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治理新路径

社会治理新路径

社会治理新路径

社会治理新路径范文第1篇

Abstract: Social work and social governance are interrelated, and both are indispensable. Social work is highly valuable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governance innovation. The convening of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ighteenth Central Committee made the strategic task of innovating the social governance system more explicit, not only to realize the effective intervention of social work, but also to make its role more prominent. The objectives can be implemented through various types of social personnel training. This article mainly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and relation of social work and social governance, and explores the effective path of social work involved in social governance innovation and promotes the smooth progress of social work.

P键词:社会工作;社会治理;创新;路径

Key words: social work;social governance;innovation;path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0-0057-02

0 引言

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战略部署便已明确,而具体战略任务通过以下四个方面实现: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社会矛盾体制化解、完善公共安全体系。依从于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治理创新的具体要求,实现路径探索,使该项工作更加有效。

1 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的内涵和关系

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最初是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使“社会治理”的概念更加清晰,社会管理体制转型的目标也更加明确,其对社会管理进行了深层次解析,使党的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工作更具创新性和开拓性,有助于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社会治理的实质是对公共权力的延伸以及对公民个人权利的保护,以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其强调除政府之外的社会组织、社会团体或公民个体等,在社会公共事务方面的积极作用。现代治理和治理主体之间具备关联性。它既是社会管理的过程,又能够最大程度实现公共利益。其是指政府和公民在公共生活管理中的合作性。该种方式,使管理工作更加民主。

社会工作的价值导向在于以人为本、平等公正和助人自助。采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实现社会资源的整合,继而为个人或社会群体提供帮助,使社会关系更加协调,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类问题,为人民群众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减少社会矛盾。

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互为关联,极为契合。社会管理通过对国家权力系统和社会组织系统的双向依托,实现社会治理,进行社会整合、利益协调、公共服务、风险管理和社会发展。社会工作采用相关服务方法,为老人、小孩、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实现社会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社会稳定。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都有其各自的功能,而它们之间又存在着关联性和契合性。社会工作以专业优势及特性参与到社会管理中。

注重社会工作建设,加大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力度,与社会管理转型和社会治理创新的现实需要相契合。无论是社会工作的发展,还是社会治理创新的推进,都要对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治理创新这一课题进行全面考量。

2 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治理创新的有效路径

2.1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社会工作有助于社会治理方式的改进。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了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的重要性。社会工作在社会协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强调社会参与。受传统官本位观念限制,并未真正形成公民社会。社会工作者要依据区域背景,认识到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在政府治理、社会自我调节和居民自治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互动关系。

以某地区的“社会+义工”联动模式为例,其特征如下:①政府主导。社工岗位和社会服务均由政府开发和购买。②实现社工和义工资源的全面整合。该种模式的根本诉求是由社工对义工进行引领,而义工为社工提供辅助,进行二者的整合,实现社会工作中各项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共同为社会服务,提高公共服务质量。③外来经验与本土化结合。该种联动模式,既有对外来经验的借鉴,又体现了该地区的本土化特征,使社会工作服务更加规范、专业。

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治理,要发挥道德规范的作用。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体现在源头治理、标本兼治和重在治本方面。其主要价值理念是助人自助,服务过程极为科学和专业,能够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以规避各类社会矛盾。助人自助,并非仅对弱势群体提供物质帮助,更讲求心灵支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融入社会。

2.2 激l社会组织活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也有明确提及。它充分发挥了社会工作的价值,而社会工作也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使社会组织更具活力,有助于政社分开和政社合作的实现。我国发达地区社会工作发展态势良好,社会工作人才一般在民办机构或分支进行供职。

采用正确的方法,对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关系进行正确处理。加大政社分开工作实施力度,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活力。截至2015年11月,全国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已经超过60万个。其中,社会团体32.6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27.4万个,慈善基金会数量已经达到4695家。纵观我国社会工作现状,与社会工作相关的社会组织数量非常少,无法满足日常社会工作需求。而且,社会公众对民间组织缺乏正确认知。加之,民间组织的规模普遍较小,影响力有限,创新意识缺乏,不够严谨和规范,且公信力不足。相关部门要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的相关规定,对具体工作进行落实,以充分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与此同时,社会工作者也要注重自身的参与性,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技能优势,将社会组织协同治理的价值和作用发挥到最大。

2.3 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对有效预防的创新和社会矛盾体制化解进行了明确界定。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是社会工作中的主要内容。它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特定人群提供服务,能够有效预防社会风险,及时发现社会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通过沟通和互动,化解该过程中的各类矛盾。因为人民群众的需求无法满足,故而,产生社会风险。社会工作者要明确基层群众诉求,采用专业的眼光,对社会风险及相关问题进行评估,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呼吁政府和社会,从根本上消解社会矛盾。该过程中,社会工作者的作用不可估量。

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治理,能够实现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及权益保障机制的构建。相关研究表明,社会工作过程由收集案主信息的预估、选择信息的诊断、与案主合作明确治疗计划及判断社会工作能否帮助案主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社会工作具备专业优势,且具体工作过程的实施科学合理,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群众问题,保障其权益。

2016年5月,某市社区内连续发生4起入室盗窃案。该小区60岁以上老人占比在20%左右。事件起因是该社区附近正在建造高层商品房,建筑工人为图便利,每天从该小区经过,吸引了外来商贩。部分居民认为是外来人员大量穿行造成盗窃,建议把社区通往建筑工地的大门锁上,禁止建筑工人穿行。针对该问题,要及时报警,对盗窃案件进行侦查和处理,营造安定的社区环境。同时,召开社区居民议事会,物业、社区、居民代表、工人代表参与,协调各方矛盾。设置固定通行时间,供建筑工人通行。明确建筑工人经过社区所应遵守的规则;社会工作者与物业和社区沟通,加强社区安全与管理;开展社区服务,消除或改善居民对建筑工人的不良认识,组织居民和工人进行联谊活动。通过该种方式,实现社会工作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介入。

2.4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社会工作使公共安全体系更加健全和完善。社会工作主要根源于群众需求和社会矛盾的解决,并有效规避社会风险,以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防范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社会工作也可在违法犯罪人员的司法和社会矫正体系中实现介入,确保相关人员的社会回归。社区矫正是专业社工介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其目的和实施方法各有不同。

依从于各国预防犯罪和促进罪犯再社会化的立法和实践,可知社区矫正并不只是监外执行刑罚,也包括对刑满释放人员进行矫正及对失足青少年的帮助和教育。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参与社会矫正过程中,需要依托于社区矫正机构的组织和领导。

公共安全体系为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治理提供了外部保障。其是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不仅关系到社会工作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参与性,而且直接关乎社会治理创新效果,对社会稳定及发展具有正向推动作用。

3 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工作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不可估量。近年来,为满足社会工作需要,实现社会治理创新,加大了对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力度。而社会工作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尤为突出,有助于推进社会建设及发展,为人民群众构建安全、稳定的外部社会环境,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李迎生.探索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治理创新的有效路径[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4(03):23-28,98.

[2]徐选国,戚玉,周小燕.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社区生计发展的理论创新与经验反思――以社会治理创新为分析视角[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38-48.

[3]王瑞华.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治理的有效路径[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01):38-41.

社会治理新路径范文第2篇

法治是加强社会管理、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法治也是社会管理的终极追求和目标。法律是社会的普遍行为准则,是协调不同利益的最好调节器,也是实现公平正义、社会和谐的有力保障。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我们要通过建设法治政府,带头形成整体、全面、合理的制度安排,使社会成员依法享有权利、行使权利、维护权利、履行义务、承担责任,促使行政权力依法运行、受到监督,各种利益关系依法调节,各种利益矛盾依法解决,社会管理依法进行。社会管理创新与法治建设互为助力在推进发展中实现交融。

一、创新社会管理的法治化的积极意义

创新社会管理的法治化将在社会管理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两个方面产生积极的意义。社会主义法治制度保障的形式为创新社会管理的成果提供了规范化、强制力的支持。这有助于社会管理“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的基本任务的完成。社会管理创新意味着对社会管理主体、社会管理理念与社会管理方式的改变和调整;意味着对社会管理格局、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公共安全体系、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信息网络管理等方面的加强和完善。这些都会推动相关领域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与废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大背景下,社会管理创新将会促进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自我完善和更新。

二、法治化路径是政府社会管理的根本之路

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公正,依法对社会生活、社会事务和社会组织进行的管理、规范、组织和协调。社会管理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活动。这个过程是政府机构、社会力量和公众互动的过程,是执行和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的过程,是社会成员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和谐发展的过程,这种活动是管理活动,也是服务活动。国内关于社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上发生了三大方面的范式转变。在管理理念上,从社会控制转向社会服务;在管理内容上,从泛化结构转向分化结构;在管理模式上,从残补模式转向制度模式。

政府的社会管理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管理,就其本质而言,政府的社会管理,就是政府为了维护社会公正和社会秩序,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规范并协调社会组织、社会行为与社会事务,以化解社会矛盾,调节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这也是政府依法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职能的过程。

当前,各级政府和各部门正在致力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符合法治精神。改革创新一旦偏离了法治的正确方向,往往导致群众反对,政府形象受损。公权力是有法治边界的,不能由于良好的目的和效果就越这个边界。这既要求法律法规系统、完善、配套,又要求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办事。各地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应依照相关法律规范进行合法管理,这就更容易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使之有利于推行,不至于引起争议。

只有以法治理念为指导,以法制体系、法治程序和规范为支撑,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才能真正实现最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这是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的重要环节。

三、强化与社会管理创新相适应的法治理念

不同的法治观念往往会导致对于客观事物会有不同的认识,会有不同的法制实践效果。在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新形势下、新进程中,必须树立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法治观念,以新的眼光来观察社会和认识自己,否则难免在行动上发生重大偏差。这是摆在政府机关和行政公务人员,摆在社会组织及其工作人员,摆在一切社会有识之士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保障公民权利

经过艰难曲折的漫长发展过程,2004年《宪法》终于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其中,突出地强调了保障公民权利、规范国家权力这一现代宪法的核心价值理念,突出地宣示了我国宪法的人权关怀。这就要求各级各类公务人员增强人权观念,慎用手中权力,在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过程中自觉尊重和依法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主要包括平等权利、政治权利、精神与文化活动的自由、人身自由与人格尊严、社会经济权利以及获得救济的权利。序言中“放气防盗法”引发很大争议,就在于人们置疑这种做法是否以人为本,是否有损害公民权利的嫌疑。

(二)要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限制政府权力

国家权力特别是行政权力是能够支配大量社会资源的公权力,具有无限扩张、易于滥用的特性。这就要求公务人员必须具备权力界限的意识,依法行使行政职权,注意上下左右不越界。前些年,曾有个别地方党委和政府超越职权出台包含“赦免民营企业家原罪”内容的红头文件,一些地方政府首长责令当地人民法院采取不予立案、强迫原告撤诉等措施来配合政府搞土地开发、强制拆迁,许多地方出现假借公共利益之名压价征收征用、变相剥夺农民土地,以及由行政首长个人直接批出土地,赤裸裸地与民争利的做法。这就摆错了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的位置,弄错了行政首长与行政机关的关系,严重侵害了公民权益,大大损害了政府形象,这主要就是缺乏法治主义观念特别是权力界限意识所致。

(三)要树立行政民主的观念,扩大群众参与

社会管理也是一项调整改善的政府职能,履行这一职能的过程需要顺应行政民主这一世界潮流。行政民主强调行政过程中的平等相处和选择自由,呼唤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良性互动,要求为行政相对人参与行政管理、自主管理提供更多选择机会。在我国行政管理和行政法制诸环节已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行政民主的要求和规范。例如,行政立法过程中的座谈会、论证会,行政执法过程中的听证会和当事人陈述事实、申辩理由,行政相对人评议行政机关与行政首长,采取具有协商性和可选择性的行政合同、行政指导等柔软灵活的方式实施行政管理,越来越多的社区自治管理和服务,等等。

(四)要树立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公共服务的观念

由管制型、秩序型、管理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是一场静悄悄的深刻变革。在传统计划经济时代,政府俨然是企业、市场、社会的主宰者,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之间是不平等关系,以行政计划、行政审批、行政强制等单方意志和手段来实施行政管理、维持行政秩序,成为行政管理的基本模式。随着市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社会自治,就成为完善行政管理,健全行政法制,创新社会管理,健全治理规范的重大课题。公务人员应当树立服务意识,改进管理方式,顺应由管理行政、秩序行政、指令行政转向服务行政、发展行政、指导行政这一时代潮流,由单一的行政管理转向社会治理,积极为公民提供信息、政策、专业技术等方面的指导帮助以及各种公共服务。

在此背景下,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和方针。服务型政府体现了我国人民主权国家的国家性质,彰显了政府“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主导行政价值观,有助于“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显然,在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的实践中,如何面对、理解、回应、推进这一政治与行政改革创新的要求,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服务型行政机关,为其提供法治保障,已成为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而从行政管理方式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创新入手,正是人们选择的一个理性、可靠、高效的进路。

四、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建设,助推社会管理创新

(一)健全社会组织的法律制度,促进社会组织规范发展。

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出现的,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既依法享有各种权益,同时也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要在国家的法律法规之下依法经营、依法从事各种社会活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实际上为“两新组织”的社会服务管理提供了有力依据,在依法治国这一大的环境背景下,依法进行社会管理不但最有效,更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途径。因此,在对“两新组织”的管理中要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实现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

法制化管理既是社会组织活动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及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手段。依法对民间组织实施管理,一方面保证了民间组织在正常的法治秩序中活动,维持了社会的基本团结与稳定,另一方面也可以让社会组织根据法律保护自身权益,协调其与政府相关部门及其他社会团体的关系。因此,要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从法律制度上支持和规范社会组织的发展,改善社会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让社会组织在一个法制健全、政策支持、公众认同的环境里发展并且发挥独特的作用优势,成为一支独立于政府与企业之外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力量,健全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矛盾的作用机制,增强社会的管理和服务功能。

(二)健全公民政治参与的法律制度,探索公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治理模式

在充分保证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前提下,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内容、方式、途径作本文转自www.dylw.net出明确的规定,使其可以按一定的程序实际操作,并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参与,使公民政治参与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着重加强两种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制度建设:一是建立健全立法与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机制,凡是与公民利益直接或间接相关的重大行政决策,都通过听证、协商、辩论、谈判等渠道,直接听取公民的意见,使决策做到民主化、科学化、公开化,同时通过举行立法听证、法律草案全民讨论等途径,影响法律制度的立、改、废;一是通过其他各种渠道向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提出建议和意见,定期不定期地评测政府的活动。健全和完善公民批评制度、建议制度、申诉制度、控告制度、检举制度、信访制度、监督制度等,使这些制度成为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的法律机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健全虚拟社会的法律制度,依法引导虚拟社会有序发展。

虚拟社会是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渠道。既要把网络舆情作为听民声、察民意的重要渠道,又要高度重视和评估舆情影响,正确引导网上舆论,维护网上秩序。

我国的网络社会起步晚,网络立法相对落后。我们的网络立法应当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具有前瞻性,依据网络社会的特征,充分认识到网络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以超前的眼光进行网络犯罪立法,做到既要维护网络社会秩序,惩治网络犯罪,又要有利于网络社会发展、有利于信息传播。特别是对网络舆情的引导上,我国虽然在几部有关网络言论、信息管理的法规中都有规定,比如《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等,但这些法律法规较为零散,不成体系,另外对于网络言论的监管存在着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的问题。所以,应尽快在建立统一高效的协调机制,做到纵向管理和横向管理相结合的同时,对现有的法规进行清理,提高立法等级,认真研究存在的问题,制定出统一的、适用于网络管理的专门法律。

十八大将“社会管理法治化”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指导思想、基本路径和主要方法,标志着我国社会管理创新将由典型试验、重点突破、政策引导,向制度化、法治化、科学化方向发展,意义深远。以法治建设为新时期社会管理创新保驾护航,以社会管理创新为法治建设推波助澜,在法治建设的框架之下,通过对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最大限度调动社会积极性,不断建立健全社会管理法律法规,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公平正义,立法、执法、司法与社会各个环节相互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不断调高社会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稳定团结、和谐繁荣。

参考文献:

[1]莫于川.行政法治视野中的社会管理创新[J].法学论坛Legal Forum,2010年06期

[2]周永康.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J].求是,2010年第4期;

[3]杨建顺.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容、路径与价值分析[J].人民政坛,2010年第3期

社会治理新路径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 社会管理创新 法治理念 社会组织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居于主导地位。只有政府实现依法行政,运用法治理念和法律手段进行社会管理,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管理创新。

一、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的意义

(一)社会管理机制创新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社会管理创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途径。社会管理将社会作为管理的对象。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管理的理念、方式、体制均不相同。只有不断进行社会管理创新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承担不同的社会管理中角色。资本主义初期奉行“管的最少的政府即为最好的政府”。当时政府充当“守夜人的角色”。市场经济的副产品“市场失灵”相伴而生。伴随着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公民不再满足政府作为“守夜警察”的形象,而是要求政府积极介入经济和社会生活,为公民提供福利,至此,整个社会发展到“行政国家”。行政国家为公民提供福利的同时,其弊端随之而生,即产生“政府失灵”。政府失灵将侵害民主、****,产生,造成人、财、物的浪费,效率低下,人的创造能力下降。于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又开始进行政府改革运动,国家、市场和社会都要积极介入到社会管理中来,国家尽可能将社会管理的权力交归给社会自身,三方发挥各自的优势来解决社会问题,以此达到社会管理的均衡和有效,实现社会的良性发展。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经济成果并未为社会成员所共享,社会出现收入差距、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在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转型过程中,社会出现阶层分化,失业人员、农民工等成为社会弱势群体,很难实现由传统社会身份向现代社会身份的转变。社会矛盾冲突日益增多,社会流动性增强,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已无法实现对社会的有效治理。因此,地方政府必须根据新的社会形势,对社会管理进行创新,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

(二)社会管理机制创新有利于有利实现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维护公平正义是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的本质要求。历经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正处于以寻求个体正义的释放为中心的经济增长目标与转向凸显社会正义的分配政策的十字路口,正在进入一个由个体正义正当性为基础的经济增长而导致的更深层次的制度变迁的过程。社会的公平正义的实现有赖于政府的有效管理。地方政府通过有效的社会管理,协调社会各阶层和群体的利益关系,为公民提供公共服务,满足弱势群体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其终极目标是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二、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创新应当坚持法治理念

正确的社会管理理念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先导,是确保社会管理创新实效性和持续性的重要基础。从新的管理思想或者观念的产生开始,直至新的社会管理方法、机制和制度得以运用转化,整个过程既是社会管理创新,亦是既有社会管理的运行和发展。

(一)要树立尊重和保障****的观念

2004年我国将“国家尊重和保障****”载入宪法。此条修正案意义重大,集中反映了控制国家行政权,保障公民权利的核心价值理念。一些地方政府及其公务人员缺乏****保障意识,出现云南“躲猫猫”等多起侵犯公民基本权利事件。地方政府在社会管理过程中,应当牢固树立尊重和保障****的理念,避免肆意侵犯公民人身权、财产权的事件发生。社会管理的本质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没有社会公共服务,也就没有社会管理。面对当前多元多变的社会结构,“人(流动人口)、屋(出租屋)、车(机动车)、场(重点场所)、网(互联网)、会(社会组织)”等社会管理要素纷繁复杂,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在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更应注重人性化和社会化。

(二)要树立信赖保护理念

信赖保护原则是行政法领域的“帝王条款”,是政府进行依法行政时所必须遵循的原则。政府进行社会管理创新,也必须坚持信赖保护原则,打造诚信政府。只有诚信政府才是负责任的政府。行政相对人基于对于政府的信任而从事某种行为,从而形成一种信赖利益,此种信赖利益应当受到政府的尊重和保护。行政机关因为公共利益的需要而撤销或改变行政行为时,应当给予相对人合理的补偿。政府进行社会管理创新时应当秉持信赖保护理念,确保政府行为的连续性和可预期性,防止朝令夕改。

(三)树立接受监督和权利救济的观念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有效的监督体系是防止权力异化,官员****的重要措施。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当自觉的接受监督。进行社会管理创新,就必须建立健全行政机关内外部监督体制,加行政监察监督、大人大监督、舆论监督、人民群众监督的力度,防止监督流于形式,切实起到监督成效。强大的行政权极易对相对弱小的公民权造成侵害,行政机关在进行行政立法、行政执法和行政司法的过程中有可能侵犯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有权利必有救济”,进行社会管理创新,就必须树立权利救济的观念。我国现行的法律救济途径主要是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以及国 家赔偿。行政复议制度在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和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行政复议制度作为行政机关自我纠正错误的方式具有其他外部监督救济机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完善的行政复议制度可以解决大部分行政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然而,从地方各级政府行政复议制度的运行现状来看,行政复议的功能定位不清晰、机构不够独立,使复议制度效率低下,复议案件呈减少趋势。地方政府进行社会管理创新就要对现有的行政复议制度进行改革,重新定位行政复议功能,增强其独立性,使其成为解决行政纠纷的主渠道。

三、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选择

(一)积极推动社会组织的健康有序发展

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政府、市场与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和角色不同,社会管理模式也因此而不同。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作为全能政府而存在,形成“大政府,小社会”的社会管理模式。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以建立“有限政府”为目标,不断精简职能,逐渐走向“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管理模式。政府要进行社会管理创新,首先要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科学合理地界定政府与社会的职能与作用,构建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共同治理模式。社会组织是政府与公民进行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可以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有效弥补政府失灵的缺陷,社会组织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以独特优势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社会组织的发展面临的准入机制、独立性和监督等制度障碍。要积极推动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职能,应当简化社会组织的设立程序,降低社会组织的准入门槛;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培育、引导和监督,充分发挥其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自治、自律、互律的作用;建立完善的评估与监督机制,规范社会组织行为,防止****滋生。

(二)加强和改进社区管理

社区是社会管理的细胞。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社区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加强社区建设,提升社区服务工作质量,有利于提高公民生活质量,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和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进行社会管理创新,加强社区建设的核心是社区服务和民主自治。要积极探索多种社区服务方式,为公民提供便捷、优质的公共服务。依托社区,整合社区民警、居委会干部、治保主任、流动人口协管员等各方力量,积极探索流动人口服务体系,着力推行“居住证”管理。居住证不仅可以显示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等基本信息,并且凭居住证可以享受社保、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为实现服务型管理提供有效途径。

社会治理新路径范文第4篇

指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要坚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机制体制,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推动社会治理精细化。当前如何实现社会治理的精准化、高效化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大课题。

一、基本情况

(一)突出网格全域覆盖。我区按照“多网融合一网兜底”的原则,科学划分网格,选优配强人员,积极建章立制,实现了“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坚持油地军“一盘棋”推进,网格划分实现全覆盖。全区共划分网格650个,其中地方网格441个、*******各单位网格99个、****“三供一业”移交小区网格93个、黄河三角洲综合训练基地网格17个,实现了整个**区域的无缝隙、全覆盖。

(二)注重网格员专职专业年轻化。针对农村环境相对复杂、条件较为艰苦、部分村存在“空壳化”的现状,实行城乡网格员待遇“倒挂”,将人员、资金优势向农村倾斜。采取“区招、镇管、村用”的模式,着力解决农村专职网格员难招、难干、难留的问题。全区农村专职网格员平均年龄28.3岁,大专以上学历占83.95%,本科以上学历占28.39%,月平均薪资待遇不低于****各镇街劳务派遣人员平均工资水平,并在食宿等方面提供便利或者补助。城市社区网格员采取与**劳务合作模式,由油田正式职工担任。围绕全市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任务清单、事项责任清单积极开展工作,极大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的精细化程度。

(三)打造教育培训新阵地。成立全省首家设有专门编制、机构和场所的区级网格学校,并分别建立城区和农村网格分校及实训基地,组建由市区两级党校教师、区直部门业务骨干、优秀村支书、优秀一线网格员、国内知名高校教师组成的网格员培训讲师团。建立“村书记上好村情课、区内上好基础课、区外上好拓展课”三级培训机制。出台网格文化建设方案,以文化浸润方式凝聚合力、激发活力。

(四)健全完善制度机制。围绕网格员队伍建设,探索建立“六有”“六统一”工作标准。 “六有”即有工作场所、有工作制度、有专用电脑、有办公桌柜、有人员公示牌、有工作台帐; “六统一”即统一马甲、统一标牌、统一工作包、统一工作手册、统一终端设备和统一建立本网格微信群。配套制定了考核管理办法,镇街(开发区)、责任部门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考核办法等工作制度和各级网格服务管理中心基本工作制度等,为全要素网格运行提供了制度支持。截至目前,全区网格员共采集各类信息近39万条上报各类事项6万7千余件。

(五)注重结合实际,突出特色。各镇街、开发区立足于打造全民网格、活力网格,积极探索创新,亮点频出。****搭建“社区E家”手机平台,全民都是网格员,实现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街道按照“一长三员,一专多协”标准组建网格化服务团队,建立联商联议例会制度,提升了网格员工作实效。新户镇高标准打造网格驿站,配齐配强网格员协管团队,协调公安部门等开展定点办公,切实强化了服务管理能力。**镇划分了四个管区级网格,实行实体化运行,推进了服务关口和社会治理关口的前移。每个网格内划分若干个网格,邻里守望,构筑了五分钟生活圈。**镇统筹油地军力量,按照“管理调度地方网格,合作推进油田网格,协调联系基地网格”的工作思路,真正实现了“一盘棋”推进。**开发区打造企业专属网格,开办了网格夜校,极大地丰富了职工的业余生活。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不足

网格化管理虽然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在运行过程中暴露出不少问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总结与完善。

(一)网格人员主体责任有待明确。按照网格化管理的要求,面对特殊村情社情,网格员工作不可能局限于纯粹联系、汇报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将具体职责明确出来,导致网格员对村两委和社区的依赖较大,自行处理问题的能力不够。

(二)网格管理宣传力度不足。网格管理作为一项新生事物,调查发现,有不少群众不了解网格管理,对网格管理员的身份以及承担的工作不够理解,对于网格员上门调查等工作,存在不开门、不配合隐瞒实情等情况。

(三)网格管理工作机制不健全。网格管理是数字化管理,是一项全新的管理模式,在现阶段的探索过程中,强调管理人员责任意识的同时,也应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为推行网格化管理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虽然出台了有关的责任追究、绩效考核制度,但未形成全面、规范、科学、有效、操作性强、切实可行的监督、考核、评价、奖惩机制。

(四)网格员队伍建设有待强化。招录的网格员年轻人居多,社会实践经验欠缺,进入工作状态慢。在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而不善于处理问题,部分存在畏难情绪,往往不能主动地解决问题。

三、创新工作路径,提高管理效能

网格化管理是社会管理的新课题、新手段、新趋势,要通过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加强机制创新和队伍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沉基层,为促进社会治理方式变革提供河口路径。

(一)“微平台”实现高效“微治理”。强调指出:“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实到城乡、社区。”结合枫桥经验,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发动群众,提升群众自治能力,通过打造“网上微平台、格中邻里圈”,依托微平台实现信息推送、投票管理、社区文化、便民服务和服务需求征集,群众可以随时随地向网格员和社区网格工作站反馈信息,真正构建起了“格中邻里圈”。并开设群众建言献策和党员随手拍版块,调动居民发现问题、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形成“全民网格协管员”的网格化工作氛围。

(二)创新联动考核机制,实现1+1>2。良好的考核与激励制度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保障,因而建立考核激励机制至关重要。建立联动机制,网格管理工作是一种综合治理工作,需要社会各部门和各行业的执法、管理和服务,建立部门协作的联动机制,才能实现精细化管理、全方位服务。通过扩大“乡呼县应、上下联动”的清单范围,将其纳入社会治理网格化工作运行体系和“网管员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按照全省“属地管理”部门考核评价相关制度的要求,将其纳入全区综合考核,以网格员提交转办的清单事项执行情况为重点的考核分值占被考核部门绩效权重的三分之一左右。这样倒逼职能部门落实流程再造、治理力量下沉,进而实现自我革命。

社会治理新路径范文第5篇

“近些年在维稳任务凸显和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背景下,网格化管理表现出巨大的社会治理功效,在政府各部门得到较高的肯定性认同,并显示出极强的横向拓展和复制能力,逐渐在社会管理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泰州地区的网格化管理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很快。泰兴、靖江地区2010年才开始有效地探索社区网格化建设。以靖江地区为例,通过不断优化网格设置,深化网格联系,增强居民自治意识和互助能力,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居民综合素质、群众生活质量、社区文明程度的同步提升。特别是靖江在推行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制定下发《靖江市社区网格服务管理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制定出台网格化示范社区(3A、4A、5A)等级评定标准,推广滨江新区江阳社区“多委合一”网格化精细化管理、靖城街道公园弄社区“绿橙红”三色分类网格化管理等经验,在各镇(街道、办事处)全面实施网格化提升工程。通过典型引路,逐步探索建立符合基层实际的网格服务治理规范化模式。目前靖江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已基本实现全覆盖,涌现出江阳、兴阳、公园弄、江华等一批网格化特色示范社区。靖江网格化的有效实践,给予了泰州大市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整体推进提供了可复制经验。

(一)以“三民工作”为动力,优化网格设置和运行机制。

一是推进网格管理模式立体化。按照“地域相邻、规模相当、人员相熟”原则,依据社区地域面积、楼栋、人口数量、驻区单位等实际,结合社区专职工作者配备情况,兼顾村(居)民小组设置,将本市城乡社区划分为1546个网格,设立网格长1546名,网格管理员3092名。二是推进网格员走访机制常态化。着力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为民服务“零距离”,全面推行以“网格长-骨干网格志愿者-居民户”为主线的社区走访入户工作机制。三是推进网格建设与人文关怀双向互动化。以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求、实施社区人文关怀为导向,借助网格紧密联系群众的功能优势,在社区网格内深化建立若干个各具特色的睦邻网络,推行“社区―网格―家庭”三级网格体系。

(二)以“三大载体”为依托,深化网格联系和睦邻氛围。

通过强化“睦邻卡、睦邻点、睦邻节”三大载体“建设,搭建邻里沟通的渠道,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居民邻里之间的认同和关爱,努力营造睦邻友好、相互关爱的社区氛围。

(三)以“四邻工程”为抓手,强化网格活力和风尚建设。

通过全面实施和邻、亲邻、助邻、益邻“四邻”工程,不断丰富网格管理的内涵,增强网格服务的活力,切实形成邻里相亲、文明相助、热心公益、奉献社区的新风尚。

二、泰州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创新的问题与思考

靖江推进网格化管理服务创新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是,从调研情况看,要实现泰州地区的横向复制与推广仍然有很多必须面对的瓶颈和现实问题,需要直接面对并切实解决。

(一)如何有效解决网格化管理服务人员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

网格化管理与服务是一套专业化的程式,不管从信息平台的建设还是从管理和服务群众的方式都需要专业的技?g和方法。在技术层面,社区网格化管理的信息平台的建设与维护等,需要专业的团队来完成。但是,靖江一些社区的网格长和网格员基本由“两委”成员和老党员、老教师担任。大多年龄偏大,信息知识缺乏。多数只会简单的电脑操作,无法满足网格化管理的专业化技术要求,直接影响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另外,由于网格化管理对以前的业务流程进行了重组,改变了原有的工作方式,针对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处理方法,需要按照特定的流程处理问题。这就致使以前那种靠经验,带有强烈个人主观思想的工作方式行不通。

(二)如何切实完善网格化管理与服务的信息化平台建设。

网格化管理一大特点就是将现代科技信息技术与社区管理相结合,通过信息化平台对社区各类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实现共享。信息化平台不完善,信息无法有效快速的传递,社区网格化管理也就无法发挥应有的功效。近些年来,靖江在智慧社区的建设要求下也开始注重搭建信息交流平台,以实现三级平台与网格无缝对接。但无法避免的是,部分社区电脑配备只是为了满足简单的工作需要,根本无法满足大量的信息处理要求,而且很多社区没有专用的网线,信息传输的速度也跟不上。这就造成,部分社区对信息平台的需求供应不上,一旦有需要,无法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传输到目的地。另一方面,信息化平台的建设需要专业的网格化管理系统。社区网格化管理信息化平台要转变为技术上的应用和支持,需要专业化的软件和信息管理系统。我国中小城市的社区包括泰州并没有足够的财政支持购买或者开发这样的专业管理软件,这就造成很多社区进行网格化管理,只是单纯的收集信息,进行整合,存入电脑,很多工作只能依靠人工,社区的网格化管理缺乏专化、精确性,达不到精细化的管理,致使社区的管理仍然停留在粗犷式管理的阶段。

(三)如何解决公众参与度较低的问题。

基层社区网格化管理与服务相较传统的社区管理更加注重公众的互动和参与,社区的有效治理是不断创新、建设和完善社区的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居民的参与。从靖江乃至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社区网格化管理业务流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网格化管理中,居民是触发者,是整个流程的起点。然而我们发现靖江地区居民在整个过程中,参与意识较低,互动性较差,这就造成虽然很多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设计很完美,但其功效与预期有较大出入。对此,靖江地区推出睦邻卡、睦邻点、睦邻节等多项举措鼓动居民参与其中,加强联系纽带。再者,部分社区网格化管理中,由于工作人员有限,专业化程度不高,志愿者和非营利性组织参与的广泛性较差,使社区工作者(专职网格长、网格员)一直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服务的质量大打折扣。特别是有些社区网格化管理中,由于工作人员(3人,1网格长,2网格员)有限,每个网格里党员代表、商户代表、居民代表、企事业单位代表等组成服务团队,社区工作人员担当网格员(一岗多责,一员多能),为居民解决问题,而且定期入户,探查民情,主动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但是,社区网格很多工作属于义工或者购买服务,部分代表对此热情不高,社区对网格服务团队只能是引导、鼓励,不具有也不能使用强制力保证其工作质量。有些兼任的网格服务团队人员有其本职工作,为社区网格服务的时间有限、精力有限,在居民有需求时,不能第一时间为居民服务,也无法保证定期入户,探查民情,这样所有的工作又落在了社区网格长(专职)一人身上,导致网格化管理团队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如何有效划分网格管理主体的相关权责。

基层社区网格化管理是一个涉及社区诸多面、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它既要对原有的工作流程进行了精简优化,又要明确各管理主体的权责范围,使得各司其职,分工明确。靖江一些社区主要是将部分社区协助社区的工作事项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整合进网格员的职责中,以达到一人身兼多责的目的。但造成的问题是:网格服务团队除却网格长大都是本社区各行各业的代表组成,本身就有自己的工作,并非专职的网格管理人员(兼职),对于社区的各种问题有多大的处理权限并没有明确规定。同时,由于社区网格化管理要求网格之间相互交叉,协同工作,打破原有的封闭状态。对于跨街道、跨部门的协作各部门间缺乏联动协调机制,职能部门之间存在利益纠纷,街道办事处权力有限,无法调动其他单位、部门的资源,在协同工作时难免有些障碍,在出现问题需要解决时,容易出现有利争着上,无利相互推脱的现象。

三、泰州实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创新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推动由网格化“管理”向“服务管理”嬗变。

从靖江地区网格化的情况来看,无论是滨江新区江阳社区网格化管理还是城北园区(孤山镇)都开始较多地摆脱传统社会的管理模式,变政府主导转变为政府引导。泰州大市在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也应彰显网格的社会服务职能,积极调动社区居民的自治意识,实现从“管控”模式向“有序与活力统一的多元治理、共建共享的新模式”转变,使社区居民能积极参与到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去。事实上,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的出现,一方面促使政府向“社会治理”转变,提升其社会治理能力,另一方面,也倒逼政府转变职能、构建服务,从单一职能管理到多元职能转变。当然,“管理”到“服务管理”的嬗变还要求泰州主动调动网格中企业的力量和社会组织的力量来多元治理和共建共享。从网格长由“两委”,网格员由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小区业委会、老党员、老业主成员中选出,到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再到推进智慧社区与政府职能部门的互联互通。靖江已经在泰州探索基层社会去服务体系创新中迈出实践的第一步。

(二)积极加强培养网格化服务管理专业化人才。

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需要改变以往人员在工作时大多凭借经验的状态,培养一批既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又要熟悉网格化服务管理制度、业务流程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泰州在推进推广网格化服务管理时注重以下几点:第一,对社区现有工作者进行统一培训,网格化管理相关信息技术知识以及业务流程,具备较高的信息化应用能力;第二,学习网格化管理先进经验,对于网格长、网格员等服务主体进行民主服务管理、反馈控制和网络化治理等现代管理思想的学习,同时要结合不同街道、社区的实际情况,摸索出适合自己的网格化管理模式;第三,吸收、引进一批网格系统管理维护专业化人才,保证整个系统的稳定运行;第四,培养网格后备人才。

(三)发掘全方位财政扶持渠道。

泰州大范围推进和支撑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建设和运行需要大量的资金持续注入,无论是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还是后期系统维护、工作人员培训、雇佣人员工资支出等都需要源源不断地资金注入。靖江这些主要网格化系统的资金来源基本依赖政府拨款,难以在泰州完全复制。泰州大市要想实现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考虑多方位的财政渠道做后盾。首先,政府投入应该开放化,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开拓资金来源,政府投入需要满足社区基本日常开销和民生目标,对于不愿投入或者没有能力投入的非政府组织,政府要进行引导性资金投入。对于市场有能力承担的项目,政府应及时放手;其次,政府应注重政策性的投入,利用税收、财政优惠政策等,引导社会各界对社区建设积极投资;最后,社区自身应提高“造血”能力,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利用自身优势,组织的服务性事业自筹资金,建立并规范社区募捐机制,并定期开展,对于自筹资金科学、合理使用。

(四)引导广大居民积极参与网格事务。

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只有社区居民的广泛积极地参与,才能形成网格化管理系统与居民的良性互动,实现社区网格化管理系统的长久活力。社区网格化管理中,面对繁重的服务任务,网格管理队伍迫切需要居民志愿者的广泛参与来减少工作量和提高服务质量。首先,应该提高社区居民使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通过组织统一的学习,使居民能够独立使用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改变单方面依靠社区工作者维持网格化管理系统运转的局面。其次,应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居民发现问题后可直接通过互联网反映给社区,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社区工作人员也可在第一时间掌握网格内情况,进行统筹安排;最后,鼓励志愿者队伍参与其中,支持和鼓励居民成立志愿者组织,提高居民的参与网格管理的积极性。此外,对于网格化服务管理,服务队伍应该注重对网格化管理理念实质性的宣传,提高居民对社区网格化管理的认知,使社区居民在对网格化管理有深刻认识后更佳地融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