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发展的成就

经济发展的成就

经济发展的成就

经济发展的成就范文第1篇

关键词:嵌入型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内生发展;外部援助;社会转型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为迅速消除民族经济差距,建立全国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与东部地区形成互补的分工格局,在经济发展的主体还不是民族地区的各民族的情况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采取了嵌入的方式。对于大部分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而言,自我发展能力不足是一种普遍现象。受历史和经济发展水平所限,自建国以来,大部分少数民族尚不能很好地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条件发展经济,在生产经营和市场机会的把握等方面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出现“捧着金饭碗要饭吃”的尴尬局面。由于少数民族自我发展能力不足,民族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是来自民族内部的自发力量,而是由国家承担起了发展的主导性责任,经济发展只能采取外部嵌入式的发展方式。这种嵌入式的发展方式不是民族地区内部民族自我演进的结果,在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成为了帮助的对象和发展的客体,少数民族人口参与程度较低,一些少数民族甚至游离在地区经济发展的进程之外,内生发展动力的缺乏与经济发展主体性的缺位反过来进一步增强了对嵌入式经济发展方式的依赖。

一、民族地区嵌入型经济发展方式所取得的成就

区外力量推动下民族地区的工业化发展迅速,由于获得了工业发展所需的大量资金、技术、人才、设备等支持,短期内民族地区确实完成了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提高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实现了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改善了民族地区经济结构,推动了民族地区工业化进程,提高了民族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推动了民族地区社会转型。

(一)加快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缩小了与东部地区之间的差距,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超过了过去的五千年。①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加大对西部民族地区的投入力度,各类投资重点纷纷向西部地区倾斜。青藏铁路、南疆铁路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新建铁路里程达到1万公里以上。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青藏铁路建成通车,结束了没有铁路的历史。国家大规模的投入,短期内帮助民族地区完成了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提高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

(二)改善了民族地区经济结构,推动了民族地区工业化进程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区外力量的助推加快了民族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以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基础,资源型产业为载体,工业化水平迅速提高。在快速的工业化进程中,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得到改善,农牧业比重有所下降,工业和服务业比重有所上升。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围绕能源加工、装备制造、农牧业等领域,形成了一批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重大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三)提高了民族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民生领域得到改善

在民族地区跨越式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财富的“蛋糕”不断做大,社会民生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西部地区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00元,比2000年增长2.7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027元,比2000年增长2.6倍。2000年到2011年,民族8省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除云南、、新疆外,均增长3倍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除广西外均增长3倍以上。

(四)推动了民族地区社会转型,改革开放和环境保护取得进展

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实现了由传统农牧业社会向现代工业化社会、由相对封闭的自给型经济向市场经济、由乡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的经济现代化转型。在区外力量关注和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民族地区的各族人民也对外面的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与认知,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民族地区的社会转型。西部民族地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推进,对内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取得新成效,城市化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化率达到43%,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二、民族地区嵌入型经济发展方式的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民族地区实行的跨越式发展和加速发展战略,经济发展目标以GDP总量增长为导向,基本上是依靠物质要素投资推动经济增长,投资驱动和资源依赖的经济发展方式扭曲了内外因之间的辩证关系,自治地方的主体民族积极性、主动性发挥不够,主要依靠汉族等外来民族及大型国企等外来组织机构,外来援助没有通过内在民族起作用,主要为了满足全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忽视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嵌入型经济发展方式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一)嵌入型发展扭曲了内外因之间的辩证关系

民族地区嵌入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主要通过外因在起作用。嵌入型发展的经济主体并非本体民族,而是由中央政府主导,主要依靠汉族等外来民族及大型国企等外来组织机构。不少民族地区的资源型产业虽然为当地创造了较高的GDP,却没有发挥出对其他产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嵌入型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内因所起的作用不够。嵌入型发展过程中,在过度强调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却忽视了民族地区劳动者的主体性问题,不致力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技能,少数民族劳动者在经济现代化的转型中参与程度低,成果享受少,没有发挥自治地方的积极性和当地少数民族的积极性。

(二)城乡差距扩大,民族差距扩大,不利于民族团结与边疆稳定

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仍然滞后,与全国差距继续拉大。民族地区与全国特别是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仍然明显存在,并呈继续拉大趋势。西部民族地区各省(区、市)之间发展也不平衡,发展差距有拉大的趋势。省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并没有带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同步发展,农牧民收入提高的幅度低于地区生产总值和城市居民收入提高的幅度。在各民族省区内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区或全省的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比高于平均水平。

(三)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

民族地区以煤、电、重化工等资源型高耗能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方式,导致高耗能企业过度扩张,能源资源开发无序,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问题突出,在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等方面任务艰巨。西部地区大多数传统企业技术落后、设备陈旧,西部地区万元产值排放的污染物,要比东部地区高出1至5倍。西部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有一半的生态脆弱县和60%的贫困县在西部。西部地区土地侵蚀面积达41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侵蚀面积的83.3%和西部地区国土面积的60.6%。西部地区每年因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500亿元,占当地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13%。

(四)民族地区内部发展不平衡,影响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民族区域经济的发展上,由于混淆了民族区域经济和民族经济的界限,民族经济的发展被忽视,民族区域经济与民族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民族地区内部发展的不平衡。自我发展能力不足是大部分少数民族存在的普遍现象,民族地区内部的不平衡,社会经济关系的多元化,收入差距扩大等,会在各民族中产生失落感和不满,影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小康社会的建设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消除城乡差距,但是民族差距同样不能忽视,中国真正贫困的群体主要在少数民族当中,民族差距的存在同样不能使小康社会的建设成为全面小康。加快民族经济发展具有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可以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重点在民族地区,难点在少数民族。

(五)社会转型期民族地区嵌入型发展方式矛盾凸显

民族地区嵌入型发展方式内在矛盾的突显,与社会转型存在密切关系。社会转型以全球化、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为主要内容。社会转型期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以资本主导的全球化为主要特征。民族贸易得到了繁荣发展的更加广阔的平台,我国民族地区也迎来了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全国有30多个民族跨境而居,其中绝大多数分布于民族地区。从开放和发展的角度来说,这种海外联系具有其他因素无法比拟的优势。③然而,民族地区背靠亚洲贫困带,经济社会发展的地缘环境比较恶劣,是亚洲政治、军事和文化冲突多发地带,影响了民族地区与周边国家经济交往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城市化。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城乡矛盾。市场化改革也是民族地区发展方式转型的一个重要社会条件。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存在很多“越位”、“缺位”、“错位”的问题,这种违反市场规律的行为使经济发展出现诸多问题,对于经济未来健康、可持续增长形成制约。工业化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西部民族地区 “国进民退”现象尤其突出。西部地区私企自主创新体系尚未形成,发展基础薄弱,产品稳定性差,私企短期行为严重,对长远发展战略不够重视,导致其资信度等级相对较低,很难获得银行贷款。

三、结论

“全国一盘棋”是中华民族建构共同经济利益的原则,也是国内“各民族的最高利益”④,这一原则,并未否定国内各少数民族利益,而是后者的实现方式。单一制国家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是这两个利益关系的制度形式。不同民族有自己的共同经济生活和民族经济利益,各地区也有着不同于全国的地方利益,如何处理好民族地区经济利益与全国经济利益的关系以及民族经济利益与民族地区经济利益的关系是当前亟需解决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民族地区的各民族有着发展本地经济和社会的迫切愿望,产生了“两个积极性” 中的民族地方积极性。在社会转型条件下实现民族地区内生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正是破解嵌入型经济发展矛盾、满足各民族人民实现自主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各民族经济发展权的体现。

注释:

①胡鞍钢、温军:《中国民族地区现代化追赶:效应、特征、成因及其后果》,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5卷第1期。

②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杨晶:《国务院关于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2010年12月22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上

③刘永佶主编:《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第三次修订版),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年,第435页。

④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北京:人民日报,2014年9月30日。

参考文献:

[1]胡鞍钢,温军.中国民族地区现代化追赶:效应、特征、成因及其后果[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1).

[2]刘永佶.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第三次修订版)[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经济发展的成就范文第2篇

一、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的表现形式

体育经济的表现形式一般被分为两种。第一,直接提供体育产品与服务带来的经济效益被称为有形形式。第二,通过体育锻炼使得国民的身体素质,国民生活质量提高被称为无形形式,这也是社会效益的表现形式。但是任何一种表现形式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扩大市场、拉动体育经济或相关产业发展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就体育经济效益来说,它与体育在国民经济的表现形式极为类似,也被分为直接经济效益与间接经济效益两种。直接经济效益指的是通过举办奥运会,亚运会等体育赛事获得门票收入、体育纪念品收入以及其他体育用品收入等较为直接从体育本身中获得的经济收益。而间接的经济效益则指体育能促进不同国家间的不同文化交流,提高国家知名度与国家旅游酒店行业发展等一系列潜在的经济效益。

二、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

很大程度上来说,体育经济与国民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体育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国民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另一方面,体育经济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就我国的经济发展看来,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社会经济水平都有了很大地提升,这成为了我国申办北京奥运的基础。而在成功举办奥运会后我国的知名度,经济发展水平等也获得了显著的提高。就我国目前的体育经济发展看来,我国体育产业创造的经济产值与一些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就体育产业创造价值所占GDP来看,我国仅为0.6%,而美国却高达5%。而我国体育产业创造经济产值较低的原因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察,首先,我国体育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下,这是因为我国的体育经济发展时间较短,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其次,体育资源的综合利用利用率较低,相关产业尚未有效配合,体育市场没有获得良好的发育。在新的时期,要使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获得提升,发挥体育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社会就业水平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就需要从多个方面出发,如扩大政府部门在体育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投入,完善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尽快建立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体育市场管理机制,使促使体育的资源利用效率达到最大化。

三、体育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很大程度上来说,体育经济的发展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带来的不仅是国民生产总值的大幅提升,还未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市场条件,因此,体育经济在这一时期也取得了惊人的发展成就。体育经济与市场经济紧密结合不仅是体育经济的重要特点之一,更是体育经济的一种常态。在计划经济时期,体育的生存与发展往往取决于国家的统一部署安排,不管是从资金的来源和体育的总发展方向都由国家进行统一调控,体育经济高度集中,这时期的体育经济更多被认为是福利性事业。而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转变了传统体育产业的地位以及人们对体育的看法,体育不仅具有公益性同时也包含了一定的商业性。体育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时期更加多元化,不仅能够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效益。国家对体育在经济与政策方面给予的扶持,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体育经济的发展,如今,体育产业已经被认为是我国的“朝阳产业”。这是因为体育产业更具备持久发展的潜力,在经济较为低迷的时期,通过举办奥运会等体育赛事能够对国内的旅游业,酒店服务业,商业等多个相关产业起着良好的拉动作用,使得国家尽快的摆脱发展的颓势。而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对于吸纳劳动力,提高全国就业水平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体育业与很多其他产业联系较为紧密,对其他相关产业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这些相关产业不仅包含了制造业、服装业、信息业、交通运输业,甚至包含了金融业、广告业等多方面的内容,带动这些产业的发展对于提高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国民生产总值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总的来看,体育已经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发展,它还将展现更大的发展潜力,作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我国应该提高对体育产业的关注与扶持。

四、发展体育经济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体育已经能够直接创造经济价值并能够有效地促进就业,扩大社会需求的同时,还能刺激消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应该积极发展体育经济并使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到达一个新高度。通过奥运会的举办我国就可以从中获取一定的经验,在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举办前,韩国的国际形象十分微弱,战争产生的负面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举办奥运会后,韩国的经济不断发展并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而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同样影响深远,政府在申办前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对北京的交通、能源基建、城市环境、体育馆优化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改造,促进了我国就业率的提升,且在向全世界的人民展现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科技水平法同时,大量游客和参赛队伍的涌入也使得北京的国际知名度,旅游业,酒店业等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与提升。通过这些案例可以看出,体育的发展壮大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十分重要,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要使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潮流,就要调整利益关系,同时加强对公共体育事业的管理。

结束语:

经济发展的成就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理论 流派 发展

一、前言

(一)研究的背景

产业经济学理论源于西方,并且是对经济学发展的一种诠释。在我国发展过程中,经济学理论对于我国企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产业经济学理论流派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学发展以及企业的实际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同的流派代表着不同的经济学观点,以及经济学规律,这也是促进我国产业发展的关键条件。然而,我国的产业经济学理论发展无法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学理论发展相比,所以这就需要我国经济学家能够不断发展研究,从而促进产业经济学理论在我国的发展与进步。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本文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对产业经济学及其在我国的发展,进一步找出适应现在产业发展的产业经济学理论,并且通过经济学理论的分支学科,探讨出以公有化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的关系以及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企业内部产业经济的发展与完善。所以,本文的研究对于我国产业的发展以及我国产业经济学理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产业经济学理论

产业经济学换句话说又称产业组织学和产业组织理论学,在应用经济学中,人们都把产业经济学成为应用经济学的分支结构,是非常重要的。起初,在我国,产业经济学并没有被人们一致认为是独立的经济学科,自从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成为了一门独立的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的的起源相比于其他的学科是较早的,可以追溯到马歇尔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从宏观上来说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各个阶段中,关于产业经济学的代表书作有《产业组织论》,是出自贝恩手写,在一九五九年被推出,这本书是至今为止最早出现的就关于经济学展开研究的一本系统性的图书。同时,《产业组织论》也标志着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形成。然而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产业经济学的发展开始进入了第二阶段的发展,当时出版了一本名叫《产业组织与公共策论文选》的书,然后就以这本书为中心开始了对于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这也标志着产业经济学理论已经开始走向了成熟的道路,在经济学的各个方面中都取得了很大的理论发展。由此,产业经济学理论开始慢慢的步入了正轨。

三、产业经济学理论在西方的发展

(一)哈佛学派

哈佛学派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步形成,它的代表人物是梅森和贝恩。哈佛学派治理与产业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在理论研究中建立了非常完整的SCP理论范式。也正是SCP理论范式的形成,标志着产业经济学的初步成熟,也与此同时代表了产业经济学正式走向了独立学科的这一道路,对于产业经济学的研究也就此开始了系统化的理论研究阶段。

(二)芝加哥学派

自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许多来自芝加哥的经济学者开始了对于SCP范式的研究,并提出了他们的批评,所以正是这个原因,SCP范式开始走下坡路,逐渐的衰落,自此以后,芝加哥学派开始逐渐取代哈佛学派,走向经济舞台。施蒂格勒早在一九八二年,就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奖者,对于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模式具有开创性的作用。施蒂格勒也曾经出版了一本叫《产业组织》的书,这本书的诞生也正式标志着芝加哥学派对于产业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已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

(三)奥地利学派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奥地利学派的出现也预示着对于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开始走向新的理论模式和研究方法,所以从那以后,产业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开始对于理论基础。分析手段等方面展开了卓越性的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泰勒而是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出版的《产业组织理论》引起了轩然大波,成为当今最具权威性的经济学教科书。奥地利学派从实质上说不仅继承了芝加哥学派的理论研究成果,更是在此基础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了二十世纪以来经济学理论的主要流派。

四、产业经济学理论在我国的构建

(一)初级阶段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经济比较落后,而且经济发展滞后。在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比较传统而老套,并且发展思维也比较落后,无法跟上产业经济发展的潮流。而且,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无法迅速的接受西方先进的产业,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情况。并且这一理论无法更好地指导产业经济结构的发展,所以,产业经济学理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以及发展,但是在这一时期,产业经济学理论却有了发展的萌芽,这也是产业经济学理论在我国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的表现。

(二)发展阶段

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一些学者开始尝试运用西方产业经济学理论对我国产业组织进行相关研究,这也是促进我国产业经济学理论发展的重要条件。虽然在建国初期我国产业经济学理论无法得到更好的发展,但是,改革开放之后所实行的市场经济为产业经济学在中国的打下了基础。大学开展产业经济学理论课程为产业经济学理论在我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也体现出产业经济学理论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贡献,这也是我国产业能够更好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成熟阶段

在90年代后,随着我国产业的发展,也使得产业经济学理论在我国逐步成熟,并且得到了很多企业发展的认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我国很多企业都迅速兴起,并且获得了国家政府的支持。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或者是产业结构过于传统而无法得到更好的发展。面临这一情况,产业的发展就投向了产业经济结构理论的指导,很多的企业都希望能够通过产业经济学理论而找到促进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方法。

(四)完善阶段

21世纪是科技发展占主导的时代,所以,这就需要每个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大力发展生产力,并且将科技发展作为第一生产。产业经济学理论在21世纪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并且产业经济学理论指出,21世纪的发展要以第三产业为发展方向,摒弃传统的你劳动力为主的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科技以及服务行业,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从而带动经济学理论的完善。

五、总结

经济发展的成就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发展方式;公路经济;变革;创新

公路经济是包含一切和公路相关的经济,它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化剂。公路经济对于我国工业、农业、畜牧业等发展都有促进作用,同时,也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在目前经济形势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公路经济发展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笔者从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出发,讨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加快公路经发展设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影响。

1加快公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1.1有利于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自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提出以来,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就成为了改革和建设的重要课题。城镇化建设就必须要推进公路建设,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公路对于乡村城镇化的目标带来很大的促进作用,它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枢纽。农村公路建设关键关于在于加快公路经济发展,公路经济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有着极大影响。首先,公路建设能够缩短城乡差距,使农村人口外出打工更方便、容易,每年还能回家看望亲人。相比过去回家困难的问题,发展公路建设就解决了外出务工人员的担忧。其次,公路还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交通促进了人力、物力、信息的流动,使外面的科技走进乡村,使乡村的蔬菜、瓜果等农副产品走出去,从而走出一条致富的道路。

1.2有利于促进我国工业发展

公路建设不仅能够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促进了我国边远地区的工业发展。我国要想进一步实现工业现代化的目标,就必须加快公路经济建设。公路事业的发展能够改善一些农村地区的交通,能够带头周边地区的工业水平的提高。在现阶段,国家提倡集约化的工业发展道路,而城市的发展已经相对趋于饱和,农村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加快公路经济建设,在公路沿边地区形成一个个工业园区,提高一些偏远地区的工业水平,并加快了工业产区的集约化进程。

1.3有利于开拓第三、四产业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第三产业已经在经济结构中占据了很大比例。一般第三产业是指除了农业、工业外的产业,也是指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重大贡献。我国产业结构不断变革,第三产业发展的趋势还正强劲,第四产业就已经开始迎接“春天”。近几年,我国的网络经济正迅速发展,随着像淘宝、京东等电商的崛起,第四产业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主流。第四产业就是所谓的信息产业,它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延伸,它不仅包含网络经济产业,还包括卫星产业、通讯产业等等公共产业。作为国家的基础建设,公路经济发展极大程度上成就了第三、第四产业的扩展。就拿现在很热的电商来说,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交通条件,如何迅速发展的快递行业。如果没有高速发展的公路经济,如何缩短城乡之间的距离,突破地域之间的贸易障碍。所以说,发展公路经济,就是发展我国的第三、第四产业。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公路经济发展的具体对策

2.1公路经济的路产进行科学核算

路产核算是公路财务管理的一大环节,和公路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它是指利用科学的会计核算方式和手段,对公路的产权变动、项目实施、新旧程度等全方面的核算。加强公路经济路产核算工作的科学性:第一,明细账目。路产是包含多种公路财产在内的总称,它涉及到公路建设的方方面面。所以,要想全方面的把握公路经济,就必须明细路产项目,在会计科目实施明细核算,这样总账就能巨细无遗,预防漏洞。第二,会计报表。通过明细账目,可以掌握每一项财产情况,然后再经过财务报表,反映出修建工程及价值存量,有效的将公路经济合并到了国有资产的管理体系中去。在公路经济的路产核算当中,技术等级不同的公路建设项目的成本也不一样,当然其价值也是不等的。而且旧的公路和新的公路建设具有不同的路产价值,其设施赔偿费收取也是科学、合理的。所以,为了避免污染或损坏事件发展,公路管理者就应该及时的按照赔偿原则折算出相应的赔偿费用,争取转变公路经济发展方式。

2.2转变公路经济的传统观念

在公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传统的观念是严重阻碍其进步的枷锁。观念的束缚导致公路经济下滑,长期受公路思维定式的影响,导致公路事业止步不前。首先,传统的公路管理其经济观念不强。相关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只觉得公路建设就是国民基础建设,只要完成工程花再多的钱都无所谓。材料浪费、资金浪费的现象长期存在,这就增大了公路建设的成本。其次,受惯性和体制的影响,我国公路服务意识较差。公路经济是为了带动沿边的地区的经济、工业、农业以及其他产业的发展,而公路服务意识差的话,就很难做到为了发展而发展。传统的观念就是为了上级指标,为了任务和政绩而进行公路建设。所以,必须得转变这种制约发展的思想,必须放开手脚,跳出传统思维,增加服务意识,带动农村地区的各方面的现代化。

2.3加强公路经济的行政保护

完善的行政保护制度是公路经济发展的一大保障,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对公路经济发展实行行政保障,有利于提高经济管理的水平,有利于公路经济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和制约,有利于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行政保护制度关键在于制度的制定,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制度,是公路经济改革的基石和依据,同时也能实现公路经济发展的最优化。立法机构要及时的进行专项立法,从不同层面去保护公路经济。管理机构要严格遵循行政保护制度的条例进行管理,并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交通主管部门更要严格执法,加强公路建设和管理工作,从而推动公路经济向前发展。加强行政保护制度,就要:第一,遵从局部到整体原则。制定科学的经济发展战略,正确由点到线再到面的发展,从而突破各个障碍,实现整体的创新。第二,政府部门要用于承担责任,进行行政保护。转变政府职能也是加快公路经济转变的一大法宝,只有政府切身的转变自身的职能,变革管理制度,才能实现公路经济的发展。第三,一个强大而有效的公路建设执法队伍,是公路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传统的公路行政体制是条块分割形式,需要形成一个综合的执法机构,不仅需要树立其权威性,还需要对公路经济进行严格保护。

结束语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下,我国公路经济发展也要进行变革。我国只有转变公路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促进公路事业的进步,才能推动公路经济向着合理化、科学化、制度化的方向前进。公路经济发展有利于推进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农村工业化水平;有利于扩展第三、四产业,推动国内产业变革。所以,笔者认为在经济转型的同时,加快公路经济变革是发展的重点。

参考文献:

[1]肖林.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公路经济评价体系及方法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3,21:370.

经济发展的成就范文第5篇

[关键词]较快发展经济的含义;较快发展经济的意义;较快发展经济的途径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1-0158-03

1 序 言

中共十五大以来,我国学术界对经济思想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这对于推进我国经济建设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但我们不能不看到,学者们对较快发展经济的思想关注不够。从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实践看,如果没有较快发展经济的思想作指导,那么我国不可能顺利实现翻两番的奋斗目标。另外,研究较快发展经济的思想对于我们从理论上理解十七大报告所提及的“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这一论断有价值和意义。

所谓较快发展经济就是经济发展不能长期停滞或徘徊,也不能过速,而应当使经济发展有较快的速度。具体来说,在经济调整时期,经济发展不可能很快,但在经济发展时期,经济发展就应有较快速度。较快发展经济这一概念的把握不是短时间作出的,而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进行总结和反思之后才作出的。

众所周知,在“左”倾思想统治时期,我国搬用苏联模式,经济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这就不能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针对这一点,我党明确指出: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这就是说,国家经济发展不能再像过去那样长期停滞或徘徊,应当有较快的发展速度。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们缺乏经济发展经验,一段时间摊子铺的太大,经济发展过热,速度过快,结果引发了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党提出了经济调整的主张,同时要求经济发展应保持适当的速度,也就是说,经济发展不要超阶段、不切实际的过速发展。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基本上完成了经济调整任务,国际形势也有利于我国发展经济,这个时候如果我们不能抓住机遇,实现经济较快发展,就完不成第二步战略目标,就有可能使自己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强调要较快发展经济。在确立了较快发展经济的概念之后,还探讨了较快发展经济的意义和途径问题,从而形成了完整的较快发展经济的思想。

2 为什么要较快发展经济

1975年我国对长期停滞的经济进行治理整顿时,“”进行了百般阻挠。我国经济长期停滞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了“”,使我国结束了十年“”的历史,但由于当时推行“两个凡是”,在经济上急于求成,急躁冒进,提出了许多脱离中国实际的奋斗目标,比如说中国将在1980年实现现代化。针对这种“左”的做法,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主张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经济工作中要求党从实际出发来制定奋斗目标。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温饱到小康这一段的前十年不能追求不切实际的经济发展速度,而是在经济调整中保持适当的经济发展速度,重点发展能源、交通运输和科学教育,为以后奠定发展的条件和基础,而后十年则进入经济发展时期,经济发展速度会快。这即是说,在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应根据经济发展条件来确定经济发展速度,使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2.1 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讲道:“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无产阶级在取得执政地位之后应当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尽快发展生产力,即较快发展经济。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社会的根本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经济技术基础,也即只有较快发展经济,才能把无产阶级革命进行到底。由此可知,较快发展经济是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

2.2 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需要

要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关键在于经济的较快发展。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人们往往从上层建筑角度去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陷入了无产阶级下继续革命的泥潭,把社会主义搞成停滞的、贫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谈什么优越性?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结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所以,要使社会主义优越性体现出来,社会主义国家应该使经济发展得比较快,人民生活逐渐好起来,国家也就相应地更加强盛一些。

2.3 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党提出了三大任务,即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在国际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加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这三大任务中,核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即经济建设。只有按照较快发展经济的要求把我国经济搞上去,经济发展了,我们实现统一的力量就不同了。同样,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的大小,要看我们自己经济建设成就的大小。如果我们国家发展了,更加兴旺发达了,我们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就会大。现在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并不小,但是,如果我们的物质基础、物质力量强大起来,起的作用就会更大。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到了严重的挫折。在这种严峻形势下,中国会不会乱?中国向何处去?全世界都在关注着中国。我党正确地分析了国际形势,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冷静观察、稳住阵脚,做好自己的事情。指出:在这些国家动乱的时候,中国要真正按计划实现第二个翻番,这也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成功。中国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并取得稳定的发展环境,最根本的因素,还是经济增长速度,而且要体现在人民的生活逐步地好起来。人民看到稳定带来的实在的好处,看到现行制度、政策的好处,这样才能真正稳定下来。不论国际大气候怎样变化,只要我们争得了这一条,就稳如泰山。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3 如何较快发展经济

在总结国内外经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要较快发展经济,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1 抓住机遇

在十年“”期间,我们不是集中力量搞经济建设,而是热衷于大搞阶级斗争,结果丧失了较快发展经济的大好时机。时至20世纪90年代初,一股“左”的思潮又一次要阻碍我国的经济建设。在这个重要的历史关头,我党要求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机遇,放弃姓“资”姓“社”的抽象争论,加快经济发展,否则我们就会失去经济发展的极好机遇。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问题要搞清楚。如果分析不当,造成失误,就会变得谨小慎微,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开手脚,结果是丧失时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3.2 依靠科学技术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二战”后经济发展历史表明,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就既从理论上解决了生产力发展的内部动力问题,也从实践上找到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较快发展经济的根本途径。

我们都知道,生产力是由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构成的,而历史和现实中的生产力从来不是和科学技术相脱离的。科学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生产力就发展到什么程度。离开科学技术谈生产力简直是不可想象的。生产力的基本因素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科学技术同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是什么关系呢?历史上的生产资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同样,历史上的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力。科学技术一旦渗透到生产力的诸要素中去,就能发挥现实生产力的作用,这一点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变为现实,即从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各种因素所占比重看,科学技术因素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由于电子计算机、控制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正在迅速提高生产自动化的程度。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发展是取得了一定成绩的,这主要表现在我们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然而受苏联模式影响,再加上极“左”路线的干扰,我们闭关锁国搞建设,致使国民经济发展长期停滞,在“”中情况就更糟。所以要以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我们要有这个雄心壮志。为了促使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科学技术的结合,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并要求对外开放,在与西方发达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交往中,学习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我国经济的较快发展。

3.3 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1957―1978年间,我们搬用苏联模式搞经济建设,经济虽有发展,但速度很不理想,绝大多数人仍然处于贫困状态。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问题,是因为我国经济体制把整个社会和人民的手脚都捆起来了。也即经济发展全是由国家指令性计划来运作,企业和各生产单位没有自。在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大力倡导经济体制改革,制定了改革政策,在全社会掀起了改革浪潮,使我国经济获得了明显发展。

改革先从农村开始,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打破了僵化封闭状态,不仅实现了农业生产收入的增长,而且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农村生产力获得了极大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明显加快了。在农村改革获得很大成就后,我党总结农村改革经验,在城市开始改革。当然城市改革相对于农村改革来说,它涉及的面较大,改革是艰巨的,有难度的,但要求全党同志坚定改革信念,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改革。围绕如何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扩大企业自,允许企业间的竞争,使企业向公司制方向发展。当然,在城市改革中我们先后也出过问题,但改革始终是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轨道前进的。我们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果企业及其职工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均发挥了出来,企业经过改革、改造和创新,经济效益明显增强,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解放和发展。这足以说明,只有改革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使中国经济较快发展。

3.4 实行对外开放

一部资本主义发展史已经表明,在世界历史和经济日益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想较快发展自己就必须对外开放,闭关锁国是不行的。近代中国之所以陷入丧权辱国的境地,是因为有很长时间的闭关自守。要较快把我国经济发展起来,必须对外开放。

在当今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会完全拥有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就是西方国家也是这样,它们在资本和技术上是互相融合的、交流的。因此,世界各国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要使自己的经济较快发展起来,都要搞开放。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方面还面临困难和问题,不搞开放,发展不起来,更不用说有较快发展了。中国又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目前在经济发展方面同西方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要缩小这个差距,是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但也要通过开放,充分利用西方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经验,这样会加速我国经济的发展。新时期以来,由于我们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较大发展,国家的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有了显著的改善,这充分证明对外开放是加快发展我国经济的成功之路。

为了尽快发展我国经济,人们必须解放思想,实行对外开放,而且结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经验,在我国搞了经济特区、经济开放地带,推动了沿海和内地的对外开放,使中国的市场和生产要素日益参与全球化进程,这将为中国的快速发展提供可能。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2: 272.

[2]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 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28.

[3]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 第2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 87-311.

[4]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 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63-377.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邓小平年谱: 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449,534.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邓小平年谱: 下卷[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827-1369.

[7]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7: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