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务风险意识薄弱

财务风险意识薄弱

财务风险意识薄弱

财务风险意识薄弱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管理

一、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目前状况

(一)企业管理者及员工风险管理意识薄弱

根据相关调查,中小企业管理者没有较强的风险意识,并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忽视这种风险意识的约占74%,公司没有定期分析当前面临的风险并形成相关的风险管理报告的占87%,公司没有定期进行相关风险管理培训及交流的占88%,高层管理人员没有向员工定期公告公司风险管理情况的占95%。这个调查数据说明:(1)企业管理者尤其高级管理者的风险管理意识极其薄弱,即使有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2)领导与员工交流不足,员工风险意识薄弱。

(二)企业风险管理制度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情况

目前,企业建立了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流程和体系,而且已顺利实施的只有12%,建立了—定的风险管理流程,但流程中缺乏相互的约束机制的占20%,尚未建立风险管理方法和制度,风险的防范,完全依赖于员工的责任心和个人行为的55%,建立了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但体系尚未开始运作的13%。总体来看,超过半数的企业尚未建立风险管理制度、流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制度急待建立,并且33%的企业虽然有制度体系,却没有有效的实施。

(三)财务风险的监督与控制情况

根据调查显示,有77%的被调查企业已经对财务风险管理进行监控,其中有58%的企业正在持续监控。在监控部门方面,有48%的企业是财务部门直接进行监控,34%是审计部门负责,18%则成立专门风险管理部门。可以看出,虽然,大多数企业能对财务风险管理进行监督与控制,但监督与控制的力度不大,因为由财务部门自己监督自己,必然会影响监督的效果。

(四)目前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面临的情况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大部分来自于企业自身内部的积累,也就是说内部融资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占很大比重,这种狭窄的融资渠道大大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如果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资金断链,就会大大增加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方式主要通过抵押贷款和担保贷款,这种贷款方式主要针对资信质量较高的企业,银行的目光也专注于这些企业,而忽视了一些发展潜力大但在信贷保证方面不足的刚刚起步的规模较小、抵押物质薄弱的中小企业,银行的这种信贷模式使这些企业很难融资成功,这样就更加大了外部融资的难度,从而加大了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目前中小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一)领导层缺乏完整的财务风险管理理念且风险管理意识普遍淡薄

有关的调查中显示,有很大部分的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缺乏应有的风险管理的知识,缺乏风险意识,主要原因在于企业自身盲目追求快速发展,而不重视其发展的质量与否,在这种管理思想的指导下,中小企业往往单纯追求销量、市场占有额和利润的最大化,基本上局限在生产经营型管理的模式之中,较少的关心风险和风险管理。

(二)缺乏良好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及有效的应对策略

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迄今尚未形成全员参与的全方位的风险管理体系。由于中小企业大都只是根据自身企业发展的需要以及市场运作中总结经验教训,目光短浅,没有跨行业全面的分析,只是针对所面临的财务风险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没有对今后可能会遇到的风险制定预定计划等,并且这些措施也相互之间缺乏联系,没有形成一体化措施。

(三)没有形成全方位的动态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

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监管力度不大而且没有形成全方位的动态的风险管理机制。主要原因在于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监管部门大都是财务部门自己,自己人监管自己人必然存在诸多问题,缺乏专门成立的监管部门来从事财务监管工作。

(四)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且融资成本较高

中小企业生产规模小,资金投入小,并且中小企业大都处在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的资金需要量往往对企业的生产周期有重大的影响,但是由于外部融资困难,并且内部资金结构也欠合理,两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给企业财务带来沉重的财务负担,偿付能力严重受影响,财务风险也随之产生。目前很多的中小企业,过分依赖银行贷款,这种依赖会致使企业在出现支付危机的时候,一方面使自己失信于银行而出现风险,另一方面由于逾期借款而使融资成本加大,这充分说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存在着严重的硬伤。

三、财务风险管理中,中小企业采取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内部控制机制,全面提高员工财务风险意识

中小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首先,要提高风险意识,不能局限于眼前短暂的繁荣,而应当把目光放长远一些,做好财务风险应对的各种准备;其次,应熟悉企业内部各种财务关系,明确各个部门在财务风险管理中的角色、地位、作用、应承担的职责及相应的权力,做到权责利相统一,充分调动各方参与财务风险管理的积极性;最后,还应当注意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为其财务风险管理建立良好的组织环境。

(二)形成一套将财务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的管理体系

风险和收益并存,我们不惧怕风险,但要规避不必要的风险。中小企业要发展,就必须形成一套评价、策略、信息、监督并存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利用财务风险信号辨别风险类别,评价风险带来的收益和损失,采取有效措施将财务风险损失降到最低。

(三)动态的财务风险监管机制将给中小企业带来生机

财务风险动态监管机制是指建立事前预警机制、事中预防监控机制和事后危机处理机制,并将三者有效地加以结合。事前预警机制能预测风险类别,选择科学的应对策略,再结合事中预防监控机制和事后危机处理机制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给中小企业发展带来勃勃生机。

(四)寻找新的融资渠道,控制融资成本

融资困难是中小企业一直面临的问题,主要原因为目前的银行信贷模式,限制了初起步信誉不达标、担保财产物资缺乏企业的融资。得不到银行的常规贷款,有些中小企业会采用较高融资成本的融资方式,从而要承担更高的财务风险,这种方式是不可取的。中小企业要利用当前国家有利的扶持政策,寻求新的融资渠道,例如,有条件的可以通过在我国中小企业板块上市融资、委托贷款等方式进行融资,以及向政府申请贷款补贴支持,降低融资成本。此外,还应避免盲目举债扩张,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

参考文献:

[1]孙正一.企业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研究与探索,2009,(8).

[2]李洪涛.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问题分析[J].中国外资,2010,(10).

[3]张云娜.中小企业财会风险管理对策[J].冶金财会,2010,(2).

财务风险意识薄弱范文第2篇

关键字:国有企业;财务风险;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1

市场经济不断增强,国有企业规模日益壮大,国有企业经营活动中存在一些主要问题,风险意识薄弱、资本结构不合理、财务管理与内部财务管理关系脱节,针对主要问题提出加强风险防范、控制、优化资本结构、建立预警、监督、控制体系,有效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的策略。

一、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现存主要问题

(一)风险意识薄弱,投资决策失误

国有企业领导层对企业财务风险意识较计划经济时代,已经有很大提高,但是没有真正做到防范未然,意识比较薄弱,这样就影响企业投资者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风险。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认识不够、缺乏识别、监管等意识,使得企业财务存在很大隐患和风险;国有企业重视企业内控部门,但是很多企业认为不重要,很多时候只是形式存在,没有起到实际监控的作用,使得投资者投资失误,决策失误会使企业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财务人员风险意识薄弱,企业管理人员,投资者知识结构缺乏,投资决策失误,将会给企业带来风险及损失。

(二)资本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负债率偏高

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说明企业全部资金中权益资金和负债资金比例不协调,突出表现为企业资产负债率偏高,企业自由资本不足,负债结构不合理。负债率偏高,就目前经济形势,我国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偏低,加上银行高额贷款利率,企业还本付息压力很大,使企业处于困境中,企业资本金不足,企业投资、经营等处于被动状态,企业偿债能力下降;负债结构不合理,会使得负债利率波动,在利息方面有很大不确定因素,给财务带来更大风险。资本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负债率偏高,将导致企业财务负担加重,企业偿债能力下降,由此带来企业财务风险。

(三)财务管理与内部财务管理关系脱节

首先,建立健全、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符合实际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往往脱离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能起到防范风险、监督、控制的作用。企业财务内部管理,过于笼统,实施与表面,不够细致,各个部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没有明确位置、权利、分工,出现混乱局面,使得财务稽核、落实、记录、分析、反馈不明确,权、责、利和财务管理不统一。这样使得企业财务管理基础不牢固,很容易受到外部及内部的因素变化的影响,给企业带来不稳定风险因素。

二 、控制企业财务风险对策

(一)提高风险防范、控制意识

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控制意识的提高,需要密切关注全球经济的趋势,国家政策、市场经济变化等,企业自身应加强财务人员风险意识。国有企业财务风险意识,需普及到全体员工,具体措施: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手册,使财务管理人员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任何环节都与企业经营发展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任何经营活动都不容忽视,财务人员将风险意识贯彻到整个办事流程中。其次,企业自身应做好内部财务风险控制,主要指两方面内容:内部风险控制政策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相统一;制定可行性风险控制策略,在财务风险控制完整、系统、规范的基础上,采取符合企业实际经营活动,遵循相关法律的措施,使之具有可行性、高效性。提高防御风险的能力,从而为促进存进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提供依据。

(二)优化资本结构,平衡负债率

国有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是一项系统、衔接、因果、复杂的工作,涉及每一个工作环节,而资本是企业的命脉,企业资本结构最优化就是企业盈利能力的最大资本化。企业资本结构最优化,合理安排企业债权资本分配,以提高净利润为前提,最大降低成本支出,使企业平衡负债率。企业资本结构调整,可采取以下有效措施:首先,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积累资本。其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企业负债比例,以便合理决策。最后,权衡成本收益,优化资本结构。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是融资决策,努力优化资本结构,使融资成本最低。

平衡负债率一般表现两方面,根据企业自身情况,获利能力强、生产经营较好的企业负债率可稍高,而资金周转率低、不景气的企业,其负债率需低,根据实际情况分配筹资数量;合理分配长、短期债权资本的结构。降低负债率可采取的一些主要措施:企业资本金注入制度,通过合资、合作形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企业资本结构最优化,平衡负债率,使盈利能力最大化,使防范、规避风险的有效途径。

(三)建立实时的风险预警、监督、控制体系

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是以财务报表及相关财务资料为依据的,利用多种统计学的方法,对企业经营活动。财务状况进行实时分析预测,提早发现财务风险,起到监督作用,主要措施:财务信息搜集、数据预测、识别报警、对策措施,结合经验法、专家法提高预警可靠性。通过预警体系,对财务信息、经营活动、预警指标等进行不断监督和反馈,一些不稳定的财务现象作出风险识别和预警,从而控制财务风险因素。通过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实时比较和分析财务风险指标、财务状况的波动情况,对可能存在风险的现象提出警告,为企业发展提供有效控制措施,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实时改善和完善这个体系,有效控制财务风险,使企业持续、优化发展。

三 、结束语

市场经济下,国有企业综合外部和内部因素考虑,针对企业自身存在问题,采取提高财务风险意识、优化资本结构、建立健全风险控制和管理体系,以避免财务危机,提高企业生存竞争力。通过有效财务风险控制,进一步提升企业市场抗风险及市场竞争力,使企业最大化盈利,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龚覃.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D].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5.

财务风险意识薄弱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1

我国电力事业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其自身的建设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性进展。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改革,我国电力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任务艰巨,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从而提高整个企业的经济效益是迫在眉睫的。

一、当前我国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

(一)财务控制意识淡薄。相当一部分的电力企业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有何作用,更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在电力企业的整个管理当中的地位如何。管理者管理意识淡薄是最明显的表现,这使得企业的管理只是局限于生产活动的管理和经营活动的管理,在整个管理过程当中,在财务管理这一环节,严重掉链子。这不仅仅会造成财务管理不当,更严重的是会影响其他管理环节并最终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财务风险控制能力较低。电力企业国有独资,由于其为垄断经营,政府机关长期发挥作用,直接造成了企业财务风险意识薄弱,而电力企业又是主要依靠国家计划与政策性优惠来进行生产要素的配置这一特点,更是让财务风险意识薄弱的不能再薄弱。

发展离不开国家、效益离不开政策这一机制,严重缺乏应对市场经济变化的能力,大大加大了财务风险的几率。国家已出台了部分政策,不断提醒电力企业市场竞争的激烈,市场环境不停的变化,企业间的竞争与日俱增,电力企业这类企业同样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其中,这对电力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三)缺乏准确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预算是现在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工作,但是目前部分电力企业在管理当中忽视了这一环节,不仅没有统一的预算管理机制,更是严重缺乏足够的重视。当前,部分企业只有简单的预算管理,部分企业有预算但无法真正落实,甚至部分企业根本没有预算,这些粗放的、低效的预算管理方式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整个管理工作。同时,电力企业的财务部门在进行具体工作时,没有对相关的生产信息、经营信息进行总体的分析,没有分析、研究的数据是不够准确耐用的,容易出现偏差,一旦出现偏差,后果将难以估量。

(四)财务管理信息化程度不够。财务管理信息化,就是企业利用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管理企业财务,它是在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全面实现会计电算化,并且具备网络环境之下的财务核算、控制、分析、监督等各项功能,这使企业进一步实现管理数字化,从而促进企业最终实现整个管理的信息化。

目前很多的电力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基础工作薄弱,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初级的阶段,如建设不统一,如功能开发不全,如系统建设科学统筹不完善,再如保障机制亟待提升等。

二、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的策略

(一)增强财务管理意识,转变财务管理理念。电力公司的每一个成员都应该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在整个企业当中的地位,对财务管理应有理性深刻的认识,其中,各级领导与财务管理部门的员工尤其要明确。只有提高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认识,才能够将财务管理工作做好,才能够把财务管理与企业的生产活动和经营活动紧密联合起来。

增强财务管理意识,尤其要参考市场,要将市场上普遍存在的重要观念与自身相结合,如信息观念,如系统观念,如质量观念,再如注入成本与效益、效率与公平这类原则。在进行财务管理的具体工作当中,企业不仅仅要看到眼前的利益,更要着眼于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更要着眼于整个企业的长期发展与奋斗目标。

(二)加强财务风险控制能力,健全财务风险管理体制。市场是灵活多变的,电力企业要参与到市场所给的机遇当中,又要在市场当中退避风险,尤其是财务风险。要想有效的规避该风险,最重要的是要使本企业的风险管理体制愈加全面、愈加系统。通过各种手段,保证资金的自我平衡,将财务风险规避到本企业可控制的范围之内。

电力企业要着眼于长远利益,及时建立企业内部的财务风险识别体制,及时健全企业内部的财务风险防范体制,如此,才可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与其他企业进行激烈的竞争。针对外部竞争的体制是必要的,针对内部的控制体制同样是不可获缺的,对内的控制体制的完善,不仅有利于成本的节约,还可以更充分地发挥其协调作用,将整个企业的各部分很好的联系起来,促进整个企业的协调发展。

(三)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电力企业要将预算管理全面覆盖整个企业,要着重强调预算的约束性,否则预算将毫无实际用处,如在预算的前提下,严格控制非预算内的各种开支,如此一来,可以有效地从源头节约开支。企业的预算管理,不应仅仅局限于资金这一方面的管理,还应该且必须扩展到其他方面的管理,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如电力生产方面,如投资方面,再如经营方面等。此外,电力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应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信息与企业外部的相关竞争类比信息进行分类总结,再由专门的财务预算人员进行分析研究,最终制定出准确可参的备案。

(四)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开发适合整个企业应用的财务管理软件。计算机平台的统一,财务软件的统一,使财务管理工作信息化、一致化。财务管理信息化,需要规范地管理、高效地利用、先进地设备,只有建立起如此一套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系统,才可以真正确保财务管理的科学性。

电力企业要努力培养财务信息化管理方面的高端人才,不仅要为其提供学习的机会,更要注重其实践性操作的锻炼,拥有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是一个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关键,严重影响着本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在招聘人才时要尤其注意人才在计算机方面的要求,并对现有人员不断地进行培训。

参考文献:

[1]余婕.试析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的难题之解[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8).

[2]林明政.浅析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J].现代经济信息,2009(18).

财务风险意识薄弱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科学理财 高校 财务管理

一、科学理财观下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应用现状

高校财务管理的任务是为高校聚财、理财、管财、用财,进而为高校的总目标提供保障。科学理财观对于保障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思路,要求高校的财务管理要在新的理财环境下,服从、服务于高校发展的长远目标和整体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注重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服务意识和风险意识,进而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高水平的高校财务管理。简而言之,科学理财就是以资金为约束,以效益为中心,以安全为目的,聚财有方、生财有道、理财有效。目前部分高校对科学理财观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本单位的具体财务管理工作有了不同程度的实施,高校中的财务人员认识到目前财务管理中的一些薄弱环节,并一直致力于寻求改进的策略。但是高校财务管理目前仍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在财务管理目标的认识上以报账型为主,重核算、轻管理,缺乏综合分析。在财务管理体制的建设上,制度建设有待加强,投资管理机制不健全。在资金使用的效力上,资金浪费存在、资金使用效力不高、聚财、生财难。在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上,高校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仍需提高。在财务预算的约束上,编制不科学,约束软化。在理财意识的不足上、风险意识不足、创新意识不足、学习意识不够动主动。在内部控制的范围不全面、监督不健全上,都反映出各高校在科学理财观的具体应用中仍有许多不足,科学理财观念还得进一步加强,科学理财观的效力还须充分发挥,科学理财观念的具体指导还应进一步加强落实。

二、科学理财观下高校财务管理中应用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客观层面的分析

1.传统高校财务管理观念的影响。传统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停留在记账、算账、报账等方面,过多地强调服务职能,而忽视了内部管理职能。以报账型为主的财务工作模式严重滞后于高校改革,这就造成当前科学理财观未能具体落实、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被动的根本原因。由于财务工作还停留在以核算为主的模式上,因此重核算、轻管理的现象严重,科学理财的观念没有树立起来,形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工作的作用和地位有所削弱的反常现象、高校财务管理仅仅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收拨资金,分配资金、使用资金,很多人对于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科学理财应该做、如何做不甚了解,从而造成财务管理水平不高的现状。

2.理财环境的变迁。高校理财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交互变化,对高校财务管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于此相适应,需要建立与新的理财环境相协调的财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需要催生出新的更为有效的科学理财方法,但是一种新的、顺畅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在这种应对挑战的发展变化过程中,高校对于科学理财观的具体落实行之有效也需要一个过程。

3.国家专门针对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法律法规不健全。虽然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加大了对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力度,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研究较多,而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研究较少,同时我国已实施的有关内部会计控制的法律法规还比较少,未能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内部会计控制理论体系,因此,高校财务管理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存在内部控制范围不全面、控制不严等问题。

4.高校财务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尽管财政、审计以及业务主管部门等都有权利及责任对高校财务管理进行监控,而且学校内部也设有内部审计机构,但是审计部门对学校的财务工作监督的力度不够,审计工作缺乏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对学校的各项财务工作的事后审计度,事前和事中审计少。各级监督部门对高校的财务监督刚刚起步,日常性的监督机制在短期内难形成,内外监督机构对高校的财务监督没有形成体系和合力,导致监督环节缺位,从而使高校的财务管理未能及早发现薄弱环节或者有意隐瞒问题。

(二)主观层面的分析

1.高校内部控制意识淡薄。我国高校以往一直是国家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学校在思想上、观念上、管理上尚未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新情况,没有完全认识到高校是独立的法人含义。高校对于内部会计控制重要性的认识模糊,而且高校会计制度中对学校没有成本核算的要求,没有效益核算的理念,不关心投入效益比,其会计核算相对较为简单,因此,忽视了对高校内部控制系统的建设,高校的内部控制的基础薄弱。

2.高校缺乏团队理财观念。科学、规范、高效的财务管理团队是维护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秩序、理顺各种财务关系、贯彻落实经济责任制的有力保证,是提高高校经济统筹与调控能力的核心。大部分高校财务管理体制仍然是校长负责制下的“统一领导,集中或分级管理”模式,随着高校办学形式的多远化,这种模式要么管得过死,不利于提高理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么放得太松,导致财权失控,形成资源浪费,资金利用率低下等。

3.高校缺乏必要的风险意识。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获得了愈来愈多的自我管理权利。在财务管理上拥有一定程度的自,同时也承担了相应的财务风险。高校的财务风险不同于企业的财务风险,作为非营利组织,它表现为在资金运作上的金融创新风险、对内外投资风险、过度举债风险和以网络形式管理的手段和方法风险等,风险的存在会导致财务管理失控,资财损失浪费,严重影响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但是,很多高校都缺乏必要的风险理念,财务管理工作没有始终把风险防范放在第一位,更没有充分了解并有效控制具体风险发生的相关因素,从而导致了财务工作中财务风险的不断加剧。

4.高校缺乏科学的理财考核指标。高校缺乏科学的理财考核指标。在具体工作中甚至仍旧具有“要钱随意,花钱不讲效益”的支出理念,没有把绩效评价与财务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从财务管理的发展性、稳定性、充裕性和有效性设计出适合自己学校校情的科学的指标体系,从而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疏于资金效益的提高和资金使用的规范约束。

5.高校缺乏预算管理水平。科学地编制预算,就能解决“需要与可能”、“长远与眼前”的矛盾,统筹兼顾,合理配置资金,保证学校各项事业持续稳定发展。预算管理水平的高低体现了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资金使用效率的高低。但是预算管理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与财务人员的水平有关,并受制于现行的财务管理机制,因此,仍然是科学理财的薄弱环节,预算的科学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高校财务管理中树立科学理财观的应对策略

(一)完善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科学理财观要求设计科学严密的财务管理工作流程,在每一个环节都能相互制约,每一笔业务都处于可查可控状态。推动制定专门针对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法律法规指导,理论上对内部会计控制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位,逐步解决内部控制内容,范围不全面、内部控制执行弱化、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一是扩大内部控制范围,强调对财政性资金的内部控制,同时注重对预算外资金的内部控制。二是扩大内部控制的内容。如有些高校建立了重大建设和投资项目论证、决策机制等内部控制制度。三是严格执行内部控制,从而解决有些学校虽设有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的现象。

(二)加强对高校财务管理的监督

近几年,教育事业迅速发展,而高校财务制度并没有随之逐步健全,造成了不少财务管理的问题,要规范财务行为,首先应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此外,应强化外部监督,建立健全网络财务,让教职员工有参与管理权、监督权。与此同时,各级主管部门要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监督,进而形成监督的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形成比较完善的内外部监督体系。

(三)强化预算约束力,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首先,突出预算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建立规范、科学的预算管理制度。一方面增强预算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另一方面建立预算管理的奖惩制度。其次,采用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正确处理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矛盾,编制预算时要充分利用不同方法的优点,避开它们的缺陷,只有这样才能符合高校各项事业的实际情况,满足预算编制的要求。最后,建立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科学有效的过程控制,即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业务程序和内部控制的自动化,及时、准确地为预算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信息,为提高宏观决策水平和微观管理水平奠定基础,通过建立和强化预算管理,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节约支出,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学校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意识,制定相应的理财绩效考核指标

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高校要生存、要发展,在其进行财务活动时不可避免地要遇到风险。高校从最高管理层、财务管理人员到每一个员工,都要意识到风险藏匿在财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全面落实科学理财观,要始终把风险防范放在第一位。财务风险是客观的、不确定的,但具有可控性。充分了解并有效控制具体风险发生的相关因素,强化财务监督,就可以将财务风险降到最低。综合分析高校各部门的财务水平,对于能够直接给学校带来经济效益的业务单元,要采取适当的保持和增长措施,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财源;对学校没有竞争优势的业务单元,要慎重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切实措施。根据理财考核指标分析绩效考核结果,及时进行奖励和惩罚,以增强工作的内在激励性,调动财务人员理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有效激励,达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效率的目的。

总之,全面落实科学理财观,要从客观和主观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发现其薄弱环节,进而提出改进策略,将科学的管理模式和方法运用到高校财务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加强管理,强化监督,持续改进,高校的资源就会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合理的配置,资源的利用效率就会不断提高,从而使高校的各项事业得到持续、稳定和快速的发展,真正实现以资金为约束,以效益为中心,以安全为目的,聚财有方,生财有道、理财有效的科学理财。

参考文献

[1]刘亮.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会计之友,2007(12).

[2]彭利萍.加强我国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的思考[J].经济师,2007(3).

[3]刘玮敏.进一步加强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的途径[J].财会研究,2007(7).

财务风险意识薄弱范文第5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管理

一、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相关概述

(一)财务风险

在《辞海》中“财务风险”被解释为遭受意外事故、自然灾害导致的经济损害,即一些不可预测事件导致的财产损失。本研究认为,财务风险是任何企业都需要面对的,包括治理结构不合理、融资失利而造成偿债能力缺乏、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等风险。财务风险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只能通过一些必要措施来有效降低。

(二)商业银行财务风险

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商业银行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财务风险。根据以往研究,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被分为五大类,包括资本风险、资产质量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和汇率风险、表外业务风险。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特征如下:其一、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具有不确定性。相比其他行业,商业银行的自有资本占资产总额比例较低,其经营模式是利用客户存款或其借款运营,即为负债经营,这表明其本身就存在无法消除的内在风险导致经营成果的不确定性;其二、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是潜在性的,商业银行不断地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由于贷款是以转账结算形式进行的,所以贷款的款项又转入银行账户上,增加了存款数的同时,相应增加了可贷资金。商业银行这种信用创造模式可以一定期限内掩盖已经出现的财务危机和不断变动的各类不确定因素,因此其风险具有隐蔽性;其三、商业银行财务风险具有可控性。即商业银行通过建立行之有效的内控机制和决策机制,包括强化内部信用分析评价体系、降低道德风险及逆向选择等,可以有效降低经营管理的不确定性,达到控制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目的;其四、商业银行财务风险具有扩散性。由于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运营模式,极易加倍放大风险并引起市场上的各种连锁反应,这将造成较大范围的潜在风险,甚至波及整个经济体系。

(三)加强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根据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种类和特征可知,商务银行财务风险是可控风险,虽然它是客观存在、不能完全消除的,但通过考察风险、找到关键点、制定相应政策、并实施行之有效的措施是可以降低风险减少银行损失的,商业银行以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财务风险是商业银行的命脉,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对商业银行来说,就是握住了生命线。财务风险管理行之有效,则表明其可能获利并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若对财务风险管理不加以重视或没有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则很可能造成银行资产质量低下,承担亏损并失去辛苦打下的半壁江山,又或者最终资不抵债而倒闭,由此可知,加强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就是描绘其不断发展向上的生命线,是商业银行经营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对商业银行具有重要意义。

二、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商业银行经营的金融资产和负债都比较特殊,资金运动形态涵盖了收付资金、借贷资金等,在此过程中形成的风险形式也比较特殊。从1996年开始,虽然中国实现了资本监管,但在很多方面都无法赶上国际标准,因而高估了资本充足率。此外,对资本充足率偏低的银行也缺乏明确的监管措施。在改革开放深入的大背景下,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外资金融机构也纷纷涌入国内,因此,我国逐渐开始建立财务风险管理模式,但从我国商业银行的实践来看,仍存在如下一些与财务风险管理相关的问题。

(一)负债经营导致的低流动性

当前中国商业银行主要依靠央行来进行强制性的流动性管理,主动控制流动性风险的意识普遍比较薄弱,导致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理念落后和风险防范意识薄弱。尤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与国家信用有着紧密联系,容易导致商业银行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其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理念也相对落后。我们知道,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指的是银行资金来源的构成,以及与其相互联系、制约的比例关系。负债结构对判断银行风险收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绝大部分的存款依赖于存款负债,存款负债在其中所占比例超过95%,如今存款人维护自身的利益意识越来越强,只要有一点不满意存款就会被转移,由此可知,资金的来源和数量不确定性使银行的负债处于被动的局面,负债流动性风险也较高。

(二)宏观经济环境不成熟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得较晚,且金融市场处于刚起步阶段,各方面标准和条件尚未成熟,加上地方保护主义的普遍存在,这些因素都使得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事非法牟利或违规经营的可能性增加,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大大增加;同时,目前我国的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最突出的是宏观监管方面缺乏有效性和力度。我国的管理模式,仍停留在事后管理的状态,不能做到防微杜渐以及未雨绸缪,事前防御准备工作完成情况较差,这些都将导致企业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三)资本市场不完善及企业融资渠道少

在自身发放债券筹资方面,相比欧美企业,对我国企业的监管相对严格,因此中国企业融资普遍使用商业银行进行贷款。如果贷款企业资金链断裂,企业的财务风险会被转嫁到商业银行上,因此成为银行的信用风险。当银行长期无法收回不良贷款时,最终会形成坏账,银行资产就会缺乏流动性和安全性,银行也就面临着巨大的财务风险。

(四)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滞后

首先,我国商业银行的高附加值业务例如中间业务投资收益等的开展不多,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利息差。很多外资银行利润的一大来源就是中间业务的利润,相较而言,我国的银行面临更大的财务风险,并且我国金融市场化速度较慢,上市商业银行缺乏可使用的规避风险的金融工具;其次,金融监管存在薄弱环节,未能对复杂的金融衍生工具风险进行及时控制。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尚缺乏科学性、不够完善,没有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及时对资金内控、信贷业务内控等制度程序化和系统化,组织分工和控制目标体系不够清楚,业务流程规定也不细致,因此,资金缺乏安全性、运营效率偏低;再次,某些商业银行并未严格遵循相关财务法律法规,且财务核算不够严谨,不能反映资产的实际状况,薄弱的账户管理观念导致账户管理混乱、盲目申报等问题,同时,我国商业银行对临时账户和一般账户的监督不足,未能落实事后监督和检查机制,从而影响了银行的正常有序运营。

(五)风险管理意识比较淡薄

财务风险管理在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全面、合理的财务风险管理观念尤为重要。国内商业银行开始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时间比较晚,且关于财务风险管理的理念滞后,大多的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薄弱、片面,仅停留在商业银行资金管理上,相对忽视外部宏观环境的影响。伴随着金融行业开放程度的增加与发展,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意识薄弱诱发的风险也不断增长。一直以来,增加新的业务种类是中国商业银行的关注焦点,很多商业银行集中于扩大银行的规模,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评估资产质量,因而产生较大风险,管理人员往往没能深入觉察企业存在的风险,且没有考虑到银行的整体效益以及忽视经营活动的整个过程,因此,无法全面认识到企业各项业务存在的财务风险。

三、完善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为提高财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性,首先要确保银行战略目标合理,将财务风险管理的要求贯穿于银行的整个资金运动过程中。应用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采取相应的措施管理财务风险。通过风险识别、评估、检测及管控方式,实现风险全过程管理和财务风险管理价值最大化,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最优化提升银行利益。

(一)强化流动性管理,抵御流动性风险

首先,强化银行针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意识。银行具有经营杠杆高、负债量大以及自有资本低的特点,因此,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大,有必要加强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其次,国内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产生较早,但大都却只从控制规模、总量、计划等角度来开展研究,有必要加以改进完善;再次,建立并完善科学合理的流动监测指标制度,识别、控制和管理流动性风险,充分借鉴国外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先进经验,提前安排流动性盈余,实现银行盈利的最大化。

(二)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内控制度

如何依照国际标准实施会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同时解决相应的亏损问题,应当是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重中之重。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由组织结构、会计规划、双人原则以及对资产和投资的实物控制四方面构成。根据中国国情,有效对策如下:第一、明确银行内部各个机构的职权和职责。分化部门的职权,避免出现职权过大的现象;第二、设立监督机制。在银行内部设立审计部门、稽核部门等内部控制部门。上述部门经由董事会直接负责,可以避免受到其他部门牵制,各部门、各环节要互相监督与配合;第三、建立及时有效的预警系统。该预警系统由董事会和管理层直接负责,以便能够在处理紧急情况时真正做到有针对性、不推脱;第四、事先制定紧急事件的应急计划,强化内部应对及处理突发事件造成损失的承受能力。

(三)扩充资本金,优化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国内金融机构近期在增资扩股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却并没有彻底改变股本金充足率严重偏低的状况。国内商业银行有着较高比例的不良资产,缺乏股本金将难以弥补不良资产造成的呆账损失,由此会增加银行的财务风险。针对上述问题,相应的举措应当包括:第一、在能够确保银行维持既有经营效益的同时,尽量保证足够的资本金,建立充足且有序的资本金内部积累机制;第二、主动寻求适当扩充资本金的有效途径,扩大筹措资本的合理渠道,如经由国家财政注资、借由资本市场融资以及发行长期资本债券等方式。通过增加银行资本金存量,可以提高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与信心,由此保证国内银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优化财务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商业银行为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实现组织的中长期战略目标计划,需要建立防范财务风险的管理机制。为了有效控制财务风险,应在银行董事会设立首席风险官,其主要职责是协助组织全面开展风险管理工作以及控制业务中潜在的财务风险。应包含如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是设置风险管理部门,集中化管理全行的风险政策制度、风险监控体系、计量分析模型等工作;二是在商业银行的各个业务单元配置风险总监岗位,负责其业务内的全部风险管理工作,直接对首席风险官负责;三是各风险管理机构要保持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根据具体业务程序设置专门岗位,对其负责的风险类型实行精细化管理。

(五)强化风险规避意识,完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

银行财务风险管理体系需要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制度建设。首先,完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包括涵盖各类具体财务风险指标的制度,如资本管理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资产质量风险等;其次,加强财务风险管理评价制度的建设:一是扩大财务风险报告制度的覆盖面。财务风险报告制度包括三部分:财务风险报告制度、限额管理和管理考评制度。财务风险报告制度为决策者和高层管理者及时提供财务风险信息,可以及时规避财务风险,促进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在银行的资金运营中加入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实施动态监管考评机制设计,定期考评,强化财务风险控制的基调,并将每次的考评结果作为评价财务风险的依据之一,依据考评结构分配相对应的财务资源,有效激励银行的管理机制;三是量化财务风险管理目标。实行财务风险限额管理有利于风险的分解、防控功能,有助于银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理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