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水产养殖专业导论

水产养殖专业导论

水产养殖专业导论

水产养殖专业导论范文第1篇

高职院校能否形成特色,关键在于其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具有特色,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要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的水产养殖技术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专业。经过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专业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水产养殖专业建设特色鲜明,于2010年我校水产养殖专业被评为辽宁省品牌专业。现将我校水产养殖品牌专业建设相关经验及成果作一总结,仅供大家参考。

一、理论教学课程建设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 要求教师除了能够做到生动、形象地讲授有关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基本技能外, 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

1、积极改革教学内容:

在水产养殖技术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 结合生产实际情况从教学大纲、实践教学指导书等方面进行课程改革和考核方式改革。按照高职层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积极补充水产养殖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在教学过程中, 特别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知识的传授, 又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加强实践性教学, 强化技能训练, 不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技能, 充分体现水产养殖技术专业高职层次的办学特色。

2、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讲授过程中教师不断对教学模式进行相关的改革,更多的运用案例式教学方式来授课,这样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更接近生产实践。通过教学方式的改革, 将教学重心从“教”转移为“学”, 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全面开展多媒体教学,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水产专业教师在制作网页本文由收集整理与课件上精益求精, 不惜耗费大量时间精心设计制作电子课件。课件页设计新颖, 既美观大方, 又生动活泼, 同时又具有鲜明的课程特色。课件内容丰富, 图文并茂, 直观性强, 且通俗易懂, 有利于增强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实施任务驱动、启发引导、实物展示、现场讲解、操作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

3、教材及相关资料齐全:

本课程选用的是全国高职高专统编教材, 并配有实验实训指导书, 充分保证了水产专业学生教学的需要。教学大纲、电子教案、题库、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及鱼类图库等相关教学资料配套齐全。

4、实验条件不断完善

为满足学生校内实验专业技能培养的要求,学校要加大实验实训投入力度,成立了饵料培养实验室、水质分析实验室、循环系统养殖实验室、生物标本实验室、病害防治研究实验室等,不断完善校内实验教学条件,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训能力。同时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技能大赛,不断提高实践操作技能。

二、实践教学课程建设

生产实习教学是水产专业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它是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的有机结合。生产实习是学生在生产实习基地,在教师指导下按照教学大纲和指导书,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的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它是水产养殖技术专业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和中心课题。学校通过校企、校地合作,加大校外生产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在质量和数量上保证学生生产实践实习的需求。

近年来,辽宁沿海地区掀起了海参养殖热潮,从而推动了海参苗种生产的快速发展。刺参育苗生产时间在5月份就开始准备工作,各育苗场急需水产技能人才和小水体的技术人员。我校水产养殖教研室根据辽宁沿海水产养殖行业发展趋势和对水产技能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从2006年对水产养殖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每年春季新学期开始,给学生重点讲授《鱼类增养殖技术》、《虾蟹增养殖技术》、《海水贝类增养殖技术》和《名特优水产养殖技术》等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在学生进入生产厂家之前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水产专业技能操作的集中综合实训,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进入企业后学生带薪上岗,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工作热情,在企业的真实生产环境中学生就是企业的员工,学生把企业看成自己的企业,学生按照企业安排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由校内教师和厂家技术人员共同在真实的生产过程中完成生产实践任务,并改革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考核。

水产养殖行业实践性和季节性很强,作业条件相对艰苦,而且管理非常严格。学生进企业实训后,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由稚嫩走向成熟。经过在企业艰苦的磨炼,锻炼了坚强的意志,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认识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消除了许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尤其是刺参人工育苗生产过程中学生们参与育苗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项工作。在专业教师和企业内部技术人员的鼓励和指导下,团队意识、主人翁精神、心理素质、协调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幅度提升,对从事水产行业充满信心,为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职业岗位上顶岗训练,接受企业化管理,绝大部分表现优秀,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企业的首肯,为学院赢得了声誉,扩大了学校水产养殖技术专业的影响,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学生生产实习期间对企业生产情况、岗位要求、工资待遇、个人发展空间等情况有了较全面的了解,有些学生通过实习找到了比较满意的工作。

三、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教师的数量和质量, 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教育质量和专业人才规格目标的实现。因此, 本校水产养殖教研室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建立起一支实力雄厚、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的“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对教师教学及实践做出明确任务,提出要求。一方面鼓励教师不断增强专业理论学习,一名教师已考取了全国水产执业兽医师资格。另一方面鼓励大家积极深入生产实践。由于教研室青年教师数量较多,学校要求青年教师作为实习指导教师必须跟班下企业蹲点,必须对学生实习方案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同时在生产车间收集教学案例,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用以指导课堂教学。

水产养殖专业导论范文第2篇

一、确定水产养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辽西沿海水产养殖技术人才需求现状,我们把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通过水产养殖专业的学习和实践,学生能熟练掌握大菱鲆、牙鲆等名贵海水鱼类的人工繁殖及养殖技术;熟练掌握中国对虾及日本对虾的人工育苗和池塘养殖技术;熟练掌握河蟹的土池生态育苗技术及稻田养殖技术;熟练掌握海参的人工育苗技术和池塘养殖技术;熟练掌握水产动物常见病害的诊断及防治技术;基本掌握渔业水质常规指标的分析检测技术;基本掌握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的成分分析及制作技术;具有一定的从事水产养殖企业的生产管理技能。

二、水产养殖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1.理论课程体系建设

在水产养殖技术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结合生产实际情况从教学大纲、实践教学指导书等方面进行课程改革和考核方式改革。为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同时以实用、够用为原则,所以压缩原有专业课程的学时,突出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既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知识的传授,又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水产养殖技术专业高职层次的办学特色。同时结合水产类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大纲对课程授课内容进行相关的调整,合理分配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课的比例,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完成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的讲授,同时注重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2.实践课程体系建设

我们根据当地水产养殖行业发展趋势和对水产技能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每年春季新学期开始,给学生重点讲授专业课程的内容。在学生进入生产厂家之前对学生进行水产专业技能操作集中综合实训。进入企业后学生带薪顶岗实习,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由校内教师和厂家技术人员共同在真实的生产过程中完成生产实践任务,并改革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考核。

同时,结合专业实习,依托我校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024站),学生可以选择参加海水水生动物苗种繁育工、海水水生动物养殖工、淡水水生动物苗种繁育工和淡水水生动物养殖工等的职业技能鉴定,获得职业工种的从业证书,具有双证的学生在就业市场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三、师资队伍建设

水产养殖专业本身具有实践性非常强的特点,所以专业授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实践技能。学校建立了相应的奖励制度鼓励教师走出校门,走进企业,指导并与学生一起参加企业生产活动,充分提高自身的生产技能,同时在生产车间收集教学案例,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用以指导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郝瑞荣,王伟伟.提高水产专业教学生产实习质量的探讨.科教文汇,2009,(5):91.

[2]董志国,程汉良,阎斌伦.构建实践教学“四化”模式培养水产养殖专业应用型人才.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1):141-143.

水产养殖专业导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水产养殖;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

一、水产养殖学专业研究生学术能力需求分析

从日益发展的社会需求来看,要求水产养殖研究生学术能力向高层次发展。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水产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随着水产养殖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水环境恶化,养殖病害频发、种质资源退化等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海洋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研究生教育作为本科后以研究为主要特征的高层次专业教育,只有培养出更多、更高业务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才能促进渔业产业结构的变化和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从学生个人的职业素养发展来看,要求水产养殖研究生向专业的精深拓展。随着科学技术的综合性发展,科学知识的日新月益,各学科、各专业的相互交融、渗透,个人的素质不仅仅是看你拥有多少知识,还要看你获取知识和使用知识的能力。研究生只有具备一定的学术能力及相关素质,才能在就业、择业时做出正确的判断,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我校水产养殖学专业学生学术能力的初步分析和基本判断

通过问卷调查、随机个别访谈、课堂测试、课下交流等方法,对我校水产养殖学专业及相关专业海洋生物方向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及课堂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从调查分析得出,学生们普遍认为学术能力是专业性知识与特殊性实践的统一,对于学习和工作来说都很重要的,但不知道怎么去培养自己的学术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对水产养殖学专业课程学习还是有着很强的目的性和积极主动性的。但传统的课堂讲授式教学方法无法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导致学生不能继续钻研,使学生对专业学习产生困惑。其次,大多数学生能够根据教学、实践内容提出问题,根据问题查阅、收集信息,分析问题,能够根据课堂教学进行概念的生成与厘定。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学生进行学术能力命题、设计研究过程和把握学术前沿的能力不足。

三、水产养殖学专业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

1.以导师团队建设为中心,构建水产养殖专业研究生学术能力提高的引导体系

导师负责制是我国研究生培养的一项基本制度,导师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长期以来,我国的研究生培养实行的是单导师制,即一名研究生只由一名导师指导,由导师独自制定研究生培养计划,并独立指导其科研实验和学位论文。但随着研究生数量的急剧增长,一部分高校因师资力量紧缺,一个导师一般带几个学生,甚至更多。加之科研、教学等任务的加剧,部分导师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因此,改革目前传统的单导师制,建立培养研究生的导师团队,有利于满足当前研究生培养的需要,提高研究生的学术能力。正是基于导师制的认识和发展,我校在导师遴选制度改革中,吸收了正在承担高水平科研课题的优秀青年教师加入到导师团队中来;聘请国内外知名水产学科的专家、学者为兼职导师,吸引企业优秀管理人员加入导师团队,拓宽导师来源,充实导师队伍。其次,导师团队全程参与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发挥团队的知识互补优势,通过优秀导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研究方向,博采众长,扩展学术视野,为人才培养创造条件。最后,制定导师团队制度。明确导师团队成员之间的目标、责任、分工,创造团队间相互学习、协作的氛围,潜移默化地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及学术意识。在指导过程中,导师仍然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研究生指导的第一责任人。

2.以水产学科课程体系设置为重点,构建水产养殖专业研究生学术能力提高的支撑体系

课程体系是培养人才的载体和手段,是研究生专业教育中的决定因素,是构建研究生合理知识结构的关键。其设置的合理性、质量的高低、实施的效果,都直接影响着研究生完整知识体系的构建、个人学术思想的形成、学术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要逐步构建以培养研究生创新素质和学术能力为目标的具有水产养殖特色的课程体系。(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随着我校成为水产学科一级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在原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水产养殖专业研究与管理高级专门人才的基础上,更着眼于为广东省乃至全国的海洋水产业的快速发展输送高端人才,为南海养殖业提供技术支撑。(2)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根据培养目标要求,确定学生的能力标准,按能力标准建立课程模块,根据课程模块的能力培养目标选用不同模块的课程;构建动态的课程模块库,将学生需要掌握的课程内容编排为若干个独立课程模块,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学术能力;建立通用课程模块的同时,根据水产养殖专业的特点和地方养殖特色开设专门化课程模块,以保证人才的特色培养。增加研究方法论课程,以加强学生学术能力的培养和训练。(3)统筹设计,及时更新。及时更新课程内容,特别是研究生授课教师及时把握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引导研究生在最新知识领域从事学习与探究,将对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学校目前的学位授权体系,课程体系的改革还要充分考虑学校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课程的兼容性,加强本硕博三个层次的统筹、衔接,避免课程体系的重复和缺漏。

3.以科研课题为导向,构建水产养殖专业研究生学术能力拓宽的空间体系

任何一个重大的科研项目,总是包括和涉及了广泛的学科领域。在课程体系的改革之外,积极组织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以全面拓展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在我校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一方面学生加入了课题组的研究团队,参与导师所承担的国家基金、863项目、省自然基金等科研项目。参与研究过程,就是与他人的思想“碰撞”产生新问题、新观点的过程,有助于学生了解研究学科前沿课题,明确研究方向。另一方面,设立了研究生科研项目资金,给予一定的资金资助,激发了研究生的学术热情,推动了学术研究进程。创设水产养殖各方向之间,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路径,通过与其他院校共同培养研究生等方式,扩大研究生的学术交流及学术视野。另外,是学术论文的发表。学术论文是学生科学研究过程中的见解和成果的科学记录。通过总结实验过程、凝练科研成果,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

4.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构建水产养殖专业研究生学术能力效果考察的评估体系

课堂教学是研究生教育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并从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着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在当今社会文化多元与开放的价值体系背景下,课堂教学承载的使命亦随之更加重大。当前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一定程度的本科化倾向,在深度、难度上与本科课程差距不大,研究性和前沿性严重不足,从而背离了研究生阶段旨在培养学生思维方式和学术能力的目标,阻碍了研究生综合能力的提升。目前,我校研究生课程的授课方式是以传统的讲授方式为主。通过调查和实践发现,学生最推崇且教学效果显著的教学方式是结合案例分析进行的课堂讨论,即教师从问题开始,以实例展开教学,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或从问题引出理论,再引导学生以理论去验证、研讨问题。其次,围绕主题组织讨论。教师结合案例,在学生课下查阅资料、文献的基础上,启发学生阐述自己对有关理论和观点的见解,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运用和吸收。再次,是教师的引导。教师采用讨论的形式上课,一般在布置问题的同时选一些最新的、权威性的参考教材,引导学生查阅一些高水平的文献综述,总结分析学生在表述见解时的亮点和误区,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形成概念,掌握理论知识,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其研究能力的目的。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培育研究生独立思考、快速概括和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的积极性,能够使他们很快接触到相关的学术前沿问题及有代表性的理论和观点,并在对这些理论和观点的研究和评价中,承前启后,推动学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Z].

水产养殖专业导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虾蟹增养殖技术;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209-03

水产养殖专业是实践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应用性专业,其毕业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更要有一定创新精神和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虾蟹增养殖技术》作为高职类水产养殖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课程主要讲授虾蟹类的生物学知识、育苗基本原理及技术、养成原理及技术和虾蟹类的增殖技术等。近年来,教研组教师为了更好地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理念,使学生更加符合生产一线的要求,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对课程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优化。

一、结合生产实际、优化教学内容

本课程内容的设置源于水产行业的发展,在调研和分析了江苏省和周边省市水产行业发展趋势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基础上,在“工学结合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不断更新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突出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必需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成为合格的水产行业需要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教学内容的优化主要体现在“精、深、新、练”四个方面。“精”是指联系实际,把握区域特色突出重点。江苏省作为我国的水产大省,目前已经形成河蟹、青虾、克氏原螯虾、南美白对虾和罗氏沼虾等甲壳动物的特色水产业。我校培养学生就业主要面向省内和周边地区,因此在教学内容组织上,要以这些甲壳动物作为重点,讲精、讲透。“深”就是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突出虾蟹增养殖理论与养殖生产实践的密切结合。“新”是指在教学内容方面,根据虾蟹养殖技术、养殖方式及养殖品种的发展变化,删繁就简,推陈出新,引进和介绍国内外虾蟹增养殖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如把抗病毒对虾苗种培育、大棚养殖对虾技术、河蟹生态养殖等本学科最前沿的内容充实到课程教学之中。“练”是指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使学生能更快适应生产岗位的要求。水产养殖专业是实践性和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因此需要增加实验教学课时,使之达到总课时的30%左右,同时需将专业实践和顶岗实习纳入课程体系,并构建相对对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改革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水产养殖技术作为我校2010年新开办的专业,教学基础相对薄弱,本课程主讲教师缺乏生产实践经验,但充满创新精神,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为此课程组归纳总结出以下三种方法。

1.提高教学趣味性。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对所学内容的兴趣,课程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好的开篇可以起到先声夺人和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师提出问题:我们选购河蟹时有什么样的评判标准,如何提高养殖效益?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给出正确答案,学生此时可能对答案背后的原因充满好奇,带着找寻答案的动力进入课程的学习能调动其积极性。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常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将生产实践中的趣事和目前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引入教学,满足学生新鲜感的同时使学生对专业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2.学生讲课和课堂辩论。传统教学主要采用教师上课学生听课的模式,在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主动性,为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课程组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部分章节由学生辩论、学生讲课等形式完成的方式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积极响应。例如针对目前河蟹养殖过程中出现追求产量和质量两种趋势,可组织学生对此展开辩论,在增强课堂活跃性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聘请高校和企业的专家学者走入课堂。国内许多行业都存在产学研严重脱节的问题,水产行业同样如此。学生作为行业的生力军,是知识和技术的传承者,只有把企业和科研单位请进课堂才能培养出既懂生产又能科研的复合型人才。例如介绍河蟹养殖时,邀请河蟹养殖专家就“河蟹生态养殖”作专题报告,让学生对生产一线的技术现状有清晰的认识,同时向学生介绍学科前沿的研究成果及动态,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

三、注重实践教学、提高人才质量

水产养殖行业一般是处在农村或者是更加偏远的地域,生产工作条件比较艰辛,收入待遇不高,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仍然是没有出息的职业,学生对水产专业有本能的抵触与厌烦情绪,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专业素养。实践教学的加强有助于学生对水产养殖业的全面了解,降低他们的抵触情绪,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改变社会对水产养殖就业的评价,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虾蟹增养殖技术》作为本专业核心课程,其实践性和应用性更强,实践教学改革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为提高处理实际生产中出现养殖问题的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1.构建新型的实验课程体系。《虾蟹增养殖技术》作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需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为此我们增加了实验课时,使实验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达到30%左右。本课程由于教材、教学环境和实验设备等多方面的原因,大部分的实验项目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缺乏综合性实验和系统的课程实习,这就大大限制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为此课程组缩减了验证性和基本操作性实验所占的比例,同时根据生产实践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创新性实验往往需要较长时间,同时也需要大量经费,教师可以与自己的相关课题联系起来,例如可以把“早春河蟹池塘的青苔问题比较严重,如何处理既能有效又经济实惠地解决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把部分试验交由学生设计和实施,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培养创新意识。

2.将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纳入课程体系。水产养殖的生产过程周期较长,课程设置的实验和教学实习时间较短只能了解某个阶段。虾蟹水产品种类繁多,学校又不可能建立所有品种的实训基地,所以为期1周的教学实习都是去相关的养殖场走马观花地参观1~3小时,学生只能了解大概过程,不熟悉生产的整个流程,根本不能达到预期目标。长此以往,学生一方面会抱怨缺乏实践动手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却又轻视实践教学活动。我校的培养模式为前2年在校学习,最后1年顶岗实习,而水产养殖专业是一个季节性比较强的行业,每年的3~10月份为生产旺季,其他季节则处于休息状态。综合考虑这两个因素,水产教研组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将寒暑期社会实践和毕业顶岗实习纳入课程体系,首先将第3学年的实习分成2个阶段,分别在大二和大三下学期去企业进行为期6个月的生产实践,这样就能充分利用生产旺季开展实践活动,同时还能利用淡季回学校补充理论知识,通过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此外,在第1学年的暑假,学校也鼓励学生去企业进行为期2个月的短期实习,这样既能让其对水产行业有大体认识,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又能为新学期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通过为期1年的试验,这种实践改革得到学生的普遍支持,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也确实起到明显的效果。

3.加强校外培养基地建设,开展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培养模式。学校建立自己的实训基地能最便捷地为学生实践提供保障,但是基地的建立、运行和日常维护管理等需要大量的投入,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高校短期内往往无法建立与课程配套的实训基地,而大型的水产养殖企业具有众多的养殖场所,两者若能深化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能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使学生熟悉企业工作环境、流程和制度,增强实际操作能力。目前学校已与多家育苗场、饲料、渔药、养殖场等相关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并与企业联合建立水产养殖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学校将科研、教学和学生的就业结合起来,每年列出教师研究课题的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对未来就业的规划选择适宜的研究课题,然后在学校的统筹规划和教师的沟通下,企业为课题的研究提供基础设施的支持,为学生提供生产实习的机会和条件,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并在同等条件下将科研成果优先在该企业应用转化。同时促进学生与企业之间相互了解,建立初步的人才培养、就业关系,形成产、学、研、就业的长期稳定合作模式,确保科研项目的高质量完成,提高企业的科研意识和水平,提升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和就业率。

总之,通过对《虾蟹增养殖技术》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改革,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都得到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稳步提高,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在取得进步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在后续的教学改革中,我们将根据专业特点,积极加大投入,自主建立一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水产动物综合实训基地;与企业进一步合作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改革和完善实践教学模式。此外,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应继续改进教学方法,多采取讨论式、报告式等启发式的教学方式,使教与学很好地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黄瑞.虾蟹增养殖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2]向枭,陈建,段彪.水产养殖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的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196-198.

水产养殖专业导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海水养殖专业 有效方法

中等职业学校海水养殖专业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打好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重点学习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应具备的基本技能,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增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一、以点带面,强化关键知识点的学习

众所周知,海水养殖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到以点带面,对于一些关键的知识点要及时进行强化。第一,要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抛弃面面俱到的做法。对于一些大型的海藻、海虾蟹类、海贝类、海鱼类和海珍品养殖,挑选的品种都是在生物学上具有代表性和养殖技术研究较成熟或相对成熟的经济养殖品种。比如,带来我国海水养殖业五次浪潮的品种是海带、凡纳滨对虾、扇贝、大菱鲆、海参等,它们也是引领蓝色经济发展的具有代表性的品种。以这五种养殖品种的相关生物学和养殖技术等知识点为依据进行讲授,就可以实现以点带面的目的,与之对应的藻类、虾蟹类、贝类、鱼类和海珍品五大章节的内容讲起来就轻松自然了。第二,要求在对关键知识点进行传授时,避免以偏概全的现象发生。因为同一大类的不同品种的生物必然存在差异性,所以育苗手法和成体养殖技术也必然存在差异。如果仅仅以这五种养殖品种为例进行授课,一旦教学不当,会出现以偏概全误导学生的现象,所以,我们还要寻找参照品种进行对比教学,对一些较为关键的生物的习性、养殖过程和操作技术的差异性要明确阐明。相应的选择有紫菜、中国对虾、梭子蟹、牡蛎、石斑鱼和鲍鱼等,可以作为参照。

二、着眼应用,使用案例进行教学

海水养殖的一些相关企业反馈给学校的信息不够全面,学生不能全面了解,缺乏基本的操作能力,面对一些突发事件应变能力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视情况而定,对生产应用中的一些具体细节要进行详细说明,比如构建养殖池塘、布局设置增氧机、设计进水排水和育苗池的形状,注意圆形或椭圆形育苗池对幼体是否形成伤害等细节问题。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列举生产活动中的具体事件进行讲解,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点进行具体分析、讲解、讨论,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深化课堂理解。比如,教师对育苗过程中出现幼体畸形问题的原因进行详细分析,对于亲本培育、投喂饵料、育苗的用水等关键点要一步步地分析,最后找到问题的关键点;在养殖过程中还会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如天气变化水温骤降,周围海域赤潮爆发影响养殖用水的水质,缺乏外源病毒的预防手段和病原菌的切断手段,也会引发疾病等,这些都会造成养殖失败。

三、纳故引新,关注热点与前沿话题

在海水养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做前期知识的回顾,因为教学过程会涉及到很多前期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所以要纳故引新,以涉及的前期知识点为基础,再引入新的知识点和技术要点。例如,推动养殖业快速发展的是不断更新的科技手段、养殖工程与设备的更新与发展,抗风浪、数字化网箱设备为多种名贵鱼类的离岸养殖提供了方便。

除此之外,学生对海水养殖的相关热点问题和发展动态的关注对学习有一定的帮助,要及时掌握科学研究所产生的新成果与新技术。比如,海水养殖业所造成的环境压力问题的出现,就促生了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低碳健康养殖的理念和相关的养殖技术;微生物学的研究成果促进了微生态制剂与生物絮团技术的产生,在对虾与鱼类等的集约化养殖生产中进行应用;遗传育种技术的发展促进了高抗逆性品种和新品种的繁育与养殖;病毒病理学的研究使得中草药制剂等多种防病手段进行了不断更新等。

四、结语

总而言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对全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为海水养殖生产一线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