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发生呼吸道暴露的应急预案

发生呼吸道暴露的应急预案

发生呼吸道暴露的应急预案

发生呼吸道暴露的应急预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助产士;职业暴露危害;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了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可能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称为职业暴露。这类职业暴露,包括感染性职业暴露、放射线职业暴露、化学性职业暴露等。在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中,尤其是助产士在进行各种接产操作时容易被血液体液污染及锐器刺伤,从而增加了被感染的机会,因此助产士熟悉职业暴露的危害并加强防护尤为重要。

1 职业暴露危害因素

1.1 感染因素 助产士每天接触产妇的血液、体液和羊水,较多的急诊产妇未来得及做常规化验检查,就开始分娩了,随着各种血源性疾病的增加,比如HIV、梅毒、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被各种传染病病原体感染的概率就增加了。

1.2 锐器刺伤 接产过程接触手术剪子、缝针、注射器等锐器,易造成职业暴露。

1.3 化学因素 分娩室属于医院的重点部门,按手术室Ⅱ类环境管理,室内物体表面、地面、诊疗用品使用化学消毒剂(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对助产士的呼吸道有刺激,易诱发呼吸道疾病。

1.4 心理因素 分娩过程漫长复杂且技术含量较高, 助产士的工作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又经常会遇到紧急的突况,例如难产、产后出血、子宫破裂等,使机体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

2 职业暴露危害因素的预防措施

2.1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医院建立完善的预防医院感染的相关制度,建全分娩室各级人员工作职责、流程、各环节质量控制标准、职业暴露的应急预案等。

2.2 加强职业安全教育 严格执行各种操作规程,充分认识职业暴露的危害。对急诊和已知的传染病产妇,在诊疗操作时戴双层手套、使用一次性防渗透手术衣,配带眼罩、面罩等用品,防止血液、体液、羊水飞溅而造成的污染[1]。科室定期进行业务学习,将可能引起职业暴露的因素,逐项进行预防教育、规范操作,反复考核,提高自身的防护意识。

2.3 预防锐器刺伤 熟练掌握锐器的技术操作规程,接产时使用后的缝针、针头等锐器,直接放置于锐器盒中,养成用镊子夹取污染针头和锐器的习惯,绝对不能徒手处理污物和破碎的安瓿,装量达到3/4时即旋盖密封回收焚烧处理。在工作中一旦发生有血液或羊水溅入眼结膜,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用聚维酮碘局部冲洗黏膜;若有伤口,立即用流动清水反复冲洗,挤出伤口的血液,并用0.5%聚维酮碘或75%乙醇消毒伤口,如被HIV、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感染过得污物或锐器损伤的,则应在24 h内注射相应的高价免疫球蛋白和疫苗[2],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表,及时送感染管理科存档备案,并且定期追踪随访,及时发现是否被感染。

2.4 创造安全的工作环境 保持环境卫生清洁,温度保持在24~26℃,湿度以50~60%为宜,室内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 min。室内空气消毒使用动态空气消毒器进行消毒,每日2~3次;根据污染的程度使用相应浓度的含氯消毒剂消毒室内物体表面、地面、诊疗用品等,30 min后再用清水擦拭干净,以减少对环境和诊疗用品的危害和腐蚀。每周对工作环境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洁和终末消毒,并做好记录。

2.5 提高助产士的综合素质 医院给予充足的助产士人员配备,合理安排工作,良好的工作氛围,相互帮助的团队精神可以缓解各种压力。助产士自身熟练掌握各种操作规程,提高紧急突况应急能力。

2.6 免疫接种管理 我院尤其重视从事高危助产的医务人员,定期健康体检,根据体检结果注射相应的疫苗,例如乙肝疫苗抗体阳性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当抗体滴度下降到

随着助产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助产士已成为感染各种病原体的高危人群,在工作中必须认识到职业暴露的危险性,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积极采取有效地防护措施,把职业暴露的各种危险因素降到最小程度。

参 考 文 献

[1] 任娟.助产士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护措施.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1):4486.

发生呼吸道暴露的应急预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电击伤;急救;护理

一定量的电流或电能量(静电)通过人体而造成组织损伤和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发生死亡,称为电击或电损伤[1]。现将我院急诊科近年来收治的电击伤患者的急救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7年5月至2010年6月我院急诊科收治65例电击伤患者,男47例,女18例,年龄17~64岁,平均(37.4±5.7)岁,入院时间为电击后0.2~1 h来院,61例治愈后好转出院,4例死亡。

1.2 临床表现 轻度电击伤临床表现面色苍白、四肢软弱、全身乏力、心慌、心悸等;重度电击伤临床表现为神志不清、呼吸不规则、持续性抽搐、心律不齐等,且电击伤处被灼伤的皮肤可出现坏死,局部出现“炭化”现象。单手或单足有电击伤入口者,其出入口处与健康皮肤分界清楚,边缘规则整齐,直径为0.5~2 cm,灰白色或焦黄,无痛的干燥创面偶可见水泡;无电击伤出入口者有轻度心肌缺血及心电图异常表现。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处理。

2 急救护理

2.1 院前急救 迅速脱离电源,对于重度电击伤患者,若已经发生心脏停搏或呼吸停止者立即争分夺秒地实施心肺复苏或心电监护,将患者迅速转送医院,途中不停抢救。现代CPR强调应在伤后4 min内实施初级复苏和护理,并在8 min内实施高级复苏。

2.2 院内救治 成立专家抢救小组,迅速制定抢救方案,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补液、输血、输血浆,给予吸氧、导尿及持续48 h心电监护,监测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密切注意患者的意识、末梢循环、尿量以及伤口创面的渗出情况,并对烧伤创面及合并外伤部位及时给予止血措施等,对有呼吸困难患者即刻行气管切开手术,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随时密切观察患者的通气情况、呼吸频率、深度以及有无发绀等情况。

2.3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随时了解病情的动态信息,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有效地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2.3.1 保暖 将室温保持在30℃~32℃,做好患者的保暖工作。

2.3.2 静脉输液 通畅的静脉给药是有效快捷的治疗途径,对休克期补液,详细地做好血压、脉搏、尿量、末梢循环等情况护理记录,并根据血压、脉搏、尿量的变化随时调整输液速度和量,在保证烧伤患者补液量多的同时,积极防止因补液过量而出现的并发症,使抢救治疗能顺利进行。

2.3.3 药物指导 遵医嘱应用利尿剂,预防脑水肿、肺水肿的发生;给予镇静镇痛药物,避免头部过度活动。预防急性肾衰竭的发生,应用乳酸林格液恢复循环血量,并维持尿量保持在50~75 ml/h,若出现肉眼肌球蛋白尿,尿量应维持在100~150 ml/h,静脉输注5%碳酸氢钠注射液,可碱化尿液,应用甘露醇预防急性肾衰竭,对已发生急性肾衰竭者,有指征时应进行血液透析。

2.3.4 气管切开护理 检查气管及呼吸道有无梗阻,有无套管自气管脱出或压迫气管,注意创缘及套管内有无出血,若有出血应警惕窒息,必须立即通知医师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气管切口给予常规换药,2次/d,遇有污染应随时更换,套管固定带系牢,松紧度以能容一指为度,注意观察系带松紧度,并随时调整防止脱管,保持内套管通畅是护理的重点及关键问题,套管口覆盖1~2层无菌纱布,纱布干后要及时更换,内套管是细菌寄生繁殖的重要部位,应清洗消毒1次/d,痰多时清洗消毒1次/(4~6)h。

2.3.5 创面护理 原则上早期将坏死组织切除,患者休克平稳后,进行彻底清创,Ⅲ度创面于伤后7 d内生命体征平稳时行切痂植皮术,同时对肢体干性坏死者行截肢扩创术,及早消灭创面,术后肢体给予抬高位,避免术区及植皮区受压,减少肢体活动,防止皮片移位,影响成活;Ⅱ度创面采用暴露疗法,涂碘伏2次/d,及时清除创面渗液,创面周围的正常皮肤保持清洁,定时更换,交替暴露受压创面,保持创面干燥,防止感染,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2.3.6 心理健康指导 在思想上进行开导,多给予心理安慰,消除和缓解恐惧紧张心理,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乐观的配合治疗和护理。

3 讨论

电击伤现场急救是患者存活与否的重要因素,进入医院急诊室后,迅速有效的治疗和护理不但能提高存活率,而且能降低致残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做好电击伤患者各阶段急救治疗和护理,对保持患者有良好的心态、促进康复,提高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发生呼吸道暴露的应急预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甲醛;危害;控制;职业病

中图分类号 X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61-0229-01

随着科技的发展,甲醛的应用就越来越广,需求也越来越大,甲醛生产企业或者以甲醛作为生产原料的企业也越来越多。室内甲醛的危害已经受到了人们普遍的关注,然而,化工企业中甲醛浓度的控制,却很少有人去关注,这是很危险的。

1 甲醛的危害

1.1 甲醛的性质

甲醛,也称“蚁醛”,无色刺激性气体,是一种高毒物质。相对分子量为30,熔点为-92℃,沸点为-21℃。易溶于水、醇和醚。相对密度为0.8,相对蒸汽密度1.1,饱和蒸汽压101.3kPa(-19℃),自然点为300℃。蒸汽与空气混合遇明火可发生爆炸。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原料,也是炸药、染料、西药、农药的原料,也作杀菌剂、消毒剂等。37%的甲醛水溶液俗称福尔马林。

1.2 甲醛的危害

甲醛,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致癌物质和致畸型物质,是公认的变态反应源,也是潜在的强致突变物质之一,可经过呼吸道、皮肤和肠胃道进入人体,对人体危害很大。在生产条件下,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经呼吸道科吸收60%~100%)。

有资料介绍,甲醛进入人体首先在组织被氧化为甲酸,特别是在肝脏和红细胞内迅速氧化为甲酸而引起组织损伤。

有资料介绍,甲醛转化的甲酸,其在体内代谢的途径主要有三:经尿液排出;进一步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通过四氢叶酸依赖的一碳单位生物合成途径,参与生物大分子嘌呤、胸腺嘧啶等的合成。

甲醛能凝固蛋白质,与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接触,在接触部位被人体吸收,迅速出现反应,有明显刺激作用。甲醛对眼部和呼吸道的刺激作用是甲醛最明显的健康危害。在浓度为0.134 mg/m3~2.678 mg/m3的甲醛气体中,暴露人群可产生眼灼、流泪、眼脸水肿和视力模糊。甲醛对鼻腔粘膜危害也比较大。短期接触可引起流涕、剧烈咳嗽、呼吸道粘膜充血、水肿、呼吸困难。长期暴露可引起鼻炎、嗅觉丧失、咽喉炎、支气管炎等,组织学上鼻咽部粘膜的纤毛和杯状细胞消失,鳞状上皮细胞化生以及轻度的细胞发育异常。多数实验表明,长期吸入甲醛可导致大鼠鼻炎肿瘤的发生率增加。

甲醛对人体生殖系统影响也很大。长期接触低剂量甲醛(0.017 mg/m3~0.0678 mg/m3)可引起妇女月经紊乱。邵华等报道,甲醛在体外实验中能增加人断裂数。

此外,甲醛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还表现在皮肤损伤、肺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和免疫功能异常等方面。在所有接触者中,儿童和孕妇对甲醛尤为敏感,危害也就更大。

2 甲醛危害的防治

2.1 工程措施

1)采用密闭化生产和密闭化排放,消除毒物逸散的条件。

2)尽可能地提高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程度,减少人员现场环境的接触时间。

3)加强通风,降低环境中甲醛浓度。

4)建筑布局卫生。不同生产工序的布局,不仅要满足生产上的需要,而且要考虑卫生上的要求。

2.2 个体防护

根据生产现场要求,应当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并督促、指导劳动者按照使用规则正确佩戴、使用,应当对职业病防护用品进行经常性的维护、保养,确保防护用品有效,不得使用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或者已经失效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2.3 日常管理

1)严格按照职业卫生“三同时”要求进行管理,并按照《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要求进行危害项目申报。

2)按照《职业防治法》、《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要求设置管理人员,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应急预案及相关档案。

3)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如果出现超标,立即采取相应治理措施。

4)按要求为员工设置单独的更衣房,避免员工穿着吸附有甲醛的衣服离开单位,在减少甲醛的接触时间的同时,保障了与其接触人员的健康。

5)适当在员工交接班室和更衣房放置具有甲醛吸收功能的植物,比如吊兰、虎尾兰(俗称:虎皮令箭)、常春藤、芦荟、龙舌兰、扶郎花(又名非洲菊)等。

6)按要求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普及职业卫生知识,督促劳动者遵守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操作规程。

7)加强现场职业病防护设施的管理和维护,以及劳保用品使用的管理,确保现场职业病防护设施运行正常,员工能正确使用劳保用品。

8)依照《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等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要求,制定针对性的年度健康检查计划,明确检查项目,并认真分析接触人群体检项目指标的变化,比如尿酸、总蛋白、球蛋白、胆红素等,建立监护档案。文献资料显示,外周血生化指标和微核发生率方面,暴露在甲醛环境中的工人的总蛋白、球蛋白及A/G异常人数明显偏高。

参考文献

[1]张会群,涂明扬.室内空气中甲醛的危害及控制[J].广西轻工业,2008,2(111):

69-70.

[2]朱桂芝,李涛,郭晓诗等.甲醛对人体毒作用[J].中国卫生工程学,2003,3(4):250.

[3]任传伟,杨燕初.甲醛对病理工作人员的健康危害及预防[J].社区医学杂志,2008,6(17):48-49.

[4]蒋守芳,于立群.甲醛危害的人群研究(续)[J].职业卫生与应急预案,2006,

24(3):164.

[5]陈思强.居室中甲醛的健康效应[J].职业卫生与应急预案,2002,20(3):149-151.

[6]方光富.室内甲醛污染及其防治[J].池州师专学报,2003,17(3):56-58.

发生呼吸道暴露的应急预案范文第4篇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月我科收治的54例老年不典型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西医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疗效。

结果:本组经治疗显效25例,有效20例,无效9例。

结论:老年不典型支气管哮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仔细区别,通过正确的治疗方法促进患者预后与康复。

关键词:老年人 支气管哮喘 不典型 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121-02

老年人支气管哮喘是呼吸系统多发病、常见病,典型的支气管哮喘(哮喘)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不典型的哮喘是指无明显喘息及体征,在哮喘防治指南等文献中无不典型哮喘临床表现的具体描述。本文对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1月进行治疗的54例老年不典型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期间住院治疗的54例老年不典型支气管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4例,女20例,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65.4±4.5)岁。患者均有明确的哮喘病,哮喘的诊断均符合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哮喘组2008年的诊断标准[1]。诱发因素为:上呼吸道感染32例,接触烟雾、煤气、花粉等异性过敏原8例,冷空气刺激6例,运动后发作5例,其他原因3例。并发症:合并慢支肺气肿20例,糖尿病15例,冠心病4例,肾功能不全5例,高血压12例,电解质紊乱10例。

1.2 临床症状及诊断。症状分类:54例患者临床主诉归纳为:①咳嗽、咳痰为主要原发症状者25例,急性咳嗽(8w)7例。②气急伴咳嗽8例,气急伴胸闷、喘憋4例。③胸闷不适或喘憋为主10例,胸闷、喘憋伴咳嗽5例,胸闷伴胸痛2例。哮喘确诊前有30例患者曾诊断为其他疾病,其中慢性支气管炎14例,急性支气管炎6例,上呼吸道炎症(感冒、咽炎)5例,心力衰竭3例,支气管扩张2例。

1.3 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包括:①为患者祛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超声雾化吸入治疗;②氧疗:患者均给予吸氧治疗,以2L/min的速度,持续低流量吸氧,一般控制在35%以下,对于缺氧明显又无酸中毒的患者可适当增加氧流量。抗生素治疗。首先根据临床经验,为患者选用广谱、高效、低毒的抗生素进行治疗,③并尽快给予细菌培养和药敏检查,以便选择有效的药物。④给予钙剂等对症及支持治疗;⑤解除患者精神紧张,安抚其情绪,增强其克服疾病的信心。

(2)药物治疗:①茶碱类药物。给予0.25g氨茶碱+10mg醋酸地塞米松静脉滴注,1次/d,同时给予吸氧、祛痰基础治疗,若出现呼吸道感染给予抗炎治疗,连续治疗8周。②β2受体兴奋剂治疗。③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④机械通气治疗。

1.4 疗效判断。①显效:患者经治疗后哮喘、咯痰及肺部哮鸣音消失或明显减轻;②有效:患者经治疗后哮喘、咯痰及肺部哮鸣音均有不同程度减轻;③无效:患者经治疗后临床体征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

2 结果

本组54例老年不典型哮喘患者经治疗,显效25例,有效20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3.3%。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病变,多种免疫细胞因子及免疫细胞参与其发病过程中,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呼吸气道高反应性改变与可逆性的呼吸气道阻塞,其病变实质上是患者的呼吸气道出现高反应性反应与慢反应性炎性反应。随着人类预期寿命的延长,老年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逐年增加。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具有哮喘临床症状不典型、发病后易并发上呼吸道感染以及基础病变多、临床症状重、病变预后差的特点。

老年不典型支气管哮喘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如下特点:①以咳嗽为主诉最常见,阵发性和间断咳嗽均可见,常为有痰咳嗽、急性咳嗽或慢性咳嗽急性加剧,伴有胸闷、喘憋或呼吸道感染症状。这些表现有别于中青年患者常见的咳嗽变异性哮喘。②以气急为主诉,表现为活动时气急,活动受限,发作时可有端坐呼吸。常伴有咳嗽、胸闷不适、喘息。③夜间症状明显是老年尤其高龄患者的又一特点。表现为夜间咳嗽痰多、气急、胸闷、憋醒,不能平卧,失眠等,深夜及凌晨更明显。④老年不典型哮喘起病多较晚,部分患者有个人变应病史或有呼吸道症状史。随年龄增高,以气急、夜间症状为主诉者有增多倾向。老年患者心脏疾病的气急、胸闷、喘息症状和哮喘相似;支气管扩张、肿瘤、陈旧性肺结核患者合并哮喘常见,但症状重叠,易归因于原疾病;老年内源性哮喘常见,呼吸道感染、胃食道反流既诱发、加重哮喘又混淆症状;老年暴露于药物的机会增多。

支气管哮喘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患者病程和病情轻重不一、个体差异大,临床表现多样;随年龄增加老年状态及并发症增多,哮喘症状易被混淆或掩盖,不典型哮喘常见。在治疗老年不典型支气管哮喘时,由于老年人β受体反应性减弱,所以支气管哮喘患者药物治疗差,特别对平喘药物反应较差,因此需要多种支气管舒张剂同时使用。茶碱类药物具有舒张支气管平滑肌、兴奋呼吸中枢和呼吸肌及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

老年人支气管哮喘诱发因素呼吸道感染为常见,再加上广普抗生素、激素等药物治疗,常容易合并肺部真菌等混合感染,一旦发生就很难控制,预后很差,病死率高。缺少典型体征也是哮喘不典型和诊断不足的主要原因。临床观察发现,哮鸣音可在症状加重、夜间、剧咳或活动时明显,轻微的哮鸣音易在喉部听诊中发现。以下表现提示老年哮喘的可能:①感冒或咽部症状迁延不愈,出现胸部不适;②夜间或晨起阵发性咳嗽、咳痰或胸闷、喘憋;③不明原因的咳嗽,气急;④发作性喘息;⑤运动或暴露于激发因素后的咳嗽、喘息症状;⑥先前的变应病史和呼吸疾病史等。进一步肺功能检查有助于明确哮喘诊断。

总之,对于老年性支气管哮喘患者要给予足够重视,通过合理的用药及机械通气等治疗以及准确评估病情等手段提高急性重症哮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预后与康复。

发生呼吸道暴露的应急预案范文第5篇

一类:人畜共患病

1、炭疽:是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共患的传染病,主要发生于人畜间,以牛、羊、马等草食动物最为易患,人偶然也可以从病畜及其产品受到感染,常见类型是皮肤炭疽,少数为肺部、肠道和脑膜的急性感染,有的伴发急性败血症。根据卫生部的数字,今年1~4月全国报告炭疽病例53例,其中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报告15例,为报告发病最多的地区。

炭疽芽孢杆菌的生存能力十分顽强,在土壤中可存活数十年,对草食动物致病力最强,对人的致病力中等。人感染此病后临床主要表现在面、颈、手、前臂皮肤上出现红斑、丘疹、水疱、周围组织肿胀及浸润,水疱破裂形成溃疡,有黏性渗出液,继而中央坏死,形成溃疡性黑色焦痂,周围皮肤发红、肿胀。地震期间滞留过灾区的人群、参加过救灾活动的人群、从灾区疏散出来的灾民及病人,都要警惕携带病菌。因此,一旦出现上述症状的,必须第一时间把病人送到医院,做相关化验后确诊。

预防措施:(1)由专业人员隔离炭疽患者及其周围环境,并进行彻底消毒;(2)灾区人员不得食用可疑病畜禽或死畜禽,不喝生奶,不吃未经动物检疫的肉及肉制品。

2、流行性出血热。5~6月份正是此病流行的高峰期,传染源是鼠,此病是一种可以通过接触、呼吸道、消化道途径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该病早期症状是发热、头痛、腰痛,还可能出现面、颈、胸部潮红,一旦感染后可导致肾脏损害,以及其它多种器官的受损。

预防措施:(1)千万不能直接用手接触鼠及其排泄物;(2)不坐卧草堆;(3)野外停留时穿袜子,扎紧裤腿、袖口;(4)防止皮肤、手、脚破伤,如破伤需立即消毒、包扎;(5)食具要经常清洗,食物要妥善保存,剩菜剩饭要高温蒸煮后再吃。

二类:传染性疾病

1、乙脑:此病易在灾后儿童身上发生,三带啄库蚊是这种病毒性脑炎的主要传播媒介。其传播途径是先在猪身上形成高峰,再通过蚊子传播,现在灾区的猪受到严格控制管理,所以灾后患乙脑的不会形成很大规模。

相比之下,乙脑更易侵袭儿童,症状以高烧、呕吐、头痛为主,有时出现抽风、昏迷。轻者低烧,几天即可恢复;重者会因高烧、抽搐、脑水肿、呼吸或循环衰竭而死亡。

预防措施:(1)野外活动时应在暴露部位涂抹防蚊水,或穿长衣裤;(2)尽可能消灭蚊虫,远离污水;(3)尽量不露宿。

2、甲肝:一旦水源或食物被甲肝病毒污染后,儿童吃后就可能发生此病。

临床症状为发烧、食欲不振、全身乏力,恶心呕吐,少数儿童出现黄疸、排尿偏黄。

预防措施:(1)对没有患病的儿童和曾接触过甲肝患者的人应注射甲肝疫苗;(2)患儿必须被隔离;(3)不能吃被水浸泡过的、无明确食品标志的、霉变的粮食、放置时间过长的熟食。

三类:暴露环境下外伤恶化预防

1、破伤风:凡是身上带有比较深且脏的伤口,尤其是曾被生锈的铁钉、木刺等扎中,或是伤口中带有污泥等,一定要到医院或找医护人员进行及时处理。

预防措施:(1)哪怕是轻微皮外伤,也应及时清创,然后涂抹红药水、碘酒;(2)主动要求注射破伤风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