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学专业基础课程

化学专业基础课程

化学专业基础课程

化学专业基础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课程改革;药用基础化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045-02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它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论型、学科型人才,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单纯技能型人才。我国的高职院校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兴起,大部分没有摆脱“本科压缩型”和“中专放大型”的束缚,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制约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高职教育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采取一系列的课程改革。高职的课程改革是指通过改革,建立一种全新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不但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而且包括素质教育体系,使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三者有机地结合成一体。

一、高职教育课程现况

1.课程设置不适应对人才的要求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缺乏对社会需求、市场发展和技术发展的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我国的高职院校是通过“三改一补”发展起来的,大部分由中专学校升级或合并而来,专业计划中的课程缺乏自身特色。现行的课程有的是对中专课程简单修改后的挪用,有的是对本科课程的模仿和照搬。有的是把原来中专的课程简单地组合起来。在专业计划中,具备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的课程相对甚少,与社会对高级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脱节,难免出现用人单位招不到所需的技术型人才的现象。

2.教材的内容陈旧

教材是传播科学技术的载体,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工具。教材是否能及时更新,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选定教材以后,教师的备课的过程就是对教材的处理、加工和再创造。

3.教师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较差

教师的能力评价对其业务发展具有导向性。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考核局限在情况和学年总课时量的完成上。教师的练功比武大赛也大多选择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比赛、粉笔字比赛、普通话比赛、教案和课件比赛。能彰显高职教育特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实践教学的比赛受到忽视。

另外,高职院校只有一部分教师有过深人生产第一线的经历,大部分教师缺乏实践动手能力,教授的内容与实际生产情况和工作过程脱节,不能通过自己的学习、研究、调查、体验,将企业运用的最新技术、工艺、方法和工作过程引用到教学中来。

由于以上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影响了高职教育的质量。因此,进行高职教育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二、高职教育课程改革

本文以《药用基础化学》为例,谈谈对高职教育课程的改革。

《药用基础化学》是高职高专院校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根据药学专业人才总培养目标,本着“以就业为导向”,按“必需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的原则,在充分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我们修改和完善了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案,制定出了新的培养方案,实施职业基本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初步培养,突出不同职业岗位核心能力的强化培养,理论与实践融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通过对职业岗位能力的分析,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高职高专药学专业《药用基础化学》课程改革

1.学习与调研

通过对国家关于高职高专的教育文件、国家相关的药事管理法律法规的学习,形成对培养人才模式的新认识。同时,通过对医药管理的行政部门、各级基层医疗单位、药店、药房、同类高校和专业人士、毕业生和实习生的走访和调研,了解药师技能型人才需要具备的药学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从而确定《药用基础化学》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内容。

2.设计“教、学、做”一体化方案

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改革,首要的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课程内容主题、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社会对本课程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要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设计中应根据高职高专毕业生课程岗位目标、任务、知识和能力,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融“教、学、做”为一体,坚持理论与实践教学,将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作为课程的设计思路,在“教”中体现任务驱动,在“学”中体现项目导向,在“做”中体现工学结合。

3.开发“双堂双标”教学标准

课程教学方案的执行需要课程教学标准。如果说制定课程标准是为了规定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标准,明确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等,那么执行课程教学标准就是实施课程标准的手段。专业课程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方案,交融“课堂”与“药厂”、理论与实践,为实现课程目标就需要开发“双堂双纲”教学标准,包括在校教学和在企业教学标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标准。

根据收集的信息和对课程改革的设想,结合药学专业的新培养目标,重新制定《药用基础化学》课程目标,修订《药用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同时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确定课程新标准

4.进行《药用基础化学》内容的整合

(1)课程概况。《药学基础化学》共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四个板块,共14学时,其中理论课108学时,实验36学时,于第一学期开设。

(2)打破学科界限,对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传统类化学课程进行优化和重组、整合,突出学以致用的原则,强调专业特色和专业需求。

(3)根据教学改革突出实用性、针对性的原则,对本课程在药物分析技术专业职业岗位应具备化学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对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及物理化学内容包括需要对药物合成、生产反应所必需的化学基本知识;对药物作用原理所必需的物质结构知识;对药品检测所必需的化学滴定分析方法和技能;对中西药制剂所必需的表面现象和胶体溶液等知识。因此,课程具有较强的专业针对性,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基础,保障了学生毕业后面向医药行业,从事药品生产检测、经营管理一线岗位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5.加强实践教学,强调工学结合

融“教、学、做”为一体,实现课程改革方案,必须营造“校企合一”的教学环境。在校内,要按企业环境和专业课程岗位的操作流程,建设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力求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强调实训项目的应用性和操作的规范性,提高实训过程的岗位针对性和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在校外要按毕业生就业的企业类型和专业课程所涉及工作的内容成立实训基地。“校企合一”的教学环境包括“教学合作型”和“顶岗实习型”两种类型。

化学专业基础课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地质专业;基础化学;课程改革

化学课是地质类专业中重要的基础课,化学课程学习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地质专业课程的学习。我们根据地质类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特点--将来大都会从事地质方面的工作,如从事矿物资源查找、评价、开采等,那么学生在毕业时,就需要掌握利用化学方法、物理方法及地质遥感卫星技术等,借助对某地的构造、岩浆岩、地层、元素富集异常等方法及手段来分析,找出具有潜在工业价值的能源矿、非金属矿、金属矿等。所有这些都将会涉及到化学课程体系中的《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及《晶体化学》等知识。可知,地质类专业课程对化学知识的要求既有广大上的,也有深度上的,如何更好地把握好这两个度,值得每个化学工作者思索。

一、化学知识与地质类专业课程的关系

就地质类专业中的基础专业课---《普通地质学》来说,野外地质调查的任务是初步确定地质体的物质组成,然后对各种样品再进一步的实验验证,而当遇到地层古生物样品时,还要对其进行同位素年龄测定及化石鉴定等,当然,有时也会利用已知岩矿的各种参数及化学过程等来进行模拟实验。通过模拟实验可以合成出我们想要的物质,如金刚石、水晶及人工红宝石合成等,同时还有助于我们了解自然界的岩石、矿物及矿床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我们要做好这些,就需要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为前提,掌握一些化学分析仪器的使用,领悟一定的分析方法的技巧后,才能对岩石、矿物样品进行相关的岩石定量分析及岩矿鉴定开展工作。可见,化学知识对于地质类专业课程的学习是贯穿始终的,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二、地质类专业化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化学知识与地质专业知识有机衔接性较差

现在很多地质类院校所用的化学教材,大都强调其学科本身知识的系统性,讲的都是一些深奥的理论内容,却疏忽了化学知识对后续地质专业知识学习的联系。其实,在非化学专业中的化学课程教学当中,要同时兼顾本学科的知识的系统性和一定的深度与广度,又要结合地质类专业的特点,要做到让化学知识真正为地质专业课程服务,为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课堂教学手段缺乏多样性

在如今的化学教学课堂上,大多数教师仍是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和记笔记,其主要的教学工具是黑板,缺少对多媒体的应用。由于这种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使得课堂上师生的互动与交流不够,所以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3.化学课程教材缺乏特色

目前,大多数地质类院校所选用的化学教材的主要内容是基础化学和无机化学。其特点是知识量大、知识点分散,但却没能做到与地质类专业课程知识的关联性,没有在化学中突出地质专业方面的特色,可以说现在还没有一本完全符合地质类专业特点的综合化学教材。

4.学生对化学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不够

由于地质行业的艰苦性及行业特点,使大部分学生入学后往往只重视地质专业课的学习,对像化学这样的基础课程的学习不够积极,误认为化学课与地质专业课的学习的关系不大,可有可无。由于轻视心理的存在,学生对学习化学知识的学习不够用心。再加上化学课程本身的教学特点:课程安排过于紧凑,教学内容偏多且与后续学习的地质专业课程联系不紧密,最终导致了学生对化学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三、化学课程改革初步探究

1.加强化学知识与地质专业知识的有机衔接

化学课老师要了解所教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的特点,在紧扣学生所学地质专业的同时,注重化学知识于地质专业课的巧妙结合,同时化学老师不能仅仅认为会讲化学就够了,我们应充分了解地质行业或职业的需求,主动参与到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中去;同时注意与各专业课教师的沟通,通过他们了解专业课所需的化学知识,协调处理好基础化学课与地质类专业课相关的教学内容,力求做到化学基础课对地质专业课程服务的全面性与可持续性等。

2.化学课堂应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方法多样

在化学课堂中,要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要以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灵活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他们学会掌握获取新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有目的为地质类专业课程打好基础。课堂上可采用诸如:引导式、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互动交流式等教学方法,既要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并把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紧密结合,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化学课堂教学,将原先静止的教学内容动态化。同时,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丰富课堂内容,使原先一些呆板的理论内容变得既生动又形象,不但会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3.强化教材建设,建立地质类专业化学课程教学内容新体系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课程建设与改革。基础课程的改革也不例外,应按专业的类别开展研究,以任务、问题为中心,注重把相关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在一起,重新组合和建立课程教学内容新体系。

优化教学内容,适时更新和精选教材,及时更新符合本校实际的新教材,按照"实用、够用"的原则,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教材内容的部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删繁就简,进行整体优化,重新组合为《基础化学》教材,彰显出化学与地质知识方面的联系及应用。同时在讲授化学知识时,老师要结合本学科发展的最新成就,注重介绍化学知识在地质方面的最新应用成果,适时保障化学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及实用性。

4.实施互动教学,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在化学课堂上,要尽量使课堂气氛活跃,要让学生主动学习,在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结合学生们对在地质类或具体生活中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兴趣的特点,可以多联系实际,多从我们身边实际例子出发,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同时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先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来猜,积极动员每位学生参与讨论,总之通过互动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对地质类专业中基础化学课程改革的初步探究,一方面有助于找到一条适合当今地质专业院校中基础化学课程的开设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通过对地质类院校中课程体系改革探究,力图为当今培养人才模式改革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谢文伟,黄体兰,周仁元.普通地质学[M].地质出版社,2007(7).

[2]胡宪.高职院校地质类专业中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高教研究,2011(2):211-212.

[3]林金书.高职农林类专业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8(5):168-171.

[4]吴荣新.地球化学课程在高校地质工程专业中的教学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4):66-67.

[5]朱丽,贾向东,胡笳,包宏.工科类基础化学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z2):56-57.

化学专业基础课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基础化学 分层教学 流程

中图分类号:O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b)-0182-01

随着高职高专招生难度的加大和学校自身发展的需求,近年来,高职高专招生未能达到学校期望录取分数线的“计划外”学生人数有明显增多的趋势,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所面对的必然是一群参差不齐的学生。以该院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化工类专业近年来的招生情况为例,一个约40名学生组成的普通班级,其高中阶段选择理科的学生约占了其中的三分之二,而在这些理科生中高中阶段选择化学的大约只占了其中的一半,由这样学情的学生组成的一个班级,在大一一开始就统一进行化工类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学,可想任课教师教学的实际效果。如何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合格的面向企业、面向行业的化工类专业人才,就显得的尤为重要。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自主发展,充分优化学生的个性,是摆在每一个高职高专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

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模式在这一大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专业基础化学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它是教师根据不同学生学情和教学任务而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同时学生根据自身对中学阶段化学知识的掌握和化学能力的掌握结合自身的需求自主选择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并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的过程。教学双方有计划、有目的地不断提高层次要求,其特点是层次变动性和分层自主性。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们现在所面对的学生,使得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所要采用的教学模式应具有时代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不可能墨守成规的去照搬已有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教育的特殊性,就必需对原有的教育理论、教学模式加以反思、进行研究,分层教学模式的构建正是对新形势下教育新理念加以思考的而应运而生的。

1 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教学目标的确定

基础化学课程是根据化工类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规定而开设的重要基础课程,是培养从事化工生产、环境工程、生物工程、食品生产、分析检验等行业的人员所必备知识体系的重要学科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的化学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及基本实验技能,熟悉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和今后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为了达到这些目标,该课程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教学,又有一定的实验技能的训练。该课程是高职高专化工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为专业课程服务、生产服务。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常见物质性质与结构的关系;熟悉常见化合物的性质、常见有机化合物的制备原理及实验方法;理解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化学反应能量、化学反应方向等化学反应基本原理;熟悉物质的相平衡以及相平衡知识在化工生产、化工分离技术方面的应用;掌握化学实验基本常识和化学实验基本技能;了解物质检验技术和方法,建立产品分析质量意识。

根据这些教学目标,分层教学的班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基础化学分层教学,需要达到上述教学目标。

2 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目标的展示和学生的选择

经过入学前三周的入学教育、军训之后进行的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前期摸底考试,任课教师把确定的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目标进行下达,公示于众,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班、分层教学的自主选择,每个学生需将自主选择的教学目标和分层班级汇报给老师,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自主选择加以指导,防止学生在选择时自我降低要求和盲目扩大要求。当然,任课教师要允许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调整自己的选择标准,尤其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我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分班、分层教学再组织学生进行摸底考试,再次分班、分层实施教学。

3 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任课教师课前指导与学生预习

教师在每节课之后告诉学生下次课的教学任务,学生根据教学任务查阅资料,积极进行课程的预习。配合基础化学课程的题库和基础化学课本,学生积极进行预习。对于一些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对于预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任课教师要对他们进行必要的课前指导,以期克服后续学习的困惑。任课教师具体的指导,可以在基础化学课程的精品课程网站进行答疑指导,可以通过聊天工具进行指导等,不断扩大现代多媒体技术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方面的作用。

4 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课堂教学管理

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每堂课教学可以用60分钟的时间来完成该次课的教学目标,课堂上任课教师多媒体配合板书进行知识的讲解,对于实践环节,可以在理实一体化的实训中心进行上课。课堂的余下的时间可以进行课堂知识的拓展和对基础薄弱学生的辅导。对薄弱学生的辅导可以采用个别化指导的方法,有目的地对分层班级的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达到同一教学目标。同时,课堂上,任课教师可以多出些题目要求学生在黑板上进行结果的展示,不断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对知识的运用。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的知识点多、杂,学生往往不知道怎么应用知识,不知道学习的知识的实际应用,这些都要求任课教师多举例,扩大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5 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课后分层指导

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课后分层指导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的指导。采取多种方式和形式进行指导,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锻炼技能。

经过两年的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教学,该院实行分层教学的化工类专业,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比分层教学之前的教学效果要好,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更牢,对技能的掌握更扎实。

参考文献

化学专业基础课程范文第4篇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人们更加善于利用大自然赋予的资源和能源,但在利用自然的同时,也使自然发生了无法逆转的改变。废弃物品的增多与能源的过度利用使自然环境已经遭到了大规模的破坏,这对人类的未来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不少院校专门开设了环境科学专业,并设置系统的环境知识课程。环境基础化学课程就是环境科学专业众多课程当中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化学课程的存在使学生们懂得了更多处理环境污染的方法。然而,由于师资力量以及教学思想等各方面问题,该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革,否则学生无法从该课程当中真正获得专业相关的实践知识。因此,为了改变环境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现状,立足基础知识,适应专业需要,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做出一系列的改革。

 

一、环境科学释义

 

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的科学。在宏观上,环境科学要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要力图发现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协调的规律;在微观上,要研究环境中的物质在有机体内迁移、转化、蓄积的过程,以及其运动规律对生命的影响和作用机理,尤其是人类活动排放出来的污染物质。为了解决环境问题,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需要人们学习更多的化学知识,因此环境专业的学生需要开设化学类相关课程[1]。 《环境基础化学》是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首先要学习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二、现有环境科学专业课程模式的弊端

 

在环境专业类的院校当中,学生需要涉及的知识面很广,课程构架比较复杂[2]。 学生们不但要掌握化学基本知识、生物及生态学、环境可持续发展、工程制图、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评价、土壤学、大气学、海洋学等,还需要参与很多社会实践、实习活动。由于专业特点,环境科学专业的化学类课程比较少,通常包括《环境基础化学》、《环境化学》、《环境监测》以及《化工原理》等课程。 因为课时关系,现今状态下的环境基础化学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系统的不完整,致使教师们只能按照课时来选择其中比较重要的知识进行讲解,由于讲解内容比较随意,因此学生们学习环境基础化学时缺乏关联性,很多时候无法将已经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而且环境科学当中的化学课程无论是开课较多还是课程种类较少,都避免不了教学内容的重复,该种重复不仅不能使教学效率提高,反而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环境基础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注重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

 

要想改善现在的教学现状,需要充分认识到环境基础化学的重要性,尤其是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高等院校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但在真正开展课程时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反而忽略了实践知识的教授。因此教师要根据环境专业的特征,以及该专业日后的工作岗位类型来选择教学内容。因为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所学习的课程的大多数都与环境有关,因此在学习化学时,教师可以专门挑选跟环境有关的内容来加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3,4]。使学生们掌握的知识都能在日后工作当中用到,增加就业机会,成功地成为应用型人才。

 

(二)基础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理念

 

随着化学的不断发展,虽然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但也带来了环境问题,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理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环境科学专业来说,所有的教学工作应该围绕对环境知识的教授[5]。学校在改革课程教学方法时,要注重化学课程内容与环境方面的关联,教师所讲解的案例也尽量与环境知识有关。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环境专业的特征展开,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相关环境问题应该如何处理。

 

但是在基础化学教学的实践中,不能脱离教材随心所欲地进行环境教育,否则影响教学效果。例如在 “物质的聚集状态”一章涉及到溶液的内容时候,可增加有关水的环境污染问题,通过了解重大水污染事件,使学生加深学科认识。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并结合化学原理来引导学生思索相应的污染治理方案。在讲解“渗透压”以及“反渗透原理”时,可结合医学以及一些生理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并结合实际废水处理,以及海水淡化等案例,引导学生灵活地学以致用;另如在“沉淀溶液平衡及沉淀滴定”章节的学习时,可结合溶度积、同离子效应、沉淀平衡以及分步沉淀等规则,引导学生计算实际污染废水或矿山废水中有害金属离子或贵金属的最低含量,同时引导学生设计可行方案,净化废水, 回收提取金属,“变废为宝”,或“以废治废”,培养学生综合利用能源的观念。在教授基础化学知识的同时,兼顾学生认知水平、生活经验、教学实际等因素,对环境知识进行组织、加工,并以恰当的方式呈现, 从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环境教育,增强环保意识。总之,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加强环境知识的教育,能够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具备环境保护意识,并通过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能力。

 

(三)教学手段多元化

 

新型的教学模式要依托现代社会的网络教学形式,高校在对环境基础化学的教学改革时也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6]。如果教师只是大量介绍化学原理,会显得抽象枯燥无味,不但不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并弱化了环境教育的效果。为了帮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复杂的化学反应机理, 对物质结构产生直观的认识,并同时形成环境意识,在教学中必须要形象化、生动化。那么在进行课程教育时,要用多媒体手段,把图表、照片、录像资料等展现出来,以生动和真实的案例,向学生展示微妙的微观物质世界、化学反应过程,并直观地与环境现象和环境问题相连接。譬如展示电泳过程、吸附溶胶团的形成过程以及大气污染造成的雾霾、臭氧空洞的图片,酸雨造成破坏的视频资料,沙尘暴的图片等等。利用多媒体演示对环境有毒有害的生产工艺及其造成的危害,这样使学生感同身受,印象深刻。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上课件的趣味性,为学生们打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原本枯燥深奥的化学公式变得更加具体简单,且带有图文和动画,学生们的思维将伴随着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变得更加开放。借助多媒体,抽象的理论公式等将不再成为学生们学习化学知识的阻碍,并利于环境教育理念与环境基础化学知识的融合。

 

除了课堂教学外,在实际教学中,还要经常利用生产实习的机会,带学生去参观附近的生产车间,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某些零件电镀的生产流程,废水、废渣、废气的处理。通过学生自己亲眼所见所闻,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此外,教师要结合目前国内外形势和环境科学的热点问题,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定期给学生举办环境知识专题讲座,例如,世界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吸烟与健康、温室效应、酸雨的形成与危害等。不仅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环境教育。

 

(四)突出实践教学方式与参与性原则

 

在对环境基础化学改革的方案当中,应该注重突出实践教学,将实践性的教学模式贯彻到专业课程的学习当中,使理论与实践互补,形成教学内容和职业特色相结合的教学特色[7]。环境基础化学理论课与实验课相互补充,为学生开放化学实验室,通过实验教学和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鼓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疑惑提出问题,经过教师的指导,自己动手得出最终答案。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对现实中环境问题进行探究。教师可以根据专业特点以及环境污染问题,提炼出综合性实验题目,鼓励并引导学生设计出合理方案,利用实验室条件进行实际样品的分析测试、和资源的再回收利用等。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探究如何用最少的药品,获得最佳的效果,改善实验环境,减少化学废弃物污染。如果实验教材没有考虑到毒气体的污染、废液的污染情况,教师这时要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讨论,找出可能产生的危害,通过共同讨论,优化实验步骤,减少实验药品的用量,最后再根据实验改进方案重新进行实验。学生经过这样多次的体验就会逐渐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和技能。这种教学方法的改变,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当学生就业以后,在工厂或者公司里就可以凭借着已经掌握的实验技能和知识解决解决环境问题以及其他相关工作问题。

 

(五)实行综合考核形式

 

一般情况下的教学考核通常都只注重对学生课程知识考核,经常会在期末的时间段里出一套关于专业知识的试卷,仅凭着学生对试卷的作答来考核和评定学生的能力。该种考核方法比较片面,不能使学校和教师完全了解学生的掌握知识的程度,也不能代表学生的实际能力[5]。在工作岗位当中,需要学生拥有良好的实践能力和对待工作的责任心。实践能力不是凭借试卷就能考核出来的,因此学校应该改变考核形式,使考核变得更加多样化。新型的环境化学基础考核可以包含卷面成绩、日常表现成绩以及综合实验设计及分析成绩。卷面成绩所考核的自然是关于环境基础化学方面的理论知识,而日常表现成绩就能评定出学生的责任心以及个人素质问题。综合性设计实验成绩代表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总结能力。该种考核形式能够综合且全面的掌握到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能充分体现改革后环境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四、结论

 

在环境科学专业的《环境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中,注意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基础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理念,教学手段多元化,突出实践教学方式与参与性原则,并实施综合考核形式,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自身实践技能的突破,提高学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等院校也需要对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形成一定的管理体系,确保新的教学方式行之有效地开展,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职业实践机会,实现环境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化学专业基础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模块化;教学模式

        1  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分别进行,理论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实习教师更关心实际操作训练,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严重脱节,存在着理论学习比较抽象,不利于与生产实习相结合的现象。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学习内容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学习造成困难,必然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2  模块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传统的学科型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新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则是以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突出“做”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突出知识-技能-态度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为中心。

        在教学过程中模块式教学模式始终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师生的角色发生了重大转变,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学习者、自主构建者,积极行动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传授者和控制者,而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引导者和推动者。它强调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能动性,激发他们迫切的学习愿望,高昂的学习热情,认真的学习态度。通过主动完成工作任务的学习行动,让学生在真实或方阵的职业环境中,依靠自己的努力达到学习的目标,将专业理论知识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重构,逐步形成职业能力。它也重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估等教学要素进行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完成各种工作任务,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学生掌握了知识,具备了职业能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模块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更加强调知识的实践性,充分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突出实践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注重通过实践来构建知识。

        3  课程设计的技术路线

        3.1 职业分析  确定构成建筑工程行业的各种工作岗位,按复杂程度说明行业范围内的具体工作——去建筑企业进行咨询。

        3.2 工作分析  说明从事建筑工程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与相关的专项能力,并将每一综合能力内的专项能力排出顺序——挑选从事土建工作的优秀人员进行。

        3.3 专项能力分析  描述每一专项能力所要求最终达到的水平,即能力标准。写出实现的要求、步骤、工具、知识、技能、态度和安全措施,并对每一专项能力所需知识、技能和态度排出顺序——可由所涉及的土建岗位的优秀工作人员进行。 

        3.4 教学分析  在专项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划分教学单元或模块(一组专项能力),将每一模块内的知识、技能、工作态度按顺序排列,将每个模块排出顺序并认定核心课程,写出课程大纲——可由教学专家与专业教师进行。

  3.5 教学设计与开发  设计每个教学模块的教学目标、内容体系、内容组织、基本环境、开发模块课程课件和学习指南。以工作过程中典型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其目的在于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提高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

        3.6 教学实施  包括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在模块化课程教学中教师是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和组织者,负责按各个工作任务提供学习资源,编制模块化课程的学习指南,为学生提供学习动力,给学生注入“做”的信心,在所要求的工作习惯、态度、能力上起示范作用,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边做边学,按学习指南的要求完成学习后先按考核标准进行自我评价或相互评价,认为达到要求后再由教师、现场专家考核评定。

        4  建筑工程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目标

        4.1 实现课程内容综合化  模块化课程打破原有的学科型课程结构,具有相对独立和便于灵活组装等特点,在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前提下,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将相关知识、技能、态度等内容进行科学整合,形成综合化课程。

        4.2 实现课程教学真实化  模块化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开发的,必须在真实(或仿真)的工作场景及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环境中开展教学活动,只有实现课程教学真实化,才能培养学生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4.3 实现课程评价企业化  每个一级模块课程教学结束时,学生都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综合性的工作任务,其评价是生产一线的技术专家与教师共同完成的,这就有效缩小了课程教学与生产现状及职业要求之间的距离,提高了毕业生岗位适应性与就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