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全球化的知识

经济全球化的知识

经济全球化的知识

经济全球化的知识范文第1篇

面对这种复杂的国际知识产权发展趋势,建议我国采取以下策略。

一、对待知识产权制度不能因其有消极一面就从根本上否定其主要的积极作用

对于通过批判和国际斗争能够使对方放弃的知识产权条款,我们可以把重点放在批判上;经批判对方不可能放弃的,就要有对策,甚至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不能“坐而论道”。例如,我们不赞成美国发起的“商业方法专利”、阻止竞争者正常竞争的“垃圾专利”或“问题专利”等,但如何应对必须仔细研究。我们的银行若没有服务方法专利,迟早要让人家牵着鼻子走。DVD涉外专利纠纷一案就是例证。该案实际还不能称作“案”,因为专利权人――外国大公司甚至连合同官司都还没同我们打,我们就开始交费了,每年要花60亿元。如果外国银行来索要“金融服务方法专利费”,就将不是每年60亿元,而是每年200亿元。届时,我国进入世界前500强的企业可能就要退出。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只能采取尽早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业方法专利之对策。当然,给商业方法授予专利违反法理,但美国数年之前就已给商业方法授予了专利并在推动其他国家承认商业方法专利。澳大利亚和日本也授予了商业方法专利,欧盟正在就此跟美国谈判。中国迟早会被国际金融企业逼上门。如果我们不搞这种方法创新以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就得自动退出国际金融市场。

二、针对国际组织的立法及其研究结果、外国立法及国家学说、几国如果联手等对我的影响等问题,均应抓紧进行研究并提出对策

对于我们发明专利的短项――“商业方法专利”,国家专利局目前固然可以通过把紧专利审批关为国内企业赢得时间,但终究不是长远之计。美日欧在传统技术专利方面的“标准化”发展给我产品出口带来极大不利,如果美日或再加上其他几个发达国家在“商业方法专利”上也向“标准化”发展,即实施“金融方法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许可化”,对我国银行进入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就不仅仅是专利局把紧专利审批关所能解决的了。

近年,因国际上南北发展越来越失衡,国内外对TRIPS协议的批判很多。但无论如何,在经济全球化中,已经“人世”的中国不应也不能以“退出"TRIPS协议的方式自我淘汰,而应当在WTO框架内“趋利弊害”,争取WTO向更有利于我的方向变化,并在这种变化发生之前争取在现有框架中更有利于我的结果。例如,在DVD涉外专利纠纷中,我们本可以依据TRIPS协议第31条(K)项,不按照6C集团的要求支付所谓的“专利使用费”。在国外,2002年的英国《知识产权报告》,建议发展中国家把力量放在批判乃至退出WTO的TRIPS协议上;在国内,许多入主张弱化我国因WTO压力而实行的“已经超高”的知识产权保护等。这些表面上看是顾及了中国利益,有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但实质上是误国误民。现在有许多人提出,我们仍旧可以并应当从知识产权的弱保护逐步向知识产权的强保护过渡。这是确实值得讨论的问题。多数发达国家从知识产权的弱保护发展为后来的强保护,都有一个相当长的准备期。但世贸组织的产生及中国的加入,阻断了我们也应当有的同样的“准备期”。这从局部看对我是不公平的,但从全局看则未必是坏事。

三、加强对创新者、创新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

对创新者、创新企业保护不力是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中的主要问题,妨碍了我国创新型经济的发展。建议从三方面人手解决此问题:一是完善相关立法(这需要主管机关与立法机关协调)。二是鼓励创新企业,打击恶意侵权企业,教育多数企业在重视创新的同时懂得运用知识产权策略应对竞争者。这点做好了将有利于使知识产权国际摩擦从国家层面为主逐步转为企业层面为主。三是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与行政执法。

经济全球化的知识范文第2篇

一、江苏向市场化、全球化、知识化、城市化发展的态势

中国即将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经济正式加入世界经济的大循环,真正成为世界市场经济主流的一部分。江苏地处东南沿海,是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教育比较发达的省份,处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江苏农村经济在向市场化、全球化、知识化、城市化的过渡进程中,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1、江苏经济较早地加入了世界经济的大循环

随着沟通人们往来的各种交通工具和国际贸易突飞猛进地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极大地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超越国界的投资、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劳动和技术交流,促进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最根本的时代特征和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江苏比较早地确定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对外开放起步较早,开放程度较高,经受了国际市场的考验,综合实力较强。1999年江苏GDP总量达7700亿元,居全国第二;人均GDP约合1288美元,接近中等收入国家下限水平;进出口总额312.6亿美元,居全国第三,外贸依存度达到33.6%,其中出口占GDP比率为19.7%;"三资"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5.1%,出口额占全省总额的53.8%,涉外税收占全省"两税"的24.4%;1999年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20.2%,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28亿美元,全球500强中有180家在江苏投资兴办项目;设立部级、省级开发区80个,逐步进入收获期,成为吸引外资和外贸出口的基地、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总之,江苏经济包括农村经济比较早地加入了世界经济大循环,向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发展。表1-1就1999年与1995年的一些经济指标作一个对比,可以看出变化是显著的。

表1-1

经济指标 1999年 1995年 99年比95年增长率 全省GDP总量(亿元) 7700 5155 49% 人均GDP(美元/人民币) 1288/ 900/7312 43%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312.6 140 123% 出口占GDP 19.7% 7.6% 159%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428 48 792% 加入WTO一方面有利于推动农业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结构不合理,如养殖业、园艺业所占比重过低,养殖业比重仅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均在70%以上,这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加工转化能力差,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一般在3:1以上,我省为0.6:1,可见差距之大;科技水平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已达60-70%,我省仅为30%,因此,江苏农村经济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为了迎接挑战,江苏农村经济必须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尽快熟悉经济国际化的规则。世界贸易组织制定和实施的一整套多边贸易规则涵盖面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到当今世界经济贸易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在国际竞争中发挥我们的优势,还是利用贸易争端机制维护好我们的利益,都要求努力学习和掌握有关国际经贸规则。这些都需要教育为农村经济国际化提供知识和智力支撑。

2、"科教兴省"战略促进了江苏经济知识化的进程

江苏省较早地提出"科教兴省"战略,并把"科教兴省"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战略,把"科教兴农"作为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战略举措,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显著提高,"九五"期间全省工业包括乡镇工业技术进步贡献率达40%,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达50%,比全国平均高10多个百分点。目前,在工业领域包括农村乡镇工业,主要行业中有70%产品升级换代,引进国外设备20多万台套,生产装备1/3以上达到国内同类设备先进水平。目前江苏专利授权量为3万件,位于全国第6位。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0%左右,而发达国家已达60-70%,;科技在全省农业进步中的贡献分额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20-30个百分点的差距。1998年全省R﹠D投入仅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0.35%,全省工业企业包括乡镇企业研究与发展投入仅占工业产品销售收入的0.3%。按照世界公认的R﹠D投入标准衡量,这一比例难以支撑江苏的自主创新。

以专利申请情况为例,江苏与其它省、市相比,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见表1-2)。

1999年江苏专利申请及授权量基本情况及在全国的排序 表1-2

省市项目 北京 广东 上海 江苏 山东 浙江 辽宁 台湾 专利授权量 数量 42325 55055 20358 31775 33108 29832 32124 36803 名次 2 1 8 6 4 7 5 3 其中发明专利 数量 3944 671 1235 1032 1099 753 1503 528 名次 1 7 3 5 4 6 2 8 其中职务发明专利 数量 15337 32337 10523 13228 12555 11084 8493 9488 比例% 36.2 58.7 50.4 41.6 37.9 37.2 26.4 25.8 另,按中国软件登记中心公布的数字,江苏自主版权软件拥有登记量1997、1998年均为20件,居全国第四位,1999年57件,居全国第五位,仅为北京软件版权登记量的75%,为广东省的26.7%。

因此,江苏虽然较早地确立了"科教兴省"战略,有力地推进了江苏经济知识化的进程,但是,由于科教投入不足,自主创新的机制不灵活,江苏经济的知识化程度仍然比较低,与全国的先进省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3、江苏市场经济比较成熟,市场化程度比较高

由于江苏资源贫乏,经济两头在外,江苏比较早地确立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消费品和生产资料市场基本形成,资金、劳动力、房地产、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发育成熟,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显著,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全球化就意味着市场化,全球化以市场化为原则。中国加入WTO,要求我们遵循WTO基本规则,遵循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促进我国经济体制根本性转变。江苏要迎接挑战,必须加快建立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

这里有必要指出,在经济市场化、全球化的发展中,理所当然包括教育服务贸易。在WTO法律体系中,教育服务是服务贸易的一个类别。教育贸易,特别是远程教育大有作为。教育市场包括高等教育市场,我们不去占领,别人就要去占领。但是,江苏教育与全国一样,计划经济色彩浓厚,市场发育程度低,教育的市场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教育在办学体制、运行机制、管理体制等方面仍然没有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在入学制度上缺乏弹性。而发达国家具有丰富的市场竞争经验,技术和管理相对先进,资金雄厚。发达国家通过发展教育服务产业,吸收发展中国家留学生,或提供其它服务,收取高额学费,并利用高学历的人才资源为其服务,获得巨大利益。

总之,江苏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较高,但是教育服务贸易的国际化、市场化程度较低。江苏应该进一步抓住加入WTO的机遇,按照国际市经济的普遍法则,进一步加快江苏市场化的进程,特别要加快教育贸易的市场化进程。

4、江苏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滞后于非农化水平

城市是国民经济的主要载体,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城市发展水平体现了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近年来,江苏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1994全省城市化水平只有24%,1999年年末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34.94%。预计到2000年底,城市化水平要达到40%。

现在世界平均城镇化率已经接近50%,与江苏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率也在40%以上。国际城市化历程表明,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城市化水平达到30%时,城市化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现在江苏正处在这个阶段。但目前全省的城市化水平明显滞后于全省的非农化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2.1个百分点,与其经济水平和在全国的地位也不相适应。城市化滞后使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发展都受到严重制约。1999年,江苏省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36.1%,虽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低于上海的49.6%、广东的37.5%、福建的38.4%。

江苏人多地少,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700多人,居全国各省之首,人均耕地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2/3。因此,推进城市化进程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重视规模发展、集约发展。要大力推动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建设,积极合理发展中小城市,择优培育重点中心镇,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

加快城市化关键是如何有效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提高城镇的生产和生活质量,增强对农民的吸纳能力。同时要培养大批的高素质的城市管理人员。农村劳动力只有经过教育和培训才能有效转化,投入第二、第三产业的生产,高素质的城市管理人员要靠教育和培训来塑造。教育体系要把握产业结构调整的人力资源开发趋势,适应社会就业机构和就业方式的新特点,及早进行人才准备,着力解决非义务教育阶段发展不足的矛盾,更多地适应人们终身学习的要求、开放教育的要求,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教育和培训是城市化的重要保证。

5."四化"进程中的农村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地区化的特征

江苏经济发展中,苏南、苏中、苏北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见表1-3。

江苏南部、中部、北部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照表 表1-3

项目地区 占地面积(平方公里) 总人口(万人) GDP(美元) 人均GDP(美元)

苏 南

苏 南

苏 北

根据《江苏省第一次农业普查资料提要》提供的数据,以苏州、扬州、连云港为例,农村工业化水平及专科以上层次人员所占比例情况,见表1-4。 表1-4

300.2 (单位:万人)

219.8 248.4 208.6

(占73。22%) 138.4()

(占55。72%) 45.8(占21。96) 0.39% 0.28% 0.15%

农村劳动力总数 农村非农从业人数 大专以上人员占农村劳动力的比例

从农村非农业经济发展的轨迹看,农产品加工业、技术经济、高新技术产业正由南向北呈梯次发展:

表1-5

技术含量

苏南地区

高新技术产业 苏中地区

一般技术产业 苏北地区

农产品加工业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时间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提升,苏南、苏中、苏北地区都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但层次和结构上都各有侧重,类似于表1-5,人才需求层次呈现出由北向南、由低到高的趋势。

依据目前专科以上人才所占比例,苏北要达到苏中的水平,还相差0.13个百分点,约净增2700多人,相当于在现在的水平上翻一番;苏中地区要达到苏南地区的水平,还差0.11个百分点,需净增2700多人,相当于比目前水平提高40%。同时,由于产业结构的差异,苏南、苏中、苏北在所需人才的专业结构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目前苏南农村地区专科以上人员所占总人口比重也亟待提升。

由此可见,实施科教兴省战略,以发展高等教育为龙头,培养大专以上层次多规格、多样化的专业技术人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九五"期间,江苏在巩固和提高"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成果的基础上,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积极发展以广播电视大学为主体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广播电视大学将在面向农村发展远程开放教育方面展现一片新的天地。

二、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江苏广播电视大学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充分发挥优势,始终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的办学思想,把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放在首要位置,不断加快开放教育的进程,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开放式的远程教育不断发展,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开放式远程教育网络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1979年建校以来,已经建立起包括一所省级电大、12所市级电大、3所直属分校、84所县级电大,14所电视中专校、175所燎原广播电视学校在内的覆盖全省的广播电视教育网络。

到1999年底,全省电大共有教职员工5555人,其中专职教师3108人,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占75%以上。人员、校舍分布情况见表2-1。全省电大固定资产总值已达7.6亿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2亿元。在教学仪器中,能上网的计算机达到3890多台套。

表2-1

全省总量 县级电大拥有情况

数量 所占比例(%)

教工人数 5555人 4250人 76.51

校园面积 3503亩 3000亩 85.64

校舍面积 101万平方米 70万平方米 69.30

由此可见,面向农村、服务农村的县级电大已经成为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教育系统的主体。

江苏电大办学21年来,共招收本、专科学生21万人,招收中专生近10万人,培养本、专科毕业生15万多人,中专毕业生7万多人,开展了100多万人的非学历教育和培训工作,江苏电大毕业生占全省高校毕业生总数的***%,其中电大毕业生中占总数5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又回到农村,为推进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的新形势,不断完善开放式远程教育的专业和层次结构

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走向,从农业经济、加工工业、外向型经济到企业管理和高新技术的发展,江苏的开放式远程教育一方面注意拓宽教育面,不断增设新的专业,并加强对老专业的调整改造;另一方面,注意增加和提高办学层次,努力形成全方位服务的格局。

广播电视大学创办之初,局限于举办成人教育,仅仅开出了机械和电子专业;1991年,开设了工科、文科、法律、经济贸易类的14个专业,并对传统的机械专业进行了改造,设置了"机电一体化"专业,以适应中小企业、特别是农村乡镇企业对复合性人才、实用性人才的需求;1995年,开设了工科、文科、经济贸易、外语、医科、艺术等大类的36个专业,特别是增设了工业设计、英语、医学美容、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装潢美术等适应社会需求、具有时代特色的专业;1999年,开设了工科、理科、文科、经济贸易、外语、艺术、法律、农科等大类的48个专业,新增设了计算机信息管理、通讯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安全工程管理、广播电视编导、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工程、餐旅管理、商务英语、新闻传播、种植等专业,适应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求,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推进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为坚持面向农村的办学方向,适应农村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江苏广播电视大学于1986年设立江苏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到1991年,已开设了建筑施工与管理、乡镇建设、企业管理、财务会计等8个专业;1995年了又增设了计量、服装、汽车运输与维修、餐旅管理等4个专业;1999年又新增了园林绿化、经济法律事务、房地产经营管理、群众文化艺术等4个专业。同时,江苏电大还对中专的工民建、现代文秘等专业进行改造,以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和个人学习的需求。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在办学中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不断扩大教育的开放度,以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适应社会复杂多变的人才需求。自1996年起,举办注册视听生教育试点和高职教育试点,其中注册视听生教育目前在学人数超过22500人。

1999年,江苏广播电视大学举办"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一年多来,先后开设法学、英语、金融学、会计学等4个本科专业和金融、教育管理、财会、法律、经济管理、计算机应用、工民建、现代文秘等8个专科专业,累计招收本科生4319人,专科生35159人(具体情况见表2-2)。

开放教育发展图表 表2-2

30000 开放专科

20000

10000

5000 开放本科

1500

1999秋 2000春 2000秋

1996年,举办专科起点本科教育,开设了英语、计算机和法律等三个专业;1999年举办环境保护、广播电视工程、英语、法律等本科专业,目前,学校各类本科在校生规模达到了5342人。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不断开出各类培训和继续教育项目,1991以来,先后举办会计岗位培训、工程师继续教育培训、乡镇企业管理干部培训及专业证书教育、法律专业证书教育、劳动经济管理专业证书教育、企业政工干部培训、会计职称考试培训、人事干部培训、证券交易培训、会计证培训、新会计制度培训等项目,从1991到1995年,共培训种类人员24万多人;1995年,江苏电大和省有关部门一起,共同举办英语等级考试培训、计算机等级考试培训,当年参加英语等级考试培训的人数为4400多人,参加计算机等级考核培训的人数达到39700人;到1999年,参加英语等级考试培训的人数接近69000人,参加计算机等级考核的人数超过了208900人。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目前已经形成了多形式、多渠道、多样化的办学格局。在专科层次上,先后举办成人专科教育、普通专科教育、双专科教育、高等专科注册视听生教育、开放专科教育等教育形式;在本科层次上,包括举办专科起点本科教育、普通本科教育、开放本科教育等;在中专教育层次上,先后举办过普通中专教育、成人中专教育、中专和大专五年一贯制教育,以及各种各样非正规、非学历教育培训。

3、为适应农村发展的需求,开放式远程教育的重心下移,已成为农村高等教育的主体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开放式的高等教育不再仅限于城镇,而是逐步向农村乡镇延伸(见表2-3、2-4、2-5)。

由表2-3、表2-4、表2-5可见,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开放式教育深入农村的程度也就越高,无论是在校生、还是当年的招生数,分布在县级电大的专科学生数与所在市电大学生总数的比例在1991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大专学生市、县分布情况统计表 表2-3

单 位(市校) 在校生数 当年招生数 毕业生数

市直 县校 比例 市直 县校 比例 市直 县校 比例

南 通 289 692 70.54 174 236 57.56 103 190 64.85

常 州 895 343 27.71 332 136 29.06 716 274 27.68

镇 江 108 311 74.22 68 147 68.37 115 338 74.61

淮 阴 350 1290 78.66 85 370 81.32 168 663 79.78

苏 州 1161 1132 49.37 365 349 48.88 669 415 39.60

盐 城 348 1489 81.06 72 576 88.89 233 256 52.35

无 锡 1067 458 30.03 310 162 34.30 546 316 36.66

合 计 4218 5715 57.54 1406 1976 58.43 2550 2452 49.02

1995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大专学生市、县分布情况统计表 表2-4

单 位(市校名) 在校生数 当年招生数 毕业生数

市直 县校 比例 市直 县校 比例 市直 县校 比例

南 通 1385 1803 56.56 497 692 58.20 309 392 55.92

镇 江 115 391 77.27 93 225 70.75 169 122 41.92

淮 阴 755 1058 58.36 370 386 62.81 150 358 70.47

苏 州 1673 2450 59.42 582 1001 63.23 527 890 62.81

盐 城 660 1875 73.96 319 470 59.57 91 595 86.66

无 锡 1916 815 29.84 692 344 33.20 509 188 26.97

合 计 6504 8392 56.34 2253 3118 58.05 1755 2545 59.19

1999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大专学生市、县分布情况统计表 表2-5

单 位(市校名) 在校生数 当年招生数 毕业生数

市直 县校 比例 市直 县校 比例 市直 县校 比例 南 通992129756.6645053154.1326063070.79镇 江 98 724 88.08 53 297 84.86 51 165 76.39 淮 阴40334546.1219911536.6218510435.99苏 州 1658 2771 39.22 570 1124 66.35 555 657 54.21 连云港27377173.855635086.2110550682.82盐 城 657 2208 77.07 310 895 74.27 114 566 83.24 无 锡2026133639.7465138437.1056320326.50合 计 6107 9452 60.75 2289 3696 61.75 1833 2831 60.70 注:表中的"比例"是指县校学生数/所在市(市直与县校和)学生总数

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大专(含开放教育)在校学生数1995年比1991年增长了46.84%,1999年比1995年增长了91.85%;县级电大毕业生占所在市校毕业生的平均比例由1991年的49.02%上升到1995年的59.19%,1999年又上升到 60.70%;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开放式远程教育越来越受到县和县以下广大农村乡镇的欢迎。

而据我们对江苏的不完全统计,农村接受非学历教育的人数比例如下:

1991年,县和县以下在学人数占所在市总数的平均比例为72.50%;

1995年,县和县以下在学人数占所在市总数的平均比例为68.22%;

1999年,县和县以下在学人数占所在市总数的平均比例为55.80%。

数据表明,在各类教育同步发展的情况下,学历教育在农村越来越受到重视。开放教育的形式更是受到县和县以下广大农村地区的欢迎。1999年,江苏县级电大开放教育的学生数占所在市电大开放教育学生总数的平均比例达到了75.69%。

为促进县级高等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江苏电大尝试在示范性县级电大举办开放本科教育试点,目前,举办本科教育试点的县份有8家,学生近500人,约占开放本科学生总数的11.6%。

广播电视大学伸向农村的开放式远程教育形式所培养的学生被誉为"留得住、用得上"的"永久牌"人才。

4、紧跟科技进步的步伐,更新教学技术手段,初步形成了多种媒体并用的教学模式

先进的载体和传播手段的应用,是开放式远程教育得以实现的前提和保证。开放式的远程教育,从函授教育,到广播电视教育,以及后来计算机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教育技术不断更新,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在教学中注意运用多种媒体,逐步形成了多种媒体合理配置、多种教育技术手段并用的教学模式。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在其发展进程中,特别注重加强电大系统建设,明确提出了"以省校为龙头、市校为骨干、县校为基础"的发展思路。为实践"开放教育"和"教学现代化"两大命题,江苏县级电大加大投入,在推进教育现代化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1991年,江苏全省电大电教设备、实验设备总值2387.62万元;1995年增加到5595.18万元,比1991年增长134.34%;1999年达到了15574.90万元,比1995年增长178.36%。

为促进县级电大的发展,使电大更好地伸向农村办学,自1993年起,江苏省教育厅(原教育委员会)启动县级电大评估工作,对全省县级电大实行了分期分批、全面系统的评估,以评促建、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在1995-1999年间,县财政增加对电大的投入达6.83 亿元,其中县电大新增土地1180多亩,新增图书46.5 万册,新建语音室48个、各类实验室89 个。

1998年起,江苏省教育厅进一步推进电大评估工作,在继续做好县电大评估的基础上,开展市电大和示范性县级电大的评估工作,目前,已经通过示范性县级电大评估的学校已有8所,这8所学校在教育现代化方面的投入总计达到3100万元人民币。

为贯彻国家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的深入开展,1999年,江苏电大下达了《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学习中心建设标准》,对现代化教学设施、软件建设、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大大推进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教学现代化建设硬件条件统计表 表2-6

条 项目 件 办 学 点 视听教室 网络教室 视听阅览室视听设备(套) 网络阅览室上网计算机(台) 校 园 网

室数 视听设备(套) 室数 上网计算机(台) 上因特网计算机(台) 上局域网计算机(台)

无锡电大 12 28 10 450 58 55 56 400

其中县校 8 16 6 250 38 50 52 300

常州电大 51 76 8 401 67 41 419 384

其中县校 48 66 6 301 61 35 408 373

镇江电大 135 9 2 23 158 93 92

其中县校 80 6 0 3 58 3 2

扬州电大 25 291 13 521 89 65 360 560

其中县校 23 201 8 341 89 65 320 380

宿迁电大 7 11 4 108 1

其中县校 4 8 3 75 1

南通电大 59 142 7 280 47 18 13 354

其中县校 39 88 6 230 37 18 11 304

连云港电大 7 10 4 231 6 20 30 240

其中县校 5 8 2 51 4 20 20 40

徐州电大 13 13 6 85 41 110 9 157

其中县校 10 10 5 55 31 70 5 127

淮阴电大 7 22 4 124 8 80 8 120

其中县校 6 18 2 44 0 0 6 40

泰州电大 1 20 3 143 1 45 13 123

其中县校 1 20 2 85 1 45 12 65

苏州电大 66 115 14 574 127 136 386 540

其中县校 46 95 12 514 95 120 326 440

盐城电大 8 7 8 227 8 102 169 50

其中县校 7 6 7 226 7 101 166 50

合计各市电大总量39174483314447683015563020县校总量27754259217236758213292121县校/市、县校(%)70.872.971.169.177.170.185.470.23由表2-6可见,全省县级电大拥有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平均已占市、县电大总量的70%以上。

除此以外,省电大还利用ATM宽带网或多根ISDN专线与无锡、南通、武进、昆山、太仓、海门等市、县电大共建立了12套双向视频教学系统,到2000年底,全省开通基于ATM宽带网的远程直播教学系统将达到20个。

5、以开放教育思想统整电大各类教育,电大新的教学模式和运行机制初见端倪

开放教育包括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开放等方面的内涵。如何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是广播电视大学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课题。

在办学形式上,电大首先突破了校园式教育的模式,试行自学视听、业余学习;在教学方式上,采用广播电视课、计算机电子课件和印刷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在毕业生的使用上,率先实行电大毕业生"可工可干、不包分配"的政策。由于电大开教育改革的先河,吸引了大批生源,特别是适应了在职人员的学习需求。以专科教育为例,1991年,江苏电大成人类毕业生占69.85%,其中业余、半脱产学习的占成人类毕业生的80.93%;在校生中,成人学生占67.25%,其中业余学习、半脱产学习的学生占成人学生的90.21%。

随着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和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广播电视大学开始举办普通高等教育,到1995年,普通高等教育类学生约占50%左右,江苏电大成人类毕业生占49.34%,其中业余、半脱产学习的占成人类毕业生的81.88%;在校生中,成人学生占52.38%,其中业余学习、半脱产学习的学生占成人学生的87.80%。电大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构成了均衡发展的态势。

多年来,由于受传统高等教育观念、受传统的校园式教学模式的影响,电大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沿用"校园式的、以课堂为主、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

如何满足广大农村地区、广大在职成人的学习需求,满足职业教育和技能教育的需求,从而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根据《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江苏电大积极参与国家教育部高教司组织实施的"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同时实施江苏相应的项目研究工作。

开放教育不仅是电大教育的重要形式,而且代表了电大的发展方向。江苏电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以邓小平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应用型、实用型、创造性人才为目标,以考试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思路。强调用开放教育统整电大教育的观点,从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转向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注重多种媒体的有机组合,以求最佳教学效果和教育效益;开放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取消了入学考试门坎,坚持教育对象的开放,鼓励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处在不同地区的学习者参加开放学习,目前,参加开放教育学习的年龄最大的超过了46岁;开放教育的教学强调适应成人自主学习的特点,强调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在计划制订上注意加重实践的比重,注意与行业主管部门的岗位素质要求挂钩,并不断融入学科或管理方面的新的知识。如在制订开放专科财会专业计划时,就依据了上述原则;开放教育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强调开放教育作为大众化高等教育所具有的职业性教育的特点;加大考试改革的力度,把形成性考核与期末考试结合起来,举行"半开卷"考试试点,促进了学生学习,受到了师生的欢迎。

为适应社会需求,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更好地发挥广播电视大学在教育、文化方面对社区的幅射功能,江苏电大提出了社区开放学习中心的建设标准,苏州、无锡、武进、海门等市、县电大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二十多年的实践和积累,江苏电大已从单一的传统教育模式转到在办好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同时,积极扩大开放教育规模,从单一的专科层次教育转到大专、中专、本科教育协调发展,从单一的学历教育转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共同发展的多功能办学、全方位服务的新格局。

在省教育厅的支持下,江苏电大构建中专、大专和本科教育之间,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之间的立交桥,举办中专、大专五年一贯制教育,举办专科起点本科教育,参与专科转本科教育,实行专业证书与开放专科教育之间的沟通,都已经取得了成效。

目前,江苏60%以上的县级电大和中等职业教育以及其它教育形式实行沟通,一套班子,几块牌子,形成了以高等(电大)教育为龙头、(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的办学模式,在培养地方经济建设所需的特色人才、实用人才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江苏现代远程教育展望

总结我国广播电视大学20年发展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纵观国际远程教育的发展历史以及发展趋势,未来广播电视大学发展取向和定位应该体现在"现代化"、"开放性"以及"层次性"上。

1、积极推进远程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现代化"通常是指那些在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诸方面处于先进水平的国家所具有的特征。教育现代化则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教育上的反映,又是教育自身整体上深刻变革的过程及其达到的水平状态。教学技术手段现代化是远程教育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电大要加快改造成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教育教学及管理服务。当然,不能为"技术"而"技术",要处理好"先进性"、与"适用性"以及"经济性"的关系。使用新技术手段的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提高学员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人们通常将目前使用的教学媒体和手段归纳为四种媒体(印刷媒体、音像媒体、教学光盘、计算机网络媒体)和八种手段(个人自学、互助与小组讨论、面授辅导、电话答疑及电子语音信箱、电子邮件、双向视频教学系统、BBS网上讨论、教学信息及辅导资料),这些都可以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最终以提高学习效率、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为基本的衡量标准。根据规划,江苏2001年初步建成5个实验性学习中心,2003年建成50个学习中心;有三分之一的县级电大达到示范性县级电大的标准;全部市级电大通过合格评估;省电大建成教学管理指导中心、教学资源开发中心、图书情报信息中心。

2、有序扩大开放,保证教育质量

"开放性"是广播电视大学最本质的特征。今后电大在开放性要把握好三个问题:

--全面性:开放的内涵,包括教育观念、教育对象、教育时间、教育空间、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教学组织形式的开放等等,而深层次的最本质的开放是教育制度、教育体系的开放以及教育价值观的开放,远程性只是开放性的表现形式,不能把开放等同于空间的扩大。

--有序性:开放是一个逐步发展、扩大的过程,一切因时间、地点、条件而定,既不能因循守旧,也不能简单急噪,完全照搬发达国家的那一套做法;开放不等于无序,开放既要改革创新,也要管理规范,使开放健康有序持续发展;开放要把阶段性和长期性结合起来,开放的目标导向应该是实行完全学分制,以课程或课程组为单位,学分积累,为社会成员提供多证书、多样化服务。

--标准性:开放决不等于不要质量,也不等于可以降低质量,质量仍旧是开放教育的生命线,没有质量的开放教育无异于自毁电大;在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的新形式下,多样化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能仅仅用精英教育的质量观来衡量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的质量;现代远程教育应更多关注和着眼于"现代化",在坚持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开展教学方面,力求办出特色,形成优势,这也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要提高开放教育的质量,必须加强管理,建立规范,建立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教学督导和控制,以保证基本的质量标准,取信于民,取信于社会。

3、积极稳步提高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

由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极不平衡,教育资源特别是高等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而开放式的现代远程教育具有覆盖面广、受益面大、投资少、效益高的优势,通过现代传播技术把较好的教育送到基层、送到农村、送到边远及少数民族地区,对推进教育机会均等、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对推进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建立学习化社会,对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必将作出更大的贡献。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广播电视大学有必要,也有条件和能力在搞好专科层次教育的同时,适时提高办学层次,更多地承担本科教育,乃至研究生教育的任务。

经济全球化的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课程 有效复习

复习课不同于新授课,它是对旧有知识的系统整合,把以往零乱无序的知识、概念以及解题思路等整理、归纳,从而达到条理化、体系化,最终实现浓缩化。一堂高效的复习课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以学生为主体,逐步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在这一理念下,历史复习课也要进一步地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在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中温故而知新,领悟历史的学习方法,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下面,笔者就以人教版必修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一课为例,谈谈新课程下提升高中历史复习有效性的几个策略。

一、认真研读新课标和考试说明,指导学生明确复习重点和方向

高中历史考试说明是考察学生在历史课程学习方面所达到的水平的重要依据。它规定了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命题要求、考试范围等,也是高考复习的指明灯。所以教师首先要积极研读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从而为每一节复习课抓准复习目标和核心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具体做法就是:认真细致地研读课标和考试说明中对于知识与能力要求的行为动词,把握其要求的难度与深度,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一般而言,常采用“知道”“了解”“理解”“概述”“归纳”“认识”和“探讨”等行为动词,以区别不同的能级要求。如《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这一节的课标是:“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其中“了解”属于相对浅层次的知识的概述与再认的要求,“认识”在能力方面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而“探讨”则体现了高中历史新课程下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实现三维目标的特点。

因此,教师一定要认真研读这些行为动词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和知识难度的界定,从而对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教学策略,并有效掌控复习过程中的难度定位,这样才能给学生以有针对性的指导,进一步提升复习课的有效性。另外,在研读新课标时,必须严格以课标为基准,凡是与新课标和考试说明中没有关联的,都可以进行删除,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二、大力夯实基础,加强学法指导,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高考命题,离不开历史基础知识,知识又是能力和思维的奠基。只有全面夯实基础,注意知识之间点与点、点与线、线与面之间的关系,才能形成清晰连贯的历史知识网络。中学历史的复习课也是要求在全面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一些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弥补以往的知识漏洞,并多方了解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帮助学生积极构建起自身的知识体系,从而提升学生自我复习备考的实效性。

那么,如何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再次深刻理解主要历史概念的内涵、重要历史现象的本质以及知识间相互的内在联系,从而整体把握这个阶段的体系特征?在教师的指导和引领下进行教材的研读显得尤为重要。首先,阅读书前目录,思考这节所在单元在整册书中的地位。其次阅读本单元每节的标题,思考每节内容与单元标题之间、各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结合单元引言加以理解和掌握。进入本节研读时,不仅要读前言、正文、插图,还要读书上的注释和习题(包括“学思之窗”和“本课测评”)。在研读中还要求学生做到及时思考课文中段落、章节、图文的一些内在联系,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同时笔头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在此基础上再对学生容易忽视的问题,或者教材没提及但是有助于理解本节重难点的内容进行补充讲解,进一步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进行夯实并促成提高。

例如,本节处于必修二第八单元的最后一节,首先分析出与前面单元中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及我国的改革开放密切相关。接着单元内各节之间分析如下: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区域集团化则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短期内又会对全球化产生阻碍。接着,进行本节的教材研读和梳理:第一目“经济向全球化发展”要抓住“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历程、原因及经济全球化影响”;第二目“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要读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宗旨及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第三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围绕“中国政府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努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史实,以及这一举措对中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领会全球化是必然趋势,进而深刻理解全球化下中国应如何应对“机遇与挑战”,进而积极融入全球化。

三、积极创设情境,努力调动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

复习课的教学时,学生已经有了相关知识的掌握,一般的归纳反复往往很难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也极易产生思维疲惫现象。如何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无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于复习内容产生了新的兴趣,学习动机再次被激发,对历史的体验与感悟进一步加深。在多种的教学方法中,情境教学可以算是打造复习课高效课堂的“催化剂”。情境的创设有很多种,如问题情境、角色情境、情绪情境等,不同的情境也有不同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世界贸易组织的由来和发展及其作用”考点的分析中,笔者先呈现了一段材料,由此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主动地将已有的知识积累积极调动起来,对所学知识前后贯通,既培养其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充分体验了作为学习主体的成功,从而突出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提升了课堂的复习效率。

“2002年3月,美国政府宣布,对大多数国家的多种钢材实施为期3年的关税配额限制或加征高达30%的高额关税,这意味着欧盟、日、韩、中、俄的数十亿的钢材无法进入美国的钢铁市场,但这并不对加拿大、墨西哥实行。”问题如下:(1)最初是哪一国际机构来维护世界贸易公平的?为什么说它是奠定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支柱之一?(2)既有关贸为何还要新建世贸?(3)世贸组织的宗旨与之前所学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趋势有冲突吗?几个问题在回顾旧知时,激发探究欲。由此得出:世贸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是符合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是其发展的重要表现,过渡至另一考点。

四、加强资源的重组,合理构建知识体系,调动学生的迁移能力

复习课的教学,特别要注意一个方面,即如何不会演变为单纯的重复?所以复习时应把所学资源重新组织,将各个静态、零散的知识点进行动态的串接,同时调动学生对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再加工,链接成一清晰合理有序的知识网络,以促进内化和吸收,运用时也就能够由点到线,连线成面。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也进一步得到了提升。

那么复习课的资源重组和知识体系的构建,究竟能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真正的实效,关键是看学生能否将其合理有效的迁移到新问题的解决中去。所以复习课的资源整合也不能只局限于本单元,可延伸至不同模块,甚至是地理和政治的学科知识,最终让学生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相应也就提高了历史复习的有效性。

例如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其问题”的复习,先以2009年江苏高考一道错误率较高的选择题引入:“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一股反全球化的浪潮滚滚而来。这主要是因为①全球化导致了全球环境的恶化 ②南北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③发达国家就业机会的减少 ④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从本题中分析出要从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入手,那么经济全球化对整个世界究竟有哪些不利影响?如针对造成“金融危机的破坏性和感染性也将增强”这一问题,可以联系必修二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和第六单元“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进行分析:经济全球化也是继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世界市场的影响下,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相互依赖和影响也日益加深。

接下来看到:反全球化者不单单来自于发展中国家,也来自发达国家。那么这两类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所受的冲击有何不同?作出对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分析,进而领悟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的新一轮扩张。那么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为什么还要积极申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呢?将中国作为经济全球化视野下的个案,直接过渡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一考点。

接着联系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国改革开放的相关内容,以及必修一中中国历史上闭关锁国带来的问题和危害,分析出中国为什么应该扩大开放,抓住机遇,规避风险,趋利避害。政治学科的“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中也提及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和中国加入世贸的意义”,可以引入补充,加深对中国入世的必要性的理解。

五、精选习题,改编中提升解题实效,全面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复习课的教学中,练习设计需要更多地体现知识的综合性和开放性,更好地提升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水平。教师也就需要积极钻研题目,根据本节课的复习目标更具针对性和典型性加以选取,搜集来的题目也不能生搬硬套,拿来就用。要经过重新整合改编,考虑好学生的个体特征,处理好难度和数量,并通过解题来再现知识点的串接,感悟其中的方法和规律,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从而提高解题能力和答题得分率,这也是复习课练习的根本意义所在。

另外,在选题中,还可以多加利用近年的高考题目,训练学生活学活用,注意答题规范,预先体验高考。这样的“实战演习”也使学生多次接触了高考题目的难易程度、出题思路,逐步减低对高考的恐惧心理。同时试着让学生更改某个角度,编制新题,把学生的基础知识的记忆和解题能力的提升有效联系起来,进而指导学生在复习基础知识时,学会主动发现和捕捉命题角度,相应也就提升了历史复习课的有效性。

例如,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其问题”进一步分析时,选用了已经做过的高考题:(2010年全国卷I)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描述了一种现象: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任何大的民族企业,不论是“美国的”“德国的”还是“法国的”大企业,都难以生存,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时代

A.世界经济发展趋于合理平衡

B.推动世界经济的主要力量出现变化

C.跨国大企业的民族属性消失

D.发达国家的资本开始扩张到全球范围

先让学生分析出解题的一般思路方法和采用的哪些知识点,把规范化要求渗透于平时训练过程中。分解如下:“解题思路:解读题干,再审问题,划出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知识迁移,最后看选项,确保逐项分析,明显错误的结论首先排除,剩余选项精细判断。”“知识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从而得出:民族性显示的是地域性,明显与全球化冲突。其难以生存并不是说完全消失,而是寄存融入于全球化中发展成为世界的、跨国的企业。由此足可看出经济全球化的巨大推动力。所以正确答案为B选项。

然后,让学生调动已有的其他相关知识,更改某个命题条件,编制分解为几个新的小题,逐层设问。如:①跨国公司与经济全球化是什么关系?②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那么什么因素又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③经济全球化还给世界带来了哪些问题?其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境遇有何不同?原因何在?④发展中国家应对这一趋势的主要措施有哪些?⑤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处理全球化与民族主义的关系?等等。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对于一些学生难以直接回答或者理解的问题,教师再辅之以相关的史料补充,从而加强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层次领会。

六、建立历史新视角,联系热点,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

高中历史新课程以文明的演变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些变化必然要引起高考命题的相应变化。因此,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的引入是现阶段高考命题的一个趋势。通过对经济全球化形成发展原因的分析、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是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不同文明的交往与碰撞也是文明发展的动力。只有顺应历史的潮流,跟上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才能不被历史所淘汰,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也历史的必然选择。

另外,历史作为人文学科,其重要功能就是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社会、关注世界。而热点问题更强调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和“以史为鉴”的功能。所以,上历史复习课时要注意把实际问题与历史学科基础知识联系起来,也就是要依据历史学科特点,多角度地挖掘现实问题所涵盖的历史考察范围。例如本节最后总结探究时,给出下列问题:从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分析评价当今世界经济复苏中的重要合作和发展问题;近三十年来,中国是怎样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从中可以总结出哪些成功的经验?

总之,提升高中历史复习课的有效性还在不断的探索之中,我们要从学习他人的经验和自身的教学实践中提炼和总结,把有效教学理念更好地运用在教学上,提升教学行为的合理性,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这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和努力。

参考文献:

[1]于沛.全球化和全球历史观[J].史学集刊.2001(02).

经济全球化的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跨国公司,知识管理

20世纪末全球化的趋势已不可阻挡,新世纪跨国公司都把如何更好地全球化作为自己的经营战略。在全球化过程中,知识管理显得越来越为重要,以前跨国公司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往往只是按其本国需求而设计,然后到世界市场去销售,到现在跨国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却是全球知识管理的结果。比如,一个it企业提供的最新计算机产品其设计是在美国硅谷进行的,芯片是在韩国生产的,软件是在印度设计的,整机组装是在中国大陆进行的,营销活动则是在香港进行的。对于跨国公司而言,在世界各地建立一套生产、分销和销售的有效网络并不能构筑其竞争优势。只有通过识别、整合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设计出符合全球市场的产品和服务,这才是跨国公司竞争优势之所在。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向世界学习来创新。

一、传统跨国经营理论中的知识管理模式

垄断优势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西方较早的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理论。垄断优势理论由美国学者海默(stephen h.hymer)于1960年提出,其中心观点为垄断优势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企业的垄断优势分为两类:一是包括生产技术、管理技能、营销能力等所有无形资产在内的知识资产优势;二是企业凭借规模巨大而产生的规模经济优势。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农(raymond vernon)于1966年提出,他主要从产品和技术垄断的角度分析了产生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认为产品生命周期的发展规律决定了企业必须为占领国外市场而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产品生命周期可分为三个阶段: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在产品创新阶段,应首先在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小进行,因为在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技术以及国内市场容量上这些国家都具有优势地位,在产品成熟阶段,随着国外仿制品的出现,创新企业就应到海外设立子公司。西欧经济、技术水平和消费需求与美国比较相似,而生产成本低于美国,所以美国的企业首先投资于西欧。在产品的标准化阶段,创新企业的垄断优势逐渐消失,生产的相对优势已转移到生产成本较低和劳动密集型经济模式的国家和地区,一般为发展中国家。

从上述两理论,我们可以看出知识管理模式为单向的知识输出,即跨国公司带着其在母国市场上获得的技术诀窍、管理技能以及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在东道国市场上进行制造、销售来充分利用这些经验。这样一方面跨国公司可以获得全球规模经济,另一方面由于母国市场和东道国市场间技术诀窍和管理知识间存在的差异跨国公司可以进行套利活动。跨国公司在进行跨国经营时既可以为其他的跨国公司顾客提供服务,又可以利用其能运用全球资源的能力对当地的竞争者施加压力。其知识管理模式可以用图1概括如下:

图1 传统跨国经营理论中的知识管理模式

由于以往跨国经营理论存在的某些局限性,英国经济学家邓宁(john h.dunning)在综合了各位学者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其核心是强调跨国公司从事国际生产要同时受到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影响,对外直接投资是这三项优势整合的结果:所有权优势是指一国企业拥有或能够获得的国外企业所没有或无法获得的资产及其所有权,包括对无形资产的独占和企业经济规模两方面所产生的优势,或泛指任何能够不断带来未来收益的东西。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有能力将所有权优势在企业内部配置、转让和有效利用。区位优势是东道国具有的,指跨国公司在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地点和国别时,必须充分考虑东道国的生产要素优势。这种优势不仅包括东道国的自然资源、劳动力、地理位置,而且包括东道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市场规模、基础设施、外贸和税收政策等,跨国公司总是把资金投向那些具有区位优势的国家和地区。

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沦对于前面提到的垄断优势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有一定的改进,即除了强调跨国公司拥有的垄断知识优势的转移,也强调利用东道国市场的知识和资源。跨国公司将生产制造及其他低价值的活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获得成本优势,而将高附加值的活动,如研究与开发、生产设计、营销、战略、融资等活动留在国内。从知识管理的角度,仍然只是一种稍加改良的单向知识输出模式,即在知识输出的过程中要和当地的知识和资源结合起来,适应当地化的需要。

这种单向阶梯性的以输出为主的知识管理模式在跨国公司中屡见不鲜。全球运动服饰的巨人耐克公司就是这样的例子。它的总部位于美国俄勒冈的彼凡尔顿(beaverdon),是研究与开发、产品设计、品牌管理、质量控制系统、财务和其它相关职能的神经中枢。它在一些低成本区位的国家如中国、印度尼西亚和泰国以契约的方式建立了稳定的生产网络,并在这些亚洲国家建立了质量控制和采购网络。同时它还在全球重要的市场建立了营销中心。其他跨国公司如西门子、宝洁、通用汽车等也是如此发展壮大的。

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也在不断改进这种模式,并将这种模式发展到了极致。跨国公司在全球竞争中学会了根据当地市场的差异调整产品、服务和管理系统,同时他们依然寻求保持全球一体化战略和运作的优势。“从全球着眼,从当地着手”这句口号正是最好的说明。然而无论这种模式有何改进,隐藏其中的一个逻辑是:全球化意味着用母国产生的产品、服务和优势去征服世界,然而这在知识经济时代已显得过时,“向世界学习”成为全球竞争的主旋律。

二、知识经济时代跨国公司知识管理新模式

1996年,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首次正式提出了知识经济的概念,这一新概念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认同。究其原因,是因为人们都认识到知识对经济发展和人类进步所起的巨大作用。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工业经济社会里的战略资源是资本,而在知识经济则是知识和信息。知识经济改变了全球竞争的环境,并对传统跨国经营模式提出了挑战,一种新的全球知识管理模式呼之欲出。

(一)知识经济对传统跨国经营模式的挑战

1.知识经济大大改变了全球竞争的环境 (1)竞争优势的来源是建立在知识的识别、整合和创新基础上,而不是其它。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在现代经济中,知识正成为真正的资本与首要的财富”。这个说法毫不夸张。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规模经济和以此为基础的成本降低。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发展必须通过知识的积聚和创新来实现。代表美国新经济的微软公司、甲骨文公司等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超过了通用汽车、福特等老牌跨国公司在股票市场上的市值。因此,知识是长远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唯一源泉。知道如何利用其知识优势的个人和组织将增大其产品在整个产出中的份额。(2)企业全球化经营所需要的知识来源不再偏于一隅,而是分布在世界各地。过去,跨国公司开展跨国经营时多半是将国内市场的生产、销售管理经验带到东道国的经营活动中去,并适当根据当地的情况加以修正。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使得世界真正成为一个全球化的市场,若还是依赖跨国公司总部的做法已不能满足企业全球化经营的需要。其中最明显的迹象是企业间的技术联盟和合作的日益增多以及许多跨国公司将研发机构设置在靠近顾客的市场。(3)通信技术的发展和运输成本的大大降低便利了商品、资本和信息的自由流动。美国管理学家钱德勒在《看得见的手》一书中谈到铁路和电报的出现是促成工业革命发生的重要因素,同样现代运输业和通讯业的发展也是促成世界经济由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的革命要素。空中运输、电信和计算机的成本自1950年以来已大幅度下降,以计算机和电信业为例,成本的大幅度下降以及像电视会议和电子邮件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使得对范围广泛的经营活动的协调不仅更加可行,而且更加可靠和效率更高。运输成本由于集装箱的发明也大大降低了。这一切都使得商品、资本和信息在世界范围的自由流动更为方便、快捷和廉价,从而为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知识管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知识经济对传统跨国经营中的知识管理模式的挑战 (1)全球的生产和销售网络并不能构成全球经营的竞争优势。一个有效的全球生产、分销和销售的网络是建立全球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全球化经营不能确保其有全球竞争优势。90年代初,百事可乐公司制定了一个将其国际软饮料收入增加两倍多的雄心勃勃的目标——从1990年的15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50亿美元。为实现这一目标,百事可乐公司发起了勇敢的冲锋。到90年代中期,该公司的经营遍及全球广大地区。不过这种全球扩张并没有转变为增长和赢利。实际上,到了1997年,百事可乐公司已经从诸如南非这样的一些主要市场上撤出,摆在面前的是国际饮料经营近10亿美元的亏损。此外,大部分产业中的主要竞争者都已知晓如何进行全球化经营,更有许多进行数字革命的公司已经在使用互联网迅速地为全世界提供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2)单一国内市场的需求不再是许多产业的主导力量。过去,跨国公司都是根据本国市场的需求来开发产品和服务,并将此产品和服务销售到世界各地。特别是美国市场由于其消费能力高、国内市场容量大往往成为新产品和服务的诞生地。但这决不意味着美国市场的需求就可以完全代表世界市场的需求。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许多引导市场的需求出现在一些跨国公司经营网络的边缘市场。比如对移动电话的新需求更多地出现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如果跨国公司不能比竞争对手更好地识别这些分散的和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并且利用其全球知识管理的力量,则将会在竞争中败北。(3)跨国公司仅利用从母国市场上建立起来的垄断知识和诀窍已不能在全球竞争中取胜。基于母国市场上建立的垄断知识和技术诀窍不再能保证跨国公司在全球竞争中胜出,因为可以令跨国公司超越竞争对手的技能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具有专长的专家手中。今天的获胜者必须能够懂得识别和获取分散在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能力和技术诀窍,并将它们整合,从而创造出世界一流的产品和服务。(4)有价值的知识通常是复杂的和棘手的,因此为知识管理增加了很大的难度。由于有价值的知识通常是细微的、复杂的和棘手的,这意味着它们可能深深地隐藏在远距离和不熟悉的环境当中,无疑为知识的识别、整理和积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比如了解总部设在世界另一端的顾客企业的内部运转,或者弄清楚先进计算机模拟技术和机器人在药品开发中的应用就是这样的例子。先进的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或许能为复杂知识的传递和互动提供便利,然而这并不能保证对复杂知识的理解。企业需要新的组织结构和运作过程来获取、解码、编码和整合利用这些复杂知识,并将其有效地传递给能有效应用这些知识的人。

(二)新的知识管理模式

由于传统跨国经营模式中的知识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因此需要一种新的知识管理模式。这种新的知识管理模式主要是从全球化的角度进行知识管理,而不是从母国出发。该管理模式分为三个阶段,如图2所示:

图2 知识经济时代跨国经营的知识管理模式

虽然大部分的跨国公司还沉醉于过去的成功,已有不少企业正在运用新的知识管理模式取得了惊人的经营绩效。sgs-汤姆逊微电子集团就是一例。该公司是1987年由意大利的sgs微电子公司和法国的汤姆逊半导体合并而成的。在半导体业务上sgs-汤姆逊微电子集团大大落后于同在欧洲的其他牛导体公司,比如德国的西门子、荷兰的飞利浦公司,而日许多专家认为欧洲的半导体业务是没有前途的,因为欧洲的企业已在芯片竞争中丧失了优势,当时领先的竞争者是美国、日本及环太平洋的一些国家。对于欧洲的半导体生产商还不利的条件是其主要顾客市场并不在欧洲,而且半导体核心技术的发源地和制造专家遍布在美国的加利福利亚、日本的东京以及中国台北。然而sgs—汤姆逊微电子集团证明了怀疑者的担心是多余的,到2000年其销售额达到78亿美元,净利润超过 14亿美元,公司股票市值也超过了500亿美元。之所以取得如此不俗的经营业绩,可以说与sgs—汤姆逊微电子集团的知识管理模式密切相关。

当许多竞争对手将注意力集中在为专用设备设计和生产专门的电子元件,这些电子元件将被集成在一块电路板上用来执行一个特殊的命令,比如硬盘驱动控制(hdd),这往往需要多达十块芯片和 100多个电子元件才能解决问题。但sgs-汤姆逊微电子集团却能从全球知识管理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综合了美国加利福利亚的圣何塞、日本东京、芬兰的赫尔辛基对主要顾客的调查结果,由位于法国的格勒诺布尔、意大利米兰、印度诺达 (noida)、新加坡、美国德克萨斯州等地技术专家组成的开发团队共同攻克了这个难题,提出了创新的解决方案,即仅用三块芯片组取代了过去复杂的电路板才能进行硬盘驱动控制的问题,这样帮助顾客节省了空间和成本,产品一经推出就立刻受到好评。1996年第一次销售hdd芯片就创造了5000万美元的市场记录,并从美国公司那里夺取了 27%的市场份额,大大超过了从前的竞争对手。对于sgs-汤姆逊微电子集团来说,不仅把它的业务从起初的几百万美元销售额扩展到现在的几百亿美元,而且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对全球知识的管理建立了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

(三)新的知识管理模式的优势

1.新的知识管理模式是真正的全球化战略 全球化战略不只是指在世界市场上销售产品和提供服务,而且同时还要建设并维护跨国界的基础设施,并使一个企业的所有职能,包括研究与开发、采购、生产、后勤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以及金融财务国际化。所有这一切最终都是为了向全世界的顾客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使用新的知识管理模式可以帮助企业在所有的市场上参与竞争,因为它们不断地在全世界寻找任何可能的市场并从全球的角度来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即使是它们尚未涉足的领域也显示出潜在的优势和威胁。

20世纪90年代诺基亚公司通过开展全球知识管理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全球著名的移动电话公司,超过了美国的摩托罗拉公司,要知道美国是移动电话技术的发明国,而摩托罗拉公司也是最早大规模生产移动电话的公司之一。诺基亚公司80年代只是芬兰一家进行多元化经营的企业,1992年才决定专注于移动通信领域。对于诺基亚而言,移动电话和蜂窝网络业务并非产生于芬兰然后向国外出口,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外生产和销售,这就意味着要在全球同步发展。诺基亚必须要向美国学习先进的技术和全球营销技巧,向日本学习掌握顾客对电子产品的需求心理,比如小型化和数据应用,同样它也要向东南亚国家学习低成本制造的管理技巧。芬兰的管理层被派遣到世界的关键区域,构成了整个公司知识共享的网络。正是通过对全球知识网络的有效管理,所以,诺基亚总是能从全球的角度考虑市场的需求,从gsm的发展到最早提出“把互联网装进每一个人的口袋里”到“移动电子商务”,诺基亚的概念和行为总是领先于竞争对手一步。摩托罗拉公司因为将其创新思路局限于美国,丧失了向数字移动电话和gsm标准转向的先机,从而被诺基亚抛在了后面。

2.新的知识管理模式有助于跨国公司重构核心竞争力 (1)全球知识管理是企业创造差异化战略和独特优势的新途径。现在太多企业的战略是雷同的,真正在产品绩效、服务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的突破来自于不同地理环境发展出的技术和能力的结合,其中有些可能还是来自于别的产业。通过全球知识管理,可以帮助企业脱离原有地理界限和企业视野的局限性,最早发现顾客的新需求,找到技术创新的来源,从而生产出全球一流的产品和服务。此外,能够识别和整合来自多个地方的知识和技能是非常困难和成本高昂的,只有少数具有前瞻性眼光的公司才做得到。尽管其投入要比在一地开展经营要大得多,其回报当然也是惊人的。我们前面谈到的sgs-汤姆逊微电子集团和诺基亚公司就是很好的证明。(2)全球知识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开启全球顾客的潜在需求。许多新的顾客需求或者对已有产品的新用途可能都出现在母国市场以外的地方。企业除了在满足这些特殊地方需求时获取利润,更为可观的是将这些特殊的需求引用到全球的顾客市场中,从而创造更大的市场和利润空间。(3)全球知识管理也意味着具备迅速开展全球新业务的能力。一个企业能接近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知识和技能,了解母国其他市场的变化,这就说明企业具备了迅速开展国际化经营的能力。通过整合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知识和技能,企业能很快从全球的研究、开发和经营中获取收益。

三、中国企业的全球知识管理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又向全球化迈进了一步。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既打开了通向世界之门,又迎来了全球的竞争对手。然而只有融人世界经济的洪流,才有可能取得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因为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相互依赖。知识经济同样也是我们不可回避的现实,在世界银行2001年10月31号的最新报告《中国与知识经济:把握21世纪》正是对这一问题的探索。针对中国的现实条件,世界银行对中国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提出了包括利用全球知识的六项建议。这充分说明由于全球化的发展,知识可以在全球自由地流动,我们必须把握这个契机,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

1.转变思维方式,将全球知识为我所用 对于中国大部分企业来说,通常的思维逻辑是希望以中国的市场获取别人的技术转让,而主动利用全球知识似乎是不可能的。这主要是我们的企业大都没有走出国门,对世界市场完全缺乏了解和认识。事实上运输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已使了解信息的成本大大降低,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很多企业具备了“走出去”的实力和能力,只是视野的局限和思维方式的智障阻碍企业跨出这重要的一步。因此,转变思路,拓宽视野,真正站在全球化的高度来对待企业的知识和经营,就可以将全球知识为我所用,转变成企业的知识和能力,从而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经济全球化的知识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本文沿用以往的文献,将当前的企业经济背景划分为工业经济时代和新经济时代,并提出了新经济时代的四个主要特征:信息化、知识化、网络化和全球化。本文又分别对这四个特征进行描述,并分析研究了四个特征对企业战略的影响。最后,概括分析了新经济时代企业战略管理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明茨伯格将战略管理划分为十大流派,然后再将这十大流派汇总形成一个完整的战略概念,这其实是用静止的观点来认识战略,因为“战略的本质是人们对企业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各个流派产生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战略管理思想本身,也不在于研究者所采取的视角,而在于不同历史时期企业环境的变化”(周三多,2002。)不同的时代背景,战略管理的思想和范式都会发生变化,以适应不同的外部环境,对于战略管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从战略发展的纵向、动态的角度出发,才能把握住战略管理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进行战略管理,就首先要对战略管理的时代背景,“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战略管理的背景,是因为战略管理本质上是企业与变化着的背景与环境不断对话的过程。背景不同,战略管理的观念、理论、范式及其应用都将随之改变。”(周三多,2002)当今的时代背景与以往的时代背景,有着较大的不同。为区别于工业经济时代,当今朝代更多地被描述为“信息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新经济时代”等,无论使用哪个概念,都说明当今的经济背景已经明显的区别于以往的工业经济时代,为便于区别于工业经济时代凸现时代的变迁特征,在本文中将采用“新经济时代”这一概念。

新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

新经济时代背景出现了四个重大的特征,被称为“四化”,也即信息化、知识化网络化、全球化(李维安,2003)。

信息化。信息化是推动经济社会从工业经济时代向新经济时代转移的最直接的因素。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改变了社会生产方式的时空结构,降低了交流沟通成本,企业的组织和工作方式也由此发生了改变。

知识化。知识化是新经济时代的又一重要特征,在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中,知识对价值创造的贡献比例日趋增长。在工业经济时代,以自然资源和资本为主要生产要素的价值创造方式,也逐渐被新经济时代以知识为主要生产要素的新价值创造方式所代替。知识逐渐成为企业所拥有的真正的异质资源,这种资源不能通过外部市场进行交易购买,不易被转移和模仿,因此成为维持企业保持长久竞争优势的主要依赖因素。

网络化。这里指的网络化,要明显区别于从技术层面所指的互联网的狭义网络化。从组织层面理解,主要是指组织结构和组织行为的网络化。为适应外部快速变化的竞争环境,满足消费者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网络组织型的企业将逐步取代以往企业科层式的组织结构,网络组织也将打破以往市场、企业的二元资源配置方式,而成为介于市场和科层组织企业之间的一种新型资源配置体系。同时从社会学的角度理解,整个社会各个组织间将形成更加紧密的网络,企业网络组织只是嵌入在这个网络组织内的一个“子群”。

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已成为新经济时代的一个社会现实。社会经济活动、生产要素、最终产品和服务,已经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更加高效与合理的配置。从市场竞争角度来看,市场已经没有国内外之分,企业的竞争对手来自全球各地,因此企业战略制定一开始就要从参与全球竞争的角度出发。

新经济特征对企业战略的影响

(一)信息化对企业战略的影响迈克尔·波特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形成竞争优势》中认为,信息技术主要在三个方面改变了企业的竞争内容和竞争方式。首先,信息技术改变了企业的价值链信息技术出现在价值链的每个环节上,改变了价值活动的执行方式与活动之间联结点的本质。它同时影响了竞争范围,并重新塑造产品符合客户需求的方式。第二,信息技术改变了产业结构。笔者从“五种竞争力”的角度,定义产业结构。信息技术可以通过改变这五种竞争力,而改变整个产业结构。第三,信息技术改变了产品与业务范围。大多数产品都兼具实体和信息两项要素。传统上,产品的实体要素比信息要素更重要,然而在新经济环境下,信息技术可以在提供产品的同时,也提供更多信息。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只供

应信息而没有实体产品逐渐变得可能。许多产品也在一般功能之下增加了信息处理的功能。沿用迈克尔·波特竞争景框的概念,国内学者(陈立敏,谭力文,2003)从信息技术对企业竞争景框的影响角度分析认为,信息技术从四个方面改变企业的竞争景框:细分景框缩小,从大规模生产到敏捷制造;地理景框扩大,从区域化到全球化;产业景框缩小,从多元化到专业化;纵向景框缩小,从纵向整合外包联盟。

(二)知识化对企业战略的影响

知识化是指那些难以编码的知识在价值创造活动中核心地位的凸现(周三多,周建,2002)。由于知识要素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所占的贡献比例越来越大,与传统的生产要素相比,知识要素已经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因此,如何在企业内部进行知识资源的开发、转化、运用,将成为未来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知识管理也将成为制定企业战略的主要内容。这将导致未来组织结构的重大变化。首先,对于企业内部组织而言,企业的管理重心将下移,企业不仅要实现组织扁平化,而且要求组织内部的各组织单元成为具备更大自主决策权的具有半自律或半组织功能的企业微观单位,企业内部根据能力要素的分工更细,同时组织单元间的联络更强,这其实也是企业组织的内部网络化的一种表现。第二,对于企业外部环境而言,为了获取更多的外部资源,要求企业通过股权安排或者契约安排与外部企业建立更多的合作关系,这其实也是企业的外部网络化过程。通过将企业的内部网络嵌入到更大的外部网络环境中,为企业的知识产生、转移、转化、利用等塑造更好的战略环境。

(三)网络化对企业战略的影响

互赖关系是网络化合作的常态且居于主导地位,正是这种互赖关系使合作各方的经济行为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由此可以认为,网络组织的性质派生出网络组织战略,即“外紧内松”、“厚内薄外”的锁定战略,其特点是对内的吸引力与对外的排斥力并存,表现为成员的准入原则。网络协同效应将成为节点企业之间进行互动合作的基本驱动力量,各个节点企业将凭借自身独特的核心竞争能力而参与到网络组织的分工体系当中。未来的企业不再是独立企业问的单打独斗,而是企业大联合体之间的群体竞争,未来市场份额的分割将在企业联合体之间定格,网络组织将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在网络经济时代的“核心一节点”新组织结构中,企业都必须采取更加专业化的战略,才能充当好“部件”的角色,成为企业网络中一个不可替代的节点,从而在网络经济时代生存和竞争。网络经济时代的新型竞争战略的特点是专业化、全球化和联盟化,他们之间是紧密相关、环环相扣的,新型竞争战略的特征框架可以用图1表示。

(四)全球化对企业战略的影响

根据南京大学周三多教授对经济全球化内含划分,经济全球化对于企业而言从四个层面产生了影响:第一,是企业需求的全球化。在全球信息化的支持下,消费者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搜寻和消费自己喜爱的产品,因此出现了跨国界的全球消费需求。第二,竞争的全球化。由于需求的全球化,导致了企业的跨国界经营,进而导致了竞争范围的全球化。第三,供应的全球化。企业的需求全球化和竞争全球化,要求企业从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获取,以满足全球需求和竞争的需要。第四,战略全球化。需求全球化、竞争全球化和供应全球化,直接推动了企业战略的全球化。与战略全球化相适应,要求企业必须通过全球性的企业边界扩张,从组织能力支持企业的战略全球化,以达到对企业内部资源全球配置的优化状态。在战略全球化的框架下,企业内部要建立和保持三种依存关系,来支持和保障全球化战略的执行。这三种关系分别是:规模的相互依存、企业的运行相互依存和企业的知识相互依存。

新经济时代企业战略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