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平面设计的基础

计算机平面设计的基础

计算机平面设计的基础

计算机平面设计的基础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信息化导学平台 计算机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6.035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ftware development industry, has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aching research of computer basic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current university computer basic course teaching in the popularization of educati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can not effectively meet the actual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there are teaching contents and curriculum system configuration is not reasonable, lack of teachers and teaching means a single problem,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basic computer courses teaching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under the platform of information network, to carry out classroom teaching, the guidance organization type teaching method, construction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tegrated teaching mode, improve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computer basic course teaching, promote students ability in the teaching of courses in the application of practice in production, improve the ability and quality of students using computer knowledge to deal with practical problems.

Key words guidance of information platform; basic computer course; teaching reform

0 引言

在当今信息时代,计算机作为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基础应用工具,计算机在数据处理、软件开发、文本建立、图像分析等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为学生学习和应用计算机提供基础的操作知识和原理,为今后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提供基础理论和实践操作知识。在高等教学中,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是基础课阶段的必修重要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较强,需要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在信息化导学平台下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优化研究,促进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能有效满足当前IT行业迅速发展的需求。①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是通过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系统、计算机基础应用软件的课程,常见的课程安排如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等,这类课程的实践操作性要求较高,信息化导向较强,对课堂的硬件设施的投入需求较多。②③而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实践中,还存在教学内容和课程配置体系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和教学实践手段单一等问题。在老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抓课程的重点、难点还不够突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欠缺,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应用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术处理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素质教学的不断提升,本文在信息化导学平台下分析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问题,从教学内容和课程配套体系改革、师资力量升级、信息化导学平台的构建和网络教学手段的应用等方面分析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要点,得出有效性结论。

1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性与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和自动化办公学习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基础课程与后续的专业课程具有密切的关系,计算机基础知识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应用广泛,实践性强,教学难度较大。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知识虽然看似基础,实则内涵比较丰富,且难度不小,利用常见的Excel电子表格、“word基本应用”等知识,虽然看似简单,实际上内涵大量的处理技巧,通过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才能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专业的教育模式还存在教育理念落后,教材配套与当前的信息科技产业发展不匹配等问题,在旧的教材体制中,只强调计算机专业的科学性和技术性,而忽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应用性和发展性,在当下信息科技教学体系结构下和计算机行业高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从课程体系、能力培养、考评体系、分层教育思路等方面都不能有效满足现实的信息科技人才的需求,需要从信息科技教学和评价体系的优化措施和思考方面下功夫,促进信息科技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自我调节、自我发展、自我更新的能力。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当前我国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在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课程体系的搭配上还不够合理。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建设中,需要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规划,确定良性的发展目标,通过建立起适合本门课程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水平。④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建设中,需要对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突出重视,增加学生的上机体验时间,在信息化导学平台下,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操作性强、课时少的特点,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二是当前国内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师资力量配置和教学资源的投入还不够。国内高校的领导阶层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思想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对基础课程教学的师资力量投入较为欠缺,结合计算机基础阶段学过的课程,将实践操作和计算机应用融入专业课教学当中。由于计算机课程的学习需要大量的计算机硬件配套设备作为保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总的来说,当前课程教学和实习时间相对较短,不到总学时的5%,而且整体组织上缺乏系统性考虑,需要提高师资力量和教学硬件配套设施的投入,要加大实践活动的开发力度。

三是当前我国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还比较单一陈旧,需要进行教学平台的优化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信息化导学平台下,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计算机基础知识处理实践问题的能力。由于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主要还是采用课堂授课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在进行知识吸取过程中存在着消化滞后的问题,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理念,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突出重视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提高应用操作环节,弥补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提高综合应用计算机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信息化导学平台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和创新的要点措施分析

由于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在普及教育、专业教育和技术教育等方面还不能有效满足当前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实际需求,存在着教学内容和课程配置体系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和教学实践手段单一等问题,在信息化导学平台下,当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发展思路和举措本文总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需要及时更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科学合理设置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课程体系和配套的教学实施。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操作性强、课时少的特点,建立信息化导学平台,有目的培养学生的编程训练水平和能力。利用计算机、信息化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和远程教学等先进的多媒体教育技术,进行教学配套设施的优化配置,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目的,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精神。加强应用性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设置,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加开如3DMAX、网页制作等应用性课程,在信息化导学平台下,确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学目的、功能目标、上机实践和操作要领,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其次,根据计算机学科的特点,改革教学手段,在信息化导学平台下,大胆进行课程整合,从根本上扭转当下信息化导学平台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效能低下的尴尬局面,首先是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思想认识,注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信息化导学平台的改进,相关部门加大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资金投入和设施配套的投入。通过信息化导学平台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思想技能、职业道德素养。

再次,优化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考评体系,培养全面的高素质人才。在信息化导学平台下,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考评要有所侧重,严格把关。通过优化考评体系,帮助学生完成由课本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的转化,在信息化导学平台下,真正让课程教育的上机操作和应用环节成为课程教学的重点环节,在考试中理论和实操并重,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例如,在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中,开展C语言程序设计的应用教学,培养学生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信息化导学平台下,通过独立完成项目任务,来驱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利用计算机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

3 结语

计算机基础课程重要包括了“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网络实训教程”、“Access数据库应用基础”和“C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而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在普及教育、专业教育和技术教育等方面还不能有效满足当其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实际需求,存在着教学内容和课程配置体系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和教学实践手段单一等问题。在信息化导学平台下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开展信息化网络课堂教学,采用引导型教学法组织方法,构建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系统化建设,不断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加强薄弱环节的学习,促进教学课程在学生应用实践环节中的能力生成,通过教学改革和创新,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素质,为社会培养创新性人才打下基础。

注释

① 刘群,王国胤,吴思远.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3(19):50-53.

② 段远源,冯婉玲.研究型大学教材建设相关问题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80-83.

计算机平面设计的基础范文第2篇

1引言

计算机基础教学基地作为面向全校的公共基础教学单位,承担着学校各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与实践,这些基础课程将为各个专业领域应用计算机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本科人才培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验证、补充与延伸,更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重要途径。以往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基本是依据理论课程进行教学实践,最大的弊端是实践教学学时少、受理论课程的限制,学生的计算机动手能力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再加上理论教学队伍与实验技术人员相互分离,无人进行统一的组织管理,使实验教学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加强高水平实验教学队伍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平台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

几年来,依托各级教学改革项目,我们在对实验教学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设定了计算机基础教学整体解决方案。积极探索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坚持厚基础、重个性、强能力、求创新的教育理念,采用实验平台层次化、教学模式多元化、学习资源立体化的架构,建设与理论课程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从的三层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搭建综合性、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平台和开放结构的硬件实验平台。经过多年建设取得可喜的成果,主持三门国家精品课程和两门北京市精品课程,2006年评为北京市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于2008年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

2构建基于三层结构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课程体系

为保证系列课程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将教学改革的重心落在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以及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我们从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出发,按照重基础、强实践,突出综合应用能力的原则,构建了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三层结构的实验实践课程体系。

新构建的实验课程体系完全打破了原有实验教学附属于理论课程的模式,与理论教学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特点是改变单一知识验证的实验模式,强调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整体优化设计,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实践模式,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验知识和实验技能、工程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如图1所示。

其中,基础实验层主要是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采用分级教学,主要解决学生基础差异和学习兴趣等问题,不与实际教学课程挂钩,全部为实验选修课,其实验方法和要求有一定的区别,实验内容分为基础实验、选修实验和拓展实验。首先,对于基础好的同学主要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的内容与实验题目,学习的方法主要以自学为主,提供学习支持,给予奖励学分;第二是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由辅导教师提供学习与实验指导,主要是提高计算机基础应用水平,为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不记学分;第三是针对大部分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学习方法以案例教学和大作业的方式,提供学习支持和实验平台,记学分。

综合应用实验层,主要是针对课程学习的综合实验,即基本技术的掌握,为各专业应用计算机打下良好的基础。通常,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基本上都是结合教学内容的一个个小的实验,课程结束后学生对本课程并没有形成一个整体,尤其是即便学会了这门课程,但在实际应用时却无从下手。针对这种情况,在综合应用层结合所学课程,设计一系列应用题目让学生学会实际动手,尤其是结合具体应用问题进行,掌握课程设计能力。学习方法是以自我设计与解决的方式,提供学习支持,记学分。

创新与研究实验层,主要是针对计算机基础好的和感兴趣的学生而设置的,不与实际课程挂钩,给予奖励学分。其目的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研究学习能力,充分体现个性化培养与因材施教。实验内容主要来自教师的课题或者由学生自拟课题,也可以结合各种竞赛。学习方法是以自我设计与解决的方式,提供学习支持和实验平台。

3建设一支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融合的队伍

为全面提高基础教学师资队伍,实现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将专职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进行整合,成立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基地。主要做法:一是进行实验岗位转型,变公共机房为实验室,由一线教师与实验人员共同搭建实验教学平台,提高了实验教学队伍整体水平及管理能力,形成学科建设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互动,满足构建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提高的教学管理运行平台。二是由专业教师与基础教师共同承担大面积的基础课程,这些专业教师基本上都是博士毕业生,其学历高、学识广,又具有工作热情,他们的参与给基础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基础与专业教师的结合、老教师与新教师结合,其优势互补,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三是聘请资深教授直接参与到精品课程建设中来,进行课程教学、教学研究和学术交流,这些老教授参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深受学生欢迎,对基础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几年来,培养和锻炼了一支学术水平较高、教学思想活跃、积极从事科研与教学、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基础教学队伍。其中,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获2008年校级优秀教学团队,1名教师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奖,2名教师获北京市优秀教师,7名教师评为校级优秀主讲教师。

4搭建支持大面积基础教学的实验实践平台

根据计算机发展与人才培养教学的需要,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以培养具有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建设了面向全校各专业的、以计算机系统为平台特色的实验教学中心,该实验中心于2006年评为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第一,建设面向全校各个专业的公共基础实验实践教学平台。主要目的一是满足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践教学的需求;二是为学校其他院系相关课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提供实践平台,如外语实践教学、建筑设计;三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培养需求,为全校各个专业的学生提供充足的基础技能训练实践环境和创新研究平台,如ACM竞赛、数学建模竞赛、外语实践实训、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运行机制,全面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第二,创建了开放结构的多功能硬件实验平台。该平台主要包括三部分功能:一是硬件基础展示实验区,通过按类别分层次展示历代计算机的硬件典型设备,揭开计算机内部世界,打破了学生对计算机的神秘感;二是为硬件基础实验和网络基础实验提供必要的硬件环境,支持大面积基础教学实验,开设了从基础到高级多种实验,例如微机组装实验(全部免费开放)、计算机硬件基础实验、组网实验等;三是自主研发了一批实验设备支持多种高级实验,为高层次硬件课程提供了良好的实验环境,如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计算机高级接口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

第三,构建创新实践平台。该平台主要是为计算机基础较好、并对计算机技术感兴趣的学生提供创新型实践的软硬件环境。其特点是由学生管理实验室和自主设计创新实验题目,为他们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教师,从而为学生营造一种学习研究的氛围,激发思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研制丰富的立体化教学资源

为支持集“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实验教学”为一体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和三层结构的实验实践课程体系,研制了丰富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尤其是结合远程精品课程建设,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各取所长、共建共享,对校内外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互补作用。已开发的主要资源有:三门国家精品课程课程教学网站,即“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北京市精品课程“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各网站中集合了课程建设的一体化资源,例如课程大纲、授课教案、网络课件、实验案例等多种媒体素材。还研制了通用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平台、计算机基础实验平台、计算机考试系统、在线测试系统和计算机基础教学数字媒体资源应用系统等5个独立的辅助教学软件。

6实践教学效果

项目研究成果已经应用于2006级~2008级本科教学中,通过实践主要取得如下突破:

首先,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结合实验教学突出了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强学习过程的管理,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加强了学生基础实践动手能力。自成立教学基地以来,充分利用淘汰的计算机为学生提供实验用机、基础性训练和技能培训,累计达30万余机时。利用整机开放的硬件基础平台,提高了实验的直观效果,吸引更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投身实验。三年来共接待学生自由学习、参观和微机组装实验达15000多人次。

第三,扩大了计算机实验实践平台的使用效率。该平台除了满足校内本科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还为全校公共基础课程和高层次竞赛提供实践平台,例如:英语教学实践、ACM大赛、数学建模大赛、计算机等级考试以及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

第四,满足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需要。为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工作平台,所开出的实验内容,根据课程性质不同分别开设基础型、验证型、综合型和设计型,以满足不同层次实验、实践课程的需要。多层次实验、实践课的开出使得近2万学生受益。

第五,开展了成果交流与推广。注重加强对外交流,广泛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多次应邀在各种会议上做有关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报告,先后向300多所高校、600多名教师介绍了我校的建设成果和经验;同时多次应邀到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多所院校进行教学改革交流,也多次组织教师到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院校参观学习,不断进取。

7结束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基础教学基地经过3年多的建设,全面支撑了全校本科各专业计算机基础实验实践教学任务,以及科技创新、竞赛、基础技能训练等方面的要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实验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符合计算机基础科学认知规律和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既重视基础,又注重应用提高和创新。二是经过实验室转型、实验室功能结构和实验室运行模式的调整,实验室资源利用率提高了,实验实践教学队伍整体素质也得到了提高,实验室运行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化。学生整体实践能力明显提高,已有近2万名学生在硬件实验平台上学习、7000多学生进行了微机组装实验,开放实验室从2006年假期至今免费为学生提供30万余学习用机。三是实验环境的建设规模和模式密切结合课程和实验实践教学内容,使实验平台建设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并不断更新提高与完善。进一步教学改革成果重点解决了三个问题:一是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与计算机基础教学和实验内容更新相对滞后的问题;二是授课对象人数多、专业面宽且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大的问题;三是个性化培养、因材施教,提高计算机实践动手能力问题。

计算机平面设计的基础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程体系 办学特色 白皮书 合理配置 师资队伍

(一)课程体系与知识结构改革

以往我院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是这样的:按计算机基础教学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具体要求,仅以一门“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公共基础课,其他课程由各系自行开设、自行上课。各院系教师的优势是具有专业背景,组织教学针对性强,对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很有发言权。这对促进和规范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使计算机基础教学步入了规范、快速发展的时期。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认识已逐渐趋于理性、科学,正确界定了计算机教育的作用、地位、边界和内容。这就使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高职教育中与数学、外语一样,具有了基础性、普及性,同时具有工具性、实用性和不可替代性。基于这种认识,计算机课程体系也趋于科学和成熟。同时随着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起点不断提高,课程设置更应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故原来制定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已经不能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首先表现在市场需求方面,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有增无减,计算机和外语水平成为衡量毕业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社会的信息化发展对学生的信息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于我们的教学对象——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方面,他们对学习计算机技术的目的很明确,不是把它作为纯理论的课程来学习,而是作为应用技术来掌握。虽然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是以计算机为中心,但是很多情况下却离不开计算机,他们需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利用计算机作为工具来开展工作。随着国家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无论那一类专业都会开发出本领域最新的计算机应用系统,都需要一大批既懂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又懂领域业务的技术人才。所以我们的学生仅有一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远不能适应当今的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实际上,我们的学生也非常清楚当今社会的形势,对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越来越高。但是,在原来的教学模式中,我们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计算机课程的渠道很有限。除了开出的指定课程外,学生只能通过其它途径修读其它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其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我们的教学环境建设与教学方法、手段等也发生根本变化,从早期的单纯“黑板+粉笔”发展到后来的“计算机+大屏幕”,又发展到目前的“网络化教学平台”,体现出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再次国家为了进一步提高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水平,教育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简称“白皮书”)。白皮书对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定位、目标、教学组织和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做了分析和规划。在课程设置方面,将1996年提出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三层次模式归纳为四个领域、三个层次和六门核心课程,也即《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与课程设置》包含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三个最关键议题:基本目标、内容组织及结构描述、课程设置。同时,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本目标”应根据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目的来制定;用4×3的矩阵描述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和认知层次,为后面典型课程内容的表述提供了十分简洁的途径;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知识结构分为计算机系统与平台、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和应用系统开发四个领域,认知层次分为概念性基础、技术与方法、应用技能三个层次;确定了《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VB、C++、JAVA等)、《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数据库技术基础》(Access、Visual FoxPro等)、《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络技术与应用》等核心课程;并推出了“1+x”课程设置方案,即《大学计算机基础》+若干门必修/选修课程等措施,使新形势下的计算机基础教育逐渐规范与科学化,这为今后的课程建设和教材编写提供了重要依据。故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我们必须从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到教学管理模式等等都需要做出重大改革和创新。首先必须对目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重新定位,明确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复合型的应用创新人才;对于教学理念,我们必须打破传统,应使计算机基础教育贯穿于整个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做到学习期间不断线;对于课程的设置,我们必须根据不同的学科选择相应的核心课程进行组织教学;对于课程的教学内容,我们应把计算机教学大致分为三部分:一是作为大学公共基础课层面上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如六门核心基础课程,应由计算机基础教研室教师担任教学);二是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计算机应用教学(如CAD、CAM、计算机仿真等,由各系专业教师担任教学);三是其它的计算机专业或计算机应用的选修课(使学生具有更多自由选择、发展的空间)。只有打破传统,因应时展要求,不断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进行改革,使之与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合拍,才能培养出现代社会需要的有文化、有技术、有道德的高素质劳动者,实现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转贴于

(二)教研室和实验室的整合

随着课程体系及知识结构的改革,与之配套的教研室及实验室也应作相应的整合。目前,我院计算机基础实验室和教研室仅对应一门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对于计算机语言基础和技术基础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还是分散在各院系中各自独立进行,至于部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研室可能挂靠了其它教研室,造成实验室建设小而全,利用率不高,受益面不广。这些都不利于教学资源的优化利用,不利于组织教学和教学研究。评估体系指出“建设与改革同步,确保基础,建出亮点,突出特色,优化组合,资源共享”的原则,并根据此原则进行建设,只有对现有的计算机资源实行统一管理、合理分配,打破原有的教研室管实验室的格局,实现实验室由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使实验室资源与新的教学体系、课程设置相匹配,才能充分提高设备利用率,促进科研和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师资队伍的建设

面对新的形势与任务,要使教学改革取得成功,对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教师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应用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将是今后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成功的关键,故师资队伍的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由于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定位提高了,各方面要求都作相应的提高,需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才能适应新教学体系的需要。特别是从事第二层次教学的教师,要把计算机知识与本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要求教师应是集理论、技术和技能于一身,既具有本专业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丰富的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这方面的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是目前较紧缺的热门人才,稳定和发展计算机师资队伍是重中之重。为了建设好一支强有力师资队伍,我们应采取了以下措施:

1.有组织、有计划的将青年教师送出去锻炼和培养。将青年教师送到重点大学深造或到国内外知名企业实践。这不仅能拓展展教师的视野、改善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还能不断更新教师队伍的知识体系、能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为适应新的课程体系与知识结构改革打下了坚实基础。

2.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学位,提升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的教学保证,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学院应出台优惠政策吸引高素质人才,充实本课程的教学。只要明确目标,相信会拥有了一支素质高、结构相对合理、以老带新的师资队伍。

3.成立科研小组,提高科研水平。目前计算机教研室教师的科研往往各自为战,规模小、力量弱,没有明确的计划和方向。教研室应将全体教师组织起来,形成各具特色的科研小组。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形成了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

总之,随着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的蓬勃发展,迫使我院对传统的计算机课程与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同时对我院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事业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逐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邓鸿.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 2004,(01).

[2]马志欣.关于我校计算机课程体系改革及教学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05,(5).

计算机平面设计的基础范文第4篇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系列课程分层次教学

1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及改革的必要性

全国大部分高校都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综合分析表明,各高校生源质量、学生素质、专业结构、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情况及计算机知识在非计算机专业各专业领域的应用程度等方面有如下特点。

(1)现行的高考招生是按批次分批录取的。这种录取方式固然有其积极的意义,但也必然导致各高校之间生源质量的明显差异。部分省市中学的教育质量较高,信息技术教育起步较早,学生对计算机基本应用有初步了解;但大多数中学生的计算机综合知识不够,信息技术素质偏低,使大学计算机教育入门水平参差不齐。

(2)表面上看文科类学生的高考录取分数普遍高于理工科类学生,但文科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方面的接受能力明显不及理工类学生是不争的事实。

(3)计算机技术已广泛地融入非计算机专业各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其专业的科研工作中。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非计算机专业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教学科研的主要手段,非计算机专业各专业课教师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且不同专业的要求也不完全相同。

(4)近几年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表明,用人单位对受聘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成功率、谋求较好的工作待遇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大学生们自主学习计算机应用知识和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

(5)一般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总体要求不高,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水平与计算机实际应用的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目前,一般高校非计算机各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大都只开设了一门“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教学总时数约70学时,主要内容大致为: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2000、Word 2000、Excel 2000、PowerPoint 2000、计算机网络和Internet的一些基础知识,其中部分内容在中学已经开过。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信息化正在不断向纵深延伸,社会各行各业对应聘大学毕业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计算机应用水平和外语水平已成为衡量当代大学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重要标志。教育部已出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规划和教学大纲,要求在本世纪的前十年内逐步普及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开始步入正轨,这客观上也提高了大学计算机知识及技术教育的起点。

目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正经历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的教育实践业已形成的一套比较经典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何适应当前教育新形势的需要,并具超前意识的研究、探讨和实践的过程。在教育部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推动与指导下,全国高校都在根据各自学校的现状、特点以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共同要求,积极进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和探索。

综上,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系列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等必须进行整体改革。

2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方案设想

2.1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1)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

(2)非计算机专业各大类计算机基础教育系列课程设置及各课程教学内容的确定。

(3)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已由原来的零起点变为现在的非零起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名称、教学内容的改革。

2.2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和“高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的精神,结合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拟将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大学公共基础课层面上的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

第二层次是体现所在专业特色或与所在专业教学相结合的后续计算机系列课程。

2.3非计算机各大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系列课程设置方案

作为大学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第一层次,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系列课程,按公共必修系列课程和公共选修系列课程设置。公共必修课程计划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公共选修系列课程的设置可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应用软件流行趋势的变化以及学生的需求而灵活设置,开出更多受大学生们欢迎的选修课。目前可开设“网络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等系列选修课。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新体系的结构如表1。

2.3.1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所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方向

目前各高校开设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计算机基础”,大都停留在计算机基础知识扫盲和几个基本应用软件使用方法介绍的水平,对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以及根据自己专业学习的要求和今后自身发展的需要自主选择学习相关计算机知识的能力等问题考虑较少。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知识的爆炸性涌现、社会对大学毕业生计算机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都迫使大学生不得不认真考虑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利用高校优越的教学资源有目的地进行选择性学习。我们希望改革后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能够给大学生一些有益的启迪和有效的帮助,使他们对计算机在各领域的应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学习一些计算机应用方面必备的知识;掌握目前流行而实用的一些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获得自主选择学习相关计算机知识的能力,提高大学生信息技术的基本素质。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面对全校按公共必修课开设,约70学时(含上机),开课时间为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分文、理两大类专业组织教学内容、确立教学目标、实施分类教学。

2.3.2 程序设计课程的设置

程序设计是计算机应用的基本功。在生源质量较好的高校,一般都已开设程序设计课程。程序设计课程应根据各大类专业需要以不同的计算机语言为依托,分别在VB、C++和数据库应用技术等内容中选择一种。面对全校按公共必修课开设,约60学时(含上机),开课时间为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

2.3.3 非计算机各大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本要求和课程的设置

考虑到部分专业对计算机基础教育要求相近等情况,建议将高校常设专业归为几个专业大类,实际教学时可按大类进行。例如,一般高校常设专业大致可归为科学计算类、电子信息类、辅助设计类、信息管理类和基本应用类等。各高校可按专业大类提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本要求和配置主要教学内容。

(1)科学计算类

典型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信息安全、物理学、地理科学、生物科学、生物工程、化学、化学(科学教育)、化学工程与工艺、食品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等。

计算机平面设计的基础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1)08-40-02

引言

如今,计算机已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成为衡量大学毕业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计算机能力的培养便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对于我国高职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来说,计算机教育却普遍存在着培养目标不明确、知识体系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落后、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单一等诸多不合理的地方。

1、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的开设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目标不明确

其盲目性表现为:一、对教师来说,为何要开设这些课程。这些课程对于学生的专业学习能起到何种作用,很多教师并不清楚;二、对学生来说,为何要学习这些课程,学习这些课程对于今后的工作、生活有何帮助,许多学生也不了解。高职非计算机专业长期以来采用的是一种普适性的培养目标,缺乏针对性,往往体现不了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当然也不能很好地体现人才培养特点。这些都造成了课程开设的盲目性,也就不可能达到高职院校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实用技术型人才的目标。

1.2 内容落后陈旧,知识体系不合理

(1)课程内容远不能跟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脚步。有些高职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所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软硬件设备,与社会上的软硬件的发展水平相距甚远。

(2)课程设置与学生专业联系不够密切。许多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计算机课程除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之外,大都开设一些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如VB、VFP、C++等,对于编程几乎一无所知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学习非常费力。而且大多数专业的后续课程与计算机程序设计并无多大关联,因此很多学生对于程序设计的学习丧失了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1.3 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单一

在教学方法上,虽然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在极力提倡多媒体教学并增加实践课时,然而主要的教学方式依旧是教师上课并授、学生上机实践的教学模式,这自然不能解决现在课时缩减,教学内容却在不断增加的现实问题。在考核方法上,大多高职院校也是依然采用“以证代考”的方式,要求学生们获得“计算机一级”或“计算机二级”等级证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学也就自然而然地以等级考试为中心,从而忽视了对学生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2、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的改革设想

2.1 明确培养目标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6(CFC2006)》中明确提出: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要把学生都培养成为计算机专家或专门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开发的专业人员,而是使他们掌握应用计算机知识,能够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用于其工作领域,成为既熟悉本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大学里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际上是专业教育的基础,是实现专业教育目标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它是一种计算机能力的教育,一种帮助学生适应新技术环境、掌握新技术手段的教育,即技术与应用能力的教育。

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改革都必须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等各个环节的改革上都必须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全面素质作为出发点。

2.2 结合专业特色,整合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

针对上述问题,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笔者将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分成以下三个层次:

(1)计算机公共基础课

对所有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如微型计算机应用基础或计算机文化基础等课程,用以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培养一定的操作技能。

(2)计算机技术基础课

这类课程应当与学生的专业密切相关,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工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计算机专业基础课

这类课程和学生的专业关系更为密切,可以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要求,制定相关的必修或选修课程。也可将典型核心课程整合,构造新的课程。这甚至可以成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后赖以生存的职业技能。

具体的划分与设置如下:

①电子信息类(电子)

此类专业对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要求较高,比较侧重计算机硬件结构以及网络与通信等内容,同时还需要学生掌握软件平台方面的基本知识。

建议开设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网络技术与应用+微机原理与接口、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等。

②信息管理类(经管、人文)

此类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一些常用的办公软件,在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方面应有较强的能力;对于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网络方面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的掌握,侧重掌握软件平台方面的应用技能;掌握多媒体技术、数据库应用以及统计预测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建议开设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常用工具软件、网络基础、多媒体技术与应用+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统计与分析软件应用课程,以及与专业相关的仿真实验软件的使用。

③辅助设计类(机械、艺术、建工)

此类专业的学生应该较好地掌握程序设计知识与技能,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方面的基本知识,侧重软件平台方面的应用技能;掌握辅助设计技术以及多媒体与人机交互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建议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常用工具软件、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AutoCAD、Photoshop、CordDraw、3dmax等)等,以及与专业相关的仿真实验软件的使用等课程。

④基本应用类(化工、纺织、外语)

此类专业的学生应具备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网络方面的基本知识,侧重掌握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掌握多媒体技术、信息检索与分析方法等。

建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络基础、常用工具软件,以及专业仿真软件的使用。

2.3 教学模式的转变

2.3.1 分层次教学

由于地区差异、城乡差异以及校校差异等诸多原因,很多学生在进校的时候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差距很大,面对这种状况,笔者建议可以进行分班教学。

学生进校时可先作计算机水平测试,并进行分层次教学,将毫无基础的学生和水平较高的学生分开,进行分班或分层教学。对于基础差的学生,从最基础的开始学起,要求他们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对于具有一定操作技能的学生则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选择更高级别的计算机课程,包括可为他们参加等级考试提供辅导的课程,从而为今后的择业铺设道路。

2.3.2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将“一卷定水平”的考核方式转变成过程化的考核方式,更 加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任务的能力和水平,包括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作品的展示及与同学之间的协作等方面;将教师单一评价转变为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及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模式。

2.3.3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多媒体课件大赛、金手指大赛等。这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从中发现或培养出一批好苗子,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3.4 开设相应的选修课程

尽管一些高职院校由于各种原因,已经去掉了计算机程序设计的课程,但是社会上有些职业对于具有编程能力的学生实际上是有一定需求的;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有着考取计算机等级证书的强烈愿望,对于这些学生,学校也应给予一定的支持,可以考虑开设相应的程序设计、编程语言等作为语言选修课程,以帮助学生为更好的就业搭设桥梁。

2.3.5 师资队伍的建设

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需要不断充电,关注行业的发展动态,学习最新的行业知识,将新知识新概念引入课堂,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2.3.6 教材及资源库的建设

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自编自写教材,打造精品教材,学校应鼓励教师制作大量的高质量的教学课件,建设并不断完善资源库。并且利用高职院校的校园网络,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大力开展学生第二课堂,充分发挥资源库的作用。从而很好地解决课时减少而内容增加的现实问题。

3、结束语

本文结合学校实际,探讨了不同专业的课程体系整合与课程体系改革思路。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我们高职院校的教育功能已经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怎样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求,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创新型人才,这是我们每一个职业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周剑云.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的研究[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22):44―45.

[2]胡西川.多元智能理念与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J].理工高校研究,2005.12(24):115~116.

[3]关玉英,黄国雄.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J].现代教育技术,2007.17(10):109~110.

[4]蔡平胜、李伟.实用主义视野下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探讨[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4: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