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风险价值分析

风险价值分析

风险价值分析

风险价值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公允价值;应用过程;风险分析;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11)06-0121-08

一、引言

2007年下半年以来,“次贷危机”席卷世界,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对世界经济造成重大不良影响。公允价值在这次危机中饱受争议,不过理论和经验事实证明,公允价值计量并非是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因此公允价值得以最终保留。可以预见,经过这次危机的洗礼,公允价值的应用将会更加迅速、普遍和广泛(以稳妥为前提),而深入研究公允价值理论,寻找控制公允价值应用风险的有效方法也显得更加必要和迫切。

应用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相比,前者的计量果能揭示企业资产可带来的未来现金流量的不同,这种经济差异可以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企业所承担的财务风险,从而具有更好的决策相关性,但同时应用公允价值也可能引起各种风险。对此有观点认为公允价值本身没有缺陷,并提出相应的控制建议。陈国平(2007)指出,公允价值为公司管理层操纵利润提供了较大的空间,这是由公允价值使用者和公允价值所处的环境造成的,因此应健全公司治理构,进一步完善我国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具体地说,一是应建立宽泛的内部控制概念体系;二是应尽快制定我国统一的内部控制指南;三是应建立和完善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与报告体系。于永生(2009)指出公允价值会计与“顺周期效应”之间没有直接关系,他在阐述美国金融工具计量实务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论证了“将扩大公允价值应用确定为金融工具会计长期目标”的正确性,为了更好地利用公允价值,他还论述了识别非活跃市场和强迫交易的具体途径。

还有观点认为应用公允价值会出现风险,是因为公允价值本身存在一定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Allen等(2008)、Plantin等(2008,2009)分析了不完美市场背景下的盯市公允价值会计效应,在金融危机时,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的互动关系导致公开市场价格或银行间市场交易价格波动不能反映金融工具未来的收益分布,只反映了市场现金或者流动性可得性的大小。如果此时使用盯市的公允价值会计,那么资产价格的波动性就会反映于会计报表,直接影响金融机构资产价值,产生新的金融危机传导机制。葛家澍(2009)认为公允价值计量与确认的数字是估计的,如果其在资产、负债、权益(净资产)和收益中确认就会歪曲财务报表的数字,很可能导致市场不稳定,使投资人对财务报表信息失去信心,所以在表外披露公允价值信息比较合适。Names Cataldo等(2009)则从净收益视角出发,认为公允价值与作为净收益确认基础的期间概念和配比原则存在根本性的冲突,所以对投资者提供公允价值的最佳方式是单独披露,而不是表内确认。此外,针对公允价值可能会引起顺周期效应的问题,徐晟(2009)从动态减值准备的角度分析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公允价值计量优化问题,认为动态减值准备有助于提升信息透明度和减缓顺周期效应。黄世忠(2009)则在综述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公允价值会计诱发顺周期效应的机理和传导机制,并对准则制定部门和监管部门提出的缓解顺周期效应的应对策略进行评述。

综合上述文献,不管公允价值本身是否存在问题,大多是从应用公允价值的最后果向前推导来提出控制建议,而本文则是在分析公允价值特征的基础上从其应用过程人手,由前向后逐步厘清公允价值应用风险发生的具体环节,并针对关键环节提出控制建议。

二、公允价值的特征分析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2006)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FASB在FAS157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的有序交易中,因某项资产将收到的价格或转让某项负债将支付的价格”。IASB在IAS39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虽然这三种定义略有不同,但基本上都隐含了公允价值的以下重要特征。

1、公允价值并不是真实交易的价格,是估计价格

(1)计量日不是交易日

历史成本计量是以已发生的交易为前提,计量日(通常指初始计量)一般指已完成交易的交易日。但公允价值计量则是以假想的交易为前提,其计量(初始计量)日通常指“确定承诺日”而不是交易完成日,至于后续计量,可以是以后的报告日和交易束日。

(2)采用“退出价格”概念

“退出价格”是指资产的出售价格和负债的转移价格,从FASB的定义“因某项资产将收到的价格或转让某项负债将支付的价格”这一表述中可以看出,FAS157中的公允价值采用了“退出价格”概念;IAS39指南中也明确规定了在使用活跃市场中的报价确定公允价值时,通常是指已持有资产在市场中的出价、已承担负债在市场中的要价,其要求与“退出价格”的内涵相一致。公允价值由“退出价格”确定,这与一般意义上购置资产时支付的交易价格或承担负债时收到的交易价格(进入价格)不同,在很多情况下两者是存在差异的。

从上面两点可以看出,在计量日,与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交易还没有真实实现,公允价值是以假想交易为对象的一种估计价格,它是买卖双方意欲成交的金额。

2、公允价值强调以市场为基础定价

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是市场而不是其他主体对资产或负债价值进行认定。我国企业会计准则(2006)、FAS157和IAS39的定义都指出公允价值产生于“交易中”,明确公允价值生成的环境是市场。为了更好地计量公允价值,FAS157将与确定公允价值采用的估值技术相关的参数分为三个层次(见表1),而无论是哪个层次的取值,公允价值的确定目标其实都是模拟如果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进行交易的话可能达成的市场价格。

三、基于公允价值应用过程的风险分析

本文讨论的是管理层在应用公允价值时会给投资者带来的超额风险(不包括有选择时管理层不使用公允价值的情况),而面对管理层披露的公允价值财务信息,投资者的反应不外乎有两种:不应用和应用该信息进行投资决策。

如果不应用管理层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投资者在做决策时就要额外耗费资源和精力去寻找相关信息,这对投资者(甚至对资本市场)实际上是一种资源浪费的行为。而且,管理层作为公司的经营管理者拥有更多的公司信息,披露的信息应该比投资者自己寻找到的信息更充分、质量更高,所以不

应用管理层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也会对投资者决策的正确性产生消极影响。也就是说,决策时不应用公允价值信息对投资者来讲是一种不经济的行为,且更可能导致错误的投资决策,本文称此为不应用风险。

如果应用该信息进行投资决策,投资者又可能遇到没有产生相应效果(决策有用)的无效性风险(应用公允价值的成本大于收益)。例如公允价值信息显示公司运转良好,但投资者据此做出买进决策后公司却很快陷入困境(或破产),投资者遭受损失。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初步发现公允价值应用存在的两种风险:不应用风险和无效性风险。为了厘清风险的源头和类型,本文继续做如下讨论。

前文已提到公允价值是“退出价格”,描述的是市场对某资产或负债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的估计,而企业这些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正是投资者以后收到现金流量的基础,也就是说公允价值代表的信息与投资者的未来利益密切相关,如果投资者意识到这种关系,应用公允价值信息就是很自然的。但如果他们没有这样做,其原因很可能就是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本文认为产生不应用风险的第一种原因是投资者还不理解公允价值的涵义(尤其是决策相关性)。当然,即便投资者理解了其涵义,依然会因为担心应用公允价值信息的成本大于收益(即无效性风险)而不应用,这是导致投资者不应用反应的第二种原因。

针对第一种原因,本文认为从短期来看,投资者的确可能因为不理解公允价值而拒绝使用公允价值信息。但是从长期来看,如果不存在公允价值应用的无效性风险(即第二种原因),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投资者的知识构发生变化,对公允价值的理解逐步加深,再加上观察到现实中公允价值信息决策有用性的表现,投资者不应用的态度就会改变,具有决策有用性的公允价值信息就会引起投资者的注意和信任从而开始应用其进行决策,导致不应用的第一种原因将不存在。由此分析可以发现,当无效性风险消失时,不应用风险也会随之消失,降低公允价值应用无效性风险实际上也会降低它的不应用风险,也就是说控制不应用风险的关键在于控制无效性风险。

综上所述,公允价值应用风险有两种,不应用风险和无效性风险,而控制不应用风险的关键在于控制无效性风险,那么最终控制公允价值应用风险的关键也就在于控制无效性风险。基于此论,本文将重点分析公允价值应用的无效性风险。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无效性风险是如何产生的,本文从分析公允价值应用过程人手。公允价值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应用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过程(如图1):

过程①是管理层进行公允价值信息的计量与披露;

过程②是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

过程③是投资者根据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进行投资决策,影响企业的证券价格变化;

过程④是证券价格的变化影响企业管理层的利益,例如影响管理层的薪酬等。

应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目的是为投资者提供更加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合此目的来分析整个应用过程可以发现,过程②是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对投资者的作用过程,是公允价值信息决策有用性的体现;而过程③是投资者对公允价值信息的应用及市场反应过程,是过程②的后果,也是公允价值决策相关性的外在表现。在不考虑公允价值不应用风险和市场有效的情况下,这两个过程并不存在风险。

既然过程②和③不存在风险,那么继续分析过程①。由于公允价值本身的特征(以市场为基础定价和估计价格),过程①是风险的多发环节,其风险可以分为两种:

一是管理层故意风险。割裂证券价格和企业管理层利益之间的关系是不现实的(也就是说过程④是必然存在的),而企业证券价格与管理层利益的挂钩(过程④),比如影响企业未来的融资成本,影响管理层的薪酬等,又使得管理层存在欺诈动机。另外,公允价值的特征也为管理层欺诈提供了机会,因为公允价值是建立在假设交易基础上的估计价格,当缺乏可观察的市价时,它的取值就需要部分或者全部依赖不可观察的参数,这时信息的不对称性就给了管理层欺诈的机会。欺诈的动机和机会同时具备,企业管理层就可能操纵公允价值计量,通过过程②、③和④的传导最终使自己受益,而使投资者蒙受损失。

二是管理层非故意风险,它不是企业管理层故意操控公允价值计量造成的,而是由公允价值本身的特征引起的风险。因为公允价值强调以市场为基础定价,而会计具有潜在的传染效应(contagion effeet)并可能引发顺周期效应,所以在动荡市场中,比如在次贷危机中,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价,随着市场的变化价格快速下降,就会引发恐慌,造成恶性循环。其次,由于公允价值是建立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间的市场交易基础上的,企业已有交易的果和内部现有管理系统产生的信息并不一定能够满足公允价值计量的要求,而需要收集更多企业外部的市场信息,为了满足这种计量需求,企业或者在内部建立更为完善、及时和准确的市场信息收集和定价系统,或者从市场中介或交易对手购买相关信息,不管是哪种方法导致的计量成本都是比较高的,于是应用公允价值可能会出现成本大于收益的风险。另外,公允价值是估计价格,情况复杂,其估值技术(尤其是第三层次)和披露的规定方面还有很多不足和难以理解之处,管理层不一定能够完全合理地应用。由于上述原因的存在,即便管理层不故意操纵公允价值计量,仍然可能存在公允价值应用的管理层非故意风险。

四、公允价值应用风险的控制

通过前文分析可知,控制公允价值应用风险的关键在于控制无效性风险,而无效性风险又是由过程①中的管理层故意风险和非故意风险造成的,所以本文分别针对管理层故意和非故意风险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来实现对公允价值应用风险的最终控制。

(一)管理层故意风险的控制

对于管理层故意风险,孙丽影等(2008)运用博弈模型指出,如果仅靠市场的力量而缺乏相应的管制安排,会因为企业管理层发现提供欺诈信息有利可图,而总是选择与公允价值信息决策有用性设计目标背道而驰的战略(即发生管理层故意风险);若引人管制安排,则可使公允价值信息决策有用性目标实现。管制安排可以通过设计管理层的收益状况,使管理层选择与公允价值设计目标相符的战略的期望收益不小于选择其他战略时的期望收益,这样管理层就会选择符合公允价值设计目标的战略,从而控制管理层故意风险的发生。此外,他们还给出一些管制安排所涉及的关系:

1、如果存在过程④,即企业管理层的利益与企业证券价格挂钩,那么监管层识别管理层欺诈的概率就必须足够大,在发现欺诈时对管理层处罚的罚金也应当足够大。

2、管理层可操纵的报告收益区间越大,那么监管层识别管理层欺诈的概率和发现欺诈时对管理层处罚的罚金也应当越大。

3、对被发现欺诈的管理层收取的罚金必须足够大才能够保证有效。

4、对欺诈企业整体处以罚金与降低管理层故意风险不相关。

合以上分析,本文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来对管理层故意风险进行控制:

1、制定和实施高质量的、与公允价值相关的会计准则,在事前从制度上减少管理层操纵报告收益的可能性,加强对公允价值信息的披露,减少管理层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例如,我国

2006年的《债务重组准则》较1998年的准则在信息披露方面就增加了对债务重组交易中转让(受让)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由债务(债权)转成的股份的公允价值和修改其他债务(债权)条件后债务(债权)的公允价值的确认方法和依据,加强了对债务重组行为的限制和规范力度。

2、通过制定与公允价值相关的审计准则,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素质、审慎性和独立性,敦促并监督企业执行相关会计准则。例如,在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2号《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审计》第40条规定:“对被审计单位使用估值模型进行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注册会计师应当复核该估值模型,并评价该模型是否恰当以及使用的假设是否合理”;在第42条中也规定注册会计师可以对公允价值进行独立估值,以印证被审计单位的公允价值计量果。

3、通过强化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监管,识别经理欺诈,建立相关法规对违纪人员进行足够重的处罚,以提高管理层的欺诈成本,从而抑制财务欺诈的发生。其中处罚要针对存在欺诈行为的经理人员,而非其所在企业。

4、完善企业的治理机制,加强对经理的监督与约束。对治理构各层次进行科学合理的权责分配,加强审计委员会或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和作用,建立反舞弊机制,关注在财务报告和信息披露方面弄虚作假的情况。

上述措施基本上是通过加强外部审计或企业内部控制来控制风险的发生。但由于公允价值审计时审计人员要了解与企业现在及未来相关的信息,如企业实体的投融资计划和经营战略方案,会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审计人员将面临泄密的诉讼危险。而内部控制则可能因两个或多个人员的串通而被规避或者因管理层有超越系统的能力等而失效,也就是说这两种手段都有各自的局限。所以本文认为这两方面不可偏废其一,而是要协同运用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二)管理层非故意风险的控制

由于导致管理层非故意风险的原因主要是公允价值的固有特性:强调以市场为基础定价和估计价格,所以完善有关公允价值的概念、计量估值技术和披露规定,使其符合公允价值设计目标并具有相应的可操作性是控制非故意风险的有效手段。本文合公允价值计量特征提出以下控制建议:

1、建立市场信息数据库

由于公允价值是建立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间的市场交易基础之上,需要收集更多企业外部的市场信息,所以企业应建立完善、及时和准确的市场信息收集和定价系统,方便计量公允价值时选取各种恰当的参数。此外,物价、统计、行业协会等部门也应协作,利用所掌控的资源和技术,收集各地区同类产品的所有生产、销售的相关信息(如规格、品种、价格等),选取代表性数据作为公允价值计量的参考标准,并建立相关信息数据库或网站,实现资产信息的及时查询和资源共享。如此既有利于提高企业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也为注册会计师对公允价值计量进行审计提供可验证的依据。

2、公允价值计量方面

如表1所示,公允价值应分三个层次来计量:第一层次,在一般情况下是公允价值的最佳证明,最具可靠性,不易纵,应当尽可能采用;第二层次,应该对这一层级的输入数据进行调整,考虑状况和地点的差别、相似程度的差别、交易量的差别等;第三层次,报告主体的假设应当反映市场参与者对资产或负债的定价假设(包括风险假设),应当运用计量日所可能获得的最佳信息,包括报告主体自己的数据。最大化应用相关的可观察数据,最小化应用不可观察的数据。当市场不活跃或无序时,产生的市价不能代表真实的交易价格,所以此时应降低市价的可信任度。

3、公允价值信息披露方面

①与公允价值相关的会计政策应充分披露,例如管理层选择会计政策的相关考虑。

②公司要充分披露估值技术的相关信息,如果公司采用内部模型确定重大金融资产、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应披露相关模型及估值果变动的敏感性分析。

③对于各项在报告日按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或负债的情况,要按所用参数层次的不同进行分类披露,尤其对估值技术中包含重大不可观察信息(即第三层次)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要披露当期金额变动情况(如转入转出该层次的金额情况)、管理层假设以及某些重要变量发生与原来假设不同的变化从而可能会发生何种变化的敏感性分析等信息。

4、成本与效益原则

对执行公允价值准则可能带来的成本大于效益的风险,FAS107认为估计公允价值要考虑其可行性。例如,对某一经济实体,如果因为尚未取得或建立估计一类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必要模型,所以这类金融工具无市场报价,并且对其进行单独估计所承担的成本可能高于该金融工具对实体的重要性,那么这时估计就是不可行的。成本的考虑可能会影响估计的准确性,例如,在许多情况下,对个别工具公允价值的估计可能不可行,而对一类金融工具或对工具组合估计公允价值则可行。在这种情况下,应披露该类或该组合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把能计量公允价值的项目予以披露,对不能估计的项目也要披露与估计公允价值相关的、有助于投资者决策的信息和其不可估计的原因。

五、论

风险价值分析范文第2篇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480例外科手术患者,其中男277例,女203例;年龄20~50岁,平均年龄(41.6±3.7)岁;普外科216例,骨科145例,神经外科74例,胸外科45例;排除合并多器官衰竭、精神障碍、人格分裂症患者;无恶性肿瘤、生存期较短者;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管理,患者入院后密切注意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发现异常问题并处理,给予患者必要心理干预、健康教育,消除患者焦虑、不安、恐惧情绪。术后注意患者病情变化,加强术后干预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护理风险管理,主要包括:①护理风险识别。患者入院后,护士应根据患者病情情况,针对病情危重、病情复杂、变化快、合并其他系统疾病以及老年患者,需重点关注,评估患者手术风险性,确定围术期护理措施,加强护理干预,并要求护士需具备足够的病情判断、分析和处理能力。②贯彻落实护理风险防范措施。制定各项抢救及紧急事件的风险管理制度及检查报告制度,明确抢救时间、方法及途径,确定紧急事件报告时间、程序内容,确定信息上传下达。明确患者卧床期间可能出现的压疮、褥疮等,做好患者风险评估,开展风险管理质量控制事项及动态评估。建立严格查房制度,定期和不定期查房,掌握大手术、危重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妥善处理。③外科风险管理具体措施。入室后仔细核对患者姓名、年龄、手术类型、部位、检查结果、药敏结果等,术后谨遵医嘱、药敏试验等给药,输血时需与输血科核对再输血。患者摆放遵循“科学、合理、舒适”原则,对年老、手术时间长患者,约束带松紧适宜,给予软垫,以免血液循环障碍。护理期间告知患者该病相关知识、消毒隔离常识及术后可能发生危险。创建舒适、安全的病房环境,病床设置防护栏,地面防滑处理,床头放置呼叫器、求助系统及供氧设备等,加强病房巡视,预防突发事故。卫生间设置防滑垫,采取坐式马桶,各种物品需严格消毒隔离。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事件发生率,对两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调查结果分为满意和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0.83%(2/240),即1例患者跌倒,1例用药错误;对照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7.08%(17/240),即4例跌倒,3例坠床,5例管道连接错误,4例用药错误,1例投诉,两组发生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8.3%(236/240),对照组护理满意度86.3%(207/240),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风险价值分析范文第3篇

【摘要】目前关于内部审计如何有效地增加企业价值,尚存争议。本文以风险管理为核心,采用内部审计理论与风险管理理论、价值链理论,构建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的逻辑框架,即遵循目标——风险管理——确认与咨询服务——目标实现的逻辑顺序。在此基础上,从目标、层级、要素三个维度,分析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增加企业价值的实现机制,以期为内部审计增加企业价值途径与方法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内部审计 风险管理 机制 企业价值

现代内部审计创始者Lawrence Sawyer 说过,“为了更好地发挥内审作用,内部审计人员必须预测到影响股东和管理者的所有变革内容并紧随其后。”在技术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企业所面临商业环境不确定性越来越大,市场竞争风险与日剧增,环境变迁推动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McNamee(1997)提出了建立在企业风险管理基础上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并提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路径应该是目标——风险——控制。1999年,英格兰- 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在其颁布的《实施Turnbull》指导意见中,从董事会和管理层这两个维度对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进行阐述。2001 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第2 次修订《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专业实务框架》(PPF),将内部审计定义修改为“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通过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该定义首次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公司治理纳入内部审计范畴,并将内部审计功能定位于价值增值和改善运营。2003 年8 月,英国与爱尔兰内部审计协会颁布了关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立场公告(Position Statement),也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进行论述,即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依据不同的企业风险管理水平而展开工作的,风险管理水平不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将表现出的特征与作用亦不相同。Singer(2009)认为内部审计机构的监督职能应该定位于作为董事会的伙伴,通过评价企业的经营、运作过程,改进企业的管理,优化企业的目标,成为风险管理的能手和审计委员会的延伸。研读这些机构的指导意见或事务公告,不难得出结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风险管理中日益重要,已完全渗透至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等各项活动中。

(二)国内文献

国内开始逐步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公司治理融入内部审计进行研究。内部审计通过确认和咨询活动,在公司价值链中发挥增值功能,已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充分关注(王会金,2008)。胡继荣(2009)认为内部审计的实施应该采用风险导向模式。许平彩、叶陈毅、唐雪翠(2011)认为以价值链理论为指导对内部审计进行改革,加强对于企业战略和公司治理的审计、加强绩效审计、充分发挥在风险管理方面的作用可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为企业增值的作用,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白华、刘蔓葶、康林(2012)基于内部控制职能论,风险导向审计中的风险应该被定位为“企业全面风险”。内部审计应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发挥作用,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

(三)文献述评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通过参与风险管理,帮助企业发现风险并提出规避风险的意见与建议,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已日益成为共识。从目前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理论与实践看,对以下方面还存在进一步深入透彻研究的空间。

内部审计的核心导向及运行机制

内部审计通过规范的、系统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公司治理在内部审计中究竟是如何实施与体现的尚不明确,因此在提法上出现过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治理导向的内部审计以及控制导向内部审计,莫衷一是。另外,不管是何种导向的内部审计,都还需要在理论上深入研究其逻辑框架及运行机制。

内部审计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机制与途径

现有的从增加企业价值角度研究内部审计的成果,大多聚集在对内部审计可能产生的价值的分析上,如有直接价值与间接价值,显性价值与隐性价值等,但对形成价值增值的路径、机制、条件、要素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空间。

将风险管理、价值链、内部审计理论进行融合内部审计的宗旨是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如果把整个组织看作一条价值链,那么内部审计是如何通过优化价值链上每一个环节、有效降低链节间协调成本,从而创造企业价值的?此外,内部审计通过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的效果,来帮助组织实现目标的,那么内部审计又是如何运用风险管理理论来对企业风险管理活动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的,这些问题都需要深思。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将风险管理理论、价值链理论、内部审计理论进行融合,进行创新性研究。

因此,本文拟结合风险管理理论,以实现企业目标为出发点,基于价值增值的分析视角,强调当前内部审计应以风险导向为主要特征,并以此构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逻辑框架,在此基础上,从目标、层级、要素三个维度,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增加企业价值的实现机制进行分析,为进一步规范和发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提供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

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逻辑框架

一般认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都自始至终以实现企业目标为动因,以企业风险管理为导向,根据量化的风险评估结果确定审计范围与重点,决定审计项目的优先顺序,从风险评估分析的角度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进行评价,提出审计意见和改进建议,协助企业风险管理,增加企业价值的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不仅能合理配置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更重要的在于能够帮助企业在风险日益严峻的经营环境中,有效地防范风险事件对企业价值创造过程的严重影响。因此,基于价值增值分析视角,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运行路径将遵循目标——风险管理——确认与咨询服务——目标实现的逻辑顺序,以实现企业目标为基本动因,以界定企业目标为逻辑起点,以风险管理为审计导向,以充分发挥确认与咨询两大职能为基本结构的内部审计。其逻辑框架如下:

(一)基本动因:实现企业目标

动因是指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动力源泉。内部审计要实现价值增值,必须从维护组织整体利益的角度出发,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帮助决策者解决目标实现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各种问题(张玉,2005)。在不确定环境下,企业在实现战略目标及其他相关目标的过程中,会遭遇各类风险与机遇,需要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为手段,为发现机会、降低风险提供保障与咨询,帮助企业最终实现目标。

IIA 认为,增加价值是通过确认和咨询服务来增加组织目标实现的机会,识别运营过程的改进方面,降低风险水平。以增加价值为目的,是企业的经营本质所决定,同时也是对内部审计作为企业职能部门的必然要求。企业价值增值从属于企业价值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随着企业经营的风险领域、目标与要求等方面的不断变化,以及利益相关者期望的不断提升,企业对社会责任越来越重视,企业需要关注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而不仅仅是股东的价值最大化,这不仅是对传统股东价值最大化的修正,同时也对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李心合,2003)。内部审计不仅是确保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价值增值的有效手段,而且也是协调利益相关者利益、实现利益相关者价值增值,控制企业经营风险的重要机制和手段之一。内部审计模式需要针对价值增值目标的变化作出改进(张白,2014)。

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下,内部审计师增加企业价值的方法与途径必将不同。但相同的是,内部审计师应将增加企业价值的理念,贯穿于内部审计整个过程以及内部审计活动的各个方面。总体而言,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的功能,主要是通过降低内部审计成本和提供改进建议两大途径来实现的(余玉苗、詹俊,2001)。因此,内部审计师可采取以下路径来增加价值:一是通过为组织目标实现提供更为可靠的保证来协助组织实现目标,从而实现组织价值增值。在与总目标协调一致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内部审计模式,提高内部审计效率,增加组织实现目标的机会。二是通过帮助组织发现运营过程的薄弱环节及重要风险因素,促进组织改善运营,提高制度与程序的充分性及有效性,提升运作效率,降低风险,从而增加组织价值。由此可知,内部审计是通过双管齐下,同时发挥确认与咨询两大职能,来实现内部审计增加公司价值作用的。

(二)逻辑起点:界定企业目标

目标是企业经营的起点与方向,对企业目标的理解与把握,是内部审计师提出审计发现的关键。首先,对于内部审计师而言,必须明确企业目标,对全局以及各层级的目标有清晰的理解与把握。内部审计师在分析企业目标时,不仅应明确企业主体层级的目标,还应明确企业分部、业务单元甚至是某一功能(或职能)等具体层级的目标。其次,内部审计师不仅要分析涉及战略方面的目标,同时也应分析涉及经营、报告与合规等方面的目标,随着政府对报告与合规方面监管的加强,内部审计师在这方面所承担的风险识别与控制的责任也会不断增加(Russ,2012)。此外,内部审计师还应关注这些目标可能包含的业绩标准,认真评价各级、各类目标的实现质量。对一项活动进行审计时,内部审计师必须能够事先确定合理的业绩标准,才能够正确评价企业目标实现的经济性、效率与效果,明确企业的所有资源是否都得到最大程度地利用、浪费是否已减至最少等。因此,如果内部审计师不能很好地理解企业的总体以及各具体层次的目标,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标准,内部审计就像盲人摸象,因缺乏整体概念而不能够取得良好效果。

(三)审计导向:风险管理

雷曼兄弟、巴林银行、安然等著名跨国公司的倒闭所引发的丑闻,对社会形成很大的负面冲击,损害了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同时也对企业投资人带来巨大损失。这一方面暴露出这些公司在企业经营管理上存在的不足,尤其是在企业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方面的失败。另一方面,这也说明加强企业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是企业经营管理获得价值增值的基础,而企业内部审计是评估企业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也是防范企业经营风险的重要制度屏障。2011 年,IIA 全球内部审计职业界的一项调查表明,未来五年,内部审计师应将关注的焦点从经营与合规审计、舞弊调查、内部审计的评价转移到企业风险管理、战略审计、职业道德审计等方面,并强调内部审计师应自我定位于企业风险评估与降低的关键角色(IIA,2011)。由此可见,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当代企业的必然选择。

首先,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应以企业目标及相应风险为基础,对内部控制程序的充分性与有效性进行评价。不以风险导向为基础的内部审计计划,将导致内部审计工作的低效,并最终形成毫无意义的审计报告(Eric,2009)。因为离开了风险分析,审计人员就无法判断对于风险管理而言哪些控制是最重要的,以及还缺少哪些控制,势必造成审计资源浪费。

其次,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时刻关注组织所面临的风险,制定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计划,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活动。在风险导向下,企业是依照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风险重要性排序来制定风险导向审计计划,根据对审计对象的风险评估结果来制定年度计划,其重点关注和审计的领域是应对主要风险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措施。在实施审计测试时首先运用风险评估方法,筛选出对企业目标实现和风险管控具有较大影响的业务,随后对筛选出业务或业务流程再作更进一步风险评估,并确定所要实施的审计程序。在审计工作完成后,还需对剩余风险进行评估,并最终做出审计结论。

在风险导向审计活动中,跳出了传统的对低风险领域的循环性/ 强制性审阅,而将审计资源集中配置在高风险或对增加价值重要的领域。因此,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执行中,可能会存在从未对某些领域进行审计的现象,颠覆了传统的审计理念,这需要在与审计委员会、董事会或高管层的沟通中,不断强调风险导向理念,以获得理解与支持。

再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要求企业将内部审计与企业战略目标以及风险管理八大要素联系起来,形成囊括风险管理全过程的内审链条。随着时代的进步,内部审计在风险控制中的作用也应从战略规划扩展延伸并细化至各项具体作业的风险管理,并将风险的识别、评价与控制由先前的事后控制逐步转向事中直至事前控制,使风险管理全面贯穿于企业各个流程。这不仅能拓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内容,也丰富了内部审计创造价值的途径和方法。

最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要求企业结合实际,构建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战略规划。对大多数企业而言,从目前的制度基础审计转向风险导向价值增值型内部审计模式需要经历一个持续的动态演进过程。企业需要在财务审计、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常规业务的基础上,在确认与咨询服务范畴,以拓展内部审计功能为出发点,逐步推行风险管理审计, 循序渐进实施战略审计, 从而完成向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转型。这一过程需要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为蓝本。因此,对于需要转型的大中型企业而言,内部审计战略规划不可或缺,可以从内部审计规章制度、内部审计职能发展、内部审计组织架构、内部审计运行机制、内部审计人才培养、内部审计信息化体系建设等方面构建内部审计战略规划。

(四)基本结构:确认与咨询服务

根据贝利《内部审计思想》中对组织活动的划分,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确认与咨询职能,属于组织的质量保证活动。确认与咨询职能既有助于生产、营销等与组织竞争优势直接相关的活动质量提高,也有助于决策、计划等价值链间接活动质量的改进,最终服务于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内部审计能够通过确认与咨询服务,在组织价值链中发挥增值功能,已得到理论界与实务界的高度关注和普遍认同(王会金、唐厚燕,2008)。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作为一种持续动态的监督与确认活动,其确认服务还应贯穿于ERM 系统的整个过程之中,主要内容应包括三个方面:(1)对整个企业的风险管理制度与流程(包括设计和运行情况)进行评价;(2)对“主要”风险是否已经被识别出来并被恰当地评估进行评价;(3)对是否已采取适合公司风险容量的恰当的风险应对进行评价,确保风险的良好管理。此时内部审计是通过确认企业的风险管理是否有效来实现企业的价值保护作用。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咨询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在企业构建ERM 系统时,内部审计借助信息优势及自身资源提供有关的建议;(2)在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自我评估时,可以协助风险管理部门,以局外人的视角更清醒地对风险管理绩效进行评价,找出隐藏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3)内部审计人员还能够以更加专业的知识,通过对问题的深入理解以及在日常工作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和技能,主动提示管理层企业面临的风险,并提供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4)一定程度上承担风险管理知识的培训与风险管理文化的推广。内部审计通过咨询服务,着眼于企业的未来,改善并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和运营绩效,确保企业的战略计划的有效实施,从而实现企业价值的增值。

三、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实现机制

内部审计价值增值机制,应是一种以确认和咨询服务为载体的动态机制,并充分体现出以实现企业目标为宗旨、运用价值链理论对企业层级进行重要性分析、将风险管理八要素全部融入价值增值过程等特点,即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现实运行中,需将COSO 风险管理框架中的目标、层级与要素嵌入到内部审计运行机制,才能真正找到内部审计增加企业价值的途径与方法。

(一)目标维度的价值增值机制

1.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高度关注战略目标。风险管理始于目标,而战略目标又决定了经营目标,企业之所以会产生舞弊,其根本原因在于无法实现其战略目标并且经营业绩不佳。因此,随着企业所面临环境不确定性逐步增大,商业模式与企业结构不断变化,交易形式日益复杂,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必须由传统的针对具体审计项目开展模式,向战略型的管理审计转变,并更加注重与企业目标尤其是战略目标的契合,强化其价值增值功能的实现,成为企业重要的“一线行动者”。正如Robert Moeller(2000)指出“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内部审计的目标是实现公司达到最终的战略目标,包含了为公司各个层级服务”。由于战略决定了其他相关目标的设定,内部审计人员应关注战略制定和执行中的重大决策、重大问题、重大风险及其对组织、股东的影响,这不仅有利于内部审计演绎好公司治理“基石”角色,而且有益于企业价值增值。

2. 针对不同目标均衡确认与咨询服务。内部审计的增值在于为股东、董事会、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外部审计、监管者等客户提供服务,根据美国内审委员会主席Anderson(2002)对公司治理中内部审计的研究结果,内部审计不仅拥有各种客户群体,而且不同的客户群体又有各不相同的内部审计需求,从而形成以内部审计为中心的多重价值链。内部审计通过提供确认与咨询服务来为各价值链注入全新价值,最终实现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价值最大化。内部审计的价值来源于不同的内审目的:审计委员会、董事会更为关注战略目标的适当、资产的安全、法规的遵循、数据的可靠,内部审计增值在于更多地提供确认服务,从而提高信息质量;各级管理层更为关注经营活动的效率与效果,内部审计增值在于更多地提供咨询服务,从而增加实现目标的机会。当前,很多单位实行内部审计双重报告模式,即同时向审计委员会和高级管理层报告,但应注意的是,向他们报告的内容应该是有所区别的。双重报告模式的提出,使内部审计由单纯地为管理层提供服务转变为同时为董事会与管理层服务,在使公司治理成本节约、公司资源得到更有效地发挥的优势下,内部审计应更加关注如何使确认与咨询服务更为均衡的问题。

(二)层级维度的价值增值机制

1. 区分战略层与执行层审计领域的不同。内部审计从诞生那刻起就天然地与受托责任联系在一起,并成为一种确保受托责任履行的控制机制(王光远,2007)。内部审计的实施中,内部审计职能不仅应渗透至各层级的受托责任关系中,而且还应随着各层级受托责任关系形式与内容的变化而发展,来满足各层级对受托责任履行的控制与管理需求。

借鉴COSO 的风险管理层级划分,针对公司内的不同层级,内部审计的重点领域应有所不同,这种不同,应以不同层级的价值创造点和风险控制点为依据。此外,内部审计还应针对战略层(主体层次)和执行层(业务单元、分部、职能)分别设计出相应的内部审计运行机制。在层级化的内部审计运行机制中,明晰战略层与执行层的关系,整合战略层与执行层的工作内容,确保内部审计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内部审计活动的效率效果。

2. 关注对组织目标实现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业务层级。内部审计应以关注组织最重要事项为核心。根据帕雷托定律,20% 的重要业务流程将对组织目标实现的80% 发挥作用,它们是最为关键的。内部审计应该运用价值链理论,筛选并高度关注这20%的流程与环节。为实现这一目的,内部审计人员需要以调研、访谈、座谈以及研讨会等多种方式来收集各层级认为关键的业务流程信息,并把这些流程按照重要程度进行排序,然后根据排序结果来确定内部审计应当重点关注的业务流程及流程所在的层级,即内部审计应当重点关注企业各层级中能创造价值的高风险、高价值环节,诸如研发、售后服务等。

3. 用发展的眼光来确定各层级的重点领域。从风险评估的最佳实践来看,全球领先的内审部门已逐步减少常规的定期内部审计,并在年度审计计划中预留出一定的时间空档,通过增加审计计划的灵活性,强化实时的风险评估实践,从而使内部审计更加契合公司的战略计划(James Roth,2003)。

在以往很长一段时间里,内部审计着重于材料入库、生产作业、产品出库等价值链上的基本活动,对处于从属地位的辅助活动则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如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基础设施等。因此,内部审计的重点领域往往是生产、销售等部门或订单接收、合同签订、发货、收款、仓库保管等岗位。但是,在社会变革、技术创新不断加速的时代背景下,技术创新已经成为除成本外企业最大的竞争优势来源,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成为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来看,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研发和售后服务都要比日常经营管理重要,成为企业价值增值的最为重要来源。因此,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实施过程中,随着企业经营决策的动态变化,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人员需要以发展的眼光,通过科学的风险评估找到各个层级中真正存在的重要问题,这样才能更合理地配置审计资源,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动态有效性,并提出有效的改进建议,实质性地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

(三)要素维度的价值增值机制

在COSO 风险管理要素方面,内部审计仍应区分战略层和执行层职责特征的不同,履行对风险管理的确认和咨询功能,以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目标。

1. 通过风险管理要素确认服务实现价值增值。内部审计可以对ERM 八要素中每个要素隐含的风险单独进行评价,如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风险管理目标设定的合理性、信息沟通的及时性、风险控制程序的充分性和有效性、风险应对措施的适当性和有效性等进行评估,向董事会和管理层作出合理保证,确保有效的风险管理,促进组织增值。需要明确的是,内部审计并不直接承担风险管理八大要素的设计与实施职责。内审部门是通过检查、评价与报告企业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适当性和有效性,并提出改进完善建议来协助董事会、管理层、监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来管控风险。因此,内部审计并不能代替管理层履行风险管理的受托责任。

2. 实施风险管理要素咨询服务增加企业价值。内部审计利用自身资源及信息优势,通过开展下列咨询服务来增加企业价值:(1)担任风险咨询顾问,优化事项识别、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2)推进内部风险自我评估。在企业风险自我评估中,内部审计人员遵循风险评估规则,选择评估方法,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设计风险自我评估程序,然后由企业各部门去执行,从而提高风险管控的效率与效果。内部审计在推进企业内部风险自我评估过程中,不仅应当评估当前的风险管理状况,还应努力帮助管理层把握未来可能的机会,帮助企业治理层与管理层更好地了解、识别、应对已面临或将面临的各种类型新风险;(3)提供风险管理培训;(4)提供有关研究与倡导活动,研究消除运营及风险管理低效的手段,倡导风险管理最佳实践在组织中的传播,这些都会增加盈利和股东价值。

3. 围绕企业的核心活动降低风险以提升企业价值。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框架是一个借助企业管理者有效处理不确定性和降低风险,进而提升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框架。在企业面临经营风险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内部审计应该围绕企业的核心活动来降低风险,实现价值增值的目标。(1)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通过降低财务风险提升企业价值。财务困境成本与企业破产成本密切相关,因为如果财务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企业将陷入财务困境。如果财务困境不能很好解决,那么企业将面临破产清算。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可以分散企业风险,降低企业的破产可能性。在这一过程中,企业自身、债权人以及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都得到了维护,降低财务困境的预期成本,实际上也就提升了企业价值;(2)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通过减轻税收风险提升企业价值。企业涉税风险包括两种,一是企业未按照税法规定纳税而遭受惩罚,二是企业没有充分利用有关优惠政策,多缴纳了实际不用承担的税款。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通过增强企业税务风险防范意识、强化税务风险评估、促进企业进行各项税务风险控制活动等举措,降低涉税风险从而增加企业价值。(3)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通过降低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风险,控制企业收益波动,间接增加企业价值。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通过对经营风险的控制,使收益仅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从而达到平滑收益的目的。基于企业税收函数为凸函数的情况,风险审计可以降低企业的税收支出,从而增加企业价值。(4)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通过提高投资决策科学性提升企业价值。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对重大活动的监督评价,使得管理层在投资决策中,更加关注风险因素,科学权衡各方案所带来的机遇与风险,在企业的风险偏好内,选出最优方案进行投资。因此,可以有效避免盲目投资、过度投资而减损企业价值的行为发生,为保护、创造企业价值提供有力保证。(5)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通过推进风险管控,减少成本提升企业价值。企业风险管理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由董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参与。企业经理层需要在企业总体的目标下进行经营管理,并将风险控制在企业风险容量及风险容限之内。同时,这种多层级、全员参与的风险管理,在企业层级之间和部门之间建立起了一个有效的监控机制,有效地减少了管理层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从而也降低企业的成本,实质上提升了企业价值。

综上所述,基于价值增值视角,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实现机制,可用上图来表示。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对目标、层级与要素维度的分析,发挥确认与咨询功能,以增加价值和减少损失的方式为企业价值增值作出贡献;从内部审计工作本身来说,可以通过改进自身工作质量与效率直接创造价值,同时通过威慑作用来间接创造价值。

参考文献

[1] 方红星,王宏译,COSO 委员会. 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M].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2] 戴正宗.2013 年全球会计领袖最关注什么? [N]. 中国会计报.2013 (10).

[3] David McNamee. Risk-based auditing[J]. InternalAuditor,1997,54(4): 22-27.

[4] Eric Lundin. Delivering audit value[J]. Internal Auditor,2009,66(4): 18-19.

[5] IIA. Global survey provides snapshot of profession[J].Internal Auditor, 2011,68(2):15-16.

[6] O’Haver R. Identifying transfer price exposures[J].Internal Auditor,2012,69(4): 67-70.

[7] Roth J. How do internal auditors add value ? [J].InternalAuditor,2013,60(1):33-37.

[8] Roussey R S. A case for global corporate governancerules: an auditor’s perspectiv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Auditing,2000,4(3): 203-211.

[9] Schneider A, Church B K. The effect of auditors’internalcontrol opinions on loan decision[J]. Journal of Accountingand Public Policy,2008,27(1): 1-18.

风险价值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价值工程,招标,风险管理

1.工程招标中标底评定方法综述

工程承包单位对工程投标以后,建设单位(业主)按规定要对其投标情况进行评定。评标标准和方法有多种,但是全国尚不统一也不够科学,一个先进的评标方法应该具有科学、合理、简单等特点。目前各地常用的评标方法主要有:

专家评议法。由涉及不同专业的不少于7人的专家组成评标委员会,对投标的工程报价、施工组织设计、企业信誉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因此专家评议法是一种定性的优选法,但该法的科学性差、透明度不高、人为因素影响大,可能导致“暗箱操作”。

最低报价法。最低报价法根据报价而定标,在我国采用的是“合理低价中标”。但这样做并不能反映企业的真实实力,反而可能会导致盲目压低报价,从而造成承包者无法完成工作而中途停工或为了完成工程赚取利润而偷工减料影响工程质量。

综合评分法。综合评分法考虑的指标较全面而且全部实行量化打分,一定程度上比较公平,目前运用也最多,但是该法在指标设置及各指标所占分值上人为因素过多科学性不高,事实表明有人正是利用了这点而在指标设置及各指标所占分值上做手脚从而让预定人中标,使招投标失去意义。

价值工程评分法。采用以下公式:(1)

式中 V――用以评标的综合指标,以高者为优;

Q――代表施工单位过去所完成工程的质量及信誉的综合分值;

P――代表报价金额(万元);

T――代表施工单位投标的工期;

I――代表工程投入使用后建设单位(业主)每月获得的效益;

M――代表施工单位投标时三材用量换算的金额(万元)。

运用价值工程对工程标底进行评分,是一种定量的分析方法,综合考虑了质量信誉、报价、工期和三材用量等因素,因此较为客观,但这种方法多用于宏观上对投标企业标底的掌控,还要与其他方法相结合。

本文中的工程项目的标底评定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AHP的评标模型,模型建立后,需根据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用1~ 9 的整数予以赋值并经过计算得到评定的结果,再结合价值工程评分法进行综合评定,从而确定该工程项目的承包单位。

2.工程案例招标及投标情况介绍

福建省某安置小区工程,位于泉州市,是为迁居的市民配套的新家园,B标段11#――17#配套房,建筑面积约为54000平方米。于2007年12月邀请招标,有三家承包单位应标,为分析方便,本文把三家承包单位分别定义为为A、B、C。投标方案定为FA,FB,FC。

3.工程案例招标风险状况及其定量评价

对于建设单位而言,选择到一家各方面条件都比较适合的承包单位,是使工程造价能够更符合价值规律、工程质量能够得到全面保证、工程项目能够如期投入使用的前提条件。因此实施招标时, 应全面地对投标方案中的与工程有关的风险因素加以识别。

3.1风险因素的确定

为了识别投标方案存在的风险因素,该公司成立了招标委员会,委员会中邀请了五名长期从事招投标工作的专家,经对参与投标的三家承包单位投标方案认真、仔细分析,通过讨论,最后各专家对投标方案中的与工程有关的风险因素统计为8条,具体见表1方案涉及的风险因素:

表1方案涉及的风险因素

投标单位的方案 投标方案中涉及的风险因素

注:表1中的数据及下面小节中的判断矩阵的数据来源于房地产公司经营部。

3.2建立层次递阶模型

根据工程的实际,模型采用完全相关结构,见图1

图1风险层次模型

3.3模型求解

根据层次分析法的方法,构造各层次的判断矩阵,计算矩阵的特征向量、特征根、进行一致性检验;进行总排序及总排序的一致性检验。

由专家组按德尔菲法(Delphi)用1~ 9 比例标度做出各层次的判断矩阵图中的层次关系。

然后按照层次分析法的计算步骤,得到层次排序表。

表2风险总排序

3.4投标方案综合评定

从表2层次总排序中可以得出,标号为FA的投标方案的风险系数最小。由于投标方案的确定意味着工程项目承包单位的确定,关系到工程造价、工程质量、工程项目交付使用的期限等一系列关键问题,因此仅使用一种方法来评定投标方案是不科学、不合理的。本工程中运用价值工程评分法对投标方案的再次确认,通过两种方法的组合评定,以确保所选投标方案科学、合理性。

确定质量信誉综合分值。

专家组通过实地考察参与投标的三家承包单位的在建工程和以完工程的质量的情况,并向建设银行、招标办和其他建设单位调查了解他们以往的工程质量和企业信誉,然后采用德尔菲法,得到三家承包单位的质量信誉综合分值:A为98分,B为95分,C为90分。

按照表3综合指数分析,计算各个承包单位综合指数V。

表3综合指数分析

表3中可以看出,运用价值工程评分法,承包商的综合指数V依次为A、B、C,这与使用层次分析模型得到的结果是完全一致的,因此评标委员会中专家组最终确认承包商A投标方案风险最小。最后本工程项目评标委员会综合各种因素,确定承包商A中标。实践证明,承包商A中标进入现场后,组织合理、管理认真、施工精心,以施工完成的分部分项均以优良等级通过检验。

参考文献

[1]吴贤国,王瑞.城市大型交通工程建设项目社会风险评价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9(4):25-28.

风险价值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 护理风险管理; 价值评估

doi:10.14033/ki.cfmr.2016.33.02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3-0058-03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value of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for breast cance.Method:83 cases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 with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March 2016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routine group and the risk management group according to simple randomization method.The routine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care of new adjuvant chemotherapy for breast cancer.The risk management group was given implementation of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on the basis of the conventional group.The nursing management satisfaction,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of phlebitis,local necrosis,drug extravasation and bone marrow suppression,patients’ care quality score,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1)The nursing management satisfaction of the risk management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routine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of breast cancer;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Value evalu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Quanzhou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Quanzhou 362000,China

乳腺癌为妇科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高,在40~60岁女性中高发,对女性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目前,临床对乳腺癌的治疗多建议采取手术根治治疗,但术后多需通过化疗抑制病情进展,以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其生存率。但化疗药物毒副作用较多,可带来严重并发症,加上术后化疗疗程长,化疗过程护理风险发生率高,均不利于化疗效果的提高,需强化风险管理[1]。本研究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价值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的83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化法将83例患者分为常规组和风险管理组。风险管理组42例患者:年龄28~62岁,平均(45.34±3.29)岁;TNM分期:1期23例,

2期10例,3期9例。常规组41例患者:年龄27~62岁,平均(45.55±3.32)岁。TNM分期:1期22例,2期11例,3期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进行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常规护理;风险管理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具体如下。(1)风险评估。化疗前对患者文化、家庭背景和化疗认知情况等进行评估,并对化疗护士资历、穿刺技能、健康教育等能力进行评估,要求化疗护士在给药前认真阅读化疗药物副作用,并严格遵医嘱配置化疗药物[2-3]。(2)风险管理。定期强化静脉化疗安全知识培训并列举静脉化疗不良事件,加强化疗护士的重视;强化护士法律法规文件的学习,强化其法律意识。成立静脉化疗小组,完善静脉化疗操作流程,并建立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加强静脉穿刺技术培训,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出现药液外渗应及时处理;化疗过程加强巡视,并注意询问患者化疗感受,观察有无局部红肿和疼痛,若注射部位出现局部疼痛和红肿,应更换输液部位[4-5];化疗药物给药速度把握合理,避免过快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刺激;护士做好交接班工作,确保化疗期间有护理人员巡视和监护。因化疗药物局部刺激性强,在当天输液完毕后应将静脉留置针拔除,并避免多次同处留置针,以减少对血管的刺激;在静脉化疗前,应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化疗注意事项的说明,告知患者避免随意调节输液速度,对药物作用及不良反应、化疗风险进行说明,并告知药液外渗带来的风险和严重后果,确保患者和家属知情,更好配合临床医护工作,以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告知患者化疗时应穿着宽松衣物,避免肢体受压而影响血液回流。(3)风险处理。一旦出现静脉炎、局部坏死、药物外渗等风险,应第一时间汇报上级,并根据发生原因采取积极应对措施进行处理[6-7]。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指标:(1)护理管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一般M意、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率+一般满意率;(2)静脉炎、局部坏死、药物外渗、骨髓抑制等并发症发生情况;(3)患者护理质量评分、住院时间[5]。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所得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 21.0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管理满意度比较

风险管理组护理管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护理质量评分及住院时间比较

风险管理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常规组,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风险管理组静脉炎、局部坏死、药物外渗、骨髓抑制等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乳腺癌患者化疗疗程长,加上化疗药物具有较强的毒性作用,可对血管带来较大的刺激,容易引发静脉炎和药液外渗等安全隐患,需强化护理风险管理[8]。

通过护理风险管理的实施,早期采取积极预防措施,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并提高患者和家属对化疗风险的重视度,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以更好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最大限度减少化疗风险的发生,提高化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本研究常规组进行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常规护理;风险管理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主要为一下几方面:(1)风险评估。根据对患者基本情况的调查和评估,为预测风险和预防风险提供基础。(2)风险管理。强化对护士和患者的风险管理,护士主要从学法懂法、提高操作技能、优化交接班工作、强化监护等方面进行管理,患者主要从风险告知、健康教育等方面进行管理,以强化护士和患者的风险意识,有效规避风险。(3)风险处理。主要是在风险发生后采取及时处理对策,并及时反馈,开展会议进行定期总结,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为下次风险的规避做好铺垫。

经干预,结果显示,风险管理组相比于常规组护理管理满意度更高,静脉炎、局部坏死、药物外渗、骨髓抑制等并发症总发生率更低,护理质量评分更高,住院时间更短,这说明风险管理的实施通过风险评估、管理和处理,及时有效规避或减少了风险的发生,经风险管理实施,临床护理质量显著提高,护理人员能力水平也随之上升,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服务质量。另外,因风险管理的实施有效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因而患者住院时间也随之缩短,康复加快,对患者预后有益。

张梅梅等[9]在《护理风险管理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患者中的应用》的研究中,对照组行化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结果显示,观察组静脉炎、药物外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价值高,可有效规避静脉炎、局部坏死等风险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缩短住院时间,患者满意度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柴晓红,戎霞,戴建平,等.肿瘤外科病房静脉化疗风险管理的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28):72-73.

[2]郭海珍,万贤琴.持续输液泵化疗中发生不安全事件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3):59-60.

[3] Keune J D,Jeffe D B,Schootman M.Accuracy of ultrasono-graphy and mammography in predicting pathologic response after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for breast cancer[J].American Journal of Surgery,2010,199(4):477-484.

[4]徐灵莉,邓本敏,唐玲,等.护理风险管理在糖尿病合并恶性肿瘤患者化疗中的效果观察[J].重庆医学,2012,41(36):3833-3834,3836.

[5]宋秀云.护理风险管理在宫颈癌患者术后化疗期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7):48-49.

[6] Straver M E,Glas A M,Hannemann J.The 70-gene signature as a response predictor for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breast cancer[J].Breast Cancer Research and Treatment,2010,119(3):551-558.

[7]邓本敏,徐灵莉,李真华,等.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化疗期间风险管理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30):3448-3450.

[8]谢诺.护理风险管理在宫颈癌患者术后化疗中的效果^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4,36(3):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