含的巨大内需潜力,促进经济增长空间从沿海向内陆拓展,形成上中下游优势互补、协作互动格局,缩小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同时,优化沿江城镇化布局和产业结构,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建设陆海双向对外开放新走廊,培育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推动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三、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建设

1.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体系现状与问题

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长江走廊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和覆盖范围的交通设施体系,基本形成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水运、铁路、公路、民航和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协同发展的交通体系,对区域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

但长江经济带交通体系还存在着建设滞后、功能不完善等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高等级航道比重不高,中上游航道梗阻问题突出,高效集疏运体系尚未形成;东西向铁路、公路运输能力不足,南北向通道能力紧张,向西开放的国际通道能力薄弱;网络结构不完善,技术等级偏低,覆盖广度不够,通达深度不足;各种运输方式衔接不畅,铁、公、水、空等尚未实现有效衔接,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亟待加强;城际交通网络建设滞后,功能不完善,不适应城镇化格局和城市群空间布局。

2.中国物流空间格局

2015年,商务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全国流通节点城市布局规划(2015―2020年)》中提出,部级流通节点城市37个,区域级流通节点城市66个。其中长江经济带范围内部级流通节点13个,区域级流通节点25个。世邦魏理仕根据整体市场规模、基础设施水平以及商业环境三大要素对亚太地区67个物流枢纽进行评级,上海、天津、广州、深圳、香港等入选亚太区全球性物流枢纽。在“一带一路”及长江经济带战略下,物流业发展热点将在以往的过度集聚于东部沿海地区和三大城市群地区,转向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和北部湾区域。物流枢纽在“二横二纵”格局上新增“呼和浩特、西安、成都―重庆、贵阳、南宁”一纵,以及“厦门―福州、广州、深圳、南宁、昆明”一横,形成物流枢纽的“三横三纵”空间格局(图3),与《全国主体功能区》提出的“两纵三横”城镇化格局相适应。

3.规划建设的目标及重点

根据表1可以看出,长江经济带的客运量及货运量将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结合长江经济带立体综合交通的现状及问题,在全国物流热点向中西部转向的背景下,必须加快构建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体系。

构建畅通的黄金水道(图4)。按照“浚深下游、畅通中游、延展上游、疏通支流”,重点推进长江干、支航道系统化治理;加快上海、武汉、重庆和南京四大航运中心建设,促进港口专业建设,优化港口布局;加快铁路、公路等与重点港区的“无缝”连接,强化集疏运服务功能;推尤峡枢纽水运新通道和葛洲坝枢纽水运配套工程前期研究及规划工作,扩大三峡枢纽通过能力;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过江通道,形成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过江通道系统。

构建高效的铁路网络(图5)。重点建设上海经南京、合肥、武汉、重庆至成都的沿江高速铁路和上海经杭州、南昌、长沙、贵阳至昆明的沪昆高速铁路,商丘经合肥至杭州、重庆至贵阳等南北向高速铁路和快速铁路,加快普通铁路新建和既有线路改扩建,形成与长江航道平行及纵向交叉的骨架铁路网络。

构建便捷的公路网络(图6)。重点建设沪蓉、沪渝、沪昆、杭瑞等国家高速公路,规划建设一批连接重点区域、中心城市、主要港口和重要边境口岸的地方高速路网络,改造现有国省道网络,形成以国家高速路网为骨架、地方高速路网为支撑、普通国省道为补充,覆盖所有节点城市的公路网络。

构建发达的航空网络(图7)。重点建设上海国际航空枢纽,以及重庆、成都、昆明、贵阳、长沙、武汉、南京、杭州等干线机场,完善支线机场布局,形成长江上、中、下游机场群。

构建区域相连的油气管网(图8)。重点建设西气东输三线、中缅原油、天然气管道建设,完善长三角、长江中游、川渝云贵地区原油、成品油输送管道,加快区域内的油气管道互联互通,形成以沿江干线管道为主轴,连接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的油气供应保障体系。

构建国际运输通道。重点推进昆明至缅甸、越南、老挝的铁路和公路建设,畅通澜沧江、红河等水路国际运输通道,配套建设与国际通道相关的基础设施,完善口岸功能。加快形成孟中印缅、中老泰和中越国际运输通道。

构建一体化的城际交通网。重点建设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合肥为副中心的“多三角、放射状”长三角城际交通网络;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城市群“三角形、放射状”城际交通网络;以重庆、成都为中心的“一主轴、放射状”成渝城际交通网络;以贵阳、昆明为中心的黔中、滇中城市通网络。实现中心城市之间以及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1~2小时交通圈。

四、重庆战略与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契合

1.重庆的优势与独特性

重庆位于中国西部,经济地理区位独特,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独特区位优势。重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成渝城市群核心城市之一,产业腹地广阔,对西南地区的发展具有引擎带动和支撑作用(图9)。近年来,国家战略聚焦重庆,诸如

图9 重庆在全国区域格局中的战略地位示意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及长江经济带、成渝城市群、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等,为重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重庆积极对接、融入国家对外开放和区域发展战略,提出了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国家中心城市的综合性战略定位,以及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国家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西部创新中心、内陆开放高地的目标性定位。

直辖以来,重庆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发展态势较好,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57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2.8%;人均生产总值突破8 000美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构建了以两江新区为龙头,西永、两路寸滩保税区为极核,高新、经开、万州、长寿4个部级开发区以及北部新区、万盛、双桥市管开发区为中坚,36个市级特色工业园区为支撑的“1+2+7+36”塔型开发区平台体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构建起大通道、大通关、大平台开放体系,形成内陆地区独有的“三个三合一”“三个三合一”即:航空、铁路、内河港三个交通枢纽、三个国家开放口岸、三个保税监管区。开放平台。

2.重庆通道建设战略

“十三五”期间重庆提出建设内畅、外联、互通的交通设施体系,着力构建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早在2009年,重庆市为了积极对接国家物流调整和振兴规划,加快西部地区物流中心建设,首次提出构建“一江两翼三洋”国际物流大通道。即:通过长江连接太平洋;沿兰渝铁路,由新疆阿拉山口出境、经中亚至欧洲连接大西洋;沿渝黔铁路,由贵阳、昆明、瑞丽出境,经缅甸中部城市曼德勒、实兑港连接印度洋。经过多年的实施建设,全面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及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基本构建起了便捷畅通的开放通道,改变了重庆不沿边、不沿海的劣势,成为联动欧洲、中亚以及我国东部沿海、西部内陆地区的交通枢纽。

东向通道。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开通直达上海外贸集装箱“五定”“五定”:定港口、定航线、定班期、定运时、定船舶。快班轮,通过提高船舶标准化、通关“三优先”“三优先”:优先受理、优先查验、优先放行。等多项举措,实现干支直达、江海直达。同时,重庆还积极谋划三峡枢纽第二通道、沿江货运铁路建设,彻底解决长江中游“梗阻”问题,构建成渝城市群出海大通道,直达太平洋,实现通江达海。

西向通道。成功打通了西北翼的“渝新欧”国际铁路大通道,实现了“渝新欧”班列的常态化运行。下一步,重庆将提升和完善“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功能,提高利用效率,增加开行密度,打造长江经济带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际贸易主通道。

南向通道。通过渝黔、渝昆交通走廊,经广西凭祥口岸、云南磨憨口岸、瑞丽口岸形成东、中、西三条国际公路物流大通道,连接东盟经济圈,打通重庆―东盟国际公路物流大通道,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目前,已开通面向东盟国际公路物流东线大通道。

航空通道。依托江北国际机场,已开通国际(地区)全货运航线超过20条,国际航线总量达60条。2017年,T3A航站楼及第三跑道即将投入使用,国际航线将增至100余条,形成覆盖世界五大洲主要枢纽城市的国际航线网络。

3.互联互通建设

重点完善网络枢纽配套衔接。以果园港、团结村铁路口岸、江北国际机场等为重点,优化枢纽功能,发展铁水、空铁、公铁等联程联运,实现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与成渝城市群以及与中亚、欧洲的快速便捷流通,形成“一带一路”及长江经济带在重庆贯通融合的格局。同时,构建便捷的城际交通网络,以要素流动、产业交流为服务目标,加强与周边省市通道建设。推进与四川、贵州、湖北、陕西周边省市交通设施互联互通,重点构建成渝之间“五横三纵”为骨架的水铁公空一体的综合交通网络,形成成渝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发展。

4.综合交通规划建设重点

目前,重庆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形成。建成“二环十一射多联线”的公路体系,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2 500公里,“4小时重庆”全面实现。建成“一枢纽十三干线二支线”的铁路体系,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 929公里。建成“一大两小”航空体系,江北国际机场跻身全国前八,2015年实现旅客吞吐量3 24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31.9万吨。建成“一干两支三枢纽”内河航运体系,集装箱码头通过能力达到350万标箱。

“十三五”期间,重庆提出紧密衔接全国骨干网络,建设内畅、外联、互通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一是加快构建“米字型”高铁网。分别连接武汉、郑州、西安、兰州、成都、昆明、贵阳、长沙8个全国性物流枢纽,亦是全国八纵八横高铁网络重要组成部分,将极大缩短重庆与周边节点城市的时空距离。重庆市人民政府印发的《重庆市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6―2030年)》指出,到2030年,全面形成高效联通的“米”字型高速铁路网。建成渝西、渝郑、渝武、渝湘、渝贵、渝昆、成渝中线、兰渝高速铁路和渝达城际铁路,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到2 032公里,形成8个方向的“米”字型高速铁路网。对外实现1小时到达成都、贵阳,3小时到达西安、武汉、长沙、昆明、兰州,6小时到达北京、上海、广州,全面实现“2小时高铁重庆”。二是构建“三环十二射多联线”高速公路网络。进一步丰富完善省际出口通道建设,助推与周边省市的联系互动,形成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 000公里,总里程超过3 50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三是构建“一干两支四枢纽九重点”内河航运体系。全面提高长江干线航道通行能力,整治干支航道500公里,解决长江上游“瓶颈”问题及支流“不畅”问题,优化港口功能布局,形成主城果园、江津珞璜、涪陵龙头和万州新田4大枢纽型港口,构建铁公水联运港口物流枢纽,货物和集装箱吞吐能力分别达到2.2亿吨、500万标箱。四是构建“一大四小”机场体系,“十三五”期间建成巫山、武隆机场,改扩建万州、黔江机场。适时启动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第四跑道前期工作,加大航开发力度,2020年旅客吞吐能力达5 000万人次,货邮吞吐能力达110万吨。

五、结语

推动长江经济带交通体系建设,对落实建设长江经济带的国家战略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其涵盖9省2市带来前所未有机遇:(1)促进交通运输和物流行业大发展,降低物流成本,扩大企业市场范围,促进要素资源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推动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2)改善城市外部环境,扩大城市影响范围,尤其是优化城市群的区位,进而促进和引导空间经济要素的集聚和扩散,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化格局,促进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3)引导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统一规划和有效衔接,优化交通资源的利用效率,充分发挥“黄金水道”成本低、能耗少、运能大的优势,促进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4)提高地区交通网络畅通水平,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合作、协同发展的区域格局,促进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协调发展。(5)统筹推进沿海沿江港口建设,充分发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引领作用,加快陆路国际运输通道互联互通建设,实现陆海双向开放。

重庆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及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善于抓住各种战略机遇,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规划实施了一系列的通道建设战略,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由之前的内陆城市转变为现在的内陆开放前沿。特别是在实施通道战略、构建立体交通体系及规划建设重点方面与长江经济带交通体系建设契合度较高,不仅促进了长江经济带交通体系建设,增强了自身的交通基础设施支撑,同时又展现出自己的独特性,创新了内陆开放发展的新模式。本文认为,在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城市群的带动下,重庆、成都为核心的成渝城市群推动下,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支撑下以及相关省市共同协作下,一定会构建一个方便、快捷、高效的立体交通体系,促进资源、技术、要素合理流动和聚集,带动长江经济带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樊杰,王亚飞,陈东,周成虎.2015.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开发结构解析[J].地理科学进展,34(11):1336-1344.

冯兴华,钟业喜,徐羽,陈琳.2015.长江经济带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0):1711-1720.

改革杂志社专题研究部.2012.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重庆例证[J].重庆社会科学(12):12-19.

国务院.2014.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Z].

国务院.2014.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2014―2020年)[Z].

李国旗,金凤君,刘思婧.2015.物流枢纽形成的驱动力与演化机理[J].经济地理(4):84-89.

彭智敏.2014.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的架构[J].改革(6):34-36.

尚勇敏,曾刚,海骏娇.2014.“长江经济带”建设的空间结构与发展战略研究[J].经济纵横(11):87-92.

王成金,程佳佳,马丽.2015.长江立体化综合交通运输走廊的空间组织模式[J].地理科学进展(11):1441-1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