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风险质量管理

风险质量管理范文精选

风险质量管理

风险质量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风险分析和临界点控制;医疗设备;质量管理

前言

在对引入风险角度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将结果风险分析、设备构造分析以及安全应急分析等有效整合在一起,科学合理地判断临界控制点。在建立监测程序的环节中,要注重实现设备监测的常态化以规范化发展,制定完善的纠错机制,以此提升医疗设备质量整体管理水平。

1医疗设备引入风险分析

1.1结果风险以及设备构造风险。从结果风险角度进行分析,医疗设备在正常运行的环节中经常会发生故障,此时这种分析的方式可以对可能导致的结果进行掌握,在对风险判断的大小进行确认的环节中,主要采用计分的方式来进行,其中计分结果与风险之间呈现出正相关,风险会随着计分的提高而增加。从设备构造角度进行分析,主要是从企业研发风险分析和控制点来阐述,设备组成方式具有多样性,设备在研发过程中,当设备的组成方式以及原理较为简单时,其中所存在的风险就越低。在对设备构造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将其分为精密电子类医疗设备以及定期保养类设备等。

1.2安全应急风险。从安全应急风险角度进行分析,医疗设备在工作的过程中,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其中存在的停电等紧急突发事件经常发生,同时,在对患者生理状态进行监测时,当出现恶化时的应急设计也是其中的一种。安全应急风险的计分项目所涉及的方面较多,主要包括生理状态报警以及声光电报警,还可以是操作超时报警以及用户自定义自检等设计环节,在以企业研发的角度进行分析时,为了减少设备在运行时的风险,需要保证设备设计的完整性,其中缺少的设计环节越少,此时安全应急措施效果越完善,当设计所缺少的环节越多时,则将会增加设备的运行风险[1]。

1.3使用频率风险。从设备使用频率风险角度进行分析,结合医疗设备运行的实际情况,对设备进行风险评估,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风险等级,将分值分为大于60分以及小于40分两种情况,前者主要涉及的是高使用风险设备,而后者主要是指低风险设备,针对于大于60分值的设备来说,包括呼吸机以及除颤仪等设备,还会涉及到麻醉剂以及起搏器;而对于小于40分值的设备来说,可以是手术灯,也可以相关的计算机仪器设备等。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要对分值在40-60之间的设备进行分析,位于这一区间的主要是中等风险设备,其中包括最为常见的导管机以及临检类设备等。企业在研发阶段,要对设备所存在的风险等级进行确认,在研发的过程中,为了降低存在的风险,要以风险分值为依据,以此减少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只有在研发阶段对设备的风险进行评估,才能为后续设备的维护以及使用等各个环节提供参考,提升设备使用效率。

2对医疗设备风险问题的识别

2.1研发设计生产方面的缺陷。在医疗设备器械设计期间,受认知水平、生产工艺以及技术条件方面的限制,导致医疗设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存在缺陷,表现为设备功能单一、设计目的单纯、与临床需求不匹配、设备定位模糊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将会造成无法避免的缺陷。根据现有的生产过程来看,原材料、关键元器件的破坏以及装配过程的缺陷等,都会导致设备出现缺陷。除此之外,医疗设备的说明书、产品标签的错误也有可能引发风险。

2.2研发验证的局限性。我国针对医疗器械设备有严格的制度要求,所有设备在研发验证阶段需要严格遵照政府的注册审批制度,在对相干设备进行有效性、安全性评价基础上,尽量将质量缺陷降到最低,以满足临床使用要求。但是就目前来看,医疗设备的研发验证风险问题依然存在,尤其以安全性评价表现得最为明显,包括化学评价、物理评价、生物学评价、临床评价等。其中在物理评价中,需要对医疗设备做客观、操作性评价,如医疗装置的能量、刚性、疲劳性等。化学评价则体现在有害物质残留、残留单体、添加剂的规范管理等。生物学评价中,应考虑到其中存在的不可控因素,评价中应包含器官、细胞、身体组织等,针对降解物、残留物等进行评价。与常规设备不同的是,医疗器械设备的研发需要考虑到社会因素、道德、伦理以及法律规章制度等因素的限制,在研发以及临床试验阶段还可能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如针对性不强、对象狭窄等。

3临界控制点的判断以及临界极限的确定

3.1判断临界控制点。判断临界控制点作用较为显著,在对设备安全性拐点进行预测的过程中则可以借助判断临界控制点的方式进行,及时发现设备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前制定设备维护方案,排除存在的突出问题。为了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需要制定保养计划,并对时间节点进行定位,在制定保养计划的过程中则需要结合设备的使用频率以及易损程度,借助医疗设备风险值来对设备预防性维护计划的频次以及周期进行确定,其中可以将医疗设备的风险值设定为Y,借助公式Y/15(次/年)的方式对预防性维护计划的频次进行确定,通过公式180/Y(月/次)对预防性维护计划的周期进行控制。同时,预防性保养记录也是其中的一种,为了掌握设备的维护规律,可以对保养记录进行规范,当设备出现故障时,则可以结合维护特性的实际情况,尽早发现设备存在的安全隐患,更好地服务于临床,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2]。因此在判断临界控制点期间,需要严格按照预见性工作要求,对医疗设备安全的诸多风险进行识别,期间的重点包括:(1)根据既往工作经验,对临界点问题进行评估,并将已经发生的安全问题、质量问题作为临界控制点管理的重点内容,坚持将各类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甚至彻底消除风险的发生。(2)临界控制点应该严格遵照数据要求,以设备预防性维护计划以及管理周期,对医疗设备的性能做出全面判断,并形成连续的跟踪资料,结合评估结果完善医疗设备管理过程。

3.2确定临界极限。医疗设备在运行的环节中会受到内部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其中存在的超负荷现象较为突出,如果不对其进行及时处理,将会增加设备的运行成本,在影响了安全医疗的同时也缩短了设备的使用寿命。为此,针对存在的这种现象要对临界极限进行确认,主要涉及设备的使用年限以及设备的超时运转情况。以企业研发角度进行分析,在医疗设备研发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把控,科学合理的定位设备的使用年限。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当已经超过了使用年限时,要尽早做好报废处理,并按照医疗设备报废规定执行,如果不及时报废可能会发生医疗事故,在维修时还会消耗大量的成本,存在安全隐患。当电子类医疗设备在运行的环节中,不注意将会出现超时运转的现象,这就要求企业在研发的过程中要对设备的使用说明进行确定,对超时运转下设备所产生的成本损耗进行分析并规定,以此才能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4监测程序的建立

在监测程序建立的过程中,要加强企业研发专业人员以及医疗设备使用人员之间的联系,以此实现设备监测的常态化、规范化。企业研发部门要定期对医疗设备进行抽检,并与医疗设备主观部门取得联系,以此适应设备监测常态化的需要。制定设备检查方案,尤其是在抽检的环节中,要结合抽检项目的具体情况对抽检的周期进行确认,并对抽检的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实现设备监测的规范化。在人员方面,则需要企业研发部门发挥自身的优势,对研发风险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控制,发挥自身所具备的专业技术来进行操作。为了降低设备在运行环节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企业研发人员要对监测过程进行全方位的记录,其中涉及监测的时间以及设备的情况等,并提出科学的处理建议[3]。在建立检测程序期间,考虑到监测程序主要是对产品,因此需要对产品的特性进行评价,严格按照医疗设备产品的设计安排以及形成的文件等进行评估,产品检测以及测量期间,要对医疗设备产品是够满足预期标准进行判断,重点内容包括:(1)质量部严格按照医疗设备《进货检验程序》《半成品检验程序》《成品检验程序》等,确定医疗设备监测的方式、监测项目、监测方法以及抽样方法等,并准备好各类监测工具与设备。(2)根据医疗设备《采购/外协物质分类明细表》等规定,编写医疗设备采购的《进货检验规程》,确定相关设备检验的项目、数量等,在检验合格后才能开展下一阶段工作。(3)在对医疗设备半成品的测量与监测中,需要按照医疗设备的产品特征,使用自检与专检的方法,对医疗设备性能进行有效评价。其中在产品自检期间,医疗设备不同工序的操作人员应该严格遵照《生产作业指导书》的相关内容,自行评价医疗设备的生产工序,并在自检记录单上签字;所有不符合标准的医疗设备,需经返工处理后,根据《不合格品控制程序》的要求做处理。专检期间,所有医疗设备半成品的组装调试后,由专检人按照《生产作业跟踪和自检记录单》的相关内容,对医疗设备的性能做出评价,出具检验单。除此之外,监测程序的构建需要按照医疗设备研发的基本要求,从研发风险入手,进一步调整工作方向,重点内容包括:(1)医疗产品的开发输入应明确、具体,并考虑到用户对医疗设备的使用要求,并以此确定风险管理要求,如医疗设备的功能要求、用途、使用方式以及技术性能要求等。如关注设备的电气安全、生物相容性、电磁兼容性等;在设计输出阶段,要罗列具体的法律规定,并在标识上加以确定。(2)监测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评审的作用,尽量满足医疗设备的各种使用要求。因此在监测环节,需要相关人员充电明确医疗设备开发评审的相关要求,在了解医疗设备复杂程度、产品风险的基础上,合理安排进度,避免因为评审过程不合理而延长项目的开发周期。(3)研发监测过程中可考虑适当增加人员数量,补充现有研发团队中能力不足的现象;对于监测中发现的问题要第一时间消除,避免问题放大而引发严重后果。同时要留有记录,用于输出阶段性结果,提供评审依据,评审输出即评审意见及结论,记录应满足追溯性要求。

5纠错制度以及验证程序建立

一方面,在纠错制度层面,要坚持科学性的基本原则,主要涉及备用设备机配置以及应急预案制定。从备用机配置角度进行分析,医疗设备在运行的过程故障时有发生,针对这一现象,则需要发挥备用机的优势,保证其他设备发生故障时可以借助备用机来保证医疗的正常运行。从应急预案制定角度进行分析,备用机在运行的环节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为此,则需要提前制定好应急预案,内容可以是患者的紧急处理,也可以是设备故障的现场维护等。另一方面,从验证程序建立角度进行分析,当设备故障发生时,首先需要对原因进行调查与落实,研发人员则需要分析、研究引起故障的因素,并对存在故障的设备进行定期回访,针对于在研发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要做到及时纠正与控制,落实好责任,避免设备事故的发生。在应急预案的选择上,应该充分考虑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包括经费、使用场地等,严格按照医疗设备管理要求形成应急预案;实施阶段做到责任到人,在落实设备管理责任的基础上,使全体人员能够根据医疗设备管理现状确定工作方向,并由此确定设备故障管理、常见故障解决措施等,从源头上控制医疗设备质量缺陷问题的产生。在质量缺陷控制中,无论采用何种方法进行验证,都要确保每个医疗设备的有效性、安全性等满足质量管理要求,在合理选择平生方法的基础上,对医疗设备的性能做出有效评估。

6记录和程序文件的形成

为了提升医疗设备质量管理水平,则需要将医疗设备档案进行整合,加强管理,一定程度上可以为今后医疗设备的维修提供理论依据。一方面,要对记录的范围进行规范,要将事件发生的起因以及结果等纳入其中,此时研发人员可以借助此种方式来总结事件的共性,以此降低在研发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同时,在记录中,还涉及到医疗设备的报废资料以及预防性保养资料等,通过这些数据可以为医疗设备的管理提供理论支撑。另一方面,完善程序类文件内容,将医疗设备风险评估表以及研发风险评估表等整合在一起,要求各个部门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严格按照程序类文件实施,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落实好各自的职责,确保医疗设备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除此之外,相关人员在实施阶段还应该关注以下问题:(1)在记录类文件中必须要遵照风险管理的相关细节,对事件的事发经过、地点以及当事人、事件经过、结果等进行详细记录,该记录不仅可用于医疗设备的质量管理,也能对恶性事件追责,最终避免相同质量问题的发生。因此从医疗设备质量管理的角度来看,记录和程序文件能够发挥预防性保养的作用,更好地识别医疗设备生产加工过程中的诸多风险,最终为提高加工质量奠定基础。(2)程序类文件作为具有公开性质的章程类文件,相关人员首先要关注文件的严谨性,使用医疗设备风险评估表、报废规定等形成应急预案,一旦形成具体的规章制度后,要求相关研发人员和部门严格遵照管理规定,避免任何违背规定的事件发生。必要情况下可选择与员工的薪酬利益挂钩,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7结束语

风险分析和临界点控制在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方式较为复杂,在对其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要掌握形成记录以及程序文件的形式,尤其是在建立验证程序的过程中要对所涉及的各项因素进行全方位的考虑,才能真正发挥出风险分析和临界点控制的优势,把控医疗设备质量管理。

参考文献:

[1]邱朋英.质量控制在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2020,33(13):51-52.

[2]梁奉红.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与安全保障体系研究[J].名医,2020(08):378-379.

风险质量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风险预控;煤矿生产;安全管理;意见

煤矿生产是高危、高难度、高风险行业,我国每年煤矿行业发生的安全性事故众多,社会高度关注煤矿生产安全问题。强化对煤矿风险问题的评估,从煤矿生产、运营、管理等环节入手,做好煤矿生产全过程监管、控制与预防,是保障煤矿行业安全作业,安全管理的关键。

1煤矿风险预控管理概述

煤矿产业属于高危、高污染职业,煤矿风险预控管理是保障煤矿行业有序、安全生产的基础,也是重要的工作内容。其中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主要涉及五个大的方面,具体包括保障管理、员工安全行为管理、风险预控管理、综合管理以及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这几大内容。矿产行业安全管理标准一般采取PDCA闭环运行模式,煤矿行业亦是如此。这种模式对潜在危险能够及时发现并进行风险预控,实时动态监管,做到有效监管[1]。

2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具体应用研究

2.1对生产环境潜在危险因素的甄别

煤矿生产环境恶劣,处于地下深处,不仅潜在各种各样的危险,同时对人的身体、心理、精神都会带来严重的负担,因此潜在不确定因素除了来自于煤矿本身,还有人为因素风险,这些不确定能够给生产人员带来伤害的因素都被称为危害点,值得人们关注。煤矿生产中具体的危险源类型有很多,这些危险存在于煤矿生产的各个环节,如管理环节、运营环节、建设环节、改造阶段等,都是有潜在不确定安全因素的。所以,煤矿行业加强煤矿安全生产标准,提高对风险源的管控是必要过程,需要严格对危险源适当监管,并做出及时的处理,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煤矿行业的安全生产。而具体工作中,需要将煤矿生产环节安全因素进行整合分类,借助科学仪器、信息化手段、人工现场检验途径,对危险源参数做认真统计,严格检测其数据,并做好预防管控[2]。

2.2安全风险的评估

根据对煤矿企业实际生产状况的了解,将对煤矿作业环境中潜在的安全风险进行科学的甄别,然后根据甄别的情况进行安全风险的评估预测,风险评估有具体的等级,以等级的高低来区别风险存在的危害性强度与发生危害性的频率。而最后,还要根据对潜在风险设置的风险等级来制定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并制定更安全有效的煤矿生产制度、安全管理要求,并将其纳入企业安全风险管控重要内容,在实际生产中做全面性应用,保障生产的安全。

2.3风险防控措施

煤矿作业潜在的安全性因素众多,种类不同、发生的频率不同,所采取的应对方案、设置的安全生产标准都存在差异性,为保障煤矿生产安全有效,符合国家规定的矿产业生产作业标准,就需要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制定有效的煤矿安全生产防范措施,以保障煤矿生产的安全性。如制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对高危、高频率的危险源进行全动态监管与甄别,同时加强对生产各个环节风险因素的评估。可以发现,风险防控举措是对风险防控体系的反馈,对于煤矿的生产至关重要。

2.4危险源的动态化监控

风险防控措施的针对对象是煤矿生产各个环节潜在的危险源,前期并不能确定危险源,因此需要在生产中实施动态化的环节甄别、风险评估,保障生产过程安全有效的进行。如在煤矿生产作业中,机械的运行风险比较高,就需要专门的人员以及相关仪器设备对煤矿作业设备施行动态化的实时监管,甄别设备运行中是否存在数据、操作、运行等过程的问题,一旦机械设备存在问题,需要对危险源做甄别判断,若是最终危险级别弱需要及时处理,如设备零件老化、操作电缆外漏等,需要及时派专业维护人员进行处理。若危险源隐患大,无法及时处理,需要进行实施动态监管,并判断其危险级别,若危险级别很高,需要停止生产作业,指导危险源解决,排除风险方可进行安全作业生产。

2.5风险预警

煤矿生产作业中只要存在风险的危险源,都必须进行综合性检查,做好风险评估、设置风险等级、对风险特征,危害性进行描述,最终根据风险的具体情况针对性实施风险控制方案。在煤矿企业生产环节中,应当将其中所存在的全部危险源展开综合性、系统性的评估,并根据最终评估结果,即风险等级、对象以及特征,去制定风险预警方案。风险预警一旦设置,就能够明确全部危险源,并根据设置的评估结果,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加以应对。同时,这其中需要设置相对应的考核制度,并且做好风险过程防控的检查,并对最终煤矿的安全管理进行综合性评估,以确保煤矿开采顺利、科学开展。

3人员风险管理研究

人员的不当行为是安全管理潜在的重大因素,也是风险预控管理模块中重要的一环。人员在工作中采取不当的行为操作,很容易给煤矿生产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同时也会造成严重的安全性生产事故。因此,在煤矿作业生产中需要强化对煤矿作业人员的管理,具体管理可以对不安全的生产行为进行类型划分,并制定防控要求,避免这种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同时,也会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与人员管控制度,如对不良操作进行数据统计,以此作为人员安全生产的评判标准,让员工意识的安全生产行为的重要性,避免类似问题产生。

4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在煤矿安全管理中具体作用

4.1保障煤矿作业设备的安全、高效运行

煤矿开采大部分采取机械运作,传统的人工开采已经逐步被更为先进的现代机械开采所替代。不过在实际煤矿开采中,仍旧有一些至关重要的内容需要人员来完成,只有保障人员与机械设备的合理配合,才能提煤矿的生产效率。但实际煤矿作业中,现代机械设备的应用,一旦设备发生安全故障,所带来的危害性是巨大的,机械设备在运行中随时都可能发生安全性故障,因此需要设备维护人员随时待命,保障机械设备的正常运作。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合理运用下,机械维护人员需要保障设备长期处于可控制安全范围,并能够持续高强度的作业。在进行煤矿生产前,需要专业性维护人员全面检查机械设备的情况,一切安全以后请示有关部门,可进入生产状态。若不符合生产安全要求,需要及时维护或者更换损坏、老旧的零部件,保障设备安全运行。

4.2构建良好的煤矿作业环境

脏、乱、差、工况危险一直是社会对煤矿产业普遍的印象,但是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小作坊、小煤矿厂与大型煤矿企业在生产条件、生产要求、生产作业水平、环境是存在本质性区别的。尤其是现代社会,大型煤矿企业早已经过度到了信息化、机械自动化生产领域,提高了煤矿作业的环境,效率与安全性,已经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不过即便当前煤矿行业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是危险源仍旧存在,不可以随便忽视,因此在煤矿行业应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其作用不言而喻,可以提高煤矿作业生产的环境,降低煤矿生产的安全性隐患。尤其是机械设备隐患、矿井隐患与人为安全隐患。对这些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估,设置明确的安全风险级别,并根据其风险级别、危险源的属性情况,采取应对性的管控措施,是为煤矿生产、管理、运营打下基础的前提条件,也是保障煤矿企业更快、更好发展的基础。当前煤矿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传统煤矿技术被先进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煤矿设备所取代,对人员的素质、专业性水准、维护要求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在保障生产安全的要求下,也需要及时更新作业水平,尤其是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需要强化、管理技术需要提升、同时具备良好的专业性设备,对现代设备仪器的使用与维护能够精通,是避免危险发生的关键。

5结语

风险管控对于高危生产行业而言至关重要,煤矿开采作为传统的矿业生产行业,对安全要求高,管理要求严格,因此势必需在生产的各个环节落实安全生产管理要求,强化对风险因素的管控是必然。如强化人员安全行为管理、设备风险管理、生产环境管理,制定完善的管理体系,管理标准、设备操作与维护标准,这样才能保障煤矿的安全生产,提高煤矿的作业效率。

参考文献:

[1]段刚.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与岗位标准作业流程融合探析[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21,41(07):9-10.

风险质量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油库;油品质量;风险管理

油库油品质量对油库有着较大的影响,我国对成品油的需求越来越高,在成品油消耗量日益增加的同时,人们越来越关注成品油的质量。油库中油品的质量能够充分反映油品的制作工艺水平,不恰当的操作和检测都会对油库油品质量产生负面影响,这就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油库油品质量风险的管理,提高油库油品的质量。在采取具体的措施之前,必须明确油库油品面临的质量风险,进而选择恰当的解决措施。

1油库油品质量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

要想确保油库油品质量,使油库油品质量能够符合国家相关的标准要求,为人们提供质量合格的燃油,使油库油品供给保持良好的秩序,所以,在油库的发展过程中,油品质量管理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首先,油库油品质量风险管理能够延长销售时间,提高油品的利润,油库中油品的存储中,油库通过各个环节管理工作,保持油品的质量,避免出现油品污染和变质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延长油品的存储时间,为油品销售工作的顺利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逐步提高油库油品的销售量和利润。其次,能够树立良好的油库形象,为油库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确保油库中油品的质量,能够使油库受到更多人的欢迎,进行树立良好的形象,这对油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油库油品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风险

2.1油库油品的运输没有使用专门的柴油车。在油库油品的运输中,一般使用的车辆是自有油罐车或者外请运输车队,存在一定的运力问题,使得油库油品运输时只使用一辆油罐车运输柴油和汽油,无法实现专车运输,在油库油品的换装过程中,没有清洗油罐车,使得油罐车存在密度和馏程不合格的问题。如果油库油品中混入普通柴油,会使油品存在上述问题,同时,还存在油品硫含量不合格的现象。如果油品中混入一定的汽油,会出现闪点和馏程指标不合格的问题,这会对油库油品的质量产生较大的威胁,不利于油库油品的销售。

2.2油库油品装卸过程中存在油品变质的风险。导致油库油品变质的主要因素是氧化,使油库油品中的含氧有机物和有机酸等物质发生变质,并且在进一步氧化过程中,油库油品会逐渐老化,进而生成沥青和胶质等沉淀物,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油库油品的质量。同时,在油品的装卸过程中,还会存在一定的能耗,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油品的浪费。在油库油品的装卸工作中,工作人员只通过单据中数据名称进行油库油品质量的判断,并没有进行油品质量的抽查,也没有对入口铅封进行全面的检查,不能及时发现油库油品中的不合格问题,使不合格油品流入市场,存在较大的质量风险。

2.3油库油品存储中存在的质量管理风险。为了满足人们对油品的需求,油库中会存储大量的油品,在油库油品的存储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不重视细节的管理,进而降低油库油品的质量。首先,油库油品存储中存在密封不严密的问题,导致了油品轻质组分的挥发,降低油品的燃烧值,油品中重组分的叠加会使油品的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其次,不良天气也会对油库油品的存储产生影响,水分渗透到油品中会形成水杂现象,低温时容易结冰,造成输油管道的堵塞,油库油品中添加剂的理化性质发生较大的变化,进一步影响油品的质量。

3油库油品质量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

3.1充分认识质量风险管理,落实风险管理的责任。在油库油品质量风险管理中,需要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实行油库油品质量风险管理的责任制,明确油库油品质量风险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提高领导层对油库油品质量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在具体的风险管理中执行相关的管理制度,制定各种管理政策,实现责任与压力的落实,这样可以从根本上预防油库油品质量风险。同时,还需要制定相关的考核制度,细化责任的落实,进而有效提高质量风险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意识。

3.2评估油库油品质量管理中的风险,遵循一定的管理原则。为了使油库油品质量风险管理措施能够有效实施,必须做好风险的评估工作,首先,油库需要做好油品质量风险的总结和分析,明确质量风险出现的原因,对质量风险发生的频率进行分析,确定质量风险产生的影响,其次,在结合油库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评估质量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明确发生概率最高的质量风险,进而为质量风险管理措施的提出提供良好的依据。油库对油品质量风险评估之后,需要开展相关的风险管理工作,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这样可以使质量风险管理工作更加高效地完成。首先,在油库油品质量风险管理工作中遵循实用性原则,就是一切质量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都必须从实际出发,提高质量风险管理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进而取得良好的效果。其次,在油库油品质量风险管理中遵循经济性原则,在油库油品质量风险管理措施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继续立足于油库业务的基本特征,综合考虑各项管理措施的实施人员以及相关资金的投入状况,这样才能实现质量风险管理措施的优化升级,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经济开支。

3.3油库油品运输过程的监管,控制油库油品的装卸次数。在油库油品运输中,存在较大的质量风险,这就需要在运输过程中必须使用油罐车,由于不同油品的理化性质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避免油品的相互接触和油品性能的降低。同时,在油品装卸过程中,会存在油品残余,必须进行及时清理,避免对新油品产生不良影响。油品运输的时间不能太长,否则会出现变质问题,所以,必须做好运输路线的规划,减少运输时间。需要对油库油品运输人员进行思想教育,使每个人了解不法行为的后果,严格监管运输机制,检查油品质量和铅封是否完好。油库油品装卸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化学反应,使油品变质,这就需要在油品运输过程根据实际的需求量装载油品,控制装卸次数,还需要进行油品质量的检查,工作人员需要观察油品的颜色,及时发现油品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并且合理解决,避免油品在运输过程中出现变质的问题。在油品的存储中,仍然存在混油杂质和油品氧化等问题,这就需要在存储时按照相应的编号进行输入,并且整体输送系统中存在残余杂质,这就需要重视设备的合理使用,并且做好清理工作,除此之外,实现油库油品的密封,避免油品直接接触金属杂质,降低油品氧化反应的发生。

4结束语

交通行业的发展石油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石油行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凸显出了石油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油库油品质量存在较大的风险,阻碍了油库油品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油库中油品的质量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所以,必须提高对油库油品质量的重视程度,使每个油库油品质量风险管理人员能够充分认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进行合理的风险评估,并且遵循一定的风险管理原则,确保油库油品质量。

参考文献

[1]柯立.油品质量风险动态管控体系的构建[J].石油库与加油站,2018,27(01):22-25+4.

[2]赵晓慧.油品销售企业收购加油站的风险防控[J].石油库与加油站,2017,26(03):37-40+6.

[3]刘全桢,高鑫,李亮亮,等.油品输送过程静电风险监测技术与应用[J].石油科学通报,2016,1(03):471-476.

风险质量管理范文第4篇

1.食品质量管理现状问题分析

食品质量管理安全问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世界上各个国家均对食品质量安全十分关注。近些年来,食品质量事故频发。对此,我国有关部门需要针对食品质量管理问题制定比较完善的政策,保证进口食品、国产食品都必须要在相关法律法规的范围之内。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之下,降低食品质量管理问题的发生率。然而,目前还存在以下问题。

1.1食品生产企业现状有待改善

食品生产企业从生产链到供应链之间存在诸多环节和流程,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然而,目前国家食品生产企业的现状有待完善,生产状况普遍较差,大大增加了食品质量检验的难度。

1.2食品质量检验人员专业性有待提高

食品质量检验人员作为食品质量检验的执行主体,其专业性程度直接决定着食品质量检验的合格与否。目前,食品种类和数量逐年递增,对食品质量检验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事实上,目前食品质量检验人员在数量上和素质上都存在很大差距,其食品质量检验的专业性亟待提高。

1.3食品质量检验后期监管和处罚

执行力度有待加强在食品质量检验过程中,相关部门的后期监管和处罚执行力度不强,通常是简单的罚款或是没收生产工具处罚,导致部分食品企业存在侥幸心理,不利于食品质量检验工作效率的提升。

2.食品质量管理中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有效应用

2.1制定严格的食品检测标准

在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中,首先就要对食品安全制定严格的安全检测标准,才能对食品质量安全进行有效的管理。相关技术人员在检查食品质量是否达到一定的安全标准的时候,需要通过对食品中的成分进行相应的实验检查,从而获得准确的食品安全相关数据。在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过程中,又要借助相关的先进科学检验技术,以及专业技术人员对整个检验过程进行专业的操作。就我国目前总体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情况来说,进行有效实施是比较有难度的,因为食品安全风险分析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来支撑整体风险安全分析的流程。其中更需要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食品安全进行整体的风险分析评估,而对于我国大多数食品企业来说,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工作无形中加大了食品生产的成本投入。所以,一些食品企业一般都自动忽略对食品安全进行风险分析这项工作内容,很可能导致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出现潜在的食品安全问题。而这些有质量安全问题的食品流入市场之后,可能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我国拥有众多食品企业,会出现许多类似的情况,但是却不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其效果更是微乎其微,主要因为我国的食品企业规模太大、种类复杂,想要统一进行食品安全质量管理有一定难度。

2.2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中应用

通过正确的食品安全风险分析能够有效地对食品生产过程进行一定的风险评估,从根本上降低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率。而在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过程中还可以有效地将风险评估运用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中,通过专业技术人员对食品生产安全监管环节进行相应的风险评估,可以将问题食品进行有效处理,从而保证留存下的食品都是达到质量安全标准的。与此同时,食品企业更应该制定相应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并且分配专人进行食品安全质量监管,将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到每一项生产环节中,对食品进行有效的安全监督管理,才能保障食品安全质量。除此之外,相关管理人员不仅要对食品内的配料表进行相应的监管,同时更要对食品的外包装材料进行严格管控。因为食品外包装直接接触食品本身,外包装质量的好坏以及材料构成都能直接影响到食品本身的质量安全。在进行食品外包装选取时,有一些食品企业为了减少包装的使用成本,可能会选用对人体有危害的材料进行食品包装。相关监察人员一定要对这种情况及时阻止,当对其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中,遇到此类情况一定要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对食品包装袋使用质量不达标的要进行严格的检查,根据相关的制度进行处理,这样做能够从根本上减少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人们生命健康。所以,食品安全风险分析能够很好的运用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中,使食品安全管理过程更加严谨,并且监管效果非常明显,使我国食品企业在未来的食品安全管理中有着很好的发展空间。

2.3在食品质量控制中应用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是食品质量管理的依据,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可通过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得出食品中风险因素的存在情况,继而有针对性地进行食品安全控制,且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在原材料筛选、食品加工中均能够起到质量控制作用,效果显著。结合实际工作来看,食品安全风险分析能够得出食品成本结构,便于发现部分无法通过外观判断的食品质量问题,确保食品质量管理工作有据可依,能够在准确真实的数据支撑下评估食品质量。随着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视,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工作已在质量控制工作中得到有效应用,尤其在加工类食品质量控制工作中,食品质量控制管理人员能够通过安全风险分析了解食品加工情况,判断是否存在添加剂超标现象,以此筛选出不合格食品,避免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损害消费者利益。

2.4在食品控制管理体系中应用

对食品安全进行风险分析的过程中,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对食品安全管理形成相应的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保障食品安全,而对食品安全进行风险评估更是食品安全风险分析过程中最为关键的部分。首先在食品生产过程中,需要质检人员对食品安全质量进行严格把控,对各项生产环节进行严格的勘察和筛选,对一些质量安全不达标的食品进行淘汰,以此保证留存下来的食品达到相应的安全质量标准,能够放心地将合格产品投入市场。面对不同类型的食品要采取不同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方式,对于一些液体类产品,例如饮料、牛奶等需要采用HACCP风险评估体系进行相应的检测管理,以此保障液体类产品达到一定的饮用标准。而对于一些冷冻速冻食品来说,要对其储存的环境进行风险评估,评估环境是否能够达到储存速冻食品的安全标准,是否在-18℃的条件下进行储存。因为对于速冻食品来说,储存的温度过高就会影响自身的储存形态,并且温度过高特别容易滋生各类细菌,不利于速冻食品的储藏。可以通过食品安全风险分析规划好相应的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形成相对完整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能够推进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进度,提高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效率。

2.5在食品安全预警中应用

通过食品安全风险分析能够预警质量安全问题,搭建食品安全预警机制,避免违规违法商家为追逐利益而触碰安全标准红线,当出现食品安全隐患时,可通过食品安全风险分析进行预警,及时发现市场新兴违规违法手段,对不合格产品进行控制,防止其进入市场。同时可对存在质量安全问题的食品进行成分分析,排查与记录风险因素及有毒有害因子,在真实数据为依据下评估食品风险,并根据风险情况作出预警,防止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在当前环境下,冷链食品的安全监管成为食品质量管理的重点,此时可运用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手段对冷链食品中的有害因子进行防控,避免病毒随冷链食品扩散。

3.加强食品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策略

3.1重视安全风险评估工作

为全面激发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重要作用,需搭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完善食品质量管理流程,避免质量未达标的食品流入市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的建立能够使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工作规范化、系统化进行,避免对风险因素的盲目性检查而降低工作效率。除此之外,还可运用安全风险评估机制评判食品质量管理工作流程是否规范,但结合实际工作来看,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期间可能对部分危险因素有所忽略。因此,为保障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及食品质量管理效果,必须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首先,需全面分析国内食品安全标准及国际贸易食品安全规定,明确安全风险评估机制的重点方向,同时针对国内外常见食品安全问题进行重点标注,完成风险评估机制搭建后,需逐条检查是否存在遗漏现象。其次,应关注社会公众对食品安全质量的要求,并将公众诉求体现在安全风险评估机制中。例如:部分社会公众除关注基础性食品安全外,还重视食品营养成分及营养价值的高低,因此可在安全风险评估机制中单独开辟食品营养的评估板块,将其作为辅助性内容,将食品营养作为评估食品质量的辅助性成分之一。最后,要求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相关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水平、责任意识,在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与评估工作中能够做到客观真实,明确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与评估工作的社会效益,继而在高素质风险分析评估人员支撑下保障食品质量。

3.2重视完善食品监管立法

在食品质量管理工作中,可依据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结果进行食品监管立法,在明确食品安全标准基础上推进立法工作,更新法律法规。近年来,各类食品安全问题不断被报道,消费者维权平台所报道的相关问题大部分来源于食品行业,人们对食品安全监管与立法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而食品安全风险分析能够针对食品监管立法的不足进行有效补充,使食品监管立法工作更为全面。在食品正式流入市场前,可通过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检测出食品中隐藏的毒性物质、致癌物等,以此起到食品质量监督的效果,排查食品安全风险,为立法部门优化法规法律提供科学依据,确保相关法律法规更为合理完善。

3.3重视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

为确保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结果的可靠性,使食品质量管理工作规范化推进,必须强化监督管理,降低外部因素对安全风险分析的干扰,使安全风险分析工作客观、真实地进行,杜绝虚假结果的出现。设立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监管部门,以权责对等为原则制定责任人制度,若出现管理、检测问题将进行追责,降低外部人为因素对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干扰,最大化提升分析检测的准确性,为高效规范的食品质量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3.4提升食品质量检验的技术水平

在新时展背景下,科技日新月异,食品质量检验技术也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检验技术的改革创新,不断引进先进技术,以确保检验效率的提升。同时,不断加深食品质量新问题的研究探讨,消除检验中的空白地带,提升食品质量检验的权威性。

3.5强化食品质量检验的后期监管和处罚执行力度

风险质量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质量风险;质量管理机构;细化管理

1高速公路业主工程管理责任

自2005年3月1日起,我国开始施行《公路建设市场管理办法(交通部2004年14号令》(简称“《办法》”),将原办法(交通部1996年4号令)中的三级质量保证体系调整为了四级(政府、法人、社会、企业),增加了“法人管理”这一环节,强调了项目法人对工程质量负管理责任。根据《办法》规定,公路建设项目依法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项目法人可自行管理公路建设项目,也可委托具备法人资格的项目建设管理单位进行项目管理。基于此,本文从业主角度出发,分析了其具体的管理责任:(1)履行基本建设程序,按照工程特点、技术要求等,做好标段划分与工期、成本的确定工作;(2)遵循招投标程序,选择具备资质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3)规范申请施工许可,按相关规范要求组织设计、施工、监理工作;(4)根据法律法规与相关标准文件,科学制定管理制度体系,落实岗位职责;(5)订立合法、严密、可行的合同条款,落实合同管理[1];(6)积极配合上级主管单位开展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督促整改;(7)及时组织交工、竣工验收工作。

2高速公路质量风险因素与业主工程质量管理措施

2.1高速公路质量风险因素

根据工程实践经验,可将高速公路质量风险因素归纳为以下几种。(1)管理因素。管理不当是高速公路施工出现质量问题的重要原因,从业主角度来看,管理因素主要包括:质量策划纲要、施工单位信用评价、总投资、进度计划完善性、公路施工与管理、监理人员资质、各级管理组织机构效能、质量保证体系完善性等。(2)环境因素。高速公路施工环境因素包括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前者包括政策、人文、地域等因素,后者则包括天气、水文地质等因素,此类环境的不确定性是导致公路施工质量问题出现的一大重要原因[2]。(3)技术因素。高速公路工程项目实施中,施工方案、工艺以及技术操作水平等,均会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不同施工方法的适用性存在差异,且由于高速公路工程施工周期长、环境复杂,导致施工方案可能不合理。综合来看,技术因素可理解为施工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以及经济性对高速公路工程质量的影响。(4)资金因素。业主所面临的资金风险因素主要包括资金来源和债务风险,因此,做好资金管理是保障高速公路顺利施工的关键。(5)设备材料因素。现代高速公路施工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机械设备、材料均为影响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

2.2业主工程质量管理措施

(1)组建专门的质量管理机构。业主应组建专门的质量管理机构,切实将管理风险、技术风险、机械设备材料风险等降至最低。如通过专职的质量督察部门负责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监督、检查工作,包括审查施工、管理、监理人员资质,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施工现场等,有条件的可构建或委托具备资质的第三方单位构建属于业主的专业试验检测机构,为材料、工程质量评定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及时要求施工单位整改[3]。(2)建立完善的工程质量管理制度体系。为了保证业主对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可在开工前编制《工程质量管理办法》《施工作业要求及施工质量控制要点》等,从而为施工单位现场作业与质量控制提供指导意见,有效控制管理风险、环境风险、技术风险,保证项目整体质量目标的实现。(3)着重抓好设备、材料质量。①从采购、进场阶段入手,如可实行业主指定制度,直接由业主指定3~5家质量好、信誉高厂家,供施工单位选择,机械设备进场时业主也应积极参与检查验收,确保设备使用状况良好;②从施工期间入手,在施工现场业主需督促施工单位规范储存、使用建筑材料和设备,有效控制和保证材料抽检合格率、机械设备操作规范化两大指标。(4)强化工程质量现场检查管理。业主需定期组织工程质量检查,抽检施工方、监理方自/抽检资料;加强重点部位、关键工序检查;落实关键施工阶段工程质量检查;做好桥梁、隧道交工前专项检查;督促整改,坚持“四不放过”原则(事故原因未查清、当事人未教育、整改措施未落实、责任者未处理),做好质量问题、事故处理;组织不同形式现场观摩会、质量讨论会等,实现好的经验全线推广、典型质量问题深入探讨。业主工程质量现场检查管理工作庞杂,可推行精细化管理制度,实施全过程、无缝隙管理,形成一环扣一环的管理链,从而有效克服细部质量缺陷,直至“零缺陷”。(5)做好监理单位的监督和管理。业主应选择有资质的监理单位参与到高速公路工程项目建设中,审查监理人员资质、业务水平是否满足要求,对于不履行监理职责、旁站不到位,甚至是弄虚作假的监理人员通报批评、清除出场,切实发挥监理单位在工程质量管理方面应有的作用[4]。

3实例探析

3.1工程概况

广梧高速公路是广昆高速公路的一段,全长158.324km,一期工程为马安至河口段(于2004年底建成通车),二期工程为河口至平台段。广梧二期高速公路路线全长98.71km,其对加强广东省与广西、云南、贵州的运输往来,促进“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目总体较为复杂,参建单位多、施工周期长,由此对项目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发挥业主在工程项目质量管控中的作用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3.2工程质量管理难点

(1)项目管理系统庞大、复杂,参建单位多,设计、施工、监理等任一方面业主管理跟不上,均会导致质量隐患的出现。(2)项目进度方面的制约。本高速公路施工任务重、工期紧,在快速推进同时要保证工程质量,需加大管理力度,充分发挥业主的领导、组织协调、监督作用。(3)项目施工中新工艺、新工法推行相对困难,一线施工人员专业水平有限,传统施工工艺深入人心,影响工作质量。

3.3业主工程质量管理措施

(1)基于四级质量保证体系,细化管理责任

本项目精细化管理制度的落实,以四级质量保证体系为基础,细化管理责任,定人定岗,建立责任档案,强化责任追究;组建业主项目经理部,督促施工、监理单位构建完善的质量自检体系、质量监督体系,实现“人、机、料、法、环”的全方位、精细化管控,图1所示为本项目质量管理体制框架图。

(2)基于PDCA循环原理,落实管理措施

本项目业主工程管理中,针对质量控制点(见表1)采用了PDCA循环原理,通过计划(P)、实施(D)、检查(C)、处置(A)4个步骤的不断循环,达到工程质量的螺旋式上升效果。

(3)加强工序检查,以计量促质量

本项目业主工程管理中,通过计量与资金的控制,督促施工单位规范施工,做好自检,切实保证工程质量达标。业主计量遵循以下原则:下道工序实施前对上道工序开展精细化检查,对不达标的不予计量[5]。本项目作业面大,业主现场管理人员不足,施工单位存在承诺整改却落实不到位的情况。为遏制此现象,采取以点代面的管理措施,即施工现场发现一处问题,则此工点、班组施工均要做好整改,同时予以扣计量处理,直至整改达标为止。

(4)充分发挥监理作用,减少质量隐患

本项目业主督促监理项目部认真履行职责,做好监理旁站、巡视等工作,不定期检查监理方的抽检资料,充分发挥监理单位在质量管理方面的作用,提高精细化水平。

4结语

综上所述,质量管理是业主项目管理的一大职能,对于高速公路工程建设而言,其在管理、技术、资金、材料设备等方面存在诸多质量风险因素,对此业主必须组建专门的质量管理机构,通过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体系保证各项质量检查、管理工作得到贯彻落实,充分发挥监理作用,保证各工序质量达标,打造优质工程。

参考文献:

[1]余璇.高速公路业主方标准化管理制度体系设计及运行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2.

[2]曾伟.高速公路项目和谐管理机制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3):61-62,78.

[3]熊国斌.PDCA循环控制法在雅泸高速公路路基填筑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0,7(6):69-74.

[4]王忠仁.浅谈高速公路建设中业主的工程质量管理[J].建设监理,2008(3):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