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建设文化建设

经济建设文化建设

经济建设文化建设

经济建设文化建设范文第1篇

(一)建立理念系统

理念系统是文化建设之魂,是重中之重,一定要充分调研,投入必要的人力、时间和财力。1.财力投入。图书馆的工作和活动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最终影响到办馆效益。由于多种因素影响,许多图书馆面临财政危机,事业陷入低谷。对此,首先要积极呼吁各级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以保障并增加图书馆经费投入。图书馆应该设立专项经费,专款专用,具体落实,以点带面,逐渐推广,使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成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同时,图书馆也应积极主动与各界真诚合作,让社会各界通过资助、捐赠、媒体宣传、志愿者活动等各种方式参与图书馆的制度文化建设。2.人力投入。主要表现在领导班子的自我加压和对职工的发动与组织上。领导者首先需要具有自我否定、自我批判的勇气和准备,从剖析现有的管理思想和做法起步,对各种不合时宜之处动真格。其次,建立领导小组,指定专人负责,制定推进计划和实施意见,具体承担和落实各项工作。同时,让职工参与重大制度制定和服务模式改革实践,保证制度建设的民主性、合法性、稳定性,维系制度建设的严肃性。[4]3.时间投入。下大力气进行多层次、多渠道的访谈、调查研究、讨论、培训,有专家课题组与中高层管理干部分别访谈,职工问卷调查,读者问卷调查和电话访谈,职工共同参与讨论,全体职工代表大会审议等形式。通过对组织使命、目标锁定、功能定位的反复认识和提炼,继承现存制度文化层面中先进的东西,摒弃阻碍发展的观念和做法,对原有比较薄弱或缺乏的部分进行新的提炼,不断扬弃与完善,最终形成理念,之后再举办全员培训班,进一步形成共识。

(二)制度整合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的制度创新要点应集中在有效使用新技术、加大信息资源整合的力度、缩短文献供给的时空距离、为科研工作和文化传承提供智力支撑和保障上。图书馆要大兴制度文化建设年,以岗位制度卡为工作思路,力求寻找能体现核心价值观、增强上下左右等维度的整体效用和诚信度最佳结合的途径。具体做法:

1.现有制度整合汇总已有的各项规章制度,本着以人为本和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照新理念进行梳理,修改补充,或重新制订,或作调整,中止执行等,最终形成能指导工作运行的条理清晰、责任明确、操作可行、考核有据的制度体系。同时落实制度管理与执行部门的职责,形成每项制度的实施意见和执行规则,建立制度执行情况的年度考核制度与评估机制。

2.编制岗位制度卡岗位制度卡是指各岗位应承担的工作任务、上岗条件以及对员工素质的基本要求,反映的是某岗位干什么、何要求,从操作层面上促使员工从知晓干什么到理解怎样干,从提出条件与要求到设定具体评估标准。由于岗位类型、功能以及工作特点不同,不同的岗位形成的作业规范、标准量化、考核指标的制度卡具有多样性和差别性。比如服务出纳台、设备维护等岗位,对作业正规化要求明显;参考咨询服务等岗位,协作共享性显著,任务与要求可比性明显,采用对标、比较、定位的形式形成具有较宽覆盖面的制度卡。通过对作业行为的分解、工作流程的定位,根据不同的要求和设定原则,形成各具特色的岗位制度卡系列。[4]

3.流程优化从质量控制链的视角审视各部门之间的业务流程,寻找和分析上下结合、责任关联、相互依赖与制约关系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坚持尊重、信任、授权原则,理顺作业环节以及各环节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建立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优化流程规范与规则,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进一步将精致服务、至诚合作的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构筑群体规范、群体效应中,让干部和职工明白自己在管理结构中的方位与职责,清楚其作业流程规则要求,认同并服从管理方式,竭力克服程序不严、职责不明、互相推诿的事倍功半现象,防止重个人得失、轻团队合力,重部门利益、轻整体利益,只提要求不讲控制等情况。

4.规范设计确立和实施图书馆员的行为规范和服务规范,以服务为导向,坚持读者利益至上,规范馆员对读者的行为举动。要求馆员举止端庄,主动热情,接待读者及解答咨询要耐心细致、语言规范等,使服务行为、个人仪表以及人际关系等都按规范行事,把图书馆的理念、价值观融入在日常服务工作和馆员的行为中。

(三)管理创新

首先,建立核心领导层的凝聚力。发挥馆长的关键作用首当其冲。馆长不仅仅是管理者,而且是图书馆整体价值观的最高体现和化身。因此,馆长应不断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时时保持与图书馆整体价值观的一致性和适应性,营造民主和谐的工作氛围,使馆员在各自喜爱的工作岗位上发挥聪明才智,做到互惠共赢、和谐高效。领导层要做到管理信息透明化,要拧开诚信的双向效应阀门,解除领导者与馆员之间的心理鸿沟,减少沟通信息失真和交流障碍,消除上下自我心理保护的障碍,顺利地达成领导与馆员之间的相互信任。

其次,加强馆员自我管理。现代管理学的一个管理要点是要重视人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鼓励人们参与自身目标和组织目标的制定,把责任最大限度地交给工作者,把人安排到具有吸引力和富有意义的岗位上工作等。因此,图书馆应大力提倡馆员自我管理,如分权和授权,工作扩大化,参与式和协商式的管理等。各级领导只负责涉外事务,内部事务放手让馆员去做,不作具体指挥,只负责参与制定计划和检查结果。馆员明确自己的职责,自我管理,避免有些工作大家都去做,而有些工作无人做,提高了效率,保证了决策的正确,形成了和谐统一的工作氛围,体现出科学精神、法制精神和人文精神,从而提高管理水平和读者服务水平。

再者,建立激励机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激励是指激发人的行为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使人获得某种内部的推动力,让人始终处在进取、愉悦的状态中。具体可体现在两个方面:1.报酬与奖惩系统的设计员工可由报酬制度、考评标准来识别组织的价值观念。当员工的行为符合组织的价值观念时就应该受到奖励。奖惩系统的设计有利于馆员理解图书馆提倡创新的价值观。2.晋升、遴选或解雇等标准设立科学合理的用人标准,有利于培养图书馆员团结协作精神、吃苦耐劳作风等,这样管理者在考虑晋升时,可以有效地避免人浮于事的现象,打破分配不讲业绩、贡献,晋职、使用上的论资排辈等旧有管理体制。[5]

(四)大兴学习之风

经济建设文化建设范文第2篇

建设文化大区与建设经济强区是现代化建设的姊妹篇。同志曾预言,在一个经济建设高潮到来之后,必将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因为文化与经济从来密不可分,所谓文化就是人有目的的活动的结果,即人们在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中所创造的一切成果。因此,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一种文化活动,都具有文化的意义。文化与经济是人类所创造的财富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文化是整体,是物质财富、经济财富的总和,经济只是其中之一。生产力越发达,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就越密切。只有发达的经济而没有先进的文化,并非真正的强大;如果只谈经济,不谈文化,经济的发展也难以持久。反之亦然,文化建设忽略了经济这个大前提只是隔靴搔痒。从这个角度说,今后的经济是文化经济。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竞争。从世界范围来看,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而形成的文化经济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亮点,并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从现代社会来看,产品的文化含量和文化附加值的比重迅速增大,文化、艺术成为树立企业形象、打造名牌、构建企业文化及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事实上,在经济活动中注入文化内涵从而带来经济的飚升已不是神话。一个国际品牌的商标价值是其年营业额的数倍就足以说明内涵文化的巨大价值。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社会普遍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实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从而带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今天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绝对属于经济支柱,在日本,娱乐业产值仅次于汽车行业,而美国文化产业的总产值已经占到GDP的25%,全美最富有的公司中,文化企业多达72家。西欧的文化消费则占到了家庭支出的30%左右。中国在文化产业领域几乎处于起步阶段,尽管中国每年保持高速的经济增长,但是以低廉的劳动力和加工成本投入,换来的却不是高额的利润。单以劳动力成本而言,中国仅为美国的1/50,但是商品利润却只有人家的1/2,这样的经济模式不存在长远发展的空间,在市场竞争中,中国虽然能获得一些暂时的经济利益,但最终还是要甘当配角。因此,发展文化经济是为了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打文化牌意在寻求经济发展的新出路。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的新增长理论,知识的增长和运用决定着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他指出,知识可以提高投资的回报,而投资回报反过来又可以增进知识的积累;另外,知识可以通过它的功能效率,在几乎不增加额外投资的情况下反复利用,可以减轻资金短缺对经济增长的压力。因此,经济增长主要不是靠投资和就业来实现,而是靠技术和知识的投入来实现。刘易斯的这一理论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模式。文化经济就是以知识的投入和技术的提高为基础的产业,是文化产品的商品化形式,具有文化和经济的双重性质。文化经济既具有自己物化成果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又内涵精神文明而产生的社会价值,而且它以投入少、回报快、效率高、物质和能量消耗少的特点来带动全社会的生产、消费和其他行业的发展,从而推动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文化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从外延增长方式向内涵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动力,这就是文化经济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发挥独特作用的主要原因。

所谓文化大区,其内涵包括三方面:一是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历史文化遗存,也包括现实的、与人们的精神生活发生密切关联的人才资源、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二是具有强大的文化产业,包括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和以产业化的方式满足社会的精神文化需求。三是强有力的文化辐射力,包括对本民族当代生活的影响力,对于当代社会意识和道德观念的建构功能,对当代审美精神和价值取向的引导作用等。三者之间相互独立、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构成文化大区建设的不同侧面。所以,文化大区建设是一个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过程,一个不断发掘和涵养文化资源、不断发展和创新文化产业、不断强化和提升文化辐射力的系统工程。

文化资源方面,内蒙古有悠久的民族历史文化和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奇特的自然风光

这是建设内蒙古民族特色文化大区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内蒙古民族文化的主体是以蒙古族的宗教、哲学、文学、政治等要素为基石,以英雄、自由、务实、开拓、顽强等意识倾向为基本精神,与现代文明融合而构成多元化、大众化、生态化和艺术化的草原文化。其中宗教包括萨满教和喇嘛教两部分内容。萨满教是一种原始自然宗教,相信万物有灵,主要崇拜自然、天神和祖先。草原传统文化的生态特征和艺术特征源于这种宗教哲学思想。喇嘛教哲学促进了蒙古族传统哲学体系的形成及佛教化的哲学思想的确立,是蒙古族传统思想史乃至整个传统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少数民族地区中,宗教占有突出的地位。各少数民族的、宗教意识及某些宗教礼仪渗透到各少数民族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和民族心理,形成一系列传统的宗教民族礼仪并经过长期的历史过程变成了民族的风俗习惯。因此,在少数民族中,其宗教感情与民族感情,宗教心理与民族心理,宗教习俗与民族习俗,宗教文化与民族文化,宗教意识与民族意识都相互交织在一起,相互渗透。民族文化大区建设自然不可忽视宗教的影响与作用。其一,民族文化大区的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相互促进的,宗教作为各民族传统文化和精神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重新挖掘、提炼、筛选、弘扬,可以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广大信教群众作为国家的公民,接受着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的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使宗教与社会主义思想不断结合,证明宗教文化的积极因素可以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其二,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充分发挥民族文化丰富多样的独特优势,让文化融入经济,实现文化的产业化。在这些方面,宗教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如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包含有丰富的建筑、绘画、诗歌、舞蹈、音乐等艺术因素,它不仅展示了宗教艺术的风貌和水平,更是人类文化宝库中一份珍贵的遗产,对外界来说,又极具神秘的色彩,无疑是旅游业中人文旅游资源、社会旅游资源的重要部分。宗教节日与民族节日融为一体,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民族风情的节日,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旅游资源的一部分,本身就会带来经济效益,如果在节日活动期间开展物资贸易,充分发挥节日的经贸功能,经济效果会更加显著。

蒙古族游牧文化是草原文化的主体,马文化是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族堪称马背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蒙古民族与蒙古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马的兴衰一直与蒙古族的荣辱相伴。尤其是蒙古族骑兵和战车的出现,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许多民族的盛衰荣辱。从而,在人类文明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历史产物――蒙古族马文化,马文化与能征善战的蒙古民族一同被载入了史册。马文化表现为马的精神文化,马的艺术文化,以及渗透于人们的生活中形成马的物质文化。在民间流行着许多以马为名的服饰,如马甲、马褂(始于乾隆,盛于嘉庆,短衣短袖,便于骑射)、马尾帽、马靴、马司吐兰、马蹄袖(清代满族一种礼服袖头样式,流行于全国)。酸马奶是草原人民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天然绿色保健品,亦是招待贵客的一种营养丰富香甜可口的消暑良饮。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开发的宝贵资源。今天返璞归真、崇尚自然已成为消费者追求的时尚,在全球绿色浪潮中,以蔬菜、乳制品、禽蛋、谷物为主的“绿色食品”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并逐渐成为食品行业开发的主流,存在巨大的国际市场潜力。

内蒙古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发源地之一,有丰富的文化遗存和独特的民族文化艺术。名胜古迹有:五塔寺、大召、小召、乌素图召、美岱召、准格尔召、梅力更召、白塔、五当召和伊斯兰清真寺等寺庙佛塔。五当召与布达拉宫、塔尔寺齐名,为我国喇嘛教的三大名寺,堪称世界东方的一座宗教大学。大召是明清时期内蒙古地区最著名的寺院,经历了四百余年历史,有着丰富的珍贵文物古迹。明清两代的佛像,木雕二龙戏珠,铜铸镀金的各种法器,以及山门上的“九边第一泉”匾额及寺前的玉泉井,还有大殿壁上所绘制的康熙私访“月明楼”巨幅绘画等。内蒙古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区特色。民族音乐文化绚丽多彩,高扬优美的蒙古长短调民歌,轻快刚健的蒙古舞,悠扬深情的马头琴及草原风格的演奏,使蒙古族有“音乐舞蹈民族”之美誉。这些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的文化艺术资源是构成内蒙古别具一格、独领的精神文化产品的基本元素,是我们内蒙古打造民族文化产品“特色牌”的掌中宝典。

奇特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及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使我们内蒙古建设文化大区具有先天条件。然而,文化资源的优势不能自动地转换为文化产业和文化辐射力的优势,对文化资源的充分发掘,系统的科学的开发,使之转化为文化商品和文化产业,满足当代社会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是建设文化大区的必然要求。此外我区与当代社会人们的精神生活密切相关的人才资源、社会资源,并不具有突出的优势地位。

新时期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文化的竞争

一个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程度是其文化实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只有加大文化产业的建设力度,推动文化经济的发展,才有可能极大地增强地区文化的实力,从而形成文化的强势地位。只有打造出特色文化产品的品牌并拥有较高的市场份额,才算得上是文化大区。我们内蒙古的文化产业刚刚起步,文化产业对全区GDP的贡献尚不足观。当前应该大力发展以知识密集型和高附加值、技术含量高、无污染、可重复开发和不断转换等为特征的文化产业。在发展文化产业的问题上,首先注意两个观念误区。一是把文化产业简单地理解为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二是把发展文化产业简单地理解成把文化事业单位推向市场,实行简单化的“断奶”,并由此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新兴的领域,是以产业化的方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需求。这远远不是开发几处文物旅游景点、几家文化事业单位下海所能涵盖的。比如,面对丰厚的文物资源,缺乏科学利用和有效涵养,只是为了满足文化旅游业需要,很可能是旅游线路延伸到哪里,旅游污染就出现在哪里。这样不仅文化产业难以得到健康长足发展,那些传统的文化资源,如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人文以及自然景观等等,也将不堪重负。做大做强文化产业,重点作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要大力发展文化支柱行业。择优扶强,优先发展优势文化艺术门类、强势文化企业,重点扶持一批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娱、文博、演艺、文化旅游、信息服务、会展等使之发展成为文化产业中的支柱行业,成为拉动消费需求增长的“热点领域”。在此基础上,优化文化资源配置,以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为目标,积极组建文化集团,提升文化事业的整体实力和品位,使文化产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二是加大文化企业改革力度。实行政企分开、管办分开。对经营性文化单位实行企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改革。允许各类企业(包括非公有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投资经营文化产业,通过市场竞争进行优胜劣汰,转换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三是大力开拓文化市场。积极培育产品、服务、人才、技术等各类文化市场,促进文化产品和文化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打破地区、部门和行业界限,最大限度地优化文化资源的配置,发展文化流通业。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公平竞争、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秩序。

经济建设文化建设范文第3篇

目前,经济建设中的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已不断被完善,这就要求应有与其相适应的先进文化,使之促进发展,而在文化事业中,群众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建设需要利用群众文化的社会效应,进一步提高经济建设的效益。因此,我们应该把群众文化对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进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群众文化;经济建设;促进作用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2-0033-02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文化和经济相辅相成的起到了促进作用。目前,文化和经济的关系受到学者的关注,其认识度也不断提高。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作用。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群众文化,文化事业及产业的发展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是促进经济建设顺利进行的保障。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群众文化对经济建设的推动作用。

1 加强群众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可见,精神文明建设在促进社会发展中也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群众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为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与完善,群众文化的建设是有必要的,其必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1.1 在新型的制度、现代管理制度的建立、发展及完善过程中,群众文化建设起到了必不可少的推动作用,其贡献卓越。调查表明,文化宣传是所有社会新制度的建立的重要手段,其中群众文化的普及更是在社会新制度的规划和设计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各个国家,每当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时,为救亡图存保卫国家,有识之士首先想到的都是对新文化运动进行发起,提高人民群众的认识度,为战争的胜利提供有效的思想基础,其发展与成熟的先进性的表现形式也是通过文化思想。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表明,如文化的不合理,社会制度就将不完善,社会就很难发展,尤其是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群众文化,被人民所期盼,这样的文化对社会的促进是显而易见的。在我国,群众的文化生活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单一传统的群众文化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物质需要,对知识、幸福、富裕等方面的追求已经成为现代人民群众文化的新趋势,这促进了群众消费结构的改善,其不仅对我国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起着不断的拓展的作用,且对经济建设的巩固所起到的作用更是重大。

1.2 文化背景及其发展对经济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进行着支持,起到规范性的作用。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都对其国家的经济建设产生着影响,并成为文化背景的价值根本依据,文化背景方面的不同,必将导致经济发展的趋向也不同。人民群众行为的取向的依托就是文化系统,其不仅在群众的价值观念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在群众的行为方面起着标准性指标的作用。我国在发展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国家时,沉积了许多优秀的文化特性,包括了团结互助的精神、自尊与自强的信念、爱国主义的传统、艰苦奋斗的作风、舍己为人的情操等。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工作进行有效的配合,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经济活动,其也可称为一个极其复杂及巨大的工程系统。文化对经济制度及法律法规方面具有制约性,这也是规范性的表现形式。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良好的运作环境,而良好的运作环境是与文化发展、职业道德素质发展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法制性的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体现,为确保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及加强文化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2 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对经济建设起着重要作用

第一,先进的群众文化,是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保证。只有使群众文化建设与市场经济相配合,才能让经济建设得到充分的发展。一些文化产品、文化形式及文艺商品化都将受到经济建设的影响,更快的进行发展,且刺激了社会对文化的需求。第二,我国经济向世界经济推进,需要加强群众文化建设这一客观要求。邓小平同志在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后指出,社会主义要体现出比资本主义更大的优势,就应大胆的吸收和借鉴人民群众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第三,我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糟粕的去除,需要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市场经济的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群众文化建设,群众文化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不仅为经济建设趋势方面的支持、社会舆论,还在很大程度上起着导向的作用。

3 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加速经济建设的发展

经济建设文化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知识经济;文化建设;分析

当全球进入到21世纪的时代,使我国现代化技术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这一发展在改变经济格局的基础上,也在逐渐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中。我国在2001年,成功加入了WTO,这是我国国家做出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我国逐渐迈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体现。在这种背景的不断发展下,对我国社区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展社区文化建设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从目前市场体制不断改革的形势上看,不仅是产品之间的竞争,更是文化之间的竞争。对此,本文主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开展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见解。

1知识经济态势与社区文化发展

随着我国现代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下,经济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促使我国各行各业都能够得到蓬勃的发展,使其逐渐朝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方向走去。然而,通常所说的“信息时代”等都成为了现代的代名词。而数字化、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质的改变,而当做社会发展的文化建设,在“知识化”的进程中进行改变。就社区而言,属于人类社会发挥过程中的群体组织。通常情况下,它是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而发生改变的,随着社会的改变而逐渐变化。但是,它的发展是主动的。准确的说,人类在社会上的活动就是不同社区一起构成的。社区也可以是一个大社区,但是社区又可以属于一个小社会。所以,社区建设不但对居民生活以及群众健康带来直接的影响,与此同时还对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存在密切的联系。特别对于社区文化建设来说,更是由于其涉及到居民问文化素养、心灵的净化等方面,而为了进一步凸显其所占有的重要地位,而变得倍受瞩目。站在文化论的立场来说,所谓的社区文化是在长时间的不断发展下而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然而,相关部门对社区文化的建设不但是社会、经济等特征的反映,而且也是人与文化之间的交流,是人们在物质以及精神的作用下的主要表现,也是人们的生活水平、娱乐的方式,对人际交往、追求等方面的认可,更是人与人之间友好往来的重要表现。

2知识经济时代我国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将社区文化建设作为主要发展对象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在长时间的发展中,有些社区为了达到形式上的发展,而没有将科学观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从而致使社区文化的发展情况产生的矛盾,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物态化、设施化”意识严重

诸多设备文化的相关人员认为,社区文化就好比图书馆、游泳池等地方,其主要建设是将相关设备配置整齐就能够开展社会文化了。他们对硬件的建设引起高度重视,而没有对人才进行培养,从而使社区文化建设缺少了应有的内涵。

2.2公式化严重

在诸多社区开展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是本着是自身社区的不断发展,而是为了在某种程度上应付相关部门的抽查、为了敢流行等。不管怎么看,都没有满足社区居民文化的有关需求,没有对自身的社区有一个科学的规划,仅仅对某个方面的建设引起重视,而往往忽略了其他文化的不断发展。上述情况没有将社区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进而致使社区文化建设比较倾向于公式化。

2.3缺乏整体协调

相关部门在对社区进行建设时,以往会发生零散化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缺少整体性的关照。诸多社区为了能够增加文化气息,就开始建设相关工程,例如建设一个喷泉亦或是放一个雕塑等,这样看起来比较凌乱。除此之外,为了极大文化底蕴的力度,将工程不断的扩大,对以往韵味引起高度重视,亦或是对风格过分强调,这样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社区特色的体现;第二,没有较强的规划性,并且时间也没有做到统一安排,与此同时还没有对居民的整体引起重视。文化活动具有一定的限制性,没有将所有成员都融入到活动中。

3知识经济时代我国社区文化建设的新趋势

3.1努力培养和形成社区内部共同的价值观

在新时期的发展形势下,相关部门在建设社区文化的过程中,应当将正确的科学馆作为主要建设理念,简单的说是在社区文化建设中逐渐达到相同的价值观。而形成这种价值观不仅是模仿相关的例子,而应当依据相关社区的基本性质,对相关社区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价值观,在员工一起努力中就有了前进的方向,就会朝着这个方向而坚持到底。

3.2突出企业特性实现社区文化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社区文化建设已经从以往的发展形势逐渐转变成成熟阶段,这一时期的发展对社区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竞争激烈的情况也变得尤为突出,这样就要求相关部门应当在市场竞争中,不断的创新、探索,打破以往的理念,在传承的情况下能够打破以往的文化理念,并在相关部门的不断发展下能够对社区文化不断的创新,真正意义上达到预期的目的,从而将文化理念贯穿到整个部门中,加大相关部门之间的竞争力。

3.3建立起学习型企业组织

对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形势上来看,建立起“学习性企业组织”能够在社会各界引起关注,并在未来发展上所发展的企业,可以促使员工采取学习的方式来得到更多的锻炼,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对文化营养的不断汲取而养成思考的能力;当知识处于不断积累、沉淀的过程中,站在员工的角度出发,对相关公司的发展情况,仔细研究,提出自己宝贵的意见。学生是整个国家永不衰竭的源泉,对企业的发展也是一样的,为我国企业在激烈的全球化市场中能够站稳脚步有着重要的意义。

4结论

通过以上内容的论述,可以得知:站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立场上来看,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社区文化的建设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这样才能够进一步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带来益处。本文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社区文化建设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为推动我国的不断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作者:刘莹 单位:中国共产党哈尔滨市南岗区委员会党校

参考文献

[1]靳蓬,徐晓敏,林志淼.河北省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6(3).

[2]陈怡潼.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

经济建设文化建设范文第5篇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远的的系统的工程,是企业创新的方式与方法。企业文化涉及的内容很广泛,最为根基的是人性化的特征,企业是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彰显企业的价值与其竞争能力。企业想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持续良性的发展,企业文化建设是必不可少的。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最有力的核心竞争力,是现代企业首要的工作重点。

1、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逐步完善,经济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面临着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考验,竞争加速了企业的发展,也加速了企业的淘汰,因此,必须要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当然,企业文化不是空谈,不是不切实际,也不是个人崇拜,企业文化是企业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究,是企业经营的旗帜。在市场经济下,企业文化要强化,要建设就需要我们企业结合企业的管理和思想政治,人性化的去推动,而企业文化建设的形成和养成的过程是企业文化形成的实践,是一个长远而漫长的发展过程,这不是我们着急就能解决的问题,企业文化建设搞上去了,市场经济才能搞活。就像说的,能打仗,打胜仗,那么能打仗,打胜仗的基础就是要求我们有这样的实力与基础,企业也一样。从某种层面而言,企业文化建设的健康性与稳定性是市场经济体制之下企业成长的重要条件。

2、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文化建设的难点

2.1 企业的利益并非个人利益和英雄主义

良好形象的树立,对一个企业来说尤为重要。企业文化建设做的好与坏,直接影响企业文化形象的塑造。外界的评价高,企业的知名高度,信誉度好,企业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取得一席之地。而建设企业文化的最终目标就是创新与发展,那么就要求企业需要将少数与大多数人的利益结合,信息共享,个人与集体捆绑,达到双赢效益。只有让自己的员工去认同本企业的文化,提升每位员工的思想整体水平,才能够让他们更好的去服务企业,为企业创造更多加价值。为此,企业需要通过不断的努力与社会实践,以及一些成功的案例去打造自己企业固有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职业素养,形成自己一套完善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

2.2 企业文化不能照搬,应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企业文化是支撑整个企业的精神支柱,企业核心所在。市场经济发展与成熟,就必然要求企业进行差别化竞争。差别化的竞争,差别化的企业,差别化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差别化,他的独到之处被广大企业作为核心竞争力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企业每年都在更新企业自己的企业文化,不断的更新,不断的壮大,不断赶超,让这些新的文化渗透到企业每一个地方,形成企业独有的唯一的象征,这是击败竞争对手最有力的武器。此外,企业文化建设是长期,长远的工作重点,必然他的形成与养成都需要漫长的发展过程。企业文化建设谈起来容易,可需要的是时间,过程。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成效也不是一竿见影的。企业管理人员应该把企业文化建设做为企业重中重,这样企业才能保证核心竞争力的持续。

3、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下如何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

3.1企业文化是企业行文规范和准则的相加

企业竞争绝大部分是人的竞争,人才是决定企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现代企业的竞争已经从渠道和资源的竞争转化为人才的竞争,企业的员工已经成为决定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性因素。为此,企业必须要会选择人才,注重人才的培养与激励,使人才更好的融入到企业文化中,融合达到一致,保持一致的方向性和职业的敏感度。再者,企业文化建设的首要就是结合本企业的文化,去影响企业的员工。要注意到,员工之间存在的思想差别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工作成效,企业要想实现发展,就必须要采取科学的措施缩小员工之间的差别,这就需要企业文化中多一些工作上的可定,业绩上的嘉奖,思想上的认同等等,并采取相关的手段提升企业员工的思想意识形态,帮助他们去理解与领会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够发挥出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效。

3.2 扩大企业文化的影响范围

企业文化对于提升企业内部员工的凝聚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要意识到这一问题,采取有效的形式扩大企业文化的影响,如定期组织活动,开展培训等等,只有将企业文化深入人心,才能够提升员工的核心竞争力。

3.3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建设企业文化

员工个人的自觉性和觉悟性的提升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最好的表现,员工的自我管理与企业的管理制度不能违背,应保持一定的统一性,这需要强调员工的当家做主的精神,而企业也必须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起到桥梁的作用。平台的搭建需要企业管理者通过实际的经验和摸索,探讨中完善与提升的。摸索中前进,前进中完善是企业文化建设在我们国家大多企业面临的课题,再者,企业的物质文化的提高是依赖于精神文化的建设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融合,是企业文化建设始终不能脱机的重要环节。不偏不倚的走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建设企业文化,才能真正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4、结束语

总而言之,企业文化的建设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信通过管理人员与员工的共同努力,企业文化的建设定会取得良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彭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文化建设[J]. 航天标准化,2004(02).

[2]张国萍.浅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文化建设[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