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运动训练学学科构建探索

运动训练学学科构建探索

1.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指向

运动训练学涉及的相关方面是一系列综合性的社会存在现象和领域,这个学科的事实存在,更多是从竞技体育的实践性和特有的对象来把握的。运动训练学的研究领域是竞技体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和环节,它的运行更多地被赋予技术和操作色彩:它是对一系列活动、过程,是对人、事、物、时间、负荷等的计划、安排和管理,故具有一定的技术、应用操作性、经验性。运动训练学与诸多的基础学科有着紧密联系,它们之间甚至没有明显的界限,但运动训练学又是这些学科的综合和超越。运动训练学研究是“与获得、形成、提高、保持竞技状态的目的紧密相关的操作性活动”。之所以说“紧密”和“操作性”,不仅表明运动训练学的特性,还表明达到这一“目的”的,除了运动训练学,还有诸多的基础和相关学科。一定的实践内容均可反映为一定的学科和理论(或研究)范畴。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自然科学方面(主要表现为生物科学)。运动训练学的切入和着眼点在操作层次的学科或研究有运动医学、营养学等的实用技术、方法、手段研究(包括选材、恢复、康复、损伤等)。这方面的基础学科有形态学,解剖、生理、生化、遗传学,生物力学(动力学、运动学等方面)等生物学科。其研究选材、生长发育,各生理、生化指标,以及相关技术的形成、提高、巩固等的微观机理方面。(2)社会科学方面。这方面的学科和理论(或研究)有政治、思想道德研究,社会学(社会因素和环境的影响),教育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激励理论等),心理学,以及操作化的技术、手段、方法系统的研究。其指向最佳竞技状态形成和获得的社会性因素。此外,我们特别提出运动训练学的“学科”这个概念,它是研究运动训练学目的指向的维系和支持、价值系统的学科。运动训练学虽不包括这方面内容,但提出这个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运动训练学在竞技体育研究中的地位。从竞技体育实践来看,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学科依次展开是:(1)竞技水平得以维系的保障和支持系统的研究。如人才学、社会学等。(2)竞技体育作为社会系统和社会存在的其他多方面的研究,如机制、体制、功能、作用、社会问题以及竞技体育存在价值、意义、方向、目的、人道关怀等。

2.运动训练学基本概念的使用

基本概念、定义与名词使用的规范、明确化,是一个学科发展程度与水平的重要尺度,运动训练学也概莫能外。理论是由概念的判断、推理所组成的,基本概念是整个运动训练学理论的逻辑起点。现阶段,不同时期,甚至同一时期的相关运动训练学教材、图书中,对运动训练学的许多基本概念、术语还缺乏共同的理解与表述,处于经常变换的阶段。一个学科的发展要经过初创、发展、成熟与老化等四个发展阶段,在学科的不同发展阶段,名词、术语、概念的规范化程度等有较大的差别。在学科初创和发展阶段,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都还处于探索与争鸣之中,因此,文献中新的语词较多,名词术语的变化较快,不够稳定。目前,国内运动训练学发展还没有脱离这些表征。运动训练学基本概念的确定与使用影响和制约到学科的发展,必须引起重视,应对运动训练学相关概念、术语进行区分、界定与规范,乃至进行包括与国际范围的沟通与接轨。

3.运动训练学学科地位与属性

一门学科往往包括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部分。竞技体育的繁荣,已让人们习惯以娱乐、表演、技艺、商业、政治的眼光来看待它,而忽视运动训练学的学科与学术地位;从科研角度,运动训练学又常被自然科学的实证性所要求、束缚,而被抹杀和否定其科学性。运动训练学在一种尴尬的境地中生存和发展。运动训练学的学科地位已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中作为二级学科确定下来。从学科的角度看,它既可以看作是科学的分支、学术的分类,也可看作是一门课程。运动训练学的学科定位与属性,即判定它的学科性质和它在科学体系(主要指体育科学体系)中的位置,目前有多种看法:(1)属于自然科学[2];(2)属于技术科学[3];(3)属于生物科学并扩展到社会科学[4];(4)属于应用体育学[5];(5)属于人文科学[6];(6)无明确地位[7]。以上不同认识,有的是由于划分角度不同,有的却是认识的模糊与不确切。另外,仅把运动训练学作为一门“新型的交叉学科”也是不够的。确立运动训练学的学科属性有利于把握它的主要特征,确立它与母体学科的关系,有利于其从母体学科获取养料,理清其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获得研究途径与启示,避免违背科学规律,走入歧途。我们认为,从不同的角度看,关于运动训练学的学科所属也不同。从上文分析,我们倾向于认为运动训练学是一门综合的操作、应用性学科。

4.运动训练学研究方法的运用

作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应该有较为成熟,系统的研究方法,但运动训练学在这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对选材、训练、比赛效益最佳化实施,很多方面可以借助与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方法,但是,国内这些方面并没有相应跟上,实践中主要还是以感性方法与经验总结、描述为主,目前对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的借鉴与吸收还比较欠缺。运动训练学研究方法建设也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对选材、训练、比赛效益最佳化实施而言,应对现有的经验成分验证,使具有主观和个体色彩的方法通过实验与科学论证,并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上升到科学理论的高度,逐渐改进以逻辑演绎!经验为主的研究、评价方法、提高其量化程度;对运动训练学相关人文社会学研究来说,主要是从母体学科汲取血液,逐渐提高研究方法运用的规范性和科学性。目前,运动训练学的社会学研究中较多地运用到量化方法与问卷法,在运用中也要注意其适用性的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对运动训练学研究实现量化处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研究和处理的问题必须能够数量化;第二必须具备所需的各种数据。实际上,目前运动训练学还不是任何研究都能做到数量化,如意识领域的一些东西,就不能确定数量化的标准。另外,对运动训练学相关方面价值、理性的把握,对在此过程涉及人的社会发展研究、学科建设基本理论的构建等很多方面,其隶属于哲学、伦理、美学、文化等研究的范畴,其中很多方面的研究目前和今后都不可能量化;同时,由于统计工作的局限性,有些即使能够数量化的研究也不一定能掌握其基本数据。在今后的发展中,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将会也应该呈现出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人文化”与“实证化”长期并存的趋势。通常采用问卷法研究运动训练学的许多问题,但问卷法有较大的主观性。问卷法适合用来反映被调查群体某个直观的观点或态度,但不适合用来提供带有较强思辩色彩问题的答案或具体的实证材料与数据。对于探寻较深奥的问题,必须树立“多数的认可并不等于研究的真实”的观点。

5.运动训练学科学研究及其相关建设方面

运动训练学科学学方面的研究旨在为科学研究的组织管理、科学规划和科学政策的制订提供系统的理论依据。运动训练学科及其实践的发展是与科研水平联系在一起的,运动训练学科研水平进步是运动训练学发展的直接反映,同时又是运动训练实践的重要动力,科研状况和能力的提高可以引导现代科学技术融合于训练学领域,在一系列的现代科学技术中寻求更多的切入点和合作点,给训练系统以更大的推动力。而科研工作的进行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又与科研机制、体制等的保障与支持有着密切的关系。运动训练领域的研究及学科发展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该领域学科属于技术学科的定位,使得人们注重它的实践操作性和追求直接效应,而忽视其科研状态等在内的学科自身建设。从科学学角度出发的研究以及相关的建设还处于较低水平。科研机制和体制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以下我们从两个微观方面着手考察。

5.1学科教学、研究机构与设置

著名科学计量家佩里茨指出:“就我所知,任何一门渴望得到学术界承认的新生学科,都必须或迟或早地建立起本学科的学术教学基地。没有教学,没有研究生,没有师生之间卓有成效的学术交流和切磋,任何新生学科都是注定要失败的。”[8]运动训练学在我国受到了较大的重视,教学、科研(包括学位建设)、学术都具有了一定的体制与机构。这为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2科研队伍建设

运动训练学学科的不发达还表现在人才培养方面较薄弱,学术气氛较淡薄,没能真正形成一支知识结构合理、能力水平较高的学科研究队伍,如研究人员研究方向的不稳定、研究年限(寿命)的短暂、参加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不够、研究的使命感不强等。田径、篮球、体操、武术等术科都可归于运动训练学科来建设;高校、各级运动队、科研部门也集中了一批运动训练学的实践与理论工作者。但该领域研究队伍的整体科研水平仍滞后于实践的需要,研究型人才主要出身于体育教育与训练系统,综合研究人才还十分短缺。运动训练学的实践与理论水平要想提高,应完善和改变人才机制,以吸引多学科(包括自然学科和人文社会学科)、高水平的人才到这个领域。学科发展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建立起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和科研体系。凡是有特定研究对象,符合学科判定标准,符合社会实践要求,对科学发展有意义的,都应作为一个学科去探索、研究和建设,逐步建立起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事实上,运动训练学正是作为一门正在发展和接受实践检验的学科而存在的,其学科建设的若干方面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争议性和矛盾、分歧性。如何构造、界定运动训练学学科的理论框架与层次,如何更好地培育科研环境、提高科研水平,更好地实现科研与实践之间的转换和沟通均是目前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科现状,发展的研究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要点(2001~2005)也把学科体系的研究、元体育学等的研究列入其中,运动训练学科正面临学科建设新的任务与契机。

作者:骆军保李义志单位: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