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风险综合管理

风险综合管理范文精选

风险综合管理

风险综合管理范文第1篇

自然灾害风险行政管理作为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各国的高度关注,特别是作为自然灾害频发的几个国土面积较大的国家,更是关注对自然灾害的风险管理工作。依据对北美洲、亚洲、欧洲等国自然自灾害风险管理工作的比较[8],本文将其划分为以下三种管理模式。

(一)美国式的自然灾害风险管理

詹姆士·米切尔系统地介绍了美国的灾害管理政策和协调机制[9]。从1974年起,美国政府组建了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FEMA)以来,即以一个核心政府机构为中心,联合联邦27个相关的机构,形成对灾害风险的综合行政管理体系。2003年3月1日以后,FEMA整建制归入美国联邦政府新成立的国土安全部[DepartmentofHomelandSe2curity(DHS)],其功能和力量更为加强。目前,该系统作为美国国土安全部的五个核心机构,掌管国家的应急响应准备和行动工作,除在首都华盛顿设有总局机关外,还在全国建立了十个区域机构和两个地区机构,形成了以联邦和区域两级行政体系为核心、辅以联邦相关机构参与的灾害风险行政管理区域模式(块块模式)。与此模式相一致的还有德国政府,即德国联邦政府管理办(BVA)下属的民防中心(ZFZ),不过其联邦的作用只是在战时发挥作用,平时主要由各州政府负责其辖区自然灾害的风险管理工作,即以政府灾害风险管理为基础的区域模式。法国也属这一模式,即法国政府下设的应急局(DDSL),也如美国,以国家和地方二级为核心,辅以国家相关机构的参与。俄罗斯、意大利也与此类模式相似[8]。

(二)日本式的自然灾害风险管理

叶耀先系统地介绍了日本防灾和灾害应急管理情况,并与中国进行了比较[10](P254-290)。日本在一整套详细的与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相关的法律框架下,构建了以首相为首的“中央防灾会议”制度,一旦发生紧急情况,指定行政机关、指定公共单位应对自然灾害。为了有效地进行灾害管理,要求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指定的行政机关和公共单位,依据“灾害对策基本法”,必须制定防灾计划并予以实施。2001年,日本中央政府机构重组,内阁府成为国家灾害管理的行政机构。内阁府灾害管理政策统括官负责防灾基本政策,如防灾计划的制定,协调各省、厅的活动以及巨大灾害的响应。此外,作为负有特殊使命的大臣,还新设立了“防灾担当大臣”职位。由此可以看出,日本式的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是以中央为核心、各省厅局机构参与的垂直管理模式。一些国土面积相对小的国家都建立了与此模式近似的自然灾害风险行政管理体系。

(三)中国式的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模式

中国政府历来对自然灾害管理予以高度重视。近年来从参与实施国际减灾计划和减灾战略过程中,加强了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工作。1989年响应联合国发起的国际减灾十年计划,率先成立了由国务院领导负责的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减灾十年结束后,于2001年该机构调整为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2005年又调整为中国国家减灾委员会,并成立了该委员会的科技委。国家减灾委作为一个部际协调机构,已成为中国应对自然灾害之中央政府的最高机构,其办公室设在民政部。此外,民政部还组建了国家减灾中心,作为承办国家减灾委和民政部相关工作的一个技术支撑单位。目前,中国各类自然灾害风险的行政管理,依自然致灾因子仍然由与此相关的部委局负责管理,例如中国地震局负责地震灾害的风险管理,中国气象局负责气象灾害的风险管理,水利部负责水旱灾害的风险管理,国土资源部负责滑坡、泥石流灾害的风险管理,海洋灾害的风险管理由国家海洋局负责,森林火灾由国家林业局负责,农业病虫鼠害及草原火灾则由农业部负责等。为了加强对一些影响较大的自然灾害的风险行政管理,国务院还特别设立了一些自然灾害管理的领导小组,如国务院防汛抗旱领导小组、国务院抗震领导小组等。与政府设置的有关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机构相对应,还在全国各级地方政府设置了相应的机构。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政府目前运行的是以部门为主、结合地方政府的“垂直与区域相结合的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模式”。与此模式相一致的还有比利时、挪威等国。

上述三种自然灾害风险行政管理模式,都包括灾前的监测、预报和预警,以及各种减灾工程建设;灾中的应急响应;灾后的灾情评估、救助救济、恢复与重建,通常形成一种循环的模式。这三种自然灾害风险行政管理模式,都呈现出“条与块”的结合,或以“条”为主,或以“块”为主,或“条”与“块”并重。美国式管理突出了“块”的重要性,强调了联邦和州、县三级政府的作用,辅以妥善协调联邦政府下设部门的功能;日本式管理突出了“条”的重要作用,强调中央政府各相关部门各负其责,辅以协调发挥都道府的作用;中国式管理突出了“条块”并重,发挥其整体功能的作用不显著。因此,应从系统和综合的角度着眼,突出“块块”的核心作用,并协调“条条”的专业职能。

二、自然灾害风险的复杂性与链性特征

自然灾害的突发性与渐发性特征,决定了其对承灾体影响的方式、程度,并且还影响人类的响应措施。自然灾害系统的复杂性与链性特征则决定其风险形成的多因性和综合性。

自然灾害系统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组成因素之间相互作用机制的复杂过程(图1)。从中可以看出在一个特定区域和特定时段,自然致灾因子发生种类和频率及强度都是随机的,致使对其预报一直成为灾害研究领域的世界难题,至今进展甚微。因此,准确地估计自然灾害致灾因子发生的概率,进而计算其造成的风险(假定受其影响的承灾体不变)仍然是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工作中的一项艰巨任务。承灾体是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总称,由于区域政治制度、经济体制,人口数量、经济水平、文化差异的存在,使得具有相同致灾强度的致灾因子发生后,造成的影响迥然不同。如1991年中国淮河流域发生流域性洪水,水情资料表明其上中游和下游几乎接近百年不遇,但造成的损失在两地产生明显差异,不仅因区域经济水平的差异,还因防洪排涝能力的差异所致。由此可见,承灾体的脆弱性对灾情大小的影响是显然的。受承灾体灾后恢复力差异的影响,诸如是否吸取了经验教训,是否加大了对区域自然灾害风险控制的能力等等,这不仅对致灾因子的强度产生影响,而且还进一步影响到承灾体的脆弱性,进而影响自然灾害风险的大小。区域灾情的大小对区域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影响,不仅取决于绝对水平,而且还与区域整个经济社会水平相关。通常我们对“小灾大害”和“大灾小害”的描述就充分反映了这一点。区域经济社会水平高的地方,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高,尽管同样的自然致灾因子造成灾情的绝对值可能比经济社会水平低的地方要高,但因其恢复力强,可大大降低其风险水平。因此,可以看出自然灾害风险既受自然因素,还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因自然灾害系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使其呈现出极为复杂的特性,就显然影响着对其进行管理途径和措施的确定。

自然灾害系统还表现出链性的特征,即以主发致灾因子为诱因,形成灾害链。我们曾总结了发生在中国的四种主要的自然灾害链,即地震灾害链、台风-暴雨灾害链、寒潮灾害链、干旱灾害链(图2-a、b、c、d)[11](P187-189)。从中可以看出,致灾因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链性特征。由于自然灾害链的存在,不仅对客观估计自然灾害风险造成困难,还对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编制、自然灾害应急处置、灾后救助与恢复,以及灾前的备灾等各项减灾工作造成影响。

三、自然灾害风险的综合行政管理模式

针对区域自然灾害系统的复杂性和链性特征,借鉴前面已有的三种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行政模式,参考Okada提出的“综合灾害风险管理”的塔式模式[12],席酉民等提出的“和谐管理”模式[13],本文提出整合纵向协调、横向协调、政策协调为一体,减灾资源高效利用的自然灾害风险的综合行政管理“三维矩阵模式”。

Okada在其倡导的综合灾害风险管理模式中,强调协调社会各方面与减灾相关力量的能动性,重视发展与风险控制相平衡,并通过系统的营养动力过程,实现整体管理的优化。前述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日本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Okada提出的综合灾害风险管理模式的思想,这就是强调以纵向协调为主辅以横向协调的综合管理模式。席酉民倡导“和谐管理”的思想。他认为,对以人与物两类不同性质的基本要素构成的系统,其在复杂和不确定的状况下,维持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在于如何充分地发挥系统内有差异个体各自的能动作用。而这种能动作用的发挥系于系统内的两种基本秩序,也即系统内各种互动关系的本质就是人类行为的两种基本秩序———和与谐,其中前者表征了系统内演化的方式,后者表征了基于人类理性设计的建构方式。“和谐管理”理论的终极目标是:对复杂多变环境下的充满不确定性的一系列管理问题,提出一种较为全面的解决方法。

由于区域自然灾害系统的复杂性及链性特征,实施对其进行综合行政管理,就必须首先强调对现有行政管理方式的纵向协调,即充分发挥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的作用,特别是要强调基层社区对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作用。中国政府在处理2003年SARS公共卫生事件的过程中,强调以属地为核心的行政管理就是强调了基层组织在社区水平上的重要作用,收到了明显的效果。这种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的纵向协调,就是强调了各级政府的主要负责人在管理自然灾害风险的组织中,协调好不同行政区域间的关系,突出“和”的原则。诸如发生水灾时,流域上、中、下游之间的防洪减灾协调,就要突出涉及各级行政区之间的协调,通过实现“和”的原则形成“合意”的“嵌入”,实现减灾资源利用的最大效率化和效益化。

与此同时,在强调纵向协调的同时,遵循区域自然灾害系统所具有的链性特征,对其实行综合行政管理,就必须同时强调对现有行政管理方式的横向协调,即充分发挥各级政府设置的与减灾相关的机构的能动作用。这正如Okada所阐述的“螃蟹”行走模式,多条腿协调一致向前走的作用,这也是体现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行政管理“和”的原则基础上,形成“合力”的一种具体体现。中国政府在同一级政府中所设置的与减灾相关部门间的协调机构,就是对这一横向协调机制的具体实践,如国家减灾委、国务院防洪抗旱领导小组均由多个国家部委局负责人组成。

如何充分发挥纵向协调和横向协调的再协调,则必须通过制定各类标准、规范、指标体系,以实现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信息的共建和共享,以发挥灾前、灾中、灾后减灾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获取这些信息资源装备和设备的使用效率。与此同时,制定各种与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相关的法律,以规范纵向与横向协调过程中的组织和个人行为,以此,充分调动各种减灾力量的积极性(如政府减灾资源和社会减灾资源等)。这就是通过对区域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相关政策的协调,实现对自然灾害风险的综合行政管理。为此,从管理学的角度,就是寻找发挥所有减灾要素在区域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中的“合理”的投入。这就是要遵循席酉民等提出的“谐则”[13]。“谐”是指一切要素在组织中的“合理”的投入,是一种客观、被动的状态,“谐则”是指在“谐”的概念基础上,概括那些系统中任何可以被最终要素化的管理问题,系统中的这个方面是可以通过数学量化处理模式且根据目标需求得以解决的[12]。我们通常说的优化系统结构,寻求系统整体功能作用的最大化,就是要在区域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行政管理过程中,通过协调各类与减灾相关的政策,使之从系统的整体角度,发挥纵向与横向减灾资源的功效,通过非线性系统优化模拟实现纵横之间的优化配置。如区域发展与减灾规划之间的协调,平原城市规划与河网格局之间的协调,土地开发规划与生态建设间的协调,以及水旱灾害与水土保持间的协调等。

我们将上述区域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行政管理模式中的纵向、横向和政策协调,概括为如图3框架,并称其为“灾害风险行政管理的系统综合模式”,即是一个“三维矩阵模式”。图3中“和度”对应“和则”、“谐度”对应“谐则”。与席酉民等提出的“和谐管理”理论体系中的“和”和“谐”、“和则”与“谐则”的含意是一致的;考虑到区域灾害系统所具有的链性特征,我们在此模式中,增加了“合度”和“合则”,即在同级行政管理体系中,强调各个与减灾相关部门之间应形成合力,即在席酉民等强调“人与物要素的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关注物与物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的优化与和谐。

四、中国自然灾害风险

综合行政管理体系建设的建议针对中国自然灾害系统的复杂性和存在多种灾害链的特性,依据上述论证,提出构建中国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行政管理体系的建议。

首先,加强国家关于减灾政策协调的力度,健全减灾管理法制。尽快出台“中国自然灾害防御基本法”、“中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法”,以此协调现有的单一自然灾害管理法规体系之间的矛盾,完善并补充现有单一自然灾害管理的法规体系,特别是要完善对各类自然灾害产生的孕灾环境、致灾因子与承灾体管理之间的法规协调,即有关生态环境保护与自然灾害管理法规的协调,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与自然灾害管理法规的协调。

其次,加强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之间减灾职能协调的力度,完善减灾管理机制。完善区域“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信息共享”机制,特别需加快制定有关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标准、规范及指标体系。厘定各相关部门的职能,尽可能实现各相关部门在辖区自然灾害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良好衔接,如在水旱灾害风险管理中,气象、水利、农业与民政部门之间的职能明晰;减轻水旱灾害过程中科技、教育、国土、财政、金融、发展与改革等部门之间的职能界定。再次,加强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合作,改革减灾管理体制。针对辖区所发生的自然灾害的严重性程度,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行政管理体系中的责任,加强辖区自然灾害区划、减灾规划、应急预案编制、应急行动、救灾救济基金、恢复与重建等项工作,从而实现明确目标、分级负责、协同作战,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整合上述三个方面关于区域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行政管理功能,具体操作方案如下:

在各级政府组建辖区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行政职能部门———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局。考虑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周期性[14],其下设减灾法制管理、信息共享、技术、应急管理、物资储备、应急行动(可实施军政双重领导)、救灾救济、装备管理等部门。在上述辖区“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局”设立的基础上,针对辖区自然灾害系统的特征,明晰并完善现有单一自然灾害系统管理部门的职能。一般可包括气象灾害、海洋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水旱灾害、生物灾害、火灾与病虫害等主要自然灾害风险管理部门。内陆辖区则可不设海洋灾害风险管理的专业机构。要加强对这些主要自然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风险评价和应急预案制定等技术能力的提高,以及相应的标准、规范和指标体系的完善。

五、结论与讨论

本文在分析区域自然灾害系统复杂性和链性特征的基础上,吸取各国关于区域自然灾害风险管理行政模式的优点,参考有关研究提出的模式,提出了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行政管理模式,即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政策高效的“和则、合则与谐则共存,和度、合度与谐度合一,纵向协调、横向协调与政策协调集成为一体,减灾资源高效利用”的“三维矩阵管理模式”,以此加强辖区减灾区划、立法、规划、应急预案编制、应急物资储备、应急行动、救灾救济等能力的建设。

风险综合管理范文第2篇

风险投资资金流动的四个阶段以其特点存在不同的风险。针对不同的风险,做好管理工作,通过管理行为规避风险,是必然要求。

1.筹资阶段的风险

筹资阶段的主要风险在于筹资不足,即是筹资难的问题。目前我国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并不广泛,个人投资不占主要地位,这说明筹资渠道和政策对风险投资的支持力度不够,对规范风险投资的筹资工作并没有可以寻求的旧例,风险投资公司的信誉、管理体系、管理原则、专业的投资队伍,良好的投资项目或者成功的投资行为。投资者对于投资的选择是很谨慎的,而双方都明白风投的最大问题,盈利和不确定性。筹资中的财务管理,在这个阶段主要通过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专业的财务管理团队,创新的财务管理方式,完整的投资计划书和执行过程的风险控制体系建立办法,打消投资者的疑惑,争取募资成功。

2.投资阶段的风险

在投资阶段一般都分为两个环节。一是投资对象的选择和依据投资对象关于投资项目的资金使用预算报告,确定风险项目。这里要求财务管理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对风险项目所属的行业和科技具有较清晰的认识,并可以通过聘任第三者为客观评价项目,论证可行性和未来的市场期许。二是按照研发、生产、市场化推广把投资分为三个阶段,按照实际需要投入资金,并加强各阶段财务管理,落实资金使用中的财务审核,帮助风险企业建立符合发展要求的财务管理体系,也就是我们说的增值服务。在不同的阶段投入不同比例的资金,审慎投资,依据经济运行环境和风险项目计划执行的实际,及时修改投资计划。这要求风险投资公司按照选定的投资项目组建一个专门的项目组,组内成员需要具备两个基本素质:项目涉及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最好具备财务管理方面的综合能力。在市场化推广的后期,还要依据风险项目的运作情况做好退出的准备。投资阶段可以合并为两大问题,投资什么和怎么做好投资管理。在这个阶段的主要风险是决策失误、风险项目不具备发展所需的管理能力、资源浪费、市场环境变化、类似产品出现并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等。这个阶段具有较强的依赖性,投资决策需要风险投资公司的决策者具有丰富的知识、敏锐的眼光,更重要的是要能够知人善任,把专业人才放置到专业岗位,运用集体的力量避免决策失误;同时,要求风险投资公司延伸自己的财务管理链条,帮助风险企业科学、合理地运用资金,严格项目管理,逐步落实责任,推动项目的健康运行;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及时收集有可能影响项目发展的信息,做好沟通,避免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风险。

3.退出阶段的财务风险

退出是收获的阶段,当然对于不成功的项目来说谈不上收获,只能尽量减少损失。当前我国风险投资的退出方式一般是:上市、股权出售、转让、企业重组、资产清算等。合理选择退出时机和方式,要求财务管理部门在项目运作过程中收集信息,通过财务运行状况制定出风险资金的退出规划。这个阶段对风险投资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项目分红阶段的财务风险

一般认为,这个阶段不存在太大的风险;其实不然,作为风险投资公司的财务管理不能把募资和分红看做单个项目的行为,还要综合考虑公司的财务状况和发展。募资行为不是孤立的,转化投资者把分红投入新的项目,是双赢的结果;避免投资者因个案的投资失败对风险投资公司产生不利影响。从四个阶段的风险来看,投资阶段是财务管理最为艰难的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不同,要求风险投资公司的财务管理人员具备的素质不同,财务管理的方式也因管理对象而差别对待,整体的管理过程既要有区别的对待实际问题,又要通过财务管理的全程性、综合性来统筹解决问题。

二、风险投资公司的财务管理建议

近年来针对风险投资的风险对策做研究的单位和个人很多,许多专家和一线财务管理人员都给出了很多规避风险的建议或对策。不论从宏观的经济环境还是从微观的项目运作出发,得出的结论都对风险投资公司的管理具有现实意义。笔者以为,风险投资的高风险和高回报对风险投资公司从业人员提出的要求是——高素质。经济行为归根结底是人的行为,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决定了投资行为的结果。财务管理在风险投资管理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同样是高素质。不论是审核风险项目的投资计划、运作项目、收集信息、及时调整投资规划、制定退出计划,还是募资行为都对财务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具有较高的依赖性。要解决管理的问题首先要结局人的问题。财务管理人才的遴选、使用、素质提升是风险投资公司管理者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目前我国处于风险投资的初步发展阶段,从业人员尤其是财务管理的从业人员距离风险投资的需要还有差距,经验的积累、综合素质的提高,需要激励机制的引导和考核机制的管理;建立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机制是需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如何发挥全体人员的作用,形成合力,也就是建立什么样的公司运行信心沟通体系,是第三个问题。

三、小结

风险综合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风险管理存在问题风险管理应对措施

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作为金融机构内部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整个管理体系中的地位已上升到金融机构发展战略的高度。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规范化的现代风险管理对其生存和发展更有重要意义。随着中国加入WTO后金融业进一步开放,中国的金融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愈来愈激烈的竞争环境如何全面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已成为中国金融业必须解决的问题。商业银行由于其地位、作用及所处阶段的特殊性,存在着大量的金融风险,如何化解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的所在。

一、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从风险的来源分,可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内部风险主要有经营风险、操作风险、管理风险、财务风险、道德风险、策略风险、人才风险;外部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法律风险、政策风险和其他环境风险等。从目前城市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看,涉及较多的风险为内部风险,如果按银行各部门管理职能划分,可分为会计结算风险、财务收支风险、信贷资产风险、中间业务风险、抵债资产接收、处置风险及投资业务风险等;如果按会计报表划分,可分为资产类风险、损益类风险、负债类风险、表外业务风险等。

目前的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还没有形成一个全面整体的风险管理系统,仅在个别业务部门有所体现,缺乏统一管理,全行业风险管理零散,各自为战,从决策层面到基层机构缺乏整体的、系统的风险评估、识别、预警和反映机制,特别是风险管理的理念还没有根植于银行从业人员思想中去。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的信贷决策程序整体尚欠完整,仅涵盖了信用风险识别与度量、防范与控制等两个步骤,风险战略及管理评价等两个环节相对薄弱,有的银行甚至没有明确的信用风险管理战略,也未对一定时期的风险管理效果进行系统地评价和反馈,同时各银行在决策环节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

(一)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

风险管理体制在商业银行的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风险管理体制包括公司治理结构、运作规范、完善的产权制度和信用管理体系,它不仅能带动商业银行的良性发展,同时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还没有完善的风险管理体制。

(二)风险管理机制上的差距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诸因素的密切配合,才能真正达到有效降低银行风险的目的。国外商业银行之所以风险管理比较到位,很重要的一点是具有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具体包括:风险甄别机制,用于分析风险来源及成因,区分风险类别及危害性程度;风险预警机制,主要进行风险预警、传递风险信息并建立风险资料库;风险决策机制,确立、行使风险管理原则,制定风险指标以及避险策略等;风险避险机制,具体实施风险规避行为,对风险进行再分配和转移,并作出风险管理评估报告。我国商业银行则普遍存在风险管理机制缺失问题,具体表现在风险管理的体系不完善,制度落实不到位,监控机制不健全等方面。

(三)风险管理的工具方法落后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具和方法与国际上流行使用的工具和方法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在风险管理方法上的突出缺陷是重定性分析、主观性强,过分依赖管理者个人的经验和素质,缺乏定量分析。二是在风险识别、度量、监测上,工作量大且成本过高。三是在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上,缺乏灵敏的预警系统。

二、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方法存在差距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比较晚,风险管理人员在风险管理理念方面还不能满足业务快速发展、风险管理日益变化的需要。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还不到位,仍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重视不够。二是缺乏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实施差别化的理念,忽略了不同业务、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不仅不能管理好业务风险,反而容易产生新的风险。在风险管理方法上也存在差距。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比较重视定性分析。

(二)风险度量和管理技术落后

瑞士银行总裁维特说:“我们从不承担未经计算的风险”。这说明了风险计量的重要地位。它不仅广泛应用于资本分配、风险定价,也广泛应用于向董事会和高管层以及股东和市场的信息披露。同时,银行的风险管理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数理化、定量化的特征,逐步由简单的技术管理过渡到复杂的统计分析管理,并最终走向定量分析。而风险测量管理工作落后是当前我国银行经营管理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我国银行虽然已经建立了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但对风险的统计和度量工作始终未能制度化我国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比较重视定性分析与国外银行相比,风险管理量化手段欠缺,在风险识别、度量等方面还很不精确。

(三)风险管理人才缺乏

由于风险管理的综合性和专业性,要求从事风险管理的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素质,经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否则将很难理解业务和产品的风险性质,更难以采取适当的风险防范措施。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这方面的人才还相当匮乏。

三、银行风险管理的应对措施

(一)健全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目前还沿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下的总分行制,按行政区划设立分支机构,机构下设风险管理部门。这种组织体系的弊端是管理层次多、对市场信号反应慢、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差。未来,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应从两个层面进行调整,积极建立与本行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完善、可靠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首先是要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其次,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要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在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基础上,建立相互独立的、垂直的风险管理组织框架。(二)构建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设施

为了实现综合的风险管理,应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构建综合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设施,包括支持综合风险管理程序的庞大数据库。综合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结构须依托金融机构自身的计算机系统和网络技术。综合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架构应当能够将信息技术、定量模型和复杂的金融业务操作和流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三)引进、培训风险管理专业人才

鉴于我国银行界对现代风险管理技术尚未入门,基本不具备独立开发相关程序的能力,在当前极度缺乏相关高级人才的状况下,应尽可能从大型跨国银行聘请高级专家,针对我国银行的市级风险状况,开发计算机管理平台、编制风险管理业务软件。另一方面,应选派知识结构全面、综合素质强的业务骨干到国外风险管理水平成熟的银行学习,培养成为熟悉我国银行实务的风险管理经理,对于一般操作人员的培训可通过同国际咨询管理公司合作开展,以期尽快解决人才瓶颈问题,提升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风险综合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医院;财务风险;综合防控

在医院内部,财务管理是重要的工作环节,是支撑内部资金合理配置且促进各项业务规范开展的重要载体。然而,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在当前的医院运营中,所存在的财务风险比较常见,且类型多样,不仅给医院各项医疗工作有序开展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也严重阻碍医院的经营实力提升进程,这对于医院实现稳定而长远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面对当前所存在的财务风险,医院需要做的是践行预防为先、综合防控的准则,科学制定处理方案。

一、医院财务风险剖析

医院是重要的医疗服务载体,所呈现的资金环境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包含的财务类型比较多样,例如筹资、业务支出以及投资等,因为所呈现的环境比较复杂,所以在实际实施中可能诱发不良的财务风险,倘若医院不对此加以重视,那么则导致内部业务实施进展明显受阻,同时也会威胁医院整体的经济收益。就目前来讲,医院内部所存在的财务风险类型大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系统本身所存在的财务风险比较常见,因为功能桎梏以及环境适应性差,导致当前的财务系统无法满足新时期医疗市场环境下医院的稳定运营需求。其次,筹资风险也比较普遍[1]。随着医疗行业高速发展,医院整体规模逐渐扩大,所负责的业务也逐渐增加,这就需要其通过多种手段进行筹资,这样才能够保证各项业务拥有丰富的资金支持。然而在筹资过程中未能做好风险预估,且对自己的偿债实力了解不够准确,而导致自己无法偿还贷款,最终致使整体经济压力明显增加。同时,投资环节也经常出现财务风险。在选择投资项目时,未能规范做好风险评估,再加上在设备采购与引进上未能做好合作商信誉度调查,导致投资损失增加。面对当前所存在的不同类型的财务风险,医院当前需要进一步明确综合防控的意义。

二、医院财务风险综合防控的意义分析

(一)提升医院经济效益

在医院内部潜藏着多元化的财务风险,严重威胁和阻碍着医院各项业务的顺利开展[2]。而加强综合防控十分必要,能够及时识别出不良的风险,并采取有效的举措进行科学防控,这样能够保证内部资金配置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推进医院内部各项业务顺利开展,切实保证医院整体的经济收益符合其实际发展需求,塑造良好的医疗服务品牌形象,从而获得更多群众的认可。

(二)优化医院财务管理

针对内部所存在的财务风险进行规范防控,能够保证医院内部所构建的财务管理体系更系统、全面。在有效规避不良隐患的同时也能够显著提高财务管理的综合实践效能,从而保证医院内部所构建的财务环境更为规范,也能够促进整个医疗服务行业实现长远而稳定的发展。因此,医院需高度关注综合防控工作举措,并立足于实际深入分析造成风险形成的具体原因。

三、医院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内因

医院之所以存在着一定的财务风险,其内部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十分显著,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现有的财务体制呈现出一定的不完善现象[3]。医院未能够顺应新时期的医疗市场变革与发展趋势,动态调整当前的财务机制,是导致财务管理工作不到位且效能桎梏的主要原因,甚至还会诱发多种不良的资金风险。其次,在筹资方面缺乏风险防控机制的有效构建。因为内部资金存储不够充足,资金流动性差,致使医院不得以选择贷款、筹资的方式获取经营资金,而在该环节医院未能做好偿贷实力分析,导致其在今后的经营中面临着较大的偿贷压力,甚至严重影响医院整体的稳定运营。同时,就目前来讲在资金回收方面,医院所面临的风险也比较严峻。包括在医保等政策支撑下,未能有效改进医疗服务模式,导致资金回收效能低下。

(二)外因

外部因素是影响医院财务管理安全性,诱发不良隐患的关键,下面分别从行业和经营两个层面加以分析。在行业领域,随着人们对医疗服务逐渐提出更严格的要求,整个市场的竞争压力明显增加,且在市场环境的体现上越发的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医院如果一味延续传统的财务管理机制和工作模式,那么将导致整体的财务工作效能明显受阻,甚至还会诱发多种不良的隐患。同时,在医疗政策不断改革的背景下,医院未能随之做出动态性的调整,也是导致财务管理与市场环境适应性低下的主要原因,进而诱发多种不良的财务风险。此外,在经营范围内所呈现的财务风险也比较普遍,且包含的风险类型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在负责的医疗市场中,医院在开展投资业务时,未能做好投资项目风险评估,再加上缺乏动态监督机制作为支撑,导致投资进行期间经常出现资金风险,致使内部的资金链稳定性和流动性较差,更不利于医院各项业务拓展和开发。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在当前的医疗领域,影响财务风险的诱因主要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其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均十分显著。因此,在今后医院需要做的是要树立良好的预防意识,科学制定规范的预防与处理举措。

四、医院财务风险的综合防控策略分析

(一)强化风险意识,践行预防为先

医院在不断扩大自身业务规模的过程中,需要意识到复杂的市场环境下可能存在的资金风险,并在具体的经营与管理理念上做出有效的革新。将风险预防的战略理念有效贯彻下去,结合以往的管理经验深入分析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就具体的风险等级和类型进行科学划分,在此基础上努力构建防范与处理机制。从而有效方法医院内部所存在的不良隐患,也能够支撑各项业务顺利而有序的得以开展。同时,在树立正确的管理观之后,医院需整合先进的管理理念,并利用多种举措进行思想宣传,加强教育推广。通过新媒体的方式向医院内部人员渗透财务风险防范的必要性,树立预防为先的战略准则,科学构建有效的管理机制。通过全员配合与共同参与,有效杜绝不良隐患,规范内部资金配置条件,降低不良的资金风险。

(二)完善信息系统,智能防控风险

在全面把控和杜绝不良的财务风险,医院当前需要做的是要就具体的信息系统加以补充和完善。首先,全面认识到信息化载体在风险监督方面的促进功能[4]。综合对当前医院试产环境的了解,科学设置财务管理的工作目标,深入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类型。之后有效利用信息化载体努力搭建智能化、现代化的防控体系,以便管理人员能够在先进载体支撑下有效分析在医院内部可能存在的不良风险,并通过战略统筹规范制定合理的防控方案。同时,充分发挥信息载体的功能,构建智能风险中心也十分必要。将财务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建立起有效的合作关系,通过组织各个部门人员之间进行协调沟通,进一步整合具体的财务数据。然后通过对数据进行智能统计,有效分析出不良的隐患,从而为接下来防范处理方案的科学设置提供重要的参考。此外,针对医院的财务报表和支付方式进行自动化处理,从而全面提高资金环境的安全性,有效降低不良的隐患,促进医院整体的经济收益水平获得显著性的提高。加强对支付宝、微信等线上交易平台的管理,做好资金风险防范,并科学引进安全保护装置,构建安全的交易环境,切实保障医院和患者的实际诉求。

(三)加强人员培训,提高防范效能

医院为了科学落实财务管理,提高综合防控的实践效能,必须要认识到内部人员素质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并坚持以提高整体防范效能为准则对具体的管理机制加以优化,建立完善性的培训体系。督促内部人员认真学习先进的预防理念,强化责任意识,以便其在所在的工作岗位中,能够遵守预防为先的战略准则,并根据自身的经验支撑深入分析在业务拓展中可能会发生的不良风险。之后,综合自身所掌握的防范方法和技巧科学制定处理方案,从而保证业务高效落实,也能够促进医院整体实现稳定运营。同时,在实施培训活动期间,需要从外部引进专业人才,莅临医院为内部其他人员提供全面的技术指导,向其渗透科学的防范理念,加强行为规范,以保证各个部门以及各项工作职责都能够有序推进,从而将财务风险有效控制在萌芽内。

(四)健全预警机制,实现全面监督

医院需出于对资金安全保障和管理的要求,科学设置预警机制。及时发现不良风险,并精准定位其类型和诱因,然后综合国家在医院财务管理方面所制定的规章体制,科学构建监督体系,对医院内部环境实行全面监督。通过有效监督与智能分析,及时发现不良风险,然后以此为依据科学设置处理方案,这样才能够有效改进和优化医院内部的资金环境,提高风险防控的综合实践效能。

五、结语

依前所述,医院在高竞争的市场环境下,需要认清当前的形势,本着提高整体经营实力的原则重点加强对内部资金的管理。高度重视财务管理工作,深入分析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并有效分析具体的影响诱因,确定具体的管理目标,之后遵循综合防控的原则科学探索有效的管理举措,分别从预防为先、完善信息系统等多个方面加以干预。

参考文献

[1]庹雪姣.试析医院财务风险的预防与控制措施[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1(14).

[2]张春生.公立医院财务风险管理与对策[J].现代审计与会计,2021(7).

[3]欧倩.新会计制度下医院财务内控与风险管理对策探微[J].财会学习,2021(20).

风险综合管理范文第5篇

企业营销组织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就是一系列相互联系、能敏感地反映营销组织状态及存在问题的指标构成的有机整体.在设计指标时,应按下列原则构建:

1)灵敏性要求指标能准确敏感地反映营销组织的风险及危机,及时反映营销组织管理的真实状态.

2)广泛性不同类别的企业在不同时期都有其特定的营销组织的风险类型,这就要求指标必须具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能反映最本质最重要的表现.

3)可测度要求预警指标都有精确的数值表示,包括可直接通过统计调查获取的客观存在的指标,以及通过评价方法求值的判断指标.

4)相对独立性尽量减少指标之间的重叠区域,将其相关性减少到最低限度.

5)预见性预警指标要真正起到预先的警示信号和预控功能的作用,指标的制定以事先和过程中的预测、预警、预控为主要目标的,应选定能反映现状和预示未来的指标.

2企业营销组织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从分析测定营销组织的风险的基本因素入手,是设计营销组织风险预警指标的基本思路.影响营销组织工作安全性的主要因素有营销组织结构、营销组织运行状态、行为人等,这些因素具有广泛性、具体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按照设计原则,结合组织管理论的基本内容,我们将营销组织预警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列示.

3营销组织预警的模糊评价

企业在确定了营销组织风险预警评价指标后,就可以通过这些指标的值域变化范围,判断出企业营销组织在某一时期所处的管理状态,针对不同的管理状态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但是,营销风险的测定是一个多因素判断过程,在所有指标中,除了有直接量化的指标外,还有定性指标,它们存在着难以直接比较的问题,缺乏可比性.营销组织风险的综合评价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涉及多因素的综合判断问题,而其中许多因素的影响程度往往是由我们的主观判断确定的,其结论也存在着模糊性,只能用一个数值区域来表示.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能够较好地处理多因素、模糊性及主观判断等问题,因此,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法是营销组织风险评价的有效方法.我们通过运用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法构建起评价数学模型,并对某企业调查的结果进行处理.

3.1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基本原理

多级模糊综合评判就是先把要评价的某一事物的多种因素,按其属性分为若干类大因素,然后对每一类大因素进行初级的综合评价,最后再对初级评价的结果,进行高一级的综合评价.其过程如下

1)确定评判因素集U,设定营销组织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为评判指标集合,按其不同属性分成若干个互不相交的因素子集U={U1,U2,…,Ut}.

2)对每个Uk=(k=1,2,…,t)进行初级综合评价.根据Uk={uk1,uk2,…,ukm}中各因素的作用大小,赋予相应的权数Ak,Ak=(ak1,ak2,…,akm}且akj=1;对Uk中的每个因素uki按照等级档次集V={v1,v2,…,vn}的等级评定出uki对vj的隶属度rkij(I=1,2,…,n),由此组成单因素评价矩阵Rk.然后可得出Uk的一级综合评价Bk,Bk=Ak。Rk=(bk1,bk2,…,bkm),(k=1,2,…,t).

3)对U进行综合评价.将U中的n个因素子集Uk(k=1,2,…,t)看成是U上的t个单因素,按各Uk在U中所起作用的大小分配权重A,A={a1,a2,…,an};由各U的评价结果Bk(k=1,2,…,n),得出总的评价矩阵RR=B1B2┇Bn=B11B12…B1nB21B22…B2n┇┇┇Bt1Bt2…Btn则得出U的综合评价BB=A。R=A。B1B2B3=(b1,b2,b3)

3.2营销组织风险的综合评价

利用上述多级模糊综合评判的数学模型,且采取模糊算子M(·,+),就可以对企业营销组织风险进行评价了.因素集U={21个因素},按其属性分为:U={U1,U2,U3}={营销组织管理结构,营销组织运行状态,营销行为人},其中U1={u11,u12,u13,u14,u15,u16}U2={u21,u22,u23,u24,u25,u26,u27,u28}U3={u31,u32,u33,u34,u35,u36,u37}风险因素档次集={v1,v2,v3,v4}={正常状态,低度风险,中度风险,高度风险}.

3.3综合评价例证

现在根据某机械厂近200人填写的营销风险调查问卷对该厂营销组织风险评价得出的统计结果,进行综合评判.例如,对营销组织管理结构U1大类因素下各具体的单因素评价结果.

4营销组织的风险报警

在对营销风险进行模糊评价后,可对风险等级档次设定警戒线,警戒线的设定要根据企业营销的实际及以往经验而定.在营销风险中,按照可能带来损失程度大小分为低度风险、中度风险和高度风险三种状态.此外还在正常经营状态,则风险的警戒线按照这四种状态风险等级档次进行划分.报警的方法可采取“亮牌”的方式,当bj所取的最大值对应的风险状态为正常状态时则出示“绿牌”;当对应的状态为低度风险状态时则出示“黄牌”;当对应的状态为中度风险状态时则出示“红牌”;当对应的状态为高度风险状态时则出示“红牌”.亮牌的目的在于警示风险管理决策者及时调整营销策略,以减少损失或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使营销组织处于安全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