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土地规划

旅游土地规划

旅游土地规划

旅游土地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旅游产业用地改革;旅游城市发展;实现多赢

前言:

随着人们工作节奏的加快,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世界的享受。而旅游,无疑成为许多人释放压力的好方式。为了建立健全的旅游产业用地改革机制,落实节约集约国土资源战略,国土资源部实行试点开展旅游产业用地改革,曾就有人云“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市作为一个山水城市,必定是首当其冲成为一个以城市为单位的旅游产业用地改革试验区,改革试点将会创造出一个具有桂林地方特色的旅游产业土地利用以及管理制度。

1 旅游产业用地改革有助于加强当地旅游产业用地规划管理制度

(1)根据桂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中期评估结果,建立适时修改机制,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布局调整或修编工作,合理规划桂林土地利用各项控制指标以确保全市调剂平衡,主要目的是保护耕地、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拓展旅游产业用地空间。

(2)旅游产业用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旅游产业项目选址、建设用地规模、建设内容都应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来进行合理安排归置,当出现土地规划面积不足使用时应再根据实际用途进行调节(可以从其它预留的用地如交通、农村居民点以及城镇建设指标进行调剂规划)。但是,应确保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建设用地规模不增加的情况下进行调整和修改。

(3)制定旅游产业用地改革试点政策,要考虑旅游项目是否适应于国家产业政策以及当地产业发展方向,并且要注意其是否能迎合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布局要求,还要观察这个旅游项目是否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后续影响又会如何,最重要的还是需要了解其是否会造成当地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资源浪费等等因素,都必须考虑齐全,才能对当地旅游产业用地改革起到积极作用。所以,应严格限制建设规模以及开发条件。

2 旅游产业用地改革有利于探索建立土地分类管理体系

(1)根据对“桂林市旅游产业用地改革试点土地供应管理实施办法”以及“桂林市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开发旅游流转实施办法”的研究,生态景观用地在不改变土地结构性质的情况下按照实际地类管理,经批准使用的旅游景区内的农用地、未开发利用的土地,国土部门可以依据归属情况颁发产权登记证,对于观光型旅游景点中为改变土地用途和功能的生态景观用地(植物观赏园、农业观光园、森林公园、没有被固化或破坏耕作层的土地等)可以依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按照实际地类进行分类管理,不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

(2)与旅游产业用地密切相关的基础、服务以及管理设施等旅游设施用地(旅游景点客户服务中心、休憩广场、固化停车场等)均界定为建设用地,应严格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进行建设用地管理。同时,对旅游景区内单体用地面积小于150平方米的小型旅游设施用地,在不涉及占用耕地且不涉及土地征收的,可以简化报批审批流程。

3 旅游产业用地改革有益于加快当地经济发展,建立健全收益分配机制

(1)农民个人利用合法的农村宅基地进行旅游项目开发经营或租赁或合作的方式给项目开发者的,必须在保证宅基地所有权人不失居,并符合相关规划的条件下,由旅游项目开发者、土地所有权人、土地使用权人等三方签署协议,明确表明各方权利义务和收益分配方式。

(2)在征得当地居民意愿的前提下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以集体土地参与旅游项目开发,将景区周边可开发的土地,如耕地,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土地结构以及未破坏耕作层、未撂荒的基础上,可以合理规划整合土地用途,美化景观、提高耕地质量的同时提高当地农民收入;对于农作物采摘、风景参观、捕鱼打猎等生态方式开发农家乐或农家旅游项目用地可以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集体土地作价入股、合作联营或者租赁等方式提供给旅游项目建设开发者用于旅游开发,但必须按照相关规定办理设施农用地审批手续。

(3)加强区位调整用地和土地流转的管理,建立旅游产业用地的集约用地评价体系。开展旅游项目用地合理规划评价研究,经过数据分析得出旅游项目所产生的收益、就业人员的数量、生态保护结果等一系列数据与其它同类型的国家或城市的旅游项目做对比分析以便作出更合理的旅游产业用地规划,拓展旅游用地空间,探索出旅游产业发展与城镇发展、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

4 旅游产业用地改革有助于现有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国土资源充分利用的目标

(1)根据城乡建设规划以及桂林的实际情况,确立旅游景点及周边建筑密度、容积率等标准数据,而后进行合理规划以实现灵活具有弹性的供地方案。根据桂林旅游产业的现状并与其他地区的用地情况进行分析对比,明确旅游产业用地标准,然后合理规划好旅游用地方案,明确旅游项目的准入条件以及退出机制。

(2)明确投资建设企业在同等条件下有优先享有旅游项目相关(如招标、拍卖、挂牌等)的权益,鼓励投资企业建设旅游公共设施(如客服中心、休憩点、绿化带、停车场等),而且政府部门(部、厅级以上)应在在旅游产业用地改革试点进程中给予土地规划、指标管理、转用审批以及资金配套等方面的支持,这样有助于促进当地的经济繁荣。

5 总结

旅游产业用地合理的规划管控,将会促进当地经济大层次的发展,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加强旅游景区管理,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保障好当地居民的居住条件和合法权益,同时,旅游产业用地改革将会在很大层面上有效地刺激当地旅游行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陶姗妮,李强.《南方国土资源》2014年10期.

旅游土地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旅游规划;历史文化城镇;控制性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2)12-0220-05

1引言

历史文化城镇是城市历史文化传统的载体,反映着城市历史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发展,是历史遗留给当代的重要文化资源。而旅游作为当今时代的朝阳产业,也是活化历史文化城镇、使其融入当今社会生活并不断创造社会、经济价值的重要手段。

历史文化城镇旅游已经成为当今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这种以历史文化城镇为旅游活动载体的旅游形式最重要的吸引力便是在于历史文化城镇的整体风貌、特色的地域文化和旅游者与当地居民及经营者的互动行为。

2历史文化城镇旅游规划的现状反思

历史文化城镇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尚未有特定的规范指导其规划编制。现状历史文化城镇的旅游规划内容大多借鉴城市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及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研究成果进行编制。

然而,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不难得出以上规划在历史文化城镇旅游中难以面面俱到之处:城市规划的研究内容以土地的利用为重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历史遗迹的保护为主,而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以特定场地空间的保护更新为主。三者俱聚焦于场地空间及建筑的静态控制与保护,忽略了旅游规划中最重要的行为、动态影响,而其后果直接体现在了现状历史文化城镇旅游的普遍问题中。

(1)管理不当,风貌难以维持。旅游管理者是指旅游组织(包括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中,从事管理工作、负有领导和指挥下级去完成任务职责的组织成员。他们是旅游管理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是旅游组织的支柱和决定旅游管理水平的关键力量。他们为区域旅游提供决策方案、合理调配资源和处理协调各方面关系。

现在国内大多数进行旅游开发的历史文化城镇旅游区都存在管理粗放、发展目标雷同、分工不明、缺少管理力度等通病。这些管理上的不当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历史文化城镇的旅游发展,更有甚者威胁到其旅游风貌及品质。国内的历史城镇旅游地区的管理主体基本分为政府主导和企业主导两大类,其中前者为主者居多。在管理开发的初步,受各种建设条件、政策及城市发展的影响使得大部分历史城镇的旅游发展缺失个性,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少有得到体现;其次在开发过程中,管理权力下放使得旅游区域内的发展各自为政,难以进行可持续开发;同时在进一步开发中,由于管理力度不足的问题着重体现在(人文以及自然)环境保护不利、周边地块控制不足、服务基础设施匮乏等方面,整体降低了历史文化城镇旅游开发的氛围和品质,使其历史风貌难以维持。

(2)经营不当,氛围难以营造。旅游经营者是指以经营为目的,从事旅游经营活动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经营组织。他们为旅游消费者提供旅游商品和交通、游览、住宿、餐饮、娱乐等旅游服务,因此,他们所提供的商品及服务项目的类型、种类及品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地区旅游的氛围和旅游体验的质量。

现在国内的旅游经营存在相当多的诟病,其中以不法经营和不适宜经营尤为严重。细说来,前者主要为无证经营的个人或组织在历史文化城镇中进行的经营活动,由于缺乏管制,他们所提供的商品质量和服务质量难以得到保障,甚至有强买强卖、以次充好、恶性欺诈等行为,严重影响当地旅游氛围;同时此类不法经营者的经营活动很可能加重原本就不轻松的交通、游览压力,破坏游览性质。而后者所提到的不适宜经营主要指那些经营项目类型、氛围与历史文化城镇不相宜的经营活动,如寺庙前大肆叫卖甚至开设荤腥餐饮、古街上门店装饰“特立独行”等,它们的存在无一不对原本的历史文化城镇的整体风貌和历史氛围产生不良影响,拉低整体氛围,降低旅游品质。

(3)游客行为引导不当,体验品质难以保证。游客是历史文化城镇的旅游消费主体,是旅游管理者和经营者的服务对象,他们在历史文化城镇内的旅游行为可谓是对历史文化城镇原本旅游资源和旅游开发中管理经营成果的反映。他们的旅游行为不仅对历史文化城镇本身产生影响,他们的行为体验也将影响到历史文化城镇的旅游质量和品质。

在现今国内大多数历史文化旅游城镇中游客不和谐行为随处可见:自辟路线、无视禁行告示、随意攀爬、乱丢垃圾、践踏草坪、违规停车等。一般来说,历史文化城镇对此采取的是设施引导、语言引导及事前引导的行为来引导游客的旅游行为,即设立旅游警示标志、利用导游的示范教导作用以及团队间的提醒教育等,但此类行为对游客的行为引导作用微乎其微。如若此类不和谐旅游行为继续存在甚至恶化,将严重影响历史文化城镇旅游的运营成本及旅游品牌的塑造。

3历史文化城镇旅游控规中控制要素及

体系构建理念3.1历史文化城镇旅游控制要素选取思考

《旅游规划通则》(GB/T 18971-2003)中提出旅游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任务是:“以总体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区内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它规划管理要求,为区内一切开发建设活动提供指导。”

在此规范中不难看出“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依然是旅游规划的规划重点,然则仅有土地类要素的控制是不够的。针对历史文化城镇旅游中更加关注“整体风貌、特色的地域文化和旅游者与当地居民及经营者的互动行为”的特点及现实历史文化城镇旅游中的种种问题,本文欲将对旅游区域内的行为控制作为其历史文化城镇旅游控规的另一规划重点。

3.2历史文化城镇旅游控制要素选取理念

历史文化城镇旅游控规应是在旅游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通过各个地块中的土地利用性质调整、建筑建设的限定等土地类控制要素及地块管理经营的行为控制、游客行为引导等行为类控制要素一道对历史文化城镇中用于旅游的地块加以控制,使之既能符合城镇控制规划和文物保护的要求,又可体现旅游发展特色、满足游客需求、提升旅游品质。

3.2.1历史文化城镇旅游控规中的土地控制

历史文化城镇的特定文化和艺术价值在空间物质上可分为建筑特色、场地风貌、空间格局与环境氛围等4个层次,故旅游控规在对其整体风貌和特色的地域文化的打造中,亦应从此4个方面对土地建设进行控制,以达成总体规划的目标与内容(图1)。

3.2.2历史文化城镇旅游控规中的行为控制

在历史文化城镇的旅游活动中,三类主要直接相关群体(旅游管理者、旅游经营者、游客)同当地居民一道成为历史文化城镇的主要使用者,他们的行为不仅反映了历史文化城镇旅游的状态同时也对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故在旅游控规中的行为控制中亦应对此四类古城使用人群加以控制和引导,以助于进一步提示历史文化城镇旅游的氛围和品质(图2)。

4历史文化城镇旅游控规编制的方法与

体系探索在河南新密古城的旅游控规中,笔者针对古城现状保存状况和旅游发展总规在其控规的编制方法和控制引导体系上进行了探索创新,其中包括了地块的划分、旅游控规指标体系的构建等方面。

新密市位于中国河南省中部,地处五岳之一的嵩山东麓,其历史记载可追溯至上古时期。新密古城位于老城中心区南部,处于旧时商业区和官宦人家的住宅区。现存的历史建筑群主要集中在老城的中心城区,共有文保单位9处,古民居300余处。整个古城街道格局犹在,民居建筑多为低矮的旧式民房和部分后期新建的2~3层房屋,旧房均具有典型的中原传统建筑风格,多为清代及民国初年所建,保存基本完整。

4.1地块划分:以资源为本,划分不同类型地块

新密古城内的现状利用旅游资源大致可分为四类:文物遗存、湮灭古迹、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建筑,根据资源存在状态及其周边环境,规划首先为这些资源所在区块进行区块性质划分(表 1、图3)。

在此地块性质划分的基础上,依托古城内现状道路街巷格局和规划开发要求,将整个古城的场地整理后统一地块划分为历史核心区、风貌控制区、环境引导区三个主要类别,确立不同的保护开发理念(表2、图4)。

4.2旅游控规指标体系:土地控制与行为控制并重

基于旅游规划的特殊性,规划在常规性的控规体系中对土地和建筑建设的控制体系基础上,研究加入规范约束引导旅游区域内活动的行为控制体系,同时针对历史文化城镇的特殊资源特征,亦应加入一系列满足古城保护和氛围营造的特殊指标。由此形成在历史文化城镇旅游控规中“土地—行为—特别要素”的控制措施(表3)。

5历史文化城镇旅游控规编制刍议

旅游控规的编制目的在于将规划设计与管理开发相衔接,作为旅游开发管理的依据并指导下一步的修建性详细规划。而历史文化城镇旅游控规究其资源的特殊性,应在统筹满足其城镇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基础上开展旅游,这就要求历史文化城镇的旅游控规建立更加详细和明确的规划过程和体系。

5.1历史文化城镇旅游控规编制过程

就前文提到的历史文化城镇旅游控规中所言及的统筹城乡规划、文物保护、旅游发展等多个方面,这要求我们在做其旅游控规时需要以包括历史文化城镇的城乡规划、保护规划、旅游总体规划等上位规划为规划依据。故将历史文化城镇旅游控规的编制流程按先后顺序回顾如下(图5)。

5.2历史文化城镇旅游控规指标体系概念框架

历史文化城镇的控规指标体系包括历史文化城镇土地要素控制指标、历史文化城镇行为要素控制指标和历史文化城镇其他特殊要素控制指标三部分(图 6)。

6结语

本文结合新密古城旅游控规的编制实践和研究,尝试提出了历史文化城镇旅游控规的“土地—行为—特别要素”三层面的控制措施,并建立了历史文化城镇旅游控规的编制指标体系概念框架,试图引起对确立旅游中的行为控制在旅游控规中的地位这一议题的关注和讨论,以期促进我国历史文化城镇旅游控规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夏南凯,田宝江. 控制性详细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5:234.

[2]马勇. 旅游规划与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379.

[3]李继峰.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中的不谐和因子研究[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36(6):129~132.

[4]任伟. 旅游消费行为的调控与引导[J]. 现代经济信息, 2011(17):114.

[5]魏峰群. 对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的探索和思考[J]. 旅游科学, 2006,20(2):30~34.

旅游土地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土地利用格局;游憩用地;旅游用地;土地配置的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7)12―0018―05

1 引言

城市拥有居住、工作、交通和游憩四大功能,游憩是城市建设中不可不关注的凶素。进入21世纪后。中国城市发展逐渐转向理性,不少城市的规划中确立了建立宜居城市的目标。打造宜居城市,要在“居”上下工夫,“居”体现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居住在这个城市中的人,是城市活力的灵魂。游憩是城市居民精力的再生产,是保持他们活力的重要关键。一个有魅力的城市,发展必须有远见,必须保持一定比例的游憩用地。游憩用地不但为城市的居民提供了丰富的业余生活资料,并且提高了城市的核心吸引力,对城市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由于过去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游憩土地的配置落后于城市人口游憩需求的增加,使大城市郊区的休闲旅游场所在双休日与节假日期间接待出现爆满超载现象,严重影响了游憩的效果。如何在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下,解决城市郊区游憩需求迅速膨胀与游憩场所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已经成为政府决策者、旅游地理学者和城市居民迫切关心的问题。在过去的城市规划中,以绿地系统规划来解决城市居民游憩场所的需求配置已经证明不能适应新时代的游憩发展要求。

本文旨在阐明影响城市郊区游憩用地科学配置的主要因素,为政府科学配置城市游憩土地提供决策依据,以及为科学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提供参考依据。至于量化的指标和结论笔者将在后续的研究中进行分析。

2 研究方法与文献综述

本文主要采用演绎推理法与规范实证法,在查阅与分析研究国内外关于游憩占地及居民游憩需求相关的文献、规划和法规的基础上,通过对北京城市郊区游憩土地进行实地调查与实证分析,参照国内外游憩用地配置合理的城市经验,深入分析并总结出影响城市郊区游憩用地配置的主导因素。

休闲游憩需求扩张在中国是近年来才兴起的新兴现象,关于城市郊区游憩用地科学配置方面的研究文献很少。国内已有的涉及到城市郊区游憩土地配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空间结构模型、集约度规律和圈层分异规律上,对城市郊区游憩用地方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吴必虎(2001)对大城市环城游憩带的结构研究,从需求与供给角度划分了郊区游憩用地的圈层结构。王云才、郭焕成(2000)总结了国外旅游土地利用模型,指出景区由市区到远郊,用地越来越粗放,类型依次变化的规律,并对北京的现实情况进行评价。张立明、赵黎明(2005)指出郊区旅游用地的多层环状分布,即城市边缘地带的上地利用以主题公园、康乐游憩地等动感娱乐型为主,城市近郊区主要开发郊野公园、农村博物馆、滨水度假村、观光农业园等;城市远郊区主要开发国家森林公园、野生动物园、风景名胜区、自然生态保护地等以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为主的旅游地。

纵观国内关于城市郊区游憩用地配置的研究,还没有触及到巨大的游憩市场需求及其游憩用地配置的影响因子及科学依据问题。本文在中国科学院创新基金的资助下,结合长期对城市旅游的研究基础以及对北京游憩用地的调查,尝试分析影响城市郊区游憩用地配置的因子。

3 游憩用地概念与类型

3.1 游憩用地的概念

游憩用地是承载游憩活动的载体,具有某些活动设施和场所,能够提供给城市居民亲近自然、放松休闲、恢复精力的上地利用。游憩用地与旅游用地概念相近,又有所不同,两者是互相渗透的关系。游憩用地主要面向城市居民,旅游用地主要面向外来游客。城市居民的游憩活动多属于当日往返,因此游憩用地只需提供休闲空间与休闲活动设施即可,一般不用提供旅游住宿设施,达不到国家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中的旅游用地开发的要求。但是旅游用地一般要考虑游憩活动的配置,借以增强旅游区的吸引力,延长旅游者的停留时间。

由于游憩活动本身参与性强、面向户外、类型多样、休闲放松,城市郊区游憩用地具有开放性、广阔性和多效益性的特点。

开放性。游憩是城市的一大功能,那么游憩用地就必须面向所有城市居民。不设门槛是游憩用地配置的重要原则,不能以高端项目如高尔夫球场、赛马场等形式阻止大众的进入而损害游憩用地的公众参与权利。一些城市大规模建立高尔夫球场等举动很不明智,有违公众进入的原则,而且还会造成对上地的浪费和自然景观的破坏。

广阔性。一般的休闲景区都在几公顷到几百公顷之间,有些森林公园和著名风景名胜区则可达到上千公顷,如北京十渡风景名胜区,面积有30100公顷。大范围的土地能够给人以远离闹市、亲近自然的感受。这种连续集中分布的自然景观使城市的游憩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多效益性。游憩用地以公共开放性用地为主,以商业性游憩用地为辅。公共性游憩用地是政府专门为国民休闲游憩、生态保护等做出的用地安排。商业游憩用地开发本身是一项经济活动,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由于休闲的需求导向,游憩活动以户外、康体、休闲、陶冶情操为目的,因此游憩土地兼具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及生态价值。

3.2 国内游憩用地分类体系

游憩活动与游憩场所,在我国自上而下没有设立专门的行政管理部门,因此在国家土地利用分类及城市总体规划中也没有专门的用地归类。在国土资源部颁发的《全国土地分类(试行)》标准中,涉及到游憩用地的主要为瞻仰景观用地和未利用土地两类;在建设部颁发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CBJ137―1990)中,涉及到游憩用地的主要有体育用地、度假村、文物古迹用地、广场用地、公共绿地、水域、林地和牧草地等几类;在《城市绿地分类标准》(GBJ/T85―2002)中涉及到游憩用地的主要有综合公园、专类公园以及对城市环境、居民生活和牛态平衡有直接影响的绿地类型中。

以游憩为主要功能的土地利用形式有部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部级水利风景名胜区以及相应的省、市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另外,自然保护区现在也成为游憩与旅游的重要场所。但在这些类型的游憩场所中,往往由于边界划得过大,用地结构非常复杂,并没有明确哪些用地属于“游憩用地”。近年来,在大城市郊区及重点旅游区的附近出现休闲农业园以及商业游憩用地等新的休闲活动空间。如果将风景名胜区、 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看成是旅游用地的话,那么郊区游憩用地可以分为两类:专门旅游用地与从属旅游用地。旅游用地从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角度可以细分为公共旅游地用地与商业旅游用地。以农林地展开的游憩活动,主要目的是提高城市农牧业的经济效益,同时对城市游憩功能有所补充。这部分旅游用地的面积以农林地开展旅游的建设面积计算。北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把耕地也看作绿色空间的一个重要部分,不仅从食品安全的层面上要求保护,而且在生态环境上要保护耕地。

4 城市郊区游憩用地配置的影响因素

公共参与型旅游地的配置主导机构是政府。政府的一项重要作用是提供公共产品。大众参与型游憩产品是一种公共产品,它的多价值性被政府所认识,而其中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无法用经济价值所衡量。正是因为这一点,各国、各地政府都在积极地拓展游憩空间,香港80%的土地面积都用来进行游憩预留和生态保育,这绝不能说是因为经济利益驱使。因此这样的游憩土地的配置因素更多应该从政府层面来看待,商业性的旅游开发是对公共游憩土地的有力补充,但绝对不是主导方式。这部分游憩土地配置主要受需求和城市建设等因素的控制,笔者也更多从这个方面进行考虑。

农林地一方面是维护生态和食品安全的屏障,另一方面通过创新农林地的经济运作方式,也能够提供具有乡村特色和本地特色的游憩产品和游憩空间。这个趋势在大城市周边发展已经很充分,在一些中等城市也有了发展比较初步的采摘、农村体验等活动。农林地是拓展游憩空间的重要基地。

但综合来说,城市郊区游憩用地配置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供给与需求两类。从需求角度看,受城市居民可自由支配收入、可自由支配时间、城市人口规模、城市居民出行方式以及城市文化等因素的制约。从供给角度来看,城市规划、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宏观政策环境、生态环境格局以及旅游资源分布等因素影响着游憩土地的布局。综合而言,城市规划理念、城市居民休闲需求及游憩习惯、土地供给规律、旅游资源及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生态安全格局等因素是决定城市郊区游憩用地配置的关键因素。

4.1 城市规划决定了郊区游憩用地的大体格局

城市规划对一个城市功能的发挥有关键的作用。城市规划理念,如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念及现代城市绿道运动对郊区游憩用地配置有重要影响。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针对城市与自然隔离的矛盾提出来的。强调城市周围永久保留一定绿地的原则,绿地限制着城市膨胀,促使中心城市部分功能向卫星城转移。中心城市与卫星城之间以这些永久绿地相分隔,工业化城市的游憩功能就由这些永久绿地承担,永久绿地保证了居民亲近自然的机会。西方城市建设用实践验证了这一理论。如巴黎愈久弥新,新城功能明确,而游憩旅游用地控制严格,使这个城市成为巴黎人的巴黎,而不是游客的巴黎或是富人的巴黎。倘若城市规划的主导是城市经济发展,那么土地的配置必定缺乏人文关怀。

其次是现代绿道理念,绿道是空间上相互连接、密切联系的绿地、公园、森林和历史文化遗迹的环境走廊。绿道核心的观点是将城市开敞空间和游憩设施连接成带,来保护该地区的游憩、美学、生态、历史和文化价值。绿道的实践使城市几乎均匀地分布了一个绿地休闲圈层,城市居民在游憩上得到公平。绿道理念对城市功能恢复有重要作用。纽约计划修建600多公里的绿色走廊,连接起全市的所有绿地公园和重要的历史遗迹。

4.2 居民的休闲需求与游憩习惯是推动游憩用地布局的根本因素

收入的增加、休假制度的改变、对健康生活的向往和亲近大自然的渴望,都市人有强烈的旅游休闲需求。牛亚菲(2005)等对北京重要景点的旅游容量研究中发现,天坛、北海等古典园林同时肩负着旅游观光和居民休闲的双重功能,陶然亭公园增加的游客很大部分来源于持有年卡的市民。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大城市旅游休闲需求的旺盛和休闲空间的不足。1995年中国开始实行双休日休假制度,1998年出现第一个“黄金周”,新的休假制度也在逐渐酝酿。据“221行动计划”研究报告提供的数据,北京市民每年有2/3以上的城市家庭到郊区休闲旅游,其中到郊区旅游3―5次的家庭占16.9%。欧美城市在对居民户外游憩和享受开敞空间的研究有着很丰富的经验,研究对象包括各级公园游乐场以及城市周边自然风光和休闲农业景观。2005年威斯康辛的综合户外游憩规划中,游览郊野和农村是当地居民最经常进行的户外游憩活动的第一名和第四名,每千人每年的到访人次分别为1592人次和1322人次。

根据吴必虎的研究,中国城市居民80%的出游市场集中在离开城市500公里的范围内,其中37%分布在离开城市15公里范围内,24%分布在15―50公里范围内。大城市居民出行随着距离的衰减概率逐渐降低。但在这一总体规律下还有一个反衰减现象,即随距离增加游憩人数增多,递增与递减的节点离城市的距离称为门槛距离,超越这一门槛,才表现为距离衰减现象。反映在旅游土地结构上,就是在某一阈值附近,旅游土地相对集中,在闽值之外,旅游土地利用才会逐渐粗放,并且分布越来越稀疏。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吴承照认为是交通条件的不同造成的居民对旅游效用最大化的追求。由于著名景区的存在导致的集聚效应也是造成这一阈值的原因之一,北京密云水库周围聚集了大量的休闲度假村,进行温泉、垂钓等旅游活动。密云水库的吸引力是这些度假村存在的前提,而大量度假村的集聚又增强了密云水库的吸引力。

对游憩的需求除了总量这个维度,还有平均度这个方面。根据市场原则形成的旅游土地,都是分布在资源条件好、与城市距离适当的地区,这使城市中居民的旅游休闲需求不能公平地得到满足。居民的旅游需求是客观存在的。旅游资源可以创新开发,因此在大城市周边,自然旅游资源不丰富的地区,仍然可以通过人造景观、创新景观来发展旅游。

4.3 土地供给规律制约着游憩用地的集约程度

随着离开城市中心距离的增大,地租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在国内,由于城市土地与农业土地所有权形式不同,大城市郊区土地地租加速下降。在2010年内,北京近郊新城要求工业项目投资强度不低于6000万元/公顷;大兴、房山、昌平等中远郊限制为4000万元/公顷;到远郊山区,这个数字下降为3000万元/公顷。推理得知,旅游用地的集约程度由近郊到远郊逐渐降低。

由于土地收益的影响,有些土地是借着休闲旅游土地的外壳搞收益更高的房地产。在近郊区,旅游用地与房地产开发用地有着微妙的关系。城市扩展造成郊区自然景观的蚕食,伴随着房地产开发,人们亲近大自然的机会进一步丧失。尤其是郊区房地产开发本着商业目的,以少部分人(业主)利益出发,没有考虑自然景观的丧失对全市居民福利的影响。 北京平谷城东有一个湖泊以前开发旅游,但近年来已经干涸,开发商打算重新开发这里的旅游,但目的就是卖掉位于旁边的房地产,而且要获得暴利。北京曾经试图在四环外建立的公共绿化带已经被城市发展所分割,如今五环在进行郊野公园的改建工程,部分对市民免费开放,面积大约4000公顷,这是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势。许多英联邦国家采取“批租”的土地政策,将人工景观范围牢牢控制,其他地方均被限制开发,游憩用地则表现为建成区的成片分布。要使郊区开展游憩活动能够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政府需要采取一定的鼓励措施和法律政策才可以实现。

4.4 旅游资源与环境条件在小范围内改变了游憩土地的分布

由于资源禀赋与生态环境条件的差异,游憩土地的分布有一定的资源与环境指向性。但禀赋不好的地区也具有游憩土地配置的问题。游憩需求没有因为城市里缺乏游憩空间而减少。自然条件好的地区围绕自然景观进行游憩土地利用,而其他地区在科学分析潜在市场的前提下,发掘自己的特色,进行合理配置和创新开发。

游憩资源分布与游憩需求不可能完全对号入座。如北京市的山水森林主要分布在北京西北部的怀柔、延庆、房山和门头沟等区,这并不意味着大兴、丰台、平谷等地不能进行游憩发展。在旅游开发仍旧有利可图和考虑方便就近游憩市场出游的前提下,扬长避短,可以考虑开展民俗旅游、休闲农园、体育旅游以及森林公园等游憩形式。尤其是民俗旅游和休闲农园,在土地利用方式上有很大的创新,依托农村和农业,开展游憩活动,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4.5 郊区休闲经济发展的盲目性造成休闲农业土地配置的不合理性

在城市郊区发展休闲旅游业一方面能够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需求;另一方面,郊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转型中,旅游发展使郊区享受到城市发展的成果。旅游对当地的影响深远,不仅带来了经济利益,而且带来了外面的信息。经济转型的成功成为其他农业地区的榜样。城市郊区有条件的地方,都有发展游憩经济的渴望。我国的土地分为国有土地和集体所有土地两类。集体土地主要指农村土地。其实农村土地在效益上关系到国家的利益,但决策往往是少数人的行为。一个成功的开发带领了上百个类似的模仿。这种决策没有进行严密的可行性分析,带有很大的风险性。将大量农业用地进行建设,不仅是土地的浪费,也是经济的损失。

北京郊区乡镇村发展旅游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萌芽,到2006年为止,有198个民俗旅游村,占到所有行政村的8.5%,13000多个旅游接待户。这中间又有大量的在接待村名义上搞旅游,可全年并没有多少游客。加上国家对休闲农业旅游建设没有出台相关规定,乱建、乱占现象严重。从学术研究角度看,这种混乱局面造成了土地使用状况难以调查和统计,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不明朗。近来,北京市旅游局出台了针对旅游接待村、接待户的规范,但对土地使用的规范还有待发展。以台湾的经验,建设用地不超过休闲农业园总面积的10%。

4.6 生态安全因素制约着郊区游憩用地利用的深度和广度

根据城市旅游用地的圈层结构理论,在城市的远郊,主要分布国家森林公园、野生动物园、风景名胜区、自然生态保护地等以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为主的游憩地。这些地区对城市生态平衡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城市绝大部分连续的森林水域都分布在这个圈层。虽然环境优美,但关系着城市发展前途,休闲旅游开发有着很多的限制。自然保护区划分为区、过渡区和核心区。核心区是生态环境最好、最具价值的地方,但会禁止任何的开发活动,区内朽木落叶均不能随便采摘;核心区划定一定面积的缓冲区,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缓冲区划为实验区,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在环境最好的地区,由于生态安全的考虑,旅游土地的分配是要离开核心区一段距离,还要有各种各样的建设限制。

城市郊区必须保持一定数量的农用地,这些农用地对于中国人口多耕地少的现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耕地作为开展游憩活动的绿色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对游憩活动的开展程度要有一定限制,但适度保持一定数量的耕地对满足都市居民游憩需求以及阻止城市蔓延扩张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个前提下,开展对自然损害不大的生态旅游和民俗旅游,来补充城市游憩空间的不足。

5 结语

休闲观念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而逐渐深入人心。城市化快速发展,正在加速自然景观和游憩用地的消失。一些城市郊区的游憩地在节假日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游憩质量得不到保证,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游憩功效的发挥是打造宜居城市以及提高城市居民文化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只有深入研究影响游憩用地配置的因子,才能从源头上解决城市郊区游憩用地科学配置的问题,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居民的游憩效益。

旅游土地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武陵山地区自然资源物质文化环境恶化生态旅游规划

一、走马镇生态旅游规划的可行性分析

(一)国家的恩惠政策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重点任务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调整制造企业结构,发展特色生态旅游业;特别是要做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红色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和特困地区的扶贫工作,从根本上改善西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新农村建设的实施,不仅为农村生态旅游大力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还带来了新的历史契机,为进一步发展成为具有西南少数民族文化、民俗风情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农村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最终目标是要在尊重当地民族特点的前提下,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实现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等。走马在政府的扶持下,各个行政村的新农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并且呈现了不同特色的建筑群,如古城村以中心城为发展方向,不断扩大小城镇发展规模;升子村以土家风情园为导向,力争建设成具有西南少数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区,在新农村建设中独树一帜,成效显著;木耳山依靠万亩茶园基地,不断开拓新品种的同时,在政府大力扶持下建成了以茶叶基地为基础的茶叶生态园,目标是成为全国茶叶生态园的示范基地。

(二)周边旅游城市的发展助推走马生态旅游建设步伐

国家4A级旅游城市张家界,位于湖南西北部,澧水中上游,属武陵山脉腹地,是中国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共分四大景区: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索溪峪、天子山、杨家界等。走马生态旅游路线又毗邻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和天子山自然风景区,这就为走马向张家界学习借鉴旅游建设的成功案例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吸收经验的同时还可以相互合作,借助外来资金进行共同开发,在发挥走马自然资源优势的同时,规划出真正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态旅游地区。走马隶属于恩施,恩施的旅游资源在于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自然景观以如诗如画的山水风光和光怪陆离的奇洞异穴为主,民间素有“低山称谷、高山围炉”、“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的谚语。民族风情则有吊脚楼文化、侗乡的风雨桥、七月的女儿会、葬礼时跳的撒尔荷、吉庆时跳的摆手舞等。由于被崇山峻岭所包围,美丽的自然景色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得以较好保存。走马生态旅游规划与恩施旅游资源的开发,称得上是一衣带水,山水相连,在开发建设的同时还要努力获得恩施州政府的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的扶持。

二、走马镇生态旅游资源优势人文特色

(1)走马镇位于湖北省鹤峰县西南部,与湖南省桑植县、慈利县接壤,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节性气候,冬季无严寒,夏季酷暑时间长。年平均气温为15-17℃,夏季极端气温在30-35℃,冬季极端气温零下5℃左右。走马山区多为原始次生林,植被种类多且复杂,垂直分布明显,特别是以茶叶为主要经济来源,茶园分布十分广泛,保护较好,为生态旅游业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资源。而且无化工企业,污染少,空气质量达到了国家一级标准,是一个十分适合游客观光游览的土家民俗风景区。

(2)以武陵山区腹地喀斯特地貌为基础,以当地雄伟的山峦为依托,开发出自然资源丰厚的自然风光旅游线路,如官仓村的“将军崖”、白果乡的“七姊妹峰”、古城寨、江平河国家二级电站自然保护区、升子村土家风情园等旅游路线。并向周边大型部级湖南张家界旅游区、恩施州旅游区开展学习、合作等途径,促使西南武陵山区自然生态旅游更加丰富多彩,吸引更多国内外的游客体验武陵山区民俗文化和自然风光。

(一)勤劳朴实的人们开创了丰富的人文精神

(1)根据走马镇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再结合笔者亲生经历与考证得知,走马镇在近两年来对生态旅游规划有了一定的规划雏形。比如,一方面镇政府在依托茶叶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同时,大力发展茶园的生态文化规划,增加了茶叶经济效益附加值。如每年组织一批具有知名度的明星大腕儿来到走马镇举办“走马镇茶叶文化节”,扩大茶叶生产在全国的影响力;邀请国内外茶叶专家前来指导策划,增强产品质量和开发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如走马珠茶、走马翠豪等新产品相继投入到国内外市场;对有机茶园进行区域开发、改进,逐渐形成了红罗沟村全国无公害茶叶园、升子村新产品开发基地、木耳山园区农家乐等产业园区,大大提高了走马镇以茶叶为经济发展的机遇。

(2)开发走马镇的红色旅游线路。据当地人民阐述,走马是以元帅参加抗日活动的主要根据地之一,也是旧社会通往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要商道之一,在这片土地上涌现出了以“白果乡红军桥”、“所坪乡三十二烈士纪念塔”和“古城第一寨”等红色革命事迹,可以此为契机可以激发游客对当地的游览热情。走马是一个具有汉、土家、苗、藏等名族的地区,各民族人们相互交流、互通婚姻,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具有走马特色的民族文化地区,在政府扶持和自筹资金的情况下组建了民间文工团,开办了以腰鼓队、摆手舞团、秧歌团、舞狮子团和山歌会等为主的团体,客观上也是走马经济文化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象征。对走马生态旅游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走马生态旅游规划的实施方案

(一)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成立确实有效地生态建设团队

为了规划成为一个具有走马特色的生态旅游城市,发挥政府职能的作用是关键,成立一批具有前瞻性的领导专家进行策划、实地考证、引进外资、建设实施和后期管理等这样一整套系统至关重要。

(二)确立生态旅游规划目标

在走马原有生态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党的十国家提出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政策的同时,与时俱进,建设成为具有西南武陵山区土家族民族文化特点、具有走马特色的生态旅游风景区。

(三)以茶叶作为支柱产业,以产业反哺茶园生态规划

走马位于西南武陵山腹地,可开发土地多为酸性土,酸性土壤活性铝含量高,茶树具有显著的耐酸铝特性,使得它成为走马酸性土壤地区最适合种植的作物之一。所以茶园的建设将利于走马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走马是茶的故乡,种茶历史悠久,茶文化积淀深厚,西晋时的《荆州土地记》中就记载:“武陵七县通产茶”。唐代陆羽所著《茶经》中也说,“巴山峡川有二人合抱者”,又说,“南山以峡州上”。1867年,鹤峰第一任知州所创县志就有这样的记述:“味极清腴,取泉水烹服,驱火除瘴,清心散气,去胀止烦,并解一切杂症”。明清时期,巴茶叶也就是走马一带的茶叶就被称为“茗贡”,远销海外,被英国人称为“皇后茶”。茶叶是走马的主要经济来源,无论追说到古代元、明、清各朝代西南地区的驼队文化,还是当今享誉世界的茶叶生产走廊,都能探寻到走马茶叶文化的历史脉络。特别是改土归流后,走马茶叶在驼队文化中扮演了具足轻重的作用,促使富硒茶销往世界各地,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让走马人民树立了更加坚定的信心来大量开垦荒地,种植茶树,扩大茶叶生产规模,为茶叶产业成为走马支柱产业奠定了基础。目前,在走马几乎有四分之三的土地都是茶叶生产基地,被国家、湖北省茶叶协会命名为“中国茶叶之乡”,初具规模的有木耳山万亩茶叶生态园、落户在升子村全国绿色食品(茶叶)原料基地、红罗沟和汪家堡的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以及李桥村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等等。

针对木耳山万亩茶叶生态园的建设,可以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山清水秀等特点,开发出“生态园――茶叶生产体验区―茶叶交流区―农家乐”旅游观光路线;升子村结合已经建竣工的土家风情园和全国绿色食品(茶叶)原料基地等可以开发出“绿色食品(茶叶)原料生产基地―龙井茶、珍珠白茶、高档红茶、速溶茶粉等生产车间―土家风情园”旅游观光路线;李桥村的“公司+基地+农户”是一个传统的茶叶生产模式,可以根据游客的喜欢程度,让游客跟着公司人员实地操作、亲自体验茶叶的“采摘―生产―包装”这样一整套操作全过程。通过以上开发出来的三条旅游线路,旅游部门将它们结合在一起就产生了走马生态旅游七日游的构想。

(四)依托走马著名的红色文化,挖掘红色旅游线路

据记载,走马是土家族先民部落繁衍生息之地之一,是巴文化的发祥地,容美土司在这一带雄踞一方数百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红四军的诞生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优秀的西南武陵山区土家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形成了“开放包容、勤劳朴实、执着追求、自强不息、敢为人先”走马人文精神,奠定了绿色发展、绿色繁荣的人文基础。

红色旅游与其他旅游旅游产品的组合是相辅相成的。以“青山绿水,英雄会师”为主题形象,依托湘鄂边苏区革命烈士陵园、五里平革命遗址、白果红军桥遗址、所平32烈士纪念碑等不仅有灿烂的革命文化,更有丰富的自然景色和厚重的历史沉淀人文景观。将这些红色文化同生态茶园旅游和土家风情街等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形成叠加吸引力和整体优势。将各个行政村的各类旅游资源组合在一起,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文明生态旅游村结合起来,可以做大做强包括红色旅游在内的生态旅游规模,真正使游客能在一年四季体会到走马生态旅游带来的。

(五)挖掘当地民间艺人、手工艺品、文化精髓,增加生态旅游业的附加值

走马在西南武陵山区的民族文化底蕴厚重,部分灵韵丰裕的工艺绝活在市场经济面前,仍然充满活力。这不仅是因为民族工艺越来越受到尊重和关注,更重要的是,仍有许多挚爱、追求民间工艺创作的优秀手工艺人。以走马“柳子戏”冠名的戏曲,遍及周边数个省市,但其形式和风格均不同于走马柳子戏。柳子戏又名杨花柳,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五大地方剧种之一。据《长乐县治》载“演戏多唱杨花柳戏,其音节出于四川梁山县。”清代诗人田泰斗竹枝词:“一夜元宵花鼓闹,杨花柳曲四川腔。”土家族摆手舞源远流长。据同治本《来凤县志》卷三十二转载《湖广通志》记载说:五代时,“施州漫水寨有木名普舍树,普舍者华言风流也。随流至那车,复生根而活,四时开百种花。覃氏子孙歌舞其下,花乃自落。取而簪之。他姓往歌,花不复落,尤为异也。”这段文字,生动地记述了一千多年前,漫水土家人围着普舍树摆手的情景。撒尔嗬是流行于清江流域悼念亡人时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歌舞。跳撒尔嗬,又称“跳丧”、“打丧鼓”。土家族跳撒尔嗬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隋书・地理志》中记载的“绕棺”。到唐宋时期,撒尔嗬已基本定型,唐樊绰《蛮书》载:“初丧,鼓以道哀,其歌必号,其众必跳,此乃盘瓠白虎之勇也。”至元明清时期,地方史志对撒尔嗬的记载更加完备:“旧俗,殁之日,其家置酒食,邀亲友,鸣金伐鼓,歌舞达旦,或一夕或三五夕。”在篾器制作上,走马的艺人在竹器上编字织图,他制作的大头巾帽、土王帽上都编有牛头、老虎等动物图案,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通过对民间艺人、手工艺品和文化精髓的挖掘,不仅能使民族文化精髓世世代代传承下去,还能促进走马生态旅游的横向式发展,增加了生态旅游收入附加值,带动走马生态旅游建设能健康有序地繁荣下去,促进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六)开展各项活动,吸引国内外游客,邀请明星代言,做好品牌形象

随着近几年来成功举办了“茶叶文化节”大型文艺晚会和江平河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走马的生态旅游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走马应当根据当地的旅游发业发展状况和条件,站在战略高度研究和思考走马生态旅游品牌问题,探寻适合走马生态旅游品牌的发展之路。

(1)编制形象规划,开展形象管理,抓住生态旅游品牌经营。品牌实质就是形象,为了塑造良好的旅游形象,使之成为走马生态旅游良好的外在感知要素,精心编制形象规划至关重要,同时还要进行科学的形象管理,吸引游客的关注度,强化游客的心理承受。走马人民好客的精神一支值得外界称赞,同时还应该引进更加规范的服务团队,用专业的团队意识来铸就旅游品牌形象。

(2)旅游商品的开发与设计一直是重要的规划策略。根据走马当地旅游资源的现状、开发利用的基础及市场需求可以开发中草药系列,如金银花产品,种植走马一绝―仙米、天麻、葛根、白芍、当归等;手工艺品如西兰卡普织锦“福禄寿喜”、“富贵双全”,竹雕“喜鹊闹梅”、“双凤朝阳”、“龙凤呈祥”、“麒麟送子”,刺绣绣花鞋、绣花枕头等;服饰印有西兰卡普图案的土家男女服饰,绚丽夺目、喜气洋洋。通过对生态旅游品牌形象的打造,以一种良好的环境迎接远道而来的国内外游客,形成游客满意的良性循环,不仅能够增加生态旅游的附加值,更能推动走马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真正实现走马人民的小康生活。

综上所述,生态旅游规划是走马建设和管理的龙头,是迈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保障。因此,在规划和建设上要切记“贪大求高、追新崇洋”,盲目模仿大城市风貌,体现自身地处西南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地域特色与文化传统,将自然的田园绿意巧妙地组织进居住环境之中,构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建设如典型的原生态山村里山兼有小城镇又不失自身特色的“田园城镇”,这将是走马生态旅游规划的最大优势,也将是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所向往、羡慕的生态旅游地方。所以在走马的生态旅游规划中,要融入生态建设观念,注重走马所特有的自然资源,再考虑人、民族特性、建筑群与环境之间的协调统一,使走马建立在可持续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上;其次走马的生态旅游建设一定要与每个行政村联系起来,协调它们之间的职能构成、规划结构和地域空间分布,使走马的生态旅游建设根据西南武陵山腹地的土家族民俗特点加以展开和管理,其后期成果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1]张河清.区域民族旅游开发导论[M].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状况的宏观考察,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6:1.

[2]杨桂华.旅游景区管理[M].景区环境管理,科学出版社.2006.8:143.

[3]胡守勇.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创新的内在运行机制探析[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1.(6).

旅游土地规划范文第5篇

第一条为加大我市环库区旅游资源开发的管控力度,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避免造成有限资源的浪费和破坏,切实维护库区水环境安全,实现汉江生态经济带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我市环库区170米正常蓄水位外推1000米范围内的旅游项目规划建设管理。包括旅游景区、旅游景点、旅游度假区、旅游主题公园、大型游乐园、涉农旅游项目以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

第二章统一规划指导

第三条各地编制的旅游建设项目规划,应符合国家关于水源地保护的法律法规的要求,必须依据《库区及上游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修编)》和《库区生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并与所在地的旅游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自然生态保护区、文化文物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规划相协调,规划成果符合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的规范要求,确保规划、建设一流。

第四条按照《省旅游规划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旅游区或项目建设总体规划经县市区政府组织初评后,由市旅游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主持或委托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主持,召集市发改委、规划局、环保局、水利局、林业局、南水北调办等相关部门及专家进行评审,评审通过后由县级以上政府批准实施。

第五条环库区所有项目建设必须办理规划许可和施工许可手续。实施工程质量监督和安全生产管理,规范建设活动行为,严禁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行为。

第六条环库区所有旅游项目的设计、施工必须由具有乙级以上旅游规划设计资质及相应建设资质的单位承担,严禁无证设计、无证施工和未经验收投入使用等违规建设行为。各种游乐设施的安装、检测以及污防、消防、防雷、安全等设施,必须取得相关管理部门合格证或使用许可证方可投入使用。

第三章统一设计标准

第七条坚持规划先行、生态优先、保护第一的原则,遵循依法、合规、有序开发的基本要求,实现汉江生态经济带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八条按照沿水观光、沿路娱乐、靠城食宿的原则,合理利用库区山水资源。

第九条环库区旅游项目,必须做到项目建设与环保设施同时规划、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建设项目必须先通过市级以上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后方可实施。

第四章统一审批程序

第十条环库区项目开发建设,必须持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签订的开发协议,涉及集体土地的经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确认后,依法定程序办理农用地转用土地征用手续,乡镇、村级组织、林场不得擅自处理环库区土地使用权。

第十一条环库区旅游项目开发建设,依法应当办理取水许可、河道(水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许可、防洪影响评价、水土保持审批、排污口设置审批等涉水行政审批的,由项目建设单位按照不同事项的审批办理流程,分别报有管辖权的水行政部门审批。

环库区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必须在环保、水利、林业等相关部门手续完备之后,方可按基本建设程序履行相关审批手续。

第十二条为避免环库区旅游项目重复建设,库区旅游项目立项,须报市环库区旅游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同意后,由县市区按相关规定予以立项(核准)或备案。

市环库区旅游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原则每月召开一次联席会议,集中研究旅游项目,以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

第十三条在项目完成立项、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可按相关规定与程序办理土地征用手续、办理规划许可和施工报建手续;涉及林地的,应依法先行办理林地使用许可手续。

第十四条在各项手续完备的情况下,各相关审批部门要积极主动为项目开发企业搞好服务。

第五章统一执法监管

第十五条凡未经批准,擅自占用库汊、滩涂、耕地、林地等从事旅游开发的,均属违法违规建设行为,由县级以上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严肃查处。

第十六条旅游景区项目建设不符合规划,或不按法定程序办理规划许可和施工报建手续的,由县级以上规划、建设部门会同旅游部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处理。

第十七条未经检测或检测不合格,不能提供安全合格证明的游乐设施,由县级以上质监部门依照相关规定处理。

第十八条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无证设计、无证施工的,由县级以上规划、建设主管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严肃查处。

第十九条相关主管部门和其他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在环库区旅游项目规划建设管理过程中、循私舞弊、索贿受贿的,依法追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