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教育技术读书笔记

现代教育技术读书笔记

现代教育技术读书笔记

现代教育技术读书笔记范文第1篇

关键词:书法学习 心理学 技能 心理机制

书法教育,包含技能教育、艺术教育、情操教育等多方面的内涵。近年来,书法在心理教育方面的功能逐渐被学界重视。但较多的是侧重如何激发学习兴趣以及书法练习对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研究。至于书法技能形成的内在规律和心理机制,学术界还少有论及。书法,或称书道,是一门心灵的艺术,称之为“法”或“道”,说明其同时又是技能(技巧)性极强的艺术。技能的形成,是书法充分发挥心理调节作用、实现艺术创作的基本前提。笔者拟运用现代心理学理论,结合书法教学实践,对书法技能形成的内在规律进行分析和阐述,以期对书法教学有所启发。

一、书法技能形成的基本心理规律

书法是讲究“心手相应”的技能,技能的形成是进行高级艺术创作的必要前提条件。技能作为一种活动方式按其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动作技能是由一系列实际动作组织起来的完善而合理的活动方式,它表现为身体的肌肉、骨骼运动和与之相应的神经系统部分的活动。而心智技能则是把特定的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心理活动按一定的程序方式组织起来,并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过程。书法技能的训练是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相结合的活动,其中书法的书写过程可纳入动作技能的范畴,而读帖、临帖时的思维活动以及创作中的心态等因素则可归入心智技能的范畴。在书法技能的训练过程中,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总是相辅相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书法创作和练习都需要“心手相应”,写出来的字是脑的活动通过手的运笔“外化”的结果。

书法技能的形成必须经过一个从不熟练到熟练的磨砺过程。古代书论历来强调技能的熟练,正如姜夔在《续书谱》中说,书法“所贵熟习精通,心手相应,斯为美矣。”技能的熟练,是经过反复练习所形成的达到高度“完善化”和“自动化”,此时意识对动作的控制程度减至最低。要将技能发展到熟练的程度,必须经过三个阶段,即认知——定向阶段、动作系统初步形成阶段、动作协调和技能完善阶段。这些因素决定了书法学习应该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进行,按照书写姿势、笔画线条练习、间架结构分类练习等顺序进行学习和训练,每个阶段根据不同的任务反复练习,从对字形的局部掌握到整体掌握,再到大脑与动作的协调完善,进而加强动作的熟练和节奏,循序渐进,将局部的用笔联合成一个协调化的运笔模式,运笔速度加快,稳定性和灵活性提高,最后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

临摹是书法技能形成的不二法门,故有“初学不外临摹”之说(见周星莲《临池管见》)。任何技能都是通过模仿和联系获得的,书法是线条的艺术,学习如何塑造好线条形态最常用方法是临摹。临摹实际上是一个观察、记忆的过程,包括对汉字笔画、结构和对指、腕、臂动作的观察和记忆。

二、观察学习:规则的获得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主动知觉过程,比一般的知觉有更深的理解性。学生通过观察,对笔画的长短、粗细、偃仰、向背,墨色的浓淡,运笔的节奏,整体的风格、神韵等变化万端的线条组合产生鲜明而具体的感受和感性认识,以便于进行进一步的抽象概括。在学习书法技能的过程中,观察主要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静态观察。先观察碑帖或范字中点画的形状特征,如侧点、竖点、挑点,悬针竖、垂露竖的异同等等;其次,观察结构特征,看每一点画起笔、送笔、收笔的正确位置,点画间的呼应、交错、揖让和向背等关系,左右、上下偏旁的相对位置,上下左右偏旁所占空间的宽窄、四边留白的多少以及线条间的疏密等等,判断整个间架主体的形状是何种方形,外形是正或斜。

第二,动态观察。观察老师动作:先看握笔松紧;其次看起笔、行笔、收笔的方向、速度、力度,笔锋的提按顿挫;再次感受手感和运力(指力、腕力、臂力)。心理学实验研究表明,观察对正确的动作规则和结构规则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技能形成的必要准备。

提高观察有效性的关键是对注意力的训练。初学者临摹一般要求尽量逼真,但范字提供的信息很多,要在短时间内准确把握这些信息并不容易。一般来说,读帖时的注意都属于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随意注意,维持注意最有效的办法是明确其观察的目的和任务,通过各种强化增强其完成任务的愿望。在没有明确目的指导下的学生往往没有明确的注意对象,他可能对范字的各个部分都泛泛地加以注意,结果往往是顾此失彼。书法教学中可以将目标任务分解,例如第一步只需注意范字的基本笔画,第二步只需注意范字的结构规律等等。这样目的明确,每次注意指向的范围小,集中性更好,对技能的形成更为有利。另外,临摹不成文的或不懂内容的字帖也不利于维持注意。因此在书法教学过程中,融入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诗词或国学经典的教学,相应临写一些诗词或经典,或者对碑帖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讲解,既是对智力活动的合理组织,又能激发学生兴趣,对维持注意十分有利,同时对文化底蕴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熏陶等更是大有裨益。

三、记忆与表象融合:自由创作的起点

临摹还涉及到记忆的问题,包括对碑帖的形象记忆和对运笔的动作记忆。心理学理论认为:信息刺激在大脑皮层的有关部位建立暂时联系,在大脑中留下一定的“痕迹”,这种“痕迹”的保持就是记忆。临摹就是要将古人法帖中的“信息刺激”——即所蕴含的基本技巧、表现方法等,通过重复模仿训练,在大脑中建立联系和留下痕迹,不断积累后变为自己的能力。记忆是整个书写过程不可或缺的,临摹的成效与记忆的深浅是成正比例的。

现代教育技术读书笔记范文第2篇

关键词:书法学习心理学技能心理机制

书法教育,包含技能教育、艺术教育、情操教育等多方面的内涵。近年来,书法在心理教育方面的功能逐渐被学界重视。但较多的是侧重如何激发学习兴趣以及书法练习对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研究。至于书法技能形成的内在规律和心理机制,学术界还少有论及。书法,或称书道,是一门心灵的艺术,称之为“法”或“道”,说明其同时又是技能(技巧)性极强的艺术。技能的形成,是书法充分发挥心理调节作用、实现艺术创作的基本前提。笔者拟运用现代心理学理论,结合书法教学实践,对书法技能形成的内在规律进行分析和阐述,以期对书法教学有所启发。

一、书法技能形成的基本心理规律

书法是讲究“心手相应”的技能,技能的形成是进行高级艺术创作的必要前提条件。技能作为一种活动方式按其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动作技能是由一系列实际动作组织起来的完善而合理的活动方式,它表现为身体的肌肉、骨骼运动和与之相应的神经系统部分的活动。而心智技能则是把特定的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心理活动按一定的程序方式组织起来,并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过程。书法技能的训练是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相结合的活动,其中书法的书写过程可纳入动作技能的范畴,而读帖、临帖时的思维活动以及创作中的心态等因素则可归入心智技能的范畴。在书法技能的训练过程中,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总是相辅相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书法创作和练习都需要“心手相应”,写出来的字是脑的活动通过手的运笔“外化”的结果。

书法技能的形成必须经过一个从不熟练到熟练的磨砺过程。古代书论历来强调技能的熟练,正如姜夔在《续书谱》中说,书法“所贵熟习精通,心手相应,斯为美矣。”技能的熟练,是经过反复练习所形成的达到高度“完善化”和“自动化”,此时意识对动作的控制程度减至最低。要将技能发展到熟练的程度,必须经过三个阶段,即认知——定向阶段、动作系统初步形成阶段、动作协调和技能完善阶段。这些因素决定了书法学习应该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进行,按照书写姿势、笔画线条练习、间架结构分类练习等顺序进行学习和训练,每个阶段根据不同的任务反复练习,从对字形的局部掌握到整体掌握,再到大脑与动作的协调完善,进而加强动作的熟练和节奏,循序渐进,将局部的用笔联合成一个协调化的运笔模式,运笔速度加快,稳定性和灵活性提高,最后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

临摹是书法技能形成的不二法门,故有“初学不外临摹”之说(见周星莲《临池管见》)。任何技能都是通过模仿和联系获得的,书法是线条的艺术,学习如何塑造好线条形态最常用方法是临摹。临摹实际上是一个观察、记忆的过程,包括对汉字笔画、结构和对指、腕、臂动作的观察和记忆。

二、观察学习:规则的获得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主动知觉过程,比一般的知觉有更深的理解性。学生通过观察,对笔画的长短、粗细、偃仰、向背,墨色的浓淡,运笔的节奏,整体的风格、神韵等变化万端的线条组合产生鲜明而具体的感受和感性认识,以便于进行进一步的抽象概括。在学习书法技能的过程中,观察主要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静态观察。先观察碑帖或范字中点画的形状特征,如侧点、竖点、挑点,悬针竖、垂露竖的异同等等;其次,观察结构特征,看每一点画起笔、送笔、收笔的正确位置,点画间的呼应、交错、揖让和向背等关系,左右、上下偏旁的相对位置,上下左右偏旁所占空间的宽窄、四边留白的多少以及线条间的疏密等等,判断整个间架主体的形状是何种方形,外形是正或斜。

第二,动态观察。观察老师动作:先看握笔松紧;其次看起笔、行笔、收笔的方向、速度、力度,笔锋的提按顿挫;再次感受手感和运力(指力、腕力、臂力)。心理学实验研究表明,观察对正确的动作规则和结构规则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技能形成的必要准备。

提高观察有效性的关键是对注意力的训练。初学者临摹一般要求尽量逼真,但范字提供的信息很多,要在短时间内准确把握这些信息并不容易。一般来说,读帖时的注意都属于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随意注意,维持注意最有效的办法是明确其观察的目的和任务,通过各种强化增强其完成任务的愿望。在没有明确目的指导下的学生往往没有明确的注意对象,他可能对范字的各个部分都泛泛地加以注意,结果往往是顾此失彼。书法教学中可以将目标任务分解,例如第一步只需注意范字的基本笔画,第二步只需注意范字的结构规律等等。这样目的明确,每次注意指向的范围小,集中性更好,对技能的形成更为有利。另外,临摹不成文的或不懂内容的字帖也不利于维持注意。因此在书法教学过程中,融入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诗词或国学经典的教学,相应临写一些诗词或经典,或者对碑帖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讲解,既是对智力活动的合理组织,又能激发学生兴趣,对维持注意十分有利,同时对文化底蕴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熏陶等更是大有裨益。三、记忆与表象融合:自由创作的起点

临摹还涉及到记忆的问题,包括对碑帖的形象记忆和对运笔的动作记忆。心理学理论认为:信息刺激在大脑皮层的有关部位建立暂时联系,在大脑中留下一定的“痕迹”,这种“痕迹”的保持就是记忆。临摹就是要将古人法帖中的“信息刺激”——即所蕴含的基本技巧、表现方法等,通过重复模仿训练,在大脑中建立联系和留下痕迹,不断积累后变为自己的能力。记忆是整个书写过程不可或缺的,临摹的成效与记忆的深浅是成正比例的。

传统意义上的临摹一般包括摹、临、背三个阶段。摹的方式很多,有仿影、描红、双钩、单钩等等;临主要指对临,传统的书法教学常常利用田字格、米字格、九宫格将方格切分,让学生容易掌握笔画、偏旁的位置,最终达到去格临写的水平。当然,对临并不一定要用笔写在纸上,有时候也可以通过读帖来完成,正如姚孟起在《字学忆参》中说:“古碑无不可学,汉代摩崖,手不能摹者摹以心,心识其形,手亦从之。”背指背临,或者称为“默临”,就是书写者不对照字帖,凭记忆将字形、笔画和神态写出来,即使手中无笔,也能将所习之字的笔画、结构、运笔一一在脑海中放映。摹、临、背的训练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识记、保持和重现的过程。摹写主要是训练对笔画的识记,而对临则主要是训练对间架结构、大小、高低等位置要素的识记。这种识记需要通过长期的训练才能得以保持。背临实际上就是对前期摹写和对临所得到的经验进行回忆和再认。类似背临的这种“尝试回忆”是强化加深记忆更有效的办法。所以,临摹的三个阶段是不断稳定和深化的记忆过程,它们对记忆力的训练各有侧重,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偏废。

通过摹、临、背的记忆训练,使学习者对范字形象和运笔动作形成较为稳固的心理表象。心理表象不再是事物形象的简单再现,而是经过复合、融合,达到比知觉、比个别表象更丰富、更深刻的水平。学习者一旦能建立起记忆表象与运笔写字的联系,用头脑中的记忆表象指导手的动作,再省察动作过程与原有表象的差别,不断完善动作和表象,那么线形的临写就不是简单的描摹,而是一种积极思维活动的过程,是对书法艺术语言本质的思考和把握。

传为王羲之所作的《题〈笔阵图〉后》中,曾经详细描述创作前的心理活动过程:“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也就是说,自由创作实际上是一种记忆的延伸和再加工。时下有些书法教育工作者,急于求成,采取直接写成作品给学生临摹的方法去应付各种比赛和展览,在比赛中屡屡获得成绩,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这种方法打破了记忆形成和深化的链条,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离开了老师的书稿就很难进行独立创作。

结语

书法是一门有几千年历史的古老艺术。历代书论中也有不少关于书法教育的论述,但这些成果往往是个人经验的总结,而且十分零散,几千年来,中国的书法教育模式基本上停留在继承这些经验性的总结层面。这些总结中有不乏精彩的、至今仍然具有启发性的论述,但也有不尽合理的部分,这些都需要运用现代的科学认识去甄别和总结。心理学作为研究教育的有力武器,也应该被应用到书法教学中去,建立系统的书法教育中的心理机制理论,探索更为科学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2]张桂光.书法教程.广东教育出版社,1987.

[3]于魁荣.儿童书法生理基础.教育科学研究.1991(6)

[4]陈振濂.书法教育学.西泠印社,1992.

[5]高尚仁.书法艺术心理学.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1992.

[6]胡三元.从模仿到创造——浅谈书法教学中的能力培养.语文学刊.2001(4).

现代教育技术读书笔记范文第3篇

【摘 要】小学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已有多年,但如何达到有效甚至高效一直是我们探讨的课题。字母教学是英语入门阶段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能否帮助学生掌握好英文字母关系到整个小学英语教学目标的达成。学生掌握好字母,有助于他们读写能力、单词识记能力的提高。本文就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改进英文字母教学作浅层次的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 改进 字母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1-0131-01

字母教学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基础任务之一。英语中的26个字母,每一个的读音、形状和书写各不相同,而且还有易混字母。能否帮助学生掌握好英文字母关系到整个小学英语教学目标的达成,这是由字母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决定的。本文就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改进英文字母教学作浅层次的探讨。

一 情境铺垫,乐学字母

字母属于一种抽象符号,在教学过程中,不像教学水果类、动物类单词那样可以出示实物或图片,遇到字母这类抽象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利用网络资源,收集整理或自制字母教学的动画和图片,创设真实的环境引出字母,让学生更高效地去记忆字母的音形。例如:动画呈现一座像字母“M”的山,动画书写轨迹在山脊线上画出字母“M”,点击山,学生跟读,形象记忆。这样在情境中学,不仅增强了字母学习的兴趣,更提高了学习字母的效果。

二 跟读模仿,波形对比

在情境中认识字母后,教师要先多放几遍字母的读音,听字母的升调与降调读法。让学生先听清字母的读音,听是读的前提,没听清就不能谈上跟读得准。听清之后,模仿录音,大声读出字母音,鼓励学生大声读,教师要听清每个学生的字母读音,及时纠正学生的发音,待全部学生发音比较正确时再组织学生全班读、小组读。现代技术突飞猛进,从录音机到软件录音机,从复读机到软件复读机,现在用来辅助进行语音朗读的软件层出不穷。为了更形象地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发音,教师可利用这些软件,同步跟读录音并对比播放,找出每位学生的发音与原音的区别,还可启用音频波形对比功能,让学生对比他们自己的发音波形与标准波形,视频录下学生的口型并与软件中外教老师的口型对比,不断纠正读音,强化练习,直到发音比较标准。这样的辅助学习突出了信息技术的交互,从根本上武装了语音教学。

三 朗读单词,识记字母

字母孤立学习缺失了字母学习的一个根本目的,如果在英文单词中识记字母正好弥补这一不足,让学生明确字母学习的目的,读词记字母还有利于拼读,记忆单词,能通过读词发现字母在单词中的不同发音。如:学习辅音字母“Bb”,字母音是[bi:],而在单词中则只发字母音前一个音素的音。学生反复跟读课件上的下列单词bag、bed、book,体会单词中字母“b”只读[b],这样的字母发音积累还为以后的识记单词打下了语音基础。

四 动画演示,学写字母

学生不仅要掌握字母读音,还要掌握字母的书写。常规模式下,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四线三格,然后再示范书写,让学生跟着教师练习书写字母。教师示范书写或手把手教学生书写能及时发现学生问题,纠正书写错误。若辅以多媒体设备,便能更好地进行26个英语字母的书写教学,让学生注意字母书写的笔顺、大小、宽窄、倾斜度。如用课件动画将字母按元音与辅音的分类来教;用课件动画将字母按中格、中上格、中下格、全格分类示范书写;用课件动画按相同音素分类学字母;用课件动画将字母按笔画数示范书写。又如将26个字母的学习制作成Flas,在每个字母的页面上设置几个按钮:名称音、拼读音、字形、笔画、笔顺。点击“笔顺”按钮,动画中的笔就在四线三格中书写字母,要学习字母的名称音与拼读音就可以点击相应按钮。这样将字母学习的全方面内容形象展示出来,可以反复在课堂播放,也可以将动画传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在家进行自主学习。

五 游戏活动,识记字母

多媒体课件将图形、文字、声音和动画融为一体,字母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进行丰富有趣的字母游戏与字母竞赛,在教学中穿插些字母游戏或字母竞赛,通过活泼生动的形式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还能增强学生对字母的认读和记忆。字母教学中常采用的游戏有以下几种:(1)听音选字母;(2)字母接龙;(3)找朋友;(4)看图猜字母;(5)我演你猜;(6)看图猜字母藏在哪里;(7)“What’s missing?”游戏;(8)“左邻右舍”游戏。

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教师在使用过程中还要注意一个适度性,不能产生依赖性。不需要融入信息技术的,能用其他形式达成这一效果的也可以考虑不采用信息技术。以上只是一些本人的和借鉴他人的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的字母教学案例,不足之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陈庆华.小学英语字母教学方法谈[J].新科教,2009(7)

[2]施永梅.浅谈小学英语字母教学激趣法[J].消费导刊,2006(12)

现代教育技术读书笔记范文第4篇

日本政府连续三年投资数亿日元推进“未来学校”项目,实际上就是希望能够在信息化社会中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普及信息化知识,日本总务省向来负责城市基础等硬件设备的建设,这次却抢了文部省的饭碗,管起了教育问题。日本政府自身也发现光是投资硬件设备并不能有效提高国民的信息化水平,还需要有内容,于是就有了所谓的“两条腿走路”。

“两条腿走路”

日本政府本着IT立国的战略思想,一直在高喊教育信息化,而实际统计数据表明日本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的电脑平均拥有率仅有16%,还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韩国的二分之一。口号叫得响亮不意味着实现起来顺畅,在日本政权上台后“新官上任三把火”,2009年末,日本总务大臣提出至2015年教育“一人一台”的口号,2010年6月内阁决定“新成长战略”,提出至2013年完成学生人手一台信息终端的教育信息化可能性评估,至2020年实现适合21世纪的学校教育。从国家战略角度提出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在于提高师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完善教学环境,努力消除数字鸿沟,实现技术立国的连贯性。2012年“教育信息化对策”所用经费为1673亿日元,可以说投资力度空前绝后。

在上述背景下,总务省领导的“未来学校推进计划”上马,主要负责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文部省同时配合推进“学习革新事业”,主要负责软件人文教育内容,配合未来学校中所使用的ICT设备,使其有对应的数字化教学内容。“学习革新事业”的目的是希望实现孩子之间互教互学的协同学习、根据每个孩子的能力和个性组织教学、达到教员间信息共享。开发出小学四五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国语、数学、外语、社会、理科等科目的电子教科书,以及特殊学校专用教材,总结与学校类别、学生发展阶段、科目等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建立标准化数字教学信息模型,探究电子教科书及信息终端的应用方法,实现“一人一台”信息终端所需的功能校验。可以说日本的“未来学校”和“学习革新”两个项目同时并行、部门合作、软硬结合,用“两条腿走路”探索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模式。

“人手一台”的标准配置

如同本文开篇所说,“人手一台”不仅仅只是花点钱给学生买个笔记本而已,“未来学校”中单个学校投资目前是6000万日元左右,其中作为“一人一台”学习环境的标准配置包括:

①连接互联网的高速网络配置。

②教育专用高速网络,连接各学校与相关部门之间的云信息平台。

③学校内无线网络配置及专用服务器、打印机、复印机等。

④电源保障系统(部分为防灾体系)。

⑤教室内电子黑板、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⑥所有学生及任课教师均人手一台学习终端(主要是笔记本电脑或Tablet PC)。

⑦全套电子教科书和配套软件。

“未来学校”中采用专用云服务器架构的教育平台,能在线提供电子教材、资料、软件等,记录并管理学生学习档案,部分地区家长和教育委员会还具有查看、建议等权限。部分地区提供高速专用VPN网络服务,支持手机和家用电脑等设备。为实现“一人一台”,向学校所有任课教师、管理人员和所有学生发放笔记本电脑(屏幕可翻转,含手写输入笔)或Tablet PC(支持触屏手写输入),并为教师配备两台备用电脑,为学生配备约总数2%的备用电脑,设置专用充电保管库,为所有教师和学生提供参考手册,部分地区提供免费培训,并配备专业技术人员现场跟踪服务。

另外,除电子教科书外,还有配套软件,包括MS Office、绘图软件、文本编辑器、动画剪辑软件、电子字典、电子图书馆、在线试题库及考试软件,部分配置在个人电脑上,绝大部分软件和数据内容都配置在“未来学校”专用云平台上。例如,Cubekids、Just School。

教育现场的尝试

日本大阪府箕面市立萱野小学校是西日本区域内大阪府内唯一被选中的“未来学校”,正好离大阪大学吹田校区特别近,所以我的老师经常去参加该校的公开课,也参与了不少有意思的教育实践。例如,在小学四年级的国语课堂上,教师就以课文阅读和讨论为中心,让学生用自己的笔记本阅读对应的电子教材,利用电子教材上的图片,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直接在屏幕上画出文章中各个角色所涉及的内容,总结段落大意。

阅读完毕后,分小组互相交流,利用笔记本的屏幕交互软件,看看对方是如何画重点的(如图1),由于屏幕上图片和标记颜色分明,使学生一目了然,学生还能够触摸移动文字和图片,朗读对比课文。

最后让小组代表将讨论的内容总结,显示在IWB(电子黑板)上,由任课教师和小组代表发言,互教互学,中间还穿插同学之间的相互提问,场面十分热烈(如下页图2)。学生抱着自己的笔记本活像个科学家,每个人都能够在掌握计算机知识的同时,很自然地学习国语课程内容。

国语的写作课上,教师以“我的成长故事”为主题,让学生在阅读同类课文之后自己制作PPT,然后分别发表(如下页图3)。在学生读书写字的过程中,融入了互联网搜索、办公软件操作、汇报演示等多个内容。

在六年级的算数课堂上,任课教师选用了“未来算数”这个主题来讲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学生采用绘图软件自我独立探索解题方法,利用图像可以裁切、重组等功能,立刻就能明白如何简化面积的计算(如图4)。

由于每个学生思路不同,任课教师发现独具特色的解题方法之后,让学生上台采用电子黑板解释自己的方法(如图5),并让其他同学自由提问,多媒体设备使得内容变得一目了然,绘图时采用软件自带的工具能够迅速画出想要的标准图形,而不用浪费时间在黑板上画图。

“好处”VS“坏处”

“未来学校”项目中在并用传统黑板的同时投入了价格昂贵的电子黑板、投影仪等配套设备,而学生除了传统的纸、笔、书外,每人都拥有一台台式笔记本或者Tablet PC,可随时下载配套的数字教科书、资料、图形软件、文本编辑器等软件。这样学生使用自己专用的电脑,可以随意在国语课上进行笔记、自由阅读,数学课上让图形3D化、剪切拼接,不同的解题思路能以动画形态同时多屏展示,英语课堂上能够录音自己矫正发音。而且,学生对于无线鼠标键盘还有远程操作非常感兴趣,有了这样的便携式电脑,学习就不仅是在教室的狭窄空间内,课外能够带着笔记本在校园外拍照,记录个人生活,在互联网上调查资料,撰写报告,制作PPT,远程视频发表各自的成果,参与这样课程的学生兴趣盎然,反应积极,思维活跃。

但是,对于这种高成本的投入,有人提议应该根据利用率和投资成本的高低,每个学校仅需要建设少数几个多媒体教室,而不用每个教室、每个师生都拥有。面对这种质疑,“未来学校”项目考虑到历来所有教科书都是人手一册,作为未来信息化社会的一环来说,注定电子设备是人手一台才能达到信息的公平化、普及化和灵活化,换而言之就是让学生想什么时候用就能什么时候用,在教育许可的范围内想怎么用就怎么用。支持“未来学校”项目的专家解释称,这如同公司工作一样,原先员工共用一台电脑,极为不便且效率低下,而现在所有公司几乎都是一人一台,才能在发挥自己独立才能基础上协同合作,才能实现社会大分工,教育今后的走向亦如此,不用让下一代再专门费时费力去学习一门计算机技术,而是在平时生活中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能力,并且能够在这种司空见惯的能力上获得更多的知识。还有,面对电脑小孩用不得、不易于孩子的成长这种质疑,实际上现实社会中如果一个孩子不会电脑,那接下来面临的问题就是数字鸿沟,只能通过正常教育以外的环境获取信息技术,那将会更加加大孩子走入歧途的风险。

话虽到此,实践起来却并不容易,在“人手一台”的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小问题:

电脑总是会出现意料之外的问题,如电脑没电、输入内容忘保存、设备进水、系统死机或蓝屏。在参观公开课时,两台电脑就不知道什么原因无法正常使用,虽然教师发给了打印资料,但是很明显学生的学习就停滞了,整节课几乎没什么效果。

手写输入效率低,只有平时笔头输入速度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学生反映有延迟或者输入困难的感觉。这不仅需要技术解决,还需要师生长期磨合熟悉操作。

笔记本输入界面有限,学生的字多偏大,就需要不停地拖动屏幕,难以看到整体界面,缩小查看时,局部又看不清,尤其是多页合并在一台笔记本屏幕上时有一定的使用限制。

由于“一人一台”设备多需要配合电子教材和学习支援软件一起使用,所以不能够在每节课中反复使用,据统计是各科课程以一周使用一至两次居多。

为防止学生登录不良网站,采用了多种手段,但如何对中小学生进行信息伦理教育是一个很难的问题,例如,著作权、肖像权、个人隐私等,孩子和大人的常识不同,年龄太小可能意识不到这类问题的严重性。

由于中小学生不熟悉计算机技术,就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来解释计算机和网络的基础知识,并且需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随时辅助和管理,这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很重的负担。

从整个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角度来看,今后肯定是“人手一台”信息终端的个人化教育趋势,在教育实践中需要解决的是这些设备的购买、使用、维护的费用支付问题,适度分配传统教学方法和ICT设备的使用比例,逐步提高软硬件技术,灵活使用和研究更多的应用方法。日本这种“人手一台”的尝试值得肯定和借鉴,教育信息化也正是式在这种探索中逐步前进的。

很可惜,“未来学校”项目将在2013年末终止,虽然社会给出了很高的评价,但是由于日本的财政困难、经济停滞、政权更迭等诸多原因,非常难得的“破冰启航”仅仅三年似乎又要被冻结了,是否还有后续计划变得非常难以预测。由此可见,国家整体的经济状况和体制都是影响教育的重要因素,要想实现“人手一台”单靠口号是不行的,不仅需要整个社会的力量,还得有和平稳定的政治经济发展作保障。

参考网址:

现代教育技术读书笔记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多媒体技术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2-0183-01

1前言

识字不仅仅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对学生的智力发展有着巨大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到基础教育中来,其现代化技术手段的优势使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其运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2多媒体在语文识字教学中的辅助功能与优势

2.1多媒体技术可以帮助正音

汉字的发音都有共同、统一的标准,许多偏远农村或口音浓重地区的教师普遍都有普通话不规范、发音不标准的缺点,教师的读音势必影响学生的读音。但是如果采用了多媒体技术,就可以用计算机标准的声音来矫正学生和教师不规范的读音。计算机标准的声音使学生听起来更悦耳,激发了学生兴趣有利于记忆,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的普通话水平。

2.2多媒体技术可以演示书写

中国的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每个汉字都有各自的形成原因和历史发展过程。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汉字的形成原因、发展历程、进化和简化过程,并把字的书写过程展现出来,起笔、行笔、收笔直接展现在学生眼前,有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规范书写标准,有助于对汉字的理解,学好汉字的内涵修养,方便记忆和模仿。

2.3多媒体技术可以帮助了解字形

每个汉字都是方块字,有自己独特的结构,由独体字或合体字形成。结构形式有上下、左右、包围、半包围等多种。构字的偏旁和部首反映了中华民族独创精神和独有的文化精髓。偏旁和部首是构成汉字的基本单位,一个偏旁和部首一般有两笔或两笔以上的笔画构成,把偏旁部首以及汉字的书写方式用多媒体技术展现出来,那学生对于汉字字形的了解和记忆就深刻得多了。

2.4多媒体技术可以帮助理解字义

汉字是表意文字,文字即语言,语言即思想。每个汉字都能表达一定的概念、情感、意象,还能让人产生联想,所以汉字的教学过程是有趣味性和人文性的。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形象地对比和灵活展现汉字的演变规律和发展历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字义,对以后文字的正确使用奠定了基础。

3多媒体在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3.1利用多媒体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对于一个汉字而言,我们不仅仅要会读,还应做到能明白汉字的意义,即做到:见形知音义,闻音知义形,想义知音形。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仅是孤立地学习一个字,还应该将其放在特定的环境中,课本课文中所描绘的生活场景中,理解这个字所要表现的意义。小学生活泼好动,学习过程中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单纯的识字教学会更加让他们感到枯燥无味。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声音、颜色、动画,创设新颖有趣的识字写字情景,可以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主动识字学习的积极性,体验到识字写字的乐趣。

3.2利用多媒体领读学习字音

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出来的正确规范的读音和匹配的发音器官演示图,能够教会和矫正学生发音的位置和变化,方便学生形成良好的发音习惯,从小就形成正确的发音方法。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还可以在领读的同时增加打字内容,通过练习音打字增强记忆。

3.3利用多媒体领写学习笔顺、偏旁和部首

多媒体技术能把笔顺、偏旁和部首的学习变静态为动态,展示过程中搭建的形体与笔画的变化关系能够让学生清晰地了解一笔一画的前后顺序,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汉字书写规律,对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3.4利用多媒体演示学习字义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把教学中枯燥的印刷符号变成生动的生活彩图。在语文识字教学中,利用动漫技术从字的造字法入手,从古人造字时的抽象字义开始将其演变过程绘制成形象生动的画卷,用多媒体技术展现出来,直观、形象、趣味的通过动画向学生介绍有关汉字的起源及发展过程、性质、结构等识字的方法,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提高识字效率。

3.5利用多媒体测试巩固学习效果

对学生识字效果的测试可以以网络游戏测试为主,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的欲望,具有挑战性,测试的同时又使学生头脑中建立的音、形、义之间的联系更加巩固。

3.6利用多媒体阅读加强实践应用

这部分上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学生所识的汉字编排进故事、歌谣、谜语中,同时使那些内容尽量生动有趣并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所学的汉字进一步巩固,淡化学生在头脑中刻意建立音、形、义联系的过程,降低了认知难度,同时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山东省烟台开发区金城小学,山东烟台264006)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