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实验室管理规定

高校实验室管理规定

高校实验室管理规定

高校实验室管理规定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管理四维模式构建

在高等教育改革稳步推进的过程中,对于高校实验室的管理问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传统实验室管理模式的不足,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尤其是高校实验室的管理者,有必要从高校和高校实验室创新发展的角度,对实验室科学化管理的模式进行积极探索,以实现高校实验室管理结构的优化配置。

一、高校实验室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高校实验室管理一直处于高校的真空领域,存在管理混沌的局面,上级主管部门管、高校管、学院管、系部管,都想管但都管的不到位,使管理存在很多盲区和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首先,实验室管理理念相对局限。高校实验室管理不同于高校其他部门一般意义上的管理,需要一些专业性的知识和创新的管理理念作为指导,才能保证高校实验室管理的有效落实。然而,一些高校实验室管理部门把实验室的管理岗位视为养老的岗位,对实验室管理的责任重视程度不够,在管理方面更注重对于实验安全的保障,而不注重实验室管理职能的创新和突破,导致实验室管理相对局限。

其次,日常管理制度落实不够详实。高校实验室都有相关的管理制度,而且这些管理制度都已经存在于高校实验室较为醒目的位置,但是,这些制度在真正的落实过程中就存在很多偏差。一些实验室药品、器材、设备等的规范化管理不能严格依据管理制度进行逐一落实,尤其对于一些一般性的实验材料,实验室的管理人员更是碍于情面,出现管理不落实的情况,对于实验室的设施造成一定的损失,究其原因就在于制度落实不够详实。

再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实验室的发展建设情况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实验室管理过程中,很多制度究竟是什么,怎么样的操作属于违规操作,出现违规操作后如何处理,有怎样的补救措施等等,这些方面对于很多工作与高校实验室一线的管理者来说并不能了解的非常透彻,这样真正在实验室的操作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作为实验室的管理人员就不能在第一时间内对于相关问题进行妥善的处理,这是典型的实验室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问题。

另外,环保管理体系不够健全。高校实验室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就是环保体系建设的问题,很多实验室在实验的过程中都可能会产生一些废弃物,这些废弃物对于外界环境的影响是非常可怕的,这些要求实验室在管理中要高度重视环保方面的制度体系建设,对于每项实验的全过程都要进行严格细致的规定,对于实验的全过程都要进行环保方面的监测,以保证实验过程不能对于环境产生不必要的污染。然而,当下很多高校的实验室的环保管理制度比较简单,不能对于实验产生的环境问题形成有效的约束和治理。

二、高校实验室管理的四维模式构建

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构建要本着科学化、严格化、制度化、安全性的原则,根据高校教学科研的实际需要,结合实验室的特点,完善管理规程。针对高校实验室在高校教育教学和科研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高校一定要加强对于实验室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积极探索有效的管理模式,以保证高校实验室的有序运转,高校实验室管理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进行实践探索:

(一)创新管理理念,构建现代化实验室管理格局。

高校实验室管理要进行大胆的创新,尤其是管理的理念要进行创新,充分认识到实验室管理岗位责任的重要性和职责所在,从多角度对实验室进行规范化管理,明确管理责任,落实管理规程,以适应高校发展的需要和科技创新的需要。实验室管理要在服务意识上有突破,作为高校的实验室,不仅仅要服务于师生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还要服务于师生的科研创新工作,更要积极探索实验室新的发展思路,为实验室的对外开放业务服好务,使高校实验室兼具教学、科研、合作交流等多元化的服务职能,构建现代化实验室管理格局。另外,实验室管理要与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相同步,用创新管理来推动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有序开展,同时,用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实际情况来为高校实验室管理进行科学化定位,明确实验室的综合服务职能,推动实验室管理的科学化。

(二)严格管理规程,营造规范化实验室管理环境。

高校实验室要进一步明确管理规程,要对管理规程进一步细化,尤其对于实验室设备、药品、器材的使用方面应该严格管理,出入实验室的人员要实行严格的实名制登记制度,以保证实验室设备的安全以及实验室药品使用的安全管理。高校实验室规章制度要公示于实验室的醒目位置,使进入实验室的相关人员能够及时了解相关实验室管理的规程,进而能够自觉遵守实验室的相关规定,便于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同时,高校实验室管理要杜绝仓库化管理的模式,对于实验后剩余的实验药品及时进行有效的回收和处理,不用的实验器材不能随意堆放于实验室的角落,相关实验器材要实行电子记账式管理,营造规范化的实验室操作管理环境。另外,对于与高校实验室管理相关的责任单位和个人,要进行定期的管理规程培训,使相关责任人员能够进一步明确实验室管理的细则,在利用实验室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和科研实验工作的过程中能够认真遵守实验室的相关规定,使实验室的管理更加规范有序。

(三)优化管理团队,打造高水平实验室管理队伍。

高校实验室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对于实验室的综合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实验室应该配备专业的实验室管理人员队伍,定期对于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在考核中表现优秀的给予一定的表彰,以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考核中不达标的人员进行培训整改,多次考核不达标的人员予以岗位调整。高校实验室要进一步完善管理人员考核机制,对于考核应该实施有效的机制创新,积极探索新型考核载体,完善相关考核制度,对于考核过程要做好细化,针对不同的工作岗位,结合该岗位的工作特点和性质, 制定不同的考核方案,做到一个岗位一个考核方案,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考核的公平机制,实现考核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打造一流的实验室管理团队。对于高校实验室中专业性较强的岗位,应该选拔与本岗位相关的人员参与到管理中来,而且,领导要经常深入基层,了解相关岗位的具体情况,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创造出充满竞争力的团体。

(四)健全管理体系,推动综合性环保实验室建设。

高校实验室要加强环保配套设施的管理与建设,落实实验室安全管理与环保管理责任制度。实验室对于相关的危险用品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使用危险用品要执行非常严格的实名登记制度,管理人员对于进出实验室的人员要进行严格检查,以保证危险品的安全。实验室对于实验过程中产生的“三废”要进行有效的处理,完善相关管理规定,不能让实验过程产生的“三废”对环境造成污染,在进行“三废”处理时,要执行科学规范的操作流程,保证实验室的环境卫生。实验室要配备必要的环保设备,对于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环保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随时防止一切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推动实验室的综合水平建设。

参考文献

高校实验室管理规定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建设;管理;分析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剧与城市化建设规模日益扩大的推动作用下,教育教学事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发展中所占据的地位日益关键。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实验室在高校教育教学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凸显,高校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工作也因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我们需要清醒的认识到一点:在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作用下,高校实验室成为了我们衡量整个学校教学质量、科研投入以及管理水平的一大关键指标,在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以及构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中都有着极为重要意义。可以说,新时期高校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已成为学校管理体系中的基础与核心。那么,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应当如何开展呢?笔者现结合实践工作经验,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与体会。

1.高校实验室建设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分析

    高校实验室作为高校开展校内实践性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与基本平台,在高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实验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于关键知识点的记忆程度,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激发他们对于各个学科专业的兴趣,进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与此同时,它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单一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学生参与实验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深刻的体现。以上均为高校实验室在高校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意义。也正因为如此,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工作才凸显其地位与价值。那么,我们在开展高校实验室建设工作的过程中应当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具体而言,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室发展规划。简单来说,实验室的发展规划就是高校实验室建设工作人员的奋斗目标,也是高校实验室建设的第一环节。我们必须明确一点:高校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与核心在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建设输送具有高素质、高技能以及综合创新能力的全方位人才。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工作也应当以这一宗旨为基本原则,立足高校办学特点与教学目标来制定相应的高校实验室发展规划。

   (2)实验教学任务规划。正如上文所述:高校教育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以及综合创新能力的全方位人才,这一教学目标要求我们在进行高校实验室建设工作的过程中针对高校所开展的各个专业技术发展要求来制定相应的实验教学任务规划。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高校实验教学任务规划的制定需要在确保基础性实验主体性地位的基础之上对综合性设计类实验有所拓展与扩大。以此促使学生在充分把握专业基本知识与实验技能水平的基础之上,通过这种综合性的设计类实验来培养自身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性能力。与此同时,高校实验教学任务规划的制定还应当在实验项目的选取与制定上加以特别关注。基于教材,高于教材的实验项目往往能够充分调动其学生的求知欲与参与性,这对于实验教学质量的提升而言都是尤为重要的。

   (3)实验室建设程序。具体来说,我们在确定实验室发展规划之前需要以问卷调查或是走访调查的方式广泛听取意见,汇集成高校实验室发展规划之后交由相关部门进行评估与论证,对实验室发展规划的完善给出相应方案,再次上交并通过高校相关部门审核之后,需要由专门负责人添置包括《实验室教学计划》、《实验项目申请表》等在内的一系列表单。高校相关部门机构复核之后,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就进入了招标阶段,中标单位会按照高校实验室建设发展规划中有关实验室机构及其职能设置、实验仪器配备、实验室总体布局等在内的指标要求展开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工作。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各职能部门在高校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同样需要做好实验室建设项目的全过程跟踪与控制工作,以此确保高校实验室的建设质量。

2.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分析

    如果说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工作为高校实验教学教学职能的发挥创造了有利环境的话,高校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就为高校实验室教学职能的发挥提供了必要支持与保障。然而就我国高校实验室现阶段发展状况而言,近几年以来迅速扩大的学生队伍与不断多样化发展的专业设置使得传统意义上的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已无法完全满足高校实验室的教育教学研究。为此,笔者现提出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希望对此有一定的帮助。

   (1)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构建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与考核制度。规章制度作为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基础,对于实验教学稳定有序的开展来说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从这一方面入手,针对各个高校实验室的参与主体(实验室管理人员、学生、教师)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规章制度,以这些硬性规章制度来规范高校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赋予了高校实验室参与主体相应权利与义务的规章制度能够使实验室各方参与者在实验室教学过程中格尽职守,从自身行为活动的规整入手达到整个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规整。与此同时,将高校实验室各项实验资源的管理任务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当中,并以相应的考核制度为高校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的践行营造良好环境,最终实现高校实验室各项实验资源教学职能的充分发挥。

   (2)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强化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高校需要针对高校实验室资产的管理工作设立相应的资产管理员,做好实验室各项实验仪器与设备的管理工作,并设立相应的帐卡管理工作规范,定期展开实验室资产的实地盘点工作,确保帐卡相符。与此同时,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还需要做好各项资产的档案管理工作。高校实验室在购入各项实验仪器与设备时需要将帐卡连同设备一起的说明书、合格证以及保修卡一同放置在统一编号的档案带当中,按顺序标号并分类管理,以便查找。对于出现使用故障的实验室资产,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及时对其进行报修登记,确保高校实验室所有实验仪器设备的稳定、高效运行。不仅如此,高校实验室的资产管理还需要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加速信息化的转型,资产管理应逐 步向着微机管理方向迈进,以此不断提升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

3.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工作作为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校向现代社会建设输送创造性人才的基地与摇篮,需要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本文针对高校实验室在建设与管理中应采取的实施方案这一问题做出了简要分析与说明,希望能够有助于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持续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 许建飞.孔亚琴.项目管理原理在高校实验室建设管理中的应用. [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

[2] 李克钢.基于人—机—环系统观点的高校实验室建设措施探讨. [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7).

[3] 白雪.高校实验室的建设管理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 [J].黄山学院学报.2010.(12).

高校实验室管理规定范文第3篇

[关键词]药学实验室;高校实验室;实验室安全文化;安全文化建设;文化建设路径

随着医药产业的发展,药学专业不断扩招,高校药学实验室规模也在大幅增多,高校药学实验室是医药类院校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学生实验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药学实验室涉及到危险化学品、实验动物及精密仪器,使用及管理不当可能造成化学品伤害、实验动物咬伤等安全事故。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是药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医药类高校持续长远的发展,因此对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

1高校药学实验室安全文化现状和建设意义

近年来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频发,据统计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原因,以人为因素为主,占事故比例98%,主要是安全意识淡薄,致使个人不安全行为或失误,导致事故发生[1-2]。现阶段高校药学实验室主要依靠检查整改的手段来预防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而师生安全意识淡薄、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薄弱。另外,高校药学实验室还存在实验室管理人员配备不足或兼多职、安全教育频率低、安全制度不完善、安全设施投入不足、欠缺应急预案等问题,使得高校药学实验室存在诸多安全隐患[3-5]。高校安全文化是指安全管理、安全服务、安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以维护安全、稳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4个方面[6]。其中精神文化是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对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起着引领作用,后者的完善提升对精神文化也起着积极反作用。安全文化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保障师生安全,校园和谐稳定,将为学校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2高校药学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的路径

2.1高校药学实验室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是实验室安全文化的基础,主要包括实验室健全的责任体系、完善的安全设施和基础设施等硬件和软件实力。合理而科学的物质文化建设能将先进的设备与便捷的使用途径相结合,有效预防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和第一时间控制事故扩大保证人员安全[7-8]。(1)责任体系方面,药学实验室应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规范,深入贯彻“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为核心的指示精神,按照“统一领导、落实责任、分级管理、全员参与”的原则,健全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体系[9]。结合学校实际,逐级签订安全责任书,对管理责任和法律责任全面落实,保障责任体系有效运行。例如:学校分管领导作为第一级,落实法律法规,统筹协调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作为第二级,对安全管理进行监督协调、制度制定、安全培训等职责;学院领导、实验中心主任、实验人员及专职安全员作为第三级,负有第一管理和安全工作落实职责。(2)消防设施方面,药学实验室需要配备完善的消防设施,例如:每间实验室应根据实验室面积和实验项目危险性配置相应的灭火器、洗眼器、灭火毯等;每层实验楼公共区域配置灭火沙、医药箱、应急喷淋器,并且定期检查维护。(3)基础设施方面,实验室划分区域管理,大型仪器专人使用管理,超过使用年限和存在安全隐患的仪器设备及时维修或报废;配备足够数量的试剂柜,试剂分类管理,危险化学品双人双锁管理;实验室尽量安装门禁卡和摄像头,对出入人员进行监管;实验室内粘贴相应的安全标识;化学品采购、贮存、使用、废液等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实验中产生的废液、动物尸体等废弃物分类收集,定期回收处理;动物实验室设温湿度控制、压差控制系统,清洗、灭菌设备,挡鼠板防止野生动物进入。(4)防护设施方面,每间实验室应有危险源说明及防护措施、危化品试剂MSDS安全技术说明、个人防护用品等;实验室通风系统应安全有效;特种设备如高温高压高速设备配置防护装置;废液废气净化处理装置等。

2.2高校药学实验室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是一种强制的行为约束,是对安全文化的具体描述,让师生在实验过程中有章可循,保证各项实验安全有序的进行。制定文化建设需要结合学校实际和法律法规,根据各个实验室承担课程和危险源区别制定不同的制度文件,使制度文化成为行动指南。药学实验室制度文件主要包括:安全准入、安全检查、仪器管理、化学品管理、废弃物管理、事故应急预案等方面,新制定的制度文件需下发至各带教老师并集中组织师生培训学习,安全管理制度、危险性操作流程等重要制度需粘贴上墙。以化学品管理制度和仪器使用制度为例说明药学实验室制度文化建设。药学实验室化学品管理制度中对化学品购买、储存、使用及废弃物收集和处理各个环节均明确规定,特别针对危险化学品和易制毒化学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等规定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化学品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购置阶段对危化品供应商资质审核,保障化学品质量;入库阶段通过系统将化学品基本信息录入;储存阶段将危化品放入学校危险品仓库,建立出入库台账;出库阶段,领用人填写申请单,经审核通过后预约管理员领用;使用阶段将危化品放入暂存柜中,双人双锁管理,填写危化品使用数量用途和去向;废液回收阶段,废液中和后分类回收到废液桶,空试剂瓶回收处理,达到一定数量后通知回收公司处理[10]。仪器管理制度建设,实验室仪器设备需制定相应的仪器使用操作规程,大型仪器如高效液相色谱仪使用教师按要求培训后方可操作仪器,使用过程中坚持“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部分仪器如高压灭菌锅等应由具有上岗证的人员操作,由实验室管理员负责定期维护保养,填写仪器使用记录和维护记录。科研用大型仪器,带教老师或者实验室管理员在学生使用前进行集中培训,考核合格后通过预约平台结合自己的时间进行预约,提高实验室利用率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提升了他们的实验兴趣[11-12]。

2.3高校药学实验室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建设是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在潜移默化中的形成的思想引导、意志磨炼、情感熏陶、价值取向、思想高度。首先,建设一流的大学应有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师资队伍必须包括一流的实验队伍[13],根据安全责任体系人员等级组织培训提高工作水平,例如:第一级管理人员每学期1-2次参加法律法规培训,第二级管理人员每学期2~3次参加实验室安全管理相关培训,第三级管理人员每学期4-5次参加药学实验室化学品安全、药学实验室生物安全、药学实验室消防知识等专项培训。二是药学实验室安全准入培训及考核,很多高校实验室安全培训在培训形式、培训内容和培训环节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和缺陷,导致学生在实验安全教育中获得的收效要低于预期[14]。高校安全准入教育需要全面培训各方面的安全知识,准入考试也可以参照必修考试计算学分,让所有师生都重视实验室安全知识。学校可以开发手机软件包含安全知识视频和题库,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三是高校需要多开展实验室安全进课堂、安全演练、实验室安全知识有奖竞赛等活动,比如主题为“药学实验室安全文化月”活动,提高学生实验室安全素质。加大实验室安全知识宣传活动,在实验楼中设置安全知识的宣传栏,粘贴安全知识的安全工作简报、经典语录、宣传材料等,同时借助广播、报纸、微信公众号、微电影拍摄等形式宣传实验室安全知识,营造实验室安全文化氛围,使安全文化深入人心[15]。

2.4高校药学实验室行为文化建设

实验室行为文化是安全文化建设的最终体现,是实验室人员行为规范和行为习惯。实验室行为文化是在时间积累中逐渐形成的,优良的行为文化往往决定实验的成败,一个小的细节有可能引发大的安全事故。带教老师在讲课中必须将实验中的风险、注意事项讲给学生,并将正确安全规范的实验操作给学生演示,发现学生不规范的行为及时制止,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比如:进入实验室检查是否有安全隐患,实验操作过程中将物品合理摆放,配制试剂粘贴试剂标签,领取试剂填写出入库记录,实验结束后将试剂放回原位,废液中和后倒入相应的废液桶,实验结束后关闭水电门窗等。实验室管理人员每日检查实验室使用、记录填写、卫生及安全情况,发现不规范使用行为及时纠正并整改。药学实验室营造的安全文化氛围,学生实验中的安全意识,将安全知识落实到实际操作中是对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的间接评价。行为文化一方面需要老师自身规范操作正确引导,强调实验的注意事项并对操作不规范行为及时纠正,另一方面需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训考核,两方面不断努力才能建设优良的实验室行为文化。

3结语

高校药学实验室必须不断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建立适用于药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体系,才能保障药学实验室可持续发展。药学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并且深入的工作,落实“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安全理念,树立安全责任意识,需要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和不断探索,为建设安全有序的高校药学实验室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白雪洁,刘晓茵,纪耀华.引入EHS模式的药学类实验室安全管理实践及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27):21-23.

[2]俞佳,陈嘉雄.浅谈高校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及其措施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44):214-215,225.

[3]肖红艳,任二辉,宋庆双,等.高校实验室EHS文化建设[J].实验室科学,2020,23(1):154-156.

[4]华子春,魏永春.以查促建:江苏省部分高校实验室安全检查结果分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11):1-6.

[5]杨志杰,吕海霞.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提升策略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21,48(435):248-249,255.

[6]李志华,刘金玲.新时代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理念与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2020,(11):134-136.

[7]于子钧.关于化工类高校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的探讨[J].天津化工,2019,33(6):61-62.

[8]王雅士,兰文波,李倩如.高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现状及策略探讨[J].广东化工,2021,48(435),189-190.

[9]崔锦峰,郝大鹏,刘镇岐,等.高校实验室“五个一工程”安全文化体系构建模式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11):286-289.

[10]陈亮,王博,王林燕,等.高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8):255-257,261.

[11]腾鑫,杨晓玲,庄启昕,等.化学类实验室的文化氛围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4):238-241.

[12]孟国忠,农春仕.基于PDCA循环的大型仪器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12):299-302,316.

[13]柯红岩,张婕,金仁东.“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实验室文化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38(3):227-229.

[14]李海平.高校本科教学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现状的思考[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32):93-94.

高校实验室管理规定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 有毒物品 有害物品 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3-0151-03

实验室是高校开展实验教学和科研、沟通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是高校各种药品试剂等实验耗材和实验用动物、细菌、病毒等实验生物以及特殊辐射物质存放最为集中、最易存在安全隐患的场所。高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性保障工作,应该引起各级管理部门和实验教师队伍的充分重视。新时期下,高校实验教学以提高学生实践创新为重要培养目标,实验室面向多学科师生甚至社会开放。在实验室管理过程中,存在管理人员对有毒、有害物品管理的疏忽,或对有毒、有害物品缺乏必要的专门知识、实验基础设施保障不到位以及有毒、有害物品使用不规范等新的问题,造成不同程度的安全事故频频发生,给学校开展实验教学带来了诸多不便。

一、实验室有毒、有害物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一)从实验室安全事故来看,加强高校实验室药品试剂及生物安全管理刻不容缓

由于对实验室安全疏于管理,缺乏安全教育,因管理不当等因素而引发的实验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1][2]造成实验室起火、爆炸、人员伤亡、[3][4]传染病、病毒感染等重大安全事故,甚至还出现如矿业大学学生“投毒事件”,[5]复旦大学学生“投毒事件”[6]等学生从实验室携带剧毒药品毒害他人的恶性刑事案件。种种触目惊心的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应引起高校实验室管理部门足够的重视。

(二)从实验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过程来看,应该加强高校实验室药品试剂及生物安全管理

实验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来说,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在日益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的今天,[7][8]实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接触很多实验用品,包括药品试剂、水电、各种仪器设备、实验动物、微生物、植物以及特殊的辐射物等,很多实验用品都属于有毒、有害物品。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忽视对这些构成要素的安全管理,无论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有可能会造成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从高校实验室建设的需要来看,加强高校实验室有毒、有害物品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安全无小事,实验室的安全是实验室建设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随着对实验教学的投入,实验室基础设施、实验新设备、新技术的开发使用、实验室创新项目实施、实验室开放运行等,势必造成实验工作量和参与实验的人员同步剧增,实验室的安全面临新的挑战,对实验室有毒、有害物质的安全管理是保障实验室安全运行的重中之重。在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将有毒、有害物品的安全防范意识穿插到各个环节。

二、加强高校实验室有毒、有害物品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各级管理部门重视安全管理的氛围

高校实验室管理部门,应当充分重视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明确自身的监督义务,指导和敦促各级实验室将实验室安全工作,特别是对有毒、有害物品的管理作为一项常规性的工作来抓。建立完整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机构,上至分管校领导,下到具体的实验室专职管理员,明确权责、层层负责,对有毒、有害物质的管理要常态化,规范化。在学校各级管理部门和师生中形成重视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氛围,在思想上提高认识。

(二) 加强实验队伍建设,提高实验室有毒、有害物质管理知识

一支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实验队伍是保障实验室安全运行的关键。对实验队伍特别是实验一线的专职实验员而言,通过自身学习和主管部门的业务培训以及交流等多种途径,熟练掌握各自负责实验室有可能遇到的各种有毒、有害物品的科学使用方法和对有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方法十分重要。因为专职实验教师是和接受实验教学培养的学生面对面交流的主体,专职实验教师对有毒、有害物品有科学的使用演示和讲解以及对学生操作过程的监督,可以尽量避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生因实验误操作形成的安全事故。而实验室管理部门分管实验室管理的工作人员,也应具备实验室安全特别是对实验室各类有毒、有害物质的基础知识,学习和熟悉学校各类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规程和标准等。

(三)加强实验室管理,补充完善有毒、有害物品的规章制度

一般来说,高校各类实验室都制定了相应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对实验室有毒、有害物品使用都形成了一定的制度约束。然而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弹性很大且常管常新的工作,在不同阶段可能遇到新的问题。随着教学改革的需要,很多高校都会面临新开实验项目,新增实验室、实验室开放等问题,在对有毒、有害物品的管理中,肯定会面临很多以前没有遇到的问题,这就需要各级实验室和实验室管理部门加强研究,根据新的情况制定和修订以前的各种实验室有毒、有害物品使用制度,防微杜渐。

(四)严格实行岗位责任追究制,牢固树立安全责任意识

在实验室管理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经常会遇到很多教师不愿意去参与管理有毒、有害物品的情况。实验室管理部门应该根据有毒、有害物品管理的实际要求,严格执行岗位责任追究制度,设有毒、有害物品专职保管员、委派专人负责,并实行定期轮岗、适时交流等制度,考虑到有毒、有害物品管理的特殊性,可考虑每一项业务有两个岗位或两人参与记录和使用管理,要明确有毒、有害物品使用各个环节的操作规则,强化运作程序和各项具体的要求,建立岗位责任追究制和内部自律和控制机制。

(五)规范有毒、有害物品的“入口”,从源头上遏止各类安全隐患

实验室对于实验耗材,特别是有毒、有害物质要规范申购、入库、申领、使用流程。根据实验教学计划测算所需和库存量比较,在保障正常的教学科研的前提下严格控制这类物质在高校实验室的流通。按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化学品分类和危险性公示通则》、《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放射性和电磁辐射管理标准及法规目录》等常见的有毒、有害物质相关的管理办法和分类指导标准进行科学的统一监管和入库管理,按照理化危害性、健康危害性、环境危害性等因素进行分级和科学存放保藏。

(六)监管有毒、有害物品的“出口”,杜绝危害物品在使用过程中引发安全事故

高校实验室有近90%的安全事故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9]特别是在实验室使用有毒、有害物品的过程中,师生未能充分了解并掌握有毒、有害物品的安全使用知识、防护方法和应急措施,引发了不少原本可以避免的安全事故。有效监管实验室有毒、有害物品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点,要遵循危险物品储存的基本原则,建立有毒、有害物品安全数据资料,明确其物化性质、可能的危害特征、应急措施等信息,以供实验室使用者随时参阅。还应该特别注意普及有毒、有害物品的安全使用基本常识、废弃物的处理知识、有毒、有害物品防护措施、事故应急措施等。通过过程管理,保障实验室中有毒、有害物质从库房“出口”后的安全使用。

(七) 加强对有毒、有害物品管理的研究学习,提高高校安全事故风险防控能力

实验室管理是一项较为系统的工作,不同的实验室管理的难点和有可能遇到的问题都不尽相同。特别是对于有毒、有害物品的管理,实验教学管理部门很难制定适合各个实验室情况的通用规范。这就要求高校实验室管理职能部门和实验教师队伍通过加强研究,充分吸取借鉴国内外优秀实验室的先进管理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摸索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目前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水平越来越高,[10]可以实现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实验包括有毒、有害物品在内的所有耗材、试剂、药品、生物等进行全方位的监测和管理,建立完整的实验室有毒、有害物品数据库。[11]高校可以根据需要,实现有毒、有害物品的信息化管理。

(八)建立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从容应对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

安全事故具有突发性的特点,做好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在及时控制和减轻安全事故的危害方面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工作原则,[12]明确实验室管理部门和各级实验室负责人各自的应急管理职能,按照应急等级,在制度上规定相应的工作程序,在应急行动、人员调配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特别需要强调的是,高校应该组织加强对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练,做到在真正遇到突发事故后,能够沉稳有序地按照预案推进现场指挥和解救工作,最大限度降低实验室安全事故的损失,保障实验室安全和实验教学工作的平稳运行。

三、结束语

实验室面向不同学科专业的师生以及社会开放是教育改革日益发展的一种趋势,[13]这对高校实验管理特别是对有毒、有害物品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在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中,要充分考虑有毒、有害物品流通的各个环节,思考可能出现的突况,科学合理地研究相应的对策,提高实验室安全事故的防控能力,使实验室管理朝着规范化、高效化、安全化的轨道运行。

[ 参 考 文 献 ]

[1] 郑巍.构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防火墙”[J].科教文汇,2009(11):234-235.

[2] 王虹.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探讨[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7(5):179-182.

[3] 管理现况及改善对策的探讨[D].复旦大学,2011.

[4] 梁宏伟,王玉兵,陈发菊.浅谈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及研究生的作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2(7):92-93.

[5] 赵延敏.拓展训练融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

[6] 李钰之.校园惨剧是一面镜子[N].检察日报,2013-04-19.

[7] 许敖敖.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关系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1(6):1-3.

[8] 程敏熙,赵芝孟,颜巧莹.简论高等学校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关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1(2):186-189.

[9] 黄凯,张志强,李恩敬.大学实验室安全基础[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0] 闫瑞琴,林德忠.高校实验室信息系统网络化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4(5):64-66.

[11] 王青林,李新华.关于实验室试剂库房的规范化管理问题初探[J].科技信息,2007(1):226.

高校实验室管理规定范文第5篇

围绕军队院校实验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这一主题,分析了新形势下实验室管理与运行的特点、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从理顺实验室管理体制、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实验室人员、设备和安全管理,重视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实验经费的投入和管理力度,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提高实验室利用率和使用效益,充分利用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等6个方面,提出了新形势下改进和完善军队院校实验室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思路和途径。

关键词:

军队院校;实验室;管理模式;运行机制

0引言

实验室作为军队院校从事开展实践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是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衡量院校办学条件的重要标志[1-3]。随着世界军事变革的不断推进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军队院校实验室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部队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良好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才能够充分利用和挖掘教学资源,提高实验室效率。因此,在全军着眼推进院校教育向实战聚焦、向部队靠拢,培养大批能打仗、打胜仗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需求的军队院校教育改革大背景下,实验室必须更新观念,理清思路,开拓创新,敢于实践,不断加强和改进实验室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从而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军事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促进部队战斗力生成与提高,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1新时期军队院校实验室管理运行特点

在我军新时期军事变革和全军院校教学改革正在向纵深推进的形势下,教学保障内容和方法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紧贴部队、聚焦作战、瞄准未来是新时期军队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鲜明时代特征。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已经不仅是一般性的保障工作,传统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显然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势下保障部队战斗力生成提供实践创新支持的任务需求。军队院校实验室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已经呈现出新的特点。

1.1实验室服务于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作用更凸显

军队院校的实验室在完成教书育人的同时,还担负着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部队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重要职能[4]。①实验室结合部队发展的现实需求,开展新理论、技术、战法和新训法的研究,将理论研究、武器装备运用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据统计,近年来,全军各院校共取得490余项战法创新成果,其中140多项重点战法课题的实验论证就是依托作战(装备)实验室完成的,为部队战创新提供实验技术支撑。②院校有着厚重的理论积淀、齐全的实验装备、雄厚的人才资源和创新能力等特点。实验室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参与部队武器装备使用、技术革新、维修保养和升级改造,优化和提高装备的使用性能。同时,利用实验室的教学装备和人才优势,开展各种媒体教材的编写和短期培训,为部队各级各类急需人才培养服务。

1.2培训对象多元化,保障工作复杂化

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不断的深入,地方高校实验室和军校实验室在发展速度、规模、装备保障体系和水平都在发生了巨大变化。2003年7月,总参谋部颁发了《加强和改进军队院校教学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军校深化教学改革的首要环节是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针对不同院校教育类型特点,形成一套包括干部任职培训、生长干部“合训分流”、专业技术干部学历教育以及士官职业技术教育在内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预见军队院校的培训任务主体将发生重大变化,学员的年龄、结构、层次、学历等不尽相同。且由于实验内容的增多,管理项目数量增加、难度和强度增大,从而使实验室管理工作更加复杂。

1.3管理内容增多,队伍建设要求高

实验室的不断发展,面对更加多元化、复杂化的严峻管理形势,实验管理内容在增多,涉及的管理内容进一步扩充,已经不仅局限于实验人员、仪器设备、实验项目和经费的管理。因此,在保持现有管理内容的前提下,必须对实验室发展规划,才培养方案进行体系优化,进行更加系统、专业和严格的管理。同时,军校实验室还担负着包括理论研究、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科技革新、武器装备研发、教学保障、提供战斗力等方面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这就要求军校实验室要适应这种改变,要建设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适应未来教育和战争需求的实验队伍。

2目前实验室管理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总参谋部加强了对院校人才培养的宏观指导和顶层设计,制定了《2020年前军队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推进军队院校任职教育深入发展的意见》、《加强和改进军队院校教学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法规文件。全军院校结合自身实际,深入探讨实验室体制改革、科学建设与资源共享等重大问题,积极开展实验室管理和运行机制的研究,大胆实践,摸索出了许多新思路、好做法[5-8]。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军队院校实验室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在促进院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技术革新和装备制造研发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初步形成了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相配套的实验体系。但实验室的功能、规模与高速发展的教学、科研水平不相适应的管理运行问题已成为摆在全军院校面前的一项突出问题。

2.1实验室管理和考核机制不健全

近年来,军校实验室规模在不断的扩大,实验设备种类增多,技术更先进,实验实践教学比重越来越大,实验室在教学中的作用更加突显。尽管国家和军队关于院校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已提出了明确要求[9],但改革的阻力比较大,改革的步伐也很慢,体制机制不顺、重复建设、管理不规范、制度不落实的情况仍然存在。同时,目前对是否促进人才培养、科研水平提高、实验室资源共享、综合效益方面等缺乏相应考核机制,难以调动实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

2.2管理封闭,利用率低,开放管程度不高

军校由于在管理体制上的原因,管理制度不完善,仍普遍采用传统的封闭式管理模式或半开放模式[10],使得实验室开放程度不够,尤其是高精尖设备和先进的软件开放程度就更低。在保障教学方面,实验室仅仅起到为课内实验课服务的作用,无法为学员提供充分使用实验室的机会。目前,很多高校建立了相应的实验教学中心,但由于历史、学校规模等诸多因素的局限,许多只是管理形式的变化,其内部结构还是各实验室相对独立,服务于几门课程,实质还是没有改变其专业面窄、功能单一、实验仪器设备闲置和浪费的现象的状况比较普遍。

2.3实验教学理念有待于进一步改革与创新

长期以来,军队院校实验教学主要围绕理论教学而开展,处于从属地位,普遍存在重视理论学习,轻视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室建制规模小,功能单一,使用效益低下,实验教学内容主要以验证性、演示性实验为主,缺乏具有探究性、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没有形成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为目标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4人才队伍建设跟不上实验室发展的需要

实验技术人员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实验室建设和教学的效果以及管理服务的质量[11]。随着军队院校实验室建设的发展,新型实验装备更新速度加快,实验队伍与先进的仪器设备的使用、管理、维护保养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从而导致实验室效益低下。主要表现在:①部分在职实验人员的学历偏低、整体素质不够高、职称结构不合理,而且大部分人缺乏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而且实验技术骨干缺乏,科技研发能力不足。②从事实验教学研究人员缺乏,实验教学具有纯理论教学和装备实际操作两者兼备的特点,教学规律有其特殊性。长期以来,由于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造成目前实验教学研究人员严重缺乏。

2.5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少

目前很多军队院校对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不够重视,在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实验教学大纲中对实验经费的投入无相应规定,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没有专项经费,缺乏长远规划。实验经费基本上是由分管教研室按照每学年制定的学时数根据需要上报来划拨,面向全校实验室教学,显得杯水车薪,实验室的教学经费得不到保障,严重制约着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

2.6网络化管理平台薄弱

基于网络化的实验室开放管理系统可以对实验室开放的过程、质量进行全程监控,是实验室高效运作的重要支撑[12],目前大部分部分军队院校对实验室开放的管理还局限于人工操作,未购置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实验室管理主要以人工操作,费时费力,效率不高。

3解决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的举措

实验室的管理和运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制约因素很多。军队院校实验室的特点决定了其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特殊性,不可能照搬地方高校的实验室管理运行经验,必须探索适合军队院校自身发展需要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3.1理顺实验室管理体制,健全规章制度

学校应明确职责,加强和完善实验室管理运行体系建设,实现对各级重点实验室、科研实验室和教学实验室的统一管理。逐渐构建多层次、梯度化的实验室开放硬件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实验室效益。以全面发挥实验室教学、科研和服务的功能,按学科、功能构建实验室管理体制。规章制度是实验室管理与运行的法规和依据,是实验教学顺利开展,提高实验效益的根本保证。因此,要从军队院校实验室工作特点出发,结合实验教学的现状和实验室建设情况,加快完善法规制度,依据新修订的院校教育条例,系统梳理和修订完善院校教育领域规章制度,重点抓好实验室工作条例、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实验室评估办法、实验室开放办法、各级职责等。对实验教学计划、项目、要求、教学质量、改革与创新、检查与评估、实验考核及实验档案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并以此为依据,对实验教学情况进行检查、监督,规范实验室的管理。

3.2加强实验室人员、设备和安全管理[13-14]

实验室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实验室规章制度的制定以外,还包括人员管理、仪器设备管理、安全管理和经费管理多个方面。本文仅从人员管理、仪器设备管理和安全管理三个方面来探讨。

(1)强化实验室人员管理。实验室人员包括实验管理人员和实验人员及流动人员。为了保证实验教学有序、高效运行,必须对实验室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类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作出明确规定,建立实验管理责任制。凡是进入实验室的人员,必须通过所在实验室负责人签字,并将表格交与实验室管理人员,离开实验室,也必需到管理人员处登记。可以借鉴国外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需长期在实验室做实验的博士、硕士生等,必须通过所在系的安全教育培训和考试,取得资格证书后,方可进入实验室,同时对出现外事故或违规行为的处罚也应作出明确规定。

(2)规范实验设备管理。仪器设备是军校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和科研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传统的管理模式是由专人统一管理,存在职责不明、管理混乱、效率低下、甚至相互推诿的问题。因此,可以根据不同仪器设备的价格、用途和精密程度分类管理,对大型精密仪器,从仪器的购置、安装调试、操作和维护保养均由责任人负责,实行管理责任人制度,一般性仪器设备则可仍由专门人员统一管理。所有仪器设备相关的使用说明书,维修卡等物品均由实验室管理人员统一管理,归档保存,从而确保实验室设备长期处于有序管理状态。

(3)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近年来随着军队院校实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由于实验教学内容不断增加,实验室规模在不断扩大,教学设备不断升级,实验手段更新,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难度也随之加大。而且随着军队院校实验室开放管理程度的进一步加大,进入实验室的人员增多,原有安全管理制度与实验室发展形势和任务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也日益突显,事故隐患逐渐呈现。因此,应对不同类型实验室安全事故的特征、管理现状进行系统分析,从健全安全管理体制,加强安全标准化建设,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实施实验室安全准入制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3.3重视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

为适应新时期军队院校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和要求,各类院校应以“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加强实验管理队伍和技术队伍建设[15]。从层次、结构、数量、学科分布等方面进行优化和整合,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懂专业、会管理、适应新形势的高素质实验室人才队伍。要把实验人才队伍的建设,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当中,在职称评定、经费保障、出国培训深造等方面予以倾斜。同时,一直以来很多军队院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中缺乏良好的竞争、激励机制,导致实验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最终降低了实验室效益。

3.4加大实验经费的投入力度

军队院校实验内容的不断拓展,培训任务加重、从而对于实验室的硬件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不断改善实验场所的条件,对实验设备进行及时补充和更新,这就需要加大实验经费的投入力度。与此同时,实验室要加大对于实验经费的管理力度,对资金做好预算和管理,统筹规划、合理分配,让“好钢用在刀刃上”,避免重复建设、滥用实验经费的情况发生,使得有限的经费发挥最大的效益。

3.5提高实验室利用率和使用效益

尽管近几年国家加大了高校实验室开放管理的力度,出台了相关的管理规定,但实验室利用率低、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尤其是专业实验室利用率更低[16]。为此,应按照提高质量效益、本着能用、好用、管用的原则,全面推进训练模拟器材、公共支撑条件和配套设备设施建设。推进军事训练与指挥信息系统对接,大力推进作战实验室和共同基础训练场地基地配套建设,构设实兵对抗、野战化训练、实装实弹训练环境。同时,按照统建分管共用、持续滚动推进、逐步扩大范围的思路,推行部队训练基地场地和院校实验室开放使用,从而提高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3.6充分利用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

实验室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经常性工作,目前实验室的管理过程中,仪器的编号登记、现状查询和维护管理,基本上是管理员进行人工管理,工作量非常大。不仅耗时费力、而且大大影响到了实验室的管理效率。基于网络化的实验室开放管理系统是实验室开放高效运作的重要支撑。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集实验室管理、实验课程教学和开放实验教学管理于一身,为实验室管理办公室、教务处、教学实验中心、实验室管理员、任课教师、学生及其他用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管理及统计服务,并与实验室门禁系统对接。将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融入实验室开放的管理中,不仅完善了实验室的功能,丰富实验教学内容,更为重要的是能大大提高实验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益。

4结语

军队院校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建设是一项涉及体制、人员、环境、文化等多种因素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军校实验室应定位在为学科建设、基础教学、科学研究服务上,着眼为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发展需求,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敢于实践,不断加强院校实验室管理水平,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改革,为提升部队战斗力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作者:李志红 单位:公安消防部队昆明指挥学校训练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何晓阳,朱利泉,朱亚萍,等.创新实验室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1):113.

[2]刘洋,曹访,采克俊,等.关于高校实验室管理及运行机制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35):242-244.

[3]李强,衡容,崔超.基于开放导向的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7):227-230.

[4]吴晓东,左健民,朱晓春,等.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1-44.

[5]候永平,朱永法,余树泉,等.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实验室快速发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433-434.

[6]姚智刚.军队院校学科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探索与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5):136-139.

[7]刘海峰.军校综合性实验室建设的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9,4(2):117-119.

[8]张文娜,熊飞丽,叶湘斌,等.深化军校院校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8):161-163.

[9]郭军华,王永健,王维俊,等.军队院校开放性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7):387-389.

[10]王保林.提高军队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水平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1):6-9.

[11]张来红,唐建华,张春平,等.加强军队院校实验室科学管理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2):133-135.

[12]刘中诚,耿强,卢慧君.新形势下高校实验室开放管理与运行机制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3):181-183.

[13]姚煊道,杨晓飞.军队院校教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2,35(4):77-78.

[14]张育新,董萌,赫晓东.新加坡实验室科学化管理机经验借鉴[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7):358-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