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政预算

财政预算范文精选

财政预算

财政预算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期;财政年度;财政预算

编制预算不仅要立足于当前,保证本年度工作正常运转和事业发展,而且要着眼于国家和部门的长远目标。中期财政预算是经济预测的基础上,对中长期国家施政、发展和建设规划,财政收支水平,重要项目前期筹划等作结构性的整合,建立层次分明的财政计划体系与基本框架,以控制年度预算,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保证国家政策的稳定和连续性为目标的一种预算管理手段。

一、中期财政预算的基本做法

中期财政预算有多种叫法,在国外使用较为普遍的名称是“中期支出框架(mediumtermexpenditureframeworks)”,此外,还有“多年度期财政预算(multi-yearbudgeting)”、“中期预算(medium-termbudgeting)”、“支出计划预测制度(expenditureplanningandforecastingsystem)”等叫法,但中期财政预算的基本做法大致是相同的(见图1)。目前,OECD国家目前均已全面实行中程计划预算,其中法国于1998年年底才引进中期财政预算制度,成为最后一个实行中程计划预算制度的国家。

二、中期财政预算的类型

中期财政预算根据法律约束力和应用范围的不同,可分

为三种类型[1]:

1.政府只是年度预算文件中附加中期财政收支的预测信息,以供新年度资源配置的参考。中期财政收支的预测信息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2.除了附加中期财政收支的预测信息外,也将中期财政计划列为年度正式预算文件之一,中期财政收支与中期财政计划不必须具有法律约束力。

3.政府完成预算审议之后,未来几年的预算计划也宣告确定。因此该中程计划所涵盖的多年度支出计划具有法定效力,规定较为严格。

各国多以实施前两种做法居多。美国联邦政府的中期计划预算制度则介于第二种模式与第三种模式之间。尽管各国采取的模式不尽相同,然而部分OECD国家采用的中程计划预算制度共同的做法包括:中期财政预算收支预测、中程财政计划、依预测数调整各机构预算基线、调整计划优先顺序、定期更新收支估测等,让年度预算决策不至于与中程的财政策略相违背,有利于预算收支的控制,同时亦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三、中期财政预算的作用

1.在中长期财政预算的引领下,财政部门可根据已核定的计划优先顺序,视未来财政收入情况预做财务需求评估,让计划与预算密切配合,可使整体资源获得最有效的配置与运用。这一制度如能建立,各部门不必每年再为审核预算而费时费力,而把重点放在施政计划内容、品质和行政效率的审查和考核上。将中期财政预算制度让将预算过程置于多年度的框架上,有利于将每年度的预算讨论置于政府中程的财政策略与政策优先顺序框架上。

2.中期财政预算还作为实行绩效预算的手段之一,较好地连结了宏观预算(财政支出上限)与微观预算(绩效预算),即在财政支出总额上限的限制下,在多年度内赋予了各机构完成绩效目标的灵活性(见图2)。

3.可以提高预算的可预见性,减少测算的盲目性,避免部门预算忽高忽低的情况,也有利于细化预算管理。对于公共建设、科技、教育发展规划以及其他法律规定的重大支出可做整体安排。

4.打破了预算编制以一年为期限的局限,避免行政机构短期行为,只着重某些可以短期速成的计划。而且,许多计划也需要多年度资金的支持才能完成,成效在当年可能无法立即显现,例如,环境治理的计划需要几年后才看得到成效,有必要将结果的预测延伸数年,才可能获得较佳的资源配置决策。

5.有利于财政部门集中精力从事项目绩效评价。在一年制的预算制度下,“一年预算,预算一年”,财政部每年都要花大量的时间与各部委讨价还价,而无法将精力用在评价项目的绩效上。因此,多年度的拨款授权有利于财政部从年复一年的无效劳动中解脱出来。在美国,一些国会议员甚至提议废除将一年制预算制度改为两年制预算制度。虽然这一提议一直未获得国会批准,但在中期财政预算以及多年度的项目拨款制度的推广,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年度预算工作。

6.有利于控制预算总支出。在许多国家,中期财政预算也是控制每一年度预算的有力工具,如在新西兰,中期财政预算是各机关与财政部预算谈判的上限。

当然,由于预算的编制基础依赖于中程财政收支的预测,预测的基础与精确与否影响预算编列极深,因此若过度依赖以往的预测,将造成财政政策的无弹性与迟钝,而过度乐观的预测则可能被用来作为一些不适当的公共支出计划的借口,使中程计划预算制度无法达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结果。美国联邦政府的中期收支预测是分别由隶属于总统的白宫预算管理局、隶属于国会的国会预算局同时执行,再比较其结果,以增强客观性。

四、在我国试编中期财政预算的做法

结合我国国情,在现有条件下,以我国每一个五年发展规划为指引,可以考虑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国家经济政策及发展目标、财政收支状况及发展趋势,确立一个3—5年期的财政支出框架,据此编制滚动预算。具体操作方面的做法是:

1.中期财政预算应由财政部负责编制,国家发改委、国资委、国家税务总局、统计局以及中央各部委等配合。

2.中期财政预算的基本内容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政府在预算年度(3—5年)内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分析;经济形势分析预测;上一年度预算执行情况的总结分析;中长期预算编制指导思想、原则及政策说明;预算年度收支安排及预算收支平衡;预算年度重点项目、法定支出安排及预测等。

3.将近3—5年的重大项目、法定经费支出等排入预算,以增强预算的前瞻性,使各部门对未来几年财政收支总量做到心中有数;财政部与相关部委商讨各项支出限额,审查计划时应着重成本效益分析、财务可行性等,以有效运用分配政府预算资源。

参考文献:

[1]苏彩足.美国联邦政府之中程计划预算机制[J].主计月刊(台湾),2002,(558).

财政预算范文第2篇

20*年,财政收支预算安排如下:全县全口径财政收入307,480万元,比上年增长30%;扣除上缴中央收入和省级收入后,全县地方财政收入194,404万元,比上年增长25%。其中:地方工商税收入49,312万元,增长25.5%;耕地占用税收入6,115万元;契税收入13,942万元;所得税收入(含个人所得税)20,105万元,增长32.5%;行政性收费和罚没等收入21,361万元;基金收入83,569万元,增长25%。

根据以上收入安排,20*年全县地方预算收入194,404万元,加上中央税收返还收入11,000万元,增资转移支付1,826万元,免征农业税补助2,019万元,收方合计209,249万元。减去专项上解932万元,全县当年留用财力为208,317万元。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20*年全县预算支出安排为208,317万元。主要项目是:

——农林水事务支出6,562万元,比上年年初计划(下同)增长75%;

——教育支出32,393万元,增长114.5%;

——科学技术支出2,164万元,增长43.7%;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650万元,增长60.9%;

——医疗卫生支出5,042万元,增长23.6%;

——公共安全支出6,515万元,增长30.8%;

——国防支出609万元,增长734.2%;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7,466万元,增长25.3%;

——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713万元,增长197.4%;

——环境保护支出780万元,增长31.7%;

——城乡社区事务支出8,057万元,增长24.5%;

——交通运输支出1,433万元,增长136.5%;

——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支出11,291万元,增长113%;

——其他支出25,073万元,增长110.6%;

——政府性基金支出83,569万元,增长86.6%。

关于20*年的财政工作

20*年,是全面贯彻党的*精神、扎实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关键之年。我们必须按照县委的总体要求,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努力抓好20*年的财政工作。

(一)坚持科学发展,大力培植财源,优化经济结构,增强持续发展后劲

坚持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发展,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基础。一是全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壮大支柱财源。强化招商引企培植税源政策体系和项目投资服务机制建设,不断优化工业发展的软硬环境;创新招商引企方式,围绕工业发展等支柱行业,吸引企业总部基地落户,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培育优势支柱产业集群;进一步完善企业税收超目标奖励政策以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品牌发展奖励扶持政策,健全工业经济高速、高效、优质发展的政策激励机制,促进工业大投入高产出,努力提高工业经济的创税能力。二是加速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主动承接成都市辐射功能,提升城市对外形象,加大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力度,加快郫筒、红光、犀浦城市中心片区整体联动和重点镇、新市镇建设步伐,为第三产业优化升级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认真落实扶持第三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发展以商业、房地产业、休闲旅游业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加速农业产业化,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围绕都市农业发展重点,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和行业布局,建设规模化产业基地;创新产业化经营方式,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自主创新,延伸产业链条,增强发展和带动能力。

(二)坚持依法征管,大力组织收入,确保圆满完成全年财政增收目标

坚持依法征收,加强管理,是确保收入目标完成的重要措施。一是深化预算县镇共编改革,科学分解落实收入增长目标,发挥预算对组织收入的监控调节作用,实行收入目标计划管理,强化预算的约束力,努力实现收入均衡增长。二是财税部门密切配合,深入基层,认真研究财源税源结构、纳税对象、征管范围变化等情况,拓展纳税空间,建立税收管理高效、税源监控严密、纳税服务完善的征收体系,强化整体运行,提高征管效能,确保应收尽收,实现税收稳步增长,努力提高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三是强化综合治税机制建设,建立征管联动系统,完善并落实协税护税激励政策,调动各镇组织收入的积极性。四是进一步挖掘非税收入潜力,拓展非税收入空间,坚持资源市场化培置,提高政府资源性收益,结合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有序合规的增加政府非税收入。

(三)坚持公共取向,深化公共财政体系建设,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努力建设“民生财政”

坚持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关注并改善民生,促进协调和谐发展,是今年乃至今后财政支出管理的着力点。一是加大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事业投入,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最大限度地创造公共服务产品,逐步实现城乡居民享受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加大教育、科技投入,确保教育、科技投入“法定增长”。三是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投入,认真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向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领域,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综合开发、农村扶贫工程以及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四是加大社会保障投入,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农民养老保险,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五是在保工资、保运转的基础上,按照建立节约型社会、节约型政府的要求,科学核定财政供给标准,强化约束机制,降低政府运行成本,加强公用经费管理,集中财力投向促进城乡协调和谐发展和改善民生领域。

(四)坚持制度创新,按照“收支分类”要求,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提高财政运行效能

坚持制度创新,深化财政管理制度改革,是建设“透明财政”、提高财政运行效能的基础。一是推行政府预算收支分类改革,促进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构建“透明财政”管理框架。二是进一步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全面实现财政性资金统收统支、收支直达,确保财政资金安排使用的及时性和可控性。三是按照事权和财权统一原则,进一步深化镇级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对困难镇的财力补助,缩小镇域财力差异。四是进一步深化部门综合预算,统一财政供给标准,缩小部门差异,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做好充分准备,实施统一地方津补贴制度。五是进一步深化镇级会计集中核算和村组会计制度,规范镇级收支管理。六是在对国有公司实施会计委派的基础上,探索建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加快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动态监管信息系统,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财政预算范文第3篇

按照区委工作部署,20**年财政工作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区经济社会事业能快则快、好上又好发展主题,切实履行公共财政职能,着力解决民生民本问题;加快产业培育,在税源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做大做优财政“蛋糕”;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原则,优化支出结构,进一步提高公共财政保障能力,着力推进财政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推动区域建设、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一、财政收入安排和财力情况

为保障全区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20**年地方财政收入增幅确定为16%,在进一步夯实税源基础的前提下,体现适度增长,地方财政收入目标为15.66亿元。

按照现行的财政体制预计20**年财力增长8%,全年区本级可用财力为10亿元。

二、支出预算安排意见

根据财力情况,按照《预算法》规定的收支平衡原则,20**年财政预算支出安排10亿元,具体支出项目详见附表。在总预算柜架范围内,体现三个方面的重点:一是侧重对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事业和民生方面的保障;二是侧重对公共基础建设的投入;三是侧重对经济结构调整的投入。

三、全面完成20**年各项财政工作任务

20**年是新一届政府开局之年,站在新城建设高位发展的起点上,着眼于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不断推进财政改革和体制创新,健全公共财政体系,为全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提供保障。

四、进一步增强财政经济观,促进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围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处理好“应收尽收”与涵养税源关系,推动税源建设走可持续协调发展道路。

(一)加大财政投入,培植新增税源

认真落实《**区关于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区关于对有突出贡献个人奖励办法》、《**区关于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扶持政策,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不断创新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做大做强税源企业。全力推进新城科技园、江东商业文化中心建设,积极营造中央商务区商业商务氛围。

(二)强化资源整合,优化产业结构

抢抓全市新型工业化和城市现代化发展机遇,积极融入长三角都市经济圈,快速推进区域人才、金融、技术等要素市场的建设步伐。瞄准现代服务业、总部经济、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企业,以税源落地为目标,扎实做好项目招商。大力引进符合产业导向的企业入驻,全面提升区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三)坚持依法行政,大力组织收入

认真做好收入分析和预测,密切掌握收入动态,及时分析税源影响因素和变化趋势,掌握收入组织工作主动权。坚持依法治税,继续强化税源分级分类管理,对重点税源企业建立分户档案,实施重点环节全过程管理;对房地产、建筑业税收实行分项目管理;对会展、演出、赛事及房屋租赁等零散税源实施动态管理。认真研究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财税改革政策,及时把握国家财税改革方向。按照税收属地管理的原则,不断夯实征管基础,提高管理质量,确保应收尽收。

五、进一步增强公共财政观,推动社会事业和谐发展

按照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公共财政的要求,遵循“有保、有压、有控”原则,进一步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强化财政的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区域协调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在行政管理和社会维稳方面。安排公共服务支出20000万元,用于政府行政运转,各项社会事务管理等。安排5100万元,用于维护区域公共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二)在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安排环境建设资金8000万元,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养护、环境整治、城市亮化。安排区政设施搬迁资金5000万元,安排社区建设资金1400万元。

(三)在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方面。安排教育支出13000万元,其中基本建设投入1000万元,教育设备投入500万元。安排医疗卫生支出6000万元,主要用于公共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运行以及设备投入。安排文化体育等支出1300万元,主要用于新区宣传、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安排科学支出4200万元,其中1000万元用于“数字**”建设、3000万元用于扶持科技型企业发展和鼓励技术创新。

(四)在社会保障方面。安排资金5000万元,其中各类困难救助资金、居民医疗保险等3000万元、安排再就业支出1500万元,加大对和谐社会建设投入,不断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六、进一步增强财政绩效观,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能

近几年区域经济总量越来越大,财政收入实现快速增长,但全区收支矛盾依然突出。今后一段时期全区基础设施配套、区政设施搬迁、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需要财力保障的事项还很多,为此全区上下将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牢固树立勤俭意识,确保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不断强化预算约束,严格预算执行,在部门预算编制中进一步完善分类定额标准,积极推进节约型机关创建工作,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发放。对政府投资工程项目及专项政策资金实施绩效评价,对项目投资预算与资金拨付实施动态管理。围绕区域发展和项目建设,加强国资管理、资本运作和土地运作,不断提高资金平衡精算能力。

七、进一步增强财政改革观,开拓财政管理工作新局面

财政预算范文第4篇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作关于某市2005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6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请予审查。

一、关于2005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5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市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紧紧围绕市委确定的工作重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动了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市财政收入超额完成了预算任务,实现了市委、市人大提出的再升位目标,财政支出保证了各项重点支出需要,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

(一)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在市四届人大第六次会议上报告的全市2005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98747万元,执行中,市财政局汇总区县人大批准预算后,报市人大常委会备案的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91318万元。根据快报统计,2005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07672万元,占预算的117.91%,比上年增加17522万元,同比增长27.6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规模位居全省第七位。其中,税收收入完成73098万元,占预算的99.10%;非税收入完成34574万元,占预算的196.94%。全市上划两税收入完成90941万元,比上年增加15613万元,增长20.73%。

在市四届人大第六次会议上报告的全市2005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为164000万元。区县人大批准预算后,市财政局汇总报市人大常委会备案的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为179170万元。执行中发生了以下几项变动:一是省给予我市一般性转移支付、国债项目等专项拨款及结算补助等增加134673万元;二是各级动用超收相应增加安排支出16354万元;三是从预算外调入资金2354万元。以上几项共需调增支出预算153381万元,全市支出预算相应变动为332551万元。根据快报统计,2005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311584万元,占变动预算的93.70%,比上年增加64176万元,增长25.94%。

2005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支执行的初步平衡情况是:当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7672万元,加上上划两税返还收入27886万元,所得税基数返还收入10066万元,出口退税基数返还收入1921万元,上级补助收入177695万元,调入资金2354万元,上年结余6063万元,收入总计为333657万元;减去当年实际支出311584万元,上解省支出1789万元,按政策规定应结转到2006年继续安排使用的结转项目结余资金20967万元后,2005年当年结余4019万元用于消化历年赤字,全市累计赤字683万元。

2005年全市基金收入完成24543万元,上年结余4513万元,省补助基金收入2154万元,基金收入总计为31210万元。减去当年基金支出23935万元后,结余7275万元,将按规定转入2006年继续安排使用。

2005年,全市预算外资金收入46134万元,比上年减少1391万元,下降2.93%。全市预算外资金支出39933万元,比上年增加998万元,增长2.56%。当年末全市预算外资金结余3883万元。

以上数据均按年终快报初步汇总,待决算草案编制完后,数据还可能有变化,再报市人大常委会备案。

(二)2005年市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规定,下面着重报告2005年市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市四届人大第六次会议审查批准的市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36830万元。根据快报统计,2005年市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4372万元,占预算的120.48%,同比增长28.56%。其中,税收性收入完成28183万元,占预算的101.85%;非税收入完成16189万元,占预算的176.74%。市级主要收入项目的完成情况是:增值税完成5268万元,占预算的78.39%;营业税完成9255万元,占预算的105.21%;企业所得税完成2938万元,占预算的95.54%;个人所得税完成1883万元,占预算的110.18%;城市维护建设税完成4129万元,占预算的110.99%;罚没收入完成1093万元,占预算的136.63%;行政性收费收入完成6513万元,占预算的83.07%。

市四届人大第六次会议审查批准的市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为39830万元。2006年1月,市财政局报市人大常委会备案的市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变动为88181万元,变动的主要因素有:一是省专项拨款补助、结算补助及区、市、县、自治县上解等增加39436万元;二是动用超收相应增加安排支出7542万元;三是从预算外调入资金1373万元。根据快报统计,2005年市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80468万元,占变动预算的91.25%,同比增长28.19%。各主要支出项目的完成情况是:基本建设支出完成3212万元,占预算的49.32%;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完成729万元,占预算的60.30%;科技三项费用完成818万元,占预算的100%;农业支出完成1701万元,占预算的99.42%;教育支出完成4448万元,占预算的98.93%;科学支出完成689万元,占预算的100%;医疗卫生支出完成2888万元,占预算的99.48%;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完成23533万元,占预算的94.32%;行政管理费完成8991万元,占预算的100%;公检法支出完成11598万元,占预算的99.66%。总体来说,全年市级支出预算执行较好。

2005年市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支执行的初步平衡情况是:当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4372万元,加上上划两税返还收入27886万元,所得税基数返还收入10066万元,出口退税基数返还收入1921万元,上级补助收入177695万元,区县上解收入2319万元,调入资金1373万元,上年结余4798万元,收入总计为270430万元;减去当年实际支出80468万元,全市上解省支出1789万元,补助区县支出180026万元,以及按政策规定应结转到2006年继续安排使用的结转项目结余资金7713万元,市级财政当年结余308万元,市级累计结余434万元。

2005年市级基金收入完成5040万元,上年结余764万元,省补助基金收入373万元,基金收入总计为6177万元。减去当年基金支出4002万元后,结余2175万元,将按规定转入2006年继续安排使用。

2005年,由于将区县车辆通行费收入等纳入市级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当年市级预算外资金收入16980万元,比上年增加4016万元,增长30.98%。市级预算外资金支出12082万元,比上年增加4069万元,增长50.78%。当年市级预算外资金收支相抵,结余2449万元。

以上数据均按年终快报初步汇总,待决算草案编制完后,数据还可能有变化,再报请市人大常委会审批。

二、关于过去五年财政工作总结和2005年的财政工作

过去的五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按照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作出的决议,积极服务某跨越式发展全局,思想统一,目标明确,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积极应对“非典”疫情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财政收入规模连续跃上新台阶,财政实力明显增强。五年来,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规模在全省各市州的排位由1999年的第九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七位,五年内上升了两位。2005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0.77亿元,五年年均递增1610%。二是全面推进财政改革,初步建立了我市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的决定》要求,实行了会计集中核算、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和政法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初步建立了符合我市实际的社会主义公共财政基本框架,财政改革成果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三是财政支出保障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有力促进了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五年来,全市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积极财政政策的良好机遇,争取国债资金6.07亿元,支持了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项目,促进了经济增长;与此同时,优先保障工资发放,通过实行部门预算和工资直发等改革措施,彻底解决了拖欠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的问题;加大了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共发放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3.87亿元、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费1.38亿元、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18.66亿元,确保了6.3万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7.2万户低保对象和9.4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需要,维护了社会稳定;对农业、教育、科技、卫生等法定支出也按要求予以了支持,促进了全市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四是财政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依法理财、依法治税、依法监督管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大为提高。五是积极发挥市带县功能,促进区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市对县分税制财政体制,打破了企业的级次界限,调动了区县增收的积极性;争取、落实了对三个民族区县的财税优惠政策,调整了对民族区县的财政体制,促进了民族地区发展;积极落实区县转移支付资金,五年来,共落实区县转移支付资金20.82亿元。同时,市财政还通过加强资金调度,支持区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可以说,过去的五年,是我市财政收支规模迅猛增长的五年,是财政改革全面推进的五年,是财政保障水平大为提高的五年,是财政监管不断强化的五年。

2005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也是实施“十五”计划的关键一年。各级财政部门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对财政工作的总体部署和市四届人大及其常委会对财政工作的要求,通过开展财政系统作风教育整顿活动,增强服务意识,创新理财理念,全面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进一步转变财政职能,为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作出了新贡献。

(一)积极应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确保了财政收入预算的完成和再升位目标的实现

2005年,为防止经济过热,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对钢材、水泥、铁合金、电解铝等行业的投资进行严格控制,对以基础产业为骨干的我市经济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给全市财政增收带来很大困难。市委、市政府积极应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在调控中把握好机遇,加大固定资产投入,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外向型经济,保持了全市经济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各级财政税务部门认真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财政收入再升位目标要求,迎难而上,采取有力措施,确保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和再升位目标的实现。一是继续落实财政收入目标责任制,将财政收入任务纳入市委对各区县和市级有关部门的目标考核,并初步建立了财政收入激励机制,调动了各区县和征收部门的积极性,从根本上确保了全市财政收入任务的完成。二是加强了收入督导,确保再升位目标的实现。为确保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财政收入再升位目标的实现,针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我们及时组织四个督导组,深入区县调查研究,督促检查收入进度,指导帮助区县提高认识,查找问题,增添措施,促进增收,为实现全市财政收入再升位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加强财政税务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针对全市财政收入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市政府多次组织财税部门研究协调,及时解决了收入征管中存在的问题。四是全市税务部门加强税收征管,确保了税收性收入稳定增长。各级税务部门认真贯彻执行《税收征管法》,严格依法治税,进一步完善了征管手段,初步实现了税收网络化管理,对服务行业营业税实行了有奖发票管理办法,加强了税收稽查,堵塞了收入漏洞,为全市财政收入再升位做出了突出贡献。五是认真执行收支两条线的有关政策,加强了非税收入征管。各级财政部门严格按照收支两条线政策的要求,进一步强化了非税收入的征管,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执行收支两条线政策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促进了收入的及时入库;加大了国有资产的监管力度,加快了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房和其它经营性资产的集中统一管理进度,对闲置资产进行了公开拍卖;加强了国有土地经营收益的收缴入库工作,保证了各类非税收入的及时足额入库。

(二)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安排好支出预算,着力保障“三农”、社会稳定和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其它重点支出需要

全市各级财政部门认真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要求,大力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预算安排和预算执行,确保了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的贯彻和落实。

一是树立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意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经济发展。全年共争取国债资金1.45亿元、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各类补助资金2.59亿元,引导和带动了大量社会资金投入到我市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为刺激内需、拉动投资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极支持我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市共争取和安排技改财政贴息和项目补助资金956万元、工业发展资金200万元,促进我市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认真落实出口退税政策和对企业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支持我市企业出口创汇和发展壮大。积极创新服务机制,发挥担保公司担保作用,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服务,提高企业融资能力,帮助企业度过难关。按照市委关于建设“中国第一山”的要求,积极筹集财政性资金8787万元,支持打造“中国第一山”的有关交通建设和环境改造项目。

二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强化财政支农工作。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在预算安排上,全市各级政府都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确保对农业的投入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全年共投入各种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产业化资金4500多万元,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产品质量的提高。为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市级专门安排粮食生产专项经费350万元,支持优质粮食生产和科技示范工程。做好农村扶贫工作,向上争取以工代赈资金和财政扶贫资金3900多万元,用于扶贫新村建设和农村教育、卫生事业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加大了对农村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提高了全市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将农村卫生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基金,争取和安排农村医疗卫生专项经费,切实解决农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进一步加大了农村教育投入力度,争取和安排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1028万元,用于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落实农村中小学实行“一费制”后的财政保障措施,继续开展“民族教育十年行动计划”,投入资金1070万元,用于民族区县寄宿制学校建设和贫困学生生活补助。同时还积极帮助马边彝族自治县实施“两基”攻坚工作,争取和安排专项资金1350万元,保障了马边彝族自治县顺利通过“两基”验收。认真落实中央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财税政策。认真执行有关停征农业特产税、农业税税率降低3个百分点和少数民族区县农牧业税全部停征的政策,并落实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4800多万元,既维持了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又减轻了农民负担。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的政策,将粮食直补资金1840多万元直接补贴到种粮农民手中,增加了农民收入。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多渠道筹集财政性资金6400多万元,用于解决各种政府工程欠款和历史遗留的农民拆迁补偿问题,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利益。积极开展对农民工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工的素质,争取和安排劳务开发培训经费270万元,培训农民工22万人次。开始着手研究失地无业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正在开展有关准备工作。

三是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切实维护困难群众的根本利益。2005年,各级财政部门把维护社会稳定,支持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妥善解决困难群体生产生活问题作为财政保障的重点,当年全市实际支付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金1574万元,发放失业救济金855万元,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费5062万元,拨付职工安置和稳定支出7774万元,保证了全市7000多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1.2万名失业人员、7.38万名城镇低保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向上争取企业军转干部生活困难补助资金2125万元,解决了企业军转干部生活困难问题。市级安排再就业资金553万元,用于职业介绍、职业培训、代缴社会保险和劳动力市场建设。担保发放小额贷款600多万元,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提供资金支持。

四是发挥市带县功能,支持区县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进步。积极向上反映我市区县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多渠道落实转移支付资金5.88亿元,保障了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继续对民族区县和贫困县经济发展给予关心和支持,为三个少数民族区县和财政困难县井研县、五通桥区落实和安排各类转移支付补助资金3.30亿元,促进了民族地区和困难区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加强了对困难区县的资金调度,为各区县的经济发展和正常运转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另外,各级财政部门还切实把工资发放和机关事业单位正常运转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继续实行工资直接支付,充分保障了全市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发放和基层政权正常运转。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公路建设的决定》精神,千方百计安排各类财政性资金,支持交通建设项目,改善我市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认真贯彻执行《预算法》,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原则,确保了本届政府最后一年全市财政收支平衡。

(三)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全面深化财政改革

2005年,进一步推进和完善了各项财政改革。一是全面推进了县级政法部门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按照省委关于建立县级公安机关经费保障机制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从2005年起,对县级公安、法院、检察、司法等政法部门的经费实行财政保障,为政法部门履行工作职责,有效打击各种犯罪,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了物质基础,初步实现了政法部门满意、党委政府满意和人民群众满意。二是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部门预算管理。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对部门的公用经费系数进行了调整,以保证各部门的正常运转。完善了项目编制程序,统一了项目支出类别和标准,细化了项目具体支出,使项目预算编制更加科学合理。三是积极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重点对区县实行国库支付制度改革开展督促检查,进一步扩大集中支付范围,全年全市实现直接支付17.13亿元,授权支付13.66亿元。四是进一步扩大了政府采购规模和范围。2005年,全市政府采购金额2.06亿元,比上年增长35.01%,节约资金2540万元,资金节约率为10.85%。五是推进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重点是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办公用房体制改革,加大了办公用房调配力度,推行办公用房物业管理试点工作。

(四)切实加强了财政监管,财经秩序开始好转

开展了财政资金的专项检查,有效防止了挤占、挪用现象的发生。对国债资金、粮食直补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扶贫资金等进行了专项检查,对查出的各种问题按规定进行了纠正。同时,加强了财政内部审计工作。加强对二级单位的财务监管,财经秩序得到整顿。针对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单位财务管理有所弱化的现象,市级开展了对二级单位的财务大检查,检查出公款私存、私设小金库、隐匿截留财政收入等违纪违规行为金额达795万元,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查处和纠正。按照市委和市人大常委会的要求,加大了财政周转金回收处置力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2005年超额完成了当年财政周转金回收处置任务。加强了财政投资评审工作。建立了财政性基建项目评审专家库,实行三级审核,评审质量得到提高。2005年,完成评审项目263个,评审金额6.05亿元,审减金额0.67亿元,审减率11%。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开展了川信乐办、某信托的关闭清算和某大厦的资产处置工作,既保证了国有资产不被侵占和流失,又维护了社会稳定。

从总体上看,尽管去年我市财政收入实现了再升位目标,财政保障能力有所增强,财政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虽然财政收入增长较快,但支出压力大,收支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二是财政支出特别是维护稳定支出压力巨大。近年来,由于我市企业破产转制、经营城市拆迁安置,各种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多,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重,各级财政用于稳定方面的支出压力不断增大。三是财政负债仍然沉重,财政风险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和释放。四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尚未建立,财政资金的效益还未得到充分发挥。五是财经秩序仍未根本好转,一些部门和单位逃避财政监管,转移收支,私设小金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等违反财经纪律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对这些问题,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历来都非常重视和关心,并多次提出许多好的建议和意见,我们将在今后的财政工作中认真研究,并不断加以解决。

三、关于2006年财政预算草案

根据省政府《关于编制2006年财政收支预算的通知》要求,以及市委、市政府对今后五年的经济工作和2006年全市财政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我市2006年财政收支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市委关于我市财政工作的各项方针和指示,按照“五个统筹”和中央关于实行稳健财政政策的要求,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我市经济发展;加强收入征管,严格依法治税,完善收入激励机制,保持财政收入的增长势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认真为民理财,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保障重点支出需要;继续深化各项财政改革,探索建立财政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保证财政资金高效运转;进一步加强财政监管,从严查处各种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有效预防会计信息失真和国有资产流失,为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一)2006年全市财政预算草案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结合我市2006年经济增长目标,2006年全市财政预算的初步安排是: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算拟安排为106600万元,同口径比2005年增长12%。加上预计省对我市的税收返还收入、省各项补助收入,减去应上解省的支出,全市2006年可用财力为210070万元,相应安排一般预算支出210070万元,同口径比2005年增长9.50%。全市算总帐,当年财政收支平衡。

以上全市2006年财政预算草案,是根据2005年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代编的,待各级政府预算编制完成并经同级人代会批准之后,我们将汇总情况报市人大常委会备案。

(二)市级财政预算草案

下面着重报告2006年市级财政收支预算草案:,

根据财政收入要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基本同步的总要求,2006年市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拟安排为40620万元,同口径比预算基数增加4353万元,增长12%。主要收入项目的安排情况是:

——增值税6006万元,增长14.02%;

——营业税10600万元,增长14.54%;

——企业所得税3410万元,增长16.06%;

——个人所得税2150万元,增长14.17%;

——城市维护建设税4710万元,增长14.06%;

——行政性收费收入5612万元,同口径增长1.65%。

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0620万元,加上省补助全市收入、区县上解收入,减去全市上解省支出、补助区县支出后,2006年市级可用财力为46936万元。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规定和市级的实际情况,2006年市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安排为46936万元,比2005年支出预算基数42820万元增加4116万元,增长9.61%。结合部门预算的编制原则,一般预算支出安排的主要项目是:

——科技三项费用470万元,增长17.50%;

——农业支出1893万元,增长11.03%;

——林业支出428万元,增长10.88%;

——水利和气象支出700万元,增长11.11%;

——文体广播事业费2531万元,增长10.81%;

——教育支出4936万元,增长10.18%;

——医疗卫生支出2514万元,增长10.02%;

——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910万元,增长10.44%;

——社会保障补助支出2210万元,增长10.50%;

——行政管理费6780万元,增长10.06%;

——公检法司支出9563万元,增长10.64%;

——总预备费500万元。

2006年市级基金预算收入拟安排为8683万元,相应安排基金预算支出8683万元。

以上市级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查批准。

同时,将市法院、市计委、市农业局、市民政局、市粮食局等五个部门2006年的部门预算草案提请审议,为加强和完善市级部门综合预算管理工作积累经验。

四、关于2006年的财政工作

今后五年,是新一届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奋力推进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五年。在未来五年中,全市各级财政部门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为全市经济发展大局服务,为各部门经费保障工作服务,为基层、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要紧紧围绕市委的各项重大决策开展财政工作,按照市委确定的未来五年工作重点,调整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优化支出结构,为市委的重大决策和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强的财力保障。要不断提高财政部门和财政系统的执行力,加强财政干部队伍的素质建设,确保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和各项法律法规得到认真的贯彻和落实,做到政令畅通。

未来五年,我市财政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抓好收入征管,确保全市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保障重点支出,提高我市经济发展能力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推进财政改革,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制;强化财政监管,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良好的财政经济环境。

2006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各级财政部门要以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契机,认真贯彻执行稳健的财政政策,改革创新,服务全局,不断提高财政系统理财能力,为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提供强有力的财力保障,促进我市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我们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抓发展、促增收,确保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稳健的财政政策,抓住中央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协助有关部门积极争取国债项目和资金,支持我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建设项目,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认真落实好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支持四大支柱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合理使用好技改贴息资金、项目补助资金、工业发展资金、科技三项费用等用于经济发展的财政资金,支持支柱产业和重点税源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继续完善国有土地经营收支计划,严格实行国有土地收入“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办法,实现政府对土地收益的统一安排使用。通过市场化手段多渠道筹集经营城市资金,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切实推进城镇化进程。认真按照市委关于加快我市公路建设的要求,继续加大对公路建设的财政投入,支持改善我市交通环境,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积极支持建设“中国第一山”工作,促进我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服务农村的力度,继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农民增收;要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认真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今年免征农业税及附加的政策和确保国家粮食生产安全的补贴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区县和困难区县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搞好对区县的资金调度,大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增强县级经济实力。

在促进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上,要切实加强财政收入征管,使经济增长成果在财政收入上得到充分体现,确保财政收入保持相应的增长势头。要继续对财政收入任务实行目标管理,强化各区县和市级征管部门的责任意识。各级税务部门要不断完善征管措施,进一步强化税收征管,严格依法治税,严厉打击偷、逃、骗税行为,确保税收性收入的快速增长。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关于收支两条线的有关政策和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的有关规定,认真研究非税收入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保持非税收入的持续增长。认真组织实施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和国有土地经营预算,加大国有资产的经营力度和国有土地出让收入的管理力度,确保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和国有土地收入及时、足额入库。

(二)调结构、保重点,增强财政保障能力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要不断提高财政的保障能力,优先保障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发放和基层政权正常运转的资金需要,为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履行职能提供财政资金保证。要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投入,按照法定增长要求安排好支出预算。要进一步增加对义务教育的投入,认真研究和制定实行“一费制”收费后造成教育经费不足的配套保障措施,按照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安排学校公用经费,不断提高对教育的保障水平。要继续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安排好科技三项费、科普经费,促进我市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按照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要求,增加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不断丰富我市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要加快我市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重点增加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艾滋病防治和妇幼保健等涉及人民群众公共健康安全的投入,不断提高我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抓好峨眉山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的农村合作医疗机制。要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高度,将财政对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资金重点向农村倾斜,不断缩小城乡之间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

要继续安排好社会稳定资金,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是要继续落实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财税政策,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社会各方面支持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多渠道向上争取资金,加大农民工技能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民工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二是要完善社会保障筹资机制,加大“两金”征缴力度,增加预算安排,搞好资金调度,及时拨付资金。三是要关心困难群体的生活,抓好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以及失业人员救济金的发放工作,安排好涉及社会稳定的各项资金,为维护全市社会稳定提供有力的财政保障,不断提高我市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解决好企业军转干部的生活困难问题。要探索建立失地无业农民的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机制,切实关心失地无业农民的生产生活困难问题。要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积极筹措资金,解决好各级政府工程欠款造成的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三)抓难点、求实效,继续深化各项财政改革

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抓难点,求实效,继续深化各项财政改革。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市县财政体制,理顺各级政府的财权与事权,建立增收节支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区县的积极性,促进市县共同发展。二是要探索建立财政预算绩效评价体系。要针对长期以来财政工作中存在的重支出、轻管理的问题,加强对支出的追踪问效,探索建立财政预算绩效评价体系,2006年在教育和政法部门的项目支出上尝试进行绩效评价考核,2006年在市级部门全面推行,以提高政府公共支出的效率。三是要完善部门预算,规范项目预算管理办法,提高部门预算编制的科学性,逐步将各部门的预算提交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增强预算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四是要进一步完善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简化支付流程,扩大支付范围。五是要深化县级政法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认真研究区县建立政法经费保障机制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政法保障资金及时到位,同时督促政法部门依法行政。六是要继续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国有资产经营收支管理,继续抓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统管工作,有效预防国有资产流失。

(四)抓监管、重查处,全面整顿财经秩序

要针对当前财务和国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举一反三,切实加强财政国资监管,彻底改变“重支出、轻监管”的状况,认真查处各类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整顿我市的财经秩序。要立足收入抓监管,开展对税收优惠政策的清理,继续抓好财政收入入库情况和收支两条线政策执行情况的专项检查,严厉查处各类混级混库、私设小金库和擅自出台税收优惠政策等行为;要认真贯彻执行关于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改革,从今年起将大佛景区和峨眉山景区门票收入全面纳入市级财政专户管理。要立足支出抓监管,加强对财政大额资金使用的管理,搞好大额资金使用的监督,推进财政支出的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发挥财政监督的作用,加强对社保资金、国债资金、农业资金等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严厉查处各类挤占挪用等违法乱纪行为;抓好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管,重点加强对二级单位的财务检查,进一步扩大财务检查范围,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和各类腐败行为的发生;继续加大财政周转金回收处置力度,基本完成市级到期财政周转金回收处置工作;搞好财政投资评审工作,努力使财政性投资项目全部纳入评审范围,并不断提高投资评审质量和效率。要立足改革抓监管,不断提高财政改革的执行力,对各单位、各部门执行财政改革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坚决打击各类不执行财政改革政策、逃避财政监管的行为。围绕国资工作抓监管,在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同时,重视财政性资金投入项目形成的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努力维护国有资产安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强对政府举债的监管和控制,严格执行政府举债审批制度,从严控制新增负债,对历史性政府负债要认真研究,落实还款来源,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消化,有效化解财政风险。

财政预算范文第5篇

我受*县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县*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各位列席代表提出意见。

一、*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一)一般预算执行情况:

全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053万元,占年初预算5830万元的103.8%,比上年实绩5316万元增长13.9%,剔除农业税免收因素实际增长19.2%。

一般预算收入中:

工商税收累计完成3336万元,占年初预算3750万元的89%,比上年实绩2785万元增长19.8%;农业二税完成528万元,占年初预算480万元的110%,比上年实绩787万元下降32.9%,主要是农业税政策性免收;行政性收费等非税性收入完成2189万元,占年初预算1600万元的136.8%,比上年实绩1744万元增长25.5%。

全县一般预算支出预计完成14787万元,占年初预算9048元的163.4%,比上年12447万元增长18.8%。

(二)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全县基金收入完成2792万元,占年初预算2850万元的98%,比上年2573万元增长8.5%,基金支出完成2774万元,占年初预算2850万元的97.3%,比上年增长7.5%。

*年财政工作的主要特点是:

财政收入征管力度明显增强,立足抓早、抓紧、抓实,层层分解落实收入任务,建立和完善对乡镇、县直部门收入考核激励机制,推行乡镇财政拨款与财政收入挂钩办法,进一步调动乡镇、县直部门组织收入积极性,征管部门做到多收工作税、辛苦税、服务税,勤征细管,堵漏增收,坚持税费并重,不断加大对非税性收入的征管力度,加大对纳税大户的管理和服务,实现了税收收入的大幅增长,全年国税部门征收各税1541万元,比上年增长29%,地税部门征收各税1901万元,比上年增长15.4%;财政部门征收契税收入304万元,比上年增长10.1%。

财政支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力度加大,积极编报项目,争取省、市对我县的支持,全年共向上争取各类补助资金17300万元,比上年增长24%;认真组织实施农业项目,顺利实施了宏村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生态项目、缫丝厂、蚕种场农业产业化、宏村虞溪河水利设施以及其他农业项目,财政投资额达659万元,有力地促进了“三农”经济发展;进行了担保公司增资扩股工作,注册资本由175万元增加到500万元,积极争取工业园贴息、及时兑现企业技改贴息和企业贡献奖,促进了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保工资、保运转、促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不仅按时发放了国规定的工资,保证了机关正常运转经费,还部分兑现了省出台的欠发60元/人月的职务补贴工资,同时克服各种困难挤出715万元资金,用于支持全县经济发展。

二、“十五”时期全县财政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全县财税工作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县”这一主题,深化财税改革,狠抓增收节支,保障重点支出,推动了全县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1、财政收支保持较快增长。

全县各级狠抓财源建设,建立收入激励机制,强化收入征管,充分挖掘增收潜力,克服多种不利因素的制约,财政运行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全县*年财政总收入达到8845万元,比*年的4312万元年均增长15.5%,超额完成“十五”财政规划8000万元收入目标,一般预算收入达到6053万元,比*年的3851万元年均增长9.5%。*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预计14787万元,比*年5687万元年均递增21.1%。

2、农村税费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五年来,全面贯彻落实农村税费改革各项政策,按规定积极减、免征农业税,全县农民政策性负担由*年改革前的1026万元减少为*年的零负担,农民户均年减负410元。积极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提供财力保障,落实税改政策性转移支付资金2980万元并全部按规定分配到乡村,切实维护了乡村两级政权的稳定。大力推行财政补贴农民资金管理和支付方式改革,*年全县共有17项涉农补贴资金全部通过“一卡通”方式发放到农户,补助额达1316万元,人均享受补贴168元,彻底改变了涉农补贴资金多头管理、渠道发放局面,得到了全县农民群众的一致拥护。

3、公共财政支出改革不断实现新突破。

积极实施综合财政预算改革,大力推行部门预算,规范预算内外资金收支行为,增强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建立财政资金管理新程序,对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分步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全县共有129个单位的财务先后纳入了会计结算中心管理,确保了财政资金安全、高效、有序运行。全面推行了乡镇“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改革,积极推广财政网络运用技术,实现了县乡联网,强化了乡镇财务会计网络监管手段。全面落实政府集中采购制度,每年的采购资金节约率都在11%以上。

4、财政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和规范。

积极实行财政统发工资制度,保证了全县财政供给人员工资正常发放,保障了基层正常运转。完善了专项资金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办法,实行跟踪监控,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加大了国有资产管理力度,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推行资本运营和资产重组,提高了国有资产的运营效益。开展财政信用资金清理整顿,盘活了资金存量。狠抓乡镇财政消赤减债,防范和降低了财政运行风险。积极开展经常性检查和专项检查,促进了财政经济秩序的好转。

5、重点支出得到进一步保障。

在保证干部工资和机关正常运转基本需要的前提下,财政加大了对农业、教育、卫生、公检法司和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力度,“十五”末分别达到1142万元、2081万元、726万元、656万元、440万元,比*年分别增长188.4%、86.5%、136.5%、108.3%、171.6%。农业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城市公共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大。加快了社会保障建设步伐,已初步建立起包括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以及农村特困补助等社会保障机制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6、争取上级财政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五年来,积极向上争取各类项目资金,争资额达5.7亿元,是前五年0.95亿元的6倍,除用于确保工资发放、支持乡镇解困工程、社会保障外,还有力地支持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园区建设、企业技改、基础设施等项目的建设,圆满完成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任务,同时还较好实施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中小学危房改造、国债资金、旅游开发和财政支农等一大批项目工程,极大地推动了我县社会各项事业和县乡经济的发展。

各位代表,纵观十五时期的财政工作,我们也深刻认识到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基础薄弱,导致财政运行质量不高;财政平衡的基础脆弱,对社会公共事业投入仍不足,财政可调控的能力差,财政风险较大。对此,必须引起重视并逐步加以改进。

三、“*”财政改革与工作思路

“*”时期财政改革与发展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财政工作全局,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的原则,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实施“135”行动计划,推进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部署,依法组织财政收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强化财政宏观调控,严格财政监督管理,为加快构建和谐*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村建设,早日实现全国一流旅游经济强县做出更大贡献。

“*”时期财政发展的目标是: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5亿元,年均递增20%;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亿元,年均递增18%;财政支出达到2.8亿元,年均递增13.6%。

“*”期间财政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

1、发挥财税工作的导向作用,大力培植财源。

一是全力支持我县的农业产业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做大做强果蔬罐头、茧丝绸及竹产品加工基地,加大无公害绿色食品的生产和开发力度。二是加大扶持工业力度,整合、调整和完善工业扶持政策。积极利用先进技术更新与改造传统产业,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积极扶持和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三是加大对旅游服务业的资金投入,推动全县第三产业的更快发展。依托资源和世界文化遗产的品牌优势,整合全县旅游资源,统一规划和建设,从深层次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全面提升我县的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拓展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提高第三产业对财政的贡献率。

2、强化财税征管职能,逐步建立规范的政府收入体系。

一是要积极配合中央建立和完善新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进一步明晰中央与地方的责、权、利,逐步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收入体系。二是建立健全以自主申报纳税为主体,优质服务为核心,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与重点稽查、协税护税相结合的税收征管模式。三是要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健全税收司法保护,堵塞征管漏洞,防止税收流失。四是要加大税法的宣传力度,增全民的纳税意识,建立和完善纳税排行榜制度,努力营造依法纳税、纳税光荣的良好氛围。五是推行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不断探索规范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的框架和制度体系,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征收管理,拓宽财政增收渠道。

3、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支持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一是要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通过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将三农问题逐步融入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当中。二是加大公共事业投入。增加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基础教育、科技文化、公共卫生、公检法司等方面的投入,增强财政对基础性、公益性社会事业的保障能力。三是提高社会保障的能力和水平。继续增加社会保障资金投入,强化社会保障资金监管,完善社会保障筹资机制,促进就业和再就业。

4、深化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制

一是继续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改革政府预算收支分类办法,建立朝向公共财政目标、能够清晰反映政府收支活动的预算收支体系,对政府收支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二是继续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通过编制部门综合预算,统筹安排税收和非税收入。三是完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规范国库集中支付资金管理;四是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工作程序,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加强政府采购监督,提高政府采购工作效率。

5、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保持财政可持续发展。

一是要建立政府债务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按照权责发生制,全面清理县乡政府的债务规模,实行政府全口径债务定期报告制度。二是积极化解政府债务。在严控新增政府债务的基础上,通资产变现、债务抵扣、发展经济及各种增收措施,逐步化解政府债务。三是建立政府偿债准备金制度。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政府偿债准备金,实行专户管理,专门用于偿还政府债务。

6、以能力建设为中心,大力加强财税干部队伍建设。

一是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职业道德教育,切实提高财税干部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二是加大财税干部培训力度,不断强化财税干部政策、业务、法律、计算机等相关知识的培训;三是要全面加强机关党组织和干部队伍的党风廉政建设,牢固树立“为民理财”的思想,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

四、奋力拼搏,努力做好*年财政工作

根据我县“*”经济发展规划及当前财政收支形势,按照“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及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和保重点支出的方针,我们编制了*年全县财政预算草案。

*年全县财政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安排6900万元,比上年预算增长18.4%;比上年实绩增长14%。其中:国税部门安排*万元,比上年预算增长5%;地税部门安排2300万元,比上年预算增长21%,财政部门安排2600万元,比上年预算增长28.1%。

主要收入项目的预算安排情况:

(一)工商税收安排4250万元,比上年预算增长13%,增加500万元,其中增值税安排1740万元,所得税安排960万元,其他地方税安排1550万元。

(二)农业税收安排440万元,比上年预算下降8%,减少40万元。

(三)行政性收费等其他非税性收入安排2210万元,比上年预算增长38.1%,增加610万元,其中:专项收入安排50万元。

基金收入安排2850万元,与上年预算持平。

*年全县一般预算支出安排10315万元(含财政基本预算安排8372万元,预算内收费补助安排1943万元),比上年预算增长14%,基金支出预算安排2850万元,与上年持平。

主要支出项目的预算安排见附表。

按照确定的收入预算和现行财政体制计算,当年一般预算可用财力总额为10363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为4875万元,增值税及所得税返还收入为747万元,省各项补助收入为4741万元(包括体制补助3957万元,一般转移支付补助567万元,取消农业税补助217万元),全年一般预算支出安排10315万元,上解支出20万元,收支相抵结余28万元。

围绕*年的收支预算,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精心组织,合理安排,积极稳妥做好财政增收工作。

合理编制下达*年乡镇及县直部门收入任务,完善财政税收征收管理的追踪问效机制和奖罚措施,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均衡收入进度;加大非税收入征管力度,严格实行“收缴分离”和“罚缴分离”,确保各项非税收入及时足额缴入国库。

(二)积极筹措资金,确保工资发放和各项重点支出需要。

进一步完善工资统发网络建设,多渠道筹措资金,保证干部职工的工资正常发放、机构正常运转和重点支出的需要;进一步加大对三农、教育、公共卫生以及基础公共事业的投入,重点做好农村特困救助、城镇低保、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项目的资金筹集保障工作。(三)实施县乡财政振兴工程,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一要加大对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扶持,加快发展园区经济;二要加速培育大旅游产业,加大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宣传,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三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大发展蚕桑、名优茶、果蔬和特种养殖的资金投入,做大做强我县的茧丝绸、果蔬罐头、竹产品等涉农支柱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四)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

重视财税政策的研究,积极研究中央、省对地方的政策动向,争资金、跑项目,做到行动早、动作快。*年要在省有关县、乡两级财政改革和实施财政振兴工程方面,吃透文件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最大限度地争取省财政对我县的资金和政策扶持。进一步加快县国有投资运营公司融资工作进度,争取国家开发银行贷款支持。

(五)扎实推进各项财政改革。

一是要切实抓好我县非税收入征收管理改革工作,推进我县非税收入征收管理改革规范化进程。二是要深化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科学界定县乡政府的事权和财权,进一步完善县对乡镇财政体制;三是深化乡财县管改革,从*年起,所有乡镇财政供给人员工资实行县级财政统发,撤消乡镇收支帐户,逐步将乡镇收支核算全部纳入县会计核算中心;四是进一步深化财政涉农补贴资金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健全“一卡式”发放机制,加强乡镇服务大厅建设,积极探索并拓展乡镇服务“三农”的内容和方式;五是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政府采购,积极推行“会议费采购”。

(六)进一步加强对财政支出的监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