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学遗传学技术

化学遗传学技术范文精选

化学遗传学技术

化学遗传学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艺术设计;教学

一、高校艺术设计课堂教学分析

(一)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性

艺术设计的最终目的,是用艺术的形式美感影响和改变日常生活,因而艺术设计具有很强的应用型和目的性。艺术设计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涉及到建筑、环境、平面、装饰、多媒体等诸多方面,全面而细微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艺术设计教育是专为满足社会大众这一需求而设置的学科,艺术设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备良好科学文化素养、敏锐审美视野和综合实践创造能力的专业设计人才,以协调社会进步与艺术设计发展之间的矛盾。可以说,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成果,直接影响到了当今社会人们对于生活美的认知和感受,因而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起步较晚,模仿痕迹重

由于艺术设计在我国萌芽较晚,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来,因此,艺术设计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期也很短。艺术设计教育最初在我国名为“工艺美术”,直到1998年才正式更名为“艺术设计”,2011年,艺术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门类。而西方社会的艺术设计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科技的变革导致了早期设计萌芽的产生,在其后的半个多世纪中,设计思潮迅速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并逐渐成熟壮大。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从脱胎开始,就一直受着西方社会的影响,近现代受日本和韩国设计的影响尤其之大。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也同样承袭西方模式,包豪斯建立起来的教育模式在现代教育中依然留有很重的痕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创作作品表现出来更多的是西方设计理念,无论是作品的形式还是内涵,都留有浓重的外来设计印记。

2.基础薄弱,人文素养不高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属于艺术类专业,高考时对文化分要求较低,导致大部分学生文化基础薄弱,人文素养不高。艺术类学生由于求学原因,过早地步入社会独立生活,因而思想更为活跃,行为更为自由,缺乏约束性。这样就导致其在形成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早期,没有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引导,容易放任自流。尤其是在当今的社会,区域经济文化高度融合,他们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西方文化入侵与碰撞,更多表现出来的是追随与盲从,而缺少自我的判断和选择。由于我国历史原因,传统文化出现过较大的断层期,很多优秀传统美德、民族艺术、悠久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发展,这也成为当代艺术类大学生人文素养不高的一大原因。

3.固有模式,思维态势单一

目前,我国艺术设计专业主要开设于各大专门性美术学院或者综合类大学的美术系中,教育方式还是无差别式教育。专业基础课仍是以“素描”“色彩”“三大构成”为主的固有模式,过分注重技能训练,而忽视了传统文化教育,很难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办学模式。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导致学生缺乏创新力和想象力,培养出来的是大量的“高级技工”,而非优秀设计师。简言之,设计没有了民族土壤的滋养,缺乏本国特色,就只能一味模仿国外,失去自我灵魂,也同样失去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而据相关调查显示,艺术类大学生们获得和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主要通过书籍阅读和现代媒体传播,而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的比例不足10%,由此反映出艺术设计课程设置中传统文化的严重缺失。这种缺失不仅影响着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延续,也影响着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和专业发展前景。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艺术设计课堂中的时代价值

(一)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我国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造形成的,是我国政治、文化、经济、艺术等各方面在历史长河中的沉淀和反映。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包括意识形态,之后包含艺术形式,进而是民间习俗传统等。传统文化发展至今,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各种原因,许多优秀文化已经或面临失传,许多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也越来越低。使传统文化观念与艺术设计教育课堂对接,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和传统审美的接受,也能够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找到新的出路。

(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设计从来都不是单一文化的体现,因而要求设计从业者应该是一名复合型人才,兼具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现代艺术设计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社会文化发展程度,设计本身应该反映本国人民需求,符合本土文化特色,因此,艺术设计教育者应该具有历史使命感,以培养能够立足本土、为本土服务的设计人才为己任。传统文化观的核心是“和”,在当今社会中,可引申为“和谐”“融合”,这一核心观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相承接,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高校艺术人才教育也有着重要意义。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设计课堂中的渗入,可以创建和谐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帮助其在思想尚不成熟阶段形成社会道德观,使其具有民族认同感,这对今后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方向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探索和发展中国设计之路

目前,我国设计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创意缺乏、盲目模仿、作品苍白。设计如其他任何艺术形式一样,都应该是有传承、有方向的。一个没有传承的设计,是没有灵魂的,只能模仿甚至抄袭。中国设计发展虽然晚,但是,中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为中国设计发展提供了天然的优质环境。例如,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俗艺术,形式丰富,表现多样。每个地方的民俗艺术都深具当地地域特色,有着与众不同的审美意趣,这与当代设计者苦苦探寻的设计独立性不谋而合。设计应该是立足当代、服务本地市场的,需要具有与历史、与民族、与地方相符的艺术特色。作为设计教育者,要懂得如何利用资源,如何有效对学生进行引导,将传统文化这一优势充分发挥到设计教育以及设计本身中来,探索和发展属于中国自身特色的设计之路。

三、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的方法与途径

(一)调整培养方案,增设相关课程

艺术设计教育同其他学科一样,是以培养方案为课程设置基础的,构建合理而科学的课程结构是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关键。艺术设计的课程一般包括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实践课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对学生未来艺术设计专业发展都有着不同的作用。文化课是通识教育,也是一切专业课程的导入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将不同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为学生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专业基础课,学习的是艺术设计学科共同的基础性课程,培养从事设计专业学习必备的能力,也是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是需要每个学生必须学习的。专业实践课则是在基础课的层面上,提升学生专门性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寻找实现创意的表现方法。[3]加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课堂内的融入,应该从艺术设计教育课程的各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在文化课中进行思想渗透。对已有的中国美术史和民间艺术鉴赏类文化课,可以提高其教学比重,重点传达传统人文精神,打造精品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传统审美观和民族认同感,为后期设计打下精神基础。另外,在通识教育阶段,可以增设传统文化类的选修课程,如《传统礼仪》《传统诗词》《传统戏剧》等内容,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帮助他们树立民族自信;其次,在专业课中完善课程体系。大部分学校的设计类专业课程,都沿袭了包豪斯的教育体系,偏重技法和表现训练,而忽视了人文培养。因而在现有专业课基础上,加入中国传统艺术课程。比如,在专业基础课中,可以增设传统图案设计课,以民间传统文化为入手点,分析传统图案的吉祥寓意以及民间审美特点,进而引申到传统图案的构图形式、色彩表现等技法层面,一步步地引导学生理解、认知以及接受传统艺术。此外,在专业实践课中,更是可以通过课堂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习中国传统艺术。比如,可以设立传统剪纸课程,课程可以分为讲授与实践两部分,讲授部分可以聘请民间手工艺人作为外聘教师,讲授剪纸艺术的起源、传承以及当今发展;实践部分可以作为艺术设计外出考察课程实现,带领学生们探访民间剪纸艺术胜地,探寻艺术之源,感受民间艺术魅力。总之,在课程设置上,应该体现出技术层面追求世界性和前沿性,精神层面注重人文性和民族性,最终能够培养出具有文化底蕴和创新能力的设计者。

(二)加强教师培训,转变教学理念

高校教师是高校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引导、推动的作用。高校设计专业教师的职责不仅仅在于“教”,更重要的是对于学生设计思维与方法的培养,因而,教师自身就应该具备过硬的知识结构和人文素养。设计教师在教学中要牢牢把握住一个问题,是要培养一个技工,还是一个创新者。首先,教师应该注重个人人文素养,可以通过进修和参与社会实践的方法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技术与内涵相统一,有效传达传统文化的设计理念。其次,学校要加强和重视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提高和学习机会,可通过聘请知名专家来校讲座和组织教师外出进修、交流等方式实现。作为教师,应该把学习到的传统文化知识消化吸收,再进行转化,在教学中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设计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设计思维,能够将传统元素运用到设计实践活动中去。学校还应该建立合理而有效的教学评估体系,用以测评、管理和引导教师教学行为。评估不应该只以上了多少课时的“量”为标准,更应该侧重于教学效果。建立与传统文化课程相符的教学评估体系,应以学生素质测评、作品评价以及社会实践反响为基础,综合而有效地进行评估。评估的目的也绝不是简单的评分,而是通过这种评估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改进。

(三)了解学生需求,营造文化氛围

加强学生与传统文化、传统艺术之间的接触,组织学生进行民间艺术考察与学习。以沧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为例,每年都组织学生进行外出考察。考察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多接触民间艺术,陶冶艺术情操,培养传统审美眼光。考察活动安排学生深入民俗艺术繁盛的陕北民间,参观当地民俗博物馆、美术馆、历史文化馆等,领略当地民情民风,并从中感悟传统文化魅力,提炼民间艺术元素,以用于日后的设计创作中。提倡学生组成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社团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宣传活动,以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和认识的热情,促进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社团可以定期组织传统文化和艺术讲座,也可以组织文化知识竞赛,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发挥专业特长,鼓励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类艺术创作,形成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学校可以组织设计专业学生开展一系列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设计活动,运用手绘、印刷、雕塑、剪纸等多种形式进行表现,作品可在展厅、楼道或教室展出。一些适合悬挂的作品,也可以挂在墙面,形成一系列文化长廊,使传统文化与艺术之美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校师生。另外,可以在一些传统节日如端午、中秋、春节等前夕,举办相关主题活动,让大家了解传统节日的来源、民间习俗、神话传说、传统礼仪等等。作为学校,也应该完善学习设施,形成具有广泛教育功能的特色学习环境,如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图书馆,以供学生借阅及学习,这对校园文化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总而言之,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发展中,有着不可忽略的价值与意义,因而高校设计教育者应将传统文化作为重要内容,真正融入到教育的骨血之中。虽然设计教育在我国尚处于稚嫩发展阶段,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们国家对传统文化高度重视,多次在讲话中提到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鼓励高校教师和学生注重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这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春天。高校设计教育者,应该具有历史责任感,努力培养出扎根民族文化、立足中华本土又包容世界文化的设计者,从而逐步改写中国艺术设计的历史。

参考文献:

[1]钱穆.中国文化精神[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

[2]利江.对艺术院校设计专业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思考[J].大家,2011,(10):145.

化学遗传学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插画设计;传统工艺美术;融合教学

随着新型绘画材料和绘画方式的不断涌现以及艺术商品化趋势的不断加快,插画设计艺术逐渐进入商业化时代。插画设计的概念与以往相比有了较大的改变,如今,依托技术、材料、媒介的不断进步,插画设计艺术的发展有了更多的可能。高校是新技术、新媒介融合的主要阵地,插画设计课程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面临一系列问题。传统工艺美术与插画设计课程的融合教学是解决插画设计课程发展中问题的方法之一,文章尝试作出以下分析。

一、高校插画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意义上,插画主要被运用于书籍、报纸等各类纸质出版物。随着数字时代的不断发展,插画设计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插画设计处于传统架上绘画与平面设计的中间地带,既有传统架上绘画中创作者对于情绪的展现,又包含平面设计技法,具有设计性和美学性。随着插画设计与不同媒介、技术的融合,动态插画、综合材料插画等新型插画逐渐成为插画设计领域的重要部分。我国插画设计课程起步较晚,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1.教学过程中重技术、轻创意

插画设计是绘画与设计融合的产物,插画设计作品的成功较少归功于创作者对于软件技术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把大部分精力用于熟悉软件操作,这无疑是本末倒置。插画设计实为平面设计的分支,主要作用是表达设计思维,电脑软件仅仅是表达思想创意的工具。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对于学生创意思维的训练,追求艺术和技术的融合与升华,同时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专业技能,让学生的插画作品兼具艺术美感与绘画技术[1]。

2.教材建设不充分、不完备

插画设计课程教学存在教材建设不完备、不充分的问题。一方面,一些高校选取国外插画教学内容开展课堂教学,但未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良,因国内外文化、历史、社会方面存在差异,教学出现了内容单一、脱离学生实际水平的情况,学生难以理解课程内容,从而缺乏信心,疲于创作。另一方面,插画设计具有更新快、风格多样、技术多变的特点,一些高校使用的教材和教学方法比较陈旧,学生难以将所学内容与当今社会的现实相结合。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课程,同时紧随时展,做到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3.学生难以发现并形成独特的插画风格

插画设计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需要学生在掌握基础技法和设计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大量实践。在信息时代,插画风格变化多、传播快,但良莠不齐。部分学生缺乏创意思维和文化积淀,在教学中往往会出现照抄流行插画风格、缺少对于主题的思考、一味拼贴组合元素的问题,存在重实践而轻理论的局限,难以形成独特的插画风格。在课程教学中,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同样重要,教师应带领学生大量浏览国内外插画作品,使学生建立正确的美学观,在寻找创作灵感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深刻认识到插画创作是思想和技法的综合表达。同时,教师应带领学生细致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做到慕古与创新,形成独特的插画风格。

二、传统工艺美术与插画设计课程教学的联系

1.传统工艺美术是插画设计课程教学理念的来源

插画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深入理解插画设计的原理,并能将其运用于实践。目前,一些高校的插画设计实践教学选取的题材较为老旧。实践作业题目陈旧,但在书籍和网络中有丰富的资料可查询,容易导致学生生硬拼凑查找到的资料与元素,导致作品生硬、缺乏内涵,难以发挥实践训练的应有作用。此外,网络资料和市面流行风格良莠不齐,影响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传统工艺美术作为我国传统审美体系的具体呈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学生可以借鉴传统工艺美术元素,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做到扬长避短、汲取精华,传承优秀的文化[2]。传统工艺美术是我国的文化宝库,教师应带领学生研究和理解传统工艺美术中的造型、构色、材料、表现技法等内容,为插画创作提供素材和设计思路,帮助学生增加文化积淀、提升审美,增强插画设计作品中的文化属性。因此,制定一套能够传承传统工艺美术的教学理念,对于插画设计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传统图形、传统装饰技巧可通过独具特色的造型意象,提升现代设计的文化内涵和意蕴[3]。教师应将传统工艺美术作为插画设计课程教学的理念来源,带领学生更深入地探讨和研究传统工艺美术的文化性、审美性、实用性,做到了解其内核,再提取能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部分进行再加工、再创作,将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插画设计有机结合,以达到增强学生作品原创性和文化性的目的。

2.插画设计课程教学是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方式

传统工艺美术因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而被烙上鲜明的时代印记,其与当代的社会审美和人文精神追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其发展和传承也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与局限性。如今,随着我国各方面的不断发展,艺术的形式也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对于传统工艺美术发展的影响尤为深远。基于以上情况,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和创新成为重要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现代艺术形式的源头和母体是传统工艺美术,传统工艺美术蕴含着人们的情感,在具有较强的手工技艺表现力的同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造型能力和审美能力作为现代艺术教育的两个基本要素,皆能在传统工艺美术学习中得到培养。将博大精深的传统工艺美术融入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意义如下:一是有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艺术审美意识和人文精神的觉醒,动手能力和感悟能力的增强;二是有利于进行各类艺术形式的融合探索,创新实践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三是使传统工艺美术、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有机结合,有利于传统工艺美术更好地传承与发扬。以插画设计课程为例,传统工艺美术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拓展设计思路,创新设计的造型、色彩等。如,扬州剪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其提炼和归纳整体构图线条,并多运用正负形的手法,风格灵秀柔美、精致典雅。学生在学习扬州剪纸的过程中,能充分学习把握线条概括和提炼形,并能掌握正负形的相关知识。欣赏灵动的剪纸作品能帮助学生提高文化素养,形成艺术审美意识,也能使更多的学生感受到传统工艺美术的魅力,激发学习传统工艺美术的兴趣,增强其设计作品的文化属性和情感内涵。同时,学生设计的插画作品是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有机融合,也可以说是对传统文化的二次创新,具有形式多样、生动有趣、传播广泛的特点。这种融合是传统文化与新媒介、新设计形式的融合,也是传统工艺美术有效的发展方式。

三、传统工艺美术与插画设计课程融合的教学途径

1.开设与插画设计相关的配套课程

一些高校的课程结构不规范、不完善,理论教学时间和学生实践时间不足。缺少配套课程和相关实践机会是导致插画设计课程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高校开设配套鉴赏课程,如工艺美术史、民间工艺美术鉴赏等,可以激发学生对于传统工艺美术的兴趣。配套课程可从传统祥瑞文化、生肖文化等方面选择教学内容,使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更感兴趣,同时在对传统文化、优秀作品的鉴赏中提升审美能力,增加文化积淀,积累灵感,更好地将传统文化运用于插画设计。高校开设配套工艺美术课程,如泥塑、陶瓷等,可以让学生在对传统工艺美术的学习和实践中提升综合能力。插画设计课程的后续实践也需要同步跟进。包装设计、广告媒体设计等设计都需要运用插画绘制能力。在课程的配套实践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具体项目实践,在实践中融会贯通,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使用田野调查法和文献查找法搜集传统工艺美术相关素材

传统工艺美术是现代插画设计的素材库和灵感库。在设计作品中合理运用传统工艺美术中的元素,需要教师带领学生深入考察和调研传统工艺美术。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传统工艺美术的历史渊源、现状、传承情况、主要特征等内容,再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选取感兴趣的传统工艺美术,利用网络、书籍等开展学习和研究,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在课堂上讨论,从工艺、材料运用、造型、色彩等方面分析搜集到的相关资料。田野调查应根据教学内容、所在地区等条件,选择具有独特地方艺术的村镇。在考察前期,学生应在教师的辅助下做好准备工作,如,确定调查目标和详细计划,初步了解地区民俗民风和调查的传统工艺美术的历史、发展情况等,在调查过程中做到有计划、有重点。学生可使用写生、摄影等记录形式,为后期素材整理和应用打好基础。以湖北地区为例,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多民族聚居,工艺美术形式丰富多样。织锦是土家族艺术的精粹,学生深入当地,可从织锦的造型语言、题材、装饰色彩、民族特色、文化内涵等方面展开调查,深入了解织锦的制作工艺和制作过程。在调查后期,将搜集的素材分类并整理,在此过程中加深理解,触发灵感,为后期的创作构思做好准备。整个调查过程同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于传统工艺美术的兴趣。

3.结合实际应用和文化创新设题

插画设计的教学训练形式多样,其中,通过项目和竞赛的方式开展训练效果显著。在当今社会,现代设计和传统文化的结合已成为趋势。一方面,结合创意设计项目开展教学训练可增强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和在真实项目中的执行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可搜集、筛选各种竞赛,将竞赛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和前期田野调查搜集到的素材运用于参赛作品设计,将现代设计手法和传统文化相结合,创作出兼具文化性、传承性和创新性的优秀作品。如今,高校插画设计课程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开展传统工艺美术与插画设计课程的融合教学是弥补其不足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教学中,传统工艺美术作为插画设计课程理念的来源,能基于鉴赏、田野调查等多种方式,从一定程度上解决插画设计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插画设计也是传统工艺美术的有效发展方式之一,二者协同发展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1]宋美音,孙德波.高校插画课程教与学的创新[J].美术教育研究,2020(9):108-110.

化学遗传学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生物专业;遗传学;高效教学方法

遗传学是高等农业院校生物类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育种及相关课程的理论基础。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遗传学的基本原理,掌握对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进行遗传分析的一般方法,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术,为进一步学习遗传学分支学科及相关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随着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遗传学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具有知识面广、内容繁杂和原理晦涩难懂等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难度较大。因此,在遗传学教学过程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积极改进遗传学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遗传学的积极性。这对获得理想的遗传学教学效果,有效提高遗传学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1结合专业特点,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遗传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基因工程、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和生物化学等领域的知识,内容广泛、知识点多、综合性强。遗传学课程中的部分内容在前期的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等专业基础课中均有涉及。比如,遗传学课程第三章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第八章基因的表达与调控中原核生物基因的表达与调控乳糖操纵元模型,在前期的生物化学课程中都已经涉及。如果在遗传学教学过程中再花大量时间重复讲授这些内容,学生会觉得课程缺乏新意从而影响学习兴趣。对于这部分内容的讲授,若通过对学生提问进行回答的形式,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着重讲解学生掌握较差的重点和难点,提高遗传学教学效率。

2增设讨论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教师讲,学生听”是十分传统且普遍的教学模式,形成了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习惯于这种教学模式。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造成学生“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上课不认真,考前抱佛脚”的现象,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1]。近些年,许多高校教师开始尝试提高学生主动性的讨论式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对一些重点和难点内容在课堂上提出相关问题并进行讨论。例如:在讲解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可以提问动物有丝分裂和植物有丝分裂的区别;在讲解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可以提问细胞的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具体过程和区别;在连锁遗传的讲解过程中,提问并讨论遗传学三大定律(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连锁定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母性影响的讲解过程中,提问并讨论母性影响与细胞核遗传及细胞质遗传的区别。通过灵活提问并进行讨论,一方面可以激发不同层面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角度理解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学生上课走神,把学生的注意力重新拉回课堂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拓展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遗传学知识信息量大、内容抽象、层次复杂,导致一些学生无从下手。案例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需要,理论联系实际,选择富有趣味性和代表性的典型案例作为教学资料,进行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探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对知识概念和科学原理的消化吸收[2]。在讲述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时,可以引入人类染色体遗传方面的内容,从一些特殊人群的表型出发,揭示人类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异对人体的影响。人类共有46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结构变异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如人类第5号染色体短臂部分缺失会引起猫叫综合征。同样,人类染色体数目变异也会对人体产生影响,如有的男性多了1条X染色体,性染色体变成XXY,乳房会偏大,而有的女性少了1条X染色体,性染色体变成X,反而乳房变得很小。更特别的是,有的男性会多出1条Y染色体,性染色体变成XYY,这些人的男性气质会变得特别强烈[3]。通过这些案例的叙述和分析,能够加深学生对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效应的深刻理解。

4跟踪学科发展前沿,补充领域热点

随着遗传学学科迅猛发展,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新成果和新技术层出不穷。通常最新的科研成果是课程基础知识的延伸和应用,在遗传学课程讲授过程中,如果能够及时关注该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研究热点,并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课程知识点紧密结合,向学生展示遗传学课程的广泛应用,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遗传学的兴趣,还能够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如在讲授基因工程和基因组学这一章时,可以引入CRISPR/Cas9基因编辑器原理及其应用,CRISPR/Cas9工作原理是crRNA通过碱基配对与tracrRNA融合成一条嵌合的RNA链,这条嵌合的RNA链可以引导核酸酶Cas9蛋白切割目标DNA[4]。闫丽[5]利用CRISPR/Cas9技术将大豆基因WRI11a进行沉默,创制了基因GmWRI1a突变体,发现转基因突变体植株中糖酵解和脂肪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量下降,揭示WRI11a基因在大豆中可以增加油分含量。这些内容的讲授,可以将新旧知识融为一体,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减少学生在课堂上的困惑与挫折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5加强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遗传学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一门重点学科,生物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遗传学实验也是该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实验教学,让学生进入实验室做生物实验,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对遗传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独立操作能力,还能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能够合理衔接。在实验教学中,实验内容的安排设置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适当地开设一些能够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性、综合性和验证性实验,把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实验操作紧密联系起来,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遗传学实验课学习的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理解掌握理论知识的能力[6]。在基础性实验部分,安排的实验为细胞减数分裂的观察。通过对玉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制片的观察和分析,可以了解减数分裂的全部过程和减数分裂各个时期染色体的变化,加深理解课堂理论知识,为进一步学习遗传学的基本规律奠定坚实的细胞学基础。在综合性实验部分,安排的实验为大肠杆菌营养缺陷型突变的诱导与突变株筛选,要求学生深入了解应用物理、化学因素对细菌进行诱变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如何对诱变产生的营养缺陷型菌株进行筛选与鉴定。同时,此实验各个环节紧密相连,前面实验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后面的实验结果。因此,在整个实验过程,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认真、耐心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在验证性实验部分,将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综合科研能力作为目标,安排的实验为植物染色体制片、分带与核型分析。在染色体制片实验中,分别选择了8:00—10:00,10:00—12:00,12:00—14:00,14:00—16:00,16:00—18:00时间段取黑麦根尖,进行染色体制片和观察。通过自己的实际观察找到最适合的取材时间。采用这种探索性的实验设计,既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实验和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又可以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6建立复合型考核体系,综合考察学习效果

成绩是学习的指挥棒,一定的评价考核机制是引导学生继续学习、检查教学效果和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7]。我国传统的考核方式是期末闭卷考试。针对遗传学这门课程,应采用复合型考核模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综合考察学习效果。考核内容包括对遗传学课程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表现以及实验操作情况等方面。根据这个标准,采用期末考试成绩,期中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学生的最终学习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占70%,期中考试成绩以及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占30%。平时成绩包括学生的出勤,课堂回答问题讨论和课后作业等。教师应该对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并能够认真回答问题,课后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给予加分;对上课无故迟到缺勤走神,课堂提问问题应付回答,课后作业完成敷衍了事的学生给予扣分,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验成绩包括实验操作以及实验报告,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作为考核指标,严格考核,以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这种复合型考核模式综合学生多方面表现,能较为客观地反映学生对遗传学课程的掌握情况。

7结语

化学遗传学技术范文第4篇

本课程是在Blackboard在线教学管理系统平台上建设的。Blackboard是成熟的平台,具有很强的集成性,将文字、符号、图片、影像、动画等多种教学技术集于一身,同时又具备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和教学过程的交互性,适合个别化学习,我校依托校园网在该平台上开设了医学遗传学教学网站,其内容包括:课程介绍、教学文件、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网络资源、在线自测、讨论答疑等,学生可自主选择要学习的内容,还可以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形成了教学信息丰富和数字化学习环境。

2网络课程教学内容

根据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在2007年我们制定了新的医学遗传学教学大纲,以李璞主编的《医学遗传学》作为课件开发的蓝本,遵循由面到点、逐步细化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在线课程覆盖了医学遗传学整门课程,点击各章节导航,就会出现本章所有章节标题,所有章节均以超级链接的形式,直接点击打开。包括教学课件,大量教学图表、教学动画,还用流媒体形式将教学实录呈现在网络。通过这些动画、图片、教学实录等,生动地展现教学内容,将那些难懂的知识浅显地表达出来。尤其是由于课堂的学时有限,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教学病例及图片展示给学生,但通过网络课程,我们可以放更多的学习资料,供学生参考学习,解决了日益增多的教学内容和学时有限的矛盾。

3教学环境构建

医学遗传学网络课程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特征,自主学习的设计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自主学习的设计是以建构主义理念为指导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取知识的过程。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的创设,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们以建构主义为指导,创设教学情境,给予一定的情境导人。我们的课程除了传统的教学材料的呈现,尽量模拟真实的学习情境,例如以苯丙酮尿症为例,先给学生展示病例记录:一个苯丙酮尿症女性患者的临床病例报告,其中包括病史、临床症状、家族史,根据这些资料要求学生:(1)绘制系谱图。(2)讨论、交流系谱特点。(3)归纳总结常染色体隐形遗传病的传递规律。(4)分析、计算患者同胞、子女的再发风险。(5)早期如何诊断?(6)如何治疗?(7)如何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遗传咨询?(8)作为医生,假如收治了这样的患者,应该怎么做?让学生分角色扮演、讨论,之后可以去讨论组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在讨论组,我们设置了一些专题,学生围绕专题讨论,教师对学生讨论进行组织,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验课程部分,我们设计了模拟实验,先展示实验室的环境、仪器,学生根据本次实验的原理、内容和方法,在网上自行点击选择实验仪器和耗材,然后进行模拟操作。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解决了以往网络课程实验内容简单枯燥的问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其操作能力。

化学遗传学技术范文第5篇

教学大纲修订

在制定不同专业生物化学教学大纲时重点考虑:一是课时区别;二是实践教学区别;此外还有理论基础知识的难度、深度区别。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班的生物化学教学因相关学科微生物、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学科教学的需要增加了理论教学的课时数、深度与难度,实践教学则关注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互补。生物技术及应用专科专业要求的是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重在实验实践技能的掌握与了解。而化学专业强调学生除了了解生物化学的基础知识外,着重掌握与化学研究密切相关的如有关物质的合成、物质分析测定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总之,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工作的指南以及对该课程掌握程度的反映,各专业应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拟定不同的教学大纲。

教材选择与教学参考书推荐

如上所述,不同专业的生物化学教学内容、教学难度深度、不尽相同。如何使教学内容落到实处,教材选择和教学参考书推荐显得尤为重要,教材体现了课程主要内容和教学的基本要求,作为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媒介,它是确保有效教学的重要依据[2],一本好的教材不仅学科特色鲜明、重点突出,还反映了学科的研究水平和研究进展、研究前沿,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3]。而教学参考书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与延伸,能有效指导学生进行科研活动,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有显著效果。在教材与教参选择上除了考虑不同专业的需求,总体原则还要把握的是尽可能选择国家规划教材、优秀教材和精品课程教材,此外还要注意教材、教参的更新与教参量的要求,不能应付了事而只随便列举一本两本教学参考书,也不能广而泛大量要求学生阅读,而应该是针对不同专业学习程度的需求尽量精而简,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探讨

在教学模式与方法探讨这个问题上,已经有很多作者对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甚至是不同院校的教学改革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笔者也曾对普通高校生物化学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几点有效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4],可以说对各专业的生化教学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通过教学对比,发现相同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下,各专业的教学效果还是有区别的,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同专业学生的基础学识水平不一样、相关学科知识量不一样、学习习惯也不一样。比如,高职高专层次的学生因基础知识掌握相对薄弱,学习上习惯等待老师发出相应指令才行动,课堂信息量就不宜过大,否则极易产生厌学心理,所以,高职高专的教学以适量、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简单明了为主,而本科专业的学生入学基础较好,求知欲也较强,就可适当加大课堂信息量及布置较多的课后自主性学习内容。总之,不同专业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更有利于教学的开展、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注重不同专业先修学科与后修学科间的联系

无论是生命科学的哪个专业,生物化学都是多门专业基础课程的先修学科,是学习其他相关课程的前提基础,而不同专业学科间的联系和递进关系有所不同。比如,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的生物化学与微生物、遗传学、分子生物学、酶工程、基因工程等课程的联系都较紧密,内容上有很多的交叉知识点,而高职高专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则主要是与农业微生物、土壤学、普通遗传学、生物技术概论等课程有一定相关,教师在授课内容的选择上就应该针对不同专业着重强调与其余学科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与掌握,真正起到先修学科对后修学科的辅助和打基础作用,这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行之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