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开发专业

计算机开发专业

计算机开发专业

计算机开发专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课程开发;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课程的开发;

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课程改革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而围绕职业教育目标开发课程、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改革与课程体系配套的质量评价方法,更是当前职业学校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

1对中等职业学校目前课程设置的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目前课程设置的主要问题是:

(1) 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市场经济和社会有效需求脱节。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一条很重要的基本原则。

(2) 思想观念仍被普通教育的模式所束缚:套用学科教育的思维和个人经验办职业教育;复制或改造学科教育的专业建设模式;复制或改造学科教育的课程思路改革课程;复制或改造学科教育的教学模式。

2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流程

对于职业教育的培养方案,必须考虑在劳动任务中所表现的职业的工作实际,包括工作对象以及工作中工具、方法、组织形式等,并考虑其技术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有益于工作实际的教育目的。通过企业的劳动任务进行教学,可以激发潜能以发展技能,在此基础上形成和确定与此相关的教育目标和资格目标,由此确定的职业教育课程与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有着根本的区别。因此,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开发包括调查社会需求、职业分析及关键技能分析、教学分析、确定课程、编写课程标准、教师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考虑具体课时目标、确定学习内容、选择教和学的方法及合适的教学媒体,同时考虑教学评价的方案以及依据教学评价的结果反思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诸环节。

3校企合作下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课程开发

根据国务院要求,教育部门和劳动保障部门联合组织实施了高职毕业生职业资格培训工程,已取得明显成效。这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启示。我校在2006年与北京神州数码网络公司进行合作,是教育部牵头的40所校企合作办学的试验学校之一。我校引进了神州数码网络的实训课程,建立了神州数码网络实训室,对网络专业的学生实行毕业证和神州数码网络管理员(DCNA)认证证书同时获取的制度,让有能力的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取得国内知名网络厂商的职业资格认证,提高了中等职业学校网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就我校校企合作的实际情况分析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课程开发:

(1) 调查社会需求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国内各行各业都处于全面的网络化进程中,对网络应用全方位人才的需求也与日剧增。所以计算机网络专业也是国家教育部紧缺人才培养之一。我校也将计算机网络专业作为我校的骨干专业之一进行重点建设。

(2) 职业分析及关键技能分析

就目前市场的就业形式来看,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核心岗位有:

1) 各种大、中、小型网络管理员

能够完成网络的设计、配置、管理、维护等任务,独立管理Windows 2000 server、Windows 2003 server、Linux等网络操作系统。随着经验的积累,网络工程师的不可替代性将越来越强,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将永远需要能够灵活应对各种网络应用,及时解决网络故障的有丰富经验的网络工程师。

2) 网络类设备销售、安装

能够熟悉常见的计算机软硬件和当今最流行网络互联设备(如:Cisco公司、神州数码等大型厂商的主流路由器和交换机),具备网络设备的安装调试的能力;熟悉TCP/IP协议、交换与路由、网络安全等相关网络知识,并能熟练掌握服务器、工作站的常规配置方法。

3) 系统集成

能够胜任售前工作,根据客户需求进行网络设计、设备选型、工程报价、网络工程的建设。

4)Web服务器管理员

能够熟练运用Dreamweaver、Flash和Photoshop等网站开发工具建设Web网站,熟悉ASP、JSP等动态网页制作方法,具有网站建设与维护的能力。

5) 微机修理维护员

掌握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能独立进行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组装、维护。

学生培养目标按核心岗位来进行,课程设置的目标也要按此进行。

(3) 教学分析

要确定某个专业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由哪几大专业方向课程组成,以及每类课程又由哪几门具体课程教学目标组成。对于计算机网络专业应按照培养目标来设置网络课程,具体可以分为三大专业方向课程:计算机网络管理类、计算机销售与维修类、计算机软件应用类。计算机网络类课程又可以具体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实训(校企合作神州数码网络实训)、操作系统与网络服务器的使用与管理、网络布线与小型局域网搭建。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网络的实际安装与维护技能。计算机销售与维修类课程又可以具体包括:现代化办公设备、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设备的使用与维修技能。计算机软件应用类课程又可以具体包括:静态网页设计、平面设计、二维动画、动态网站建设、网络数据库。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应用软件设计与使用的技能。所有教学目标的实现都安排大量的实训内容来进行。

(4) 确定课程

计算机网络类课程的教材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国家紧缺人才用书、校企合作使用神州数码网络大学的指定教材、技能认证使用劳动部门的考试专用书。

课程结构开发是指课程按照什么顺序进行排列,以及如何对这些课程进行合理的课时分配。见表1。

通过此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学校既可以拿到学校的毕业证,又可以拿到行业(神州数码网络公司的网络管理员证书)证书,还可以拿到劳动部门的认证。使学生毕业后可以有更强的竞争力。

(5) 编写课程标准

应列出课时细目及内容,明确学习范围的深度和广度,对学习目标可进一步分解并配合适宜的学习训练时数。还需提出各部分教学方法的选择建议,并列出配套的教学仪器设备与媒体。以及考核考试的标准和方法。例如,下面是《ASP动态网页设计》教材的目标能力图表。

(6) 教师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考虑具体课时目标、确定学习内容、选择教和学的方法及合适的教学媒体,同时考虑教学评价的方案。

计算机网络类课程中可以通过项目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来进行。以私有VLAN的配置实验为例来说明“项目教学法”的应用。(1)明确项目任务。给出学生实训设备及材料让学生设计实验。(2)制定计划。让学生对上面的实训进行规划,规划出计算机实训拓扑结构图。并创建网络的关联表。(3)实施计划。让学生分工进行,按实验规划有的负责连线,有的负责输入命令,有的负责插拔网线测试实验结果。(4)检查评估。由学生根据实验的结果来说明推导出实验的结论。并通过不同小组的实验过程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教师指导学生帮助出问题的小组找出造成问题的原因。(5)归档或应用。项目工作结果应该归档总结到实验报告中并让学生进行拓展应用到现实的企业环境中。

案例教学通过把一些真实的典型的案例展现在学生面前,要求他们设身处地去做出反应,学生在分析案例的同时,一方面不断形成新的理论视野,增长案例分析的技巧;另一方面在探索思考理论如何运用于实际,从而及时而有效地促进了理论向实践的转化,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网络教学中进行案例教学,首先展示企业的成功的案例,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案例的分析讨论,最后再对现实的案例进行总结和应用。例如,《网页设计与制作》这门课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后,给学生出了一个实际的课题――制作个人求职网站,学生需要结合所学网页设计制作知识,根据设计任务,分析求职素材,独立做出设计,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和实践动手能力。

在课程开发中,不可缺少课程评价方法开发这一环。对学生掌握职业技能知识情况以及对教师授课质量情况等方面需要展开一系列的评价。评价结果能为课程开发决策提供重要信息,进而推进课程开发的不断完善,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计算机网络专业可多采用“能力本位评价法”对所开发的课程展开评价。“能力本位评价法”

就是以对学习结果进行明确界定为基础而建立的一种评价方法。我们要按核心岗位能力要求形成岗位能力标准,相应的测试也按岗位能力标准来进行。比如,对于计算机网络管理类可以考核学生制作网线。给学生网线制作的必备工具,在规定的时间内考核学生制作网线的速度并自行测试网线的连通性。如果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制作并用两种方法测通网线就是优秀;用一种方法测试成功为良好;没有测通网线则为不合格。

(7) 依据教学评价的结果反思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诸环节依据教学评价的结果反思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诸环节的问题,并根据实际的教学运行情况和校企合作企业的设备更新进行课程随时的调整与完善。

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开发任中而道远,我们会积极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中职计算机网络教学的课程体系,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网络人才。

参考文献:

[1] 俞仲文. 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 黄克孝. 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傅远志,网晓东,周一. 高等职业教育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研究[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11).

[4] 戴甲芳. 应用技术型本科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设想[J]. 职业教育研究,2007,(1).

[5] 黄克孝. 论职教课程开发的客观基础[J]. 职教论坛,2002,(14).

[6] 石伟平,徐国庆.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7] 马庆发. 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计算机开发专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软件开发;能力培养

0 引言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素质教育、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软件行业是一种技术密集型行业,其技术性主要体现在隐性的思维过程中。从企业角度来看, 软件企业的工作过程是按用户需求进行需求分析、设计、实施和完成项目计划的生产过程;从职业角度来看,技术人员(高职培养目标――程序员)的工作过程是对具体工作任务(如功能模块、算法等)的计划、分析、编写代码的劳动过程。

当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由于起步晚,加上受到学科型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还不尽如人意。传统的普通高校本科教育以学科体系为核心,而高职教育的定位则要求体现职业性与学科性的结合,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主。在教学实践中,没能注意这两者的差别,把高等职业教育办成了缩减版的普通高校本科教育。以电子信息类学科为例,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过于强调学科系统化,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忽视“工作过程”,对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视不足,严重地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

1 高职教育能否培养计算机软件开发所需人才

有人认为高职学生的入学水平低,难以培养出软件专业所需人才,软件专业人才只能由本科培养。这种观点没有认识到软件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和多层次的。软件产业既要有需求分析师、项目经理、项目分析师和程序设计师,他们由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培养;也需要大批写程序代码和用户手册的底层程序员,他们占软件专业人才总数的90%,可以由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培养。

本科与高职教育的专科不仅仅是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而且是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其培养目标、学习内容、就业方向等都有不同。本科开设软件专业是培养计算机软件专门人才,其培养目标是培养从事计算机软件设计、开发与系统运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科教育按照计算机科学的体系来设置课程,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的研究、设计、开发和运行的基本理论与技术。我国高职教育开设计算机专业,培养从事计算机软件程序设计、测试、系统维护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计算机软件专业高职教育按照一般程序员的职业岗位要求设置课程,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编程技术的知识和方法,理解计算机软件工程思想和软件规范设计要求,熟悉数据库技术、通用软件编程语言和软件开发工具。

如果把高职教育办成压缩型的本科,对于入学水平相对较低,学习时间短的学生,要在知识体系方面达到本科毕业生的水平,这条路自然行不通。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观念,不能把本科的学科本位评价观念和标准用于对高职教育的评价,而应该根据软件行业的需求,用能力本位评价观念对待高职教育。只有真正按照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教学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可以把一些专科学生培养成计算机软件的高职技术人才的。有这样一个成功的例子:香港专业教育学院(IVE)是全港最大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开设的软件工程专业类似内地的高职教育,招收中五学生(相当于内地高中毕业),全日制学习三年。这个专业多年来一直为香港的企业输送大批程序编写员,他们当中不少人后来晋升为系统分析员或初级管理人员。这个例子说明高职教育是可以培养出计算机软件专业人才的。

2 软件开发能力结构分析

对软件开发能力进行分析,要结合软件开发阶段的特点及开发过程的特点,并要结合软件开发的不同形态。下图中列出了不同学习阶段软件专业人才的能力结构,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如根据软件技术的学习阶段进行能力分析,每个后续阶段都在前面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能力。另外,要逐步实现从个人能力到团队能力的过渡。

图1 软件开发能力结构图

在能力培养时,程序设计阶段仅仅是初级阶段,对应的能力要求仅仅是基本的程序设计能力与算法能力等,这时的程序设计只有几个程序文件的形式。而后两个阶段则在文件数量、程序规模等方面增加了很多,其能力要求与能力培养大不相同。进入软件开发阶段后,则需要重点对专业职业能力进行培养,这时应强调软件的总体设计,以及在此基础上展开的职业活动,并引入团队开发与管理等领域,此阶段的过渡对学生而言是一个飞跃。

在程序设计阶段的学习,重点在程序设计与算法能力培养;在软件设计阶段要进行团队开发则需要设计、管理、交流协同、文档表达等综合能力的应用,应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实践表明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需要在实际开境下进行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如何设计、创造这个学习情境,是我们要重点探索的内容,要切实做好软件开发的工学结合,落实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模式,达到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与素质的目的。另外,系统应用阶段需要将软件系统本身作为一个应用产品进行设计、开发、实施、应用等,此阶段对应的岗位类型较多,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总之,各个阶段的能力与要求不同,培养目标也不同,高职院校应把培养的重点放在程序设计阶段和软件设计阶段上,而不用强求全面。

3 用职业教育的方法培养软件蓝领

高职计算机专业应以市场为导向,对学生进行职业培训,职业认证。按照软件产业国际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要求进行授课,注重知识的横向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技术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到企业后不需再培训就可以上岗操作,从而保证企业的人才需求。突破计算机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学生在校期间要受到充分的职业教育训练,为此必须改革课程体系,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度,不用追求全面化、体系化。通过三年的学习,要求学生能掌握计算机编程的知识和方法,深刻理解计算机软件工程思想和软件规范设计要求,熟悉数据库管理技术,精通二三门先进且通用的软件编程语言或软件开发工具,并能熟练应用于软件工程开发过程。

根据就业市场的需要,跟踪国际上先进的技术,保持与企业的联系,保证人才培养的先进性,注重调查和跟踪市场,保证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与I T 先进技术同步发展。例如印度的AOTECH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教育培训机构之一,它由600 多位专家负责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编写教材,其中三分之一的人负责市场分析,三分之一的人负责与国际著名的I T 企业保持联系,三分之一的人根据市场分析和企业调查的结果编写教材。这个公司成立16年以来,教材更新了20版,目前教材更新的周期是半年。然而我国目前高校的计算机软件的教材通常由教师自己决定,或者由教研室、教学院系指定。实际上,教师个人、教研室、教学院系、甚至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大范围跟踪企业、调查市场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教学内容的能力。

【参考文献】

计算机开发专业范文第3篇

BCIT的教学过程具有开放性,并体现出很强的过程管理特性。首先,在课程开始前,任课教师依据学术委员会对课程提出的教学目标进行课程开发,并制作成课程包,课程包放置在网络上,直接面向学生、同行和领导。这一开放的教学过程使得授课过程受到多个方面的监督,这样一来,也自然而然地实现了对教学过程的监督和管理。这种过程管理方式有力地保证了最终的教学质量。BCIT的这种课程开发式的教学方式具有很多的优势,对我们的职业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

1BCIT计算机专业课程开发简介

1.1教学大纲

BCIT的课程开发是以教学大纲(Outline)为中心展开的。其教学大纲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第一部分是课程的基本信息,包括课程开始和结束的时间、理论及实验的课时、先修课程以及后继课程等;接下来是一段简短的关于课程的描述,主要说明该课程覆盖的内容;每一门课程的成绩统计方法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期末考试、期中考试、测验、作业、实验、项目等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是不同的,而且得到怎样的成绩才能通过该课程的评定方法也不同,所以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大纲都包括关于该课程考核方法的说明;接下来是课程的教学目标,提出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每门课程提出的教学目标约五到十条左右,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都很强;接下来是对该大纲的核实确认,相关的管理者要对这份大纲进行签字确认,包括大纲的作者(Authoring Instructor),教研主任(Program Head)和系主任(Dean);大纲中包括对这门课程的任课教师的介绍。通常每一门课程有一到两名理论课教师和若干名实验课教师,在这一部分介绍教师的基本信息和联系方式;接下来是关于教材的要求,包括必备教材和推荐教材。教材可能是已经正式出版的书籍,也可能是教师开发的教学材料;接下来是对学生的要求的说明,包括如何使用计算机,如何完成作业、实验和项目等,以及对于缺勤的处理说明,对于作弊的处理说明,对于重修的说明等;最后是教学进度,教学进度以教学周为顺序,详细说明每一周的上课时间、地点、上课内容和所需的教学材料等,另外,还要说明实验的时间、各种测验和考试的时间以及作业和项目的开始和结束时间等。

每一门课程开始的第一节课上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和学生讲解这门课程的教学大纲。BCIT的教学大纲就是课程的教学标准,教学大纲就好像是学院、教师和学生之间签订的一份合同,合同的内容非常全面,不留漏洞,各方必须要按照这份合同严格执行。

1.2其他教学材料

教学大纲编写好以后,接下来要围绕该大纲开发其他教学材料。

(1) 教材:课程中使用的教材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一门课程可能会使用多本教材,另外,教师会将一些好的教材推荐给学生。

(2) 讲义:教师会根据自己的授课特点开发讲义,可能是电子幻灯片,也可能是投影胶片或其他介质的讲义,总之讲义会提前开发出来,学生通常会带着教师的讲义听课,节省课上记笔记的时间。

(3) 实验练习:练习通常在实验课上完成,实验课不一定都在计算机房完成,例如,“数据库原理”这门课程中的实验课的一半学时都是在教室上课,由实验课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练习。

(4) 测验:测验通常也是在实验课上进行,每门课程都会安排若干次测验,时间一般在二十分钟左右。测验时,学生随意坐,教师也不进行特意的监考,但是学生非常讲诚信,没有作弊的情况发生。

(5) 作业:作业由学生在课后完成,作业的难度相对较大,有一些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作业必须按时上交,否则就没有成绩。

(6) 项目:一门课程通常设置一到两个项目,项目的规模通常较大,也非常贴近实际应用。项目以小组的形式完成,除了要开发出可运行的系统以外,还要求学生提供完整的项目文档。

根据课程的不同,每门课程所开发的教学材料的形式不完全一样。整个课程的安排非常周密,每一项教学活动都在教学大纲的教学进度中有明确的要求。

1.3教学支持系统

BCIT的校园网由负责安全的部门进行管理,其利用率非常高且运行稳定。BCIT的课程包会在课程进行前或进行过程中到网上。在校园网的范围内,学生和教师都可以通过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以不同的身份登录到放置课程包的服务器,并可以随时下载课程包的内容或上传相关资料。如果不在校园内,也可以通过Internet访问到校园网并进行下载和上传的操作。BCIT的这一套教学支持系统为其课程开发的教学方式提供了很好的支持。

2课程开发教学方式的一些特点

2.1课程开发的内容贴近工业实际需要

BCIT开发出的课程贴近实际应用。例如在其“数据库原理”课程中所选用的实例规模较大,都是可以应用到实际中的数据库系统。整个课程选择了4到5个这样的系统,讲课、练习、测验和考试等各选择一个这样的系统作为实例。学生所完成的项目也要求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在做项目的过程中,除了技术上的要求,同时要求学生运用良好的软件开发方法和开发过程。另外,学生不但要完成可运行的实际系统,还要提交完整的项目文档。所有这些要求都与企业实际运行状况相符合。

2.2课程包的更新及时

每个学期,BCIT都要更新其课程包。首先,教学大纲要重新编写和审定,并依次由相关人员和部门进行审核。教学课程包要围绕新大纲重新进行开发,当然,如果先前的课程包开发得很好的话,那么新课程包会给予部分保留。教学软件要升级到最新的版本。不仅是一门课程,专业的整体教学计划也会根据实际要求及时进行调整。

2.3注重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

BCIT非常注重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每一门课程都会安排小组工作。例如,在“数据库原理”这门课程中,课程设计了两个项目,这两个项目要以小组的工作方式完成。在Java程序设计课中,除了项目以外,实验和作业也是要以小组的形式完成的。提到小组工作方式时,人们通常最先想到的问题是小组的每一个成员是不是都能认真工作,是不是有的成员会将工作推给别人去完成。在BCIT,这个问题解决得比较好,因为BCIT把学生小组工作能力的培养看作一个系统的工程来完成。首先,在入学的第一个学期,有一门专门的课程培养学生小组工作能力,这门课程以实验课的形式进行,实验的内容可以由学生自己选定,不一定有很大的难度。在课程中,教师主要辅导学生如何开展小组工作,例如如何对工作进度进行记录,如何处理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成员之间如何进行交流等。另外,小组工作不是某一次实验或某一门课程中的工作形式,而是学生在整个学习工程中都要面对的工作形式,所以学生已经习惯了这种工作方式。另外,整体的社会诚信度也是决定小组工作是否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总之,BCIT非常重视小组工作法,为学生将来适应团队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4构建适应职业教学特点的教师团队

优秀的教师团队是开发高质量的课程的重要保证之一。目前BCIT的计算机系有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22人,共取得各类学位38个,其中最高学位为博士学位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2.7%,硕士学位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6.4%,学士学位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7.3%,只具有文凭(类似于国内的大专层次)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3.6%。在硕士和学士学位中,理学学位占48.5%,工学学位占9.1%,工程学学位占15.2%,其他类别学位(管理学、教育学等)占27.2%。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BCIT的教师团队的学历水平并不是很高,但是BCIT要求所有的教师必须具备企业工作的经历。这些来自企业的教师在刚刚进入学校时,首先要接受教学中心(Learning and Teaching Centre)的培训,该中心还负责帮助教师开发课程包,接受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并反馈给教师。这样的教师团队不但具有很高的教学水平,而且他们具有企业工作经验,可以将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渗透到课程当中,为能够开发出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提供了保证。

2.5建设实用的教学设施

实用的教学设施是保证课程高质量实施的重要条件。BCIT的教学设施不追求先进,而是追求实用。教学软硬件环境为高质量的教学提供了保证。BCIT的校园网利用率非常高,在国内,很多高校都投入巨资来购置网络硬件设备,但软件环境却相对落后,造成服务跟不上,使大量的硬件资源被浪费。在BCIT,网络的软硬件配置非常合理,对软件的维护同对硬件的维护一样,是由学院专门的安全部门负责的,整个系统的可用性、可靠性、安全性都非常高,对其课程开发式的教学方式提供了很好的支持。为了充分地利用教学资源,BCIT的理论课多数是多个班合班上课,课程使用阶梯教室,教室中配有可入网的计算机、投影仪、幻灯机等,教室中的音响设备也非常好,无论学生坐在哪个角落,都可以很好地听课。BCIT的实验课要求非常严格,每个班不超过20人,有专门的实验课教师上课。这种小班教学使所有的学生都可以直接获得教师的辅导。在BCIT,机房基本分为三类,一类是公共机房,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到这样的机房学习,而且是免费的。另一类是低年级学生使用的机房,这类机房面向课程,学生根据课程的不同,使用不同的机房上课。第三类是高年级学生使用的机房,这类机房面向专业,每个班(20人以下)使用一个固定的机房,学生持自己班所在机房的门锁密码进出机房,其他人不可以随便出入。

2.6严格执行教学要求

BCIT的教师对课程包中的要求执行非常严格,很多学生因为无法完成严格的课程计划而面临重修、留级甚至退学的问题。进入BCIT不等于一定能拿大相应的文凭,在计算机学院,大约只有百分之六七十的学生可以按时顺利拿到文凭。正是教师严格的教学态度,保证了教学的质量。

3课程开发教学方式的优势

通过对BCIT教学过程的观察和在项目教学中的实践体会,我感到进行课程开发具有以下几点好处:

(1) 最大程度地减小教师人为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课程开发好以后就成为了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是通过工业界认可的,达到这个标准的学生才是符合工业界要求的学生,当然更容易找到并尽快适应工作的要求。教师要讲授这门课程就必须按照这个标准执行;学生不能达到这个标准就不能获得相应的资格。这样一来,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的保证,避免了教师由于个人因素擅自取舍教学内容,也避免了变味儿的“因材施教”影响教学的质量。

(2) 课程开发可以最大化优势教师的作用。课程开发的工作一般都是由在工业界有多年工作经验,并具有相关资格认证的教师组织同一门课程的其他任课教师共同完成的。通过课程开发,这些优势教师的成果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在这一过程中,也使年轻或新教师得到学习的机会。

(3) 可以更好地保证教学质量。由于开发后的课程的教学过程是开放的,直接面向学生、同行和领导,所以也同时受到多个方面的监督。这样一来,也自然而然地实现了对教学过程的监督和管理。这种过程管理有力地保证了最终的教学质量。

(4) 课程开发使得教学过程的计划性增强了。所有讲授同一门课程的教师都按照相同的教学进度进行教学活动,学生也可以提前了解教学内容,做好准备,使他们更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我院从2004年起,在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借鉴了这种教学方式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规范,易于管理,而且教学质量稳定。另外,这种教学方式还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养成工作有条理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工作责任心。

参考文献

[1] bcit.ca

[2] 王秀英. 基于UML的师生教学信息交互系统分析与设计[D]. 天津大学,2007.

计算机开发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课程开发;研究

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所要培养的是操作能力强的人才,但是因为现今该专业教学存在这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教学方法不够先进,教材更新不及时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一体化教学模式没有达到相应的效果,为了达到应有的效果,学校、教师、学生都应该付出努力,学校应该给予相应的支持,重点培养该专业的教师,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而学生应该有学习的欲望。

1.现阶段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课程面临的问题

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是国家重点专业项目,因为计算机网络应用不断的更显换代,对其课程开发研究也从未停止过,尤其是在现阶段,我国的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课程面临较多困境时该专业的课程开发更显重要,经过多年的课程开发研究,研究人员认为一体化教学值得推广使用,但是在具体改革应用期间,却遇到了各种问题,笔者总结如下:

1.1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没有紧密联系

在一体化教学课程开发中,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的教师存在比较严重问题,即理论与实践没有紧密结合起来,脱节现象十分严重,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教师所学知识过于陈旧,没有及时更新换代,往往教学中的教授的内容,已经是计算机网络应用已经被淘汰的技术,当该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面对企业的要求完全一片茫然,也正是如此,所以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学生毕业之后,大多数都从事其他行业,也没有进行深造。这对该专业的深入发展越来越不利,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培养的应该是技术性人才,而不是理论性人才,但是因为教学内容与实际相脱离,培养的人才往往都是过期的人才,这对个人发展来说,也非常不利。

1.2教材编写不够科学合理

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先进性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要想充分的发挥其价值,需要该专业的其他方面做好配合,但是在教材这方面,两者衔接明显不足,现阶段,我国还未完全的编写出适合一体化教学的教材,因此教师只能够使用旧的教材,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这种现状一直维持到现今,也正是因为教材的问题,才导致上述第一个问题的出现,因为旧教材中,所讲的内容与一体化知识无法正确衔接,教师不讲与教学任务相悖,讲了对学生也没有多大益处。有些比较先进的教师,为了能够适应一体化教师模式,自己根据自身的经验,编写出几页教学内容,以供在课堂上参考,但是教师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无法真正的满足现实的需求。

1.3教学方法不使用一体化教学模式

计算网路应用专业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都是传统的方法,即理论课与实践课分开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没有特别之处,便于教师备课,实施起来比较简单,因此一直沿用至今。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却不利于使用一体化教学理念,所谓一体化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在理论中掌握操作技巧。面对问题,教师与学生应该共同解决,也就是说,教师应用一边教学,一边学习,同时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

2.基于一体化教学的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课程开发对策

2.1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建设既能把理论教学和实习操作有效结合起来又能及时更新自身知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关键。笔者认为,有效的培养途径主要有:

以传、帮、带方式引领青年教师实施一体化教学。青年教师理论知识较强,但大学阶段实际应用少,实践能力较弱。可安排一名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作为指导教师,协助、辅导青年教师上好一门课,比如《网络综合布线技术理实一体化》课程,这样可以使其较快掌握一体化教学方法、要求和步骤,积累教学经验,逐步地向“双师型,教师加强校内校外培训。组织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师到师资培训机构进行学习和实际训练,强化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使他们能更好更系统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通过邀请知名教授专家面对面讲座、青年教师参加微课教学、一体化教学讲课比赛等形式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2.2专业课程一体化

课程的一体化需要事先把本专业课程的理论、实践内容进行统一、有机组合,制定模块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编制相应的教学讲义。以学生适用、会用为原则,根据知识的螺旋式上升规律和本专业培养方案合理安排一体化教学环节和教学顺序。

2.3相应专业教材的一体化

编写相配套的一体化教材是进行一体化教学的基础。首先,在编写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不同课程一体化教材时应依据教学纲要及国家技能鉴定的规范,按合理性、适用性、有效性准确编写。再者应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企业用人规范为依据,在专业知识的数量上,坚持够用、适用的准则;在结构布置和表达方式上,遵循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还要力求反映社会和企业用人趋向,尽可能引入网路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使教材富有时代感。

2.4教学方法的一体化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法。遵循“技能是学和练而不是教出来”的培养理念,将专业课程安排在技能实训室进行,一改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然后再去做实验的老套路,形成师生交流互动新模式。教师理论讲授中穿插技能演示,学生的理论学习与技能模仿、强化相结合。如在《网络综合布线技术》的’‘办公室内信息点的布线施工”课程中,老师应该在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里边操作边讲解施工的流程以及相应技能规范,学生边练习施工边思考它们的工作流程。只有结合实际应用,师生互动学习,学生更有兴趣,学的更快更牢。

3.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对基于一体化教学的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课程开发进行研究非常必要,因为首先这是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发展的必然需求,其次,该专业应用这种教学模式进行课程开发之后,也可以推广到其他学科中,最后,这是计算机网路技术发展的要求。本文是笔者对该专业有着多年的研究经验,谨以此文,希望为同行业人员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1]吴春红.中职计算机课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J].职业,2012(23).

[2]王燕.一体化教学模式及其应用[J].中国培训,2009(04).

计算机开发专业范文第5篇

 

0 引言

 

国家提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创建应用技术型大学。应用技术型大学人才培养非常典型的特征是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对应用技术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而言,应培养符合社会岗位需求的软件设计开发人才;而目前的现状是很多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由于缺乏系统的软件设计开发能力训练,进入社会后不能很好的满足岗位需求,很多学生不得不改行从事与专业不匹配的工作。因此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软件设计开发人才,成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一个难题,原有的针对一门或几门课程的教学改革,由于缺乏知识体系的连贯性,即使改革获得一些成功,也很难改变人才培养低层次的尴尬,没能形成多课程知识群综合能力培养的目标,没能达到社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面向应用能力培养的软件开发课程群建设可以打破原有课程的归属性,以课程群营造知识群,以知识群促成应用能力的培养[1-2]。

 

1 软件开发课程群建设原则

 

课程群建设的基本原则是逻辑关联性强,具有相同或相近培养目标的一类课程作为一个课程群体来进行建设。

 

软件开发课程群建设应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课程群涵盖的课程之间要有较强的关联性和逻辑性,要突出实践教学,突出应用能力培养,以提高实践应用能力为目标。总体建设原则要突出:先进性、科学性、实践性和可操控性[3]。

 

⑴ 先进性是指课程群的知识体系要具有先进性,能够反映最新技术发展成果,能够满足社会对最新的软件设计开发人才能力的需求。

 

⑵ 科学性是指对课程群涵盖的课程教学内容在规划和切分的时候要科学,使得整个知识体系能够在各个课程之间流畅的传递,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对能力培养有明显的递增性。

 

⑶ 实践性是指课程群建设实施过程要突出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⑷ 可操控性是指课程群建设应该有明确的目标性、方向性和透明性,使得建设过程遵循一定的可控性,减少非计划性,降低建设失败的风险。

 

2 软件开发课程群建设目标

 

软件开发课程群建设总体目标是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划课程群所涵盖的知识体系和总体框架,把握知识内容与课程之间的分配关系,弱化单一课程概念,强化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强化课程群中课程之间关联、融合及交叉;同时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和专业的发展动态,调整课程群所涵盖的课程体系以及课程之间的关系。成立双师型教学团队,并建立复合型课程群公共实训平台,通过平台将课程群中所有课程体系有机的纳入其中,使学生通过平台能够获得从简到难,持续性的知识能力的培养;还须建立健全多元化、立体科学、动态的质量评价体系,能够对建设目标的达成度给予科学有效的评价[4]。

 

3 软件开发课程群建设实施实践

 

3.1 构建软件开发课程群

 

针对运城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专业特色,选定以工程性软件开发作为主要专业发展方向,构建了以.NET和Java技术为主线,横跨桌面、Web前端、Web服务器端、移动端应用软件开发课程群。

 

3.2 基于课程群构建知识体系

 

课程群建设的原则是弱化课程的概念,强化知识体系。应用软件开发课程群是基于计算机专业主干课程来建设的,通过对计算机专业主干课程群(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等)知识的学习,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计算机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了计算机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构建应用软件开发课程群,可以保证学生对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掌握更容易,更深刻[5]。

 

Web前端技术是整个应用软件开发课程群中的第一门课程,主要介绍Web开发中前端所涉及到的技术(HTML5,CSS3,JavaScript,jQuery,jQueryEasyUI等)以及Web前端优化思想,给学生一个全面综合的概念,帮助他们理解Web系统,理解软件开发思想。后续知识会分成两条主线,一条是基于.NET技术,另一条是基于Java技术,学生可以根据兴趣或社会岗位需求自由选择。

 

由于.NET技术在桌面开发方面的绝对优势以及语言平台的统一特性,所以在.NET技术主线上会介绍桌面开发技术和思想,并为后续的.NET 技术的Web开发和移动开发打下语言和平台基础,使得学生可以更轻松的去学习后续的.NET Web Form、MVC、WinPhone知识体系,使其在各个环节中有意识的加入.NET软件设计模式思想,从而使学生可以在以后实际工作中能够根据不同的应用场合合理选择使用不同的设计模式来设计出高质量的代码。

 

Java技术主线分三个阶段。首先介绍Java基础知识,包括运行环境、语言基础、面向对象思想等,让学生对Java技术有一个宏观的理解;然后重点介绍Java网络编程知识(基本通信协议、Spring、MyBatls、Struts2、Hibernate等);最后介绍Android系统开发相关知识,包括界面设计、数据通信、系统优化等等。

 

不管是在哪个学习阶段,知识点都涵盖了桌面开发、Web开发以及移动开发,学生可以通过课程群知识体系的学习,系统地掌握软件开发各个阶段,各种模式,各种类型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同时可以有重点的选择其中一部分作为自己的主修方向。

 

在讲解技术实现的同时加入一些工程实践理论课程(软件体系结构与建模方法、软件项目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让技术手段在理论的框架下得到规范的、合理的应用。

 

3.3 基于知识体系构建教学团队

 

课程群知识体系能否合理的贯彻执行,能多大程度发挥群体效应,一般取决于教学团队,一个好的教学团队是课程群建设的基础条件,也是保证课程群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

 

首先教学团队成员年龄结构要合理,老、中、青结合,老教师对年轻教师传帮带,使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少走弯路,这有助于增强团队整体的知识能力结构,形成思维方式的互补性,保证团队的可持续进步。

 

其次学科结构要合理,教学团队成员学科方向应该涵盖各个学科或多个技术领域。一位教师很难同时精通各个学科或所有技术领域,不同学科及技术领域的团队成员跨学科合作不仅有利于人才培养的达成,还可以使团队成员业务能力快速提高,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最后学缘结构要合理,合理的学缘结构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有利于更高水平成果的达成,更有利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6]。

 

3.4 形成应用型考核机制

 

为了及时掌握课程群建设的质量和效果,有必要对课程群建设情况进行有效的考核,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修正和整改。

 

针对应用型软件开发课程群知识体系应用型的特点,我们不采用传统的笔试进行考核,我们采用分组项目考核方式。以3-5人分为一组,组内学生各有分工,协同配合完成一个真实项目的设计开发任务,根据项完成情况以及组内分工情况对学生进行考评。通过这种考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4 结束语

 

计算机专业应用软件开发课程群基于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群之上,以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和提高为目的,对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课程群的构建、知识体系的划分、教学团队的建设以及应用型考评机制的探索,阐述了计算机专业应用软件开发课程群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做了有益尝试。基于课程群的实验环节建设尚需不断完善和持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