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形势与政策

经济形势与政策

经济形势与政策

经济形势与政策范文第1篇

外部经济形势:金融危机远未结束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基本特点可以用“三F”来表示,即Financial Crisis(金融危机)、FUel Crisis(石油危机)和Food Crisis(粮食危机)。索罗斯日前曾指出,美国当前可能面临“6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

目前,随着美国房地产市场的不断下滑,金融危机已经从次贷蔓延到优级抵押贷款。美国最大的两个房地产贷款公司——房利美、房地美近期陷入困境便是证明。这两家金融机构持有大约5.3万亿美元的抵押贷款债权,占整个市场规模的44%。这两大公司面临财务困境,势必会对美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因此,要对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保持高度警惕,不要掉以轻心,不要以为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危机还远未到达“结束的开始”(the beginning Of the end),很可能仅仅是“开始的结束”(the end Of the be-ginning)。

内部经济形势: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其国内的通货膨胀

1 次贷危机影响中国的直接和间接途径

发端子美国的次贷危机直接影响到了中国,部分中资银行机构购买的次级抵押债券价格缩水,更严重的是,由于中国是美国机构债的最大持有国,而房利美和房地美又是美国最大的两家机构债发行人,因此中国持有的机构债不仅会账面缩水,而且还会面临违约的风险。无论如何,“两房”危机已经对中国外汇储备的安全造成极大冲击。次贷危机给中国带来的损失还会表现在资本流动、贸易保护等诸多方面。随着次贷危机的发展,可能会改变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向,极可能导致短期性投机热钱流入中国,也可能导致热钱的迅速抽逃。次贷危机和美国经济下滑将导致美元持续贬值,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扬,进而造成中国国内输入型通货膨胀。而美国经济下滑又会引发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思想抬头。

2 美国经济减速或衰退对中国出口的影响

根据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的研究人员测算,中国出口对美国收入的弹性大约为4。就是说,美国经济增长下降1%,中国对美出口增速可能下降4%。考虑到其他国家经济增速也会因美国经济减速而下降,加上中国出口对许多重要贸易伙伴的收入弹性也在3~4左右,因此,以对美出口占中国出口比重1/5左右计算,美国经济增速下降1%,中国的总出口增速大致下降2%。

3 对中国的通胀形势必须继续保持高度警惕

当前中国的通货膨胀,既有成本推起也有需求拉动的性质。但本轮通货膨胀的发生,从根本上、从源头上说,是经济过热的结果。当前国际石油价格、粮食价格和其他商品价格的暴涨,以及国内工资成本的上涨(还有天灾),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发生也有重要作用,而且正在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的通货膨胀,从根本上说,也是世界范围内经济过热的结果。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的通货膨胀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第一,通货膨胀的发生和发展,滞后于经济过热的发生和发展数个季度甚至、年以上。2007年的经济过热,不但对当前的通货膨胀,而且对和未来的通货膨胀将会发生影响。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依然高达10.4%,依然高于潜在经济增长速度。通货膨胀压力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继续存在。

第二,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水平是在依然存在物价管制条件下的通货膨胀水平。为了改善资源配置,增加供给,政府必然会逐步放松物价管制。由于价格下调的刚性,一旦解除对关键性产品的物价管制,通货膨胀率将会上升。

第三,国际石油价格、粮食价格和其他商品价格(如铁矿石)的上涨——尽管目前已经有所回落,已经而且还将增加中国产品的生产成本,从而导致中国PPI的上升。

第四,中国的PPI在最近几个月持续上升,目前已经超过10%。下游企业将越来越难以消化PPI的上涨。一些企业将因亏损而倒闭、减产,但这并不意味产品价格不会上涨。因而,CPI很可能将因越来越多的产品的价格上涨而上涨。此外,CPI并不是衡量通货膨胀的唯一尺度。例如,GDP—缩指数依然在快速上升。中国面对的不仅仅是猪肉或其他农产品价格的上涨,而是物价的普遍上涨。

第五,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通货膨胀的上升趋势得不到扭转,通货膨胀预期将会加强,通货膨胀预期下的企业和个人的自我保护行为(如要求增加工资、囤积、抢购等)将使通货膨胀进一步恶化。在目前条件下,抢购之类的现象不大可能发生,但工资一物价的上升螺旋却可能形成。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前瞻:坚决遏制通胀

国务院最近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突出的位置。笔者认为,尽管CPI的上升速度可能会因基数和农产品价格回落等原因而出现回落,但对通胀的警惕不能放松,宏观经济政策仍应该坚持把抑制通胀作为宏观经济政策首要目标的方针。如果中国能够及时采取措施抑制通胀,经济就不需要急刹车;如果过早放松宏观经济政策,通货膨胀就可能反弹。最终不得不急刹车,损失则要大得多。

1 抑制通胀无需惧怕经济增长速度适度降低

由于中国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经济过热,抑制通货膨胀的主要途径应该是抑制总需求。换言之,控制通货膨胀就要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在中国的总需求中,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是增长最快的两部分。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高于GDP增速。中国的投资率超过45%,是世界之最。由于房地产投资对总投资的增长贡献最大,且存在较严重的泡沫,因此应该成为宏观调控的重点。抑制经济过热所造成的通货膨胀,必须付出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代价,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中央政府关于“两防”的方针是绝对正确的,在通货膨胀回落到可接受的水平之前,切不可以改变。投资增长速度和出口增长速度的下降符合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宏观调控的方向,我们没有必要对两者增长速度的下降,特别是对出口增长速度的下降过于担心。目前速度降一点,是正常的,不必紧张。没有增长速度的适度回落,就不能有增长质量的提高,也不可能有产业结构的升级。

防止经济过度下滑可以做些预案,但还没有到需要立即实施的程度。在当前形势下,释放出政府将会对“反通胀”方针加以调整的信号是绝对有害的。即 便需要对某些具体政策进行微调,也不应使公众产生“政策将会放松”的印象。例如,基于货币政策松动的预期,许多银行提前放贷,夸大信贷紧张程度,营造信贷需求旺盛、规模紧张的氛围,以倒逼中央银行。温总理关于经济增长速度不低于8%的提法,显示了政府治理通货膨胀的决心,为治理通货膨胀预留了充分的余地。笔者认为这是完全正确的。通胀率4.8%的目标今年恐怕难以实现,可以延长实现这一目标的期限,但没有必要对此目标加以改变。而且,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应该最终维持在3%左右。

2 治理通胀离不开货币紧缩

货币主义者认为,“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货币现象”。话虽然不能说得极端,但宽松的货币供应环境毕竟是出现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必要条件。因此,治理通货膨胀离不开货币紧缩。除非通货膨胀形势有了根本的好转,否则,货币紧缩的大方向是不会也不应该改变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减少有效需求,从而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

治理成本推起型通货膨胀,自然要增加供给,但为增加供给所能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是有限的(减税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且难以在短期内见效。一般情况下,即便通货膨胀是由供给方原因所造成的,为了抑制通货膨胀,除实行其他政策外,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也是必不可少的。必须看到,在这种情况下,为求抑制通胀,需要付出更大的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代价。遗憾的是,我们没有更好的选择。1980年代,为了抑制由于石油冲击造成的通货膨胀,美联储采取了紧缩性货币政策,美国经济一度陷入“滞胀”。但历史表明,美国当时的经济衰退换来了以后20多年的低通货膨胀。而这种低通胀,则为美国经济的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国多年的低通胀来之不易,一旦失去,要想重新获得,所付代价将是十分巨大的。由于就业对经济增长的弹性已经越来越低,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所带来的失业问题应该、而且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如财政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来解决。

3 为了改善经济结构应继续使人民币升值

中国的本次通货膨胀不能不说同其汇率政策有关。中国本轮通货膨胀的货币源头及其发展可以分为这样几个环节:

第一。优惠的引资政策和出口导向政策导致了中国的双顺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双顺差日益固化为结构性的双顺差。中国经济增长的对外需依赖度日益提高。

第二,由于对外依存度过高,中国不希望人民币升值。在双顺差条件下,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中央银行不得不大规模干预外汇市场:买进美元,释放出人民币。

第三,央行的干预导致外汇储备和基础货币的大量增加。为了防止基础货币的增加导致通货膨胀,央行进行了大规模的对冲操作:卖出央票,回收人民币;提高准备金率。央行的对冲是成功的,但由于存在种种制约因素,对冲难以完全冲销掉过剩的流动性。事实上,中国的广义货币的增长速度一直明显高于GDP的增长速度。这就为通货膨胀的发生创造了货币条件。

第四,中国的持续、巨额双顺差必然导致对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产生,这种预期进而导致了外贸顺差和外国直接投资之外的资金的流入,从而进一步导致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和央行的对冲的负担。过剩流动性进一步增加。

第五,解决由双顺差和人民币升值预期造成的流动性过剩的最简单办法是让人民币根据市场的需求自由浮动。但是,由于人民币币值长期低估,人民币汇率一旦自由浮动,上升幅度可能过大。由于担心对中国的出口造成严重打击,中国选择了人民币缓慢升值这一路径。

第六,人民币缓慢升值和中美利差的倒挂导致热钱流入。在人民币升值速度缓慢条件下,防止热钱流入的唯一方法是实行资本管制。

4 必须加强资本项目管制

如果已经确定了人民币缓慢、渐进升值的方针——尽管笔者不认为这是最佳方针——我们就需加强资本管制。人民币升值的速度取决于资本管制的有效性。只有当资本管制完全有效时,才谈得上人民币升值的自主性,即升值速度才可以由中国自行掌握。当前央行对跨境资本流动加强管理的方针是非常必要的。但笔者认为力度还应该进一步加强、覆盖面应该进一步加宽。“严进宽出”应该调整为对进和出都实行有效管理。在强化对“热钱”防堵的同时,我们也必须对“热钱”突然流出、对中国经济造成冲击而防患于未然。

经济形势与政策范文第2篇

关键词:潜在增长率;增长因素分析法;贸易顺差

中图分类号:F124

2012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呈现增速持续下滑、通胀率逐步走低、国际收支顺差增加的格局。但进入四季度后,经济呈现了企稳回升的态势。针对目前学者们对宏观经济形势的讨论,结合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发的先行指数课题,对于中国经济形势做下文的分析判断。文章分为四部分。一是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率是否偏低的讨论;二是中国经济增长率是否偏低的理论与证据;三是对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预测;四是对2013年宏观调控政策提出一些建议。

一、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率是否偏低的讨论

关于2013年经济形势的判断仍有很大争议。最主要的争议围绕2013年的经济增长率是否偏低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对于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会有不同的判断。2012年经济增长率在前三季度走低,四季度有所回升,但未必能够回到8%以上。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判断存较大分歧。根据前些年国内外分析资料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国内的潜在经济增长率有可能在9%~10%,有的研究报告甚至认为2001-2007年期间中国的潜在增长率有可能在11%左右。如果根据以往的经验,7%的增速明显偏低。但现在争论的焦点问题是中国潜在增长率是否已出现明显下降,归纳起来看国内有几派的观点。

一是以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未来20年,中国还具备保持8%以上的增长可能性。二是复旦大学韦森教授认为,中国经济增速将出现明显下降,中国经济增速在未来能够保持5%~7%就不错了,与他观点类似的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蔡昉教授认为,2011-2015年期间中国的潜在增长率将降到7.2%左右,2016-2020年期间只有6.1%,跟他观点类似的还有卡内基研究员、北京大学教授佩蒂斯认为,中国经济增速很可能将会下降到3%~3.5%。中信出版社的《大拐点》一书,从几个方面判断中国可能已经非常接近于经济上的大型拐点。蔡昉教授也提到这方面的情况。

二、经济增长率是否偏低的理论与证据

对于中国潜在增长率的研究可以从多个视角来研究。 根据国际经验,把不同的国家发生经济增长速度转折的时间段归纳总结,进行国际比较研究,以此判断中国是否会出现类似的经济增速明显下降的转折。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艾臣格林和两位韩国学者根据近50个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数据进行了总结,在最新的报告里,他们认为,以2005年为基准的国际价格水平来测算,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水平在达到10000~11000国际元和达到15000~16000国际元这两个时段中,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速有可能出现下降的两个风险时段。过去的研究认为只有15000~16000一个风险时段,近期的研究分为两个风险时段。

对于中国来说,按照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购买力评价,2010年中国人均GDP为7146国际元,按照近两年中国经济和人口增速,我们估计2012年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了8500国际元。按照近期中国的增长态势,2015年中国人均GDP可能达到10000国际元,这是购买力评价测算,以2005年购买力评价为基准的国际元水平。2020年中国人均GDP将达到15000国际元左右。按照这样的经济分析,2015年前后是中国经济增速明显下降的第一风险时段。2020年前后是中国经济增速明显下降第二个风险时段。这个分析和另外一种分析方法——增长因素分析法所提供的一些分析结论、论据大体上是一致的。

增长因素分析法由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索罗、以及后来美国的经济学家丹尼森等开发应用。2012年,亚洲开发银行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联合撰写了《超越低成本优势的增长:中国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报告,认为2010-2020年期间中国的年均增长速度是8%,2020-2030年期间年均增长是6%。国内其他的研究报告分析结果也与之比较类似。例如,2012年3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曾经联合的报告一些对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分析也比较相近。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的报告中使用增长因素分析法对于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速度做出了判断。认为在近阶段,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速度应该还在8%以上。采用“菲利普斯曲线”方法也可佐证该判断。实际产出和潜在产出的缺口与通胀之间有关联关系,当总产出高于潜在产出水平的时候,价格水平将上涨,当总产出增长率持续高于潜在增长率,尤其是增长率大幅度增加时,价格上涨率压力增大,将会提高。

2009年底至今,中国经济出现了接近于一个周期的演变过程。2009年底至2011年初,我国石油价格上涨压力较大,2011年以来价格上涨幅度走低,对照这样的运行过程,应该说中国现在的潜在经济增长速度还在8%以上。否则,对2012年经济增长速度略微低于8%的情况下,价格上涨幅度和价格上涨率持续走低的现象就不好解释了。还需注意的是2012年中国工业品的出厂价格和工业生产者的购进价格都是同比下降的。

追溯我国经济运行的历史情况,工业品的出厂价格(现称为生产价格)、生产者的购进价格在1998年前后出现一次下降情况,2002年、2008年、2009年均出现过同比下降的情况。这是统计数据可查的四次同比下降。同时,消费价格的涨幅在不断走低,工业品价格同比出现了长时间持续下降。对于反证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是否低于潜在增长速度具有说服力。2012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还不到8%,可能还是低于目前这个阶段潜在经济增长速度。文章开篇提到我国目前经济增长速度是否偏低,从这个角度来看有了答案。低于8%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低于潜在增长速度的。因此,2012年放松货币政策、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是基于经济增长速度偏低的判断。

除了从经济增长、价格对判断形势的论据外,还有另外一些方面的论据。如在2012年全球经济较低迷的情况下,中国贸易顺差比2011年明显增大。2012年的顺差比2011年实际上增加了700多亿,增长幅度接近50%。在整个全球经济低迷的情况下,中国的贸易顺差较2011年同期有明显扩大,反过来也只能说明国内需求扩张的步伐和放缓的势头比较严重,这也是能够支持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偏低的结论。

可能还有一些指标能够支持这样的判断。如财政收入明显减速,货币供应量较2011年同期大幅下降,发电量和用电量指标争论特别激烈。发电量曾经出现过零增长,年终用电量指标稍微有些增长。最近已有好转。企业的销售收入增速比2011年同期降了10个百分点以上,出现了负利润。

以上分析说明,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并非如有些经济学者所言,纯粹是长期性、结构性因素导致的经济增速偏低;中国经济增长到了换挡期等。虽然有这方面的原因,但主要因素还是来自周期性方面的,因需求不足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确实应当适度放松宏观经济政策来刺激需求,提升经济增长。

当然,经济低迷的原因是有共识的,如内外需都在放缓,外需放缓主要是因为国际经济形势不佳,内需放缓是因为整个国内投资都在放缓。体现在:2012年上半年基础设施投资出现了负增长。这与2012年抑制通胀,货币政策收紧有一定的关系。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开发的中国经济综合动向指数也表明,尽管进入2012年四季度以来,中国经济出现一定幅度的反弹,但与经济比较低迷时候的状况仍较一致的。这也支持了前文提出的中国经济实际上还处于周期性低谷的判断。

三、2013年中国经济预测

2012年四季度中国经济已经出现反弹,但仍处于低谷阶段,未来将会是怎样的情况。学者们的主要分歧是经济反弹会持续到什么时间。借鉴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开发的先行指数,下文将进行一些分析判断。

(一)出口形势的预测

出口形势的分析判断有一定的难度。2012年5、6月份以来,出口增速月度之间波动非常大,10月是1%左右,12月变成14%左右。这也许与我国出口订单短期化的趋势有关。总的来看,2012年整个出口的形势走低,到现在出口形势应该说还是很严峻的。笔者判断2013年会有一个小幅反弹,最主要的是国际经济形势会有一定幅度的好转。

目前,整个国际经济形势应该说还是处于周期性低谷阶段,没有找到很好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基于这样的背景,美国、欧洲国家、日本近期纷纷推出量化宽松政策,发展中国家也放松货币政策等。在政策性因素的影响下,2013年世界经济形势会出现一定幅度的好转。欧元区三大经济体德、意、法三家著名的研究机构做了一个预测,认为2012年四季度和2013年一季度欧洲经济还有可能持续下降。2013年一季度有可能持平,同比下降的。2013年二季度环比有可能出现轻微正增长,扭转目前连续环比下降的状况。

据美国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的预测,2012年四季度,美国受财政悬崖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有可能跌至1%以下。2013年上半年两个季度也将处于低迷状态,预计在1.5%以下。但2013年下半年经济增速将上升至2%以上。整体来看,2013年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因受财政悬崖的影响,速度会有所放慢。

日本证券机构判断2013年的增长速度有可能与2012年大体持平。总的来说,随着欧洲经济出现一定程度的好转,美国经济在2013年下半年也有可能出现好转,再加上随着政策效能的发挥,新兴经济体可能未来也会有一些好转的情况。

因此,整个中国的出口的外部需求将受到一些正面因素的影响。但是仍需考虑的因素是人民币升值的问题。总的来看,认为中国出口仍然比较低迷,但增长速度总体来看可能与2012年持平,有可能会有略微好转,尤其是2013年下半年,出口增速有可能会有轻微加快的情况。

(二)投资形势的预测

中国经济最主要的拉动力量除了外需,内需主要还是投资方面的情况。2013年投资的反弹态势有望延续。材料表明,一方面中国近期投资增速有一些小幅反弹,尽管幅度不大。2012年以来基础设施项目增速均在反弹,原因是新开工项目增加,如高铁项目原来停止,而年终前后恢复施工,整个投资项目资金到位的情况有所改善。房地产方面,2012年下半年房地产成交有所活跃,预售房和售房所获得的资金使整个资金状况有所改善,成交活跃对于促进投资也有一些积极的作用。

总体来说,整个投资增速有可能将目前这种小幅反弹的情况持续下去。不太有利的因素来自保障房建设。2011年下半年至2012年上半年,保障房的开工增速比较快,但是按照整个保障房计划来看,2013年之后保障房开工和建设规模都有可能较2012年有所下降,这可能对整个房地产和整个投资会产生一些不利影响,但由于保障房的建设规模在房地产投资和整个投资中所占的比重还不够大,如果下降的幅度不那么大,还不会影响到整个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步反弹的趋势。

因此,2013上半年整个宏观经济渴望继续保持反弹的势头,全年的GDP增速应该高于2012年,预计 2013年中国经济增速有可能实现略微超过8%的增速。

(三)消费形势的预测

从消费价格来看,2013年CPI较上年上涨2.5%。当然国家统计局解释,有短期因素的影响,但随着需求扩张步伐的加快,加之国际因素,如美欧量化宽松政策对全球价格的影响,国内工业品和原材料价格2012年持续同比下降的情况会逐步得到扭转。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形势变化对此影响较大。

前文提到外贸形势可能会出现一些好转,但反复波动的态势有可能会延续。外贸顺差随着国内需求扩张步伐的加快,国际变化不是特别大的情况下,外贸顺差较2012年会有所下降。国经中心研究开发的先行指数现在处于持续反弹的态势,一致指数也出现了反弹。根据两者之间有一个超前滞后的时差,我们判断目前这种经济增速反弹的态势会至少延续到年终。直到2013年三季度,这种经济增速反弹的态势都会延续下去,到四季度增速反弹的态势有可能会停止下来。

2013年价格上涨的态势有可能会有所加强,考虑到国内需求扩张步伐加快,以及国际上价格上涨的压力可能会有所增大的因素,判断2013年消费价格上涨幅度有可能比2012年要快一些,但应该还在可控的范围内,估计在3%~4%的范围内。

国内外工业品和原材料的价格联动关系比较明显。中国工业品的价格和国际上的变化同步性比较好,幅度上有时有一些差异。2012年,中国的工业品价格以及原材料购进价格同比都是下降的。比如美国、欧洲的经济那么不景气,也没有出现同比下降的情况。一开始我们把这两类价格指数下降作为佐证中国经济比较低迷与潜在增长速度差距较大的一个证明,同时也参考了国际上一些价格变化的情况。随着2013年整个国际经济环境发生变化,这种下降的态势有可能会出现扭转,CPI价格指数、中国工业品生产价格指数、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同步性比较强的情况,给我们做出判断提供了一些支持。如,中国和美国的PPI的走势比较一致,2013美国量化宽松政策还持续下去的话,美元有可能会出现一定幅度的贬值。至少不会出现原来因受风险因素影响,短期曾经走高的情况。随着全球经济风险减弱,加上美国的量化宽松的影响,美元汇率有可能走软,对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有推高的作用,对中国经济也会有一些影响。量化宽松对美国的货币供应业会有一些影响,同时通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传导到国内。

四、政策建议

第一,财政政策方面。要继续落实2012年初提出的结构性减税措施。为了保障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2013年在安排财政收支目标的时,就应考虑这方面的因素。由于没有考虑到要实行结构性减税这方面的需求,对2012年经济形势的判断有一些偏差,把财政收入的目标制定得偏高,财政支出有时跟不上收入变化的步伐,财政政策未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2013年财政政策的力度应该加大一点,财政赤字的规模适当扩大。

第二,货币政策方面,2013年国际形势比较复杂,美、欧、日都在实施量化宽松政策,2012年中国为了稳增长,也放松了货币政策。2013年是否继续放松,恐怕要保持灵活审慎的态度,监测国际形势的变化与国内经济形势运行的态势。必要时,可以考虑适当加大货币政策的力度。如降低准备金率,在价格上涨幅度没有那么大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降低基准利率,但是这个可能性相对会小一些。

第三,出口政策方面,要稳定出口的政策,2012年国务院提出了稳定出口的一系列政策,重要的是把稳定出口的政策落实好。

第四,稳定投资的增速。目前整个投资增速仍快于投资资金来源的增速。说明投资的资金来源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因仍赶不上投资增速,所以资金方面还需要把这方面的工作落实好,能够保持投资较快增长,才能对经济增长起到较好的拉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美)索洛(R.M.Solow),等.经济增长理论[M]. 胡汝根译.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9.

[2](美) 迈克尔·佩蒂斯.中国经济存在软肋吗:国家资本结构陷阱与金融危机[M]沈超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亚洲开发银行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课题组.超越低成本优势的增长:中国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R].2012-10-27.

[4]袁剑.大拐点[M].中信出版社,2012.

经济形势与政策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宏观经济;人民币升值;金融风险;合理的调控目标

中图分类号:F124

基于国家统计局的2013年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和主要数据,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对整个宏观经济形势做分析与判断。一是当前的经济形势;二是关于金融形势;三是对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四是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建议。通常宏观经济的发展状况主要由四个方面反映,即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从这四个方面来看,我国经济确实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应该说,2013年在面临外部经济环境诸多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实现了宏观经济整个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成绩来之不易。

一、经济形势分析

2013年中国经济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比较显著:一是工业及实体经济部门稍显低迷,房建市场交易相对活跃;二是生产价格与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三是新增就业人数增多;四是内需有所不足。

(一)工业及实体经济部门稍显低迷,房建市场交易相对活跃

相对来说,我国整个工业、实体经济部门稍显低迷,而房建市场交易比较活跃。通过对比可以看到,消费价格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上涨,2013年全年上涨2.6%,工业品和生产资料价格下降。因此,结构上体现的一些运行状况特点,带来了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率问题的一些争论,这种争论年终前后较多。中国现在增长率是否偏低?当然,和以往的增长率相比,显然偏低。但现在整个经济处于一个换挡期,不太可能维持过去接近10%左右的高速增长。根据以往的经验来判断当前形势,参考意义已经不是太大。但是,根据近两年经济形势的变化,笔者仍坚持现阶段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还在8%或更高一些的水平。2013年7.7%的经济增长,包括2012年这两年的增长速度可能还略微低于潜在增长率。受需求扩张步伐不足够快的影响,还略微有一些偏低。这也反映在目前面临的通胀压力不是很大。如,消费价格全年上涨2%以上,工业品生产价格和供应价格,实际上就是反映生产资料的价格,这两个价格全年还是延续了2012年一季度同比下降的态势,这更多反映的是对于工业品、对于生产资料的需求还不够旺盛。

(二)生产价格与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

1995年我国开始有工业品的生产价格和生产者购进价格统计。历史上曾出现三次下降的情况。2012年二季度开始至今已是第四次下降。这对于判断我国是否出现总需求不足,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依据。因为此处有一个重要的、明显的对比。我国从2012年二季度开始至今,将近两年时间的两种主要产品价格指数均处于下降的情况。而其他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日本、欧洲,欧洲形势在同期两个价格指数都没有出现下降的情况。因此,价格出现下降的情况,更多的可能需要从国内去找原因,主要原因是对于实体经济方面的需求不足。当然,还有人民币汇率升值幅度较大方面的原因。这两个方面判断是比较重要的依据,是判断国内经济形势的重要参考指标。

(三)新增就业人数增多

从就业方面来看,我国整个就业指标统计不是全口径的。如登记失业率、每年新增就业人数等,均不是全口径指标。因此,从数据上看,2013年较早地超额完成了新增就业人数的年度目标。但是否能够准确地反映实际的就业形势,这还要看就业指标背后所反映的情况。就业形势的好转并不能完全说明现在增长态势很好。一些经济学家依据我国现在的新增就业人数超额完成的指标说明现在经济增长情况与经济增长的指标是相对应的。但是,笔者认为,近两年新增就业人数增加较多的原因如下。一是我国近年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更多的人进入退休年龄阶段,实际新增就业人口弥补了原来到龄的退休人员工作岗位。二是与增长结构发生变化有关。过去都是工业部门增长最快,服务部门增长慢于GDP增长,这两年服务业增长往往快于GDP增长。可以说,增长结构变化对于就业形势的好转起到了支撑作用。

(四)内需有所不足

内需还有所不足与我国贸易顺差变化有关系。近两年,整个经济都是在8%以下的区间运行,但是2012年和2013年每年贸易顺差增长几百亿美元,2012年比2011年增长700多亿美元,2013年比2012年增加了400亿~500亿美元的规模。现在全球经济还十分不景气,我国出口也面临比较严重的困难。顺差明显扩大,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贸易顺差是由于国内需求不足造成的,这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每逢经济处于周期性谷底的时候外贸顺差增加的规律相符。因此,2013年我国经济外部环境不确定,国内面临困难的情况下实现7.7%的增长,价格上涨的压力不大,就业形势按照统计指标来看,还有所好转,成绩是来之不易。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目前整个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潜力还没有完全、充分地发挥出来。经济增速下滑,一是与产业增长率下降有关,另一方面即使是增长率下滑,但笔者认为仍应该维持在8%甚至略高一些。7.7%的经济增长率略微低于潜在增长率,这主要和需求不足有一定的关系。

二、经济需求不足与金融结构变化密切相关

2013年经济需求不足,与金融方面的变化有较为明显的关系。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但全年股市波动的幅度比较大。出现了几次起伏,年初上涨,年中下滑,三季度又出现一波上涨,四季度出现一波下滑。2013年总体上呈现一个小幅下降的情况。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所计算的人民币有效汇率,2013年12月份和2012年12月相比较,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一年期间升值了7%以上。变化幅度较大。2013年年内两次出现的“钱荒”现象不仅和金融市场波动有关系,与整个宏观经济形势出现了小幅波动也有较为密切的关系。2013年年初,公众更多地还在在讨论中国流动性泛滥问题。2012年底,中国货币与美国货币相比较,中国M2规模是美国的1.5倍。但是,2013年中期,中国出现了“钱荒”现象。经中国人民银行采取措施后,有几个月出现了缓解情况,但是年底又一次出现了“钱荒”现象。对于这个现象怎么看?在这种形势下货币供应是宽松还是紧张?

(一)钱荒与货币供应是否充足的讨论

中国人民银行与一些金融机构认为,现在整个货币供应增长态势包括信贷投放量和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社会融资总额和信贷投放的规模都是比较大的,在这种情况下,不应该出现货币供应紧张而导致“钱荒”的现象。但是,有一些情况仍可反映目前投资规模和信贷情况并不充足,至少在某些时段上不充足。比如,过去通常会依据一个经验公式,在GDP的名义增长率上略加几个点考虑货币化进程。因此,将GDP名义增长率再加上2~3个百分点与货币M2的增长率做比较,如果差不多相等,一般即可以满足整个经济运行的需要。2013年名义GDP增长率是10%或略微多一些,加上三个百分点,即全年M2是13.6%。从经验角度来看,不应该造成货币供应紧张而屡屡出现“钱荒”的现象。

(二)M2统计口径发生变化导致经验估算发生偏差

笔者认为,以上述经验来判断我国整个金融形势发生了变化,认为M2达到13.6%的增长表明货币供应量宽松并能够满足当前经济运行需要,存在问题。2011年下半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将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进行了调整,开始将住房准备金、公积金、一些微存款金融机构和存款金融机构的存款纳入M2的统计口径中。M2的统计口径发生了变化,将统计口径发生变化的M2代入上述原有的经验公式中,不能客观的反映实际情况。中国人民银行在2013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提到,6月由于“钱荒”的出现,由于同业存款的下降,使得当时的M2的增长率有15.8%降到12%左右,在报告里显示同业存款下降是造成M2增速下降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

(三)同业存款变化是M2波动的主要因素

近两年,同业存款的增长对M2的增长起到了很大作用。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资产信贷收支平衡表可以看到,从2011年底至今,中小金融机构同业资金量从三万多亿增加到七万多亿,约翻了一番。这部分增长的数据纳入M2的统计口径中,成为带动M2增长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根据经验估算,目前同业存款增长对M2的影响至少达到2%。如果将中国人民银行13.6%左右的M2增长率减去2%,实际上M2的增长率在11%左右。从这个角度分析,货币供应量并不宽松,甚至有一些紧张。

在整个货币供应略为紧张的情况下,企业的贷款需求相对旺盛,造成从中小银行贷款资金量增大。近年来,中小型银行资产运用增长快,但自身吸收存款的能力很弱,必须通过其他途径来吸收资金,否则无法符合相关政策的要求。(如存贷比)。因此,吸收资金很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吸收同业存款将其存款规模扩大,才能放贷,使得同业资金的需求比过去旺盛很多,而同业资金的供给方主要是大银行。大银行没有明显的增加或者说增加并不明显,使得整个货币市场资金供求非常紧张,一直处于紧绷状态,遇到一些短期因素,“钱荒”现象就出现了。

2013年中发生钱荒时,金融结构变化剧烈。2013年1~5月我国全国性的中小型银行新增存款是2.2万多亿,比国家大型商业银行新增规模大;另一方面,中小银行在资金运用方面的增长也很快,而且在结构上变化也很明显。中小银行将大量资金投向有价证券,甚至比贷款数量都大,比2012年同期增长超过2倍。另外,中小银行股权投资增加了7000多亿元,也是2012年全期的5倍。来源方与资金运用方同时发生变化,使整个金融机构由大银行向中小银行转移,而同业存款是最重要的转移渠道。

近两年,“工(中国工商银行)、农(中国农业银行)、中(中国银行)、建(中国建设银行)、交(中国交通银行)”加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这六大银行给其他银行提供的同业资金,实际上增加并不多。但是,中小银行同业资金来源由3万亿增加到7万亿,资金源主要是过去的农村信用社和农商行等一些小型金融机构与信托机构等等。将这些资金通过同业市场聚拢后,从事贷款和投资等。这样,就出现了前文所述的整个同业市场资金供应量增加不大,处于紧绷的状态。

(四)资金拆借减少导致中小银行资金短缺

2013年下半年的情况比上半年有了好转。虽然增长势头不及上半年快,但是,存、贷、资金运用、资金来源等各方面向中小银行转移的趋势仍在延续,全年来看,全国性中小银行吸收存款超过3.7万亿元,6家大银行4.8万亿元。全国性中小银行新增贷款2.8万亿,大型商业银行新增贷款4万亿元。2013年两次“钱荒”的出现,第一次的主要原因是当时银行要上交半年度税收和外部监管加强,且有一些虚假的外汇资金通过贸易渠道流入到国内。为了防止外资以虚假贸易的形式流入,加强了外汇贷款监管。使原来作为一个资金重要牵头方的大型商业银行减少了资金拆借。2013年6月拆借成交量不足正常月的40%,不足3万亿元。7月份之后有所恢复,达到4万亿元左右,但仍没有恢复到以往正常状况。以往的拆借资金量约为8万亿元/月。此时,整个货币市场需求很旺盛,供给不足,造成拆借利率、回购利率比利率水平高的状况,年底再一次出现了飙升。

(五)其他因素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除结构性变化是2013年金融市场趋势性的主要因素之外,国际因素、国内资金供求也对金融市场产生了影响。由于上半年存在虚假贸易数据,由于外贸顺差、外汇占款渠道增加资金少,而中国人民银行未能及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基础货币,造成资金明显短缺。2013年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及时观察到货币市场上资金短缺、利率明显上升的问题,并采取了相应措施,增加了货币市场的供给,缓解钱荒状态。到目前为止,应该说虽然情况比2013年6月底和2013年年底有所缓解,但是一周的拆借利率或者更长期的拆借利率,以及回购利率等等一些指标,实际上与往年的平均水平相比仍高,紧张状况仍未完全缓解。

三、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

2013年经济运行趋势和金融市场变化对于判断未来走势提供参考。一是外部经济环境可能有所好转;二是人民币汇率大幅度升值将影响出口;三是投资规模下降将影响经济增长;四是消费增长将保持平衡;五是通胀压力有所减轻;六是金融风险不容忽视。

(一)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与新兴经济体发展的不确定性

外部经济环境可能有所好转,主要是因为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美国、日本经济增长加快,欧洲从衰退转为复苏。但新兴经济体的发展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香港中文大学刘遵义教授认为,目前印度尼西亚的经济状况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有很多地方类似。印度尼西亚原来就长期存在资本收支和贸易收支逆差现象。而前两年由于发达国家经济状况整体不好,实施了量化宽松政策,使资金进入印度尼西亚、印度、巴西、土耳其、南非等等一些主要新兴经济体。但是现在由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体形势有所好转,并且开始缩减量化宽松的规模,信贷资金开始撤出。因此,原来靠吸引资本流入来弥补贸易逆差的做法较难维持,整个国际收支情况开始恶化,印度尼西亚是一个典型代表。主要表现在股市和汇市上。股市还未完全止住下降的势头,汇率市场从2013年初至今均有波动。2013年9月份有一轮回升,但最近一段时间一直贬值,且贬值的幅度很大。贸易逆差的情况整体没有扭转,资本流入开始减少,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得到有效改善,汇率和股市继续下跌的话,信心越来越脆弱,情况是很危险的。新兴经济体对于我国经济有比较大的影响。我国近年对东盟的出口增长较快,印度尼西亚是东盟的龙头,其经济恶化将对2014年中国对东盟的出口造成比较明显的影响。这是从外部环境来看造成2014年中国经济不确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人民币汇率大幅度升值

在外部环境不确定的影响之下,人民币汇率还将有大幅度升值。人民币汇率升值将经历较长时间约半年至一年的滞后期,影响到2014年中国的出口。因此,2014年上半年甚至下半年,尽管我国的出口受发达国家需求递增的影响而可能有所增加,但人民币汇率升值幅度较大,将在很大程度上抵消需求增加。因此,虽然国外需求形势可能有所好转,但是对整个出口形势来说,改善的幅度并不大。

(三)投资规模下降

影响2014年经济运行情况的另一重要因素是投资。2014年投资有可能略有下降。一是观察现有的在建规模。从刚刚公布的数据来看,2013年底在建项目规模比2012年同期约增长16%左右,新建项目投资规模比2012年同期增长14%左右。这两个规模都比现在投资增长的规模要慢,投资增长为16.8%。在建项目规模小,后续的投资增长潜力就小。当然,这并不绝对。因为现在大概在建的规模是年度投资完成规模的2倍左右,如果资金供应好,短期内有可能维持较快的增长。但是,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贷款收得比较紧,且到目前为止,虽然贷款相对2012年四季度情况好,但是好转的情况并不太明显。如,房贷的投放仍比较紧张。

1.贷款收紧影响投资增长

贷款收紧对于整个经济运行尤其对于投资的增长会产生比较不利的影响。从2013年12月份公布的数据来看,整个贷款增长不到10%,比所有投资性来源增长慢(所有资金来源投资增长20%左右),贷款增长放慢,还将逐渐影响通过其他渠道获得的资金,大多数企业自筹资金也是通过贷款转化的。因此,贷款增长放放慢对未来总的投资增长会产生影响。

2.利率上升致使贷款收紧

对投资增速有可能产生影响的不仅仅是信贷的收紧,因为信贷收紧产生的影响就是利率的上升。据调研,很多地方企业贷款的利率超过10%,大企业可能利率偏低一些:7%~8%。高利率致使盈利预期如果并非十分好的项目,推迟投资甚至取消投资。因此,对未来的投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从目前情况来看,预计2014年投资增长应该将慢于2014年的投资增长。

(四)消费增长保持平衡

消费的增长将大体保持平稳。首先,消费在三大需求中是最稳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近期也没有比较明显的刺激政策出台。2013年曾出台一些对消费有短期影响的措施,持续一段时间以后,就产生与2012年基数对比的情况。消费的增长大体保持平稳,许会略微有所加快。综合消费、投资、出口三大形势变化情况,2014年整个经济增长的情况与2013年差不多,大概全年还是在7.5%左右的增长。总体来看可能保持一个相对平稳的增长。2014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有可能保持大体平稳的情况,与2013年四季度7.7%左右的增速相近。

(五)通胀压力有所减轻

通胀的压力仍然不大,而且有可能通胀的压力还有所减轻,这整个信贷收紧是直接关联的,与整个需求扩张的步伐不够快有直接关系。短时期内CPI的涨幅有可能略微下降。1月份和2月份有可能不发生变化。工业品降幅收窄,而且环比折年度也在收窄,这对工业部门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从工业品购进情况来看,环比由下降转换为轻微的上涨,但还不足以扭转工业品购进价格下降的态势。整个的形势还有一些不利的因素,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即便有短期的回升,力度也不强,对国内有影响,但扭转不了国内整体下降的态势。

(六)金融风险不容忽视

2014年中国经济最大的问题还是来自于金融部门对整个经济运行的影响。目前整个金融体系运行中出现了期限错配的问题。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往往用短期资金做长期的投资,使得长短期的利率出现倒挂。本来正常的情况下长期利率应该高于短期利率的规律被打乱了。目前短期利率高于长期利率。如,2013年我国两次出现“钱荒”,每次出现“钱荒”的时候都出现长期利率低于短期利率不正常的现象,这种情况需要警觉。美国历史上曾经出现了6次倒置的情况,几乎每次都出现了经济衰退的情况。在德国、日本、加拿大等很多国家的历史都可验证。欧债危机国家如,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等一些国家都出现了长短期利率倒置的情况。我国目前只能找到1997年以来的数据,在1997年、1998年经济减速时,也出现了长短利率倒置的情况。我国在2013年两次出现“钱荒”,两次出现长短期利率倒置的不正常情况,这揭示着金融系统蕴藏着期限错配等一些金融风险,值得警惕。有关部门应该采取措施预防对经济造成的不良影响。

四、政策建议

对未来宏观调控的政策的取向有如下建议。一是挖掘经济增长的潜力;二是加大财税政策力度,把握货币政策力度与结构;三是适当放慢人民币增值步伐;四是加大国际热钱的审查力度。

(一)充分挖掘经济增长潜力

一是现在经济增长的态势需求略微不足,进入四季度之后,尤其是更近的12月份和1月的情况来看,好像经济略微又出现了回落的态势,说明需求不足的态势还在延续,而且略微加重了。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与微调政策,把需求扩张步伐保持在较为适度的水平上,使经济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态势。2013年以来国内很多人一直主张应该增强对经济下行的容忍度,认为下降至7%左右也是可以容忍的。笔者认为,还是应该抓住现在经济有较快增长的潜力的时机,尽可能挖掘这个潜力,使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势头。

(二)加大财税政策力度,把握货币政策力度与结构

2014年财税政策上还是应该适度加大政策力度,一方面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另一方面应当适当加大赤字规模。一方面是支持结构性减税的改革,另一方面是对于经济运行、对于扩大需求起一定的支撑作用。目前的货币政策略微偏紧,应该把握好力度。目前的情况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前瞻性和灵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更好地把握好力度和结构变化对货币运行的影响。在考虑结构变化的同时,应该将外部国际经济环境不稳定因素的影响考虑在内,使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行较为稳定,避免对经济造成不利的影响。

(三)放慢人民币升值步伐

2013年整个人民币升值的步伐偏快。印度尼西亚、印度等一些我国有一定程度竞争的国家,其货币在贬值,而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比率仍在升值。汇率的升值步伐太快将使很多传统产品的优势丧失过快。因此,人民币升值的步伐不应该那么快。笔者根据人民币汇率、各国汇率和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的水平之间的经验关系做过相应的研究,认为实际人民币现在升值的已经有一些略高。因此,建议人民币升值的步伐略微可以放慢一些,甚至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双向波动,出现一定时间的贬值的态势。

(四)加大国际热钱的审查力度

对于国际上的“热钱”还是要继续保持加大审查力度。2013年一季度,一些外资通过虚假贸易的渠道进入国内,相关机构采取措施后,规模减少。但是这种现象仍然存在。2013年整个贸易数据月度之间波动非常大,有的月度出现了负增长,有的月度出现了百分之十几的增长。相邻月在正常的情况下,不应当出现如此大的波动。这表明,监管措施严格一些,资金就不进入,监管措施放松一些又可能进入。虚假贸易有时候多、有时候少,致使贸易数据忽上忽下。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贸易波动,而是国际“热钱”的流入流出导致的波动。对于“热钱”流入流出还是应当采取措施,加大监管力度,包括必要的时候采取对于资金的流出入征收一些税费的措施。

(五)调控目标至合理区间

2014年调控目标的合理区间应该在7%~8%之间,如果更接近8%的话可能更为合理。现在有很多省市区都在下调经济预期的调控目标。我们国家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而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对换挡期的认识还没有现在这么明确,那个时候很多地区制定了“十二五”经济增长目标,认为处于一个高增长期,增长潜力比较高,所以当时各地制定的目标都还是比较高的。而现在对于换挡期的认识更加明确之后,已经认识到原来制定的增长目标过高,因此,很多地方纷纷将增长目标下调了,这是一个更为符合实际做法,符合目前我国增速换挡期、经济转型期的实际情况。当然,各个省的具体情况并不完全一样。个别省市区没有下调增长目标,甚至不排除有个别省相对2013年还要略微上调增长目标,这都是根据本省的经济情况而进行的。比如,有的产业增长比较快,有新投产的大的项目等。

参考文献:

[1](美)索洛(R.M.Solow),等.经济增长理论一种解说[M]. 胡汝根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9.

[2](美)迈克尔·佩蒂斯中国经济存在软肋吗:国家资本结构陷阱与金融危机[M].沈超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光.中国经济态势、问题与发展方向探究[J].中国市场,2013(47).

经济形势与政策范文第4篇

2.高耗能行业在经济发展中仍起带领作用。“十五”以来高耗能的重化工业成为引领工业快速发展的主要行业。近几年来,由于能源供需关系紧张,能源工业成为投资建设的重点,能源工业的发展速度也列各行业之首。但是,能源工业本身的能源利用效率下降的问题非常突出,这反映了能源工业的生产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没有与规模扩长同步增长,基本上属于低技术水平的粗放型的规模扩张。在许多发达国家,能源工业既是为社会提供能源产品的生产部门,也是实施节能工程、推广节能技术的实施部门。在我国,能源工业本身在节能降耗、提高能源效率方面就存在不少问题。这可能是由于能源价格的上涨使能源部门本身缺乏节能降耗的动力,能源工业发展的速度过快,一些高耗能企业和能源生产技术也获得了机会。

3.价格还没有充分发挥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工业部门是能源利用效率最低的部门,但是,从2000-2005年,我国能源消费进一步向工业部门集中。近几年,高耗能行业包括能源工业成为利润率较高、投资回报丰厚的行业。这说明,高耗能源产品价格增长幅度高于工业产品平均价格和能源产品价格的增长幅度。这也是高耗能行业在能源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仍能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能源工业成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收益最高的行业,能源工业的利润总额占全部工业利润的30.1%,能源工业利润率过高除了能源价格上涨之外,还有能源产品成本计算不完全的原因。

2007年是我国扭转节能形势的关键一年。针对我国节能形势与存在的问题,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加快发展低能耗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抓好重点行业的节能工作。要改变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第二产业,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的状况。目前,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不到15%。按照目前的工业结构,如果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一个百分点,而冶金、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业比重相应地下降一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可相应降低1.3个百分点。在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的同时,也要调整贸易结构,要适度减少高耗能产品的出口。要继续狠抓有色、煤炭、电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节能。建筑和交通是目前用能增长最快的领域,必须高度重视这两大行业的节能工作。

经济形势与政策范文第5篇

一、综合认识中国经济

中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发生重大变化,重新认识中国经济需要站在更高的角度进行解析。从全球化背景出发,中国的生产、贸易、出口等已经融入全球化,我国实施改革开放的大门会持续开放,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商品的价格会随着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变动,并逐渐卷入国际市场经济体制中,对外部环境的依赖性增加。例如,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要从国外进口原油、铁矿石等物资,这是由于我国受到国际矿石价格影响,不得不调整国内铁矿石价格。又如,中国一些产品的产量也受到国际市场的制约,如果大量生产将会造成商品滞销,浪费原材料,如果生产过少,就会造成物价上涨,影响价格平衡。根据数据显示,中国产品对世界市场的依赖逐年增加,特别是对欧美国家,依赖程度远远高于其他国家。与此同时,中国正在变成对全球经济发展贡献最大的经济体,正是全球化带来的有利条件,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中国不仅加入的WTO,还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二、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略述

1.固定资产的发展形式

就目前固定资产的发展状况来看,其投资出现回落,资产增长速度放缓。从国际的大环境看,由于经济危机过后全球经济发展刚刚出现复苏,我国的经济形势还处于恢复状态,状态不佳。但是我国实施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大政方针的宏观影响下,信贷行业出现一定程度的好转。例如,根据数据显示,2014年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长20%,增速有所放缓,相比于2013年回落3.6个百分点。

2.制造业投资的发展形式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制造业投资的速度由2013年的35%降低到2014年的24%左右,制造业的投资发展形式同样出现回落的情况。例如,根据企业的注册类型,由私人控股的制造业投资额占据整体制造业投资额的70%左右,而国有控股投资额只占据整个投资额的17%左右,这足以证明,由于制造业的投资额受到市场变化的影响,自动调整了投资分配比例,制造业的投资增速放缓。

3.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形式

交通运输业在目前的发展环境中得到快速发展,2014年物流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4万亿,与2013年相比投资额增长了24%,增长的速度提高了16个百分点。物流行业的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其中交通运输业的总投资额占据全部投资额的2.5%,与上一年相比增长额提高了20%,增速提高了17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其中贸易业、仓储业的投资额增长25%至35%。这是由于国家颁布了有关交通行业的发展意见,使民间投资增加,实现了交通运输业的稳定增长。

三、金融形势与货币政策

1.货币供应情况

根据数据显示,近几年来我国的货币供应变化平稳,没有出现较大波动。这其中的贷款增长率逐年增长,期间出现转折,在整体上比较稳定,略微有所回落。贷款增长率处于良好态势,但是贷款结构长时间处于不平衡状态,银行的潜在风险很高。由于企业发展需要的中长期资金与短期资金由金融行业承担,这就需要金融行业调整结构,不断满足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需求。要想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改善资本市场,一方面要采取措施加快银行的资产流动。

2.利率的发展情况

近几年来我国的利率一直处于下降状态,市场的利率波动大,这种状况的影响因素很多。第一,经济形势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形式不稳定,物价持续上涨,这种经济形势不成熟,利率一直处于“冷增长”状态。我国的物价持续增长,然而工资却长时间没有变动,物价与工资同时上涨的局面没有出现。从宏观形式上看,一方面要加息,一方面要综合考虑物价的发展趋势,及时制定措施应对金融变化。第二,资金供求的影响。就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看,资金仍然处于过剩状态,存款的长势过快并且外汇资金增加,影响了国内的资金供求关系,从总体上来看,资金的供求倾向仍然以充裕为主,但是不利于利率的发展水平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