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发展的主线

经济发展的主线

经济发展的主线

经济发展的主线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经济学;合作;理念

长期以来,经济学的发展均是围绕“竞争”来进行探讨研究,但是却忽略了在竞争中起重要作用的另一理念“合作”。“竞争”与“合作”作为经济学中的理念,在经济学的课文增添了很多经典案例。现如今社会的发展迅速,随着经济体的改变,笔者大胆的预测:“合作”理念将成为新经济学的主导,从而影响经济学的重大改革。

市场经济即是市场在进行资源分配中期基本型作用的经济,从我国改革开放来看,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搞市场经济,客观上肯定了“竞争”是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肯定“竞争”的同时,“竞争”自身并不能代表这个市场经济。“竞争”在市场经济中可以充分的调动劳动群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但是为了保证市场的正常运行,避免不必要的矛盾的发生,必须采用“合作”来维持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在市场竞争中,没有绝对的“竞争”与“合作”,更多的采用以“竞争”为基础上的“合作”。所以,经济学有以“竞争”为主导转向“合作”是社会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一、“合作”理论在经济学中的意义

哲学在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发挥这重要的指导作用。“合作”型经济学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为指导,一切从实际出发,客观分析新型经济发展现象的体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交流日益密切,伴随着“全球化”与“一体化”条件的不断完善,“合作”将在“全球化”和“一体化”进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合作”有利于误会的降低,在全球化过程中,有利于帮助各国家之间交流的摩擦,达到“求同存异”实现共同发展,促进全球化经济发展,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理的分配和利用,使市场经济在世界范围得到深化和发展。

“合作”经济学切实符合中国国情发展,中国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其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学理论却存在着严重的不足,缺乏人文关怀和人性化的管理理念;而合作经济学恰好符合这一经济理念,在注重人文关怀和人性化管理。

近些年来随着数学发展,在经济学中的数学在某种程度上被滥用,传统的经济学已经沦为数学的“奴隶”,数学中经济学中发展应用的程度越高越复杂,在实际市场操盘时把经济学看成数字的无限演算,如此不切合实际的理论推算,必然导致经济学走进误区。因此经济学随着数字化信息的到来,经济学过多的注重数字带来的客观性,往往忽略了以“人”为主题的社会,合作经济学注重在竞争带来的效益的同时坚持人性化管理理论。所以合作必将成为21世纪新经济的主流。

二、中国社会文化发展背景奠定了合作经济学的基础

中国自古以来注重传统文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封建主义的国家中,由于经济的影响往往决定了国家帝王的更替。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蕴含了丰富的经济学思想。例如:道家主张“无为”思想即使完全开放的自由市场;法家的“严刑峻法”主张,可以说成是国家干预市场经济及哲学启蒙思想等等。

在传统经济学的发展史中,我们不难看出经济学在以往的发展是以“竞争”为主流,如今提出“合作”经济学,并不能说明竞争经济学是错误的。作为竞争经济学本身来讲其最为突出的贡献是提出了竞争,揭示了竞争市场,并指导市场的发展。而市场的另一面合作在传统经济学中一直被忽略。而早在中国文化中,如:“无为”、“兼爱”、“非攻”、“以和为贵”等思想都带有“合作”的气息,这些古典思想必将作为合作经济学的哲学基础,为创建“合作”经济学提供良好的文化发育土壤。

三、合作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依然围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进行研究

1.合作经济学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为生产力的交往

生产力的交往分为两种:一种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交往;另一种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合作对话。生产力的发展过程是负责的,他不仅包含客观技术与条件的改进,还包含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任何一个“产品”的生产都是有众多生产力共同协作的结果,在新型经济学中,人们的生产过程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流水线,只有一起劳动,互相协作、取长补短,才可以确保生产安全无误的进行。整体化的经济需要“合作”来进行优化,来实现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的功能之和。

2.实践型生产关系

实践的生产关系有社会性生产关系和技术性生产关系两种。在社会的生产实践中,合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将技术性生产与社会性生产两种不同的生产关系相结合起来,使生产和技术有效的互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从总体上讲,社会性生产关系主要体现了生产价值,因此生产关系对物质生产关系的实现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而物质性生产关系体现为价值,所以我们更要重视物质生产关系的“合作”实现。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学的发展,传统经济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竞争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必然转向合作经济。中国发展新兴经济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国传统文化将为合作经济学提供基本方法论。其经济崛起已经为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学中心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希望我国抓住机遇,使经济发展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贾根良 美国学派:指导美国经济崛起的国民学说[J].中国社会科学,2011,(4).

经济发展的主线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初级阶段;经济建设;社会发展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183-02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走上新的道路,开辟了新的篇章。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党的思想路线是党在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中遵循的思想方法和根本原则,是党制定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也是正确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保证。本文从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两个方面来论述党的思想路线的价值。

一、党的思想路线对于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性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使我们开始能够认真总结过去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为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选择合适的道路。

邓小平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指导下,对于我国国情进行了论述,突出强调了两点:一是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虽然搞了社会主义,但经济文化还很落后;二是在这样的国情之下搞社会主义,必须首先发展生产力。这时虽然还没有明确使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但这一概念所要强调和认定的“意蕴”已经很完整和明确了。之后,党的十三大报告正式提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并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做出了全面深刻的论述,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

在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后,我们党坚持一切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而社会需要同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从根本上来说只能靠发展社会生产力来解决,所以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也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深化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党按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对于我国当时的经济状况进行分析,科学合理的逐步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论断。它始于对计划经济弊端的反思,在对计划与市场相互关系的探求中发展,在对市场经济正确定位的认识中形成、发展和深化。

1.坚冰初破: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根本任务面前,邓小平意识到了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对于生产力发展的束缚,他以巨大的政治勇气论述了市场经济作为发展经济的手段,资本主义能用,社会主义也能用,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之间并不是过去我们所理解的尖锐对立的关系。他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在邓小平多次谈话的推动下,全党开始意识到完全实行计划经济之不足,逐渐形成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公式,这一公式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提出,后被十一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二大所确认。

2.峰回路转: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同时指出,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此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经济开始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转变。但城市经济体制中严重妨碍生产力发展的种种弊端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城市经济的巨大潜力还没有挖掘出来,因而迫切需要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中共中央于1984年10月召开了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其最突出和具有重大意义的是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理论,这一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的重大发展。

3.目标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使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迈出了一大步,随着认识上的重大突破,我国的经济改革也深入开展起来。市场范围逐步扩大,大多数商品的价格已逐步放开,计划直接管理的领域逐步缩小,市场对经济活动调节的作用在大大增强。实践日益明显地告诉我们 ,市场作用发挥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活力就比较强,发展态势也比较好。

我们党依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按照实践的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1992年春天,面对1989年后“左”的思想抬头,邓小平发表了“南巡讲话”,他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在我们全党对于这一论断有了统一的认识之后,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们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11月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又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更加系统化、完善化。

党的十四大报告和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论述,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观念的确立和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也标志着我们党在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认识又前进了决定性的一大步。我们党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载入宪法,使我国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进入了目标明确、不可逆转的崭新阶段。我们党按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坚持经济体制改革,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扫除了制度障碍,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二、党的思想路线对于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一)党的思想路线在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中的作用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在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之后,社会利益矛盾、文化的碰撞与冲突、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问题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在此情况下,必须坚持党的思想领导,以党的思想路线引领社会发展。在应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即从当前我国的实际国情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矛盾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文化需要同相对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只有从人民的实际需要出发,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才能最终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二)党的思想路线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相应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提升,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选择渐趋多样化。我们坚持主旋律与多样性并存,这就需要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与教育,同时吸收与借鉴各国文化发展的优秀成果。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建设与文化建设,文化建设与思想建设不是相互独立的,文化建设的发展与创新需要以党的思想路线为思想前提,科学、文化教育的发展以及思想道德建设都要从当前的现实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以科学的思想方法指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来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进而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社会良好风尚的形成。

(三)党的思想路线对于政治与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当前政治与行政体制改革也是我国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之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需要高效、民主的政治、行政体制,党的十高度重视政治与行政体制改革,政治与行政体制改革应坚持党的从我国的国家性质及其政府体制出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走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健全与完善人大制度,加强基层民主建设,促进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的良性发展,以基层民主建设的发展与创新经验检验我们的基层民主理论,进而促进我国社会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与发展。

(四)党的思想路线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任务。在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必须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解决阻碍和谐社会健康发展的各种矛盾,保证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健康、有序的,进而保证地方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实事求是的认识矛盾的本质,并制定出相应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从而使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和国家制定的一项宏观举措。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按照实际情况制定出正确的方针政策,把握好构建和谐社会的正确方向;也只有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出发点,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方针政策,才能使和谐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方针政策。

参考文献:

经济发展的主线范文第3篇

对于本路段路线方案,兴宁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沿线企业及群众都非常关心,提出了很多建议和意见,主要要求有:路线方案要有利于叶塘互通立交的布设,以方便沿线居民和工业园区上下高速公路,同时路线方案的布设要尽量减少拆迁,减小对叶南温泉旅游度假村的影响,以利于旅游经济开发,最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2路线方案比选原则

高速公路路线布设依据路线走廊和主要控制点,结合沿线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一般主要遵循如下原则:1)充分考虑与前后路段的衔接及技术指标的协调性。2)本着“不遗漏任何有价值方案”的原则,多进行路线方案比选。3)坚持安全选线,安全是公路设计和建设考虑的首要因素,好的线形是保证行车安全的根本。4)坚持地形选线,充分根据沿线地形、地貌,达到平面顺适、纵面均衡。5)坚持地质选线,尽量避开处理难度大的不良地质区域,必须通过时尽量减少穿越范围。6)合理的降低工程造价。考虑本路段穿越城镇的特点,综合区域经济现状及地方政府意见,本路段路线方案比选增加以下几个原则:1)利于立交布设,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本路段沿线经济发展势头较好,交通需求较大,布设叶塘互通立交应有利于交通流快速转移。2)与地方产业布局及规划相配合。沿线有产业转移工业园及旅游度假村,路线方案应以“近而不进,远而不离”为原则,给地方城镇发展留出空间。3)尽量减少拆迁房屋和征地。拆迁房屋及征地对当地居民影响较大,安置工作一直也是公路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点、难点。

3路线方案布设与比选

3.1初拟路线方案

根据路线走向及沿线地形,结合区域产业布局、经济组团,该路段布设了3个路线方案(图1)进行比选:1)K线方案:路线穿越兴宁盆地,从叶南中心区及叶南温泉旅游度假村东侧通过,距离工业园(南区)最近,布设立交连接匝道最短。2)B线方案:路线位于兴宁盆地西侧边缘,沿丘陵区东侧山坡坡脚布线,路线从叶南中心区与叶南温泉旅游度假村之间穿过,绕避温泉度假村位置采用小半径平曲线。3)C线方案:起点段与B线相同,沿山坡坡脚布线,在叶南中心区西侧与B线分离,从叶南中学西侧进山,设隧道穿越和尚顶,经叶南温泉旅游度假村西侧,往东南折回接上K线。本方案布设立交距离工业园(南区)最远,连接匝道长约5km。

3.2路线方案比选

3个路线方案主要技术指标对比见表1,主要工程数量比较见表2。

3.3优缺点分析及比选结论通过以上主要技术指标和主要工程数量比较,结合沿线区域经济情况对3个路线方案进行优缺点分析。

3.3.1K线方案本方案穿越兴宁盆地,主要优点为:①线形指标较好,路线比较顺直,路线长度较B线、C线短;②与地方产业布局、经济发展配合较好;③叶塘立交布设条件较好,连接匝道长度较短;④总用地较小,工程规模小,建安费较B线少5138.61万元;⑤地方政府支持该方案。本方案主要缺点为:①占用耕地较多;②路线从平原区穿越,造成高速公路两侧的分割。

3.3.2B线方案本方案沿山脚布线,主要优点为:①占用耕地较少;②对城镇分割相对较小。B线方案主要缺点为:①线形指标较差,路线绕行长,较K线长约1.0km;②从规划叶南温泉旅游度假村边缘经过,对其有一定干扰;③需拆迁叶南中心小学,离叶南中学较近;④叶塘立交布设较为困难,立交连接线较长,立交主线范围技术指标较差;⑤山脚民房聚集,拆迁房屋数量较K线多9901m2,占用土地较K线多18.6hm2,受到地方政府和沿线居民反对。

3.3.3C线方案本方案为高线方案,路线穿越西侧低山丘陵区,主要优点为:①路线沿山地布设,占用耕地较少,拆迁较C4线少;②对城镇分割相对较小。主要缺点为:①本路段进山以后,地形起伏大,平纵指标低,路线绕行,较K线长约1.2km;②立交工程规模大,离工业园区远,不利于区域产业及经济发展;③桥梁较K线长944m,需多设置370m长的隧道;④从叶南温泉旅游度假村的水库上游通过;⑤本方案高边坡较多,土石方数量大。由上分析可知,K线方案路线顺直,工程造价低,但穿越兴宁盆地,存在占用耕地较多的明显缺点,而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考虑,该方案可将公路建设与沿线地区经济开发结合起来,更利于区域产业布局和旅游资源开发,因此,得到地方政府强烈支持。

4结束语

高速公路的建设缩短了区域的时间、空间距离,增强了沿线产业区位优势,并引发新的投资和产业结构调整等,产生区域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新效益,影响和改善区域生产力的布局,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密切城乡之间的联系,提高城市之间的连通性和区域城市化的水平,培育新的经济中心,从而形成高速公路经济带。

经济发展的主线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三四线城市 经济型酒店 创新 人力资源创新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2-0037-03

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带动了中国国内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作为旅游业三大支柱之一的酒店业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物价上涨和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使经济型酒店扎堆的一线城市趋于饱和程度,经济型酒店业绩下滑,成本增加而收入降低。目前国内的连锁经济型酒店都日趋同质化,如果要走出围城,除了重视硬件条件的建设,还应增加对软件的投入。经济型酒店行业经营者发现,一二线城市饱和后,三四线城市旅游市场需求非常旺盛。近几年,不少经济型酒店品牌开始寻找广阔的三四线城市的经济型酒店市场。三四线城市成为经济型酒店业增长的关注点所在,然而随着经济型酒店业在三四线城市的快速扩张,物业费出现了飞速的增长,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题。不过三四线城市没有达到一线城市的饱和度,这就为经济型酒店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发展空间。从经济型酒店在开发一线城市的发展过程来看,下一步就到了三四线城市经济型酒店品牌整合阶段。中国的旅游市场并不完备,三四线城市经济型酒店标准还不完善,相比之下,一二线城市的经济型酒店市场就比较成熟了。三四线城市的经济型酒店发展要参考一二线城市的发展进程,但是不能照搬照抄,应该探索出一套符合三四线城市经济型酒店的改革发展方案,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这对于提升自身发展和整体规划有很重要的意义。

目前,旅游行业中经济型酒店已成为主要的投资热点,市场的快速扩张导致经济型酒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国内外品牌纷纷涌现经济型酒店市场,产品同质性现象非常严重,经济型酒店出现“不经济”现象。1997年开业至今的中国第一家连锁经济型酒店“锦江之星”的核心服务是在住宿上,房价不高,保证质量,舒适干净。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定位现象雷同,同质竞争,规模快速扩张,品牌管理困难,缺乏人才。从初期布局在一二线大城市,转向二三线,甚至扩张到四线城市。但是,经济发展和房地产行业推动了中国经济型酒店业发展进入了无序状态,行业竞争加剧。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行业发展却面临原材料、人力资源、物业、能源成本上升和企业利润下降的严峻形势。

当今面对竞争和消费者喜好不断变化的形势,创新已成为行业发展的热点。经济型酒店行业为了保持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动力,必须把创新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由于经济型酒店服务业与制造业和其他服务业相比,有其自身特点,如经济型酒店业的高科技依赖性低,客户服务体验范围广,经济型酒店服务内容多样化和时间长,员工素质不高等特点。根据本文研究的上述特点,文献研究集中对三至四线城市经济型酒店的人力资源和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创新进行探讨。

一、三四线城市经济型酒店创新的主要内容

(一)三四线城市定义

1.按规模划分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014年国务院发表的《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显示,我国的城市可以以五类七档划分。其中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被定义为超大城市。其中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深圳可以定义为超大城市。《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城市为小城市。常住人口是50万―100万之间城市叫中等城市。常住人口是100万―500万之间城市叫大城市。其中小城市和大城市再细分为几个档城市:小城市再分为两档分别是20万―50万之间的城市是Ⅰ型小城市,常住人口20万以下的城市叫Ⅱ型小城市。300万―500万之间常住人口的城市叫Ⅰ型大城市,常住人口100万―300万之间的城市为Ⅱ型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万―1000万之间的城市为特大城市。

2.按”线”划分

二线城市的名称主要是相对于一线城市而来的,我国的一线城市,主要是指经济比较发达、在社会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具有主导作用和辐射带动能力的大的城市,如表1。二线城市主要是经济综合实力在国际国内影响力比一线城市稍低的城市。一般而言,15个副省级城市属于二线城市范畴,另外也依据中国新兴城市50强排名。综上,本文所指的三四线城市,是指在一线和二线或周边的地级市,如吉林省四平市等。

中国新兴城市50强排名 福建省福州、云南省昆明、吉林省长春、黑龙江省哈尔滨、山东省淄博、江苏省徐州、浙江金华、福建省泉州、河南省洛阳、甘肃省兰州、海南省海口、吉林省吉林、湖北省襄阳、广东省汕头、四川省成都、辽宁省沈阳、浙江省杭州、天津、辽宁省大连、湖北省武汉、河北省石家庄、广西省南宁、江苏省常州、江西省南昌、内蒙古呼和浩特、浙江省温州、江苏南通、广东省珠海、贵州省贵阳、陕西省太原、新疆乌鲁木齐、浙江省绍兴、广东省中山、浙江省嘉兴、山东省潍坊、河北省唐山、江苏省苏州、江苏省南京、福建省厦门、陕西省西安、山东省烟台、浙江省宁波、湖南省长沙、安徽省合肥、河南省郑州、江苏省无锡、广东省东莞。

(二)经济型酒店企业创新

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求,由于所有生命体,包括企业生存,必须经历新陈代谢,即不断丢弃旧的、陈腐的事物,用新的和更有活力的东西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特别是面对强劲的市场竞争对手,企业应该以创新为主,以适应愈演愈烈的竞争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开拓新思路,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熊彼特定义的五种创新可以归纳为三类:(1)技术创新,包括新产品的开发和应用(包括现有产品的部分修改),生产过程的创新,以及原材料来源本身。(2)市场创新,主要是指市场的发展,以达到增加市场份额为目的。(3)组织创新,主要是指组织原有的结构转型,或是建立新的组织体系来优化工作流程。Hung,Arundel&Hollanders(2010)影响服务行业创新的要素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个来自企业内部,第二个来自企业想达成目标的创新类型,第三是创新情报的来源,第四是创新之后的可持续性,最后就是伴随着创新而来的经济和技术的威胁。经济型酒店业属于服务业,服务创新与制造业相比内涵丰富得多,形式和内容与制造业差异较大。服务创新中顾客参与过程,服务创新过程包括内部和外部的交互作用。服务创新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在和顾客互动过程中创新,顾客作为“合作生产者”参与创新。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比起制造业困难。多以渐进性创新为主,信任是重要因素。

引用新丁香控股集团董事长朱明明的话:“所谓‘超经济型酒店’仍然是相对‘经济型酒店’而言,就是比经济型酒店更为‘经济’的经济型酒店。超经济型酒店是百元细分市场的经济型酒店产品,以客房安全舒m为核心的、具有独立卫浴、性价比超高的经济型酒店。”主要的超经济型酒店品牌有易佰经济型酒店,99旅馆连锁,布丁经济型酒店(住友经济型酒店)。从10大经济型酒店品牌市场占有率看,超经济型酒店占有率非常高。

二、三四线城市经济型酒店创新过程中的风险

(一)经济型酒店在三四线城市的特点

从我国近几年经济型酒店发展的历史来看,一二线城市经济型酒店市场已经接近饱和,几乎无发展空间可言,出租率日见降低,与其继续在一二线城市竞争有限的市场,瓜分微薄的利润,更多的经济型酒店品牌将战略眼光投向三四线城市。而中国的三四线城市的数量很多,据资料统计2009年之前,中国的大多数三四线城市并没有经济型酒店品牌入住,同时三四线城市虽然市场广大,但因缺乏统一品牌,市场管理不善,中高档经济型酒店宾馆在此惨淡经营,因此自2009年开始,经济型酒店品牌逐渐介入三四线城市展开激烈角逐。

三四线城市的物业成本随着诸多经济型酒店的进入水涨船高。7天经济型酒店负责人介绍:到随着许多经济型酒店品牌进入三四线城市,本来就逐渐增长的房价,更有大幅度上涨的趋势,导致酒店物业成本上涨。同时还有比较严峻的问题是三四线城市经济型酒店的人力资源比较匮乏,导致人力成本也逐渐增长。众多经济型酒店品牌抢占三四线城市加剧了三四线城市市场竞争,使经济型酒店的格局产生了新的变化。很多经济型酒店企业通过收购宾馆、旅店等方式扩大了本企业规模。但是这样的扩张也会产生许多问题。例如酒店规模扩大在管理上出现漏洞,使酒店处于混乱的状态。不过三四线城市经济型酒店发展还存在很多机遇,因为未饱和的市场会给企业带来发展空间。

(二)三四线城市经济型酒店创新

经济型酒店人力资源是经济型酒店企业为了达成扩充人力资源目标,把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有效率地开发,也是开发从业人员自身对工作感到满足度的经营活动。经济型酒店企业比任何性质的企业对人力资源的依存度都要高。提高人力资源服务的质量,开发人力资源,也有必要提高服务技术。因此,从经济型酒店企业层面开发优秀的人力资源是有必要的。经济型酒店创新最终由人完成,因此企业必须从外部聘请或者是在内部培养符合创新条件的员工。三四线城市较一二线城市相比人力资源不够丰富,因为三四线城市招聘人才的资金和环境相对较弱,因此,相对于外部聘请来说内部培养更符合经济型酒店企业。经济型酒店企业内部员工是否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对企业是否能够创新有着重要的效果。创新初始阶段:员工扮演的角色是“创新概念来源”和“内部企业家。新服务的开发和生产阶段:员工扮演的角色是“开发者”和“生产者”。新服务的传递阶段:员工扮演的角色是创新的“营销者”和“反馈者”。不同员工在整个服务创新中的重要性是不等同的,因此要区分发挥不同员工的作用。

三四线城市经济型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出现问题是因为员工学历低,员工流动性大,员工素质低下,薪酬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职位提升和激励机制等,因此员工的服务理念跟不上,服务标准偏差。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机制来改善现有的不好的状况,使经济型酒店的人力资源最大化发挥作用,以实现双方的“双赢局面”。

(1)培训工作是经济型酒店发展必须重视的,除了定期培训外,经济型酒店可以相应地开展一系列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以便为客户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尝试轮岗工作,培养职工全方位服务能力,开发多种工作技能为客户提供更全面的服务。提高员工的个人素质和工作技能,员工应该在培训的过程中找到对自己的身份感和对企业的归属感,并且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满意度。从而提高在工作过程中的热情和工作技能,提高客户的信赖感和认同感。

(2)建立员工自我评估机制。经济型酒店评估公司对员工关系的公平性满意度和工作积极性,可以考虑在经济型酒店数量评估方法的基础上,允许员工自我评估,通过提供评估软件和评估方法,让员工自我评估,及时提供评估报告和软件反馈工作。工作人员依据员工的自我评估结果,可以反映员工的工作态度,生活与工作上的困难和对工作的期望,为经济型酒店的评估提供参考信息,有利于企业创建公平的评估体系,营造有序健康的竞争环境,提高员工的热情和积极性。

(3)做好经济型酒店人才储备。受经济型酒店业人员流动更频繁、职位空缺的影响,经济型酒店的日常运营无法得到充分保证。要通过建立经济型酒店人才库,做好人才的储备工作。如果经济型酒店哪个部门人员空缺可以立即招聘到适当的人员,缩短招聘时间,确保可以快速提供客户服务需求。同时做好经济型酒店内部人才储备的重要工作,加强经济型酒店内部储备人员的培训,如果空缺还可以通过内部重新部署人员来确保经济型酒店的日常运营。

三、结论

三四线城市经济型酒店在人力资源创新方面对员工的要求:首先应该正确地招聘员工和给员工进行培训,增强员工的创新意识,并且提升员工创新的各方面的能力,然后鼓励、监督机制提高完成任务的效率,并且在适当的时机给予员工适当的权利,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顺利完成企业创新,推动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娜,徐仰前,韩玉.经济型酒店服务创新与价值提升路径分析――基于价值链理论[J].科技创业,2010.

[2]蔺雷.服务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20-121.

[3]林淼,我国二线城市会展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D].广州大学,2012.

[4]岳菲菲.我国城市规模新标准划五类七档首按“常住人口”划分[J].企业家日报,2014.

[5]我国城市标准首增超大城市人口1000万以上为超大[EB/OL].互联网文档资源(http:///content/14/1121/11/7449569_426877452.shtml),2015

经济发展的主线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丝绸之路经济带 区域 价值链

〔中图分类号〕F0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6)05-0021-08

相比于沿海地区,中国中西部地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①正处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时期。如何支持沿线国家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以及如何构建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同发展的利益基础,是新时期中国需要面对的地区性难题之一。本文提出应积极构建由中国主导的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地域范围的大区域价值链,以此推动中国内陆省区和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也为中国未来发挥地区主导性作用创造新的战略机遇期。

自丝绸之路经济带提出之后,中国学者开始关注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价值链的关系。有的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就是要将内陆省区和国家带到全球价值链中,通过参与全球价值链,带动整个地区的发展,并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雁型发展模式。②也有的指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目标是打造亚欧国家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因此应构建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为“龙头”、以中国中西部地区为“枢纽”、以中亚五国及俄罗斯为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打造工业价值链,走工业协同发展之路,同时该工业链能够延伸至包括南亚、西亚、蒙古、东欧等国家和地区,辐射至包括韩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③上述文献已明确观察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所面临的战略压力,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所具有的引领沿线国家加入全球价值链的潜质,并提出了相关的战略设想和政策建议。

本文在认同上述观点的同时,从区域价值链角度出发,探索中国内陆省区和经济带沿线国家如何实现共同发展问题,以转变中国内陆省区与沿线国家传统的经济增长思路。

一、大区域价值链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价值实现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为内陆省区和国家带来新的发展机会,其核心价值在于改变内陆省区和内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通过“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将这些省区、国家与沿海地区、与世界连接起来,参与国际分工,以此创造内陆省区或国家全新的发展模式。一些研究文献虽然充分表达了上述特征和趋势,但是如何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设想还需要我们努力寻求解决之道。

本文认为应积极利用中国发展经济的资源优势(包括市场、技术、产业等),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地域范围,构建由中国主导的大区域价值链,以此作为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价值的主要路径。大区域价值链是介于国内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之间地区层面的价值链,将以中国和部分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国家为最终消费市场,以投资和贸易为纽带,通过推进互联互通和区域一体化建设,借助各国产业发展优势和潜力,提高“人”这一生产要素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价值创造能力,进而带动区域内各国制造业发展,促进各国之间的产业联系,以此形成地区层面的产业发展体系,创造有别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新的价值链条。

大区域价值链的目的在于提高“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创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资源禀赋差异较大,也因此造就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有的国家依靠自然资源出口来实现经济增长,这种模式极容易受到世界大宗商品价格的干扰而使经济增长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有的国家既缺乏自然资源又人口较多,长期处于增长的低水平状态。可以说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共同问题是忽略“人”这一具有价值创造的增长源泉。所谓价值链,无非是“人”这一生产要素在产业链条中对产品所附加的新价值,如果附加的价值低,则一国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位置上,反之处于高端位置上,我们看到的“微笑曲线”其实反映的是一国“人”在产业增殖过程中份额的大小以及由此形成的产业分工关系。因此,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价值链的建设重在提高“人”在经济增长中的价值创造,改变长期以来沿线国家的传统发展模式。

不同于传统的亚洲区域生产网络,大区域价值链具有相对独立的经济运行体系,与传统的地区大国引领区域发展的思路和做法有较大的不同。自20世纪70年代起,日本通过对外投资带领东亚国家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由此形成著名的“雁型模式”,并创造了多个国家或地区的“东亚奇迹”。不过,这一模式存在的主要弊端是对外部市场的依附性,形成的是东亚生产与外部消费的模式,显示出结构性的脆弱。目前诸多亚洲国家不得不调整自身的内部结构,努力激活内部市场或者建立地区层面的市场,以此建立不依赖于外部需求的经济模式。作为一个相对开放的经济运行体系,大区域价值链将以区内为最终消费市场,克服雁型模式“先发展生产后培育内部市场”的内在缺陷,实现生产与消费相结合的共同发展模式。

大区域价值链的构建不排斥区域各国对全球价值链的参与。大区域价值链构筑的是一个开放系统,经济带沿线国家既可以参与区域价值链,也可以借助区域价值链参与全球价值链,两者互不相斥,反而相互促进。已有研究指出中亚和西亚国家可以通过参与区域价值链来实现对全球价值链的参与,毕竟区域价值链使这些国家成为近邻,更接近地区价值链中心。Richard Pomfret and Patricia Sourdin, “Global Value-Chains and Connectivity in Developing Asia - with Application to the Central and West Asian Region,” ADB Working Paper Series on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no.142, 2014.事实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与外部国家或地区建立的经济关系多于内部之间,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截至2016年2月底,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生效的自由贸易协议为94个,其中沿线国家之间生效的为34个。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大区域价值链走向封闭发展的可能性。而大区域价值链的提出是基于国际、区域和国内三个层面的考量。

从国际层面看,新兴发展中大国正在成为区域价值链构建的主导国家。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实力格局发生明显变化,以发展中大国为主的新兴经济体崛起正在从微观层面重塑世界经济发展系统。过去全球价值链的终端市场主要定位于发达国家,随着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经济实力的增长,新兴市场的崛起正在改变全球价值链的终端市场方向,为发展中大国构建由自身主导的价值链提供机会,部分改变全球价值链由发达国家垄断的局面。研究表明,中国、印度和巴西等新兴经济体的企业正在努力成为全球价值链当中的地区性领头羊,⑥Gary Gereffi, “Global Value Chains, Development and Emerging Economies,” UNIDO/UNU-MERIT, no.47, 2015.南非通过投资在非洲南部地区建立由自己主导的某些产业区域价值链。

当然,发展中大国领导全球价值链的时代还未完全到来。发展中大国的资本规模、技术实力以及制度质量还不及发达国家,受限于收入水平的消费潜力还未成为现实,只能将自身的影响向周边国家或一定区域范围的国家延伸。

从区域层面看,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迫切期待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思路,参与区域价值链成为沿线国家实现经济增长的新的政策选择。谋求经济发展的愿望成为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首要选择,参与全球价值链或区域价值链,突破自身市场有限性的缺陷成为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手段。关于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好处在国际组织的报告中被普遍提及。全球价值链对发展中国家的意义有:提高当地价值、创造就业和收入,促进技术扩散和产业升级等。而一国在全球或区域价值链中的地位是当今世界各国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程度与获益来源的主要标志。经验表明,参与全球价值链是世界部分发展中国家快速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路径,东亚国家的发展就是明显例证。有的研究指出全球价值链已不再以进口替代工业化道路作为一国发展战略的选择。R. Baldwin, “Trade and Industrialization after Globalization’s 2nd Unbundling: How Building and Joining a Supply Chain are Different and Why it Matters,” NBER Working Paper, no.17, 2011, p.716.原因很简单,采取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尽可能回避国际交易,将其经济资源仅用于服务国内市场,不仅不能实现物尽其用,也难以获得从国际交易中带来的种种好处,而参与全球或地区价值链的国家通过参与国际交易,使原本主要服务于国内市场的生产系统也部分地服务于国际市场,使本国生产系统获得新的增值,显然这一发展思路与采取进口替展战略思路是不同的。应该说,全球或地区价值链的兴起和发展为众多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条实现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新路径。近几年联合国贸发会、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OECD和亚洲开发银行等多个国际组织的年度报告多以全球价值链为主题或报告中的关键话题,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给予特别的关注。

但是受限于“自然”因素,如地理位置、人为因素和政策制度等影响,丝绸之路经济带多数国家如南亚和中亚国家长期被排除在全球价值链之外或参与水平很低,Asian Development Outlook 2014 Update, “Asia in Global Value Chains,” ADB, 2014.参与全球价值链还远未成为沿线国家发展经济的一条新路径。在沿线国家缺乏参与全球价值链能力的前提下,区域价值链无疑可为他们参与价值链创造机会,既适应全球价值链的发展要求,也有利于减少来自全球和价值链上国家的内部经济风险。一些研究指出参与区域价值链可有助于沿线国家实现经济增长。Bhatia指出区域价值链是国内和全球价值链之间的桥梁,其作用是可扩大市场并增强价值链条的延展性,有利于充分发挥发展中国家国内市场的综合优势。Ujal Singh Bhatia, “The Globalization of Supply Chains-policy Challenge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Deborah K. Elms and Patrick Low, eds., Global Value Chains in a Changing World, Fung Global Institute (FGI),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NTU), and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 2013.目前一些国际组织和开发银行也将推动发展中国家参与区域价值链确定为投资规划的新焦点。⑥

从中国层面来看,国内价值链外移并升级为区域价值链将成为新趋势,不仅具有经济上的意义,也具有战略上的意义。近些年中国大量的产能需要向外转移,一方面表明中国国内产业已经发展到一定的成熟阶段,部分产业受国内成本上升的压力不得不向外转移;另一方面,中国国内交易成本上升走势与沿线国家跨界交易成本下降趋势所形成的成本落差推动中国部分产能的外移,实际上为中国将国内价值链向经济带沿线国家延伸提供良好的时机。从战略上说,区域价值链也为大国推行其对外战略构筑微观基础。一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位置高低决定其获益的大小,也充分体现一国的技术水平、劳动力技能以及政策水平、制度质量等等。能够作为价值链上的主导企业或国家,即价值链的创建者也必定拥有影响他国的硬实力与软实力,处在价值链高端位置上的国家或企业也必定是最大利益的获得者,影响产业发展走向甚至左右地区经济格局和政治格局。因此,中国可以通过区域价值链密切与区内其他经济伙伴关系,从而带来经济和战略上的双重利益。

总之,大区域价值链的构建为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设想提供有效途径。大区域价值链的构建具有相对独立性,有助于在经济带上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生产与消费链条。大区域价值链本质上仍是全球价值链的一部分,主要依托经济带中的大国与沿线国家共同建立新的经济增长体系,实现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

二、大区域价值链构建的可行性

目前中国已具备将国内价值链推向区域化、初步构建大区域价值链的能力。

一是中国正处于价值链快速升级的阶段,2010年中国制造业总产值超过70万亿元,占全球制造业总量比重约20%,位居全球第一。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融入全球价值链的程度还在加深,同时多个行业发生重构。参见田文、张亚青、佘珉:《全球价值链重构与中国出口贸易的结构调整》,《国际贸易问题》2015年第3期。有能力通过产能合作在地区范围内建立以国内价值链为基础的区域价值链。研究表明中国对全球价值链的贡献逐年增加,同时也在逐步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樊茂清、黄薇:《基于全球价值链分解的中国贸易产业结构演进研究》,《世界经济》2014年第2期。具有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特征的电子和光学产品制造业、化学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机械和设备制造业在亚太价值链上的地位均有明显提升。华晓红、宫毓雯:《中国制造业在亚太生产网络中的地位――基于增值贸易数据测度》,《国际经贸探索》2015年第12期。与此同时,近年来中国内陆地区也成功地参与全球价值链,且国内省区间附加价值的分布越来越扁平化,表明中国国内价值链地区结构在不断完善,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全球价值链的全面参与。Bo Meng, “Domestic Value Chain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ir Linkages with the Global Economy,” in Yuqing xing, eds., Uncovering Value Added in Trade: New Approaches to Analyzing Global Value Chains,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Pte. Ltd., 2015.当然,国内价值链仍需要进一步提升,才能为大区域价值链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已有许多文献在积极探讨国内价值链的提升方向。这方面的文献有:有的提出构建中国制造业国家价值链,参见杨书群,汤虹玲:《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中国制造业国家价值链的构建》,《中国发展》2013年第1期;有的认为应将全球价值链产业转移模式与中国国情和优势结合起来发展国内价值链,参见张少军、刘志彪:《全球价值链模式的产业转移动力、影响与对中国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启示》,《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第11期;有的提出要加快构建以本土市场需求为基础的国家价值链(NVC)的网络体系和治理结构,参见刘志彪、张杰:《从融入全球价值链到构建国家价值链:中国产业升级的战略思考》,《学术月刊》2009年第9期;也有的提出我国企业应逐渐依靠国内市场优势,建立自有品牌,参见孙军、梁东黎:《全球价值链、市场规模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机理分析》,《经济评论》2010年第4期。

二是中国属于迅速成长中的消费者,能够向地区提供一定的市场,以此有利于沿线国家参与价值链并保证获得相应的利益。中国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进口规模逐年上升,从2005年的1000亿美元上升到2014年的近5000亿美元,年均增长18.3%。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

三是中国向地区提供多种发展经济的“资源”和条件,加快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目前中国有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向地区提供互联互通建设。同时中国也在加紧构筑全球自贸区网络建设,现已经同经济带沿线国家签有自贸区协议的有中巴自贸区;正在商谈中的自贸区协议有4个,即中巴自贸区升级版、中国-格鲁吉亚自贸区、中国-海合会自贸区、中国-斯里兰卡自贸区;正在研究的自贸区有中国-印度自贸区、中国-尼泊尔自贸区。同时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也在加紧一体化和互联互通建设,如欧亚联盟的成立等。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统计,截至2015年底,由中亚、南亚国家签署且生效的自贸区协议有96个,签署但未生效的有22个,商谈中的有30个。

四是地理优势。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多属于离全球价值链中心较远的国家,在一定程度上被天然地排除在全球价值链之外,不过这些国家却距离中国构建的区域价值链较近,中国所具有的地缘优势为美国、日本所不具备。

当然,无论是技术方面还是市场方面,中国都还属于成长中的经济体,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中国构建区域价值链的能力。有研究指出,尽管中国已成为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上关联最多的国家,但是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上其他经济体产生的影响还较小。张咏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及其动态演变――基于国际产业关联的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15年第6期。根据经合组织的测算结果,美国等发达国家制造业比较优势行业分布总体上相对均衡,特别是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里竞争实力较强,相比之下,中国制造业整体竞争实力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且行业分布不均匀。丁学东:《中国从“世界工厂”到国际产能合作――中国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中地位的提升》,《全球化》2015年第7期。

影响沿线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因素也在左右着参与大区域价值链。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来看,大区域价值链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有:

一是经济带沿线国家制造业水平较低,短期内尚难以造就一个有延伸性的制造业价值链。制造业是参与全球价值链或大区域价值链的重要部门。表1显示,沿线国家人均收入水平基本上处于中低阶段,特别是制造业水平普遍较低,多数国家低于中国的人均制造业水平。一些国际组织也指出西亚和中亚国家出口中的外国附加值较低,其主要原因是这些国家以出口自然资源和大宗商品为主,这就限定了外部参与该国出口的投入,南亚地区情况也是如此,只不过出口的“产品”有差异,主要以服务业出口为主。加上经济带沿线国家中较大的经济体具有较强的自给自足生产能力用于出口,因而经济带沿线国家普遍以出口价值链条较短的具有前向联系的产品和服务为主,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参与区域价值链建设。

二是经济带沿线国家之间分工水平较低,相互之间经济联系较弱,客观上不利于区域价值链的构建,甚至有些国家存在“去工业化”的趋势。2016年版的联合国《工业发展报告》指出部分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前苏联国家存在制造业占GDP比重提前下降的趋势。零部件贸易是显示一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程度的重要贸易产品。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沿线国家对世界出口总计为18868亿美元,其中原材料等中间产品出口占比为55%,零部件出口占比为4.2%,资本品占比为5.5%,消费品占比为12.6%。中国与沿线国家零部件贸易规模很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2014年中国从沿线国家进口的规模为2531亿美元,其中中间产品进口占比高达95.3%,消费品和资本品进口占比合计为2%,零部件进口占比仅为0.8%。中国向沿线国家出口的规模为3030亿美元,中间产品出口占比为35.2%,零部件出口占比为11.5%,消费品出口占比为30.8%,资本品出口占比为21.3%。根据联合国贸易数据库数据计算。如此小的零部件贸易规模表明经济带沿线国家之间缺乏深度的经济联系。

三是经济带沿线国家硬件设施不完善,需要大量投资才能完成“道路联通”,而基础设施建设欠缺是影响沿线国家与全球生产网络中心联系的重要因素。目前沿线国家多数难以提供充足的基础设施供沿线国家之间贸易、人员等往来,极大地限制了沿线国家参与价值链的程度。世界银行的2014年物流绩效指数(LPI)排名显示,沿线国家LPI指数排名均较靠后(见表1),亚洲开发银行计算的亚洲发展中国家运输效率仅相当于欧盟的60%~80%,多数国家在欧盟效率的65%左右。ADB, Asian Economic Integration Report 2015, Asian Development Bank, 2015, p.158.因此,物理上的互联互通是经济带国家参与大区域价值链的首要前提。

四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参与区域价值链的制度成本较高,需要多方努力才能完成“贸易相通”。根据世界银行2016年《营商环境报告》(见表1),沿线国家营商环境排名普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特别是跨界贸易障碍排名更低,甚至一些内陆国家如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还存在大量的非正式贸易障碍,Roman Vakulchuk and Farrukh Irnazarov, “Analysis of Informal Obstacles to Cross-Border Economic Activity in Kazakhstan and Uzbekistan,” ADB Working Paper Series on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no.130, 2014.这显示经济带沿线国家在参与区域价值链时还需要做出较大程度的政策调整。

五是政治风险较高。政治风险对经济带沿线国家参与全球或区域价值链的影响非常突出。经济带沿线国家有的甚至就是战争发生的热点地区,加上政局动荡,使得价值链构建工作难度很容易被无限放大。

三、推进大区域价值链构建的路径与政策作用方向

1推进大区域价值链构建的路径

依据上述现实,大区域价值链构建的路径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推进国内价值链区域化,即通过加大中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制造业投资,对人口众多的中低收入国家进行产能转移,同时加快本国主导产业建设步伐,将更多国内高成本的零部件生产转向经济带沿线国家,推进国内价值链向经济带沿线国家延伸。在推进过程中,应结合当地优势,实行有差异化的产业发展方向:

一是以资源深加工为主,提升自然资源产品的附加价值含量。由于沿线国家多以出口石油等自然资源为主,其产业结构也主要是建立在自然资源初加工基础之上的,大区域价值链应以提高自然资源的附加价值含量为主,可考虑联合世界发达国家共同向这类国家进行以提升技术含量为主的投资。

二是加大对化工产业以及支撑重化工业的装备产业投资。这类产业具有较高的前后向产业联系,可以充分发挥沿线国家的部分优势,实现专业化分工,同时也有助于提升中国装备产业、重化工业的制造能力。

三是适度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和汽车产业的发展。由于电子信息产业和汽车产业是构成全球价值链的主要产业,这些产业在全球市场中存在较高的竞争水平,对于缺乏自然资源同时人口又比较多的国家可考虑适度发展这类产业,同时也有利于这些国家未来参与全球价值链。

四是加大对沿线国家消费品产业部门的投资,提升当地消费品制造能力,在满足其国内基本需求的基础上,促进消费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

2推进大区域价值链构建的政策作用方向

构建大区域价值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设计一个能够为多数经济带沿线国家所接纳的制度框架体系。为有效保障大区域价值链的未来运转,这里可考虑以“五通”为框架,鼓励经济带沿线国家定位于大区域价值链的建设,Gereffi等指出定位于全球价值链的产业政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Gary Gereffi and Timothy Sturge, “Global Value Chain-oriented Industrial Policy: the Role of Emerging Economies,” in Deborah K. Elms and Patrick Low, eds., Global Value Chains in a Changing World, Fung Global Institute(FGI),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NTU), and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 2013.加大人力资本投资、物理基础设施以及总体投资环境改善等政策改革力度,相关政策可参见OECD and World Bank Group, “Inclusive Global Value Chains: Policy Options in Trade and Complementary Areas for GVC Integration by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and Low-income Developing Countries,” Report Prepared for Submission to G20 Trade Ministers Meeting, Istanbul, Turkey, no.6, 2015.全方位提升参与价值链的政策水平。可考虑的对策建议有:

一方面,为推动国内价值链的区域化,今后应着力于以提升国内价值链为方向的政策支持力度,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制定定位于区域价值链为导向的区域产业政策,逐渐形成以“中国需求+技术为主导”的区域价值链,同时大力发展针对区域价值链的服务贸易,使中国逐渐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引领者、区域产品的采购者和专业化的引领者。服务贸易在中国参与区域价值链中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统计,OECD国家服务业,如商务服务、物流运输的价值创造占到全球价值链的50%以上,中国服务业占到30%以上。OECD, Interconnected Economies: Benefitting from Global Value Chains-Synthesis Report, 2013, http:///sti/ind/interconnected-economies-GVCs-synthesis.pdf.

二是推进中国产业技术升级,以技术构筑制造业强国地位,提升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影响力。目前中国已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推动国内制造业向高价值环节发展。未来要重视发展前后向联系较深的主导制造业与主导服务业,带动经济带沿线国家参与产业的价值创造活动。

三是加快大区域自贸区建设或丝绸之路经济带自贸区建设,降低成本和整合地区市场。有研究指出,全球价值链的迅速发展已经改变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政策内涵,要求以边界措施和市场准入问题为核心的传统贸易政策转向以边界内措施和规制融合为核心的第二代贸易政策。盛斌、陈帅:《全球价值链如何改变了贸易政策: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和启示》,《国际经济评论》2015年第1期。《亚洲展望报告2014》更新版也认为降低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提高物流和运输基础设施等措施将使亚洲国家继续受益于全球价值链。为此,中国应积极推动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地域范围的自贸区建设,将区域价值链与自贸区建设同步进行,消除大区域价值链的制度成本、政策成本等人为因素,整合大区域市场,更好地助推大区域价值链的发展。

另一方面,中国可将进口、对外投资和人民币走出去作为联动手段,鼓励沿线国家利用自身的经济资源优势,共同参与大区域价值链构建。

一是中国需要加大产品和服务的进口力度,使大区域价值链能够真正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价值创造者和福利创造者。目前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产品过度集中于中间产品,与理想中的中国主导的价值链中的贸易结构呈逆向状态,中国应以沿线国家为需求市场,而不是反过来,中国对沿线国家出口消费品达932亿美元,而从沿线国家进口的消费品仅为35亿美元。根据联合国贸易数据库数据计算。未来需要中国对沿线国家的大量投资来促进结构的转变。

二是加大中国对经济带沿线国家的投资,特别是制造业投资以及能够带来区域产品需求的产业发展。通过产能合作,使经济带沿线国家有效地参与到经济带的建设中来,使大区域价值链能够发挥应有的效应。

三是推进人民币走进经济带沿线国家。加大中国与经济带沿线国家人民币互换规模,在经济带沿线国家设立人民币结算中心、贷款中心和未来的金融中心,使人民币成为大区域价值链的结算货币或至少部分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币种。

四是将目前已有的合作机制向经济带沿线国家倾斜。加大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对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基础设施贷款,特别是一些重点领域的贷款,用好丝路基金,使其服务于大区域价值链的建设。加快金砖国家银行的建设步伐,同时加强与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合作,推动大区域价值链的打造。