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业互联网的主要技术

工业互联网的主要技术

工业互联网的主要技术

工业互联网的主要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工业互联网;SDN;虚拟化

1 什么是工业互联网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蓬勃兴起,互联网加速与传统产业融合,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逐步向工业领域渗透,一系列新的生产方式、组织形式和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工业互联网应运而生。

不同国家在信息和工业领域的基础不同,发展需求各异,对于互联网与工业/产业深度融合的认识也不同。即使是对工业互联网内涵的认识,美国工业互联网联盟(IIC)与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AII)也不完全一致。IIC将工业互联网定义为:为了商业收入转型,通过先进的数据分析使能智能工业操作的,连接物、机器、计算机与人的互联网[1]。而AII定义:工业互联网是互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系统全方位深度融合所形成的产业和应用生态,是工业智能化发展的关键综合信息基础设施[2]。显然两个定义显示出对于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各有侧重,但两者都一致认为广泛连接、泛在互联的网络是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基础。

2 工业互联网不会是一个全新的物理网络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一种业务建一个网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过去,运营商为减少同时建设和运营多个网络的成本,一直在探索在同一个物理网络上承载多种业务和服务,各种虚拟专用网(VPN)、Overlay技术得到了大量应用,近年来大热的软件定义网络(SDN)和虚拟化技术,更是让网络通用能力与具体业务要求去耦合成为可能。在这种趋势下,工业互联网单独成网既是逆技术潮流而行,也是资源的浪费。

同时,工业互联网的业务特性决定了不会出现独立的工业互联网物理专网。工业互联网的业务模式可归纳为4种,分别是: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

4种业务模式连接对象包含了人、工厂、机器和互联网平台等,接入方式包括个人拨号、企业宽带、移动蜂窝和区域无线连接等,带宽需求从物联网智能模块的窄带到虚拟现实(VR)协同设计的超宽带。如此复杂的网络需求情况,现有的任何单个网络均无法满足;而如果要重新建设一个完全满足所有工业互联网业务需求的网络,其投资力度、建设规模和管理复杂度都将是巨大的,且产出预期并不明朗。

3 工业互联网冲击现有网络架构

工业互联网以互联网、物联网、移动网以及新型专网为基础,通过SDN、虚拟化等技术整合各个网络的资源,以业务为驱动构建而成。工业互联网业务的复杂性决定了支撑网络的复杂和多元,工业互联网突破了传统公众互联网与企业网的边界,改变了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分布,对通信网络架构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3.1 工业互联网延伸了网络范围

传统网络结构中,企业自主建设维护的工厂内网和运营商提供服务的公众网泾渭分明,工厂内支撑办公信息化的信息技术(IT)网络和支撑生产的操作技术(OT)网络也相互隔离。工业互联网打破了这些界线,其网络将由工厂内网和工厂外网组成。

从业务发展看,个性化定制、协同化制造等业务将工厂内网络打开,为满足生产制造的远程控制、监测、操作需求,封闭的OT网络需具备更强的互联互通能力,IT系统的云化使企业IT网络与互联网结合更为紧密。

从技术上看,工业网络有着更高的信息化和信息采集需求,5G等技术工业适配能力的提升,让原有公众网络有机会渗透至工厂生产环节并提供服务;SDN等技术的成熟,也让运营商看到了通过提供高质量VPN和网络分片替代企业专网的可能。

从产业上看,思科等通信企业逐步向工厂内网络渗透,西门子等工业网络提供商出于业务互联网化发展诉求,也在主动开放工厂内网络。支撑工业互联网的通信网络,将突破原有企业网络接入点边界,延伸到工业企业内部,极大地扩展了网络范围。

3.2 工业互联网改变了网络“造血机制”

传统网络中,互联网数据中心(IDC)是信息服务的源头,是互联网的“造血中心”,实现信息汇集是运营商设计网络架构时的考虑重点。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信息推送需求,从大型“造血中心”向“末梢”的信息传输效率太低,因此在靠近“末梢”的地方出现了大量“储血点”,用以增加服务提供节点,缩短传输路径,提升服务效率。城域网的信息服务能力需要提升,网络架构也要进行相应调整。随着工业企业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未来将出现大量的“造血点”。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将产生大量有r值、高敏感的数据,主要用于企业生产流程的优化、企业间的相互协调,这种多服务于自己,少服务于公众的高信息安全要求,决定了这部分数据不会集中到某个大型造血中心,而是在本地造血点进行存储、分析,并向外提供服务。这种新的互联网造血分布,将对网络架构产生根本性影响,改变围绕骨干网和骨干节点构建网络的路线,IDC和企业数据中心(EDC)的建设理念和布局思路都将需要调整,城域网、接入网以及微数据中心将在互联网信息服务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3.3 工业互联网提升了网络性能要求

工业互联网对通信网络最直接的影响是提出了更高的网络需求,简单概括就是需要支持百亿终端、百万用户、百级平面的业务发展。百亿终端接入是指,未来智能工业产品和装备――包括智能汽车、家电、机械、仪表及各种智能部件等――的数量将达到百亿级水平,网络需满足工业互联网海量智能工业产品联接、信息交互的服务需求。百万用户是指,工业企业利用网络开展监测、控制等对隔离和安全要求比较高的业务,需要进行用户隔离,网络能够支持百万级的VPN隔离。百级平面是指,网络具备“多租户”能力,每个业务平面是一张具备完整网络管理、控制和数据传输能力的网络,能够为一类业务或一个超大型企业提供完全自主控制管理的网络。

4 结束语

工业互联网的出现是技术和产业发展推动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将冲击通信网络原有的技术架构和发展模式。扩大延伸的网络范围、全新的网络信息节点分布、百级到百亿级网络业务需求都将深刻地改变通信网络架构,以开放化、虚拟化、智能化、融合化为发展方向的SDN、5G、窄带物联网(NB-IoT)、IPv6等网络技术将在工业互联网中广泛应用。与移动蜂窝网络代际分明的演进路径不同,互联网成长史告诉我们,互联网从来不按“剧本”发展,但可以预见工业互联网将成为通信网络发展的重要契机和助力,成为重构通信网络架构的起点。

参考文献

工业互联网的主要技术范文第2篇

一、技工教育中的校园网建设

技工教育校园信息网络的核心部分是校园信息中心,该中心主要由中央交换机、服务器、广域网连接设备以及网络管理系统等共同组成,校园中的网络设备可以通过交换机来实现信息的交换,而教学楼内的局域网络是校园网络中的接入层,因此信息是通过各种双绞线来与教学楼内的设备进行连接,不仅如此,校园网中的各个教室、实验室以及宿舍楼等都应用了先进的网络技术,这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很大方便,尤其是在技工院校中,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能利用这些来学到更多知识。校园网交换中心的设备是由中心交换机以及拨号服务器来组成的,拨号服务器能够提供很少的端口作为校园外接入补充,也能相应的建设起网络用户管理系统,从而更好地为用户服务。校园网的建设为技工教育提供了帮助,能够让技工院校的学生学到更多的先进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也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专业型人才。

二、互联网+教育的变革

教育信息化已经将技术与教育相互融合起来了。在这个阶段,互联网的开放性正改变着传统教育的封闭性,而构建起新型的教育服务体系。随着互联网技术、教育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任何教育需求都能够通过创新的服务模式来解决,因此传统商业领域的体系变革会在教育领域重演,也会产生更多的互联网+教育创新模式,这种创新是一种破坏性的创新,也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挑战,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构建起开放的教育服务体系结构,从而更好地满足经济时代人们对教育问题的需求,技工院校作为培养生产一线技术人员的学校,要坚持以服务经济社会为主要宗旨,将提高职业能力作为核心部分,提供更高质量、更多内涵的办学方针,同时,技工教育的好坏也会直接影响着当地的经济发展,将互联网技术融入到技工教育中也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技工教育的良好开展对促进人才就业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利用互联网资源的优势

互联网+技术能够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束缚,将教师课堂上的讲授转变为课前的教学,这样节省了教师讲授的时间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的新形式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有很多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同时还能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掌握更多的知识,因此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课堂中是很有必要的。目前,在一些技工院校中就已经引入了互联网教学方式,为了改进技工院校的教学质量,就要更好地运用互联网资源,从而才能提高技工院校教学的整体水平,网络资源有着资源共享、更新迅速的特点,在网站上搜索各种有用的资源,对于技工院校来说也是如此,技工院校的教育与普通大学教育是相同的,不能得到老师及时的解答也能在互联网上自行搜索,这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将计算机技术投入到技工院校的日常教学中,如可以放在学习论坛中,学生在网上尽情交流学习心得,同时还能拓宽学生学习的知识面,让学生认识到更多的新朋友掌握更多的知识与能力。还要进一步完善计算机教学实施,保证技工院校的各种教学设施齐全,我的技工院校也需要筹集更多的资金,政府部门也要给予相应的支持,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要以兴趣为前提,学生只有认识到计算机技能的重要性,才能对学习提高兴趣,积极打造出学生自主学习平台,教师可以将课件到学习平台中,对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与计算机使用水平也有一定的帮助。

四、数字化平台提升教学质量

利用数字化平台来提升教学质量对发展技工教育是十分重要的部分,对于数字化平台的建设可以先进行模拟操作,例如,利用万用表测量二极管,数字万用表上会有二极管的符号,先分辨出二极管的正负极,有白线的一端是负极,另一端就是正极,然后使用时可以移动鼠标将它们连接,操作正确就可以进行下一步操作,操作不正确会出现提示信息。在这套系统中,能够充分了解到操作的正确性,也方便学生的课后复习以及巩固知识,学生只要登录平台,就能学习里面的内容,主要设置了网络学习、考试中心、数字图书馆等多个模块。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内容丰富多样,教学资源库可以提供资源上的支持,数字图书馆里有大量的图书可以下载,点击校园门户板块就能与数字化的校园平台进行切换。对于技工教育来说,学生更加注重的是实践操作方面的内容,因此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学生还要不断学习通过数字化教学平台,对课上的知识进行重温与复习,不用依靠任何工具就能学到自己想学习的知识,目前,数字化教学平台系统还在不断的建设、完善过程中。在数字化教学平台功能中,还要针对技工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与培训。可以说,在“互联网+”的浪潮之下,技工学校学生通过信息化、数字化的教学,不断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最终实现更好的发展与进步。

五、为互联网+产业培养人才

为互联网+产业培养人才是技工教育的一个新挑战,也是互联网技术融入到技工教育中的必然结果,一些技工院校还在申报互联网+电商物流实训中心的项目,这也是为电子商务专业、物流营销以及其他互联网相关专业提供更大的平台,建设起互联网+电商物流实训中心,就能够在电子商务的基础上利用更先进的手段,形成信息化实训类的教学平台,这样就能很好地将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从而提高学校电子商务类的教学水平。同时还要形成一整套的培训体系,通过真实的企业环境来实现,这样学生在毕业之后就能到自己喜爱的企业去工作,对学校学生的培训以及技能的提升是十分重要的,对中小型企业信息化的开发工作也是重点,在我国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互联网+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技工院校会通过不断的努力,开展更多的人才培养工作参与到企业科研项目中,从而为互联网+产业提供更多的人才保障。

工业互联网的主要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IPv6 下一代互联网 挑战 对策 部署

【中图分类号】G202 【文献标识码】A

国际互联网协会将每年的6月6日定为世界IPv6①日,旨在推动IPv6在全球的部署。今年的IPv6日,由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专家委员会主办的“下一代互联网发展建设峰会”在北京召开,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科技部、中科院领导出席会议并致辞,三大运营商和互联网相关企事业单位一千多位代表参会,共同探讨推进我国“十二五”期间下一代互联网建设。

互联网是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高度相关的重大信息基础设施,互联网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基于IPv4的现有互联网,用于标识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的网络地址约有40亿个,目前已经基本分配殆尽,2011年2月3日,全球IP地址分配机构IANA(互联网编号分配机构)的IPv4地址分配完毕,2012年4月15日,亚太地区IP地址分配机构APINC(亚太互联网信息中心)的IPv4地址基本分配完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3年1月15日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5.64亿,普及率为42.1%,②互联网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但是由于技术和历史原因,我国互联网存在着网络地址获取量不足、安全可信度较差、服务质量较低等突出问题。尤其是我国仅拥有3.30亿个IPv4地址(不含港澳台地区),人均约0.24个,远远低于美国的4.95个和韩国的2.22个,即使大量使用地址翻译(NAT)技术,仍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应用需求。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地址空间是现有互联网的1029倍,我国拥有的IPv6地址数量位于第五位,占全球已分配IPv6地址总量的5.64%。截至2012年5月,全球13个域名系统(DNS)根服务器中共有9个添加了有效的AAAA记录(指向IPv6地址的记录),全球313个顶级域名服务器中支持IPv6的达到266个,全球活跃的IPv6 BGP路由数为9340条。

推动互联网由IPv4向IPv6演进过渡,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下一代互联网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共识,欧洲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纷纷出台国家战略层面的规划和布局。美国为了继续保持互联网的全球领袖地位,在网络改造、运营、制造、资源储备等方面加快布局,并以政府网络为先导带动IPv6转换。2012年5月,美国政府网络的新版IPv6发展路线图,制定2012~2014年工作计划,确定在2014年实现网络、业务、DNS服务器、手机终端全部支持IPv6,并完成向IPv6的过渡。同时,将美国政府其他各项行动计划,如云计算、数据中心、可信连接、DNSSec等与IPv6统筹考虑。欧洲希望改变在互联网领域落后美国的局面,通过“先移动,后固定”的方式应用IPv6,彻底解决未来移动网络服务可能面临的地址空间问题,并凭借在移动通信领域的优势力争在未来网络经济中与美国并驾齐驱。日本较早开始IPv6技术和应用研究,积极开展物联网、泛在网络等应用领域的部署,希望在未来的通信领域缩小与欧美的差距。

一、我国高度重视下一代互联网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下一代互联网提供新的战略机遇。2011年12月23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快我国下一代互联网产业发展问题。会议指出,抓住新形势下技术变革和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在现有互联网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地址资源足够丰富、先进节能、安全可信、具有良好可扩展性和成熟商业模式的下一代互联网,对于加强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我国互联网产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5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推进信息化发展、保障信息安全工作,提出“加快部署下一代互联网,重点研发下一代互联网关键芯片、设备、软件和系统,推动产业化”。

2012年3月27日,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研究制定并下发《关于下一代互联网“十二五”发展建设的意见》,确定了我国发展下一代互联网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发展路线图和时间表。

“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下一代互联网的路线图和主要目标为:2013年底前,开展国际互联网协议第6版网络小规模商用试点,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和技术演进路线;2014年至2015年,开展大规模部署和商用,实现国际互联网协议第4版与第6版主流业务互通。在此过程中,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下一代互联网研究机构和骨干企业,全面增强互联网产业对消费、投资、出口和就业的拉动作用,增强对信息产业、高技术服务业、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重点包括如下五项任务:第一,加强资源共建共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动网站系统升级改造;第二,重点研发下一代互联网关键芯片、设备、软件和系统,加快产业化及现网装备;第三,推动下一代互联网商用进程,促进新型业务研发、现网试验和在线应用,建设基于国际互联网协议第6版的三网融合基础业务平台,加快发展融合类业务应用,支持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发展;第四,加强网络与信息 安全保障,强化网络地址及域名系统的规划和管理,全面提升下一代互联网安全性和可信性;第五,完善技术和产业标准体系,加强关键理论和核心技术研究。

目前,互联网产业链各环节已经形成了加快发展下一代互联网的迫切需求,国内运营商亟需获取丰富的地址资源,设备制造商亟需寻找新的增长点,服务提供商亟需开发特色服务,用户迫切需要更先进的网络设施和更安全优质的业务体验。国家相关部委相继出台了促进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的相关政策和规划。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提出,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三网融合等新兴交互式应用将大规模发展,“需要更多的网络地址空间和更坚实的网络基础设施”。2012年2月17日,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关于组织实施2012年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研发专项、产业化和规模商用专项的通知》。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指出,下一代互联网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信息化建设大局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工业和信息化部先后制定了《互联网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11个下一代互联网相关规划。

二、我国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基础

近年来我国组织实施了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并通过国际科技重大专项和其他相关科技计划,在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理论研究和标准制定、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关键设备研发、技术实验与应用示范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锻炼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为下一步产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以下简称CNGI)经国务院批准于2003年启动,由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部委联合组织实施,是涵盖下一代互联网理论与技术研究、科学实验、设备研发及产业化、网络建设优化、新型业务运营、关键标准制定、重要行业应用、网络安全防护等领域的重大系统工程。CNGI以政府推动、企业主导、市场选择、保障信息安全为发展原则,以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相结合为发展途径,以培育和完善下一代互联网产业链为核心任务。CNGI先后支持建设了六个主干网(覆盖全国22个城市、连接59个核心节点)、两个国内/国际交换中心(北京和上海)、273个驻地网。2005年至2006年,共设立103个CNGI研究开发、产业化及应用示范项目,其中技术实验、应用示范和标准研究56个,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目47个。2008年底开始组织实施下一代互联网业务试商用及设备产业化专项,在新型技术业务的应用和试商用、关键设备产业化、重要标准规范的研究制定三个领域,重点支持了46个项目,积极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应用。

CNGI-CERNET已经建成CNGI-CRENET2/6IX互联交换中心和CNGI高校驻地网等下一代互联网试验网基础设施,基于已经取得的IPv6关键技术成果,开展了多种教育和科研重大应用的部署。在100所高校全面推进校园网IPv6技术升级改造。与国内厂商合作,开发了基于IPv6网络服务平台、网络管理与安全检测系统、IPv6网络过渡系统、物联网设备与系统等,共同推进IPv6网络支撑技术试商用。CERNET2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和应用成果,为我国一大批下一代互联网科研项目和课题提供了开放性实验环境,为国产IPv6核心路由器提供了实际使用环境,提高了国产网络核心设备的竞争力,提高了我国在下一代互联网研究中的国际地位,培养和储备了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的高层次人才。

三、下一代互联网发展面临的挑战

在安全方面,IPv6自身可能带来多种安全威胁。IPv6和IPv4传输数据包的基本机制没有改变,IPv4网络中除IP层以外的其他四层出现的安全攻击在IPv6中仍然会存在。IPv6地址扩展虽然能够解决网络地址的紧缺问题,但是它的规模也为安全检测带来难题,如海量地址的查询变得更加复杂。IPv6协议本身也存在诸多安全隐患,例如:攻击者可能利用IPv6分组的扩展头部,通过自制恶意数据包来攻击路由器和主机,无状态地址自动分配可能使非授权用户更容易接入和使用网络等。IPv4向IPv6过渡时期中,IPv4与IPv6间的非对称性、过渡形式的多样性等,安全防护将面临更复杂的形势。目前我国正处于IPv6网络的推广阶段,尚未真正大规模商业化部署,大量未知威胁尚未暴露。我国网络安全基础设施、重要行业对IPv6的安全防护能力不足,无法应对下一代互联网大规模推广应用带来的安全问题,产业化不足,无法满足安全防护需求。

IPv6网络的发展仍然缺少商业需求,可以预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IPv4将与IPv6共存。目前国内外已经提出多种过渡技术方案,但是需要在这些方案中做出选择和协调。国内的互联网企业在演进过渡中也面临很多挑战,例如现有很多业务系统不支持IPv6,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进行开发、升级和测试工作。

四、我国电信运营商和互联网企业的对策及部署

根据网络技术发展趋势和发展下一代互联网的历史机遇,国内电信运营商很早就开始布局下一代互联网的规划研究,并制定了“十二五”以及更长时期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计划。

中国电信自2001年起在下一代互联网领域开展研究及技术储备,围绕网络、业务和终端,在演进策略、技术研发、设备测试、现网实验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和积累,其发展里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2001~2002年,技术试验阶段;2003~2006年,CNGI网络建设阶段;2010~2011年,现网实验阶段;2012年开始,承接国家商用试点阶段。面对试商用的需求,中国电信已经开展了全方位的准备。中国电信与清华大学于2009年成立联合实验室,共同研发关键技术,推动标准化与产业化。推动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的成熟,IP网络各项设备的技术规范,开展现网实验验证,积极参与终端厂家合作,推动其支持双栈等过渡技术,并积极推动CP/SP向IPv6迁移,为中小CP/SP提供低成本的迁移方案,探索基于IPv6的物联网应用和行业应用,支撑了上海世博会和深圳大运会等重大项目,所开展的这些工作为下一代互联网的演进奠定了基础。

中国电信下一代互联网的推进计划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架构演进、技术创新、网络升级、推广应用。下一代高智能网络架构具有应用层开放、可管可控、网络资源云化、边缘智能的特点。在网络过渡技术创新方面,中国电信以双栈技术为基础,结合DS-lite、LAFT 4over6等IPv6接入过渡技术,实现用户向IPv6的平滑升级,并制定符合现网业务的设备规范,积极与产业链各方合作推进设备成熟。终端技术创新方面,推进芯片产业支持IPv6的同时,在Android平台实现不依赖基带芯片的IPv6功能,固网家庭网关要求支持双栈、DS-lite、LAFT 4over6等过渡技术及自动化配置。为了承接国家下一代互联网专项工作,中国电信扩大现场实验规模,升级网络,为用户和CP/SP提供IPv6网络环境,升级改造CP/SP集中的重点城市大型IDC网络环境,全面开展骨干网双栈化改造,京沪穗部分城域网开启双栈并引入DS-lite等过渡技术。

中国移动的移动用户超过6亿,IPv4地址严重不足。LTE具有永久在线特性,用户开机至少需要一个IP地址,发展LTE和移动互联网将消耗数十亿地址,推进向IPv6演进是发展移动互联网的需要。中国移动主要在三个方面推进IPv6:大范围开展现网IPv6试点,在11个省市启动了IPv6试点,首次实现IPv6TD-SCDMA终端接入现网;推进TD-SCDMA/TD-LTE产业IPv6发展,尤其是联合厂商推出支持IPv6的TD-SCDMA和LTE芯片,促进终端和设备成熟;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ETF和3GPP工作并取得突破,3GPP首个IPv6指导性标准规范,在IETF发起LWIG工作组并担任主席。结合国家发展下一代互联网战略,计划在2013年发展300万IPv6用户,到2015年实现全网升级到IPv6,尤其重视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中终端IPv6芯片和系统的成熟。

中国联通全面参与了CNGI核心网、驻地网以及研发和应用示范项目,承担了大量下一代互联网体系架构、宽带业务和应用项目,推动IPv6的发展,并制定了在2013年实现不少于300万IPv6宽带接入用户的目标。

工业互联网的主要技术范文第4篇

让我们静下本心,荣辱不惊地参悟互联网经济。由于题目是“互联网经济的本质”,而非“互联网经济”,因此我们只悟树根,不悟树梢。

互联网经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借鉴工业经济的说话姿式

对互联网经济略为入门又不甚了了的人,说话有个习惯,往往言必称互联网3字——带着很强的技术味——先是技术,后是技术应用,再后是技术产业等等。就象程咬金一样。由于许多人不懂技术,这种说话方式很容易掌握话语权。但有一点,这种话语,很难说服最该说服的人,例如在权力中枢或财富中枢的人。这倒不是由于这些人特别顽固,而是因为言说的只是皮毛。当然,互联网才发展20年,说不到点上,不足为怪。

如果以1765年珍妮纺纱机为工业革命序幕的话,10年后即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已不象我们现在谈信息经济那样,满嘴技术味,而专注于经济本身。到了1890年出版的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对工业经济的理解已完全专注经济本身,而不再提工业技术、工业技术应用、工业产业发展的经济。就象煮的是脱净毛的猪一样。而互联网经济发展20年后,我们谈互联网经济,还象在煮没脱净毛的猪一样。

分析斯密和马歇尔的说话技巧(实际是问题意识),在于他们不是从山和水的表面(工业技术这个表面,或叫猪毛)看问题,而是从权力中枢或财富中枢的内里(不是山、不是水的财富本体,或叫猪本身)看问题。本来,工业经济战胜小农经济,是生产方式从分散的小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的转变。斯密和马歇尔在工业经济初起的时候,就把问题概括为同质化条件下的均衡问题。事实上,供求均衡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信息经济的一般。但同质化却是工业经济的特殊。而在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中变的一个关键魔术,就是把同质化的均衡(量的竞争),当作了一般均衡。无形中就把个性化和定制(质的竞争),当作不经济,排除出了经济学。

至于同质化是如何实现的(通过工业技术、工业技术应用和工业占比不断提高,经济日益标准化)这个皮毛,在《国富论》和《经济学原理》中,几乎被完全抹掉了——“做案”不露任何“痕迹”。与斯密和马歇尔的老谋深算相比,互联网经济鼓吹者嫩就嫩在,整天谈的都是皮毛,而对问题本身(即异质性——如个性化定制——是否经济),则根本没有提出。

工业经济话语中“脱毛”处理干净是在1933年。同一年出版的张伯仑《垄断竞争理论》和罗宾逊夫人《不完全竞争经济学》,是对工业经济本体问题的最后一次争论。争议之点在于,差异化到底算同质性问题,还是异质性问题。罗宾逊夫人认为是同质性问题(因此应是完全竞争的从属性现象),张伯仑认为是异质性问题(因此应是独立于完全竞争的现象)。这场争论最终以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将垄断竞争理论纳入同质性轨道而告终。这意味着什么是工业经济的争论,在理论经济学上最终盖棺论定,是以把差异化当作无差异的特例,纳入无差异体系而告终的。它最适合支持的政策是以无差异的传统中国制造为主,差异化的中国创造永远不要反客为主,即使产能过剩也不改初衷,一意孤行追求量的增长,而非质的提高。

互联网经济的问题本体(“猪本身”),恰恰是张伯仑问题。因为互联网经济的特殊性,或者说它不同于工业经济之处,在于它不是以大规模同质化生产(完全竞争)为取向,而是以小批量多品种的异质性服务(垄断竞争,姑且如此称呼)为取向。当今经济顶层的重大关注无不与此有关:创新是差异化导向(对差异化的供给)、服务化是差异化导向(需求差异化,代表调结构的方向)、经济增长质量是差异化导向(质量阶梯)、提高国际竞争力是差异化导向(获得高附加值,代表经济升级的方向)、幸福是差异化导向;更不用说微观上的产品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体验)、因小而美、需求导向之类。但差异化恰恰在理论经济学的前提假设上,是没有根的。

因此,要想“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地界定清楚互联网经济,一定要回到1933年那场争论,回答差异化到底是现象还是本质,是树梢还是树根;其特性是从属于工业化的,还是独立于工业化。以此回答一个最至关重要的疑难:互联网经济到底是工业经济的同方向的附属性、延续性的肯定,还是有质的区别的革命性的扬弃。

相形之下,那些“皮毛”的问题(从信息技术、应用到产业),只不过应该是战略上的一个附注,用来说明为什么差异化经济从技术和生产力发展上看是可行的。而这已不是权力中枢或财富中枢的问题,而是他们的下属要处理的问题。不是“要实现什么”的实质性问题,而是“如何实现”的操作上的问题。

第三次工业革命?——如何在内涵上把握“体”

在界定什么是互联网经济的时候,还应注意到一种怪现象,就是用第X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X.0的方式定义互联网经济。

说它怪,就好比听一位农民这样向资本家解释什么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就是第X次农业革命,农业革命X.0。问题出在,操作上是对的,方向是错的;“如何实现”上是对的,但“要实现什么”是错的。

说到底,这还是1933年那场争论的延续。中国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张之洞年代已经吃过一次同样的亏了。当时慈禧太后把工业革命,误当成了第X次农业革命,农业X.0,结果造成甲午战争的失利。如果还原成理论和定义问题,就相当于张伯仑与罗宾逊夫人争论何为体,何为用一样。互联网经济有没有自己的体,是否只是把皮毛长在工业经济这头“猪”身上,这是一个大问题。

如果这属于美国、德国政客想解决本国产业空心化的策略性提法,或者制造业部门想强调和夸大自身变革在全局中的地位,因此有把用夸张为体的修辞学用意,那都是可理解的。但如果这之外的人,把这些概念当作全局性的内涵把握,就会造成误导。例如,会把二产三产化(制造业服务化)的增值运动,误导向三产二产化(服务业制造化)的低附加值化反向操作,不久前的光伏产业发展就是一个教训。毕竟工业化在中国还剩6年即将基本完成,工业革命再重要,也不宜在终点上搞回光返照。

互联网经济内涵界定上的关键,就在于体的把握。既然把“革命”这种大话都放出去了,却不敢承认互联网经济是体变,那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又有什么区别?这里不想进行繁琐的学术界定,以垄断这个概念。其实只要是以互联网经济为体,怎么界定都是可以的。

要重点谈谈的是,错的概念是从哪来的?明白当前以体变界定互联网经济的阻力和其中的道理,有助于人们自己得出正确结论。

那些从观念、利益到行动上抵触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型的人,竭力把互联网经济贬低为用,把它嫁接在工业经济的体之上,这是非常自然和容易理解的。现在问题是,真正造成实质性概念混淆的,还是搞互联网的人,特别是出身技术的人,他们相当于现代的张之洞。由搞互联网出身的人说什么是互联网经济,一旦说错,造成的误导更加严重。轻则变成变相推销技术产品(虽然这样做也有推进生产力之功),重则变成鼓励权力中枢或财富中枢主次不分,误判方向,贻误良机。

辩别这种声音很容易,它们有一些共同特征,一是极力反对探索互联网经济的特殊性,而片面强调互联网经济与工业经济的相通性。互联网经济与工业经济在社会化大生产(如规模经济)上有共通性这点不错,但把这作为互联网经济的主要内涵不妥。这种片面的观点,在互联网经济发展早期积极作用较大,因为在工业化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有利于推动互联网技术应用,为工业化服务。但在产能过剩条件下,它既不利于发挥互联网所长,又扬了工业化所短,负面影响慢慢显著起来。二是刻意强调不要把互联网经济与工业经济对立起来。这本来是对的。尤其对互联网经济的激进分子避免片面性,是一种逆耳忠言。但对于大多数思维还笼罩在工业化传统的人来说,本来就对两种经济质的差别缺乏认知,过分强调这一点就有成为迷糊药的副作用。关键在于这种话没有说全。二者关系说全,应该是扬弃,即一半肯定(继承),一半否定(发展)。

互联网经济发展才20年,主要问题还不是人们对互联网经济的特殊性摸透了,并且已经在总体上走向极端,而是中国工业经济发展严重过头(表现为投资过高、产能过剩、分配失调等),转型步履维艰,在这种现实面前,互联网启蒙不是过头了,而是严重不足。互联网出身的人,应把握好这个大局,珍惜时代赋予的机会。

互联网经济在内涵界定上,一旦失了体,就会魂不附体,空有形骸。

互联网经济的表征

互联网经济的表征,涉及的是互联网经济概念界定的外延。

长话短说,当前存在的问题是,国内外把互联网经济界定得太肤浅,强调的主要是ICT化。ICT化对于互联网经济来说,只是皮毛现象。

这种皮毛化,是由美国人开启的。1962年马克卢普的《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1977年波拉特的9卷本《信息经济》,开始了从技术特征(猪的皮毛),而非经济本体(猪本身)来解释新经济的过程。马克卢普、波拉特这种语势非常弱,与斯密、马歇尔具有境界高下之差。因为一开始就把自己置于经济学子学科的位置,而没有从根上梳理(象张伯仑那样)。

信息经济一开始,就是打破经济同质化的过程。如果换了斯密、马歇尔再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恐怕要直捣黄龙,提出差异化——也就是异质性——的经济性这个根本问题,从经济学前提假设这个最高点开始,重新梳理思路。

马克卢普、波拉特带来的这种“皮毛论证法”的后遗症突出表现在新经济的外延划定上,信息产业和服务业成了两张皮(各统计各的),信息经济理论与服务经济理论成了两个理论。后来的理论家一遇这样的问题就卡壳:农业、工业之后是什么,是信息业,还是服务业?

其实,如果不是从子学科看问题,而是从母学科(理论经济学)看问题,这个问题根本不存在。因为这只不过从差异化经济这个本体的不同角度看同一件事:信息业是差异化(能力)的供方,服务业是差异化(解决)的需方。就这么简单。

从这个新视角望去,互联网经济的外延就忽然扩大了许多。除了互联网产业(包括设备制造、软件和服务)外,还要包容产业互联网(“互联网+”),乃至整个经济(一产、二产和三产)的互联网化。各行各业的互联网化,实质在于基于互联网的服务化。如果抽象到理论经济学,“基于互联网”这个条件也可以抽象掉,就只剩下服务化。抽象隐含的意思是说,如果不基于互联网,就不可能达到相关服务化的最优。因此这个条件成为不言而喻的。传统服务业,只不过是这种服务化的非最优状态(服务业的最优要以体验为标准)。而服务化的标志,是质量(用质的差异程度来测度的量)。互联网经济的增长属于高质量的GDP增长。

正如黄少军早在2000年就指出的:“现代社会服务化的本质实际上是‘信息化’”。这是道行极深的领悟,它给互联网经济外延划分以重要启示。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把原来不相干的事情,看成一体。这样才能把互联网经济参透。

互联网经济行规律:大而全到小而美的转型

一种常见的观点认为,经济规律永远不会变化。互联网经济也是经济,因此与一般经济的规律没有什么不同。这种认识言下之意,把互联网当作工具,而不是生产方式。认为互联网经济只是工具改变,但经济本身不变。既使认识到互联网代表不同生产方式,也会有进一步的观点认为,不同生产方式,经济规律相同。小农经济、工业经济和互联网经济,对应的是同一种经济规律。

这不是老百姓的一般见识,在专业经济学家中,这种见解也有深厚根基,这种根基就是经济学的普遍主义。经济学普遍主义的特点是把工业经济的特殊经验加以普世化,无限放大为所有经济的一般规律。究其实质,无非是近300年来,通过大规模生产降低成本的有限的道理。

回应经济学的普遍主义,不能仅靠经验的方法,罗列互联网经济中的反例,而需要透过经济学的保护带,在体系核心上把问题挑明。经济学普遍主义观点有一个著名的特点(也是软肋)——它不承认生产力的概念。在他们看来,任何科技因素,都不可能改变经济规律,当然互联网也不例外,我们需要由此入手破解问题所在。

对症回应传统观点,关键是要从核心上说清技术与经济的关系。承认不承认技术的作用(技术是否内生,对应报酬递变规律),是区分经济学两大主要流派的标准之一。持经济学普遍主义观点、不承认技术作用的,叫新古典主义理论,所持的立场是报酬递减或报酬不变;而新经济增长理论的立场则是报酬递增。

哪个对现实的解释性更强?自从上世纪中叶工业化越过高潮后,在生产函数的实测中,资本和劳动要素之外的余值(相当于技术要素)对增长所起的作用,在美国已超过50%。显然,报酬递增的观点对现实的解释力更强,已是不争的事实。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第一个看法,那种认为技术不具有对经济内在影响的观点,在经济学内部,已属占下风的观点。这意味着,认为互联网经济不会有自己的经济规律的看法,它在经济学底层逻辑上就不占上风。

从实践看,就在本月,中国正越过以资本和劳动为主要生产要素的报酬递减型经济(工农业产值大于50%)向技术(包括信息与知识)为主要生产要素的报酬递增型经济(服务业产值大于50%,创新驱动发展)转变的最后关口。因此认为技术革命带来新的经济规律,会得到越来越多事实的印证。

但仅仅根据上述这一点,还不能把技术的作用具体锁定到互联网技术,不能具体说明互联网经济存在特殊规律。为此还要继续深算。

在同样支持技术内生、报酬递增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内部,有两个相反的方向,一支通向工业化经济,一支通向互联网经济。主流的一支,持规模报酬递增观点,认为技术对经济规律的改变,主要表现在规模经济与报酬递增的结合上,这一支目前已拥有数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如斯蒂格里茨与美国当红的学术明星克鲁格曼等;更新的一支还是支流,支持的是范围报酬递增,认为技术对经济规律的改变,主要表现在范围经济与报酬递增的结合上。

“互联网经济”具有哪些新的经济运行规律,其与传统经济的主要不同之处何在?现在到了揭晓时刻。经济运行规律千头万绪,但涉及传统工业经济与互联网经济区别,又能归纳到经济学主脉焦点上的,只有一条(其它都可称为鸡毛蒜皮):传统工业经济(特别是近代以后)的基本规律是规模报酬递增,对应到现象上,就是单一品种大规模生产,例如传统中国制造;互联网经济的基本规律是范围报酬递增,对应到现象上,就是小批量多品种,例如创新驱动的中国创造。互联网经济发展中许多现象级的规律,其实都可以归结到上述逻辑之中。例如,作为互联网基本模式总结的长尾曲线,实际是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等成本线,在“数量-品种”底平面的投影。描述的是从单一品种大规模生产到小批量多品种的经济转型。这就是托夫勒指出的第三次浪潮趋势。

规模报酬递增这条规律,可以说是迟来的总结。工业化发展到尾声阶段,才发现支持经济增长的,不仅是资本和劳动,还有技术。只不过沿普遍主义思维惯性,经济学家把所有技术当成了一种技术,好比没有把人辩别为男人与女人。

范围报酬递增的发现——美国西北大学潘泽教授对此居功至伟——让我们发现,原来造就规模经济的技术,只是工业化技术,它让世界因大而美;而互联网技术,更多属于范围经济的技术,它让世界因小而美。在实践中,马云力主因小而美,可以视为对同一潮流的敏感的响应。

互联网技术及其生产力作用好比海面下的冰山,经济好比海面上的冰山。互联网技术及其生产力作用于经济,内化为经济规律,都可以归结为范围报酬递增。它就好比海面上能见的冰山。此刻,互联网技术及其生产力在经济学公式中隐而不见了,但它所推动改变的经济规律却象壮丽的冰山,巍峨屹立,成为新世纪的一道风景线。

工业互联网的主要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互联网+;管理会计;会计改革;创新能力

一、管理会计改革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工作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在2014年10月27日我国的财政部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这项意见的制定主要是为了我国深化对会计的改革工作,激发会计管理工作的活力。通过落实我国制定的会计强国战略的实施来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通过这项意见的确立,明确了我国对进行会计改革的一些措施和目标。为了通过利用“互联网+”和我国的管理会计工作的相融合,确立真正的适合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管理会计体系。并且为了实现适合我国管理会计体系的研究和发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我们要在全国范围内培养专业的管理会计人才,并在3-5年之间有一个明显的成效,培养一批专业性强的管理会计人才。并且通过管理会计方法的研究和在实践中得出的结论,在十年内确立真正的适合我国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在确立具有中国特性为的管理会计理论的同时,也要不断的加强我国的管理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前行。并且要积极的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在管理会计中起到的作用。使我国的管理会计工作进入信息化的时代、管理会计水平不断的提高,增强管理会计的整体水平,提高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并且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互联网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在各个领域,世界已经进入到了“互联网+”时代。我国为了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国务院在2015年7月4日颁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这一意见的推出,迅速使我国的经济开始关注“互联网+”并且将它应用到适用的各个领域,“互联网+”与经济领域的结合,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提高了发展速度。“互联网+”时代的出现,改变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形势,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型产业模式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互联网技术与管理会计相结合已经是时代的要求。

二、进行互联网+时代下管理会计发展研究的必要性

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并且与各国经济领域相结合出现的新兴的产业模式,不断的促进经济的发展水平。我国的国民经济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不断的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就要要求会计的工作水平要不断的提高,因为传统的管理会计方式对现有的经济数据进行管理和计算。为了能提高管理会计的工作水平,管理会计工作就要积极的引进先进的技术,运用互联网技术对信息管理的优异性,加强对经济的运算和管理,提高管理会计的工作效率,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随意为了实现管理会计工作的工作效率,是管理会计能顺应时代经济发展的要求,一定要充分的利用互联网技术对能对大量的数据信息进行合理管理和运算的技术,将管理会计工作与互联网技术想融合。因为我国的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比较晚,但是互联网技术在西发达的国家早已经被引用在管理会计的工作中,提升管理会计的工作效率,促进管理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互联网+时代下管理会计研究现状

第一:在互联网+与会计管理会计相结合后,要充分理由互联网信息共享及时性的优点,及时的接受市场中变化的经济动态,并根据这样的经济变化快速的对管理会计的方法进行新的设计,管理会计和互联网相结合后,要与实际的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对比,要保持一致性,而且还要保证进行管理会计过程中所有的数据是真实有效的。第二:虽然在管理会计中引进了互联网技术,会有利于对大量经济数据的管理,但是也会加深对数据管理的复杂性,因为互联网技术刚刚被应用在管理会计技术方面,我国在这方面还没有专业的会计人才,现有的管理会计方面的工作人员还不能对互联网管理快进技术进行很好的掌握。所以我国一定要快速的培养管理会计方面的专业性人才,是互联网技术能在管理会计方面更好的应用。第三:因为互联网技术操作起来比价的困难,而且在我国还没有专业性的对互联网管理会计方面的人才,不能熟练的对互联网技术的管理会计方法进行操作,就有可能导致获取的数据信息与实际情况有一些差异,就会对大数据进行错误的计算。

四、互联网+时代下管理会计发展趋势探析

综合上面对互联网+在管理会计中出现问题,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得到改进:第一:我国要确立对通入了互联网技术的会计管理工作进行规范制度,是管理会计在进行时有一应用标准。要有效的利用互联网技术在信息处理方面的优势,对管理会计工作进行技术改进,但是避免出现只追求管理会计技术的先进性,不顾互联网技术在管理会计中应用的效果。在进行管理会计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创新时,一定要根据自身的根本情况,循序渐进的进行两者的有效结合。第二:因为互联网技术操作技术的复杂性,导致工作人员不能充分的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对信息处理的优异性,还有可能出现操作的失误,数据出现巨大的错误,为了方便管理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的有效性,互联网技术人员应该对互联网技术的操作系统进行适当的简化,使工作人员更好的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的准确性。第三:互联网技术的工作研究人员要不断的对互联网技术进行分析,简化。不断的完善互联网技术,使它更能被充分的利用在管理会计方面。在管理会计方面充分的发挥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潜力,为管理会计提供准确有效的数据信息,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五、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了提高竞争力,一定要积极的运用互联网技术与原有的传统管理会计相结合,钻研出适合中国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模式。

参考文献

[1]侯姗姗.大数据时代会计流程重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