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

现代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

现代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

现代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范文第1篇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要“加快推进铁路、邮政和城市公用事业等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要“完善对外开放的制度保障。按照市场经济和世贸组织规则的要求,加快内外贸一体化进程。形成稳定、透明的涉外经济管理体制,创造公平和可预见的法制环境,确保各类企业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的自和平等地位。依法管理涉外经济活动,强化服务和监管职能,进一步提高贸易和投资的自由、便利程度。”国际快递业是我国外贸运输和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发展国际快递业的进程中,存在着主张开放市场的呼声与坚持邮政现行的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之间的冲突。本课题从邮政改革与国际快递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入手,研究提出促进国际快递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同时为邮政改革提供一个视角。

一、国际快递业的性质与定位

(一)快递业是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快递业是为适应国际贸易对商业文件快速传递的要求,于20世纪60年代首先在发达国家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运输服务,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后发展很快。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快递业因其快捷、灵活、可追踪的服务,受到了各国的普遍欢迎和重视,并且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增长和全球物流市场发展的推动力量。在我国,1980年经原外贸部和海关总署批准,中国外运总公司率先将国际快递业务引入我国。1980年以来,经我国政府部门批准,DHL(敦豪国际快递公司)、UPS(美国联合包裹服务公司)、FEDEX(美国联邦快递公司)、TNT(天地国际快递公司)等世界主要的国际快递跨国公司(其中三家为世界“500”强企业)陆续与我国企业成立了合资合作公司或建立关系。截至2002年底,经批准在我国境内从事国际快递业务的公司已达到1100多家,主要为我国的42万家各类外向型企业提供快递服务,其服务地域国内已达2000多个县、市,国际达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快递业已成为我国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快递业与邮政业的区别邮政业与快递业属于两种不同的服务类型。1、服务性质不同:根据万国邮联的规定,邮政的普遍服务是一种国家义务,是为了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基本的通信需求而产生的,因而具有公益性质,属于由国家提供的一种公用物品(万国邮联规定,这种服务各国可以委托“由公共或私营部门提供”)。而国际快递业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主要是为了满足国际商务往来的特殊需要,其性质是商业性的,属于竞争性的商业物品。2、传递渠道不同:邮政服务是通过邮局之间的连续投递而进行的,国际间的邮政服务(包括邮政快递服务的EMS)通过万国邮联协议进行。而非邮政的国际快递服务,是通过快递公司自身的跨国网络或航空货运公司之间进行的。3、服务对象不同:邮政的普遍服务面向社会全体成员,以提供社会成员之间基本的通信服务为准则。国际快递则主要针对经济贸易领域内的特殊客户,以个性化的特殊服务为准则。4、服务范围不同:邮政的普遍服务业务以私人的信件和包裹等为主;国际快递业务则以商务文件、资料、小型物品为主5、服务标准不同:邮政的普遍服务注重服务的标准化和统一性,万国邮联对此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国际快递服务则注重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门对门”、“桌对桌”的便捷服务。6、定价依据不同:邮政普遍服务的定价遵从万国邮联关于让所有人可以接受的低价原则,制定并执行全国统一的具有公益性质的低价的固定资费标准,国家对其合理的亏损给予补贴;而国际快递企业的服务价格则是遵从价值规律,按照其服务效率与服务程度不同,以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其价格水平并自负盈亏。正是由于这些区别,1994年,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达成的《服务贸易总协定》将快递服务(Courierservices)和邮政服务(Postalservices)作为两个并列的服务行业来区别对待。从绝大多数国家的实践看,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都是将两者的经营、管理及其立法严格区分开来的。

(三)邮政进入国际快递领域并未改变快递业的商业性质由于快递领域存在着可观的市场需求和利润空间,使各国邮政部门纷纷加入到快递行列,将快递作为自身的扩展业务。邮政部门在开展快递业务经营时,遵循的也是市场经济的原则,而不是邮政普遍服务原则。在快递服务领域,邮政企业是以一个市场竞争者的身份进入市场的,与其他快递企业一样接受消费者的选择。在这个领域,邮政部门及其企业不具有特殊的行政地位和身份。从这个意义上说,邮政部门即便开展了快递业务,也没有理由将这一业务领域纳入到邮政专营的范围。

二、我国国际快递业管理权限之争实质在于邮政体制问题

(一)外贸部门管理模式的形成国际快递业自1980年登陆中国以来,一直作为我国对外贸易运输服务的组成部分由外经贸部门主管着,并形成了多年来海关、工商、公安、检验检疫等多部门根据各自职责,相互配合,对国际快递业行使有效监管的制度。据了解,1986年国家邮政部门成立的速递公司(EMS),也是经外经贸部批准经营快递业务的,并与其他快递公司在同一市场中形成了竞争对手关系。据海关总署2002年的统计,在我国的国际快递市场份额中,邮政EMS占29%,其它中外快递企业占71%。

(二)快递管理权限之争2001年美国发生“炭疽病信件事件”后,为防止出现类似的信件威胁,我国政府加强了对包括快递在内的信件服务业的监管。国家邮政部门成为参与管理国际快递业的行政部门之一。围绕着要不要实行邮政部门对经营国际快递业务企业办理委托手续这一问题,引发了争议。有关行业协会及经营国际快递业务的中外企业提出,原有的管理体制对于防止信件恐怖事件仍然是行之有效的,加强日常管理工作完全可以解决问题,没有必要改变原有的监管办法。邮政部门则坚持认为对经营国际快递业务企业办理委托是政府监管的重要方式。

(三)引发争议的根源邮政部门与有关协会、快递企业的争议,经过政府的协调,暂时解决了。但是,这里引发人们的思索是深刻的。长期以来,我国的邮政部门既是一个行政监管机构,又是一个经营型的公用企业;既提供非营利性的普遍服务,又经营商业性的多项业务,是“管”和“办”合一的机构。邮政系统职工人数较多,历史包袱较重。1998年邮政与电信分营后,邮政部门财源骤减,邮政系统各级领导和广大邮政职工为扭亏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大锅饭”体制及创收渠道少等原因,即使充分利用了国家对邮政的扶持政策———经营邮政储蓄、专营邮票,仍不能弥补亏损,于是,邮政部门加大了发展快递业、物流业的力度,以获得比较多的赢利来支持内部交叉补贴。在这种形势下,邮政部门拥有了对快递企业的行政委托权,就合乎逻辑地会把国际快递业这个既有市场需求又有利润空间的领域由监管对象变为专营对象。快递与邮政之争,说到底是个体制性问题。我国国际快递业要加快发展,必须解决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即加快邮政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三、国外邮政改革与快递业发展的经验

(一)开放市场,是各国邮政改革的发展趋势1、改革管理体制,实现政企分开20世纪80年代初,在邮电分营的基础上,一些国家邮政部门开始引入市场机制。进入90年代以后,各国的改革陆续进入到以明确邮政部门作为企业的法律地位和明确政企之间的关系等为主要内容的体制改革阶段。目前,已有90多个国家完成了邮政行业的政企分开,将邮政服务业逐步推向市场,实行企业化经营。2、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实现向现代邮政的转型在邮政部门企业化后,一些国家通过不同的方式对邮政机构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瑞典、新西兰、英国、意大利、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阿根廷等许多国家的邮政部门都改组为有限责任公司;荷兰邮政和德国邮政通过成功发行股票,转变为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挪威和希腊等国的邮政则通过出售部分股权、合资等方式引入外部投资者,改变了国有独资的状况,改善了公司治理结构。与此同时,各国邮政通过实行专业化经营、推进机构改革、调整营业网点、大力发展物流业、开展增值服务、拓展国际业务等举措,提高邮政的运营效率,积极向现代邮政转型。3、界定专营范围,进一步开放市场各国邮政对非营利的普遍服务业务和商业性、竞争性的服务业务实行分业经营,对具有公益性质的邮政普遍业务建立相应补偿机制,重新界定邮政专营范围,推动了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据对世界160个国家的统计,2000年各国在邮政市场准入方面完全垄断经营的占4%,实行部分专营的占76%,取消邮政专营、完全开放邮政市场的已占20%。1992年,瑞典成为欧洲国家中第一个废除邮政专营的国家。新西兰于1998年、荷兰于2000年废除了邮政专营。2002年5月,欧盟通过新的邮政服务法令,规定不迟于2007年前,所有欧盟国家必须全面开放邮政市场。日本于2003年4月撤销了邮政的政府机构———日本总务省邮政事业厅,成立了自负盈亏的国有企业“日本邮政公社”;并且通过立法,允许民营企业经营原来属邮政专营的国内平信的递送业务等;2003年10月,日本小泉首相宣布将于2007年实现日本邮政的民营化。

(二)鼓励和扶持快递公司的发展1、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未将快递纳入邮政的专营范围在行业管理上绝大多数国家的邮政部门没有权力管理快递业,也未将快递纳入邮政的专营范围。许多国家的快递领域不仅向国内企业开放,而且已向国外开放,形成了国内企业与跨国快递公司之间的竞争格局。美国邮政早期曾经试图对快递进行专营,但在长达3年的辩论后,美国于1979确定把超过3美元的或者资费高于普通信件两倍的快递业务排除在邮政专营范围之外。日本《邮局法》规定邮政的专营权仅限于50克以下的平信以及明信片。欧共体早在1985年就做出决定,认为快递不属于邮政部门专营范围。根据世界银行“再造与发展”课题组的研究,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快递市场也都是开放的。2、邮政快递与非邮政快递之间是竞争与合作关系各国邮政快递与非邮政快递之间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但合作也很密切。2001年,美国邮政与FEDEX签定了为期7年的合作协议,共享运输网络。该协议涉及金额70亿美元,它史无前例地将世界规模最大的民营快递承运商与邮政联系在一起。

(三)世界邮政改革效果明显许多国家通过改革给邮政注入了生机活力。如德国邮政出现了四大变化。一是体制转轨,邮政由过去的行政垄断专营转变为股份制和市场化经营。二是机制转型,邮政企业在人员和财务管理方面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自,自我发展能力增强。三是发展迅速,2000年德国邮政营业收入327.08亿欧元,比上年增长46%;经营利润23.79亿欧元,比上年增长158%;2001年德国邮政的国内业务量为67.1%,境外业务量上升至32.9%;而改革前德国邮政的国外市场几乎等于零。四是实力大增,德国邮政不仅不再需要政府补贴,而且实现了资产增值和税收增长,成为欧洲最大的邮政公司和世界级物流企业。澳大利亚邮政业改革后邮政公司成为全国十佳企业之一,2001年的营业收入和税前利润创历史记录。荷兰、新西兰、法国、加拿大、瑞士等国邮政都引进竞争机制,获得较好成效。

四、改革思路与建议

邮政业与国际快递业同属于服务业,但又是不同门类,从“9•11”事件后,因我国邮政部门对快递企业进入市场具有了一定的行政管理权,就使邮政体制与国际快递业的发展发生了内在的联系,邮政改革将会成为促进国际快递业发展的新动力。我们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建议:

(一)以政企分开为邮政改革的基本目标根据《决定》的精神、我国“十五”计划《纲要》对服务业的改革要求和各国邮政的改革实践,应当加快改革目前我国邮政存在的政企不分的管理体制,核心任务是实现政企、政资、政事的“三个分开”。邮政行业的管理部门要与现在隶属的邮政企业彻底脱钩,改建成没有自身局部经济利益的独立的社会监管机构。把不承担行政职能的邮政服务机构经过剥离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业务经营机构,由国家和地方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管理。

(二)放宽市场准入,促进国际快递业发展要合理规定邮政服务机构从事邮政专营业务(如邮票发行、一定范围的信函专营等)和邮政普遍服务业务(如邮政汇兑、邮政储蓄等)的范围。对从事市场竞争性业务的邮政服务公司,要实行分业经营并与其他非邮政企业实行平等竞争,因此对上述企业应当严格制定不同的管理政策。我国“十五计划”《纲要》指出:“改造提升传统流通业、运输业和邮政服务业”,“形成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体制环境要转变观念,突破体制障碍,打破垄断,放宽市场准入”。要通过邮政改革,构建适应“入世”后中国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新型邮政管理体制,进一步开放市场,促进国际快递业发展。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6条规定:“公用企业或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不得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以排挤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在国际快递市场上,国家制定的市场准入条件要对所有的快递企业一视同仁,邮政快递企业不能排挤其他快递经营者,国家及行业组织要依法有效管理国际快递市场。

(三)运用法律推进邮政改革《邮政法》是国家规范管理邮政服务业的大法,要按照这个法律,正确处理邮政与快递的关系。同时,要本着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积极而审慎地研究修改这部法律,坚持立法与改革相一致的原则,运用法律武器,切实维护国家通信安全,有效推进邮政改革,使邮政行政管理职能转变和建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我国邮政服务业的方针政策法制化。要通过修改《邮政法》强化国家对邮政的普遍服务责任、性质、完整地阐述邮政普遍服务的定义和服务质量标准,明确提供这种服务的多样性、逐步市场化的方向和全社会的监督责任等,以便依法保障我国邮政普遍服务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建立邮政普遍服务的补偿机制国家可以采取减免税费、建立财政专项补贴、邮资调整等多种方式解决邮政普遍服务的亏损,使经营邮政普遍服务业务的机构通过获得稳定的补贴,确保我国邮政普遍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现代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税收征管社会化是现代税收管理的三大特征之一,是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税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相对于税收征管社会化而言,税收征管专业化的提法容易使人产生误解,值得商榷。提出并促进税收征管社会化,是顺应历史潮流、促进社会发展、推动现代税收征管民主、公平、法治的重要措施,是建设公共财政、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般认为“税收征管社会化”主要是针对个体私营税收征管和基层协税护税问题的。其实,税收征管社会化概念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它是顺应历史潮流、促进社会发展、推动现代税收征管民主、公平、法治的重要措施,在新一轮税制改革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税收征管社会化是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化的一个方面

税收征管社会化是指税务部门在税收征收管理过程中将一部分征管事项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归还纳税人,积极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公民和其他机构在税收征管中的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税收征管,以提高税收征管效率、降低征管成本、建设和谐征纳关系的行为或过程。它是政府公共管理行为社会化的一个方面,是全球性政府职能社会化趋势和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结果。税收征管社会化包含对基层个体私营经济中零星税源管理、税收代管和社会化协税护税等方面的内容,但不仅局限于这些方面的内容,它还包含有更广泛的外延和更深刻的内涵。

(一)当代世界性的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化趋势

当代世界性的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化趋势是一种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所谓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化,是指政府调整公共事务管理的职能范围和履行职能的行为方式,将一部分公共职能交给社会承担并由此建立起政府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以有效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

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化是一种世界性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和社会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政府行政改革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世界性潮流。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对传统的行政模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不论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转型国家,几乎都被卷入了这一潮流。在这场重塑政府的革命中,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行政理念。这种新的行政理念包括:政府行政应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政府应开放公共服务领域,实现公共管理和政府职能社会化;注重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政府的管理职能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政府的工作模式中应引入市场化机制等。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西方国家的政府行政改革几乎都是围绕着如何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而展开的。能够提供最好的公共服务的政府就是好政府的观念深入人心。与此同时,政府公共服务的社会化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政府职能发展的趋势。

(二)税收征管社会化是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化和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结果

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化与政府职能的转变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从亚当·斯密的“守夜人”到凯恩斯的政府干预理论;从现代的“委托一”和契约理论到公共选择理论,政府管理经济和社会的方式和职能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过去传统的强制性行政命令型管理已逐渐转变为现代的指导和服务型管理,政府职能的社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不但在西方国家如此,在我国也一样,政府职能社会化是当代中国政府职能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其呈现四个基本趋向,即政府职能市场化趋向、增强公民自主性的趋向、拓展社会组织自治空间的趋向以及强化和优化社会管理职能的趋向。

在计划经济时代里,我国逐渐建立起了一个全能政府的治理模式,市场被取消,政府的权力渗透到城乡社会的各个领域和个人的诸多方面,最终导致政府整合社会能力下降、行政组织运转低效、社会成员生产积极性受到抑制等制度性危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启了转变职能的进程,也由此拉开了政府职能社会化的序幕。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职能社会化的步伐逐渐加快。然而,时至今日,不少人对于政府职能社会化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其表现之一就是对政府职能社会化的基本趋向不甚明确,甚至出台了一些逆向的措施,从而制约了政府职能转变的进程。

二、税收征管社会化是现代税收管理的三大特征之一

(一)现代税收管理的三大特征

现代税收管理的三大特征是法治化、信息化和社会化。税收征管法治化是指税收征管中法制建设越来越完善,征管方面立法、执法、司法越来越规范,在征管体制、管理程序、税收文化建设中,越来越讲求法治思想、遵循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法。税收征管信息化主要是指计算机网络在税收征管中的应用,是指税收征管手段的现代化。目前各国都把计算机网络建设摆在了税收征管改革的重要位置,大大提高了税收征管的质量与效率。而全社会共同参与税收管理活动的趋势就是税收征管社会化。法治化是税收管理制度建设和目标,信息化是改良征管工具和手段,而社会化则是税收征管制度发展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税收征管社会化是税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税收征管社会化的主要表现

1.征管决策社会化。主要表现在税收征管立法方面。我国是人民民主国家,一切权利归于人民,税收征管也如此。征管法的修改要经过反复调研座谈、广泛征询意见、最后还要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批准。这是征管决策社会化的表现。

2.申报征缴社会化。主要表现在申报缴纳方面。新的征管法要求纳税人自行申报,自行到银行划拨,实行“三自缴纳”,特别是对高收入者和对个人收入的支付,还要求支付单位代扣代缴,税务机关只起“监缴”的作用。税银联网和“税银库一体化”的建设,更加方便和完善了这些功能。

申报征收社会化首先确立了纳税人在纳税中的主体地位,还纳税权利、义务、责任于纳税人。它从法制的角度明确了不按时申报和不如实申报纳税是违法行为,纳税人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纳税人由过去的被动纳税变为现在的主动纳税。通过推行自行申报纳税,取消专管员制度,把专管员从过去的繁琐事务中解脱出来,继而转向强化征管和监督检查的各项工作中去,使税收征管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目前,我国企业和个人自我纳税申报率已达100%,按期申报率企业稳定在95%左右,个体工商户也达到了80%以上。

3.管理鉴证社会化。即税源管理和涉税鉴证方面社会化。就涉税鉴证社会化而言,国家税务总局2005年12月30日《注册税务师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注册税务师“可承办”“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的鉴证”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纳税申报的鉴证”,并且于2007年2月2日出台了这两项鉴证业务的“试行”准则。也就是说,纳税人是否按期交了税、是否依法交足了税,都要由社会中介机构鉴证,出具审计鉴证意见书。此外,国家税务总局还在考虑进一步拓展注册税务师行业的其他法定鉴证业务。

4.培训服务社会化。主要是指涉税培训和纳税服务社会化、以及政府采购税务师事务所服务方式的探索。《“十一五”时期中国注册税务师行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大力“开展政府职能转换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条件下发挥注册税务师行业职能作用的研究;开展拓展涉税服务和涉税鉴证业务领域和以政府采购购买税务师事务所服务模式的可行性研究;开展税收改革对注册税务师行业发展影响的研究等等,为注册税务师行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5.税务中介组织的兴起壮大。主要是指税务机构等非政府组织的兴起。非政府组织的广泛兴起是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社会化趋向的重要反映。非政府组织,有的西方学者称之为既不同于公营部门、政府,也不同于私营赢利公司、企业的“第三部门”,具体说来,包括研究咨询服务机构、各种商会、各种行业协会、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机构以及各种各样的机构等。据权威资料显示,我国注册税务师行业快速发展,至2005年年底,全国有税务师事务所2893家,取得注册税务师资格的人数共66866人,执业注册税务师21000多人,从业人员近10万人。

6.税收宣传和民众对税收征管的关心和参与意识迅速上升。税收宣传和民众对税收征管的关心和参与意识迅速上升,这也是税收征管社会化的表现之一,从近几年媒体和民众对税案的关注度便可看出。当然,也有一些事项是不能社会化的,如税收征管中的行政处罚和强制执行措施等。

三、税收征管专业化的提法值得商榷

税收征管专业化,即税收征管专业化分工管理,是指在税法规范的前提下,征管由全职能转变为按征管业务职能进行组织机构分工,实行专门化管理。国家税务总局在“十五”期间征管改革的奋斗目标中指出:“通过进一步完善新的征管模式,初步建立以信息化和专业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即在信息化支持下的征收、管理、稽查专业化分工管理体制,即征、管、查相分离的管事制。信息化加专业化,就是科技加管理。实行专业化管理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减少职能的重复设置,能够分清责任,便于以业务内容来划分岗责,建立相互制约和更加透明的岗位责任制,有利于考核和进行责任追究,从机制上解决“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国家税务总局将税收征管职能划分为征收职能、管理职能和稽查职能,并按业务范围分为24个涉税事项,它的运作原理是通过成立三个专业机构进行权力制约,三者之间既明确分工又有机联系。总之,税收征管专业化讲的是税务机关内部的机构分工问题、即征、管、查相分离的征管格局。

但是,相对于税收征管社会化的趋势而言,税收征管专业化的提法容易使人产生误解。即:容易使老百姓误认为税收征管是税收专业人员的事情,与普通老百姓无关。由于税收征管专业化讲的只是税务机关内部的机构分工,而税收征管社会化才反映了现代税收征管发展的一种实质特征或标志。因此,笔者建议,今后应尽量少提税收征管专业化,多提税收征管社会化,突出现代税收管理“法治化、信息化、社会化”的三大特征,消除老百姓心目中对税收征管发展趋势的误解。

四、顺应历史潮流,促进税收征管社会化

(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大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首先,税务机关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正确理解全球性的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化的趋势,正确理解税收征管社会化的概念;其次,要顺应历史潮流,积极转变机关职能,正确处理好政府与社会(市场)的关系,把该让社会和市场去办的事情交还社会和市场,政府(税务机关)搞好监督,当好裁判,搞好服务;第三,大力建设服务型政府,进一步健全法律制度,进一步培养中介机构,进一步发展社会组织,促进征管社会化的发展。

(二)大力发展税务机构等中介行业

进一步培养中介机构,进一步发展和健全社会组织,对税务行业来讲,就是要进一步规范和发展注册税务师行业,进一步建立纳税人协会、民间评税协会等民间组织,促进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和纳税人自身对纳税事项的参与,积极维护国家和纳税人双方的合法权益。在我国,大力发展税务机构等中介行业,促进税收管理和服务活动社会化,既有利于降低税收征管成本、提高征管效率和质量、促进税收公平公正,也有利于我国税收征管与国际惯例接轨。

(三)进一步把纳税人权利和职责交还给纳税人

当前应界定好税务机关与税务中介组织的服务界限,要还相关的权责予税务中介机构,给其相应的发展空间,加强监管,促其走上健康发展轨道;其次,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界定好税务机关与其他社会相关部门的服务界限。进一步发挥纳税人协会、民间评税协会等民间组织、律师事务所等其它中介机构和纳税人自身在税收征管中的作用。

首先,在我国各类纳税人中,大企业、大公司少,中小企业和个体户居多,对后者的管理与服务会耗费税务部门相当大的行政资源,而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因此,让税务中介机构发挥作用,使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纳税事项通过中介机构,税务部门集中精力管好大企业、大公司,这样既降低征税成本,又提高工作效率。据悉,我国工商企业委托税务机构的还不到5%,而日本和美国这个比例高达85%和50%以上。

其次,进一步拓宽注册税务师在纳税申报环节的服务作用。要仿照国际惯例,使对纳税申报环节的监管从税务机关逐步转移到税务中介机构。从国际上看,一般发达国家只有极少数纳税人自行上门申报或邮寄申报纳税,大多数纳税人(包括企业和个人)都是委托税务人进行纳税申报的。如美国大约有40%的申报表是发给律师、会计师等申报人的,德国的几乎全部纳税人都委托职业会计(税务)师代行纳税申报。

现代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邮政;管制失灵;改革

    1 我国目前邮政产业的发展状况

    1.1 现行邮政产业管理体制

    1998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成立了国家邮政局,赋予国家邮政局主管全国邮政行业以及管理全国邮政企业的双重职能。根据信息产业部的总体部署,国家邮政局积极配合,邮电系统实施了邮、电分营。

    1.2 邮政产业的主要业务类型

    (1)函件类邮政服务。包括寄往国内或国际信函、报纸、杂志、期刊、小册、传单和其他类似的印刷品的收揽、运送及投递。

    (2)包裹类邮政服务。包括国内和国际包裹及小包的收揽、运递及投递。

    (3)邮局柜台服务。主要包括邮政利用自身营业网点向顾客提供的各种柜台服务。

    (4)其他邮政服务。包括信箱出租、存局候领服务和其他未归类公营邮政服务。

    1.3 邮政产业业务总量及业务收入增长率

    据统计显示,1993年以来,邮政产业亏损连年加大。1999年虽然国家对邮政产业实施了一个“8531”的财政补贴递减政策,但是,1999年邮政产业依然亏损67.3亿元,2000年亏损32.9亿元,2001年邮政产业终于扭亏为盈,实现利润6000万,但相比30亿的财政补贴,这点盈利实在是杯水车薪。2002年中国邮政实现利润1.25亿元,但是仍然有10亿元的财政补贴。

    2 目前邮政产业管制所存在的“管制失灵”

    2.1 “政企合一”、“政监合一”

    “政企合一”、“政监合一”是邮政体制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目前,国家邮政局既是政府管理邮政业务的行政机构,又是大型国有公用企业。既承担行业管理的政府职能,又具有生产和经营的企业职能;既是邮政业的监管机构,承担着监管全国邮政市场的职能,又是国有资产的出资人代表,具有实现国有资产增值保值的责任。 

    2.2 普遍服务业务与竞争性业务划分不清晰

    随着邮政业务领域的不断拓展,邮政已经成为横跨多个行业的企业,在交通运输(物流)、金融、通信、广告、社会公共服务、文化服务等行业中都可以找到邮政的身影。在我国邮政系统内普遍服务业务与竞争性业务是混业经营的,这样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垄断的范围,而且也不利于竞争性的业务与其他相似行业之间产生竞争,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2.3 邮政监管体制以及法规方面存在的缺陷

    我国在邮政监管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同时也颁布了很多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实施细则》、《邮政服务质量监督管理办法》以及一些地方性法规,协助政府的监管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对管制邮政产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监管立法滞后、监管机构权力分散、监管机构职能不到位以及监管机构监督体系不健全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行业发展,损害了社会公正,不利于企业自由竞争权和消费者公正消费权的保护。

    3 国外邮政产业改革的主要特点

    3.1 体制改革:政企分开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邮政都实现了政企分开,企业化管理,商业化经营,在很大的程度上减轻了政府负担,提高了企业竞争的活力,保证了市场竞争的有序进行。其普遍做法是政府机关和具有独立性的邮政管制机构对邮政产业进行管制,主要内容是监督邮政服务质量、保护消费者利益、发放营业执照、控制价格、保护邮政专营权等等。

    3.2 企业间的兼并联合、分化重组

    近年来企业间的联合与重组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通过扩大单个企业的规模,来提高生产效率。德国邮政出资9.33亿欧元收购丹莎国际物流公司;出资22.11亿欧元收购德国邮政银行;收购DHL25%股权;收购英国Securior速递公司50%股份;购并荷兰包裹运输公司Nedlloyd、瑞典物流服务公司ASG、美国国际航空快运公司,排名国际货运第一位。

    3.3 采用新技术,提升网络能力

    很多国家邮政不断采用新技术,实现了营业窗口作业的计算机化,邮件装卸与搬运设备的机械化,邮件分拣设备的自动化,邮政运输的集装箱化,邮件运输过程的电子化,邮政网络的系统化和现代化,使整个邮政通信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信息管理的基础上。

    4 我国邮政产业管制改革的思路选择

    4.1 推进政企分开、政监分开,理顺邮政规制者的政府职能和邮政经营者的企业职能

    政企分开必须同时做到邮政服务业的管理部门与邮政企业机构分开、人员分开和财务分开。推进政企分开的关键是将邮政部门的经营业务的职能分离出来,转变成对整个邮政服务业进行公正监管、公平执法的行业监管机构。同时,还要推进政监分开和政事分开。将邮政部门的国有资产出资者职能转移到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使邮政部门转变为独立公正的邮政市场监管者。

    4.2 对邮政企业进行公司化和集团化的改造,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邮政管理部门要逐步取消对这些公司的行政干预,使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各公司则要按照服务业的要求转变观念,面向市场。建立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要进一步明晰产权,实行股权多元化,对一些竞争性比较强的业务和领域,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参与,也可考虑对现有垄断企业进行分拆,以促进竞争。同时,要以专业化公司为龙头,加大对邮政系统资产重组和改制上市的准备工作。

    4.3 分析普遍服务业务和竞争性业务,缩小专营业务范围

    分析普遍服务业务和竞争性业务后,从事竞争性业务的邮政企业要彻底实现与行政脱钩,与其他非邮政企业公平竞争。邮政部门经营的EMS在交通运输、海关监管、税收安排等方面应与快递企业等非邮政企业一样对待,不再享有特权。邮政普遍服务标识只能使用于提供普遍服务业务的邮政企业和国家授权的机构,不能被从事竞争性业务的邮政企业借用。

    4.4 修正相关法规,建立独立的管制监督机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确立的时期,面对艰巨的邮政业改革和发展任务,我们必须适应时展的要求,及时修订《邮政法》,同时研究制订中国邮政专项产业政策,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邮政企业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的地位,明确政府与邮政的关系,正确认识邮政的性质,规范邮政领域的行为和秩序,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利益。修改《邮政法》必须认真进行调查研究,进行多方科学论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对涉及公民通信自由、通信秘密、用邮选择权和邮政专营范围等重要问题的法律内容,应当举行公众听证会来确定。

    参考文献

    [1]王俊豪.中国垄断性产业机构重组、分类管制与协调政策[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5.

    [2]杨海荣.邮政概论[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5,(1).

    [3]顾联瑜.中国邮政的普遍服务与专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

现代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范文第4篇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刻不容缓

据统计,我国现有家庭服务从业人员2477万,家庭服务机构65万家,家政服务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巨大作用日益显著。

然而,国内服务业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一方面,国内家庭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大多缺乏系统的、规范化的职业培训,很难适应现代家庭生活的服务需求;另一方面,要满足当前家庭服务需求,我国家政从业人员至少要扩大到5600万,这就意味着还存在着3100万的行业需求缺口。

中国家庭服务业协会张文范会长在中国家庭服务业协会年会上指出,中国家庭服务行业人员整体素质差、服务技能普遍低,已成为行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提高家政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技能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国际培训认证项目助力行业规范化

为此,中国家庭服务业协会决定与美国家政协会开展战略合作,成立“家庭服务业中美合作交流中心”“中美国际培训认证项目办公室”,引进美国斯塔基国际家政管理学院认证项目,在全国全面推行家庭服务行业的规范化、职业化、专业化和标准化试点工作。中美国际培训认证项目办公室即将开展的项目包括:通过引进美国家政协会所开发的相关认证项目,并在将其汉化暨本土化的基础上,结合全国家庭服务行业办公室和中国家政协会颁发的《家庭事务管理服务标准》,通过与北京大学的密切合作,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级管家、高级家政服务员和涉外家政服务员;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安排全国各地家政企业的管理人员参加项目培训,适时地打造一批适应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中国家庭服务业的管理团队等。

现代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现代服务业;现状;发展路径

[作者简介]宋江飞,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学实践部讲师,经济学硕士,广西桂林541004

[中图分类号]F1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6―0073―04

一、引言

现代服务业在发达国家特别是在二次大战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知识型、技术型的服务业更是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服务业要坚持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方向,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增强功能、规范市场,提高服务业现代化水平。北部湾经济区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发展现代服务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现代服务业现状

(一)现代服务业的定义及内涵

刘绍坚(2008)认为:现代服务业是指在工业化高度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专业人才、现代管理理念和高新技术,采用现代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代表经济社会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服务部门簇群,具有高知识含量、高附加值、节能环保、空间高度集中、功能区域辐射、产业内部企业呈金字塔分布等特点,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

现代服务业的内涵在于范围的扩展和技术进步,也就是说,我们在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来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同时,对传统服务业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将其标准化、多元化、品牌化、国际化提升传统服务业结构层次,使其成长为新的服务业态。

现代服务业当然包括为人民生活服务,但主要是为现代化的生产方式提供中间服务,它的发展通常都是以发达的工农业生产为依托,是工业化水平高级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二)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现代服务业基础薄弱,发展水平低下

北部湾经济区2007年服务业GDP为698.58亿元,占当年地区生产总值的49.61%。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的GDP为98.37亿元,占2007年服务业的14.08%,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GDP为54.28亿元,占2007年服务业的7.77%,金融业为67.56亿元,占2007年服务业的9.67%,房地产业的GDP为54.45亿元,占2007年服务业的7.79%,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GDP为25.14亿元,占2007年服务业的3.6%。

由于没有北部湾经济区服务业的资料,笔者通过广西2007年服务业的主要财务指标来分析北部湾经济区服务业见表1。

2007年广西的服务业中占前5位的分别是国家机构、教育、卫生、商务服务业和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这5个指标在国民经济行业表中分别属于S类-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P类-教育、Q类-卫生、社会保障和福利业、L类-租赁和商务服务业、G类-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这几类服务业可以说基本上都是较为传统的行业,或者是垄断行业,或者和保障居民基本生活保障相关,即使其中个别行业可以纳入现代服务业,也是为消费者服务的。例如,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占2007年广西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的6.77%,计算机服务业、软件业占2007年广西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不到1%,只有0.67%,这反映出北部湾经济区乃至整个广西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内部结构不合理。随着产业分工的越来越细并逐渐深化,农业、制造业的生产链被日益延长,生产环节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这就需要越来越多的服务行业来参与协调。而目前的状况是由于过于强调工业的发展或观念上技术上的落后使得为生产者服务的现代服务业由于先天的政策不平等而得不到均衡发展,工业缺少生产服务业的支撑而难以获得持续的发展,工业生产在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水平徘徊。

2.政策性壁垒和垄断造成现代服务业结构不合理、扭曲资源配置

北部湾经济区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我国西部大开发地区唯一的沿海区域,空间区位优势明显。在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过程中现代服务业最终要参与国际竞争,而目前北部湾经济区服务业中的一些行业存在政策性壁垒或行业垄断,如:金融业、电信业、保险业、会展业、新闻传媒业等,存在明显的政策性进入壁垒和垄断现象,各种社会资本难以进入市场,抑制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些领域几乎由官方或半官方的机构垄断,民间资本很难进入该领域,使得一些现代服务业的经营主体投资渠道单一,竞争力不强。

3.服务贸易开放程度呈上升趋势,但开放度低,缺乏国际竞争力

随着北部湾经济区的成立,产业结构的升级,凭借着行业和区位比较优势,服务业占GDP的比例大幅度提高,对外服务贸易也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表2)。2007年,北部湾经济区进出口贸易比2006年增长17.93亿美元,增幅为49.92%。北部湾经济区的服务贸易开放度呈上升趋势,2007年比2006年上升1.91个百分点,但总体开放程度较低,对外服务贸易主要为一般贸易和边境小额贸易。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生鲜食品、生产资料、矿产品、汽车配件、服装、机电产品,而高科技产品等附加值较高产品出口很少。进口产品主要集中在大豆、铁矿砂、锰矿砂、机电产品、高技术产品。区内城市中开放度最高的是防城港市,观察其数据发现,2006年、2007年,防城港的贸易逆差为7.97亿美元、10.69亿美元,这个数字相对于整个对外贸易来说是巨大的,也是经济发展不利因素。

4.传统服务业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支撑

服务业中,占服务业主体的仍是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社会服务业和公共行政等传统服务业,即使在发达的国家中金融保险和商务服务业在整个服务业中的比重目前也只占30%左右,而恰恰在这些传统的服务业中,我们缺乏现代技术手段和标准化、多元化、品牌化、国际化以及连锁经营等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笔者以本文表1中的仓储业为例对比香港利丰集团的经营数据来看,2007年广西从事仓储业的单位数293个,从业人员8155人,主营业务收入21.68亿元;香港利丰集团,公司员工10000人,2005年营业额超过80亿美元,利丰公司的业绩得益于对客户的优质服务和新技术的支撑。以客户为中心,做到客户喜欢什么就做什么。技术方面,将卫星定位系统、声控技术等运用于流程管理中,大大提高了物流效率和可控性。而区内的物流业,普遍存在小、散、差等不足,

功能单一,普遍从事运输、仓储等传统项目,而香港的仓库已转向加工、分拨等功能了。

三、北部湾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路径选择

(一)改革和完善组织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北部湾经济区作为新兴的经济区,地方政府应抓住机遇,正确理顺工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之间的关系,积极制定适应现代服务业的法律法规,大力发展生产业,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要实现增长模式的转型必须改革现有的规则体系,完善政府组织管理体系,使一切权力皆受制约。在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主要依托于民主体制。如:美国在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方面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制定了一系列法规,逐步放宽对公路、铁路、航空、航海等运输市场的管制,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使运输费率下降、服务水平提高。1977―1978年制定“航空规制缓和条款”,1980年提出的“铁路和汽车运输的条款”,1984年制定的“航空条款”,1991年颁布《多式联运法》大力提倡多式联运的发展。在促进金融服务业发展方面美国国会1999年通过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2000年英国颁布的《2000年金融服务和市场法》,都对促进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促进信息服务业方面,美国政府先后颁布了《电子信息自由法案》《个人隐私保护法》《公共信息准则》《削减文书法》《消费者与投资者获取信息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对促进信息服务业发展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以城市发展为平台,走产业融合之路,培育新的产业集群

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处于我国西南地区,沿海的北海、钦州和防城港与东南亚邻国形成的两个扇面的枢纽位置,区位优势明显。中国与东盟间要建立自由贸易区,需要借助一个交往的平台。区内的城市是作为我国西南地区出海的大通道和中国与东盟国家距离最近的城市群,也是发展现代服务业新的集聚区。

北部湾经济区应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利用国家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时机,走产业融合发展之路,积极推动增长方式转变,积极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依托现有政策优势,大力发展生产业,以延伸重点领域产业链为切入点,完善研发设计和市场服务环节,拓展生产业需求空间,促进产业价值链有效攀升。鼓励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业,形成上中下游产业互相带动和促进,强化服务业支撑作用,增强产业配套服务能力。如针对北部湾经济区重点发展的石油化工、造纸、冶金等产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加速向制造业生产前期研发、设计,中期管理、融资和后期物流、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全过程渗透,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产业集群,形成完善的现代服务体系,充分延长产业链和攀升产业链价值,与工业、农业实现产业融合培育新的产业集群。

(三)加强行业协会建设促进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

在现代服务业中,行业协会是通过对协会会员的管理来加强和完善服务业市场的管理。由于国际产业分工日益深化,市场需要大量的专业化水平的人才来为产业链上的企业服务,随着市场的不断规范,一些专业行业协会随之产生,并协助政府为服务业市场提供服务。行业协会是政府和企业的纽带和桥梁,并以此来促进政企分开,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促进服务业健康发展。

在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方面美国、日本、德国的物流协会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美国物流协会由个人和公司会员组成,拥有3000多个会员;日本的物流系统协会(JILS)和日本物流学会;德国的物流协会拥有6000多个会员。这些协会不仅协助政府做好物流规划、制定政策、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同时还开展物流研究,指导行业发展,举办交流活动,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和各种专业培训,为物流业的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

北部湾经济区应积极顺应市场需求,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市场化运作的非盈利性行业协会,加强现代服务业能力建设。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逐渐将服务业中官方和半官方的行政管理机构让位于行业协会,只有建立完善的行业协会体系,不断提高市场管理水平,才能使现代服务业真正地实现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

(四)建立完备的基础设施,设立服务业改革特区,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现代服务业的兴起本质上是工农业生产高级化的表现形式。服务业的发展更依赖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设是现代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世界上发达的国家都极其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规划,由政府牵头,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的改革。如:在物流业,德国政府不仅提出了长距离运输以铁路和水路为主,两头衔接与集疏以公路运输为主,做到宜水则水、宜路则路,多式联运的运输战略。政府通过规划还把大力培育和建设货运中心作为战略实施的重要环节,德国已经先后兴建了20多个货运中心,到2010年,全国总共将建设30~40个货运中心。在实施措施上,德国政府通过新的通信技术来帮助改善物流并促进装卸,促进货运和运输商之间的合作。

国务院总理2009年3月2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会议提出的任务第四条指出: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解难题,以改革建制度。推进企业改革和改组,特别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笔者认为这个任务同样是北部湾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政府应加快公路、铁路、海运、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允许的范围内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以中心城市或重点城市为试点建立现代服务业的改革特区,立足市场在特区内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使之带动整个区域的现代服务业并实现跨越式发展。

中国一东盟的合作,将会创造一个拥有18亿消费者、超过2.7万亿美元GDP、1.2万亿美元贸易总量的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处于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沿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在开放区内现代服务业的同时,推动现代服务业走出去参与区际间或国际间的合作,鼓励区内企业拓展海外生存发展空间,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展服务业跨国公司,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五)专门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的建立,是现代服务业创新的源泉

从产业价值链分析的角度看,现代服务业的价值增值更多地体现在产业链的两端,如产品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物流、投资和融资等环节上,而这需要大量的被社会专门机构认可的具有专业知识能独立执业的专门人才。北部湾经济区的建立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广西地方政府应抓住国家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机遇,寻求国家政策的支持。以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院、中等专业学校、民间培训机构为主体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训体系,以保证为生产业发展提供大量的专业人才。在行业协会的组织和倡导下,全面开展在职教育,建立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体系,让专业人才的终身教育得以体现,使现代服务业始终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现代化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刘畅,吴国蔚.北京与台湾服务业比较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08,(10).

[2]刘绍坚.中国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思考和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研究,2008,(9).

[3]杨静.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与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9).

[4]葛金田,张伟.山东省现代服务业人才发展战略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