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务风险控制机制

财务风险控制机制范文精选

财务风险控制机制

财务风险控制机制范文第1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风险控制机制

引言

经过漫长的发展,最早起源于17世纪欧洲的风险一词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经历过亚洲金融风暴、全球金融危机后,人们更深刻地认识了风险。政府财政也会存在财务风险,由于面临着巨大的财政赤字,入不敷出,冰岛差点破产,意大利与希腊也岌岌可危。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长期使用的就是财政资金,无论是最开始实行的预算审计,还是后续采用的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的财务问题通常集中表现在预算、收入、支出以及国有资产使用等方面,需要有针对性地加以研究,最大限度地减少可能存在的问题,降低问题带来的影响与预算风险。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风险管理,切实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绩效管理水平,不仅是政府会计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还是政府推行政府会计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概述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内容。财务活动开展的整个过程中都会存在各种各样的财务风险,通常财务风险的出现都是由于自身财务结构的不合理、不当的融资方式导致偿债能力降低等原因造成的。行政事业单位涉及的工作内容不仅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还包括社会福利、体育等内容,每一个领域都时时刻刻存在着包括信贷风险、核算风险、管理风险、支付风险在内的财务风险。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表现特征。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的财务风险与企业财务风险不一样,表现出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客观性。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的财务活动存在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并不因人的主观意志转移,因此财务风险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存在具有客观必然性;二是不确定性。在行政事业单位发生的财务风险,无论是发生的可能性还是发生的范围与程度,都是不确定的,并且涉及多元化的财务活动,财务管理人员并不能对所有的财务风险完全掌握;三是可预测性。行政事业单位单位中存在的财务风险的产生与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随着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管理方法的不断改进,已经能够科学预测财务风险发生的时间、范围以及程度,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能有效规避可能带来的损失。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研究的意义

(一)有助于正确风险意识的树立与推广。行政事业单位中,不管是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人员,还是普通的行政人员,只有在对财务风险可能存在的区域与业务活动有充分的了解,明确自身哪些行为可能会造成财务风险,才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及时有效地进行风险识别,采取措施进行风险预防,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损失。

(二)有助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针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进行研究能够推进财务风险评估与控制机制在单位各部门的建立,促使其不断得到完善,让单位决策制定更趋于科学合理,建立内部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做好财务风险防范。同时促进单位财务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有利于财务风险管理从理论到方法的不断创新与丰富。

(三)有助于单位财务管理目标更好地实现。在行政事业单位开展财务风险控制,能够大大提升单位资金的使用效率,获得更好的绩效,促进单位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三、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现存问题

(一)制度不健全。会计控制制度在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缺位现象,即使制定了制度,也不够健全,相应的监管制度也不成系统。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常常出现轻事前控制重事后控制的问题。我国虽然针对企业颁布了很多会计控制相关制度,但是却很少出现行政事业单位相关的会计制度内容。虽然在财政部最新的文件精神中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宣传培训、制度衔接等方面进行了更新,但是具体落实过程中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用财务管理制度或办法取代会计制度,无法真正解决行政事业单位在资金方面存在的财务风险问题。

(二)财务风险体系不完善。与企业相比,行政事业单位涉及的经济活动不仅更加细化,而且呈现多样化的特点,财务部门承担的管理工作更加复杂,但是在财务风险控制体系方面却存在不健全的问题。可预测性与公益性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两大特点,需要进一步强化财务工作管控力度,但是在单位实际财务工作中,很多单位都没有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从国家层面来说也没有出现完备的法律法规,这些都造成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资金运转潜藏着巨大的风险。

(三)监督管理力度不够。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实行的财务监管工作流于形式,没有在内部建立相应的控制机制,很难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流程进行有效约束。部分单位内部没有专门的机构或者专人负责财务监控工作,而外部监督体系的作用也得不到真正发挥,即使发现违法违规现象,也很少会依照法律法规进行惩处。

(四)财务风险控制意识不够,岗位职责分工不明确。行政事业单位开展的工作灵活性不够,风险机制的建设与执行还不到位,普遍对财务风险控制认识不够,认为单位开展的经济业务比较简单,涉及的运转环节也少,出现财务风险的概率并不高,因此也就没有重视对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强化。行政事业单位由于公益性的特点,部分管理者不重视经济效益,以经验办事,在重大事项的决策与执行上过于随意,难以发挥风险控制制度的作用。

四、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措施研究

(一)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制度建设。首先,行政事业单位要进一步加强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根据岗位职责与权力划分制定目标考核指标体系与会计责任制度;其次,要针对财务风险控制机制建立相应的标准,明确奖惩机制,促进单位自我约束能力的提升,强化各部门人员财务风险意识;再者,建立财务管理质量与运行机制建设,做好财务监督管理工作,注意收集好监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与相关证据。

(二)加强财务管理体系建设。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者要正确认识内部会计制度的作用,积极开展科学合理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制度的建立与推行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持续改进财务风险控制体系机制,充分发挥会计监督工作的作用,注重内部决策过程中财务的参与,确保财务管理与其他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得到充分融合。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建设过程中还要加强事前审计工作的严格执行,全程监督财务工作的开展,事后及时进行审核,确保资金使用与运作的科学性。

(三)进一步加强财务风险监督力度。行政事业单位要通过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积极开展专门的会计监控与检查工作,促进财务风险监督机制在实际工作中的大力有效落实。要加强单位内部监督控制力度,强化对财务工作的检查力度,进一步开展财务风险控制工作,要求各单位主管部门从思想上重视财务风险控制工作,积极配合,确保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监督机制能够高效建立与运行。与此同时,要将政府、社会以及单位自身三方面的监督充分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强化自身财务风险控制机制,通过内外两方面的监督建立更加统一协调的监督价值,为财务风险控制营造一个更好的环境。

(四)提升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明确工作职责职能。不断提升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需要从单位具体实际出发,结合各个岗位职责以及工作人员自身的知识结构、业务水平,确保人力物力资源能够得到优化配置。财务人员要不断提升自身对财务风险的认识与理解,单位要为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创造条件,有意识的为单位财务工作岗位引进更多、更专业的优秀人员。

(五)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应用,在行政事业单位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个不可缺失的帮手,不仅有助于工作效率的提升,还能获得更好的工作质量。大力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建立财务信息共享系统,对单位上下开展的财务会计活动进行全面监控,及时了解资金动向与活动结果,在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能够借助财务信息系统及时进行信息比对与核实,及时发现活动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并予以干预。

五、结语

财务风险控制机制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企业集团财务风险控制

一、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理的内涵

企业集团是以一个实力雄厚的企业为主体,以产权联结为主要纽带,辅之以产品、技术、经济、契约等多种纽带,把多个企业、单位联结在一起,形成的多层次和多法人的经济联合体。为保证企业集团健康有序地发展,加强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尤为必要。

财务风险是财务成果和财务状况的风险。财务风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财务风险是由企业负债引起的,具体的说是指企业因为借入资金而增加的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和企业利润(股东收益)的可变性;广义财务风险是指企业的财务系统中客观存在的由于各种难以或无法预料和控制的因素作用,使企业实现的财务收益和预期财务收益发生背离,因而蒙受损失的机会或可能。风险管理(RiskManagement)是指经济单位通过对风险的确认和评估,采用合理的经济和技术手段对风险加以控制,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的一种管理活动。风险管理学源于保险学,风险管理通过控制对策处理损失风险,如果在实施控制对策后损失仍然可能发生,则可运用财务对策。财务对策是将损失转移给他人,或将损失留给组织或家庭内部。但在财务独立经营的资本财务时代,风险管理应当成为财务管理的基本职能。

财务风险管理关注企业价值损失,它通过管理价值风险来管理物质要素。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是企业集团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无论是影响全球的COSO报告,还是各个国家和地区制定的相关规范制度,都强调了对风险进行控制的重要性。现实中,我国企业集团对风险的识别、管理,无论是在主观意识方面,还是在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方面,都显得远远不够。因此,必须注重企业集团风险控制体系的建设。

二、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的原则

1.收益、风险均衡原则。风险均衡原则要求集团不能只追求收益,而不考虑发生损失的可能,集团进行的每一项具体的财务活动,要全面分析其收益性和安全性,按照风险和收益适当均衡的要求来决定采取何种行动方案,趋利避害,争取获得较多的收益。

2.风险适度、限度承担的原则。财务风险的存在是一个普遍的事实,但必须正确及时的识别风险,控制风险,并明确最大的风险限度,保证企业的正常安全运营。

3.超前预警,有效规避的原则。风险的出现具有预示性,企业集团必须建立健全风险识别系统、预警系统和财务风险的管理系统,从而有效规避风险。

4.分级分权管理的原则。对财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要在集团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实行分级分权的管理办法。以集团现有的管理体制,按照集团的母子公司分级管理和控制。

三、防范和化解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的对策与措施

(一)建立健全企业集团财务风险识别与预警系统

通过建立预警系统,用以判断财务风险存在的大小,对集团的影响程度,是否存在危害性风险,构建财务风险管理的决策系统。

1.财务风险的识别。财务风险识别是对财务风险管理内容在不利风险刚出现或出现之前,就予以识别,以准确把握各种财务风险信号及其产生原因。集团财务风险识别的主要方法有:现场观察法和财务报表法。现场观察法即通过直接观察集团的各种生产经营和具体业务活动,具体了解和掌握集团面临的各种财务风险。财务报表法,即通过分析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等报表的会计资料,确定集团在何种情况的潜在损失和原因,对主要指标的实际值和标准值进行对比分析,以确定风险的存在和风险程度。

2.财务风险预警。财务风险预警是要在财务风险实际发生之前,捕捉和监视各种细微的迹象变动,以利预防和为采取适当对策争取时间。集团要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一旦发现财务风险信号,就能准确及时传至主要人员,以防事态的逐步扩大。

(二)建立健全有效的财务控制机制

选择合理的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处理好集团和子公司之间的集权与分权关系。在适度集权的基础上,企业集团应建立权责利相结合的机制。从集团全局出发,针对不同的职能部门规定不同的经济责任,划分不同的经济职能。集团财务部门加强对投资决策、成本控制等方面问题的研究,通过各种形式的内部市场化建设,以及内部结算中心的建设来优化财务管理行为。为适应组织结构扁平化的发展趋势,集团财务管理应广泛应用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技术,加快信息的集成化速度。在企业中实施企业资源规划系统通过将企业流程再造及供应链统筹管理纳入企业财务资源规划系统,使企业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发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既是防范与化解财务风险的重要措施,也是确保企业财产安全和财务活动效益性的有效手段。

(三)加强企业集团的财务预算管理

财务预算管理由集团公司组织实施和管理,实施对象包括集团本部、集团下属企业、以及集团下属企业的全资及控股子公司。财务预算是在预测和决策的基础上,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对一定时期内企业资金的取得和投放、企业经营成果及其分配等资金运作,所作的具体安排。

1.建立财务预算管理的组织机构。即集团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对集团财务预算的管理工作负总责,成立由有关职能部门组成的财务预算管理委员会,主要拟订财务预算的目标、政策,制定财务预算管理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审议、平衡财务预算方案,组织下达财务预算,协调解决财务预算编制和执行中的问题,组织审计、考核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督促企业完成财务预算目标。

2.规范财务预算的编制程序和方法。根据集团公司的整体发展战略,按照“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在决策的基础上,提出企业集团财务预算目标。各预算执行部门按照企业财务预算委员会下达的财务预算目标和政策,结合自身特点以及预测的执行条件,提出详细的本部门财务预算方案,财务预算委员会应当进行充分协调,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初步调整的意见,并反馈给有关预算执行部门予以修正,再由财务预算委员会逐级下达各预算执行部门执行。

3.做好预算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各预算执行部门定期报告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对新情况、新问题及出现偏差较大的重大项目,要特别注重查找原因,以提出改进经营管理的措施建议。

财务风险控制机制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可持续发展财务风险风险控制

1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是科教兴国的必然要求

1.1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由之路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新的执政理念,是发展理念上的重大突破。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行动纲领,认识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有利于正确处理高校发展中内部和外部、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过程与结果等问题。在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中,首先要注意高校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并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上,使高等教育适度超前发展。二是高校内部的协调,如规模、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尤其要重视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和资金的使用效益,达到规模、效益同步提高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

1.2践行科学教育发展观,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找准办学目标,明确办学理念,走特色发展之路。正确把握时代背景,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功能,正确定位发展目标和方向。要走特色强校的发展之路,要根据当地特有的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经济资源以及人才的需求,培育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形成自己特有的培养模式。要适当控制办学规模,走内涵发展之路,不能被局部的、短期的“功利主义”阻碍可持续发展。使“是否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检验标准,否则,高校将面临着被兼并甚至倒闭的可能。

2高校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财务风险问题

2.1单纯追求跨越式发展,造成财务总体失衡风险

从1999年开始,高校开始大力扩大招生规模,高等教育从“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型”转变。由于政府教育投入增长缓慢,学费上涨空间有限,高校自身创收能力不足,高等教育经费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教育经费短缺已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给学校的教学以及教学设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高校亟待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教学仪器设备陈旧等诸多现实问题,以满足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为了使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高校开始大量借贷负债办学。目前没有贷款的高校已不多见,贷款几个亿甚至十几个亿的高校已非常普遍,高额贷款的利息支出已成为高校沉重的经济负担。使高校在中长期发展中出现了失衡现象,造成流动资金短缺、发不出工资以及不能维持日常运转的局面,而高校管理层对风险意识认识不足,办学自主权的不断增大,短期行为等也是高校财务风险加大的主要因素。

2.2总体筹资能力弱化,造成财务收支失衡风险

一是近年来国家财政拨款在高等学校全部经费来源中的比重逐年下降,但是,由于高等教育的性质、特点决定了在相当长的时期,国家财政拨款仍然是重要部分。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提高国民教育素质的比例高于经济发达国家,各地经济发展差别很大,地方财政对教育的投入相差也较大。各级政府的教育拨款逐年增长,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无论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还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除个别年份外,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这不仅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要求相差较远,而且大大低于同期世界政府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平均为5.1%的比例,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4.1%的比例。在部分地方高校国家拨款只占总收入的20%~30%。

二是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校收费制度改革已对社会公众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缴费上学已被人们所接受,这为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由于过高和过于片面地估计了人们对学费的经济承受能力,从而在制定学费政策时规定的学费标准明显偏高,对教育公平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从近几年学生缴费的实际情况看,新生的缴费率是相当高的,拖欠学费绝大部分学生是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老生欠费情况比较严重,有的高校缴费率只有50%,甚至更低,恶意欠费已成为一种“顽疾”。三是高校自身“造血”能力不足,高校的性质决定了其是社会公益性的非盈利组织,不适宜对外大量投资,而近几年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效果也不够明显,学校与后勤组织的产权也不够明晰,后勤部门很难完全走向社会化,其给学校提供的财力支持是十分有限的。

2.3决策不够科学合理,造成资金使用效益降低

决策缺乏科学合理的判断或对外投资失误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另一重要原因。一些高校不经过科学论证,不考虑发展空间和经济承受能力,盲目扩大基本建设,乱铺摊子,造成重复建设,有些高校的对外投资没有经过专家的科学论证,不通过学校领导班子的集体研究决定,对外投资存在着盲目性、草率性和个人独断性,经济效益低下,甚至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3高校财务风险的控制策略

3.1为预防财务风险,高校必须合理确定负债规模

银行贷款是要还的。教育部于1999年在[1999]10号文件中明确要求,高校必须本着“谁贷款谁负责”的原则开展银校合作工作。《高教法》规定:“高等学校应当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高等学校在民事活动中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这就说明高校贷款要由高校自己承担责任,而不能寄希望于只付息不还款或由国家来还款的幻想上。不能在思想上存在模糊认识,缺乏信用观念,有人认为高校是国家的,欠银行的钱也是国家的,就可以不还,国家不可能让学校关门,对学校负债不可能坐视不管,这种认识和行为是极其有害的。国有企业的债转股与不良资产剥离是计划经济带来的特殊问题,不能成为学校今后不还款的借口。高校要改变过去习惯无偿使用财政资金,要提高对银行信贷资金的有偿性认识,在借款资金的管理上必须考虑其负债和有偿使用的特点。高校负债能力是有限的。高校的经费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由于财政拨款基本上是一个定量,而只有学费是个收入来源的主要变量,所以学费的高低决定着高校还贷水平的高低,尽管到2005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已突破14万亿元,但这些存款主要为少数富裕者拥有,真正属于绝大多数平民百姓的积蓄并不多,加上购房、医疗费改革等,一般家庭能用于教育的钱并不多。国家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考虑,最近几年不会大幅度调高学费标准,所以高校学费在一个相当长的阶段会趋于稳定。因此,过度的负债经营必然会影响到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及维持费用的支出,影响到学校的稳定和发展。

3.2为消除财务风险,高校在收入管理方面应采用多元化筹资模式

教育经费的足额筹集和有效使用是高校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高校要在积极争取财政拨款和稳定学杂费收入的同时,要积极开辟新的筹资渠道。通过兴办高科技产业、开展科研活动以及对社会的教学、科技服务取得收入。要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实现后勤系统的规范分离,不断探索后勤实体法人化的实现形式,提高其自身的“造血”功能。积极争取社会和个人对高等教育的捐赠。要充分运用政策规定,发挥校友会的作用,加强横向联系,最大限度地吸收社会和个人捐赠,使其成为高等教育筹资的重要来源。利用国债资金改善办学条件。高校扩招国债项目的建设,有效地缓解了高校办学条件的紧张局面。高校要利用这个契机,积极争取国债投资,加快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商业银行贷款来发展高校。高等教育正处于扩张发展阶段,几年来,连续扩大招生规模,在校学生数大幅度增加,必须迅速改善办学条件,为适应高校扩招的要求,学校建设、发展对资金的需求急剧扩大,学校已有的资金不能满足学校基本建设的需要,在这种发展的大趋势下,学校应与银行建立“银校合作”关系,从银行获得贷款,对学校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建设。当然,学校财力承受债务负担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贷款规模过大,超过学校财力承受能力,就会影响学校正常运转,加大学校的财务风险,因此,学校必须适度控制贷款的规模,降低负债给学校造成的财务风险。

3.3为控制财务风险,高校应合理安排经费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第一,在精打细算的基础上,通过采用零基预算方法,对每一笔支出都进行认真地研究,将经费开支压到最低限度。在宏观调控上,通过确定一些指标使全校资金支出结构更趋于合理化。第二,对于经常费用开支,如水电费、差旅费、办公费、通讯费以及招待费等费用,要实行定额管理,指标落实到单位,严格控制使用。实行“节余留用,超支不补”的原则,并结合制定一些奖惩制度提高各职能部门参与管理的积极性。第三,对于专项经费支出,要在确保完成各项任务的前提下,注重经济效益,力争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第四,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把好设备的购置和使用关,优化资源配置,做到各项资源共享,避免重复购置,造成浪费。第五,设立校(院)长预备费,解决财务预算执行过程中某些临时紧急和事先难以预料的开支,或因政策调整影响的预算失误,以保证预算方案的整体可靠性。

财务风险控制机制范文第4篇

关键词:执业经验;审计风险;建议

1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经验判断

执业经验主要是指执业人员在执业过程中总结的经验和教训,以及对其自身工作的认识程度。对于难度比较大的工作,会计事务所更加倾向于指派执业经验丰富的注册会计师来完成,执业经验的不同就会带来审计工作完工程度与质量的不同,笔者认为,执业经验=自身能力(包括反思)*执业经历*执业年限。

1.1自身能力

执业经验的状态与执业的注册会计师的能力密切相关,当一个审计人员有能力的话,就会相应的接触更多的审计项目,那么执业经验也就丰富,所以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注册会计师的自身能力,其自身的能力包括专业知识[1]与职业技能以及职业价值观、道德与反思态度。

1.2执业年限

执业经验[2]与执业年限有关,执业年限主要是指从事这个工作的时间,对于注册会计师而言就是从事审计这一工作的年限。一般来说,执业年限越长,执业经验就越丰富。执业年限并不完全等同于执业经验,但是其是影响执业经验的重要指标,更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看其是否经常总结、反思。

1.3执业经历

执业经历是执业人员的所有工作历史。在我看来,执业经历从不同的角度能够有不同的划分。从执业的行业类别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农林牧渔业执业经历、制造业执业经历、金融业执业经历等等;从执业是否全面可以划分为:全面执业经验、非全面执业经验;按照是否违法可以划分为:执业处罚和非执业处罚;不同的执业经历将会带来不同的执业经验。注册会计师经常进行审计工作,进行职务违法犯罪的机会就存在,那么判断执业经验也需要将这一负面的事项考虑进去。违法犯罪的次数往往也会给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经验带来很大的变化,是影响会计师执业经验的因素,当然是对有违法犯罪的执业人员来说的。

2审计风险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的规定,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注册会计师要通过制定相应的计划,然后实施审计程序,来合理保证财务报表不产生重大错报。而在如今比较流行的风险导向模型中,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3执业经验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3.1接受业务委托

注册会计师应该按照相关规定,审慎决定要不要接受或者继续保持某客户关系,要对审计客户进行一个系统的了解。一方面,考虑客户的诚信与业务;另一方面,要考虑是否具有业务必要的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与资源等等,这些将都是和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经验有关。

3.2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1)了解被审单位及其环境。

注册会计师要了解相关的行业状况、法律环境和监督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还要了解被审单位的性质、被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的经营风险等等。在了解这些审计单位的情况时,需要进行职业判断而这些职业判断需要执业经验作为支撑。

(2)重要性水平的评估。

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呈反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这里所说的重要性水平高低通常主要是指金额的大小。一般情况下,重要性水平是根据行业状况和被审单位的性质来确定的,有的根据净资产总额的一定比例来确定的,那么执业经验不同的会计师将会选择不同的数额作为百分比的基准,也会选用不同的百分比,这就会带来不同的重要性水平,那么审计风险也就有所不同了。

(3)识别和评估各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通常,重大错报风险主要有两个层次,一个是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一个是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不同的层次将会有不同的审计风险,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牵涉的项目比较多、影响广泛,可能会牵涉多项认定。

3.3应对重大错报风险

会计师往往会进行审计抽样来进行控制测试或者细节测试,可能使用统计抽样,也可能使用非统计抽样。在非统计审计抽样中,要进行设计和选取样本、评价抽样结果,这些都需要执业经验来进行衡量,面对不同的审计项目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定义抽样单元、界定错报。而在统计抽样中传统变量抽样和概率比例规模抽样中可能会减少执业经验的运用,但是也是无法离开执业经验的,不同执业经验的审计人员将会有不同的审计抽样范围与样本,将会影响着审计风险。

4降低审计风险的建议

4.1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自身能力

注册会计师要坚持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将理论弄透彻,这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合理的进行各种判断,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培养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道德和态度,坚持独立性原则,以公众利益为导向对财务信息进行审计。

4.2鼓励长久从事审计工作

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经验与审计风险有很大的关系。审计工作中,很多会计师就是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两年就开始进入到其他行业,这对于审计行业来讲是不容乐观的。不管是国家政府导向还是会计师事务所的激励政策尽量是注册会计师长久的从事审计工作,而注册会计师自身也要明白自身执业经验的重要性而坚持进行审计,来降低审计风险。

4.3行业内部与外部环境要得到优化

要做到以下几点:建立审计工作质量控制体系,质量是注册会计师的生命,关系到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兴衰成败、生死存亡。对于重要的项目、业务复杂的审计过程,需要进行集体判断,进而体高审计判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或者让执业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进行决策,这样避免审计判断的失误,降低审计风险。加强行业监管,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避免盲目招揽审计业务,尽可能降低风险,同时要建立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让会计师独立、客观、公正的执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营造诚信社会的市场环境,降低管理当局进行欺诈的动机,控制注册会计师与管理当局同谋作弊的源头,提供良好的审计执业环境。总之,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经验与审计风险之间有密切的关系,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注册会计师要完善自身的素质,全面的涉及各个行业,积累丰富的执业经验,同时审计这个行业内部和外部都要注重审计质量,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p78)赵桂英,徐璟,周红缨等.审计基础与实训[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78.

财务风险控制机制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财务;会计核算风险;控制

在高校财务会计核算工作中,在会计信息上容易出现错报、漏报等情况,随着高校筹资渠道的日益多元化,只要财务会计核算中发生风险,将为高校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不利于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对此需要加强对高校财务会计核算风险的控制,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实际情况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让财务会计核算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真正实现推动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作用。

一、高校财务会计核算风险分析

(一)外部因素引起的风险

在信息时代下,高校财务会计核算中容易出现各种风险,如不法分子通过涂改支票、汇票等方式,对高校财务造成一定的侵犯,若是会计人员未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不注重提升业务技能,或者是银行对账不及时,会引发财务会计核算风险,为高校财务带来不必要损失。此外,个别经办人员缺乏较高的道德素养,法律制度观念薄弱,未接受专门的会计职业教育,责任意识不强,甚至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私利,让高校现金与资产蒙受巨大损失。

(二)内部因素引起的风险

岗位设置风险。当前很多高校还未设置专门的监管部门,不能让财务会计核算得到有效监管,在财务活动和业务处理上仍然以“一手清”为主,这样极易引发各种风险。高校会计人员的行为风险。第一,会计人员由于粗心、缺乏经验等原因在计算的过程中数据计算错误,或者是入录错误会计科目,影响会计核算的正确性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第二,高校会计人员对相关财务制度和规定缺乏足够的认识,自身业务水平有限,对经济业务事实的疏忽和误解而使不合法、手续不完备的票据进入核算过程,这样就容易导致高校会计信息失真。第三,一些高校会计人员不重视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只听取领导安排,存在较强的随意性,经常发生信息失真问题,造成大量会计信息无从查证[1] 。且会计人员素质高低也对高校财务会计核算风险影响很大,个别会计人员缺乏足够耐心,在业务上不精通,思想道德存在缺陷,这也是引发财务会计核算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高校财务会计核算风险控制措施

(一)提高重视,合理设岗

财务会计核算作为高校财务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对会计信息真实性影响很大,且这项工作不仅复杂、繁琐,还具备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特点,出现的风险也体现出客观性、不准确性及隐蔽性。这要求高校相关人员切实增强风险意识,将风险控制措施做到位,让财务会计核算工作能够顺利开展[2]。高校要按需设置财务会计核算岗位,减轻会计人员压力,让会计财务核算风险得到有效防范。在配置会计人员的时候,要以按岗定人为基础,根据业务量让人员得到科学合理的配置,确保所有业务均获得双向复核,同时岗位之间也要进行相互制约,防止发生兼岗和混岗等情况。

(二)完善财务会计核算风险控制制度

第一,高校要全面、细致的分析财务会计核算工作情况,认清财务会计核算中容易出现风险的地方,及时制定与之相应的制度。第二,高校要加大对制度落实情况的监控工作,让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将功效体现出来,并深入分析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尽快找寻有效的完善措施,确保能够有力督促制度落到实处,让财务会计核算风险得到有力控制。第三,高校要做好制度执行的监督力度,加强各项管理工作,确保将会计人员的职责确定下来,减少风险,促使高校财务会计核算水平不断提升。第四,高校要严格落实责任追查制度,对为高校带来损失的部门或个人,严格开展责任追责工作,确保制度能够顺利落到实处。

(三)加强财务会计核算监督

高校财务会计核算工作与多个部门密切相关,如设置会计科目、记账、成本核算、制定报表和财产清查等,这样让财务会计核算显得较为复杂,需要加大对其的监督力度。第一,高校要不断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将会计岗位责任制落到实处,并对相关工作作出明确分工,实现不同工作内容相互分离,特别是要分离记账、审核、复核等职务,让其相互之间加强监督与制约[3]。审核人员应该加强对相关凭证的审核,不能让假冒、手续不完整凭证进入财务会计核算中,之后核算人员应该对原始凭证金额进行认真核对,避免出现误差。只有通过有效的监督,才能让高校财务会计核算工作顺利开展,并将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

(四)提升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为减少财务会计核算风险为高校带来的不利影响,要不断提升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加大培养力度。第一,全面掌握高校会计人员实际情况,在人才需求上保证心中有数。第二,高校要大力开展培训工作,督促所有会计人员注重提升自己的修养,切实增强专业能力。第三,高校要实行公平、公众的竞赛机制,在竞争中明确财务会计核算目标,便于会计人员在竞争中明确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不断作出改进。第四,要对会计核算人员开展形式多样的业务技能培训,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财务会计核算能力。第五,高校要科学合理制定考核机制,并直接与会计人员工资与薪酬等挂钩,激发会计人员工资热情,能够注重提升自己财务会计核算技能,以此有效防范各种风险。

三、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应该做好财务会计核算工作,避免出现各种类型的风险。高校财务会计核算风险控制效果,对自身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需要结合各项活动开展状况,对财务会计核算风险控制的重要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通过科学合理选择财务会计核算风险控制方法,才能保证高校财务会计核算工作水平,为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姚新文.高校会计核算风险的防范与管控[J].科技资讯,2017,(23):125-126.

[2]张琪.高校会计核算风险的原因及建议分析[J].山西农经,2016,(0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