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科体育和体育教学的差别

学科体育和体育教学的差别

学科体育和体育教学的差别

学科体育和体育教学的差别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为了了解莆田市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现状,从而为更好地调动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供参考。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莆田市8所大中专院校100名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莆田市大中专院校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整体水平一般;对莆田市大中专院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水平产生影响的变量有教龄和学校类别;不同性别、职称、学历的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水平差异不显著。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学校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影响着他们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而且它将制约教师心理健康的发展。所谓工作满意度是指工作者对其所从事的工作的满意程度。在大多数的组织中,大多数情况下人们要有足够的满意度才能继续在组织中工作,否则,人们要么会辞职,要么会在工作中表现消极甚至怠工。文章对体育教师这一特殊组织内成员工作满意度进行研究,旨在为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随机抽取莆田市大中专体育教师100人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5份,其中有效问卷92份;实施时间为2007年5月~6月,被试的基本情况为:男教师67人,女教师25人;大专以上教师41人,中专教师51人;助教14人,讲师67人,副高11人;教龄1一5年的27人,6一10年的26人,11一20年的30人,20年以上的9人。

    2)研究方法。采用无记名方式进行问卷调查,问卷采用吕国光编制的《教师工作满意度量表》,问卷共有30个条目,分为5个维度:教学工作本身、工作环境(包括物理环境与人际环境)、升迁与进修机会、工作收人、学校管理。问卷的信度为0. 902 1,折半信度为0. 873 1,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资料数据采用软件进行录人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 1莆田市大中专体育教师工作满意感总体状况

    教师总体工作满意感是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工作满意感状况总的看法,它反映了教师工作满意感的一般情况。由表1可见,莆田市大中专体育教师的总体工作满意度得分为2. 95,接近于满意度理论上的中性值3,即莆田市大中专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总体上倾向一般满意。在工作满意度的各个维度中,工作本身这一维度的平均值最高,表明在各个维度中,对工作本身的满意度相对较高。说明大多数体育教师热爱体育教育这一职业,喜欢体育教师工作本身所具有的挑战性和能给自已带来的事业成就感。同时,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申办,体育在整个社会领域中的地位和受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体育教师工作的价值也得到了承认,因而对体育教师工作的尊重和认可程度也随之提高,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工作更有激情。莆田市大中专学校体育教师对工作环境、升迁进修、工作收人、学校管理满意度较低,这可能与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被认为是“副课”,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有关;另外,体育教师会与本行业或本单位其他学科教师相比较,自然会影响他们的满意度水平。

2. 2莆田市大中专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在变最上的差异

2. 2. 1工作满意度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

    独立样本检验表明,男、女性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仅在工作收人这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男教师得分高于女教师,而在其他4个维度上均不存在差异。说明性别这一变量对莆田市大中专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水平未产生影响。

    体育领域内多个研究的结果表明女性的工作满意度水平在满意度的大多数维度上要高于男性,但也有研究显示,女性在某些维度上的满意度要低于男性或者不存在显著差异;其他教师的工作满意度研究也显示女教师工作满意程度高l37。有的人则得到相反的结论冈,还有的人认为性别与工作满意度间没有关联,这可能与我国的历史和文化及取样、被试的工作性质有关。本研究结果表明,男、女性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仅在工作收人这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男教师得分高于女教师,而在其他的4个维度上均不存在差异,这与周艳丽、周坷(2003)研究的结果相一致。这一方面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今社会女性的价值与能力得到了发现和肯定;另一方面也可能与我国女性成就感较低、比较容易满足和安于现状的传统观念有关。

2.2.2工作满意度在教龄上的差异比较

    从表2可知,教龄对莆田市大中专体育教师的整体满意度水平是有影响的。工作年限在1一5年、6一10年、11一20年、20年以上的4组体育教师,在工作满意度各个维度上的差异都达到非常显著性水平。

通过事后比较(lsd)可知,在工作本身、工作环境、工作收人、学校管理等方面,都是工作年限在1一5年的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较低,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是新进人的群体,对事业有着高度的热情,当现有的环境和条件与自己的期望相差太远,不能满足个体需求,不能真正体现自己的价值,就会表现出较低的满意度。学校应该高度关注这部分年青人,他们是学校的未来,让他们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充分发挥其积极性是非常必要的。在升迁进修方面,1 -5年的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较高,这与国务院学位办和教育部社政司推出的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举措密切相关,与近年来各个学校重视考研和职称评审的要求有关。

    教龄相对较长的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较高,这可能是因为这部分教师一般教龄较长,职称较高,对事业有了充分的认识和体会,并对事业产生了浓厚的感情,有比较丰富的工作经验,自然在工作中得心应手,因而更适应体育教师工作;同时学校的工资、福利待遇一般是与职称、教龄相联系的,一般而言,教龄越长,职称越高,工资也越高,另外高级职称的教师有的是学校重点引进的人才,受领导重视的程度也高,他们会有强烈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因此他们会感到比较满足,对工作有较高的满意感。

2. 2. 3工作满意度在学历上的差异比较

    方差分析表明,体育教师学历在工作满意度的各个维度上均不存在差异,表明学历这一变量对莆田市大中专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不产生影响。

    具体分析,从目标追求上说,有较高学历的人往往设定相对较高的目标,对自己、对工作的期望值较大。如果现有的环境和条件与自己的期望相差太远,不能满足个体需求,正体现自己的价值,就会表现出较低的满意度和工作投人。就社会学的分层结构理论来看,不同学历的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层次是有差异的。由此可知,不同学历者的社交范围也存在很大的差异,高学历者往往很容易往上看,总感觉周围和自己一样学历或者背景的人比自己的工作要好,在这样的心态下,自然就会引起他们对自己现有工作的满意度和工作投人降低。而低学历者往往也会对现有的工作条件和环境产生不满足感,对工作不那么投人。这使得学历的差异未导致工作满意度水平的显著性差异。

2.2.4工作满意度在学校类别上的差异比较

    方差分析表明(表3),不同类别学校的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在工作本身、工作环境和学校管理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工作本身、工作环境这2个维度上,学校类别为职业中专、大专院校、一般本科院校的体育教师的满意度水平之间的差异达到非常显著性水平(p<0.01),为本科院校>大专院校>职业中专;在学校管理这个维度上,学校类别为本科院校、职业中专的满意度水平之间的差异达到非常显著性水平(尸<0.01),为本科院校>职业中专。因此,学校类别对学校体育教师的整体满意度水平产生了影响。

   通过事后比较(lsd)可知,在大多数维度上,职业中专的体育教师的满意度较低,大专以上院校的体育教师的满意度较高,这可能与体育教师在不同类别学校中所处的地位、学校领导的重视和个人的目标追求有关。莆田市中专体育课教师对工作环境、学校环境不太满意,在座谈中,一些教师反映,学校在教学设备安排、科研项目审批、经费分配等方面比较忽视体育课教学的需要;同时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功利化的教育模式(读书一考试一升学一文凭一工作)强化了家长、学校、学生的智育意识,淡化了体育意识;学生学习体育课的态度也不尽如人意,有些中专学校的体育课在课时、教室的安排上都要为其他课让路;教师们对学校管理不太满意,一些学校领导不了解体育课,对体育课教学说起来重要,抓起来次要,忙起来忘掉,所以会出现职业中专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低的现象。

2.2.5工作满意度在职称上的差异比较

    方差分析表明,不同职称的体育教师在工作满意度的各个维度上均不存在差异,表明职称这一变量对莆田市大中专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不产生影响。

3结论与建议

3. 1结论

    1)莆田市大中专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总体状况一般。在工作满意度的各个维度中,对工作本身的满意度较高,对工作环境、升迁进修、工作收人、学校管理满意度较低。

    2)莆田市大中专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水平产生影响的变量有教龄和学校类别,不同性别、职称、学历的高校体育教师在工作满意度水平上的差异不显著。

3. 2建议

    针对莆田市大中专体育教师目前工作满意度不高的状况,提出以下建议:

    1)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提高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以提高教师对自身职业的归属感和保持整个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人力资源的保证;社会、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创设一个公平、公正、宽松舒适的教育环境,创造条件让体育教师获得事业成就感。

学科体育和体育教学的差别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育;性别工资差异;人力资本

中图分类号:F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7-0160-03

一、问题提出

伴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工资由原来的计划控制变为现在的市场决定,工资差别尤其是性别工资差异日益明显,因此,研究性别工资差异问题变得十分必要。性别工资差异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方面可以由劳动力市场分割、性别歧视等理论解释,另一方面可以从教育视角找原因。由于接受的教育程度、内容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个人能力及工作技能,进而形成不同的职业选择,性别工资差异问题的出现便成为了一种必然。

有研究显示,我国性别工资差异从1988年的15.6%变为1995年的17.5%(Gustafsson and Li,2000),到1999年,性别工资差异更是变为29.71%(Yueh,2004)。导致性别工资差异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因素是教育。国外实证研究表明,教育数量和质量方面的差别是解释工资差别的非常可观的一部分,但是相比较而言,教育数量上的性别差异却很少能解释男女的工资差异,主要是因为男性和女性受教育年限相似(blinder,1973;Oaxaca,1973)。而教育内容的差异在解释男女工资差异上则显得重要得多,对应的学生获得技能和训练的种类也有明显的性别差异。比如在高中,男孩比女孩更喜欢参加一些数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而女孩更喜欢外语之类的课程(Fox etal.,1979;Marini,1989;Fennema and Sherman,1979)。同样,在大学里,男女大学生通常选择不同的专业,尽管随着教育的发展,典型的男性专业已被调整,但是这种差别依然存在。例如,1988年,美国商业学位的8.7%、工程学位的6%、物理自然科学学位的13.6%、数学学位的37.1%是女性(Jacobs,1989),到了2001年,这些数据分别提高到47.2%、15.4%、31.5%和47.2%(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2003),但典型的女性专业并没有经历过向男性过渡的过程。在1988年,教育学位的79.5%、卫生专业学位的77.8%以及家庭经济学位的97.3%是女性,到了2001年,这些百分比几乎没有变化。国外的大量研究文献表明,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普遍存在女性的教育收益率高于男性的现象(Dougherty,Zhang etal.,2005;Psacharopoulos and Patrinos,陈良,鞠高升,2004;Trostel,etal.,2002)。主要是因为与男性相比,不同教育程度的女性之间工资差异较大。在低教育水平(初中、高中)上,女性工资远低于男性,而在高教育水平(大专、本科、研究生),女性工资水平与男性差距较小(刘泽云,2008)。同时,相关研究明确得出,研究生学历女性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女性平均工资的2.36倍,而相同学历的男性职工的平均工资只是男性平均工资的1.93倍(刘泽云,2008),这一发现与其他有关中国研究的结论是一致的(Gustafsson and Li,2000;Hughes and Maurer-Fazio,2002;陈良,鞠高升,2004)。出现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劳动力市场上存在工资性别歧视,进而使工资在性别之间产生差异,而这与受教育程度有关。

二、基于教育视角的性别工资差异的原因及表现

性别工资差异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能力上的差异、行业选择上的不同、劳动力市场的歧视等,但归根结底却是教育,教育是提高未来收入并带来职位晋升的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由于接受的教育不同,男女学生形成了不同的人力资本,走上了不同的职业发展道路,进而获得了不同的劳动报酬,进而产生性别工资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接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使择业机会不同

很多研究认为,我国义务教育制度、独生子女政策以及高考制度淡化了传统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性别歧视观念,使得两性接受教育机会趋于均等。但与此同时,女性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阻碍因素,其中教育成本的个人支付能力不足成为阻碍女性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主要因素[1]。贫困家庭女孩教育问题可以充分验证这一说法,这类家庭由于生活条件差、父母受教育水平低、生活观念落后等原因,常常不重视女孩的教育问题,贫困家庭女孩辍学率尤其高。这些女孩由于文化知识短缺、工作经验不足而只能选择难度低地、重复性高、工资水平较低的工作。

(二)专业设置的差异获得完全不同的知识和技能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施文理分科的教育模式。据调查,文科专业中的80%以上是女生,从中可以看出男生更倾向于选择理科专业,而女生则倾向于选择文科专业。高中文理科的课程设置有很大差别,除了语文、数学、英语三大主科之外,理科生只学物理、化学、生物,文科生只学历史、地理、政治。由于文理科之间缺乏交叉学科,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这样在选择大学专业时也受到了很多限制,多数理科生选择机械类、工程类、电子技术类等学科,而文科生则倾向于语言类、师范类、行政类学科。两类学生几乎被分到了完全不同的专业领域,接受着不同种类教育和培训,在毕业时,他们也将获得完全不同种类的知识和技能,这种差别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释职场中男性和女性的工资差别。

(三)高校培养模式的差异引起能力和表现方面的不同

不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及模式均不同,综合型、研究型大学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即培养“通才”意识,同时也高度重视学生的学术性和科学研究能力,努力为国家相关学术领域研究做出贡献;而应用型大学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其中,职业应用型大学主要培养医生、教师、律师、工程师等职业应用型人才,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技术应用型大学主要培养高级技术工人、电气工程师、维修工程师等。即使是同一所学校,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侧重点也不同,如行政管理类的学生动手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多数是弱于常常动手实践操作的机械类工程类学生。可以看出,学校间、学校内部的教育内容上的差异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禀赋。另外,男女学生在选择学校、专业时有着不同的偏好,有调查发现,多数师范类院校、语言类院校的男女比例高达1:6,个别专业出现了“巾帼班”的现象。相比之下,理工类的学校男生偏多。因此,高校教育内容方面的差异会引起男女学生能力和表现方面的巨大差异。

(四)人力资本方面的差异促使选择不同的行业和工作领域

由于课程、专业设置的差异使男女学生获得了不同的知识和技能,加上培养目标及模式的差异使男女学生形成不同的能力和表现,这些差异共同促成了男女学生人力资本方面的差异,从而使男女学生在选择工作行业和领域时有了不同的倾向。我国总就业人口中,女性比例为44.93%,如果行业和职业之间不存在隔离现象,那么在各行业的性别比例应接近总就业人口的性别比例,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计算,不同职业女性比例差异巨大。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领导岗位上女性比例最低,仅为11.41%;而服务性行业的工作人员中女性比例高于总体水平,达51.73%。这种差异在行业之间也很明显,建筑业女性比例最低,仅为16.15%;而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的女性比例则大于总体水平,达53.41%[2]。与女性就业者以更高的程度聚集在农、林、牧、渔等行业以及服务性职业中,相对应的是,这些行业与职业常常具有技能低、报酬少、劳动时间长且劳动强度大等特点,这是造成劳动力市场性别工资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解决性别工资差异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女性的教育程度

根据内生增长理论,人力资本的边际报酬是递增的,因此,接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就越能享受到递增的边际报酬,部分女学生由于受教育程度有限,人力资本水平较低,这不仅阻碍了物质资本的流入,还进一步扩大了工资的差距[3]。因此,要高度重视女性的教育,尤其关注贫困家庭女孩教育问题。可以通过颁布《贫困法》给予贫困家庭一些政策上的支持,严格界定贫困家庭标准,建立“贫困家庭女孩教育专项基金”,以此来帮助贫困家庭女孩提高教育程度。学校方面可以提供适合贫困女学生的勤工助学岗位,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各种困难,以此来降低其辍学率。女性教育水平的提高,不仅可以增加女性生产能力,提高其工资水平,还有助于降低其遭受工资性别歧视的程度。因此,要想解决性别工资差异问题,必须首先提高女性教育程度。

(二)科学选择学校培养目标及模式

高中教育中,高度化的文理分科模式不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教育部表示不分文理科是高考改革方案的内容之一,这一制度的尽快落实,将使得男女学生可以获得相通的知识和技能。在大学教育中,建议各高校适当参考英国的跨学科教育模式,不同高校分别拿出几个学科组成一个学科群,也可以是一个高校内不同学院之间的合作。比如将哲学和数学相结合、工程学和行政管理学结合等,为了配合学科群的发展,也要积极实施课程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方式有利于均衡学生能力和表现方面的巨大差异。总之,高中和大学教育中要兼顾两性特征,使得男女学生各自的人力资本特征是相似的,避免女性集中在劳动强度大、技能低、报酬少的行业,从而有利于缩小性别工资差异。

(三)重视女大学生职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

各类学校尤其是应用型大学要高度重视女大学生的职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为女大学生提供独立的职业学习和实践的平台,并邀请国内外的知名专家为女大学生做专场讲座,强调每个学院都要开展专项的女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学校方面成立专门的检查监督小组,切实保障这一工作的落实。财政需要给予学校资金上的支持,这是各项任务开展的资金保障。同时,相关部门在各高校间开展“女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评比”活动,对这方面做得好、成果好的学校给予一定的奖励。只有这样不断强化对女大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训,才能提高其工作能力,进而增加女性职场中的工作收入,缩短性别工资差异。

(四)鼓励女性挤入男性集中的行业

多项研究表明,男性集中的行业普遍比女性集中的行业工资高[4]。在性别工资差异如此严重的情况下,应鼓励女性挤入男性集中的行业,进而获得更高的收入。但前提是女性必须足够优秀且工作能力极强。要达到这一标准,除了要提高女性受教育程度,获得与男性相似的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要重视女性的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我国出台的《劳动合同法》与《就业促进法》都明文规定禁止性别歧视,但对于用人单位违反平等就业所承担的法律后果,却没有制定相应的法规条例进行约束,这就造成部分用人单位主观地存在就业性别歧视。为此,需要出台具体化、可量化与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为保障两性平等就业提供法律平台,弱化女性在行业进入方面的制度障碍,以利于消除男女在行业分布上的差异,促进两性公平就业。只有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性别工资差异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 Charles Brown & Mary Corcoran C..Sex-Based Differences In School Content And The Male/Female Wage Gap [J].NBER Working

Paper 5580,1996,5(15).

[2] 曹星,岳昌君.我国高校毕业生劳动力市场性别差异文献评述[J].教育学术月刊,2010,(2):11-12.

[3] Peter Maassen & Johan B.s..Muller Higher Education and Graduate Employment in Europe[J].2006,(9):93-110.

学科体育和体育教学的差别范文第3篇

小集体教学法是在体育教学中将学生按照一定的依据分成若干个小集体,一个小集体内包含一定数量的学生,整个教学自然班包含若干个小集体,教师将教学目标传达给学生,将主要的练习方法和途径、评价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小集体内部的实际情况科学地选择练习方法和途径。教师对小集体的练习进行巡回指导和纠正,同时小集体参与到体育教学的评价。本研究将小集体教学法引入到技工院校体育教学中,通过教学实验,结合其他研究方法,验证小集体教学法对技工院校体育教学的促进作用,旨在推进技工院校体育教学的开展。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抽取滨州市某技工院校体育教学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实验法,抽取体育教学的2个自然班,每班人数30人,1个为对照班,1个为实验班。实验前对2个班级学生的有关指标进行测量,将小集体教学法作为干预条件。对照班采用普通的教学方法,而实验班采用小集体教学法,一学期后再次测量2个班学生的有关指标,比较实验前后学生指标的变化状况。实验前后学生有关指标的测量主要以问卷的形式进行,以教师提问、学生自述为主要的方式。另外研究还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法。

3 研究结果

3.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状况

实验前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体育成绩、体质状况和学习能力进行比较,其中体育成绩采用教师对学生打分的方式进行,10分为满分;体质状况采用学生自我评判的方式进行,学习能力采用教师对学生评判的方式进行,均采用“非常差”“比价差”“一般”“比较好”“非常好”的Liket5级积分的方式。

1)对照组和实验组差异。通过调查得知,对照组的体育成绩平均分为7.746 7,体质状况平均分为2.666 7,学习能力平均分为3.100 0。而实验组的体育成绩平均分为7.833 3,体质状况平均分为2.866 7,学习能力平均分为2.933 3。在体育成绩和体质状况上实验组学生稍微高于对照组学生,而在学习能力上对照组学生稍微高于实验组学生。实验前对照组和实验组学生在体育成绩、体质状况、学习能力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显著性概率分别为0.142、0.287、0.464。

2)对照组和实验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实验前对照组男女生在体育成绩和学习能力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显著性概率为0.014和0.016;而在体质状况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显著性概率为0.317。实验前对照组男生的体育成绩、体质状况和学习能力高于女生,男女生的体育成绩总体在7.6分以上;男女生的体质状况均低于3分,介于“比较差”到“一般”之间;而女生的学习能力低于3分的中间值,男生的学习能力高于3分的中间值。实验前实验组男女生在体育成绩和学习能力上同样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p=0.046,而在体质状况上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实验组男生的体育成绩高于女生,而在体质状况和学习能力上则是女生高于男生。男女生的体育成绩总体在7.7分以上,体质状况和学习能力女生高于3分的中间值,男生低于3分的中间值。

3.2 实验后对照组和实验组状况

小集体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历时一学期,学期末对学生的体育成绩、体质状况和学习能力再次进行测量,测量的方法和形式与实验前相同。

1)对照组和实验组差异。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学生在体育成绩、体质状况和学习能力上呈显著性差异,其中在体育程度维度上对照组和实验组学生平均得分分别为8.233 3和8.403 3,在体质状况维度上对照组和实验组学生平均得分分别为3.300 0和3.766 7,在学习能力维度上对照组和实验组学生平均得分分别为3.266 7和3.666 7。实验组学生在体育成绩、体质状况和学习能力3个维度上均比对照组学生好,说明小集体教学法在改善学生体育学习效果上比其他教学方法显著。

2)对照组和实验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实验后对照组男女生在3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026、0.002和0.045,男生在3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比女生高。实验后实验组男女生在3个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549、0.245和0.447。但从数据来看,实验后实验组女生体质状况和学习能力得分高于男生,而男生的体育成绩高于女生,表明小集体教学法能够很好地减少体育学习的性别差异。

4 小结

通过本研究发现,小集体教学法在技工院校体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更好地改善学生体育学习的效果,科学地降低技工院校学生体育学习的性别差异。技工院校体育教学必须高度重视小集体教学法的价值,在体育教学中必须积极推广小集体教学法,以促进技工院校体育教学的不断开展。

参考文献

[1]贾燕.对高校体育教学中小集体教学法的几点探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21(增刊1):182-183

学科体育和体育教学的差别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倾向性;验证性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7-3612(2010)10-0093-04

A Research on Sport Tendency of Undergraduates in Normal Univers ities

GUO Zhi-ping,LI Zheng-zhong,LIU Jin-song,PENG Yan-ming

(College of P.E., Hu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ngshi 435002, H ubei China)

Abstract: This thesis uses ‘the Sport Tendency Scale’ to explore the sport tendencyof t he undergraduates in normal university in Hubei province in order to test the fe asibility of the scale in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ANOVA is adopted to a nalyze the tendency and feature of the stud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cal e has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to evaluate the sport tendency of the student s The scores of emotional experience, subjective norms, and subjective sense o f control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irls and boys But gender differ ence is insignificant in the sport attitude dimension and tendency Sport tende ncy is differentiated in different majors, and science majors have higher scoreover the students learning liberal arts And the difference is also significantin different grades.

Key words: university students;sport tendency;confirmatory factorysis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国家建设与发展的历史使命,他们是否健康直接影响到高校培养的人 才质量,关系着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但是,目前我国大学生的身体健 康状况令人担忧,例如肥胖或是过瘦,体能下降等[1-2]。而心理健康状况更是不 容乐观[3-4]。大量研究[5-6]表明,体育锻炼有益于身心健康,通过体育 锻炼方式来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是值得考虑的途径。

社会心理学普遍认为倾向性是帮助解释一个人渴望参与某种活动或指一个人参加活动的 稳定性、持久性的原因,反映了参加活动的动机和对活动依恋的心理状态,是解释人们参加某种活动的重要心理依据。因此,要设计有效的锻炼参与和维持锻炼行为的干预策略 ,提高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率或坚持率,对大学生体育倾向性进行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目前,国内对体育倾向性的研究还比较缺乏,有少数研究对体育倾向性的结构、影响因 素以及体育倾向性对心理因素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探讨[7-8]。国外对体育倾向 性进行了 广泛的研究,内容涉及体育倾向性的结构、影响因素、测评方法以及体育倾向性与身体活动 的关系等方面[9-10]。采用《体育倾向性量表》对湖北省师范院校大学生进行测 量,检验 该量表在研究师范院校大学生体育倾向性上的适用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方差分析,了解湖 北省师范院校大学生体育倾向性的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首 先,为进一步研究师范院校大学生体育倾向性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其次,为设计提高师范院 校大学生体育倾向性水平的干预策略提供了参考;第三,对进一步推动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 ,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深化高校体育改革,构建高校健康教育体系,进一步 提高高等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增进大学生身心群健康水平具有参考价值;最后,从发展的角 度来看,大多数师范院校大学生们毕业后将投身于教育事业,他们的体育意识、体育态度及 体育行为将对无数的小学生、中学生以及大学生等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研究师范院校大学 生的体育倾向性具有深远的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从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师范学院随机抽取400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183人, 占45.75%;女生217人,占54.25%。文科学生203人,占

投稿日期:2009-12-25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008y0311)。

作者简介:郭志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心理学。50.75%;理科学生197人,占49 25%。大学一年级学生105人,占26.25%;大学二年级学生100人,占25%;大学三年级学生1 01人,占25.25%;大学四年级学生94人,占23.50%。被试的平均年龄为21.07岁,最大年 龄25岁,最小年龄17岁。

1.2 研究方法 首先对彭彦铭等[21]编制的《体育倾向性量表》进行信、效度检验,在检验结 果表明适 合于研究师范院校大学生体育倾向性的基础上,使用该量表对湖北省师范院校大学生体育倾 向性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研究者于2008年10月向被试现场发放和回收问卷,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92分, 问卷回收率98%,其中有效问卷367份。统计分析工具为LISREL8.30和SPSS13.0。

2 体育倾向性量表的适合性检验

2.1 验证性因子分析 采用SPSS13.0和LISREL8.30软件对《体育倾向性量表》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首先探 讨 量表的内部结构,即探讨各观测变量与一级因素之间的结构关系,随后对量表的总体拟合度 进行检验。

2.1.1 因素负荷评价模型适合性的一个方面是看观测变量在潜变量上的因素负荷。如果因素负荷都达到 了统计上的显著水平,说明模型在参数估计上达到了基本拟合标准。

情感体验、体育态度、主观规范、主观控制的各观测变量负荷值分别在0.58、0.44、0.5 0 和0.47以上,且均达到了统计显著水平。四个一阶因子,即情感体验、体育态度、主观 规范、主观控制,在体育倾向性上的负荷都不低于 0.50,各负荷也都达到了统计显著水平 。此外,四个一阶因子的相关系数在0.40~0.59之间,因子之间既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 又有一定程度的相关,说明一阶因子之间具有较合理的相关关系。

2.1.2 模型拟合性评价模型对数据拟合程度的指标(拟合性指标)有许多种,Marsh,Hau和Grayson将拟合 指数分成三大类:一类是绝对指数,一类是相对指数或比较指数,还有一类是简约指数。各 个指标都有各自的局限,但是如果大部分指标都比较好,就可以说模型为数据提供了一种合 理的解释[11-12]。

在众多的拟合性指标中,χ2是最常报告的一个,χ2/df是直接检验样本协方差矩阵 和估计协方差矩阵间的相似程度的统计量,它的理论期望值是1,χ2/df越接近1,表示协 方差矩阵和估计的协方差矩阵之间的相似程度越大,模型的拟合性越好。实际研究中,χ 2/df接近2,则认为模型的拟合性是比较好的。在样本容量大的情况下,χ2/df在5左右 即可接受。残差均方根(RMR)也是检验模型适合性的一个指标,其值越小越好。此外,还 有其他一些拟合性指标,如GFI、AGFI、NFI、CFI、IFI等,其值均在0~1之间,越接近1越 好。

从表1可以看出,量表的各项拟合性指标都达到了较理想的水平,表明模型拟合性较好。

表1 体育倾向性量表的拟合性指标

量表χ2dfχ2/dfpRMRGFIAGFINFI体育倾向性1 328.384602.890.0000.0250.970.930.96从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来看,量表的各级因素负荷显著,整体模型拟合性也比较理想。因此 ,《体育倾向性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2.2 信度检验对量表的信度检验,使用的是克伦巴赫(Cronbach)内部一致性α系数。《体育倾向 性量表》的α系数值为0.87,说明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

经检验,《体育倾向性量表》的信度及结构效度均达到了较理想的水平,在研究师范院 校大学生体育倾向性上是适用的。

3 师范院校大学生体育倾向性现状分析

对湖北省师范院校大学生进行《体育倾向性量表》测量所获得的数据采用方差分析方法进行 分析。

3.1 师范院校大学生体育倾向性的现状分析 对湖北省师范院校大学生体育倾向性的描述统计结果见表2。

表2 湖北省师范院校大学生体育倾向性得分情况

NMSD情感体验3673.2 9560.4 656体育态度3673.8 1510.4 885主观规范3673.5 9710.4 423主观控制感3673.1 2600.4 365体育倾向性3673.4 5840.2 822从表2中可以看出,湖北省师范院校大学生在体育倾向性的得分上并不理想,总体上偏低 。产生此结果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校体育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尽管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学校体育改革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一方面,由于 传统体育教育思想以及“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体育教学追求眼前利益和近期效益的现象 仍然严重[13]。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的目标还停留在传授“运动技能”上,部分教 师甚至采 用“放羊式”体育教学,体育课中不注重学生身心愉悦体验、体育乐趣的获得,忽视甚至无 视学生正确体育价值观的建立和终身体育、生活体育的培养,造成学生虽然体育考试及格、 体育达标,但体育素养不高。另一方面,高校扩招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带来了体育场馆设施不足,教师数量短缺和素质不符合时代要求,课外体育活动难于正常进 行以及体育经费不足等问题[14]。第二,学生生活方式的变化。有关调查研究显示 ,大学生 在课外时间里大多选择上网,进行网上聊天、网络游戏以及观看网络电影、电视等,在双休 日更多的学生选择了睡觉,上网和逛街,而不是参与体育活动[15-16]。第三,家 庭因素的 影响。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里对孩子进行的体育教育、家庭成员的体育活动、良好的家 庭经济状况等对培养子女的体育倾向性、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具有积极影响,而当前我国的 家庭体育发展水平仍然很低。彭业仁对大学新生体育活动倾向水平的家庭影响因素研究表明 ,大学新生体育活动倾向水平在父母体育锻炼习惯、户籍、家庭经济状况、是否独生子女、 父母职业间有显著性差异[17]。但是,当今绝大多数父母不仅没有在体育锻炼方面 起到榜样 作用,还过份重视孩子的文化成绩,轻视体育。尽管几乎所有大学生离开家庭,生活在学校 ,但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是深远的[18]。此外,湖北省师范院校大学生中有很大 一部分来 自农村,非独生子女多,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第四,社会压力、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使 得很多学生没有多余精力去考虑、充分体验体育带来的益处和乐趣。

3.2 师范院校大学生体育倾向性性别差异比较 对湖北省师范院校大学生体育倾向性性别差异的比较结果见表3。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 情感体验和主观控制感维度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P

表3 湖北省师范院校大学生体育倾向性性别差异比较

性别NMSDFP情感体验男1683.3 5940.4 6775.8820.016女1993.2 4180.4581体育态度男1683.8 3040.4 0740.3030.582女1993.8 0210.5 485主观规范男1683.5 3120.4 2556.9710.009女1993.6 5260.4 496主观控制感男1683.1 8750.4 0586.2340.013女1993.0 7410.4 554体育倾向性男1683.4 7710.2 6911.3580.245女1993.4 4270.2 925有研究表明,男女大学生对运动的要求以及满足 情况的不同,活动所能达到的程度也就不同,从而致使男女大学生在活动乐趣、项目选择、 个人投入、人际交流等方面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19]。另有研究指出,在锻炼感觉 (精神振作感、安静感、积极参与感)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20]。男生喜好 运动,喜欢参加各 种活动,对体育活动能够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而且较多地参加集体对抗项目,有着更多的 锻炼伙伴,使他们能获得较多的情感体验,女生则主要选择身体不直接对抗、有一定健身娱 乐性质的球类及健身项目,而且倾向于单独练习[21]。女生比男生顾虑更多锻炼后 的卫 生问题,担心在运动后要付出更多的劳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女生对体育活动的投入程 度和情感体验。而女生的生理条件、生理周期对体育活动参与也有一定的影响。此外,传统 性别角色差异所产生的影响。付迎春等[22]对大学生性别角色的研究指出,在大学 里,女生 的女性气质不断增强,男生的男性气质不断增强。而关于体育锻炼影响因素中心理控制源的 有关研究显示,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外控,更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23]。因此,男 生在情感 体验和主观控制感等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而在主观规范维度上,女生得分显著高于 男生。

体育态度维度上,尽管男生得分高于女生,但差异不显著,此结果与张凯等[19]对 不同 专业大学生体育活动倾向性调查的结果不一致。说明随着性别平等教育的推进以及对体育知 识、体育锻炼效益的深入宣传,女生对从事体育活动本身以及对体育活动带来的好处给予充 分肯定,跟男生持同等的评价。在体育倾向性上,虽然男生得分高于女生,但没有达到统计 显著水平,这可能是体育态度维度的无差异性与情感体验、主观控制感和主观规范维度的不 同差异性相互影响的结果。

3.3 师范院校大学生体育倾向性专业差异比较 对湖北省师范院校大学生体育倾向性专业差异比较结果见表4。从表4中可以看出,理科 学生在体育倾向性得分上显著高于文科学生(P

以上结果与我们的日常认识不一致。一般认为,在体育运动方面,文科学生比理科学生 更为积极活跃,在参加体育运动时兴趣较强,且更加积极主动。有研究[24]提出, 日常经验 不能解释文理科学生体育方面的差异,这可能是“兴趣参与”和“习惯参与”两种体育参与 形式造成的。文科学生大多是因为兴趣爱好才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表现的积极活跃,这是“兴 趣参与”。而理科学生由于专业性质、课程压力和时间因素,参与体育锻炼大多有明确的需 求和目的,他们把体育锻炼当成一种保持身心健康,休息娱乐和提高学习效率的手段。对于 理科学生来说,体育运动成了他们的生活习惯,即“习惯参与”。兴趣具有短时性和迁移性 的特点,而体育生活方式主要是指一种为了满足体育需要而保持运动习惯的生活方式。这可 能也是理科学生比文科学生体育倾向性水平高的原因之一。此外,文理科学生所学的专业知 识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其体育倾向性[25]。

在情感体验维度上,不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这与袁存柱等的研究结果[20]相一致 。在 体育态度和主观控制感维度上,文理科学生的差异不显著,说明文理科学生对体育具有相同 的态度和难易程度的感知。

表4 湖北省师范院校大学生体育倾向性专业差异比较

专业NMSDFP情感体验文科1833.2 7250.4 7880.8980.344理科1843.3 1860.4 522体育态度文科1833.8 1420.5 1480.0010.974理科1843.8 1590.4 623主观规范文科1833.5 0200.3 99017.6060.000理科1843.6 9160.4 636主观控制感文科1833.1 1820.4 1700.1180.732理科1843.1 3380.4 560体育倾向性文科1833.4 2670.2 6674.6520.032理科1843.4 9000.2 942 3.4 师范院校大学生体育倾向性年级差异比较 对湖北省师范院校大学生体育倾向性年级差异比较结果见表5。从表5中可以看出,不同 年级大学生在体育倾向性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P

产生以上结果的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1) 大学体育教学的影响。大学体育 课对学生的体育倾向性产生了积极作用,但是,并没有产生年级越高,体育倾向性水平越高 的良好趋势,而是大一、大二学生的倾向性水平高于大三大四学生的,即不上体育课后,体 育课的影响也就逐渐消退。这表明大学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锻炼习惯上还做 得不够,也提示大学体育课是否结束得太早?2) 大学生生活及心理的变化。在大一、大 二时,学生们对大学生活的新鲜感和好奇心较强,他们乐于积极参加各种活动,而且体育又 作为必修课,他们能充分体验到体育活动带来的积极情感,而到了大三、大四,这种新鲜和 好奇几乎已经消失殆尽,在课余时间,他们基本耗费在网络、电视、闲聊、上街以及找工作 等上面。此外,随着年级的上升,知识的累积和年龄的增大,学生的心理变得更成熟,其思 想、行为独立性逐渐变强,这可能是大一、大二学生的主观规范得分显著高于大三、大四学 生的一个原因。3) 大学生面临压力的变化。相对于大一、大二学生而言,大三、大四学 生所面临的压力更大,如考研、就业等。在巨大压力下,很多大学生们不是采取积极地措施 去应对,而是采取了消极逃避现实的应对方式,如沉迷于网络、打牌等,尽管他们非常清楚 锻炼的重要性,但还是让自己逐渐沦为“宅人”一族。

表5 湖北省师范院校大学生体育倾向性年级差异比较

性别NMSDFPost Hoc情感体验大一(A)1013.38120.46288.355**A>C** 大二(B)873.44110.4136A>D**大三(C)923.16850.5255B>C**大四(D)873.18530.3882B>D**体育态度大一(A)1013.80690.47551.078大二(B)873.88650.4667大三(C)923.81390.5991大四(D)873.75430.3824主观规范大一(A)1013.57920.49647.294**A>D** 大二(B)873.77440.3778B>C**大三(C)923.55840.4170B>D**大四(D)873.48130.4148主观控制感大一(A)1013.17450.43801.406大二(B)873.14220.4084大三(C)923.13180.4555大四(D)873.04740.4381体育倾向性大一(A)1013.48550.29848.271**A>D*大二(B)873.56110.2177B>C*大三(C)923.41810.3035B>D*大四(D)873.36710.2623注:*表示在0.05水平上显著,**表示在0.01水平上显著,Post Hoc表示多重比较。

在体育态度维度上,差异不显著,说明各年级的大学生对体育都具有较积极的态度,这 与以往研究结果[26]一致。此外,在主观控制感维度上差异不显著,表明各年 级大学生对实施体育的难易程度也具有比较清晰和一致地认识。

4 结 论

1) 《体育倾向性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可以作为评定师范院校大学生体育 倾向性的工具;

2) 在情感体验和主观控制感维度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而在主观规范维度上 ,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在体育态度维度和体育倾向性上,性别差异不显著;

3) 不同专业学生的体育倾向性存在差异,理科大学生的体育倾向性上得分显著高于 文科大学生的体育倾向性得分;

4) 不同年级大学生的体育倾向性得分存在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1] 胡启良.华中地区大学生体质现状与体育教学改革的分析研究[J].福建体 育科技,2008,27(2):45-47.

[2] 孙彩丽.普通高校大学生亚健康现状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8(24):170-171.

[3] 魏凤英.青海地区汉、藏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对比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 ,19(2):93.

[4] 王爱祯,赵贵芳.军队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现状[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6 9-72.

[5] 范洪成,王瑞强,张丽.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运动干预的研究[J].北 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8):1111-1113.

[6] 孙璞,殷恒婵,林小群等.运动与非运动群体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特点的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30(3):336-338.

[7] 殷恒掸,周之华.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运动倾向性不同因果模型的探讨[J].北京师范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35( 4):555-559.

[8] 陈善平,李树茁.大学生体育锻炼情景下运动承诺理论模型的检验[J].北京体育大 学学报,2006,29(5):623-625.

[9] Wilson, Philip M,Rodgers,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itment and E xercise Behavior[J].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2004,5(4):405.

[10] Scanlan,Tara K, Russell,David G,et al.Project on Elite Athlete Commitment (PE AK): II. A Direct Test and Expansion of the Sport Commitment Model with Elite A m ateur Sportsmen[J].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2003,25(3):377-4 01.

[11] 侯杰泰,成子娟,钟财文.结构方程式拟合优概念及常用指数之比较[J].教育研究 学报,1996,11:73-81.

[12] 温忠麟、侯杰泰、马什赫伯特.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拟合指数与卡方准则[J].心理 学报,2004,36(2):186-194.

[13] 肖平,余良华,顿中明.影响体育教学改革成效的主要因素及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 学报,2005,29(5): 98-101.

[14] 黄向平,赖寒,朱军.高校扩招对公共体育教学的影响及对策[J].体育科技,2003,24 (3);52-55.

[15] 方葬晗,戚萍,朱杰.大学生课余时间利用情况调查报告[J].职业圈,2007(8):130-1 31.

[16] 李学武,张月华,彭艳飞.江西省大学生课余生活方式现状调查[J].科技信息,2009 (5):18-19.

[17] 彭业仁.家庭因素对大学新生体育活动倾向水平的影响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 2003,27(6):101-102.

[18] 初少玲.家庭体育氛围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影响的调查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硕 士学位论文,2007,6.

[19] 张凯,许萍,林立等.不同专业大学生体育活动倾向性调查[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 007,16(4): 363-365.

[20] 袁存柱,黄烨军,符史.对海南省大学生体育运动量和体育锻炼感觉的调查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3):430-432.

[21] 赵一平,马力.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 7):897-899.

[22] 付迎春,李娇丽,牛宏伟.大学生性别角色调查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8,23(2): 40-46.

[23] 蔡理.大学生业余体育锻炼行为的预测:基于心理控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 士学位论文,2007,5.

[24] 王洪.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6.

学科体育和体育教学的差别范文第5篇

[关键词]黑龙江 高校体育教师 职业认同 发展特征

教师的职业认同是指当前教师个体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①它是个体与教师职业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与教师个体因素密切相关。本文对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师职业认同影响因素和发展特点进行分析,以期全面了解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黑龙江省各高校体育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000人,女500人,共1500人。

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图书馆及网上信息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为本论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2)问卷调查法。本文采用自编体育教师职业认同量表,采取五级计分法,从“非常符合”到“非常不符合”分别为5、4、3、2、1分。本研究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1359份,有效问卷1230份,有效率90.51%。(3)数理统计法。采用R型因子分析,通过主成分法获得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因子,并按照各因子载荷高的变量所具有的特征,对各因子进行了命名, 以其体育教师职业所能带给他们的积极心理的条目,命名为职业情感因子;以其高校体育教师在他们的职业上的期望的条目,命名为职业意向因子;以其高校体育教师对他们是否符合自己职业的条目,命名为职业认知因子。

二、结果与分析

1.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的现状。在对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的现状研究中,本文通过平均数及标准差对他们的职业认同的各因子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师职业认同平均分为4.367,说明其职业认同处于较高水平。其次,根据各个因子的得分,平均值也都比较高,处于偏上的水平。因此,我们认为,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结构组成依次为职业情感、职业意向、职业认知。

2.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的性别差异。本文通过t检验对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的性别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见表2),男教师和女教师在职业认知、职业认同上没有差异,职业情感在男女教师之间有差异,并且女教师的职业情感比男教师的职业情感高,出现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是由于男教师的职业受益感往往高于女性教师,在价值观上也和女教师存在很大的区别,因此他们的职业情感存在差异;不同性别教师的职业意向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男教师职业意向高于女教师,这主要是因为男教师的职业倾向不稳定,造成职业归属感较低,所以职业意向男女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

3.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的学历特征分析。对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的学历差异的分析结果可知(见表3),专科、本科、研究生三种学历的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各因子均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在职业意向因子中,学历为研究生的教师的得分低于本、专科学历的教师,而且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主要是因为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在其职业倾向上有更多的选择权,此外他们对自己的职业或多或少都存在不满意的心理,因此研究生的职业认同要明显低于本专科的体育教师。

4.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的职称特征分析。对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各个维度在职称上的特征分析,本文以不同职称为自变量,以职业情感、职业认知、职业意向为因变量,对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师职业认同和各个维度分别进行方差分析(见表4)。通过分析可知,不同职称的体育教师其职业认同没有差异,职业情感在不同职称上具有显著差异,教授的职业情感高于其他三个职称教师。职业意向在不同职称上具有显著性差异,副教授的职业意向比其他职称教师高。

5.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师职业认同在不同级别学校的特征分析。根据统计分析可知(见表5),不同级别学校的体育教师职业认同、职业认知不具有显著差异。职业情感在不同级别学校存在显著性差异,普通本科高校的职业情感高于重点校;职业意向在不同级别学校上具有显著差异,重点高校的职业意向高于普通本科高校。

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在职业认同现状中,职业认知最高,其次是职业意向和职业情感;不同性别在职业认知、职业认同上没有差异,职业情感、职业意向在男女教师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不同学历的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各因子没有显著差异,但职业意向在不同学历教师中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职称的体育教师其职业认同没有差异,职业情感、职业意向具有显著性差异;不同级别学校的体育教师职业认同、职业认知不具有显著差异,职业情感、职业意向具有显著差异。

[注释]

①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师专业发展[DB\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3&CurRec=1&recid=&filename=2005095201.nh&db

name=CMFD2005&dbcode=CMFD&pr=&urlid=&yx=,2005-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