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风险管理的概述

风险管理的概述

风险管理的概述

风险管理的概述范文第1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一、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

1.资本风险,即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不能抵补各项损失和支付到期负债的可能性。资本数量的多少直接反映了商业银行信誉好坏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商业银行经济实力的一项主要标志。银监会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表明在今后几年中,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但是,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均低于“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的国际最低标准,而目前银行的资产增长速度远高于其资本增长速度,资本充足率还将进一步下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补充渠道十分缺乏,如果达不到这个国际性的要求,这将必然加大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必然影响到与外资银行的竞争能力。

2.信用风险,即获得银行信用支持的债务人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或不愿意遵照合同规定按时偿还债务而使银行遭受损失,造成逾期、呆滞、呆账等贷款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客户特别是一些中小信用不良,存在着大量的逃废银行债务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普遍较差,不良资产比率始终处于一个较高水平。大量不良资产的产生和存在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资本加大成为了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大金融风险。资本金的质量与数量是国有商业银行信用的最有力的保证。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大量不良信贷资产的存在严重降低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质量。使原本就自有资本不足的状况更是雪上加霜,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和发展的最大障碍。

3.市场风险,即金融机构面临在市场经营中的风险,在国际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大环境下,我国金融机构仍实行分业经营。由于金融混业经营业务日趋综合化,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通过等方式进行保险、证券等业务的交叉。由于它们既是金融市场活动的主体又是参与者,国有商业银行就不可避免的面临着金融市场里存在的风险。缺乏来自外部的监管部门有效监管和规范经营控制风险的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商业银行将面临着潜在的风险。另外,投资市场运营不成熟以及相关的立法的滞后造成金融市场秩序混乱。投资市场的参与者主体企业缺乏有效的信用评级体制,从而危机到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这些都大大增加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

4.内部管理风险,即银行内部的制度建设及落实情况不力而形成的风险。产权不明晰造成的国有金融资产的所有者缺位使得国有银行在经营管理上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从而加大了银行的内部管理风险。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是银行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构的基础。但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总分行制的经营管理体制降低了资产质量的责任,给总行的统一管理、调度、核算带来了层层阻隔,产生了许多方面的经营风险。尤其是由于银行“内部人”利益等原因造成的金融欺诈和盗窃案件,使银行资金遭受损失的风险进一步加大。

二、化解金融风险的途径

1.加快产品研发,进行金融创新。利率市场化的主要意义之一还在于促进金融创新,所有的经济主体都会受到创新带来的利好。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不仅可以根据存款的期限不同确定不同的利率,更可以根据存贷款的金额不同把利率分成不同的档次。另外,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权、利率互换等交易品种都将会推出。

2.改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从整体上对全行经营管理风险的控制和管理,构建以风险管理委员会为核心的全行经营风险管理体系,有助于对全行经营风险实行有序、规范的动态管理,完善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风险防范环节的权限控制、整体运作和信息支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积极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的股份制度改造或完善。通过改善,力求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分离的相互控股的公司治理结构,为银行对风险控制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解决所有权缺位,产权不明,制衡机制失效等问题。同时,按照业务需要调整分支机构的设置,建立经济、高效的分支机构网络,解决内部控制结构重叠,控制效力低下,控制成本高等问题。

3.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督管理。为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督管理,保障金融安全,需要立法机关和相关的监管部门共同努力。在立法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规划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切实提高立法质量。银行监管机构应当要求银行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系统,以及时识别、度量、监督和控制风险的发生。监管者应对银行与风险相关的战略、政策、程序和做法直接或间接地进行定期的独立评价,还要监督检查商业银行是否建立了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否按要求对相关信息进行了披露以及风险管理部门是否履行了风险监管职责等。

风险管理的概述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利率风险;风险传导;多米诺骨牌效应

中图分类号:F8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3)12-0018-05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12.04

保险公司所面临的种种风险中,利率风险是首当其冲的,它不仅干预保险公司的承保环节,也在很大程度上对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和盈利计划产生影响。

当前,我国寿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机制处于发展阶段,对面临的一般风险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规避措施,然而这种发展的滞后会使诸多风险有机可乘,尤其是本文中分析的利率风险,可能导致保险公司内部的风险管理出现漏洞,甚至通过特定的风险载体以风险流的形式在业务链中逐步传导。本文将综合国内寿险公司的风险管理现状,结合多米诺骨牌效应分析过程,运用寿险公司内部利率风险传导机制过程图和概率影响图,对我国几个拥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寿险公司内部的利率风险传导过程进行系统分析,以求探索出有效的风险管理方式。

一、利率风险与传导机制概述

(一)利率风险传导的类型

从宏观层面来看,利率风险可以以风险流的具体形式,依托特定的风险载体,沿着寿险公司间的供应链,并通过层层的放大器,最终导致宏观层面上的风险。微观层面上,利率风险在突破寿险公司一定风险承受阈值后,可能从“进口”逐层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最终的“出口”,即直接影响公司的承保环节,继而承保的情况影响公司投资收益,导致这种利率的波动呈现在公司的经营成果中。

利率风险传导的类型还可以从传导过程来划分,可以划分为直接传导和间接传导[1]。如寿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利率可以直接影响保费收入、投资收益、退保金额度、净利润,也可以按寿险公司的“投保环节承保环节保单管理投资管理利润核算”这一业务链,间接影响投资收益再对经营成果产生影响。

(二)利率风险传导机制

机制是指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包括各个支部分发生各种关系影响后得到的结果。在理想的状态下,良好的内控机制可以使公司经营不偏离理想的财务均衡状态,对各种突发的情况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效应是指一些内外部的因素结合后产生的效果,是将机制中的核心环节予以程式化的体现。

本文借鉴国内外相关文献,对风险传导常见的四类效应进行分析。寿险公司内部的风险流是沿“投保环节承保环节保单管理投资管理利润核算”这一业务链传导,符合多米诺骨牌风险传导效应的连锁反应基本路径。

二、寿险公司内部利率风险传导机制的关键要素

为进一步分析多米诺骨牌风险传导效应,下文将详细阐述该效应的关键要素和寿险公司内部利率风险传导链上的运用。

(一)风险源[2]

风险源是企业内部风险传导的起点,是引发后续风险传导的诱因,包括一切影响企业正常运营的那些不确定或非期望的因素。本文的寿险公司的风险源即指利率波动。

(二)风险流

风险流是多米诺骨牌效应中的重要因素,是连接各个功能节点的媒介,依附于不同的载体,通过各个环节的阈值突破,并在整个环节中受到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干扰,最终影响着整个寿险公司经营系统的风险状态。这种抽象的能力就是所提及的风险流,在寿险公司内部表现为常见的财务风险流。

(三)风险载体

风险载体是可以插入信息片段且能携带这些片段进入传导链的要素。在寿险公司内部的风险传导途径中,风险流在被释放后需要被特殊的物质携带,传导至企业内部生产、经营、销售的每个功能节点,并且在外部宏观环境和企业内部因素的不断影响下,发生质变或是量变。本文的风险载体被定义为笔者假定的寿险公司的业务链。

(四)风险事件

在本文中,风险事件被定义为是触发风险源后,迸发出风险流并依附于适当载体继续传导的直接原因,是风险源成功转化为风险流以至于今后能够传导的唯一现实途径。在寿险公司中,风险事件可以是一切突发事件。

(五)风险子系统

风险事件这一触发器使积聚的“能量”转化为实体风险流进行传导,在传导过程中,释放出的风险流受寿险公司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多重影响,并在风险载体的作用下传导至公司经营的各个环节。此时,风险流属性发生了改变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系统子风险,这些子风险也会在接下来的传导过程中不断相互作用。

(六)绘制要素逻辑图

综合上述,风险源是风险传导链的起点,风险事件是促使风险源迸发出风险流的直接诱因,风险流是对风险能量的形象描述,串联了整个传导过程的脉络,风险载体扮演着企业内部风险传导的媒介,通过一系列的风险传导,最终形成不同性质的系统子风险,在此过程中还会受各种心理连带因素的作用,使初始风险流的强度被不断放大,进而使寿险公司的净利润也受到相应的影响(见图1)。

三、寿险公司内部利率风险传导机制过程图及其节点阈值分析

(一)寿险公司内部利率风险传导机制过程图

图1已经准确的表示出传导效应中各个关键要素的逻辑关系,为我们勾勒出清晰的寿险公司内部利率风险传导的脉络(见图2)。其中风险源在图2中体现为共有的风险因素1(利率风险),同时各个经营环节还会受到一些其他一级影响因素的影响,在图2中表示为风险因素2、3、4等,图1中的风险流在图2中以虚线表示财务风险流,串联各个经营环节,各功能节点就体现为图2中ABCDE经营环节。

本文所分析的寿险公司内部具有完整的运营体系,包括了运营管理,人员考核和内外部环境因素影响系统。机会、决策以及价值功能节点,这样的完整体系公司自身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抗风险能力。只有当企业释放的风险流的总量超出企业该功能节点的风险化解的阈值,则该功能节点的风险能量会集中向下传导。在分析中,由于本文仅对单一类型的一级风险(利率风险)进行传导分析,因而将采用目标定向构造影响图法,重点分析每个功能节点的利率风险承受阈值,对于其他一级风险影响因素采取经验概率赋值的方法进行估算。

(二)基于概率影响图的节点阈值分析

基于风险概率影响图的分析,其中函数层中所描述的机会节点R,决策节点S,价值节点T,正好对应在寿险公司内部利率风险传导机制中的决策节点、风险节点和损失节点。

1.关系层[3]

概率影响图是分析风险因素时常用的方法,可以描述出风险因素之间的关系,对不确定的事件做出结果分析。在利率风险传导机制过程图中,用功能节点表示公司的经营环节,用各个功能节点之间的箭头表示各经营环节间的关系,箭尾所指的是风险流的传出节点,箭头所指的是风险流传入节点,上图2所示的过程图中包含了概率影响图的关系层。

2.函数层

一个概率影响函数中,概率图O是所有的功能节点P和所有的两两节点间的关系弧段Q组成的图谱,用数学语言表示为O=P∪Q。而功能节点集合P又可进一步划分为机会节点R,决策节点S,价值节点T。用数学语言表示为P=R∪S∪T。

3.数值层

在概率影响图的后续分析中,给每一个节点赋予一个概率值,此概率值是该功能节点的真实概率值或是依赖于上游节点可能状态下的条件概率值,在本文中也有可能是经验的概率值。

概率影响图形象的表示出节点之间的联合概率分布的真实情况,利用概率数学的方法,不仅能够清晰的表示出节点间的信息流向和概率关系,还能定量计算节点间传导的突破阈值,为企业风险传导提供可靠的分析依据。

以图2为例,取对投保环节有较为显著影响的三个一级影响因素(其中每个环节的影响因素1都是利率风险,即都是利率风险发生的概率),分别对发生概率赋值为P1、P2、P3,这三个因素分别导致投保环节出现风险状况的概率分别为P'1、P'2、P'3,产生的风险量分别为?棕1、?棕2、?棕3,

则在这三个一级影响因素的作用下造成环节A出现风险的概率为PA,

PA=1-(1-P1P'1)·(1-P2P'2)·(1-P3P'3)[4] (1)

导致该环节积累的风险量RA,

RA=P1P'1?棕1+P2P'2?棕2+P3P'3?棕3(2)

假定RA>R(A点的风险阈值),则风险流会从环节A沿业务链传导至环节B。

影响承保环节B的因素不仅包括之前的众多一级影响因素,还包括从环节A中传出风险流能量,则B的发生概率为,P'B=PA·PAB+PB。

其中,PAB表示从环节A流出的风险流能传导至环节B并对其发生影响的概率,PB的计算同式(1)中的PA,RB的计算同式(2)中的RA,则RB=P4P'4?棕4+P5P'5?棕5+P6P'6?棕6,在两种影响因素下,共同引起B的风险量为R'B=RA+RB,忽略在传导途径中损失的风险能量。

同样假定RB>R(B点的风险阈值),则风险流会从环节B沿业务链传导至环节C;

… …

最终,RE=RA+R'B+R'C+R'D。

假定R'B>R(E点的风险阈值),则风险流会最终影响公司的经营成果,体现在公司的利润表中。

上述分析中我们假定了每个功能节点的一级影响因素有3到4种,在传导过程中着重分析了与利率风险关系密切的几类一级影响因素。在分析中还有一重要的假定就是各类影响因素间是相互独立的,在公司的实际经营中,这些因素应该有相互的联系,但由于各类影响因素间的作用机制不尽相同,且为了简化数值的计算,假定因素间相互独立。

通过上述的计算,当每一个功能节点处的风险流积累值超过其自身能承受的风险阈值时,利率风险流就会沿所设定的业务环节,并依附于特定的载体形式逐级传导,在传导过程中,由于受到内外部的环境因素的叠加干扰,风险的强度和性质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形成不同的系统子风险。这种传导的结果体现在公司的财务上,呈现为初始的利率波动发生后,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作用下,最终表现为公司净利润的变化。

四、寿险公司利率内部风险传导机制的数理推导

(一)我国寿险公司数据描述

为了能定量分析利率风险在我国寿险公司内部的利率风险传导机制,本文选择了寿险行业中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中国人寿、中国人保、平安人寿、太平洋人寿和新华人寿五家公司的保费收入、退保及赔付中的退保金额度、公司内部投资收益和公司每年的净利润及我国一年期整存整取的利率。所有数据均来自于《保险年鉴》和国家统计局网站,样本的期间为1999年6月10日至2010年12月26日,样本数据共有61组,其中9组数据失效。为了保证数据的有效性,避免由于市场份额的不同造成年度间或企业间的数据不具有可比性,分别对退保及赔付中的退保金,寿险公司内部投资收益和寿险公司每年的净利润除以了各公司当年的保费收入后进行平均数计算。在保费收入的处理上,是采用了计算每年增长率的方式来规避数据单位不同的影响。利率采取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

(二)数据相关性分析及相关系数拟合优度检验

利率风险传导分析路径是沿着公司内部的投保(保费收入)保单管理(退保金)投资管理(投资收益)利润核算(净利润)(见图3)这一主业务链进行分析的,其中还包括利率对投资收益和退保金的直接影响,所以在主业务链之外还单独分析了利率对这两个项目的波动影响。

表1分别描述利率与保费收入、保费收入与投资收益、投资收益与净利润、利率与退保金、利率与投资收益、利率与净利润这六组相关数据间的相关性。其中,利率、保费收入、投资收益和净利润这四组数据两两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49503、0.690174、0.62586,除第一组数据间线性关系不明显外,后两组数据间的线性关系较明显。

此外,对每两组数据组合进行了回归分析中的拟合优度检验(见表2),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每两组数据之间的相关系数的p值均小于0.05,说明上述相关性分析中的相关系数较为显著。

在主业务链之外还单独分析了利率对退保金和投资收益的波动影响,两两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42603和0.844989,两两间的相关系数较高,证明两者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这一结果也是我们在定性分析中经常得到的结果。

(三)数据间的相关性结果分析

从数据分析的结果来看,利率升高,最终净利润升高,同样符合利率与净利润间的正相关分析结果,而其中由于利率与退保金的正相关和利率与保费收入的负相关,会不断冲淡利率与净利润的正相关关系,所以最终利率和净利润间的相关系数较低,符合数据分析的一致性。

同时,利率和保费收入间的相关系数较低,这可能是由于样本采集问题。本文的数据统计仅包括9年的数据,其中2000—2005年数据缺失较为严重,尤其是人保寿险公司的数据不能获取。此外,近些年CPI指数变动较大,且本文在计算中忽略资金的时间价值,而且从这些年的保险市场情况来看,保费存在一定的自然增长,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利率与保费收入间的相关系数的较低。但以上分析足以表明利率与寿险公司经营中的各项数据指标是有一定的关系,并验证了利率风险流沿投保(保费收入)保单管理(退保金)投资管理(投资收益)利润核算(净利润)这一多米诺骨牌传导效应假设下的传导路径进行寿险公司内部的利率风险传导的事实。

(四)基于利率风险传导机制过程图的概率影响图算例

前面阐述了在寿险公司业务链中,利率风险是如何从单一的风险源转化为财务风险流,依附于经营业务链逐步在公司的各个经营环节进行风险传导。对数据的相关性分析与拟合优度检验同时证明了这种利率风险传导的客观存在性,结合以上的分析,真实模拟出一个算例,更清晰的计算出在特定的情况下,各个功能节点的风险阈值,便于对利率风险的具体量化控制。

P1为利率风险发生的概率,P1=0.3,P2、P3为其他风险因素发生概率,P2=0.15,P3=0.1,各个概率值均为经验赋值。

P'1表示利率风险影响保费收入的概率,P'1=0.349503,虽然0.349503是相关性分析结果并不等同于因果关系,但是这里可以等同看待,P'2、P'3表示上述其他风险因素影响保费收入的概率,P'2=0.05、P'3=0.1。

?棕1表示利率风险对承保环节产生影响的量化值,?棕1=100,?棕2、?棕3表示上述其他因素对承保环节产生影响的量化值,?棕2=50;?棕3=20。

则环节A所承受的风险值即资金变化RA=P1P'1?棕1+P2P'2?棕2+P3P'3?棕3=0.3*0.349503*100+0.15*0.05*50+0.1*0.1*

20=11.06009(万元);

令R为承保环节的风险准备预留资金,若R=10万元。

由上式计算结果可知,如果公司在承保环节备有11.06009万元的风险准备资金,则风险不会向下游业务链传导,自身可以承受并消化,但本例中的风险准备预留资金小于风险造成的资金波动结果,会使利率风险以无形的财务风险流沿着业务链继续向下传播,如果没有在传播环节中阻断风险流,最终会导致公司经营结果的波动。

五、寿险公司内部利率风险的有效防范

寿险公司每完成一笔财务交易,都会受到利率风险的影响,其他风险因素也会正、反作用于利率风险,增强或是削弱它的影响力。结合上述的利率风险计量结果,不断的缩小利率风险敞口有助于有效防范利率风险,改善寿险公司内部利率风险状态。

(一)建立高效的利率风险内控机制

由于利率风险会在业务链中连续传导,建立有效的风险内控机制有助于尽早识别风险、量化风险、监控风险和控制风险。及时识别利率风险产生的原因,有可能是行业内部的或是宏观环境的变化;设立高效的风险计量程序,将风险准确量化有助于后续的利率风险敞口的管理;批准有效的风险化解措施并予以实施,使内控机制能够及时作用于利率风险。

(二)及时发现和量化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起初不易发现但可以通过特殊方式进行计量,这就需要借助上文提及的风险内控机制。若要有效的计量风险,需要规范风险的资料收集,设置情景和做出适当假设。在面对利率风险时需要收集大量不同的交易记录,寻找适合的记录模型,通过资料和经验对未来的利率变化做出假设,确定利率变动范围,估计经营环节的利率风险敞口,并结合之前的阈值分析,预留合理的风险准备金来抵御利率风险的冲击。

(三)运用合适的利率风险管理方法

利率风险的解决方法也常与金融衍生工具相联系。利率风险的常见管理方法包括平滑法、匹配法、现金余额的集中、远期利率协议法、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和利率互换[5]。此类方法对冲了利率风险,但又产生了基准风险,这样循环往复,风险始终没有被消除,所以对于衍生工具的运用是需要慎重考虑的[6]。

(四)增强企业的抗风险努力和能力

企业在经营初期,应该结合公司的实力和目标,制定符合现状和发展的经营战略,自上而下分解目标并恰当的结合目标期望,使公司的经营战略贯彻在执行层面上,增强公司经营的稳定性,加强抗风险努力,并对公司的现有资源进行最合理的分配,不断提升公司内部的组织能力,促进各个功能节点的冲突处理能力的实现。加大公司员工培训力度、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并从本质上改变员工对公司的认知,改进员工的工作动机和态度。

(五)完善寿险公司内部的利率风险预警系统

风险预警系统是指通过收集公司的资料,结合有效的数据信息,评价公司内部的各类风险状态值偏离理想均衡状态的强弱程度,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可靠的分析结果,阻断利率风险传导链,控制利率风险的发生[7]。寿险公司应该监控的指标应包括寿险市场上竞争者的新险种的各项指标,或是在经营成果不断优化和进入壁垒较低的区域出现规模性的具有竞争力的行业新进入者,还应包括对企业有重大影响的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等。这些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利率风险状态,通过对这些因素的计算,分析各节点的利率风险阈值,预留合理的风险准备金,以此能够及时阻断风险传导,削减财务风险流的能量,以提升公司的整体抗风险表现。

参考文献:

[1]沈俊.企业风险传导条件、类型及路径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6(3).

[2]夏喆.企业风险传导的机理与评价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7.

[3]胡云昌,黄海燕,于建星.基于概率影响图海洋平台安全风险评估方法[J].中国造船,1998(3).

[4]杨潮兴,张志峰.基于概率影响图的R&D项目风险传导评估模型[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1(1).

[5]黄玉娟.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机制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07.

风险管理的概述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经营风险分析为导向进行审计。因此又被称为经营风险审计,或被称为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是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指导审计实务的工具。本文在分析传统模型缺陷的基础上,论述了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发展与应用情况。

0引言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按照战略管理论和系统论,将由于企业的整体经营风险所带来的重大错报风险作为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进行评估,是评估审计风险观念、范围的扩大与延伸,是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继承和发展。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审计和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了一系列新的审计风险准则,对审计风险模型重新描述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iaasb,2003)。由此,我们可以将目前审计执业界普遍使用的审计风险模型称之为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而将新模型称之为现代审计风险模型。

1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缺陷

目前审计职业界普遍使用的审计风险模型是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83年提出的。该模型认为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要素组成,对审计风险的计量为:

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根据上式,在既定的审计风险下,检查风险可计算如下:

检查风险=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

根据上述模型,审计主体在确定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时,首先要评估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在此基础上推算可接受的检查风险。WWw.133229.Com该审计风险模型存在如下缺陷:

1.1只定性分析审计风险该审计风险模型只是定性地分析了客观存在的风险。该模型考虑的风险只考虑了有关审计风险控制的环节,并用公式来描述审计风险的概率,无法直观地进行定量分析,即计量审计风险给审计主体带来的损失金额的可能性。

1.2审计风险因素不全面该模型考虑的风险只与审计过程和审计顺序有关,即只从审计主体的审计检查方法和审计对象的经营、内部控制方面考虑审计风险因素,未充分考虑审计风险产生的其他主要原因,如报表使用者的诉讼请求因素、社会宏观法律环境因素等。

1.3无法描述道德风险审计案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非完全是由于技术上或程序上的失误造成的,审计主体的日常行为和工作态度有时也会成为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人们除了关注审计技术和程序的发展外,亦开始关注审计主体的自身行为,由此产生了审计主体的道德问题。但是,传统的审计模型无法描述由于不道德行为所产生的风险,包括:企业与审计主体串通舞弊,出具不恰当的审计报告;审计主体接受贿赂;审计主体为了经济利益压低价格有损同业等。

1.4对审计风险的表述不完整随着审计风险含义的扩大,审计风险控制就不能只局限于审计过程和所审计的对象,必须把审计风险的控制放在一个系统中全面把握,还应考虑审计环境影响、人员因素及后果等。审计风险范围也应扩大为审计主体风险、会计师事务所风险和会计行业风险,还包括审计结论利用中产生的法律风险以及赔偿风险。

2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发展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形式上有所简化,但审计风险的内涵和外延却扩大了。

2.1认定层次风险认定层次风险指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相关具体认定层次的风险,包括传统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认定层次的错报主要指经济交易的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发生的错报,企业管理当局由于本身的认识和技术水平造成的错报,以及企业管理当局局部和个别人员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错报。

2.2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主要指战略经营风险(简称战略风险)。把战略风险融入现代审计模型,可建立一个更全面的审计风险分析框架。

2.2.1从战略风险的定义来看:战略风险是审计风险的一个高层次构成要素,是会计报表整体不能反映企业经营实际情况的风险。这种风险源自于企业客观的经营风险或企业高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的交易和事项在本身真实的基础上,怎样发现会计报表存在的错报,将审计重点放在各类交易和账户余额层次,而不从宏观层面考虑会计报表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这很可能只发现企业小的错误,却忽略大的问题;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管理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或事项而导致会计报表存在错报怎样进行审计的问题。

2.2.2从审计战略来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是在系统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基础上的重大创新。从战略角度入手,通过经营环境—经营产品—经营模式—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可将会计报表错报风险从战略上与企业的经营环境、经营模式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在源头上和宏观上分析和发现会计报表错报,把握审计风险。而将环境变量引入模型的同时,也将审计引入并创立了战略审计观。

2.2.3从审计的方法程序来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注重运用分析性程序,既包括财务数据分析,也包括非财务数据的分析;且分析工具多样化,如战略分析、绩效分析等。例如毕马威国际(kpmg)为应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理念与方法,研究制定了经营计量程序(businessmeasurementprocess,bmp),专门分析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和产业环境下的经营情况,以确定关键经营风险如何影响财务结果。bmp提供了一个审查影响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流的分析框架。

2.2.4从审计的目标来看:现代审计是为了消除会计报表的重大错报,增强会计报表的可信性。为达到此目标,注册会计师应当假定会计报表整体是不可信的,从而引进全方位的职业怀疑态度,在审计过程中把质疑一一排除。而该模型充分体现了这种观念。

3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分析应用框架

3.1确定总体审计风险概率审计风险可按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分为基本确定、很可能、可能和极小可能。可能性一般按概率来进行表述,如极小可能的概率为大于0但小于或等于5%。

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期望值很高,独立审计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消除会计报表的错误和不确定性;缩小或消除社会公众合理的期望差距。独立性原则的要旨是使注册会计师免于利益冲突,从而奠定正直与客观的执业基础,但独立性最终体现在注册会计师独立承担审计风险责任方面,因而降低审计风险是注册会计师的“灵魂”。审计风险就是审计失败的可能性,它只能控制在极小可能程度以下,用数学概率表示应不超过5%。

风险管理的概述范文第4篇

关键词:概率风险评估;污水处理;评估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显著,环境问题已经被列为世界级别的头等大事,更是人类迫切亟待解决的问题,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做出努力。城市污水处理厂帮助人民处理生活用水、合理应用水资源,是对水资源的保护、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污水厂建设工程涉及许多门类学科,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而且建设周期比较长、投资金额比较大、专业技能比较高,需要风险管理来支持管理决策者对项目规避风险。PRA概率风险评估针对的对象多为高尖端项目,系统比较庞大复杂,例如核电、化工、 航天等领域,本文将PRA风险分析方法作为重点研究,结合我国污水厂实际情况,为相关工作人员理清管理思路。

一.PRA概率风险评估方法的基本介绍

PRA(Probabilistic Risk Assessment) 概率风险评估,又称 PSA(Probabilistic Safety Assessment)概率安全评价, 通过PRA概率风险评估可以明确具体的风险目标事件,这样就能针对性的分析风险目标事件的潜在原因,对事故可能的发展的过程进行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

1. PRA的目标

对实际项目的风险因素、系统风险后果的严重度、导致事故发生的概率、项目建设的不确定性进行量化分析,从而在工程设计、建设、运营和维护过程中支持管理决策规避风险。

2. PRA的主要工作

风险模型建立和风险模型的定量化。事故场景识别系统设计、施工过程的薄弱环节、相关因素进行量化与综合、描述工程项目可能发生的危险状态

3. PRA的工作原理

集成运用各种安全性分析方法对项目系统建模。

4. PRA的核心分析工具

有两种核心分析工具,即“事件树(ETA)”和“故障树”。通过这两种方法相结合来建立风险模型。

5. PRA的风险模型

描述危险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模型、描述危险事件造成损失的模型。

6. PRA风险模型量化内容

包括计算基本事件、危险事件发生概率的点、估计和区间估计,以及不确定性 ,在概率的意义上区分各种不同因素对风险影响的重要程度。

二.PRA概率风险评估方法在污水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早在2010年我国对城市污水处理就提出了明确的指标规定,要求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60%,镇污水处理率不能低于50%。

城市污水工程浩大,耗费巨额资金,其市场化运作包括多种模式,下面针对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三种基本模式,进行对比分析:

1. 托管运营是指政府将自己拥有的污水处理厂通过发包的形式委托给企业运营,政府保留对污水处理厂的所有权,并对其运行实施监督管理,企业享有经营权和收益权。这种模式适用于建设较早的污水处理厂。

2. BOT模式即建设(Build)――运营(Operate)――移交(Transfer),是指政府与投资者签订合同,由投资者组成的项目公司负责筹资和建设污水处理厂,在协议期内拥有、运营和维护该设施,通过收取服务费回收投资并取得合理的利润;协议期满,投资者将运营良好的污水处理厂无偿地移交给政府。BOT模式适用于拟建(包括拟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污水处理厂。

3. TOT模式即移交(Transfer)――运营(Operate)――移交(Transfer),是政府对其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在资产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公开招标方式向社会投资者出让资产和特许经营权,中标者在协议期内拥有、运营和维护该设施,通过收取服务费回收投资并取得合理的利润;协议期满,投资者将运行良好的污水处理厂无偿地移交给政府。

现代工程项目污水厂建设的结构和功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变得日益繁杂,建设实施中会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而导致系统风险的增大,所以在进行系统方案可行性分析和论证时,运用管理学原理对与项目有关的各种资源进行组织与分配,使项目及其周围的意外所造成的损失及负作用降低。

运用PRA风险评估方法工作流程:第一,在研究熟悉污水厂建设系统的基础上 ,运用主逻辑图(MLD)分析污水处理厂在运行时可能遇问题、阻碍、失败、风险等等不利,以及引发系列问题的初始事件,然后利用事件树分析(ETA)对初始事件进行分析,从而得到事故序列组;第二,在进行主逻辑图分析时,还要同时进行搜集系统信息,也就是污水处理建设项目有关的信息操作,用以分析事件概率的数据。最后,在上述两项工作正常运行之后,利用故障树分析方法之前的数据进行风险系统分析,也就是定量计算与定性评估,最大程度地实现污水处理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事件树通过初始事件进行分析,得到初始事件所导致的事故序列组 ASG(Accident Sequence Group),再通过对事故序列组初始审与事故发展分析 ,得到事件树中的事件节点,在每个决策点要求建立发生的联合概率 ,以确定该点的发生概率(即事件树的中间环节事件的成功或失效的概率)。在计算事故序列组的发生概率时 ,需要知道初始事件发生的概率以及事件树中各中间环节事件失效的概率。

而故障树则为事件树的失效环节事件提供更为详实的细节,是一个演绎推理的过程。故障树是从不期望发生的失效事件作为系统故障对象进行分析的,通过分析了解通发生失效的途径及基本原因。在 PRA的分析过程中,故障树分析首先是把标题环节事件的失效状态作为故障树的顶事件 ,然后找出顶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的直接原因 ,由此逐步深入分析 ,直到找出导致顶事件发生的基本原因 ,即故障树的底事件为止。

PRA过程可以通不同的形式分析,无论是主逻辑图、 事件树和故障树,还是其他有关数据分析,这都是将专家知识、 各种信息、 数据和多种模型总和集成的结果。

我国在项目风险管理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为污水处理行业不但投资高,而且经营周期长,在项目发展建设阶段必然会遇到各方面的挑战,我国将在未来10年建设上千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总投资达数百亿元,同时这些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维护费用每年也达到数十亿元,无论是资金运作方面,还是技术管理方面的风险不可避免,因此采用风险评估项目管理能够有效归避风险。采用PRA概率风险评估的关键点就是要结合工程项目实践,通过真实数据资料进行科学的系统分析,评估污水厂建设项目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才能采取风险规避的可行性措施。

风险管理的概述范文第5篇

摘 要: 质量问题危机往往是以微观个体认知行为作为基础。在实际中,常常是因为当事人的非理性,导致质量问题从单一事件演变为社会问题。因此,将宏观质量管理研究的触角,深入到质量背后的用户认知机制,可以为解决这类难题打开一扇新的“窗口”。研究主要运用行为学和认知神经学的方法,在实验室环境中,通过“确定无产品质量问题”“可控产品质量问题”和“不可控产品质量问题”三类信息的启动下,研究消费者的风险的评估过程。研究结果发现,不可控质量问题远比可控质量问题对消费者的影响大;消费者会首先感知到它的存在,该过程在大脑认知加工中属于恐慌和负性情绪加工,因此容易因情绪激化而被放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质量问题危机处置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增加对质量问题的控制感,缄默回避反而会引发更大危机。

关键词: 风险感知;不确定性风险;不可控;恐慌

一、引言

谈及质量问题的危机处置,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会是借助宏观管理手段,包括危机监控、应急处置预案等。程虹(2010)指出,宏观质量问题是指区域性的质量问题给人们带来的安全伤害,其构成边界包括产品与商业服务领域、公共服务领域和生态环境领域等。由此推论,宏观质量问题是要以人们对于质量问题所带来安全伤害的感受与反应作为实现条件。在现实中,区域性的总体质量问题与孤立的单一质量问题的关键区别,往往在于是否出现伴随性的突发社会事件。这种区域性的质量问题社会事件,其演变与当事人、关联利益群体、围观群体和普通大众的心理、生理反应密切相关。从质量责任单位和政府角度来看,宏观质量问题很多时候往往是由于大众对质量问题的“过度”反应与“非理性”行为,结果造成传统质量管理无法解决的失控局面;但是,站在用户的个体视角来看,任何一种所谓的“非理性”行为,其背后都有符合科学规律的从认知学到心理学再到传播学和社会学的逻辑。

知觉是人脑对经由感官器官获得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的整体的反映,是人们认识日常活动的基础,同时也是构成人们消费与使用行为的重要环节。质量,站在用户视角,同样是一种知觉的子类。任何产品质量要素,包括功能、外观、服务等,首先会被人们所感知到,而这些感知信息又最终在人脑中被整合,最后才形成一个完整的质量认知。现实中,普通用户并不具备全面而完整的产品知识,不可能全面科学地判定其所使用的产品的客观质量状况。因此对于用户而言,并不存在绝对客观的质量概念,而是客观质量在其认知层面的映射。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质量”概念的诞生主要是来自于对风险的规避(例如,食品质量关乎健康和生存)。由于用户不具备产品的全部质量信息,同时也不可能消耗大量的认知资源去感知全部质量细节,因此更多地采用“走捷径”的方法。最常用的就是通过自己的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对产品的形状、重量、手感、色泽等物理属性进行综合判断,从而形成初步的质量印象(例如,重而鲜泽的食物代表质量好,而颜色奇怪的食物往往代表变质)。它所依赖的是人们长期生活和工作中所形成的刻板的印象和经验。虽然认知加工速度快,但是却不稳定和不可靠,所以还需要其他外部信息来辅助进行决策判断。产品说明、广告、使用示范、社会推荐等,就起到了很好的信息补充作用。这种在知觉层面的质量产生过程,在传统质量管理中还是一个“黑箱”。

尽管在J.M.朱兰博士主编的《质量控制手册》中已有专门章节涉及人的心理问题,但并没有作为质量管控体系的关键部分加以阐述。实际上,传统质量管理与控制,所针对的主要是生产环节的物化对象,因此可以通过精确的测量与统计来实现最优的管控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涉及到人,往往是通过规制的方法要求人依附于物化的管控系统。可以这样说,传统质量管控常常是努力“抹除”由人所带来的不确定。但是一旦进入宏观质量管理,由于对象扩展到了用户,原有的方法系统已经不能完全适用。在质量管理理论的发展中,由于组织行为学不断融入,尤其是TQC的提出,理论与实践逐渐开始从只是强调人对质量管控体系稳定性的影响作用转变为强调在质量管控体系中纳入人的因素,我国学者还曾经提出过“质量心理学”概念(李正权,1989)。但是由于这段时期我国总体上是处于短缺经济时代,更多关注的是生产环节人的心理状态,却很少涉及产品用户质量感知。程虹(2013)开创性地从消费者感知的角度构建了我国宏观质量状况的分析模型,并采用了定量化的质量满意度调查方法来分析宏观质量。与问卷打分法相比,实验室研究,将分析的触角深入到宏观现象背后的用户的认知规律,恰恰可以为解决这类难题打开一扇科学的“窗口”。本文将尝试从消费者对质量问题的认知活动,来论述由于用户的微观机理而导致宏观质量问题的出现。

二、文献综述

用户视角的质量问题感知,与之密切相关更具有一般认知意义的概念是感知风险(Perceived Risk)。传统风险理论主要基于效用理论而发展。主观期望效用理论(Subjective expected utility)认为人们能够对每一事件的发生概率给出主观概率估计(Savage,1954),这种概率的大小就是一种风险表征。但是,后来又许多学者都发现在实际情境中,人们对感知风险要更加复杂。

(一)感知风险的定义

Bauer(1960)最早对消费者感知风险进行了定义。他认为消费者在使用产品过程中产生的风险感,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决策风险感,它主要来自于对自己所使用产品的不确定感,即不能确定自己的购买和后来的持续使用会带来怎样的结果。这个过程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伴随产品使用的全过程。Bauer对感知风险的内涵强调两点,一是结果的不确定性,二是结果出现问题的严重性。在他之后,Cox(1967)进一步扩大了感知风险的范畴,他认为应该基于一个消费者目标导向的假设,即假定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产品的时候有明确目标,那么不能达到预期目标都可称之为风险。在Cox理论的基础上,Cunningham(1967)提出了双因素模型,即感知风险=损失的不确定性*后果的危害性。

(二)不确定性风险

不确定决策理论是风险评估和决策理论研究的核心。Knight(1921)首次区分了风险与不确定的概念:选择结果随机,但发生概率可用数字表达的称为确定性风险(如,一种产品“具有2%的可能性会产生故障”);不能给出唯一结果或精确概率的称为含糊风险(如,一种产品“产生故障的可能性是有的,但不是很大”)。Ellsberg于1961年再次提出了风险与含糊(用含糊取代了不确定)之间的区别,认为人们倾向于规避含糊概率(Ellsberg,1961)。类似的,质量管理学中也将产品质量风险信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直接披露的产品质量风险信息,主要是关于产品使用所可能导致的直接风险(Menon et al.,2003);第二类是用户做出的推论,甚至这种风险还很不确定(Meyerowitz Chaiken,1987;Rothman & Salovey,1997)。

近年来,风险感知的脑神经研究上取得了较大的突破。Smith等人2002年在Management Science上,报告了面对风险问题时,回报结构(收益/损失)与信念结构(含糊/风险)是相互独立的两个脑区;Hsu等人2005年在Science上则进一步报告了含糊信息和风险概率信息是两个独立的脑区。很多神经学证据倾向于支持不确定性决策问题中,回报估计、风险评估是多个相互独立的认知机制综合的结果,但是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如传统风险决策模型中所描述的那种转化关系,则还在进一步探索中,如表1所述。

表1 与风险决策有关的大脑皮层结构 实际上,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进步和脑活动测量仪器技术的进一步提高,认知神经科学在经济、商业、社会等诸多领域的应用迅速发展,并发展出了神经经济学(Neuroeconomics)和神经营销学(Neuromarketing)、决策神经科学(Decision Neuroscience)和神经管理学(Neuromanagement)(马庆国、王小毅,2006)。而神经质量管理学则是上述多个分支领域的进一步交叉的产物。神经质量管理学更强调从用户角度研究质量感知,以及由质量引发的风险感知,并从中获得新的发现,从而改进产品质量设计,对质量问题进行管理干预,降低质量问题造成的市场不利影响。

(三)质量问题危机的应对策略

关于质量问题危机的应对策略,一般依照危机的演变过程进行分阶段处置的方法。最直接的划分阶段是依照处置效果划分,例如“平息―恶化”(McLauglin,Cody & 0′Hair,1983),以平息为目的的处置鼓励承认错误以换取受害者的认同,而恶化的原因可能来自于过分保护企业形象并否认过失。类似的处置策略还有Marcus和Goodman(1991)的“和解―辩解”,Siomkos和Shrivastava(1993)的“否认―纠正”。以此为基础,Coombs(1998)在“辩解―和解”向量维度上依次划分出了攻击、否认、借口、辩护、迎合、纠正、道歉一共7种处置策略。与上诉划分有所不同的,Griffin等(1991)强调了还存在一种策略“缄默”。

关于哪种处置策略最好的问题,还存在多种观点。Siomkos和Kurzbard(1994)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发现和解策略最能补救和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比如:积极承担责任、诚实质量问题信息、积极关注用户的利益、以及其他表现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方法(Laufer & Coombs,2006;Vassilikopoulou et al.,2009)。王晓玉、吴纪元和晃钢令(2006)通过实验证实,企业应对、专家应对、企业和专家双重应对消费者考虑集呈正面影响。方正、江明华、杨洋和李蔚用实验研究方法发现,产品伤害危机类型对最优应对策略存在调节作用,在可辩解型中最优的是辩解策略,在不可辩解型中最优的是和解策略。由于这类研究更多的是基于危机传播的视角,而不同的事件对象、不同的情境,危机处置策略往往是变化的。本文希望能够在更微观的认知层面来探讨该问题。

三、产品质量问题风险感知的实验研究

(一)预实验

从淘宝上随机选择一款电动产品的照片,并添加文字描述,分别是:“该产品的质量没出现过问题”、“该产品的质量问题发生概率可控制在10%以内”(在05%-3%之间随机设置)、“该产品的质量问题不明”三种类型。在浙江大学校园内随机找寻学生,对其中一种类型的产品进行7级量表的风险评估(1为没有风险,7为有很大风险)和是否愿意使用(1为不愿意使用,7为很愿意使用)。每种类型分别找50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风险评估M确定无质量问题=250,风险评估M可控质量问题=532,风险评估M不可控质量问题=568;使用意愿M确定无质量问题=638,使用意愿M可控质量问题=314,使用意愿M不可控质量问题=300。进一步的卡方检验发现,风险评估在可控质量问题与不可控质量问题之间无显著差异(p>01),确定无问题与可控质量问题、不可控质量问题之间有显著差异(p01),确定无问题与可控质量问题、不可控质量问题之间有显著差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