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政政策的作用

财政政策的作用

财政政策的作用

财政政策的作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财政政策;经济发展;作用

总体来说,财政政策的制定、实施、完善和发展阶段均对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分开来说,财政政策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也促进我国经济、世界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本文按照以上两种思路剖析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具体如下。

1财政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1相互促进

首先,财政政策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基本的法律保障和发展方向,经济发展获得明确的目标和动力,自然会有所提升;其次,经济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对财政政策的影响也非常大,通常情况,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其财政政策走势越好,利益分配也更加均衡,社会也会更加和谐、稳定。

1.2相互依存

首先,制定财政政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的平稳、健康、快速、可持续化发展,这也是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主要原因,因此财政政策要以经济发展为依托,突显其社会价值;其次,经济发展离不开财政政策,国家的一系列财政经济手段都会影响经济的发展方向,所以经济发展离不开财政政策,可以说,财政政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

1.3相互协调

首先,随着财政政策的不断调整,经济发展方向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虽然社会的整体经济走势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但不可否认的是国家的财政政策是最为主要的影响因素;其次,国家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推动着财政政策的不断完善和优化,同时也为财政政策的改革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两者在发展道路上相互协调。

2综述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2.1财政政策的制定阶段

财政政策在制定阶段就已经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作了科学、合理、详细、完整、具体的评价,所以财政政策在制定初期就影响着未来的经济发展走向,更可以让整体的经济发展态势获得一个好的“开端”,避免发展过程中产生诸多不可控制的情况。

2.2财政政策的实施阶段

财政政策的实施阶段是最重要,同时也是最难的阶段。这一阶段中,文字性的规定将落实为具体的经济手段和市场调控方法,借助市场经济的内部调节和政府的“第二只手”的作用,实现市场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最终实现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

2.3财政政策的完善阶段

即使再精细的财政政策都有不可避免的漏洞和不足,因此财政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就成为了今后财政政策的完善方向。如今,我国的财政政策以“平、顺”为主,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因此在完善财政政策的过程中,对经济的调控手段不能靠“堵”,而要靠“疏”,让市场经济在和谐社会中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2.4财政政策的发展阶段财政政策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内部规律相符,因此在财政政策的发展阶段,必须要立足于实际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做好合理规划的前提下不断提升财政政策的实操性和稳定性,将财政政策的健康发展作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深化落实改革举措,助力社会经济发展。

3试论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各项作用

3.1对我国经济的作用

(1)财政政策对经济落后地区的引导作用:在我国,像西部地区等经济落后地区的经济要实现快速、平稳发展,就必须要紧跟财政政策,在财政政策的引导下深入落实经济发展措施,始终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在新一轮财政政策改革下积攒力量,促进经济的发展。(2)财政政策对经济发达地区的推动作用:在我国,像北京、上海、广东、深圳这些经济发达地区,其经济水平已经赶超某些世界发达国家城市,属于国际型大都市,其经济发展不只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影响,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很大。这些地区的财政政策相对完善,我国也始终以这些地区为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3.2对世界经济的作用

(1)“一带一路”推动沿线国家与我国的经济发展:“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我国财政政策的发展是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的重要助力,是维护我国与沿线国家经济利益的重要保障。(2)继续深入推进世界经济的和平、稳定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股新生力量,继续深化改革我国财政政策,发挥财政政策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正向推动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3.3财政政策的核心作用

(1)指向性作用: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具有指向性作用,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勾画出我国经济发展的壮丽蓝图。财政政策的指向性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动力。(2)使经济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一旦经济发展失去控制,则会对社会发展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经济发展必然要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即控制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在“保质”的基础上求“保量”,在“保量”的基础上求“效率”。

3.4财政政策的其他作用

(1)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财政政策的好坏是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首先,一个好的财政政策可以保障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生活安居乐业,经济必将获得良好的发展环境;其次,一个好的财政政策具有明显的指向性,保证经济发展不偏离轨道;最后,一个好的财政政策必然会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2)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一个好的财政政策才能获得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财政政策也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随着我国法制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财政政策也越来越合理、完善,新一轮财政政策改革下,其必然会成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4新时期如何贯彻落实我国的财政政策

4.1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切跟着党走”才能真正实现我们伟大的中国梦,财政政策作为共产党领导下的重要政策,是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保障,我国经济的腾飞离不开党的领导,也必须服从党的领导。

4.2严格贯彻落实我国的财政政策

一个好的财政政策只有严格贯彻落实,才能发挥其真正的社会价值。在科学发展观下,我国需要进一步严格贯彻落实财政政策,继续深化改革,将制度创新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持之以恒,艰苦奋斗,攻难破难。

4.3以集体利益为主,努力兼顾个人利益

贯彻落实财政政策必然会触及到个别人的利益,这是不可避免的。面对此种情况,要始终坚持以集体利益为主,同时要努力兼顾个人利益,始终让最多的人享受财政政策的好处,让最多的人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当然,这需要广大群众深刻认识到财政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积极配合和支持各项经济改革措施。

财政政策的作用范文第2篇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旅游业成为各级政府大力发展和支持的产业。如何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以推动旅游业更好更快发展,成为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旅游典型地区——张家界旅游经济的发展变化和财政政策实施效果的实证分析,研究在新形势下,以财政政策促进旅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旅游业发展;实证分析;财政政策措施

一、旅游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旅游转型提质初见成效

1.旅游经济占比持续上升,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2010年12月,张家界被批准为首批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近年来张家界按照国家旅游发展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文明、有序、安全、便利、富民强国”五大目标,坚持先行先试,推进旅游供给侧改革,推动由旅游产业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的跨越。2015年景点接待旅游人数5075.0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0.6%;接待过夜游客2230.8万人次,增长31.4%,其中境外游客334.2万人次,增长28.5%;实现旅游总收入340.7亿元,增长37%,其中门票收入27.5亿元,增长31.4%,外汇收入57220万美元,增长47.6%。目前张家界旅游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超过50%,以旅游为重点的服务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率达75%以上。

2.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旅游环境有力改善,旅游形象有效提升。张家界有国家等级旅游区(点)16个。其中,5A级2个,4A级8个。截至2015年末,全市共有旅馆1862家,其中星级宾馆38家;旅行社65家,日接待量达7万多人;全市旅游从业人员10万多人,旅游承载能力不断增强。武陵源核心景区、天门山、大峡谷、老道湾等一批景区实施了提质改造,碧桂园凤凰酒店、禾田居等一批高端休闲酒店建成营业。近年来,政府持续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道路交通、景点开发、接待能力获得较大发展。初步建成了立体交通格局,实现了多个境外客源地直航和景区公路网络1小时交通圈,先后被评为世界最具海外影响力城市、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和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等。

3.旅游产品丰富,旅游市场拓展有序开展。旅游文化资源丰富,全市共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0大类730多项,其中桑植县民歌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国际乡村音乐周、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魅力湘西等文化旅游强势品牌,其中2个成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旅游产品持续开发,2015年建成了杨家界索道、大峡谷玻璃桥等项目。加快了境外宣传与推介频度,境外游客由2011年的182万人次增加至2014年的260万人次。

4.发展旅游产业,促进地方经济、财税的协同发展。张家界旅游业税收收入成为张家界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2013、2014和2015年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税收(含非税收入)为11.74、13.56、16.41和19.05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7.5%,占比分别为35.5%、36.1%、38.6%和39.8%。2012~2015年间,先后安排了旅游业发展支出费用8360、8843、10390、12189万元,开展了旅游博览会、海外推介等营销活动,促进了旅游产业发展。

二、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1.从客源看,海外市场拓展不够,客源结构较为单一。虽然借助《阿凡达》、翼装飞行、世界特技飞行大赛等对海外市场有一定程度的拓展,但境外游客占比一直在6.0%~6.7%之间徘徊,且海外客源地的90%仍集中在韩国,其他海外客源较为稀少。

2.从旅游方式看,仍以传统的观景游为主,国际上占主体地位的休闲度假旅游、民俗风情文化旅游还在起步阶段。虽然有较多的演艺场所,但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景点和文化氛围不够,游客对文化的认同度不高,深度游的比例不大。在张家界,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为2.6天,虽然在国内领先,但与张家界丰富的旅游资源仍不相匹配。

3.从营销模式看,与“互联网+”的融入不充分。地方政府及旅游企业与携程、去哪儿、途牛等新兴在线旅游企业、平台、门户的合作和衔接不够。在旅游奖励、促销基金的使用上,注重包机、专列、组团等传统方式的奖励,对网络平台、“互联网+”等新型营销模式的重视不够。

4.旅游管理上,现代化智慧旅游的实现程度不高。虽然建成了景区GIS地理信息系统、电子导游系统、“一诚通”管理系统等现代化信息化的智慧旅游系统,但在实际工作中使用频率不高。

5.从投入和政策支持看,财政支持的力度不够。受地方经济发展规模和财力的制约,地方财政对旅游经济发展的投入有限,旅游专项基金的规模太小。

三、新时期财政政策支持张家界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张家界作为首批“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相继得到了各级政府和财政的支持。2011年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支持张家界市开展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2015年7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将张家界作为全省旅游业的龙头,增强支持力度。

(一)财政政策支持措施

1.市财政局在年度预算中安排旅游奖励基金和旅游促销基金。2012~2015年的旅游发展基金逐年增长(表1),用于包机奖励、旅游宣传奖励、旅游专列、固定列车等专项奖励和促销支出。财政对涉及旅游的民贸企业和个体户给予贴息支持,按7.5%的年利率进行全额贴息,仅在2014年对杨家界索道建设就贴息141.71万元。

2.上级财政对旅游业进行支持。对桑植县洪家关的美丽乡村项目拨款1亿元;对作为旅游特色县的永定区给予了2亿元(3年)的支持;支持了道路、交通等设施建设;支持了景区环保,对核心景区退耕还林和居民搬迁分别拨付专项资金8850万元和3900万元。

3.税收支持。税收优惠主要有三种:一是对在建酒店、在建旅游基础设施承建过程中的税费给予优惠;二是对旅游企业的广告费、宣传费、旅游商品研发费在企业所得税中进行减免和抵扣,2013年度减免旅游企业所得税844万元;三是对旅游区内企业在环保、污水处理等节能环保项目在企业所得税上进行优惠。近5年来累计减免各种税收9800多万元。

4.国土等政策支持。出台鼓励支持旅游酒店的政策措施,重点是在用地规划及用地价格、征地拆迁及施工环境等方面。通过贴息、节能补贴、收费优免等政策鼓励支持国际品牌酒店投资建设。对在建的大成山水、远大蓝色、盛美达、纳佰利皇冠假日等5家酒店提供27.9万平米的用地规划及优惠,帮助改善酒店建设的通路、通水、通电等基础条件。

(二)支持旅游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建议

1.加强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上级政府要发挥对旅游行业政策、税收调节上的作用。地方政府要注重对旅游发展基金、奖励基金的组织和管理,负责旅游宣传、旅游产品的推介。通过明确权责和调节范围,确保政策的有效覆盖。同时注重政策的实际效用,加强对政策效应的跟踪。

2.扩大旅游发展基金规模。旅游发展基金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借鉴国外模式,建立具备一定规模的旅游发展基金,包括财政预算专项资金和地方筹集的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旅游宣传促销、行业发展规划、旅游开发补助等,既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直接的资金,又引导了社会资金的投入。

3.制定符合旅游业发展现状的预算投入计划。预算内容根据旅游业发展亟待解决的“瓶颈”因素来确定,包括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宣传促销、资源保护、信息系统建设等费用,每年财政投入总额都要保持适度增长,对单项费用要兼顾公平与效率,以免顾此失彼。

4.注重规划和功能区建设的财政政策支持,促进地方经济协调发展。注重发挥财政政策功能,激活旅游企业发展能力,引导旅游业由“门票经济”向综合性产业化发展转轨;更加注重旅游业为社会大众所提供的娱乐价值和文化价值,将其作为享用推进公共服务的抓手,加大多元化乡村旅游项目建设。

财政政策的作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财政政策;经济增长;作用

一、财政政策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作用分析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生产要素的分配、投入、组合以及使用方式,该方式直接关系这国家生产力的整体效益和发展状况,并且能够准确的反映出国家经济增长的实质内涵。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其经济增长方式开始由粗放型逐渐趋向于集约型转变,而且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是财政政策的发展导向作用。经济增长是发展中国家财政政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二者相辅相成,息息相关。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有效的财政政策对于推进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产生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纷纷致力于提高经济增长的研究之上,并相继颁布了税收优惠政策、财政补贴政策等一系列财政政策,以此,给予人力资本、基础设施以及研究开发等诸多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进而,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发展导向作用。

    其次是财政政策的驱动作用。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方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总量驱动和结构优化驱动。一方面是总量驱动,财政政策能够有效的调控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并通过不断完善经济增长的长效机制,驱动我国宏观经济的适度、稳定、可持续增长;另一方面是结构优化驱动,经济增长的结构特征能够全面的反映出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果,同时,也为实现总量持续、稳定、健康增长提供了基础保障,同时,实现经济的不断增长有助于资源节约、提高技术含量和经济效益,因此,这就需要通过财政政策实现经济增长机构优化驱动作用。在财政收支总量保持不变的基础之上,利用调整收支总量结构的有效手段能够很大程度上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而,保障我国社会经济总体水平可持续提高,实现我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壮大,并且,立足于其他国国家之上。

    最后是财政政策的协调控制作用。协调控制作用是指利用财政政策对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的有效协调,实现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的协调、平衡,并促进结构优化,为经济实现集约型增长营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伴随着我国现代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改善,单一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能够满足其社会的需求,因此,这就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强二者的协调配合程度,一方面是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形成和调整,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职能,同时,实现对二者的合理选择和应用,对于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生着深远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是财政政策对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起着一定的控制作用,即有效的约束和制衡经济过快的增长,并且,财务政策还有利于不断规范企业的财务管理,进一步强化了财政对国有企业的监督,确保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能够实现科学、合理的转变。

    综合上述可知,财务政策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第一,能够加快支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确保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集约化生产;第二,有助于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即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三,不断推进我国技术创新,加快工业化历程,崇尚清洁生产、安全发展,为推进国家又快又好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第四,充分的认识消费对经济增长产生的拉动作用,立足于实现国家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价值最大化基础之上,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的提高各企业经济效益,进而,增强国家竞争力。

二、积极改进和落实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体制

    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努力都将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财政政策若要对此释放更多的潜力和空间,必须不断完善公共财政制度,依托制度的内生机制和动力,强化和优化政策的调控作用,同时积极借鉴国际经验、总结本国经验,结合中国国情优化财政政策设计,继续在支付成本、激励约束、优化外部配套环境三方面履行应尽职能,有所为有所不为,“到位”而不“越位”地做好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支持促进。

    现行“分税制”已在适应市场经济、处理好政府与企业、中央与地方两大基本经济关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如何使其实质内容在省以下得到贯彻,已成为当务之急。按照“十一五规划”关于“减少行政层级”和“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的明确要求,今后要积极推进减少财政层次的“扁平化”改革,对省以下四个层级通过“乡财县管”和“省管县”的改革试验,力求实行扁平化与实质性分税。

    以此为基础,清晰合理界定市场经济要求的中央、省、市县三大不同层级的事权,进而合理配置税基,使地方政府的支柱性财源调整到省级的营业税和市县级来自不动产保有环节的物业税(房地产税)上,从而在财源制度安排上抑制和消除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粗放增长的速度偏好,割断地方政府短期行为与粗放式经济增长的直接利益关系,从而在体制上消除地方投资过热和结构失调的内在冲动。改革的着力点包括:

    (1)由粗到细清晰、合理地界定中央、省、市县三级政府事权即支出责任。关键是明确界定中央和地方政府各级的投资权,进而逐步形成全套的事权明细单,规范支出责任。

    (2)调整和规范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划分。结合税制改革及逐步将预算外收人纳入预算管理等措施,按照财政收入的属性并兼顾发挥中央、地方两个积极性,合理配置税基、税权与收费权,促使地方政府专心致志于优化辖区公共服务与投资环境,促进统一市场形成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3)规范地形成各级预算,完善和加强转移支付。由中央、省、市县三级政府明晰各自事权、合理配置财权(税基),推进到规范地形成三级完整、透明、在公众参与之下事前决定、批准生效后严格执行的预算,同时改进完善中央、省两级自上而下的转移支付以及必要的“对口支援”横向转移支付,增加“因素法”

一般性转移支付规 模,优化转移支付结构,进一步规范专项补助资金分配办法(对到期项目及补助数额小、体现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意图不明显的项目要逐步予以取消;交叉重复的项目要重新清理,合并归类;对年度之间补助数额不变且长期固定的项目,列入中央对地方的体制性补助;严格控制新设项目,必须设立的项目要将资金安排和制度建设同步进行,实行规范管理)。同时,规范中央对地方专项拨款配套政策,建立完善监督评价体系,确保转移支付资金充分使用于基本公共服务领域。

    (4)完善财政奖励补助政策和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缓解基层困难和创新公共服务机制。按照激励与约束相结合、以奖代补的原则,在增加财政奖补项目和资金规模的基础上,迸一步完善财政奖励补助政策,更好地调动地方政府和财政支农、节支、精简机构的潜力和积极性。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要特别注重结合新农村建设中的县乡综合改革和“省直管县”改革试验,努力减少财政管理层次,提高行政效能,进?步缓解基层困难。在切实体现财力与事权相匹配、以事权定财力、以责任定财力、财力支出向基层倾斜原则的同时,积极推进农村公共服务由“花钱养机构养人”向“以钱养事(政府采购)”的制度创新,切实加强和优化基层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保障。

 

参考文献:

[1] 周建安,张望.  政府支出、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9(11).

[2] 彭剑君,叶青.  就业与财政政策取向[J]. 统计与决策. 2006(04).

[3] 尹国英.  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财政政策初探[J]. 管理科学文摘. 1998(04).

[4] 熊毅.  我国财政政策目标设定与和谐社会构建关系研究[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财政政策的作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通货膨胀;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脉冲响应

中图分类号:F8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8)11-0034-05

较长时间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增长、低通胀”又好又快的发展状态。然而,伴随着2007年7月份CPI突破5%,通货膨胀不期而至。进入2008年,CPI继续在高位运行,一月份为7.1%,二月份达到8.7%,创下了12年来的新高。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地防止通货膨胀成为当前宏观调控面临的最重要问题。围绕这一主题,国内众多学者和研究机构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高铁梅等(2008)认为,本轮物价上涨是货币供应量增多、成本推动和需求推动等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防止出现全面通货膨胀就要降低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同时稳定人们的通胀预期;Ⅲ国家信息中心(2008)认为,食品价格上涨始终是推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升的主要动力和原因,目前货币政策应坚持从紧方针,但暂时不宜出台加息等紧缩性政策;陈彦斌(2008)认为,流动性过剩对于当前的居民消费价格上涨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显著,治理政策要着眼于当前通货膨胀的特征,而不能盲目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何孝星和黄雪霞(2008)认为,利率政策抑制通货膨胀的效果有限,继续加息将会有害无益,未来应该以控制信贷总量替代加息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等等。根据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在对通货膨胀成因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当前货币政策不仅对于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无能为力,而且在货币数量的调控方面也存在诸多局限,治理通货膨胀应该更加重视财政政策的作用。

一、当前通货膨胀的性质

有效的宏观调控建立在正确分析宏观经济形势的基础之上,因此,判断当前通货膨胀的性质和特征就成为我们讨论问题的出发点。

1、外部失衡引发的通货膨胀。20世纪90年代之后,除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特殊因素之外,中国一直保持着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的双顺差。持续的外部失衡造成外汇储备激增并且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大量的国际投机资本进入中国,使资本账户顺差进一步扩大。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央行不得不扩大人民币的供应,结果造成M2的迅速增长,如2008年1月和2月M2同比分别增长18.94%和17.48%,均高于2007年末的水平。3月份虽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落,但仍然保持在16.29%的高位(图1)。货币供应量以及信贷的过快增长引发了流动性过剩,从而构成了当前通货膨胀的最基本原因。

2、通货膨胀具有结构性特征。目前的通货膨胀呈现结构性态势,并非所有商品的价格都在上涨,上涨的主要是食品价格。以2008年4月份为例(图2和图3),CPI为8.5%,其中食品价格上涨了22.1%,而衣着类商品的价格反而下降了1.4%。食品价格的上涨,又主要集中于肉禽(47.9%)、水产品(16.1%)和鲜菜(13.6%)。食品之所以成为推动价格上升的主要因素,是因为食品行业的供给弹性较小,对于来自需求面的货币供给量的正向冲击不能作出及时反应所致。尽管目前物价上涨是结构性的,但由于通货膨胀具有自我强化的功能,如果不进行适当的调控,一旦人们形成通货膨胀预期,那么结构性通胀就会演变成全面的通货膨胀。

3、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比较明显。本轮通货膨胀带有明显的成本推动型特征。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8年4月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8.1%,其中原油上涨37.9%,原煤上涨20.9%,有色金属上涨4.7%(图4)。同时,进口的主要商品如铁矿石、大豆、成品油、天然橡胶等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土地、劳动力、以及自然资源等要素价格的上涨也已经成为普遍的趋势。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以及国际经济形势存在着紧密的关系。首先,随着我国人口拐点的出现,原本可以“无限”供给的劳动力开始出现短缺;其次,当前进行的要素价格机制改革使得之前人为压低的要素价格逐渐向市场均衡水平移动;最后,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其旺盛的需求推动了世界范围内原材料价格的上涨。

4、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在中国爆发通货膨胀的同时,其他主要国家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价格上涨。2008年1月,美国CPI上涨4.4%;欧元区上涨3.2%,日本上涨0.7%;韩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分别上涨3.9%、6.6%和7.4%;俄罗斯上涨12.8%,南非上涨9.3%,全球通货膨胀有卷土重来之势。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经与世界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国际上大宗商品价格如铁矿石、原油、粮食等价格的上涨就会相应传导到我国,形成输入型通货膨胀。事实上,当前制约我国供给面最主要的因素即是成本推动与输入型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讨通货膨胀的趋势及其成因,本文建立了关于我国通货膨胀率的脉冲响应函数。选取的变量指标包括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CPI下食品价格中的粮食价格指数(COR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INV)、广义货币供给量同期增长率(M2)、全部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W)。由于我国2003年开始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因此本文的样本期始于2003年1月,止于2008年3月,总共63个样本。其中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粮食价格指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M2同期增长率的月度数据来源于中国资讯行数据库,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数据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原始数据为季度数据,我们采用取均值的方法近似得到了月度数据。

脉冲响应函数刻画了一单位标准差大小的新信息(jnnovation)冲击对内生变量的当前值和未来值所带来的影响,可以反映一个变量作用于另外一个变量的动态特征。一般在分析脉冲响应函数之前要建立变量之间的VAR模型,我们首先根据AIC准则和SC准则,设定了VAR(2)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化(orthogonalised)方法和Choleski分解技术,建立了关于通货膨胀率与其他变量的脉冲响应函数模型。西姆斯(1980)认为。VAR和脉冲响应函数模型下无需考虑变量的平稳性,所以这里没有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图5至图8是CPI对于其他

变量一单位标准差冲击的反应。

1、粮食价格对于通货膨胀率的冲击。由于粮食在CPI组成中权重较高,因此在当期就会对通货膨胀率产生正向效应,并且正向效应呈递增趋势,第3期达到最大,此后开始逐期递减。这表明粮食价格的上涨短期内会对CPI造成较大冲击,但在长期内对于CPI的持续影响较小。

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于通货膨胀率的冲击。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通货膨胀率的冲击作用一直是正向效应,并且效应逐渐增大,到第5期开始稳定在一定水平。长期内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会产生温和的通货膨胀效应。

3、广义货币供给量同期增长率对于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初期时广义货币供给量同期增长率对通货膨胀率的正向冲击呈增长趋势,到第5期达到最大值,随后呈递减趋势,到第10期逐渐趋近于零。

4、全部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对于通货膨胀率的冲击。全部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对通货膨胀率的正向效应在第2期开始显现,并且逐期放大,第10期时仍然呈增长趋势。显然,劳动者工资的增加对通货膨胀率的冲击效应非常强烈,在长期内会持续提高通货膨胀率。

在给出脉冲响应函数之后,我们采用方差分解法,通过求解扰动项对向量自回归模型预测均方差的贡献度,了解各类因素对通货膨胀率的冲击作用,分解结果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到,除了通货膨胀率自身以外,粮食价格和平均劳动报酬是长期中影响通货膨胀率的主要因素。并且随着时期的延长,劳动报酬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大。由于我国国内粮价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际粮价的影响,而劳动报酬的上升直接表现为生产成本的提高,因此,成本推动型和输入型通货膨胀可能是目前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

三、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虽然货币主义者认为通货膨胀任何时候都是一个货币现象,治理通货膨胀理应由货币政策发挥主要作用。然而,从目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形势来看,基于需求调节的货币政策显然对于供给方面的成本推动和输入型通货膨胀无能为力。同时,即便在货币政策调控最为核心的领域――货币数量的控制方面也存在着诸多的局限。

1、加息的局限。加息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成本,回笼货币,减少流通中的货币数量,是货币政策中最重要的工具。但是,目前加息却要考虑诸多问题。首先,加息要考虑中美之间的利差。现在的情况是,人民银行在不断加息,美联储却在不断减息,使得中美之间的利差不断加大。中美之间的利差倒挂会诱发国际投机资本进一步流入,从而加剧我国的通货膨胀;其次,加息要考虑对贸易顺差的影响。加息会提高资金成本,抑制国内的投资需求,并因此减少进口,进一步拉大中国的贸易顺差,最终也会与加息的目的背道而驰;第三,加息要考虑对储蓄的影响。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过高的储蓄开始减少,多年低迷的消费需求逐渐启动。如果在这个时候加息,尽管可以将部分资金吸引回银行,但是却与扩大内需与发展资本市场的长期目标相悖。

2、存款准备金与票据回购的局限。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和央行票据的回购同样可以达到回笼货币的目的,但是二者的政策空间日益缩小。目前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达到15.5%的历史高位,中小银行流动性明显吃紧。若进一步上调准备金率,必然会危及到这些银行的生存。同时,央行票据回购的不断积累,一方面使得央行面临票据到期以及利息支出不断上升的压力,另一方面损害了商业银行的融资机能,不利于正在进行的金融体制改革。

3、人民币升值的局限。人民币升值可以从源头上解决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有效抑制输入型通货膨胀,减少国际贸易争端,从长期来看也有利于实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使人民币迅速升值到市场均衡水平。因为,人民币的过快升值同样会带来严重的问题。一方面,人民币升值会促使资产价格上涨,由此产生的财富效应会形成强大的购买力,反而会加剧通胀;另一方面,过快升值会对外部需求产生巨大影响,在目前内需并没有充分启动的前提下,极有可能引发经济衰退。因此,人民币升值只能是循序渐进,小步快跑。由此也决定了人民币升值对通货膨胀的抑制效应要到两三年后才会显现,这显然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尽管货币政策存在诸多局限,但目前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和贷款规模增幅仍然偏快,尤其是金融机构外汇贷款超常增长,2008年4月末已达到270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56.76%。因此,货币政策应该继续坚持从紧的原则,将反通货膨胀作为其主要目标。由于信贷规模调控和窗口指导可以直接作用于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在实践中能够根据市场供求和银行盈利状况及时、迅速地作出反应,避免“一刀切”,我们建议未来货币政策应把控制信贷规模作为主要的调控工具。

四、应该重视财政政策在治理通胀中的作用

目前我国通货膨胀形势的复杂性以及货币政策的局限性使我们不得不把目光投向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不同,财政政策不仅可以实施需求调节,而且还可以对供给面产生影响,从而能够直接应对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挑战。同时,财政政策较少受到外部经济的影响,政策扭曲效果较小。因此,今后治理通货膨胀应该进一步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

1、财政政策的需求调节。凯恩斯主义者认为,财政支出属于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扩大财政支出会增加社会总需求,在总供给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会相应提高。同时,由于现实条件下李嘉图等价定理并不成立,政府使用公债融资取代税收融资,持有公债的消费者认为自己的财富增加,从而增加消费支出,同样会引发价格水平的上涨。因此,为了抑制通货膨胀,财政政策似乎应该减少财政投资和压缩赤字。但是,我们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通货膨胀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一方面,面对由流动性过剩引发的通货膨胀,财政支出的增加和赤字的非货币化融资,并不会增加目前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因而也不会加重流动性过剩局面;另一方面。面对人民币升值和出口的减速,需要适当的政府投资支撑经济增长,以防止滞涨的出现。所以,目前的财政政策在需求调节方面应采取紧中有松的原则,在维持适当规模的赤字的同时,发放特别国债,进一步回收流动性,加大中西部和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以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2、财政政策的供给调节。财政政策的供给效应包括对于经济增长的长期调节和经济波动的短期调节。根据新古典的经济增长理论,一个经济体的供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素: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知识资本以及社会管理系统。其中,人力资本不仅是指劳动力的数量,也包括劳动力的质量。物质资本泛指基础设施以及设备投资。知识资本包含论文、设计和专利等,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技术进步。社会管理系统则表现为政府的管理能力。除了物质资本之外,其他供给要素

都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单纯依赖市场会供给不足,需要政府财政予以支持。政府可以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和补贴,增加上述物品的供给,由此形成了财政政策的长期供给效应。事实上,财政政策的供给效应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卢卡斯(2004)就曾指出:“以美国过去50年的经济表现为基准发现,成功的长期供给方面的政策所能带来的社会福利要远远高于进一步优化短期需求管理政策所能带来的社会福利”。财政政策的供给效应对于经济增长尤其对于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对目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治理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生产要素价格上涨是否转化为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根本上取决于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与劳动生产率提高之间的竞赛,而决定劳动生产率最关键的因素是技术进步。因此,发挥财政政策的供给效应,加大对于科研开发的政府补贴,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最终抑制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财政政策不仅能够改善长期供给,而且也可以实施短期供给调节。尽管一个国家的劳动力、物质资本、科学技术在短期内无法改变,但是财政政策却可以通过调整相对价格以改变对生产者的激励,从而在短期供给方面发挥作用。例如,财政政策可以通过降低个人所得税改变劳动者工作和闲暇之间的相对价格,激励劳动者增加劳动供给;降低企业所得税增加企业利润,刺激企业增加生产。事实上,对经济活动中的参与者――劳动者和企业的行为进行激励从而促进他们增加供给正是短期供给调节的核心。那么,财政政策的短期供给调节又是如何治理通货膨胀的呢?我们可以通过图9进行说明。

在图9中,短期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相交于E0点,此时的产量和价格水平分别为y0和P0。由于成本型通货膨胀的推动,原材料价格上涨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供给减少,短期总供给曲线相应向左移动,最终达到AS1的位置。此时,短期总供给曲线与短期总需求曲线相交于新的均衡点E1。与E0点相比,在E1点上价格上升到P1,产出水平下降到y1,造成了经济滞涨。在这种情况下,运用财政政策的短期供给调节,通过减税和补贴等手段激励生产者增加生产,改善供给,短期总供给曲线又会向右移动到AS0的位置,最终消除滞涨。由此可见,财政政策的短期供给调节不仅可以降低价格水平,抑制通货膨胀,还可以提高均衡产出。增加就业,具有“一石二鸟”的作用。具体到我国的通货膨胀治理,我们认为财政政策应该根据不同因素,对症下药,多管齐下。

首先,针对由国际收支盈余增长过快引发的通胀,可以考虑一方面降低出口退税税率,同时对一些国内稀缺的生产要素加征出口关税,减少出口;另一方面,进一步削减进口关税,给予企业进口补贴,扩大进口从而减少贸易顺差。此外,资本账户下的“热钱”流入也要予以充分重视。尽管目前防范投机资本流人的主要方法是资本管制,但是从资本项目管制上来控制短期资本流入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因此,采取税收调节如开征托宾税是较为可行的一个选择。托宾税对于所有现货外汇交易课以税款,能够有效地防止投机资本规模的急剧扩张,从而稳定汇率和减少资本账户盈余。

其次,针对成本型和结构性通货膨胀,财政政策要适时扩大增值税转型试点范围,降低企业所得税率,加大对于粮棉油的补贴力度,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和降低个税税率。增值税转型允许企业抵扣购进固定资产中机器设备所含的进项税金从而减少企业税负,降低企业所得税率增加了企业的税后利润,这两项政策都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供给。同时,对于一些受到通货膨胀影响较大的行业如粮棉油、猪肉、石油、电力等行业,给予财政补贴可以有效地减轻这些行业面临的要素成本上升压力,保障供应。此外,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也是推动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因素,提高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能够激励劳动者增加供给,从而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于通货膨胀的冲击。

最后,针对通货膨胀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要对低收入者发放价格补贴。这是因为目前通货膨胀主要由食品上涨引起,而低收入者的恩格尔系数往往很高。通货膨胀对他们生活水平的影响最大。实际上,自本轮物价开始上涨以来,财政部已采取多种方式对城乡低保住户、困难学生以及学生食堂进行了专项补贴。基于通货膨胀的发展趋势,需要进一步扩大财政补贴的规模和范围。

财政政策的作用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消费需求;农民收入;财政政策

一、刺激国内市场需求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

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是拉动一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从1996—2007年我国三大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在不同时期做出了不同的贡献,特别是自2004年以来,净出口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迅速上升,一方面使得我国经济得益于出口需求的增加而快速增长,而另一方面也使得我国经济发展的外向度增大,所面临的经济风险也在提高。

到2007年,我国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对经济的贡献率分别约为40%、40%和20%,虽然消费与投资两大需求联合对经济做出了80%的贡献,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有将近1/5的经济增长是靠外需拉动,而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国际市场对我国商品与服务出口需求明显降低,据我国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1—6月,全国进出口总值为9461.2亿美元,同比下降23.5%,其中出口5215.3亿美元,下降21.8%,因此,要想继续维持外需对我国经济20%的贡献率实属难事,我国经济增长还要依靠内需型经济增长模式。

二、投资需求作为中间需求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

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共同构成一国的国内需求,走内需型发展道路必须从这两方面入手。而近10年来,我国的投资率逐年上升直至近三年有所下降,由2004年的43.2%下降为2007年的42.3%,但是仍是在高位徘徊,而消费率却是逐年下降,2007年我国的消费率为48.8%,比10年中的最高峰62.3%下降了近14个百分点,由此可见这些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投资需求的贡献发挥得更加充分,而消费乏力使得消费需求的作用尚未得到完全展示。因此,刺激国内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有着很大的空间。

另一方面,投资需求的领域是在生产资料市场,属于生产性需求,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属于中间需求环节,由于投资需求扩大带来生产规模扩大,从而生产出更多的产品,而这些产品需要通过增加的消费需求来消费掉,进而实现生产与消费的平衡,否则大量的新增产品卖不出去,形成产品的积压,造成产能的过剩,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

综上可知:在当前我国经济依靠高投资、高出口拉动的局面下,必须迅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启动国内消费需求,以消费需求的增加来推动经济的发展。而由于我国现行的城乡二元分割体制,使得城乡无论是在消费环境还是在消费政策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别,从而导致了城乡之间巨大的消费水平差距,农村消费水平远落后于城市,因此,启动国内消费需求关键在于启动农村消费需求。

三、我国农村消费需求的现状及问题

(一)我国农村消费总量不足

在我国,农村人口所占比重超过一半,大大高于城市人口所占比重,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农民增收困难,农村消费市场不完善等原因,农村消费一直处于低迷的状态,从2001—2007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看,县及县以下地区消费品零售总额绝对数持续上升,由2001年的15676.3亿元上升为2007年的28799.3亿元,但是其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却逐年下降,到2007年这一比重仅为32.3%。

(二)城乡消费水平差异巨大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很多,但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居民的收入水平。历史上我国推行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使得我国经济在十分薄弱的基础上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农业服务于工业、农村服务于城市使得农业、农村一直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在确立市场经济以后,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调节作用使得基础设施落后的农村地区,无论是资金、人才等资源的投入均—54—与城市的资源争夺战中一直处于劣势地位,农村的经济发展受到资源投入的诸多约束,农民增收困难的局面长期未能得到有效改善,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为此城乡之间的消费水平差距明显,如表1所示:表1 2004—2007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情况单位:元年份全体居民消费水平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城乡消费水平对比2004 4925 8679 2301 3.8:12005 5463 9410 2560 3.7:12006 6138 10423 2847 3.6:12007 7081 11855 3265 3.6:1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

从表1不难看到,城镇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绝对数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但是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之比却没有明显的缩小,2007年,城镇的居民消费水平仍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3.6倍。

(三)农村消费结构偏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均呈现下降趋势,但是农村的恩格尔系数较之城市而言仍显很高,截至2007年,农村恩格尔系数为43.1%,而城市为36.3%。农村偏高的恩格尔系数体现之一就是农民的生活支出主要用于食品类支出,例如2007年,在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构成中,食品类支出占比为43.8%,接近一半,这也是导致农村消费结构偏低的原因之一。

四、财政政策对农村消费需求刺激的作用

通过分析得出结论:要想真正启动农村消费需求,必须切实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要解除农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一)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现农民增收

1.加大财政支农支出,特别是加大对农业的科研、技术等方面的投资,发展现代化农业,进一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一方面提高农民的收入,另一方面促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与此同时,财政也应鼓励林、牧、渔业的发展,优化农业内部结构,保证农民收入水平。

2.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广泛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深化农业内部就业,解决在当前城市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的突破口之一。在这方面,就要加大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强对农业科研、环境保护以及气象、病虫疫情监控等方面的投资,消除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现象。同时,充分发挥农业财政支持的导向功能,为社会投资主体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财政支农应重点投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通过实施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财税政策来刺激其发展,从而使其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对于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大国来说,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到城市,第三产业特别是其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因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技术文化素质要求较低,可以给那些从低生产率的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4.必须保证财政对农村基础教育支出的稳定增长,同时财政也要重视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术培训。我国当前农民非农就业不仅存在总量问题,而且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体现在低素质劳动力的城市有限需求与农村的无限供给。针对这一问题,最根本的解决措施是加强农村教育和劳动力就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提升人力资本的积累。各级财政要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预算,国家财政应当以转移支付的形式增加对农民工培训费用的财政支出。

(二)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解除农村居民后顾之忧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落后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供给资金的不足,一方面是中央财政在地方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对其转移支付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是地方财政收入不足,无法满足地方性公共服务支出。因此,必须增强中央与地方的财力,使得财权与事权尽量能够匹配。在财力增加的情况下必须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支出比例,同时发挥财政资金的效力,积极开拓资金来源渠道,引入非政府力量,通过实施一系列财政、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大量吸引民间资本介入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而随着第三部门的兴起,其非营利性的本质使其可以很好地弥补政府和市场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上的缺陷。

(三)改善农村消费市场环境

农民收入的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的均衡使得农民有了消费的能力和欲望,如何使农民的这种欲望得到满足,即要使农民能够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就必须有良好的农村消费市场环境作保障,需要财政的适度支持。良好的消费市场环境首先需要营造一个良性的市场竞争环境,从而保证商品的有效供给,比如,近年来商务部推行的“家电下乡”活动,首先必须保证国家招标的公平、公正、透明,同时做到“合理”,可以适当放宽招标范围,例如可以适当引进一些地方性家电企业,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加农村消费品的有效供给,而且可以带动地方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生.扩大内需的财税政策研究[j].税务研究,2009(1):14.

[2]乔海曙,邓婷.农村消费增长:“输血”与“造血”的视角[j].消费经济,2006,22(6):27.

[3]孔祥智.中国三农前景报告[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86.

[4]殷悦.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河南农业,2007(11):7.

[5]蔡?P.民生经济学———“三农”与就业问题的解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