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低碳经济的含义

低碳经济的含义

低碳经济的含义

低碳经济的含义范文第1篇

低碳是一个相对概念,低碳经济的核心是生产和消费活动向着“低碳化”方向发展,没有一个具体阈值可以判断一个经济体是否为低碳。长远来说,低碳道路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近期来说,走低碳道路需要考虑许多现实条件,不可盲目跟风。在全球将在争夺资源、抢占发展先机等方面激烈竞争的形势下,中国借用低碳经济概念,应先消除误解,从实际出发,在扎实、深入的研究基础上,开展试点工作,进行战略规划,走出一条符合国情、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之路。 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一个简单、朴素的概念,主要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节能。无论在生产还是生活中,强调节约使用能源特别是碳基能源。节能自然涉及提高能效,但仅靠提高能效是不够的,还必须减少总的能源需求。二是改善能源结构,降低能源碳密度(即单位能源中碳的含量)。全社会能源消费和能源结构应向低碳方向转化。煤炭的碳密度比较高,天然气的比较低,风能、太阳能更低。 低碳经济的概念由英国首先提出,低碳社会的概念最早由日本提出,后来逐渐扩及全球。各国之所以对“低碳”感兴趣,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自20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后,全球开始出现节能趋势。目前所说的低碳经济是最近几十年来节能和提高能效的趋势的延续。另一方面,各国对气候变化问题日益重视,特别是对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的普遍关注。对待气候变化问题,各国采取的策略不同。欧洲把它既当成挑战,又当成重大机遇——可以以此为契机、动力和压力,促使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发生根本性转变,渐渐摆脱对传统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在此认识基础上,低碳经济的概念应运而生。在生产节约和消费节俭的理念基础上,日本提出比“低碳经济”更广泛和全面的“低碳社会”概念。这往往令人联想到前几年关于循环经济和循环社会的概念。一般人认为循环经济的概念和实践首先出现于德国,却在日本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 中国低碳经济背景独特 低碳经济、低碳社会的概念近几年传到中国。与日本、欧洲等有所不同,中国提发展低碳经济有独特背景。其一是节能减排。近年来,特别是2000年以后,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耗能量大幅度增加,开始注重节能减排,要求降低能源强度,提高能源效率,转变原来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模式。“十一五”规划中将“单位GDP能源消耗(能源强度)减少20%”列为最重要的约束性指标,能源强度下降本身就是经济的低碳化。前几年,中国开始提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促进法》也于2009年1月1日开始实施。“低碳经济”的含义、作用与循环经济有一定承继关系与交叉重叠。 其二是中国现在的经济、社会发展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即以大规模、高速度为基本特征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中期。当前的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对今后的能源消耗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城市成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基本、可操作的综合政策单元,无论是低碳经济、低碳社会、循环经济,都能在城市单元上得以实施。在此背景下,低碳城市的说法不胫而走。可以说,在中国,“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的发展是以“低碳城市”为基本形式和内容的。 走低碳道路的动力 低碳经济被提上日程,是历史的必然。从工业革命到现在,人类依赖化石能源创造了很多奇迹;然而从长远来看,石油也好,煤炭也好,总有一天要烧完,人类终究要解决化石能源耗竭后的能源问题。现在,我们遇到更加迫切的问题——污染和气候变化。这两个问题不可能等到化石能源烧完后再去解决,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应运而生。 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是否发展低碳经济存在动力问题。如果说

低碳经济的含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低碳;能源;战略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3-0008-01

对中国而言,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发展阶段、发展方式及资源享赋等产生了很强的锁定效应,要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国际潮流,必须从转变方式、调整结构等多个层面努力,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低碳经济道路上健康发展。

一、低碳能源战略内涵

碳是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排放到大气中温室气体所含的碳,其排放直接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涉及人类的长远利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是能源,而不是碳[1]。不同的能源形式或单位热值所含碳的数量相去甚远。化石能源含碳量最高,通过燃烧而释放出来。但煤、石油和天然气三种化石能源的碳密度也存在差异。煤的含碳量最高,油次之,天然气最小。因此,尽管石油和天然气的燃烧也放出二氧化碳,但是相对于煤炭来讲,石油和天然气就属于低碳能源。低碳能源相对于传统能源,具有污染少、储量大的特点,对于解决当今世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特别是化石能源)枯竭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发展低碳能源战略思路

1.低碳的电力。低碳的电力生产主要有核电、水电、风电、太阳能光伏与热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

2.低碳的液体燃料。低碳的液体燃料有醇基燃料、二甲醚、生物质柴油、二氧化碳合成燃料。上述所列低碳的液体燃料,其本身含碳量与石油炼制的液体燃料含碳量差别不大,但其在燃料的生产与消费全过程中属于低碳排放。

3.低碳的气体燃料。低碳的气体燃料有沼气、生物质热解气。此外,煤层气、高炉煤气的综合有效利用也应纳入低碳的气体燃料,因为通过利用这类燃料气可节约化石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同时这类气体因直接向大气排放,具有更强的温室效应。

三、发展低碳能源战略目标与任务

1.加快低碳能源开发利用,提高低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降低至60%左右,石油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稳定在20%左右,天然气的比例上升至6%,水能、核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上升至14%左右。

2.对传统煤电进一步优化,高效清洁利用煤炭。我国煤电比重高,煤炭的高效清洁利用与煤电优化对减少碳排放意义重大。煤电优化与高效利用的主要方向:以高效率、高参数、大容量的超临界发电技术装备为主力机组、淘汰低效的老小机组、发展煤炭联产技术;持续支持高效清洁利用技术,如煤炭加工技术、洁净燃烧技术;继续研发先进的能源转换技术,如富氧燃烧技术、煤拔头技术、煤炭多联产技术等。

3.进一步明确低碳能源的替代能源定位。当前,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低碳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重过低,低碳能源的战略定位一直是“补充能源”。“十二五”期间,低碳能源无论在重视程度、应用范围、开发利用量上都将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低碳能源的战略定位也将由“补充能源”上升至“替代能源”的层次。

总之,低碳能源作为能源领域的新成员和生力军,在发展的初期一定存在诸如管理经验不足、理念落后,技术自主程度较低等一系列问题[2]。加强安全生产,建立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就变得很有必要。尤其是对核电、大型水电、煤炭采掘、油气资源生产等领域,都应制定完备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体系建设,增强处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参考文献:

低碳经济的含义范文第3篇

“低碳经济”一词最早见诸于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其含义在学术界、理论界没有统一的界定,总体而言,“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旨在通过消耗较少的自然资源、污染较少的环境,获得较多的经济产出。国内学者一般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①o2010年8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确定在5省8市开展低碳产业建设试点工作,同年,我国“碳排放和碳减排认证认可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成功列入国家首批启动的“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这意味着我国在建设新能源经济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对此,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理应响应国家的号召,在校园里实施和推广低碳新生活。考虑到大学生在建设“低碳经济”中扮演角色的重要性及其所处环境的特殊性,笔者认为有必要提出一个新概念:校园低碳经济,即一种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学习、工作、生活三位一体的经济模式,校园低碳经济是指在校园中实行低碳经济的生活模式,教育及引导广大师生参与到低碳校园建设当中②,做节能环保、倡导可持续发展的先锋,营造人文型、生态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校园,促进高等学科教育的发展和高级人才的培养,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做贡献。

2研究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的目的及方法

2.1研究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的目的

2.1.1大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推广低碳经济对于“低碳经济”这一概念,从被引进到被接收、被采纳、再到被实践需要一个很长的时期,可是当今严峻的生态环境明显表示我们已经没有时间来等待它慢慢被接受,现代社会迫切的需要我们尽快地把低碳经济引入到我们生活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联系很紧密,并擅长于接受新知识,对于“低碳经济”这一概念也易于进行深入理解和推广,虽然低碳经济具体概念至今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界定,但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他们有着较强的理论知识,有着较高的素质,也有着较强接受最新理念的能力,在校园里推广低碳经济,能够很快的被大学生所吸收,进而向全社会推广。

2.1.2大学生是未来实践低碳经济的主体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政府部门的组织推动,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大学生作为未来建设低碳经济的主体,在他们中推广低碳经济更有利于我国新经济模式的发展。随着各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在逐年上升,二十一世纪是大学生的时代,他们将担任着未来社会建设的重任。大学生素质的高低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未来社会的发展走向,加强对大学生的低碳经济理念的教育,把低碳经济的观念植入他们的心中,并引导他们把这一理念实践到现实生活中,这对于建设低碳国度、低碳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大学生这一新生代力量,是未来建设社会的主力军,他们的低碳经济意识,从某种程度上讲,关系了我们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在他们中推广低碳经济能更好达到最终目的。

2.1.3大学生具有很好的带头作用在中国,大学生是知识分子的代表,有着很重要的社会地位,他们被看作是一种标杆和风向标,能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如果一个大学生能把低碳经济相关理念进行深入理解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那他可以以自己为中心,对其家人、朋友、同事等身边的人产生影响,使低碳经济的概念以乘倍数增长的速度在社会中广泛推广。当把这种低碳经济意识贯彻到实际生活中,这个社会就会在这些大学生的带领下,走出一条低碳之路。

2.2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的研究方法

《低碳经济在大学生中推广问题的研究》是针对于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的相关问题展开的,主要就低碳经济在高校中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对于促进低碳经济在各高校的进一步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对此,项目组主要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2.2.1资料收集法由于项目立足于高校,所以项目组成员深入有代表性的十几所高校,深入学生群体,对学生于低碳经济的了解现状进行调查,对他们的低碳经济生活的方式进行研究,利用不同的资源进行收集分析,找准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项目组成员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得到了很多详细的数据及信息,为其研究做支撑。

2.2.2文献法项目组成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各种渠道,广泛收集和整理中外各种文献资料,通过阅读经典书籍,了解相关的理念和作者思想,总括和提炼出了自己的观点。现阶段,低碳经济在国内的发展主要介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中,而在国外,低碳经济相关方面发展更进一步,已经向较成熟的实践过程迈进,公民意识更加深入和具体。

2.2.3学生带动法在项目实施后期,项目组成员提出了针对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相关措施,为了验证其可行性,项目组选取了一部分人进行特定培养,让他们遵循要求开展相关活动,同时让他们带动、感染他周围的学生,实践证明,项目组成员提出的措施能有效达到推广低碳经济的目的。

3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的相关问题及原因

项目组成员通过对成都具有代表性的十几所大学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后,找出了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下面就进行具体分析。

3.1大学生低碳环保意识不足,对低碳经济还没能很好的实施众所周知,大学生的低碳环保意识是大学生能否正确认识理解低碳经济的重要前提。根据笔者对成都部分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的2000多份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和访谈记录的数据,可分析得知,当代大学生中环保意识很好的只有18%,其中66%的是环保意识一般的,而差的要占到23%,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的环保意识需要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他们的低碳环保意识决定着我国未来低碳环保的发展方向,因此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低碳环保意识迫在眉睫。按理说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了高等学科教育,同时也能够及时的接触到社会信息,他们的环保意识应该比较强。然而从分析结果来看,事实却并非如此。笔者通过调查分析,总结出大学生低碳环保意识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1学校环保意识教育机制不健全大学校园由于更侧重于高等的素质教育,可能在环保意识教育方面比较欠缺,而大学生由于在校期间相对于初中和高中更加的自由,因此在个人的自律方面会较之高中有所欠缺,环保意识没能强化于大学生行为意识中。

3.1.2舆论宣传机制不健全低碳环保意识是一个逐渐养成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大学生如果能够不断地受到舆论媒体的宣传报道的熏陶,那么对于其树立一种良好的低碳环保意识有着重要作用。舆论的导向力是巨大的,但是由于各高校对低碳经济的重视程度不高,而同学们的低碳意识也不强烈,校园里也就缺乏了相对健全的舆论宣传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低碳环保意识的薄弱。

3.2大学生对低碳经济认识不够充分,不能准确理解其内涵低碳经济自见诸于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以来,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能否正确的理解其内涵,对于当代大学生能否正确的践行与宣传低碳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当代大学生对于低碳经济的理解却并不乐观,根据调查得知,有59%的同学了解过低碳经济,但是他们并不掌握其确切含义及行为方式,只是大概知道部分内容,而31%的同学虽然听说过低碳经济,但是并不知道其具体是什么意思。只有6%的同学十分了解其内涵。因此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还是十分,必要的,有必要让当代大学生了解低碳经济的确切含义,进而指导他们在现实生活当中低碳经济理念的实践,让低碳经济深入每位大学生的心中。大学生对低碳经济认识不够充分,原因在于:

3.2.1低碳经济作为新生的经济模式,还没能有效地深入人心低碳经济一词是最近几年刚刚兴起的新名词,作为一种新生的经济模式,其与之前的产业结构有很多不同。习惯了以往的经济模式,而对于这个新起步的模式的认识的并不充分,导致低碳经济没有能够大众化,深入人心。

3.2.2低碳经济的概念本身不好界定,导致大学生对其认识模糊低碳经济,其含义至今在学术界、理论界都还没有统一的界定。由于这种众说纷纭的现状,当代大学生无法准确的把握其概念与含义,或许只有一种是是而非的认识。低碳经济的这种宏观性和广泛性使得大学生对其认识比较模糊。

3.2.3虽然低碳经济已经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流,但是其发展并不成熟,大学生对其认识可能只是名词上的感知,并没有切实体会到本质低碳经济作为新生的经济模式,虽然最近几年提出的比较火热,但是其技术上并不成熟,大学生对其的产业生产模式以及其带来的产品体会的并不深刻,对低碳经济的认识也只是在于表面的感知上,并没有体会其内涵。

3.3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存在不小的阻力前面已经提到,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当代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存在着一些困难,当问及“您认为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生活模式的困难有哪些”时,大家指出了很多不同的阻力,其中19%的同学认为是理念上的差距,48%的同学认为是来自生活习惯上的阻力,33%的同学认为是现实中的制约。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生活习惯和社会经济中各种不低碳的产业等现实的制约是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的最大阻力。因此在以后的推广中我们要侧重于引导同学们改变生活习惯以及消除现实中实践低碳行为的各种制约因素,同时加强在理念认识上的宣传教育。

4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的措施及建议

根据项目组针对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后,项目组提出以下几点推广措施及建议:

4.1实施低碳经济教育,增强大学生低碳行为意识所谓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印象,笔者认为大学生的低碳行为意识主要是指以低碳经济理念为指导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在大学生头脑中形成的主观印象。因此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关键是要增强大学生的低碳行为意识。高校作为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主的教育机构和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社会组织,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低碳意识。举办专题讲座是一种增强大学生低碳意识的有效方法,它能够在短时间内,普及低碳知识,让大学生形成低碳意识。学校在培养大学生低碳意识时应重点关注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并学习低碳意识,履行低碳行为,使低碳思维模式融入到每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4.2建设低碳经济机制,促进大学生低碳学习方式学习是在校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低碳经济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推动大学生以低碳方式进行学习。首先,学校可建立二手教材回收再利用机制。跟据我们调查,每年高校毕业生离校之际人均将会处理掉200元左右的旧书,而这些旧书当中大部分是可回收、再利用的。对于课程内容变化较小的教材,通过建立二手教材回收再利用机制,在学校图书馆、后勤中心或者教材科等机构设立一个专门的二手教材回收部,以合理价格收购旧教材,并出售给所需同学,这种行为能有效减少大学生教材纸张使用量,同时可大大减少大学生教育费用,更有助于贫困同学完成学业,促进大学生学习低碳,以实际行动践行低碳理念。另一方面,针对大学生纸张使用量大的问题,高校应加快建设信息化的步伐。信息化、无纸化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前提,针对校园中的纸张浪费现象,高校应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日常教育管理中的功能④,通过无纸化教学、电子化考试、毕业论文电子化等形式减少纸张使用量,达到低碳机制的贯彻和实施,进而使学习方式向低碳转变。

4.3营造低碳经济环境,激励大学生低碳生活模式众所周知,环境对一个人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甚至有的时候在众多影响因素里占着主要地位。所谓低碳经济环境是一个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处处充满着低碳经济的多维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人们有着良好的低碳意识,有着高素质的低碳行为,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发展大学生低碳经济将会事半功倍,这种意识熏陶有利于大学生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主要是校园,要在校园里营造低碳环境,主要是着手于“衣”、“食”、“住”、“行”等相关方面④。在穿衣方面,应提倡选择棉质、亚麻和丝绸,不仅环保、时尚,而且耐穿,女生尽量少买不必要的衣物。在饮食方面,应提倡大学生多食用蔬菜、水果,少食用肉类、油炸类食品,这不仅有利于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而且有利于大学生自身健康的发展。在出行方面,应提倡大学生尽量选择步行或搭乘公交车、地铁等交通工具,时刻关注汽车尾气排放指标,以身作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增加自己对低碳的认知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的,在推行低碳经济的当今社会,各高校也可以开发一种大学生的低碳生活模式,从平时生活点点滴滴入手,促进大学生践行各种低碳行为。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由于大学生生活模式的多样化,各高校普遍存在着浪费现象。就拿水资源为例,由于很多高校没有对大学生实施水费购买机制,因而他们的节约水源的意识并不是很强。针对这一现象,学校可以引进社会上的水费机制,实行按比例收取水费,同时也可以针对用水情况实施奖惩机制,把水源浪费严重的寝室予以张贴,形成一种惩罚,并把收集起来的水费用于植树造林。总之,在大学校园里建立一个良好的低碳生活模式,营造一个低碳经济环境是行之有效的推广低碳经济的方法。

4.4设立低碳经济学科,培养低碳经济专业人才通过笔者调查得知,加强低碳知识宣传和低碳文化传播有助于低碳经济的开展和普及,政府扮演着“低碳经济倡导者”这一重要角色,大学生普遍认为在校园中宣传低碳经济比政府面向公众宣传所取得的效果更加显著及深入,所以各高校需高度重视低碳经济在校园内的推广及相应人才的培养。针对这一新型经济模式,学校可开设低碳经济相关课程,通过课堂这种传统的教育方法,对相关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低碳经济知识的培养,让大学生系统的学习低碳经济知识,树立起低碳经济意识,必要时还可以针对那些对低碳经济有着较高兴趣的人进行专业化培训,培养低碳经济的专业人才,为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

低碳经济的含义范文第4篇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及内涵

“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v),是指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减缓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模式,包含三方面的内涵:(1)低碳经济是相对于基于无约束的碳密集能源生产方式和能源消费方式的高碳经济而言的。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降低单位能源消费量的碳排放量;(2)低碳经济是相对于新能源而言的,是相对于基于化石能源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的。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促进经济增长与由能源消费引发的碳排放“脱钩”,实现经济与碳排放错位增长:(3)低碳经济是相对于人为碳通量而言的,是一种为解决人为碳通量增加引发的地球生态圈碳失衡而实施的人类自救行为。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改变人们的高碳消费倾向和碳偏好,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费量,减缓碳足迹,实现低碳生存。

二、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

低碳经济应该包含四个核心要素:发展阶段、低碳技术、消费模式、资源禀赋。低碳经济可用如下概念模型表示:LCE=f(E,R,T,C)。其中,E代表经济发展阶段,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人均收入和城市化等方面:R代表资源禀赋,包括传统石化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汇资源等。显然,此处的资源不仅是自然资源,也包含人力资源,没有人力和资本的投入,可再生能源、核能等不可能得到高效利用:T代表技术因素,指主要能耗产品和工艺的碳效率水平,通常情况下,技术水平是发展阶段的产物,但对低碳经济来说不一定如此,一些国家可以利用先进的低碳技术,超越许多发达国家经历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阶段,实现跨越式的低碳发展:C代表消费模式,主要指不同消费习惯和生活质量对碳的需求或排放。

三、低碳经济理论基础

(一)低碳经济的经济学基础

“低碳经济”的提出既有现实的社会背景,又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新古典综合派”将对GDP的研究当作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就是在研究一个国家的GDP。而“世界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学并不是仅仅只是研究各个国家的经济,同时还要研究世界经济发展,人类发展。从他们的观点中我们可以体会出对于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思想中的低碳经济理念。

(二)低碳经济的相关学科比较

当前四种主要的经济体系: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这四种经济模式,都体现了从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排放低效率向资源的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转变的经济思想。生态经济的思想就是要让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服从生态规律。循环经济是将生态化通过循环的手段加入到经济活动中来。绿色经济是通过节约资源来达到对自然资源消耗量减少的目的。对于低碳经济则是因为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升高而使得全球气候变暖所提出的,人们开始觉得不能以高碳的排放量来获得经济的高速发展。

(三)低碳经济理论的构建

低碳经济是属于经济学分支,是运用经济学有关原理和规律解决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之间不协调的学科,解决好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问题,从本质上看低碳经济属于生态经济学。低碳经济理论研究内容主要从经济学角度运用“看不见手”和“看得见的手”解决全球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高排放量之间矛盾。

研究低碳经济时,可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1)以传统经济学为基础,充分掌握各类实证分析方法(如边际分析、弹性分析以及均衡分析等)。同时,了解并分析各个国家和地区在碳排放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标准;(2)从环境经济学中汲取养分,如波及性分析、碳循环以及成本有效性分析等;(3)大气中C02含量超标问题,往往是少数国家的碳排放失控造成的,所以,需要利用到制度学中的相关原理展开分析。

四、低碳经济的经济学价值

(一)丰富了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完善了国际经济学体系

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很多值得经济学家们研究的新名词,如“碳足迹”“碳货币”“低碳生活”“碳贸易”“低碳发展”“碳期货与期权”“低碳技术”“碳关税”“低碳城市”等。虽然其中很多概念还有待完善,但是已经给金融学、虚拟经济等增加了新的研究内容。低碳经济立足于国际经济整体收益角度看待经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低碳经济理论应纳入国际经济范畴,拓宽国际经济学原有狭义研究视角。低碳经济的国际合作发展经济思想和碳交易、碳贸易等解决办法,有助于化解国际经济合作困境。

(二)提供了经济发展新模式的理论基石。拓宽了环境问题解决的途径

近来产生的相关经济理论,如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等,这些理论有各自内涵,有各自研究内容,但都不以低碳为研究重点。温室效应目前是全球最主要环境问题,其根源是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所导致的。如何转变这种发展方式又是一项系统工程,没有一套经济理论体系来指导,很难取得预期效果。完善的低碳经济理论能够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理论支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指引低碳经济发展。皮古曾经提出通过增税手段来解决负外部性问题,使得资源得到帕累托最优配置,或者通过对产权的界定来降低人们的交易成本,达到社会帕累托最优配置。但是对温室气体的产权却很难界定,也无法确定征税对象,此时就可以借鉴“低碳经济”中有关碳关税等概念来设计解决方法。

(三)促进了人们消费方式的转变,提高了经济发展的质量

现在人们日益关注生活质量的高低,若仍然以物质消费作为经济发展的最终动力,不仅人们的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而且对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利用会产生更多的温室气体。“低碳经济”不仅促使社会转变生产方式,同时也要求人们转变生活和消费方式。低碳经济能够促进消费方式的良性转变,从过度物质消费渐渐转移到精神消费,让后者取代前者成为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动力。

五、结语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已经成为全球大趋势,当前,中国正处于把握经济增长机遇和进行低碳转型的两难选择之中。我们必须既遵循经济社会发展与气候保护的一般规律,顺应发展低碳经济的潮流和趋势,同时还要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国家利益,寻找一条协调长期与短期利益、权衡各类政策目标、谋求双赢的低碳发展路径。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有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地方:

(一)应立足实情循序发展,不能盲目调整产业、能源结构

发展低碳经济、淘汰过剩产能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但是,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还很落后,当前还不能脱离高碳发展的发展方式。盲目追求产业、能源结构的调整甚至会带来打着调整结构的名义进行“污染转移”的尴尬后果。

(二)应加快完善和出台相关法律法规

加快完善和制定包括:国家监测考核管理标准,财税、价格等金融政策措施(如开征碳税、试行碳交易等)的法律法规,制定出相关的规范以指导企业开展低碳发展的探索。

(三)加强宣传引导

低碳经济的含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低碳经济 低碳约束 贸易结构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低碳经济这种提倡低能和低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已得到全世界的关注与重视。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对于我国经济和贸易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尤其是对我国的贸易结构,低碳经济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我国当前对外贸易结构中以货物贸易为主的进出口结构、以加工贸易为主的贸易方式、以低技术含量为主的出口产品结构和以少数发达经济体为主的国际市场结构显然已不能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但我国外贸结构要向低碳经济倡导的低能耗、低排放方向进行调整,将不得不面临失去低成本优势、贸易条件恶化、贸易规模受限等诸多困境。本文从低碳经济的背景入手,对低碳经济对出口结构影响进行分析,就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外贸出口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一、低碳约束下我国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

1、货物贸易为主的出口结构不利于低碳发展

服务行业对环境和能源的压力相对较小,高能耗主要来源于以货物生产为主的行业。当前中国的服务贸易发展较快,但服务贸易总额在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仍然较低,而以货物贸易为主的进出口结构容易导致高污染和高能耗,不利于低碳发展。

2、加工贸易为主的贸易方式与低碳发展相悖

20世纪90年代开始,跨国公司纷纷将高污染和高耗能的高环境成本产业转移到中国沿海地区,争先利用中国低廉的劳动力和对环境限制不强的投资政策,以低端产品加工为主的贸易方式成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形式。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我国加工贸易出口额所占比重一直维持在42%~48%之间,一般贸易出口额占货物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则在43%~47%之间,具体数据见表1。中国在过去长期以追求资金积累为主要目的的引资政策,导致加工贸易过度发展,并形成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过大、一般贸易相对较弱的特殊贸易结构。

3、低技术含量为主的出口产品结构与低碳发展存在矛盾

近年来,我国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有所上升,产品结构有所优化。但客观而言,低技术含量产品在中国出口贸易中仍占很大比重,中低附加值产品如原料制成品、高耗能金属制品和一般低端机械设备等产品占出口产品的比重依然过高。表2中的数据显示,2014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为33.54%,这说明中国出口产品的高新技术密集程度还很低。对外贸易中呈现出的以低成本和低技术含量产品出口为主的落后产品结构,是中国科技水平低下和宏观层面长期片面追求增长的结果,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这种结构与低碳发展原则之间存在着巨大矛盾,并将因此面临严峻挑战。

二、低碳经济对我国贸易结构的影响

1、成本增加,竞争力下降

近几年原材料的价格上涨,导致出口产品的成本有所增加,并且我国某些出口产品受到发达国家的出口限制,例如美国等发达国家设定高额碳关税,进一步增加了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导致国际竞争力下降,出口的数量有所下降,从而导致了贸易限制,出现了贸易限制效应,使我国的对外贸易受到负面影响。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受到冲击最严重的行业分别是:非金属矿物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业、金属冶炼工液、金属制品制造业、仪器仪表办公机械制造业、化学工业以及电气机械器材制造业,这些行业均为污染密集型与隐含碳密集排放行业。

2、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的出口比重较大

受能源资源禀赋的约束,长期以来我国能源主要以化石能源为主,而化石能源中更是以煤炭为主。在出口贸易中,资源消耗大,能源消费速度快。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耗能产业迅速扩张,重工业投资加速,高耗能部门在生产总值增加值中的比重日益增大。我国污染最严重的产业主要集中在纺织业、化工业、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行业。这些产业的产品生产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原材料和自然资源,而且由于产业技术水平不高、生产能耗大,排放的粉尘、污水、废气对当地环境造成较大的污染。

3、出口产品市场准入门槛增高,不利于改善贸易条件

现阶段发达经济体已经建立起碳排放交易体系、碳定价机制,而且还引导了国际贸易规则的演化,引导消费者选用具有碳标签的产品。我国出口产品的环保水平在世界上处于较低位置,生产加工过程排放量较高,很容易受到各种各样的技术法规、环境标准和认证制度的限制和重重障碍,而要跨过发达经济体设置的高门槛,我国企业要么增加有关环境保护的检验、测试、认证等相关费用,要么花高价引进发达经济体开发的与新能源和新环保相关的技术和设备,最后还要通过降低产品价格才能挤进国外市场,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4、面临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

我国出口市场较为集中,出口产品将面临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美国、欧盟、韩国、日本是我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对这几个国家市场的过度依赖无疑增加了我国对外贸易的风险性和不稳定性。发达国家技术领先,对环境的要求较高,其以保护环境,强调节能减排为由,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当前的贸易结构现状决定了我国在面对其以环境保护为借口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冲击时处于不利地位。

三、低碳背景下我国贸易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构建低碳发展产业,加强竞争力

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看成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最重要和最紧迫的战略任务,进一步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推进和调整,对高排放以及高耗能的出口产业进行严格控制,对低能耗、高附加值的产品加大生产和开发,实现整个产业机构的低碳化目标。同时政府还要完善相关法规制度,以一些强制性手段来对节能减排进行控制,从而减少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还可以出台相应的政策,对低碳企业进行扶持,加强企业的环保意识,从企业层面促进低碳经济的持续发展。

2、积极发展服务贸易

相对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消耗的资源和能源显然更少,环境污染也较低。因此,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比重是我国出口贸易结构低碳化调整的重要内容。对于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产业如国际旅游和工程承包业,要采取出口导向战略,把传统和新兴服务贸易的出口相结合,扩大金融保险、国际运输、计算机信息服务、技术转让、技术咨询等服务贸易的出口。建立健全服务部门、种类和设施,推动技术和服务创新,加强产业链的连锁作用,加大相关产业的支持力度,创造新的服务贸易竞争优势。

3、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

我国出口企业必须树立品牌意识,积极自主创新,改变粗放型的生产出口方式。企业应注重增强自身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政府也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促进我国企业低碳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能源特别是煤进行清洁高效利用,治理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出口企业应积极关注国际环保标准的新动向,推行低能耗、低污染的清洁生产工艺,开发低污染、节约型、低环保成本高质量的低碳产品。实施低碳设计、生产、包装生产链,达到各种技术和环境标准的要求。

4、加强对贸易质量和出口效益的重视

在国内和国际节能减排双重压力的低碳经济背景下,政府必须转变过去将出口数量作为衡量对外贸易业绩重要依据的旧观念,重视对出口贸易质量和出口效益的考核,采取相应措施优化出口结构,鼓励能效较高、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出口,同时合理地控制资源类、能源耗费密集型等产业产品的出口。

【参考文献】

[1] 陈虹: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

[2] 谷祖莎:绿色屏障――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与中国的选择[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