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实验室管理条例

高校实验室管理条例

高校实验室管理条例

高校实验室管理条例范文第1篇

1.1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管理制度不完善及管理人员不协调两方面。首先,目前许多的高校虽然建立了计算机实验室,但是却疏于管理,并且尚未建立一套完善统一的管理制度,管理手段也比较单一,这就使得学生对实验室的管理条例不够重视,而管理实验室的老师执行制度和条例的力度也相对较弱,因此实验室管理制度几乎起不到应有的规范作用。其次,高校在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人员配备上也存在问题,导致工作任务和人员配备不协调。计算机实验室在高校的各类教学和考试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为其配备的管理教师却相对较少,一般只有两三名教师负责计算机实验室日常管理,甚至有些高校让学生对实验室进行管理和维护,这就造成了工作任务和人员配备的不协调,在这种情况下,难免会暴露出许多的管理和维护问题。

1.2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维护中存在的问题

除了上述管理的问题之外,对于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日常维护工作中也存在这许多问题。在大部分高校中,由于计算机配备较早,并且未及时更新换代,都存在着硬件配备较低、运行速度较慢、质量较差及超负荷运转等情况,这就会使计算机经常发生硬件故障,不利于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不仅如此,大部分高校的计算机都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并且学生对于计算机的使用和维护也缺乏相应的培训,因此经常会造成计算机超时间使用、网络病毒传播以及人为造成的硬件损坏等情况发生。

2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和维护

2.1建立和完善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制度

建立和完善计算机实验管理制度是对实验室实现有效管理和维护的关键,对于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各项规范条例,例如《高校计算机实验室使用规范》《学生上机操作条例》《计算机实验室设备管理制度》等,通过设立和完善这些规章制度,规范计算机实验室使用者的行为,使计算机实验室的使用和管理维护都有据可循。同时还要加强对于使用者的教育和指导,使他们自觉遵守相应的制度,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使用方法。除此之外,完善的制度并不只是一纸空文,还应注意制度的运行和落实,建立督导小组定期对计算机实验室进行检查,对于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要采取措施进行处罚,提高制度运行的效力和约束力。

2.2加强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队伍建设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实验室管理和维护同样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首先,要加大对于计算机实验室的师资配备,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的数量,尤其是在实验室任务较为繁重的时候,更要抽调人员来协助管理。其次,还要提高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包括专业素质和服务素质。高校要向计算机实验室引进具有高学历、高技术的教师参加工作,并且还要定期组织对于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培训,使管理人员能够树立起爱岗敬业,任劳任怨的优秀工作品格,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服务素质,能够更好更快地解决计算机实验室出现的各种问题,促使计算机实验室的良好运行,为实验室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提供坚实基础。

2.3计算机实验室软硬件管理与维护

对于计算机实验室软硬件的管理与维护也是保障计算机实验室良好运转的关键因素之一,采取科学合理的软硬件管理方法和手段,能够有效降低计算机发生故障概率。第一,就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安装来说,母机制作尤为关键,必须经过周密考虑,这对系统安装与恢复很重要。当系统瘫痪或因感染计算机病毒而无法正常运转时,可以快速地恢复到系统原始的“安全”状态,而不用每次都重装系统,使管理人员能够从繁琐的系统安装与维护工作中解脱出来,提高工作效率。第二,还可以利用硬盘保护卡来保护计算机系统安全。学生在使用计算机时,经常会因为操作失误等原因,使硬盘数据被删除或格式化,这就给计算机实验室的维护带来了不小的麻烦,而使用硬盘保护卡就可避免这一问题的发生,大大提高了管理和维护水平。

3结语

高校实验室管理条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实验课程;国外大学

[DOI]10.13939/ki.zgsc.2015.07.049

在有限的实验室建设资金投入下,如何建设好管理好高校实验室,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功能,适应目前教育科技发展趋势,值得每个高校实验室工作人员深入思考。国外大学实验室发展起步较早,管理比较完善,很多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

1 我国实验室管理现状

我国的大学教育中,由于受到“重理论,轻实践”思维的影响,实验室在高校中处于辅助地位,未得到应有重视[1]。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定位不准确。仪器设备使用率低,实验室相对封闭,很多只用来进行本专业的验证性实验。实验室的投入经费不足,人才设置不够合理,管理模式相对落后,欠缺评估机制。尽管国家教育投入的逐步加大,高校实验室的发展有了长足进步,但是与国外优秀大学的实验室相比,依然有提升空间。

2 国外实验室管理与我国实验室管理比较

2.1 经费来源

在我国,学校属于事业单位,实验室的经费属于学校财务支出的一部分,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来源比较单一。而国外大学,实验室经费来源渠道较多。比如德国大学的实验室,有政府投入企业投入、个人或企业捐赠等多种渠道[2],经费比较充足。再以新加坡大学工学部的纳米制作中心为例,该中心最初由新加坡政府投入2亿新元成立,到目前为止该中心承担的项目金额达到5404万新元,这其中只有4%的资金单纯由新加坡大学资助,其他均为外单位或者新加坡大学合作方提供资金[3]。

美国贝尔实验室,虽然不属于高校实验室,其经验依然值得借鉴。经费除了来自于早期的投入外,还来自于其母公司的销售,按照母公司的销售的比例拿出一定的经费投入到实验室中[4]。我国目前鼓励产学研结合,很多学校有校办企业,可以根据校办企业的销售额给予一定实验经费补贴,同时企业也可以利用实验室资源进行技术研究。

2.2 人才设置与培养

受传统上“重理论,轻实践” 、“重教师,轻教辅”等的影响,早前高校对实验技术人员的要求不高,专科、本科学历即达到应聘条件。而入职之后由于工作等各种原因,继续深造机会不多,导致目前实验室工作人员学历偏低。实验室人员很多是建校中期招聘,年龄偏大。部分科研能力较强的人觉得实验技术人员发展前景不明,择业的时候不愿意从事教辅工作。虽然近年来新进实验室人员年龄年轻化,学历也普遍要求硕士研究生,但是在整个队伍中占的比例还是比较小。

与国内相比,国外的实验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职业自我认可度均比国内要高。以加拿大高校为例,加拿大高校的实验人员普遍学历较高,硕士及以上学历占大部分,实验室人员的待遇与教师也没有区别,有些学校还设置有首席实验岗大家也不会有做实验工作低人一等的感觉,每个人都用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加拿大的实验人员配置并不多,很多基础性工作由TA(Teaching Assistant,助教)完成,助教一般是研究生,聘用制度比较灵活[5]。

再以德国为例,德国的实验课程一般由教授负责,具体实验教学和辅助学生上实验课等基础工作由教授助理负责,实验室工程师负责整个实验室的运行管理及技术工作。德国实验室队伍相对稳定,没有读学位升职称的压力,大家根据岗位的需要进行培训学习。

2.3 课程安排

目前我国的课程还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创新性项目较少。另外,国内大学的实验室教学难以或者不会随着工业的发展进行革新,实验内容多年不变[6]。国外大学的实验课程与其国家的工业结合得比较好,实验课程根据内容和受众不同有所不同。

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实验室为例[7],强调实践为主线的课程设置。学校提供机会给本科生,让他们能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让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开设的比较典型的课程是项目设计(Design projects)和工业训练(Industrial assignments)。项目设计的总体要求是开发一种新的产品,这个训练一般是在学校的实验室中完成。项目设计与传统的实验课程区别在,这里考虑了课本上的知识点并寻找一个最适合消费者的需求方案,而不是简单的验证课本上的结论。负责这门课程的指导老师,助教,课程协调员给予学校指导。这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工业训练类似于我国的学生实习,但是这里强调的是,高年级学生通过面试成功后进入企业,企业和学校联合培养,学生基本上作为一个真正的工程师参与到企业中去,把课堂上的理论知识用到解决实际问题。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大量的发表的工程论文,通过企业的工作经历写论文参加答辩。

2.4 实验室开放管理

根据教育部的部署和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教育思想要充分认识实现开放实验教学是当今培养优秀创新科技人才的必要方法。国内主要工作还是以完成教学计划为主,部分实验室对校内其他专业的学生有偿开放。

从实验室开放管理来看,日本大学的实验室管理值得借鉴[8]。以日本香川大学为例,其实验室布局和设施就很方便开放管理,凸显了管理的科学性和人性化。实验室大门与各个分室都有智能门禁系统,不同的人持有的卡有效期和级别有所不同。全天候开放,不设门卫。另外,进入实验室的学生需要购买实验仪器意外损坏保险,如果发生意外,由保险公司按合同约定负责维修。这样,有效规避了风险,为实验室开放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在实验教学中,根据导师不同学生分成不同的组,实验实行预约制,按时段划分,提高实验室利用效率。

我国目前由于在思想认识,经费投入,教师课酬等方面的制约,高校的开放实验还没有很好开展。可以探索将日本的实验室管理经验和德国的在培训制度上的TA制度结合在一起。

3 对我国实验室管理的启示

从各方面来看,我国的实验室管理制度与国外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要达到国外发达国家大学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由于实验室设备昂贵,在设立之初就应该有统一计划,对已经建成的实验室,通过对管理制度的改进,提高利用率,提升设备的价值。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经验,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以提高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吴玉剑,焦宇,汪金辉,等.高校实验室现状分析及发展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0):239-241.

[2]朱玉华.德国大学实验室考察的启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2):129-132.

[3]郑晓东,赵月琴.新加坡大学实验室管理及实验室队伍建设情况调研[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9),168-171.

[4]蒋景华.贝尔实验室创新经验的启迪[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3):5-8.

[5]王友建,吴元学,岳进.中国与加拿大高校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比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7):130-132.

[6]王云平.国外大学实验室管理及其对国内开放实验室的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3):149-151.

高校实验室管理条例范文第3篇

当前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高校教育发展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生物实验室作为高校培养创新实践人才的核心场所,会涉及到水、电、气等安全使用,同时,实验人员在实验过程中还必须确保各项实验仪器的规范操作,避免失误操作引起安全事故。因此,高校要不断加强对生物实验室的安全环保管理,积极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切实落实安全责任制,对现场的各项仪器、实验试剂以及药品进行科学管理,确保实验后废弃物得到妥善处理,通过安全环保教育活动向广大实验人员积极推广应用高效清洁的实验方法。

一、高校生物实验室的特征

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新建各种类型的实验室,投入大量财力、物力、人力去培养现代科研人才。高校生物实验室承担着较为繁重的教学与科研任务,因此,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其安全环保管理工作是至关重要的。高校生物实验室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其人员流动性大、突发情况较多以及安全控制管理难度大等。与其他各类实验室相比较,高校生物实验室储存了大量的现代化精密实验仪器、各种各样的生化试剂、易于燃烧爆炸的实验物品以及具备毒性的化学物品等。此外,高校生物实验室所要涉及到的科研项目众多,不同项目要求的实验条件也会具有差异性。在部分生物实验中某些实验材料是活性器官或者活生物,在该部分实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如果不妥善处理便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

二、高校生物实验室环保与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软硬件方面问题

高校高层领导未能够充分认识到生物实验室环保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在日常安全环保管理资金投入上较为匮乏,实验室内部各项安全设施不够完善,不能够有效避免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节能环保和防护设施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生物实验的要求,容易对实验人员与周围环境造成威胁。与此同时,高校领导过于注重科研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生物实验室的安全环保管理工作,管理人员安全环保意识普遍偏低,未能够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严格督促现场实验人员按照制度规范操作,从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由于缺乏定期对生物实验室管理人员和实验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导致一部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未能坚决履行好自身的职责,因此,导致不能有效提高生物实验室的安全环保管理水平。

(二)安全环保管理制度问题

众所周知,保障各类实验室高效稳定的前提就是必须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安全环保管理制度,切实落实好各项安全管理措施。然而,由于当前高校实验室管理人员整体安全意识浅薄,工作观念落后,未能够正确认识到生物实验室安全、环保的重要性,导致各项管理工作流于形式,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就相互推卸责任。此外,相关部门岗位人员职责不够明确,未能落实好责任制度,做到权责统一,不断加强实验室现场的科学规范管理,这样无疑降低了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不利于各项实验有条不紊地进行。

(三)废弃物处理问题

生物实验室常见的废弃物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生物活性材料及其代谢物。在生物实验过程中,实验人员常常要使用到活性动物和各项植物等实验材料。活性动物在解剖后会遗留下来大量的废弃器官,动物也会产生一定的代谢物,这些废弃物如果不能进行妥善处置,就会造成对其他实验项目的干扰和影响,严重情况下还会导致各种传染疾病的发生,不利于实验室的安全环保管理。二是有毒有害物品及其实验废弃物。在部分实验当中,实验人员需要应用到一些有毒有害的物品,例如,常见的氰化物、重金属、甲酰胺、四甲基乙二胺以及丙烯酰胺等。该类实验物品具有较大的毒性,倘若不规范管理、处置,不仅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还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此外,实验人员在使用有毒有害物品进行实验后,会产生各种污染废弃物,不及时处理的话也不利于生物实验室安全环保管理工作的开展。三是放射性物质及其废弃物。在生物实验室中存在着各种具有放射性的样品,实验人员在进行生物实验操作过程中经常要使用放射性元素作为标记物,只要经过放射性元素处理的实验物品、材料以及仪器等都会受到一定程度放射污染,现场安全环保管理人员如果不及时将放射性污染进行科学处理,就会导致该污染对人类健康与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

三、加强高校生物实验室环保与安全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实验室基础设施规范建设

高校高层领导要高度重视生物实验室安全环保工作,根据学校自身发展水平和条件,适当加大对实验室设施规范建设的投资力度,首先,要确保生物实验室选址的科学性,积极引入先进的安全管理设施和事故防范设备,加强对实验室内部环境的优化改善。对于陈旧的生物实验室,高校要通过改造更新确保各个电路、管道的安全性,还要不断完善实验室通风系统与现场监控设备。其次,管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环保安全管理意识,履行好自身的职责,加强对现场各项高端仪器设备、化学药剂以及实验物品的规范管理,保证实验室基础设施的完好无损,能够正常投入到实验中进行使用。最后,高校要注重生物实验室的安全事故防范管理工作,要根据国家防火相关需求及时配备好消火栓、灭火器等设备,对于存放贵重物品、药品的库房要贴好警示标志,在实验室外明显位置要张贴好各种安全标识,时刻提醒管理人员与实验人员规范管理操作,杜绝实验安全事故的发生,不断提高高校生物实验室的安全与环保管理水平,实现各项功能的充分发挥利用。

(二)建立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环保管理制度

高校要想实现生物实验室的安全环保管理,就必须针对以往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例如,相关管理部门要制定出《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实验人员相关守则》以及《实验废弃物处置管理条例》等具体实验操作守则和管理办法。管理人员要切实落实好各项制度,严格督促现场实验人员规范操作使用各种物品、药剂和仪器,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环保性。此外,安全制度的制定必须涵盖生物实验教学内容的安全管理、活体动物及植物安全管理以及药品试剂等。

实验室管理部门针对生物实验室的安全环保管理特殊性,要确保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建立的规范性、系统性以及科学性,要严格执行安全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工作人员的职责任务。例如,通过根据不同部门的属性,逐级去签订安全责任书,这样能够保证在发生安全事故时明确落实责任,避免出现相互推卸责任的情况。高校要组建起专业的实验室管理委员会,加强对实验室安全制度的监督执行工作。

(三)强化废弃物处理的管理工作

1.规范处理生物活性实验材料。在高校生物实验中,教师会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活性生物实验,对于废弃的生物活性材料,尤其是微生物与细胞等,教师要科学指导学生进行严格的消毒或者灭活处理。例如,对于细菌的处理可以通过使用15%次氯酸钠进行30分钟的消毒作业,有效稀释过后进行排放,这样能够最大化降低实验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影响。

2.科学处理有毒有害实验废弃物。在生物实验环保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必须严格督促实验人员按照规章制度科学处理有毒有害废弃物,将不同的废弃物进行分级分类,收集处理,不能将所有废液倒在一起进行集中处理。例如,过氧化物与硫化物、有机物以及氰化物等。实验人员为了避免有害有毒废液的泄露,危害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环境安全,就必须及时对其进行处理,收集在不会被废液腐蚀的容器当中。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在生物实验室的建设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其安全环保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高校实验室管理部门要努力为广大实验人员创建出安全和谐的实验环境,确保各项实验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生物实验室管理部门必须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强对管理人员与实验人员的专业安全培训,促使他们树立起先进的实验管理理念,自我规范操作管理,避免实验事故的发生。学校要加大对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完善各项安全设施,将不安全因素扼杀在萌芽状态,保障全体师生员工的生命健康和环境健康。

参考文献:

[1]潘勋,张淑平,赵庆双.高校生物

学实验室废弃物安全管理的几点建议[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21(4):115-118.

[2]许业河,黄建榕,廖秀萍,等.浅

谈高校化学生物类实验室安全的危机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28(6):165-167.

[3]杨平,陈燕灵,黄建平.建立实验

高校实验室管理条例范文第4篇

实验室管理者的专业水平是直接影响到实验室作用发挥的重点,中职学校要为技术人员提供知识与技能的专门培训。并且致力于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严格的按照汽车与机电专业的专业需求以及学科的交叉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不同培训。此外,还应当为实验技术人员提供定期的外出进修或者进行技能学习的机会,还可以聘请专家进行理论知识的讲座,使其对于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和专业性的操作仅能能够有更好的了解和掌握。在实验室管理人员日常的工作当中,中职学校可以进行工作质量抽查与管理水平评估,以督促其不断的进行自我的完善与专业技能的学习,真正提高实验室的综合管理水平。

二、完善管理制度,健全实验室管理体制

实验室以及实验室内的专业仪器与设备是中等职业学校的重要教学资源与资产,需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进行有条理性的科学管理。健全完善的管理机制能够确保实验室在正常的管理机制之下发挥其自身的教育与教学作用,真正为教学服务,培养专业人才。中职学校应当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实验室检查,以督促和帮助实验室管理人员与实验室使用人员严格的遵守实验室的使用与管理规定,监督实验室管理人员能够在遵守实验室管理条例的情况下进行教育教学的安排与设备仪器的使用。此外,实验室管理人员可以运用仪器使用提前预约的制度加强实验室的科学管理,使管理技术人员能够对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使用情况有全面并且充分的了解,教学人员也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合理的应用实验室设备进行专业教学。同时,还能够使设备仪器的利用效率得到提高,时间安排也能够更加合理。实验室技术人员可以合理的利用计算机进行设备的网络化高效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中职学校实验室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使之能够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对于限制仪器与即将报废的实验室器材,计算机管理能够使设备的信息得到快速的交流,其共享使用效率也能够得到快速的提高。

三、强化安全管理,营造积极的实验环境

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开展除了进行技术人员的专业培养和建立完善实验室管理机制之外,还包括实验器材的安全管理与维护。安全管理是中职学校进行人才培养并且保障人才技术培养的必要条件,其不仅仅关系到学校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安全,还关系着学校的资产安全,对于学校以及社会的正常稳定发展也起着一定的影响。实验室对中职教学的器材与设备有着重要的管理作用,实验室的各种实验设备在进行使用时,若有不恰当或者不谨慎就会产生危害,造成学校和国家财产的损失。因此,中职学校不仅要制定详细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条例,加强对实验设备的安全规划与管理维护,确保教师与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受到威胁;还应当强化预防意外出现的思想,加强对于意外事故的预防措施,加强中职学校实验室的防火防毒、防爆防盗等安全设备的建设。此外,对于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教育工作也应当进行深入,促进实验室工作与管理人员认真学习实验室安全知识与预防理论,使技术人员能够熟练的理解和掌握安全知识,提高自身的实验室安全技能与素质。对于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应当做到定时抽查,及时的发现并且解决潜在的安全隐患。当中职学生在实验室进行技能学习之前,应向其贯彻和教育安全意识,将实验室安全教育与课堂教学进行融合。

四、结语

高校实验室管理条例范文第5篇

实验室评估是根据一定的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实验室的工作过程及效果进行评判和估价,是高校教育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1]。高校计算机实验室评估必须挈合教学现状与教学目标,与教学质量的提高相适应。教育部在1995年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办法的通知中和2005年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中都明确要求,“推动高等学校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快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促进优质资源整合和共享,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从长远看,实验室建设是与高校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紧密关联的,是高校办学水平累积的重要标志[2],因此它绝不能仅仅作为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实施宏观管理和对高校办学条件进行监控的一项措施,而应在加强常规评估的基础上,成为一种日常加强实验室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1 计算机实验室评估的意义

高校计算机传统的教学模式正不断被打破,计算机实验教学越来越凸显出其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方面的重要性,计算机实验室评估作为推动和保障手段,其意义体现自然重大。

1)促进计算机实验教学体制的改革

实验室评估的最终目的是推进实验室教学改革,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实验教学长期隶属于课程的理论教学,实验内容也多为验证理论而设,实验室在管理上隶属专业教研室,管理和分布较为分散。部分实验室基础设施和环境较差,实验室利用率不高,实验课与理论课之间,实验室之间相互隔离,实践教学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高校实验室评估标准明确了实验室体制与管理要求,指导学校建立校、系(院)两级管理体制,统一协调学科间实验室教学和管理,既保证学校与学院之间在实验教学方面的联系,又强调实验课的相对独立,计算机实验室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对相近公共实验室的进行集中合并管理,对专业实验室在统一指导下进行功能拓展,使实验室资源和功能得到优化提升。

2)加强了实验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地位

随着计算机实验教学课时量的增加,实验教学评价权重的提高,将实验教学提升到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使得计算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驾齐驱,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实验教学机制。高校实验室评估标准强调要建立稳定的高素质的实验队伍,要求对实验技术人员有培训计划和执行情况记录、总结,使得实验教师得到了与理论老师同等的地位和竞争机会,积极性得到极大发挥[4]。通过评估,高校对实验室管理的认识也发生了改变,政府和高校自身对实验室的投资大幅度增加了,许多高校新上和建设了一批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极大地改善了实验教学条件,提升了学校办学档次。

3)有利于多培养实践技能型高素质人才

评估促使各专业教研室主动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加强实验教学与科研、社会实践的联系, 并积极深化实验内容、实验方法与实验手段的改革。通过改革,原有的实验教学体系被打破,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得到加强,完全改变了过去“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的倾向。评估促使实验室改进和提高实验室的设备与环境,为开展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提供了基础保障。同时高校大多数计算机实验室不断加大开放使用力度,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动手操作和技能训练空间。

2 实验室评估与计算机教学质量相关因素分析

1)实验教学管理体制

系统运行,管理先行。实验教学涉及影响因素众多,为了保证实验教学良好的运行和实验教学管理各环节的顺畅,必须建立将实验教学管理与实验教学条件保障有机结合的管理模式,统筹规划和保障实验教学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要以实验教学为主线,规划实验教学管理和实验室建设各个环节,逐项建设落实,保证实验教学的正常运行,施行校、系(院)两级管理体制是目前各高校较普遍的做法。

管理提升,制度先行。要根据实验室建设目标和实验室教学实际要求,不断修订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使实验室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同时落实好实验室管理责任,特别是实验中心和各分实验室主任的责任。各项规章制度在执行过程中要有记录、有档案,在实验室评估特别是实验室日常检查评价过程中,教学管理部门应该把检查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保障各项规章制度有序执行。

2)实验教学基础投入

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使计算机教学对实验室的依赖和要求越来越高,客观上需要更多的实验室教学投入,虽然目前各高校实验教学条件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实验室投入机制本身还存在很多问题。计算机实验室建设方面,学校本身需要制定一个明确的中长期、满足学科专业建设以及人才培养需求的实验室建设规划,但是计算机实验教学规划还受制于学科与课程总体建设目标,这就决定了目前实验室建设还需要与教学规划相适应,在建设进度上需要学校与院系有计划地推动。在设备资金投入上,应坚持以学校为主、院系共同努力,使得学校主要计算机设备资金的投入保障与院系补充部分相结合,既保证了主渠道的畅通又调动了院系加强计算机教学条件建设的积极性。

3)实验教学基本组织

计算机实验教学要求实践操作与理论学习相辅相成,从实验课程体系看,就是要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使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融合,同步延伸,对教学计划原有的计算机实验课程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优化重组实验课程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三方面的比例,在重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体现出研究性、设计性、训练性、综合性不同实验层次。长期以来,实验教学在整个课程教学中所占比例约为15-30%,使得实验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也较小,对实验教学中的实验报告、作业、操作等评价考核,没有完全从理论教学中剥离出来,形成独立的考核标准和办法,即使计算机专业课程实现上机考试,仍是以理论考核为主,操作考核为辅,是造成学生不重视实验的重要原因。

4)实验评估体系完善

针对计算机实验室层次和实验教学特点,除国家和省部委重点实验室,在遵循国家部委制定的统一评估标准下,学校及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实验室日常自我评估评价的指导,将实验室评估作为一种常态化工作进行推进,制定相应的方案和指导体系。为此,要充分考虑到实验室的可持续建设和发展,以提高实验室效益和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努力的目标,重点加强对教学条件保障、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评价考核。

3 优化实验室评估方案的措施

实验室评估要素较多,作为教学水平评估验收和等级划分评价的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实验室评估,自然规定得十分详细,规范,在这里主要探讨实验室如何加强日常评估并优化评估方案的相关措施。

3.1 优化实验室评估方案的原则

首先确立正确的评估导向,要从本校计算机实验室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实验室加强日常管理,不断挖掘自身潜力,重点改善实验教学环境,提高实验室效益,而不单纯强调实验室设施的重要。其次要重点选取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的影响因素,作为评估中观察与评价的参考指标,如实验室条件保障、实验室日常管理、实验室使用效益、实验室特色办学等。再就是注意不同层次实验室的可比性,区别对待不同等级的实验室,如部级、省级和校级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和一般实验室等的不同标准要求,科学客观地评价实验室等级差异。第四就是将目标评估与过程评估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客观揭示目标建设内涵,反映实验室具体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水平。

3.2 科学制定实验室评估的体系

重点选取以下四个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作为评估项:

1)实验室条件:反映实验室条件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实验室仪器设备装备、实验室使用面积、实验室环境条件、实验室技术人员构成、实验室可持续投入资金和经费使用等。仪器设备和使用面积是实验室建设的基本条件,定量评价反映在其构成数量上,定性评价反映在其使用性能和先进性上,是保证实验开出质量的基本指标。实验室环境则在保证基本的水、电、气供应下,保障防火、防盗、防爆、防破坏的安全措施,这是让实验教学始终处于一个良好安全环境的外在保证。建设一支素质较高的实验技术队伍是做好实验室工作的基础,从实验室主任的选聘到实验技术人员知识、学历、年龄、专业等各方面都需要和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相适应,要配备专职队伍,制定详细的分工和职责规定,要有对实验室人员队伍建设规划和持续的培训计划,同时要有足够的经费保障。

2)实验室管理:实验室管理不仅要考察实验室本身日常管理的执行情况,还要深入考察实验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本身的管理情况,如对实验教学中学生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实验教材、实验项目、实验考试、实验报告等指标的考察,其中要重点考察实验过程的组织(每组实验人数安排规定、仪器设备的分配等)和实验项目(特别是设计性、研究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的构成比例),同时应该将实验室开放作为实验室管理中的一个独立指标来评价。

3)实验室效益:计算机实验室实践教学功能决定了实验室要以出成果、出人才为要义,实验室效益评估应占较大比重。实验室效益主要是实验教学效益与科研效益,这两类效益要建立在实验室综合效益之上,实验室综合效益包含评价实验室综合年使用率、实验室仪器设备及面积利用率、实验室人均负荷量等二级指标,通过定量测评,反映出实验室管理在提高效益方面的主观努力程度,在综合效益较高或提升明显的实验室中,评价其教学与科研效果更有意义。实验室效益评估重要的是确定好其评价权重,基础计算机实验室教学效益权重相应高一些,专业计算机实验室科研效益权重可略高一些。

4)实验室特色:为鼓励计算机实验室在教学管理和改革中不断探索创新,在实验室管理、实验室教学与课程建设、实验室技术、实验室科研成果等方面设立特色评估内容,可以鼓励实验室科学规划、扬长避短,努力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计算机实验室特色建设应突出实验教学平台建设,通过实验教学平台的改建和扩建,使学生在更大程度上完成实践,更重要的是能够搭建科技创新平台,进一步构建社会服务平台,使学生在平台应用中不断提升和完善知识结构和能力,让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接轨。

3.3 采用真实有效的评估方法

计算机实验室评估首先要着眼于高校实验室现阶段发展特点和实际,对实验室各评估指标科学分解和细化,计算机实验室各评估单元内容尽可能量化,确定相应的加权指数,形成可操作的具体数据指标,要逐步完善高校实验室评估基础数据库,采取定期补充和调整的动态管理,保证实验室建设不断趋近于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和实验室建设方向。再就是采取基础评估和专项评估相结合,分类指导和分级评估相推进的新机制。基础评估以教育部现行高校实验室评估办法和标准作为依据,强化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在设置、环境、设备、制度和队伍等建设方面达到科学和规范化要求,为实验室向更高水平发展打好基础。在此基础上结合计算机实验室性质和学科特点,抽取若干评估考核指标,确定每项考核指标的加权指数,进一步组成一个符合每个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特点的评估体系。不同类别、不同等级高校实验室可以通过先行自评确定相应评估等级,再确定评估由相应的国家或省级高等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