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业工程对社会的影响

工业工程对社会的影响

工业工程对社会的影响

工业工程对社会的影响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公路建设;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公路工程的社会经济环境评价已逐步由以往的项目、区域转变到政策、战略方向,这一评价是伴随新时期社会经济环境评价基本理论及实改变而出现的。在评价实践过程中,因对社会经济环境的评价还不够全面、合理,使得公路工程在产生最大化经济效益同时,对社会经济环境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当前,如何减小公路工程对社会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成为建筑企业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

1公路工程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1.1基本概念

所谓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就是在调查工程影响一定区域内社会经济环境基础上,采取科学、有效的预测办法对项目未来对区域社会经济环境产生诸多不利影响进行预测和分析,然后基于分析结论,提出可避免或减少工程在获得效益过程中,可能对社会经济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解决措施,进而确保工程项目在论证上更为客观可靠、工程设计及建设更为完善,实现工程最大化综合效益一个研究性活动。

1.2主要目的

具体而言,开展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的社会经济环境评价有这几个目的:一是基于社会经济环境全面调查,对公路工程对社会经济环境起到的正、反效用进行分析;此外,对公路工程所在区域的社会环境对其适应性及工程可接受度,以此为工程建设决策给予必要依据。二是在对影响因素分析基础上,提出可避免或减少对社会经济环境影响的可行性对策。三是探寻经济和社会两方面发展目标的一致性,避免出现单纯追求工程经济效益的情况。

2公路工程建设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因子及评价内容

2.1影响因子

(1)社会方面。一是目标人口,公路工程影响区域内人口的总量、密度、结构等情况;因拟建工程对人口现状改变有影响,受损者和受益者比例、区域人口迁移等情况。二是科技文化,工程所在地区的文化习俗、科研力量、院校总数、办学水平等。三是医疗卫生,所在地区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情况、医院数量、结构分布、规模大小、环境卫生等。四是公共基础设施,主要是住房、通讯、交通、供电、供水等方面。五是社会稳定,包括地区暴力、盗窃等犯罪率、交通事故等(2)经济方面。一是经济基础,包括区域的产业布局、国民收入、经济结构等方面。②需求情况,区域内目标人口对于拟建公路工程的实际需求。三是收入分配,因拟建工程的影响,目标人口在收入分配上的变化。三是就业及失业,因拟建工程影响,区域目标人口的社会就业及失业现状。

2.2评价内容

和一般工程项目比较,公路工程的社会经济环境评价内容存在一定差异,主要是对沿线区域社会经济环境产生影响,所以应从以下方面进行评价:(1)现状评价:依照影响因子筛选情况,对确定的因子基于一定评价范围开展调查,并要收集必要的数据和资料。对获得的资料予以加工,对公路工程沿线区域的社会经济环境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然后进行整体的客观评价。(2)影响分类:通常情况下,公路工程对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主要有这几点:一是积极和消极影响。前者主要表现为公路工程有助于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譬如:旅游区公路工程的建设,会增加区域的旅游收入,并为地区创造更多的社会就业机会。后者则是对社会经济前进的阻碍力,譬如:工程建设导致人口迁移、耕地减少等。二是直接及间接影响。前者就是公路工程建设和某些社会经济环境要素间有直接性作用;后者就是公路工程建设经某个或多个媒介给社会经济环境带来的影响。三是短期及长远影响。此方面的影响主要是依照时间流划分的,两种影响无明显的界限,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比如:公路工程施工阶段产生的影响就属于短期的;而在公路建成投运阶段把持续产生的影响看作为长期的。(3)效果分类:一是正、负效果。该效果主要是和公路工程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对应的。

通常而言,积极影响带来的正的社会经济效用是公路工程受益者所求的。比如:公路投用后可有效解决交通出行难的问题,保证商品便捷流通、降低运输费用等,这些带来正面的效果.而消极影响带来的不佳的社会经济效果,这是公路建设部门和受益者不想看见的,或要积极避免的。比如:在农业生产区建公路需要占用农田资源,这就会导致区域内部分农民丧失农业生产基本资料,还会出现搬迁及安置等问题。二是有形及无形效果。前者一般是可通过货币来度量的。比如:因高速公路的建设,能够在客货运输中大大节约运输时间并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这些都可通过货币来计量。而后者就是很难通过货币计量的效果。(4)发展水平。除对拟建公路工程进行必要的经济分析外,还需对其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开展分析。主要是拟建公路工程对区域的人口、收入、科技、医疗、公共设施、社会福利、治安、就业失业等影响因子进行全面分析,对拟建公路的社会经济影响及其效果分析。(5)拟建工程需求。依照社会经济实际,预估拟建公路的现实及潜在的受益者或受损者数量和比例,及相应的方式及程度。主要采取抽样调查等方式掌握对拟建公路赞成与不赞成目标人口数量和比例,从而给出目标人口对拟建公路需求程度。

3公路工程建设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步骤

3.1明确评价范围及目的

首先,要利用好既有资料,并基于专业判断来明确公路工程建设对社会经济产生影响的涉及面,并依照评价深度要求,明确目标人口和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具体范围。其次,依照拟建公路工程带来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及效果明确此次评价目的。

3.2确定影响评价因子

对拟建公路工程潜在的社会经济影响因子予以识别,可采取半定量法判断。对于影响评价因子的识别及选择,同样可采取单因子评价指数法完成,可通过此算式进行:评价指数=影响因子导致的影响值/标准满意值

3.3选定评价方法

公路工程建设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常用方法:

(1)专业判断法,该法是在相关专家或应用一定专业知识定性阐述拟建公路工程给社会经济环境带来的影响及效果,该法一般应用在工程无形效果方面的评价。

(2)调查评价法,就是在无法给出具体需求函数状况下,可通过该方法来评价目标人口对拟建公路工程需求情况主要是通过对公路工程引起的支付愿望,或对公路工程带来的损失可接受赔偿愿望进行整体效益的度量。

4结语

总而言之,对公路工程建设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开展系统全面的研究,有助于在提高公路工程带来社会经济效益同时,降低对区域内社会经济环境负面影响。同时,能够为公路工程的建设决策提供必要依据,实现公路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林晓言,许晓峰,任立.建设项目经济社会评价[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233—234.

[2]尹贻林,阎孝砚.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理论与实践[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8-10.

工业工程对社会的影响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水利;水电;社会评价

1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

1.1开发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在水利水电工程开发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水文效应、湖沼效应和水生生态的影响。一是水文效应主要是指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时会导致建设区域水流速度和水位的变化,严重的会导致河流淤泥淤积,水质出现变化;二是湖沼效应主要是因在水利水电项目修建时水流流通不便,河流中营养物质堆积,大量水草产生。如果水库面积较大,水陆之间的气候差异也会使水库周边的气候发生变化;三是水生生态主要指水利水电工程修建完工后会阻断河流的河道,使被截断的两段形成两种完全不同的水生生态系统,严重会导致洄游鱼类灭绝;四是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期间会造成周边环境的变化,如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水质污染等,还会使一些特别区域的野生生物的生存环境被破坏、一些名胜古迹被影响。水库在修建完成后会造成土地淹没等不可逆的影响。

1.2开发过程中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影响分正面和负面。短期正面影响可以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当地居民可以参与到工程建设中,增加收入,一部分因工程而实行拆迁的居民能获得更好的生活环境。短期负面影响主要是工程修建时虽然提供就业机会,但是机会是不均等的,这会导致社会群体的不平衡感,导致社会问题的出现。另外,在施工过程中会对附近的基础居民服务设施造成破坏,这也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对居民安置的不合理会使居民产生抗拒心理。长期正面影响主要是指工程修建完成后可以满足周边民众的电力需求和清洁水的需求,同时可以促进中央及地方的财政收入增加。通过水利工程对农业生产进行灌溉,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健康稳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长期负面影响是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对安置户的不良补偿会出现区域性贫困问题。

2水利水电工程的社会评价内涵

2.1基本概念

水利水电工程社会评价主要是通过调查和评价水利水电工程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和影响,分析其在建设区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度,通过可行性分析来规避风险,促进项目顺利实施。水利水电工程社会评价主要涉及公平性问题、参与问题和贫困问题等。公平性问题主要是因为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因此在项目建设时要对此更加重视,需要相关分析人员根据区域的发展水平提出适合的水利水电工程的可行性建议。公平性是水利水电工程评价的主要目标,一是项目在建设完成实施后既要给区域群众带来利益,又要不损害其利益;二是项目在实施后不能加剧不平等现象。参与问题主要是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要涉及到参与问题。因为利益群体进行项目参与可以获得区域居民的支持,加强群众对项目的认同感。贫困问题主要是通过发展来消除贫困,使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

2.2意义

水是生命之源,是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条件,是环境改善的保障,有很强的战略性和公益性。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条件改善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保障,但是在我国人员众多、水资源少且资源分布不均的情况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依旧是短板,所以需要加强对其的社会评价,使其在建设中规避风险,适应性好,认同度强。

3水利水电工程的社会评价体系及内容

3.1项目的社会影响分析

在项目社会影响分析时主要研究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主要包括项目对建设区域居民收入的影响,收入影响的范围和程度;收入是否公平,贫富差距是否扩大,如何实现收入平均;项目建设区域居民的生活质量是否受影响,消费水平和寿命变化的原因;项目建设区居民的就业情况;对弱势群体利益的影响,如妇女、儿童等;区域文化和教育、卫生的影响,项目卫生健康水平的变化和教育水平、当地人文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可实行性意见;对当地市容市貌,包括道路、排水、供电等影响;对区域民俗和宗教习惯的影响,是否会引起民族矛盾和影响社会安定等。

3.2项目所在地适应性分析

主要分析项目所在地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是否能接受项目的存在与发展。主要包括参与项目不同利益者对项目建设的态度和参与程度以及项目发展的原因;项目所在地各级组织对项目的支持程度和对基础设施的保障程度;教育水平是否适应项目技术条件。

3.3社会风险及评价指标

社会风险主要是指对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风险分析,分析其影响面和影响时间,对容易导致社会矛盾的因素进行预测,并提出相应预防措施,以减少社会风险的发生。评价指标主要是以公平为主,通过公平原则解决社会中各团体的利益关系,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由于资源的稀缺使各团体在社会中地位不同,市场本身不能解决公平问题,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对公平问题进行干涉。水利水电工程是公益性的工程,这导致社会利益和局部利益不能平衡,政府出台政策来建设水利水电工程,但是往往会事与愿违,最终产生社会问题。

4结语

水利水电工程在建设时会对社会环境产生影响,要通过一定的评价体系对其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在分析基础上对可能发生的影响进行规避。通过环境、生态和社会等几个主要因素来建立水利水电工程评价体系,确定评价内容,以保证水利水电工程的健康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涛.水利水电开发环境影响及防护措施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5,(40).

工业工程对社会的影响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个体禀赋;社会支持;创业意愿;地域选择

DOI:10.16315/j.stm.2016.04.017

中图分类号:C939 文献标志码.A

当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已达到约1亿人,成为农民工队伍中的主体,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农民工总量为2.74亿人,其中新生代农民工约占农民工总数的70%。与其父辈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在职业选择方面呈现出新的特征,创业在其职业发展意向中排在前列。对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态度和创业活动的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对创业地域的选择呈现2种不同的倾向:一是城市创业,二是返乡创业。由于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里长大,不具备务农经验和技能,融入城市的意愿非常强烈,因此渴望通过在城市自主创业获得社会根基和保障;另一方面,由于城乡二元化差异,他们仍然是游离在城市社区正规组织和制度以外的边缘群体,融入城市过程中存在生存成本高、心理压力大和幸福感低等问题,在此背景下,返乡创业成为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的选择。

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民工就业及其市民化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而新生代农民工自主创业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诉求,改善其生活水平和发展环境成为了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重点问题。目前对新生代农民工创业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是对于有创业想法的新生代农民工而言,选择留在城市创业还是回到家乡创业,同样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当前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和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对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意愿、创业地域选择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首先对新生代农民工个人禀赋和社会支持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影响其创业意愿的主要因素;其次利用其中具有创业意愿的样本,探究影响选择不同创业地域的因素及其影响方向和程度。通过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创业地域选择特征,为政府部门和社会服务机构提供相应的对策建议,鼓励新生代农民工自主创业,促进城乡社会共同发展。

1文献回顾和研究框架

1.1文献回顾

近年我国农民工群体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生代农民工群体逐渐壮大,成为外来务工人员的主体。结合已有研究的成果,本文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定义为出生在1980年之后,户籍为农村,在城市务工的青年群体。李丽群等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态度和生活期望与其父辈相比产生了许多不同,特别是他们更加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及社会的认同,具备一定的开拓精神,具有十分强烈的创业意愿。创业意愿是对创业的态度、能力的一般描述,体现了潜在创业者是否进行创业活动的一种主观态度,对创业行为具有较高的预测性。因此,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意愿能够为鼓励自主创业,解决就业问题,提升地方创业型经济是非常必要的。

此外,农民工返乡创业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对于心怀梦想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外出务工经历使他们对市场经济和非农产业有一定了解,为了消除城市生活压力,实现个人理想,返乡创业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在城镇化高速发展的进程中,返乡创业的新生代农民工是一支富有生机的力量。柯健等指出,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一是能够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二是随着返乡农民工创办的中小企业的发展,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会不断流入,推动了人口的集聚和经济的繁荣。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创业地地域选择是创业规划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主要包括城市创业和返乡创业两种,而城市创业在新生代农民工心目中是追求职业成功、实现留城梦想的重要途径。主要原因有以下2个方面:一是由于长期在外务工,已经习惯了城市的生活,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不具备务农的技能,对农村土地的经营并不熟悉,年轻的他们不愿和父辈一样再当农民,而是希望能够融入城市,实现市民身份的转变。二是新生代农民工职业选择更加看重未来的发展,通过受学校教育和打工经历开阔了视野,积累了资本和掌握了相关技术知识,为创业梦想铺路。因此,本文在创业地域因素基础上,探究新生代名民工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

1.2研究框架

通过对农民工创业行为的研究发现,影响我国农民工创业意愿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其中个体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和打工经历等;创业环境,如政府政策的扶持程度、资金可获得性、社会文化和农民工的社会关系等,均会对农民工创业意愿产生影响。因此分析框架以现有研究为基础,考察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意愿和创业地域选择的影响因素和具体的作用效果。

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支持因素进行考察,主要原因包括以下2个方面:首先是由社会支持的内涵和性质决定的。Malecki等认为社会支持是来自于他人的一般性或特定的支持,这种行为可以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性,可以为个体行为提供帮助。从其性质来看可分为两种类别:实际支持和领悟支持,实际支持是指来自社会关系成员的具体支持,例如建议、安慰和物质援助。从实际支持的角度来看,社会支持是一个多维度的网络体系,包括宏观政府层面、中观社区层面和微观家庭亲友层面,这3个层面所涉及的要素与创业研究中涉及的外部环境影响因素一致。其次是由创业的特点决定的。创业不仅仅是一项经济活动,嵌入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中,社会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支持问题引起了学者的关注,社会支持能够有效降低农民工的消极情感,提高生活满意度,使其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考察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支持与创业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结合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首先,个人禀赋包括基础素质和能力素质。基础素质指的是个体的性别、年龄、婚姻、文化程度和个人收入5个方面;能力素质考察新生代农民工技能掌握情况。其次,社会支持划分为3个层面。宏观层面主要指的是政府创业政策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中观层面指的是金融服务、创业教育及创业咨询服务;微观层面指的是亲戚和朋友的支持。

2研究方法

2.1变量设定

本研究从2个方面对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意愿进行考察,建立2个模型:模型一利用全部样本,分析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意愿的主要因素;模型二剔除了样本中没有创业意愿的人,利用剩余的样本进一步分创业地域进行测算,以考察影响创业地域选择的影响因素。模型一中,因变量Y=1表示有创业意愿,Y=0表示没有创业意愿;模型二中,Y=1为返乡创业,Y=0为城市创业。根据前文分析对研究中的自变量进行赋值,如表1所示。

2.2模型构建

3实证结果及分析

3.1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研究以新生代农民工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兰州、江苏和四川等7省新生代农民工进行了调查。研究共发放问卷600份,剔除不合格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46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76.83%。样本中有304位调查对象有创业意愿,占样本总量的65.94%,样本中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创业意愿;在304位有创业意愿的新生代农民工中,选择城市创业的有182位,返乡创业的有122位,分别占比59.87%和40.13%,样本中愿意在城市工作生活的新生代农民工所占比例较高。样本的描述性统计状况,如表2所示。

3.2模型检验结果

首先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利用SPSS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如表3所示。

3.3模型一的结果分析

模型一是对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检验,其结果为:

(1)性别对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意愿产生正向影响,影响系数为0.644,在5%的水平上统计显著。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男性新生代农民工有创业意愿的概率总体比女性高出了0.905倍(Exp(β)=1.905),主要原因可能一是男性与外部沟通交流更容易,因此更易于开展创业活动,二是女性一般承担了更多的家庭事务。

(2)年龄对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意愿的影响为正,系数为0.451,在5%的水平上统计显著。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年龄每提高一个层次,新生代农民工愿意创业的发生概率会增加0.571倍(Exp(β)=1.571)。随着年龄的增长,新生代农民工的能力水平和心理素质不断提高,资源和经验不断积累,更加渴望获得一个实现个人理想的平台,现实中打工生活存在着诸多问题和障碍,令许多新生代农民工萌生了创业的念头。

(3)文化程度和技能掌握均对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意愿产生正向影响,影响系数分别为0.400和0.760,均在5%的水平上统计显著。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越高,接受新事物的意愿和学习能力越高,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文化程度每提高一个层次,新生代农民工愿意创业的发生概率会增加49.2%(Exp(β)=1.492);技能对新生代农民工创业而言显得十分重要,许多创业者会利用自己所获得的技术知识和能力进行创业,拥有一定技能专长的新生代农民工有创业倾向的概率是未掌握技能的新生代农民工的2.138倍(Exp(β)=2.138)。

(4)月收入对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意愿影响为负,回归系数为-0.398,在5%的水平上统计显著。新生代农民工的工资普遍较低,但是一部分工资相对比较高的人,为了寻求稳定的职业发展,自主创业意向不高;而工资较低的农民工,待遇不公平、生活压力大等问题日益深化,对他们工作积极性产生消极影响,使他们产生了自主创业的想法。与收入低的新生代农民工相比,收入在高一层次的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意愿降低1.488倍(1/Exp(β)=1/0.672≈1.488)

(5)社会支持方面,创业政策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对创业意愿产生正向影响,影响系数分别为0.649和0.580,均在5%的水平上统计显著。政府制定的融资、财政税收、创业服务等一系列优惠政策,能够营造出良好的创业环境,鼓励创业活动的开展。另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也会对创业意愿产生积极影响,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环境中蕴藏的创业机会也会较多。

(6)创业金融援助对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意愿产生正向影响,影响系数为1.009,在5%的水平上显著。从影响系数来看,金融支持对创业意愿影响最高。由此可知,金融支持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意愿的关键因素。

(7)创业教育和咨询对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意愿的影响系数为0.458,在10%的水平上显著。创业教育与培训支持力度每提高一个层次,新生代农民工愿意创业的发生比将增加0.580倍(Exp(β)=1.580)。创业教育和创业咨询对新生代农民工而言,是获得创业知识、获取创业信息、提高创业成功率的有效途径。

(8)亲友支持对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意愿产生正向影响,回归系数为0.404,在5%的水平上统计显著。其他条件不变时,亲友支持力度每提高1个档次,新生代农民工愿意创业的发生比将增加0.498倍。来自亲友的支持是新生代农民工创业的重要影响因素,不仅能提供创业所需人力和资金等资源,还能够影响其对创业的信心和积极性。

(9)婚姻对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意愿的影响为正,但是不显著。主要原因可能是新生代农民工对个人发展有更高的追求,其理想不会受到结婚与否的影响,也可能是由于样本特征所致。

综上所述,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意愿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根据统计分析,具备以下条件者更容易产生创业意愿:男性、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高、拥有一定的技能、月收入较低、政府创业政策支持较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创业金融、教育和咨询服务较好、能够获得亲友大力支持。

3.4模型二的结果分析

模型二是对新生代农民工创业地域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检验,其结果为:

(1)性别对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的影响为正,影响系数为0.716,在5%的水平上统计显著。男性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是女性的2.046倍(Exp(β)=2.046),与模型一男性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意愿较高的结论相一致。

(2)婚姻对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的影响系数为0.765,在5%的水平上统计显著。与模型一不同,婚姻对新生代农民工创业地域选择的具有显著影响。婚姻不仅仅为新生代农民工带来家庭支持,同时也意味着承担责任,为了改善家庭经济条件,寻求稳定的生活,已婚新生代农民工会产生返回家乡所在的小城镇自主创业的想法。已婚新生代农民工有返乡创业倾向的概率是未婚者的2.148倍(Exp(β)=2.148)。

(3)文化程度和技能均对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产生正向影响,影响系数为0.505和0.763.在5%的水平上显著。该结论与模型一得出的结论相符。文化程度较高的新生代农民工,通过学习开阔视野,对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自身能力有更加科学的判断,更有可能返乡创业;技能对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十分重要,掌握技能的新生代农民工在产生返乡创业想法时会更加清晰自己的优势所在,创业态度更加积极,拥有一定技能专长的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概率是未掌握技能者的2.145倍(Exp(β):2.145)。

(4)个人月收入对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的影响为负,影响系数为-0.596,在5%的水平上显著。与部分收入相对高的新生代农民工相比,收入较低的新生代农民工,承受的生活负担较大,和个人对未来的憧憬格格不入,因此更容易产生返乡创业意愿,同时也能间接反映出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收入。与收入低的新生代农民工相比,收入较高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返乡创业的概率降低了1.815倍(1/Exp(β)=1/0.551≈1.815)

(5)社会支持因素中,创业政策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对返乡创业意愿产生正向影响,影响系数分别为0.906和0.662,在5%的水平上显著。创业政策是模型二中影响作用最大的因素,与模型一相比,创业政策对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的影响作用更高。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的返乡创业,与政府的扶持政策密不可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返乡创业意愿产生积极影响,该结论证实了模型一的结果,与国内外研究的结论基本一致。

(6)金融援助对返乡创业意愿的影响为正,影响系数为0.772,在5%的水平上显著。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金融援助支持力度每提高一个层次,新生代农民工愿意返乡创业的发生比会增加1.165倍(Exp(β)=2.165)。资金不足是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主要障碍之一,其返乡创业的资金需求也具有数额小、期限短等特点,如果家乡的金融机构能够针对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相应的金融产品和配套优惠措施,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融资需求,则会吸引更多农民工返乡创业。

(7)创业教育和咨询对返乡创业意愿的影响为正,影响系数为0.475,在10%的水平上显著。创业教育和咨询是创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通过创业教育和咨询服务,使新生代农民工系统的学习创业机会分析、企业创立和经营管理等相关知识,为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8)亲友支持对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产生正向影响,影响系数为0.486,在5%的水平上统计显著。其他条件不变时,亲友支持力度每提高1个档次,新生代农民工愿意返乡创业的发生比将增加0.625倍。由于生活成本和经营风险相对较低,返乡创业较容易获得亲友的赞同和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初始资本和人手往往依靠亲人和朋友来提供。

(9)年龄对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的影响为正,但是不显著。主要原因可能是新生代农民工对创业的期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诸多因素中外部环境和自身能力素质更加受到关注,而年龄的作用因此被抵消或淡化。

综上所述,有创业意愿的新生代农民工中,具备以下条件者选择返乡创业的概率更高:男性、已婚、文化程度较高、月收入较低、拥有一定的技能、政府创业政策支持较高、家乡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创业金融、教育和咨询服务较好、能够获得亲友大力支持。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本研究通过二元Logistic模型,对新生代农民工个体禀赋、社会支持变量对创业意愿和创业地域选择的影响,主要得到了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本研究中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意愿较高,有创业意愿的新生代农民工304人,占样本总体的65.94%。创业地域选择方面,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城市创业的较多,有182人,占有创业意愿者总体的59.87%。

第二,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意愿受个人禀赋和社会支持的影响。首先,性别、婚姻、技能、收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使新生代农民工创业地域选择也产生差异。男性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总体高于女性。与未婚者相比,已婚新生代农民工为了更加稳定和富足的生活,返乡创业意愿较高。月收入较低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返乡创业的可能性更高。文化程度较高、拥有一定的技能的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更高。其次,如果新生代农民工的家乡政府创业政策支持力度较高、家乡经济发展较好、创业服务如金融、教育和咨询较好,创业环境更加完善,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更高。亲友支持是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初始资本和后续发展的动力,因此亲友支持越多,新生代农民工选择返乡创业的可能性越大。

第三,婚姻对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意愿的影响不显著。年龄对新生代农民工创业返乡创业意愿的影响不显著。

4.2建议

本研究在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意愿的基础上,细分了城市创业和返乡创业两种创业选择,对新生代农民工而言,不同的条件下创业地域选择会产生差异。因此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从多个方面人手鼓励新生代农民工开展创业活动。

第一,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能力素质。大力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提高培训的质量。例如政府可以每年安排一定的培训补助资金,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提供免费培训。充分发挥社会培训和咨询机构的力量,为其提供所需的服务。除了开展实用性强的技能培训之外,还要推广创业教育,传授先进的知识和和经验以开拓视野,提高其对创业的关注度和认可度。

第二,科学引导和支持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调查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城市创业的人数较多,留城意愿较强烈。但是由于身份制度等因素使其难以融入城市,同时大量农村劳动力外流也不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因此社会各界要积极推行有针对性的措施,扶持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例如在创业资金方面,一是政府部门加大扶持资金力度,对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民工创业者提供补助、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提供税收优惠等;二是金融机构针对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提供小额贷款,创新贷款抵押物,在贷款额度、还贷时间上放宽限制。在营造创业氛围方面,加强宣传,树立创业榜样,营造鼓励创业冒险、包容创业失败的氛围,鼓励新生代农民工勇于进行创业实践。

工业工程对社会的影响范文第4篇

一、小组工作四大模式在本土化适应性探讨

社会目标模式偏重于宏观模式,治疗模式偏重于微观技术介入,互动模式偏重于环境中的群体互动,发展模式偏重于服务对象的潜能发展。通过实务模式的探讨,将有助于指导小组工作学习者和实务工作者的实践,在各类领域人群广泛应用。

二、小组工作在本土情境中应用的现状对社会工作教育的四大挑战

(一)实务工作者面临社会发展性视野不足的挑战。

受传统文化深刻影响,中国儒家思想较为强调“家庭”“家族”“集体”概念,主张个人要配合国家、家族、集体的利益而行动,在三纲五常的伦理等级下,个人要服从家庭、家长、领导者。社会工作教育得益于政府提出“建立宏大的社会工作者队伍”的号召。社会工作实务活动开展更是得益于政府购买服务的大力推进。可以说,政府在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的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可以说社会工作服务充当了“政府服务补充者”的角色,受这一思潮深刻影响,社会工作小组服务多以“补救性”、“团体辅导”、“家庭辅导”等为主。社会目标模式的小组较少开展。这一现状对我国社会工作方法教育开阔实务者社会发展视野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二)机构生存影响社会工作实务,社会工作小组专业化明显不足的挑战。

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大环境正在逐步形成,但大部分社会工作机构的生存依旧面临挑战。比如支持资金的不稳定性,项目化运作的间断性、易动性使得服务难以聚焦在扎根持续深入开展专项服务。受资金、资源影响,社会工作机构迫于生存压力,可能由资源提供者主导机构实务的方向和重点。资源短缺,行业规范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使得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在专业、社会工作小组的专业化水平在社会环境中备受挑战[1]。因此,社会工作治疗模式的小组应用普遍不足。社会工作方法教育应重视专业化问题,回应行业对专业化提出的挑战。

(三)傳统福利思想使得小组带领者“权威”被提升,组内自助意识互助偏低。

传统福利思想中形成的救助者受被动接受、等、靠、要的思想影响,使得服务对象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表现得不太相信凭借自己的力量可以解决问题,而寄希望于政府、他人。社会工作为福利资源的传播者,往往被赋予资源提供者的“权威”角色,使得服务对象对社工充满期待。小组参与者可能会表现出过于相信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与权威,被动接受帮助,而忽视自己的能力。若社工过分重视社会的作用,案主的潜能和发展将难以得到实现[2]。当前社会工作在专业化、职业化的推进中处于初级阶段。初入职的社会工作者往往需要以“专业权威性”提升自我专业自信,树立专业形象。因此,实务工作者应当警醒对服务对象能动性的推动。社会工作教育应当强化学习者对“助人自助”的深入认识。

(四)集体主义对个人观的影响,使服务对象自我选择空间缺乏。

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有关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家庭、自我与他人等关系的理念,很大程度上造就舍己利人、照顾他人的心态比尊重别个性、保持自主性的倾向明显[3]。有学者指出,在西方社会,无论是宏观的社会制度还是微观的个人行为,背后都在一定程度上预设了“个人主义”的个人观,而中国人的“个人观”则要放在广阔的人际关系网络中理解[4]。在我国社会环境、政策配套上,社会并没有为服务对象带来可以选择的不同可能。社会大环境没有给服务对象勇敢走出家庭、组建新家庭、参与工作、社会舆论的社会宽容度。即使“小组工作帮助他们达到了这一层次的意识”,会因为外界的影响而使得案主丧失自我选择的空间。因此,在社会工作教育中,帮助学习者认识“人在环境中”的深刻性,重视对服务对象“在地化”的理解。

三、行校协同育人、小组工作的实务现状对小组工作课程教学的启示

(一)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课程设置,应重视学生社会发展视野的建立。

小组工作回应社会人群的需要,只有站在较大的社会发展视野中思考深层次的问题,服务对象的需求才有可能被看到。但社会工作实务大多以补救性功能为主,缺乏对预防和发展功能的实践。因此,在人才培养中课程设置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具备社会发展的视野及对社会问题深层次的理解能力。教学内容中,让社会工作学习者认识到,在社会政策的影响下,社会服务机构资源竞争激烈,社会服务的评估体系、服务手法、考核指标、工作量等越来越受制于资源提供方制约的客观现实性,并警惕面对“生存”与“发展”而逐步丧失“专业自主性”的现实挑战。

(二)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教育,重视价值观践行。

小组工作在内地教育定位中重视技术方法的教授,少有道德和价值的实践。小组带领者常常以“领导者”的角色服务小组成员,通过逐步淡出“主导者”的角色消除工作者的“权威”,完成小组。因此,提出社会工作是一种强价值介入的过程。服务中,社会工作小组的带领者应时刻保持“价值中立”和“自我角色”的警醒。反思服务中是否有“替案主做出抉择”?“是否影响了案主的系统”?“是否因个人偏好影响案主固有系统”,时刻警惕工作者的主观价值判断。在小组工作示范教学中,教师与工作员的双重身份会不自觉地带入服务过程。教师身份的“权威性”在小组互动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对小组动力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应及时自我警醒和对学习者做出提醒。

(三)社会工作实践教育中,重视“服务对象为本”的理念。

社会工作小组工作是以“服务对象为本”的实践,工作者注重组内成员互动,善于运用组内资源,抛出“问题”,促进与成员间的“联接”,增强成员间互助及助人意识。对待个人时,注意“以人为本”,鼓励案主“自我选择”、“自我决定”。保持面对服务对象的自主性和对“服务对象需求为本”的把握。社会工作小组需要在实践中践行理念、技术,即理论与实务的融合、技术和价值的践行,保持“服务对象为本”的警醒,是开展实践工作的根本。

工业工程对社会的影响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业水利;环境影响;评价

引言

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水利工程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在农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性。同时农业的发展需要依赖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也离不开农田水利工程,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缺一不可,由此才能确保农业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什么是农业水利工程

农业水利工程通常称之为农田水利工程,是指广大农村地区为了促进农业生产及生活用水而修建的水利工程设施和服务管理的总称。它的主要功能是运用各种工程技术,对农田水分基本情况和相关区域的水利环境进行调节,对农业和相关区域的防洪、抗旱和防止土地盐碱化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同时为农村人畜饮水和生态环境用水提供重要保障。

二、农业水利工程项目对环境的影响

农业水利工程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可以分为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其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方面,这些影响可以通过预防、修建、补偿等措施来加以缓解或消除。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2.1工程建设不合理造成的环境影响

一定意义上讲环境也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在短期内是无法恢复的,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上千年才能恢复。水资源自身的生态平衡需要一定的水量,水资源开发利用忽视水资源的承载力,工程建设没有综合考虑流域、区域水资源总体情况,造成河道淤积断流、水源枯竭、水土流失,改变了自然环境本底,如工程选址不当造成大面积库岸崩塌,诱发强烈地震,地下水位上升而引起盐碱化问题,常常给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危害。

2.2建设征地与移民安置对社会环境影响

工程带来的移民问题和耕地补偿问题,以及由于其安排不当而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工程建设对当地土地资源造成一定的压力,涉及村组的人均耕地数量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工程移民在安置过程中,房屋修建、生产发展规划配套设施建设及土地改良等,都将扰动移民安置区的地表植被、造成水土流失。

2.3工程施工期对当地环境的影响

由于工程施工缺乏有效的管理方法,粗放型的施工造成大量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和因施工产生的水土流失、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和噪声等。工程的开挖、弃渣的堆放、建筑物的占地等施工活动将破坏局部植被,降低工程区域的植被覆盖率,加重水土流失,使施工区的生态环境受到影响。

2.4工程运行期对环境的影响

一方面工程建成将改善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增强灌溉排涝供水能力,为区域农村和城镇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有力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工程退水对水环境的影响,随着农村灌区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化肥、农药使用量将逐年增大,农业退水可能会对河流水体有一定污染影响,以及污水排放增加会对受纳水体的污染。

三、农业水利工程项目对环境影响分析评价

近年来由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建设大型农业水利工程都要进行环境评价,形成了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总结出了很多评价方法,形成一些比较成熟的理论。笔者通过总结归纳,农业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具体实施起来可以分为以下4个部分:

3.1工程建设前环境状况的前期调查

环境状况的前期调查是一项基础前期工作,前期调查的详实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的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结论。简单说就是对工程范围内的自然和社会状况进行调查,为现状的分析和今后发展变化的预测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具体执行上又分为自然方面和社会方面,自然方面主要有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水质、地表水、地下水、生态等等,社会方面是经济、人口、工业与能源农业与土地利用、交通运输、文物、军事设施等。

3.2工程建设环境状况的具体分析

在环境状况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工程的特征,列出与工程有关的环境因素并且加以分析、预测,根据每项因素对环境影响程度的不同有主次的进行分析:①与规划协调性分析。分析农业水利工程项目是否符合当地农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水资源利用规划,是否与农业水利总体规划保持一致性和协调性。②工程方案环境合理性分析。要从选址选线布局等方面进行多方案比选,在充分考虑环境的影响和效益最大化的同时,把对农民生产的影响降低至最低。③影响源分析。施工期工程开挖、弃渣、占地以“三废”及噪声排放等施工活动,将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和植被、新增水土流失,并降低工程周围环境质量,对施工区内居民生产、生活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同时对交通、旅游、土地资源利用、社会经济、生物及人群健康等产生一定的影响。

3.3工程建设环境影响的预测

环境影响的预测即预测农业水利工程兴建后可能发生的变化和影响。预测的结果一般有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种。对一些能用量度单位表示的环境因素,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或物理模型作定量的预测估算。如预测水库建成后对局部气候的影响和对水库水质、水温的变化影响等,已能通过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估算;预测水库对库区泥沙淤积和对下游河道冲刷的影响,多兼用数学和物理两种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对一些难以用量度单位表示的环境因素,则可通过类比分析或机理分析作定性的预测。即选择与拟建水利工程具有相似自然、社会环境和水利工程特性的类比工程,进行对照并做出判断;对水生生物、陆生生物的影响,多采用生态机理分析法,即针对各类生物对环境要求和对环境变化的适用性,按工程兴建后的环境状况,预测分析其在数量上或种群、群落上的变化。

3.4工程建设环境综合分析评价

根据环境影响分析预测结果,将工程兴建对各个环境因素产生的影响或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工程对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提出减免不利影响的措施和方案。农业水利工程项目重点体现在对局气候的影响,对陆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影响分析评价,对景观生态体系的影响分析评价,对植被的影响,陆生植物、动物影响预测评价,水土流失预测评价,社会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生态环境用水、对人群安全与健康影响评价等。结合环境敏感对象及环境保护目标,按施工期、运行期,提出水环境保护、陆生生态保护、水生生态保护措施、加强施工期管理等方面的各项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四、结束语

为了促进农业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应该在农业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时进行综合分析和科学评估,同时还要努力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在施工过程中做到文明施工,降低可能对生态环境所带来的破坏性影响,确保农业水利工程整体效益的提高,使其能够更好的推动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的综合发展,确保农业水利工程能够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万生明.新疆农业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与探讨分析[J].四川水泥,2016,(02):109.

[2]于海龙.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环境影响评价分析[J].黑龙江水利,2016,(01):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